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的潜在能力和不足之处,为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引。总结的标题应该准确概括全文。总结范文中的案例和观点,可以给我们提供总结的写作思路。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
这节课我们的话题就是平均数,关于平均数你们听说过它吗?或者在哪儿用到过他吗?或者我对平均数已经有了点想法?还有什么问题吗?没事儿上课的时候没有对错,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生:比如有一个苹果有三个人要吃,就把它平均分成三份每个人分一份。
师:哦,这是你心里的那个平均数对吗?在哪会用到呢?
1师:你对90分没有什么感觉,没关系我们慢慢走近它就会有感觉。
生:我认为这个90分是,全班每个人的分数加起来除以全班人数得来的。
师:这个观点大家是否同意。大家都同意的,也就是说这个小姑娘那次有可能考多少分呢?
生:我可能高于90分或者低于90分。
师:感觉不就找到了吗,也就是说平均分是90分你可能考多说呀?高于90比如说你有可能考多少分儿?考得蛮好,95太谦虚了。你很有可能考98,大胆点我真有可能考100。
但是我可能最近有点困难或者有些什么特殊原因可能这次考得不大好,我也可能考了80,再低一点还会有吗?76还有的人会考多少分?还有60分的。
这90分是怎么来的,你们班有的人会考还有100,的,有什么90多分的,就跟他说98,有可能是他有可能是80还有可能是75,高高低低的可能都会有对不对?刚才这个女孩还说没感觉呢?你的感觉多好啊,他说我说不定也可能考比90要多也有可能比就是要少,说不定你还就考了一个90分。有没有这种可能性。
2好不好?刚才这个女孩说她说我们所有同学的成绩加在一起,你们班多少人?53,假如就是53个数加在一起了这说不定有一个83的有可能对不对加在一起的怎么办?除以几最后就得了多少?然后这个90就叫做什么?(平均数)我听懂了我听懂了。
那现在我的问题在这儿呢,这90分到底你们怎么看他呀?他是个什么样的分数啊?不急这事儿得慢慢的体会四个人一组商量商量:你怎么认识90这个平均分的?用你们自己的话说好不好?(小组活动)。
我认为你们的感觉真的很好!亲爱的同学们你们想给大家说说吗?吴老师真的很想听听,老师们也很想听听,哪个组愿意说呢?没事儿,说错了也没事。我们讨论问题!好吗。谁说话看着谁,生:我觉得就是把高于90分的数让给别人……生:低的分就可以提高了。
3师:你们的感觉都对着呢。……。
师:我听懂他的意思了,把高的给低的,低的就慢慢涨高了,它们就慢慢平均了,这个数就是这个90分。
生:90分就是全班的平均分,·师:全班的平均分他表示的是什么呢?用你们自己的话说说看。好!那个女孩。
生:我觉得90分是代表整个班级的平均分。师:她说90分已经不是代表个人了,那它代表的是你们四四班那一次考试成绩的水平。
生:完了。
师:因为这50代表的是集体,那一定出问题了,是老师的出问题了是全班都这事可就大了。刚刚走进平均数你们就有了这么好的感觉。
师:为了进一步了解平均数,我们来看这里(贴图)。
几个数呢,四个数7、6、3、4不许计算,估一估这四个数的平均数可能是几呢?
5数,你们的方法蛮对的,加起来除以四。你看看这个图还可以怎么样呢?谁愿意到黑板上来移动移动这个平均数,生:操作,我是把高的给低的,低的就升高,它们匀一匀就平了。
师:那这个五代表的是什么?谁的平均数?可以说代表的是7634这一组数的平均数。
师:(找到估到外边的同学),你们怎么不估2,你们怎么不估8呢?
生:因为最少的数是3,怎么可能平均数是2呢?生:不估就是不估,没有道理。
师:小姑娘挺有个性的,其实,同学之间讲讲道理,我们的理解会越深刻。
生:平均数不会是最小了,当然也不会是最大的。师:在哪儿呢?
生:在最大的数和最小的数之间。
6产生影响,这时候平均数很敏感。如果那个数跟它差不多的时候,他还会稳坐稳坐不动。
总结:平均数具有代表性,平均数他是有家,但是你们还有问题呢?
生:平均数到底有什么用?
显示:我国淡水资源总量28000亿立方米,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4位。
全世界那么多国家,100多个国家咱们排第几?我们应该感到非常的……。
再次显示:我国人均水资源只有2300立方米,在世界上名列第121位。
怎么突然凝重了不讲话,不自豪了,不荣幸了!你看到这个数,你是想说点什么呢?
同学们的淡水总量这么多,世界上一排我们老四呢,但是你看懂了什么,数学人要学会阅读,学会理解,你看懂了什么?平均数要张开嘴巴又跟我们说话了,7生:因为它是总数和平均数的区别生:是我们国家人太多了,师:虽然水资源丰富,我们用水的人还多呢,对不对?有一句话叫做粥多僧也多呀,喝粥的人还多呢,平均到每个人身上我们立刻就凝重起来,我们还是一个淡水资源匮乏的国家。
同学们你说平均数你能告诉我们什么?它背后是有信息的。
不说了接下来的一个任务,这么一件事儿:
部级官员下政策可没那么容易,想好了,四个人商量商量,你准备怎么改?
