登高古诗心得体会范文(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19:49:15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范文(17篇)
时间:2023-11-24 19:49:15     小编:书香墨

心得体会是人们在进行某种活动或经历某段经历后,对所获得的知识、经验、感悟等进行总结和归纳的一种文字表达方式。心得体会可以是对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的思考和领悟,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也能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总而言之,心得体会是人们对某段经历的主观感受和理解的表达,可以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反思,从而提升个人的成长和进步。那么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心得体会呢?首先,我们可以先进行回顾和总结,梳理出自己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的一些重要经历和收获。然后,要将这些经历和收获进行概括和提炼,形成简明扼要的文字表达。同时,要注意结构的清晰和逻辑的连贯,使读者能够快速地理解和接受我们的心得体会。最后,可以适当添加一些个人感悟和展望,以增加文章的深度和思考性。小编整理了一些写心得体会的经典句子,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写作启示。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一

作为一名户外爱好者,登山一直是我非常喜欢的运动。每次攀登,在与自然的交融中,我总能获得更多的思考,从而得到更多的收获。最近,我还通过参加登高考试,获得了登高证。这次考试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登山的意义和乐趣,下面我将分享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一、攻克高峰需要决心和毅力。

考试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要攀登到考试点的那座山峰。起初,我还和几位同行者感觉到山峰似乎不是很高,很容易就能攀爬到山顶。但当我们开始攀登的时候,发现山路非常陡峭,而且目的地的高度远远超过我们想象中的高度,这时我才深刻意识到攀登高峰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毅力,同时还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逐步达到预定的目标。

二、登山过程是一个与自己对话的过程。

登山过程也是自我认知和内心体验的过程。在那一天的登山过程中,我一边与同行者交流,一边自我反思,从而收获了非常多的有意义的体验和启示。我发现,登山的过程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感受,也是与自我对话的过程。当我们面对严峻的环境和极限状态时,会自然而然地开始与自己对话,思考什么是最重要的,怎样才能克服困难,同时也会发现自己内心的弱点和需求。这样的内在对话,对于自我成长和心灵的净化也具有深远的意义。

三、团队合作有助于攀登高峰。

在我考取登高证的考试中,我还认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在攀登过程中互相帮助,分享食物与水源,还一起制定策略克服难题。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团队合作的效力真是不可想象。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能力和经验,但都带着与众不同的特质来到这里。与合作者如此相似而不同却有异曲同工的目标,我们克服了许多前所未有的挑战。

四、接受自然,尊重环境。

山峰的高度和峭壁高原的严酷环境需要我们接受自然,并懂得尊重环境。在考试过程中,我也亲身体验到了这个道理。由于我们是在高山峭壁上攀登,所以考试要求我们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不破坏环境。而我发现,只有我们在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才能更好地领略到自然之美。

五、登顶不是终点,而是过程中的一步。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而攀登峭壁的登山也是如此。站在山顶上,我获得了很多的成就感与满足感,但我也非常清楚,登顶并不是我们的终点,而是在攀登的过程中实现的一项重要的目标之一。随着攀登的深入,我似乎也意识到,每一次走出舒适区,接受挑战,都是与自己对话和成长的过程。而不断地攀爬,也让我更有勇气面对生活的挑战。

总之,攀登高峰需要坚定的决心、毅力和勇气,同时,需要团队合作、尊重环境和保持谦虚。登高证考试让我深刻意识到,在征途上,我们会遇到许多困难和阻碍,但这些挑战也让我们收获到了很多的智慧和成长。也因此,我想继续攀登高峰、挑战自我,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变革和挑战。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二

登山是一种锻炼身体、感悟人生的精神活动。如今,许多人在登山的同时,会读一些古诗或诗篇,领会其中的意境和感悟。在我最近的一次登高体验中,我也不禁思考起古诗对登山的意义。以下是我的关于古诗登高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意境与感悟。

古诗中常常描绘了壮丽的山河、激励人心的气魄,这些诗作以富有情感和意境的文字,让人阅读时心生感悟,甚至心灵得以得到彻底的洗涤。当我站在望不到头的山坡上,让我的灵魂能够感受到与大自然的融合,内心也因此得到一份和谐与平静。

第二段:历史印记。

古诗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作文化的印记。在登山过程中阅读古诗,让我更加感受到了中国悠久历史的文化底蕴。例如,登高时常常听到别有用心的嘈杂声,但是读着唐代李白的《登高》一诗,却能够在心中一唱三叹。

