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思路清晰、结构合理和具体操作。教案的编写应该注意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和精炼性,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知识。通过阅读以下教案范例,可以开拓我们的教学视野,拓宽我们的教学思维。
抽屉原理教案篇一
1、理解最简单的抽屉原理及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
2、引导学生采用操作的方法进行枚举及假设法探究。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一)教学例1。
师:请同学们实际放放看,谁来展示一下你摆放的情况?(指名摆)根据学生摆的情况,师出示各种情况。
板书:(4,0,0)(3,1,0)(2,2,0)(2,1,1),
引导学生得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笔。
问题:
(1)“总有”是什么意思?(一定有)。
(2)“至少”有2枝什么意思?(不少于两只,可能是2枝,也可能是多于2枝?)。
学生思考并进行组内交流,教师选代表进行总结:如果每个盒子里放1枝铅笔,最多放3枝,剩下的1枝不管放进哪一个盒子里,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首先通过平均分,余下1枝,不管放在那个盒子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盒子里一定至少有2枝”。
问题:把6枝笔放进5个盒子里呢?还用摆吗?把7枝笔放进6个盒子里呢?把8枝笔放进7个盒子里呢?把9枝笔放进8个盒子里呢?……你发现什么?(笔的枝数比盒子数多1,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抽屉原理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69页例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将一些实际问题抽象为代数问题的过程,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2、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和结果,并学会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分配方法。
教学难点:分配方法。
教学方法:列举法、分析法。
学习方法:尝试法、自主探究法。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入。
1、游戏要求:开始以后,请你们5个都坐在椅子上,每个人必须都坐下。
2、讨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这句话说得对吗?
游戏开始,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
引入: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你知道这是什么道理吗?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有趣的数学原理,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二)揭示目标。
理解并掌握解决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
1、看书68页,阅读例1: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有几种情况?
(1)理解“总有”和“至少”的意思。
(2)理解4种放法。
2、全班同学交流思维的过程和结果。
3、跟踪练习。
68页做一做:5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说出想法。
如果每个鸽舍只飞进1只鸽子,最多飞回3只鸽子,剩下2只鸽子还要飞进其中的一个鸽舍或分别飞进其中的两个鸽舍。所以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
(2)尝试分析有几种情况。
(3)说一说你有什么体会。
1、出示例2。
把7本书放进3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几本书?
(1)合作交流有几种放法。
不难得出,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3本。
(2)指名说一说思维过程。
如果每个抽屉放2本,放了6本书。剩下的1本还要放进其中一个抽屉,所以至少有1个抽屉放进3本书。
2、如果一共有8本书会怎样呢10本呢?
3、你能用算式表示以上过程吗?你有什么发现?
7÷3=2……1(至少放3本)。
8÷3=2……2(至少放4本)。
10÷3=3……1(至少放5本)。
4、做一做。
11只鸽子飞回4个鸽舍,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1、鸽巢问题怎样求?
小结:先平均分配,再把余数进行分配,得出的就是一个抽屉至少放进的本数。
2、做一做。
69页做一做2题。
(一)小结。
鸽巢问题的.解答方法是什么?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
(二)检测。
1、填空。
(1)7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伴的鸽舍里。
(2)有9本书,要放进2个抽屉里,必须有一个抽屉至少要放()本书。
(3)四年级两个班共有73名学生,这两个班的学生至少有()人是同一月出生的。
(4)任意给出3个不同的自然数,其中一定有2个数的和是()数。
2、选择。
(1)5个人逛商店共花了301元钱,每人花的钱数都是整数,其中至少有一人花的钱数不低于()元。
a、60b、61c、62d、59。
(2)3种商品的总价是13元,每种商品的价格都是整数,至少有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低于()元。
a、3b、4c、5d、无法确定。
3、幼儿园老师准备把15本图画书分给14个小朋友,结果是什么?
