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编写需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材的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编写教案需要充分利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通过参考这些教案,相信你会有更多关于课程设计和教学策略的思考。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一
一个人有了目标,就像有动力的火车。火车只有动力才能前进。
生活成没有目标你就只能过着无聊无趣的生活。
成功的关键,就必须树立奋斗目标有了目标才能成功,没有目标,就无所谓成功。成功的道路是由目标铺成的。
我看到过一个实验,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很好的大学生。结果: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
3%的人有清晰的长期目标。
25年的跟踪调查:
3%的人,25年后生活在社会最高层的`人,几乎都是精英。
10%的人,25年后生活在社会中上层,一般都是医生、教师、工程师等。
60%的人,25年后生活在社会中下层,都是一般的工作。
27%的人,25年后生活在社会最下层,没有工作。
可以看出目标的威力;目标对人生的有多大影响。
有的人的目标可能是:我考上某某大学。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二
(一)【最胜威力】。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槃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
经义果报,皆不思议,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顶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见,光赫夺故。”
(三)【除灾威力】。
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四)【称求威力】。
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黄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五)【坚实威力】。
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槃经》云:“金刚拟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刚无折损故。”
(六)【利用威力】。
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七)【无间威力】。
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八)【一味威力】。
皆以无为而有差别,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九)【能引威力】。
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议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十)【遍满威力】。
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由此观之,《金刚经》有如是‘十威力’,只要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开慧(明心见性),而且又可以积福(积功累德),难怪禅宗五祖弘仁大师以《金刚经》代替初祖达摩大师之《愣伽经》,传之于后,并由六祖慧能大师加以发扬光大,并因之而‘明心见性’之禅师倍增,其来有自。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又要积功累德,福慧双修,早日圆满,非受持读诵此经并为人演说,自利利他不可。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三
《金刚经》在佛教中无不知、无人不晓。《金刚经》提出“降伏其心”,就是要降伏我们内心的不安定因素。
(一)【最胜威力】。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所在之处皆应敬故,如彼金刚胜诸宝物,故《涅槃经》云:“如诸宝中金刚最胜,随彼宝膜,成彼宝故。”
(二)【难见威力】。经义果报,皆不思议,乐小法者,不能受故,如彼金刚非余能见,故《正理经》云:“帝释顶宝,名曰金刚,非余能见,光赫夺故。”
(三)【除灾威力】。下品持经,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尚消灭故,如彼金刚能消灾毒,如《真谛记》云:“有六种宝,皆名金刚,青碧二色,除灾毒故。”
(四)【称求威力】。有目能见,普利众生,能严净土,得菩提故,如彼金刚满人所愿,如六宝中其余四色,黄赤白空,随须游空,出水火故。
(五)【坚实威力】。能摧我人众生寿者,法非法相非彼破故,如彼金刚非彼物所坏,故《涅槃经》云:“金刚拟处,物无不破,而是金刚无折损故。”
(六)【利用威力】。通达无我,得成于忍,以佛眼等,悉知见故,如彼金刚,穿通诸物,故《梁摄论》云:“譬如金刚其体锋利,悉能穿割一切物故。”
(七)【无间威力】。不住行施,生无住心,相即非相,无所得故,如彼金刚非物不杂,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体无间隙,非沙石等所相杂故。”
(八)【一味威力】。皆以无为而有差别,诸法如义,皆佛法故,如彼金刚其体纯一,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其体一类,纯一无杂,不变异故。”
(九)【能引威力】。诸佛及法,从此出生,成不思议无边福故,如彼金刚能引诸宝,故《梁摄论》云:“金刚能招一切宝物,有金刚处宝自集故。”
(十)【遍满威力】。福广如空,利益一切,离一切相,度一切故,如彼金刚遍满一切,故《对法论》云:“譬如金刚遍一切处,金刚轮等,遍世界故。”
由此观之,《金刚经》有如是‘十威力’,只要受持读诵此经,不但可以开慧(明心见性),而且又可以积福(积功累德),难怪禅宗五祖弘仁大师以《金刚经》代替初祖达摩大师之《愣伽经》,传之于后,并由六祖慧能大师加以发扬光大,并因之而‘明心见性’之禅师倍增,其来有自。如果我们要明心见性,又要积功累德,福慧双修,早日圆满,非受持读诵此经并为人演说,自利利他不可。
拓展阅读:《金刚经》的思想价值。
佛法东传,佛教与中国文化撞击和交融,伴随着印度佛教经籍的不断译介、阐释的进程。在传介到中土的大量佛教经典中,《金刚经》是译介最早、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经典之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把《金刚经》与儒家的《论语》、道家的《道德经》、《南华经》并列视为释儒道三家的宗经宝典。
就中国佛教宗派内部而言,隋唐以后天台、三论、法相、华严诸宗都十分崇奉《金刚经》,各宗领袖都结合宗义,写下了不少有关《金刚经》的注疏。禅宗六祖慧能因闻《金刚经》得悟,从此中国禅宗与《金刚经》结下不解之缘。《金刚经》与中国文化、中国佛教的关系如此密切,因此要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必要了解《金刚经》。
