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作品的兴趣,促使我们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索。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好的读后感呢?首先,要认真理解和消化所读内容,抓住核心思想和观点。其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思考,深入挖掘主题和意义。同时,要注意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用词得体、条理清晰。此外,在写作过程中,要注意避免盲目照搬原文,要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最后,要仔细检查和修改,确保读后感的内容完整、准确、有条理,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是一些精心挑选的读后感佳作,在阅读和写作方面都具有参考价值。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一
当今社会,人们迫于生活的压力或者抱着终生学习的态度,去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班、培训班,然后拿到各种各样的证书。奇怪的是,当人们成为父母之后,很少有学习如何教育孩子的,多数家长要么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随意而为,要么把教育孩子的重任放在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当孩子上学以后,又一股脑的把责任推到老师身上,甚至花钱推到各种各样的辅导班老师那里,悲哀!
先有自己,后有自己选择的另一半,后有家,再有孩子;人的问题,造成了家庭问题,问题家庭培养出问题孩子。改变孩子先改变家庭,改变家庭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先改变观念,改变观念从阅读开始,阅读从经典开始。
面对孩子各种各样的问题,不知道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反而来抱怨、责怪、谩骂甚至打孩子,何其悲哉!
每个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好好的去研究如何教育孩子,其实很简单,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思想言行及家庭环境造就了孩子的品性和习惯。家庭教育做好了,做人的根基打实了,所谓科学、文化、知识、技能的教育就简单多了。提升自己,培养孩子,归根结底还是老祖宗讲的到位--修身齐家,身不修,何以齐家?至要莫若教子,追求事业上的成功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断送孩子的前程,乃至断送整个家族的未来为代价,此两者须权衡。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二
孩子的叛逆,作者几句话就搞定;孩子不爱阅读,家里到处放书就ok;孩子贪玩不爱学习,顺着他就行了……作者笔下的家庭教育不要太轻松。
当然他有说资本:年轻时忙于事业忽视家庭,导致儿子叛逆(高二时成绩倒数,校外打架三次险被开除)、夫妻感情不和。不惑之年痛定思痛,关掉厂子租房专职陪读,看书研究家庭教育,儿子成绩突飞猛进,考上重点大学,女儿也考上上财。
那作者是如何教育他那顽皮的儿子的呢?
1、提升自己,给孩子树榜样。
提升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阅读,陪读期间作者看了不少书,这不仅仅带来知识上的积累,更重要的是让作者重塑自我,在认识上有很大转变。你改变不了孩子,但是你可以改变对孩子的态度啊。
读书也让作者反思曾经的种种,同事关系、亲子关系、夫妻关系等等,书使他变得更宽容、更平静。而作为当事人的儿子也感受到了父亲的变化,这种变化也默默地影响着儿子。
2、培养“共同语言”,拉近关系。
有不少家庭都是“沉默家庭”,夫妻之间没话说,父子之间没话说,如何打破这种沉默?这就需要培养共同的兴趣点,比如都感兴趣的话题、明星、运动、爱好等等。有时候虚心向孩子请教也是拉近关系的好法子哦。
写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班的男孩们,张嘴闭嘴的王者荣耀,有那么好玩儿么?我是不是也得试试。
3、三天两头跑学校。
我也真是佩服作者的“毅力”,三两天去一次学校,找老师谈话,还写教育心得让老师看了交流,你考虑过老师的感受么?到底是专职陪读,有的就是时间。
作为老师我是不建议这么频繁的往学校跑,两个星期一次的频率还是可以接受的。如果真如作者号召,个个家长两天来次学习,老师不用上课了。曾经有个家长来学校接孩子,扯着我说了一个小时,结果就是加班改作业。
4、少惩罚,多接纳。
作者认为应无条件接纳孩子所犯的错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心。“惩罚并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行为者在犯错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以及更有技巧而不被发现。小孩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下一次要更小心,而不是要更诚实、更负责。”儿童心理学家这么说。
以他儿子的网瘾为例:
5、懂批评的艺术。
对孩子的严厉批评,容易让孩子失去反思错误、厘清是非的机会,也让孩子抵消了原本的愧疚和不安,心安理得地沿着错误的道路越走越远。
所以批评应掌握以下几条原则:
·家长要先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要放首位。
·有人在场时不要批评孩子。
·批评要客观公正。
·批评内容要精准严谨(如只谈感受,不涉及孩子的个性及品格、多提示少谴责、言简意赅胜过喋喋不休)。
虽然从书中学到很多,但是阅读体验并不好:
·错别字相当多,排版也有问题(微信读书)。
·作者太自信,通篇都有家长的感谢信,时不时炫耀自己的各种荣誉。
·文章结构不严谨,重复啰嗦的多。
·往往几句话就改变一个孩子的一生,不太可信。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三
作为老师,每天面对性格各异的几十名学生;作为母亲,每天面对调皮淘气的儿子。加上教育理论的缺失,导致教育孩子到了瓶颈阶段。于是,我重拾《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这本书是好爸爸贾容韬教子手记,手把手地教我们教育孩子的方法。读后有一种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感觉。
第一章的主题是《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他从七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第一,家长要抓住教育的“机遇”。特别是孩子犯错误后,最需要家长的理解支持与帮助。孩子犯错,是家庭教育的最佳时期,如果处理得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犯了不可饶恕的大错时。第二,如何和孩子成为“哥们儿”。他告诉我们,寻找和孩子共同的话题、共同语言和共同爱好,和孩子共同成长,这样,就能从横眉冷对的敌人,变成情趣相投的“哥们儿”。第三,创造1+1》2的合力。家长和学校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把家庭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延伸、弥补和强化,往往会事半功倍。他告诉我们,要尊重老师,赏识肯定老师的付出,虚心地向老师学习,进而和老师探究教育。并对孩子的教育要有坚定的信念。第四,帮孩子戒网瘾。越是控制,越是渴望。沉迷网络的处理方式让他放开玩,实际上是对孩子玩网络游戏兴趣的弱化,是釜底抽薪的举措。把选择权交给孩子,也是对孩子的理解、尊重和信任。第五,信心创造奇迹。坚如磐石的信念是产生奇迹的原动力。愿望是成功的一半,教育孩子的成败是家长潜意识期待的结果,如果对孩子充满信心,他一定会朝着你期望的方向发民。第六,做父母亲是件幸福的事。一个人要具有认识幸福的智慧,特别是男人,应该是制造幸福的人。倾听、理解、共情是幸福。第七,孩子引领我成长。西方有一位哲人说:“孩子是人类的父亲。”其实“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以平等的姿态和孩子对话,你就能和孩子成为朋友;如果以仰视的姿态和孩子对话,孩子就能成为你的老师。
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我彻底改变了“我是大王”的教育态度,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想问题,蹲下来和孩子交流,尽量了解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等等。这样,不仅对教育儿子有利,同时受益的还有学生。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四
教育孩子需要大智慧:站在孩子的高度思考:
在日常教育中,我们父母常常摆出家长作风,以“我吃过的盐比你吃过的饭多,走过的桥比你走过的路长”为由,在孩子面前扮演上帝。我们认为自己知道什么东西是对孩子好的,什么样的路是适合孩子走的。故而以“过来人”自居,企图用“爱”的名义来管教和操控孩子。
然,我们的“认为”真的是正确的吗?从其一生的角度来看,我们真的知道什么是对孩子最好的吗?我们所谓的一些人生经验,只是基于我们自身的生活经历和体验总结出来的主观思想。以我们几十年的人生经验和知识架构来衡量和要求仅仅只有几年或十几年生活体验的孩子理解、接受和认同,就有点“强词夺理”。就像有的妈妈和我说的,“感觉自己说了一大堆道理,其实孩子根本不理解或者是根本不听。”
要求、期望或所谓的负责,只是父母内在恐惧的替代物而已,任何企图通过“控制”和“改变”孩子来达到让孩子按照自己意愿和设想走路的父母,都是不成熟的父母。
常言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说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换位思考,放到家庭教育中的亲子教育,就是将自己置身于孩子的立场和视角,去体验孩子的内心感受,了解孩子的内心需求。
为人父母者,一定要站在孩子的高度,经常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希望父母怎么和我说话?希望父母怎么对待我?如果我是孩子,会不会为有我这样的父母而庆幸、而骄傲?当我们角色转换,以孩子的目光来观察自己、审视自己时,就会发现自己还有许多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怎么做才叫做站在孩子的高度?
