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教案(汇总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2:43:08
木兰诗教案(汇总16篇)
时间:2023-11-25 12:43:08     小编:飞雪

教案中应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内容的详细说明。在编写教案时,应根据课堂时间的安排,适当控制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深度。教案范文中的教学活动设计精彩纷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木兰诗教案篇一

在《木兰辞》和与花木兰相关的民间传说中,花木兰是一个浪漫传奇的英雄形象。

一.文艺作品中的花木兰。

在中国古代的文艺作品和民间传说里,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她的一生是个传奇。其事迹被多种文艺作品所表现,先后出现过多种以花木兰为题材的戏剧、歌舞剧、电影、电视剧和动画片。

文学作品《木兰辞》以浪漫抒情的华章,讲述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传奇,塑造了一个忠孝智勇的英雄形象,成就了一个不朽的文学经典。

《木兰辞》所描写的花木兰,是一个大忠大孝的奇女子。因为担心父亲年迈力衰,不再适合远戍边关,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从军之后,花木兰出生入死、英勇作战,“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立下赫赫战功,为维护国家的安定和边疆的和平作出了重大贡献,表现出对国家、对君王的赤胆忠心,并得到了君王的嘉奖――“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至此,花木兰可谓成全了大伦大礼大节,做到了忠孝两全,其形象高大完美。

更为难得的是,功成名就之后,花木兰并没有贪恋君王所赐予的荣华富贵,而是惦记着家中年迈的父母,希望君王让她回去尽孝。“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这种视富贵如浮云,奉孝义重千金的行为,不仅表现出她大孝的善良本性,更表现了她淡薄功名利禄的高风亮节,从而使她的形象在高大辉煌之上,更多了一层飘逸洒脱的浪漫气质。

当然,历来最为人们所赞叹的还不只是花木兰的大忠大孝,更有她的聪明智慧。花木兰从军多年,同行的战友们居然没有发现她女扮男装的秘密。“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长期与一大帮男同志共同征战、共同生活,只要言行举止稍有破绽,就有可能泄露身份秘密,而花木兰却做到了滴水不漏。以至于当花木兰脱下男装换女装,“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惶”。这不只是靠细心谨慎就能够做到的,更加需要高超的智慧,才有可能从容应对、全身而退。

正是大忠、大孝的品格,大智、大勇的气概,以及充满传奇色彩的经历,成就了花木兰的英雄传奇。

二.民间传说中的花木兰。

不但在各种文艺作品中她是一个浪漫的传奇,在各地不同版本的民间传说里,她也是一个传奇英雄。

河北当地传说花木兰曾戍边燕山。所以,在燕山南麓的河北省完县,自古以来都有祭奠木兰的庙宇。那里至今尚存一块元代碑刻,碑文为元朝人达世安的《汉孝烈将军记》:“神姓魏,字木兰,亳州人。汉文帝时,单于侵境,大括天下民以御,神父当行戍。父极痛无男子可代己者。哀叹好久,竟行。神闺中,悯其父老,即洗铅粉,脱梳珥,一变戎服,贯甲胄,趋赴军中。搴旗斩将,攻城略地,所向克捷,莫有当其锋者。在军凡十二年,屡立殊勋,论功上首,辞弗受赏,愿归故里,事奉父母。文帝嘉焉,特从其志。”

此碑立于1332年,是目前发现的记载木兰事迹的最早的碑刻,常被人们用以作为花木兰真实身份的佐证。

《河南通志》载:隋木兰,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时发兵御戍,木兰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还乡人为之立庙。

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载:将军魏氏,本处子,名木兰……历年以纪,交锋十有八战,策勋十二转。朝觐,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书。隆宠不赴,恳奏省视。拥兵还谯,造父室,释戎服,复闺装,举皆惊骇。咸谓自有生民以来,盖未见也。

另据《黄陂县志》载:木兰山北双龙镇朱异(字寿甫)之女木兰,十八岁女扮男装,替父参军,英勇征战十二年,扫灭羌胡,功悬日月,晋封为将军。她不受朝禄,卸戎装归乡,侍奉双亲,成老阁九十寿终,葬于木兰山北,墓前竖碑曰“木兰将军之墓”。

各种传说,言之凿凿,似乎花木兰确有其人。然而,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在《木兰诗》的注解中却称“不知起于何代”。《古今乐录》则称:“《木兰诗》本唐朔方节度使韦元甫始得于民间”。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其实,花木兰究竟只是一个文艺形象,还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她到底是从现实走进文学的,还是由文学走进现实的?她到底是哪里人?这些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花木兰作为一个传奇英雄,已经为人们所广泛接受,成为了我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给予我们的生活以丰厚的营养。正如《中国文学发展史》所言:“考证这些无稽之谈,实在没有一顾的价值,我们只要知道花木兰是一个北方英勇女性的代表就够了”。

河南虞城有一座木兰祠,祠堂有一副楹联:奇孝皆奇忠奇女直等奇男子;大伦全大礼大节堪当大丈夫。这是千百年来普通百姓对花木兰传奇人生的高度概括和评价,也是长期以来民间对花木兰形象的解读。

三、真实历史空间里的花木兰。

也许木兰从军的事件确实在某个历史时刻发生过,但却不一定像《木兰辞》所描绘的那样浪漫,也不一定像民间传说所描绘的那样成功。

长期以来,人们无论是对《木兰辞》中作为文艺形象的花木兰,还是对各地民间传说中的“真实”的花木兰都存在严重的误读。当我们穿越文学作品充满了诗意的迷雾,用历史现实主义的态度来重新审视《木兰辞》和民间的花木兰传说,我们将会发现一个命运迥异的花木兰――在真实的历史空间里,花木兰不是一个浪漫的传奇英雄,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悲剧角色。

