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了进行课堂教学而准备的有关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详细设计。对于每个教学环节,教案的编写需考虑时间的分配,保证教学进度的合理推进。编写教案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教学素养和教学经验的积累。
相信未来教案篇一
本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向青春举杯专题中的第一个板块吟诵青春。本文的内容是:表达自己身处黑暗现实但仍相信未来的乐观精神和执着信念。本文的特点是:情感上连用七个相信未来,展现诗歌的乐观之美和执着之美;内容上运用蜘蛛网、余烟、排浪等或悲凉或壮阔的意象,表现崇高之美和坚定之美;语言上运用相信未来等整齐的或有变化的句式,表现整齐之美和变化之美;节奏上运用无情、叹息等词的重音和停顿,表现和谐之美和韵律之美。
二、学生分析。
学生需要从中学到的是:通过本诗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节奏美的学习,感受诗歌的四美,让诗歌的美流入心灵,积淀成美好的语文素养。高一的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了相应的学习基础:在认知上,对诗歌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节奏美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在情感上,对年轻生命积极乐观、坚定执着的态度有了一定的感受和体会。学生需要采用的学习方法是:诵读法、体验法、探究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三、目标阐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能说出本诗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能阐述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的特点和效果。
能解释本诗节奏(重音、停顿)上的特点和效果。
2、过程与方法。
能在理解本诗内容的过程中运用探究的方法。
能在体会作者情感的过程中运用诵读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感受作者对未来积极乐观的情感。
能体会作者对年轻坚定执着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
能阐述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的特点和效果。
(三)教学难点。
能说出本诗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提问法、点拨法等服从于学生学习需要的方法。
四、过程阐述。
(一)激发兴趣、导入相信未来。
好的诗歌,永远是从心里面流淌出来的,因而也更能打动人。优秀的诗人作为社会最纤细的触角,总能用优秀的诗歌带给人们力量或启示,影响着当时以及后来的人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便是这样一首诗歌,它影响和鼓舞了一大批年轻人。它,就是食指的《相信未来》。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诗情,导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体验情感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情感美。读完后用句话说说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情感,这些情感有什么特点。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简洁、淮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3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在交流中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体验:作者在诗中表达了相信未来的乐观、执着的情感。作者对未来的自信和乐观并不是轻松的,而是沉重的,悲壮的。
教师趁机介绍写作背景,深化学生的学习:这首诗写于1968年。这一年,许多思想活跃的青年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磨难:张郎郎在逃离北京时在王东白的本子上与下了四个字:相信未来;甘恢理写下了伤感的别离诗;郭路生(食指的本名)写下了名篇《相信未来》;邓朴方被迫害致残;郭沫若之子郭世英被迫害致死(以上引自《食指的诗》,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当时正是开始并进人高潮的阶段,诗人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悯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诗人处于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但年轻、热情、执著,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教师再介绍食指的一段话,帮助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前我就挨整,我已经看到这代人的命运了。鱼儿跳出水圃,落在冰块上,它的前途是死,和这个冰块一起消亡,但它却看不到冰块的消亡。后来我又写出了《相信未来》,相信我们会战胜死亡,这已经进了一步了。我年轻,我能看到冰块消失的那一天。
接着,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在齐读时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体验,读出自己个性化的感受,体验到诗歌中流动的情感之美。)。
(三)再读课文,体验内容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内容美。读完后说说作者先后用哪些内容(包括意象)来表达自己相信未来的情感的,这些内容或意象有怎样的美感或特点。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先独立学习,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评判,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位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提升学生的认识:
诗歌前两段,作者选用了炉台、余烟灰烬、枯藤、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等悲凉的内容和意象,给人以贫困、落后、动荡、黑暗的感受,有一种悲凉之美。第三诗段紧接前两段,选用了想象而成的排浪、太阳、大海、摇曳着曙光等亮丽、壮阔的意象和内容,表现了崇高之美。每段都以相信未来结束,作者在绝望中依然坚信未来,给人以悲壮之美。
第四至六段,写为什么要相信未来,探讨诗人坚定相信未来的理由:未来能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能透过皮肉的表象,看到脊骨的本质,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这些内容表现了坚定之美和执着之美。
最后一段,呼唤读者要坚定地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表现了坚毅之美。
接着,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一起体验。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探究,了解诗歌内容(包括意象)上的特点和美感。)。
(四)三读课文,体验语言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语言美。读完后说说本诗语言(包括韵律)上有什么特点或美感,有什么效果。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形成小组的最佳答案;然后教师随机抽点几个小组的代表向全班介绍,边介绍边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最佳答案。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深化学生的学习(已说到位的就不再说):
本诗语言的特点主要有两点。一是对称和整齐,有对称之美、整齐之美。全诗共七段,每段都是四行文字,结构匀称。第一、二段句式十分整齐,每节前两句都当字开头,第三句都以我开头,第四句都以相信未来四字结尾。第三段的前两句都以我要开头,第四段的末两句都以她有句式开始,第七段结尾三句,则都以相信一词开头,形成排比句式。从效果上说,这种语言上的对称和整齐,看上去精致协调,读起来朗朗上口。二是变化和自然,有变化之美、自然之美。从第四段开始,诗歌在形式上有了较大变化。开头两句不再以相同的句式开头,开头句式和结尾句式都不一样。从效果上说,一是不呆板,有变化之美;二是让形式顺其自然地为内容服务,有自然之美。另外,反复手法的运用也是本诗在语言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全诗共出现七个相信未来,最后一段三次出现相信。
从韵律上说,前三段,双句最后一个字都是ai韵,如哀、怀、海、来。而后四段中,每一段都出现了ng韵,如第四段的睛、孔,第五段的情、讽,第六段的功、定,第七段的轻、命。形成了一个相互呼应的韵场。
接着,带上深入一步的理解,全班齐读.一起体验。读出语言的对称和整齐之美、变化和自然之美,也要读出音韵的和谐之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思考,品味语言的特色、效果及韵律,感受诗歌的语言之美。)。
(五)四读课文,体验节奏之美。
