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是以语言为材料,通过富于感染力的言辞来描绘事物、表达情感的一种语言技巧。建议采用结构化的方式来组织总结,例如按照时间顺序、按照重要性等进行排序和归类。参考他人的总结范文可以拓宽自己的思路,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第一章第一节,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思路、板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与反馈等方面谈谈我的设计构想。
一、教材分析。
通过前五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生物界的概貌有了较全面的了解,对各类群有了许多感性认识,学生已经了解了植物、动物以及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类群的特征,这就为学习生物的分类打下了一定的基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既是对前面所学的生物圈中的各类生物的回顾、总结,让学生对整个生物界的全貌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从中学习科学的分类方法,同时也对后面将要学习的认识生物的多样性的本质、意义打好了基础。教材中并未全面而系统地介绍生物分类的方法,而是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并介绍了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
本节的重点之一是通过梳理所学的生物知识,学习生物的分类方法。引导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调查,走进大自然实地考察。
本节的难点是学生在尝试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尝试根据植物和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列举植物和动物的主要类群。
2.能力:在尝试分类活动中,对动物和植物的主要类群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体验分类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在生活和工作中树立分类的意识。
三、教学思路。
由于本节课涉及的植物和动物的类群较多,知识容量较大。在设计本节课时,把重点放在让学生体验基本的分类方法上,通过学生的分类活动来学习分类的方法,利用小组学习的优势,组内互助,共同解决这些问题。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按任何一个器官都可以对植物进行分类,进行科学分类主要是根据生殖器官进行分类。比如我们可以根据是否产生种子将植物分为有种子和无种子。根据有无花分为有花植物和无花植物。
四、板书设计:
第一章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第一节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以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分类的依据是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二.植物的分类。
三.动物的分类。
学生通过猜物游戏,体验分类的方法。
学生发表观点。
学生看书81页。小组讨论,复习这些植物的形态特征。
小组看图讨论,完成填空。汇报交流。
小组交流。
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学生观看图片,小组合作对动物进行分类。
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比图片上的动物,进行分析,得出多种分类方法:知道动物分类除了比较外部形态结构,还要比较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
1、脊椎动物分为: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学生完成表1。
脊椎动物:
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无脊椎动物:
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提问:你根据什么选择这本书?
演示图片。
指导学生看书81页。观察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有哪些特点?
出示讨论题:
1、菜豆、玉米种子的子叶片数一样吗?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如何区别?
2、所有的植物都有种子吗?
3、所有植物都有根、茎、叶的分化吗?
4、假根有什么作用?
5、平行脉和网状脉有什么特点?
6、种子外面都有果皮包被吗?
组织学生讨论,看图根据这些植物的形态结构方面的特征进行分类,完成填空。
在分类过程中遇到困难了吗?是如何解决的?
除了这些分类方法和依据,还有根据其他的方法分类的吗?
出示思考题:
1、有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哪些类群?
2、无种子的植物可以分为那些类群?
3、能否把这些植物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进行排列?
4、把种子植物排在最高等的依据是什么?
5、通过分类活动,你认为植物分类应考虑植物的哪些特征?
看起来分类的方法有多种多样,目前生物学家普遍采用的是根据生物的相似性和亲缘关系将生物归入不同的类群,即通常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进行分类。
出示思考题:
1、对动物进行分类。
将不同的动物类群按照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排列起来。
小结:科学家们按照动物分类的基本方法,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等特征,已经发现和命名的动物有150万种。
作业:下节课室外观察植物,进行分类。要求认真观察,作好记录。科代表分组。组长负责本组的纪律。
六、教学评价与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发展学生思维。然后通过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正确性和练习的准确程度来反馈信息进行评价与调节,针对反馈不理想的信息,教师再做启发性指导。
总之,我的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体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精神。为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无论是问题的提出,还是问题的解决,都有意识地营造一个较为自由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地去观察、分析、发现,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教师只起到了启发、诱导、点拔的作用,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设计、分析和说明,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专家、老师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二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生物组3号考生今天我要说客的题目是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
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以及为什么这么教为阐述。
良好的教学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所以在正式上课之前,我先谈谈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生物课本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内容主要讲解什么是生物的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是在学习了生物的生殖与发育之后进行的迁移性学习,因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结合以上教材,内容特点及初二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性格特点。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遗传和变异的概念,并举例,说出不同种性状和相对性状之间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分析归纳遗传变异性状相对状的概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树立生活与科学是紧密联系的观点,树立生物多样性及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
重难点为:性状、相对性状的概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是教师授课的依据和出发点,本节课所教授的学生为八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特点,为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在这个年级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求知欲和好胜心都较强,因此,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多激发学生的兴趣。
德国伟大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科学的知识不应该传授给学生,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去,发现他们独立的掌握他们对此我设立了如下的教学方法。教法,谈话法,讲授法。学法,自主学习法和合作探究法。
良好的导入是一堂课程好的开端,他会像磁石一样,牢牢的把学生吸引住不但使学生想了解这堂课所学习的内容和课题,而且对本堂课的内容非常的期待,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欲望。基于这一点,我将我的导入设计如下。上课,同学们好,请坐,同学们大家有没有听说过龙生九子各有不同这句话呢?那为同学来告诉老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是什么呢?嗯,好的,请坐,这位同学呀,告诉老师说,龙生九子各有不同就是指的是龙生的九个孩子各不相同。那还有没有其他的同学有其他的意见呢?大家都摇摇头。那么同学们我们有没有发现自己身上的某些特点,跟父母是有相似的地方呢,嗯老师听到同学们纷纷回答说有眼睛有耳朵有鼻子嗯,同学们回答的都非常的棒,那同学们想不想知道为什么我们会相似,却又不同呢,我们要带着这样的疑问走进今天的课程基因控制生物的性状。通过这样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
接下来是新授环节,
问题呈现,首先我会给大家3分钟时间自由阅读并思考问题,什么是性状什么是相对性状。
探究归纳,接着我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小组成员互相观察对方下列性状,一耳朵有没有耳垂?二,眼睛是单眼皮还是双眼皮?三,石头是否能有两侧向中间卷曲?是大拇指是否背侧弯曲?然后引发同学们的思考。让同学们进行小组讨论尝试概括什么是生物的性状。通过观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举例说出同种生物统一性症状,有哪些不同的表现形式?最后我来进行总结归纳。性状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理和行为等特征的统称。相对性状,为了描述方便遗传学家把同种生物统一状态的不同表现形式称为相对性状。
应用提升,任选刚刚上述的一种性状,看看自己与父亲和母亲是否相同,如果不同再看看自己与父母的父母是否相同,并说明这是为什么呢?以此来巩固刚刚所学习的性状和相对性状。
接下来是巩固练习环节,我会请班长,带领同学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性状是什么相对性状是什么?这样不仅可以指导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而且可以进一步巩固中难点,做到查漏不去在课程结束之前,我会让学生预习一下生物体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形状是有什么控制的。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三
学生通过学习“通过神经的调节”,知道动物和人体的生命活动会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
三、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
概述人体内主要的内分泌腺及其所分泌的激素。
描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2、能力目标。
运用构建模型的方法,建立血糖调节的模型。
3、情感目标。
讨论在促胰液素的发现过程中,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所起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2)血糖平衡的调节。
2、教学难点:。
五、教法与学法。
3.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伦敦奥运会马拉松比赛场景,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探讨”,导入本节内容。
【设计意图】利用奥运热点导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借助教材问题探讨,可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自学讨论,重温经典。
给学生预留时间阅读“资料分析——促胰液素的发现”,由学生分析出“假说—演绎”的四大环节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验证、得出结论。
(1)血糖调节的引入。
阅读易解答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从而将血糖的来源和去路线条化,在解答中学生更易抓住人体正常血糖浓度的平衡点.引入胰岛细胞,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猜测胰高血糖素的作用,进一步得出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调节机理.
由学生识图直接解决问题,引入血糖的来源和去路,深入到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机理,衔接自然,能够锻炼学生的识图能力,图文并茂,对两种激素的作用机理有比较深刻的印象.
(2)构建血糖平衡模型:学生四人一组,其中三人分担甲,乙,丙角色,第四人承担小组内的汇报工作,这样四人之间必须协调配合,方能完成探究活动。
小组活动不仅体现了学生的协作精神,更意在引导学生通过这个探究活动,更好地理解人体内血糖含量的调节和初步了解概念模型的基本方法和意义,同时实现教学难点的突破。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四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生物中的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主要任务是让同学们了解周围我们不经常注意的生物,重点是培养学生对生物的兴趣这是初中第二次上生物课,是对上一节课《生物的特征》的延续,是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的求知欲,点燃学习生物的热情,本节课脱离课堂,让同学们到大自然中去了解生物的多样性,然后让同学们填写调查表,进行整理分析,学会初步调查,本节课教材安排的内容比较少,只有一个调查表和讨论题,填写调查表是是关键,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去讨论解决,激发学生主动去学习,是学生在环境中自己成长。
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刚刚升入初中,小学对生物自是简单的学习,我们要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兴趣。学生心理不够成熟贪,玩的心比较重,本节课主要是室外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采用分组的方法使学生们相互督促学习相互进步,然学生们感受大自然无穷魅力,启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有去探究大自然冲动,让学生把实际生活和学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这需要老师的鼓励和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教学进程。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活动及目标。
导入新课。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许多的动物、植物,它们与我们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比如:花坛中的牡丹、月季、芍药,天空中飞翔的小鸟,花丛中飞舞的蜜蜂、蝴蝶。但是有一些却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
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我们该怎样做呢?
引起学习的兴趣。
什么是调查。
人口普查、被父母调查用了多少零用钱、被问卷调查过对教师的满意程度。
加深学生对调查的理解。
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
那么你们知道怎么样做调查工作吗?