8师:之所以公平这个平均数代表的是什么呢?集体,代表的是大多数人的情况,对不对。就是因为它具有代表性。
师:把全市的儿童都找出来,太麻烦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他就是在一个群当中想了解一个整个的情况,可以抽一部分。比如说抽一部分举例啊,妈妈熬了一锅汤咸不咸怎么尝啊,你生病了到医院去抽血这些里面有没有细菌啊就抽了一滴对不对,从一滴血看看你全身的情况对不对。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二
《平均数》是人教版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刚好看到《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关于《平均数》一课的课堂实录与报告,我非常兴奋,并尝试运用张老师的思路上了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说课,我就选择了这节内容来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从教学过程说起,并顺便结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方法和其蕴含的教学思想,以及所达到的教学目标。
1、出示李强3次投篮的成绩:5个、5个、5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强一分钟投篮的水平?
2、出示万林3次投篮的成绩:3个、5个、4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林一分钟的投篮水平?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3、出示王鹏3次投篮的成绩;3个、7个、2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王鹏一分钟投篮的水平?还可以怎么求出这个数来?
这里,我把李强的成绩设定为3个“5”,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强一分钟的投篮水平,然后让第二个出场的万林设出3个不一样的成绩,制造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想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表象,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后再给出一组不同的数据,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追问“还可以怎么想”,逼学生想出求平均数一般方法来,即“先合并再均分”,并板书在黑板上。
完成板书后,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总结,告诉学生:“这种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并再均分’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并连续几个追问:“4”能代表王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它究竟代表什么?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它只是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板书)。
至此,在直观演示、板书算式、连续追问,课前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已经基本达成。
1、三个学生完成比赛后,该老师出场了,我故意卖个关子说:
2、在学生多次猜测后,老师出示第4次投篮成绩:1个,然后问:
请估计一下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是几个?你为什么不估计为6个或1个?
3、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次投5个、投9个的话,平均成绩会是多少?可以动手算一算。
4、多媒体出示3个统计图:问: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每学一点新知识,我们都应该安排一些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新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我设计的练习以下几项:
4、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平均数?它们各代表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进而解决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生动的,有价值的。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三
导学目标:
1.在丰富具体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2. 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3、能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根据需要收集有用的信息,培养同学们的策略意识和应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 点: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难 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资源:自制课件、彩笔及笔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课间休息时玩什么?
(丢沙包、踢毽子、跳皮筋、跳绳等)
课前让同学们记录自己一分钟跳绳的次数,请一个小组汇报。
男生和女生谁获胜了?怎样比较?(求总数)
你觉得男生成绩好还是女生成绩好?比什么?怎样比?
a、比男、女生的总数(质疑不公平)
b、套的最多的、最少的都是女生,不好比。
c、比男生还是女生套的准?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问:怎样才能说明男生套得准一些还是女生套得准一些呢?
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各组代表向全班学生汇报
本组的想法。引出平均数。即:分别求出男生、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求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学生演示移动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4个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移动女生条形统计图中方块,使5个女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
动手操作移动彩笔。(说清移动方法及结果)
质疑:移动有局限性,数大或者没图怎么移?(如:求平均身高)
(2)通过计算求平均数:
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讲解思路并板书)
独立计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抽生板书)
求丝带的平均数。(p94页2题)
求平均身高。
小结:求平均数的过程及注意事项。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2、河水平均深度110厘米,身高145厘米,下河游泳一定安全吗?
(1)在小组内讨论。
(2)指名回答,要求说出理由。
揭示平均数的意义:平均数表示的是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大,有些数可能比平均数小,有些可能和平均数相等。
四、实际应用:
1、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平均数?
2、给本节课打分(提出对老师、同学的建议,进一步渗透平均数的应用意识。)
五.课堂总结:今天学会了什么?有哪些收获与困惑?
教学反思
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实际问题,体验运用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教完这堂课后,觉得有以下收获与困惑:
收获一:情境的成功运用。课一开始,我以学生熟悉而又喜欢的运动会跳绳的录像引入,把学生一下子引入了课堂。这一情境的创设为新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同时也为求平均数的方法(移多补少法)起到了迁移的作用。在例题教学中,我让学生观看了“套圈比赛”的录象,学生注意力特别集中,兴趣盎然,既而我抛出一个实质的问题:是男生套的准还是女生套的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议论纷纷,有的认为男生组,有的认为女生组,学生各抒己见,各自发表了自己的意见?然后进行全班交流:有的学生用最多个体进行比较,有的学生用最少个体进行比较,有的用总数进行比较,还有的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进行比较。这时候鼓励他们将心中的矛盾展示出来,让他们充分地争论,使学生切实感受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合理。当学生感受到要比较谁套得更准一些必须先求出“男、女生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后,我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讨论或者讲解“平均每人套中个数”的含义,而是让学生用移一移,画一画的,或者用计算的方法求出平均数。在此,我把思考的权利交给学生,不交流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充分感受所学知识的价值。
收获二: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我还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把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融进课堂,引导学生领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掘现实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利用身边有效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知识。在我所选取的四个练习,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选的内容都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题材,如:第一题是对平均数的理解;第二题是对平均数的应用,第三题是对平均数的深化认识。这三道巩固练习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生活之中有数学,生活之中处处用数学,从而对数学产生极大的兴趣,主动地去学数学,用数学。这样的教学实现了数学教育的多重价值,使各学科起到了有效的整合作用。
但在这堂课教学中,我也有困惑:首先问题的设计是否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进行合作讨论、探究,更深层次地理解概念;其次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有流于过场的倾向,怎样实现这一学习方式优化及发挥其最大功用,这些问题仍值得不断探究和实践!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四
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使学生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与他人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2、 (课件)师说:现在是第一小组的男女生进行比赛,每个人套15个圈。第一场单人赛开始了,男生一号队员进场(音乐,情境。)他套中几个?(7)再来看女生1号队员,(音乐。)套中几个?(4)这场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男同学为我们男生鼓鼓掌。再来看第二场双人赛,(比赛的音乐)四人同时走出来,同时套,这次比赛,几个男生?几个女生?谁套得准一些?为什么?(7+2=98+5=13)女同学为我们女生鼓鼓掌。第三场团体比赛开始了,哇,来了这么多同学,男生有几个人?女生有几个人?谁获胜?谁先说就先鼓掌。鼓掌完了问:你们男生有没有意见?有意见。(如果学生说因为,老师赶紧引过来你直接告诉大家你有没有意见?你认为哪个队获胜?)看来这场比赛情况比较复杂,怎样可以知道哪个队获胜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三次比赛的数据不能一样。)(套圈图淡去,统计图渐出。)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五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六
《平均数》是人教版课标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我在教学这节课时,刚好看到《小学教学》杂志上刊登了“数学王子”张齐华老师的关于《平均数》一课的课堂实录与报告,我非常兴奋,并尝试运用张老师的思路上了这节课,效果非常好。因此,今天的说课,我就选择了这节内容来和大家交流。
我直接从教学过程说起,并顺便结合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来阐述我的教学方法和其蕴含的教学思想,以及所达到的教学目标。
1、出示李强3次投篮的成绩:5个、5个、5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强一分钟投篮的水平?
