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学的论文(专业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4 22:17:05
生命科学的论文(专业21篇)
时间:2023-11-24 22:17:05     小编:紫衣梦

学校是我们求知的殿堂,培育了我们的知识和品德。总结时可以参考一些范文或优秀的案例,以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通过观摩他人的总结范文,我们可以了解行业内的优秀表现和创新思路。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一

今年夏季的一天,一场暴雨过后,呆在家闷闷不乐的我,觉得无聊,便出去到湖边散步。经过莲花池时,忽然听到池里传来青蛙欢快的叫声,我就来了兴趣,捉了两只带回了家。

之后,我拿了一个大缸,倒满了水,放了一块塑料泡沫后,又把两只青蛙放到泡沫上,就蹲坐在地上观察它们。可天有不测风云,一会儿又乌云密布,下起了雨。刚才那一对沉默的青蛙,此刻倒叫得越来越欢了,仿佛它们是一向期盼着下雨似的,一会儿“唱唱歌”,一会儿“跳跳舞”高兴的不亦乐乎,这时我就奇怪了,难道下雨天对它们有好处。于是我就展开了第二次试验。

第二天又下雨了,这一回,我打着雨伞在雨里看着他们,只见许多害虫都破壳而出在青蛙的周围乱飞一通,一个个也就白白成了青蛙的美食了,嘿嘿!怪不得青蛙个性开心呢。我连续做了五六次试验,结果还是一样的。但是,为了保险起见,我查了《百科全书》,最后在书里找到了答案:原先青蛙不仅仅靠肺呼吸,还靠裸露的皮肤呼吸。雨天,空气的水分多,有利于青蛙透过皮肤呼吸。而且小昆虫在雨天繁殖的个性快,这也是青蛙捕捉它们的好时机。所以,青蛙在雨天叫得欢。

透过这次试验,我不但发现了青蛙的许多秘密,从而也明白了一个道理: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能道听途说,那样的答案是不准确的。而是就应自我动手,经过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做出最后的结论,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结论:

青蛙在雨天能够透过皮肤呼吸,而且也是捕捉害虫的好时机。所以青蛙在下雨的时候叫得欢。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二

迷你实验在学习过程中出现,在中译本中均置于旁栏,每个迷你实验仅由实验过程和分析两部分组成,展现了实验的核心内容,可在实验室或者家庭中完成,简单易行,侧重于从训练学生的科学技能角度强化补充概念,贴近学生的生活。相对导航实验而言,迷你实验的实验过程和分析更加具备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很明显,迷你实验也是作为一种科学方法的线索来体现的。迷你实验大多以模拟动手操作的实验为主。迷你实验在全套5本教材中共有52个,是几类实验设置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大致可分为模型建构型、技能探究型、知识运用型。例如,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迷你实验14个,涵盖了上述3种不同的类型。在模型建构型迷你实验中,有图表绘制类(如绘制激素水平图,将一段时间内的激素水平数据转变为曲线图);有模拟类(如模拟小肠内的吸收过程、模拟疤的形成、模拟肾的功能)。在“确定繁殖速度”这一迷你实验中,利用硬币来模拟细菌的分裂,并且要求将数据绘制成图表。这个实验基本上可以说是人教版教材高中生物“探究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这一探究实验的模拟版本,但操作更简单,结论更直观。在技能探究型迷你实验中,通过观察、比较、感受、体验等得出有关结论,从而训练并提高学生相关的探究技能,特别是训练学生与整个探究过程相关的某一技能,如“比较食物的脂肪含量”这一迷你实验,将3份不同的食物依次放在牛皮纸包装袋上,放置30min后移走食物,观察牛皮纸上的油腻印迹和湿的印迹来比较不同食物中脂肪的含量。

相比于导航实验设计和迷你实验而言,“实验室”在教材目录中已经呈现,这充分显示了“实验室”在美国生物教材中的重要性,同样,“实验室”在实验整个的设计流程上显得正规而完整,一般有“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运用”等。根据不同的目的,有的实验还有“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分析数据”等实验过程。同时,“实验室”强调科学方法运用概念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如“色盲测试———形成一个关于男女色盲的普遍性的假说”,还有利用互联网、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的实验。这些实验都强调了科学方法的运用,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在《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中共有“实验室”实验14个,平均分布于七章,每章两个。具体的14个实验是:测量皮肤的面积、利用互联网、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颗粒大小与吸收、心脏如同一个泵、自主设计———血型反应、肾的结构、模型和发明、提升反应时间、自主设计———皮肤敏感度、解释插图、改变身体比例、微生物和疾病、自主设计———有抵抗作用的唾液。在这些实验中,无一例外地都是先提出现实世界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再提出实验目标,提供备选的实验材料,按照提供的实验过程来进行操作,然后得出结论并加以应用。因为这套教材对应的是美国初中阶段的学生,所以大多数“实验室”中的实验并没有对学生有实验方案设计方面的要求,但对于实验的结论和应用,已经蕴含着一定的理科思维,将实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如“测定维生素c的含量”实验,其结论和应用一是比较所检测的橙汁中维生素c的含量;二是推测为什么维生素c的含量有差异?另外,必须要提到的是,在“实验室”中有部分实验是“自主设计”,如《生命科学人体》这一册14个“实验室”实验中有“自主设计”实验4个,在这些“自主实验”中,一般的流程是:现实世界的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分析数据———结论和运用。很明显,“自主实验”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其他的“实验室”实验,已经有了实验方案设计上的要求,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旨在通过让学生自己去体会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培养他们形成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导航实验属于学习前实验,由学生在家中完成;迷你实验属于学习中的实验,大多由学生在家中完成,少部分在学校完成;实验室实验由于其要求的增加,基本上都是在学校完成。而“家庭实验室”则是在书末单独列出,是来自厨房、装废品的抽屉或者庭院的实验设计,明确要求学生在家中自主完成。家庭实验室在每册书中通常有4~7个,这些实验通过解决现实世界的问题,提示科学概念是日常生活中常会用到的,它不仅仅用于课堂,也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生命科学人体》中共有家庭实验室7个:测量黑色素、维生素调查、血液的组成、构建葡萄糖模型、瞳孔的本领、辨识碘、酸性防护。从实验流程上看,都是相似的:现实世界的问题———实验过程———结论和应用。从实验内容上看,有的是调查和数据收集(如维生素调查),有的是测量(如测量黑色素),有的是模拟实验(如血液的组成、构建葡萄糖模型等)。作为上述3类实验的补充,“家庭实验室”基本上涵盖了实验的各种类型,但实验材料更加容易得到,实验过程更加简单直观,实验结论更加清晰明了,实验应用更加联系生活实际。这些“家庭实验室”更进一步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最后的“结论和应用”,也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和高度。综上所述,美国中学生物教材强调在实验中体验学习,体现了“通过做实验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理念。美国中学核心理科教材《生命科学》中实验栏目的设计,从引领学习,进行实验后批判性思考的“导航实验”到简易探究,训练科学技能的“迷你实验”,再到通过完整的实验流程,强调科学方法运用的“实验室”,然后以“家庭实验室”作为拓展延伸,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实验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凸现了生物学科的理科性,培养了学生的理科思维。所以说,该教材从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自主进行科学探究,及时修正错误概念,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这一目标。这些实验设计的理念与操作,对中国中学生物的实验教学有很大的借鉴和帮助。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三

水精灵是一种像果冻一样的东西。最近一段时间,一种被称为“水精灵”的玩具,出现在学校周围的玩具摊上。因色彩艳丽着实吸引了不少同学的眼球,不少人抵挡不住小贩的叫卖,常买几只带回家,用矿泉水瓶和玻璃瓶泡着可好看了。起初,我们班许多同学也加入了买了水精灵的行列。水精灵是个什么东西?为了满足我沉重的好奇心。我展开了对水精灵的调查。

我先对学校周围的商家进行采访,有毒吗?有生产厂家吗?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但学校周围的商家都避而不答,有些甚至威胁我们。我只好改变策略,进行暗中调查,我先买了一袋,用小刀对水精灵进行解剖。立即遭到小贩的制止:“这是有生命的东西,这样,会弄死它的。”据小贩说,这是人工培育的海底真菌,它质体柔软,无毒。用手触摸的感觉像果冻。这些水精灵有红的,黄的,蓝的,透明的,非常漂亮。圆圆的,约为0。5厘米,捏起来富有弹性。

我们觉得这是一种很少见的儿童玩具。于是开始了调查,并且开始记录。第1天:开始膨胀了。我把一滴墨水滴入水中,一会儿水就又变成清的了。我很纳闷,难道水精灵是污水的克星吗?第2—3天中,水精灵长出了尾巴。同时开始脱色,尾巴短小,像蝌蚪尾巴。难道是什么生物吗?第4—5天:产卵。(就是从一个里面出来另一个)水精灵的卵可以捏碎,表面光滑。好像不会动。里外都是透明的。还十分有弹性,真奇怪。水精灵整个生长过程就像是一个细胞分裂过程。

后来我上网查才知道水精灵是一种吸水性树脂(化学材料),一般是用淀粉混合丙烯腈制成的。它们是胶丸大小的透明小球,有红的、黄的、蓝的……。因为放入水中会有“神奇”的变化,所以它们叫“水精灵”。这些珠子很软、很滑、在水里膨胀以后,有的会鼓出一个包。慢慢地分解,所以珠子就会越来越多。为了提高产品弹性、使色泽更艳丽,部分商家添加了有致癌危险的苯乙烯聚合物和工业色素。此外,如果未成年人不慎吞食,经过胃酸溶解,还可能释放出毒素。专家提醒,该类产品多为非食用的工业原料,长期触摸,有可能造成中毒,触摸后一定要洗手,谨防危害身体健康。

建议大家最好不要玩这种东西。如果皮肤接触了就要赶紧清洗,切忌让年龄小的孩子玩耍,以免呑食。

在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大家以后看到像水精灵这样外表奇怪的东西卖千万不要买,尽量不去围观。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四

“成功啦!”“成功啦!”“哈哈……”从我家里传出一阵阵笑声和欢呼声,这是我和伙伴们在做一个有趣的实验。

在学校里,老师常在科技兴趣课上做许多有趣的实验,引起了我浓厚的兴趣。于是,在星期天,我邀来几个要好的朋友,神秘地说:“咱们做一个实验好吗?”听说我要做实验,邻居的小弟弟也被吸引过来。