贾老师用两个小游戏,详细的阐明了站在孩子的高度,就是要从内心伏下身子,用孩子的视角观察世界、体验世界,用孩子的心来感受世界;进而更加准确地理解孩子的意图和感受。也只有理解了孩子,我们才具备了教育孩子的前提和资格。
影响孩子的“黄金法则”:
引言部分:“黄金法则”的核心是,当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被父母影响,家庭教育成功机会就大大增加了。
不露痕迹,藏锋有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永远都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当孩子没有意识到自己在被父母影响,家庭教育成功机会就大大增加了。就好比一则广告,使我们对一款产品或一种理念产生好感,又察觉不到它在操纵我们,这才是顶级的广告。
本小节,贾老师以一个真实的案例给我们详细的叙述了“黄金法则”的核心与功效。
韩女士的儿子游戏基本处于失控状态,成绩直线下滑。针对这个案例,贾老师给韩女士提出两点建议:
第一,表现出对孩子学习的淡然、超然。在孩子面前不谈学习,不对孩子进行学习说教。只管自己沉下心来学习,给孩子做好表率就行了。
第二,对孩子玩游戏,不仅不表现出反感,还要表现出兴趣,甚至可以鼓励孩子玩,最低标准是不干涉、不限制。
事实上也是如些,家长越在学习上和孩子过多的纠缠,孩子越会在学习上掉链子;当家长将目光抽离出来,转到自身的学习提升上时,孩子也就卸掉了心中的对抗,承担起了他的职责;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是心甘情愿地让他玩游戏时,孩子也就放下了追求挑战刺激的心理,慢慢减少游戏的时间;就像贾老师说的:“教育孩子,其实就两件事,一是增长智慧,二是提高德行。”父母的品德是孩子成长的软环境,对孩子最有说服力的教育是父母完美的`人格形象。当韩女士潜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道德水平的时候,其散发出来的人格力量是无比强大的,甚至是无坚不摧的。
父母如何做人,决定了孩子如何为人;父母怎样做事,决定了孩子怎样做事。在贾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在韩女士的持续努力下,韩女士的儿子实现了从一个网瘾少年到同时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皇家建筑学院等六所世界名校录取的华丽转身。所以,对孩子的教育在于父母的修为,在于潜移默化的熏陶。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五
首先要说,作者用心且有阅读量,对于快餐阅读、几本书想见效果的家长,这本书是个不错的选择。
在国内的同类中算不错的。和国外同类比,弱点就明显了。
先讲倾听表扬批评惩罚几部分吧。
同样运用了吉诺特博士的理论和方法,《如何说》那本分成几个大类,用插图、案例、模拟练习来说明,做到了分类清晰、操作性强,个人见过当中最佳。这本,同一个主题会在不同章节出现,显得凌乱,方法有点不得要领,比如夸奖孩子,作者提供的参考答语啰嗦,家长观点过多,可能是爱子心切吧。
然后,作者过分强调语言的魅力,可是洋洋洒洒不是孩子喜欢的语言方式吧?让家长心态、观念的转变是核心,作者这部分力度弱。
行文有点用力过猛,个人议论、心路历程太多,事例被挤压得少且弱,吉诺特认为,指出孩子的错误时,最好是“客观描述看到的事情”,必要时“说出期望”,最好让孩子觉察错误,自己想办法补救。对家长也是这样吧?作者说教太多,读者思考空间就少,效果也不好。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六
鼓励和赞赏是孩子自信心和力量感的源泉,也是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特别是来自权威或者重要他人的赞赏。
作为家长,我们不仅要提供给孩子身体成长必要的物质条件,更重要的是要满足孩子精神营养方面的需求,而赞赏就是非常有效的方式。当我们带着发现美的眼睛去欣赏孩子,看到孩子的长处,在他做对的时候,做好的时候,及时的、发自内心的去赞赏孩子,鼓励孩子,孩子的内心力量感就会增强,自信心也会提升。
但是,赞赏也要有赞赏的技巧和学问,否则,如果你的赞赏比较笼统,概念模糊,或者过于不切实际、夸大其词,这样不仅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反而会给孩子造成隐性伤害。就像一棵植物,过于干旱会使它枯萎,但是浇水过多又会使它的根系腐烂。
在这一章节,贾容韬老师用了大量的案例,详尽的给我们阐述了如何正确的使用赞赏,赞赏应该遵照哪些原则,赞赏需要注意哪此事项:
沟通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机,沟通需要讲求技术,沟通更需要讲求艺术。这是我在前面的章节中从贾老师与孩子的互动当中学到的。毫无例外,在这一篇章,同样贾老师还是掌握火候、看准时机对儿子大加赞赏:“儿子,你接触电子游戏比较早,智力比一般孩子开发得早。你把电子游戏、网格游戏都玩得那么棒,足以证明你有过人之处。你的班主任也有同感,他认为你智商比较高,他说你连搞恶作剧都有独到之处,说明你是极聪明的孩子。我觉得你的学习成绩不应该是现在这个水平,应该排在一些同学前面才对。老爸坚信,只要你调整下思路、改变一些习惯,稍加努力就会后来者居上。”
在贾老师的这段赞赏中,有很多可以提取的技术点,比如:挖掘优势;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积极期待;传递信念。
还有一件事,也非常值得我们好好效仿,让我们来看看,在帮助孩子提高作文水平上,贾老师是如何巧妙地运用赞赏这门技术的。“儿子,爸爸看了你的作文,非常高兴。你这几篇作文中心思想不错,字、词、句、标点掌握得还可以,这足以说明你有写作文的基础。”
当我们把缺点作为知觉对象时,优点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但当我们把孩子的优点作为知觉对象时,缺点就成了知觉对象的背景;贾老师用积极的光明思维,抓亮点,抓优点,塑造孩子的价值。
“能紧扣主题说明作文有灵魂,从这点看你是有写作天赋的”“正因为你的作文写得短,老师才给你低分。你感到作文没什么可写、言之无物,不是你的错,而是爸爸造成的。一是爸爸从小没有引导你大量阅读,导致你对文字感受能力弱;二是爸爸总忙,没带你到处走走看看,你接触的事物少,当然没什么可写了。”
情通才能理达,而情通的秘诀就是把责任往自己身上揽。在前面的章节中,不管是在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上,还是在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贾老师都运用了同样的手法。这样孩子才易于接受父亲的建议。
“像你这样有思想、不婆婆妈妈、说话能直击要害的人,如果能提高阅读量、多参加社会活动、多观察事物并勤于思考,写好作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写出质量上乘的作文也不是不可能的。”
风过不留痕,雁过不留声。贾老师巧妙地语言艺术既肯定了孩子的优良素质,又不着痕迹地将阅读的意义和重要性、积极的兴趣活动和良好的习惯培养,种植在孩子的信念系统中。
生命只有被“看见”,才能绽放它的华彩。在贾老师的赞赏和鼓励下,孩子从此喜欢上了作文,高考时作文还得了比较高的分。在这种原则指导下的赞赏,有内容、有感受、有评价,既着重于“就事论事”又着眼于“塑造形成”的积极引导,可谓效果明显,一举多得。
