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包括了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流程的规划以及教学评价等内容。教学目标的明确是编写教案的基础,要与教学内容相匹配。下面的教案范例涵盖了各个学科的不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一
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技能目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发展目标: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四说教法和学法。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情感朗读,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五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强,理解人物性格和学习写作方法上较弱,因此我主要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一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是1课时。
(一)设计理念。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现、质疑、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课堂中学生可能说好多答案,目的使学生能在体会人物特点这是个吝啬鬼作好铺垫,形成天壤之别。
2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及对他的初步印象。我是这样设计的:
课堂中可能有学生这样说:(节约、吝啬)我让同学表面理解后出示理解节约、吝啬的意思。
板书:节约吝啬。
3这时前面已经埋下了一个伏笔——严监生到底是节约还是吝啬,所以继续学习课文。
接着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这一句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已经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这里我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4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很深的理解并知道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所以问:此时严监生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无药可救!奄奄一息!)继续问:此时严监生已经无药可救了又为何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两茎灯草)点两茎灯草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出示灯的。让学生说说灯光(微弱,星星之火)出示严监生临死前的图片的总结严监生是一个吝啬的人。
擦掉板书节约。
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在学生大胆想象的基础上继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问: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再读课文让学生在边读边想中头脑里浮现出严监生临死还伸着两个手指的精妙动作。也进一步深刻体会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
体会写法。
多么高明的作家呀!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学生很容易说出(动作、神态)。
板书:动作描写。
(小练笔)。
拓展延伸。
还让学生知道严监生只是中国的四大吝啬鬼之一,其它三个吝啬鬼是《围城》里的李梅亭,《一文钱》里的卢至,《外物》中的监河侯。
总之这节课我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板书: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二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
在上课前我简单的介绍了文中的严监生是怎么样一个人,让学生大致对任务有个了解。接着放手让学生读课文两遍,提示学生注意文中的用字结合注释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教师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同时巡视检查,发现学生容易读错的词即刻板书在黑板上。把一些半白半古的字词讲解一下!接下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下这里你看到怎么样一个严监生。学生会说:“此时我眼前浮现的是严监生奄奄一息的样子……”;有的说:“我仿佛看到严监生四肢无力地躺在床上……”;还有的说:“我感觉此时的严监生马上要断气了。”这时我提出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生死关头,严监生有一个很特殊的动作是什么?严监生伸出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他在临死前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一个学生很快找到了文中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的句子。肯定了学生的答案后,接着巧妙地过渡,“此时的严监生不会说话,只能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的意思却难住了他的亲人,一次又一次猜测都不对,让我们再来看看在这一次次的猜测中,严监生的神情变化。如果当时他会说话,可能说什么呢?”
学生再次回到文本,依次找到了四处写严监生的亲人猜想两个指头的意思的地方。“摇头”“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三次猜想三次错误,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严监生迟迟不肯咽气呢?最后还是最了解严监生的赵氏揭开了谜底:“只因那灯盏点了两茎灯草,怕费油。”仅仅因为多烧一茎灯草就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读到此处,学生对严监生的认识达到了极点。学生想象严监生的心理活动十分贴切。顺应学生的理解,刘老师又安排了一个分角色表演的环节,进一步强化对人物的理解。各小组分工合作,把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在学生表演后老师再引导学生评价文中的严监生是个什么样的人。“吝啬”“小气”“爱财胜过生命”——学生轻松准确地把握了严监生的个性特点。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搜集课外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读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知道严监生原名严致和,是一个非常富有的人,“家有十多万银子,钱过百斗,米粮成仓,童仆成群,牛马成行”。对于这样一个人,本应该丰衣足食,但是平日里,他“夫妻四口在家里度日,猪肉也舍不得买一斤,每常小儿子要吃时,在熟肉店里买四个钱的哄哄他就是了”。他这样拼命地节制一切费用,终于营养不良而染了疾。即使生病以后,仍旧“每晚算帐,直算到三更”,病得吃不下饭,还要在“家前屋后走走”,看守他的财产。卧床不起了,还一心“想着田上要收早稻,打发了管庄的仆人下乡去,又不放心,心里只是急躁。”病入膏肓时,还“舍不得银子吃人参”。这种对财物的过分爱惜,该用不用,足可见其吝啬。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的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这么多人猜测,却没有一人能真正理解他的内心,他不住地摇头,“那是怎样的摇头?”“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一再的误解,此时此刻他的内心怎样?”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的急切,心急火燎。“没人能理解他,没人能读懂他,此时他的心里只有什么呢?”让学生体会严监生从失望到绝望的心情。“此时的严监生真是有口不能言啊,如果可以,他会说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理解后,我问学生:“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很多学生都说他吝啬、爱财如命,也有学生说他是勤俭持家、是节约。为了让学生真正把握人物形象,我先让他们理解吝啬和节约各是什么意思?吝啬是指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当用的不用。而节约是指节省,不浪费的意思,二者有本质上的区别。然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吝啬。其实,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也许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所以,老师还要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另外,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用细致的动作、神态来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本册课本,像这样选自经典名著的文章还有很多。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三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短文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刻画了严监生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在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首先让学生重点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反应,体会严监生的吝啬。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
在课堂中重视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学习,特别是体会词句的表达作用和表达效果,揣摩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样的增加课堂的语文味。这篇文章中还有许多写法值得关注,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怎么写严监生病重的,引导学生感悟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眼部的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写法。让学生感悟,用平时难以理解的行为来写一个人,就叫讽刺。
在本堂课中我努力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知道监生就是古代对读书人的称号。引导学生知道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在整体感知文章时,主要引导学生尝试运用“借助课题抓关键词语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进行概括,用这样的方法概括主要内容。在精读课文时要求学生通过做批注方法去读。在学习重点句子的时候引导学生抓住具体的词语去感悟人物的精神。
课后想一想,本课教学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不能更好地抓住课堂中生成的资源来教学,当孩子们在总结严监生形象时说到严监生节俭、节约和守财奴时,应该让孩子们分别说说他们是怎么想的、让孩子们评价严监生时才能更好的感悟守财奴形象。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四
生:一定有很多人来探望他!他一定舍不得自己的亲人,气息微弱地分配遗产。
师: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相信通过我们自己的阅读一定能找到答案。
(二)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生自由朗读数遍后,教师指名读课文,集体纠正读错的字音,通过教师的范读,纠正读破的句子。)。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
师:看见你们读得如此投入,我也想试着读一读,好吗?
生:好!
师:我读的时候请你们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
师:请把你脑海中浮现的严监生的形象介绍给大家,好吗?
生:严监生他骨瘦如柴,气息奄奄地躺在病床上,望着两茎灯草,死不瞑目。
生:严监生不停地咳嗽,喉咙里的痰响得一声接一声,对于家人不着边儿的回答,他心里急得不得了,可又说不出来。
生:严监生的脸干瘪干瘪的,一双眼睛竭力睁得滴溜溜的圆,望见床旁的烛台,使尽浑身的气力伸出两根手指,看见大家都不了解他的心思,他气得一声连一声地咳嗽。
……。
师:你们真会想象!让我们来亲眼目睹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师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学生按要求读文后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变化?
生:严监生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开始,大侄子以为是他牵挂哪两个不曾见面的亲人,来问他时,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说明大侄子没有说中。接着,二侄子猜问是不是有两笔银子放在哪里,不曾吩咐明白时,他把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说明二侄子也没有猜中。紧接着,当奶妈问道是不是记念两位舅爷时,他直接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说明奶妈也没有猜对。最后,还是赵氏了解他的心思,一语中的。严监生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生回答,教师出示句子:大侄子走上前来问道……没了气。并在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下加上着重号。)。
师:同学们能够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猜测出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吗?
生:我的两个侄子哟,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
生:奶妈,亏你还在我家呆了这么多年,竟连我的这点心思都不懂,真是气死我了!
生:赵氏啊,到底还是你明白我的心思!挑掉一茎,这下我就放心了!
……。
生:严监生啊严监生,你太吝啬了!你那么有钱,竟为了两茎灯草而死不瞑目,唉,你真可悲!