《金刚经》,全称《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为最刚硬的金属,是金中之精坚者,百炼不销,能断万物,以此比喻以大智慧断除人的贪欲恶习和种种颠倒虚妄之见。“般若”为音译,意思是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的高深智慧。“波罗蜜”也是音译,是“到彼岸”的意思。该经经名的全部含义就是说,以金刚般的无坚不摧、无障不破的般若智慧对治一切虚妄执著,达到对实相的理解,得到解脱,到达彼岸。
《金刚经》属大乘佛教般若类经典,相当于唐代高僧三藏法师玄奘所译的十六会、长达六百卷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第九会“金刚能断分”(《金刚般若》),被视为般若类经典的总纲。般若类经典的主要思想是讲诸法“性空幻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假而不实,本身没有一个恒常自在的自性,所以“性空”,然而自性虽空,因缘关系却是存在的,也就是说事物并非绝对地不存在,并非虚无,只是幻化不实而已,所以叫“幻有”。一切诸法本性空寂,非生非灭,非一非异,无取无舍,无我无所,所以只有以深广无边的般若智慧,洞见宇宙万物的真实相状、本来面目,无住无著,广破见执,显诸实相,才能真正契合世界的实相,得到解脱。般若类理论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础,因而被历代高僧称之为诸佛之智母,菩萨之慧父,般若思想也成为大乘佛教的共通思想。
吕澂先生认为,在所有的大乘经典中,般若类经典出现得最早,在各种各样的般若类经典中,又以《金刚经》出现得最早。在中国,历代僧俗各界都对《金刚经》倍加重视,所以它曾多次被译出,现存的主要译本有:
(一)姚秦印度来华高僧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二)北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三)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四)隋南印度三藏达摩笈多译《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一卷。
(五)唐三藏玄奘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六)唐三藏义净译《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一卷。
今有清代同治十一年金陵刻经处刻本《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六译》行世。
历史上《金刚经》虽有以上六个译本,但最为流行的,还是鸠摩罗什的译本。需要指出的是,唐三藏玄奘的译本,是他所译的六百卷《大般若经》中的一部分,并非专门另译,后来唐代长安崇福寺律宗高僧智升将其单独分出流行。后世通常所说的《金刚经》一般是指鸠摩罗什所译的本子。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四
“好习惯将成就我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习惯以一种顽强的姿态干预着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着我们的人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一个人一旦有了好习惯,那它带给我们的收益将是巨大的,而且是超出想象的。”这是他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富兰克林青年时期,发誓要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他给自己制定了克服13个坏习惯的计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为了改正自己夸夸其谈的坏习惯,他给自己选择了“沉默”,要求自己做到于人于己有利之言才谈。他为了保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在计划里规定自己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阅读,使生活有条不紊。后来有朋友说他经常表现出傲慢情绪,他又把养成“谦虚”的好习惯列入计划中。他每周选出一种缺点进行矫正,每晚必须作反省,每天记录自己努力的成果。有时坏习惯没有彻底改变,还没达到自己理想标准时,就再延长矫正一周,直到好习惯代替了坏习惯为止。富兰克林能成为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的爱国者,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能成为最受美国人尊敬的人,这与他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是分不开的。
如果我们种下了好习惯的种子,未来这颗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而且会根深蒂固,我们就可以看着这颗参天大树长出丰盛的果实、长出茂盛的树叶,就会造福更多的人、成就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相反地,如果我们种下的是一颗坏习惯的种子,未来也会长成参天大树,也会根深蒂固,我们也可以看着这颗参天大树长出丰富的果实,不过是恶果;我们也可以看着这颗大树长出茂盛的树叶,不过是毒叶。这颗大树不但不能造福更多人、帮助更多的人、成就更多的人,相反会伤害更多的人。
习惯的威力除了好习惯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相反坏习惯也可以毁灭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养成懒惰的习惯,我们的人生将会毫无价值;如果我们养成不诚信的习惯,人生一定会彻底的欺骗我们;如果我们养成抱怨的习惯,我们将永远活在糟糕里。
记得我有一个小学同学,他爸爸得了胃癌,后来失去了生命,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爸爸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经常早上不吃饭。这个小小的习惯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是却可以夺走我们的生命。大家都知道很多的犯罪分子都不是因为他们想去犯罪,而是因为他们的习惯。有的人小时候习惯偷爸爸妈妈的'钱,长大了习惯偷别人的钱,刚开始偷小钱,然后偷大钱,最后甚至抢劫银行等。这些都是一个坏习惯惹的祸。
习惯的威力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习惯的威力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这个完全看我们自己是养成了好习惯还是养成了坏习惯。养成了好习惯,当好习惯在我们身上产生了正向积极的作用,我们就还会继续养成好习惯,这样就会像蝴蝶效应一样,我们的人生就会因为这样的好习惯而变得美好。当然,有坏习惯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认为这个是坏习惯,更加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坏习惯,但是就是不去改变和戒除,看着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被坏习惯左右,最后一事无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五
