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总是不经意间流逝,总结让我们记住成长的足迹。通过引用他人的观点和经验,增加论述的广度和深度。情感表达需要我们关注沟通的双方,以求达到双方的情感需求。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一
纪实文学《梁家河》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习近平和梁家河群众的深厚感情,提供了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活教材,我们学习研究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就是要从习近平七年知青岁月中探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源泉,进而获取投身伟大事业的强大精神力量。
从《梁家河》中汲取人民至上的初心力量。在梁家河插队的七年,青年习近平在与群众一块苦、一块过、一块干的过程中,实现了从迷惘、彷徨到充满自信的转变,孕育了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梁家河》中汲取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丰厚滋养,深入领会总书记立根群众、造福群众的工作方法,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落在实处,在选拔干部时多到基层一线了解干部、观察干部;在制定政策时,多听取各方面意见,综合把握群众意愿,努力提高群众满意度。
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力量,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干部用在关键岗位上。
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力量。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同时,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实践中去淬炼、去升华,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从《梁家河》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奋斗史。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
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发挥“关键少数”的示范带动作用,坚持领导干部当“头雁”,走在前、干在先、作表率,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凝聚起爬坡过坎、追赶超越的强大合力。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二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翻开《梁家河》,封印的这句话,让我首先感受到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梁家河,对梁家河乡亲的一片深情。习近平总书记与梁家河村民一起拉家常的画面,让人倍感亲切。《梁家河》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是对总书记奋斗、成长史的学习、体悟。
本书详细记录了总书记与梁家河乡亲的深情厚谊,梁家河,陕北延安的一个普通小山村,这个沟壑纵横,生活贫瘠,但这里的人热情朴实,勤劳善良。总书记在这里的七年,与梁家河村民们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总书记扎根在这里,急村民之所急,想村民之所盼,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拥护,也从群众中找到了奋斗的方向和价值。
全书字里行间无不传递着感人的温暖,传递着在艰难困苦环境中,仍不忘进取奋斗的坚毅信心。种地、读书、拉煤、打坝、建沼气池,一件件往事让人近距离感受到总书记为民造福的初心、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坚强意志。让人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无论在哪种境遇下,都能始终保持前行的姿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梁家河的七年是总书记磨砺与感悟的七年。
我们学习《梁家河》,就是要时刻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时刻保持对广大群众的赤子热心。通过不断加强自身学习提升,努力克服自身工作中的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信仰。在基层的岗位上,立足本职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干事。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三
最近,《梁家河》一书受到党员群众的追捧。对于我而言,关于“梁家河”的记忆,还要追溯到7月,局党委组织广大党员赴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窑洞、带领贫苦乡亲们艰苦创业建设的淤地坝、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等,在村史馆参观和聆听了梁家河村的革命历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贫困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带领乡亲们干在实处、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而就是这次仅有两天的实地学习教育活动,却让我深刻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认真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坚强党性和党员意志情怀,感悟了共产党人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我最近阅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一书,这本书不仅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更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而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通过在实地感受梁家河,在书本上感知梁家河,我觉得梁家河是有“温度”的,总书记曾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感悟。习总书记他那发生在窑洞里满满的故事、他那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的情怀、他那句“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让我热血沸腾,深受鼓舞和感动。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习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梁家河的乡亲几乎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四
