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整合思维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将零散的信息和经验整理成有价值的成果。写总结时,我们可以逐步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使总结具有实际指导意义。请结合以下总结案例,思考如何更好地写出一份完美的总结。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一
概率与频率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十五章概率初步第一节的内容。下面我从将从背景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板书设计、反思评价这五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章是在统计的基础上展开对概率的研究,而本节又是从频率的角度来解释概率,其核心内容是介绍实验概率的意义,即当试验次数较大时,频率渐趋稳定的那个常数就叫概率。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理论概率的意义和用列举法求等可能性的事件的概率打下基础。
2、学情分析:
我所处的是一所乡村中学,学生基础薄弱,好动,注意力容受外界影响而分散.学生此前学习过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必然性及不可能性,可由已知知识入手,设计相关的生活情境作为课堂引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智力类型不同,尽量分层次设置问题和对问题运用多种展示手法。另外由于本节课内容非常贴近生活,因此丰富的问题情境会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些在教学中国我采用了做试验的方式来展开教学,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和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会对这节课的学习带来障碍,因此正确理解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
3,重点和难点。
概率的实际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正确理解频率和概率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是本节的难点。
4,联系生活。
生活很多方面可以用到概率的知识,如掷骰子问题,投掷硬币问题,打靶问题,转盘问题等等,这些可以结合教材和学生情况设计成教学情景,让数学变的有趣和富吸引力。
5,教学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以启发为主,分层次设置问题,加入适量的情景设置,运用实验探究展开课堂,对问题采用多种展示手法,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分组讨论,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课堂是个不断变化的过程,要因时因事而变,灵活把握,因材施教。
6,教学媒介:
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电脑模拟试验,让学生感受信息技术为数学学习带来的方便,同时结合黑板记录和展示学生学习成果。
二、目标分析。
根据背景分析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1,知识技能:
理解概率的含义并能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确定概率。能用概率知识正确理解和解释现实生活中与概率相关的问题。经历用试验的方法获得概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动手能力。在由“试验形成概率的定义”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2,过程方法:
以分组做试验的方式导入和展开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课本例题,通过分组讨论,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课堂学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利用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通过分层设置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自信。结合随机试验的随机性和规律性,让学生了解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三、过程分析。
为达到上述教学目标,教学中,我设置六个教学环节。
1、课堂导入。
利用多媒体展示图片和问题对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进行复习。通过生动的实物图片和生活情境,让学生对事件的随机性和可能性作出判断,同时引出本节课的中心问题: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如(遇上红灯、生个儿子、天气晴好)。自然地把学生引入到随机事件的概率的探究过程中来。
2、课堂展开。
要研究随机事件的概率,抛掷硬币的试验既典型又方便,为了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如果让两个同学举行象棋比赛,用一种公平的方式决定让谁先走棋,学生会说出抓阄或者抛掷硬币,顺势提问:用抛掷硬币对比赛双方公平吗?为什么?学生可能会回答公平,而为什么公平学生可能回答不上来,接着就提出能否用试验来验证?学生会心存疑虑。
第一步:分组试验。
将全班分四组,要求第一组掷一枚硬币2次,第二组投掷硬币20次,第三组投掷硬币60次,第四组投掷硬币100次,并分别把试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分析试验结果:
提问(1):各小组正面朝上的频率一样吗?分别为多少?
提问(2):各小组反面向上的频率一样吗?分别为多少?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1:引导学生认识到随机事件的发生具有偶然性。2:引导学生发现在次数逐渐增大的情况下,频率数值渐趋稳定。
第二步:比较试验。
让学生对历史上的数学家们所做的实验和自己分组所做的实验进行对比。历史上棣莫弗、布丰、费勒、皮尔逊都对抛掷硬币的正反面向上的随机性问题做过实验,书上也有相应的记载,让学生对比。这让学生既了解到一些数学家的故事、感受到他们为追求真理而做的牺牲和努力,又可以得到:几位数学家的试验结果跟我们今天的试验结果大致相同,大量试验次数下频率数值稳定于0.5。这样学生会很有成就感,老师趁此提出鼓励和希望,只要努力你们也可以成为数学家。
以上的试验说明:“正面向上”的频率稳定于0.5,“反面向上”的频率也稳定于0.5。由两个频率稳定到的'常数相等说明两者发生的可能性相等,从而验证了猜想,判断公平的直觉是对的。
第三步:电脑模拟实验。利用电脑多模拟实验,让学生在计算机中输入数据,然后看得到的结果,并和自己是实验数据,科学家的数据相对比,了解电脑的模拟功能。
设计意图:让学生认识到,大量重复试验下,任意抛掷硬币“正面朝上”这个随机事件发生的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刻画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3,形成概念深化认识。
让学生通过以上的学习和对课本的自学,归结概率概念: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叫做事件a的概率,记作p(a)=p。其中m是事件a发生的频数,n是试验次数。
思考(1):概率的取值范围是什么呢?