生:严监生,你真是个守财奴,你爱财竟胜过自己的生命。为区区两茎灯草而眼不闭,气不咽,如此贪婪,真令人可恨又可笑。
……。
(四)朗读课文。
师:同学们的体会真好!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在小组内分角色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先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五)体会写法。
生:有动作、神态上的细节描写。
师: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
生:因为严监生已经病重得一连三天都不能说话了。那样写就不真实了。
师:你很会思考问题!我们在写人时,也应该选用恰当的描写方法。
(六)阅读拓展。
师:作家吴敬梓用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严监生只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那其余的三个吝啬鬼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会有更多的发现。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五
【课程名称】五年级语文第十册《人物描写一组》。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侄儿、破绽、穿梭、郎中、”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鲜活的人物形象。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方法】。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范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3、精读课文,抓住关键词句体验人物内心世界;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的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入情入境地阅读,边读边在头脑中想象他临死前的样子,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去猜想严监生的内心活动。
4、有感情朗读,体会写法。
5、拓展阅读《世界四大吝啬鬼》。
【教学实录】。
生:我的两个侄子哟,你们怎么就不明白你二叔的心思呢?你看那灯盏里的两茎灯草正燃着呢,该费了多少油啊!这哪里燃的是油啊,分明燃的都是银子啊!这样白白地糟蹋钱财,叫我如何断得了这口气哟!
生:奶妈,亏你还在我家呆了这么多年,竟连我的这点心思都不懂,真是气死我了!
生:赵氏啊,到底还是你明白我的心思!挑掉一茎,这下我就放心了!
……。
生:严监生啊严监生,你太吝啬了!你那么有钱,竟为了两茎灯草而死不瞑目,唉,你真可悲!
师:我很欣赏你爱思考的好习惯。有谁能解答他这个问题吗?
生:因为赵氏很聪明。
生:因为赵氏理解他。
生:因为赵氏是他的老婆。
……。
【教学反思】。
当课堂气氛处于正热烈的时刻,学生正在我的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下畅谈严监生的吝啬时,却突然冒出“为什么赵氏能猜出他的心思?”这样一个问题。是我在课前确实未想到的,况且还有满教室的老师在听课。从内心里来讲,当时一听到他提问题,有点恐慌,生怕出什么差错。虽然在我的“赵氏就是严监生的老婆”的提示下,学生自然也明白了为什么赵氏能猜中的原因。可课后,这还是引起了我的深思,提问的学生是一个优等生,连他都不清楚赵氏的身份,说明许多学生都不明白,也说明在课前我的教学准备工作还是不够充分。对于这样离学生现时生活较久远的知识,应对学生做相关内容的讲解,不至于学生对这样的基本常识都不能了解。或者应提前让学生阅读相关书籍,以积淀更深厚的文学常识。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六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两幅漫画啊,画家通过对细节的突出和夸张,达到一种喜剧的效果。作家也常采用这种手法。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突出和夸张,刻画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尤其是对严监生的刻画,更是被人称之为“千古绝唱。”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来,大家一起读一下题目。
3、监生是什么,知道吗?请大家翻开课本133页,看看课文下方的注释。借助注释可是学习课文的一个好方法啊。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那好,孩子们,现在就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字词看注释或者查工具书。
2、检查读书效果。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这里有两个多音字,找到了吗?在这里读什么呢?全班来读一读。
这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理解:诸亲六眷(文章中的诸亲六眷是指哪些人?)两茎灯草(大家看看134页的插图,找到没有,那盏灯,好极了,那就是两茎灯草。)已后(就是现在的“以后”,注释中也提到了,不是吗?)登时(换个词来说,立刻、马上、顿时。)。
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文章。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评议。
说说,严监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这样的一个守财奴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请看这么一个句子。出示例句:“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哪位同学先来读一下,其他同学想想,你会发现什么。
严监生此时的病情已经怎样了?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另外的句子来说明严监生已经病得不轻了吗?好极了,用个成语来形容他。(奄奄一息、形容枯槁、行将就木、生命垂危)。
读,再读。怎样?闭上你的眼睛,你头脑里浮现出来的是什么?(严监生的两个手指头)。
2、面对临死前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诸亲六眷都作出了哪些猜测,严监生又会有怎样的反应,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在相应的句子旁写上你的体会。
3、指名读诸亲六眷作出的猜测。
找到了吗?孩子们。我们按课文的顺序来说说。
首先出场的是:(大侄子)。
当大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
句子一: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是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接着出场的是?(二侄子)。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忠诚的仆人来了。她猜想——(生读)。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灯油啊,我那宝贵的、珍贵的、可爱的灯油啊,我严监生真是爱你在心口难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真的就没有人明白严监生的心思吗?生读赵氏的话原来这两个指头啊,指得是——(板书:两茎灯草)。
真是知夫莫若妻,知严监生者——赵氏也!
众人看严监生时——(全班读)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四、比较阅读。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女儿欧也妮把金器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冲着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进行描写,就可以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文中我们所看见的人物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而已,若想知道更多,老师建议你推荐同学们看吴敬梓写的这部《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
两个指头 两茎灯草。
(神态、动作……)。
守财奴。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七
《临死前的严监生》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听着王美芳老师执教的《临死前的严监生》,不禁被她独具匠心的设计,浓浓的语文味所陶醉,被她精到的讲解、巧妙的点拨所折服。王老师精炼的语言,恰当的评价,到位的手势、丰富的情感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紧紧地吸引着学生,也感染着我。课堂中的神韵,课堂中的智慧,课堂的引领策略,使我受益匪浅。
一、注重朗读的指导。
学好语文,功夫全在一个“读”字。读通课文,关注词语;读懂课文,关注表达;读深课文,关注方法。古白话文的很多句子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生僻,不好读,如果不先扫清字词障碍,将无法进行人物的品读及写法的体会。对于这样的课文,朗读显得尤为重要。在王老师的课上,每一处生疏字词及易读错、易混淆的字音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没有放过,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加以强化。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时集中出示容易混淆的、难以理解的、难读的词语,并相机进行了意思上的理解。引导朗读写严监生病重的句子,积累语言,感悟严监生的病入膏肓。对于文中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更是不遗余力地反复朗读,使学生对文中人物形象、对文中的语言文字、对文中的人物描写方法有深刻的`印象。
二、注重学生的语言实践。
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是落实新课程理念,新课程标准精神的中心环节,在本节课上,王老师引导学生抓住“两个指头”,让学生细细地读书,静静地思考;让学生在读、思之中与文本进行心灵的对话。王老师提醒学生注意三个重点句中的关键词:“把头摇了两三摇”“狠狠地摇了又摇”“把眼闭着摇头”等词句,感悟严监生的病入膏肓。随后,又通过对“伸着两个指头”的诠释,让学生通过三个传神动作的句子的揣摩,交流严监生的心理,同时,教给学生如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从而把本组人物描写的细节方法——动作,转换成语言表达出来,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说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揣摩课文学写法。
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作者写作方法,并学习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王老师把描写严监生三次摇头的句子打在屏幕上,还把修饰语去掉,请同学们仔细地去读一读,比一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最后引导学生加上动作读一读,演一演,就这样,孩子们得出了一个结论:作者用动作、神态描写把爱财如命的严监生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这样润物无声地向学生渗透了写作的方法。
四、注重资源的拓展。
王老师在学生充分朗读体悟文本语言,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后补充了写严监生家境富庶的材料,通过家财万贯和两茎灯草的鲜明对比,让学生对严监生的吝啬形象能够认识得更深刻,最后还提示了学生《儒林外史》中主要写了严监生的三件事,课文只是其中一件,建议学生去读一读,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这不仅拓展孩子们的知识面,还让学生知道,世界上还有好多很好的文章正等着他们去阅读,从而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
王老师的课和谐而又有活力,自然又不矫揉造作,扎实又不乏创新。她的课使我认识到教学是一门真正的艺术,教学艺术即处理教材的艺术,善待学生的艺术。这样的高效课堂是我为之追求和努力的!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八
炎炎夏日,如何避免“出门一分钟,流汗两小时”的尴尬呢?红谷一小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有妙招,那就是静心待在家里观看名师课堂视频,不断地充电学习。今天我与大家分享的是著名教师杨坤老师的一堂阅读课《临死前的严监生》,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01。
杨老师在课堂中让学生合作学习,相互讨论。“两根手指”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大家一起来猜一猜,不能瞎猜,得有根据。同桌之间根据插图,两个文段,课文导读相互讨论,找到线索,进行推想这两根手指的意思。此番讨论有理有据,条理清晰。一是任务明确,问题清晰。二是教师引导恰当,学生有迹可寻。
02。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中,杨老师不仅传授文本知识,还渗透了阅读方法。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小说,故事类的文本呢?边读书、边提问题,猜测、推想,应征、思考,最后获得读书的感受。
03。
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描写是学生品味的重点,如何透过动作感受严监生的内心活动,领会作者语言传神、构思精巧呢?杨老师循循善诱,逐层递进。一是学生默读,边读边猜想,二是教师与学生间的谈话引导感悟,三是创设具体情境让学生朗读感悟。