在建党97周年之际,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的出版发行,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这是又一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的成长足迹,也是全体党员深入学习领会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导读物。
水流千里必有源。正如习总书记所指出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细读《梁家河》,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领袖的成长不是偶然的,领袖思想的形成是有源头的。
细读《梁家河》,坚定理想信念,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人生的道路要靠自己来选择。如何选择一条正确的道路,关键是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否则,环境再好照样会走错路。”“15岁来到黄土地,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正是这份大地情结、人民情怀,他在梁家河打出了第一口吃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淤地坝,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等等,为梁家河脱贫致富作出了重大贡献。从西北山村到华北县城,从东南特区到执掌一省,从直辖市市委书记到掌舵“中国号”巨轮,总书记为我们勾画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个催人奋进的新时代,撸起袖子加油干。功成不必在我,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
细读《梁家河》,坚守党性宗旨,头顶上有国家,心里头有人民。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总书记是“有泥土味的基层干部”,心里老惦记着“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时光飞逝,初心不变。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总书记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总书记心中时刻挂念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脉相承。从梁家河时“要为人民办实事”到当前“小康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种思想贯穿始终,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讲不忘初心,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初心。只要心里装着人民,干事创业才有方向、有激情、有底气。我们要向总书记看齐,头顶上要有国家,心里头要有人民,任何时候,党的传统不能丢、使命不能忘!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五
曾经,我为自己迷茫的青春找不到方向;曾经,我站在十字路口,看不清远方;曾经,我放纵自己浪费青春。曾经也是昨天,昨天的我还是一个没有方向的矿工。
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模样,经过漫长时间的等待,终于这本书摆在了我的双手上,嫣红的封面上几个朴实的字体和一张让人看了都会充满力量的照片——“梁家河”既是一个可以磨练人的地方,又是可以促使人奋进的力量。
习近平在梁家河的七年经历,就像是一段悠长辗转的歌谣。刚步入梁家河的他只有15岁,面对农村陌生的面庞、陌生的事物和一切陌生的经历,他的心里也有过逃离的想法。但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既然选择了下乡,就要咬着牙坚持下来。书中有段描写也深深地触动了我,别的知青下乡都会带些衣服之类的必需品,而习近平却带了整整两箱书,让他在繁忙的农活空闲时间,依旧可以徜徉在知识的海洋。煤油灯的火苗下,砖头一样厚的书一页一页地将知识印在他的脑海中,这也为今后他的成长储备了丰富的知识。
来到梁家河的第一年,看到村民们过完年十五就要出门“寻吃”,习近平的心情十分沉重,陕北的贫瘠远比想象中的还要严重。面对着城市与乡村的不同,面对着平原与山区的差距,面对着繁华与贫穷的差别,面对着开放与封闭的偏差,他并没有被这些突然的转变而击垮。相反,越困难越能激起他带领梁家河村民走出贫穷的信心。他决定要用自己的力量转变这一切。
为了扭转人们对城里娃的看法,习近平干活勤勤恳恳,从不“撒奸儿”。他鼓着一股劲儿在严冬中跳进水沟里打坝,手上磨出了泡和老茧,跳蚤、虱子、贫穷,这些受过苦的“标配”也成为习近平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经历。慢慢地,他成为了知青中的中坚力量,也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好后生”
上世纪七十年代,农民兄弟都还没受过什么教育。为了让村民读书识字,习近平开办扫盲班、社教班,让知识给梁家河人枯燥的生活增添了乐趣。除此之外,习近平还干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事儿。在他的带领下,对神车沟的治理,让梁家河增加了近百亩高产田;他推广的沼气池让陕北的黄土高原上也有了神奇的洁净之火,让“沼气不过秦岭”的谬言不攻自破。为人民办实事的他,投入到梁家河的转变之中,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菜园等一个一个新奇的事物在他的主导下,在梁家河扎根发芽,随之而来的是梁家河人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还有那口“甜水井”,更是让梁家河人的生活添了一丝甜味儿。
来了总是要走的,泪别梁家河的习近平并没有忘记梁家河的兄弟姐妹们,他是这么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看完《梁家河》这本书以后,我找寻到了自己努力的方向。作为新时代的煤矿工人,我更应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战胜困难的勇气,并树立为中国梦的实现奉献青春和力量的信心,让自己在煤海中绽放出年轻人该有的光芒。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六
“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梁家河》封面上的话语,字里行间,透出暖暖的关爱、浓浓的乡情、深深的感慨,足见对梁家河有着多么刻骨铭心的记忆,这种感情深深让我动容。
