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对于商业方面的总结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改进商业策略。注意总结的时间范围和事件选择。希望大家能够通过阅读总结范文,提升自己的总结能力和写作水平。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一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下)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看一看(一)》,这是一节新授课。
2、教材简析。
观察物体是在学生学习并掌握了“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关系的基础上安排的。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而且又为以后学习有关几何图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3、说教材重点和难点。
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方位感不强,他们往往前后不分,左右搞错,观察周围的事物也是比较单纯、直观地看表面。因此,“让学生体会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不相同,从活动中体验并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依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他们体验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并不完全相同,领悟观察物体的方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2、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以及观察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意识,会用数学的眼光和方法观察、分析生活中的有关物体。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一年级学生年龄、心理、认知规律等特点,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和引导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并运用大量观察、操作、交流、游戏等形式辅助教学。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四、说教具准备。
根据教学需要,本节课要准备的教具:多媒体课件、小熊玩具。
五、说教学过程。
1、说整体设计。
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善于记忆具体事物。因此,在教学中,我将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启发诱导学生按照直观感知--表象认识--概念形成--拓展运用的规律组织教学。因此,本节课的设计有四个层次:
第一层:创设情境,直观感知。
第二层:表象认识、领悟方法。
第三层:概念形成、诱思转化。
第四层:深化迁移,拓展运用。
2、说局部设计。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情境教学是低年级教学中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它符合儿童的思维特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维。
我让学生4人一组,围成一个长方形而坐。让他们从不同的方向观察玩具熊。体会从不同的方向看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一样的。
3、说练习设计。
这样设计练习,不但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的机会,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方法的过程,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成了能力,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二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课件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课件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方格图等。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
1、诱导准备;
2、探究新知;
3、迁移运用;
4、回顾总结;
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课件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课件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五)、拓展延伸:
1、布置拓展延伸题: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这是把下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尝试,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也是考察学生能否用今天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p16——18页习题。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主要展示三种数数方法,体现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现了“千”概念建立的过程。板书内容色彩分明,重点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符合聋哑儿童以目代耳的认知特点。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三
活动目标:。
1、学习散文,能有感情地朗读散文2、通过观察图片、玩猜测游戏和表演,感知散文的画面情景,理解和表达散文内容3、积极参与活动,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活动准备:
2、教师能熟练并有感情地朗读散文。
活动过程:
1、教师逐幅出示教学挂图的画面,引导幼儿分别观察,进行猜测活动。
2、教师完整地朗读散文3、教师带领幼儿有感情地朗读散文活动延伸:
带领幼儿走出室内,去观察室外的景色,并用语言来形容.
活动反思:
孩子们都积极参与活动,感受、体验学习的乐趣。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四