完成课本练习十二第2、4题。
板书。
物体的数量大于抽屉的数量,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商+1)物体。
抽屉原理教案篇三
作为数学广角,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这节课中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真的很难。所以,课程的建模过程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带抽屉原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作为数学广角,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这节课中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真的很难。所以,课程的建模过程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带动学生的思考。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理解总有与至少的含义。如进行坐椅子游戏,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样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有2个人。
又如,4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有2个桃子。3支笔放进2个笔筒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多次操作,分一分,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体会总有与至少的含义,这些知识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在建模后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先让学生说说把什么放在什么地方,体会待分物体与抽屉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到至少数。
抽屉原理教案篇四
本课是小学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抽屉原理”应用很广泛且灵活多变,可以解决一些看上去很复杂、觉得无从下手,却又是相当有趣的数学问题。但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抽屉原理”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设计时着眼于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反思我的教学过程,有几下可取之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前“抽扑克牌”的小游戏,简单却能真实的反映“抽屉原理”的本质。通过小游戏,一下就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觉得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好玩又有意义。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这就要求在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试一试环节里,我设计了一组简单、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将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延伸到课外,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比如:任意点13个同学起来,至少有2个同学在同一天过生日。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回顾整节课我觉得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老师处理得还是有点粗,特别是在学生叙述的过程中,学生用比较凌乱的语言的进行描述,教师指导不够,因为数学语言精简性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就是没有很好地强化理解“总有”“至少”的含义。
抽屉原理教案篇五
一、填空。(20分)。
(1)5、2、9可以摆出()个不同的三位数。
(2)六(1)班有25人参加了语文和数学兴趣小组。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15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18人,语数兴趣小组都参加的有()人。
(3)48名学生做游戏,大家围成一个三角形,每边人数相等,三个顶点都有人,每边各有()名学生。(4)时钟6时敲响6下,10秒钟敲完。10时敲响10下,需要)秒。(5)9个零件中有1件是次品(次品轻一些)用天平称,至少()次就一定能找出次品来。
(6)笼子里有若干只鸡和兔。从上面数10个头,从下面数34只脚,鸡有()只,兔有()只。(7)有黄、红两种颜色的球各4个,放到同一个盒子里,至少取()个球可以保证取到2个颜色相同的球。
(8)把5颗梨放在4个盘子里,总有()个盘子至少要放2颗梨。(9)一串彩灯按照“红、黄、蓝、绿”的规律排列着,第8个彩灯是()颜色,第25个彩灯是()色。
(10)两个点可以连成()条线段,三个点可以连成()条线段。
二、解决问题。(50分)。
1、在的班中,至少多少人中,一定有2个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2、你所在的班中,至少有多少人的生日在同一个月?
3、32只鸽子飞回7个鸽舍,至少有几只鸽子要飞进同个鸽舍?
4、在街上任意找来50个人,可以确定,这50人中至少有多少个人的属相相同?
7、幼儿园买来不少猴、狗、马塑料玩具,每个小朋友任意选择两件,那么至少几个小朋友中才能保证有两人选的玩具相同。
8、一个布袋里有红色、黄色、蓝色袜子各10只,问最少要拿多少只才能保证其中至少有2双颜色不相同的袜子。
三、加分题:(30分)。
2、5个小朋友,每人都从装有许多黑白围棋子的布袋中任意摸出3枚棋子.请你证明,这5个人中至少有两个小朋友摸出的棋子的.颜色的配组是一样的。
3、五年级有49名学生参加一次数学竞赛,成绩都是整数,满分是100分。已知3名学生的成绩在60分以下,其余学生的成绩均在75~95分之间,问至少有名学生的成绩相同。
4、2、4、6、?、30这15个偶数中,任取9个数,证明其中一定有两个数之和是34。
5、学校组织了象棋、绘画和舞蹈兴趣小组,小a、小b和小c分别参加了其中一项。小a不喜欢象棋,小b不是舞蹈小组的,小c喜欢绘画。画一个表来帮忙,把信息记录下来,再进行推理。小a参加()组,小b参加()组,小c参加()组。
抽屉原理教案篇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带领学生玩“抢椅子”的游戏,规则这4位学生必须都坐下。引导学生观察游戏结果--不管怎么坐,总有一个座位上至少坐了2位同学。
师:为什么?(学生回答)。
师:可不可能一个椅子上坐3位同学?(可能)可不可能每个椅子上只坐1位同学?(不可能)也就是说,不管怎么坐,总有一个椅子上至少要坐2位同学。
师:那么像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设么数学奥秘呢?大家想不想弄明白?好,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广角来研究这个原理。希望大家都能积极的动手动脑,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齐心协力把这个数学奥秘弄懂!
二、探究新知。
(一)教学例1。
1、出示题目:把4枝铅笔放进3个文具盒里。
(学情预设: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了2枝铅笔。)。
2、理解“至少”
师:“至少”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呢?
(最少2枝,也可能比2枝多)。
师:到底我们猜测的对不对呢?怎么样证明这种现象呢?下面,就需要自己动手利用学具去摆一摆,动脑去想一想,看看能不能证明我们这个猜想。
3、自主探究。
(1)两人一组利用手中的学具1摆一摆,想一想,可以怎么样去摆放?老师帮大家准备了一个记录单,你们可以把摆放的不同方法记录下来,以便你们分析结果是不是符合我们之前的猜测。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
第一种方法:
(4,0,0)(3,1,0)(2,2,0)(2,1,1)学生解释自己的想法,验证猜测。
教师课件演示,验证结论。(像大家刚才这样把每一种放法都列举出来,然后去一一验证,这种方法叫列举法)。
第二种方法:
师:还有别的思考方法,来验证我们之前的猜测吗?
假设法:(学生汇报)。
师课件演示,说明:先假设每个文具盒里各放入1枝铅笔,余下1枝铅笔不管放进哪个文具盒里,一定会出现“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有2枝铅笔”的现象。
4、优化方法。
那么把5枝铅笔放进4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6枝铅笔放进5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7枝铅笔放进6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那么把100枝铅笔放进99个文具盒里,会怎样呢?
(学生解释说明,师课件演示)。
师:你们为什么都用第二种方法,而不用列举法呢?