调查工作的一般方法:明确调查目的和对象;设计科学的调查方案;实施调查并认真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结论(板书)。
调查法、讨论法、讲授法。
明确调查的一般方法。
调查报告。
同学们阅读课本p7的目的要求。
用具:笔、调查表、放大镜、照相机…......
方法:
1、选择调查范围。(范围要明确,不宜太广,可以对校园、家庭所在的社区、公园等等的生物种类进行调查)。
2、分组。(4或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确定一人为组长)。
3、设计调查路线。(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且相当安全的路线)。
4、调查记录。(沿着事先安设计好的路线边调查边如实记录)。
生物的归类有多种,如: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可以将生物归为植物、动物和其他生物三种;也可以按照生活环境,将生物划分为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等,还可以按照用途,将生物分为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6、整理资料。(将归类好的生物的资料进行整理,写在笔记本上)。
知道调查的方法步骤。
了解生物归类的方法。
调查报告。
最后就是撰写调查报告,在同学们的调查报告中都包括哪些内容呢?
明确调查报告的内容。
课后反思: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按照事先设计意图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能联系生活实际从身边的小事谈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并且突出了情感教育,通过具体事例分析,培养学生爱护生物,保护环境的意识。但是,本节课是否完成教学计划、学生是否掌握本节的重点难点、学生是否喜欢本节课的教学法这些都是要进行反思的。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五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所说的《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习目标分析、教学方式方法、技术准备、教学流程设计等六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包括器官、系统的概念以及绿色开花植物和人体的结构层次,它既是细胞和组织知识的深化和发展,还将为学生学习生物体各种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打下基础。因而本节内容与各章节关系密切。在教学中十分重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今后学习生物学知识至关重要。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都来自农村,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差,这节课的语言理解表达问题较多,对他们既是一个挑战,又是一个提高的过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组织有一定的认识,但是对器官和系统没有认识,因此本节课重点从学生能够感受到的宏观结构入手,如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人体的消化系统等,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学习目标分析。
结合新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描述多细胞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描述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使学生学会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2、通过观察、讨论、探究、交流与表达,让学生体验探究获取知识的快乐,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
描述植物体和人体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基于器官、系统两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有些难度,因此确定器官、系统为本节的一个难点;由于人体的结构层次比植物体复杂,再加上人体的结构层次不能直接观察到,因此这部分内容也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方式方法。
1、教法:
a、这节内容理论性较强,比较抽象,所讲述的知识大多是微观的,知识难度较大,因此,我用多媒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将微观结构宏观化,以形象思维启迪学生的抽象思维,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本节课的实际出发,从而增强直观效果。
b、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找出知识之间的联系。
2、学法。
b、指导学生在学习中如何观察现象、分析现象、分析问题、总结规律。
c、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五、技术准备。
本节课使用的软件,主要设备为:ppt演示文稿;交互式触摸一体机。
六、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复习回顾,引入课题;第二环节:目标展示,明确新知;第三环节:多细胞生物体的组成;第四环节:反馈练习;第五环节:课堂小结;第六环节:布置作业。
教学设计具体如下:
1、教师出示植物体的叶片,学生回忆植物体的叶片中都有那些组织?
2、出示西红柿果实的幻灯片,让小组讨论、交流西红柿果实中都包括那些组织?这些组织按怎样的次序排列?引出器官的概念。介绍绿色开花植物体的六大器官,得出绿色开花植物体的结构层次。
3、出示胃的幻灯片,学生回忆胃所包括的组织,介绍人体常见的一些器官。由食物的消化、营养的吸收引入系统的概念。介绍人体的八大系统,得出人体的结构层次。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大家!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六
“生物与环境”这一单元就是要引领随着学生年龄的学生经历一些有目的的调查、考察活动,在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推理,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从而在学生心目中初步建立起的生态系统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2.在单元中的位置
《食物链和食物网》是生物与环境单元的第五课,《种子发芽实验》、 《蚯蚓的选择》让学生认识到生物的生存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并会根据自身生存的需要对环境条件进行选择的。《食物链和食物网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生态系统完成其功能的结构基础,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渠道。
3.教材内容结构
本课教材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谁吃谁;第二部分是水田的食物网。
通过前面的一至四课的学习后,学生在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态系统的概念,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的认识。对食物链和食物网的认识变得顺理成章。虽然学生的科学意识在不断的提升,科学素养也在不断的提升,但让我担心的是学生对平时的生活观察较少,科普知识不足,导致在寻找食物链的时候有诸多困扰。
1.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系——食物链。学会正确使用食物链、生产者、消费者、食物网等词语描述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的之间的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认识大自然的神奇,认同生态系统的统一性,养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描述食物链、食物网的概念,并会画简单的食物链。
难点:寻找食物链,形成食物网,体会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重难点突破措施:
通过猜谜、动画及丰富多彩的图片、视频,首先给学生感性认识,通过生物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由浅入深的理解食物链;再由学生动手寻找食物链,构成食物网,认识食物网概念。拓展延伸通过一些事例让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养成保护环境的好习惯。
(一)猜谜游戏,引出课题
今天上课前,我们先猜个谜语,请大家注意听:
草原上来了一群羊。(打一水果)
草原上又来了一群狼。(打一水果)
学生猜出草莓和杨梅,并解释。教师及时板书:
草 羊 狼
播放动画《螳螂捕蝉》,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信息:
蝉 螳螂 黄雀
食物是生物生存的重要需求之一,所以生物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食物关系,也就是食物链。
(二)小组合作,探究整理
师提示学生观察,箭头朝向谁(箭头代表着食物的流向)
你能找到一些食物链条吗?教师出示一个环境(花丛中)。
生发现了许多生物。
组内完成,共同寻找食物链。
(三)展示点拨,解难释疑
师出示图片。
学生代表板演食物链,让全体学生都清楚地看到一个生态群落中间有许多的食物链条,并且学会正确的寻找和标识食物链的方法。
通过分析这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教师及时引导学生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四)自主检测,学以致用
师出示测试图,请学生将其中的食物链画出。
通过自主检测,不仅巩固了学生对食物链的认识,同时在画的过程中体会到许多的食物链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教师再引导学生认识食物网,分析得出食物链由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五)拓展延伸,提升能力
播放科技视频,总结新知,同时引发思考:
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学生先谈自己的认识,教师再出示一些历史上因为人为原因导致生态不平衡,而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我国的除“四害”活动、美国的护鹿杀狼启示……)
从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大家谈一谈,认识到保护环境,保护生物、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六)课后回顾
回顾本节内容,完成练习。
搜集一些生态平衡遭到人为破坏的例子,谈谈自己的想法。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七
1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通过模拟探究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和实验结果的分析,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环境保护意识。
(2)了解保护色对动物生存的意义,增强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2学情分析。
照实验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因此,通过本节的学习,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解释,学生不会有太大难度。
2、通过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依赖、相互依存的关系,了解了生物必须适应环境的道理。通过本节的学生具有理解了对生物进化原因的解释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层面去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4教学过程。
问题引入:
教师出示“生物进化系统树”和“恐龙灭绝”幻灯片,同事提出问题:在漫长的生物进化过程中,为什么最初原始简单的生命形式进化到现在这样种类繁多的生物吗?恐龙又怎么会灭绝的呢?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在头脑中思考,激发学生的学完习欲望。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出示曼彻斯特桦尺蠖体色变化幻灯片,同时学生自己阅读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课文一段内容,让学生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1、黑色桦尺蠖的数量由少数逐渐变为多数,而浅色桦尺蠖数量减少,主要受什么影响?
2、少量黑色桦尺蠖体色变化的原因?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3、如果要使曼彻斯特地区的黑色桦尺蠖又重新恢复为常见类型,你认为应怎样做?
(二)出示雷鸟和不同环境中蛙的幻灯片,分析下列问题:
1、雷鸟和蛙色变化和环境有什么关系?
2、列举其它具有保护色的动物的例子?
(三)根据英国曼彻斯特桦尺蠖体色变化和雷鸟与蛙体色变化与环境的关系,总结“保护色”的概念,使学生认识保护色对于动物生存的意义。
(四)模拟探究保护色形成的过程。
课前预先培训小组长,上课时作为老师的助手,指导其他小组学生的探究活动,注意学生探究实验的实施情况及数字记录,教师从中点拨,引导学生分析探究实验结果,讨论交流并推测保护色的形成过程,教师对学生的推测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使学生对保护色形成过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然后提问:如果要使曼彻斯特的桦尺蠖又恢复常见类型,你认为该怎样做?让学生讨论、交流,形成统一观点和做法,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今天,我们虽然不能还原桦尺蠖体色变化的整个过程,但可以通过本模拟探究实验过程来验证保护色的形成过程。
(五)拓展阅读。
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有选择地阅读相关网页资料,通过资料的阅读,使学生了解生物适应环境,除了有保护色,还有警戒色、拟态等其他特征。使学生认识到:要学好本领,充实自己,将来才能适应社会的竞争。同时,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认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六)生物进化的原因。
通过以上对生物进化原因的分析,结合第二章学习的遗传和变异知识,让学生讨论并总结生物进化的原因,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遗传和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因,环境的改变是生物进化的外在动力,生物只有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才能生存和繁衍。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八
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章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的内容。教材安排这一章对培养学生生物学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章第一节讲的是动物的运动,它是学习第二、三节动物行为的基础。动物的行为多种多样,而动物的社会行为是动物行为的一种。
《社会行为》这节内容主要是研究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义。动物社会行为的知识与人类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本节课的特点,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教师提供的分析和实验用的素材,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引导学生认识动物社会行为的形成机理,理解社会行为的意义,获取动物社会行为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2、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3、描述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意义。
4、认同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
5、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同成功的科学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2、认同同合作与交流的重要性、3、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增加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
2、注重培养学生热爱动物的情感,增强体验情感的意识,而不是单纯的说教,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出热爱生命的情感。
二、教法与学法:
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主动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始于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对自然界的认识,而不是单纯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和接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关注学生原有认识对科学学习的影响,尽最大可能借助各种教育资源,引导学生认识原有经验的局限性,主动构建科学知识,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培养态度、情感与价值观,了解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主要采用多媒体演示创设情景、师生双向交流、观察与探究、学生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鼓励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整个教学过程,重视师生、学生间的交流与合作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
三、教学程序。
以生物学科的特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为出发点,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动物社会行为的有关知识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情感。
(一)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通过图书馆、上网等途径大量收集阅读有关动物行为的文章和资料,并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以点带面,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二)课堂活动。
1、导入阶段。
针对学生课前观察蚂蚁、狗、猫等一些身边动物的取食过程,提出以下问题:
(1)这些动物取食行为都相同吗?