孩子对小动物天生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无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都会对它们表现出莫大的关心与好奇。《数一数》这首儿歌正是以幼儿最感兴趣的动物作为题材,能够深深地吸引幼儿,而且儿歌中还蕴含了数字、方位这一科学方面的信息,有着很大的教育价值。此外,它还是一首带有绕口令色彩的儿歌,包含了韵脚相同的5种动物,能够矫正发音部位,对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对幼儿进行语言美的熏陶有着很大的作用。新《纲要》在语言领域也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于是我设计了本次语言活动。
2幼儿情况分析
本活动选择在小班下学期进行。3、4岁的幼儿正是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让幼儿进行一些绕口令等语言的训练更有助于他们能正确的发音。但小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注意时间短,兴趣稳定差,新异、强烈以及活动的刺激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所以我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制作了ppt,生动的课件能为孩子们创造一种游戏化的情境,运用声音、图象、动画,生动形象地展示了认知对象,调动了幼儿的视觉、听觉、各种器官,如同和动物们在森林里玩捉迷藏一样,让幼儿在看看、找找、说说、听听、念念中自由地去学习,在活动中保持较高的兴趣。
3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育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导向作用,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于:
(1)感知理解儿歌内容,读准“虎、鹿、猪、兔、鼠”的音。
(2)借助ppt课件,初步学习运用方位词。
(3)体验儿歌中诙谐的情感、情绪,愉快、积极地参与活动。
4说重点难点。
本次的活动的重点是理解儿歌内容,学说儿歌,读准儿歌中五个小动物的发音。难点在于第二个目标,初步学习运用方位词。
(一)导入(出示ppt中背景图与小动物画面)
师:小朋友看一看,这里有哪些动物朋友啊?我们跟他们打个招呼吧。(幼:小老虎,你好!……)
(以开门见山的方式引出了儿歌的主角:5个小动物。形象生动、色彩鲜明,激发了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跟小动物问好,不仅是一种礼貌,也在无形之中让幼儿练习了虎、鹿、猪、兔、鼠的发音,为目标一做铺垫)
(二)分句播放ppt课件,感知理解儿歌内容,学说儿歌。
1、师:动物朋友跟小朋友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现在我们去把他们找出来好吗?老虎会藏在哪里?(幼儿自由猜测)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只老虎到底藏在哪里?(按老虎按钮键,出示背景为山的图片)原来啊,这只老虎藏在哪里啊?(幼:山上)我们把它叫出来吧:小老虎、小老虎,出来吧。(播放老虎从山里跑出来的动画)有一句好听的话也说了这件事情,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播放声音“山上一只虎”及文字动画)我们也来学一学吧。
2、在讨论第二、三个动物的时候,也用此方法,先猜测动物可能会隐藏的地方,然后教师利用动物按钮键验证幼儿的猜测是否正确,集体把小动物喊出来,学说儿歌中的短句。
3、在讨论第4个小动物的时候,待幼儿将小动物喊出来后,提出要求:请小朋友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一说:“哪里一只x”,可以先与旁边的好朋友一起说说。最后再个别回答,播放课件,集体学说。
4、最后一个小动物小老鼠被喊出来后,直接请幼儿一起来用相应句式的话说一说。
5、整理,引出儿歌最后两句。(出示相应的动画)师:一共有几位朋友来和我们玩了捉迷藏的游戏?我们一起来数数看。它们是谁呀?这一次,请小朋友用一个字来说说看。
(这一环节是活动的中心部分,运用了ppt课件,幼儿能够主动地去猜测动物藏的地方,初步地运用一些方位词,为目标二服务。另外,生动有趣的动画、多样的形式使得原本枯燥、乏味的语言教学变得有生趣了,吸引了幼儿能够主动地学说儿歌中的短句,更好地促进目标一的达成。儿歌的最后一句“虎、鹿、猪、兔、鼠”这几个的发音,是本首儿歌中最难的一句,我提出了“用一个字来说一说”的要求,进行了重点强调与练习)
(三)完整播放儿歌
1、完整欣赏儿歌。师:刚才我们看到的漂亮的图画里面其实还隐藏了一首好听的儿歌,我们一起来听听看。(播放ppt最后一张)
2、师:现在我们也来说一说这首儿歌吧。
(幼儿学说儿歌,教师播放课件,运用课件中的动画帮助幼儿记忆儿歌内容)
3、接龙游戏:
老师说:山上——幼儿接:一只虎……(利用动物按钮键点击到相应的动画中提醒幼儿。那么这里就不仅是帮助幼儿利用游戏进行儿歌的复习巩固,也充分突出了多媒体课件中按钮的便捷性)
(四)游戏“捉迷藏”。
2、幼儿自由藏在活动室里的某一个地方。
3、交流:刚才你藏在哪里?(窗帘后面、桌子下面……)
(捉迷藏游戏的加入,使得活动动静结合,保持了幼儿的兴趣;另外,交流的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为幼儿提供了运用简单的方位词的机会,更好地将本活动的难点处理落到了实处)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能辨别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比较、概括和动手操作的能力,初步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1、辨认简单物体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形状。
2、从上面观察物体的形状。
教学准备:
玩具车、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用电脑出示课本第全景图,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
1、交流,同桌说一说。
2、全班汇报。
小明看到了车的警灯,小华在车的侧面、小亮在车的后面。
【设计意图:引起兴趣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进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探索新知。
思考:分别从车的上面,侧面,后面观察。
生1:我从上面看到了警灯和车顶盖。
生2:我从侧面看到了车门和轮胎。
生3:我从后面看到了车牌和尾灯。
2、刚才,我们在不同的位置上对小汽车进行了观察,(课件显示课本主题图)小明小华小亮也在观察小汽车。根据你的经验,判断下面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
3、解决问题完成例题。
4、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发现了什么?
同一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一样的。
三、巩固新知。
1、出示图片,提问:从书包的侧面面,会看到哪幅图?
拿出书包观察侧面做出选择,肯定评价。
2、课本:练一练。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吗?