第三段:风景与身临其境的不同体验。

阅读古诗也能让人更好地品味山水美景,大自然蕴含的壮丽景色。无论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文学还是中国古典文学,山坡和壮阔山峰都是经常出现的元素。读着古诗,我可以想象和感受到山河美景,同时真实体验登高的挑战和美好。

第四段:自我反思与身体力行的相辅相成。

凭借阅读古诗和登高这两个活动,我更加理解什么是思考,什么是回归自我。许多古人善于写诗的背后,是用自己的生命体验生动地表达自己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登山也要求我们时刻反思自我,时刻挑战自我的极限。只有这样,才能给自己重新整理身心的时间,同时也让自己做出积极的改变。

第五段:对未来的启示。

当我们站在高山上,风景飞扬,心境潇洒的时候,往往会对未来有一些新的启示和期望。古诗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中蕴含着久远的人文精神,虽然景色在人如梦中逝去,但是从古诗中得到的启发却能够发扬传统文化,让这种对于大自然的独特体验永远存续在我们的心中。

总之,古诗登高不仅是一种自然景观的体验,更是一种与古代先贤建立精神上的联系,是一种积极向上、持之以恒、宁静、高尚而美好的生活方式。无论这种活动是否真实存在,我们仍需要阅读古诗作为登山休息的一种信息来源和精神慰藉。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三

读登高心得体会,对于很多热爱登山和探险运动的人来说,这是一本必读的书籍。它以作者独特的视角,生动地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轻松、艰辛和欢乐,同时也探索了登山对人类身心的启迪与激励。在阅读中,我们能够深入了解登山运动所带来的丰富体验和提升能力的感悟,也能够感受到作者所传递的追求创新、挑战自我和超越极限的精神。

第二段:体验。

读这本书,让我有了更深刻的体验——登山并非简单粗暴的攀爬过程,而是一种需要全面准备的体育运动。准确的选取装备、科学的饮食计划和合理的身体训练,都是登山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登山也是一种对自身身体和精神素质的挑战,需要有足够的耐力和信心。这让我意识到,登山运动不仅需要勇气和毅力,更需要精神的准备和体力的支持,只有全面准备、认真训练,才能达到安全、舒适、愉悦和追求个人挑战的目的。

第三段:启示。

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登山运动的精神与人生精神是息息相关的。在我们的人生中,遇到的难题、面对的困难和迎接的挑战,都需要我们拥有勇气、信心和毅力,才能成功的战胜它们。同时,我们也需要时刻提醒自己,不断地反思自己的做法、修正自己的计划,以适应环境的改变和突发事件的发生。这一系列的修炼和准备,正是登山所教给我们人生智慧的一部分。通过这本书,我认识到,登山不仅是一种体育运动,更是一种人生哲学和人生态度。

第四段:展望。

承认这种人生态度,也让我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不论面对熟悉的生活环境,还是陌生的工作任务,我都更有信心去面对和超越。作为一个读书人,我时刻热爱挑战自己,探究未知领域,这种“登山”般的过程,也让我感受到人生的意义所在。在未来的日子里,我更希望能够保持对峰巅的向往,不断地前行和攀爬,去感受更多的人生难题和生命素质提升的感悟,去探讨更多的世界和思想,从而迎接更广阔的人生和更具挑战性的人生目标。

第五段:总结。

登山,不仅是身体的挑战,更是心灵的洗礼。阅读《读登高心得体会》,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了这一点。这本书不仅是一部体育运动的介绍,更是一部人生哲学的探究和思考。读完这本书,让我更相信挑战自己、超越极限这种应对生活的态度,也让我更期望未来,去探索一个更广阔、更具挑战性的人生境界。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四

登高是一种充满挑战与成就感的体验。许多人喜爱这项活动,因为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也可以拓展眼界和提升心灵境界。在我多年的登高经历中,我深深体会到了登高的价值与意义。接下来,我将分享我对于登高的心得体会。

二、身体上的挑战与成就感。

登高的确是一项需要挑战身体极限的活动。爬山需要克服重力、大气压和缺氧等多种因素,这给我们的身体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当我们终于到达山顶时,无疑会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这种感觉会让我们更加珍惜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也会让我们更加自信和坚定。

三、心灵上的提升和启示。

从登高中收获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感受,还有心灵上的提升和启示。在登高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挑战,需要克服恐惧和困顿。这要求我们要有坚韧的毅力和勇气去面对问题。同时,登高也是一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体验。在大自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也会感悟到宇宙的辽阔和奥妙。这样的体验会让我们更加谦卑和平静,也更有智慧和胸怀。

四、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的意义。

登高体验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在登高队伍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也需要相互协作和配合。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我们需要互相支持和帮助,才能共同克服问题。这种团队合作和奋斗的精神会让我们更加珍惜友情和亲情,也更加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和沟通。