么药,被我搞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我胸有成竹地把蜡烛点燃,立在桌面上,用一根铁条吸住磁铁,拿到火上去烧。开始,磁铁紧紧地贴在铁条上。蜡烛的火焰贪婪地舔着磁铁。不一会儿,磁铁像生病似的,有气无力地粘在铁条上,快要掉下来了。终于,“砰”的一声,磁铁落地了。“实验成功喽!成功喽!”大家手舞足蹈,那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为什么磁铁遇热会失去磁性呢?大家心里不禁打起了一个问号,连忙去翻书找答案。我突然想起《少年科学画报》里有介绍科学知识的内容,就去翻《少年科学画报》。“找到了!”我惊喜地叫了起来,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般高兴。

原来,磁和电子是分不开的,运动的电子周围就有磁,这叫电磁效应,电磁铁烧红了,它内部的分子热得乱窜,破坏了电子运动方向的一致性,磁效应作用互相抵消,所以整块“磁铁”不再显示磁性。我想:在家用电器中,收音机喇叭上有磁铁,就不能让高温物体接近。可想而知,电视机上也有喇叭,上面也有磁铁,原理不正是一样吗?如果高温物体靠近带有磁性的冰箱,冰箱不就被损坏了吗?怪不得说明书上强调不能接近高温物体。我把自己想法告诉大家,他们恍然大悟。邻居小弟弟似懂非懂,皱着眉头,一本正经地说:“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懂。”一句话把我们逗得哈哈大笑。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五

刚回到家,我就看见沙发旁边摆了一个花盆,花盆里装了半盆石子,石子下面是清水,在石子中央,有一颗“蒜头”。我惊讶地说:“客厅里还能养大蒜啊?”妈妈笑着说:“这是水仙花,你别看它现在不起眼,等它长出叶子开出花时,你就会觉得它好看了。”

我心里充满了疑惑,想:“就这么个‘大蒜’会变好看吗?难道这就是‘装蒜’?”

我开始每天观察它,很长时间过去了,都没有开出花来。一天早上我醒来,迷迷糊糊地来到客厅,发现水仙花已经开花啦!花瓣是白色的,花蕊是黄色的,靠近闻一闻,还有一股迷人的清香。那长长的叶子像花仙子的绸带,微微抖动着。

冬天时的水仙花十分好养活,每天给它浇足够的水就行了。它在秋冬生长,早春开花,花开了,春天就来了。妈妈说水仙花又叫凌波仙子,诗人说它“只比寒梅无好枝”呢!妈妈还得意洋洋地说:“怎么样?这下相信我了吧!”

夏天时水仙花枝枯叶落了,我很伤心,妈妈安慰我说:“别伤心,生老病死这是大自然的规律,植物也是一样的。”妈妈说其实它只是沉睡了,当冬天到来时,水仙花又会长出来的。

时光如水,转眼间冬天到来了,在我的照顾下,水仙花又开了,我高兴极了,她还是像以前一样漂亮。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这样的水仙花,谁不喜欢呀!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六

记得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东阳游泳馆游泳。来到游泳池,我脱下衣裤,便下水游泳去了。我兴致勃勃地游着,突然,我感觉耳朵有一点疼痛,可我觉得无所谓就忍着,又在下面游了一会儿。

哎呀,不行,我的耳朵又疼了,我这才恋恋不舍地浮出水面。于是我就问爸爸:“爸爸,我为什么会在游泳时感觉耳朵疼?”爸爸告诉我:“也许是你潜得有点深了,水的压力比较大,你的耳朵承受不了,所以就疼了。”于是我对水的压力产生了好奇,想知道水压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

回家后,我翻阅了一下《十万个为什么》,可上面写东西的太少,弄得我似非似懂,我就上网查了一下资料,知道了水的压力由深度决定,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也就越小。为此我做了个试验来验证一下。材料主要是:1个废旧的铁桶、1小块橡皮泥、1个钉子、1个小铁锤。我在地上放好铁桶,叫爸爸帮忙用锤子和钉子把铁桶分别钉出三个孔。

三个孔的位置分别是底部、中部和上部。然后用橡皮泥把三个孔堵住,在铁桶中加满水后,将上孔的橡皮泥拿开,记下水喷射落地的位置。再加满水后,将中孔的橡皮泥拿开,记下水喷射落地的位置。

最后加满水后,将下孔的橡皮泥拿开,记下水喷射落地的位置。你知道出现什么现象了吗?三个孔的喷水有什么不同吗?当然不同。从底部流出的水喷射得最远,其次是中部的水,喷得最近的是从顶部喷出的水。这证实了水的深度不同,水的压力就不同。水越深,压力就越大;水越浅,压力就越小。所以我在游泳池中位于水深不同的位置,耳朵感受到的压力是不同的,我的耳朵感觉到的疼痛程度也就不一样了。为了知道水的压力还和什么因素相关。我又做了一个小试验,主要材料是:小纸盒1个、塑料管1根。我先把一个小纸盒上口弄一个洞出来,然后我用一根塑料管插入小纸盒的口,并插得紧紧的。

然后我通过那根塑料管往纸盒里加水。当水加到吸管口时,小纸盒的底部破裂开了。我经过多次试验,结果基本都是这样。原来,水压还和重量有关。因为纸盒底部须承受水的重量最大,因此承受的水压也就最大,所以纸盒的底部破裂开了。

我再次上网仔细查询有关水的压力方面的知识。知道它是水或其他液体垂直作用于其界面并指向作用面的力。单位面积上的压力叫做压强。按液体静止或流动区分为静水压强与动水压强。在水力学及工程学科中也有将压强称为压力。最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就是根据水的压力而得到的,它的原理是:部分或全部浸没于静止液体中的物体,其表面所受到的静水总压力仅存在铅直分力,也叫做浮力。

它的大小等于物体所排开液体的重量。还有那静水压强传递的帕斯卡定律,这些都是我们上初中以后要学习的知识内容呢!此外,爱美的女士可以在游泳的过程中“一举多得”。有某知名大学体育教育系教授说过,人在游泳的过程中,会受到水的压力、浮力、阻力的共同作用。在某种程度上,这些力共同作用在身体上,效果与按摩类似。平时经常游泳,身体的皮肤不断受到水流的“按摩”,就能促进血液循环,起美容的功效。根据水压原理,我们可以制成水压传感器、水压测控仪器等,并广泛应用在工业设备、水利、化工、医疗、电力、楼宇供水等压力测量与控制。

水的压力真是无处不在,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在为人们默默地作出自己的贡献啊!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七

今年二月份,我家来了两位新客人——两只小乌龟,一公一母。它们很可爱,绿绿的身体,小小的脑袋,龟壳直径大约有4厘米。我很喜欢这两只小乌龟,想和它们玩玩儿。可是,这两只小乌龟可不愿意“搭理”我,它们时常把脑袋缩在龟壳里,只有当我用手敲它的龟壳时,它才探出脑袋来,一露头,马上又缩回去了。而且脑袋一缩就是大半天。刚开始,我以为是这两只小乌龟认生,不敢见人,时间长了就好了。可令我奇怪的是,它都来到我们家一个星期了,一点东西也不吃,而且似乎也不动。

我去问妈妈,妈妈说:“还是你自己去找答案吧!”我猜想,是不是小乌龟怕冷,在冬眠呢?于是,我就开始从书中找答案。可家里的几本介绍动物的书中,都没有提到乌龟的。我决定上网查一查。没想到,和我有同样疑惑的人很多呢!他们也都不知道为什么乌龟不吃不喝不动。经过我的查找,终于知道了乌龟原来是变温动物,其体温随着外界温度而变化,当室温低于25摄氏度时,它们就会进入冬眠期,不吃不喝不动。

知道了这些,我就不用担心它们饿死了,而是天天给它们换水,并保持一定的温度,让它们在我家的客厅里冬眠。

大约到了四五月份,小乌龟开始活动了。我和奶奶去集市上问卖龟人小乌龟喜欢吃什么,准备给它们备好食物。卖龟人向我们推荐了“巴西龟饲料”,我们买回家想看看小乌龟喜不喜欢吃。你猜怎么样?它们吃得可欢了,尤其是那只雄乌龟,特别贪吃,它吃的食物是那只雌乌龟的三倍!

随着气温越来越暖和,小乌龟的食量越来越大。我们也把小乌龟从客厅移到了阳台上。有时我去阳台拿东西,它们都会翘起脑袋跟我要吃的,脑袋翘得高高的,两只前脚都直立起来了,那样子特别可爱。每当这时,我就会给它们撒一些龟食,它们就会饱餐一顿了。

经过半年多的饲养,我家的小乌龟长大了不少。那只雄乌龟明显看出大了一圈,龟壳直径得有5厘米了,雌乌龟也长了,我心里真高兴!

现在,我家的小乌龟又进入了冬眠期。我知道了它们的这一习性,再也不用担心了。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八

在我国古代的典籍当中,有关于声学的文献相当丰富,这些文献资料同时也是音乐文化的典籍。内容主要有音乐史、音乐理论、乐器史、乐律学、乐器制造及演奏等方面。《四部全书》中经部的《书》、《诗》、《周礼》、《礼记》、《春秋左传》等都能在其中找到与声学有关的早期内容;史部中的《律历志》或《音乐志》是必读的声学史料;子部艺术类的音乐之属是与律学、乐器学、音乐声学关系密切的著作。

乐器的制作离不开声学原理,我们都知道,凡是声音都具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等特性,一件乐器所使用的物质材料不同,那么它所发出的音色也就不同。在物理学上,音色与发声频谱、波形、振幅有关。《礼记・乐记》中叙述了金、石、丝、竹、革五种物质材料做成的乐器音色:“钟声i”,“石声磬”,“丝声哀”,“竹声滥”,“鼓鼙之声”。早在战国时期就有人对“中声”进行过讨论,“中声”其实就相当于我们现代钢琴中央区的发音问题。在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仲夏纪・适音》中有这样的观点:“夫音亦有适”;“太钜、太小、太清、太浊”,“皆非适也”。只有高、低、强、弱适中的音才能称之为“中声”。从这些记载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的人们规定“中声”有两个必备因素:高低、强弱。