一口气把这本书完整地读了一遍。陕西第一口沼气池、高产的淤地坝、铁业社、磨坊、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等等,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七年相濡以沫、七年甘苦与共,与梁家河父老乡亲结下了至真、至诚、至纯的深厚情谊;七年基层历练、七年艰苦磨砺,也让他深切了解了什么是群众、什么是实际、什么是实事求是,对人民群众始终有着天然的浓浓深情,对基层忧盼始终有着清晰准确的认识和研判,对脚下这片土地始终有着坚定的历史担当。
我们要向坚如磐石的人生信仰对标看齐,把牢思想之舵。我们要从成长历程中汲取深厚养分,寻找力量源泉,多在艰苦复杂的环境中摸爬摔打,用苦难磨砺自己,在基层干出一片天地。
我们要向博读天下的尚学精神对标看齐,锻造过硬本领。在“上山下乡”那个年代,整个社会文化生活匮乏,黄土高原闭塞而荒凉,青年却“痴迷”于读书而废寝忘食。“白天劳动、晚上看书”成为知青岁月的生活常态,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生动故事。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贯穿人生。
我们要向实干攻坚的使命担当对标看齐,坚定扛起责任。在物质和精神极度匮乏的环境中,青年带领村民打淤地坝,挖深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有决心、有毅力,轻易不说出口,只要说出口的话,只要认定了的事,他就坚持到底。”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基层干部,脱贫攻坚是我们现在面临的最大的任务之一。下村入户时往往翻越几个山头,徒步几十里山路才能到达贫困户的家里。八月,太阳炙烤着大地,入户的山路没有一片阴凉,就连平日的风也少了许多,就如同“约好”一样,以这样的方式考验我们扶贫的决心。近日,我们来到了住的最远最高的一户贫困户家里,家中只有年迈的父亲,因为严重的风湿让他连门都很少出,崎岖的山路对于他那双时时钻心疼痛的腿来说更是不敢尝试的。每次他都心疼我们走这么远的路,留了那么多的汗。他还总对我们说:“你们现在的工作也不容易,这么热的天还来看望我关心我帮助我。”每次听到这些,即使再累再苦,我也觉得舒心,就像一阵凉风驱散了酷暑。从他眼中的坚决,我看到了对我们基层干部的信心,那是一种忠诚。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不仅是工作更是我们作为“家人”的承诺。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不许一个人掉队。
几乎每个人都听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句话,却很少有人知道下一句,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什么是爱岗敬业?爱岗敬业不是要我们上刀山下火海,也不是要我们抛头颅洒热血,其实很简单,爱岗敬业就是要我们每天早来一点,每天晚走一点,每天多做一点,用一点一滴的努力,汇聚起千万勇气,带着我们最初的梦想,引领到想去去的地方。作为基层干部,我们要牢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教诲,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从实际出发谋划事业和工作,甘当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不做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成为一名志在青云端,敢为天下先,常思将来事,永葆活力源的新时代接班人,为“六个洋县”事业增砖添瓦,共同书写新时代的共和国之辉。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七
阅读《梁家河》这本书,我仿佛随着八一学校的知青一同到了1969年的梁家河。破旧与昏暗的土窑洞,空气中弥漫着酸菜的味道。身上总是莫名其妙地起又红又大的肿包,奇痒无比。每天吃着没有油水的粗粮,连蔬菜都很少吃到,能吃上一盆新腌的酸菜都仿佛是品尝了山珍海味。还要跟着当地的农民一起干活。对北京知青而言,繁华的首都和这里的环境一比较,心里的落差可想而知。习总书记却选择了在逆境中锤炼自己,他克服了心理上的压力和生活上的种种困难,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完成了人生的一次蜕变,实现了精神上的升华。
放下包袱,适应新环境。“当你无法改变环境时,只能通过改变自己,不断地适应环境,用一颗乐观的心态看待周围的一切,就会有意外的收获。”习总书记用七年的知青生活充分地诠释了这句话,也使得在陕北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一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在过了“跳蚤关”“饮食关”“劳动关”“思想关”四大关后,他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处事沉稳的支部书记。
热爱知识,读书有“瘾”。初到梁家河时,总书记拎了两个大箱子,里面装满了书。插队期间,他阅读了大量书籍,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文学等。他丝毫不放过一点空闲的`时间。即使是夜晚,也要就着昏暗的煤油灯看到深夜才睡。
勇于担当,为民办实事。习总书记任村支书后,第一件事就是办沼气。他专门到四川绵阳考察学习建设沼气池的技术。面对思想封闭、观念保守的村民,他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读后感・经历数次挫折后,最终办成了这件事,解决了当地缺柴烧的问题,还点燃了陕北第一盏沼气灯。打坝、修梯田、打井、增加粮食产量,办铁业社、代销点和缝纫社……他干的这些工作给老百姓解决了实实在在的问题,让当地的人民不用为了最基本的生活需求而奔波。
我们从习总书记身上学到的还远远不止这些。身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该发扬习总书记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伟大号召,为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努力奋斗。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八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响应毛主席“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扎根农村生活、工作、学习七年的地方。待到习总书记离开梁家河到清华大学上大学时,已经坚定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信念和人生目标,也注定了今后要做什么和充满自信的怎么做。