2、出示万林3次投篮的成绩:3个、5个、4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小林一分钟的投篮水平?为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多媒体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3、出示王鹏3次投篮的成绩;3个、7个、2个。
问:可以用哪个数表示王鹏一分钟投篮的水平?还可以怎么求出这个数来?
这里,我把李强的成绩设定为3个“5”,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用“5”表示小强一分钟的投篮水平,然后让第二个出场的万林设出3个不一样的成绩,制造认识冲突,引发学生想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给学生比较直观的表象,强化学生的认知。最后再给出一组不同的数据,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想法,并追问“还可以怎么想”,逼学生想出求平均数一般方法来,即“先合并再均分”,并板书在黑板上。
完成板书后,教师适时进行点评总结,告诉学生:“这种通过‘移多补少’或‘先合并再均分’得到的同样多的这个数,就叫做原来几个数的平均数。”并连续几个追问:“4”能代表王鹏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投中的个数吗?它究竟代表什么?最终,让学生体会到,平均数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数据,它只是表示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板书)。
至此,在直观演示、板书算式、连续追问,课前设定的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已经基本达成。
1、三个学生完成比赛后,该老师出场了,我故意卖个关子说:
2、在学生多次猜测后,老师出示第4次投篮成绩:1个,然后问:
请估计一下老师最后的平均成绩是几个?你为什么不估计为6个或1个?
3、试想一下,如果老师最后一次投5个、投9个的话,平均成绩会是多少?可以动手算一算。
4、多媒体出示3个统计图:问: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学以致用”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因此,每学一点新知识,我们都应该安排一些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学习到的新知识去尝试解决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目的。我设计的练习以下几项:
4、生活中,哪些地方还用到了平均数?它们各代表什么?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运用到生活当中去,我设计的这几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思考、进而解决生活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而且我们学习的数学是生动的,有价值的。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认识平均数、求平均数以及讨论平均数意义的过程。2.初步体会平均数的作用,能计算平均数,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3.通过创设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4.能正确、全面看待问题,同时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培养积极地数学学习情感。
学情分析:
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课件。
师:你们喜欢运动吗?你最喜欢哪种运动?四(1)班的孩子也很爱运动,他们将进行踢毽子比赛,请你们来当裁判。
比总数,再引导看一般水平,女生每人6个,女生的一般水平就是6个。男生每人7个,男生的一般水平就是7,男生的一般水平比女生高。女生敢不敢再赛一场,让我们快来看看第二轮成绩。各位裁判,这一场,谁赢了?你怎么想的?女生:6+9+7+6=28男生:10+4+7+5=26在黑板上列式。
这一场女生胜利了。这一组一个请病假的男同学来上学了,正好赶上了这场比赛,他也要参加,你们同意吗?说说你们的看法。
四(1)班的女生商量了一下,同意了,看到成绩后,就得意地笑了。女生为什么会得意地笑了?女生总共28个,男生总共30个呀?生:因为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比的是一般水平。
6、9、7、6个,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
男生。
10、4、7、5、4,平均每人踢几个?怎么变得每人一样多呢?和同桌讨论。汇报。
师小结:平均数常用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和平均水平,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
二、巩固新知谈谈对平均数的理解生活中你有听过哪些平均数?
老师也收集了一些平均数的信息,咱们来看看。例子1:903路公交车,乘客平均等候时间是10分钟。例子2:长沙黄花国际机场2020年日均起降700架次飞机。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讨论:水塘平均水深110厘米,小明130厘米,下河游泳会不会有危险。北京自然博物馆门票信息,估平均数,求平均数。谈建议。
三、拓展。
如果男生再加一人参加比赛,这名队员踢几个就能和女生打平手?思考并汇报。
四、课堂。
总结。
谈谈收获。
作业:书93页第1、2、3题。板书:
移多补少。
同样多。
一般水平。
求和平分。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八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投球游戏入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始终遵循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众所周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新标准》“平均数”也经历了从应用题到统计学的统计量的迁移,我更觉得这才是平均数的真正回归,因此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着重体现它的意义,深挖其价值和产生的必要性。
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就感觉很抽象,学习时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并到认可。根据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个学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动,以便理解和总结,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从而引导探索并感悟,以便达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学生富于挑战,乐于争胜,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或参与、或经历、或pk等活动。本着参与远远高于旁听的效果,尽量多的增加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感悟、应用巩固、堂清检测”这样的学习过程。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数的算法的多样性。
平均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它的“虚拟性”
平均数的计算。
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必须是总数除以与之对应的总份数。
已知甲数比乙数多几,使两数相等,则甲数给乙数几个?