首先,每人自由诵读,积极体验,在诵读中体验诗歌的节奏美。读完后说说每一句在朗读时应采用什么节奏,具体包括:什么地方该停顿,什么地方该重读,每一诗段该用什么语气和语调来读。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个要求逐级提升)时间:5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形成小组的基本共识;之后由小组长向全班介绍本组的基本共识和基本理解。
最后教师也用多媒体出示自己的基本理解,丰富和提升学生的认识。在多媒体中用不同的符号标示出重音和停顿。学生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师生共同交流。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把握诗歌的节奏,体验节奏之美。)。
(六)五读课文,体验四美融合。
在前面四美依次理解、逐个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和节奏美融合在一起,在诵读中整体体验,读出自己完整的理解。要求:真诚、细腻、个性化。时间:5分钟左右。
这个环节的诵读分一先一后两回。
第一回,每人自由诵读,放开声音,用心把握,努力体验。
第二回,全班齐声朗读,共同体验,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本诗的学习推向高潮。
(设计意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融合诗歌的四美。)。
(七)总结课文,说说收获启示。
下课前,每人说一句结束语,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先在备用纸上写下来。要求:总结收获淮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之后教师随机抽点三四人,再自主发言三四人,边说边自评和互评。随机发言,能听到真实的;自主发言,能听到精彩的。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总结收获和启示:学习本诗之后,我们体验到了它的情感美、内容美、语言美和节奏美。我们在诵读中走进诗歌,走近作者。同时也启示我们,学习诗歌要注重自主体验,自主诵读,自主欣赏,让诗歌的美流入我们的心灵,积淀成我们美好的语文素养。
(设计意图:总结回味,提升学习价值。)。
(八)课外拓展,推荐阅读书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所以学完食指的《相信未来》后,我将向学生推荐食指的《相信未来》的姐妹篇《热爱生命》,还有类似题材的,如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相信未来教案篇二
2.初步学习综合多种表达方式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触发学生的真实感受以思考这一事件。
教学难点:讲解时不失时机地触发学生的思考。
学情分析:要让学生从现实再回到那个黑暗的时代去感受残酷这本身就是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它有赖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是否能从中受到感染。
板书设计:
10.包身工。
夏衍。
包身工一天的生活。
清晨四点一刻:起床。
四点半后:吃饭。
五点钟:上工。
下午五点(可能):收工。
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及活动:一。1.板书课题和作者,进而指出课文的作者――夏衍。
2.在新中国的报告文学史上,曾经有三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板书: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徐迟《哥德巴赫的猜想》。
注:简介这两篇作品的内容。
二。在考虑本文的导语的时候,我想到了心理震撼这个词汇。
用最具有震撼力的语言给学生以最具有冲击力的感受,以促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其实,这里,学生有的已经不仅仅是兴趣了,可能吸引他们的是那种具有震撼色彩的画面以及动情的讲解。
因此,本文的前四自然段将是最好的导语。
三。在结束了作为导语的前四段的讲解之后,学生的状态可能已经比较激愤。这时,可以不失时机地提出如下问题:
这些都是什么人呀?她们的生活状态为什么如此的恶劣?(以上问题可以先让学生提出。教师可以引导以及启发。目的是为了引起下文)。
四。(一)学生自渎5-8自然段。思考:
1.这几个自然段跟前四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何区别?
2.试概括这几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
设计小题目:选择5-8自然段的正确结构示意图。
(二)针对5-8段中的重要内容作针对性的讲解。主要是围绕学生对段意的概括的基础之上的。
可讲内容:
1.关于包身工的居住环境,联系前四段中的住宿条件。
2.关于带工如何到乡下去骗小姑娘的情形。
3.关于带工赚钱的血腥,昧良心。
五。弹性安排:1.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讲9-11段。
2.时间不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布置作业。
a.写出你对包身工的感受及思考。深入分析一下产生这一情形的原因。(字数不少于800)。
b.概括各段段落大意,有些特殊段可以合并处理。交上来。
六。在以上基础上,如时间尚有剩余,则安排一个小结。(可以让学生来)。
学生活动:一。在听讲的同时作一些必要的摘记。
二。接受情感的震动,促发进一步的思考。
三。思索,提出问题,说出讲前四段的直接感受。
四。自读5-8自然段,思考问题。
五。完成小练习。
六。听讲。随兴的课堂交流。
七。学生的小结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活动。
《包身工》知识导学。
本文是作者于1935年,经过几个月的调查研究,实际考察之后写出来的。1936年,发表在《光明》(左联机关刊物,沈起予主编)的创刊号上。它所反映的是“一•二八”以后到抗日战争以前这一时期国民党统治区的社会黑暗情况。那时中国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农民生活极为痛苦。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家妇女被诱骗到上海来做包身工。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步步深入,我国人民的抗日情绪不断高涨,上海工人运动十分活跃。日本资本家为避免罢工的威胁,就更大量地雇佣包身工来代替普通的自由劳动者。这篇文章以铁一般的事实,生动地记载了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所产生的包身工制度的罪恶。
写作特点:
在复杂记叙过程中有条理地穿插说明、描写、议论和抒情。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是将常用的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几种表达方式配合使用,熔于一炉,充分发挥各种表达方式的长处和综合使用的优点,共同完成对人物、事件、场面等的刻画、描述、渲染,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揭示文章的主旨,使文章的内容表达得更充实,更广阔,更具感染力。
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的好处很多。从文章总体来看,几种表达方式交错运用,相互配合,各显其能,充分、深入地为表现主旨服务。在具体运用时,可以是非常灵活的,有的部分是两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有的部分是两种以上的表达方式结合运用。至于哪几种表达方式结合运用,怎么结合,可以视具体情况和实际可能来定。同时,在互相结合运用中,总是以其中的某一种为主,其它为辅。
在比较复杂的记叙文,如报告文学等文体中,往往涉及到很多人物、事件、场面、环境等,这种文章的主旨,单靠一两种表达方式是很难奏效的。这就需要调动起多种甚至全部的表达方式,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从运用表达方式的目的方面看,叙述是为了交待人物、事件情况和过程的;描写是为了对人物、环境等进行生动、形象的描绘和刻画;说明则重在把事件的形状、性质、成因、关系等解说清楚;议论是作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抒情就是抒发和表露作者的感情。叙述、说明、描写是表现内容的主要手段,是基础,在此前提下,议论可以挖掘和深化主旨,抒情能够表明作者的爱憎,产生感染人的力量。几种方式恰当结合,综合运用,就很可以取得最佳表达效果。
《包身工》教学反思。
《包身工》是著名剧作家夏衍1935年写成的一部报告文学,主要反映当时东洋纱厂一些签订了“卖身契”的乡下女孩的悲惨的生活和劳动状况,是我国报告文学中的名篇。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除了让学生对报告文学这一题材有感性的认识之外,还要感知课文内容,体会包身工的悲惨的境况,学习作者的选材以及文章的结构、写法方面的特色,并延伸拓展,引发对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教学难点是文章篇幅很长,仅阅读一遍就需半节课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很多,学生可能在短时间内难以理出头绪,且教学时间受限,须在两个课时内结束。我认为这节课要想按时完成以上任务,必须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以问题为导引,以学生为中心,分版块分组讨论。事实证明,收效不错。我认为教学设计中的亮点是:
1课前预习:给“包身工”下个定义,以此初步感知文章核心内容。
2第一版块:感知内容,把握主题,体会结构的严谨和巧妙。
有效提问:
(1)如果你是夏衍,你在选材时会涉及“包身工”的哪些方面?