首先,木兰从军是被迫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环境下,女子是应该谨守妇道,足不出户,一心相夫教子的。评价女子的标准是女工、才艺和妇道。像《孔雀东南飞》里的刘兰芝那样“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才称得上贤淑女子。所以女子不爱红妆爱武装,放弃才艺不学而去从军打仗是不可思议的事情。花木兰也不能例外。从《木兰辞》的字里行间看以看出,花木兰之从军入伍,完全是为势所迫。“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她该怎么办?她能怎么办?“可汗大点兵”,无非就是摊派兵役抽壮丁――每家一个,谁家都不能少!

与传说中的花木兰生活的时代比较接近的真实历史事件是淝水之战。据史书记载,淝水之战前秦军阀苻坚的大军就是抽丁拉夫组织起来的。战前苻坚下令:“悉发诸州公私马,人十丁遣一兵。”这一段史料对于我们理解花木兰为什么要放弃温软舒适的香闺生活而选择代父从军极有借鉴意义。

《木兰辞》说花木兰“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但她真的很愿意卸下红妆去从军打仗吗?细心的读者可以从诗文的开头“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看出,对于代父从军,花木兰的'内心其实很矛盾:让年迈的父亲去还是自己去?自己一个女子怎么去?去了之后会怎么样?……她真的十分无奈,十分挣扎!

其次,花木兰的军旅生活是艰难痛苦的。

《木兰辞》对花木兰十年的军旅生活只是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析,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颇具浪漫色彩。但要知道,对于一个柔弱女子来说,从温暖舒适的闺阁走上刀光剑影的战场,去和凶顽的敌人搏命沙场,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且不说刀剑无情随时有生命危险,单是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生活条件就足够令人难以忍受:长期曝露在漠北的烈日、寒风和雨雪严寒中;风餐露宿,迁徙不定;长期与一帮男人混迹在一起,生活十分不方便,还要时刻担心暴露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这一切对于花木兰来说,无论在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痛苦的煎熬。

其三,花木兰的后半生注定是凄凉孤独的。

《木兰辞》对花木兰退役后的生活只字未提。花木兰的后半生到底生活得怎么样?我们只能凭空去想象。十年的漠北征战,花木兰的形象一定有了很大的改变:长期的战场厮杀格斗,使她的嗓门变得高亢了,腰身变得粗壮了,性格变得暴烈了;漠北的烈日、寒风和沙尘使她的面容变得黝黑了,皮肤变得粗糙了,她不复拥有当年的花样年华,不再拥有当年的花容月貌和曼妙身姿,甚至在心理上她都可能发生了性别认同的错位,很难再把自己当做一个女子。

在古代中国,女子十五岁即被认为已经成年――称为“及笄”。“及笄”就意味着到了婚嫁的年龄。《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仪礼士婚礼》:“女子许嫁,笄而礼之,称字。”大量的历史资料显示,中国古代女子结婚的平均年龄也就十六七岁左右。与花木兰大略同时代刘兰芝(《孔雀东南飞》中的女主角)就是“十七为君妇”的。而花木兰退役之后应该多大呢?保守估计她代父从军时大略十五岁,如果采信“壮士十年归”的说法,她服役时间是十年,那么她退役时至少二十五岁;如果采信“同行十二年”的说法,她服役的时间是十二年,那她退役时至少二十七岁。如果采信《黄陂县志》“十八岁女扮男装,替父参军,英勇征战十二年”的说法,那花木兰退役时就已经三十岁了。

不难想象,二十六七岁甚至三十岁大龄的花木兰,因为长年征战而不再漂亮的花木兰,在那个战乱动荡男女比例本来就不平衡的年代,是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的。所以,《黄陂县志》载“(花木兰)成老阁,九十寿终”――即花木兰退役后终身未嫁,成了老闺女,直到九十岁寿终正寝――是很可信的。

花木兰的传奇是如此浪漫,然而,真实历史空间里的花木兰却是如此悲催!

四、《木兰辞》折射了一个悲情的时代。

花木兰的悲情人生,折射出的是一个悲情的时代。

花木兰所在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特别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战乱以历史现实主义的眼光来审视,《木兰辞》之于南北朝时代兴起,既是文学对现实状况的艺术反映,也是文学对现实需要的及时表达:面对连年战乱,男丁大幅减员的现实,民间希望女儿能像男儿一样服兵役,承担起保家卫国的责任;而面对兵源严重不足的现实,各路军阀政权也乐得鼓励女子从军,以扩充兵源。花木兰作为一个时代英模,正好符合了大家的期待,可作为先进典型来宣传,以制造“花木兰效应”――以大忠大孝的美誉,以“赏赐百千强”的诱惑,以保卫国家的名义,鼓动更多女子来为军阀政权卖命……于是,《木兰辞》应运而生。

真是“国家不幸诗家幸”!《木兰辞》是如此华美,然而,它所折射出的那个时代却是如此悲情!

木兰诗教案篇二

1、明确改写要求,能通过想象,改写《木兰诗》。

2、通过改写训练,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倾听能力和写作能力。

1、学完《木兰诗》,同学们心目当中有一个怎样的木兰呢?让我们先来七嘴八舌话木兰。

(1)木兰纺织:木兰长什么样?谁在问木兰何所思?