观摩完这堂课,让我深刻明白:见贤思齐焉!向名师学习,我的课堂是不是也能精巧有效呢?期待吧!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九
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个片段,选自《儒林外史》。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牵挂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运用艺术夸张的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学情分析:
本片段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学生的学习,一是通过悟、想、观感悟严监生的形象;二是通过抓住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神态的句子,猜想他的内心活动,从而在内心深化形象,并体会作者描写此人物的写法;三是学习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在以后的学习中运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生字,积累新词。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描写人物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在读、悟、想、观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
2、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的句子,加以品析,并揣摩人物内心活动,将个人独立思考与全班合作交流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品析中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人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2、引导学生感受人性美的光辉,鄙弃那些丑恶的东西。
重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难点:
1、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2、学习文中描写人物的方法,引导学生由读人到写人。
教法与学法:
师:创设情境,讲解法、引导法;
生:感情诵读,边读边想象,读、说、写相结合。
教学准备:
教师:相关课件。
学生:了解有关作品,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以你们的生活经验你们认为一般人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学生各抒己见)。
师:一个大地主,他拥有十多万两银子,请大家设想一下他临死时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所欲言。
师:语言大师吴敬梓用简洁的笔墨,细致地为我们勾勒了一个大地主临死前的情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2、揭题,板题。(强调“监”的读音)。
(2)简介《儒林外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为后面学习课文做铺垫。)。
二、检查预习效果。(课件出示)。
1、词语。
2、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三、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2、学生反馈,教师课件出示句子。
4、听课文朗读,闭上眼睛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然后在班上交流。
5、看人物,感形象。(课件出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画)。
6、说说严监生你认为严监生是怎样一个人?(爱财如命)。
(设计意图:通过读悟想看感受严监生的形象,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三、精读课文,深化人物形象,渗透写法。
过度:那么你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感受到了严监生的爱财如命。
1、品读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神态的句子。
(1)、默读课文,小组合作找出描写严监生临死前动作、神态的句子。
(2)、学生反馈。
2、感悟动作、神态的变化,为鲜活人物形象带来的效果,体会写法。
(1)、对照课文具体谈谈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变化。
(2)、抓重点词明变化。(板书重点词)。
(3)、根据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猜测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活动。(课件出示句子)。
(4)、小结。
3、拓展延伸。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严监生的床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呢?
4、指导朗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神态的语句深化人物的鲜明形象,揣测人物的心理活动,并在头脑中留下印象。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体会写法。
1、这篇短文作者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严监生这个人物的特点?
2、作者为什么不用语言描写来刻画严监生呢?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积累写人的方法,以及如何正确的使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并激发学生在以后的习作中运用。)。
五、作业。
1、阅读拓展。
作家吴敬梓有辛辣的笔触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个吝啬鬼形象,有着较强的讽刺意味。严监生只是世界四大吝啬鬼之一,那其余的三个吝啬鬼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课外阅读有关小说。相信通过大家课外的比较阅读,一定有更多的发现。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2、练习写人。
观察我们的一位同学或老师,用我们掌握的方法,对他们进行一段描写,要写出他们的特点,写完后读给大家听。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一节优质课就体现在:学生在学完一课后能否有所收获,能否将学到的知识在今后的学习中运用。)。
教后反思 。
一节课下来,喜悦的心情久久未能退去。这时的喜悦不是因为听课教师的称赞,也不是因为评委的好评。而是因为我还沉静在和学生愉悦的教学中:学生默契的配合、积极的发言、独特的见解、活跃的学习氛围,让我感受到了教学的快乐。
本节课我教学的是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个片段《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牵挂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运用艺术夸张的描写,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活生生地刻画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
这一节课,主要让学生感悟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和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凸显人物特点的方法。为了达到这两个教学目标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感受不同。
在这个片段看起来很容易挖出主旨,但对于正处享受生活、享受童趣的学生来说,怎能领会生离死别的那一刻。所以在教学伊始我创设情境,层层递进,让学生设想一个一般人、一个拥有上十万两银子的大地主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并从后面的学习中感受到严监生和别人的不同,从而体现严监生的鲜明形象。我先让学生说说一个一般人会在临死前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在问题一提出时,我看到了孩子们诧异的眼神。起初没人发表看法,我想:应该是他们头脑中从没有这个概念吧。过了片刻,有一两个小手举了起来,一个同学说:“他应该会想他死后他的后人怎么办。”另一个学生说:“他可能想我怎么这么快就要死了。”随即慢慢增多。到设想一个拥有上十万两银子的大地主临死前会是怎样一番情景时,教室里一下子热闹了起来。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我死后我的财产怎么办呢?”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我要给自己建一座黄金坟墓。”有的同学说:“他可能会想怎么给后人分配遗产。”……此时我悬起的心落了下来,同时也让我感受到了孩子们的聪明、可爱。
二、利用多种途径,整体感受人物形象。
这个片段作者塑造了一个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形象。为了让学生很好的感受这一形象,并留下深刻的印象。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方面出发:
1、借助文本和课件展示资料,让学生了解严监生的病情、病因,从理性上感悟人物的形象。在这一环节教学时,引导学生交流描写严监生的病情的句子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来概括严监生的病情将课堂推向了高潮。有的说病入膏肓;有的说气息奄奄;有的说命悬一线;还有的说行将就木……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班学生词汇的丰富,可见学生具有善于积累词汇的好习惯。
2、借助课件让学生听课文朗读,闭目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学生边听边想象,脸色微严,好像就在严监生的身边。在交流中:有的同学说想象到了骨瘦如柴的严监生;有的说想象到严监生喉咙里的痰一进一出的样子;有的说想象到了严监生颧骨凸显,奄奄一息的样子……学生对严监生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由理性升华到了感性。
三、品读词句,在感受人物形象中悟写法。
在教学中每一个教学环节看似孤立,然而却又紧密相连。这一环节我从让学生找文中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句子入手,其次让学生发现人物动作、神态的变化,并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测人物的内心活动。这样既能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又能让学生微浅的意识到恰到好处的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能使读者感受到人物的内心活动。这也是这一节课中的难点。在教学这一环节时,我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但对于说的是否合情合理,是否正确不做评判。其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大胆的去揣测,了解作者这一写法,为下一环节总结本片段的写作特点打下基础。有几个同学的揣测让我和在坐的听课教师听后都惊叹不已,其生想象丰富、合情合理,而且语言流畅,连我都想开口叫好,将教学又一次推向了高潮。我觉得能达到这种程度已经在我的预料之外,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总之,在这一节课中有成功的地方也有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在让学生通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揣测他的内心活动时,引导的不到位,留给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有点少。在最后体会写法时,因为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处理得有点仓促。今后我会继续加强业务学习,使自己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十
这篇课文由3个独立的片段组成。《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选自中篇小说《小兵张嘎》,《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红楼梦》,题目为编者所加。这3个片段分别描写了小嘎子、严监生、凤辣子三个人物形象,每一个片段,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可以说这3个片段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通过对这个片段的阅读,让学生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二是从中体会作家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及细节描写等写人的方法。另外,还要通过本篇课文的学习,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二、设计理念。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现、质疑、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四、教学关注点。
感受严监生这三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课前准备。
了解《儒林外史》的故事梗概。
八、教学过程。
(一)、交流资料。
1、你们读过《儒林外史》吗?谁能说说这部书主要写的是什么?