五、结语:登高让我们更加强大和自信。

通过登高所获得的经验,我们可以更加强大和自信地面对人生中的挑战和困难。我们可以更加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也可以更加谦卑和智慧地处理人际关系。登高不是简单的爬山活动,更是一种富有意义和价值的心灵修行。我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加入我们的登高队伍,一起感受这种美好的体验。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五

登高节被誉为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这一节日起源于古代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每年清明时节,人们纷纷登高,感受大自然的美景,并祈福来年的好运。登高节是人们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好机会,也是体验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位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我借助登高节的机会,亲自参与其中,实地感受这一传统节日的魅力。

第二段:描述登高节的经历和感受。

在这个登高节,我选择了一座著名的山峰作为目的地。早上,我和我的家人一起启程,沿着盘山公路前行。公路两旁的风景美不胜收,万绿丛中隐约露出的古树参天,袅袅升起的炊烟,都让人心旷神怡。终于,我们到达了山顶,迎面而来的是一幅美不胜收的景色。春天的阳光照耀在一片怡人的绿色中,山脚下的田野里农人们正忙着耕作,远处的江河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我不禁感慨万分,大自然的美景配上勤劳致富的农民,给人一种安宁、祥和的感觉。

第三段:分析登高节的意义和价值。

登高节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对自然美景的崇敬和感恩之情的表达。人们登高,俯瞰大地,感受自然的伟大和无限之美,也对亲人和朋友表达着关怀之情。登高节期间,人们结伴而行,彼此交流、互动,增进感情。登高过程中,我们体味到了团结、友爱的重要性,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要保护好这片美丽的土地,共同呵护我们的母亲河山。

第四段:反思个人在登高节中的收获和不足。

回想起这次登高节的经历,我充分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在山顶的时刻,我仿佛是大地的孩子,与自然融为一体。然而,我也明白到自己的不足之处。面对大自然的壮观景色,我有时会忘记尊重它,拍照、留念成了我首要的事情。这不禁让我深刻反省,我们在欣赏大自然的同时,也应该学会保护它,使其得到永续的发展。

第五段:展望未来,倡导保护自然的重要性。

登高节是一种传统文化活动,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代表。登上山峰,感受大自然的美丽,会让人懂得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以登高节为契机,我们应该主动参与到环保活动中,积极倡导绿色出行、废物分类、节约用水等环保行为,为保护我们的大自然贡献一份力量。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后代也能享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祥和。

总结。

登高节是一个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具有浓厚的中华文化底蕴。通过亲身体验登高节,我深深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今后的生活中,我将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为保护大自然作出自己的贡献。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让我们的后代也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祥和。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六

登高望远,是中国古代文人雅士们喜欢的一种文化娱乐活动。登高之后,他们会抒发自己的感慨和心情,写下了许多经典的诗句。在我看来,古诗登高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同时也是一种对自我存在及周围环境的思考。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的登高心得体会。

第一,乘兴而行。登高不是一种苦差事,而是一种享受。当我们心情愉悦的时候,登高或许会让我们更加高兴;当我们心情低落或者困扰重重的时候,踏上登高之路,也许可以让我们放松,甚至重构自我。当我们乘兴而行,登高的路途也变得轻松自在,成为一段愉悦而有益的旅程。

第二,悠然自得。登高与自然为伴,心境悠闲无杂念。此时,我们可以尽情欣赏周围的美景:山青水绿,云淡风轻。在登高的过程中,我们游走于山间,能够尽情享受大自然的气息;放目远眺,让自己的情绪和思维处于一个开放、自由和有趣的状态。

第三,感悟生命。登高赏景,是时候让我们放下平时的繁琐、压抑和紧张,深入思考万事万物的本质和人生的价值。当我们站在山巅,俯瞰群山,发现自己的能量又被激发出来,此刻的我们开始对生命充满热情和憧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悟出生命的真正价值。

第四,情感宣泄。登高赏景,能够调节情感,减轻压力,释放压抑的情绪。当我们停下登高的脚步,静下来欣赏美景,思考和感受,这个时候,心中的苦闷和焦虑,可能会因此被减轻甚至消失。这也许是一种心理暂缓,但它很好的发挥着调节心情和缓解压力的作用。

第五,修身养性。登高赏景,也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当我们在山间走过,欣赏了大自然的壮丽和美丽,心身受到了磨练和洗礼。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上的疲惫,都会在这样一种环境里得到自然恢复。登高有助于调节人体代谢,增强免疫力,提高身体素质。