学习目标:
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学情分析: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却很抽象,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了解并认可。
知识层面、时间预设
教师行为预设
学生行为预设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5分钟)
二、自学交流+展示+感悟(30分钟)
1、自主学习:仔细看情境图,认真找寻信息,发现总结新信息,或提出疑惑……先是对子交流,然后有问题的组内解决。
2、通过活动,或参与,或经历,展示、争论、比较、总结、感悟出新知。
三、检测(5分钟)
学生认真审题、仔细推敲,回顾、理解并巩固平均数的意义及特点。
四、堂清(5分钟)
通过总结和课后练习,同学们会对平均数的意义、特点以及计算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和巩固。
2、看来同学们评判得很正确,有没有信心再来当一次真正的裁判呢?自学课本53页,努力找寻并挖掘数学信息和问题,如何解决?(因为学生对投球可能了解不多,老师可以顺势引导:据我所知,投球时,以10个为标准,投进篮筐为投中,当然这需要一定的技术。)
3、自由发言并将加分记录到评价栏中。
4、那组成绩好呢?
5、通过学生说出要求平均数,板书课题——《平均数》并简单的告诉同学们今天的学习目标并板书{逐渐补充其意义和算法。
6、找临近8位同学上讲台排成不同学生数的两行,让学生想办法排成学生数相同的两行。(老师在黑板上草书列表比较,表格内项目包括每组的最大数、最小数、以及待填充的平均数)
7、如果学生没能交流出“移多补少”时,教师指出:原来两行学生数不一样多时,经过移多补少,使两行的学生同样多,这种把几个不同数经过移多补少,得到的相同数就是这几个不同数的平均数。根据学生的疑问,从而引出平均数实际是一个虚数,并非一个实实在在的数,比如:某市统计家庭拥有孩子数目,结果平均每个家庭一个半孩子(因为此时学生还未涉及小数,只能说一个半了),你说谁家有一个半孩子呀!要么没有,要么有一个,再要么有两个?……因此平均数它既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数,只能反应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根据同学们的总结和理解,顺势板书:虚数反应一般情况平均数在本组数据中的取值区间:比最大数小,又比最小数大)
8、要求学生迅速有序的摆放教科书。
9、解决53页两组投球那组优胜的问题时刻提醒同学们:注意平均数的取值区间、“总合均分”——总和不变均分相应的份数。据此一定要先估后算哟!(同时将刚刚学生用平均数可以比较两组的成绩,也只有用平均数来解决这个总数不同、份数也不同的问题——板书:比较和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
10、小老师读题——检测题
11、学生自由发言总结今天收获。平均数的用处可真大呀!我们还可以根据平均数进行预测——预测输赢、预测天气等,这对我们的生活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我们多留心,我们的数学本领就会越来越大!
12、课末,让学生当评委给自己的这节课打分,最后计算出自己所在组的平均分,(能明白并能叙述基础知识得6分、四个检测题全对得4分)争取每组的平均分不少于8分哟!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九
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认识平均数,体会平均数的必要性。
2、能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具体的情境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并能根据情况进行合理推测。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
三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1、创设情境,体验产生平均数的必要性。
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情况。
出示两幅统计图:这是男生队和女生队每个人在相同时间内投中球情况统计图。(0表示投中一个)
a、观察统计图,根据比赛情况,你认为哪队的投球水平高一些?说说你的想法。
学生讨论比总数——每队总人数不相同,不公平
比最多的——个人水平,不是整队水平
b、到底怎样比才公平地体现两队的实力(投球水平)呢?
(平均每人投中多少个球)——实际就是每队队员投球的平均数
揭题板书——认识平均数
2、认识平均数
a、同桌合作完成
b、反馈:哪队赢了?你是用什么方法研究出来的'?
a、移一移,学生板演,其他生观察:在移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每人投球个数变了
每队的总个数不变
(每队内部的个数调整,不影响整个队的实力)
刚才同学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出了男生队投球的平均数是5,女生队投球的平均数是6,从而认为女生队投球的实力比男生队强一些。
还有别的方法吗?
c、算一算,(7+3+5+9)/4=6(个) (4+7+5+4+5)/5=5(个)
(1)、算式中的数都表示什么意思?
(2)、比较平均数,谁赢了?
比较两种方法,你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小结:当数字比较小又接近的时候我们用移多补少更简便,
当数字比较大而复杂的时候我们用计算的方法更为简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1)、仔细观察女生队每人的投球数,和平均数相比,你发现了什么?
有的比5大――可能相等或不相等
有的比5小――
(2)、同样都是“5”,它们所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是个体的投球水平
是整个队的总体投球水
4、其实,我们身边也有许多平均数,你能举个例子吗?
昨天、我从咱们班第一横排中选5个同学,了解了他们的身高,一起来看看吧。
(1)、出示身高计表
同学12345
身高cm131136134132137
(2)、估计:他们的平均身高大约是多少?你是怎么估算的?
145cm、130cm可以吗?最小数平均数最大数
(3)、算一算他们的平均身高(计算方法)
平均数134cm和表格中的134cm有什么不同?(5个人的整体的身高状况、3号个人的实际身高)
小结:看来平均数的作用真大,它不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小整体的状况,还能根据小整体的状况推测出大整体的状况。
2、小熊商店
(1)、出示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2)、求出前三周的平均数
(3)、预测一下第四周进几箱?
淘气身高1.3米,不会游泳,到平均水深0.8米的小河洗澡,有危险吗?