5、发现规律。
师:通过刚才我们分析的这些现象,你发现了什么?
(当笔的枝数比铅笔盒数多1时,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2枝铅笔。)。
6、出示做一做:7只鸽子飞回5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1)学生独立思考,可以自己想办法解决。
(2)全班汇报,解释说明。
(3)教师用课件演示(虽然鸽子的只数比鸽舍的数量多2,但是也是至少有2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
(二)教学例2。
1、出示例2: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几本书?
2、学生利用学具探究。
3、学生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如果把我们的这种思维方法用式子表示出来,该怎样列式?
5÷2=2…..1(3)。
4、拓展: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呢?
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呢?用式子怎么表示?
7÷2=3….1(4)。
9÷2=4…1(5)。
师:同学们观察这些板书,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吗?
(商+余数)(商+1)。
5、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为什么?
学生独立思考,汇报交流。板书式子:8÷3=2…2(2+1=3)。
教师课件演示:至少有3只鸽子要飞进同一个鸽舍里,所以应该是商加1.
(三)结论。
师:同学们,真的非常厉害,刚才我们一起探究的这种现象,就成为“抽屉原理”
课件出示。
三、拓展应用。
“抽屉原理”在现实生活中引用也是非常广泛的。下面,老师再带大家做一个小游戏。扑克牌游戏。
抽屉原理教案篇七
抽屉原理是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的知识。作为数学广角,目的是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教给学生一种思考方式。我上完这节课后,感觉这节课中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真的很难。所以,课程的建模过程应该以活动为载体,带动学生的.思考。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理解总有与至少的含义。如进行坐椅子游戏,5个人坐在4把椅子上,不管怎样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有2个人。又如,4个桃子放在3个盘子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盘子里至少有2个桃子。3支笔放进2个笔筒里,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笔筒里至少有2支笔。多次操作,分一分,描一描,说一说等活动体会总有与至少的含义,这些知识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在建模后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先让学生说说把什么放在什么地方,体会待分物体与抽屉的关系,这样才能更好的找到至少数。
抽屉原理教案篇八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过程。
向大家介绍一位德国数学家,狄利克雷,他在数学上的贡献涉及数学的各个方面,他痴迷于数学,关于他有一件趣事:他的第一个孩子出世时,向岳父写的信中只写上了一个式子:2+1=3。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狄利克雷首先明确提出来的抽屉原理。
齐读课件上的话。
下面让我们一起探究抽屉原理。
抽屉是做什么用的呢?-----放东西的板书抽屉。
有了放东西的,还要有什么?----要放的东西我们就假设要放的东西是苹果板书苹果。
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往抽屉里放苹果,(1)苹果数抽屉数。
师解释:今天我们研究物品数比抽屉数多的情况,比如,7个苹果任意放入6个抽屉……。
(2)任意放………任意放是什么意思呢?
生:想怎么放就怎么放。
如果我们来把4个苹果任意放入3个抽屉会有几种放法呢?
学生发言,师点击课件。
判断:把4个苹果任意放入3个抽屉,总有抽屉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课件出示)。
指明判断并说出理由。(大家听明白他的发言了吗?)。
大家看老师把“总有”加圈圈了。
“总有”是什么意思?
生……。
师:总有就是肯定存在,抽屉原理就是对存在性的研究板书:存在性。
有的同学要说好简单,这就是抽屉原理吗?我告诉你,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的抽屉就是抽屉原理的研究对象.
第一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第二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第三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第四种放法里我们要研究的抽屉是哪一个?
研究对象我们已经找到了,研究什么呢?请看题.
把4个苹果任意放入3个抽屉,总有抽屉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这个抽屉里至少有()个苹果。(课件出示)。
师:“至少有2个苹果是什么意思?”“至少有2个”加圈圈。
生:(也可能比2个苹果多)。
师:为什么比其他抽屉放的苹果多的抽屉里至少有2个苹果?
学生很自然说1、1、2的放法。
师:你为什么选择用这种方法说明至少放2个苹果,而不是其他三种呢?
生:其他三种都有空抽屉,做“至少”的结论没有说服力。
同学们,考虑最糟糕的情况这在数学上叫做“最不利原则”板书最不利原则。
师:谁能用一个除法算式来表示这种放法呢?
生4÷3=1……1。
师板书并问:4表示什么?板书苹果。
3表示什么?板书抽屉。
1表示什么?
1表示什么?
这个算式其实是在把4个苹果怎样分给3个抽屉?
生:平均分师板书:平均分。
课件:5个人中至少2人在同一个季节出生的.
这位算命先生算得准吗?为什么?
这个原则可以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5÷4=1……1。
师板书并问:5表示什么?板书苹果。
4表示什么?板书抽屉。
1表示什么?这个1表示什么?
怎样得到至少几人在同一个季节出生?1+1=2。
刚才算命先生的判断中什么相当于苹果?什么相当于抽屉?
我给大家介绍抽屉原理时说,抽屉原理也叫做鸽巢原理。
下面的练习就用鸽子和鸽笼。
课件6只鸽子飞回5个笼子,至少有2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子。为什么?