(2)哪些是群体生活的动物。
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入生活。
2、新知识学习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在以上观察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并最终引导学生共同探讨社会行为的特征。学生能提出很多问题。让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意识。
动物社会行为的特征:
先对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1、蜜蜂,白蚁群体成员分别有哪些?它们的职能分别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体中哪一个是首领?为什么?
然后,多媒体演示白蚁等生物的群体生活,并观察图片狒狒的群体生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白蚁、狒狒群体的社会行为特点。在此基础上热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
带着问题观察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的参与到分析和讨论中,在表达交流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更好的掌握动物的社会行为的特征。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说明理由,教师引导方向为:
1、群体中等级次序是如何形成的?
2、这些生物为什么要结群生生活?
3、群体中的社会行为的意义是什么?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接下来让学生推测:为什么牧羊人放牧时管好头羊就可以?
进行推测能够使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问题,对社会行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时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不用语言人类如何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明白人类可以通过表情、动作和气味进行信息交流。
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这样的例子。如:1、用闻花香的气味辨别花的种类。2、学生做各种表情和动作让同学去猜一猜所表达的意思。通过学生亲身体验明确人类除了可用语言进行交流外,还可以通过动作、表情、气味进行信息交流,为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础。
动物群体是如何进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师先提出问题:蜜蜂,蚂蚁,鸟类,灵长类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然后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录像学生看录像后,说出动物群体间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动作、声音,这种交流使群体间保持联系,共同取食和御敌。
通过对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明白动物群体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认识群体生活对个体及种族的延续有重要的意义。
探究蚂蚁的通迅。
教师提供资料:观察蚂蚁取食时,一只蚂蚁发现食物,会迅速返回巢穴,一会儿,一大群蚂蚁排着长长的队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资料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教师引导方向:
1、蚂蚁没有发出声音,是靠什么传递信息的?
2、领路的蚂蚁为什么总是要经过曲折的路径再次找到食物,并没有走一条捷径呢?
作出假设:蚂蚁是靠气味传递信息的。
这样设计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作出假设的能力,增强探究意识。
每四人一组阅读教材提示,拟定计划,进行探究。教师巡回指导,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实验进行。小组成员确定实验步骤;明确实验材料;进行分工,确定记录的方法,实施方案。
组内的分工与合作可以使学生体会合作与信息交流的意义,同时体会组内成员共同完成的实验要比个人单独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示:
1、蚂蚁喜欢吃什么?
2、怎样饲养蚂蚁?
3、观察蚂蚁的取食行为时饥饿状态和吃饱的状态哪一个效果好?
4、怎样能更好地控制蚂蚁的行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体代替纸片?
6、最好将观察过程拍下来。
实验完后,请各小组派代表在班级进行交流,其它小组的同学评价其小组实验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释和说明。教师也要适时的参与评价。
小组代表发言,其他组同学评价其实验方案的优、缺点,并对提出的问题给予解答。让学生评价优点和缺点使学生在看到其它组的同学不足时,也学会欣赏别人的优点。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
“在中国由于我们的文化比较强调求同和服从权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决的权利。”而新课程的实施旨在改变这种现状,重在放开学生的手脚,放开他们的思想,作为教师就应适当给每个学生创造机会,让所有学生参与进来,去想象、去自由表达属于他们自己独特的情绪、情感,同时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满足感。
实验完成以后让学生设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蚂蚁会有什么感受?我们应该。
怎么样对待动物?
学生谈感受。让学生换位思考,体验生命的脆弱,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油然而生热爱生命的情感。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
四、
总结。
与反思。
动物的群体生活及社会行为离不开信息交流,动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对于这些问题进行单纯的讲解,学生也能记住,但是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对生物学知识的掌握,很容易处于机械的记忆状态。通过这样的探究活动突出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在探究过程中学生不但对生物学知识掌握较好,而且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得到培养。如探究气味是蚂蚁的通讯方式之一时,用纸片搭一条通道,在移动纸片的过程中,蚂蚁很容易受到惊扰,影响蚂蚁的行为,不容易观察,因此可以鼓励他们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实验更简便易行、效果更明显的实验方案。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动物的社会行为。
一、动物的社会行特征。
1,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
2、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
3,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二、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作、声音、气味等。
三、探究蚂蚁的通迅。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九
本册内容共有6个单元,第二单元《遗传和变异》是在学生了解了自然界动植物生命基本形态之后进一步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了解生物的遗传、变异情况,了解生物学家对遗传和变异的秘密所进行的不懈探索。
我所说的《生物的遗传现象》的教学内容是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寻找自己与父母的相似特征,了解遗传现象,进而发现动植物也有遗传现象。最终让学生了解遗传是生命的最基本特征之一,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生物的后代与亲代之间总保持着某些相似的特征,人们把这些亲代与后代之间相似的现象,叫做遗传。没有遗传,就没有相对稳定的生物界。孩子的长相总是惟妙惟肖地像他们的爸爸妈妈,他们的性格、脾气,甚至动作、习惯等等也都会很像父母,这就是遗传现象。
经过三年半科学课的'学习,学生体会到了科学探究的乐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学探究的方法,学生对大自然,特别是身边的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对遗传和变异的现象,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感性认识,但却又会产生一些困惑。因此,让他们了解一些遗传和变异的知识和100多年来遗传学的发展过程,使学生对遗传学的发展过程有一个总体的认识,是十分必要的。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十分复杂,因此我们的教学又不能讲得太深奥,千万不要把一些高深的名词灌输给学生,使学生不知所云。本课教学只要求学生初步了解遗传现象,并能对动物和植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由此,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人的很多特征是可以遗传的,如外貌、性格、头发、肤色等。
2、知道动植物的很多特征也是可以遗传的。
3、了解遗传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能仔细观察并描述照片中的几个孩子及其父母具有的相似点。
2、能对自己与家人的外形特征进行比较,并作合理的解释。
3、能对动物的遗传现象做出合理的推测。
4、会查阅和收集有关植物的遗传资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到合作与交流的重要价值。
2、感受遗传的神奇和美妙。
本课最重要的教学目标是能仔细观察并描述图片或实物的特征,知道人和动物的很多特征是会遗传的,对遗传的现象能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同时会查阅和搜集有关动植物的遗传资料,知道科学家为了研究遗传和变异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意识到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能辩证地看待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愿意为遗传和变异这个科学事业做更大的贡献。
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认识生物的遗传现象。
教学难点:
对遗传的现象作合理的推测和解释。
遗传和变异现象虽然很普遍,但从学生的角度来理解这种现象却有一定难度。我们既要让学生了解这种现象,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态度去推测这些自然现象,并通过课前调查对遗传现象作出一定的解释。
1、说教法。
根据单元的具体内容和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通常的讲授方法外,还采用了以下教学法:
(1)探究发现法:从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人的遗传现象入手,发现事物发展的内部联系,逐步引导学生认识动、植物,从而使学生了解遗传在不同生物中体现出的现状。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便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操作。教学观察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让学生感受到只有善于观察、相互比较、善于思考才能真正学好科学。
根据教学内容,将上述方法综合地、交替地使用,充分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说学法。
针对以上的教学方法,适当采取了以下学法:
(1)小组讨论法:
根据小学科学探究序列安排,此时六年级学生应该以自主性探究为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采取小组讨论法作为主要学法是完全适合的。学生围绕教师提出的有关遗传的问题,在小组的群体中交流个人想法,相互学习,从中获得对该问题的深入认识和了解。
(2)观察法:
为了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结合相关活动,例如:在寻找生物间的相似处这一活动中,教师要在学生认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用科学、准确的语言来表述自己的观点,避免概念模糊不清。
有了理论的支撑和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本课的目标达成就有了一个清晰的思路,下面就谈谈本课的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指导学生了解生物的遗传现象:
1.从常见的子女与父母长相相似现象入手,了解什么是遗传现象;
2.了解动物的遗传现象;
3.了解植物也存在遗传现象。
人们早就发现了生物的性状可以从上一代传至下一代的现象,从而通过不懈的努力来研究遗传规律。同样,学生在生活中也一定早就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儿女的肤色、相貌、高矮等总是与父母相象呢?”他们也非常乐意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句话真切地反映了生物界物种代代相传的普遍规律。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中也一样,我们播下了什么才能收获什么。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注意激发、引导、利用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观察、比较、讨论中自己发现一些普遍的规律,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活动一:
这里安排学生用自己的照片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学生平时积累了相当多的认识,有利于大家互相交流,但是教师要适当控制时间,使讨论的时间充裕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接着出示遗传定义:子女和父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活动二:
本课第二个重要的教学活动是通过课件,学习探究动物界的遗传现象。我准备了动物家庭的挂图、多媒体课件。
我先让每组学生分别观察几组动物家庭的照片,找找它们的相似点,师生共同交流小结:动物界也有遗传现象。并能总结出动物亲代的相似点包括外形、毛色、花纹、神态、食物及生活习性等。
在这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烦琐、抽象的讲述变得简洁、直观。学生具有强烈的追求新、奇、趣、美的心理特点,更容易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和渴望探究的动机。
活动三:
在了解了动物的遗传现象之后,提出探究问题:植物难道也有遗传吗?