这堂课你学得开心吗?有什么收获吗?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十
大家都听过小猫钓鱼的故事吧?今天老师也要讲一段小猫钓鱼的故事。
1、在一个天气晴朗的午后,大虎、二虎和小虎三位猫兄弟到河边钓鱼。两个小时以后他们每人数了数自己的鱼,大虎钓到7条鱼,二虎也钓到6条鱼,只有小虎才钓到2条鱼,你能用圆形代替鱼,摆出他们钓鱼的条数吗?(竖排或横排摆都可以)。
3、怎样才能让每个人的鱼同样多呢?用圆片摆一摆再在小组内说说你的方法。
方法二:大虎拿出两条鱼给小虎,二虎拿出1条鱼给小虎,这样每个人都有5条鱼,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
5条是大虎钓鱼的条数吗?是二虎和三虎钓鱼的`条数吗?我们给他起个名字,5条就是大虎、二虎、小虎钓鱼的平均数,我们可以说他们平均每人钓了5条鱼。
1、大虎、二虎、小虎在回家的路上遇到花花姐妹,原来她们也去钓鱼了,花花姐妹可是钓鱼的高手。大虎:“你们平均每个人钓了多少条鱼?”
2、这是花花姐妹钓鱼的条数,你估计一下花花姐妹平均每人大约钓到多少条鱼?
3、你能算出花花姐妹到底平均每人钓了多少条鱼呢?
1、森领卡拉ok大赛就要开始了,许多小动物都赶着去观看比赛呢!
3、你知道谁是这次比赛的冠军吗,想一想、算一算,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的理由。
4、黄鹂是4位评委打出的分数,而百灵鸟是3位评委打出的分数,因为评委的人数不同,所以算总分是不公平的,这个时候只有算平均分才公平。在现实生活中你知道哪些比赛是取平均分来决定比赛成绩的。
看完卡拉ok比赛,三位猫兄弟觉得天气太热,就派大虎到小熊冷饮店买冰糕。咦!小熊遇到什么难题了?(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雪糕呢?)。
这是小熊冷饮店本周前三天卖出冰糕的情况,小熊星期四该进多少箱冰糕合适呢?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十一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导入板书课题。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1、另外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请你算一算。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 三(1) 三(2) 三(3) 三(4)
踢的次数 632 654 668 646
3、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2题。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的知识?
2、师总结。
平均数 教学设计
共4课时 总第23课时
教学目标: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板书课题。
二、探究体验
1、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
2、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欢乐队的平均身高,另一个求开心队平均身高,然后比较哪一队高?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
7、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实践应用
1、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问题。
2、生独立完成练习十一第4、5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2、师总结。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十二
教学内容:苏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教学目标:
1.经历用平均数刻画一组数据特征的过程,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
2.经历移多补少、先合后分、估算等多样化算法的讨论,会利用图形直观估计平均数,能选择灵活的方法解决平均数问题。
3.体会平均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体会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小黑板 棋子。
一、设疑引欲,激趣导入。
同学们,有几个小朋友,你们看他们在干什么?
四个男生和四个女生比赛套圈,每人套15个,我们给他们当裁判,好吗?
让我们看看他们分别投了多少个。
(课件出示两组套中的成绩统计图)。
二、激起矛盾,提出问题。
1、瞧,又来了一个女生!她也想参加女生队进行比赛。行不行?
同座位交流一下,讨论一下。
三、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1、学生交流。
我们可以分别求出男生和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2、自主探索平均数的意义和计算方法。
a:求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移多补少。
谁能上来动动小手,让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为什么要这样移动?
把移动多的补给少的,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移多补少”法。
现在我们可以看出平均每个男生套中多少个吗?
(2)先合并再均分。
现在还有办法让男生套中的个数变得同样多吗?(师合并所有的个数)。
老师先怎样?又怎样?这种方法叫做先合并再均分。
你能用算式将先合并再均分的过程表示出来吗?
指名列式计算:5+9+8+6=28(个) 28÷4=7(个)。
这里的28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要除以4?
(3)通过移多补少、先合并再均分的方法我们知道了男生平均每人投中了7个,这个7就是男生投中个数的平均数,也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内容。(板书课题)。
(4)理解平均数的范围。
a、平均数是7,是不是代表所有男生实际套中的个数都是7?
b、男生中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多?哪些人套中的个数比平均数少?
c、提问:平均数会比这里最大的数大吗?会比最小的数小吗?
d、小结:平均数是通过把多的部分移给少的部分,使大家都相等而得到的数,所以平均数在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
b:求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
(1)请你估计一下,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个?
(2)算一算 。
移多补少。
(课件演示)。
先求和再平均分:11+4+8+2+5=30(个) 30÷5=6(个)。
这里30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这里用总数除以的是5而不是4?
现在你知道谁套得更准一些吗?
小结: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这次比赛中,男生套中圈的平均数是7,女生是6,所以男生套得准一些。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出示想想做做1。
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我决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2、出示想想做做2。
求三条丝带的平均长度(请同学们在下面做)。
3、出示想想做做3。
老师口渴了,我们去逛逛水果店好不好?找到了一些信息。(课件出示统计图)。
1)哪一天卖出的苹果同样多?哪一天卖出的橘子同样多?
2)平均每天卖出苹果和橘子各多少箱?(指名上来做,其他的同学认真观察,思考他们做的对不对。)。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4、出示想想做做4。
下面我们来看看篮球场上的运动员们都在干什么?他们给大家带来了什么样的问题呢?(课件出示题目)。
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说明为什么?