思考(2):定义中的“频率”和“概率”有何区别和联系?
结合投币试验,同学知道各小组试验算出的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区别就是: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概率是频率趋于稳定的那个值。
例: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
抽取台数。
问题一:计算表中优等品的频率。
问题二:估计该厂生产的优等品的概率。
设计意图:通过本题,让学生更具体的理解概率,巩固概率和频率的关系,了解频率不一定等于概率,而是围绕概率波动。同时也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量重复实验是确定概率的一种方法。
4,拓展提高。
设计意图:问题一为了让学生辩证的对频率和概率二者间的关系加以认识。问题二是从可能性上让学生对概率有清醒的认识。通过这两个问题使学生正确理解大量随机实验结果的规律性和每次实验结果的随机性。
5,总结归纳,问题延伸。
问题一:通过对本节的学习,你掌握了那些知识?
问题二:对频率和概率你是怎么理解的,二者间有什么关联和区别?
问题三:生活中那些问题会用到概率和频率,或者说概率和频率能解决生活中的那类问题?
6,作业,
作业一:课本144页第5题和第6题。
作业二:上网搜索刘翔参加国际性的比赛已来的参赛次数和获奖次数并进行统计,并计算出刘翔的获奖概率,对他的下次比赛做出预测。
对学生的实验结论展示。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展示。
对概率的概念总结。
作业布置。
例题解答。
五,反思评价。
1,通过回顾巩固,让学生为本节课的展开做好知识储备,设置情境性的问题营造了学习气氛。2,为了让学生对频率和概率二者间的关系和区别有清醒的认识,我采用了实验探究的方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小组谈论和启发的方式让学生对每次试验结果的随机性与大量随机试验结果的规律性有了正确的认识。3,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利用了多媒体技术。4,教学理念上,关注教材的变化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采取启发式的逐步渗透的学习策略。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重视学生的合作探究,肯定学生的进步,捕捉学生的发光点,对课堂上生成性问题,及时处理和组织学生探究。5,为了让课堂顺利展开,我做了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堂是态的过程,是不断变化的,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提前的思考和准备,制定了应对的策略。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二
(一)本课地位:
本课的内容选自岳麓书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的第16课《丝绸之路的开辟》。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
1、张骞通西域。
2、丝绸之路。
汉朝对外交往充分体现了中西文明的交流与渗透,而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文明向外传播的重要通道,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对教材的处理。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丝绸之路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丝绸之路变迁和衰落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历史地理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
本课目标及重点、难点的确立:
(一)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课标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与结果,丝绸之路的路线与意义及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与启示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2)通过绘制丝绸之路路线图培养学生历史空间感及动手能力,和地理学科整合。(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原因的探究和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的交流,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和边疆地区在祖国经济文化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贡献,从而认识到开发边疆的重要意义。
(2)通过学习张骞等人为报效祖国,不屈不挠敢于冒险和开拓的精神,强化学生的爱国意识和开拓进取的意识。
(3)通过对丝绸之路衰落的原因探讨和今昔对比,汲取历史教训和营养,以史为鉴,强化环保意识和对祖国一些方针政策的理解(如西部大开发,改革开放等)。
(二)重点分析:
本课的重点有两个:
1、张骞通西域。张骞出使西域是汉朝对外交往当中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有着开先河之意。所以具有重要地位。
2、本课的第二个重点是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本课的主线,并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所以丝绸之路也是本课的重点,在此当中丝绸之路的形成和意义及衰落又是重点的重点。
(三)难点分析: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丝绸之路的意义和对当今的启示。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
(设计意图)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在此当中我特意设计了这样两个环节:评价、作品与交流。