2、补充资料。
《儒林外史》是一面封建社会的照妖镜。它通过对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无耻行为的真实生动的描写,深刻地揭露了行将崩溃的封建制度的腐朽性,强烈地抨击了罪恶的科举制度,并涉及了政治制度、伦理道德、社会风气等等,客观上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
《儒林外史》是我国讽刺文学中的精品,作者擅长运用典型情节,深刻地揭露社会矛盾。语言准确、精炼、形象,具有讽刺效果。《儒林外史》是我国古典讽刺小说的高峰。
3、简介吴敬梓。
吴敬梓(1710~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全椒(在安徽)人,著有《儒林外史》和《文木山房集》等。吴敬梓虽是名门望族的后代,小时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但由于经济地位的迅速变化,使他接触了劳动人民,看到了社会的黑暗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因为思想上有进步的一面,并且掌握了描写现实的讽刺手法,所以才能在晚年写出《儒林外史》这部十分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
(二)、导入课文。
1.一个人,在临死时,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回答。
2、我们看看吴敬梓是怎样描写临死地主的?揭示课题,板书:临死前的严监生。
(三)、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利用上下文或者的方法查不懂的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正音。
(四)、再读课文,想象人物外部形象。
1.师范读课文,生想象画面:边听边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样子。
2.交流,达成共识。
出示课文插图学生仔细观察。作者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描写,请同学们先找出有关语句细致地读一读,并根据他的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揣摩他临死前的心理活动,然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学生反复读这句,思考:他可能说什么?心理想些什么。
3.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指派小组同学上台读。老师巡视。
读读评评,直到读好为止。
(五)、体会写法。
《小嘎子和胖墩儿比赛摔跤》和《临死前的严监生》两篇短文都刻画了人物形象。前者运用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后者运用了动作描写、神态描写。
神态描写:就是指描写人物脸部的细微的表情和姿态。
神态描写要表现人物性格特征。
要集中笔墨,要面面俱到。
要与外貌描写适当区别,注意细致观察,用心揣摩。
神态是人的一种行为,指人脸各部分的动作和变化。人们常说:脸是人感情的晴雨表。这说明了神态与人物思想感情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内心活动常常从人的脸部显示出来的。一个人心里高兴,往往就喜上眉梢;内心得意,就眉飞色舞;心里担忧,往往满脸愁容;内心痛苦,就双眉紧皱。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得注意如下几点:
1、要注意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
要写好人物的神态,就要仔细观察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比如笑,微笑是反映发自内心的喜悦;歪起一个嘴笑是表示心怀鬼胎,不怀好意;张大嘴哈哈大笑既表现人物豪爽的性格,也表现笑得痛快。可见只有观察清楚各种神态的特点,才能在描写神态中反映不同的意义。
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在同一场合的神态往往是不一样的。年龄相近,性别相同的人,由于思想性格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他们的神态也常常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人,碰到不同的情况时,他的神态也会不一样的。
2、要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描写人物的神态,还要注意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不能离开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需要,为写神态而写神态。
3、要同行动和语言描写相结合。
神态描写要结合在人物行为或语言叙述中,加强文章的表现力。
(六)、拓展。
阅读《儒林外史》。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十一
教材内容: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二个文段,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五、六回。
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一个极度贪财的“吝啬鬼”形象。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其意图就是让学生在把握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时,能体味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并不陌生,但是将这些技巧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却并非易事。学生也普遍有了阅读的习惯,爱读书,但是对比阅读,尤其是中外名著的对比阅读能力欠佳。
而此篇文章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白话文,作者在短短三百余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学生受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也不容易理解透彻。
教学目标:
版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册教材及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理解“诸亲六眷、郎中、监生、哥子、医家、穿梭、揩揩、插口、登时、故此、一声不倒一声”等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初步学习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学生将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的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这是本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节描写,学习作家巧抓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教法和学法: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此,基于学情,我准备采用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探究,亲近文本。在自主学习赏析中,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使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人物形象、品读写人文章的方法。重视语言的实践与运用,读写结合,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文,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的过程,掌握读、思、议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勾画圈点、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读写结合等方法,实现其与编者、文本的对话,并尝试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基于以上学情及教法、学法,我按照“一个游戏”、“一则故事”、“一个人物”、“一种表达”四个步骤展开教学。
(一)一个游戏导入。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导入,用游戏点燃快乐课堂,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
上课前,围绕教材中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进行猜谜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刻画人物要抓住其特点,不能千人一面。在轻松愉悦中,直击写人文章要点。
(二)阅读一则故事。
突出人物特点,离不开典型事例。故事中特定的场景以及人物的的特殊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资料补充,埋下教学伏笔。
接触文本前,引用《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家产的介绍,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出处,全面地了解人物背景,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人物身份的特殊化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引发学生后续的自主阅读活动。
2、阅读故事,感知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古白话文,在词句运用和语言表达上和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字,并借助注释、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意会等方法理解“诸亲六眷”“登时”等文言词汇,然后概括故事大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这样的环节安排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探究,学生一步步亲近文本,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也逐渐清晰起来。
(三)感知一个人物。
把握人物形象要以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使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人物形象、品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1、品读文字,分析人物特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透过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严监生临死前从失望——着急——绝望到了却心愿的内心活动过程,感悟严监生的形象特点。
这样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这个经典故事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来,“严监生”这个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也在学生的脑海中愈渐丰满。
语文教学既要“重意”更要“重言”。本课学习的核心点在于要让学生从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巧妙刻画的,体会其表达效果,用心感悟其精妙。
2、赏析文字,掌握写作手法。
严监生本人不能说话,但是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在说话,抓住“摇头”、“两根手指头”,这一细节描写,体会简单的动作传递的丰富内容,品味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传神。接下来,通过对场景中奶妈、大侄子等其他人物语言的解读,将严监生临死前的想法和常人的思维进行比对,感受侧面描写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故事结尾揭示了严监生的两根手指所指——两茎灯草,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一结果,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极具夸张和讽刺意味。把握了情节的高潮,就能够对人物形象做出深入的剖析。情节的高潮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在第四组课文《桥》的学习中,已初步感受过悬念设置,所达到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我结合文本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古代说书人在讲这个故事时会在哪里卖关子,得知这一故事结果,听故事的人会有什么反应?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对于情节及悬念设置这一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四)尝试一种表达。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给予学生的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也正是这方法让语文课堂更具张力,让学生的语文视野更为广阔。
1、阅读拓展,感受不同的写作手法。
补充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法国作家莫里哀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的阿巴贡这一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对比阅读让学生体验到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感受中外名家的风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懂得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无需面面俱到。
2、读写结合,尝试语言文字的运用。
品读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补白,让个性鲜明的严监生在学生的语言文字中丰满起来,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这既加深了学生对严监生这一吝啬鬼形象的理解,也让学生对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学生逐步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作业设计:
1、了解世界文学作品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尝试阅读相关书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写写身边的某个人物。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实践中体会,在实践中提升。
板书设计: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点,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吝啬鬼。
动作。
神态。
结束语:
把握课标理念精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求完美,但求突破,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十二
今天在市里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做了节课,题目为《临死前的严监生》。