什么相当于苹果?
什么相当于抽屉?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6÷5=1……1……。
师: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几个苹果与什么有关?
生:与苹果数量和抽屉数量有关。
师:这几个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苹果总比抽屉多一个。
那么如果改变苹果总比抽屉多一个的条件,你还能找出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几个苹果吗?下面我们继续研究抽屉原理.
7只鸽子飞回5个笼子,至少有()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子。为什么?
课件演示。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7÷5=1……21+1=2。
把5本书进2个抽屉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本书。这是为什么?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5÷2=2……12+1=3。
8只鸽子飞回3个笼子,至少有()只鸽子飞进同一个笼子。为什么?
用一个什么算式表示呢?
生8÷3=2……22+1=3。
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呢?
一个抽屉里至少放几个苹果与什么有关?
生:与苹果数量和抽屉数量有关。
引导学生思考:到底是“商+1”还是“商+余数”呢?谁的结论对呢?(课件返回配合演示)。
总结:苹果除以抽屉数,再用所得的商加1。
板书:商加1。
2、要保证有2种不同花色至少抽多少张?
生:5张牌。
若不除去大小王,从中随意抽几张牌,总有两张牌是同一花色的?
4、若不除去大小王,要保证有2种不同花色至少抽多少张?
板书设计:。
抽屉原理研究:存在性问题。
方法:平均分。
依据:最不利原则。
苹果抽屉至少。
4÷3=1……12。
5÷4=1……12。
6÷5=1……12。
7÷5=1……22。
5÷2=2……13。
8÷3=2……23。
抽屉原理教案篇九
“电脑算命”看起来挺玄乎,只要你报出自己出生的年、月、日和性别,一按按键,屏幕上就会出现所谓性格、命运的句子,据说这就是你的“命”。
其实这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电脑游戏而已。我们用数学上的抽屉原理很容易说明它的荒谬。
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或狄利克雷原理,它是数学中证明存在性的一种特殊方法。举个最简单的例子,把3个苹果按任意的方式放入两个抽屉中,那么一定有一个抽屉里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这是因为如果每一个抽屉里最多放有一个苹果,那么两个抽屉里最多只放有两个苹果。运用同样的推理可以得到:
原理1把多于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2个或2个以上的物体。
原理2把多于mn个的物体放到n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有m+1个或多于m+l个的物体。
如果以70年计算,按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组合数应为70×365×2=51100,我们把它作为“抽屉”数。我国现有人口11亿,我们把它作为“物体”数。由于1.1×=21526×51100+21400,根据原理2,存在21526个以上的人,尽管他们的出身、经历、天资、机遇各不相同,但他们却具有完全相同的“命”,这真是荒谬绝伦!
在我国古代,早就有人懂得用抽屉原理来揭露生辰八字之谬。如清代陈其元在《庸闲斋笔记》中就写道:“余最不信星命推步之说,以为一时(注:指一个时辰,合两小时)生一人,一日生十二人,以岁计之则有四千三百二十人,以一甲子(注:指六十年)计之,止有二十五万九千二百人而已,今只以一大郡计,其户口之数已不下数十万人(如咸丰十年杭州府一城八十万人),则举天下之大,自王公大人以至小民,何啻亿万万人,则生时同者必不少矣。其间王公大人始生之时,必有庶民同时而生者,又何贵贱贫富之不同也?”在这里,一年按360日计算,一日又分为十二个时辰,得到的.抽屉数为60×360×12=259200。
所谓“电脑算命”不过是把人为编好的算命语句象中药柜那样事先分别一一存放在各自的柜子里,谁要算命,即根据出生的年月、日、性别的不同的组合按不同的编码机械地到电脑的各个“柜子”里取出所谓命运的句子。这种在古代迷信的亡灵上罩上现代科学光环的勾当,是对科学的亵渎。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
“抽屉原理”是开发智力,开阔视野的数学思维训练资料,对于一部分想象潜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学起来存在必须的困难。透过本次课堂实践,有几点体会:
1、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用心性。课前让几个学生表演“抢椅子”的游戏:如3个人抢坐2把椅子、4个人抢坐3把椅子。让学生在活动中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理解“至少”的意思。
2、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根据课前的表演及老师的分苹果演示,交流、讨论理解:“待分物体数”、“抽屉数”、“至少数”分别指什么?“至少数”为什么是商加1,而不是商加余数?透过老师的提示、引领,学生对“抽屉原理”基本上能理解,但是要让学生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还有必须的困难。
3、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提高解题潜力。“抽屉原理”的问题变式很多,应用更具灵活性。能否将一个具体问题和“抽屉原理”联系起来,能否找出题中什么是“待分物体数”,什么是“抽屉”,是解题的关键。有时候找到实际问题与“抽屉原理”之间的联系并不容易,即使找到了也很难确定用什么作“抽屉”。教学时,我但是于强调说理的严密性,只要学生能把大致意思说出来就行,有些题目能借助实物或用枚举法举例猜测、验证也能够。
回顾整节课我觉得主要存在两个问题:1、在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过程中,老师担心学生不理解、走错路,不敢大胆放手,总是牵着学生的思路走。2、这部分资料属于思维训练的资料,有少部分学生学起来困难大,效果差。在课堂上如何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何关注学困生的同步发展,我们将继续寻找方法。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一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抽屉原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第一节。本节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数学思想方法分析:作为一名数学老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数学思想、数学意识,因此本节课在教学中力图向学生的展示数学原理的灵活应用,让学生感受数学的魅力,贯穿初步的数论及组合知识。
二、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2、能力训练目标:
1)、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个性品质目标:
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产生主动学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通过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通过不同类型的练习,以及观看鸽巢原理演示图,建构知识,从本质上认识抽屉原理,将抽屉原理模型化,从而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而且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由于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较为抽象,着重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与谈话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
五、学法。
教学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授之以渔,而非授之以鱼!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本节课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鲁宾孙航海故事引入:把三枚金币放进两个盒子里,至少有一个盒子会放几枚金币?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探索”,继而紧张地沉思,寻找理由,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本题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的学生积极参与进来。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二
一.说教学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三.说教学理念。
1、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2、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手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我们的教学不同于社会上的辅导培优机构,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抽屉”和“物体”。
四.教法和学法: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五.说教学流程.