学了就要用,用了才有用。只有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巧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日习、日练、日悟,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祝福大家都能在教子路上结出恒久迷香的果实!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七
最近读了贾容韬老师写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一书,经过第一遍的阅读,就有了比较多的感触,还有就是思想上的转变,确实是一本值得父母一读的好书。
对于教育,一般的人都认为是学校教育,而对于家庭教育,很多人应该都是比较陌生而棘手的。我自己也是进入了这样一个误区,认为教育,应该是学校的事情,作为父母就是拼命挣钱,给孩子往好的学校送,给孩子准备好的物质生活。然而,读了这本书后,思想上发生了转变,结合自己孩子的情况,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都让我感到原来的我是多么浅薄,多么寡闻,完全没有把家庭教育当回事,没有把家庭教育当成一个事业来对待。
好的是,自己不会也没有装会,现在社会发展太快,很多不学习就会跟不上的,我也在加强学习,加强家庭教育方面的学习。家庭是给孩子培养好习惯的地方,是给孩子温暖的地方,是塑造人生品格的地方。很多时候,自己用现有的眼光,主观的去要求孩子,却没有更多的考虑孩子的感受,没有站在孩子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原来,家庭教育是需要大智慧的,包括批评的方式和时机,合理的运用赞赏和鼓励,学会倾听,学会调整心态等等,有很多都是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去学习提高的。
孩子出现问题了,更多的时候是盯着这个问题去找孩子的原因,就像盯着锁着的门找钥匙一样,没有跳出这个思维,就找不到钥匙,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本来就是一张白纸,是被动来到了这个世界,后面出了问题,肯定是家庭的原来,是父母的原因。因此孩子出了问题,一定是家庭出了问题,父母出了问题,所以要找准病因,才能因病施救。纵观现实中大部分问题孩子,多数多是家庭不和谐的,单亲家庭,离异家庭,家庭矛盾比较恶化的等等。正是因为家庭没有成为孩子温暖的港湾,孩子才会被外部不良思想侵袭,不良作风影响,心理产生了扭曲,才会导致恶性循环,造成问题孩子。此时,唯有先认识清楚自己的问题,从自己的病因出发,找到解决办法,改正方法,进而潜移默化的去改变孩子,把孩子引导在正轨上。
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很多时候言语或者行动不当,却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对于孩子,更多的是包容、理解、信任,而不应该在孩子犯错了大发雷霆、挖苦、指责。更多需要做的是,调整好心态,控制好情绪,加强相互的沟通交流,走进孩子的心里去。言传身教真的很适用,孩子也是想进步想提高的,看到父母都在进步,在改变,在学习,他肯定也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这恰好是我们所希望的,共同成长,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摩西奶奶说,什么时候开始都不算晚,关键是要开始行动。对于家庭教育来说,孩子越小越是有利时机。愿你我都能及时醒悟,把这份事业做好,行动起来。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八
寒假前的一个研讨会上结识了贾容韬老师,他在积极推广自己的教育方法,他倡导的“在爱中管教”的方法,与我提倡的“信念法”高度相似。
我把我写的《你的思维决定一切》赠给了他,他也回赠我他写的《家庭教育中国行》,贾老师的言行令人折服,书里面的案例令人惊叹。
下面引用一个贾老师的案例:
某高一男学生在校多次打架,虽不是主要责任者,但其平时的恶劣表现(打架、旷课、逃学)令班主任和学生家长非常头疼,因为他总在班里起哄,影响大家学习。这次,学校下决心要开除他了。
他的妈妈得知后,到学校求爷爷告奶奶,赌咒发誓这是最后一次。学校见她可怜,就立下字句,再犯事一定不容,最后给了留校察看处分,以观后效。
孩子妈妈也一筹莫展,孩子倒是老实了,从此上课天天睡觉,而下课就精神百倍,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呀,这时她向贾老师求助。
贾老师告诉她:“你先假设孩子在学校好好学习呢。”哈哈,假设,这太搞笑了。
贾老师接着说:“他一回家,你就说:回来啦,在学校学习很辛苦吧,在家多玩会儿吧,妈妈给你做好吃的。”
这位妈妈一听就傻眼了,说:“不可能,他光在学校睡觉呢,一点都不学,这话我说不出口哇。”贾老师说,你先对镜子练习,练好了说,天天说,就会有用。
死马当活马医呗,这位母亲就天天对着镜子练习:“你回来啦,在学校学累了吧,在家多玩会儿吧,妈妈给你做好吃的,呜呜呜呜”,说着说着她哭了起来,因为这太违背自己的内心了,说的话太不符合实际了,太假了。
但她天天练习,冲着镜子练了一个月,终于能说出口了,能说顺嘴了,下午放学他儿子一回来,她就低着头(因为她怕儿子看出心口不一的眼神儿)冲着儿子说:“你上学辛苦了,在家多玩一会儿吧,我去给你做好吃的。”
小淘气多聪明啊,一眼就识破了,冲他妈妈说道:“你少来这套,我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也就是你爱说什么说什么,反正我回家就玩游戏,唉,实验第一天就这么结束了。
此后的时间里,这位母亲天天这么说,他儿子天天回来都能听到这句话。她说了15天后,她自己的心理产生了变化,她后来说:“我越说越感觉是这么回事,我儿子在学校就是好好学习的,他就是优秀学生。”我的妈呀,谎话说得自己都信了。
奇迹发生在第xx天,她儿子竟然开始回家写作业了。此后一段时间捷报频传,老师联系家长说“你儿子开始交作业了”、“交得越来越多了”、“不会的还知道问了”、“有几科不低分了”、“小测验竟然有及格的了”,几个月后,这个小东西竟然在大考中夺得全班第一,真的成了其他学生的榜样,真的成了优秀学生,全校都震惊了。
关键就在于妈妈的改变,她天天冲孩子念叨那几句,越说越像真的,说多了,孩子心理自然有了压力,感觉自己再不加油学习就对不起自己妈妈的这几句话。
这与我提倡的“信念法”的理念完全一致。学生都反映念叨完目标的感觉:有劲儿了;不困了;有思路了;心能静下来了;再玩有负罪感;一拿手机就感觉有事还没干完;感觉再玩就对不起自己;感觉有力量推着自己学习;感觉不想贫嘴了;感觉对不起家长;感觉对不起老师;不想玩游戏了;有愧疚感,所以要好好学;感觉上课精神了;感觉效率提高了;感觉背东西快了;感觉有奔头了……五花八门,要是心里没有目标,他们玩起来可带劲儿了,哪里有玩够的时候,哪里有什么负罪感,高兴、傻乐还来不及呢。
“强化目标……”是我们开学时主席台大屏上的字,的确每个人都需要有目标。学生也需要学习目标,如果每个学生都有了学习目标,无论是像贾容韬老师这样的,通过家长不断地暗示、催眠、提醒,或是像我这“信念法”一样积极地自我暗示、自我激励,都可以使学生自主创造自己精彩的.人生。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九
“诚信”是一个人幸福的基本保证,缺乏诚信的人很难取得别人的信任,也很难脚踏实地在社会上立足,故而也很难有真正的幸福。所以,“诚信”是我们父母培养孩子的重中之重。但实事求是地讲,世界上没有绝对不说谎的孩子。
那为什么孩子会说谎?如何避免孩子说谎?让我们跟随贾老师的智慧了解一二:
一、为什么孩子会说谎?