二、乐器制作中的选材。

北宋的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总结了琴材特性与琴的音色密切相关,同时他也第一个认识到材料的传声没有选择性,它可以传播任意音调的声音。他的“材中自有五音”,是指物质材料本身能发出诸多乐音。“又应诸调”是指该材料能够传播各种调式的声音。任何一种天然材料都有能传播声音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一特点,琴弦发出了声音,而它的面板材料不予传播,共鸣箱体不与之呼应,那这种声音将是音乐欣赏中的一大悲哀。在沈括后,宋王室之子赵希鹄在其著《洞天清录集》中详细叙述了琴材与其发声的关系。琴声效果与其选用的木料的关系,就像今天选购钢琴,总要仔细挑选钢琴各方的面板是否“纹理条条如丝线密达而不邪曲”。如果面板好,琴槌和琴弦又没毛病,那么这钢琴的音质、音色就属上乘。

不同的乐器都有其所要求的不同材料,沈括和班固都注意到了这一问题,为什么古人制乐器,用铜制钟、用石制磬?在《汉书・律历志》中,该书作者班固征引刘歆的话:“铜为物之至精,不为燥湿寒温变其节,不为风雨暴露改其形。”这句话前半句意思是:铜不因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而发生胀缩现象。这显然不对,因为铜的膨胀系数比铁大,按此原理,应该是“铁为物之至精”。然而当时的科学家们正确地看到,铁容易生锈,其危害要大于铜的热胀冷缩。同理,现代钢琴中的高、中音琴弦都由钢丝制成,低音琴弦由钢丝加紫铜缠丝制成,而非选用其他金属制。

三、乐器与振动。

我们从分析乐器入手,从物理学角度来认识一下物体的振动。古代中国人早在春秋末期已经知道声音的来源及音调的高低是由振动决定的。《考工记・凫氏》在述及钟体的设计与制造时,曾写道:“薄厚之所振动,清浊之所由出。”这说明最晚在公元前6世纪下半叶到公元前5世纪初已有“振动”一词,而且人们已将“振动”现象与钟壁厚薄、音调的高低联系起来,正确地认识到它们三者之间的关系:钟壁的厚薄决定了其振动的缓与烈或振幅的大与小,而这又是音调高低的依据。由此可见,振动产生声音的看法,对古代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

古代人们创制了很多弦乐器,他们都有着丰富的调音经验,在长期的实践中,他们都遵循一个弦振动原理,弦长、张力、丝线的密度与弦振动的频率密切相关,改变弦长、张力、丝线密度中的任何一个因素,弦振动的频率都会发生变化。尤其是对同一弦线来说,当张力固定不变时,弦上音调的高低仅仅决定于所取弦长。这正是古代乐律学和定律法的物理依据。宋代何e《春渚纪闻》说:“缓其商弦,c宫同音。”改变弦的张力就可以改变其音。古代文献中大量的有关记载,表明古人在演奏实践与理论中都认识到张力与音调的比例关系,准确地说,音调与张力平方根成正比。他们还直接将线密度看做弦粗细,并做了一系列的规定,以组成弦线的丝数保证其粗细有序。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就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了音调与线密度的比例关系,准确地说,音调与线密度平方根成反比。唐代司马贞指出:“宫弦最大,用八十一丝”;商弦“用七十二丝”;角弦“用六十四丝”;徵弦“用五十四丝”;羽弦“用四十八丝”。他所记述的是古代传统定弦粗细的方法,各音所在弦的丝数与其三分损相生的长度值相同。此外,古人还以“缠弦”法解决线密度问题。沈括曾指出:“琴中宫、商、角皆用缠弦,至徵则改用平弦”,“琴虽增少宫、少商,然其用丝各半本律”。缠弦即指在弦线外再用线缠绕之;平弦指不再外加缠弦的弦。弦乐器的低音用缠弦,这个方法被今天的钢琴等弦乐器所普遍使用。

四、钢琴的发声原理。

众所周知,钢琴是一种击弦打击乐器,在它的制作过程当中,很好的把科学性和音乐性融合在一起。钢琴制作师在钢琴上采用了以弦槌击弦发音的机械装置,这一装置是手指通过触键来直接控制琴声的变化,使钢琴的声音更富有表现力,同时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音响效果。所以早期钢琴的标志与象征便是弦槌击弦发音。后来制造师对击弦机的结构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在原来的机械当中,安装了一种起动杠杆,这种装置与现代击弦机的复震杠杆系统几乎是一样的,它可以使击弦的速度提高到原来的10倍,可以连续的快速弹奏;并且扩大了音域,增加为4组。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现代钢琴的雏形。简单的说,钢琴的发声原理就是用手操作键盘驱动打击钢丝线产生声音,可以通过踏板的方式调轻声音或使之持续不断。

钢琴发音原理最简单的解释便是,手指触键通过机械传导的榔头去击弦而发音。在实验当中,当我们弹某一个钢琴键时,和它相对应的弦槌则会被带动去敲击相对应的琴弦,从而引起琴弦的振动。这一振动通过弦码,传递到音板和响板上,响板是钢琴琴体内最后面的一块大的金属钢板,它会使声音产生双重共鸣,声音通过响板反射并且扩大出来。音板是一块比较大的薄木板,当琴弦振动时,音板表里两面的空气就会形成疏密不均的波,这就产生了我们感官上所能听到的音。琴弦振动包括全弦振动与分段振动两种,全弦振动所产生的是基音,分段振动所产生的是谐音。谐音的多少以及其相对的强度决定着一架钢琴音色的优劣。

弦槌对钢琴音色来说也是极为重要的,一副好的弦槌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钢琴的音色。弦槌的作用是使钢琴上的共振系统,由理论转化为实践,钢琴的音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槌头击弦的位置。通过长期的实践和经验,设计师们对中音以下的琴弦的击弦点做了规定,他们通常把击弦点定在弦长的1/8处。这个击弦点并不适用于较高的音,根据实践经验,从中音向高音,击弦点这个数字应该逐渐成为一个较小的分数,在最高音的时候,一般会采用1/14到1/16的点位。

我们都知道琴弦是钢琴的声源,但是音板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如果没有音板对琴声的共鸣和反射,我们听到的声音将会是微弱的钢丝振动的声音。正是因为有音板,它的结构、选材以及制作工艺才使钢琴发出美的声音。例如:古筝和古琴、长笛和竹笛音色完全不一样,就是因为它们有着不同材料的共振体。世界上没有两块完全相同的材质,同样也就不可能有两件音色完全一样的乐器。而就手工制作来说,更不可能有完全一样的手工工艺。因此,音板的好坏决定着钢琴音色的优劣。而音板的好坏则取决于它的材质和加工过程的制作工艺。

我们前面说过,钢琴的音色要受琴弦分段振动所产生的谐音的影响,而这个谐音也同时受到音板和弦码的影响,比如音板各部位的薄厚、框架的固定程度,肋木的安装位置、粗细、数量、以及两端的形状,弦码材质的软硬、形状、高度、衔接部位的连接方式等等,都影响着音色。由于弦码、肋木、音板振动、手工制作的复杂性,导致世界上没有一架音色完全相同的钢琴。

五、关于新型钢琴声源结构的探索。

当前,国内外都普遍采用在码桥上使用的弦码钉,钢丝经过弦码钉处会形成一个角度,钢丝经过弦码时有一个向下的压力来达到发声。比如在一个名称为“立式钢琴音源系统结构”的申请文件中,描述了这样一个技术方案:包括铁排、琴弦、弦轴钉、弦轴板、音板、肋木和码桥,218个弦轴钉分别固定在弦轴板上,弦枕包括高音上弦枕、高音下弦枕、中音上弦枕、中音下弦枕i、中音下弦枕ii、低音上弦枕,码桥包括中高音区码桥和低音区码桥,中高音区码桥和低音区码桥上共设有上下两排钉,琴弦的一端固定在弦轴钉上,另一端固定在铁排下弦钉上,琴键标号1号至琴键标号30号对应的弦轴钉位于低音区,琴键标号31号至琴键标号58号对应的弦轴钉位于中音区,琴键标号59号至琴键标号88号对应的弦轴钉位于高音区。

在实际安装过程中,由于发音板震动频率有限,使钢琴的发声无法完全释放出来,限制了钢琴的音色。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设计了一种用于钢琴的声源结构,可以减少低音琴弦对声源音板所产生的压力,从而使钢琴的音板得到更充分的震动。这种声源结构的技术方案为:码桥下端安装有一弹簧层,弹簧层由若干弹簧构成,每个弹簧的钢丝外均套接有硅胶套,每个弹簧都竖直安装,上端通过上螺纹杆与码桥下底面螺纹连接,下端通过下螺纹杆与音板上地面螺纹连接,码桥上端设有弦码和琴弦,琴弦通过过桥结构与弦码相连,过桥结构包括支架、琴弦固定轴和卡扣,支架通过螺栓固定在弦码上,支架为弧形结构,两端设有凸起的弧形支点,卡扣位于支架上方,琴弦固定轴外套接有软胶套,卡扣内设有琴弦固定轴,琴弦设置于内卡扣并通过琴弦固定轴进行固定。软胶套上设有琴弦固定槽,与琴弦大小相匹配。卡扣为金属构件,呈弯钩状。

这样的声源结构可以减少低音琴弦对声源音板所产生的压力,使钢琴的音板得到更充分的震动。在实际制作过程当中,还可以进行一些合理的改进。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九

老子宇宙观,是指老子在其《道德经》里所阐述的宇宙论思想。《老子道德经》是一部涉及宇宙生成过程和状态、事物的自然发展规律以及哲学文化和科学的传世之作。

关于哲学和文化内容,自先秦至今的两千余年间,《老子》的注释阐发绵绵不绝,蔚为大观,据统计有千家之多。其道学思想作为哲学理论为道教所继承。一种思想能够不断地为人关注和传承,本身就表明这思想的持久生命力和深远影响力。但是,老子宇宙观中的自然科学成份却被历史所忽略,其科学价值至今未得到探索和研究。本文试图在这方面进行探索,抛砖引玉,就教大家。

《老子道德经》最完整的遗传版本,是唐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易州龙兴观建立的《道德经碑》。最早的是1972年—1974年在湖南省长沙市东郊发掘的“马王堆汉墓”三号墓穴中出土的《道德经帛书》,距今已有2100余年。

老子关于宇宙论思想的综述出现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以上的意思为:有一个东西混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只能把它叫做“道”,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运行不息,运行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又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居其中之一。人要效法于地,地要效法于天,天要效法于道,道则效法于自然。

老子在这里把宇宙空间分为多层,第一层是“人”的空间,第二层是“地”的空间,第三层是“天”的空间,最高层是“道”的空间。人要依从地,地要依从天,天要依从道,道是“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的天地之母,即为宇宙,为最高层,而“道”按宇宙自身之自然规律运行。