“好习惯将成就我们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者处世。习惯以一种顽强的姿态干预着我们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着我们的人生。”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好习惯。”
本杰明·富兰克林说:“一个人一旦有了好习惯,那它带给我们的收益将是巨大的,而且是超出想象的。”这是他亲身体验得出的结论。富兰克林青年时期,发誓要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他给自己制定了克服13个坏习惯的计划,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为了改正自己夸夸其谈的坏习惯,他给自己选择了“沉默”,要求自己做到于人于己有利之言才谈。他为了保证有更多的时间用于学习,在计划里规定自己几点起床、几点吃饭、几点阅读,使生活有条不紊。后来有朋友说他经常表现出傲慢情绪,他又把养成“谦虚”的好习惯列入计划中。他每周选出一种缺点进行矫正,每晚必须作反省,每天记录自己努力的成果。有时坏习惯没有彻底改变,还没达到自己理想标准时,就再延长矫正一周,直到好习惯代替了坏习惯为止。富兰克林能成为引导美国走上独立之路的爱国者,能成为著名的科学家,能成为最受美国人尊敬的人,这与他改变坏习惯、养成好习惯是分不开的。
如果我们种下了好习惯的种子,未来这颗种子就会长成参天大树,而且会根深蒂固,我们就可以看着这颗参天大树长出丰盛的果实、长出茂盛的树叶,就会造福更多的人、成就更多的人、帮助更多的人。相反地,如果我们种下的是一颗坏习惯的种子,未来也会长成参天大树,也会根深蒂固,我们也可以看着这颗参天大树长出丰富的果实,不过是恶果;我们也可以看着这颗大树长出茂盛的树叶,不过是毒叶。这颗大树不但不能造福更多人、帮助更多的人、成就更多的人,相反会伤害更多的人。
习惯的威力除了好习惯可以成就我们的人生,相反坏习惯也可以毁灭我们的人生。如果我们养成懒惰的习惯,我们的人生将会毫无价值;如果我们养成不诚信的习惯,人生一定会彻底的欺骗我们;如果我们养成抱怨的习惯,我们将永远活在糟糕里。
记得我有一个小学同学,他爸爸得了胃癌,后来失去了生命,主要原因是因为他爸爸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经常早上不吃饭。这个小小的习惯看起来好像没什么,但是却可以夺走我们的生命。大家都知道很多的犯罪分子都不是因为他们想去犯罪,而是因为他们的习惯。有的人小时候习惯偷爸爸妈妈的钱,长大了习惯偷别人的钱,刚开始偷小钱,然后偷大钱,最后甚至抢劫银行等。这些都是一个坏习惯惹的祸。
习惯的威力甚至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习惯的威力可以是正面,也可以是负面,这个完全看我们自己是养成了好习惯还是养成了坏习惯。养成了好习惯,当好习惯在我们身上产生了正向积极的作用,我们就还会继续养成好习惯,这样就会像蝴蝶效应一样,我们的人生就会因为这样的好习惯而变得美好。当然,有坏习惯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认为这个是坏习惯,更加可怕的是明明知道自己的坏习惯,但是就是不去改变和戒除,看着自己的人生就这样被坏习惯左右,最后一事无成。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六
这是一个很笼统的目标。要具体化。就是写你从今以后的梦想。要写出渴望实现的日期,要有时间的顺序。
现实生活中,目标很难实现,如果把自己的目标分割成几个小目标。在你完成小目标的同时,你的大目标就会实现了。
我的目标:
每次考试在全班前十名;(~中考结束)。
在学校的记者团有很高的威望;(~中考结束)。
考上一中;(~中考结束)。
每次考试在全班前十名;(~高考结束)。
在高中毕业后,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高考结束)。
拥有属于自己的笔记本电脑;(~高考结束)。
考上上海大学;(~高考结束)。
学会开汽车;(大一时)。
成为一名作家.(毕业后)。
有了具体的目标,就要努力,要有自信!
“我不能“小姐已经死了!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七
这节课是六年级下册整理和复习中“数与代数”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本节课教材呈现的规律的一般化表述是:以平面上几个点为端点,通过相互连接得到多少条线段。这种以几何形态显现的问题,便于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动手画图,由简单到繁杂最后发现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的观测和探索,学生能过找到数线段的方法。
2、在教学的过程中将“化难为易”的数学思考地方法灌输其中。通过规律使。
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3、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探索规律的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班有学生62人,学生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他们好奇心强,具有创新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在探讨总线段数的算法时,同样延用从简到繁的思考方法,先探究3个点时总线段数怎么计算,之后列出4个点和5个点时总线段数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这些算式的共有特征:都是从1依次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从而让学生明白总线段数其实就是从1依次连加到点数减1的那个数的自然数数列之和。接着让学生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去推算6个点,8个点时一共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这样既巩固算法,同时还回应了课前游戏的设疑。最后拓展提升,还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整个过程都在逐步地让学生去体会化难为易的数学思想,懂得运用一定的规律去解决较复杂的数学问题。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学生准备:直尺、铅笔、数字卡片、扑克一副。
教师准备:小黑板、直尺、彩笔。
六、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二、师生合作、探究规律。
三、课内活动、加深理解。
四、拓展延伸,巩固提高。
五、课后练习、巩固提高。
1、同学们!你还记得在幼儿班里学过的拍手歌吗?学生齐声回答(记的)。那两位同学愿意上来表演一下(学生争先恐后)。
2、配音乐。
教师:那位同学通过刚才的节目看到两位同学的表演一共拍了几次手。
2、这个游戏体现了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用数学的思想方法来思考问题往往能够使问题化难为易,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今天我们再一次来体会这些数学思想方法的魅力(板书课题)。
1、教师:通过一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直线?
教师:通过两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直线?