明确:平均身高并不能代表其中的每一个人的身高,当中有的比平均身高高,有的比平均身高矮。
五、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十三
教学内容:
1.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理解平均数含义。
2.引导学生探索求平均数的一般方法。
3.理解平均数的特征,体验平均数的价值。
出示:某工厂两个生产小组进行制作海宝比赛。
每位工人1时加工情况如下:
第一组。
第二组。
1)你认为哪一组工人获胜?
2)比总数公平吗?怎么比比较合理?
3)你有什么办法能知道平均每人加工的个数?(揭题:平均数)。
a.用移多补少(根据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b.列式计算。
(7+8+6)3=7(个)。
(3+7+4+10)4=6(个)。
4)观察:6是哪个工人加工的个数?
5)归纳:在人数不相等的情况下,比哪一组的成绩好,一般比平均结果比较公平。
2.平均数的概念出示条形统计图:上海世博会9月1日至9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1)尝试计算。
2)观察交流:什么是平均数?
3)归纳:将一组资料中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
3.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平均数=总和个数。
4.平均数的特征出示10月1日至10月5日参观人数统计图。
2)计算、交流、分析。
3)观察讨论:观察一下这几个平均数,你发现了什么?归纳:也就是说,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
归纳:所以说平均数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
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平均数,也知道通常情况下可以用总和除以个数来计算平均数,一般情况下,一组数据的平均数,它的大小是在这一组数据的最小值与最大值之间;平均数并不代表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指的是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十四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数据的权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还应使学生理解平均数在数据统计中的意义和作用:描述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特征数字,是反映一组数据平均水平的特征数。
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突破的方法:
1、重点:会求加权平均数。
2、难点:对“权”的理解。
3、难点的突破方法:
首先应该复习近平均数的概念:把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叫做这组数据的平均数。复习这个概念的好处有两个:一则可以将小学阶段的关于平均数的概念加以巩固,二则便于学生理解用数据与其权数乘积后求和作为加权平均数的分子。
简单明了又便于学生想象理解,能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得99分的7个人比1个得61分的学生对平均成绩影响更大,从而理解权的意义。
在讨论栏目过后,引出加权平均数。最好让学生将公式与小学学过的平均数计算公式作比较看看意义上是否一致,这样做利于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利于对加权平均数公式的理解,也利于理解“权”的意义。
三、例习题意图分析。
1、教材p136的问题及讨论栏目在教学中起到的作用。
(1)、这个问题的设计和讨论栏目在此处安排最直接和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引出权的概念和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
(2)、这个讨论栏目中的错误解法是初学者常见的思维方式,也是已学者易犯的错误。在这里安排讨论很得当,起揭示思维误区,警示学生、加深认识的作用。
(3)、客观上,教材p136的问题是一个实际问题,它照应了本节的前言——将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探讨它们的统计意义,体会它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揭示了统计知识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4)、p137的云朵其实是复习近平均数定义,小方块则强调了权意义。
2、教材p137例1的作用如下:
(1)、解决例1要用到加权平均数公式,所以说它最直接、最重要的目的是及时复习巩固公式,并且举例说明了公式用法和解题书写格式,给学生以示范和模仿。
(2)、这里的权没有直接给出数量,而是以比的形式出现,为加深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两个问题中的权数各不相同,直接导致结果有所不同,这既体现了权数在求加权平均数的作用,又反映了应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要灵活、体现知识要活学活用。
3、教材p138例2的作用如下:
(1)、这个例题再次将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得以及时巩固,让学生熟悉公式的使用和书写步骤。
(2)、例2与例1的区别主要在于权的形式又有变化,以百分数的形式出现,升华了学生对权的意义的理解。
(3)、它也充分体现了统计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四、课堂引入:
1、若不选择教材中的引入问题,也可以替换成更贴近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实例,下举一例可供借鉴参考。
求该校初二年级在这次数学考试中的平均成绩?下述计算方法是否合理?为什么?
x=1(79+80+81+82)=80.54。
五、例习题分析:
例1和例2均为计算数据加权平均数型问题,因为是初学尤其之前与平均数计算公式已经作过比较,所以这里应该让学生搞明白问题中是否有权数,即是选择普通的平均数计算还是加权平均数计算,其次若用加权平均数计算,权数又分别是多少?例2的题意理解很重要,一定要让学生体会好这里的几个百分数在总成绩中的作用,它们的作用与权的意义相符,实际上这几个百分数分别表示几项成绩的权。
六、随堂练习:
1、老师在计算学期总平均分的时候按如下标准:作业占100%、测验占30%、期中占。
答案:1.x小关=79.05x小兵=802.x=597.5小时。
七、课后练习:
1、在一个样本中,2出现了x1次,3出现了x2次,4出现了x3次,5出现了x4次,则这个样本的平均数为.
2、某人打靶,有a次打中x环,b次打中y环,
则这个人平均每次中靶。
试判断谁会被公司录取,为什么?
x2=96.5。
乙被录取。
4.39人。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十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数学》三年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例1。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生和女生举行了一场趣味投篮比赛,想知道他们的得分情况吗?