板书设计:
正面侧面上面背面。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六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二、说学生: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计数器、方格图等。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1、诱导准备;2、探究新知;3、迁移运用;4、回顾总结;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就是9——10,99——100,999——1000的变化过程。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五)、拓展延伸:
1、布置拓展延伸题: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这是把下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尝试,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也是考察学生能否用今天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p16——18页习题。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
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
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
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主要展示三种数数方法,体现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现了“千”概念建立的过程。板书内容色彩分明,重点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符合聋哑儿童以目代耳的认知特点。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七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 “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课件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 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课件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方格图等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1、诱导准备;2、探究新知;3、迁移运用;4、回顾总结;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就是9——10, 99——100, 999——1000的变化过程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课件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课件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最后,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我简短地介绍一下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我设置了五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创设—数学活动—应用拓展—巩固深化—总结回归。
1、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的儿童乐园,一方面是为了切合教材,另一方面是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通过有音乐的ppt,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学习状态。
2、数学活动:我设计了两个小部分。一是初步感知。二是数数交流。首先在初步感知里,让学生通过看图,自由探索交流,目的是满足其好奇心,让他们能定下心来进入接下来的学习交流。二就是数数交流。就是让他们从乐园里找出与老师手上卡片物体数量一致的物体。由于这是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刚接触学生,所以并不马上能说很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于是在我的教案里,我设计了ab计划。a计划就是,如果答案有错的话,说明有些同学还不没掌握数数的方法。因此要展开讨论,怎样才能数得又对又快?让学生思考,并请他们提议。最后总结一定要按顺序数。b计划就是,如果答案都全对的话,也不能太掉以轻心。因为这只能说明大家数数能力良好,但不一定就又对又快,因此设置一个“摘苹果”游戏,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也能检测学生数数能力,并训练其数数速度。
3、应用拓展:应用拓展这环节的目标是让学生运用点子图来数数,并初步体会其对应关系。因此我把这环节分成两个个小部分。一是大笨象难题。二是猜猜小圈圈。大笨象难题里,先在ppt里展示一只大象,然后又一只,最后不断叠加到10只。让他们数数。这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视觉刺激效果,从而引导他们把具象的东西转化为抽象的东西来清点就更快更准。接下来马上就是猜猜小圈圈。先是准备5张画了圈的卡片,然后让他们看看黑板上的10幅图里,哪张图片对应哪张卡片。在家教时发现学生作业上因为画圈大小不一而被老师扣分。所以我接下来就弄个小变式。请学生上黑板前对应其余五张没有圈圈卡的,补上圈圈。画圈最后从他们画圈的方法上加以指导,比如说圈圈都是多胞胎,个个都要一样大小才好看等等。
4、巩固深化: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约15到25分钟。加上孩子才刚入学,则可能更难维持了。这时课上了一半,是注意力最易分散的时候。所以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去维持。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火车钻山洞的游戏,分组进行。运用游戏法,寓教于乐,既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又能锻炼学生数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5、总结回归:第一节数学课,让学生喜欢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情。现在新课改对于数学其中的教学理念是数学生活化,因此上完本节课,就引导学生试着探索生活上的数学,让学生从第一节课就能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八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用常用的方法来比较两个物体的长与短。
2.学习对应排列相关物体,初步获得对应的经验。
活动准备:
1.笔、小棒、吸管、筷子等实物若干(长短比较明显)。
2.《数数玩玩》第1页,油画棒若干。
活动过程:
1.出示两支长短不一的笔,让幼儿来比较它们的长和短。
3.让幼儿用想到的好办法来比较长、短不一的.吸管、筷子、小棒等物体。
提醒幼儿在比较它们的长短时,要将一端对齐(上下或者左右)进行比较。
4.带领幼儿打开《数数玩玩》。
启发幼儿观察格子中的两个物体,比一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找出比较长的东西,用红笔圈起来,找出比较短的东西,用绿笔圈起来。
(如果这个要求对于幼儿来说有一定的难度,可以适当降低要求,只要幼儿找出长的东西或者短的东西并给它圈起来就可以。)。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来比较物体的长和短。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九
教学难点:
掌握判断对称轴图形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自备一组平面图形、剪刀、彩纸、尺子。
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教学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个又一个带有启发性和思考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教学过程:
(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三)多项拓展,巩固升华。
(四)综合练习,发展思维。
说课过程:
一、观图激趣、导入新课。
老师出去旅游的时候,拍了一些照片回来,一块和同学们欣赏一下。
(课件展示)。
师:看到这些照片你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师:通过观察发现这些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左右两边都一样,象这样的图形就是对称图形。(板书:对称)导入新课。
二、指导观察,认识特点。
1、如何验证这些图片就是对称图形呢?
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图片(课本后面剪下的图形)。
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师:谁来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给大家演示一下。看看他的发现和你的一样吗?
学生动手操作。
师:对,对折后两边的图案也是一模一样的,这又是一个发现。通过看一看折一折这个活动,我们发现这些图形对折后外边缘能完全重合,里面的图案也一样,数学上我们把具有这种特征的图形叫对称图。
2、探究验证轴对称图形的方法。课件出示:五星红旗。
师:同学们对对称图形的特征掌握的特别好,能根据它的特征正确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
课件出示:各个国家的国旗,学生判断哪个是对称图形?为什么?
师:这条线是折出来的痕迹,所以叫折痕。折痕所在的直线叫对称轴。(板书并齐读一遍)。
师:找一找你手中图形的对称轴,画出它的对称轴,展示给大家看。
强调:沿直尺画虚线。
师:画对称轴时,先怎么样?
生:先对折,在沿折痕画出对称轴。
三、多项拓展,巩固升华。
1、通过操作得知:正方形、长方形、等腰三角形、等腰梯形和圆都是轴对称图形。接着指导学生从不同方向折一折,看各有几条对称轴。根据学生的汇报教师逐个演示操作过程。重点指导折圆的对称轴。并启发学生说出:圆有无数条对称轴,圆的对称轴就是本圆的直径。
2、课件出示。
3、说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看谁说的多?