在教学中,我努力扎实地做好以下几件事:。
好的阅读教学课一定呈现出“读好”的层次性:先求读正确、读流利,再求读有所悟、读进文本、读进人物、读进作者,最后达成的状态是读得有感情、有韵味。
本节课,为了达到读好的目标,我的操作是这样展开的:。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请几位同学分句朗读,教师边听边正音。
3、学生带着理解读,教师进行初步的朗读指导。
4、学生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画面。
5、默读质疑。
6、浏览勾画重点语句。
7、提炼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读,发现细节描写特点,品读悟法。
8、还原回语言情境中读,走进人物心里。
这样层层推进,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
将阅读教学做实,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词句的理解和运用务求落实。本节课的词语理解,我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注释理解词句,如“监生”、“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如多音字“挑”在语境中选择正确读音,还有“诸亲六眷”结合上下文理解;三是抓关键词理解词句。如抓住“头摇了两三摇、狠狠摇、闭着眼摇,伸出两个手指头、越发指得紧、指着不动”,深入品读、理解、对话。让词的色彩与生命在学生心灵中活现起来,同时,使得人物的奇特表现与鲜明个性,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活现起来,词句意蕴立体化了,人物形象也就立体化了。抓好词句的落实,阅读教学才能出彩。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本课的“写”,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这是“潜作文指导”;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一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教师根据文段叙述,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说”,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同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虽然课堂上,我有序地把我的设计意图都展现出来,也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但自己细细品味,这课却有那么多的不理想。
其一、课堂进入匆忙。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很匆忙的就开始上课。本以为准备好了,但刚刚进入第一环节,便感到与往日的课上感觉很不一样。课前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够,不了解学生状况。自己随便的上了课,学生也随便的跟着上了课。老师和学生便没了默契。
其二、时间掌握不准。最大的感觉是心中没数。比如,在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环节,指导学生读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语句时,我告诉学生突出动词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始终读不出效果,我的示范读来的有些迟了,这就耽误了时间。
其三、评价实效不高。
课堂的亮点应该是生成的精彩。但我的课堂恰恰缺少这些,或者说是我让生成的精彩转瞬即逝。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很多时候只是达到评价的目的却没有提升的作用,自己缺乏评价机智,课前的储备不足。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十三
昨天上午,我校中、高年级六位语文老师到实验小学听x老师讲授《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课文。这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作家笔下的人物”,安排这组课文的意图就是让学生进一步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听完全镇语文老师点评后,我们学校小语科组也组织老师评课,总结了这次活动所得。
在x老师这一节课中,我们学习到很多优点。首先,从设计上说,我们最欣赏的是他把重点、难点找得很准确,通过让学生找、读、想等方法领悟人物性格,为后面的读写结合作了很实在的准备。在教学中,他紧紧抓住“严监生伸出的这两个指头代表的究竟是什么?”这一线索来贯穿整堂课的。切入点找得这么好,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其次,从基本功上说,x老师自己的感情丰富,能给学生很好的朗读示范,从他那班学生朗读水平看出,x老师平时也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习惯的。
整堂课的亮点虽多,但还是有些遗憾之处的,一是x老师在直接点出本文注重细节描写的,但关于细节描写这点指导得太少了。于是,学生在练习写的时候是抓住了人物的外貌等描写,但还没达到是抓“细节”的程度。二是本文是一篇经典名著,讽刺手法非常突出,但x老师在教学时好像是忽略了这一点,在品味重点语句上也只是点到即止。
还是应该感谢这次活动,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也让我认清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收获不小。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十四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个精彩的片段选自我国著名的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生动的记叙了严监生临死前因为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浪费了油伸着两个手指不得断气,知道小老婆赵氏挑掉了一茎才垂下手指断气的故事,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严监生爱财如命的吝啬鬼的形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
3、初步了解细节描写的方法。教学重难点是能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揣摩人物的心理,感受人物的形象。
主要采用了要素组合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浓厚,教学效果较好。
1、七要素轮换使用,攀升强化次数。
这篇文章很多用字用词与现在有区别。要想理解文章就必须先攻破词句这关。于是在备课时,从意思、用法、说法三方面分类整理出孩子们需要掌握的词语和难度的句子,呈现在学习卡一中。教学时,通过同桌互读互听,在检测预习的同时,为课文的学习做好铺垫。
研读文本时我分了两个板块。第一版块是体会严监生的病重。这部分内容是作者为后文埋下的伏笔,富甲一方却已奄奄一息的严监生在临死前却还在关注着那丁点灯油,这前后的巨大反差为学生理解严监生吝啬鬼的形象做好铺垫。教学时,先看插图,通过观察感受严监生病情的严重。接着读课文,画出描写严监生病重的重点语句,感受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并批注感受。从“诸亲六眷”、“五个侄子”、“管庄的家人”等的行为体会严监生的病重,体会侧面描写。从“一日重似一日,再不回头”、“一连三天不能说话”、“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这些直接描写去体会严监生的病重。在读到“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这里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病那么重了还不肯断气?是否有非常重要的事情没有交代清楚。”
第二个版块是学习诸亲六眷的猜测和严监生的动作和神态,体会严监生的吝啬形象。这是教学本文的重难点。教学时,我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严监生动作和神态的句子,多读几遍,批注感受。再让同桌合作填写表格,理清思路。接着小组合作重点研读描写严监生反应的句子,完善表格。在教师补讲时,引导学生紧扣“摇了两三摇”“睁的滴溜圆,狠狠摇,指得紧”“把眼闭着摇头,指着不动”这些句子,学习细节描写,感悟严监生从急切到绝望的心理变化,从而感悟他的吝啬。在这里还进行了课外资料的拓展,补充《儒林外史》中写严监生家境和严监生吝啬的句子,进一步体会他的吝啬,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这样七要素轮换使用,使关键知识强化次数不断攀升。
2、交出主动权。教学中,我大胆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如同桌互相检测预习成果;在突破重难点时,引导学生先自学,再同桌二人交流,最后小组整合学习成果,并汇报,这一过程都是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只做了最后的补讲。在小组合作学习时,让学生走出位置,了解其他小组学习情况,然后补充完善自己的学习小卡。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胆量。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
3、有效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本插图进行说话练习,让学生对严监生病重的形象有了初步的印象。在理解人物特点环节,拿出灯草实物,让学生摸一摸看一看,深入感受严监生的吝啬形象。
4、学习方式训练到位。教学时,多次运用约定进行动静的转换。其中,完成单元组合作学习的约定是根据《儒林外史》序言中的两句话制定的: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在小组活动中,学生之间能做到相互关注、角色分工明确、讨论时不影响别组;学生回答问题时,声音洪亮能做到面向大多数同学。
为了按要求上好这节课,我虽然做了种种努力,但整堂课还是有很多遗憾之处的。如课堂时间安排不紧凑,后面的教学有些仓促。另外,本人驾驭课堂的能力还很不够,表现在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比较单一,对学生的回答没有进行归纳或者提升。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ms—eepo教学改革的指引下,我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十五
听了吴晓丹老师的《临死前的严监生》的确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单从课堂的气氛效果、教学目标的既定和完成上来说,是成功的。还是在“双基”扎实、真实地得到重视和落实,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为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机会上,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
一、落实“双基”:
《临死前的严监生》中节选的人物,应该说学生早有耳闻,但是对于文本学生并不熟悉,古白话文的很多句子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生僻,别嘴,不好读,很多字不认识,如果不先扫清字词障碍,将无法进行人物的品读及写法的体会。对于这样的课文预习显得尤为重要,检查预习也就成了落实双基的必要手段。在吴老师的课上我们可以看到每一处生疏字词及易读错、易混淆的字音老师都做到心中有数,没有放过,通过多种训练方式加以强化。在检查学生初读课文时的集中出示容易混淆的、难以理解的、难读的词语,并相机进行了意思上的理解。接下去还指名学生读课文,在公开课上,吴老师如此舍得花时间在字词上、在课文的朗读上,可见对双基的重视和落实,同时也说明了吴老师很好的领会并实践了高段语文要重视课文的整体把握这一要点。细心的老师一定发现了,吴老师在课上至少有五次对全文的朗读(初读课文、指名学生读文来检查、再读课文了解严监生、到四读课文,聚焦“人物形象”)其它读就更不用说了。在吴老师的课上我们很清楚的看到了她克服了讲课与考试两层皮的现象。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了课程资源。
为了落实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学习运用。吴老师在课中充分地开发利用了课程资源。
1、如:复习本册课文当中的人物形象,导入课文,既让学生初步感受作家对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栩栩如生的描绘,也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进入课文学习时,让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发现课文与以前的有什么不一样?充分利用了课文与众不同的资源。看似平常,却能说明老师敏锐的语文意识呀。
3、进入本节课学习时,又利用了课文导语的资源,让学生获取信息,并相机补充了严监生很有钱。
4、再到第五个环节:体悟写法,阅读比较的时候,吴老师开发了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笔下的吝啬鬼葛朗台描写的资源,让学生在比较学习中,既让学生明白可以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也让学生知道刻画人物的方法可以不同,应从实际出发。
从上面4处可以看出吴老师高度重视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不是盲目的开发利用,不但有效的落实了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而且增强了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就是为学生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吴老师的课上,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一点。如:在第三个环节聚焦“病重”中,读着读着,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严监生?出示这样一个句式:这是一个( )的严监生,因为( )。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是很好的进行了句式的训练的同时,还对描写病重的成语的有意识积累。一举三得。
再如:在第四环节,练笔写话中,吴老师又为学生创设了运用本课习得的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进行写话训练。在课堂上就学以致用。有效落实。
当然,创设的语文实践的机会的例子还很多,如阅读比较的创设等等都是很好的说明。
总之,本堂课教学思路清晰,板块教学明晰,重点突出,充分发挥了主动性和创造性,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十六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第二个文段,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的第五、六回。
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肯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用白描手法,塑造了一个极度贪财的“吝啬鬼”形象。
本单元围绕“作家笔下的人”这一专题安排了三篇课文,文章在刻画人物时采取了不同的手法,其意图就是让学生在把握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时,能体味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但欠缺用准确的语言概括的能力。学生对人物描写的各种方法并不陌生,但是将这些技巧迁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却并非易事。学生也普遍有了阅读的习惯,爱读书,但是对比阅读,尤其是中外名著的对比阅读能力欠佳。
而此篇文章又是学生接触的第一篇古白话文,作者在短短三百余字中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学生受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的限制,也不容易理解透彻。