教师:通过两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出示表格)。
教师: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教师板书: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教师: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教师板书: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教师:通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五个点能够画出多少条线段?
教师板书: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通过以上可以见得: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7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21(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
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n-1)(条)。
你发现了有什么规律吗?
1、从你准备的1—9张卡片中任意抽取两张可以组成多少个不同的两位数。结论:1+2+3+4+5+6+7+8=36(种)36×2=72(种)。
2、从你准备的扑克中将同种颜色的1—k十三张牌中任意抽取两张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的抽取方法。结论:1+2+3+4+5+6+7+8+9+10+11+12=78(种)。
1、找规律,填数字。
3,9,11,17,20,26,30,36,41,......
+6+6+6+6。
方法:3→9→11→17→20→26→30→36→41,......
+2+3+4+5。
2、找规律,巧计算。
1、练习十八第1题(2)。通过观察找到规律,应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思考,规律的正确性多用几个数字进行验证。
2、练习十八第2题。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用自己带的火柴棒来摆试,然后说出规律。
3、二十年后本班同学聚会,每2位同学握手1次,大家一共要握多少次手?
两位学生上台表演。
学生回答:六次。
学生:无数条。
学生:1条。
学生:3条。
学生:6条。
学生:10条。
每多一个点增加的条数有什么规律?(每增加一个点增加的条数比前一个点增加的条数多1)。
总的条数有什么规律?(总的条数等于从1到比点数少1的自然数的和)。
学生分组讨论。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学生思考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2个点开始连线,逐步经历连线过程,随着点数的增多,得出每次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初步感知点数、增加的线段数和总线段数之间的联系。
2.观察对比,发现增加线段与点数的关系。
板书设计:
例5.6个点可以连成多少条线段?8个点呢?
3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条)。
4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6(条)。
5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10(条)。
6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15(条)。
7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21(条)。
8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5+6+7=28(条)。
……………。
n个点连成线段的条数:1+2+3+4+….+(n-1)(条)。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八
本专题旨在加强自然美的审美教育,在寄情山水的同时陶冶情操,提升精神境界,并在此基础上强化生态保护意识。本专题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谛听天籁”,主要引导学生欣赏和表述自然美;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
教学重点。
1、通过文本研习,学生能够热爱自然,提升审美品位,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2、学生对一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并能够准确概括文意,通过比较找到文章内容、风格等方面的异同点,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学生能够把握散文写作的要领,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教学时数10课时。
第1、2课时。
教学重点朗读并背诵两篇文言文,疏解词句,理解文意,翻译部分语句。
谛听天籁。
教学重点。
1、学习对自然美的独特的.审美感悟。
2、学习观察发现自然景物的特点,尝试用恰当的形式描写出来。
3、具体分析两文将审美情趣、景物特征与语言风格相融合的特点。
教学时数3课时。
导入:大自然是美丽的,我们来感受、欣赏前人是如何发现、体察、描摹大自然的美。
第1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江南冬景》。
逐段研读课文,领会文意,思考讨论:
1、作写了江南冬景的那些景物?作了哪些比较突出这些景物有怎样的特征和情调?
2、文章写景虚实结合,仔细分析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虚景表现了怎样的心境?
3、划出文中引用的诗文,仔细体会在文中表现的意境。
第2课时。
教学重点研读《晨昏诺日朗》。
思考与讨论的要点。
1、章记叙了与诺日朗的几次遭遇,重点写了哪两次?
3、作业摘录文中新颖妥帖的比喻句。
第3课时。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感受文章写景的意境,并依据课文为p.99~100三幅图片配文字说明。
感悟自然。
教学重点。
1、把握两文写景、抒情、说理以及虚实结合的写作特色。
2、领会作品独特的韵味,了解作者的处境,理解作者的精神境界,概括作品抒写的人生感悟。
教学时数1课时。
导入古语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的静穆,水的灵动总能给人以启迪和思考。本板块两篇文章都是作者在特定的人生境遇中感悟自然的杰作。
思考与讨论作者看到了怎样的自然景象?产生了怎样的联想?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文学常识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
湖山沉思。
教学重点。
1、与文本对话,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能把自己看成是大自然的一员,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2、研习文本,理解本板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教学时数2课时。
阅读与讨论要点。
1、静心感受理解文章所写“寂寞”的含义。
2、狼的一声嚎叫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山能客观的听这一声嚎叫?
第10课时。
教学要点专题小结。
1、检查背诵课文《赤壁赋》。
2、文学常识郁达夫苏轼、柳宗元与唐宋八大家赋。
3、写出景物特征,这既是客观的,又是主观的,是作者的心中之景,要善于在写景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否则难免空洞和肤浅。本专题的文章融写景状物、抒情、说理于一体,表现作者面对自然,与自然对话时的理性思考,回味每篇课文是怎样在写景中表现个性的思考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九
1.理解文意,理清文章脉络。
2.体会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理清人与自然的生态伦理关系。
2.理清文章脉络和情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方法。
教师做好课前预习指导工作,教会学生评点的方法,学生在感知文本、研习文本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评点,课上师生、生生间进行交流。
把握文眼,在那一声狼嗥上做文章。让生沿着作者设定的切入点去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解文题)像山那样思考,是指谁要像山那样思考?人。
二.自读感知、剖析思路:
作者简介(多媒体显示)。
(小组合作),全文可分几个部分,理清文章的基本思路?