(2)木兰从军:木兰出征时穿的是什么?她辞别父母了吗?

(3)木兰征战:木兰在战场上是怎样打胜仗的?

(4)木兰还乡:木兰的旧时裳是什么颜色?对着什么镜子帖的怎样的花呢?

2、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善良、纯朴、机智、勇敢的木兰也深受人们的喜爱,而《木兰诗》语言虽生动,但是有很多地方都写得很简略,今天请同学们来改写《木兰诗》,使木兰的故事更加精彩,使木兰的形象更加丰满。

1、明确改写:

既然要改写《木兰诗》,请问“改写”是怎么回事?改写和翻译是不是等同的?出示幻灯片,请学生谈理解。

明确:改写不是翻译。.改写是对原文从形式到内容进行某种改动的一种写法。从形式上看,有文体的改变、叙述顺序的改变、叙述人称的改变、语言形式的改变。从内容上看,可以对原文的中心从一个方面加以强调,可以对人物、情节进行必要的增删。

2、《木兰诗》中有许多情节都写得简略,今天我们抛砖引玉,请同学们选择你喜欢的一个情节进行片段改写。要求做到:

(1)符合原作:要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和基本情节。

(2)想象发挥:由于诗歌的精练性和感情跳跃很大,需要发挥想象,生动描述,切不可直接翻译。

(3)描写具体:注意运用人物的描写方法,比如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描写等,将人物具体化。

(4)语言生动: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可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使语言更生动。

(5)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时,还可以根据内容和自己的理解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3、生进行片段改写,师巡视指导。

1、把改写情节相同的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

(1)小组内互评,采用正确的修改符号修改基本错误如:错字别字、不通顺的语句或不准确的标点符号等。圈画出至少三处写得好的字词或句子。

(2)小组内推选出一篇佳作,小组讨论写出推荐理由。

2、交流展示:

(1)佳句欣赏:请同学大声的朗读自己的佳句。

(2)佳作赏析:小组佳作代表展示,多鼓励多表扬。

3、小结:古有木兰美名传千古,今有妙言连珠响课堂。希望同学们按照这样的方法将《木兰诗》进行完整的改写,改写时注意详略的安排,老师希望看到同学们更精彩的文章。

木兰诗教案篇三

教学重点:

(1)复述故事。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预习指导 。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2. 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二、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三、朗读指导。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3.优生范读。

4.自读体会。

5.抽查朗读。

四、疏通大意。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3.老师评价纠正。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小结。

七、作业 。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 本上。

b.默写。

[说课精要]。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木兰诗教案篇四

1、结合注释,疏通课文,积累重点字词的意思。

2、能用简洁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3、理解课文内容,能概括出花木兰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概括木兰这一古代巾帼英雄形象。

一、导入:(3分)。

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杰出的巾帼英雄?像花木兰、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等。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女子,他曾经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并立下赫赫战功,说到这同学们都已知道这位英雄是花木兰,这节课我们一起近距离的了解她。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木兰诗》和《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这样脍炙人口的名篇值得大家传诵。

二、检查背诵(5分)。

1.抽5名同学背前五段,齐背最后两段。

(要求:学生听她们有无背错的地方或者读音有误的)。

三、疏通课文,理解文意(小组合作完成)(15分)。

要求: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2、将疑难句子写在黑板上,师生共同解疑。

例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身经百战有的死了,壮士(木兰)征战多年胜利归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军旅生活之苦)。

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冰冷的月光照在士兵的铠甲上。

古今义区分:阿爷无大儿(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

双兔傍地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出郭相扶将(郭:古义,外城今义,常用作姓氏)。

一词多义:东市买骏马(市场、集市)名词。

愿为市鞍马(买)动词。

通假字:对镜帖花黄(帖通贴,粘贴)。

过渡语:疏通文意之后,大家用自己最简洁的语言说说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3分)。

2、答:诗中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故事。

离家---从军---立功---拒赏---回家(提示)。

过渡语: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那她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呢?让我们从课文中找找。

2、我认为花木兰是一个的女子,从课文中可以看出。(5分)。

例:(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愿”――勇敢坚毅,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的英雄气慨。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名利。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师总结:木兰形象特点,并一边分析,一边板书: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预设:学生质疑。

齐背一遍。

五、小结。

花木兰既是一位平民女子,更是一位巾帼英雄,在那个封建时代,女子的地位虽然低下,但花木兰的传奇故事又证明了男子能做到的,女子一样可以做到。

木兰诗教案篇五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花木兰爱国爱家的优秀品质。说说花木兰是怎样说服家人的。

一、激趣导入。

1、说起英雄,你们会想起谁?

2、我们今天来认识一位英雄,播放《花木兰》动画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大家想知道刚刚看到的这位英勇的将士是谁吗?想知道关于她的故事吗?

4、出示课题,解题“从军”一词的意思。

二、精讲课文:

(一)、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抓住一个“女”字,初步让学生模糊地感受到木兰是一位不同寻常的英雄。然后设下疑问: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女的是不能从军的,而木兰怎么会去从军,成为一位女英雄的呢?让学生带着疑问积极地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二)、小组合作读第二、三四自然段,并解决问题。

出示:花木兰是一位( )的女英雄。

你认为应该填什么?你从哪里知道的?让学生结合对课文的理解将句子补充完整,表达情感,内化文本语言。

相机出示:

答案1、填热爱爱国

出示:自己理应为国为家分忧。“理应”是什么意思?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在危急关头,花木兰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多爱国呀!)