教师出示荷花和仙人球图片,在课堂上充分讨论、交流,来探究学习植物的遗传现象。
在出示两幅豌豆地的图片,提问:你会从哪些方面研究植物的遗传现象?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让学生把想到的所有方面都一一说出来。
再出示遗传学家孟德尔研究豌豆植株的发现,主要是从植株的花、茎叶、种子等形状特征研究(板书),同时向学生介绍孟德尔先生的科学探究过程及他的探究精神,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在这里一定要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思维力和意志力培养: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学中成为知识的探索者、发现者;它的结果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从而有效地培养能力,加深印象。
活动四:
最后进行拓展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片中的每只小猫的颜色和花纹,然后推测一下小猫的爸爸妈妈可能是什么样子的。
通过这个活动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也是对遗传原则的具体运用。
课堂总结:
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物的遗传性使生物的物种保持相对稳定性。因为有遗传,通过不同品种的杂交、嫁接,才能得到更优良的品种,现在人类为了不断丰富自身的需要,培育出数不清的动植物新品种,而且还会有更多的新品种出现。子代与亲代之间有没有差异呢?我们下节课研究。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十
大家好,很荣幸能有这样一个向各位专家、同仁学习交流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光合作用的发现》,下面我就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感悟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这节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设计理念。
以新课标“提高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理念来设计教与学的过程,变教材中经典实验的学习过程为探究过程,为学生创造“知识再发现”的探究情境,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探究性和目标的完整性。
二、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的发现》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三章第三节第一课时的内容,主要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过程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在这其中蕴含这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探究能力的好材料。
依据教材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制定了知识、能力和情感的三维目标,注重知识发现的同时,更强调了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基于此,我将“光合作用的概念、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和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单一变量原则中实验变量与无关变量的辨析”是难点所在。
三、学情分析。
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自主探究,“了解学生,分析学情”非常重要。通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光合作用所需原料、条件等知识基础,对于光合作用发现史也有所了解,但对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了解不多且不成系统。能力与思维方面,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形成,但还很不完善,对新事物好奇,却又缺乏理性思考。
四、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我校学生实际,我选用了这样的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依据高中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知识的发现过程,促成知识的意义建构,能力的逐步形成。
互动讨论法:通过创设民主、平等、融洽的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两方面的优势。
直观教学法:利用语言、实物、多媒体等多种直观形式,激发学习兴趣,让兴趣引领学生学习。
五、教学过程。
为很好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过程,我设置了“课题引入——课题展开——课堂小结——巩固练习——课后延伸”五个紧密联系的环节。
(一)课题引入。
我先从光合作用在物质合成、能量转换、环境保护三方面的重大意义入手,用数据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按年代顺序展示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著名实验,并配以相关图片,将学生的思维引入“光合作用发现史”的方向,这样自然导入新课。
(二)课题展开。
我有选择有侧重地介绍了光合作用发现史中的几个经典实验,先以简单的普利斯特利实验启发学生思维,再用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来调整思维,接着在精巧的恩格尔曼实验中完成思维的形成过程,最后通过鲁宾和卡门的实验使学生的应用思维得以发展,思维层次逐步上升。
1、简便易行的普利斯特利实验,我以演示法进行教学,向学生真实再现实验过程:光下,将燃烧的蜡烛置于密闭的玻璃钟罩内,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而把一盆绿色植物与燃烧的蜡烛共同置于密闭的玻璃钟罩内,相同时间后,蜡烛未熄灭。
学生探讨答案时,我从具体问题入手,逐步将学生思考的重心由对实验结论的推断转移到对实验过程的设计上来。
结合第二题答案(通过两组对比可以使结论更令人信服)适时点拨:设置对照实验是实验设计中一个重要的原则,该实验中未放置植物的即为对照组。因为两组实验中只存在植物有无这一变量,所以两组实验结果的差异便与这唯一的变量之间建立了因果关系,这在实验设计中叫单一变量原则。由实验者控制的变量也就称为实验变量。
再由第三题答案(因为没有发现光在其中的关键作用,所以有光时做是成功的,无光时做则失败)引入无关变量的概念,强调实验中除实验变量外,还有其他的因素或条件会影响实验现象或结果,因其不作为实验的研究对象,所以称为无关变量。实验过程中要尽可能避免无关变量的干扰。
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突出了“实验设计中的两个基本原则——对照原则与单一变量原则”的教学重点,而且抽象知识在具体实例中的引入,符合了由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达到了启发思维的目的。
【过渡】接下来,沿着发现史的主线,通过梅耶的实验结论设疑(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后,到底贮存于什么物质中呢?也就是植物在吸收水和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过程中,还产生了什么物质呢?)由此引出萨克斯实验。
2、经典的萨克斯实验,我以生物兴趣小组同学模拟实验的图片为素材来介绍该实验过程,这样既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融洽了课堂气氛,又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之后针对实验中的每一步操作,从实验设计的角度提出问题,并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验设计本身和实验原则应用两个层面来思考。
第一步,把植物放在暗处24小时,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在学生答出“让叶片中的营养物质消耗掉”之后,我补充“这是为了消除原有营养物质这一无关变量”。
第二步,将同一叶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在光下培养一段时间,这又是为什么?
学生在思考后,已能答出“一半曝光,一半遮光是为了进行对照,这遵循了对照原则”,我再强化“光照与否便是该实验的实验变量”。
第三步,剪下叶片,进行酒精隔水煮沸脱,这一步,教材中并未交待,有进行的必要吗?
这时学生已能得出完整答案“脱色后,可使最后的实验结果更清晰,这同样是为了消除无关变量”。
结合实验结果学生则很容易得出最后的结论“绿色叶片在光合作用中产生了淀粉”从而为光合作用概念的'建构打下伏笔。
同时教师点明“实验结论的得出”与“实验变量的设置”间的必然联系,正是因为设置了光照与否这唯一的实验变量,得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曝光一半叶变蓝,遮光一半不变蓝),所以才得出了以上的实验结论。使学生从经典实验中加深了对本节重点内容的理解,内化知识的同时,也调整了思维。
【过渡】在萨克斯实验的基础上,我巧妙选材(花叶冷水)并再次设疑(该植物叶片曝光一半的白色部分经碘处理后也不变蓝,这样的结果意味着什么呢?能不能说光合作用的场所就是叶绿体呢?)学生思考后不难找出答案:能说明光合作用进行与叶绿体有关,但不能直接证明叶绿体就是光合作用的场所。紧接设问:怎样才能直接证明呢?培养学生科学求实态度的同时,自然过渡到恩格尔曼的实验。
3、恩格尔曼的实验中,我充分发挥多媒体动画在辅助教学中的优势,变微观为宏观,变抽象为形象,再现实验全貌。
“将水绵细胞临时装片置于黑暗无氧环境中,当极细的光束照射在叶绿体以外部位时,好氧细菌均匀分布,当光束照射到叶绿体时,好氧细菌向叶绿体被光束照射到的部位集中;将临时装片完全暴露在光下时,好氧细菌则分布在叶绿体所有受光部位的周围”。
学生观察后,我用更为理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
1、选水绵和好氧细菌为实验材料有什么优点?
2、实验中是怎样排除无关变量干扰的?
3、恩格尔曼设置了怎样的对照实验?得出什么结论?