(设计意图)如何有效的评价并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的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学生的自主评价,一方面学生可以更为明确本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同时也更有利于对学生的鼓励和对教学效果的检测。作品与交流区可以是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重要天地,也是自我才能展示的舞台。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
首先在任务中安排的这四个任务就是针对教学目标和本课重难点设计的。
1、张骞出使西域,此目内容比较简单,学生课前的预习已基本可以解决。所以出使过程简化,重点放在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结果,和他的精神对我们的启示上。通过对第三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张骞的身上受到思想的启迪,强化爱国思想和开拓进取的思想。
2、对于丝绸之路的处理,它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
这里主要从丝绸之路的由来、路线、作用、衰落、启示五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丝绸之路的路线,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或学生的演示,而是要求每一个同学自己动手绘制,然后展示评比。
(设计意图)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可以提高兴趣,增强动手能力。
丝绸之路在历史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为了提高效率,对此我把学生分成经济、政治、宗教、文化四个组。
(设计意图)这样一方面为学生指出了方向,另外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有利于在某一个方面能更深入。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中原和边疆,中国和西方文明的交流与渗透。
丝绸之路到5世纪时逐渐衰落,你能寻找它衰落的原因吗?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少数民族地区的阻碍,中原王朝的盛衰,海上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当时的世界形势,土耳其帝国当时对世界贸易的影响,环境的变迁和地理因素等。主要材料如楼兰古国,罗布泊等历史遗迹。
(设计意图)通过此问题的扩展,更有利于理解丝绸之路对今天的启示意义,如国力、内外形势、环境、自然条件等。
六、练习反馈:学习本课,你有什么感想?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启示?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把改革开放作为我们的基本国策,你有金点子可提吗?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历史小论文,题目自拟,并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这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升华,以史为鉴,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对我国所实施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对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同时结合所学为祖国的建设出点子,加强了对学生的爱国思想教育。
(设计意图)这一系列的安排层层推进,分解进行,学生在自然当中就会作出一些理性思考。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三
400个同学中一定有两个同学生日相同么?(可以不同年)300个同学呢?也有人说可能50个同学中就有两个人生日相同,你们同意这种说法吗?大家交流一下。
(二)探究新知。
探索“50个人中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概率”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的思路——为了证明上述说法正确与否,我们可以通过大量重复试验,用“50个人中有两个人生日相同”的频率来估计这一事件的概率请你设计试验方案并与同伴交流。
师生活动:(1)每个同学课外调查10个人的生日。
(2)从全班的调查结果中随机选取50个被调查人的生日,记录其中有无两个人的生日相同,每选取50个被调查人为一次试验,重复尽可能多次试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3)根据上表中的数据,估计“50个人中有2个人的生日相同”的概率。
(三)深化新知。
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运算,学生能够得出红球的概率约等于7,所以红球数量大概有7个,教师适时引导追问:那么概率和频率的异同到底是什么呢?学生能够大致回答,教师给出专业结论:事件发生的概率是一个定值,而事件发生的频率是波动的,与试验次数有关,当试验次数不大时,事件发生的频率与概率的偏差甚至会很大,只有通过大量试验,当试验频率趋于稳定,才能用事件发生的频率来估计概率。
(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并请学生回答一下问题: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
作业: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还能不能想到其他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试验并且加以解决?
2.预习下一章节内容?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四
第一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然后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并通过作图来强化。再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第二种思路:首先通过实例让学生认识杠杆,只介绍杠杆的支点、动力和阻力,然后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引入新课时采用学生体验游戏的方法:
跷跷板游戏。
1、用板凳面或厚木板放在砖块上,作成简易的跷跷板,请一位同学站在跷跷板的一端,分别让体重差别很大的两位同学先后站在另一端,比较实验结果。