答案2、填尊老爱幼、孝敬父母:

(1)出示:木兰见到上面有父亲的名字,焦急万分。她想:父亲年老多病,难以出征;弟弟又小,还不够当兵的年龄。指导读(带着担忧焦急的语气。)自由读、指名读。

(2)木兰想为国为家分忧,可是朝廷只征招男子当兵,木兰想到了一个办法,在文中找出来。(出示图片)木兰从一个美丽的女子装扮成了一个英勇的战士。

出示:她说服了家人,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3)、花木兰的家人会同意让一个女孩子去当兵吗?他们为什么不同意呢?(a担心花木兰b当时社会对女子的偏见)

(a)先讨论一下,花木兰可以说哪些话说服家人?

(b)请组里来演一演。

齐读(读出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定的决心。)

(5)、作业设计

木兰对父亲说:“ ”

答案3填:英勇、了不起、勇敢,

随机出示:木兰告别了亲人,披战袍,跨骏马,渡黄河,过燕山,来到了前线。,在多年征战中,她为国立下了赫赫战功。

(1)、请大家自由读这一段,你从中会发现什么?。(动词很多。)

(2)、这些动词顺序可以颠倒吗?

(3)、配乐朗诵:你听,万马奔腾;你看,硝烟弥漫;瞧

指导朗读:出示书上的从军图:从军很辛苦,路途艰难,但木兰没有被困难吓倒,而是勇往直前。看,硝烟滚滚。瞧,她跃马提枪,驰骋沙场,英姿飒爽,奋勇杀敌,为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并通过想象谈话:木兰在征战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她是怎样克服的?进一步体会木兰征战中的艰辛与这“赫赫战功”的来之不易,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最后将自己的感受用读表达出来,边读边想象画面。

答案4填:文静、俊美

相机出示:将士们前来探望她,才惊讶地发现昔日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

师:指导读如果你是花将军手下的将士,看到花将军突然换上了女装,你会怎么想呢?是呀,将士们惊讶的发现,昔日这位英勇善战的花将军,(竟)是位文静俊美的姑娘。试着读出那种惊讶。(指名读)

(太让人惊讶了!用惊讶的语气读一读)

(1)、自由读

(2)、男女生分读

6、总结全文

文静俊美的女英雄为国分忧,替父从军,英勇善战,立下赫赫战功。

三、指导背诵:

四、生字教学:

1、出示生字名、兵、父、弟、男

(1)、同学交流记字方法。

(2)、给这些生字找朋友(组词)

(3)、描红。

木兰诗教案篇六

课型设计:讲读课 。

课时:2课时 。

教学进展: 。

1.文学常识: 。

2.字词注音: 。

3.全班朗读全文。了解木兰替父从军的事迹。 。

4.口述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

5.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每段诗歌内容,力求文字简洁、工整,符合文意。 。

参考答案: 。

2. 替父从军 。

3. 整装出征 。

4. 十年征战 。

5. 荣归故里 。

6. 还身女儿 。

7. 难辨雌雄 。

或 。

1.叹息 。

2.从军 。

3.出征 。

4.征战 。

5.荣归 。

6.还身 。

8. 难辨 。

或 。

1. 叹 。

2. 替 。

3. 征 。

4. 战 。

5. 赏 。

6. 还 。

7. 辨 。

6.木兰替父从军这篇诗歌,它所描写刻画的重点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

参考答案: 。

7.从诗歌如此的详略安排上,概括出诗歌的主旨。 。

参考答案: 。

8.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 。

铺排手法: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

反复手法: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

夸张手法: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

互文手法: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

顶针手法: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

9.作业: 。

教师小结: 。

用小标题这种简洁、概括性很强的形式,总结归纳诗歌内容,可锻炼学生的概括思维能力。尤其是字数上的由多到少,要求就更高了。

广东省中山市三角中学 赵怀兵 。

教学目标 。

1.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教学重点: 。

(1)复述故事 。

(2)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

教学难点: 。

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

预习指导  。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

2. 熟读课文。 。

教学过程 。

一、三分钟演讲 。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

三、朗读指导 。

1.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师生共同纠正读音 。

2.老师范读,做到标准正确 。

3.优生范读 。

4.自读体会 。

5.抽查朗读 。

四、疏通大意。 。

1.学生自己疏通字词含义,有不明白的问老师,准备复述这首诗的故事情节。 。

2.抽查三个学生复述 。

3.老师评价纠正 。

五、几个问题(讨论解决) 。

2.提问: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

11.提问: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六、小结 。

七、作业 。

a.1.课后练习一至四题。2.预习《卖油翁》翻译在作业本上 。

b.默写 。

[说课精要] 。

本文主要在熟读基本成诵的基础上理解写作方法和思想内容.