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教学组织上也更突出了学生间的讨论、交流。
学生探讨出答案后,点拨时我则从深层次逐个剖析:
“从本实验恩格尔曼巧选水绵和好氧细菌再联系花叶冷水的例子,我们不难看出实验选材的重要性,它有时甚至直接决定了实验的成败。”
“第二题答案告诉我们,研究光合作用时,从单一变量原则出发,凡是能影响光合作用进行或实验结果的因素,则都应加以合理控制,如光照、大气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材料的存活状态,原有营养物质等。”
“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实验变量的施加为突破口,确定实验变量的同时也就确定了对照实验。如本实验中的有光与无光,光照部位的不同。”
最后把整个实验还原到具体的科学探究方法的模式中,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施实验——分析结果、得出结论,而且在设计实验时必须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等”,使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与领悟,最终形成思维。
【过渡】学生的思维在由启发到调整,再到逐步形成的上升过程中,我通过创设新情境(同位素标记法的引入),提出新问题(光合作用中产生的氧气到底来自于水还是二氧化碳?或是两者兼而有之呢?)进一步激起学生利用新知解决新问题的欲望,也由此转入鲁宾、卡门的实验。
4、为了在运用中检验所学,鲁宾、卡门的实验,我以“分组讨论方案——自主设计实验——组间交流整合——教师总结验证”的师生互动形式来组织教学。
(播放视频)。
分组讨论中,随着标记元素的选择、实验变量的确定、对照实验的设置、实验结果的预期、实验结论的得出等一系列问题的提出与共同解决,学生新形成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提升。
自主设计实验既是对组内讨论的合理汇总,又是对科学探究方法的系统再现,旨在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
组间交流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勇于创新、敢于展示的平台,同时也能够发现学生在认识上的不足与思维上的漏洞。
这是学时实验设计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和错误做法:
(将实验分为三组,分别为植物提供:h2o和co2、h218o和co2、h2o和c18o2,第一组为对照组)……有的是因为对对照原则理解不深造成的失误。
(为植物提供h218o和co2,一组置于光下,另一组置于黑暗环境中)……有的是实验变量的设置上出了问题。
(为一组植物提供h218o和co2,并置于光下,另一组提供h2o和c18o2,置于暗处)……这种的做法则违背了单一变量原则。
在思维整合中,对常见问题的失误归因与归类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在应用中得到了完善。
最后,教师用科学家们的实验设计及结论来验证他们的实验设想,更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学生对光合作用发现史有了清晰系统的认识后,我让他们自己去归纳总结科学家们的实验结论,进而完成对光合作用概念的知识建构。
结课时,我再次把目光拉回到光合作用研究的方向,让学生体味科学探索艰辛与快乐的同时,也对其提出殷殷希望。
(三)课堂小结与板书设计相结合,并突出知识与能力两条主线。
(四)巩固练习这一环节上,我精选了有梯度的练习,题型富于变化,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认识自己思维改变的机会。
(五)课后延伸作为课堂的重要补充,我设置了操作性较强的自主探究课题,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技术支持,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去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生物兴趣小组同学开展的有关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图片。
六、教学感悟。
最后我想谈谈对本节课的一点感想:新课程理念下的生物教学,真正还原了生命科学的本质,知识与能力并重,课内与课外并行。学生在这其中更多的是积极主动,合作交流,体会更深的是分享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在这其中更多的是积极引导,肯定评价,“发现闪光点,激励自信心”。既鼓励学生参与合作的精神敢于展示自我的勇气,又让其感受到“从挫折中学会反思,进而提高能力完善思维”带来的满足。
我想说,我更要说感谢新课程。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处理,不足之处,切盼各位专家,同仁多多指教,谢谢!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十一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物学的热爱之情。
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品味优秀科普作家的文字魅力。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1.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2.通过观看生物资料片、观察一些昆虫的社会行为等活动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了解本文所涉及的生物学知识。
3.引导学生通过对本文一些重点问题的讨论提高探究能力;。
1.导入新课同学们《细胞生命的礼赞》是一个医学家、生物学家关于生命、人生、社会乃至宇宙的思考。思想博大而深邃,信息庞杂而新奇,批评文明,嘲弄愚见,开阔眼界、激发思索。而其文笔又少见的优美、清新、幽默、含蓄,无愧当今科学散文中的大家手笔。无怪乎自1974年出版后,立即引起美国读书界和评论界的巨大反响和热烈欢呼,获得当年美国国家图书奖,此后18年来由好几家出版社印了二十多版,至今畅行不衰!年过花甲的刘易斯?托马斯的名字因这一本小书而家喻户晓,有口皆碑,以至于在他接连抛出后两本书时,书商都不用再作广告,只喊声“《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作者刘易斯?托马斯的新著”就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这部书的精彩章节《作为生物的社会》(板书课题)。
2.作者简介刘易斯?托马斯博士(lewisthomas)1913年生于美国纽约,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和哈佛医学院,历任明尼苏达大学儿科研究所教授、纽约大学——贝尔维尤医疗中心病理学系和内科学系主任、耶鲁医学院病理学系主任、纽约市斯隆—凯特林癌症纪念中心(研究院)院长,并荣任美国科学院院士。
1.感知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本文是一篇论述生物社会行为的文章。作者选取了独特的视角,将一些群居性生物的行为与人类进行比较,描述了它们在集体行动中所表现出的高度组织性,提出了“多个单独的动物合并成一个生物的现象”,对传统生物学过分强调个体行为和动物本能的观点进行了反思,也对人类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认识自身生存危机作出了警示。
作者提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说人类像蚂蚁可以,反过来说蚂蚁像人类,就会遭到非议,因为这是对人类至高无上的地位的挑战。所以描述昆虫行为的人,惟恐被指斥为“违反科学”,都不遗余力地从“有异于人的”方面来理解生物的社会行为,说它们“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几乎还是非生物的”。而作者却不从众从俗,敢于向传统观念发起冲击,指出“蚂蚁的确太像人了,这真够让人为难”。然后以幽默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蚂蚁的社会行为,从“培植真菌,喂养蚜虫”,到“迷惑敌人,捕捉奴隶”,到“使用童工”“交换信息”,简直和人类的行为毫无二致。“它们什么都干,就差看电视了”。在这里,作者有意用描述人类行为的语言来描绘蚂蚁,和文章开头的一段用描述昆虫的语言来描绘人类恰成对比,表达了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人类的社会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极大的共性,并非水火不相容,而是可以互为比照的。
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指出,很多生物“似乎都过着两种生活”。作为一个个独立的个体,我们看不出它们“有什么思想”;但是随着群体的增大,智慧逐渐增强,具有高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俨然成了一个庞大的活物,而个体则更像是这个“庞大动物体中细胞样的成分”。蚂蚁搬运食物、建造蚁丘是这样,蜜蜂寻找花蜜、营造蜂房也是这样。不惟昆虫如此,小到黏菌,大到鱼群、飞鸟,都表现出这种集体的智慧。它们作为个体是微不足道的,但凝结成为一个整体,“组成巨大的生物”,就显示出非凡的力量。
需要注意的是,作者对生物行为的反思,其目的不是为了证明其他生物比人类更高明,而是为了检讨人类盲目乐观自大的情结。在漫长的生物发展史上,人类是姗姗来迟的一个物种。人类虽然最终脱颖而出,主宰了这个世界,但人类的行为方式还具有和其他社会性生物相类似的特点,还需要联合,需要团结,才能源源不断地产生智慧,克服自身发展面临的种种困境,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结尾,作者以科研为例,援引权威人士的观点,再次强调个体的智慧与群体的智慧,就像一个锯齿与整条大锯的关系,个人的孤独静默也许有助于一些发明创造,但这些发明创造必须融人到群体的智慧中才能发挥作用,才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像昆虫那样,发扬光大“一有发现就大叫起来”的古老传统,经常接通我们与社会组织这个庞大网络的电路。
本文语言幽默风趣,表现出一个科普大家的睿智和哲思。《细胞生命的礼赞》一书的副标题为“一个生物学观察者的手记”,作者以细致的观察,入微的思考,揭示了“作为生物的社会”中一些值得让我们探讨的生命现象,从而反思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方式和组织形式,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精神。
2.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本文采用丁哪些论证方法?
【明确】这篇科普文章具有散文化的倾向,可以看做是一篇科学随笔。本文虽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论文,没有罗列森严的论点论据,但还是具有独特的论证方法的。首先,作者始终是在与人类行为的对比中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始终认为人类行为与生物的社会行为有着共同性;其次,作者在论述中,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其他生物,多从个体与群体两个方面做比较分析,肯定群体的智慧,强调社会化的重要性;再次,对生物的社会行为的描述,有详有略,先详后略,以详带略(详昆虫类,略菌类、鱼类、鸟类),这样既抓住了典型事例细致剖析,又丰富了例证,也体现了由现象层面到理论探讨逐步深化的过程。
(2)怎样理解本文关于生物社会行为的论述。
【明确】作者论述昆虫、鱼类、鸟类等生物的社会行为,证明它们也有集体协作精神,而且随着群体数量的增加,智慧也随之增长,这些都来自他对自然界中社会性生物细心的观察和思考。把这些生物的群体看成是一个庞大的生物体,更是作者的创见。但是要看到,作者谈论生物的社会性,焦点还是在反思人类行为,意在批判传统生物学人类中心主义甚至人类沙文主义的观念,强调人类要有自我反省的意识,不然我们就会陷入因为盲目的自我崇拜而带来的种种困境之中。无可否认,作者的论述有其幽默调侃的成分,观点有其牵强偏激之处,但他的视角是独特的,见解是独到的,议论是深刻的,读之给人以理性的启迪和美感的享受。
(3)怎样理解本文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
【明确】作者在论述中,往往把人类行为与其他生物的社会行为比照映衬来谈,即把人类的行为看做是“生物化”的,把生物的行为看成是拟人化的,这就形成了一种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如说人类“碰碰触角”,说蚂蚁“使用童工”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作者的这种幽默的语言风格:首先,作者作为人类的——员,却能“降格白贬”,以较低的姿态来谈论生物的社会行为,体现出一种自嘲式的幽默;其次,作者作为一个生物学家,敢于向传统观念挑战,敢于闯别人不敢涉足的禁区,表现出一种智慧上优越的幽默;再次,作者作为通俗栏目的科普作家,要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大众对科学的关注和热爱,也要用幽默的语言化雅为俗,拉近同读者的距离,吸引他们的阅读兴趣。
结语:以上就是小编分享的《作为生物的社会》说课稿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同学们学习《作为生物的社会》这篇课文提供到一定的帮助。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十二
《纲要》指出:“幼儿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数字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认识数字并理解其意义是为以后学习好科学打好基础。由于有一部分幼儿对1、2有了认识并能理解其意义。所以,这节课我设计了:《小小食品店》。注重从感知入手,从具体到抽象,从易到难,通过丰富多彩的游戏贯穿全部过程。