(由此引导学生感知课文大体内容。)。
(2)面对两个多月来收集的资料,如果是你,会选择什么样的思路来构思全文?看看作者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安排材料的。(教师提示方法:找课文中标示线索的词句)。
(由此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三个场景,梳理全文的结构提纲,提纲挈领,把握文章主题,突破教学难点,并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
(3)你认为我们呈现的板书已经包含了文章的全部内容了吗?认真阅读课文,探究文章的另一条副线。(此问题未及展开,留作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这个问题是引导学生体会报告文学中背景资料的作用及本文主、副线向并行的巧妙结构。)。
这三个问题,均以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气氛活跃,教师对把握课文线索的方法点拨使学生很快就把握了全文的思路。普通班的学生更是受到鼓舞,讨论热烈,很有效果。
这节课,没有繁琐的提问,没有细致地分析,但学生较好地把握了文章的内容和特色。可以说实现了短时高效,并让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有所收获。反思成功原因,应当是教师自己吃透了教材,紧扣文本特点,用新课程的理念组织教学,从而删繁就简,上出欣慰的感觉来。
第二篇:
这几天给学生上《包身工》,被包身工悲惨遭遇深深震撼。“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地被践踏”。一点人格尊严也没有,这群十七八的女孩子,正直青春年华,然而女性本应有的害羞与矜持,在她们身上已经荡然无存。
相信未来教案篇三
上完《相信未来》,我反思了这节课。那些教学中情景历历在目,细察讲台上的自己,深思讲台上的自己,查找自己的优点与缺陷,发现自己像一块璞玉未经太多的雕琢。当自己手握刻刀自我打磨的时候,才知自己有诸多缺陷,亟待打磨,用勇气去解剖自己、超越自我。
一、教学的基本功还需锤炼。
粉笔字还那么稚嫩,缺乏字的神与形的浑然一体的美感。把有生命的带有中华民族心灵温度的汉字写得灵魂飘散、不知徜徉于何方。还要好好的练字,让汉字在我的手下绽开明净的笑容。
自己那略带方言的普通话还要继续练习,一些字发音的生硬,减少了文字的音韵的圆润之美,要让自己发出的声响干净、纯粹,是那种繁华落尽后的真醇,绚烂之极后的平淡,这从容优游的背后要以暗伏的激情做底子,字里行间可以触摸到一种真实的呼喊和绵长的温暖,这呼喊和温暖要使得文字有了一种令人惊异的精神的力量,锋利真切,直接抵达学生的內心。
二、教学的理念还需提升。
一堂语文课不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他。
们的成功欲,而且还能在他们不断的“新发现”中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但教学的一些环节,如读出感情的设计就没完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品味时间短,老师有越俎代庖之嫌,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与能力的培养。最后对学生鉴赏文本总结提升的环节--用一句话概括食指的相信是怎样一种相信,处理过于简单。应借助多种方法加深学生的体验,并点燃学生对文本课下研修与终身品读的火花。让一节语文课的价值不仅在当下、不仅在高考,而且在一种终身相伴的文学熏陶,一种朴素与真纯的生活智慧。
三、文化底蕴还需更加深厚。
正如很多老师说的语文老师必须是属于语文的,而语文老师的语文味就源于自己的文化底蕴。很羡慕宋楼中学的张荣华老师的从容不迫,也感叹孙婷婷老师的柔情似水,更惊异于李健老师的睿智厚重,反观这节课中的自己那晃来晃去的身影里还少了很多语文之味、人生之重。面对语文教学,我愿沉心于书中,做一个沉潜静雅有文化内涵的读书中年男教师,深情的吟诵,低回的求索,从远古到现代,执著地穿越生活的各个层面,探究掩藏在诗歌王国、语文世界、历史文化潜流深处的人类的真实生命情态,对时空的独特感悟,对生活犀利洞察,叩问与追寻人世的温暖与感动。
上完《相信未来》,我反思了这节课。这反思里有我的誓言,剥离自身的浮躁低俗与浅薄平庸,我希望今后我的语文课堂有美美的语文味。
彭东。
相信未来教案篇四
唐代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理想破灭,人生最困顿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其中有两句话体现了作者相信未来,誓为理想而奋争的雄心壮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隔12后,又一位天才的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
一、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要求:听课文录音,明确每节的主要意思结构脉络。
明确:课文基本结构:
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
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
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
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
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
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
二、分析赏,把握主题。
(一)揣摩语言:
1.诗歌意象的运用:
问题: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有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4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
第5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比喻的用法:
问题: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
明确:
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
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
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谓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
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二)表现形式。
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
明确: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
三、讨论交流,自由欣赏。
注意:积极引导学生,使其掌握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诗歌的语言表达形式,透过形式体悟内容。
四、组织朗读,加深体验。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诗文,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五、学生提疑,师生交流。