(一)、游戏激趣,初步体验。
今天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抢凳子”游戏。(下面有2把椅子。3个同学玩抢凳子的游戏,要求每个人都要坐到凳子上,结果会怎样?)。
(二)、操作探究,发现规律。
1、提出问题:把4支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
2、验证结论:不管学生猜测的结论是什么,都要求学生借助实物进行操作,来验证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操作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
(1)先请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进行汇报,一、说明列举的不同情况,二、结合操作说明自己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所有的情况)。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再利用枚举法的示意图,指出每种情况中都有几支笔被放进了同一个文具盒。
(2)提出问题:不用一一列举,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围绕假设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每个文具盒里都要放1支铅笔呢?请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假如每个文具盒放入一支铅笔,剩下的一支还要放进一个文具盒,无论放在哪个文具盒里,一定能找到一个文具里至少有2支铅笔。只有平均分才能将铅笔尽可能的分散,保证“至少”的情况。
(3)初步观察规律。
4、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我们将铅笔、鸽子看做物体,文具盒、鸽舍看做抽屉,观察物体数和抽屉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小结: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这就叫做抽屉原理。
5、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假设法的思维过程。
(2)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支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为什么?
6、再次发现规律。
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吗?让学生通过对除法算式的观察,得出“只要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几倍还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这样的物体。”的结论。
7、介绍课外知识。
介绍抽屉原理的发现者——数学家狄里克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三)、巩固练习。
《导学练案》自我测评第一题。
(四)、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感受如何?
(五)板书设计。
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
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
只要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几倍还多,总(至少数=商+1)。
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这样的物体。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三
我听了覃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节课后,受益匪浅,本节课覃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时,还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
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在新课的学习中,覃老师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同学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给予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的机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覃老师并没有完整地小结公式之类的规律,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懂得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从“无序”走向“有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热情,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同时又不乏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根据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应用恰当好处。教学中,覃老师通过演示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学生理解6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一个鸽舍里有2只鸽子。既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不足之处: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这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打击。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四
7、幼儿园买来不少猴、狗、马塑料玩具,每个小朋友任意选择两件,那么至少几个小朋友中才能保证有两人选的玩具相同。
8、有一个布袋里有红色、黄色、蓝色袜子各10只,问最少要拿多少只才能保证其中至少有2双颜色不相同的袜子。
加分题:每题20分。
2、有5个小朋友,每人都从装有许多黑白围棋子的布袋中任意摸出3枚棋子.请你证明,这5个人中至少有两个小朋友摸出的棋子的颜色的配组是一样的。
3、五年级有49名学生参加一次数学竞赛,成绩都是整数,满分是100分。已知3名学生的成绩在60分以下,其余学生的成绩均在75~95分之间,问至少有名学生的成绩相同。
5、从2、4、6、…、30这15个偶数中,任取9个数,证明其中一定有两个数之和是34.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五
今天上午第三节课,代老师执教的《抽屉原理》一课,给我整体的感觉是教师教得扎实,学生学得有效。抽屉原理很抽象,依靠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教学,对于师生而言,这节课比较难上。数学广角主要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升思维水平。虽然小学阶段的抽屉原理的内容比较简单,但是学生建立抽屉原理的一般化模型是比较困难的。
本节课代老师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本课最大的亮点是简化了知识结构,梳理了教学内容。教师首先出示:“把3本书放进两个抽屉里,可以怎样放?”让学生叙述分法,感知:不管怎么放,至少有两本书在同一个抽屉里。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初步感知抽屉原理的特点,至少等关键词非常重要,同时也渗透了解决抽屉原理的可行性方法——枚举法。本环节初步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接着出示:“把4枝铅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文具盒里至少放进2枝铅笔”这正是本课的难点内容。代老师用导学提纲,引导学生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六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通过猜测、验证、观察、分析等数学活动,建立数学模型,发现规律。渗透“建模”思想。
过程与方法: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有根据、有条理地进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兴趣,感受到数学文化及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1、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
“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一在具体操作中理解“总有”和“至少”,二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地呈现“总有一个文具盒中至少放进2支铅笔”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
2、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究方法,总结规律。
学生是学习的主动者,特别是这种原理的初步认识,不应该是教师牵着学生手去认识,而是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所以我认为应该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中来证明他们的结论是否正确,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适当把握教学要求。
我们的教学不同于社会上的辅导培优机构,因此在教学中不需要求学生说理的严密性,也不需要学生确定过于抽象的“抽屉”和“物体”。
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采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大胆猜测、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今天在学习新课之前,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抢凳子”游戏。(下面有2把椅子。3个同学玩抢凳子的游戏,要求每个人都要坐到凳子上,结果会怎样?)。
1、提出问题:把4支笔放进3个文具盒中,可以怎么放?