总之,古诗登高是一种有益身心的体验。通过登山,我们得以释放压力,放松心情;通过欣赏风景,我们得以领略大自然的壮美和神秘;通过思考人生,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我及周围环境。登高不仅是一种身心愉悦的体验,更是一种对自我存在及周围环境的思考。俯瞰万象之中,我们也不得不感慨:“天地万物,吾将以之,存古为今,存今为古”。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七

《登高》是杜甫的名篇,为人所传颂。下面让我们对这古诗进行赏析,加深对它的认识吧。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八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描画了重阳节登高、佩茱萸的习俗。专家告诉我们,佩茱萸其实有它的科学依据。

重阳节有佩茱萸的风俗,因此又被称为“茱萸节”。茱萸是一种茴香科植物,因为出产于吴地的茱萸质量最好,因而又叫吴茱萸。《本草纲目》说它气味辛辣芳香,性温热,可以治寒驱毒。古人认为佩带茱萸,可以辟邪去灾。

重阳茱萸其实也和端午节的雄黄和菖蒲的作用差不多,目的在于除虫防蛀。因为过了重阳节,就是十月小阳春,天气有一段时间回暖;而在重阳以前的一段时间内,秋雨潮湿,秋热也尚未退尽,衣物容易霉变。

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自古培种菊花就很普遍。菊是长寿之花,又为文人们赞美作凌霜不屈的象征,所以人们爱它、赞它。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也就成了重阳节习俗的组成部分。重阳又称菊花节,而菊花又称九花。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九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释】。

(1)、渚:水中的小块陆地;“诸,小洲也”。

(2)、回:回旋;盘旋飞转。

(3)、百年:这里指“一生”。

(4)、潦倒:困顿,衰颓。

(5)、新停:刚停止;这里指诗人因故暂时戒酒。

【题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译文】。

天高风急,猿啸声声似乎蕴含着无限的悲哀,孤洲沙白,只有沙鸥不时地回旋。无边无际的落叶纷纷飘坠,奔腾不息的长江滚滚而来。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衰老多病,寒秋中独自登临高台。世事艰难,可恨秋霜凝染了我的双鬓,穷困潦倒,于是不得不放下这浇愁的酒杯。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湖北襄阳;其祖父杜审言为唐初著名诗人。杜甫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五年(公元746年)到长安应考科举,因李林甫把权弄奸,故而落第,十年后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终生未成进士。因曾久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安史之乱时,长安沦陷,他只身前往武灵(当时唐肃宗在武灵即位),途中被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第二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弃官西行,流离转徙到达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后在湖北、湖南一带漂泊。58岁时病死于湘江一只船上。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和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得这一体裁达到了完全成熟的阶段。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杜诗的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篇章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及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杜甫死后,受到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杜诗对元稹、白居易的“新乐府”,以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诗,影响甚深。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代以后。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杜甫的诗,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杜甫存诗一千四百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赏析】。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独自登临高台。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到他那沉重的感情脉搏。语言极为凝炼,乃千古名句。宋代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秋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独自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时世艰难,生活困苦,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怎奈潦倒,以至需要停杯。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停”是表示某种动作状态延续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嘴边――我的身体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今天的米酒,古时称之为“醪”。

纵观整首诗,布局极为严谨,前半部分的四句,重在写景;后半部分的四句,重在抒情,但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是情景交融,景中含情;每一句各有偏重,在写法上又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的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技法,形、声、色、态:逐一得到表现。颌联着重渲染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技法,传神会意,含蓄深刻,让人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三联表现情感,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第四联又从白发日添、抑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潦倒不堪。这样的写法和布局,使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艺术地跃然纸上。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十