引导幼儿对数等现象产生兴趣。构建初步的数的概念。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数字1、2、3,感知其意义。
2、体验共同游戏的乐趣,喜欢我们的班级。
3、能收拾好游戏的玩具。熟悉班级常规。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幼儿的注意力不宜持久、容易分散;对生活和周围的事物感兴趣等特点。我选择了利用游戏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在“小小食品店”里面,幼儿来当顾客,我通过操作法、游戏法和引导发现法,来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使幼儿能主动进行学习。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所以,在活动准备的材料中,我选择了干葡萄干、小糖粒、花生、饼干等幼儿常见且喜欢吃的小食品作为教具。幼儿使用的小筐和纸片等符合安全和卫生要求的。另外,在教具的使用中引导幼儿观察、思考,逐步从具体形象向抽象的方向过渡。
不错的幼儿在情景中活动。我创设了开食品店的形式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天线宝宝开的是什么店?”然后请幼儿说说天线宝宝的店里面有什么东西。
这部分以“买食品”、“吃食品”这一系列游戏情景串联教学过程,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认识数字1、2、3。其次,考虑到小班幼儿认识数字的特点,不易理解其意义。我就重数字与实物相匹配,引导幼儿理解数字,减低幼儿学习难度。同时通过指认的形式帮助幼儿认识巩固对1、2、3的理解和认识。在理解1、2、3时,依照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逐步引导幼儿的思维向多维发展。
在“吃食品”的活动中,要求幼儿按数字和实物相匹配的原则。请幼儿讲一讲你买的是什么?有的幼儿说“是2颗葡萄干”,有的说“是2粒红色的糖”、还有的说“是2片三角形的饼干”。在此基础上,老师小结,肯定幼儿从颜色、形状的表述,同时鼓励一个幼儿可以从颜色、形状两维角度选择。发展幼儿的思维。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求幼儿要将自己买的什么东西讲给你的好朋友听,可以将食品共同分享。
针对“买食品”的要求,做了不同层次的安排,让每个幼儿分别按不同的要求去参加活动。从而使每个幼儿有所发展,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活动的最后为“图卡操作”,这一游戏的目的是为区域。
不错的活动中的练习做示范。我为幼儿准备了一组实物卡片和数字卡片还有固体胶,在粘贴的过程中加深幼儿对数字意义的理解。是集体教学活动同自主自学的区域活动结合起来,为幼儿提供更多的个别练习的机会。
在活动结束后。我要求幼儿收拾好自己的玩具,要物归原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上是我对数学活动《小小食品店》的设计思路,在活动中我始终要体现的是:幼儿是学习的主人,老师只是活动的支持者与引导者,是环境的创设者,我们要做的仅仅是为幼儿全面发展提供更充分更有利的空间。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十三
酱菜店。
醯鸡谁抱瓮。
盐虎待倾瓶。
酱菜店。
七发传夫芍药。
八珍济以姜盐。
酱菜店。
豉贾起家传汉史。
醯人分职记周官。
酱菜店。
金鼎酸咸同嗜好。
玉缸滋味细研求。
酱菜店。
抱瓮而来清量白水。
倾瓶以待浓泛红香。
酱菜店。
酱菜适时宜远近皆夸酸醋好。
名牌欣久享城乡争赞豆豉香。
酱菜店。
夏早不可语。
风雅独绝伦。
冷饮店。
入世今将无热客。
分官古尚有凌人。
冷饮店。
式饮庶几惟人自造。
藏冰在此却暑为宜。
冷饮店。
贮在玉壶全由人选。
结成晶块巧夺天工。
冷饮店。
车中谁掷果。
座上共含饴。
糖果店。
芳饴出新制。
佳果悉回甘。
糖果店。
甘甜堪适口。
香味欲醪牙。
糖果店。
含饴宜稚子。
掷果有佳人。
糖果店。
回甘消苦辣。
佳味杂酸咸。
糖果店。
兰交甘受和。
蔗境乐含怡。
糖果店。
食蔗高年乐。
含饴稚子欢。
糖果店。
五味甘能配。
四时用不穷。
糖果店。
五味甘为和。
三闽货自充。
糖果店。
到来尽是甜言客。
此去应无苦口人。
糖果店。
历尽人情同嗜好。
参将世味与酸咸。
糖果店。
美味珍逾茭白鲊。
春风香送杏花饴。
糖果店。
且喜含饴欢稚子。
好教酿蜜作生涯。
糖果店。
受和为甘调五味。
谐声得利进千金。
糖果店。
藏瓮头春兼色香味。
食侧生果储桃李梅。
糖果店。
得意言辞甘如蜜酪。
交心气味香似芝兰。
糖果店。
桂馥兰芬闻香甚喜。
珠圆玉润入口皆甜。
糖果店。
厚薄方圆甜咸各具。
色香味美精细齐全。
糖果店。
兼色香味若原上果。
贮桃梅李作瓮头春。
糖果店。
穑性作甘甜乡可乐。
壶浆同饮晚境尤佳。
糖果店。
经邦成大业。
煮海仰宏猷。
盐店。
炼盐能富国。
居市可丰家。
盐店。
屑玉披沙品素洁。
熬霜煮雪利丰盈。
盐店。
煮海之霸图永仰。
占城之贡物称奇。
盐店。
调鼎和羹宰相事业。
官山府海霸主雄图。
盐店。
蜃蛤鱼盐太公遗策。
官山府海管子成书。
盐店。
屑玉披沙品资调鼎。
熬波煮海业启和羹。
盐店。
两点金焦劫后山客申旧好。
万家食货舟中水调似承平。
盐店共2页,当前第2页12。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xxx。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小小食品店》,是湘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十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理念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各种食物,使他们感受到食物的造型、色彩之美,大胆发挥想象的创作。
《小小食品店》这一课针对儿童心理特点,以儿童喜欢的食品为题材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模拟商店经营这一游戏,提高学生对形、色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把美术和生活有机联系,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
了解食品的色彩和造型的特点,提高对美食的兴趣与欣赏水平。
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大胆的用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
体验社会生活,珍惜食物的良好生活习惯。
大胆想象,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画出各种有趣的食品。
难点:食品的造型和创新,体验社会生活。
收集有美食图片,水彩笔等工具,播放视频。
(我会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上一堂神奇的课,你们的小眼睛看黑板,老师带领你们一起认识食物。我会出示趣味性的卡通人物【店老板】以提问方式和小朋友们一起互动。)。
(我会把今天的课题小小食品店贴在黑板上,老师今天和小朋友一起来开食品店。)。
(我会问:看了这么多好吃的食物,请个小朋友说一说喜欢吃什么,看谁的小手举得最好?)。
(我会说: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很多神奇的食品,现在让我们去看。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她可爱吗?,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更可爱的食物)。
【我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对食物造型的认识,大胆想象创新。】。
(认识食品标志,提问:小朋友猜猜他是谁呢?)。
(提高学生对形、色的造型欣赏。)。
(带领学生认识新的食物,激发对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体会手能创造美的乐趣和创作热情。]。
学生作业:(现在老师的食品店要进货了,请小朋友们来帮忙,用你们神奇的小手画一画那些可爱的食品们。)(5分钟)。
1、用铅笔,水彩笔,蜡笔作画。
2、画一画自己喜欢的食品,发挥想象力。
3、展示学生作品,生生互评。
小结:把生活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手真实地表现出来。
希望小朋友们以后要更加关心生活、了解生活、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十五
1、逸趣,生活充满乐趣。
2、逸(意)犹未尽,趣味相投。
3、逸想不到,美食情趣。
4、健康飘逸感受,趣享品位生活。
5、逸趣——乐在其中。
6、逸分享,趣味来。
7、逸趣美味,源自天然。
8、偷得浮生半日闲,逸趣与您来休闲。
9、食尚传递,随时随地。
10、好吃又有趣——逸趣休闲食品。
11、“逸”味无穷,“趣”味无限。
12、生活品味,逸趣美食。
13、生活无趣别着急,因为我们有逸趣。
14、尝了才知道——逸趣。
15、逸品休闲,趣味无边。
16、逸犹未尽,别有风趣。
17、生活安逸,美味有趣。
18、多味逸趣,称心如意。
19、逸趣,生活多乐趣。
20、逸趣横生,惊喜有加。
21、舌尖魅力,非常逸趣。
22、逸趣,带你领略别样的舌尖风情。
23、飘逸洒脱,乐趣无穷。
24、闲情逸趣,营养健康。
25、畅品美食,逸趣生活。
26、休闲一刻,来“点”逸趣。
27、逸趣相伴,趣味十足。
28、逸香情趣,怡然雅兴。
29、挡不住的魅力——逸趣食品。
30、一口逸趣,一品乐趣。
31、偶然相遇,永久魅力。
32、逸趣淘宝,百变选择。
33、遨翔是逸趣,非此不彼。
34、逸趣生活,休闲食品。
35、乐此不疲,趣味无限。
36、逸趣,为生活创造更多乐趣。
37、逸趣,最懂我心思。
38、我的逸趣,我的.安逸。
39、不买一般货,味道不会错。
40、闲情逸致,别有风趣。
41、好吃不撂筷,悠闲又自在。
42、尝一尝,是逸趣的味道哦。
43、逸趣休闲味,就要这个味。
44、美味生活,我去逸趣。
45、逸享美味,生活乐趣。
46、食新食异,逸趣乐趣。
47、情调生活,逸趣美味。
48、逸趣:逸趣生活,快乐购物。
49、美味逸趣,食尚最给力。
50、“逸”致闲情,“趣”享美味。
51、选择逸趣,享受好日子。
52、一口一品的享受,有滋有味的生活。
53、停不下来的乐趣——逸趣休闲食品。
54、寻找快乐?就来逸趣吧。
55、清情自逸,趣趣就来。
56、越吃越有味——逸趣。
57、垂涎三尺,非逸趣莫属。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十六
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wdy。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小小食品店》,是湘教版一年级上册的第二十课。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理念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各种食物,使他们感受到食物的造型、色彩之美,大胆发挥想象的创作。
《小小食品店》这一课针对儿童心理特点,以儿童喜欢的食品为题材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模拟商店经营这一游戏,提高学生对形、色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把美术和生活有机联系,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
了解食品的色彩和造型的特点,提高对美食的兴趣与欣赏水平。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大胆的用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社会生活,珍惜食物的良好生活习惯。
大胆想象,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画出各种有趣的食品。
难点:食品的造型和创新,体验社会生活。
收集有美食图片,水彩笔等工具,播放视频。
一、观看食品店图,认识食品的名称,导入新课。(3分钟)。
(我会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上一堂神奇的课,你们的小眼睛看黑板,老师带领你们一起认识食物。我会出示趣味性的卡通人物【店老板】以提问方式和小朋友们一起互动。)。
二、揭示课题。(3分钟)。
(我会把今天的课题小小食品店贴在黑板上,老师今天和小朋友一起来开食品店。)。
(我会问:看了这么多好吃的食物,请个小朋友说一说喜欢吃什么,看谁的小手举得最好?)。
三、欣赏食物创新图片。(5分钟)。
(我会说: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很多神奇的食品,现在让我们去看。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她可爱吗?,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更可爱的食物)。
【我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对食物造型的认识,大胆想象创新。】。
四、认识生活中食品的安全知识。(6分钟)。
(认识食品标志,提问:小朋友猜猜他是谁呢?)。
五、食品创新培养鉴赏能力,播放趣味食品。(5分钟)。
(提高学生对形、色的造型欣赏。)。
六、扩展对百科食物的认识。(3分钟)。
(带领学生认识新的食物,激发对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体会手能创造美的乐趣和创作热情。]。
学生作业:(现在老师的食品店要进货了,请小朋友们来帮忙,用你们神奇的小手画一画那些可爱的食品们。)(5分钟)。
七、要求:
1.用铅笔,水彩笔,蜡笔作画。
2.画一画自己喜欢的食品,发挥想象力。
3.展示学生作品,生生互评。
小结:把生活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手真实地表现出来。
希望小朋友们以后要更加关心生活、了解生活、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十七
食品安全关系重大,老师要跟学生们强调!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食品安全。
说课稿。
希望能够帮到您!