老子提出的宇宙论,与现代时空理论不谋而合。老子的宇宙多层说,也就是现代时空理论的多维空间。

现代时空论的观点,宇宙是由各种不同维度的时空结构组成。认识到空间的实质是能量流。如超弦理论认为:真实的时空是高维的。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williamhawking)提出的m理论(超弦理论之一),指出宇宙是十一维的,但这些维是看不见的,它们自身卷在了一起,被称为压缩的维。

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宇宙的生长和膨胀都按“宇宙程序”运行。这种“宇宙程序”是一种宇宙动量流,是控制和规范宇宙有序生长的无形力量,我们称之为宇宙流。所有的多维空间,都稳定运行在宇宙流中,并受到宇宙流的调节,这就是宇宙流定律。宇宙流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道”。

相对论是关于时空和引力的基本理论,主要由阿尔伯特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创立,根据研究对象不同分为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提出了“四维时空”和“弯曲空间”等全新的概念。认为空间不是平直的欧几里得空间,而是在引力场中弯曲的黎曼空间;时间也不是独立于空间的单独一维,它无时无刻不在空间之中,与空间构成一个统一的四维时空整体。狭义相对论导出e=mcc以后,质量与能量就成了同一种东西的两个名称。质量是内敛的能量,能量是外显的质量。狭义相对论揭示了宇宙所具有的超乎寻常的秘密;同时性的相对性;运动中的钟慢、尺缩效应;水星的近日点异动;光谱红移;引力场中时钟变慢等。为航天科学、天文学等高新学科奠定了理论基础。

地球生活在四维空间,只是人类的理解只能理解到三维。然而,人类必须遵从四维空间的运行。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举一个三维空间和二维空间的例子。首先假设有一些生活在二维平面世界的生命,比如蚂蚁是一种典型的二维空间生物,它们生活在平面世界,对它们来说,只有前后左右之别,没有上下之分。当它们爬在墙壁上时,也许有人认为它们在往上爬,但对它们来说只是往前爬。因为它们不能理解三维空间的立体概念。因此,它们对三维世界的感知只限于三维物体在平面世界的投影,或者三维物体与平面世界的接触面。但是行动受三维空间制约,莫名其妙的事件,如,水、雨的侵袭,实际上是来自三维空间。

人生活在三维空间,无法理解四维空间的世界,比如,地球为什么会自转,它的能量从哪里来?如果生活在四维空间,就很好理解了,因为,地球转动是第四维坐标空间。所以,人的三维空间必须受到四维空间制约。

地球的四维空间,在人看来,是三维空间和时间构成。然而,高等智慧认识到的时间,却是实实在在的空间。四维时空是构成地球世界的最低维度,我们的地球世界恰好是四维,四维时空的意义就是时间是第四维坐标,它与空间坐标是有联系的,也就是说时空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可以转换的。但是,人却无法理解作为“时间”的第四维坐标,就像蚂蚁无法理解第三维坐标一样。

相对论中,时间与空间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时空,在四维时空里,能量是四维动量的第四维分量,动量是描述物质运动的量,动量和能量实现了统一,称为能量动量四矢。能量与动量也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四维动量。这说明自然界一些看似毫不相干的量之间可能存在深刻的联系。时空与能量动量四矢之间也存在着深刻的联系,第四维坐标(时间维)始终控制着三维坐标,构成四维时空稳定的架构。始终保持着平衡。这就是四维时空平衡定律。

四维时空平衡定律的内容是:时间动态坐标控制空间静态坐标,始终保持相对平衡,当空间弯曲时,时间坐标会拉动空间坐标反弹,最后回到原位。反弹的频率、幅度和节点,呈现规律性。反弹频率取决于能量架构的稳定性,能量架构越不稳定,反弹频率越高。这也就是安分守已的人一生平安,诡计多端的人经常遭受失败的原因。反弹幅度取决于动量大小,动量大,反弹幅度越大。这就是“大起大落”、“暴涨暴跌”、“物极必反”、“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的道理。而反弹的节点,发生在由于某一事件触发了被挤压的能动张量剧烈释放的那一刻。“善恶终有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指反弹的节点。历代王侯将相的财富可以甲天下,但是“富不过三代”,就是四维时空平衡定律的有力证明。掌握了四维时空平衡论,测定出人的能量和动量,就掌握了人生运行的轨迹和命运。

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解释四维时空平衡定律。大家都知道的著名的数学概率实验:为了确定抛掷一枚硬币发生正面朝上这个事件的概率,历史上有人作过成千上万次抛掷硬币的试验。投掷硬币100次,正面朝上是53次,概率是0.53;投掷硬币4040次,正面朝上是20xx次,概率是0.5069;投掷硬币24000次,正面朝上是12012次,概率是0.5005。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正面朝上这个事件发生的频率越来越稳定地接近0.5,这就是概率。概率在实验次数少的时候,有偶然性,但是达到一定次数,就存在必然性。这个必然性的原因就是受到第四维坐标所控制,达到总体平衡。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十

摘要: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通识课,是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主要引导学生了解人类自身,理解人类与整个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关系。然而现阶段该课程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教材更新滞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文章试着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阐述《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的实践和改革措施,并对改革作了展望。在教学内容上采取删除部分与中学生物重复的知识、增添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时尚新内容以及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相结合等改革措施;教学方法上采用专题式授课模式、热点新闻导课、探究式教学、辩论式教学、演讲、实验、多媒体教学和mooc翻转课堂教学等多种授课模式。经过几个学年的实行,得到学生一致的好评。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将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及其前沿进展融合在一起的一门综合性课程,是高等学校非生物专业类本科生的公共选修课[1-2]。它是一门实实在在的素质课,其目标旨在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非培养学生精深的专业技能。近年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门公共选修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改革,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该课程的教学存在内容多、课时少、教材更新滞后、部分同学选课态度不端正、混学分的普遍现象,及旷课现象严重、上课不听讲、讨论不积极等问题。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本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探索,并阐述了在此过程中进行的一些重要改革措施,最终取得了一些成效。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知识和理论概貌,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思维模式以及新动态、热点问题。同时,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了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以及同其他自然学科交叉渗透的必然趋势。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我们要重视知识的深度、广度和实用性,精选内容并优化知识结构[3]。此外,我们还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以及科普化、生活化和多样化。需要通过科学性、趣味性和贴近生活性的方式向学生介绍。我们对教学内容这一部分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改革,具体如下:

(1)删减部分与中学生物课本重复的内容传统的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中部分内容与高中生物知识交叉,因此教师应该要适当参考中学生物课本,对学生已学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删减部分高中生物知识内容,在深度、广度等维度上对原有知识进行拔高。如“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讲中,我们简要的概述了组成生命基本物质的蛋白质、核酸的结构部分,而重点介绍这些物质是如何在我们人体内起作用以及日常生活中如何得到这些物质,从而避免上课内容与中学生物相关内容重复,消除学生“重复学习中学生物知识”的感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增加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时尚新内容近年来生命科学发展迅猛,新成果层出不穷,现有教学内容以经典生命科学知识为主,对前沿知识涉及不多。因此,教师应该引入一些最新的生命科学理论和研究动态充实到“生命科学导论”的课堂教学中。比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介绍了“基因诊断与治疗”、“器官移植”、“医用生物传感器”、“基因沉默技术”和“干细胞治疗术”等时尚新内容。如在讲到医用生物传感器,我们把自己研究领域里的一些最新成果展示给大家(基于量子点-dna纳米结构电化学体系的肿瘤标志物单细胞水平检测方法研究)。针对天津师范大学一名女生因携带乙肝自杀身亡的事件,我们向学生介绍了乙肝治疗研究中的一些最新进展。通过对这些前沿知识的介绍和探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将教学内容与学科专业相结合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例(其他高校所遇问题类同),它作为一所特色型的工科院校,学生大多为工科专业,如通信工程、电子信息、自动化等。对于不同类型的学科专业,其所要求的知识点也有所不同。如通讯信息类专业的学生学习核酸、蛋白质等相关知识对于他们今后在生物芯片和智能计算机的设计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机械专业类学生学习生物的形态与结构对于其今后在仿生学上的造诣有着潜在的影响;电子信息专业的学生学习基于酶生物反应的生物传感器、基因探针等知识对于他们今后研究智能医疗设备具有重大的意义;仪器仪表类专业学生学习酶标仪、pcr仪对于其今后从事各类仪器仪表的研发工作也有着很大的帮助。因此,我们在讲授这门课程时应该首先了解学生的所学专业,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科专业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高的优秀人才。此外,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所需要的思维方式也有所不同。为了培养学生所需要的逆向思维,我们将“基因扩增分析”和“显微放大分析”知识点进行融合讲解,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中能够很好的运用这一思维方式。

《现代生命科学导论》是一门通识课,其内容非常丰富。传统的讲授法常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也是大多数教师所采取的方式。然而这种方式可谓一种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对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旨在对传统的教学法进行补充。

(2)以热点新闻为切入点引出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从当前的一些热点新闻入手,引起同学们的共鸣。如在讲解“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这一知识点时,我们首先从社会名人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高调宣布切除乳腺和美国苹果公司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利用基因试图治疗癌症这两起事件入手,向学生讲授个人患病几率与其自身所携带的基因存在着直接的关系,引出基因诊断与治疗的概念,使学生对基因诊断与治疗的相关知识点有所了解。我们又由近段时间蔓延的韩国“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和非洲“埃博拉病毒”引起的恐慌出发,引入对“未来的灾难:瘟疫与传染病”这一知识点的讲解。通过对常见传染病的发病机制、流行过程、基本特征及预防的讲解,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而且也让学生能够在面对这些问题时有很好的应对措施。我们还通过揭秘“全球首例人类头颅移植手术,换个头重新来过”这一事件出发,向学生介绍器官移植的分类、历史等相关知识点,引起学生对“器官移植”这一知识点的兴趣。

(3)提出问题实现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在进行课堂讲授时,教师通过提问事先设计好的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并针对这些问题进行讨论,进而引出相关知识点。如讲授生命的物质基础这一内容时提出:胶原蛋白能美容吗?根据你平时的观察,你认为血糖低会出现何种身体不适状况?我们可采取何种措施?有人说,剧烈运动或洗浴后吃糖可防止虚脱,为什么?多吃糖为何会蛀牙?为何人们认为多吃鱼虾等食物能补脑?女性减肥成风,拒绝脂肪的做法是否正确?通过这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4)辩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生命科学的发展促进了人类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一些新鲜的东西,但同时它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利的因素[5]。如转基因食品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有的人对转基因食品抱有积极的态度,有的人对转基因食品抱有消极的态度,那么我们到底对转基因食品应该抱有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呢?这些问题需要大家好好思考,针对不同的观点让学生进行辩论,陈述各自的理由。通过这种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6-7]。