通过学生学过和熟悉的数字和汉字入手,判断其是否是轴对称图形,体现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许多地方都存在。师生共同品味中国文字的对称美,从而宏扬中国文化,做到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艺术性溶为一体。
这样设计,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检查了学生掌握新知的情况,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物体,有的是大自然的对称现象,有的是人们受到对称的启发,创造出了许多对称美的物体,下面让我们到奇妙的对称世界去感受一下。
师:欣赏完了,你有什么感受啊?
(感受大自然的美)。
4、刚才我们欣赏到了对称的美,那你能利用你手中的彩纸剪出你喜欢的对称图形吗?
(展示欣赏)。
四、课堂总结,深化主题。
今天和同学们一起感受了对称世界的神奇和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创造出更多美丽的对称图形,去美化我们的环境,装扮我们的家园。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2、说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说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说教法、学法教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一
《归园田居(其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二单元第四课《诗三首》中的一首诗,这三首古诗分别为汉末古诗和魏晋古诗,在我国诗歌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本单元学习目标是通过反复吟诵,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本诗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归隐田园后写的一首诗。可说是诗人辞旧我的别辞,迎新我的颂歌。
(二)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依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本课特点,我作以下安排: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陶渊明的生平。
能力目标:学习诵读诗歌,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所蕴涵的情感。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教学重点:学习本诗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正确看待归隐。
课时安排:1课时。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因此,我确立的教学方法是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探究法。只有反复诵读,学生才能理解诗歌的美,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参与讨论才能激发学生的个性见解。我所任教的班是普通班,学生语文基础一般,但是思维活跃,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所以,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采取诵读,赏析,背诵的步骤。教学上我采取多媒体教学,对学生进行多重感官刺激。
本课计划一课时完成,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一]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播放羽泉《归园田居》,学生立即对悦耳的歌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跟着音乐的弦律而调动他们的感官,引起视觉听觉的兴奋,这时让学生找出歌中所写到的景物,找到一个古代诗人,引出诗人陶渊明。
步骤二讲评尝试练习,进一步认识陶渊明。
此环节由学生课前演练,老师检查,课堂学生自主发言完成,既可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能力,又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老师再补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
步骤三诵读诗歌,感悟诗歌之美。
诗歌学习重在诵读,此环节设计首先由学生推荐一名学生诵读,初步感受诗歌意境,然后老师范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情感,再经过师生共同欣赏配乐朗诵《归园田居(其一)》,用视听的手段来展示诗歌意境,将诗歌内容具体化,形象化。此时,学生的情绪已被诗歌感染和打动,再以配乐的形式让学生集体朗诵,加深理解。
步骤四师生课堂互动,分析诗歌内容,突破重难点。
学生上一环节通过充分感受诗歌,已经有较深印象。本环节主要用讨论法,点拨法来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艺术手法。我教本文的总的方法是:学生先就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交流,选代表发言。之后,可由学生相互提出问题,互相解答。老师作最后的补充小结。这样由师问生及生问生,形成生与师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从而使学生深入理解教材,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和分析综合能力。所以,我打算从下面三步着手讲解:
第一步:分析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找到关键字眼,抓住提纲挈领的字,条分缕析地理解诗歌思路,理清诗歌结构。为此,我设计的问题是:
诗的题目犹如人的眉和目,所谓“眉目传情”,你认为题目中哪个字能作为题眼?(学生回答:归。)从这个字你可以看出文章分哪四部分呢?即文章回答了四个问题:为何而归,从何而归,归向何处,归去如何。请同学们围绕这四个问题划分文章层次。
第二步:揣摩艺术手法,感悟思想感情。
《归园田居》(其一)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平淡自然。平淡的田园风光,农村的日常生活,以及处于这种生活中的恬静心境,通过朴素的语言,比喻的手法,直率自然地抒写出来,使人感到是“从胸中自然流出”,没有一点斧凿痕迹。学生能容易地看出诗歌的艺术手法,而诗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则需要学生讨论分析,然后老师进行点拨,最后归纳总结。为此,我设计了以下四个问题:
1、“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朗读“归向何处”一层,找出诗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了一副怎样的画面?
3、“归去如何”一层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陶渊明笔下的农村生活景象,实际上很普通,很常见,在作者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
第三步:总结全文特点,探究讨论归隐。
诗人描绘的是常景,抒发的是真情,阐释的是至理,挑选的是“易”字。常景、真情、至理、“易”字,这就是陶渊明的艺术情趣,这就是陶渊明一生的艺术写照。这些艺术风格学生不易看出,老师一边展示板书一边与学生讨论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真”,突出陶渊明直率朴素的艺术风格。理解作者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学习其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而对于陶渊明的归隐思想则需要辩证地看待,需要老师指导点拨。为此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1、谈谈你所感受到的陶诗的艺术风格。
2、陶渊明的这种隐居思想对我们有何启发?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
步骤五布置巩固练习。
1、阅读迁移。
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结合题目《归园田居》将板书设计成圆形,理解陶渊明归隐田园,真情直率的情操,引导学生辩证理解归隐思想,突破圆的束缚。
邓永红。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二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课件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二、说学生: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课件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方格图等。
四、说教学思路: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1、诱导准备;2、探究新知;3、迁移运用;4、回顾总结;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一:再添一个珠子是多少?