15岁的习总书记有股子倔劲,他选择在父亲当年闹革命的地方插队,在那个特殊年代,有着特殊身份的习总书记挣扎在“生存还是毁灭?”的苦闷追问中。在斩断回北京的归途、下定决心“一辈子扎根农村”的思想转变后,习总书记由被动变主动,逐渐形成了扎根人民、团结群众的观念。梁家河村民也无私的帮助着、保护着年轻的习总书记,更以敦厚朴实的品质影响着他,教会他生活、干活。习总书记接受了艰苦生活的磨炼,先后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在这七年艰苦奋斗的岁月里,习总书记始终在学习、读书,修身,一点一滴积累着,把自身的本领搞好。他见多识广,性格随和,说话不偏激也不保守,非常实在,干活不怕苦、不怕累。当选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后,处理事务能“一碗水端平”、“做行动上的巨人”、“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习总书记不仅自己做到,也影响着他身边的党员干部也这样做到,为梁家河改变穷苦面貌、过上好光景奉献着自己的力量。梁家河是习总书记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让他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也培养了习总书记的自信心。
2017年10月21日,我有幸参加了十所党支部“追寻红色足迹,筑梦圣地延安”主题教育活动,到延安学习书院,到梁家河、杨家岭、枣园等革命旧址参观学习。实地参观梁家河村委会,站在知青井前、知青院的窑洞里,研究着沼气池和抬头仰望宣传画,眺望淤地坝的农作物,兴办的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扫盲班,桩桩件件都是习总书记扎根农村,心系百姓,为老百姓办的实事、好事,就是从梁家河的为人民办实事的实践中,深刻的认识到,中国梦是人民的梦,必须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结合起来才能取得成功。也正是这里的沟壑纵横、如刀削斧劈的山梁和悬崖陡壁,磨练了习总书记的坚强意志,最后立下“要为人民做实事,为祖国、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信念和担当”。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回忆起在梁家河看到、感受到的点点滴滴,就如王先平说的:“无论一个人身处什么样的逆境当中,只要能积极地面对生活,无私的为他人奉献,抱有远大的理想,那么你无论将来成为工人、农民、学者、医生、教师或是国家干部,都能起到重要的作用,直至成为栋梁之才。”习总书记就是这样值得我们学习的人。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九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丰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内容,营造崇尚知识、热爱阅读的浓厚氛围,我院开展了“书香法院”读书月活动。借着此次读书活动的平台,我又静下心来将《梁家河》一书通读了一遍,又有了一些新的感触。
5月份从院里领到《梁家河》一书后,我就一口气读完了,当时就感到这本书和平时所学的党的一些著作有所不同,它用更加朴实、生动,更加接地气的文字,让人对习总书记的知青生活有了更亲近、更深刻的了解,也更加坚定了党员干部为百姓干实事、干好事的信念。下来,我选取本书中《农民变身上班族》一文,跟大家分享。
“新的发展理念让梁家河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这是这篇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我们蓝田法院是基层法院,在审判业务部门工作多年以来,每天都和基层群众打交道,几乎每周都要去农村送达法律文书、调查案件,或者开展扶贫工作。对比刚上班时农村的情况,现在明显可以感觉到,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快、变化越来越大。梁家河村成立了乡村文化旅游公司、专业合作社,在我们蓝田其实也有很多这样的乡村,比如白鹿原民俗村、簸箕掌村、青坪村……其中簸箕掌村就在我们民一庭辖区,就变化来说,这个村是我感觉最深、体会最直观的。我刚到民一庭工作时,提起簸箕掌村大家心里想到的肯定是偏远、贫穷两个词,如果有案件需要去村里,都是要提前准备的。因为要去这个村必须要翻过一条深沟,当时的通村道路狭窄、路况也不好。记得我第一次去簸箕掌村时,我们庭的车刚好在沟底出现了故障,前不着村儿、后不着店儿,我们被困在沟底好几个小时,待道路救援赶来将车修好,好不容易到了村里后,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村里毫无规划,村民的房子零零散散的。再看一下现在的簸箕掌村,又宽又平的通村道路已经新修了好几条,村民的房屋一排排一座座,村里文化广场、商业区、游乐区等应有尽有,村民们都成了股东,被安排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年龄大点儿的老人坐在路边的休闲椅上闲谈、聊天儿,跟之前的村貌简直是大变样!
这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变化,其实也是新时代农村建设的一个缩影。正是因为我们党始终饱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埋头苦干的作风,才使新时代的新农村有了新的面貌。作为一名青年党员,我们要用习总书记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时刻提醒、鞭策自己,要“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小事,办理好每一起案件,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长,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令人感受很深,这本书纪实地记录了知青岁月,以及梁家河村的变化。正像书上说的一样,梁家村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梁家河观后感,欢迎大家参阅。
《梁家河》这本书读后我的感触很深,青年时代求知若渴、酷爱读书的。
励志。
和关心群众生活、努力为群众办好事的崇高追求,心里始终牵挂着梁家河的发展和父老乡亲的物质文化生活。当年在陕北插队,是怎样密切联系群众,和老百姓打成一片,吃住在一起,处处为老百姓着想,真是感人至深,令人敬佩。
当年在陕北插队时经历了许多磨练。艰苦的条件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品质,更能让人成长和成熟。在他成长的历程中,偏远农村的贫穷与落后,让他深知生活的不易和青年一代肩上的责任。沉稳的性格,或许与他年少时在梁家河受过的苦难和爱读书、爱学习、爱思考的好习惯密切相关。他过早地承受生活的重担,过早地思索社会的发展。当年在梁家河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实事好事,如沼气池、淤地坝等工程,是他带领大家干下的地方民生工程;上山劳动时把白面馍分给老乡自己却饿着肚子,是对群众竭尽全力的体现。后来平台更大,为全国老百姓着想,做了更多更大的实事好事。"一带一路"既是国家战略,也是惠及百姓的大事业。精准扶贫,既是体现党的温暖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更是对老百姓真真切切的关怀。这些大战略、大方略都是建立在他对中国国情和老百姓真实生活了解的基础上的。他在陕北与老乡七年的共处岁月,让他与梁家河人民产生了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也是他与所有农民的感情,更是与全国老百姓的感情。他一直牵挂着梁家河老乡们,梁家河人也时刻想念。这种朴素又真挚的情感,是维系良好党群关系的强大基石,是人民之幸,是国家之福!