2011版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提出,“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结合本册教材及本单元教学目标,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理解“诸亲六眷、郎中、监生、哥子、医家、穿梭、揩揩、插口、登时、故此、一声不倒一声”等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通过朗读感受人物形象。
3、体会人物动作、神态描写的作用,初步学习通过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以及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4、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注意整合和提升,注重学生将已有的关于“写人”的读写经验与本组教材的学习有机的结合,提高阅读和写作这方面文章的能力,这是本单元学习的核心任务。根据五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单元阅读训练的重点,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品读鉴赏作者高超的讽刺艺术、经典的细节描写,学习作家巧抓人物动作、神态刻画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及其妙处,并尝试迁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
2011版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基于此,基于学情,我准备采用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探究,亲近文本。在自主学习赏析中,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使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人物形象、品读写人文章的方法。重视语言的实践与运用,读写结合,通过语言文字的运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反复读文,通过初读――细读――精读――品读的过程,掌握读、思、议相结合的学习方法,并通过勾画圈点、自主探究、讨论交流、读写结合等方法,实现其与编者、文本的对话,并尝试对文本进行二次创作。
1课时。
基于以上学情及教法、学法,我按照“一个游戏”、“一则故事”、“一个人物”、“一种表达”四个步骤展开教学。
(一)一个游戏导入。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导入,用游戏点燃快乐课堂,唤醒学生的阅读兴趣。
上课前,围绕教材中学生耳熟能详的人物,进行猜谜游戏,学生在游戏中感知刻画人物要抓住其特点,不能千人一面。在轻松愉悦中,直击写人文章要点。
(二)阅读一则故事。
突出人物特点,离不开典型事例。故事中特定的场景以及人物的的特殊表现,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1、资料补充,埋下教学伏笔。
接触文本前,引用《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家产的介绍,这有助于学生了解文本出处,全面地了解人物背景,为后文的学习做好铺垫。同时,人物身份的特殊化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进一步引发学生后续的自主阅读活动。
2、阅读故事,感知人物形象。
这是一篇古白话文,在词句运用和语言表达上和现代文有很大的不同。因而,引导学生反复读文,读准字音、读通文字,并借助注释、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意会等方法理解“诸亲六眷”“登时”等文言词汇,然后概括故事大意,初步感知人物形象。
这样的环节安排符合小学生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语言文字的能力。通过自主阅读、自主感受、自主探究,学生一步步亲近文本,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在学生的心中也逐渐清晰起来。
(三)感知一个人物。
把握人物形象要以人物描写的语言文字为依据,从人和事件的具体材料出发,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使学生逐步掌握概括人物形象、品读写人文章的方法。
1、品读文字,分析人物特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分角色朗读中,学生透过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严监生临死前从失望——着急——绝望到了却心愿的内心活动过程,感悟严监生的形象特点。
这样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充分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同时,这个经典故事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来,“严监生”这个经典的吝啬鬼形象也在学生的脑海中愈渐丰满。
语文教学既要“重意”更要“重言”。本课学习的核心点在于要让学生从语言材料中得出,作者是如何运用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巧妙刻画的,体会其表达效果,用心感悟其精妙。
2、赏析文字,掌握写作手法。
严监生本人不能说话,但是严监生的动作、神态在说话,抓住“摇头”、“两根手指头”,这一细节描写,体会简单的动作传递的丰富内容,品味文学作品语言表达的传神。接下来,通过对场景中奶妈、大侄子等其他人物语言的解读,将严监生临死前的想法和常人的思维进行比对,感受侧面描写对于人物塑造的作用。
故事结尾揭示了严监生的两根手指所指——两茎灯草,这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这一结果,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极具夸张和讽刺意味。把握了情节的高潮,就能够对人物形象做出深入的剖析。情节的高潮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比较难理解的。学生在第四组课文《桥》的学习中,已初步感受过悬念设置,所达到的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我结合文本特点,启发学生思考:古代说书人在讲这个故事时会在哪里卖关子,得知这一故事结果,听故事的人会有什么反应?通过与文本对话,学生对于情节及悬念设置这一表现手法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和感悟。
(四)尝试一种表达。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堂给予学生的是语文学习的方法,也正是这方法让语文课堂更具张力,让学生的语文视野更为广阔。
1、阅读拓展,感受不同的写作手法。
补充阅读资料,让学生了解法国作家莫里哀用鲜活生动的语言描写,刻画的阿巴贡这一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对比阅读让学生体验到刻画人物的不同方法,感受中外名家的风采,“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更重要的是,学生结合生活实践懂得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对人物进行刻画,无需面面俱到。
2、读写结合,尝试语言文字的运用。
品读人物神态、动作的描写,根据自己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想象严监生临死前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内心活动的补白,让个性鲜明的严监生在学生的语言文字中丰满起来,立体起来,鲜活起来,这既加深了学生对严监生这一吝啬鬼形象的理解,也让学生对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人物描写的方法有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感受和体验,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文实践、运用的能力,学生逐步在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
作业设计:
1、了解世界文学作品的四大吝啬鬼形象,尝试阅读相关书目。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味。
2、运用本节课学到的人物描写的方法,写写身边的某个人物。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在实践中体会,在实践中提升。
板书的设计突出教学重点,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浓缩,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吝啬鬼。
动作。
神态。
把握课标理念精髓,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不求完美,但求突破,教学因预设而有序,因生成而精彩。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十七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成功之处有:
1、课前预设充分、学情了解清楚。
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词语的古今义不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先质疑,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好铺垫,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词的基本方法。
2、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就是为学生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串讲课文主要内容,再如:抓住神态、动作的词句,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从而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及其妙处。
3、立足教学,作为选入教材的文本,我在审视文本、原著和作者之外,还得关注了编者意图。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切准小说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引领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真真切切体味人物形象。读出形象,读悟性情。在读悟过程中关注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文本解读、拓展想象、感悟补白等,让学生对“一个名字”、“一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4、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精妙的写作方法。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语言现象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三次摇头”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再到内化,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致力于实现理解语言内容与学习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5、精彩的生成也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正是这样充分的教学预设,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准确精彩地理解了古白话文文言词。如:一生说“郎中”就是医生,另一学生马上补充说是指“中医”。学生还走进了人物内心,读出了严监生“三次摇头”背后的心路历程。再如:在体会作者精妙写法的时候,学生对“三次”的描写能触类旁通,深刻领会。最后水到渠成,读出了严监生吝啬、嗜钱如命的本性。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上,由于教师语言积累不够丰富,对学生精彩发言的点评不够到位,今后我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十八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重点是要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由于教材只是《儒林外史》的一个节选片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没有读过原著,仅凭教材上的文字描写,对人物形象的把握容易走进误区。课堂上教师的及时引导,是学生初步学会赏析文学作品的关键。
教材《临死前的严监生》选段,重在表现严监生“吝啬”的特点。曾经在比赛现场观摩过一位青年教师执教该课,老师补充了一些原著中的片断,引导孩子感知严监生对家人的慷慨和深情,接着又让孩子自读自悟,思考:课文中的严监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当时有些孩子汇报严监生的特点是“节约”,老师竟然也认可了,还表扬了孩子能有自己的发现。尽管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引导孩子去体验“吝啬”,但在领悟人物形象这一点上还是打了折扣,肯定有大部分孩子是糊涂的:到底是节约?还是吝啬?看似差不多的词语,却代表着对人物截然不同的褒贬评价。
有了这些感悟,我决定在执教该课时“防患于未然”,从正确理解人物特点入手,引导孩子把握人物形象。
刚进入人物评价环节,预想中的难题就出来了:孩子们看法不一,有的说严监生舍不得多点一茎灯草,很吝啬;有的说严监生不愿多点灯草浪费油,很节约。到底该如何评价呢?原著当中的严监生的确是多面化的、立体的,可在这个片段里他的特点是相对扁平的,如果教师直接点出特点,显然不符合“尊重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这一理念,不符合“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这一要求”(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三学段的叙事性作品提出的阅读目标)。于是,我抛给他们一个话题:严监生临死前有必要点两茎灯草吗?孩子们兴致盎然,纷纷开始研读课文,找证据,在小组里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汇报时,他们激动地陈述了必要性:医家都不下药了,严监生即将死亡;夜晚天黑,亲人都来看他,肯定想看得清楚点;油灯里如果只点一茎灯草肯定很昏暗,点两茎是完全必要的……在这种理解的基础上,我乘势引导:这种用得起、必须用而不用的表现,是节约吗?不,那是吝啬!通过这种情景的补白,学生形象准确地感受到了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特点。
吝啬,是很多人都有的性格特点,但严监生的吝啬,却是极端的,不一般的!如何去感悟呢?仅凭文中的几处动作描写显然不够。补白,在这里又发挥了独有的作用。我首先启发孩子们结合原文去想象:即将死去的严监生,是副什么模样呢?同学们有的说他脸色苍白,有的说他骨瘦如柴,有的说他奄奄一息,有的说他连眼睛都没有力气睁开了,半睁半闭的……在这些想象的基础上,我们得出共同的答案:严监生已经没有任何力气了,濒临死亡!但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居然“还把手从被单里拿来,伸着两个手指头”“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是什么支撑他做出这些对他来说不可思议的举动呢?他心里想什么呢?孩子们已经完全进入了角色,脱口而出:“你们,你们不要点两茎灯草啊!太浪费了,快挑掉一茎,否则我……我死不瞑目啊!”在这种积极的课堂反应中,孩子们也很自然的感受到了,一般人临死前都是交代后事,和亲朋话别,而这个严监生,死前的最后一缕牵挂竟然是两茎灯草,最后的一点力气居然全用在两茎灯草上!太吝啬了!这是要钱不要命啊!顾钱不顾情啊!