就是9——10,99——100,999——1000的变化过程。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课件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
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课件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五、说教学过程。
最后,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目标,我简短地介绍一下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我设置了五个环节,分别是情境创设—数学活动—应用拓展—巩固深化—总结回归。
1、情境创设: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展示动态的儿童乐园,一方面是为了切合教材,另一方面是知道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尤其是刚刚升入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第一节数学课,通过有音乐的ppt,以儿童乐园游玩作引子,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从上课开始便能全心投入,进入一个最佳学习状态。
2、数学活动:我设计了两个小部分。一是初步感知。二是数数交流。首先在初步感知里,让学生通过看图,自由探索交流,目的是满足其好奇心,让他们能定下心来进入接下来的学习交流。二就是数数交流。就是让他们从乐园里找出与老师手上卡片物体数量一致的物体。由于这是一年级的第一节数学课,刚接触学生,所以并不马上能说很了解他们的学习水平。于是在我的教案里,我设计了ab计划。a计划就是,如果答案有错的话,说明有些同学还不没掌握数数的方法。因此要展开讨论,怎样才能数得又对又快?让学生思考,并请他们提议。最后总结一定要按顺序数。b计划就是,如果答案都全对的话,也不能太掉以轻心。因为这只能说明大家数数能力良好,但不一定就又对又快,因此设置一个“摘苹果”游戏,增强趣味性的同时也能检测学生数数能力,并训练其数数速度。
3、应用拓展:应用拓展这环节的目标是让学生运用点子图来数数,并初步体会其对应关系。因此我把这环节分成两个个小部分。一是大笨象难题。二是猜猜小圈圈。大笨象难题里,先在ppt里展示一只大象,然后又一只,最后不断叠加到10只。让他们数数。这是为了让学生有更好的视觉刺激效果,从而引导他们把具象的东西转化为抽象的东西来清点就更快更准。接下来马上就是猜猜小圈圈。先是准备5张画了圈的卡片,然后让他们看看黑板上的10幅图里,哪张图片对应哪张卡片。在家教时发现学生作业上因为画圈大小不一而被老师扣分。所以我接下来就弄个小变式。请学生上黑板前对应其余五张没有圈圈卡的,补上圈圈。画圈最后从他们画圈的方法上加以指导,比如说圈圈都是多胞胎,个个都要一样大小才好看等等。
4、巩固深化: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约15到25分钟。加上孩子才刚入学,则可能更难维持了。这时课上了一半,是注意力最易分散的时候。所以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去维持。因此这里设计了一个火车钻山洞的游戏,分组进行。运用游戏法,寓教于乐,既集中了学生注意力,又能锻炼学生数学的口头表达能力。
5、总结回归:第一节数学课,让学生喜欢上了就是一辈子的事情。现在新课改对于数学其中的教学理念是数学生活化,因此上完本节课,就引导学生试着探索生活上的数学,让学生从第一节课就能体会到数学的无处不在。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三
《认识几分之一》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又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学好。“认识几分之一”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学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学生的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化抽象为具体、寓枯燥于趣味,使学生体会到分数来源于生活。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的基础。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情感教育三者的统一以及数学知识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析和对学生的了解,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方面。
1、知识目标:知道分数的产生,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价值;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观察、分析、概括、自主探究及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探索意识,合作意识得到发展。
3、情感目标: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树立自信心;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的意义,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说教法。
学生认识事物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根据学生认知的特点,本课教学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启发诱导式的教学法,穿插讲授、自学、练习等方法,通过动手操作、课件演示、观察、估计、比较、归纳、巩固的程序,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把知识的形成过程转化为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发现、探索、应用的过程,使整个教学遵循了由生动直观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学生是初次接触分数,根据直观性原则,从教学实际需要出发,围绕教学内容、教学重点、练习内容,自制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概念。通过电脑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增强学生的感知力,充分认识几分之一。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完成教学任务和练习,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说学法。
(1)有意识地教给学生独立探索知识的方法。先是实物演示分的过程,接着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长方形纸的二分之一。学生通过对直观形象的认识后,很快明白了二分之一的含义。然后让学生自由折纸、涂色,交流结果,自己用分数表示出来,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
(2)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本节课精心选择的合作学习的内容,都是对个体而言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合作成为了学生自发的要求。此外,合作前注意讲清楚合作的方法及要求,让学生人人都有事可做,使合作学习不至于流于形式。
(3)有意识地设置由易到难的联系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练习涵盖了涂一涂、画一画、比一比,折一折,猜一猜多种不同的层次,引导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习分数。
考虑到学生年龄小的原因,设计本课时,在学生学习基础知识,训练运用技能的基础上,着重考虑了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完成任务,掌握新知。
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表现为以下三方面。
1、由于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开始学习分数时,掌握分数的意义是很困难的,利用实物演示,直观、清晰,提高了学习效率。
2、在这堂课中,由于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发现分数的产生,了解分数的意义,这就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将枯燥的知识藏于生动有趣的动手操作.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领悟新知识,轻松地学习。