孩子说谎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成人世界的谎言诱导他们混淆了是非观念;二是不切实际的赞扬和过度的惩罚使孩子把谎言当作工具。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成人世界的谎言诱导他们混淆是非观念。
贾老师用几个生动的案例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孩子是如何在父母的思维模式和言谈举止下,潜移默化、耳濡目染地学会了说谎。
比如有些父母,为了哄孩子,求得暂时的安宁,信口讲出一些假话来哄骗孩子。“宝宝在奶奶家乖乖的,好好听话,妈妈回来给你买奥特曼!”结果晚上回来接孩子时对孩子说:“真不巧,妈妈办完事商场已经下班了,下次一定买给你。”其实,妈妈并没有真的打算给孩子买玩具,她给孩子开出的是空头支票。
再比如,有些家长出于工作和社交的需要,对别人说一些虚伪的话,这在家长眼中是社交的技巧,但于孩子而言,虽然没有恶意,但是说多了,就会混淆孩子的是非观念,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圆滑和世故。
父母的品质对孩子的影响深远,甚至是入木三分。虚情假意的父母培养不出诚实、坦荡的孩子,信口雌黄、企图用假话和借口敷衍,欺骗孩子的父母也培养不出真诚、善良的孩子。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种:不切实际的赞扬和过度的惩罚使孩子把谎言当作工具。
贾老师通过讲述儿子、女儿以及14岁说谎男孩的案例,从正反两面对比呈现告诉我们:更多、更普遍的导致孩子说谎的直接原因,是孩子迫于家长的压力而说谎。
这让我也想到一个案例,8岁的小明数学考试连续两次都是六七十分,爸爸很生气,说再考不好就别回来了。结果很不幸,在又一次的考试中小明又没有考好,而且更糟,居然没及格。怎么办?爸爸说了,再考不好就不让回家。于是小明做了一个惊人的举动,把同桌的试卷偷偷地塞进了自己的书包,并把名字换成了自己的名字。
如果爸爸能对孩子宽容一点,孩子无论如何是想不到用这样的方式来欺骗父母的。如果每位家长都能充分理解孩子,理智、开明地对待孩子,凡事替孩子着想,善于和孩子同感共情,平静接受孩子犯错,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信任和关爱,孩子根本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对家长说假话。
“理解、接纳、体贴、尊重往往比批评、斥责、打骂、惩罚更有力量。前者维护了孩子的尊严,保全了孩子的面子,后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撕破了孩子的面子;前者具有建设性,后者极具破坏力;前者是医治孩子心理顽疾的灵丹妙药,后者是促进孩子问题进一步严重的催化剂。
二、如何避免孩子说谎?
第一,家长要以身作则,做一个诚实的人。对孩子、对其他人都应该光明磊落、坦诚相见、言而有信、信守诺言、不说假话、不讲虚话,当好孩子的榜样。
第二,父母发现孩子有说假话的倾向时,要认真反思自己。是不是你对孩子太严厉了?是不是你在孩子面前太强势了?是不是你对孩子缺乏体贴了?读书笔记。是不是你对孩子不够理解,以致孩子对家长不信任、说话有顾忌?孩子撒谎大多是为了逃避父母打骂、惩罚的不得已选择,孩子措施是对家长错误家庭方式发出的警示信号。
第三,努力营造一个温馨、和谐、轻松的家庭环境,让孩子感到父母是最可依赖的人,让孩子相信即使自己犯错甚至闯祸,都不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第四,当孩子向父母说明事实真相时,不论他的错误性质有多严重、给家庭造成的损失有多大,家长都不要揪住这件事不放,不但不要惩罚孩子,还要肯定孩子做的对的地方。
第五,当父母确信孩子说谎时,不要急于揭穿孩子的诺言,更不要把孩子推向难堪的境地。要冷静分析孩子撒谎的原因,给孩子一定的空间,给孩子反思和弥补的机会。父母态度越平和,对孩子越尊重,孩子越能主动反思;父母态度越激烈,孩子越遮遮掩掩。要把孩子的注意力集中在事件本身,而不是父母的情绪反应上。
如果孩子没打算说明事实真相,家长认为确有必要澄清此事,也要在保护孩子自尊、给足孩子面子的前提下引导孩子把事情讲明白。父母要让孩子明白,父母针对的是这件事,而不是孩子本人,父母永远是爱孩子的。孩子有了一家认识后,父母要及时给孩子台阶下,帮助孩子卸掉思想上的包袱。
最后,务必要给孩子肯定和鼓励,让孩子看到希望,使孩子增强信心,把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转化为孩子成长的动力。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十
读一读《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真是不错的选择。它将是你家庭教育道路上的明灯,读过之后,你会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最近看过一段文字,即威斯敏斯特教堂的一段碑文:当我年轻的时候,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但我成熟之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心只改变我的国家。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也不可能。走到人生终点,我才意识到:如果我能先改变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进而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读后震撼,想改变问题孩子要从改变自己开始,作者整本书向我们显明了这个最简单质朴但也是最正确的道理。
这是一本能让人收获幸福的书,告诉你怎样身体力行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是一本能改变千万人命运和家庭的书,能帮你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如果你真爱孩子,并希望孩子成人、成才,进而提高生活质量乃至生命质量,你一定要阅读此书,它值得你认真读、反复读!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十一
假期学校推荐读书之二是张文质老师写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关于这本书,我早先就读过,也听过他本人做的专长报告。张老师主要是讲述自己和改变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初张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严厉,暴躁,当发现这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关系拉的越来越远,孩子的脾性变得越来越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为,当他在某些事情上沉静下来,换一个方式处理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不预想的还好。
他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的改变。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时很好的借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错了,我应该不要急于劈头盖脸的大声斥责,而是冷静处理,问明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事的对错和教训。我想起孩子小时候的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那样处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骂,而是换一种处理方式,那么也不至于到现在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情是这样的:孩子喜欢上了打卡的小玩具,他的同伴都有,他也想要,但不敢和父母开口要,就在他同伴的怂恿下偷了10元钱去买了两套,还藏起来。那几天他是心里惴惴不安的,毕竟是犯错了吗,待最后还是被我们发现了,我知道后,很是生气,觉得他怎么能做这样的事情,偷钱是我一向反对的,也一已给说过了,想要什么就可以给父母说,父母会考虑买的。千万不同偷钱。为什么当时能点头,现在却做了这样的事情呢?我没有考虑孩子其实从拿钱的那一刻就后悔了,就知道错了,就已经有了负罪感了。