2、验证结论:不管学生猜测的结论是什么,都要求学生借助实物进行操作,来验证结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操作和交流时,教师深入了解学生操作情况,找出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
(1)先请列举所有情况的学生进行汇报,一、说明列举的不同情况,二、结合操作说明自己的结论。(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所有的情况)。
学生汇报完后,教师再利用枚举法的示意图,指出每种情况中都有几支笔被放进了同一个文具盒。
(2)提出问题:不用一一列举,想一想还有其它的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吗?
学生汇报了自己的方法后,教师围绕假设法,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为什么每个文具盒里都要放1支铅笔呢?请相互之间讨论一下。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小结:假如每个文具盒放入一支铅笔,剩下的一支还要放进一个文具盒,无论放在哪个文具盒里,一定能找到一个文具里至少有2支铅笔。只有平均分才能将铅笔尽可能的分散,保证“至少”的情况。
(3)初步观察规律。
4、发现规律,初步建模。
我们将铅笔、鸽子看做物体,文具盒、鸽舍看做抽屉,观察物体数和抽屉数,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只要大概意思正确即可)。
小结: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这就叫做抽屉原理。
5、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假设法的思维过程。
(2)做一做:8只鸽子飞回3个鸽舍,至少有3支鸽子飞进同一个鸽舍。为什么?
6、再次发现规律。
观察板书,你有什么发现吗?让学生通过对除法算式的观察,得出“只要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几倍还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这样的物体。”的结论。
7、介绍课外知识。
介绍抽屉原理的发现者——数学家狄里克雷。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平常事中也有数学原理,有探究的成就感,激发对数学的热情。】。
《导学练案》自我测评第一题。
对于本节课的学习,你的感受如何?
只要物体数量比抽屉的数量多,
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
只要物体个数比抽屉个数几倍还多,总(至少数=商+1)。
有一个抽屉至少有商+1个这样的物体。文章。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七
xx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课结构完整,过程清晰,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自主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观察、猜测、操作、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中初步了解“抽屉原理”,并学会了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本节课充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自己的方法“证明”:“把4枝笔放入3个文具盒中,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枝筷子”,然后交流展示,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了铺垫。此处设计注意了从最简单的数据开始摆放,有利于学生观察、理解,有利于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在评价学生各种“证明”方法,针对学生的'不同方法教师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获得发展。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2、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抽屉原理(2)的推导过程中,至少是“商+余数”,还是“商+1”个物体放进同一个抽屉。让学生互相争辩,再由学生自己想办法来进行验证,使学生更好的理解了抽屉原理。另外,本节课中,学生争先恐后的学习行为,积极参与自学、交流、合作、展示、补充、互评、提问、质疑、反思等的学习过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3、注意渗透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并在游戏中深化知识。
学了“抽屉原理”有什么用?能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教学中教师注重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课前老师设计一个游戏:“学生在一副去掉了大小王的扑克牌中,任意抽取五张,老师猜:总有一种花色的牌至少有两张。”这是为什么?学生很惊讶。于是,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总想接开其中的奥秘。学完抽屉原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有效的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还原于生活”的理念。
商讨之处:
学生对“至少”一词的理解还显得有些欠缺,学生仅仅理解了字面上的意思,对“至少”一词的指向性还不明确,就我理解,“至少”应该是指的在每一种情况中出现的最大数中的最小数,而有学生却理解成是每一种情况中的最小数。如何让学生的理解更准确,更深刻,还需探究。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八
今天听了唐老师上的《抽屉原理》一课,深有感触,我一直认为抽屉原理是在奥数书上出现的,因为初中也一直没把它列入必修项目,没想到在小学六年级的数学广角里出现了,而且小学生也能听明白,看来我们有时多了解一下小学课本,也可以为小学知识再现时多一份准备。我对唐老师这堂课有下面几点粗浅的看法:
唐老师整堂课给我的感觉就是内容较充实,知识一层层地加深,一环连一环。这可见唐老师的教学功底确实很扎实。他先是出了三颗棋子放两个杯子,几种放法?然后再四颗放入三个杯中,再五颗放四个杯子中,都有几种分法?进一步引入了平均分,得出了“抽屉原理”,并由一个知识链接介绍了创始人狄利克雷。紧接着唐老师又把数字改变,5颗放入2个杯中,7颗放入3个杯子,9颗放入2个杯中,6颗放入4个,让学生充分应用了平均分的方法计算,总有一个杯子中至少放几颗?后面又是扑克游戏、请你判断、实践应用等习题的运用,让学生把做这类题的算法深深印在脑海中,而且在每次的练习中都能让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说,去学。