书中讲述了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和成长历程,展现了青年时期崇高的理想追求、宝贵的政治品质、深切的为民情怀、强烈的进取精神、优良的品德作风和知青时期的艰苦生活的成长历程。四十多年前的梁家河峥嵘青春,具有无比强大的感染力感召力,跨越历史时空共振共鸣,震撼心灵洗礼精神,像磁铁般深深吸引着我们。作为一名党员,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像那样关心群众,热爱人民,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融为一体,真正了解人民疾苦。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记心中。以为榜样,更加自觉地向看齐,牢固树立"四个意识",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不忘初心、坚守本色,更加自觉地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坚强捍卫者,我们要学习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发扬"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的艰苦奋斗精神,不断磨炼意志,提升能力,不断加强各类知识的学习,时刻用党员的标准衡量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读完《梁家河》这本书,令人感受很深,这本书纪实地记录了知青岁月,以及梁家河村的变化。正像书上说的一样,梁家村这个小村庄的变化,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反映了国家强大的历程。这本书的语言就像黄土地一样质朴,却将一位紧密联系群众,“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能吃苦、干实事,爱学习,立志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国家最高领导人优秀品质展现出来。这些品质真是我们干工作所需要的,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东西。
书中讲到吃苦、干实事、好读书的精神,令我感受很深。那个年代的陕北非常艰苦,只有具有吃苦精神的青年人,才能扎根在那里,为人民干实事。我们所处的这个年代,经济和物质文明的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吃苦的精神依然需要。艰苦的环境最能锻炼人,能塑造一个人的品质。我作为一名施工企业的员工,工作性质就决定了要具有吃苦的精神,在工作岗位上具备吃苦精神的人才能干实事。艰苦的岁月最令人难忘,那些日子虽然艰苦,却能给人留下美好的回忆,是因为它让人成长的快,让人更加渴求好的事物。我们所处的时代,人们对生活要求日渐提高,要过上幸福的日子,能吃苦,肯奋斗的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才会更加珍惜自己获得的美好生活。经历过艰苦岁月的人,最知道饮水思源,体会到底层人民的疾苦。环境越是艰苦,越是能够磨炼一个人的意志、坚定一个人的志气,造就一个人的终生信仰。正像那样,在和梁家河的人民一起经历了艰苦的岁月,深入群众中去,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深切感受群众所需所想,永远都惦记着梁家河的人民和广大的农村人民,树高千尺忘不了根,不忘为人民干实事。从简单平常的事做起,不忘根本,积极向上正是我们时代精神。
这本书还讲到勤于读书、爱学习的精神,这种爱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那个生活条件艰苦,学习环境艰苦的岁月里,不忘读书学习,是多么的难能可贵。“30里借书”为学习的生动故事,与当下科技发达,信息资源丰富,知识丰富的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是当下,我们有多久没读完一本书了。读书故事,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读书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修身。在我们这个知识更新迅猛,社会竞争激烈的时代,读书学习时刻都不能放松。不学习就会被时代淘汰,不断地学习新知识,同时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际工作中,转化为效益,进而创造出价值以改变我们的生活。获取知识可以改变一个时代,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因此在当下,先进的知识愈来愈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谁优先掌握核心技术,谁将引领前进的潮流。因此,主动读书学习是多么的重要。在书中,说:“读书已成为我的一种生活方式。”读书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个不断成长、丰富自己精神世界的过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让我们获取知识,更能磨练人的意志力。现在的我们真应静下心,认真读书,改变自己。
《梁家河》这本书是一本很有温度的书,书的字里行间透露着积极向上的力量和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用实际行动去践行自己的责任,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
根据组织安排,认真深入学习了《梁家河》,《梁家河》记录了七年知青岁月。一幅幅图片、一篇篇稿件,充分展现了为人民造福的初心,有追求真理的精神,有埋头苦干的作风,有攻坚克难的意志,有中华复兴的梦想。
一、初心是共产党人的魂。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说:“梁家河,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这是我获益终生的东西。”多次回陕北考察,回梁家河看望乡亲们,时刻惦记着梁家河的发展和乡亲们的生活。始终将自己看做是黄土地的儿子,正是从农民中来,从艰苦的地方来,深入基层,才能始终感知人民的需求,感知人民的智慧和学问,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由一名15岁的知青成长为大队党支部书记,再到党的,几十年来,职务在变,环境在变,但他的初心从未改变。学习梁家河“大学问”,我们就要守住初心之魂,牢记职责使命,践行初心之志,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别样的人生。
二、群众是共产党人的根。
知青七年间,同梁家河的乡亲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过了“五关”,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儿子的坚定信念。正如他所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身为党员干部,就是要始终扎根群众之中,以群众为师,以群众为镜,以群众为秤,把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标尺。
三、实干是共产党人的本。
修淤地坝、挖甜水井、建沼气池,办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房等等,尽管困难重重,但坚持实干就是解决办法。七年知青岁月,使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培养出了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信念!当干部,就是要坚持实干为本、干字当头,在实干中历练人生,在实干中体现价值,在实干中为民造福。作为青年干部,对工作,我们要有担当,不怕吃苦、不怕失败,为企业、为职工做出实实在在的实事,带来真真切切的效益。