组织学生质难问疑,师生共同交流,以加强对本文的体验与感悟。
六、补充内容。
食指诗二首:
1.世纪末的中国诗人。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2.《热爱生命》(1979)。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像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的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到墓地寻找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法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作为天平。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弯弯曲曲的荒草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的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多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恶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缕经挫折,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生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相信未来教案篇五
该诗写于文革最疯狂时期的1968年,作者时年20岁。有关时代背景与作者生平不在此赘述。
之所以不赘述,一方面是时代背景资料大家都比较熟悉无须赘述,并且我们绝大多数读者所能了解的作者生平基本上都是二手资料,甚至可能是牵强附会、道听途说;另一方面也更重要的是,许多文学艺术作品的意义,绝不仅仅局限于其时其地其人其事,而是能够超越时空,价值永存的。因而我们去理解欣赏这些作品时,就不必太过拘泥于作品的写作年代与作者生平。
此诗就能够称得上是一首超越时代、价值永存的作品。
按照通常的划分,全诗能够分为七节,每四句一节。我略微留意了一下,网上的各种版本,以及一些印刷品,有的排版是全诗不空行,有的排版则是每四句空一行。究竟诗作者的原始手稿是否有空行则不得而知。
作品第一、二、三节,是作者反复表述“我”相信未来,这个没有太大的异议。但其中的具体词句该如何理解与处理,则是众说纷纭。
我认为这种给诗中的词句一一对号“赋值”的分析,绝大多数纯属主观臆断生拉硬扯。
事实上除了叙事诗,以及少数确实暗含指代寓意的诗歌之外,绝大部分的抒情诗中的词句都是虚拟写意的,并不具体指代某个特定的人或事物。这一点对于音乐、绘画等其他一些艺术形式的许多作品也是一样的道理。我记得多年前,在一次谈话节目中,著名歌手刘欢半开玩笑地“代表众多好奇的听众”问词曲作家李海鹰,歌曲《弯弯的月亮》中写的“阿娇”究竟是谁,李海鹰当时的回答完全能够作为此类问题的标准答案:歌中的“阿娇”就像一幅写意山水画中的一个人,并不特指某个具体的人。如果我们硬要把所有艺术作品,异常是抒情写意类作品中的某人某物一一作写实的对号入座,非但无助于对作品的理解,反而会误入歧途甚至误导受众。
此诗按我个人的理解,第一节所表述的是在物质生活的困苦中“我”相信未来;第二节则意指在精神世界的失意(紫葡萄和鲜花皆可比拟为完美的愿望与追求)时“我”相信未来;而第三节则是直抒胸臆“我”要坚定地纯粹地义无反顾地相信未来。
在众多的朗诵版本中,前三节有个别字词略有差别,其中有的差异无关紧要,而有的则是有问题的。比如有位名嘴将“炉台”一词读为“烛台”,显然应当是错误的。因为虽然蜘蛛网封了烛台封了窗台甚至封了阳台也不是不能够,但它们都与“灰烬”、与“贫困”没有像炉台那样直接的关联。
最大的分歧在第三节的前两句。一种读法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有读作“指向”显然错误)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有读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另一种读法是: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起太阳的大海(有的干脆把“掌”改为“撑”)。简言之,就是“指”与“掌”究竟是作名词还是动词。我个人理解作动词是错的。正确的理解应当是手指与“排浪”、手掌与“大海”都是同位关系,即用排浪来比拟手指、用大海来比拟手掌,显示了诗人极佳的想象与宏大的气势。并且这样解释也与后面的“摇曳着……笔杆”一句十分契合,即用排浪般的手指与大海般的手掌,摇曳着笔杆写……,前后四句语意十分贯通。而如果把指与掌作动词解释,那么(指着)“排浪”和(撑着)“大海”二句就与后面摇曳着笔杆写……二句没什么关联度了。
诗的第四、五、六节是表述为什么要相信未来。这个总体上也没有异议,可是各路赏析文章对这三节洋洋洒洒的侃侃而论(网上文章资料抄来抄去的也不少),似又都没有抓住关键。
第四节内涵比较清楚:未来的人们旁观者清,因而比身在风尘身处云雾中的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深远、更透彻,更能识庐山真面目。那里的眼睛、睫毛、瞳孔也是同位的关系,都是虚指未来人们看问题的视角与眼光。
不少文章把第五节的“腐烂的皮肉”等等理解为“表面的创伤”、“暂时的困难”,而将第六节的“脊骨”等解释为“民族的脊梁”、“我们的精神支柱”等等,我认为都是错误的。
理解这两节的关键,是要注意到其中都有“迷途”和“失败”两个相同的词这一细节。
因而我个人的理解是,第五节中人们或正面或负应对待的,是“惆怅”、“苦痛”这些我们对自身经历与作为的自我感受;而第六节中人们评定的,是“失败和成功”等等我们的经历与作为本身。因而作者的意思应当是:此刻我们的种种自我感受都是浮云,将来都是“腐烂的皮肉”,人们或同情或嘲讽都无关紧要;而我们的“探索、迷途”等等经历与作为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是永远不朽的“脊骨”,是会被“热情、客观、公正”评定的!而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显然不是要快点奔向未来,而是要进取认真地把握好此刻,以待未来人的评定。
诗的最终一节,应是对全诗的总结。“相信……努力”、“相信……年轻”二句看似与相信未来无关甚至矛盾,其实不然。我个人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是:正因为我们坚信未来人们会有客观公正的评定,所以才应当把握此刻年轻的优势,珍惜我们的生命,以努力塑造我们的“脊骨”即我们的人生经历与作为。
相信未来教案篇六
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诗歌创作。
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理解朦胧诗的意境美,并能背诵前三段。
3、寻找路径进入诗歌的朦胧意象,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写作技巧。
1、阅读鉴赏诗句,能够以自己的语言体会诗歌所蕴藏的内涵。
2、学生能在活动体验中增强自我的质疑意识和具体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学生直面困难、热爱生命的意识。
通过解读朦胧意象,把握全诗的内涵。
在阅读鉴赏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活动体验、品读鉴赏
1课时
每位同学拿出一张白纸。(将课堂中对于诗歌的所思所想简单地记录下来)
什么是诗?