木兰诗教案篇七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呢?(同学思考,回答:穆桂英、刘胡兰……)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呈现巾帼英雄图片:花木兰、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木兰诗》,感受她的英雄豪气,女儿柔情。

二、作品及背景介绍。

教师分发文字资料,了解北朝民歌。

教师可安排学生欣赏京剧、豫剧、评弹、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断,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文字资料,内容如下:

关于乐府诗。

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叫做“乐府”,它曾大放异彩,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度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见政治得失。我国的采诗制度有着悠久的历史。

北朝于战乱间隙所奉行的采诗制度,与两汉一脉相承。保存在郭茂倩《乐府诗集·梁鼓角横吹曲》中的北朝乐府民歌,有的是用汉语创作,有的则为译文,虽然只有六七十首,却内容深刻,题材广泛,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富有与南方大相异趣的粗犷豪放的气概,呈现出另外一种风情民俗的画卷。

三、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声韵美。

1、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声屏播放课文朗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初步感知诗意。

教师抽查学生预习情况,多媒体显示:

(1)辨析字音。

(2)掌握下列多音字。

(3)通假字。

(4)辨析字形。

学生自由发言,其余同学补充或更正。

明确:

(1)“帖”通“贴”“火”同“伙”

(2)金柝、分析、拆开、折断、戎马、戍守、戊戌。

2、教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注意体会朗读的语调、语速、节奏等,尤其应注意朗读节拍的把握。

教师提示:

(1)。

唧唧/复/唧唧昨夜/见/军帖。

可汗/大/点兵万里/赴/戎机。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2)。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3)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同样是五字句。

(1)组为“二一二”节拍。

(2)组为“二三”节拍。

(3)组为“二二一”节拍。

所以划分节拍不能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表达,应遵循“句不离词,词不离意”的原则。

3、学生练读诗歌,力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

四、默读诗歌,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文句,理解诗意。

1、学生自读诗歌,借助注释、工具书,试译全诗。

2、把全班分为6个学习小组,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学生互动合作,讨论交流,理解词句,讲解诗意。如有小组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可以提出来,全班共同商讨解决。

3、一、二、三小组为a组,四、五、六小组为b组,展开课堂文言知识竞赛,每道测试的单号题为a组必答题,双号题为b组必答题。底分均为100分,错一小题扣5分。分值纳入小组计分,最后决出优胜组。仲裁权、解释权归教师。

木兰诗教案篇八

1.熟悉并理解这篇短文的内容及其包含的道理。

2.学习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手法。

3.积累文言词语。

1.借助故事阐述认识事物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道理。

2.寻找石狮的不同方式及其理由、结果。

3.对讲学家和老河兵的认识、评价。

整体感悟。

纪昀是清代有名的才子,学识渊博,自幼聪慧过人,24岁便中进士,31岁已成为翰林院大学士。其渊博的学识和管理才能深受乾隆帝赏识,成为《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官至礼部尚书。其作品与其渊博的学识一样,涉猎广泛,内容杂博,包括了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地理等各个方面。在他的作品中,纪昀记录了许多他的亲身经历,详述了一切他认为值得注意的事件,又对所叙的一切常常加以讥讽和评论。

《河中石兽》对于我们的思维和认识具有较大的启发和指导意义。不同的人因为各自的阅历和经验不同,其思维方式必然也会迥乎不同,对于事物的客观规律的认识也难免受种种条件的局限,但我们人类的认识毕竟在一步步接近真理。只是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经常因为某些这样那样的原因而造成谬误,有时甚至是集体的长期把谬误当作真理顶礼膜拜,尤其是由于某些当事人的特殊身份或地位使这些谬误神圣化后,人们想要再推翻它就更要承受更大的压力。传统的认识丰富了人们的思想,但它同时也束缚了对事物的认识更新和发展。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万象,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一次次的打破旧的思维或认识模式,仔细审察并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

《河中石兽》叙事简约,与他一贯的写作风格相同。全文围绕石兽的搜寻工作展开,在戏剧性的情节中挖掘出生活中的哲理。寺僧和普通人一样,因为对外界事物的认识有限,按照常规思维是划着几只小船,顺着河流去寻找石兽,当然是找不到;可是讲学家按照自己从书本上学来的知识进行推理就一定正确吗?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是松散而轻浮,石狮沉到泥沙上,就会越陷越深。

他的一套套理论也许能让众人暂时信服,但是事实还是事实,按照讲学家的理论和方法向地下挖掘,不更加荒唐可笑吗?老河兵因为自己常年与河流打交道,对有关河流的水、石、泥沙等的习性有更细致的了解,因而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流水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击的力量,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走泥沙而形成陷坑。越冲,泥坑越深,到了石头的一半,石头必然倒陷在泥坑里。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就再倒转,转呀转呀转个不停,就会朝着相反的方向逆流而上了。

按照老河兵的方法在上游寻找,果然找到了石兽。这则短文重点在寓理于事,作者在最后一段很清楚地表明了写作的意图:“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是对讲学家之类一知半解而又自以为是的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又指明了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不能片面地理解,而要全面深入地调查探究事物的特性;更不能主观臆断,而应当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

当在读懂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同学们应广泛联系实际,加深对课文主旨的认识和理解,从而得到更多的人生启迪。

木兰诗教案篇九

1、积累文言知识,包括一些重要的词语和句式。

2、初步了解北朝民歌的特点和常用的修辞手法。

3、感受花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4、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准确、完整地复述课文,提高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学习本文叙事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及互文、排比、顶真、复沓、对偶等修辞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德育目标。

感受木兰勤劳朴实、刚毅勇敢的性格,学习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背诵这首古诗。

2、研读刻画木兰这一人物形象的重点段落,理解详略得当、繁简相宜的写作妙处。

教学难点。

了解本诗的一些句式,并理解掌握互文、排比等修辞手法,并提醒学生在翻译时要注意体现。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古诗教学应着重体现朗读,注意语气、语速、语调、节拍,力求声情并茂,体现诗歌的声韵美。在反复的诵读中,深入体会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理解主人公的美好情操。

2、复述法。教师提示学生复述时不仅要掌握诗中叙事的各个环节,而且要注意抓住重点,做到详略得当。引导学生清晰、流畅、有条理地表达。这一教学环节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内容,便于背诵。