四、学习是成长的阶梯。
说:“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从实践起步。”读书已然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一种精神追求,尤是年轻时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诚如村民梁玉明感慨:“他在梁家河待了七年时间,我就没见他离开过书本,没见他放弃过读书。”并且留下了“30里借书、30里讨书”的经典故事。读书涉及范围非常广,从古典名著到现代经济,从国内文学到国外名著,丰厚的阅读量,也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无不来自他对祖国优秀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基石。作为青年干部,我们要把每天读书当做吃饭一样平常的事情,书籍带给我们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思想、眼界,用书籍来补足我们的精神之钙、填补我们的阅历空白,为实践工作打下坚实理论基础,更充分做到实践与理论的完美结合。
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作为一名党员干部,要通过学习《梁家河》,深刻领会梁家河蕴含的大学问,从梁家河的宝贵精神财富中不断汲取追赶超越的力量,切实发挥示范表率作用,带头履职尽责,带头担当作为,带头承担责任,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以担当带动担当,以作为促进作为,始终把个人的发展融入到集团各项事业的发展上来。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一
让青年一代真正理解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梁家河,这是一个见证艰苦奋斗的地方。
“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八个红色大字依然在知青窑洞的外墙上醒目所在,窑洞旁边的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就是习近平当年带领乡亲们所建的。
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里,习总书记带领群众开荒山,挖水窑,建沼气,办铁铺,筑淤坝……这充分体现了青年习近平同群众苦干实干的革命精神,同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人民情怀。
梁家河,这是一部中国农村发展建设进步的光辉史。细读《梁家河》,让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真正理解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现实意义,使我真正感受到了人民领袖的伟大风范。这就是习近平,坚定的信念,坚韧的品质,为民的情怀在梁家河的山山峁茆历练了他七年难忘的知青岁月。七年的农民生活,人生的大课堂,造就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优秀品格。
今天,我们在党的核心、军队统帅、人民领袖习总书记的带领下,正朝着新时代的新征程而奋进!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任务光荣而艰巨。
正如习总书记所说,社会主义是干出来的!让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撸起袖子加油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二
《梁家河》全书分四章。第一章“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生动记载了习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情形和多年牵挂;第二章“窑洞了长满了故事”,讲述了习总书记插队当知青,被选为村支部书记后带领大家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立代销点等生产活动;第三章“一声声喊我小名”,通过当年小伙伴们的深情回忆,展现了习总书记的性格形成和人格魅力;第四章“我们走在阳光路上”,以小小的梁家河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八大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折射出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伟大成就。
《梁家河》是习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生动回放,是他勤勉学习、修身立命、埋头苦干、顽强精神、不懈追求的精彩记录。通过本书,感受到了黄土高原的苍茫,中国政治生态的变化,改革开放的成果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成就。结合自身工作,有以下感受。
不断学习,善于学习,把努力学习作为工作的基本前提。黑暗的窑洞,摇曳的灯火,盘腿坐在炕桌旁,捧书夜读,知青习近平如是对待学习。读后感.我们面对新环境、新岗位、新要求,工作怎么开展?关系怎么处理?原则怎么坚守?个人认为,简单高效的方法就是学习,总结岗位特点,理清工作事项,学习前任亮点,躬身请教,分类施策,精细管理,归纳经验,才能快速融入,提高能力。
锤炼党性,坚定意志,把理想信念的养成作为远大目标。贫瘠的黄土沟峁,漫长的知青岁月,一次次申请入团,一次次申请入党,信念执着。个人感受,不同阶段的人生目标一旦确立,就应该不断磨炼,接受工作、生活的考验,把个人的进步与单位的发展融为一体,坚定信念,不负春光,努力前行。
扑下身子,埋头苦干,把不懈追求作为人生动力。干旱的黄土地,贫苦的老乡,年轻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大家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发展生产。个人感悟,对待工作,要脚踏实地,不驰于空想,要做细做实,不骛于虚声,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才能提升自己,体现人生价值。
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走多远都不能忘来时的路。常怀感恩之意,常有戒惧之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需求放在心上,这就是共产党员的初心和遵循。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三
最近,《梁家河》一书受到党员群众的追捧。对于我而言,关于“梁家河”的记忆,还要追溯到2016年7月,局党委组织广大党员赴陕北延川县梁家河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主题党日活动,我有幸参加了这次学习。这是我生平第一次踏上黄土高原,怀着无比激动和崇敬的心情,参观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窑洞、带领贫苦乡亲们艰苦创业建设的淤地坝、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等,在村史馆参观和聆听了梁家河村的革命历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贫困艰苦的条件下团结带领乡亲们干在实处、艰苦奋斗的先进事迹。而就是这次仅有两天的实地学习教育活动,却让我深刻感受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认真学习,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积极乐观,艰苦奋斗的坚强党性和党员意志情怀,感悟了共产党人信念坚定、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和高尚情操。