有人说是情人与大海。有人说是星空与云彩。
其实,诗是什么,谁也说不清楚;可是当我们在诗的王国寻寻觅觅之时,当我们在缪斯的天空流连忘返之时,我们也许会惊讶地发现——其实诗,更多的时候是一种青春的情怀。
(以下ppt演示)
25岁,海子,一个向往大海却永远无法走到大海的天才诗人,怀着爱,深情地歌唱着:“愿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24岁,中国现代诗坛最富才情的诗人徐志摩,怀着“真”“爱”“美”,在夕阳下的康桥边浅唱低吟:“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3岁,拜伦,一个游子,一个让多少个世纪以后的人们依然想念、依然痛挽的任性的孩子,写下了长篇叙事诗《哈罗尔德游记》,他向世人宣称:“早晨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已经成名,成了诗坛上的拿破仑”。
22岁,黑塞高唱着《浪漫之歌》,“在悲剧百出的年代里,极为真挚地属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的武器”,成为“最后的骑士”。
21岁,雪莱以哲人的姿态吟哦着:“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么?”,于是心中的春天滚滚而来,诗情如万物勃勃生长,著名叙事长诗《麦布女王》由此诞生。
20岁,食指以他的青春与热情在那个阴云密布的时代,往人们的心灵上投下了一道希望之光“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食指简介 (先由学生谈谈对食指的了解)
《相信未来》是永不绝望的诗人——食指的名作。食指,原名郭路生,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他的诗,特别是早期作品广泛传诵于知青及城市青年中,但直到90年代,其创作成就才得到公认,是一位成绩巨大却差点被埋没的天才诗人。
他是一位时代良知和民间正直渴望的代言人,他以一个歌者的身份让自己的诗歌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春雷一般轰轰滚过,几乎可以说是感动和温暖了一代人。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命运却远不如一般人幸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
2、写作背景:
此诗写于1968年,第二年,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
1、请学生自由诵读,注意如何才能读准诗歌的节奏,读出感情,读出意味来。提醒学生重点朗读诗歌的第三小节: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2、第三节是诗歌的难点,学生在自由朗读的过程中讨论朗读的方式。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支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明确:两种读法教师先不予以作判断,尊重学生初步的学习所得。)
1、请学生仔细阅读第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诗歌的理解,教师适当引导)
明确:
第1节:蜘蛛网——黑暗势力
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
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
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
第2节:紫葡萄——希望的果实
深秋的露水——失望的眼泪
鲜花——收获的果实
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又孕育着新的希望
第5节: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的
第6节: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
2、探讨第3节前三句的断句及理由?请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理解。
(1)找出第三节的意象?
明确:两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实质上反映出了两种不同的理解。问题的关键最终应落实到对意象的理解。第一种读法:意象是:“手”、“排浪”、“曙光”、“笔杆”。第二种读法:意象是:“手指”、“排浪”、“手掌”、“曙光”、“笔杆”。
(2)请学生想象“排浪”的特点,“手”与“手指”哪个更符合“排浪”的特点?(同样“手”与“手掌”哪个更符合“大海”的特点?)
明确:“排浪”一道一道向天边涌去,浪线看起来更像“手指”;“大海”具有面积感与体积感,所以“手掌”更加形象。
(3)“曙光”与“笔杆”有没有相似点?
明确:感受阳光射入窗户的感觉,看起来就像一根根,长长的笔直的“笔杆”。
听示范录音,体会诗歌的节奏以及反复手法的运用。
明确: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示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主旨。作者这样反复强调,在那种灰色的年代里,需要超乎寻常的勇气和胆识。
整体感受诗歌,探讨诗歌的`主旨。
明确:《相信未来》是食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终极表现。而并不是像江青所说的属于“灰色”。诗人是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内核,所以他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最终获得一个“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诗歌主旨,教师应从精神价值层面上加以引导。
在理解诗文主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诵诗歌,采取多种形式的诵读方式(男生、女生、齐读等,视教学时间而定),使学生进一步加深情感体验,加深对文意的理解;激发学生发出青春的呐喊。
充分利用课前准备的白纸,请一到两位学生小结课堂。
背诵诗歌一至三小节,参照诗歌的一二节,访写一小节。要求尽量切合诗歌的感情基调。写完后同学之间相互交流。
食指经典诗歌赏析
添加些我们无用的尸骨做干柴
经寒冬的狂风一吹便吹大火熊熊
在物欲漫天的冬夜,火焰被吹得
像民族精神的旗帜迎风抖动
化苦难的生活为艺术的神奇
净化被金钱异化了的灵魂
如此我便没有虚度
自幼追求艺术的一生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
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时,我的心变成了一只风筝,
风筝的线绳就在妈妈手中。
线绳绷得太紧了,就要扯断了,
我不得不把头探出车厢的窗棂。
直到这时,直到这时候,
我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情。
——一阵阵告别的声浪,
就要卷走车站;
北京在我的脚下,
已经缓缓地移动。
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
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
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
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
终于抓住了什么东西,
管他是谁的手,不能松,
因为这是我的北京,
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1968年12月20日
好的声望是永远找不开的钞票,
坏的名声是永远挣不脱的枷锁;
如果事实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在单调的海洋上终生摸索漂泊。
哪儿找得到结实的舢板?
我只有是街头四处流落,
只希望敲到朋友的门前,
能得到一点菲薄的施舍。
我的一生是辗转飘零的枯叶,
我的未来是抽不出锋芒的青稞;
如果命运真是这样的话,
我愿为野生的荆棘高歌。
哪怕荆棘刺破我的心,
火一样的血浆火一样地燃烧着,
挣扎着爬进喧闹的江河,
人死了,精神永不沉默!