3、充分考虑到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使学生乐意学习数学,培养学生的兴趣。
(一)创设情境:
运用电脑动画,以旧引新。一节新课,往往是从旧知识引入,关键是要牢牢抓住旧知识与新知识的切入点,“分数的初步认识”必须在“平均分”的概念上建立。所以教学一开始,我先让学生回答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小动物,每只分得多少?把4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后,每一份的个数可以用整数表示。把1个苹果分成两份(实物演示),观察1个苹果切成2份后,重叠比较大小两份一样大。这每一份生活中叫“半个”,“半个”蛋糕能用整数表示吗?由此引入新课。
(二)指导探索:
(1)实际操作,促进内化。
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想认识的几分之一。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折法,这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为什么折的方法不同,形状不同,但都能用四分之一表示呢?学生按老师设计的目的说出:因为把这几张纸都“平均分”成了四份,所以每一份就表示这张纸的四分之一。通过延伸总结,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几分之一。
(2)创设情景,鼓励学生主动探索。
教学“想想做做”第3题时,学生先自行估计是整张纸条的几分之一,再通过观察电脑动画,验证自己的估计是否正确,随即提出问题,再在小组里交流认识,主动发现问题的答案。
(3)合作学习,帮助认识。
“认识几分之一”为本节课的难点。在教学“几分之一”时,让学生在小组里合作交流,轮流说一说怎样表示出一个图形的几分之一,加深了对分数意义的认识。
(三)反馈练习。
在练习过程中,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新思维的重要手段。为了使课内练习起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锻炼能力的双重效果,在组织练习活动时注意以下三点:一是练习的形式要有变化,使学生在练习中保持兴趣。二是练习的难度逐步提高,让学生做题时都要动脑想一想。三是面向全体学生,练习要有“弹性”,保证全班每个同学都有较多的参与机会,最后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了全课小结。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四
首先我对本教才进行简单的分析,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初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认识图行》是本册教材《有趣的图形》的起始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基础上来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这些平面图形,体现从立体到平面的设计思路。认识这几种图形不仅是今后学习他们的特征、周长,还有面积的重要基础,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体,体会面在体上。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抽象、概括、实践、创新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通过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评价目标:用评价来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也让学生学会评价他人,评价自己,建立自信。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会辨认这四种图形;另外,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很容易将体和面混淆,所以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定为:体会面在体上。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四维目标呢?新课程标准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上。对于入学不久的一年级学生,它们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好动,爱说。针对这种情况,我综合运用启发式教学,采用情景教学法,尝试教学法,活动教学法来组织学生开展探索性的学习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知识。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五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生活中的大数》第一节《数一数(一)》p19—20页教学内容,在我校三年级使用。
2、教材分析、整合,及其地位作用。
本课教材内容《数一数(一)》,实际上就是对“千“的认识和感受,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基础来学习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进一步感受位值的概念、数位间的十进关系,发展学生的数感。这是进一步学习“万”及以上数的认识和多位数四则运算的基础知识,因此一定要让学生理解掌握。
本课内容是普通学校教材,主要针对的是普通学校学生,主要包括了四个知识点,第一个问题由拨计数器的情境出发,从序数的角度,由千以内的数和一千之间的关系引出对“千”的认识。第二个问题结合拼摆小方块的活动,体会“个”、“十”、“百”、“千”之间的十进关系,直观感受“千”的大小。第三个问题就是结合数数活动进一步感受“千”的意义,掌握三位数的数数方法。第四就是安排的“试一试”,集合估计和对比想象的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针对普通学生这是2课时的内容,第一课时安排解决前三个问题,这对于我们听障学生来说课时容量太大,另外今天是微课只有30分钟,尤其是第三个问题数数更是难点,遇到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时的转化更是难点,所以本节课我只安排了第一和第二个问题,并且在教学第一个问题“千”的引入中加入“9加1变十、99加1变百、999加1变千”的内容,为学生下节课学习数数分散了难点,提前做好了铺垫。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体会“千”的由来,体会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即“满十进一”的道理,初步发展位值概念和数感;掌握千以内三位数的组成;在探究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借助计数器的操作与课件的直观演示活动,通过引导学生动手拨一拨、说一说、看一看、想一想、摆一摆、涂一涂等方法,使学生充分参与知识形成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从而形成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在活动中,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以上三个目标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目标的确定适中,符合本班大部分学生的认知特点。
4、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千”,初步感受“千”的大小及意义;理解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本课紧紧围绕着重点,通过诱导准备、新知探究、迁移运用三个主要环节,让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
5、教学难点:
计数单位“千”概念的建立与个、十、百、千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
因为“千”是新的计数单位,又比较大,尤其听障学生在生活中对千以内的数接触较少,缺乏感性认识,比较抽象,所以“千”概念的建立是本课的难点。另外学生对几个几的理解不够清楚,表达能力也较差,所以对四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的理解也是本课的难点,不给定义,只需理解就可。
二、说学生情况:
本班共7名学生,年龄在9——15岁之间。整体上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都较差,需要在老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进行。其中a类生4名,有较强的学习意识,b类生3名,需要老师的不断关注,1名学生听力特别好,语言清晰能正常的沟通交流。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本课教法主要是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诱导启发法、讲解法。