重阳阻雨独衔杯,移得山家菊未开。

犹胜登高闲望断,孤烟残照马嘶回。

(唐)韦庄《婺州水馆重阳日作》。

异国逢佳节,凭高独若吟。一杯今日醉,万里故园心。

水馆红兰合,山城紫菊深。白衣虽不至,鸥鸟自相寻。

(唐)吴融《重阳日荆州作》。

万里投荒已自哀,高秋寓目更徘徊。浊醪任冷难辞醉,

黄菊因暄却未开。上国莫归戎马乱,故人何在塞鸿来。

惊时感事俱无奈,不待残阳下楚台。

(唐)鱼玄机《重阳阻雨》。

满庭黄菊篱边拆,两朵芙蓉镜里开。

落帽台前风雨阻,不知何处醉金杯。

(唐)张登《重阳宴集同用寒字》。

锡宴逢佳节,穷荒亦共欢。恩深百日泽,雨借九秋寒。

望气人谣洽,临风客以难。座移山色在,杯尽菊香残。

欲识投醪遍,应从落帽看。还宵须命烛,举首谢三官。

(唐)张籍《重阳日至峡道》。

无限青山行已尽,回看忽觉远离家。

逢高欲饮重阳酒,山菊今朝未有花。

(唐)郑谷《重阳夜旅怀》。

强插黄花三两枝,还图一醉浸愁眉。

半床斜月醉醒后,惆怅多于未醉时。

(唐)赵嘏《重阳》。

节逢重九海门外,家在五湖烟水东。

还向秋山觅诗句,伴僧吟对菊花风。

(唐)赵嘏《重阳日即事》。

病酒坚辞绮席春,菊花空伴水边身。

由来举止非闲雅,不是龙山落帽人。

(唐)赵嘏《重阳日寄韦舍人》。

节过重阳菊委尘,江边病起杖扶身。

不知此日龙山会,谁是风流落帽人。

(唐)赵嘏《重阳日示舍弟》。

多少乡心入酒杯,野塘今日菊花开。

新霜何处雁初下,故国穷秋首正回。

渐老向人空感激,一生驱马傍尘埃。

侯门无路提携尔,虚共扁舟万里来。

(唐)朱庆馀《旅中过重阳》。

一岁重阳至,羁游在异乡。登高思旧友,满目是穷荒。

草际飞云片,天涯落雁行。故山篱畔菊,今日为谁黄。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十一

此诗选自《杜工部集》,是杜甫公元767年(大历二年)秋在夔州时所写。夔州在长江之滨。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此诗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首联对起。诗人围绕夔州的特定环境,用“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其中天、风,沙、渚,猿啸、鸟飞,天造地设,自然成对。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经过诗人的艺术提炼,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更值得注意的是:对起的首句,末字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韵。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格奇而变”(《唐诗别裁》)的赞语。

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像“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用句用字”,“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它能博得“旷代之作”(均见胡应麟《诗薮》)的盛誉,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刻画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o@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此联的“万里”“百年”和上一联的“无边”“不尽”,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此时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前六句“飞扬震动”,到此处“软冷收之,而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诗薮》)。

后世评价:

1,“风急天高”一章五十六,如海底珊瑚,瘦劲难明,深沉莫测,而力量万钧。通首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微说说者,是杜诗,非唐诗耳。然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元人凭此诗云:”一篇之内,句句皆奇,一句之内,字字皆奇;亦有识者。(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五)。

2,七言律有以叠字益见悲壮者,如杜子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是也。(清―王士g《带经堂诗话》卷三)。

3,《登高》起二“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收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三四”无边落木“之句,有万钧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不押韵则局板(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一六二)。

4,少陵派有二诗,一派立论宏阔,如此篇”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及”二仪清浊还高下,三伏炎蒸定有无“其流为宋诗,本朝庄定山诸公祖之。一派造语富丽,如”珠帘绣柱围黄鹄,锦缆牙墙起白鸥“及,“鱼吹细浪摇歌扇,燕蹴飞花落舞筵”等作,其流为元诗,本朝杨孟诸公祖之。(明―张《杜工部诗通》)。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十二

登高是很多人喜爱的一种户外活动,无论是登山、攀岩还是爬楼,都能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众不同的体验和乐趣。而在攀登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获得一些宝贵的经验和体会,让我们更好地面对挑战和困难。在我多次的登高活动中,我也积累了一些心得,探索到了登高背后的真谛。

首先,登高让我学会了坚持不懈。登高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肌肉的酸痛、气喘吁吁、无尽的攀爬让人难免有些犹豫和颓废。但正是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不断往前迈进。无数次的疲惫和挫折,都使我明白只有豁达的心态和顽强的毅力才能攀登到更高的高度。正如人生的道路一样,只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毅力才能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去追逐我们心中的梦想。

其次,登高让我感受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美丽。站在高处俯瞰山水,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山脉连绵起伏,绿树成荫;池塘湖泊犹如明镜,天空湛蓝无云。这些美景不仅让人心旷神怡,更深深触动了我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登高带给我一种宁静和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存在和与大自然的关系。每一次登高,我都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自然的伟大和人类应当珍爱和保护自然的责任。

再次,登高也是一种磨练自己的机会。攀登到高处需要艰苦的努力和不断的挑战自我的过程。不仅需要身体力行,还需要战胜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在攀爬的过程中,我克服了高处的恐惧,挑战了自己的极限。这种对自身潜力的发掘和挑战,让我更加坚强和自信。登高是一种对自己能力的磨练和淬炼,能够培养我们的意志力和承受力。只有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保持坚强和乐观的心态,才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迎接人生更大的挑战。