2、让体重大的同学站在跷跷板一侧靠近支点的中间位置,让体重很小的同学站在跷跷板的另一侧最远端。发现体重大的同学被翘起来了。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杠杆,意识到杠杆的平衡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由此引出力臂的概念。同时为后面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作好铺垫。
在实验时学生参与热情很高,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有了强烈的学好本课的动力。
实验探究二:由跷跷板猜想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并通过实验探究杠杆的平衡,在实验过程中,再加入用弹簧测力计斜拉的实验,让学生认识到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而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由此引入力臂。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杠杆的平衡条件。
2.这节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画支点和力臂,这里既牵扯到数学点到直线距离,有涉及到物理的力的作用点和力的示意图,学生感到非常困难。
3.画力臂并比较力臂大小是下面杠杆分类的基础,一定要多练并让学生过关。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五
看了《湖南教育?数学教师》20xx年8月号刊登的吴志勇老师的“概率的含义”教学设计,作为一名乡镇初级中学的数学老师,就乡镇初级中学的条件而言,为了使学生体会到概率的含义,一般会与市内中学的老师有一些不同的理解与设计,本人谈谈自己的一些设想,如有不对之处,还望各位同仁谅解。
首先,我认为教材的编写可能主要是针对城市的学生,农村的学生相对而言对概率本身就比较陌生,吴老师的设计中教学一开始以主观经验估计引出认知冲突,这对农村中学而言不怎么合适,所以我认为开始就应该以试验为主,先让学生体会到概率是研究随机现象的科学(随机现象是指这样一种现象:在相同的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试验,每次试验的结果不确定,以至于在试验之前无法预料哪一个结果会出现),认识到生活中存在着大量随机现象,并且认识到这些现象从表面看无规律可循,出现哪一个结果事先无法预料,但大量重复试验时,试验的每一个结果出现的频率会稳定在一个数值,这个数值就是这个结果发生的概率,所以我会先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最易发生的一个随机事件“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并出示历史上数学家所做的掷硬币的试验数据。
学生知道利用试验这一方法得到这一随机事件的可能性在0。5左右,从而引导学生以试验的方法解决有关的随机事件的概率问题,然后提出“掷一枚图钉,针尖着地”这一随机事件的`概率,相信有些学生会认为是与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朝上的可能性一样为0。5,而有些学生会认为图钉帽先着地的概率要大得多,因为它的面积比针尖要大,这样老师可以趁机让学生自己模拟试验,至于模拟试验过程可以按照吴老师的安排,这样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概率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为了达到这个目标,试验是不可缺少的,而学生在进行试验及对试验数据的分析中,将逐渐体会到随机现象的不确定性,以及大量重复试验所呈现的规律性,即概率试验有助于学生体会随机现象的特点,从而顺利地导出概率的概念。
其次。掷图钉试验会有如吴老师所讲的外界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实验的结果可能不同,所以我认为老师应该要再安排一个外界因素影响较小的随机事件的试验,如摸球试验_因为某些生活经验会误导学生对概率的理解,主要有以下几类。
第一类:不承认偶然性,如两个学生用“石头、剪刀、布”的方式决定输赢,在游戏前,教师让其中的一名学生猜测谁会赢,这名学生肯定地认为自己会赢,教师进一步询问他为什么一定会赢,他毫不迟疑地回答:“因为我有信心,”认为有信心就能赢,或者认为自己能摸到喜欢颜色的球,都表现出这些学生没有认识到随机现象的存在。
第二类:赌徒心理,如盒里有4个红球,分别编号为1,2,3,4;还有1个白球,编号为5这些球除颜色和编号外都一样,每次摸完球之后再放回,在前面的试验中,已经摸到2次3号球,1次1号球,1次5号球,此时,教师摸出一球,让学生猜他手里可能是几号球,学生1认为该摸到2号球了,因为刚才没摸到;而学生2却认为该摸到3号球,因为刚才摸到2次3号球,这两个学生一个认为没有出现的下次会出现,另一个认为出现多的下次还会出现,都是不理解随机现象本质所造成的。
第三类:机会小就是不发生,机会大就一定会发生,还是上面的例子,学生3认为肯定不可能摸到白球,因为摸到白球的可能性很小。
那么如何让学生消除这些错误认识呢?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引导学生多做试验,让学生从试验中逐步理解和解决,所以试验的多样性也是有必要的,我认为吴老师的教案中理性分析预测有点过早,以试验为主,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率直觉才是概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或许试验教学会占用一部分教学时间,而影响整个教学进度,所以可能大多数老师留给学生的试验时间是有限的,但这对概率教学来说,是有必要的。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六
1、利用数学故事“一个数学家=10个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概率在身边真实有用,引起学生继续学习的欲望.
2、利用日常生活丰富的实例:例如,你明天什么时间起床?7:20在某公共汽车站候车的人有多少?12:10在学校食堂用餐的人数有多少?你购买本期福利彩票是否能中奖?等等。这些问题的结果是不确定的、偶然的,很难给予准确无误的回答。
活动2【讲授】(二)、探究新知。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
探究1:考察下列事件,这些事件发生与否,各有什么特点呢?
(1)地球不停地转动;。
(2)木柴燃烧,产生能量;。
(3)在常温下,石头风化;。
(4)某人射击一次,中靶;。
(5)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
(6)在标准大气压下且温度低于0℃时,雪融化.