至此,这个吝啬鬼的形象完全活了!这种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也镌刻在了学生的大脑里!
回顾这篇课文的教学,再次感受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的重要性。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要采取多种补白等教学手段,设法激活文本中的全部话语因子,让他们代表作者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心灵的沟通和交流,让学生在对话中感悟到生命存在的价值,感悟到文学的价值,感悟到精神相遇的喜悦。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阅读教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十九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临死前的严监生》。下面我从教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与学法、学情、教学程序、以及教学板书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首先说对教材的分析。
教材分析: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第七单元人物描写一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课文节选的片断不长,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活脱脱地刻画了一个吝啬鬼形象。这个片段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刻画了爱财胜过生命的守财奴的形象。
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严监生临死时,总是断不了气,却一个劲地伸出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是什么意思呢?这一令人难以捉摸的动作给众人造成了一个难以破解的谜,最后由赵氏把谜底揭出来。原来他是看到灯盏里点着两茎灯草,怕费油。多烧一茎灯草,竟会使一个行将就木的人耿耿于怀,放心不下,难以断气,这种经过艺术夸张的描写,活生生地刻画出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种如同素描一般的细节描写,把严监生的特点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地表现出来,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本组课文训练的主要意图以及学生的实际,我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技能目标: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发展目标: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重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难点: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特点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
在这堂课中,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情感朗读,直观教学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形成学生质疑问难,自主合作学习的局面。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识字、朗读能力都较强,理解人物性格和学习写作方法上较弱,因此我主要在读上下功夫,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人物的性格,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进一步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课教学是1课时。
(一)设计理念。
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凭借课文前的“阅读提示”,引导学生读书、思考、交流、讨论,鼓励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逐步提高阅读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自己的学习主人。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像、发现、质疑、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二)教学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过程。
课堂中学生可能说好多答案,目的使学生能在体会人物特点这是个吝啬鬼作好铺垫,形成天壤之别。
2、首先引导学生体会严监生病情的严重,及对他的初步印象。我是这样设计的:
课堂中可能有学生这样说:(节约、吝啬)我让同学表面理解后出示理解节约、吝啬的意思。
板书:节约吝啬。
3这时前面已经埋下了一个伏笔——严监生到底是节约还是吝啬,所以继续学习课文。
接着通过学习“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这一句来引导学生质疑:严监生的病情已经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这里我是这样设计的:
出示:4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很深的理解并知道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所以问:此时严监生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无药可救!奄奄一息!)继续问:此时严监生已经无药可救了又为何伸着两个指头总不得断气?(两茎灯草)点两茎灯草是一个怎样的环境?(晚间挤了一屋的人,桌上点着一盏灯)出示灯的。让学生说说灯光(微弱,星星之火)出示严监生临死前的图片的总结严监生是一个吝啬的人。
擦掉板书节约。
这两个想像说话训练有助于学生进一步地走进严监生的内心世界,把他不能说的话说出来,另一方面也给较为严肃的课堂增添了一些活跃的气氛。在学生大胆想象的基础上继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问: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他的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说吗?目的是让学生深刻的理解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同时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组织能力。
再读课文让学生在边读边想中头脑里浮现出严监生临死还伸着两个手指的精妙动作。也进一步深刻体会严监生是一个吝啬鬼。
体会写法。
多么高明的作家呀!短短三百多字就让我们如临其境地感受到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谁能说说作家是用什么方法刻画人物特点的?学生很容易说出(动作、神态)。
动作描写。
(小练笔)。
向学生简单介绍世界文坛上的四大吝啬鬼,他们是《威尼斯商人》中的夏洛克、《悭吝人》中的阿巴贡、《欧也妮·葛朗台》中的葛朗台、《死魂灵》中的泼留希金还让学生知道严监生只是中国的四大吝啬鬼之一,其它三个吝啬鬼是《围城》里的李梅亭,《一文钱》里的卢至,《外物》中的监河侯。
总之这节课我给学生更多发挥自己语言和才能的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发现、创新,学习作者抓住人物动作、神态、心理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二十
上学期,我读了《临死的严监生》这篇课文后,一幅戏剧般的画面频繁浮现在脑海里,使我刻骨铭心。
严监生的喉咙被痰堵塞,呼吸困难,气息奄奄,无法说话,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示意三亲六眷。面对大侄子、二侄子、奶妈的问候总是摇头。只有赵氏问时:“爷,你是为那灯盏点的两茎灯草,不放心,恐费了油。”才点一点头,把手垂下,一命呜呼。
故事刻画出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生怕多费一茎灯草的油,牵肠挂肚,难以断气。这个爱财胜过生命的老抠,催人泪下,发人深省。假若其谜底不被赵氏揭开,那么,还不知道他何时才肯断气。他抠门的程度,远比小品《不差钱》中的赵本山还要利害多少倍。正如赵本山所说:“你知道,人最、最痛苦的是什么吗?是人还没有死,钱没了!”
严监生吝啬的形象,固然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但他临终前都还要这么节约的品质深深地感化着我,改变了从前的我。
我是一个五口之家的独子独孙。爷爷、爸爸当小学公办教师,每月都有好几千元的工资。我成了一个幸福家庭的“小祖宗”。自记忆以来,吃穿都要挑好的,老人稍有不慎,就会冲他们生气、发火。连学校营养餐发的'牛奶,吃厌了,我就会拿牛奶喷洒与同学嬉戏。严监生的可怜与我的享受相比,简直是差之千里。
自从学了这篇文章之后,我以严监生节约的精神为典范,以“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为准绳,扪心自问、深刻反省,内心深处深感内疚。于是,我主动地开始学洗衣服、学煮饭、学喂猪之类的家务事,也懂得要勤俭节约。每逢听到奶奶或妈妈对人说:“今年我家的‘小祖宗’比往年懂事多了!”我感到无比自豪,无比光荣。奶奶呀,央求您不要再喊我‘小祖宗’了,直呼其名我会踏实些!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二十一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下第七组一篇经典的文学性文本,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虽然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活脱脱地展现了一个爱财胜命的吝啬鬼形象。“两个指头”的招牌动作跨越百年的文学长河,定格在了读者心中。
细读这个经典片段,可教的点还真不少。一是疑难字词。古代白话文不少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太一样,虽然课文附有部分注解,但还是有些词语需要理解。二是内容学习。为什么“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为什么“赵氏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需要弄懂。三是人物形象。一个活脱脱的守财奴形象。四是语言特色。语言精炼传神,如听了二侄子的话后,病入膏肓的严监生竟然“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几摇”,一副什么都可以忘,但银子是绝对不会忘的贪婪样儿。五是叙述手法。课文把严监生的严重病情与牵挂区区两茎灯草的动作进行对比,以旁人的动作和语言衬托严监生的动作和内心变化。六是拓展阅读。由于是节选,课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学生要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只能去阅读原著。这么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里完成显然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必须来一番取舍。取舍的依据是什么呢?那就是课标的学段目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和学生的现有水平。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从教材的编者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其用意从总题目“人物描写”四个字可见一斑,况且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从学生的现有水平看,虽然在第五组的“名著之旅”中,学习感受人物形象,但并没有受过描写人物方法的专项训练,而课后习题、单元习作等都不约而同地把目标指向“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描写方法”这两大落脚点。以此对照各学点,把“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形象,在尝试模仿写话中初步习得作者抓住典型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作为核心目标定位是比较适宜的。
确立核心目标后,该如何“紧扣核心目标,分步推进落实”呢?我想,“模仿迁移”的关键是之前“方法的习得”。在这一方法的习得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什么?教师需要做怎样的引导和化解?这是我们在课前需要思考的。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能很快聚焦严监生临终前与亲人交流的场景,也能笼统地感觉到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语感好的同学能体悟到人物的吝啬,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节约的表现。同时很多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大都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来写,这篇课文也是运用这样的描写方法,它的表达效果到底是如何凸显的呢?学生似懂非懂。所以在课堂上,我就运用了“同桌互读,关注动作描写——师生对读,凸显神态描写——想象练笔,揣摩内心想法——感受形象,习得表达方法”的分步操作方式来化解难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描写的精妙,从而习得方法,迁移运用。
从今天的课堂操作来看,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
张老师提到的“适时补充讲话时的身体状态”这一策略,当时也考虑过,主要抓住课文对病情的描写,在对比阅读中深入体会动作描写的精妙。课文开头用了许多笔墨,层层深入地把严监生的奄奄一息、行将就木的情状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交代了动作描写的必要性(严监生不能说话、只能做动作),二是与后文严监生因为两茎灯草而一直做着“越发指得紧了”“只是指着不动”和“狠狠地摇头”这些颇费些力气的动作形成鲜明的对比。两相对比,学生更能看到人物的本质:面对金钱,哪怕是微乎其微的两茎灯草,严监生也决不含糊。从中,进一步体会到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表达效果。但因为一节课毕竟时间有限,后来做了割舍。
确立了核心目标后,如何寻求适宜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来分步落实是保证高效课堂质量的关键。请老师们毫无保留的提出宝贵意见。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侄儿、穿梭、郎中、诸亲六眷、挑掉、登时”等字音。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感受严监生这个鲜活的吝啬鬼形象。
3、体会作者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方面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交流《水浒传》里的人物特点。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2、检查读书效果。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哥子、一声不倒一声、登时、两茎灯草、挑掉。读词正音,理解词语。
3、用一两句话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假如你就在严监生的旁边,面对他临死前伸出的那两根手指,你会作何猜想?