(5)学生课堂演讲实现自主学习当今社会得癌症的人越来越多,学生认知癌症的兴趣也在不断增加。因此,首先通过培训让学生学会在网络上查阅国内外的相关知识,在学校图书馆查阅国内外相关的文献,然后指导他们进行文献综述,由他们来讲解癌症这一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最后教师做相应的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加强了学生思考问题和归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寓实验于教学之中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加设实验课对学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而言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如我们可以通过肿瘤标志物的测定这一关乎每个人身体健康的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生命科学导论课的`兴趣。通过制作植物微型标本和动物人工琥珀标本不仅让学生学习了标本的制作方法,而且还能对这门课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7)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它的方式有很多种。而在现代课堂中最常用的是幻灯片和视频。这两种简单直观的教学方式可以大大增加课堂教学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我们在讲到人类的起源时,首先让学生观看一个视频-baby从受精卵到出生的全过程,使学生更好的了解我们人类究竟是如何来的。

(8)尝试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依靠互联网而进行的网络教育逐渐走入大众视野,mooc翻转作为网络教育最新诞生的主角依靠互联网的便利迅速席卷全球,国内外顶尖大学纷纷推出了自己的mooc课堂[8-9]。它的基本思路是:把传统的学习过程翻转过来,课前完成知识传授,课堂完成知识的内化。学习者在课前基于视频等教育资源完成知识点的自主学习,课堂则通过师生互动答疑讨论,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利用这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对于提高《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有着较大的作用。例如基于mooc视频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利用在线写作批改系统可以即时批改,促进学习动机;为方便学生移动学习,平台支持学生利用手机扫描app二维码,通过手机移动学习完成相关课程内容。因此,在当前背景下我们应该对传统的教育方法进行一些改变,将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引入进来,搭建长效激励平台,引导高校积极参与,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本文针对《现代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材不协调和学生上课态度不端正等问题,针对性地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两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删减部分与中学生物课本重复的内容、增添时尚新内容、以热点新闻为切入点引出知识点、基于mo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等改进措施来提高教学效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获得了广大学生的一致好评,甚至有部分学生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重道远,今后我们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探索,引入新的内容、新的技术、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新的考核机制,培养出厚基础、宽口径、富创造的复合型人才。

[8]陈柳。mooc兴起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4.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十一

随着经济与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不乏它的身影。生物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人类经济的快速前进。在物质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不能缺乏生物科学的指引。生物对人的生活息息相关,生物作为整个生命过程的重要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在物质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更离不开生物的参与。生命科学概论就是从这一环节出发,从生物学的角度告诉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物的息息相伴。生命科学概论通过细胞的癌变、微生物学基础、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血液与淋巴、遗传病、生物能源、生物伦理学、疫苗等章节并将其中的理论知识贯穿于教学视频中,让我们对生物这一门学科的理解更为深刻。生命科学概论中对生物的研究出促进了生物学以及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生物学更进一步的为我们人类做出贡献。

生物科学人类社会经济多样性科学科学技术。

正文:生命科学概论生命科学概论通过细胞的癌变、微生物学基础、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血液与淋巴、遗传病、生物能源、生物伦理学、疫苗等章节以及视频教学讲诉了生物学对人类社会发展所起的不可磨灭的作用。

细胞的癌变是指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大多数细胞能够正常完成细胞分化。但是,有的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完成细胞分化,因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细胞的畸形分化,与癌细胞的产生有直接关系。在我们人类社会,癌症的存在是普遍的,癌症的存在和发生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生活在环境较好的地区的人患癌症的几率就相对较小,反之亦然。当然,癌细胞的转化也与我们的心理活动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癌细胞是与生俱来的得。只是它只会在适当的时机用基因所表达出来而已。

癌细胞与正常细胞相比有三大特征:

1、癌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了变化。

2、能够无限增殖。

3、癌细胞的表面也发生了变化。

由癌细胞的这三大特征就可以看出来癌细胞对我们人类来说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存在。由于细胞膜上的糖蛋白等物质减少,使得细胞彼此之间的黏着性减小,因而容易移动,转移至其他组织或器官中分裂,生长。癌细胞转移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为防止正常细胞的癌变,应尽量避免接触各种致癌物质,还要保持健康的心态,注意增强体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癌细胞的致癌因子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两种。外因主要为: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和病毒致癌因子。内因主要是人和动物体内普遍存在原癌基因,正常处于抑制状态。原癌基因一旦被激活,就有可能发生癌变。所以,要预防癌症的发生,我们就必须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杜绝癌症在自己体内的发生。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显微藻类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食品、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从它的定义我们就可以了解到微生物的存在是普遍的。微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霉菌、酵母菌等。

微生物是地球上普遍存在的群体,它们有着自己的特点、共性以及类群。微生物的特点主要为个体微小、构造简单、进化地位低、大多依靠有机物维持生命。微生物的共性主要为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快;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类群为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次克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

微生物千姿百态,有些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当然有些微生物是有益的,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素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对人类另一个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指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经济价值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所组成的生物群落。生物资源包括基因、物种以及生态系统三个层次,对人类具有一定的现实和潜在价值,它们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的物质体现。自然界中存在的生物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结构千差万别,分布极其广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如平原、丘陵、高山、高原、草原、荒漠、淡水、海洋等都有生物的分布。目前已经鉴定的生物物种约有200万种,据估计,在自然界中生活着的生物约有2000~5000万种。它们在人类的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类的一切需要如衣、食、住、行、卫生保健等都离不开生物资源。此外,它们还能提供工业原料以及维持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是人类的栖身之所、衣食之源。所以我们人类更应该好好保护地球的生物资源,合理的加以利用,以维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生物资源包括动物资源、植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三大类,在三大大类广布于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并对我们的生活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十二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就是人教版语文第八册第19课《生命生命》。

本文是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独特感悟,是一篇对生命的颂歌。文章内涵较深,而我教学的对象年龄比较小,理解能力与生活经验都还不够,因此教师必须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引导,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时间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为学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概意思。第二课时精读课文,主要目标有: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4、结合自身实际,谈谈怎样才能使生命有意义。其中目标2和目标3也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教师的准备:制作课件,其中包括杏林子照片,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学生的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女作家杏林子的生平,以及作品。

首先,从显性方面看,有培养朗读、略读、精读、诵读等能力。

第二,从隐性方面看,阅读能力的核心,是发展儿童的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能力。《生命生命》正是一篇感悟性极强的文章,它有着丰富深刻的内涵,因此,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以及评价的能力,正是本文教与学的灵魂。

教法:情境教学法(语文的形象感性的,入情入景的手段最容易帮助理解课文)、点拨法(四年级学生年龄小,对生命的意义的理解有困难,因此教师必须在适当时候进行点拔,使他们学到仅凭自读自悟不可达到的高度)、对话式阅读教学的方式(在对话中表达、启发,效果好)。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赏析。

(一)、教学思路与教学环节概述。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情感导入)。

2、整体把握,梳理脉络。(整体把握)。

3、导读赏析,品味语言。(精读赏析)。

4、回归整体,升华情感。(回归整体)。

5、阅读推荐,课外延伸。(课外拓展)。

(二)、教学环节:

(1)创设情境,感知生命:

1、出示课题,引出问题:生命是什么?

2、动画课件,创设情境:(师配音)嫩芽从土里钻出来,绿叶舒展,生命的诞生是多么神奇!五彩缤纷的花儿欣然怒放,生命多么美好!(通过直观的画面,引导学生入其境,辅之以教师诗意的语言,生动的描述,让学生对生命的神奇,生命的美好发出由衷的赞叹)然后,轻轻的音乐响起,介绍杏林子的坎坷命运。通过一扬一抑,紧扣“生命”主题。就是这样一位全身瘫痪的人,她是怎样感受生命的?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

(二)整体把握,梳理脉络:

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然后,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个事例,并用简练的语言来概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脉络,体现从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

(三)导读赏析,品味语言:

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在书上做上批注。交流读书的体会,教师相机点拨、引导。

首先交流“飞蛾求生”的小故事中,作者的感受是什么?“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在学生交流完自己的体会之后,教师适时引导: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飞蛾那强烈的求生欲望的?(引导学生回归文本,找出关键词语——极力鼓动双翅)再通过动作表演,比较体验:鼓动双翅和极力鼓动双翅有什么不同,学生一下子感悟到:“极力”这个词,生动地刻画了飞蛾求生的强烈渴望。

当然,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通过换位体验,引导学生思考:

以上两处点拨,我引导着学生从文悟情,实现把作者情,文本情向学生的情感迁移。

再如:研读“作者静听心跳”的事例中,出示写作者感受的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畅谈体会之后:教师的引导同样体现在扣紧关键词语,引导加深体会。

(1)扣紧“糟蹋”“好好使用”,联系生活实际说说,教师进一步点拨:现实中你看到什么人在糟蹋生命?什么人的生命活得有价值?学生这时能够说出,如有的人整天打麻将,看起来好像很轻松快活,其实他们在糟蹋生命,生命毫无价值。更多的人如司机,护士,警察等,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社会为他人作出贡献,他们是“好好地使用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活得光彩有力。

(3)另外,还通过入情入境朗读,读出对生命的感悟。体会出感情,才能读得有感情。读得有感情,能帮助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有感情朗读确实是阅读教学中的致胜法宝啊。

(四)回归整体,升华情感。

此时的回归整体,不是简单的内容上的重复,而是以讨论、感悟“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为切入点,进一步丰富生命的内涵,感受生命的真正价值。

1、杏林子全身瘫痪,行动不便,你觉得杏林子的生命美丽吗?你认为她的生命因为什么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顽强的毅力而美丽,也许学生会说,她的生命因为执着,因为坚持而美丽……)。

那么飞蛾呢?香瓜子呢?