另外,登高也给我带来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视野。站在高处,我能够看到一片壮丽的风景,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更广阔的天空。这样的视野也给了我更多的启示和思考。登高的经历教会了我放眼全局,看到问题和事物的本质,从而作出更明智的决策和选择。登高不仅是攀登一个山峰,更是俯瞰生活的一种方式。在这个宏大的世界中,我们不应局限于小小的视野和固有的思维,而是要以更高、更宽广的视角去审视问题,以更深入的思考去解决问题。

总而言之,登高是一种锻炼身心和提升自我的过程。通过攀登高山、爬楼,我们可以学会坚持不懈、欣赏自然之美、磨砺自我以及拓宽视野。登高所带来的体验和收获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必须亲身体验才能体会其中的深意。登高不只是一种户外活动,也是一种前行和成长的象征。正如人生的道路一样,我们要坚持追求高尚的理想,攀登人生的巅峰,并将心得与体会化为实际行动,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十三

登高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在这一天,人们纷纷走出家门,登上山顶,远眺山水,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作为一位热爱登山的人,我也不例外参加了今年的登高活动。在这次登高节中,我体验到了身心的愉悦,感受到了山水的壮丽,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生活的意义。

第一段:准备踏上登山之旅。

在登高节前夕,我提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检查了徒步装备,包括背包、登山鞋、雨具等必备装备,确保都处于良好的状态。我还特意研究了这次登山的路线和地图,做好了详细的计划。起早床,茶饭不思,只为登上心仪已久的山峰,一日之际在于晨,只有亲自去体验,才能亲身感受那份难以言表的喜悦。

第二段:沐浴在山水之间。

当我踏上山路的那一刻,我仿佛进入了一个神秘的世界。周围的一切都是那么宁静而壮丽,鸟语花香,山泉流水,让人心旷神怡。随着攀登的高度不断增加,眼前的美景也逐渐展现在我面前。我仿佛置身于白云之中,一览众山小。远处的山峰层峦叠嶂,如诗如画。这一刻,我忘记了一切的烦恼和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

第三段:努力攀登的艰辛与顽强。

在攀登过程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登山的艰辛与顽强。山路崎岖不平,时而陡峭,时而荆棘丛生,但我并不气馁,仍然坚持向前。我告诉自己,只有克服困难才能看到更美的风景。登山让我学会了坚持和毅力,每向上一步,我都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虽然身体会疲倦,但心却愈发坚定,为了见识更美的风景,我会坚持下去。

第四段:体验登山带来的心灵愉悦。

当终于登上山顶的那一刻,我体验到了登山带来的心灵愉悦。站在山顶,视野豁然开朗,犹如站在世界的巅峰,一切尽收眼底。山下绿地和小镇的景象仿佛是一个小小的世界,而我就是这个世界的主人。同时,远处的群山连绵起伏,云雾弥漫,给我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在这一刻,我完全被大自然的震撼所征服,心中充满了感激和喜悦之情。

第五段:深刻领悟生活的意义。

在这次登高节中,我不仅体验到了身心的快乐,更加深刻地领悟到了生活的意义。登山教会我不放弃,努力向前,只有坚持下去,才能迎来成功和胜利。登山让我懂得了奋斗的价值,生活中的每个困难和挫折都是为了我更美好的未来而存在。登高的过程就是人生的旅程,只有脚踏实地,才能经历风风雨雨,走向人生的巅峰。

总结:

通过参加登高节活动,我不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景,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生活的意义。登山让我学会了坚持和毅力,教会我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在登山的过程中,我收获了身心的愉悦,懂得了生活的真谛。我相信,只要坚持不懈,我们一定能攀登人生的高峰。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十四

《登高》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此诗语言精练,通篇对偶,一二句尚有句中对,充分显示了杜甫晚年对诗歌语言声律的把握运用已达圆通之境。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十五

登高作为一种古老而充满意境的活动,吸引着无数人前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登高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更能让我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身心的放松和愉悦。近日,我也有幸经历了一次登高之旅,收获颇多,下面将与大家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第二段:登高前的准备工作。

要想一次登高之旅过得舒心愉快,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选择一个适合登高的时节,避免在阴雨天气出行。此外,合适的行装也至关重要,要选择一件轻便舒适的运动衣和一双耐穿的运动鞋,以免给行程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最后,一定要带上足够的食品和饮水,保持体力和水分,同时也可以在登高途中享受一场美食之旅。