这几天他也是不好过的,我们知道儿子是个好孩子。只是一时糊涂犯了这样一个错。拿起皮鞋就狠狠地打了屁股,他虽然很疼,也流泪了,但没有哭。想想自己当时的那可怕的样子,真不应该。到现在孩子还常提起此事,我知道这已经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了。
教育学生也又是会处理不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较腼腆,让其回答问题,答不上来时,我总是觉得应该给他机会再思考,其实没有想到他已经感到很窘迫了,正确的处理时应该让其坐下,给个台阶下。结果还是一再启发,结果是随着时间的延长,他内心增加的是气恼和怨恨,觉得是老师给他过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师的气,也就不喜欢老师了。
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我们做父母的和做老师的要改变。方法变,效果变。多动脑子,效果更好。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十二
去年年底,张文质老师在深圳举办“大问题教学”研讨会,我跑去聆听讲座,很荣幸地获赠张老师的最新力作《父母改变孩子改变》。时值寒假,我隆重地推荐给班上的学生家长们阅读,并在返回老家时,选择它为本人春节的唯一携带陪伴用书。
这是一本所有已为人父母的人或即将准备为人父母的人都应该好好读读的书籍,特别是那些孩子还刚刚只有一二岁的年轻父母们,真可以算做是文质老师精心为大家准备的一份最好的应时礼物了。别的.不说,光只听听书名——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稍稍地品一品,就足以让你砰然心动了。
全书就象是聆听张老师的一个稍长讲座一样,围绕着当今父母与孩子的教育大问题娓娓而谈,可以分有四个部分:孩子的未来既在父母生命中,又在父母手心上;重建以孩子成长为中心的家庭文化;用健康的方式培养正常人;八条戒律也是八个人文常识。我个人归纳为相应的四点:父母的责任、与孩子生活在一起、成全孩子、八条具体的常识。与他的著作《教育是慢的艺术》(后面简称为《慢》)不同的是,这里是讲好父母,而《慢》是讲好教师、好学校,但相同的是,其核心理念仍是生命化教育。
中国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既在学校这边,也在家长这边。作为一个教育学者,张文质老师一直都是非常重视自己孩子的教育问题,这我们可以从他的文章《生活在愧疚中》看到,那沉重的“45条”饱含了一个父亲内心深处的无奈与迷茫、勇气与信念、责任与抗争。同时,面对教师群体,他也是极力主张每一个教师“首先应当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的观念。在《慢》一书中,他说“教师教育自己的孩子,既有专业方面的优势,又有工作上的便利。……那么,无论你对‘本职工作’的过分投入还是其他的原因,所有教育自己孩子的责任的忽略与让渡,都是一件不可原谅的事情。……你个人所有的‘成功’并不能补偿子女教育失败的苦涩与沉重”。特别是在目前中国基础教育呈现为“一根筋”、“一只眼”的应试框架下,学校和老师很难对某一个有问题的孩子做到尽心尽责,那么教育一个孩子的核心责任,归根结底还是应该掌握在我们父母自己的手里。“与其期待学校教育的改善,不如从家庭教育的改进做起。孩子的未来不是掌握在学校,而是掌握在父母手中”,所以张老师说:生养一个孩子,就是生养一生的责任,教育孩子也就是为人父母的最大的事业。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人父母真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情”。与每一个学生走进一所学校,都希望能够遇到一个好老师一样,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世上,都希望能够遇到一个好父母。但父母其实也跟孩子一样,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人,无论是当年所受的教育还是自己的品行都可能存在着诸多问题。“父母需要首先受教育,这样的教育首先就是要反省自己有什么品格能够成为孩子的示范,有哪些行为在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对于那些不良的品行如懒散、粗鲁、急躁、狭隘、势利、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往往更有活力和传染性,容易被继承,由此父母们要想把这一生的事业经营好,成为一个优秀的好父母,其关键就在于父母们要能够不断地改变,以无限的责任心和耐心,一点一滴地挤掉自己身上的“毒素”,不断地提高自己做人父母的素质与水平,照亮孩子的一生。“一个好父母就是一所好学校。”只有父母以一生的责任,行一生的改变,才能成全孩子一生的发展。
为人父母要改变的方面可以说有很多很多,比如,改变我们的成才观、改变我们的教育方式等等,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张老师说:“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和孩子生活在一起。”家庭教育,没有家庭成员特别是父母的完整陪伴,教育也就成为虚无空渺的东西。我以为,在一个和谐的家庭结构中,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孩子女,构成为一个完美家庭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然而在现实生活当中,却有很多很多的家庭受生活所迫,只能有爷爷奶奶和小孩子女这两个支点,最重要的第三个点“爸爸妈妈”却相隔在那遥远得无从想象的异地,日夜奔忙在电话的那一头,这样一个巨大的漂浮的“家庭三角形”成为一个又一个孩子成长的危险所在。“下班的路应当是回家的路”,“全家一起吃晚饭”“每天和孩子说说话”……这种陪伴就是最有效最好的家庭文化。“把孩子交给祖父母的家长,是在与未来作一场豪赌”,“无论你在哪里谋生,一定要带上孩子”这些令人心碎的劝告,既是一个教育学者的殷切期盼与呼吁,又是一个社会知识分子的良知与情怀。
加拿大马克斯·范梅南教授认为:“儿童需要安全与保护,才能去冒险;需要支持,才能获得独立”他在著作《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中指出:“父母有时可能会觉得他们的陪伴对孩子不会有那么大的差别。那些将自己的孩子长时间放在托儿所的父母往往为自己找理由说,与孩子在一块儿的时间少而精比简单地整天与孩子在一起要更重要一些。分居或离婚的父母可能会试图从远处回来与孩子保持见面。可是路途遥远的抚养孩子的方式对孩子来说远远不能令人满意。孩子非常明确:()你在那儿就是在那儿,如果你不在,那就是离开了。除了花时间与孩子在一起来关注孩子以外,出现在他们身旁,以一种:‘你在那儿,就在他们面前,随时可以过来’的安全感围绕着他们。……有时,正是那些职业或事业型的父母们不愿花点时间承担一些义务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支持性的家庭氛围。有趣的是,‘支持儿童’一词成了一个父母离异和离婚的情境中的常用语。可是,支持孩子并不仅仅是提供生活必需的金钱的问题给孩子提供支持,意味着成人可以信赖,可以指望一直他们身旁。”
在我们的一生中,童年是我们最重要的人生阶段。任何一个成年人都要不断地回到童年汲取力量。“人生最重要的一刻是在童年的餐桌和客厅开始的”,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一个温暖而安全的家庭成长环境,这个简单而又重要的要求,毫无疑问,对于今天许多家庭而言,构成为一个残酷而严峻的挑战。但从教育角度,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未来,就是我们为人父母们首先要做到的最好的改变。
张文质老师在《慢》一书中讲到他的生命化教育理念。他说:教育就是要随顺人的生命自然,用自然恰当的方式来成全人的生命发展。面对今天的教育现实,张老师指出:父母们所要做的,就是运用自己的智慧,抓住关键期,用最为健康自然的方式,使“一只手”的教育变为“两只手”的教育,使缺心眼的教育,变为培养正常人的理性教育。