2、教师再引导:让学生联系身边的普通人,了解的名人、伟人,来说说生命还因为什么而美丽。

在学生对生命的内涵有了自己个性化的感悟之后,教师深情小结:生命的美丽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珍视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活得有光彩,创造无限的意义。

3、让学生畅谈学习本文后的感悟与收获,升华情感:

学生经过与教师和文本的对话,以及教师的点拔之后,都有了自己或深或浅的对生命的感悟。通过交流,升华了情感。

(五)阅读推荐、课外延伸:

读一本好书,感受一段人生——推荐阅读杏林子的著作及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飞蛾求生,求生欲望。

香瓜子生,长生命顽强。

静听心跳,对自己负责。

1、搜集二、三条歌颂生命的名言。

2、写出学完《生命生命》后的感悟。

这两条作业,是对课程的复习巩固与升华,布置适度而有价值。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你的聆听,欢迎您的指正。谢谢!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十三

据水文地理学家的估算,地球上的水资源总量约为13.8亿立方公里,其中97.5%是海水(13.45亿立方公里)。淡水只占2.5%,其中绝大部分为极地冰雪冰川和地下水,适宜人类享用的仅为0.01%。

20世纪50年代以后,全球人口急剧增长,工业发展迅速。一方面,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以惊人的速度扩大;另一方面,日益严重的水污染蚕食大量可供消费的水资源。本届世界水论坛提供的联合国水资源世界评估报告显示,全世界每天约有200吨垃圾倒进河流、湖泊和小溪,每升废水会污染8升淡水;所有流经亚洲城市的河流均被污染;美国40%的水资源流域被加工食品废料、金属、肥料和杀虫剂污染;欧洲55条河流中仅有5条水质差强人意。

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了两倍,而人类用水增加了5倍。世界上许多国家正面临水资源危机:12亿人用水短缺,30亿人缺乏用水卫生设施,每年有300万到400万人死于和水有关的疾病。到2025年,水危机将蔓延到48个国家,35亿人为水所困。水资源危机带来的生态系统恶化和生物多样性破坏,也将严重威胁人类生存。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美国的1/5,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扣除难以利用的洪水泾流和散布在偏远地区的地下水资源后,中国现实可利用的淡水资源量则更少,仅为11000亿立方米左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约为900立方米,并且其分布极不均衡。到20世纪末,全国600多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存在供水不足问题,其中比较严重的缺水城市达110个,全国城市缺水总量为60亿立方米。

据监测,目前全国多数城市地下水受到一定程度的点状和面状污染,且有逐年加重的趋势。日趋严重的水污染不仅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进一步加剧了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对中国正在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带来了严重影响,而且还严重威胁到城市居民的饮水安全和人民群众的健康。

所以,鉴于这个问题我想发明一个海水淡化器,适用于家庭,是将来能喝上较为干净的水。

这个装置其实很简单:用一个废旧的饮料瓶,把瓶口处剪掉用砂纸打磨光滑(防止伤到手)。瓶子内由上至下分别放上:鹅卵石、石英砂、活性炭,再把饮料瓶的底部扎个洞用导管将水引入烧杯中进行过滤,将过滤后的水进行煮沸得到纯水,就可以饮用了。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十四

创设问题情境,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对所学知识充满探究兴趣,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获得知识。可以说,教师与其“给”学生十个问题,不如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产生”一个问题。好的情境引入可以产生问题,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兴趣盎然,积极探索,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在科学课教学中,应当重视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尽可能多地让每一个学生亲历实验过程,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运用观察和实验手段获得科学知识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通过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验证问题、解决问题这样一次次实实在在的科学探究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并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广阔的空间,学生的创新火花往往就在不知不觉的实践研究中点燃了。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的素养。但是,任何一个实验不是让学生随便动手做一做、看一看、说一说就行了,还需从中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充分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中,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亲密合作者,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变“给学生压力”为“给学生动力”.在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形式的合作学习,如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织交流、全班交流等,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教师要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堂。将课堂变成展示、交流的舞台,让学生把课下研究的成果在课上充分地展示、交流,使课堂充满亲和力,让课堂更为精彩。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十五

曾经,我们幻想着黑夜能如白昼一般,现在,晚上万家灯火通明。曾经,我们幻想着大洋彼岸的样子,现在,想去世界的任何一个地方都轻而易举。曾经,我们想与远方的亲人见一面简直是异想天开,现在,异想天开变成了小事一桩。归根到底,是科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

科学为我们的生活开辟了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炎炎夏日可以享受清凉的生活,打发无聊的时光,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有的人总说,科学不是我们该考虑的,我们只要干好自己的事就行了,想那些没必要。是啊或许这些虚无缥缈的理论真的离我们很远。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这些。

但不得不说,科学和生活紧密关联却又显得无关紧要。

是科学的进步才有了人类的进步,在不断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我们需要它,但不需要过度的依赖它。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十六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而生命科学领域更是尤为突出,生命科学的进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早已成为当今最为活跃的科技领域之一,人类对生命活动基本规律的认知水平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其地位和作为是不言而喻的,它是当今在全球范围内最受关注的基础自然科学。

大千?生命世界,数以百万计的不同物种虽然在形态结构和行为活动上表现得千差万别,但生物世界中最本质的东西却是高度一致的。构成生命的化学元素和生命大分子在化学组成都是由c、h、o、n、p、s等化学元素和4种核苷酸、20种氨基酸、糖类、脂肪等基础生物大分子组成,这些成分是生命构建和一切生命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所有生物体都能够进行新陈代谢,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的生长;所有生物体都能够进行繁殖产生后代,由于受基因控制和基因改变的影响,生命的繁殖表现出高度的遗传和变异特性。

细胞是生命存在的最基本形式,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被称为生命的基本结构单位和功能单位。

生命科学是一门神圣的学科,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命科学。

医学领域:1929—1943年,青霉素的发现,拯救了二战后期几百万人的生命,抗生素的广泛使用。

遗传学领域: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首次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揭开了遗传的神秘面纱。

生命科学领域:1997年2月,首例哺乳动物――克隆绵羊“多莉”的诞生;农业领域:转基因棉的研制成功,害虫防治的突破发展。

环境领域:“超级菌”的研制成功,极大程度上解决了海上石油污染的问题。

目前,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种复杂的疾病,例如糖尿病、心脏病等,光靠有限的医学药物是远远不够的,好多人因此丢失了生命,基因工程的出现给医学领域带来了曙光,科学家们利用基因工程生产出某些特殊的基因和世界上难找的蛋白质,比如说,科学家利用转入转胰岛素基因的大肠杆菌来生产人们所需要的大量胰岛素,大大缩短了胰岛素的生产周期,治愈了更多的胰岛素病人。基因工程还生产出了大量的基因产品,如人的生长激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等,对人类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一些生活中的案例来说明生命科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在山东,医学专家为60岁的刘为荣换了心脏。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做心脏移植手术以来,刘为荣是年龄最大的“换心人”,现在他像正常人一样安排起居。

在上海,上海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出第一批高质量的新流感裂解疫苗。流感裂解疫苗不仅接种保护效果好,而且临床副反应极少,适合各种年龄段的人群接种,最受市场青睐。

在日本,东京齿科医科大学和大日本印刷公司借助特殊的印刷技术,成功培育出与人体血管原来形状相同的毛细血管,有望用于治疗心肌梗塞。

在美国,其国家人类基因研究所宣布,他们已绘制成功首张狗基因测序草图,显示狗与人类的基因数量大致相同。这一成果有助于人类对与基因相关的疑难病症的研究。

在新加坡,科研人员发现经高温和超声波加工处理后的动物骨骼植入人体后,可能不会发生感染或排斥反应,这为异体骨骼移植带来了新希望。

在韩国,研究人员首次培育成功转基因荧光鸡,使转基因鸡蛋在食品、制药等领域的大规模应用进了一步。

以上这些告诉我们,生命科学就是为我们的生活服务的,它的出现和发展就是为了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诸如此类,生命科学可以解决的事情还有很多,只要是生活中能想到的方方面面,都能见到生命科学的踪影。

也许会有人问,生命科学现在的作用已经真么大了,那未来呢?未来又会怎样?我们可以尽情展开我们的想象。也许所有以前神话里的事情,将来都会发生,也许我们会生出一双翅膀,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飞翔;也许我们能像鱼一样在水里自由呼吸;也许我们都能长生不老,永远保持年轻;也许……总之,这一切都将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逐步实现。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十七

为了顺应大学科发展需要,培养新世纪高、精、尖复合型人才,南京邮电大学面向全校非生物专业本科生开设了“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共选修课。本文对该课程开设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并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和初步探索。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新的交叉学科不断涌现,产生了生物数学、生物信息、生物化学、生物物理、生物伦理等新兴学科。同时,生物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其他技术融合,形成生物传感器、生物材料、生物芯片、生物光电、生物能源等诸多高科技产业。[1]近年来,随着大学学科的发展和对素质教育的提倡,国内外知名高校纷纷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选修课。[2]该课程能全面提升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学科交叉渗透融合,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促进知识迁移,主动适应职业需求变化。[3]现代生命科学是一门年轻学科,发展非常迅速。目前,国际上对其研究范畴很难下准确的定义,各校面向非生物专业本科生选修课的教学侧重点不一样,缺少成功模式与精品课程。

在南京邮电大学大信息办学特色的推动下,笔者所在课题组强化现代生命科学“本色”教育,借助学校信息科学与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优势,在内容上注重向生物医学工程、远程医疗、智慧医疗以及生物信息学方向倾斜。针对非生物专业本科生这个特殊授课对象,以素质教育为导向,对教学内容作了全方位优化和改革。

1.注重教学内容的新颖性、科普化和多样化。

我们的参考教材选用《基础生命科学》(吴庆余主编),深入浅出、系统地介绍了生命科学基本知识,同时注意吸取本学科前沿知识,每学年对内容进行更新。[4]比如,讲到生物能源时,把微生物燃料电池和最新研究成果介绍给学生。讲授免疫时,针对当今社会暴发的流行性疾病,如超级细菌感染、sars、h7n9型甲流等,将最新流行病学报告及时补充进来。讲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时,结合厄尔尼诺现象、雾霾等极端天气进行讲解,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提高其科学实验素养,学生们非常感兴趣。

2.因材施教,根据专业特色挖掘生命科学知识。

授课时,注意教学重点的多样化和差异化,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生命科学技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研究兴趣。[5]对理科学生偏重于生物信息学、生物物理、生物化学等知识;对工科学生则多介绍生物传感器、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生物芯片等内容。比如,信息类专业了解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会对分子计算机设计产生兴趣;机械类专业了解细菌鞭毛的形态与结构,会得到仿生学设计灵感;电子类专业了解代谢网络、生物信息传递,有助于设计生物芯片和生物传感器;通信类专业了解远程医疗,能对本专业的理解更深刻。[6]对文科学生则讨论现代生命科学与社会问题的关系,比如人口问题、粮食短缺、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也能间接影响他们的思维。[7]生命科学的发展为伦理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例如性别选择、器官买卖、安乐死等。对法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克隆人的身份、个人基因信息的隐私权也引发了他们强烈的关注。