1967年
也许我瘦弱的身躯象攀附的葛藤,
把握不住自己命运的前程,
那请在凄风苦雨中听我的声音,
仍在反复地低语:热爱生命。
也许经过人生激烈的搏斗后,
我死得比那湖水还要平静。
那请去墓地寻找的我的碑文,
上面仍刻着:热爱生命。
我下决心:用痛苦来做砝码,
我有信心:以人生去做天秤。
我要称出一个人生命的价值,
要后代以我为榜样:热爱生命。
的确,我十分珍爱属于我的
那条曲曲弯弯的荒槽野径,
正是通过这条曲折的小路,
我才认识到如此艰辛的人生。
我流浪儿般的赤着双脚走来,
深感到途程上顽石棱角的坚硬,
再加上那一丛丛拦路的荆棘
使我每一步都留下一道血痕。
我乞丐似地光着脊背走去,
深知道冬天风雪中的饥饿寒冷,
和夏天毒日头烈火一般的灼热,
这使我百倍地珍惜每一丝温情。
但我有着向旧势力挑战的个性,
虽是历经挫败,我绝不轻从。
我能顽强地活着,活到现在,
就在于: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1978年北京
走进诗人------ 相信未来-------个性高尚
相信未来教案篇七
[教学目的]。
一、把握小说的情节,探究小说的主题。
二、加深学生对成长的理解。
三、了解、把握小说的常见的艺术手法(线索、细节描写、伏笔等)。
[教学重点]。
小说的情节,主题的表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缩写。
要求:故事完整,第一人称,800字左右。
第一课时。
一、课文简介。
斯·奥台尔是美国儿童文学作家,1972年获国际安徒生儿童文学奖,《黑珍珠》缩写自他的同名长篇小说,写一个少年16岁时的一段成长经历。
二、理清情节。
请二、三名同学念自己的缩写,大家补充,不要忽略重要内容(三次见到鱼时大家及“我”的反应、对路易斯特点的介绍、大家对黑珍珠、圣母的迷信、路易斯与鱼的搏斗、“我”对“长大”的认识等)。
主要内容:
序幕(第1—3段):“我”十六岁生日时,认为自己还没长大,总想亲自出海捞贝。
开端(第4—10段):“我”第一次出海,认识了能干、有力、又爱吹嘘的路易斯,并第一次见到了可怕的鱼。
发展(第11—20段):“我”采到巨大的黑珍珠,与鱼第二次相遇;父亲把黑珍珠献给圣母,但船队最终遇难。
高潮(第21—26段):“我”归还黑珍珠,路易斯为得到黑珍珠与鱼搏斗,最后与鱼同归于尽。
结局(第27段):“我”把黑珍珠放到圣母的手掌里,“我”感到自己长大成人。
三、讨论。
这篇小说的高潮部分都有哪些矛盾?什么是主要矛盾?为什么?
明确:“我”要归还黑珍珠与路易斯要得到黑珍珠的矛盾,路易斯与鱼的搏斗。后者是主要矛盾,它表现了路易斯的强有力与贪婪,也表现了大自然的力量。
第二课时。
一、分析人物形象。
路易斯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详写他与鱼搏斗?
路易斯的特点:
1能干有力。“据说他的潜水技能在整个佛密令海都找不出第二个”;“有一次他为了避开一条大灰鲨鱼,在水下足足待了四分钟”;“他一人能干三个人的活”以及与大鱼搏斗。
2爱吹嘘。他说“曾在波斯湾发现一颗比鸡蛋还大的珍珠,卖给了伊朗国王,赚了好多钱,买下一条巨大的采珍珠船”;告诉“我”他“在波斯湾找到的珍珠比黑珍珠还重,两只手都捧不过来”。
3贪婪。要把黑珍珠据为己有。
4不迷信。在“父亲”船队遇难,大家几乎一致认为黑珍珠和大风暴有某种神秘的联系的时候,他说遇难的原因是“我”的父亲太相信圣母和那颗珍珠才不到港口避险;不怕鱼,敢与之搏斗。
总之,路易斯是一个个性鲜明的形象,从他身上,“我”知道人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场人鱼大战表现了人和自然的伟大力量,给“我”以强烈的震憾。
二、探讨小说的主题。
明确:“我”把黑珍珠放回到圣母手掌中这一举动,使“我”认识到在这一天,“我”长大了,因为在这一天,“我”经历了生死考验;见识了人和大自然的斗争;不再相信人们对鱼的迷信(也就是对自然的迷信),没有再把黑珍珠还给大海;也没有像路易斯那样把黑珍珠据为己有;进一步认识了人和自然。
三、鉴赏小说的艺术特色。
1小说多次写到鱼的目的与作用是什么?
明确:“我”与鱼的三次相遇是故事的线索;多次写到大家对鱼的恐怖畏惧,烘托了紧张神秘的气氛,为人鱼大战打下伏笔。
2最后写到的阳光和钟声有什么意义?