三.研读探究:
出示相关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疑问看课文,并小组讨论、交流,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生读1-2节)。
2.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排比。
排比句饱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对这声狼嗥,一般所能理解的浅层含义和只有大山才能听懂的深层含义分别是什么?
学生边读边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作者得到这一认识(大山听懂的深层含义)的由来?
谈谈狼的消失对自然,对人类分别意味着什么?
(多媒体显示问题)。
四.拓展练习。
阅读一段材料,为20“世界环境日”拟一个主题,并简述理由。
1972年6月5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召开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提出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同年10月,第27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接受了该建议。“世界环境日”的确立,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态度,表达了我们人类对美好环境的向往和追求。历年“世界环境日”主题如下:
1994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让地球充满生机。
水——二十亿人民之所系。
海洋存亡匹夫有责任。
主题: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十
活动目标:
1.知道电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方便与危害。
2.了解金属接触插座、湿手触摸插座、触摸裸露的电线会有触电的危险,学习安全用电的方法。
3.培养幼儿动脑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道在发生危险时如何自求。
活动准备:
1、多媒体教学资源:《电宝宝旅行记》视频、《鼠兄鼠弟偷油记》录音及图片。
2、每组一套实验材料。
活动过程:
一、可通过自编《电宝宝旅行记》,让幼儿认识电的来源。
1、播放多媒体,有教师介绍:电宝宝从电厂出发,经过高压输电线、变电站、低压输电线,来到千家万户。
2、请幼儿说一说家里哪里用到电。
小结:电是人类的好朋友,它给我们带来很多方便,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它,这个电老虎的威力可真大。
提问:鼠兄弟为什么会触电?鼠大哥是怎么做的、电工叔叔又是怎么做的?
三、初步了解金属能导电的道理。
1、讨论:哪些材料能导电?请幼儿说一说可以导电的材料。
2、分组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3、各组分别介绍实验结果。
四、找一找教室中插座的位置,说一说生活中应该怎样安全用电。
小结:不用手、金属物体去抠插座,不用湿手摸插座,不接触裸露的电线。发现有人触电不能用手去拉,要告诉大人来抢救。
活动反思:
本堂课中我先以谜语引出本课的学习内容,并用图片、视频资料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感受电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的作用。同时让幼儿在感受电的作用的同时认识到电的危险的一面。它能为我们服务,但如果我们不摸透它的'“脾气”,它就会成为一只发怒的老虎,给我们带来危险和灾难,所以电又被称为“电老虎”,可见它的厉害。最后帮助幼儿联系生活,以便更好地解决生活中常见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了解电给人们带来的方便与不安全用电导致的危害,树立安全用电的意识;能留心观察生活中不安全用电的隐患,注意预防。
小百科:电是静止或移动的电荷所产生的物理现象。在现实生活中,电的机制给出了很多众所熟知的效应,例如闪电、摩擦起电、静电感应、电磁感应等等。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十一
(1)知识目标:进一步掌握“概括要点,提取精要”的阅读方法。
(2)能力目标:了解生物知识,领会本文所阐述的道理对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的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1)整体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脉络。
(2)体味文中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生态伦理的思考。
(3)学习选取个性化的角度表现哲理的写法。
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1)利用工具书自查生字词注音及重点词语释义。
(2)了解文章的作者。
(3)划出不理解的句子。
一课时。
多媒体。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美国环保主义伦理学家利奥波德的散文作品《像山那样思考》,在这篇文章中,作者记录了一只令他幡然醒悟,毕生难忘的老狼。那么这究竟是一只怎样的狼,它又能留给作者怎样的深刻体悟呢?现在,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篇课文。
二、检查预习。
1、关于作者——利奥波德。
2、关于重点字词。
三、文本分析。
明确:(人类或我们)像山那样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2、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
明确:缘于那一声“深沉的、骄傲的嗥叫”
明确:留意的事物可以分为两类:“鹿”、“松林”、“郊狼”、“牧牛人”、“猎人”,属于一类,它们的反应是“明显的、直接的希望和恐惧”;留意的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明确:第一类事物,他们的理解也是肤浅的,直接的,表面的。
明确:1、在那些年代里……2、那时,我总是认为……;“闪烁着的、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
明确:不但导致牛群和鹿群的减少,连山坡上的植被、草原和土壤都因此而遭殃。
7、哪位同学能把它们之间的关系理清楚啊?也就是这些事物之间形成的生态链条?