唐老师整堂课都贯穿了让学生“摆一摆”,两同桌通力合作,共同探究,找出摆棋子的多种方法,并把方法记下,这样答案就不言而喻了,一目了然。学生在“摆一摆”的过程中去慢慢体会平均分所得出的“抽屉原理”。
一点建议:唐老师这堂课肯定也花了不少精力去准备了这么多道题,但我觉得整堂课学生似乎真正思考的时间并不多,学生摆棋子也只是匆匆忙忙的,因为我都有点应接不暇了,更何况初学的学生。所以我觉得唐老师可以在习题上、变化不大的题方面减点,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一下为何要这样分,变老师的为自己的,这样才会记忆深刻。另一方面我觉得在“摆一摆”方面,可以先出二道有变化的习题让学生同时摆,摆完这题再摆下一题,这样学生可能在操作方面不会疲于应付,而会去更多一份思考,从而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抽屉原理教案篇十九
“数学广角”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与“存在性”有关的问题,如任意367名学生中,一定存在两名学生,他们在同一天过生日。在这类问题中,只需要确定某个物体(或某个人)的存在就可以了,并不需要指出是哪个物体(或哪个人),也不需要说明通过什么方式把这个存在的物体(或人)找出来。这类问题依据的理论,我们称之为“抽屉原理”。本节课借助把4本书放进3个抽屉里的操作情境,介绍了一类较简单的“抽屉原理”。
本课通过直观和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并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从而在用“抽屉原理”加以解决的过程中,促进逻辑推理能力的发展,培养分析、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奇妙与作用,在数学思维的训练中,逐步形成有序地、严密地思考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节课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创设情境,诱发兴趣。
在这个环节中,安排了一个小游戏:任意抽取五张扑克牌,不看牌判断五张牌中同种花色的至少有2张,让学生猜猜。为什么老师可以这样判断?由此引发学生的兴趣,营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习新知创设良好的情境。
第二环:自主参与,探索新知。
在这个环节中,教学时先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采用实践操作的方法进行“证明”,然后再进行交流,引导他们对“列举法”、“假设法”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使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
第三层: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让学生借助直观和假设法最核心的思路“有余数除法”形式,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抽屉原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小学生不要求学生用反证法进行严格的证明,鼓励学生借助学具、实物操作、或画图的方式进行说理。
第四层: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比较优化,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一般性的数学方法来思考问题。在有趣的类推活动中,引导学生得出一般性的结论,让学生体验和理解“抽屉原理”的最基本原理,当物体个数大于抽屉个数时,一定有一个抽屉中放进了至少2个物体。这样的教学过程,从方法层面和知识层面上对学生进行了提升,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抽屉原理教案篇二十
教学内容:
六年级数学下册70页、71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抽屉原理”的一般形式。
2、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体会比较、推理的学习方法,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的实际问题。
4、感受数学的魅力,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
相应数量的杯子、铅笔、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让五位学生同时坐在四把椅子上,引出结论: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了两名学生。
师:同学们,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一个新的有趣的数学问题。
二、探究新知。
1、探究3根铅笔放到2个杯子里的问题。
师:现在用3根铅笔放在2个杯子里,怎么放?有几种放法?大家摆摆看,有什么发现?
摆完后学生汇报,教师作相应的板书(3,0)(2,1),引导学生观察理解说出: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至少有2根铅笔。
2、教学例1。
(2)、学生汇报放结果,结合学具操作解释。教师作相应记录。
(4,0,0)(3,1,0)(2,2,0)(2,1,1)。
(学生通过操作观察、比较不难发现有与上个问题同样结论。)。
(3)学生回答后让学生阅读例1中对话框: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根铅笔。
师:“总有”是什么意思?“至少”呢?让学生理解它们的含义。
师:怎样放才能总有一个杯子里铅笔数最少?引导学生理解需要“平均放”。
教师出示课件演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均放”。
3、探究n+1根铅笔放进n个杯子问题。
师:那我们再往下想,6根铅笔放在5个杯子里,你感觉会有什么结论?
让学生思考发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2根铅笔。
师:7根铅笔放进6个杯子,你们又有什么发现?
……。
学生回答完之后,师提出:是不是只要铅笔数比杯子数多1,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根铅笔?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汇报。
学生汇报后引导学生用实验验证想法。
师:把10根小棒放在9个杯子里呢,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有几根小棒?(2根)。
师:把100根小棒放在99个杯子里,会有什么结论呢?(2根)。
4、总结规律。
a、先同桌摆一摆,再说一说。
b、你怎么分的?