我最近阅读了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梁家河》一书,这本书不仅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更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和教育性。而印在《梁家河》封面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句话,正是印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在七年知青岁月里收获满满,正是因为有了梁家河七年的插队的艰苦磨练,承载着他初心不改和“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坚韧不拨的意志品质和艰苦奋斗的生动诠释,历练了他立志成长、初心不改、实干担当的为民情怀。通过在实地感受梁家河,在书本上感知梁家河,我觉得梁家河是有“温度”的,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越是有培养前途的年轻干部,越要放到艰苦环境中去,越要派到改革和发展的第一线去,让他们在实践锻炼中增强党性、改进作风、磨练意志、陶冶情操、提升境界、增长才干。”可见,《梁家河》里的“大学问”值得每一名党员干部感悟。习近平总书记他那发生在窑洞里满满的故事、他那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的情怀、他那句“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地的儿子”让我热血沸腾,深受鼓舞和感动。
读书修身是立志成长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经常是在煤油灯下看“砖头一样厚的书”,上山放羊,他揣着书,锄地休息时,就拿出《新华字典》”……梁家河的乡亲几乎都用“爱看书”、“好学”来评价他。总书记把读书作为工作、生活的组成部分,日积月累,逐渐积淀成为治国理政的大智慧。可以说,面对艰难困苦时不退缩不放弃、吃苦耐劳的人生态度;坚定的理想信念,矢志不渝跟党走的决心;把学习当成一种习惯,练就了过硬本领。七年知青岁月,田间地头的一锄一犁、掏心窝子的一言一行,是青年一代人生观、励志成长的鲜活教材,成为青年干部成长的生动范本。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四
我印象最深的是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说道:“我到农村插队后,给自己定了一个座右铭,先从修身开始。一物不知,深以为耻,便求知若渴。上山放羊,我揣着书,把羊圈在山坡上,就开始读书,锄地到田头,开始休息一会时,我就拿出《新华字典》记一个字的多重含义,一点一滴积累。我并不觉得农村七年时光被荒废了,很多知识的基础是那个时候打下来的。现在条件这么好,大家更要把学习、把自身的本领搞好。”这段话让我浑身充满了力量,也充分说明了习近平总书记在艰苦的岁月里,从没忘记寻求知识。正因为他平时对知识的点滴积累,才造就了他今天的伟大成就。
我不由得想起童年时代的读书经历,放学回家还能借着石桌石凳来读书写字,感觉自己还是幸运的。虽然我没有读完初中,但走向社会后我一直没有放弃读书的机会,尽管买不起书,可以到处去借书,读书能激励人奋发向上的意志,如果不是我日积月累寻求知识,也不会写出一篇好文章。总之,无论在任何年代,唯有读书,才有出路。
《梁家河》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人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论信念。其中,“我就是一个农民”章节里提到:掏地、挑粪、耕种、锄地、收割、担粮,别人怎么做,习近平就怎么学。遇到不懂的问题,他就向村里人请教,渐渐地所有农活都熟悉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
习近平说:“最重要的,我学到了农民实事求是、吃苦耐劳的精神。”那些年,他接受艰苦生活的磨炼,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他说“我就是一个农民”。正是他亲身体验了农民的艰辛和不易,才能时时刻刻把农民放在第一位。这就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伟大情怀。对此,作为农民,我是非常感激的,也时刻提醒我不要忘记过去的苦,要牢记今日的甜。
第三部分以“一声声喊我小名”为题,讲述了当年与习近平交往中的小伙伴们获得了哪些人生大学问,进而提升了他们的人生境界,影响了他们的人生道路。四十多年过去,他还依旧记着他们的小名,这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时时刻刻惦记着老百姓,惦记着和他同甘苦共患难的一群泥腿子。
由此,我也想到了身边那些一直帮助我、充满正能量的亲人、朋友、文友们。我的丈夫,支持我的文学梦想,让我能安心地做自己的文学梦、读书梦;我的一些亲人,虽然因为世俗观念曾经鄙视过我甚至小瞧过我,但那些还是因为旧观念的影响,随着新时代新思想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他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我身边的朋友和文友,从生活和写作读书方面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让我从一个视野狭隘、心胸不够开阔、有着小农意识的农民一步步走到现在,他们不断鼓励我要走出舞阳、走出漯河、走出河南,不要局限于小圈子里,等等这些,都是让我不断提升人生境界的隐形翅膀。
文学创作的道路很长、很艰苦,受生活环境和自身文化水平的限制,我的作品也存在很多不足,有时候,我会迷茫,不知道自己到底该怎么写、写什么、为什么写,通过读这本纪实文学,我意外地学到了纪实文学的写作方法。我在想,也许,以后我的写作方向要往这方面发展一下,写作思路也应该调整改变了。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五
近期读《梁家河》,我最大的感受可以用习近平所写《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中的一句来表达:“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
“要为人民做实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习近平同志和社员一道打井、打坝、修公路,带领大家开挖出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办铁业社、开代销店等。从15岁来到黄土地时的迷惘、彷徨,到22岁离开黄土地时,他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一步一步都镌刻着要为人民做实事历史印记。
__。
村也是一块红色革命土地。作为村支部书记,我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的优良传统,把__村建设得更富裕更美丽。
当年,习近平带领干部群众,建起了陕西省第一口沼气池和第一家代销店,体现出习近平同志身上那种“敢吃第一只螃蟹”的智慧和勇气。当前扶贫进入决战期,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我们更要向总书记学习,大力弘扬梁家河蕴含的精神,凡是对老百姓有利的事情,就要勇于创新、敢闯敢干,不断提高发展经济的能力。
当年,习近平同志从梁家河的实际出发,从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带领大家打井抗旱、打坝淤地、建沼气池、修筑公路,以敢于啃硬骨头的作风和担当,推动梁家河贫困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要为人民做实事”,就要把当前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件老百姓的关心事做好做实做到心坎上,大力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把困难群众牢牢镶嵌在产业链上,全面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切实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来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