明确:消灭狼群,让鹿大量繁衍;草场退化,最后人类的整个生存环境都遭到破坏。
明确:荒野就是人类未涉足过的地方,荒野中的各种生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存在着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
明确:像山那样去思考,去对待狼,把狼看作生态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员,对待自然万物要如此。
山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山去思考问题时,能够尊重自然,平等的看待自然万物。而我们人类也应该像山那样,把自己看作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明确:胜利——狼死,鹿安全。报复——环境恶化。
13、老师在课下还搜集的一些图片,他们也可以作为我们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佐证。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人类是如何祸及自身的。
(描述图片)看了这些图片的确会让我们感到非常的痛心,人类对自然的破坏,遍及各个角落,从森林到大海到天空,范围之广令人震惊。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去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浪费水电,践踏草木,食用野生动物等)。
四、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学习了用大山的思维来衡量狼对自然界的价值,那么在小动物的眼中,人类的某些做法又能给它们留下怎样的感悟呢?课后,请大家以拟人化的手法(或叫泛灵),以-“-----------眼看世界”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小片段,要求一个画面,一个镜头,主题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系。要有震撼效果,要能激发人类保护自然的决心。
在这节课的最后,再次希望大家能在环保的道路上迈出自己坚实的一步,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五、教学反思。
1、关于课文的选取:这是一个我从课文选取之初,一直到公开课结束都不停思考的问题。因为本文的作者是一位学生并不熟悉哲学家,他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传统意义上的文学家会有些不同,导致文章的很多语句很难理解。但是作为一篇自然随笔,本文的文字非常优美且意境深远,特别是文章中关于环保这一主题的阐述,是我一直都很欣赏的。所以我选择了这篇文章,作为我真正走进课堂的第一节课。
2、关于教学环节的设计:在此类比较难理解的散文的讲解过程中,我觉得深入浅出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的设计也要首先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怎样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化。那就是要从我们生活中熟悉的话题入手,先引起学生的学习探究的兴趣。这样,再引出文章的主旨也会容易理解得多。所以,在本文的讲解中,我始终紧靠我们身边的环保事件,并从中得出最后的观点。
3、关于作业的布置:这是一个我比较满意的部分,自己感觉比较新颖独特。既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没有脱离学生的生活。尤其是这种通篇拟人的手法,在学生看来非常有趣。在作业的批改过程中,也正是印证了我的想法,同学们的想象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
4、关于板书和课件:课件的设计我是力求新颖却不花哨的,所以我没有选择软件提供的模板,而是从网络上搜集了很多相关的信息和图片,争取让学生眼前一亮,结果也是比较满意的。至于板书,这一点比较惭愧,因为我的粉笔字书写水平的确有限,这就在授课过程中出现了板书书写过慢、字的规格过小等问题。这些问题我都会在今后的教学中积极改正。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十二
2.德育目标: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3.美育目标:通过阅读,体味此篇文章诗意的语言美并尝试体验作者的美好精神境界。
重点:借助文章相关重要语句概括要点。
难点: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和体验作者的精神境界。
解决办法:情景设置法、朗读法。
1课时。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的独到见解。
1.导入。
电影片段《后天》。
尽管这部电影是一部科幻片但却对人类生活的现状的深刻审视和对人类未来的预测。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篇对生态环境的恶化的深沉反思:思考在物质文明日益进步的今天,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相处,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而这些问题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样值得我们去深切关注的。
2.《沙乡年鉴》简介。
《沙乡年鉴》一本自然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在该书里,可以看到大自然的魅力,也可以看出利奥波德对人类为自身利益蹂躏自然而发出的悲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文章是《土地伦理》,利奥波德在文中把土地看成一个由人与其他物质相互依赖组成的共同体,人中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每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的权利。他认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否则,它就是错误的”。利奥波德的这种伦理观念不同于以往的佛教、自然主义者和保护主义者提出的伦理观,是从地球环境总体的角度上提出的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伦理观念。利奥波德在书中向人们呼吁:“在人类历史上,我们已经知道(我希望我们已经知道)征服者最终都奖祸及自身。”这是他在大半个世纪前向全人类发出的建立一种全新伦理观念的呼唤。
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逐渐发现了潜藏在富裕生活中的各种危机——征服自然带来的环境破坏,《沙乡年鉴》也越来越受关注。在美国的销售量超过了100万册,利奥波德的土地伦理观念已成为美国一些环境保护组织和政府机构的思想基础。很多人被他对自然的生动描述和全新的伦理观念所感动,接受人的新思想,成为环境保护者。
2.解题。