本课创设了生活图画情境与问题情境,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千”概念的建立比较抽象,利用计数器与课件中方块动画的直观演示,既直观又生动,便于学生理解建立概念,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成为学习的主人。三年级听障学生理解能力、自主探究的能力都很差,课堂上必须通过老师不停的诱导、启发才能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理解掌握所学知识。
(二)为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完善自己的想法,体验乐趣,发展创造性。本课重视学生在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让学生动脑想、动手做、动口说,兴趣盎然地进入最佳学习状态。
为此我准备的教具、学具有:多媒体课件、计数器、方格图等。
四、说教学设计:
本节课安排了五个环节。
1、诱导准备;
2、探究新知;
3、迁移运用;
4、回顾总结;
5、拓展延伸。
(一)、诱导准备:
首先让学生看图读话,感受生活中的大数,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以及学习大数的必要性;其次顺其自然的揭示出本课课题。
(二)、探究新知:
本环节借助计数器上的拨珠活动,帮助学生从序数角度体会到“千”的由来,同时也强化了“满十进一”的道理,这一环节有利于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位值概念的体会。同时这也是下一步学生具体数三位数时的一个难点,教学中我穿插了其他的几十九加1、几百几十九加1的训练,为下一步数数分散难点提前做好铺垫。
2、探究二:里面有多少个?
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自己猜想,小组讨论说说自己是怎么样想的,然后进行汇报,最后在老师的带领下集体观察课件演示活动,依次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观察并感受一千个笑脸图、一千元人民币、一千米的长度(学生亲身跑过)来进一步体会一千的大小以及生活中的应用。
本环节主要借助课件展示的数方块活动让学生认识“千”,建立“千”的概念,初步发展学生的数感,并在活动中让学生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为今后学习三位数加减运算的计算方法做好铺垫。
(三)、迁移运用:
主要安排了三道题:看图说数、用图摆数和填空题。
这一环节紧紧围绕本课重点,让学生进一步掌握三位数的组成、理解数位间的关系及变化,观察性、操作性较强,学生比较有兴趣,达到了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
(四)、回顾总结:
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自己说说通过本课学到了什么,这既是对本课知识的一个回顾总结,也是发展学生语言表达的极好方式。
(五)、拓展延伸:
1、布置拓展延伸题:你能从八百八十七数到一千吗?
这是把下节教学内容布置给学生进行提前预习尝试,为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也是考察学生能否用今天所学知识独立解决新的问题。
2、布置作业,完成《练习册》p16——18页习题。
五、说板书设计:
一个一个的数,10个一是一十十个十个的数,10个十是一百一百一百的数,10个一百是一千一、十、百、千都是计数单位。
主要展示三种数数方法,体现相邻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体现了“千”概念建立的过程。板书内容色彩分明,重点突出,体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一目了然,符合聋哑儿童以目代耳的认知特点。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六
《认识几分之一》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读写和计算方法上,分数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这部分知识的掌握不仅可以使学生理解简单分数的含义,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也可为以后进一步学习分数和小数打下初步基础。
依据教学大纲对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的大目标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图形和学生熟悉的具体事例,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知道几分之一这样的数是分数,能正确地读写几分之一,并能借助图形明确几分之一的含义。
(2)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能借助图形学生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等思维能力。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的一开始,我运用《西游记》中的人物,编辑了唐僧给徒弟分桃的故事,把学生带入故事的情境中,唤起了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知的动机,通过3次分桃,引出了“一个桃子2人平均分,结果应如何表示”的矛盾,在问题与旧知的冲突中,学生激起了对新知浓厚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从而为新授部分作好了辅垫作用。
例1~例5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让学生通过均分一块饼、折一折纸、折一折绳子、均分线段等大量的实物及图形的操作实践活动,在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逐步形成有关分数的正确表象,初步认识到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这样的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在认识几分之一的过程中,设计了一组涂色部分都是图形面积的练习,引出一道思考题“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然后老师放手让学生用一个圆自己动手去验证一下自己的观点,并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与合作,得出结论,不仅达到了强调“平均分”的目的,而且思考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也教会了学生通过实践寻找例证的学习方法,另外,通过同桌两人互相合作折出一根绳子的等合作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从合作中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实践自己解决问题。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你能不能结合你的学习和生活,说一个你在生活和学习中运用分数的例子?”“相同大小的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越少),每一份反而越小(越大),你在生活中有遇到这样的例子吗?”这些提问不仅让学生体会到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让学生在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的联系与比较过程中促进了认识的发展、深化,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归纳、概括、比较的能力。
总之,本节课第一注重呈现矛盾、巧设悬念,以激趣为基点,层层深入;第二注重融知识与能力为一体,鼓励探索,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力求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愉快;第三注重直观、形象的教学,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动手实践,促进了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选自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1,第二章第4.1节。二次函数的图像在教材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在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有关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另一方面,二次函数解析式中的系数由常数转变为参数,使学生对二次函数的图像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问题的能力。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标教学理念,我将教学目标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二次函数中参数a,b,c,h,k对其图像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对二次函数图像平移的研究方法,能迁移到其他函数图像的'研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的学习,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思想的作用,感受到数学中数与形的辩证统一。