关心食品安全活动的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科学知识在指导健康生活中的价值。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在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的活动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起来,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季节的食物可以同时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但随之而来的是电视、报纸等媒体对各种假冒伪劣甚至掺加工业化学品导致的食物中毒事件的报道也越来越多,如牛奶、鸡蛋中含三聚氰铵事件、染色馒头事件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禁会想:“我们的生命安全还有保障么?”通过本主题的活动,旨在引导同学们关注生活中的社会问题,培养主动探究的学习态度,学会关心他人,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本次活动与学生自身健康密切相关,学生有感性认识。但现代学生生活实践能力都较差。据此本节课教学定位于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情感体验的升华。提前布置学生利用网络媒体等查找有关知识,布置观察生活实践,增加生活常识性知识。同时通过关注食品安全的真实事件,引起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视,从而在生活中关注食品安全,关注家人健康。
知识目标:
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了解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初步了解和掌握辨别食物是否卫生、安全的基本方法;初步掌握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方法。
能力目标:
利用网络、媒体等渠道收集相关资料、信息,并能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手段完成对资料的处理。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完成调研和访谈,并能够走出课堂,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宣传。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主题活动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养成同他人合作的态度和能力;能够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并积极地参与,认识到作为社会一员自身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1、学生准备:收集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资料,准备照相机。
2、教师准备:收集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资料,事先考察并选择几个可供学生考察的商店、小吃部等。
根据学生选择的主题内容,学生自行分组,成立实践活动小组,选出小组长具体负责本小组的工作,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探究性学习。
指导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引导学生交流与合作,认知新知识;鼓励学生创新与实践应用新知识。
整个活动的开展共分为三个阶段:
定题与准备阶段(时间安排:一课时)。
活动与体验阶段(时间安排:课余、双休日,历时半个月)。
展示与交流阶段(时间安排:课余一周、一课时)。
以和学生聊天的形式导入主题,播放在网上搜集到的有关食品卫生的相关报道,让学生说说自己的观后感,教师适时引导学生确立活动内容。然后让学生自由组成探究小组,确定人员,选出组长,组内讨论考察的时间、地点和分工情况,然后制订出计划,制订计划时要预设考察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设想解决方法。
设计意图:这一过程意在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探究精神。
按照小组内制订好的计划,部分学生问卷、走访调查,通过调查表了解大家对食品安全的认识。部分学生选择合适的地点进行考察,根据本组事先确定好的考察方法,做好拍照及收集实物证据等工作,最后整理、筛选资料,分析现实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教师在这一活动阶段要指导学生对于通过考察了解到的食品安全问题,要用科学的知识作出解释说明。
设计意图:这个阶段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体验情感。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这一部分的具体步骤是:
1、在课上通过表演小品,播报食品安全事件的形式引出课题。
2、各小组汇报交流调查结果。
(1)“如何鉴定三无产品”小组对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调查进行汇报。
学生对“食品添加剂”和“三无产品”作了介绍,同时对学生食品安全意识调查情况进行了总结。通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对食品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2)“如何安全消费食品”小组对学校周边小吃摊的食品安全状况调查进行汇报。
学生对qs标识及食品包装袋上的信息进行了讲解。并对学校周边小吃摊的食品安全状况调查进行汇报。通过调查,学生发现学校周边的小吃摊存在很多食品安全隐患。
(3)“演示”小组用触摸法、抖动法、水浸法、火烧法。
介绍鉴别食品袋是否有毒。
(4)、呼唤绿色食品小组汇报。
学生对什么是绿色食品?绿色食品标志的含义?绿色食品的分类进行介绍。并倡导大家购买绿色食品。
(5)宣传小组通过绘制。
手抄报。
设计意图:这个过程强调了知识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锻炼了他们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实现了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强化了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发展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十八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膳食指南与食品安全》,我的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初中生物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九章第三节。营养问题关系到每个人的身体健康,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食补、养生、食品安全等话题。本节课在了解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科学的膳食建议,反思、调整自己的饮食习惯,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度。本节内容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愉悦体验中锻炼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关注并学会粗略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
2、明白什么是合理膳食并理解。
二、能力:
1、尝试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关心长辈的饮食,体验父母的辛劳,学习表达孝心。
【教学重点】:
1、关注并学会粗略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
2、参与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食谱。
【教学难点】:关注食品安全。
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
a、结合实际生活举例:
不良的生活习惯:
(1)不吃早餐;(2)挑食、偏食;
(3)饭菜中油或盐过多;(4)暴饮暴食;
b、展示以下图片或新闻:
(1)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图)。
(2)发霉(变质)食品图。
通过以上的实例、图片和新闻,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粗略评价自身的营养状况,能够在日常生活中选择适合青少年的食品,理解合理膳食的好处,并关注食品安全,掌握这些就突破了重点和难点。
【学情分析】:营养问题是不容任何人回避的,关系到青少年身体健康的重要问题,通过前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和人体的消化方面的知识。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通过在教学中提出问题参与设计引导学生愉快、自觉得进行思考、讨论、设计、分析等活动。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并引导学生关注家长的饮食问题和身边的食品安全。
三、说学法。
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资料分析等,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学习,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挖掘学生的潜能,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使学生学会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达到学以致用的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同时提出问题可以诱导学生的思维,唤起求知欲,从而进入学习角色。
二、新课教学。
(一)合理膳食。
1、老师举例由学生分析下列生活习惯是否有利于身体健康?为什么?(教师注意引导、启发)。
(1)不吃早餐;(2)挑食、偏食;(3)饭菜中油或盐过多;
(4)暴饮暴食;
通过对知识的掌握引导学生开始反思自己和家人的饮食习惯。为下一步的教学打下基础。
3、参与设计。请同学们转换一下角色,如果你是一名高明的营养师,请你为家人、朋友或自己设计一份营养合理的一日食谱。要求学生针对人体生长发育特点去定制。
这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这样一种活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由于它对学生来说有些陌生,所以之前要给学生一些提示,并做巡回指导,让学生可以顺利完成设计,真正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在活动中学会关心家人健康,培养学生情感。
4、同学们都拥有了一份自己的'食谱,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专业营养师的建议。
在这里让学生可将营养师的建议作一个参考,重点让学生观注它营养搭配上的特点。在这里要提醒学生,生活中要根据实际生活状况来搭配食物,运用所学知识,一定可以制作出一份,既实际又合理的三餐。
在这里学生将所掌握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总结,锻炼学生的分析,总结能力。
2、老师也来总结一下鉴别假冒伪劣商品的方法,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警惕性有多高。
学生阅读课本34页《中华人民茶和国食品卫生法》规定,分组合作,完成课本34页“食品安全”调查。
指导:1、学生4人一组,设计调查表,调查身边的市场上正在出售的奶制品、饼干、火腿肠、水果罐头、碳酸饮料等食品的安全性。调查重点是食品是否超过保质期限、是否注明厂名和批号(产品标准号)。
2、分工合作,每人完成某类食品的调整任务,小组汇总调查结果。
3、全班进行交流。
这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实践。同时引起了对生活中常见食品的关注度。
这一环节提醒学生生活要时刻各种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希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用知识武装自己。
三、总结提升。
健康是科学,健康是文明,这节课我们了解了一日三餐科学的搭配方法和生活的食品安全问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将健康意识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去。记住,要用知识生活,而不要用习惯生活。
四、布置作业。
希望学生将自己设计的食谱再次完善,送给你的家人。
这一份作业的布置正是本节课情感目标的一种体现。
五、说板书。
本节课我采用提纲式板书形式,这样提纲挈领、层次分明,很好地说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附板书设计:
一、膳食指南。
1、食物多样,谷类为主,供给充足能量。
2、保证鱼、肉、禽、蛋、奶、豆类和蔬菜的摄入。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平衡膳食宝搭。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十九
【导语】本站的会员“chenlingling”为你整理了“《小小食品店》说课稿”范文,希望对你有参考作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
教学。
重点难点、教学过程、设计理念四个方面来说说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本节课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欣赏各种食物,使他们感受到食物的造型、色彩之美,大胆发挥想象的创作。
一、教材分析《小小食品店》这一课针对儿童心理特点,以儿童喜欢的食品为题材贴近学生生活,通过模拟商店经营这一游戏,提高学生对形、色的鉴赏能力,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把美术和生活有机联系,增强学习美术的信心。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食品的色彩和造型的特点,提高对美食的`兴趣与欣赏水平。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大胆的用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体验社会生活,珍惜食物的良好生活习惯。