习近平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广大社员苦干实干,打出了梁家河第一口水井,建立了第一个铁业社、缝衣社和第一座磨坊,建成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这一桩桩鲜活的事例,生动诠释了习近平同志敢作敢为、锐意进取的责任担当。我们要传承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梁家河当大队支书时,时刻把群众利益记挂心头,带领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的好作风。结合当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乡村振兴战略,创新思路,选好产业,扩大渠道,用好用足国家各项好政策,带头实干、立说立行,切实将梁家河蕴含的精神贯彻落实到自己的工作实践中,带领村民尽快脱贫致富共奔小康。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六
读完《梁家河》后,不禁引人深思,我们如何选择人生道路呢?用他的人生实践给了我们响亮的答案——读书修身,在实践中锤炼,在艰苦奋斗中磨砺意志。回顾青年在梁家河的七年岁月,对比梁家河的今昔变化,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人们时时感受到,梁家河这个坐落在陕西北部的小村庄,深深包含着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成为每个怀揣梦想、甘于奉献的青年人的向往之地,更是无数牢记使命、砥砺前行的共产党人的精神高地。
作为一名基层青年干部,就要把从中汲取的精神营养化作干事创业的内在动力,践行为民的初心、苦干的作风、担当的勇气和筑梦的情怀。
一是坚定信念。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核心竞争力。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排除思想杂念,切实增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文化自信;作“追赶超越”的铁军,毫不动摇、只争朝夕地坚定地朝着“建设国际化中心城区打造高品质幸福未央”的目标奋斗;坚定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矢志不渝,努力让个人奋斗与“追赶超越”“同频共振”。
二是不忘初心。曾说“作为一名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共产党人的初心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干部,特别是一名基层干部,只有扎根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的工作才能开展的好,才能做出有利百姓的实事好事,我们的道路也才能越走越宽、越走越远。
三是戒浮务实。务实是能力,落实是水平。求真务实是延安精神的题中之义,也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干好工作的一个基本准则。想得再好、说得再多,不去深入实际,办实事、求实效,都是白搭。从事基层党建工作,就是要从地区党组织、党员的结构实情出发,抓好管理、设计好载体,让党建实起来、强起来、扬起来,使每个支部都是一个堡垒、一个核心,每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凝聚起“追赶超越”的最大动能。
四是保持朝气。青年干部的优势就在于朝气和活力,体现到工作中,就是干劲和冲劲。我们有些干部在党政机关工作多少会陷入迷茫,认为干与不干一个样,逐渐的思想放松、精神懈怠,甚至自我放弃。诚然,目前的体制机制存在一些问题,使有些干部看不到干事创业的人生价值,但我要说,温水煮得了青蛙,但煮不了理想。一个人的堕落必然始于内心的放弃,只有心怀梦想、时刻自警、不懈努力的人才能不负这份职责,才能赋予生命更多意义。
五是坚持学习。曾说:“我爱好很多,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在梁家河时,他除了劳动,就是到处找书、看书,常常看书到深夜,曾跑30里路去借书。这给我很大震撼。而这,是在那样艰苦的条件和繁重的劳动之余做到的,对比今天的自己,有什么理由不坚持学习、不勤于学习?!学习力是唯一持久的竞争力。作为一名年轻干部,更应该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态度乐于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能力。
我要将感知感悟到的精神情怀融入思想认知,带入工作实践,努力谱写无愧于赶超大局、无愧于人民嘱托、无愧于人生价值的精彩篇章。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七
在这段艰苦的岁月里,他养成了脚踏实地、自强不息、艰苦奋斗、敢做敢为的可贵品格。
学习他敢为人先带领群众致富,造福一方百姓;。
学习他把群众当亲人,吃苦耐劳、不知疲倦的奉献精神。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任务就是要打好脱贫攻坚战,我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发挥驻村工作队“领头雁”和村“两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干群之间的心凝聚起来,两河口村脱贫计划必将如期实现!
读梁家河的读书心得篇十八
在一口气读完《梁家河》这本书时,我深深感受到领袖的不平凡是从青年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比自己在那个年龄的表现,真的是自惭形秽,相差甚远。
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接受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青年习近平在陕北农村当村支书时,带领群众建铁业社、缝衣社、代销社、磨坊,修沼气池,打淤地坝,就是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做出来的。若干年后,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谆谆教诲。这是在用实践告诉我们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立志成才,踏踏实实的去干好每一件小事,久久为功,最终会顺利到达目的地。
在陕北那艰苦的七年岁月里,青年习近平从一个十五六岁的不谙世事的少年,逐步成长为一名沉稳自信、奋发有为的共产党员和大队支部书记,梁家河的知青岁月是习近平总书记成长的力量源泉。基层是大舞台、大课堂,群众是好老师。习总书记用自己青年时代在基层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在基层锤炼,就要做到心随党旗在基层,情系群众共生长,为民服务敢干事,在基层磨炼中不断升华精神、检验作风、提高能力。对于干广大青年干部而言,基层的广阔天地是我们奋发有为、增长本领、干事成才的好地方,我们要勇于扎根基层这片沃土,在基层中汲取养分,努力干事创业,打好坚实基础,才能成长为遮风避雨的“大树”。
《梁家河》这本纪实文学,我们广大青年不仅要阅读它,更要用心去感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真正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在为民干实事中努力成才、在青春奋斗中砥砺前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983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