通过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我将本节课的重难点确定如下:
重点:二次函数图像的平移变换规律及应用。
难点:探索平移对函数解析式的影响及如何利用平移变换规律求函数解析式,并能把平移变换规律迁移到其他函数。
1、教法分析。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新课改的要求,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和讨论法。学生可以在多媒体中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启发式教学和讨论法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
2、学法分析。
新课改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不仅要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怎样学习,为终生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所以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方法进行学习。
为了更好的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并突破重难点,我将设计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我的教学。
(1)知识导入。
温故而知新,我将先从之前学习的知识引入,给出一些函数,比如y=x2、y=2x2,让学生作出这些函数的图像,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些函数图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由此引入我的新课。一方面让学生总结复习已有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另一方面,使学生在自己熟悉的问题中首先获得解题成功的快乐体验。
(2)讲授新课。
例1:画出函数y=2x2,y=2(x+1)2,y=2(x+1)2+3的图像。
让学生画出他们的图像并观察函数图像的特点,再让学生与多媒体课件展示的图像进行对比,得出结论:若二次函数的解析式为y=ax2+bx+c,先将其化成y=a(x+h)2+k的形式,从而判断出y=ax2+bx+c是如何由y=ax2变换得到的。
(3)巩固练习。
我将组织学生进行练习,完成课本44页1-3题。通过这种练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和加深二次函数中参数对图像的影响。
(4)归纳总结。
我先让学生进行小结,然后教师进行补充,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既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也有利于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定的了解,可以进行适当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做好准备。
看一看一说课稿篇十八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是佳木斯市第十小学的教师闫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选自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一数》。今天我将分为七个部分进行说课。
读懂教材:
本节课是北师版学习乘法的起始课,教材设计了丰富的操作活动,教材通过数熊猫、数圆片、数格子、数苹果等实践活动,使学生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数连加的问题,了解这种加法的简便表示就是要学习的乘法,这样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求,学生通过数数抽象出算式对于大多数的孩子并不困难,重要的是如何让学生充分经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让学生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理解乘法的意义奠定基础。(而以前的教材只是教学生知识,而不告诉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这些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去数,为学生后面理解两个因数可以交换位置而积不变埋下伏笔。
读懂学生:
在教学设计前我设计了三个前测问题:
(1)6+6+6+6=4+4+4+4+4+4=(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竖着看每行是4个)。
(2)只列出了6+6+6+6=(我横着看一行是6个)。
(3)6+12+6=(第一行是6个,第二行和第三行一共是12个第三行是6个)。
2、你知道乘法吗?并用自己的语言讲一讲。(听说过乘法,但是说不清楚。)。
3、会背诵乘法口诀吗?(共同的答案不会.)。
通过前测,我发现学生在数物体的时候,不一定有序的按照排和列来数,同时教材中数一数的活动充分考虑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把学生数数的经验和技巧作为乘法学习的基础,这是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年龄特征和心理规律的。
我们班的学生思维活跃,课堂上经常有灵动的思维火花闪现。
确立目标:根据教材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结合数数的具体情境,经历相同加数连加算式的抽象过程,感受这种运算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以便进一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2、会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一排一排或一列一列地)数方阵排列的物体个数,相应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
3、在具体情境中,体会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同加数连加的问题,为学习乘法奠定基础。
在教材处理方面。
以“动物园召开运动会”为主线。并把四个内容通过一个情景串了起来。数的层次与每个层次的思维要求逐步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用两种方法数方阵排列物体的个数,并列出两个不同的连加算式。感受相同加数连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把数一数的活动与乘法的意义沟通起来,体会学习乘法的必要性。
教学方式。
我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为学生创设主动思考的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具体在教学流程中体现。
精心预设。
在2个多月的网络教研和施教过程中,务实校长和武秀华校长给我提出了很多高屋建瓴的建议,研讨中,我五易其稿。具体的流程是这样的: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首先对不规则、规则物品计数,列式,简单比较异同。这个环节是我充分研究学生和教材后,创设的环节,目地是让孩子通过观察说出自己的感受,让学生初步感知规则和不规则物体的计数不同。
二、充分经历探究新知。
真正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不同方法数的过程,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体会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可列出不同的相同加数的加法算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89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