探究2:结合上述事件给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与随机事件的一般含义(学生给出、纠正,教师点拨、调控).
在条件s下,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必然事件;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不可能事件;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做相对于条件s的随机事件.
探究3:你能列举更多现实生活中的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实例吗?
(充分让学生发表意见,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机会)。
2、事件a发生的频率与概率。
物体的大小常用质量、体积等来度量,学习水平的高低常用考试分数来衡量.对于随机事件,它发生的可能性有多大,我们也希望用一个数量来反映――概率.
探究1:这样的游戏公平吗?(见课件),引导学生比较事件a和事件b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
探究2:抛掷硬币实验观察它落地时哪一个面朝上.
(1)让学生分小组实验、统计,各小组汇报结果,不同组结果不致的原因分析等;。
(2)电脑模拟实验;。
(3)历史上五位数学家作过的抛掷硬币的大量重复实验结果.
频数与频率:在相同的条件s下重复n次试验,观察某一事件a是否出现,称n次试验中事件a出现的次数na为事件a出现的频数;称事件a出现的比例fn(a)=na/n为事件a出现的频率。
事件a发生的频率较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
概率:既然随机事件a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发生的频率fn(a)趋于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那我们就可以用这个常数来度量事件a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并把这个常数叫做事件a发生的概率,记作p(a).
通过大量重复试验得到事件a发生的频率的稳定值,即概率.
频率具有随机性,做同样次数的重复试验,事件a发生的频率可能不相同;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是客观存在的,与每次试验无关.
探究8:你能说出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吗?
(2)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与每次试验无关。是用来度量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
(3)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概率。
3.知识应用:学生练习为主,老师点拨评价(见课件)。
活动3【活动】(三)、总结提高。
知识:1、随机事件,必定事件,不可能事件等概念;。
2、频率与概率的定义,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方法:观察、实验,归纳出一般结论,解析生活中的现象.
活动4【练习】(四)、自我评价。
随堂练习(见课件)。
3.1.1随机事件的概率。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3.1.1随机事件的概率。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七
统计表。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统计的意义,进一步认识统计表,掌握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的方法,学会进行简单统计。
让学生系统掌握统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多媒体课件。
1.揭示课题
提问:在小学阶段,我们学过哪些统计知识?为什么要做统计工作?
2.引入课题
行调查统计。
收集数据,制作统计表。
学生可能回答:
(1)身高、体重
(2)姓名、性别
(3)兴趣爱好
为了清楚记录你的情况,同学们设计了一个个人情况调查表。
课件展示:
为了帮助和分析全班的数据,同学们又设计了一种统计表。
六(2)班学生最喜欢的学科统计表
组织学生完善调查表,怎样调查?怎样记录数据?调查中要注意什么问题? 组织学生议一议,相互交流。
指名学生汇报,再集体评议。
组织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以小组形式展开调查,先由每个小组整理数据,再由每个小组向全班汇报。
填好统计表。
教材第96页例3。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八
1、基本事件特点:任何两个基本事件是互斥的;任何事件(除不可能事件)都可以表示成基本事件的和。
2、古典概率:具有下列两个特征的随机试验的数学模型称为古典概型:
(1)试验中所有可能出现的基本事件只有有限个;(2)每个基本事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p(a)a中所含样本点的个数na中所含样本点的个数n.
3、几何概率:如果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是一个区域(可以是直线上的区间、平面或空间中的区域),且样本空间中每个试验结果的出现具有等可能性,那么规定事件a的概率为几何概率.几何概率具有无限性和等可能性。
4、古典概率和几何概率的基本事件都是等可能的;但古典概率基本事件的个数是有限的,几何概率的是无限个的.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区别。
2、概率。
一般地,在大量重复试验中,如果事件a发生的频率会稳定在某个常数p附近,那么这个常数p就叫做事件a的概率(probability),记作p(a)=p.
注意:(1)概率是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的数量反映.