课件出示统计图。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每组每人得分)。
(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
学生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也可以反驳他人的观点。
当学生讨论、交流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3)刚才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用平均数来比较那个对的实力强一些比较公平,那什么是平均数呢?(指名学生回答)。
师:那么什么是平均数呢?下面老师给大家做个小实验。
二、在操作中体验平均数的涵义。
1.课件演示:出示一个玻璃水槽,里面用三块挡水板平均分成四个部分,形成四个水柱高低不同的水柱。
师:四根水柱的高度一样吗?(指名回答)。
2.师继续演示:如果拿开挡水板,会发生什么?(课件演示)。
师:现在高度一样了吗?(指名回答)。
师:这个一样的高度就是原来四个高度的什么数?(指名回答)。
师:刚才老师是怎样使他们变得一样高的呢?(拿开挡水板,水会从高处流向低处)(指名回答)。
师:你的意思是把多的一一部分给少的,使大家变得一样多。这种方法我们把它们叫做“移多补少”(板书)。
师:在移多补少的过程中,水的总量有没有变?(指名回答)。
师:下面我们就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来求出男女队投篮比赛中各自的平均数。
3.请同学们拿出你手中的小圆片代替投中的个数在小组内进行移多补少的操作。
(1)。第一组和第二组操作男生队,第三组和第四组操作女生队,摆完后在小组内交流操作过程。
(2)指名汇报交流。
4.教师用课件演示投篮的移多补少过程。
5.课件出示小练习。
5.演示后小结:(课件出示)像这样,几个不相同的数,在总数不变的前提下,可以通过移多补少是他们变得相等,这个相等的数就是这几个数的平均数。(学生齐读)。
师: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那么平均数有什么特征呢?同学们想不想做个小游戏?
三、游戏中感悟平均数的特征。
1、出示:各装有3根小棒的红蓝两个纸袋(红带内平均每根长14厘米,蓝袋内平均每根长10厘米)课件出示两个纸袋。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请几位同学上来,每位同学从两代中各抽出一根来比一比。(请三位同学上讲台操作)。
先让学生在小组里讨论,然后全班交流。(平均数大一些,并不是说每一根都长一些。平均长14厘米,不一定每一根都是14厘米,也有可能比14厘米短的,也有可能比14厘米长的。平均长10厘米的小棒,有可能正好是10厘米,也有可能比10厘米短,还有可能比10厘米长。)。
4、师:(课件演示)平均数和原来那些数相比,处在什么位置?(处在中间的位置,比最大的数要小,比最小的数要大。)(课件出示平均数的特点)。
师:我们感悟了平均数的特点,敢不敢挑战一下?
5、挑战练习——明辨是非。
四、探索中建构平均数的算法。
1、师:前面我们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的男女队各自的平均数,知道了女队的实力强一些。如果现在要进行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那么要计算什么的平均数呢?(要计算班级的平均数)。
2、师:一个班有六十来名学生,如果还用移多补少的办法来获得平均数,你感觉怎么样?(指名交流)。
3、师:是啊,移多补少的方法对数据较小或数据个数比较少时,还是挺管用的。但是当一组数据比较大,数据的个数有比较多的时候,这种方法就有局限性了。看来,我们需要探索一种更加通用的计算方法。
4、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讨论计算方法:(1)平均分是怎样分的?平均分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师举例:有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块?)。
(2)哪个条件已经知道了?哪个条件还没知道?
(3)怎样求平均数?(师举例,3个小朋友一共有12块糖,平均每个孩子分几块?
(4))推出求平均数的公式。
五、学习例1,巩固公式计算法。
1、出示主题图,先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获得平均数。(课件演示)。
2、让学生试着用公式计算例题中的平均数。
3、集体订正讲解。
六、生活中的平均数。(课件出示)。
七、巩固练习。
1、算出三条彩带的平均长度。
2、算一算你们小组的平均体重。
七、课堂小结。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十六
1、能对获得的数据进行整理,并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2、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1、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
2、经历读统计图、交流信息、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统计图中获取信息、用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中,体验用统计图表达表达交流数据的特点,认识统计图的价值。
认识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能根据给出的数据提问题并解决问题。
多媒体教学时数1。
一、炫我两分钟。
二战前期德国势头很猛,英国从敦刻尔克撤回到本岛,德国每天不定期的对英国狂轰乱炸,后来英国空军发展起来,双方空战不断。
为了能够提高飞机的防护能力,英国的飞机设计师们决定给飞机增加护甲,但是设计师们并不清楚应该在什么地方增加护甲,于是请来了统计学家,统计学家将每架中弹之后仍然安全返航的飞机的中弹部位描绘在一张图上,然后将所有中弹飞机的图都叠放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浓密不同的弹孔分布。工作完成了,然后统计学家信心十足的说没有弹孔的地方就是应该增加护甲的地方,因为这个部位中弹的飞机都没能幸免于难。
从这个故事中你知道的统计有什么作用吗?
二、尝试小研究。
尝试小研究:
研究一:
1、从上面的统计图中,你得到了哪些信息?
2、这个统计图一个格表示几个人?你是怎么知道的?
3、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
研究二:
1、完成课本91页,试一试:根据统计表,完成统计图。
2、交流展示学生完成的统计图。
三、小组合作探究。
尝试研究一。
出示小组合作交流建议:
1、组长组织本组成员有序进行交流,确定好组员的发言顺序。
2、认真倾听其他组员的发言,对他的发言内容进行评价,组内达成统一意见。
3、组内分工,为班级展示提升做准备。
四、班内展示交流,建构新知。
1、全班交流,师生评价。
2、试一试,学生读统计表,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观察不完整的统计图,找出这幅统计图的特征。(用一个格表示4个人)。
3、学生试着补充完整统计图,师巡视指导,交流时,让学生说明不够整格时怎样想的,是怎样处理的。(生表述自己的发现,关注学生能否发现每个格代表4人,如果学生没有发现教师予以提示。)。
小结:用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当数据比较大时经常采用一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方法。
4、鼓励学生根据统计图提问并解答。交流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只要合理,就给予肯定。
五、挑战自我。
1、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的知识。】。
2、数学书92页练一练的2题。自己设计一张调查表,记录自己一学期读课外书的情况。
六、盘点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课后。
反思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并利用现代化的教手段,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统计图由纵向变为横向条形统计图的过程,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了理解知识间的联系,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而且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逐步升华,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十七
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2、使学生认识统计与生活的联系,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
3、巩固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一、复习。
2、学生动手解决,并交流解决的方法。
二、创设问题情景,引导探究。
(1)组织交流解决的方法。
(2)小结:象这种情况下,每组的人数不一样,不能直接拿总数来比较,而是要求出每组同学的平均数来比较。
2、出示情景图,告诉同学穿兰色衣服的是开心队,穿黄色衣服的是欢乐队,引导学生观察后猜一猜:你认为哪一队的身高高?并说说理由。
3、出示统计表,组织学生收集有关数据,根据统计表估一估,欢乐队和开心队的平均身高分别是多少?并说说估的方法。
5、组织交流计算的方法与结果。
6、组织讨论:从刚才的这件事,你有什么发现,并小结: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
三、拓展与应用。
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事要通过求平均数来解决一些问题。
四、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问题需要帮助的吗?