3、鉴赏法。在教师的引导下,集中鉴赏本文繁简相宜、形象丰满的写作特色。注意发挥联想想象,不要刻意追求现实的可能性,鉴赏诗歌有时要虚化,太实际的态度不利于鉴赏。

4、讨论探究法。培养学生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查阅资料、网络搜索、调查访问、集体探究等渠道。

5、竞赛法。针对七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开展竞赛法,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花木兰画像、已打印好的文字资料、歌带、录音机。

木兰诗教案篇十

花木兰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这首诗通过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展现了木兰的英雄形象,这节课的学习重在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1.知识与能力。

分析故事情节,了解木兰的形象,提高同学们阅读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注重朗读,在读中感知人物形象。

(2)采用提问引导式教学,使学生了解木兰的英雄性格。

(3)加入情景剧表演,帮助同学们理解人物形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学习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主义精神。

分析故事情节,感受木兰形象。

认识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一、导入语:

在中国文字中以“女子”为好,我们常常用很多美好的词语来形容女性,相信今天这个女子也会给你留下美好的印象,因为她为我们树立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榜样。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木兰诗》,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

二、重点研读:(教师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之后以提问式展开课堂教学。)。

[提问]:本文由木兰户织引出故事情节,由“当户织”可见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

[明确]:是一个勤劳的女子。

[提问]:首段写木兰停机叹息有何作用?

[明确]: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提问]:文中哪句话交待了木兰代父从军的缘由?

[明确]:“昨夜见军贴,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明确]:深明大义,忠孝皆备,勇敢果断。

[提问]:在出征前木兰做了哪些准备?

[明确]:“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师:这里作者把东西南北市都写到了,渲染了一种紧锣密鼓的气氛,突出了战事的紧迫。一切准备就绪之后,木兰踏上了征途。

[提问]:是如何展现木兰奔赴战场的情景的?

[明确]:“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提问]:这几句展现了木兰从军征途的哪些特点?同时又展现了木兰怎样的情思?

[明确]:征途遥远,行军神速,木兰既心情急切的奔赴战场,又很深切的思念亲人。

师:这里既写出了木兰的儿女深情,又展现了她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作者为我们展现了木兰的征战生活。

[提问]:“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两句与上文有何联系?

[明确]:是对上文“旦辞……”八句内容的概括。

[提问]:诗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的军营生活的?

[明确]:“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提问]:这两句展现了木兰军营生活的`什么特点?

[明确]:极其艰苦。

[提问]:“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展现了木兰经历了一场怎样的战争?

[明确]:经历了一场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战争。

[提问]:木兰能够胜利归来,展现了她怎样的英雄形象?

[明确]:英勇善战。

[提问]: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立功之大的?

[明确]:“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提问]:“木兰不用尚书郎”反映了她怎样的优秀品质?

[明确]:不慕名利。

[提问]:思乡心切的木兰,急盼与亲人团聚,文中是如何展现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的?

[明确]:“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装;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师:这里通过爷娘姊弟的不同举动,渲染了一种全家团聚的喜庆气氛。

[提问]:回到家中木兰有何表现?

[明确]:“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提问]:这反映了她当时怎样的心情?

[明确]:回家后的喜悦心情,恢复女装的激动心情。

师:这表现了木兰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对正常生活的向往。

[提问]:最后作者安排了怎样一个戏剧性的场面结束了故事?

[明确]:“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师:木兰与亲人团聚的情景,使故事更具有喜剧色彩,增强了的生动性。

(让学生自由组合,分别扮演文中人物,表演情景剧。教师把握好尺度。)。

[提问]:最后用兔子作比喻有何作用?

(学生分组讨论)。

[讨论明确]:以兔为喻,歌颂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十几年,未被发现的谨慎、机敏。

师:从木兰身上我们看到,女子如果有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的智慧、胆略和才能并不比男子逊色。

三、归纳木兰的形象特点:

学生分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最后教师归纳。

[归纳]:这首诗塑造了木兰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既富有传奇色彩,而又真切动人。木兰既是奇女子,又是普通人,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她勤劳、善良,又坚毅、勇敢,热爱亲人,又报效国家,热爱和平生活。她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精神。

四、学生再次齐读课文。

五、课堂讨论:

--引导学生深入认识木兰形象,抓住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的传奇性,二是人物性格的丰富性。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2)选择诗中一段故事情节,改写成现代文,要合理运用一些刻画人物的方法。

七、板书设计:(略)。

木兰诗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木兰诗教案篇十二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了解南朝民歌的特点和修辞特点。

2、学会诵读和背诵这首古诗。

3、培养探究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

诵读中讨论和探究问题,养成利用各种渠道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木兰代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2、培养主动探究的精神,享受探究问题的乐趣。

问:中国(古今中外)有哪些著名的巾帼英雄?