(2)概率是事件在大量重复试验中频率逐渐稳定到的值,即可以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去估计得到事件发生的概率,但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1)用列举法求概率(列表法、画树形图法)。
(2)用频率估计概率:一大面,可用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频率来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大量重复试验中事件发生的频率稳定在某个常数(事件发生的概率)附近,说明概率是个定值,而频率随不同试验次数而有所不同,是概率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地等同.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九
《全日制义务教育(-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较大幅度地增加了“统计与概率”的内容。因为在信息社会,收集、整理、描述、展示和解释数据,根据情报作出决定和预测,已成为公民日益重要的技能。因此小学数学加入这部分内容是完全必要的,本文将探讨的问题是小学教师应明确哪些基本概念,使教学既具有科学性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何使学生在形成和解决现实世界问题的过程中,发展统计意识、发展用统计的方法解释数据、表达及交流信息的能力,以及用多种方式来收集、整理和展示他们的思考的能力;统计与概率与小学其它部分的内容是如何联系的。
一、基本概念。
1.描述统计。
通过调查、试验获得大量数据,用归组、制表、绘图等统计方法对其进行归纳、整理,以直观形象的形式反映其分布特征的方法,如:小学数学中的制表、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等都是描述统计。另外计算集中量所反映的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如算术平均数、中位数、总数、加权算术平均数等,也属于描述统计的范围。其目的是将大量零散的、杂乱无序的数字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简缩、概括,使事物的全貌及其分布特征清晰、明确地显现出来。
2.概率的统计定义。
人们在抛掷一枚硬币时,究竟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事先是不能确定的,但是当我们在相同的条件下,大量重复地抛掷同一枚均匀硬币时,就会发现“出现正面”或“出现反面”的次数大约各占总抛掷次数的:左右。这里的“大量重复”是指多少次呢?历史上不少统计学家,例如皮尔逊等人作过成千上万次抛掷硬币的试验,其试验记录如下:
可以看出,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出现正面的频率波动越来越小,频率在0.5这个定值附近摆动的性质是出现正面这一现象的内在必然性规律的表现,0.5恰恰就是刻画出现正面可能性大小的数值,0.5就是抛掷硬币时出现正面的概率。这就是概率统计定义的思想,这一思想也给出了在实际问题中估算概率的`近似值的方法,当试验次数足够大时,可将频率作为概率的近似值。
例如100粒种子平均来说大约有90粒种子发芽,则我们说种子的发芽率为90%;
因为前30年出现晴天的频率为0.83,所以概率大约是0.83。
3.概率的古典定义。
[1][2][3][4]。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十
解析:对众数的概念理解不清,会误认为这组数据中80出现了三次,所以这组数据的众数是80.根据众数的.意义可知,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是这组数据的众数.而在数据中70也出现了三次,所以这组数据是众数有两个.
答案:这组数据的众数是70和80.
好题2.某班53名学生右眼视力(裸视)的检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则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中位数是_______.
解析:本题表面上看视力数据已经排序,可以求视力的中位数,有的同学会误认为:因为11个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有:0.1、0.2、0.3、0.4、0.5、0.6、0.7、0.8、1.0、1.2、1.5,则知排在第6个的数是0.6.但注意观察可以发现:题目中的视力数据实际是小组数据,小组的人数才是视力数据的真正个数.因此,不能直接求视力数据的中位数,而应先求出53名学生视力数据的中间数据,即第27名学生的视力就是本班学生右眼视力的中位数.
答案:(53+1)2=27,所以第27名学生的右眼视力为中位数,从表中人数栏数出第27名学生所对应的右眼视力为0.8,即该班学生右眼视力的中位数是0.8.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十一
一、概率是事件a发生可能性的大小,这是概率的描述性定义。
如果存在一个实数p,当试验次数n很大时,频率稳定在p附近摆动,称频率的这个稳定值p为概率。这是概率的统计性定义。
注意:可以用列表法求概率的两个特点:一次试验中,可能出现的结果为有限多个,一次试验中,各种结果发生的可能性相等。
当一次试验要涉及3个或多个因素时,用树状图法较简单。
二、当实验次数趋向于无穷时,频率的极限就是概率。
一个事件的概率是不变的,在简单随机试验中,记一个事件为a。
简单随机试验做n次,如果事件a发生了k次。
则称在n次试验中,事件a发生的频数为k,发生的频率为k/n。
三、概率是一种现象的固有属性。
比如一枚均匀的硬币,随意抛掷的话正面出现的概率就是1/2。
这跟你的实验是没有关系的。
而频率,就是一组实验中关心的某个结果出现的次数比上所有实验次数的比值,它和实验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频率会接近于概率。
比如你抛掷均匀的硬币10000次,出现正面的频率就会非常接近于概率0.5(不一定正好是0.5)。
多做练习题。
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多做练习,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不是搞“题海战术”。只做不思,不能起到巩固概念,拓宽思路的作用,而且有“副作用”:把已学过的知识搅得一塌糊涂,理不出头绪,浪费时间又收获不大,我们所说的“多做练习”,是要大家在做了一道新颖的题目之后,多想一想:它究竟用到了哪些知识,是否可以多解,其结论是否还可以加强、推广等等。
课后总结和反思。
在进行单元小结或学期总结时,要做到以下几点:一看:看书、看笔记、看习题,通过看,回忆、熟悉所学内容;二列:列出相关的知识点,标出重点、难点,列出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相当于写出总结要点;三做:在此基础上有目的、有重点、有选择地解一些各种档次、类型的习题,通过解题再反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数学全等三角形的判定定理。