3.合理优化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题组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搜集了大量资料,精心设计了集“文图声”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并在课堂上结合专题内容适时播放一些优秀科教纪录片,如美国公共电视网(pbs)、英国广播公司(bbc)等国外知名媒体制作的《生命》《自然》系列纪录片。这些纪录片呈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生物技术的日新月异。尤其是由discovery频道和nhk公司联合出品的《人体dna时代》,以讲故事方式介绍了基因在疾病治疗、寿命延长、各民族的起源,个性的成因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使学生直观了解了人体内互动关系。这种电影式教学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们对生命科学的热爱,并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快乐。

公选课应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已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需求,需要以探究式、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教学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形成生动活泼、师生互动的课堂氛围。教师必须关注现代生命科学最新研究动态,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专题。

探究式教学。针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个问题设置专题讨论,如讲元素与营养学时,把学生分为几组,通过查找文献,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膳食方案,并在课堂上交流。“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尽可能提供资源,比如介绍相关书籍和期刊,推荐一些着名生物学网站和手机应用,如“丁香园”“小木虫”等,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到图书馆电子资源库上查找文献。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新知识,也能激励他们主动学习、实践动手,提升信息收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启发式教学。每一章开始部分总是从生命科学史讲起,引出每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听课。例如,讲授细胞衰老内容时,从秦始皇与徐福的传说讲起,并提出:人类可以长生不老吗?人的衰老机制是什么?癌细胞是怎么回事?哪些生活习惯与癌症有关?讲授微生物时从十四世纪欧洲黑死病的故事谈起,提出:黑死病是什么?如何影响人类的医学?跟免疫学有何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各自所学的专业跟生命科学有何联系,对交叉领域的发展有何设想。用这种方法教与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潜在创造力,使他们在专业学习中产生新的知识生长点,为学科交叉打下基础。

讨论式教学。大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很关注,抓住这一点,笔者设计了很多专题,以讨论方式让学生参与进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解。比如,讲述生命伦理学时,通过美国的卡伦·昆兰案例,使学生了解安乐死与人权的矛盾。讲述肿瘤的治疗时,以今年轰动全国的魏则西事件,讨论免疫疗法的原理是什么,最新的car-t疗法有何风险,该不该因为这个事件就全盘否定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也可针对不同观点,比如,就是否应该大力推广转基因食品这个论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辩论。这种方式让学生建立起科学认识问题的态度,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自主学习。学生反映由于高考文理分科,有的选考生物有的没有,各人基础不同,而教材中有部分内容与中学重复,再次学习则感觉枯燥无味,所以更改为自学内容。为此,我们建设了课程网站,学生可从中直接获取教学大纲、课件、教学资源库,也可以找到各大生物学网站的链接,了解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同时,学生作业提交、答疑也能在网站上完成,优化了自主学习模式。除在线交流模块,还利用qq、微信、微博等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网络通信工具,使学生随时随地与教师进行沟通。

增加实践环节。为了让学生对本专业与生命科学如何结合,如何更好地实现跨学科发展有更深刻的体会,利用校友资源,带领学生到科研院所(如东南大学学习与脑科学研究中心)、医疗软件公司(如海泰医疗信息系统有限公司)以及江苏省医疗器械检验所等单位参观学习。在这些地方,学生亲眼见到我国“十三五”规划重大科技项目之一——来自医学、心理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模式识别、信号处理、生物电子学等各个领域的脑科学研究团队的成员;了解到医疗软件的开发需要依赖电子信息类专业与医院的合作,各种医疗器械的开发离不开通信、电子、机械等领域人才。另外,很多学生表达了要做实验的愿望。由于目前受条件限制无法安排学生做生物实验,我们设计了一些生物信息学小实验,比如,“h7n9流感病毒基因组进化分析”“利用matlab生物信息工具箱对人与小鼠的基因序列进行分析与比对”等,让理工科学生作为课程大作业完成。部分学生受这些实验启发,对生物信息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主动联系生物信息系老师参加实验室开放项目和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stitp),有的取得了不错成绩,甚至在本科阶段就发表了学术论文。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综合学生的期末成绩(60%)与平时成绩(40%)对学生进行考核和评价。根据每堂课签到、完成作业和课内互动表现情况评定平时成绩。因为各专业学生基础有差异,期末考试改变传统的纸化考试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与生命科学的相关性完成3000字的论文,并用幻灯片做5分钟报告,然后由老师与同学根据汇报情况,专业结合程度等打分。这样可以让学生从不同专业角度思考生命科学问题,使所学知识应用于本专业,更好地体会交叉学科的魅力。

该课程的开设只有几年,还处于探索与实践阶段,但每年选修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可见深受学生欢迎。课程组成员应不断提高自身理论修养和教学水平,努力开展教学改革工作,以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1]李学勇。把握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发展的战略机遇[j].全球科技经济了望,2003(8):4-7.

[2]张建斌,马凯,李利军,等。非生物专业“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内容的研究与实践[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1(1):104-108.

[3]董翠,张继英,肖颖。在我校开设“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14(16):351.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十八

:人类的发展和生命科学史紧密相连,生物科学保证了人的健康发展。生命科学史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历史,生物科学可以正确认识生物的存在,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所以有必要将这两个学科结合起来,共同研究,通过互相的融合可以更好的认识生命,认识生物,可以在深层次上取得突破,有助于人类科学的进步。

:生命科学史;生物科学;共同研究。

当前,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各个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生命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人类对于生命的研究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必要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结合起来,这两门学科有许多是共同的,结合起来可以提升研究的效果,有助于实现研究上的突破。

人类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对于生命的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从生命科学的历史可以看出,先前的科学家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会将生物科学中的基础知识作为载体,以研究学科历史的发展进程为线索,这个过程实现了科学、思想和历史的有效融合,在一体化的研究过程中突出科学的演变和发展,突出生命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发展历程和经过的漫长道路,研究过程中渗透着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基本概念也发生了转变,生命科学的内容更加丰富。

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到研究方法、工作方法。而方法中凝聚力思想。在生命科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对生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从历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的起源,可以看出这门学科的价值,可以分析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的推动者,科学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家的贡献,而后人更是可以借鉴研究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历史研究表明,科学研究含有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生命科学的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科学的性质就是知识,科学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当前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史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生命科学也是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会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生命科学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的生命如何才能合理,如何才会更为人性化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生命科学研究。从科学的本质可以看到,生命科学的根本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科学研究要具备科学方法和知识的积累,对生命现象研究可助于了解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对生命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对生命的本质加以深入的理解,研究成果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研究生命科学可以提升科学界的整体发展进程,生命科学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速度,会影响到发展方向。研究生命科学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掌握了生命科学,就会掌握人类的发展根本。

研究生命科学需要以生命物质为基础,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在远古时代人类对生命物质的研究就结合了生命与生物,通过长久研究发现了生物对生命的促进作用。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探索认识,意识到生命和生物的相互作用,虽然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在认识上还比较落后,也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学科,但是通过对生命和生物的研究结果已经作用于当前人类的生活,特别是对生命的研究,仅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人们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生活中的更加关注生命与生物,同时也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

生命和生物有效的结合人类科学发展史中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历史性进步。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结合扩大的知识体系,不是简单的知识相互叠加,而更多的是对本质的研究与探索,在更深意义上对自然科学进行完善,是学术上的融合。生命和生物的共同研究会对知识的结构进行改变,会更加注重对根本的探索,生命和生物知识需要系统的完善,系统的完善有助于两个学科实现融合的整体研究,研究更加具有方向性,研究更加具有整体性。进行生命和生物的整体研究时,要注重知识的体系,需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生命和生物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发现相互的关联,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成果获得提升,以实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生命和生物的有效结合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应用于农业、生物科学和制药领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会不断扩大。生命和生物的融合会推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提升科技的整体水平,社会经济也会受益,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

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生命和生物的融合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增长。生命和生物在技术突破会改变当前社会的发展结构。当前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比如转基因技术在生物育种的应用,此外还有克隆技术和生物芯片等。而当前重点研究的蛋白质组技术将会带动大批产业的发展,技术上的突破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现在人类健康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这也是生命和生物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未来,人类的健康会更多的得益于生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生命科学史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历史,生物科学可以正确认识生物的存在,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这两个学科的融合研究可以更好的认识生命,认识生物,可以在深层次上取得突破,有助于人类科学的进步。当前生命和生物的结合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类深层次的认知,也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十九

在人类的历史上,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无疑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计算机水平的每一次提升都会带给社会巨大的推动。虽然我们一直在努力,希望计算机的性能越来越强,但是现在的计算机的某些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限,不可能再提高了。所以,寻找另一个提高的方向已十分必要。现在,生物计算机理论的提出和诞生给人们带来了新的的希望。如果有朝一日生物计算机能够普及,那这将会是计算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生物计算机dna神经元芯片。

生物计算机的主要原材料是生物工程技术产生的蛋白质分子,并以此作为生物芯片。生物元件比硅芯片上的电子元件要小很多,甚至可以小到几十亿分之一米,而且生物芯片本身具有天然独特的立体化结构,其密度要比平面型的硅集成电路高五个数量级。如让几万亿个dna分子在某种酶的作用下进行化学反应就能使生物计算机同时运行几十亿次。

目前,dna计算机已经可以对赫姆震兹等数学问题求解。预计在10到15年内就可能制造出与微电子芯片相融合的高级dna计算机。dna计算机可以实现超大规模并行运算,运算速度极快,几天的运算量就相当于目前世界上所有计算机问世以来的总运算量,11立方米的dna溶液的存储容量可以超过目前世界上所有计算机的存储量。而且dna计算机耗能极少,只有一台普通计算机的l0亿分之一。它可以实现现有计算机无法实现的模糊推理功能和神经网络运算功能,使真正的智能计算机得以实现。目前美、日、德等国科学家正在研制一种在微电子芯片上生长神经网络的方法,希望研制出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智能神经网络,并将神经网络的神经元与计算机芯片连接起来,用计算机来控制芯片上的神经元,进而达到控制动物的神经元。