2、诸亲六眷作出了哪些猜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和同桌交流交流。
3、一般人死前会牵挂些什么?
可是,严监生临死前居然牵挂两茎灯草,这实在出人意料。为了区区两茎灯草,他之前是如何念念不忘呢?让我们看看他临死前的反应,细细地品读品读。
四、回读课文,品味作者语言。
1、细读句子,朗读感受严监生临死前的形象,出示句子:
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手指头。
他就把头摇了两三摇。
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得紧了。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如果此时你就站在严监生床前,你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五、总结写法,拓展阅读。
1、读句子,体会写法。
作者抓住严监生临死前伸着两个指头的经典动作,通过动作、神态进行细致的描写,这叫——细节描写。
2、出示四大吝啬鬼和葛朗台临死前的片断,交流体会。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女儿欧也妮把金器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冲着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教案临死前的严监生篇二十三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受严监生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激发学生阅读中外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感受人物的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这两幅漫画啊,画家通过对细节的突出和夸张,达到一种喜剧的效果。作家也常采用这种手法。在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中,通过对人物动作、神态等细节的突出和夸张,刻画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尤其是对严监生的刻画,更是被人称之为“千古绝唱。”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一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来,大家一起读一下题目。
3、监生是什么,知道吗?请大家翻开课本133页,看看课文下方的注释。借助注释可是学习课文的一个好方法啊。
二、熟读课文,感知故事大意。
1、那好,孩子们,现在就请大家大声朗读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不理解的字词看注释或者查工具书。
2、检查读书效果。
出示词语:诸亲六眷、侄子、郎中、已后、登时、两茎灯草、一声不倒一声、挑掉一茎。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这里有两个多音字,找到了吗?在这里读什么呢?全班来读一读。
这些词语中你有不理解的吗?
理解:诸亲六眷(文章中的诸亲六眷是指哪些人?)两茎灯草(大家看看134页的插图,找到没有,那盏灯,好极了,那就是两茎灯草。)已后(就是现在的“以后”,注释中也提到了,不是吗?)登时(换个词来说,立刻、马上、顿时。)。
读准了字音,理解了词语,让我们再来读读文章。指名分部分朗读课文。评议。
说说,严监生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聚集重点,感悟人物形象。
1、这样的一个守财奴的形象,作者是怎样写的呢?
请看这么一个句子。出示例句:“严监生喉咙里痰响得一进一出,一声不倒一声的,总不得断气,还把手从被单里拿出来,伸着两个指头。”
哪位同学先来读一下,其他同学想想,你会发现什么。
严监生此时的病情已经怎样了?你还能从文章中找到另外的句子来说明严监生已经病得不轻了吗?好极了,用个成语来形容他。(奄奄一息、形容枯槁、行将就木、生命垂危)。
读,再读。怎样?闭上你的眼睛,你头脑里浮现出来的是什么?(严监生的两个手指头)。
2、面对临死前严监生的那两根手指,诸亲六眷都作出了哪些猜测,严监生又会有怎样的反应,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语句读一读,在相应的句子旁写上你的体会。
3、指名读诸亲六眷作出的猜测。
找到了吗?孩子们。我们按课文的顺序来说说。
首先出场的是:(大侄子)。
当大侄子猜想莫不是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时——。
句子一:他把头摇了两三摇。
尽管身体极度的虚弱,尽管呼吸已断断续续,但面对那两茎灯芯,他仅仅是摇了摇吗?你想,那是怎样的摇头?(用力、失望)。
对严监生来说,那两茎灯芯烧去的仅仅只是那么点灯油吗?还烧去了他的(银子、生命)。
所以他面对大侄子的猜测时——生读。
接着出场的是?(二侄子)。
句子二:他把两眼睁的滴溜圆,把头又狠狠摇了几摇,越发指的紧了。
他的的反应与前一次有什么异同吗?
融入这份感受,再来读读这个语句。
忠诚的仆人来了。她猜想——(生读)。
他听了这话,把眼闭着摇头,那手只是指着不动。
这一次的反应又有什么不同吗?
灯油啊,我那宝贵的、珍贵的、可爱的灯油啊,我严监生真是爱你在心口难开啊!如果可以,他会怎么说呢,让我们来当一回严监生的代言人吧?投影出示:
你们呀!怎么就不明白我的心思呢?
真的就没有人明白严监生的心思吗?生读赵氏的话原来这两个指头啊,指得是——(板书:两茎灯草)。
真是知夫莫若妻,知严监生者——赵氏也!
众人看严监生时——(全班读)点一点头,把手垂下,登时就没了气。
终于放下了所有的心事,咽下最后一口气,走了。
3、同学们,这种内心的感受和变化,作者是抓住了严监生的什么来描写的呢?是哪些部位的动作?(两个指头、头、眼睛)的确啊,他的动作反应了他内心的想法。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让这个个性鲜明的人物从文字中站了起来。
四、比较阅读。
末了,终于到了弥留时候,那几日老头儿结实的身子进入了毁灭的阶段。女儿欧也妮把金器铺在桌上,他几小时地用眼睛盯着,好像一个才知道观看的孩子呆望着同一件东西;也像孩子一般,他露出一点儿很吃力的笑意。有时他说一句“这样好教我心里暖和!”脸上的表情仿佛进了极乐世界。本区的教士来给他做临终法事的时候,十字架、烛台和银镶的圣水壶一出现,似乎已经死去几小时的眼睛立刻复活了,目不转睛地瞧着那些法器,他的肉瘤也最后地动了一动。神甫把镀金的十字架送到他唇边,给他亲吻基督的圣像,他却作了一个骇人的姿势想把十字架抓在手里,这一下最后的努力送了他的命。他冲着女儿“把一切照顾得好好的!到那边来向我交账!”
3、与《临死前的严监生》相比,你觉得在这个片段在描写方法上与课文有什么异同之处?
今天,通过对《临死前的严监生》这篇文章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严监生的格外吝啬,也知道了,只要抓住了他与众不同的一面进行描写,就可以描写出一个人的特点,他自然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学们,文中我们所看见的人物只是一个小小的人物而已,若想知道更多,老师建议你推荐同学们看吴敬梓写的这部《儒林外史》。
板书设计:
两个指头两茎灯草。
(神态、动作……)。
守财奴。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31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