1.边边边: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2.边角边: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角边角:两角和它们的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4.角角边:两角和其中一个角的对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5.斜边、直角边:斜边和一条直角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十二
统计与概率教学设计数学教案2010-05-0509:50:31阅读327评论0字号:大中小订阅一、教材分析及学生分析数学课程标准在各个学段中,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其中“统计与概率”中统计初步知识在一、二年级已经涉及,但概率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是学生以后学习有关知识的基础,并且概率问题是一个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问题。因此在第一学段中对于“不确定现象”由感性升华到理性认识非常重要。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由于他们的年龄和思维特点,他们一般只能在感性的层面理解可能性的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密切关注并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体会的基础上,设计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经验积累,从而进行可能性知识的构建。二、教学目标依据《课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通过摸棋子等活动,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过程与方法:在操作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判断和推理能力;在小组合作交流中,能和同伴交流想法。情感与态度: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在数学活动感受学习带来的快乐,在和同伴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三、教学重点及难点由于有关概率知识对于学生来说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设计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升华为理性认识尤为重要。所以,我们把“体验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定为教学重点,把理解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现象,用“一定”、“可能”与“不可能”来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定为教学难点。四、教学流程围绕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我进行了课堂实践,课后与同行交流,在论坛上和网友互动,最后确定教学流程如下:一、故事引入――感知可能性。在第一稿的设计中,我们采取的是“一休故事”导入,从一休摸生死纸团的环节中,使学生初步感知“可能”,在国王换纸团的环节中,初步感知“不可能”和“一定”,然后由教师讲解一休死里逃生的办法――吞纸团,从而引出新课的教学。后来与同伴交流,认为一休吞纸团的环节,学生在新课学习之前恐怕理解不了,如果学生在这里出现理解困难,将会影响一节课的效率,所以经过认真的'分析,我决定将一休吞纸团的环节放在这节课的最后,让学生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体验了生活中的确定和不确定事件之后,由学生自己设计解决一休的方案,这样不仅使学生发散学生的思维,而且学生理解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了,这个环节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的层面。二、游戏探索――理解“可能性”。在这个环节,我们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体验一定、体验可能和体验不可能。在设计初稿时,我的三次操作活动都采取了同样的模式――猜测、体验、汇报、推想、验证。网友建议说:这样既单调,又浪费时间,我听取了红局徐文静老师的建议,在第三个体验“不可能”的环节,改为师生互动:老师这里有一个盒子,里面装着一些棋子,谁摸到红色的棋子,老师就送给谁一个幸运小礼物。经过教学实践的证明,这样做,确实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不错,可是在体验第一个体验“一定”和第二个体验“可能”的环节,学生操作的时候,兴趣盎然,汇报的时候,却有些语无伦次。经过反思,我认为学生在操作的过程中,虽然丰富了感性经验,可是受年龄的限制,他们还不善于用流畅的语言来表达。于是,我又做了一次修改,在体验的第一个环节,也就是体验“一定”的环节,由原来的小组合作,生生互动改为师生互动:老师和学生共同猜测、体验、推想和验证。那么在猜测的过程中,我注意规范学生的语言――盒子里装的可能是……,在体验的过程中,我提醒学生摸棋子的方法――不能偷看盒子里的棋子,在验证的环节,学生就一定能归纳出:这个盒子里装的一定是红色的棋子。这样设计,学生就在和老师的合作中,明白了怎么摸棋子,摸棋子是什么目的,在汇报时怎样用自己的话来解释摸棋子的结果。在体验的第二个环节――体验“可能”的环节,我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体验,相信有了刚才师生合作的基础,这次的小组活动一定会有很强的实效性。在体验的第三个环节――体验“不可能”的环节,鼓励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己设计不可能拿出红棋子的方案,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在理解“一定”和“可能”的基础上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可能”,使学生的思维逐步深化,真正理解事件发生的三种可能性,从而达到****难点的目的。三、走进生活――应用“可能性”在这一部分,我们设计了:小小裁判、快速抢答、找好朋友、说说生活中的可能性、设计抽奖方案等几个环节,在小小裁判环节,一些学生对“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这道题判断不准确,因为孩子生活在农场这样的一个环境中,他们想象不出来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口,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这道小题的后面加了一个资料袋,通过大屏幕的方式展示给大家:世界上每秒出生4人,每分钟出生259人,每小时出生15540人,每天出生37万人。