【1】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电子计算机的诞生,计算机发展史,2011年版。

【2】孙宏滨,胡美鑫,关于生物计算机的思考,知识经济,2009年8期。

【3】j.ncorsellis,,aunalsofhumanbiology,1977年9月22日。

【4】孙宏滨,胡美鑫,关于生物计算机的思考,知识经济,2009年8期。【5】scientificamerican,神经元计算机,2003年3月。

【6】黄俞成,生物计算机,北京电子,2006年2月。

【7】刘军,首台计算机,首都医药,2004年4期。

【8】杨宝华,孙中涛,关于生物计算机技术研究的思考,仿生技术推动下的计算机发展生产率系统,2002年1期。

【9】曹来发,生物电脑最新进展,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5年12期。

【10】殷海滨,第六代计算机,中学生物学,2007年8期。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二十

当前,由于人类认识水平的提升,各个学科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对于生命科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人类对于生命的研究还有许多未知领域,还需要不断地探索,在探索的过程中,有必要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结合起来,这两门学科有许多是共同的,结合起来可以提升研究的效果,有助于实现研究上的突破。

人类的存在就是生命的存在,对于生命的研究需要有科学的态度,从生命科学的历史可以看出,先前的科学家对于生命科学的研究会将生物科学中的基础知识作为载体,以研究学科历史的发展进程为线索,这个过程实现了科学、思想和历史的有效融合,在一体化的研究过程中突出科学的演变和发展,突出生命学理论的思想基础,发展历程和经过的漫长道路,研究过程中渗透着科学思想和哲学思想;生命科学的发展进程中基本概念也发生了转变,生命科学的内容更加丰富。在生命科学的研究过程中,可以看到研究方法、工作方法。而方法中凝聚力思想。在生命科学不断发展的进程中,人类对生命的看法也在发生变化。从历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的起源,可以看出这门学科的价值,可以分析出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研究历史离不开历史的推动者,科学史中可以看出生命科学家的贡献,而后人更是可以借鉴研究的成功经验以及失败后的经验教训。历史研究表明,科学研究含有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生命科学的进程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影响力,科学的性质就是知识,科学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当前高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命科学史在生命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生命科学也是其它学科发展的基础。生命科学的发展会为其它学科的发展提供推动力。生命科学的发展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加快社会发展的步伐。我们的生命如何才能合理,如何才会更为人性化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的答案,必须要进行相应的生命科学研究。从科学的本质可以看到,生命科学的根本就是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价值的肯定。科学研究要具备科学方法和知识的积累,对生命现象研究可助于了解生命的产生和发展,可以对生命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对生命的本质加以深入的理解,研究成果可以促进社会的进步。研究生命科学可以提升科学界的整体发展进程,生命科学会影响到社会的发展速度,会影响到发展方向。研究生命科学是人类在发展过程中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掌握了生命科学,就会掌握人类的发展根本。

研究生命科学需要以生命物质为基础,以此为基础进行研究,在远古时代人类对生命物质的研究就结合了生命与生物,通过长久研究发现了生物对生命的促进作用。人类对自然界生物的探索认识,意识到生命和生物的相互作用,虽然受科学技术的限制,在认识上还比较落后,也没有形成专业化的学科,但是通过对生命和生物的研究结果已经作用于当前人类的生活,特别是对生命的研究,仅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推动作用,使得人们的生存质量得以提高,生活中的更加关注生命与生物,同时也扩大了人类的认识领域。生命和生物有效的结合人类科学发展史中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历史性进步。生命科学和生物科学的结合扩大的知识体系,不是简单的知识相互叠加,而更多的是对本质的研究与探索,在更深意义上对自然科学进行完善,是学术上的融合。生命和生物的共同研究会对知识的结构进行改变,会更加注重对根本的探索,生命和生物知识需要系统的完善,系统的完善有助于两个学科实现融合的整体研究,研究更加具有方向性,研究更加具有整体性。进行生命和生物的整体研究时,要注重知识的体系,需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生命和生物知识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发现相互的关联,这样才能保证研究成果获得提升,以实现研究的突破性进展。生命和生物的有效结合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研究应用于农业、生物科学和制药领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成果的应用领域会不断扩大。生命和生物的融合会推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提升科技的整体水平,社会经济也会受益,研究成果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推动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生命和生物的融合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拉动经济的增长。生命和生物在技术突破会改变当前社会的发展结构。当前部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际,比如转基因技术在生物育种的应用,此外还有克隆技术和生物芯片等。而当前重点研究的蛋白质组技术将会带动大批产业的发展,技术上的突破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人类。现在人类健康已经实现了产业化,这也是生命和生物学技术发展的结果。未来,人类的健康会更多的得益于生命和生物技术的发展。

生命科学史是人类生命发展的历史,生物科学可以正确认识生物的存在,当前社会在快速发展,这两个学科的融合研究可以更好的认识生命,认识生物,可以在深层次上取得突破,有助于人类科学的进步。当前生命和生物的结合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人类深层次的认知,也推动了人类的发展。

生命科学的论文篇二十一

《生命,生命》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开头发问:生命是什么?接下来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了飞蛾绝境求生、瓜苗从砖缝中长出、倾听心跳三个小故事,表现出作者杏林子对生命真谛的思考、探究与领悟,最后一节道出心声。向读者传递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文章主体部分的三件小事看似浅湿,实则含义深刻;看似并列,实则层层递进。

知识与能力:掌握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抓住重点词语,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创造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什么”这样一个深刻的问题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为此设计教学流程时,我紧扣文路,设计教路,铺垫学路,主要是以下几点:(一)情景导入,引发生命的思考;(二)品词析句,感受生命的跃动;(三)联系生活,欣赏生命的顽强;(四)亲身体验,领悟生命的责任;(五)叩问心灵,追求生命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读通课文内容,学会生字新词。以下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发生命的思考。

播放一组大自然生机盎然的图片,然后引用杏林子的话导入新课: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季节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看到与普通生命绝然不同的画面,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生命是什么?我们该如何看待生命呢?并自然引出课题“生命,生命”。

(二)品词析句,感受生命的跃动。

学生对生命有新的思考,就急于想从文本中找出答案,这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飞蛾求生的这个事例中感受生命的跃动,让学生划出令自己震撼的句子,重点出示:“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句中飞蛾求生欲望之强烈,显而易见,学生在“挣扎”、“极力鼓动”这些重点词语的朗读中,能想象出飞蛾为了一线生机使出所有力量,这时,老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思考:飞蛾是在什么情况下挣扎求生的?通过品悟,学生明白飞蛾此时身处绝境,毫无生还的希望,然而追求生存的力量却又是如此强烈,让它奋力拼搏,飞蛾绝境求生给学生震撼与启迪:生命是如此重要。学生通过品词析句,真切感受到生命的跃动,为小飞蛾弱小生命在这逆境中挣扎求生而敬佩。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题时,学生便像飞蛾一样带着强烈求生欲望,呼喊出了“生命,生命”。

(三)联系生活,欣赏生命的顽强。

如果说,飞蛾的跃动是“求生存”,那么瓜苗从砖缝中长出则更多的是“谋发展”,这个故事中给学生的启迪应比绝境中求生的飞蛾更加深刻,为让学生欣赏到生命的顽强,更为深入的领悟生命,我引导学生回忆吃瓜子的经历,体验瓜子壳的坚硬程度,感受小小的瓜苗冲破坚硬的外壳,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再联系科学知识让学生联想植物生长的条件,这时老师结合句子:“它可以冲破坚硬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进行探究“小瓜苗拼命冲出外壳,冒出地面,也许只能活几天,你认为这样值得吗?”

此刻,我补充“黄山松”、“塔顶树”、“爬蔓”、“竹石”等一系列震撼人心的图片,学生联系了生活场景,领悟到生命的不屈向上,这时老师再亲切与学生对话交流:“同学们,你现在对生命又有了什么样的理解呢?”带着对生命执着追求,学生再读课题时,香瓜子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已不只限于对文本的认识,而是深入到内心深处。

(四)亲身体验,领悟生命的责任。

飞蛾、香瓜子这些小小的生灵用它们的顽强和努力证明对生命的渴望和热爱,作为万物灵长的人,又应该怎样对自己的生命负起责任呢,在这一环节中,我注意引导学生由物及人,从飞蛾绝境求生存,香瓜子砖缝谋发展的故事领悟,转入亲身体验中。首先,让学生闭上眼睛把手放在左胸上,和杏林子一起感受心跳,然后问:同学们你触摸到什么?有的说:摸到生命在跳动,有的说:感到生命力很强大,还有的说:拥有生命多幸福呀!

这时让学生用个性化的朗读去告诉别人: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然后我再联系文本,适时拓展:介绍杏林子的人生经历,写作背景资料。当学生知晓一个有着如此热情,对生命充满追求的人,居然是一个日夜饱受病痛折磨的残疾人,对生命更加敬畏。此时,师生一起带着对生命负责的态度深沉地齐读课题“生命,生命”。学生以文本的拓展,思索起生命,在亲身体验中知道必须承担的责任。整个教学过程,就变得更加立体丰满起来!

(五)叩问心灵,追求生命的价值。

在学生获得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感受之后,我把学生从文本引入生活,联想到自己,让学生说说自己该怎样对待生命,学生结合自己了解的身残志坚的人进行交流,然后画面出示:攀登艺术顶峰的聋哑姑娘——“千手观音”;身残志坚的现代保尔——张海迪;先人后已的神州之花——文花枝;轮椅上的科学巨子——霍金;不惧暴力保卫圣火——金晶……从一曲曲生命赞歌中,我们再次回到了课始的那个问题“生命是什么呢?”文章题目重复出现“生命”“生命”含义又何在呢?然后让学生深深地叩问自己的心灵,我又该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谱写生命呢?让学生用:“可以……也可以……”的句式写话,畅谈如何让自己的生命变得光彩有力。学生对生命的独特理解,已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课堂,在今后的人生中,将辉映出夺目的光彩。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在贯彻新课程理念中,有三个鲜明特征:

(1)阅读文本,对话交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阅读中感悟。文本中的飞蛾绝境求生、香瓜子的顽强不屈、倾听心跳的锵铿有力与学生心灵彼此交融,达到和谐统一。

(2)紧扣课题,逐层深入。生命含义丰富,意味深长,教师在教学中有意存而不解,而是在反复回荡,在逐步深入中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最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理性上的认识。

(3)联系生活,注重体验。引导学生跳出文本,走向生活。使学生对深刻的生命话题有更真切的感悟,在《·》潜移默化的阅读之中吸取到人生的营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78116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