明确:写阳光和钟声有一种象征意义,表明了“我”的宗教情绪,说明我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
四、交流。
谈谈自己“长大了”的标志事件及其意义。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五。
《黑珍珠》故事简介。
作者:司各特·奥台尔。
译者:陈伟民。
简介路易斯在恶魔魟鱼洞里采到一颗硕大无比的黑珍珠,轰动了整个拉巴兹城。他父亲勃拉斯卖珠不成,把黑珍珠献给了圣母。采珠队在海上遇到风暴,由于他父亲自恃有圣母保佑,没有及时躲避,整个船队全部覆没,仅采珠工塞维利亚人生还。路易斯遭此厄运,以为恶魔魟鱼作怪,要索还珍珠,所以偷出珍珠准备物归原主。不料塞维利亚人在海上劫持他,逼他同去瓜拉麦斯出售珍珠。后来塞维利亚人杀死恶魔魟鱼,自己也在博斗中丧生。路易斯在不平凡的经历中破除了种种迷信,成长为大人。他侥幸生还,把珍珠还给教堂,供大家欣赏。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学到:路易斯能干有力。\据说他的潜水技能在整个佛密令海都找不出第二个”;“有一次他为了避开一条大灰鲨鱼,在水下足足待了四分钟”;“他一人能干三个人的活”以及与大鱼搏斗。
路易斯爱吹嘘。他说“曾在波斯湾发现一颗比鸡蛋还大的珍珠,卖给了伊朗国王,赚了好多钱,买下一条巨大的采珍珠船”;告诉“我”他“在波斯湾找到的珍珠比黑珍珠还重,两只手都捧不过来”。
路易斯贪婪。要把黑珍珠据为己有。
路易斯不迷信。在“父亲”船队遇难,大家几乎一致认为黑珍珠和大风暴有某种神秘的联系的时候,他说遇难的原因是“我”的父亲太相信圣母和那颗珍珠才不到港口避险;不怕鱼,敢与之搏斗。
《黑珍珠》读后感。
今天闲着无聊,想找本书看看,我从书柜翻了半天,发现了一本名叫《黑珍珠》的书,我翻着看了看,发现这是一本国际大奖小说,我开始了“细嚼慢咽”半个小时才读完两章,我终于读完了第三章“塞维利亚人”,“塞维利亚人”这一章好词非常多,比如:咬牙切齿、吩咐、添油加醋、吓唬和嘱咐。“塞维利亚人”这一章好句也都很好很多,有:这些画面刺在他的肩上、臂上,甚至腿上,使他看起来简直就像一条活动的画廊。还有:尽管它一般不向人攻击,可是它只要尾巴轻轻一抽便会打断人的脖子,只要它微微一掀便能打翻最结实的船。
相信未来教案篇八
当春天的第一缕日光温柔地笼罩着沉寂的大地,我仿佛听到了生命的声音。河水欢快流淌,鸟儿高声鸣唱,枝桠上抽出嫩芽,草地上百花齐放。经过漫长秋冬的等待,万物终于苏醒。或许寂静的冬夜里,我们因感觉不到生命的气息而彷徨不安,但请相信未来,相信美好的明天终会到来。
若整个社会的环境只是浮躁而非健康,人们眼中只有金钱利益而非精神文明,怎能孕育出真正德才兼备的大师?幸好,我们的社会并非如此糟糕。必须承认,在现代化的迷雾森林中,有一部分人迷失了自己,在镜子反射的浮华中失去了方向。但幸运的是,这只是少数。我们还有更多的坚定清醒的国民,为科学研究而努力,为学术精神而奋斗。
我们无法忘记他们,选择扎根于黄沙飞舞的敦煌的学者们。他们颤抖的指腹轻轻滑过墙上残存的壁画,细细摩挲着美丽的纹理。泪水自眼眸盈满落下,诉说着历史辛酸和文物外流的无奈与痛惜。佛龛里遗失的头像,让室内徒留清冷的月光。这里空荡荡的,他们心中却满怀拼命研究遗落文化的梦想。我们也无法忘记,为航空航天技术奉献一生的专家们。多少个日夜的钻研、攻关,才可凝成“神州号”“嫦娥一号”,圆了中华民族多年的梦!这些将是我们的大师!
米兰·昆德拉曾说:“生命是一棵长满可能的树。”我们应当对未来有充分的信心,将希望的种子埋在心中。秋天树叶落尽春天定会抽出嫩枝,毫无疑问,大师的精神也将一代一代传承!相信中国,相信未来,一切皆有可能!
相信未来教案篇九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我相信,只有荒凉的沙漠,没有荒凉的人生。纵使不毛之地已成定局,无法改变,但只要“厚德以迎之”,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亦可寻觅到心灵的绿洲。玛格丽特。米切尔每次向出版社投稿,都以退稿告终,她依然选择坚持,把一次次退稿的经历当成宝贵的经验积累,不断地改变写作、改变自己,终以坚持不懈的毅力成就了一部世界名著《乱世佳人》。
玛格丽特。米切尔印证了毕淑敏的一句名言:“我不相信手掌上的纹路,但我相信手掌加上手指的力量,如果你不能决定往哪里走,那么此处就是你的葬身之地。”她没有萦绕在被退稿的苦楚中,而是不断地改变自己,憧憬未来,以独特的频率向客观世界有力地证明了自己。
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我相信,世界是公平的,它夺走你的东西一定会以另一种形式偿还回来。不过,首先要改变自己,拯救自己的心灵,调整自己对命运的态度。霍金命途多舛,不幸患上了脊髓灰质炎,只能与轮椅相伴,十个指头只有两个才能动弹。不抛弃,不放弃,他毅然在“语音复合器”上敲打出震惊中外的世界巨著《黑洞学说》,只因他不断地改变自己,“逸心以补之”,才没有为命运所潦倒。
人生就像是羽毛:或随风飘荡,或迎风搏击;或翱翔蓝天,或坠入深渊。霍金就像那迎风搏击,翱翔蓝天的羽毛,倾听内心深处的呼唤,朝着最光明的未来。
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我相信,云散天仍在,风休水自清。世界是客观的,我们无特异功能去改变事实,但相信未来,改变自己,便可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的新境地。谭嗣同无奈于社会的腐朽黑暗,发出“不自由,毋宁死”的咆哮,虽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性质,但这已触动了封建社会的痛觉神经,他“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豪言壮语也唤醒了糊涂麻木的世人,以牺牲自己来为世人,推动社会的车轮前进。
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迎之。
天劳我以形,吾逸吾心以补之。
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相信未来教案篇十
这首歌是mic男团唱的,当我刚接触到这首歌的时候,我一下子就迷上了它的节奏和旋律,歌里的歌词就像对自己说的那样“捆着双脚,也渴望走得更远。虽然很渺小,双手却依然紧握。”它说着我们自己的理想,我们自己远大的理想,坚持着自己梦想的人不怕失败,“从头再来,哪怕失败又如何。”像歌词中所说的一样。
这不都是让我坚持下去,永不放弃的话语吗?我们做着属于自己的梦,我不在意他人的眼光。凭什么说我们做不到,做不到从头再来又如何?凭什么去嘲笑我们,凭什么说我们年少轻狂,没有自己要坚持下去的东西?我就要去反对这些,谁说学美术是不务正业、我就证明给你看,说我在想那些都是浮云的梦想,我就努力给你看。别说我们年少轻狂,我们有一颗努力去拼搏去实现的心。
去击碎,对面那个不真实的自己,努力去成为那个光辉照耀下的我。就算我站黑暗的阴影下,我会努力让自己在这片黑暗中发光。
以前我只会去妥协别人,可现在我不会了,我有着我自己观点,有着不可让别人轻易击破的意识。
你嘲笑我,没事你笑吧!但我只走我自己的路;你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没事你看吧!但我坚持着自己心中的梦。就算你捆着我的双脚,但你捆不住我内心的炽热,我知道希望很渺小,但将双手紧握着,坚持着,挺一挺就能成功。就算失败了,你依然坚持,从头再来又有什么关系,最起码,你,做了,坚持了,尝试了。
我知道,成功和失败的几率都一样,没有百分之百,可我会努力去提高着几率,把它慢慢提高,就算只有一点,我也努力了。
我不想在意他人的嘲笑,异样的眼光,我做着我,我做着我自己,我走着属于我的路,我做着属于自己的梦。
我相信着未来,我相信着未来的自己,我相信更好的自己,因为我要与未来的那个更好的自己共同前行!