通过这样一组具体的数字,学生就能很准确的进行判断了。“快速抢答”是让学生根据教师的话来猜一个人到底是谁,教师每说完一句话,学生都可以进行猜测,我注意让学生运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来描述猜测的结果,进一步使学生明确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找好朋友”这是综合运用这节课知识的一道习题。首先大屏幕出示七个学生非常喜爱的动画小精灵形象:学生转动骰子,你的骰子转到几,你就和几号小精灵交上朋友了,学生在转动骰子的过程中,充分体会了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然后,教师追问:为什么没有同学和7号小精灵交朋友呢?学生又更进一步地理解了“不可能”,最后,教师请学生帮忙设计一个骰子,让这个骰子不管怎么转,老师都是和3号小精灵交朋友,学生在愉快的感受中真切地理解了“一定”。说说生活中的可能性,这个环节让学生找身边的实例,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在这里,我注意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如让学生做小老师对同学的描述进行评价,这样不仅提高了兴趣,还规范了语言,而且培养了学生倾听意见、汲取经验和相互交流的能力。在最后设计抽奖的环节,请学生为喜盈门超市设计抽奖方案,在这个练习中学生不仅想一试身手,而且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使其创造性地完成练习,并渗透德育,获得成功的喜悦。值得一提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没有设计出四个白球的方案,我们很高兴,学生懂得了诚信。四、全课总结这个环节,首先请同学们设计解救一休的办法,然后教师把一休逃生的办法讲给大家听,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掌握了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最后,请同学们畅谈收获。
初中概率教学设计篇十三
概率是数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我们初步接触了概率的基本概念与计算方法,通过这些学习,我不仅对概率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也体会到了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下面,我将分享我在初中学习概率时的心得体会。
首先,学习概率让我意识到了事物背后的不确定性。平常我们对很多事情都抱有一种固定的看法,认为事情会按照某种特定的方式发展。然而,学习概率让我明白到,许多事情的结果其实是有不确定性的,因为我们无法事先预测到具体会发生的结果。举个例子来说,正常人丢了一枚硬币,我们可以通过学习概率来计算出硬币正反面的可能性是相等的,但具体会出现哪一面是无法确定的。这让我明白到,尽管我们有时候可以用概率来估算和预测事物的结果,但对于某些事情来说,结果是无法确定的。
其次,学习概率让我知道了统计方法的重要性。概率是由统计方法所支撑的,我们可以通过概率来计算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然而要得到可靠的概率计算结果,就需要通过统计方法来收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在初中学习中,我们常常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来获取数据,然后利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最终得到概率的计算结果。通过这个过程,我深刻地理解到了统计方法对于概率计算的重要性,也认识到了统计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第三,学习概率让我了解到概率的应用在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概率不仅在数学学科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各个科学领域中都有重要的作用。在自然科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概率来计算某种天气现象出现的可能性,如降雨的概率、地震的概率等。在人文科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概率来分析社会现象,如调查选民投票的概率、人们传染某种疾病的概率等。此外,概率在经济学、工程学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学习概率让我意识到,无论我们身处何种领域,概率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最后,学习概率让我明白到了合理判断与决策的重要性。概率作为一种统计和计算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判断和决策。例如,在购买彩票时,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概率来判断是否值得购买彩票。虽然中奖的概率很低,但通过计算概率可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决策。此外,在生活中,我们也常常需要借助概率来做出抉择。例如,通过统计和计算,我们可以预测出某种行为的风险,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
总的来说,初中学习概率让我深入了解了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认识到了不确定性与统计方法的重要性,了解了概率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明白了合理判断与决策的重要性。概率的学习不仅对我数学学科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给我启示,让我在生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概率的知识。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相信我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运用概率知识,并取得更好的成绩和进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7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