什么是关键期?文质老师对此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指人类和其他动物一样,存在着一个成长的关键期。比如孩子的早期教育,尤其是孩子的0~6岁、7~13岁这两个重要的阶段就可以算做是关键期;另一个含义是指一种行为的发生处起始处。“一个不当或错误的行为刚刚发生时,及时进行教育,效果最为明显”。
文质老师所讲的这个“关键期”理论,意大利著名的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也说过。我前一段时间阅读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先驱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发现阿德勒也有类似的表述。他说:“人在四五岁之前就已经有了统一的思维和精神与肉体的合作。在六岁之前,他的人格已经定型,对于人生的意义、追求的目标、处事的态度、情感的秉性也已定型。”“在儿童发展的前五年,已经具备了一套固定的行为模式,即他们以怎样的方式和方法去对待一切事情,此时,他们对于自己和社会所向往的发展模式已经有了深层次的概念。此后,他们就会利用自己对社会和自我的看法来关注整个世界。”无独有偶,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在《我们怎样思维》中也谈到了这个话题。他说:“随着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儿活动的适应及其与别人相处的适应就给他的心智的生活定下了基调。当他看着别人做些什么事,而且尝试着去理解、去做别人鼓励他设法去做的事时,他可能的活动范围就无限地扩大了。心智生活的轮廓形式,就这样在人生最初的四五年中形成了。”由此可见,对于一个孩子,在他成长的最初五六年,真的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期。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不以为然,总觉得他们还小,什么都不知道,爷爷奶奶帮着带带没有什么问题,就算有什么不良习惯,未来的时间还长,有的是时间改正等等。而现在我们发现我们错过了。
“把0~6岁的孩子教育好了,后面的教育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就会比较顺利。”为人父母,就是要以无限的爱,一点一点地努力坚持,用无限的耐心抓住这样的关键期教育好孩子,要以存而不论的态度,尊重孩子个性差异,以温和而严格、义正词婉的方式管教孩子,成就孩子的一生,否则,孩子早期教育的迷失,就会变成我们一辈子无尽的麻烦。
当然,张老师在这本书里,还讲了很多家庭教育方面具体的做法以及其他一些很有见地的观点,比如他提到的八条人文常识、从“手对手”到“肩并肩”等等,都是非常让人受启发的。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细述了。在读书的过程中,我总有一种错觉,俨然张老师就坐于身前,聆听着他那富有激情的如诗一般充满了无限魅力的话语,我为其中无处不在的深厚而赤诚的教育情怀所感动,并一次次地为老师深遂的思考和真知灼见所折服。
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仿佛感到女儿也在身边,她紧紧地看着我,而我则很惭愧很愧疚,脸上火辣辣的。女儿今年22岁了,在她成长的过程中,我是有着很多很多的无知与过错的。说实在话,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愿意从头再来做一次她的爸爸。我相信,这一次我肯定做得要比以前要好。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十三
这几天一直在读张文质老师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一书,有醍醐灌顶之感,正如张老师所说:“世界上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易犯错,更具风险;也没有任何工作比做父母更令人欣慰,感到自豪。孩子是我们的甜蜜,我们的忧伤。”合上这本书,我决定做以下改变:
书中说“陪伴是送个孩子最好的礼物”。这句最普通的话,却道出了当前家庭教育出现诸多问题的本质。由于是心理教师的缘故,我有更多机会接触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极其家长。每次咨询过后,我都会深深感慨,是无知的父母在孩子的生命早期忽视了对孩子的关注造成的啊。结果,当父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后,便到处求医,急于求成,往往使得问题愈演愈烈,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陪伴”需用心,才能与孩子同呼吸,共成长,才能深切地感知孩子的点滴变化,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步伐,才能进行最有效的对话以及积极的影响。张老师说,要千方百计尽可能多地与孩子进行交流。深感在这一方面,我做的还不够,每每工作压力比较大时,回到家,除了陪他写作业之外,更多时间会用于完成白天没完成的工作或看书、写文章,与孩子贴心的语言交流太少。难怪,儿子在看完《美丽的契约》时,忍不住跟我说:“妈妈,我希望你像宋丹丹演的花美丽一样幽默!”小小的他,为我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找我咨询的学生,绝大部分是在同伴交往方面出了问题,导致心情抑郁,不能静心学习。这与他们从小缺乏与同伴广泛交往的经验有很大关系。张文质老师说:再也没有比把孩子单独关在家里对其进行教育更糟糕的事情了。我很赞同!随着年龄的增长,来自同伴的影响、教育所占比例越来越大。
同伴之间的互相教育可以让孩子以最快的速度了解他所在群体的潜规则,从而尽快适应这个集体,进而获得被接纳感与安全感。没有实战经验,没有与同伴之间交往的喜怒哀乐,那多么详尽、完备的技巧训练也无法帮助孩子学会与各个类型的同伴愉悦交往的秘诀。
母亲过于好强,对于孩子来说,不是好事!不妨把孩子想得普通一些,做好跑一场超长距离的马拉松的准备。这样,父母的心态就会平和得多。在这一点上,我深感自责。我把最大声的斥责献给了孩子,甚至有时还会气急败坏地对他动用武力。
人一旦找到了自己的兴趣所在,那将是快乐无比的事情。从小,喜欢画画的我,一直遗憾于自己没能获得父母的支持,也没能坚持下来。看到儿子同样喜欢画画之后,我很高兴,于是,迫不及待地给他报了画画辅导班。原来他一天可以画上十几张画,快乐无比,可如今,一周却只画一张,好像在完成任务一样,技巧提高了,但兴趣锐减了。
我知道,是我的要求过于苛刻的缘故。张老师说鼓励孩子找到“迷恋”的领域无比重要,可以让孩子最终过上有目的的生活。于是,我不再提有形的要求,而是默默在培养于坚持自己的爱好,让他看到我沉浸在自己的兴趣中的快乐。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就是敬畏生命,珍视生命,以谨慎和热情的方式对待生命。教育孩子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向社会递交考卷的过程。不用心的人怎能拿到高分呢?唯有父母改变,才能陪伴自己踏上一条芬芳的共同成长之路。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十四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我的事业是父亲》等教育类书籍层出不穷,特别《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畅销书中常居榜首,本书作者也做推荐,可见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远高于老师及他人,本人未婚无子,教育类书籍自然接触少,不过看完《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感慨颇多:作者贾容韬以一个父亲身份写的字字真切,他的问题也是中国父母的通病,但他改变了,改变了自己,更改变了孩子,把儿子从成绩倒数第一,打群架,几欲被学校开除的学生一年多时间培养成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好孩子。
我的钦佩的不是贾容韬多伟大,而是他的改变从对孩子唠叨打骂不信任到对孩子的鼓励信任交心,多少父母可以做到呢?孩子逃学泡网吧打群架成绩倒数,家长只会对孩子责骂、武力,他们为什么会这样,从自身不找原因,永远是孩子的不对,当父母不易,孩子年少不理解,可父母又何尝理解自己子女呢?他们需要关爱沟通,需要父母和自己说知心话,理解自己。虽然过了青春年少,长大了,对父母曾经的爱现在能理解,那时那日真的无法理解,真的很希望父母能倾听我们心声,为什么成绩不好,为什么叛逆,为什么讨厌你们的唠叨…….那时特别不喜欢父母自己与别人攀比,谁家孩子成绩多好,谁谁谁怎样怎样,父母永远不给自己孩子鼓励,一味打压,怎还有动力。如果父母都向贾容韬那么通情达理,我们的人生轨迹是否有改变呢。