本文是节选自《沙乡年鉴》。题目“像山那样思考”谈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两千年前庄子和惠子智辩的对话,看到水中的饿鱼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你若能感觉到鱼的快乐,那么你是把自己想象成了那条在水中悠闲自得的鱼儿,以鱼的思维方式在思考问题,像鱼一样的思考;那么当我们为了满足自己一时的欲望,在“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品位”的冠冕堂皇的名义下,把原始森林里的一棵百年银杏树不论它是否可以存活把它移栽到钢筋水泥的城里,我们是否站在大山的饿角度上去考虑问题?当我们大口大口地尽享山珍野味的时候,是否像大山那样的思考过?“像山那样思考”是一个带有祈使、号召意味的短语,意思是说,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应把自己看成大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是大自然生态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我们同万物的关系和山同万物的关系没有什么区别。做到了“像山那样思考”,就达到了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较高境界。
3.默读全文,理清思路。
那么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像山那样思考一回,默读全文,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要点。
第1段是对一声狼嗥的特写。
文笔简洁传神,携裹着作者深深的忧虑意识——他把诗意的叙写和深刻的生态忧虑杂糅在这声狼嗥中,给人以灵魂的震撼。是本文的文眼。
第(2、3)段记写了鹿、郊狼、牧羊人、猎人对这声狼嗥的反应。
作者进而指出,在浅层的希望和恐惧之后,还有更深刻的、只有这座山能听懂的含义。作者将一种深刻的生态伦理问题以极其形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述出来,引起读者的关注与思考。
第(4——9)段讲述狼被猎杀的命运以及狼被消灭以后留下的生态恶果。
这些平实的记叙之后,人们渐渐能够意识到,狼的嗥叫声中所饱含的生态价值和生命意义。狼的消失,意味着为某种生存现状吹响了告别的号角,意味着我们的后代失去了一种可贵的生存的经验——人类对动物的捕杀已经造成了草原和高山植被的无可挽回的退化。自私的人类,付出生态环境恶化的代价换取了所谓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利奥波德在文中的悲悯和忧虑让读者看到了一颗高贵而敏感的心灵,读过此文,应该能够听到利奥彼德的大声疾呼了。
4.再读课文,体验作者的思想境界。
刚才我们像山一样的思考了一回,现在我们像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那样的思考,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处理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我们应该怎样怎么做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才不会让我们的后代不必经历像电影《后天》中情节。
由学生自由畅谈自己对环境保护这一话题的思考,最好能结合我们的生活实际,例如长兴的水污染问题。
1.扩展阅读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
2.拟写一份有关长兴环境污染问题的社会调查报告。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十三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换位观察事物,获得换位观察的有关体验。
2、学会体察别人的心情。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学会主动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1、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换位观察和思考,懂得不同的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学会体察别人的心情。
2、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能主动帮助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音乐《跳跳虎》主题曲、数字卡6、图片1、图片模版(两边不同)、《雪孩子》动画片片段、ppt课件。
(一)播放视频音乐《跳跳虎》,邀请幼儿加入“超级侦探”,随老师律动进入活动室,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看过动画片《跳跳虎》吗?今天“超级侦探们”请我们小朋友也加入他们的行列来破案,你们愿意吗?那就一起出发吧!
1、是6还是9?
(2)请小朋友换个位置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
通过6、9的倒置让小朋友知道,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看到的结果不同。
2、出示图片1请幼儿观察分析判断,图片的物体是什么?交换位置后再观察。
3、老师出示图片(两边不一样),请小朋友看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
请小朋友交换位置看。通过交换位置让幼儿知道,观察事物的时候,不同的观察位置看到的物体是不同的。观察东西是这样,思考问题也是这样。
(二)观看动画片《雪孩子》片段。
1、教师提问问题,幼儿讨论。
(1)小兔家发生了什么事情?
(2)小雪人发现了是怎么做的?它救了小兔后怎样了?
(3)小雪人不知道自己会融化吗?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2、通过观看动画片和交流讨论,引导幼儿了解并明白:小雪人是小兔的好朋友,它替小兔的安危着想,不惜牺牲自己帮助小兔。我们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不管做什么事情,也应该换个位置为别人想一想。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十四
1、理解课文中狼嗥的含义。
2、感悟文章的诗意美和思辨色彩。
3、提高对大自然美景的哲理感悟力。
4、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加强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理解由狼嗥引出的哲理思考,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嗥叫、驯服、残羹、聆听、悚然、湍急、蠕动、饿殍、艾蒿。
二、文本研习。
1、快速地阅读全文。
文章题为“像山那样思考”,那么是什么引发此种思考的呢?即引发此种思考的缘起、缘由。
2、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有哪些事物?他们的反应又是怎样的?
3、除了这些事物,还有什么也有感受?是怎样的感受呢?
——还有“这座山”,它的反应则是“深刻的”长久的“客观的”。
5、面对这声狼嗥留意的还有谁呢?
——是“我”对这声狼嗥的理解,是“我自己对这一点的认识”。
——先是和芸芸众生一样,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肆意猎杀与破坏。
7、是什么使他的认识发生了转变?
——后来看到一只垂死时的老狼眼中的绿光时,作者有所启发,有所意识,有所察觉。
8、让我们齐读第六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性认识、一时触动表述出来的。
——作者通过一段猎杀狼的亲身经历,写出自己的触动。
9、有同学感受到了作者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捕捉到的?
——写狼“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与狼令人难受的、垂死时的绿光形成对比,反衬人的冷酷。
——“一只小狼正拖着一条腿”,让人顿生怜悯之心。
——“无动于衷”的岩石不如说是在指责人的无动于衷。
10、作者有了感性认识之后,又是如何上升为理性认识的?