引导学生知道再把两根铅笔平均分,分别放入两个杯子里。
(2)探究把15根铅笔放在4个杯子里的结论。
(3)、引导学生总结得出结论:商加1是总有一个杯子至少个数。
(4)教学例2。
课件出示:
1、把5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2、把7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3、把9本书放进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几本书?
学生汇报。
小结: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商加1”本书了。
师:这就是有趣的“抽屉原理”,又称“鸽笼原理”,最先同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狄里克雷提出来的,所以又称“狄里克雷原理”。这一原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抽屉原理”的应用是千变万化的,用它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能得到一些今人惊异的结果。
三、解决问题。
1、7枝笔入进5个笔筒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笔筒中至少有2枝笔。为什么?
2、8只鸽子飞回3鸽笼,不管飞,总有一个鸽笼里至少有3只鸽子。为什么?
四、课时总结。
抽屉原理教案篇二十一
这节课是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第五单元数学广角的第一节,下面我从以下四方面来说这节课。
本单元共三个例题,例1、例2的内容,教材通过几个直观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例3则是在学生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会用这一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今天我讲的是例1例2的内容,主要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重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总结规律,这一内容为后面学习抽屉原理(二)及利用这一原理解决问题做下了有力的铺垫。因此,这节课在本单元起着引领指航的重要作用。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我确定本节课学习目标如下:
1.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操作发展学生的类推能力,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3.通过“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重点是;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发现、总结并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抽屉原理中“总有”“至少”的含义。
我之所以这样确定重难点和教学目标,因为《新标准》指出:在本学段学生将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广泛联系,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获得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了设疑激趣法、讲授法、实践操作法。
学法上学生主要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共四个教学环节:游戏导入——探究新知——解决问题——游戏深化。
下面我分别说说这样设计的意图。
通过“抢椅子”游戏,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激起学生认识上的兴趣,趁机抓住他们认知上的求知欲,作为新课的切入点,我这样导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的热情,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
此环节正是本节课的关键一环,这一环节的教学,我重在让学生经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而不是生搬硬套,只求结论或囫囵吞枣,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课上我让学生通过列举法、数的分解法及假设法探究总结出了结论:3本书,放到2个抽屉里,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本书。这是本课的重点,接着引导学生把每种分法中得书最多的旁边作个记号,得出每种分法中有一名学生得2本、3本即2本书以上,再让学生用一个词语表示这种意思,那就是“至少”的意思,再反过来理解“总有”“至少”的意思。这样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也加深了对抽屉原理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把4枝铅笔放进3个盒子里,怎么放?有几种不同的放法?先摆放、再讨论能不能只摆一次就能得出结论。然后得出只要先平均分,再把余下的再平均分就能得到“不管怎么放,总有一个盒子里至少有2枝铅笔。”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此环节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的喜闻乐见的事物,让学生在满怀激情中解决问题。练习题的设计遵循了“让学生接触这类问题——逐步熟悉这类问题——然后归纳这类问题的基本型——这类问题的变式型。即给出了抽屉数,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去求物体数,这一问题是抽屉原理的逆思考问题,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课的开始是游戏导入,结束时必须让学生没有遗憾的离开课堂,所以我在出示了几道关于出生年、月、日的练习题,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时,我把问题逐步深化,比如:四(3)班有43名同学,至少有多少人在同一个月出生?我校有1603名学生至少有xx人同日出生。最后我又给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有一副扑克牌,去掉了两张王牌,还剩52张,我请五位同学每人任意抽1张,听清要求,不要让别人看到你抽的是什么牌。请大家猜测一下,同种花色的至少有几张?为什么?这一类问题正是下节课要学习的抽屉原理(二)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了,不但解决了问题还受到了相信科学不迷信的情感教育,落实情感教育标。
抽屉原理教案篇二十二
我听了覃老师的《抽屉原理》一节课后,受益匪浅,本节课覃老师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凸显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通过课件演示、动手操作、游戏活动等方式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同时,还注意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体现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的主动探究过程。
这一堂课中有以下几个亮点,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
1.在新课的学习中,覃老师着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全体同学都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并给予学生上台操作演示的机会。在整个课堂教学中,覃老师并没有完整地小结公式之类的规律,更多的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懂得思考问题的方式方法,从“无序”走向“有序”,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参与热情,真正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努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让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做到让数学生活化,使学生从生活开始、在生活中学、到生活中用。同时又不乏情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根据学生生活经验,教学中选取了学生熟知的身边的实例活动,密切了数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调动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觉得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延伸到课堂外,让学生继续探寻知识,感悟了新知,发展了数感,体验了成功,获取了数学活动经验,真正体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根据教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应用恰当好处。教学中,覃老师通过演示形象生动的课件,让学生理解6只鸽子飞进5个鸽舍,至少有一个鸽舍里有2只鸽子。既成功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在应用规律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不足之处:课堂中对学生的评价不够,这样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所打击。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46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