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大胆想象,通过不同的表现方法,画出各种有趣的食品。
难点:食品的造型和创新,体验社会生活。
四、教学准备收集有美食图片,水彩笔等工具,播放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观看食品店图,认识食品的名称,导入新课。(3分钟)。
(我会说: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上一堂神奇的课,你们的小眼睛看黑板,老师带领你们一起认识食物。我会出示趣味性的卡通人物【店老板】以提问方式和小朋友们一起互动。)。
(二)揭示课题。(3分钟)。
(我会把今天的课题小小食品店贴在黑板上,老师今天和小朋友一起来开食品店。)。
(我会问:看了这么多好吃的食物,请个小朋友说一说喜欢吃什么,看谁的小手举得最好?)。
(三)欣赏食物创新图片。(5分钟)。
(我会说:老师今天还带来了很多神奇的食品,现在让我们去看。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她可爱吗?,老师还带来了一位更可爱的食物)。
【我的设计理念:提高学生对食物造型的认识,大胆想象创新。】。
(四)认识生活中食品的安全知识。(6分钟)。
(认识食品标志,提问:小朋友猜猜他是谁呢?)。
(五)食品创新培养鉴赏能力,播放趣味食品。(5分钟)。
(提高学生对形、色的造型欣赏。)。
(六)扩展对百科食物的认识。(3分钟)。
(带领学生认识新的食物,激发对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设计理念:拓展学生的想象和表现空间,体会手能创造美的乐趣和创作热情。]。
学生作业:(现在老师的食品店要进货了,请小朋友们来帮忙,用你们神奇的小手画一画那些可爱的食品们。)(5分钟)。
(七)要求:
1、用铅笔,水彩笔,蜡笔作画。
2、画一画自己喜欢的食品,发挥想象力。
3、展示学生作品,生生互评。
小结:把生活中的感受用自己的手真实地表现出来。
希望小朋友们以后要更加关心生活、了解生活、做一个生活上的有心人。
大学生快餐食品店创业计划书。
食品生物说课稿篇二十
新课程提出,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基于课改理念,我在教学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的各种能力的培养。通过“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充分展示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技能,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本章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生物的特征,一是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这一节是在前一节认识了生物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我们身边的生物进行实地调查。旨在通过调查,认识我们身边的生物,进一步了解生物有别于非生物的共同特征。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本节内容也是对学生掌握科学调查方法的一次指导与训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明确调查的目的后,小组进行实地调查,最后进行交流和展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教学策略。
本节课是一节调查课。在调查之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什么是调查?怎样开展调查?调查的目的是什么?然后针对调查的目的小组确定调查对象、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表,然后小组分头进行调查、记录,撰写调查报告,最后在全班交流、展示。
*教学重点。
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教学难点。
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环境,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教学方法。
目标引领、自主学习、教师释疑、当堂反馈。
*学习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交流。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准备笔、本、放大镜、照相机等。
*导入:
一个好的导言是决定学生能否上好课这节课的关键。所以,我通过媒体播放图片并配以解说:“同学们,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种生物,它们与人类朝夕相处。有些是我们所熟悉的,如:催人晨起的公鸡;看家护院的爱犬;阳台上五颜六色的花草等等;有些却没有引起我们的注意。为了更好地了解它们,让我们一起来做一次调查。”通过身边熟悉的生物让学生感到亲切,同时又引起了学生的好奇:什么生物我还没注意呢?好奇心有了,自然就引起了学生的注意力。
*目标引领。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同学们根据经验说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比较详细的工作,分析出什么是调查?然后让小组讨论制定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的方案,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有哪些?调查时应注意些什么?设计出调查表。
*自主学习。
带着目标,小组学生根据经验,分析出我国在进行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工作(或说我国是如何进行人口普查的),从而明确什么是调查。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设计出调查表并与书上的方法步骤相比较,确定本组的调查目标和方法。
这种学生自己选择调查方案,并设计实施的做法,有利于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使他们成为课堂的主体,变“一言堂”为“群言堂”。
*实地调查。
各小组根据本组制定的调查目标和方法进行实地调查。
1.进行校园生物调查。学生注意认识他们身边的生物名称,并注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尤其是爱护生物资源。
2.进行社区生物种类调查。调查中注意安全问题是第一的,学生注意对生物资源的爱护。遇到不会的问题向社区管理员请教。
3.进行农田生物种类调查。学生注意爱护农田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责任。遇到不会的问题向农民师傅请教。
4.各组同学根据分工,认真收集材料(作调查记录,拍照)。
5.各组同学共同整理资料,对生物进行归类、书写调查报告。
*展示、交流调查报告,进行反馈。
1、各组制作出ppt课件进行展示,并叙述各自的调查报告,并与其他小组进行报告交流。
2、选择2—3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有没有原本常见的生物现在不见了?
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保护生物资源的教育。
*总结调查的意义。
通过调查,学生学会了调查的一般方法,会做调查记录;对所知道的生物能够进行归类;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了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此时,我引导学生进行了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技能训练。
对看上去相似的生物,要注意观察它们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图片,找出马与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也是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课堂延伸。
请同学们课下完成一篇校园(或社区、农田)生物的调查报告。
1.教材分析: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必须从认识身边的生物做起,这节课让学生有机会在课堂上再认识平时已经熟悉的校园里和校园里的生物,并作调查,可以调动学生对大自然的兴趣和渴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进行学好生物学教育的契机,并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学习,而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对身边生物的调查,力求使学生认识并掌握调查的一般方法,使之具有科学性、合理性,便于后续探究活动的进行。
初一学生对生物的了解有一定基础,但对生物种类的识别及科学的调查方法缺少一定的经验,通过调查可以熟悉身边的生物,了解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能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你所知道的生物进行归类。
(2)能力目标:学生尝试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活环境;培养调查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通过学习能关注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增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认识到保护环境要从保护我们身边的生物开始。
3.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调查实践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
4.教学难点:
1.描述身边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况。
2.如何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注意保护生物资源。
5.课前准备:
1.教师帮助学生分组,确定调查范围,了解要调查的生物状况。指导学生设计调查方案。
2.学生准备好调查表格,确定调查路线,笔(有条件的可带照相机,放大镜等)。
本节课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启发为主,从具体事例入手,引导学生讨论怎样开展调查。
本节课运用了探究、自主、合作、激励学习的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一)导入新课。
(二)学习新知。
教师引导:什么是调查呢?其实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比如,我们在制定某些法令、法规或政策时都要有一定的科学依据。那么这些依据从何而来呢?这就需要进行调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作为被调查的对象,大家回忆并讨论交流,你们都被作了哪些调查?有:人口普查;每天有多少零花钱;每年收多少压岁钱;对老师的满意程度;乱收费问题。
教师继续引导,这些都是调查,正是有了这些科学的调查,才使我们在写论文或做出某些决定时有了依据,更具有了说服力。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
教师总结:由此可见我们明确了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就能够得到科学真实的调查结果。
下面我们也来做一次调查,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由于我们的调查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样本具有代表性,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例如,调查临汾市初一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不可能到各个县区去逐个调查,只要在各县区选取一两所有代表性的学校进行调查就可以了。下面,我们就根据我们的居住范围来分组,住校的为一组,对校园的生物进行调查;附近农村的为一组,调查农田的生物;在钢厂附近的为一组,对钢厂区的生物进行调查;市区的学生分为一组,对所在社区的生物进行调查。下面各组同学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表格(作为重点),路线,看哪个组的方案最好,表格最完善,路线设计最合理。
各组进行讨论并且进行分工,选取组长。然后各组汇报自己的调查方案,展示调查表格,确定调查的路线。
1.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要有集体主义精神,不要一个人单独行动,尤其不要到偏僻的地方去。
2.要爱护生物不要采摘花木,不要掏鸟卵,不要打雏鸟,不要捕捉小动物。
3.不要爬高,不要下水,注意安全。
4.同学之间分工明确,管记录的管好记录,集体汇总统计,写好调查报告。
5.不要贪玩,要仔细观察,不能只见大树,看不见小草,只见树上的鸟,看不见树皮上的毛毛虫。
下面老师再强调几个问题。
1、调查表格可以参考课本第8页,若有更独特的设计表格那更好,调查完后,我们要在全班把成果展示一下。各组同学先汇总一下,一共调查了多少生物?其中植物有多少?动物有多少?其它生物有多少?并说说它们与人类的关系。
2、在你调查的生物中任选用2∽3种,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有哪些不同?
3、写出调查报告,内容包括时间、地点、天气、调查路线,所见生物的种类、数量和生活环境等。
4、调查中遇到的问题和体会等下节课进行交流评价。最后,再强调一下大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三)课堂小结。
调查是一项科学的工作,对你所看到的生物,不管你是否喜欢它,都要认真观察,如实记录。比如有的女同学害怕小虫子,一看到就躲的远远的。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有科学的探索精神。不能仅凭个人的好恶取舍,我们要对见到的每一种生物都要认真的观察,如实记录。
(四)巩固练习。
这里是小亮在校园中调查时记录的生物名称:松树、杨树、鼠妇、蚂蚁、榆树、蚊子、苍蝇、柳树、菊花、麻雀、蝉、冬青、山桃、小鸟、狗尾草、蒲公英、苔藓、玫瑰,请你帮他分成两类(动物与植物),并说明理由。
(五)课后作业。
1、写一份调查后的小论文或感受。
调查全年级同学的身高,并与全市初一学生相比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51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