相信未来教案篇十一
那一年,我六岁。
总喜欢在夏夜的时候费劲地抱着张大凳子到外面的庭院去。然后独自一人静静地坐着,静静地抬头仰望那片星空。旁边家人的闲聊声与我毫不相关。此时的我总是在想啊想:天的那一边有什么?那一轮皎月上有没有嫦娥与她的玉兔?是否还有吴刚伐月桂……我总是用那胖乎乎的小指头点啊点,点缀着未来那遥不可及的大大梦想。
那一年,我十岁。
忘记从何时起,房间里书桌上的书籍的数量开始不断地增加,种类也在不断地扩展。有童话,有寓言,有《十万个为什么》……那些都是我的战利品,是我不厌其烦向爸爸央求而得的累累硕果。对知识的渴望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在日益强烈着。
那一年,我十三岁。
盼了许久,终于踏进了中学的大门。这里的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新的同学,新的老师,新的知识,新的环境……我对未来充满了憧憬。身边开始多了几个挚友。我们一起疯一起闹,游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奔跃在球场上;为了一瓶饮料而拼命地比背单词,最后仅差一词的不甘;为证明自己有足够强壮的体魄而在跑道上狂跑五圈,最后累趴在草地上的相视一笑……我们相约定,那一年我们会在同一间高中聚首。
那一年,我十七岁。
终究还是没能遵守我们的诺言。那一次的考试后,我们各奔东西。我独自一人来到了县城郊区外的一所高中。一直都以为,只有在所谓的重点高中才有机会踏入大学的门槛,在这,我难以有出头之日。一开始,我有点灰心了。“真的就这样混完三年?”但自从那次的老师对我们说的一番话让我振奋了不少。“你们并不比重点高中的学生差,你们的差距也就是那点汗水,汗水,你们一样可以流!”对,我并不比别人差!身边的人都没有放弃自己,我又何必自暴自弃!未来的路,曙光依旧还在。
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旧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
相信未来教案篇十二
乐观又坚强,这不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吗。尤奇是在逆境中拥有它们,会因此更加努力前行。
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适用现在的'你吗?或者,它是否适用以前某个时候的你?如果说中了,请“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初中生的日常,免不了遭遇困难,免不了撞上困苦。两个月后的中考,也会给我们带来压力。不愉快的事常有:一次考试失利,非常失望,滑落到了低谷期:一些令自己不开心的忽视和冷漠;与同学发生矛盾;甚至是接二连三的莫名的批评,都有可能使你落入逆境。逆境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走进了恶性循环,越是打击越退缩,感到生活有一种空虚和无助。
改变这种状态的唯一方法是沉着冷静后的继续努力。不仅要相信努力的力量,还要相信未来。只有乐观、坚强才能帮助我们走上努力的道路。
当上空的乌云散去,紧接着而来的是晴天。阳光一定会很灿烂,天空一定会出乎意料地蓝,自己也会变优秀,考试进步,被在意被夸奖,矛盾化解。这些都会成为天边的一道彩虹,是你遭遇一切,乐观面对的最佳馈赠。
面对挫折,一定要怀揣一颗乐观坚强的心,乌云只是瞬息之间。相信美好未来终究会来临。当它过去之时,再去回味,它就已经成为了不可缺少的甜蜜回忆。
已经从乌云中走出来,就不怕再穿越下一片乌云。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相信未来教案篇十三
人生像是一部电影,每一帧都是相信。相信阳光,相信花朵,相信自己,相信生命。更多的,是相信未来。
我们生活在自己的人生里,却小心得像个过客。生命多时艰,伴随着忧伤、痛苦、磨难、坎坷,我们在自己的生命中活的小心又艰难,然而最后让我们拨云见日的,是我们对未来的一份相信。
她生于贫困家庭,饥寒交迫的她却要饱受疾病的折磨,肺部感染、坏血病、脊椎移位各种各样的疾病让她的人生更加困难,年仅十三岁的她便要担起支撑整个家庭的重任。但她没有被困难所折服,凭着好强执着的毅力,和对未来的一份相信,登上了作为一个女性难以到达的巅峰。
她是朱莉娅·吉拉德,毕业于墨尔本大学法律和文学双学士学位。2010年6月24日,朱莉娅当选为澳大利亚新任总理,成为澳大利亚历史上首位女总理。“如何生,是天的赐予;如何活,是自己的选择。而我选择相信,相信自己,相信未来!”这是朱莉娅在总理就职演说典礼上的致辞。短短几句话,让朱立娅获得了澳大利亚千万民众的支持和信任。是这一份相信,让她能够战胜苦难,改变命运。
人生如戏。戏里的情节不可能都是欢喜快乐的,总会有悲伤忧愁,但只要我们选择相信,相信未来,所有的悲伤和忧愁便会烟消云散。
近来社会上发生的许多事情让我们感到冰冷沉痛。“道德滑坡”、“冷漠无情”,伴随这两大关键词,让我们不得不对现今的社会再一次认真谨慎地审视。
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冷眼旁观让我们看不清社会,看不清未来。我们怀疑未来当我们老了,是否有一天自己也被那样的冷眼旁观、熟视无睹。
但我们需要相信未来。相信坎坷会来,也会过去;相信鲜花凋谢,也会重开;相信眼泪落下,也会风干。广阔的天空也不可能时时刻刻都是阳光灿烂,天空也有乌云密布的时候。生活中的困难、坎坷、不如意就像是遮天蔽日的乌云,总有一天,乌云会消散,天空会放晴,阳光会灿烂。只要我们相信未来,乌云背后躲着的,就是我们期盼已久的晴天。
人生如戏,只要我们相信未来,每一个情节,就都会是晴天!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25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