总结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
1、棍棒下出成绩。
2、逼迫式。
3、从不倾听心声。
4、不理解孩子想法。
5、不认同自家孩子。
人都是需要被别人认同的,无论成绩多差多调皮捣蛋的孩子都是有有点的,当父母的自暴自弃看不到自家孩子的优点,只看到缺点,孩子得不到父母认可,自然不会好到哪里,老师同学也会对其放弃。《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书中爸爸就是认知到这些,改变自己对孩子的认知,第一步说服老师对自家孩子认可,与老师交流教育心得,提高自己改变自己思想认知,信任自家孩子是好样的。
父亲的改变:
1、协调孩子和老师的关系。
2、做朋友。
3、对孩子有坚定信心。
4、换位思考,宽容的心态对待。
5、倾听、沟通。
6、理解、肯定、接受。
7、保护孩子自尊心。
打骂只会让我们更叛逆,学会认可理解我们,我们自然与您做朋友,愿意分享我们的喜怒哀乐,你们的信任理解让我们感到温暖,信心倍儿增,还哪会来的叛逆,那父母们操心呢。父母们请试着改变自己吧,你们的改变对我们是动力,我们会变为乖孩子好学生,你们是我们的榜样,我们以您们为榜样改变自己。我们一起努力营造幸福温馨的家庭。
袁了凡《了凡四训》是本人生智慧书,由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四篇构成;曾国藩最为推崇,其《曾国藩家书》也不错,本人也略读过,父母子女共读,共勉。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十五
“言传身教”我们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我想,这也是张文质先生提出父母改变,孩子改变的原因之一。要改变孩子,得从改变父母开始。而要改变父母,谈何容易?这需要父母有改变自己的决心和坚强意志,需要不断地学习,检视自己。而《改变父母改变孩子》则是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向人们没娓娓道来,如话家常,如促膝谈心,让人在不经意间得到教益。
我们大人不是懂得太少,而是做得太少,或者说是知而不做,或者说还没有认识到做的重要性,缺乏一种自我反省的能力。
为此,文质先生特别提及:“我们经常道理讲得太多,给孩子做榜样、做具体的示范太少。”的确如此,不少家长许多时候是讲一套做一套。
我们大人做容易犯毛病,即自以为是。由于自以为是,导致沟通理解的障碍。许多事情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十分浅显的事,但在孩子看来却变成十分困难的了。通过读这本书,我觉得对待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问题,需要有平常心,需要有一种理解力,需要有一种针对孩子不同的心智成长的状况要对症下药,甚至我觉得比对症下药更重要的,还是理解力。”
理解孩子,需要沟通,需要聆听来自孩子的声音,多听听孩子对生活、对个人成长的理解,多询问一下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判断;而是更多的要让孩子回到自己来理解这个世界,选择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式,让他得以成长。所以一方面就是父母你要尽到责任,帮助他支持他肯定他的个人选择;另一方面在他个人做了选择之后,有时候要帮他承担这种风险,其实每个人的成长都是充满各种风险的,你能不能帮助他,尤其是当他遇到挫折的时候;在他成长不太顺利的时候;在他感到很迷茫的时候,父母能不能更坚定的站在他身后,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
耐心、克制和支持是文质先生提及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格。
生活中,教育孩子缺乏耐心和克制的比比皆是。孩子犯了错误,一些家长还没有说上几句就急了,破口大骂,甚至动起手来。缺乏耐心和克制,粗暴对待孩子,常会对孩子产生伤害。家长若能克制自己的情感,和孩子一道冷静地分析问题,一定会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教育孩子,不是你想怎么样就能怎么样的,干着急没用,责怪也没用。你骂他打他,反而会冲淡它对错误的认识;你宽容他,他反而人会心怀愧疚,会极力反省并改正错误。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我们家长要坚持把鼓励、赞扬、肯定、分享、帮助变成重要的家庭文化,在充满爱意和希望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会更坚强、更自信、更有美好的人生。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十六
假期拜读了张文质老师写的《父母改变,孩子改变》。这本书主要是张老师讲述自己的改变和让孩子也改变的成长故事。
作为家长,当孩子出现问题时,最初张老师也和我们一样的严厉,暴躁,当发现这样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把父子关系拉的越来越远,孩子的脾性变得越来越差,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言行和作为,他想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和父母相处,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孩子学会了为人处事,养成了行为习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悄然的,是深远的。所以他开始改变自己,遇到事情上先沉静下来,换一个方式处理,这样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比预想的还好。
他的改变带来的是孩子的改变。这值得我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和学生时很好的借鉴。比如,孩子不小心犯错了,我应该不要急于劈头盖脸的大声斥责,而是冷静处理,问明缘由,和孩子一起分析这事的对错和教训。我想起女儿小时候的一件事,现在想来真是不应该那样处理的,假如我不是粗暴的打骂,而是换一种处理方式,那么也不至于到现在给孩子留下了心理阴影。事情是这样的:2004年孩子才3岁,我在嵩山路买了房子,当时经济困难,也没想着让保洁打扫新房子,寒假期间自己来打扫,有一次带着孩子来,我打扫卫生,孩子自己玩,也没什么玩具,也没给孩子带吃的。本来新房子到处都是灰尘很脏,到了中午,孩子说:“妈妈我饿,咱们去吃饭吧。”我这时候才注意孩子,衣服上到处是土,我顺口说一句:“衣服弄那么脏,中午不给你买好吃的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孩子听我这么一说,下面发生的事情出乎我的意料。一会儿孩子来告诉我:“妈妈我洗干净了给我买好吃的吧”我一看,孩子的衣服都湿了,棉衣都快能拧出水来了,原来她接水把自己的衣服前面给洗了洗。本来干了一上午很累,看到大冬天棉衣都湿透了,火滕地一下就窜上来了,对着她怒吼:“你怎么能把衣服都洗湿了,多冷啊,今天你不吃饭了”顺手还打了她两巴掌,孩子开始哭,我更火了,这里也没衣服可换,我急了说:“再哭,把你扔到楼下去。”孩子不哭了,可伶巴巴地看着我,等着我的最终裁判,这时候我哭了。想想一个3岁的孩子,我怎么能这样对她,怎么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虑一下孩子的感受,孩子自己玩一上午,饿了要东西吃,很自然,孩子认为衣服脏了,妈妈不给买东西吃了,所以要洗干净,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静下心来给孩子讲道理,将是不一样的结果,给孩子的终身的影响,性格的影响也是截然不同的。到现在想起这件事情我的心还隐隐作痛,想想自己当时的那可怕的样子,真不应该。
理解孩子,需要沟通,需要聆听来自孩子的声音,多听听孩子对生活、对个人成长的理解,多询问一下他对生活对生命的感受,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思考;我们不能代替孩子去判断;而是更多的要让孩子回到自己来理解这个世界,选择一个最适合他的方式,让他得以成长。