第三段:登高过程的体验。

一旦踏上登山之路,就开始了一场真正的修行。刚开始时,我感到有些吃力,步履沉重,但随着往上爬升,我逐渐感到了许多的收获。首先,登高让我感受到了身体的力量和耐力。通过攀爬陡峭的山路,我征服了许多看似不可能完成的挑战,这让我产生了无穷的信心和勇气。其次,登高让我体验到了大自然的宏伟和壮美。站在山顶,我俯瞰着脚下的大地,感受到了自然界的无穷魅力,也更加明白了人类在宇宙中的渺小和脆弱。最后,登高让我与同伴们的友情更进一步。在攀爬的过程中,我们相互鼓励,互相扶持,共同度过了一次难忘的旅程,这份团队的默契和友谊将伴随我一生。

第四段:登高的收获和反思。

登高不仅仅是一次体力的考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在这次登高之旅中,我收获了更多的是灵感和思考。首先,登高让我明白了人生的道理,高山上的曲折峰回不仅是登山的真实体现,也是人生的真实写照。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向前,永不放弃,就一定能攀越高峰,到达成功的彼岸。其次,登高让我触摸到了平凡与伟大的边界。登山是一项需要付出努力和坚持的活动,但即使一个小小的成就也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满足感。这让我明白,无论是平凡的日常生活还是伟大的目标追逐,只要我们勇往直前,脚踏实地,都可以获得快乐和满足。再次,登高让我随时调整心态,享受当下。在爬上陡峭的山路时,有时会感到疲惫不堪,但当到达山顶时,美丽的景色会让所有的辛苦都变得值得。这让我明白,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各种曲折和挑战,只有积极面对,随时调整心态,我们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和快乐。

第五段:登高之后的感悟。

登高之后,我意识到人生如同登山之路,充满了各种的风景和挑战,需要我们勇往直前,勇敢面对。登高让我收获了信心、勇气、友谊和思考。在将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保持登高的习惯,用脚步丈量生活的美丽和辽阔,用心灵感受大自然的宏伟和壮美。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十六

杜甫的《登高》不但富有形象性,而且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下面我们就对其进行赏析吧。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古诗心得体会篇十七

不然。这是因为,杜甫的悲哀有他的特殊性,那就是他的悲哀虽然是个人的命运,却博大深厚。客居、多病、白发、潦倒、借酒消愁,这都可能是俗套,但是,不写个人的悲哀,于杜甫可能太轻巧,至少是不能充分表现其个性。沉醉在自己的悲哀之中,也不能绝对说就写不出高远的精神境界来。杜甫的悲哀有什么特点呢?杜甫不习惯把自己的情怀局限在狭小的自然空间中,这里就显示出他的悲哀相当深厚博大。

这种博大,首先就表现在空间视野上。诗题是“登高”,开头两句就充分显示出登高望远的境界。风急天高,回荡猿啸之声,渚清沙白,空间壮阔,本已有俯视之感;再加上“鸟飞回”,更觉人与鸟之间,如果不是俯视,至少也是平视了,正是身在高处的效果。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种俯视的空间感不但广阔,而且有时间的深度。和前两句比,这两句境界大开,有一种豁然提升的感觉。如果说前两句给读者的感觉还可能是写实的话,这两句则明显有更强的想象性、虚拟性。落木居然满眼都是,无边无际,充满上下天地之间;长江滚滚而来的传统意象,不仅仅是空间的纵深透视度,而且是时间的无限长度。空间和时间的交织,当然不是局限于空间的画面可比的,再加上意象是如此密集,前两句每句三个意象,后两句虽然只各有一个意象,但是其属性却有“无边”和“萧萧”,“不尽”和“滚滚”,有形有色,有声有状,有对仗构成的时空的转换,还有叠词造成的滔滔滚滚的声势。从空间的广阔到时间的深邃,不仅仅是自然界的,而且是诗人的精神气度:悲秋而不孱弱,有厚度,有浑厚之感。

如果就这样深沉浑厚地写下去,未尝不可,但是,诗人似乎并未一味浑厚深沉下去,到了第三、第四联,有了些许变化: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亭浊酒杯。

应该说,这里的境界不像前面的诗句那样开阔,一下子回到自己个人的命运上来,而且把个人的“潦倒”都直截了当地写了出来。浑厚的深沉的宏大境界一下子缩小了,格调也不单纯是深沉浑厚,而是有一点低沉了,给人一种顿挫之感。境界由大到小,由开到合,情绪也从高亢到悲抑,情绪有微妙的跌宕。杜甫追求情感节奏的`曲折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默默的,有时却有突然的转折。古代诗话上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沉郁是许多人都做得到的,而顿挫则殊为难能。