参考备案:穆桂英、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欣赏京剧、豫剧、动画片、邮票等简单片段,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兴趣可以转化为学习的动力。观察学生对学习是否感兴趣可以先看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学习的活动内容中,再看学生对学习的内容和方式是否感到兴奋、愉悦,然后看学生是否具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一个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式,常常使一些学生在完成了正规的活动内容之后,还想继续进行。

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也为背诵打下基础。

进一步感知课文,也为下面的探究服务。

主要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否围绕着学习目标或在探索活动中提出的有思维价值的问题(包括老师提出的启发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

探究点参考备案:

1、南朝民歌的修辞运用(或特点)。

2、从《木兰诗》中看中国古代女子的服饰。

3、从《木兰诗》中“爷”的称呼看中国古代的称呼与地位。

4、中国古代几次的女扮男装出征的巾帼英雄。

5、我对木兰的看法。

6、诗歌的凝练的语言分析。

7、木兰为什么不当官?(古代女子的三从四德)。

8、中国古代著名女子研究(要做名女人,从正道上讲,须合于立德、立功、立字三标准。班昭、孟光是为以立德闻名;花木兰、梁红玉是为以立功出名;李清照、朱淑贞是以立字闻世。)。

9、中外影视作品对木兰形象塑造的差异。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遵守活动规则,会倾听、理解别人的发言,主动自觉的与别人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对共同关心的某些问题达成共识,可以对某些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也可以通过动脑、动手解决某些问题或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途径。

建议:以《木兰诗》为例,第八周的这堂课是否可以上成学生合作探究活动课(第六个教学过程),或探究结果汇报课(第七个教学过程)。

木兰诗教案篇十三

1.了解人物形象,感受木兰的女儿情、英雄气,了解她的智慧,胆略和才能。

2.学习古代劳动人民勇敢乐观的爱国精神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3.培养学生独立研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难点:理解木兰的人物形象及体会木兰替父从军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情境教学法、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美国迪斯尼公司曾投巨资将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卡通银幕,轰动了世界,让全世界人民知道了这个英勇而美丽的奇女子。花木兰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女英雄,可她到底凭借什么魅力,打动了不同种族人民的心,以至于风靡世界呢?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在花木兰故事的最早来源《木兰诗》中寻找答案吧。(板书课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朝民歌的代表作。

“乐府诗”是继《诗经》《楚辞》之后,在汉魏六朝文学史上出现一种能够配乐歌唱的新诗体。《木兰诗》与《孔雀东南飞》,被称为“乐府双璧”。

“乐府”本是官署的名称,负责制谱作曲,训练乐工,采辑诗歌民谣,以供朝廷祭祀宴享时演唱,并可以观察风土人情,考查政治得失。

1.范读课文(示范朗读带),学生在听中指出应注意的字音。

2.检查预习效果,给加点的字词注音。

唧唧()机杼()军帖()可汗()鞍鞯()辔头()溅溅()胡骑()啾啾()朔气()金柝()十二转()百千强()扶将()阿姊()霍霍()旧时裳()理云鬓()。

3小组疏通文意,说说情节要求学生以“木兰__”句式概括每节内容,横线上限填四个字。

(木兰停机叹息、替父从军、奔赴战场、征战沙场、辞官还乡、会见亲人、讴歌英雄)。

1学生四人一组讨论:要求以“我从课文_____读到木兰是一个_____的人”句式来表述。

(时间为10分钟左右),学生独立思考,大胆举手发言,明确自己眼中木兰的形象:

可能的回答有:学生1:我从课文“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读到木兰是一个勤劳的人,因为“复”字表明木兰纺线不是短时间的,而是长年累月都在做!

学生2:我从课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读到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忠孝两全的人,因为木兰的叹息声是在为父亲担心,可见木兰的孝顺;“愿为市鞍马”的一个“愿”字充分表明木兰是一个勇敢,坚毅,勇于担当重任,热爱国家的人!

学生3:我从课文“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读到木兰是一个英勇善战的人,因为战争这么激烈,“十年”说明打仗时间很长,又死了很多人,而木兰还能活着回来,足够证明她的英勇善战!还有,我从课文“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读到木兰是一个不慕高官厚禄、情系故乡、眷恋家园、热爱和平生活的人,因为木兰立了赫赫战功,因功受赏,可是她依然作出“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的决定,在她看来,打仗好像并不是为了建功立业,也不是为了高官厚禄,纯粹是为了保卫国家,使百姓能过上安定的生活,这种精神难能可贵。

学生4:我从课文“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读到木兰是一个热爱生活、善于打扮、美丽可爱的女人,因为喜欢打扮自己是女人的天性,能打扮自己,说明对生活是充满希望的、热爱的;这些人也是可爱的、美丽的!

学生5:我从课文“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读到木兰是一个机智,小心谨慎的人,因为木兰是一个女人,在军队里和战友们一起生活了这么多年,竟然没有被发现,很难做到,可木兰做到了!

教师在其中要适时做出赞赏性和鼓励性的评价,如:你分析的非常好!全班为你鼓掌!

教师可板书: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教师小结:木兰之所以能流芳百世,因为她是既有女儿情怀,更具英雄气慨的古代杰出巾帼英雄形象,在替父从军的行为中我们看到了她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渴望和平的美好心愿。

2.请学生举例古今中外的其他巾帼英雄(如穆桂英、梁红玉、刘胡兰、秋瑾、邓颖超、撒切尔夫人)。

:假如你是木兰的父母、伙伴、当朝天子和《木兰诗》的读者,说出此时你最想说的话,在随笔本上写200字的片段作文。

木兰是一位“奇女子”。她替父从军是一种孝,保家卫国是一种忠。那么我们现在作为中学生在现实和平的生活中,又应该怎么样来孝顺父母,报效祖国呢?请你谈谈自己的想法。

1、背诵全文,品味凝练语言2、完成课后习题二3、200字的片段作文“木兰,我想对你说”写在随笔本上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习题见《课时检测》和《完全解读》)。

木勤劳、善良、淳朴、谨慎(女儿情)。

“奇”