教育学生有时处理不当,造成一些不好的影响。比如有的孩子性格上较腼腆,当他不认真听课,我就让其回答问题,答不上来时,我有时候会说:“坐下吧不要耽误大家的时间了。”他内心增加的是气恼和怨恨,觉得是老师给他过不去,因此就很生老师的气,也就不喜欢老师了,也可能是他稍分心了而已。
耐心、克制和支持是文质先生提及的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品格。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缓慢的过程。教育不会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要想让孩子改变,首先要我们做父母的和做老师的要改变。方法变,效果变。多动脑子,效果更好。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十七
这是一本家庭教育精品图书,它不仅告诉我很多操作方法,也改变了我的理念:要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只有我们从自己身上找原因,通过自己的素质和教育方法的改变和提高,才能改变孩子和家人。总的说来,这本书有以下特点:
1理念正确。这本书很多教育理念都非常好,如通过提高自己的修养、改变自己的言行和教育方法来改变孩子,既是正确的理念,也是切实可行的很好的教育方法。
2方法实用。这本书告诉了我很多教育的具体方法,如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是教育的关键时期,这个时候如果做好了,能成为孩子成长的转折点。当然还有很多方法,都是作者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非常实用。
3教育效果立竿见影。作者是在自己教育孩子失败后反思学习改变后取得这些成绩的,他也用这些帮助了几千个家庭,有着非常好的教育效果。作者这种从实践中走出来的家教专家,是实战派,他的方法都非常实用,教育效果非常好,真的很佩服。
另外还有两点意外收获:
1没想到作者还是网瘾戒除专家,他的孩子曾经有过网瘾,他在这方面有着自己的切身体会,也通过深思知道了网瘾的根源及戒除办法,成功帮助了很多家庭和孩子,这方面是意外收获。
2家庭和谐的良师益友。很少油家教书涉及到家庭和谐这块,也很少有家教书对夫妻间的矛盾有这么深入的认识。作者因为原来的一些错误,曾经闹得家庭四分五裂,夫妻俩也差点离婚。痛定思痛,他自己改变了很多,又收获了一个和谐的家庭。他又用方法这些指导别人,很多濒临破裂或已经破裂的夫妻在他的说服教育下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改变自己,也改变了婚姻质量,收获到和谐家庭,孩子的教育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总之,贾老师的书,不仅着眼于家庭教育,还有重建和谐家庭的智慧,更吸收了《曾国藩家书》《了凡四训》等很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是一本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书,读了让人受益良多。这样的书非常适合中国家庭,可以说,读一本书,受益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整个家庭,甚至是自己身边的小社会。
如果中国人都买了这本书,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还有何难?感谢贾老师贡献了这样的好书,我会多买几本送自己的亲戚朋友的。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十八
在阅读了《父母改变孩子才能改变》这并本书后,孙义君老师在《要有个性有思想的孩子,不要乖孩子》这一子目中阐述的观点让我印象深刻。他强调了创新思想的重要性,强调敢于表现自己是时代的需要,指出了中国孩子更多的在这两个方面的缺失,这是众所周知、无可辩驳的。但我质疑的是这个时代、这个国家、甚至是家庭真的不再需要乖孩子吗,中国式的“听式教育”真的不再需要了吗,我看不尽如此。
以我的观点来看,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以“谦恭礼让”“以和为贵”为中心的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更多希望培养出来的是谦逊、恭谨的人即使社会如何发展,及时独特的思维、成为大众的呼唤,中国几千年的文化土壤不可能一夕之间旧改变,更别说这是众多华夏子女长久以来引以为傲的资本。在这种文化土壤培养出来的父母们,理所当然的希望培养出“乖孩子”。山东师范大学赵承福教授说;“如果把外国的理解翻译过来,乖孩子就是指没有出息的孩子,是不会动脑筋的孩子”,也许是文化造成的差异但我所理解的“乖”却不同于孙义君老师理解的对父母惟命是从、更不是外国人理解的没有出息、不动脑筋。中国人看中的“乖孩子”指的是谦逊礼让、孝顺恭谨、懂得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孩子,而不是全盘的接受。
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众多的“比尔盖茨”脱颖而出,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更是众人眼中的科技新贵、天之骄子,为众人敬仰。但更多的人最终成为芸芸众生中的凡夫俗子之一,从事的是默默无闻的工作,一生为着“柴米油盐酱醋茶”而努力,也许这并不崇高,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人生。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孩子们身上的这种“乖”的品质就显得难能可贵起来,他们也许并不耀眼,但至少朴实中肯;他们也许并不思维开阔,但至少兢兢业业;他们是传统中华中庸思想的传承者,但他们也是构成中国和谐社会的基石。
我们需要和渴望思维开阔的孩子,但我们更不能排斥传统的“乖孩子”,至少我认为,在中国这个人口大国,顺从朴实是我们永远渴望的优秀品质。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读后感篇十九
家庭教育类的书籍,以前也读过一些,但是读过之后,总有些东拼西凑的感觉,读过了,也就过去了。而这次读到的《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感觉令人耳目一新。
首先,书的题目就带有革命性,对传统的家教理念是一种颠覆。由此,激起了我阅读的兴趣。
先成人,后成才。在理念上,这点我们都懂。可是真正面对着自己上学的孩子,尤其是上中学的孩子,又有几多家长能对孩子的成绩泰然处之?处在浮躁的社会中,我们的功利心在作怪,我们印象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是“不管黑猫、白猫,逮着耗子的就是好猫”。但是,作为教育,是百年树人的工程,这个工程的严肃性注定了我们是一分付出才有一分收获。舍本逐末的结果,就是不会培养出真正的人才。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已经告诉了我们此路不通。
只有脚踏实地,把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作为家庭教育的首要内容,这是对孩子教育的前提和物质基础,这将为决定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奠基。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生活才是孩子最好的课堂。父母必须从自身做起,身体力行,为孩子提供一个学习的榜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从培养孩子的生活习惯做起,从生活中的细节入手,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从而学习习惯的养成、学习成绩的提高就是水到渠成,不期然而然了。这也是对“细节决定成败,习惯决定未来”这句话最好的诠释了。
各位家长,为了孩子,为了我们的后代,让我们现在开始,从学习开始,用学习来改变我们自己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86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