这是杜甫的拿手好戏。他善于在登高的场景中,把自己的痛苦放在尽可能宏大的空间中,使得他的悲凉显得并不渺小。但是,总又不完全停留在高亢的音调上,常常是由高而低,由历史到个人,由空阔到逼仄,形成一种起伏跌宕的气息。我们来看他写于差不多同一时期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明明是个人的痛苦,健康恶化、亲朋离异,但杜甫却把它放在宇宙(“乾坤”)和时间的运动(“日夜浮”动)之中,这个气魄就宏大了。这并不完全是技巧问题,诗人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亲朋离散、老病异乡)和远在视线之外的战乱(“戎马关山”),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这种境界是够宏大的了,但他随即又转向了个人的小命运,而且为亲朋信息杳然和自己的老病而涕泗横流起来。这不但不显得小家子气,而且以深沉的情绪起伏来调节诗的情感节奏。这就难怪诗话的作者们反复称道他的感情“沉郁顿挫”。

在《登楼》中,则是:“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动变古今。”他个人的“伤心”总和“万方多难”的战乱结合在一起,这就使得他的悲痛有了社会的广度。为了强化这社会性的悲痛,他又从“天地”的宏大空间和“古今”的悠远时间两个方面加以充实。杜甫的气魄,杜甫的深度,就是由这种社会历史感、宏大空间感和悠远的时间感三维一体构成的。哪怕他并不是写登高,他也不由自主地以宏大的空间来展开他的感情,例如秋兴八首之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借助“兼天”“接地”的境界,杜甫表现了他个性宏大深沉的艺术格调。换一个人,即使有了登高的机遇,也不一定能表现出宏大深沉的精神力量来。

当然,杜甫的风格是多样的,有时,他的风格并不以浑厚深沉见长,而是以明快细腻动人。例如《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里最大的特点,不是浑厚深沉,而是相当细腻。不是外在感官的宏大视野,而是一种内在感觉和情致的微妙审视。诗题是“喜雨”,没有一个字提到“喜”。这不像悲秋,公开地堂而皇之的渲染悲痛。但是,这种喜是默默的,无声的,是伴随着细致的内在审视的。这种感觉不是视觉感官和听觉感官直接感受的,而是在无声无形之中的。所写的雨是细雨,细到感觉不到,“随风潜入”,“潜”是看不见的,又加上是夜里,可是还使诗人感觉到了一种独享的喜悦。接着下来“润物细无声”,声音本来是看不见的,“无声”更是突出了听不见,外在感官不可感,但是,“润物细无声”,“润”,却流露了内心感受的喜悦的特点,说的是物之被润,表现的却是心的滋润。无声的微妙胜过有声。只有细致的心灵才能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喜悦。只有具有精致的内在感受力的诗人,才能为生命看不出来的生长而体验到默默的欣慰。

下面两联,又转换到外部感官上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妙在黑白对比,明暗反差。野外的路有云,说明是平原。连云都是黑的,天空地上,一片漆黑;用一个“独”字,表现江船上一点灯火的鲜明,这是色彩的反衬。光是孤独的,但是,在黑夜中却分外生动。

最后一联,则是和全诗在视觉效果上的对比。“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如果说,第三联的色彩还是相当含蓄的,只是因对比而显得鲜明,那么,到了最后一联就是浓笔大墨,有如泼墨写意花卉,感觉不但浓烈,而且丰富。花“红”已经是浓烈了,还要加上“湿”。已经是有质感了,可是杜甫还不满足,还要让红湿的花有量感,重量感。所有这一切都说明,杜甫刻意要用花把自己对雨的感觉写足,多方面都写透,也就把自己的喜悦写够。诗中的喜悦有两种,一是默默的、内在的、不形诸于色的喜悦。一是外在的、视觉的,突然发现雨后的花的鲜艳和分量,情不自禁的、形诸于色的惊喜。

我们之所以要介绍杜甫的这首诗,是为了从反面说明,什么不是“浑厚深沉”。只有懂得了什么不是浑厚深沉,才能真正体悟出什么是浑厚深沉。理解诗歌,最忌是空泛。我国古典诗话往往有些精致的感觉性断语,如说杜甫的诗“沉郁顿挫”、“浑厚深沉”等等,对于理解杜诗应该说是有帮助的,但是这样的话语也有一个缺点,就是比较模糊、抽象、不确定。我们的任务不是停留在古人的水平上,而是在古人的水平上提高一步,这就要对这些话语进行分析,结合杜甫的作品加以具体化。深入地具体分析已经不易,还要防止孤立地封闭地分析。分析要开放,最好是把作品放在系统中,在多方面的联系和对比中进行,才有可能使分析深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4131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