兰巾帼英雄孝父爱国、渴望和平。

“英雄也妩媚,女子亦刚强”机智、勇敢、刚毅、忠孝两全(英雄气)。

木兰诗教案篇十四

2、赏析诗中的木兰形象。

选择诗的片段,与同伴进行课本剧表演。

1导入:播放电影《花木兰》片断观看。

2组织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评价;全班齐读。个别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齐读。

3看页下注释,理解大意,准备质疑。阅读、思考、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强调古今有差异的词语)交流、互评。

阅读思考。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3电影中拍了很多战争的场面,而诗中只是精练的三句。你觉得在这首诗中战争的场面应该详写还是略写,为什么?(提示分析这首诗中花木兰的形象)。

小组合作讨论。

4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1小组合作,选取《木兰诗》片段,分角色表演。按小组的顺序,分别到讲台前表演。

2组织交流、评价交流、互评。

同伴竞赛:看谁背诵《木兰诗》又准确又迅速。

木兰诗教案篇十五

1、导语:同学们,在上课之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歌曲。

播放歌曲《谁说女子不如男》。

问:同学们,有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吗?(谁说女子不如男)恩,大家说得很对,谁说女子不如男啊?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叫什么“巾帼不让须眉”吗?其实,古今中外,出现过许许多多的女中豪杰,你们知道哪些呢?数一数吧?(穆桂英、刘胡兰、江姐、萨切尔夫人、木兰……)。

导入:看来大家知道的女中豪杰还真不少!刚才有人说到一个人——木兰,同学们,你们知道木兰这个人物吗?哪一个同学给大家讲一下关于木兰的故事?(学生讲故事)。

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流传了一千多年,你认为木兰成为世世代代人们所景仰的英雄人物的原因在哪里?(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要点)木兰是一位爱国的女英雄。她替父从军,是出于关心国家安危,体恤父亲年迈力衰;她不畏艰苦,勇敢作战,是出于保卫家乡、保卫祖国的坚强意志;她厌弃高官厚禄,而渴望过和平劳动的生活——这些,都表现了人民英雄的本色,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意愿和理想。好,我们就来共同看一看《木兰诗》中是怎样塑造木兰的形象的。

1、解题:《木兰诗》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作品时代怎样?

明确:《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族民歌,题才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2、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

a认真听读,不出声。

b注意生字新词的正确读音。

c揣摩读乐府诗的语气,注意句中的停顿处理。

3、听完了一遍课文,同学们,你们有哪些话想要说呢?

4、指名谈谈自己听后的感受。

1、导入:好,刚才同学们听得很认真,也说得很好,那现在,老师把时间交给大家,用自己喜欢的任何方式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扫除字词障碍。

学生自读课文。

2、检查学习情况。

a字词。

注音:机杼军帖可汗鞍马鞍鞯辔头鸣溅溅。

鸣啾啾戎机金柝阿姊著我旧时裳。

b指名分段朗读,正音,学生集体评价。

3、导入:刚才,老师检查了大家的自学情况,非常不错,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老师给大家分好的组,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试着把这篇文言翻译成白话文吧。

第一组:一二段;第二组:三四段,第三组:五七段,第四组:六七段。

4、指句串讲。适时补充指导。

5、指名复述故事。

第二课时。

一、赏析诗歌。

导入:《木兰诗》写得很好,同学们都背过了吗?(背过了)那让我们一起背诵《木兰诗》。

师生一起背诵。

指名说。学生有可能会说:我最喜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这两句诗,从这两句中可以看出木兰是一个孝顺父母的女孩子,因此她下定了替父从军的决心,“从此替爷征”。

我喜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几句写出了木兰从军前紧张的准备工作,而且读起来也很顺口。

我最喜欢“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这几句能让人联想到木兰到底在想什么。

指名说。适当指导,学生评价。

我喜欢“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几句描写了北方塞外特有的景色,概括了木兰十年的从军生活。

“军中生活”一段确实写得很好,老师也很喜欢这一段。“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方寒冷的夜晚,点点星光照在木兰的铠甲上,的确是传神之笔。在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同学们思考:十几年的军中生活为什么只用了这短短的六句诗来描写呢?(学生思考,讨论。)。

指名说。

二、启发想象。

导入:详略的安排是这首诗的一个主要特点。正因为是略写,也就给我们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下面请同学们发挥自己丰富的的想象力,想象一下木兰的军中生活。可以从木兰的女扮男装,从天气呀,地势呀,交战双方呀,多个方面展开想象。

(学生静思默想。)。

然后问:哪位同学愿意把想象出来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指名说,老师作适当指导,学生评价。

三、交流讨论。

出示问题:一千多年来,木兰的形象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原因是什么呢?请大家分组讨论。

小组讨论。

指名说,学生评价,老师指导。

四、结束新课。

同学们,学了花木兰的故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指名说。

木兰诗教案篇十六

北朝民歌《木兰诗》,讲述的是千百年前闺门女子花木兰的故事。故事对我来说并不生疏,小时候听父母讲述过,后来上学时也学过。可我每次读起《木兰诗》的`时候,都深受感动,今天再次读它仍感触颇深。

木兰乃一名普通“当户织”的劳动妇女。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木兰于是决定舍弃女儿身,替父从军。木兰骑上战马,渡过黄河,越过燕山,经过了重重困难才到达军营。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将士们十年征战,历经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有的战死,有的归来。而英勇善战的木兰,则是有幸生存、胜利归来。凯旋归朝,木兰放弃功名利禄,愿回家过耕织的生活。当她一身女儿妆出来和昔日战友相见时,人们都十分吃惊。有这样的女儿,多么幸运啊。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38559.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