五、作业练习十一4、5。
教学反思: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十八
1、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思想(移多补少的统计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选用方法进行解答。
3、培养学生估算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灵活选用“求平均数”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秒表、绳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生:比赛,在规定1分钟内看哪个小组跳的总数多,就是胜利者。
师:哦,好建议。不过,一节课只有40分钟,谁来出个好主意,在短时间内得出结果?
生:6人一起跳,分组数数。
师:哦,好主意!那就按你的方法比赛吧!
(二)解决问题,探求新知。
1、引出“平均数”,体验“平均数”产生价值。
6名学生开始比赛,其余学生认真地数着。生汇报,师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第二组:78、83、82。
师:请同学们以最快的口算算出结果,并汇报补充板书如下:
第一组:82+86+81=249第二组:78+83+82=243。
师:(热情洋溢)通过比总数,第一组以248大于243获胜了,恭喜你们(师与他们一一握手表示祝贺,这时发现第二组同学鸦雀无声,面无表情)。
师:我加入第二组,让老师也来跳一跳,你们帮我数着。(学生欢呼)。
生:(议论纷纷,有几个喊叫)不公平的,第二组4个人,当然获胜了。
(全班寂然无声,学生思索着,半晌,有学生举手了)。
生:我在电视上看到过这种类似的情况,比较平均数就可以了。
(这时有很多学生表示赞同,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
师:(赞赏)哦,你知道的知识真多,老师佩服你!
师:怎样计算每个组跳绳的平均数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提出了方法,师要求任选一组说想法)。
生1:我用算术法求第一组的平均数,我是这样算的:(82+86+81)/3=83。
师:谁听明白了吗?(再指5名学生说)。
师:(看着生2)你能给你的这种方法取个名字吗?
(由于平时有渗透过这种方法,生2很自然地说出是“移多补少”)。
师板书: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生摇头,大胆学生说:除不尽的)。
师:(乘机)那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生:用我们学过的“估算”
师:好,那你们试试吧!(指1名板演)。
板书:(78+83+82+83)/4~81。
师:从两组平均数83和81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第一组平均数大,所以还是第一组总体水平好一些。
师:第一组的83表示什么?你怎么理解“83”这个数?
(引导学生明白:“83”是个“虚数”,第一组的83不表示每人真跳了83下,有可能小于83,有可能大于83,还有可能等于83。)。
生(自由发言)生1:平均数,你真厉害,使不公平的事变公平了。
生2:平均数,因为有了你,世界上才会太平。
师:在平时生活中,你们见过平均数吗?
生举例:统计考试成绩需要平均数;平均每月用电量;节目比赛打分用到平均数......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多媒体呈现:下面是某县—xxxx年家庭电脑拥有量的统计图。
(1)求出这五年来,平均每年拥有电脑多少台?
(出现算术法和移多补少法两种方法)。
(2)估计一下,到20xx年这个县的家庭电脑拥有量是多少?为什么?
(3)从图上你还知道些什么?
师:请你帮他算一算平均每月用水多少吨?应该选择哪个算式?
(1)(16+24+36+27)/4。
(2)(16+24+36+27)/12。
(3)(16+24+36+27)/365。
a、生举手表决。
(四)、总结评价,提高认识。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师:你觉得这些知识对你以后生活或学习有什么影响或作用?
求平均数(算术法移多补少法)。
当人数不相等,比总数不公平时,我们就得看“平均数”。
张齐华平均数教学设计篇十九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92~94页。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与同伴交流的意识与能力,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课件、男女生套圈成绩图。
学具:每四位学生一副男女生套圈成绩学具板。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谈话:很多同学都知道套圈游戏,一起来看。(媒体出示:三年级一班的男女生进行套圈比赛,每人套15个圈。下面的统计图表示他们套中的个数。)想请大家来当裁判,愿意吗?可要比比哪个裁判最公正哦!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两队人数相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不同。
学生回答后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二)两队人数不同,每队中每人套中的个数相同。
结合媒体演示小结。
(三)两队人数不同,每人套中的个数也不完全相同。
1.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出示第三小组的套圈成绩图(例题),引导比较,得出与第二小组套圈成绩图的异同。
小小组四位同学利用学具板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巡视。全班交流比的结果。
指出:其实,象这样移了以后再比,是分别求出了男、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个数再去比的。结合电脑演示教师讲解揭示平均数的含义。
2.提问:你还能用其他方法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几个吗?女生呢?
指名列式并说说想法。
3.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谈话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加深对平均数意义的理解。
4.小结。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1.辨一辨、说一说。
2.移一移、估一估、算一算。
(1)“想想做做”第1题。
(2)“想想做做”第2题。
(三条丝带的长度分别改成6厘米、44厘米、13厘米。)
3.想一想,选一选。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8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