——山失去了狼,鹿因数目过多而死去。
11、有了触动以后,作者又从草原和高山植被的破坏和退化中,进一步得到验证:此时作者意识到要保护环境。作者的认识从肆意猎杀与破坏,发展到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应该说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剑拔弩张的矛盾关系,但人类的印迹似乎还很重。这里保护环境归根结底还是为人类服务的。人类仍然处于一种高高在上的位置,凌驾于自然万物之上。那么作者的最终认识是不是就仅限于此呢?下面我们就把文章的最后一段一起来读一遍,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思考作者在不断的实践探索过程中,认识有了怎样的发展。
——此段中的一些语句很有哲理,比如“太多的安全似乎产生的仅仅是长远的危险”,这就要求我们能够更长远地来思考问题,不能只顾眼前暂时的利益。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应该说荒野中的各种事物都是自由自在生长着的,他们彼此之间都是平等与和谐的。作者悟出了人与自然应该平等相处。
12、文章到此就把作者先前的以人类为本位、为中心的认识,发展为了万物之间都是平等的思想,形成了作者面对自然万物所有一切时所采取的平等态度。人类只是自然万物生灵中的一种,并没有高高凌驾于其他事物之上的权力。
——狼嗥是在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环境,否则必将自食其果。
——狼嗥告诫人们:狼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员,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
——狼嗥是呼唤人与万物之间的平等相处、和谐相处。
我们可以听出这声狼嗥中饱含着生命意义和生态价值。是啊!万物之问都是平等的,要相互尊重,否则就会引发生态危机。狼嗥的“悲哀”就在于人类对此的不能领悟,“骄傲”就是它自己领悟到了,同时这座山也领悟到了。
——一般这类文章都是科学语体,而利奥波德身为一位生态伦理学家,他的文学素养也是很高的。他所使用的语言文学性较强,较多地用了排比句。
——是一种诗化的语言,充溢着诗意美。这就与他的自然万物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融为一体,使全文熔诗意美与思辨色彩于一炉。
自私的人类,在付出了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代价后,换取了所谓的物质文明的进步,却留下了一个伤痕累累的地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开篇时图片留给我们的疑问,可以说已是不解自破。这就要求我们自觉地树立起生态保护意识,树立起平等对待一切的思想,学会“像山那样思考”,使这原本已很脆弱的伤痕累累的地球,不要再继续受到伤害。
做几句仿句练习,体会一下排比对阅读带来的冲击力,尽量以大自然为仿写内容。
1、我不是光芒四射的太阳,也不是高悬夜空的月亮,而是漫漫银河中的一颗星星。
——我不是翱翔天空的雄鹰,也不是屈身笼中的金丝鸟,而是自由飞翔在天空中的一只麻雀。
——我不是威风凛凛的雄狮,也不是气吞万里的猛虎,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只驯鹿。
——我不是巍立峰顶的巨石,也不是饱经沧桑的钟乳,而是风霜雨露中的一粒卵石。
——我不是宽阔无垠的海洋,也不是汹涌澎湃的湖泊,而是灿烂阳光下的一滴露珠。
2、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
——树木是时间的通史,年轮是过去,树叶是现在,种子是未来。
——森林是树的家园,泥土是地毯,灌木是家具,动物、鸟儿是森林的成员。
——田野是作物的一篇乐章,田垄是五线,稻草人是高音谱号,小麦、玉米是田野的音符。
——山是自然的一幅图画,岩石是轮廓,绿树是调子,七彩的花和万千的生物是山的色彩。
——天是月的一座舞台。云彩是遮幕,太阳是灯光,虫鸟走兽是观众。
板书设计。
狼嗥。
鹿……猎人希望、恐惧、山、草原、高山植被无可挽回地退化。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十五
目标:知道要远离电器、电线、插座、电灯等带电的危险物品。准备:幼儿用书。过程:1、导入。老师考考小朋友:你知道哪些带电的东西?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些电的.知识。2、打开幼儿用书。电视机我们不能去搬动,也不要拿东西或用湿手去拨弄电器插头、插座和插线板,因为这样很容易触电。电风扇正在旋转着,能把东西或手伸进去吗?为有什么危险?(扇页强大的力量会把东西或手削断,造成严重的伤害。)把杂物放进洗衣机,可以吗?考考你:如果我们捉迷藏躲在冰箱里,会有危险吗?为什么?3、讲述故事《电老虎摸不得》。想一想:如果用硬物去打灯泡,会有什么危险?2、小卫士闯关,判断对错。用湿手去拨电视机插头。风扇停了,用手去摸里面的扇页。用手摸亮着的台灯的灯泡。用铁丝去捅墙上的插座。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十六
《像山那样思考》是利奥波德表明其生态主义态度的一篇重要作品,被选入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第一册“像山那样思考”专题。作者从生物界“狼—鹿—植被”的关系分析了某一生物结构的变化对自然和人类生活所带来的影响,生动地说明了他的大地伦理学主张。文本虽然篇幅不长,并且以叙述与描写的笔法来讲述一个局部的生态变化,但却包含了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由于阅读难度比较大,所以笔者三年前初上本文时,课堂处理中教师讲得多一些。最近重上该文,在反复阅读文本,加深了对几个难点句的认识后,我又查阅了较多的相关资料(如“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理论”与“生物链”概念),教学思路也就逐渐明晰。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我主要突出三个要点:一是揪住一个疑难点(课文标题的含义),二是传授一种阅读方法(“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三是强化表达训练(要求同学说一说“山的‘秘密’与狼的心声”)。重中之重在于“教读法”——因为“对文章的理解与感受之所以不同,除了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差别之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所运用的阅读方法不同”“在阅读教学中,阐释结论必须来源于合法、合宜的阅读方法”(王荣生教授语)。
1。在“融通阅读”中研习文本,把握作者的生态伦理观念,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2。探讨疑难问题,领会内容的精深,并体味文章语言之美。
一、导入
1。狼的“嗥叫”中隐含着怎样的内涵?我们可能都听不懂,都不知道,但美国生态学家利奥波德听懂了,知道了。今天,一起来学习他的《像山那样思考》。
2。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二、把握学情
1。先了解一下:同学们经过预习,对课文读出了些什么?还有哪些读不懂的地方?接下来给大家一些时间,针对“读出了”与“没读懂的”自我梳理,准备作交流。
三、结合学情,锁定疑难问题
——正如同学谈到的,标题含义是一大难点。何谓“像山那样思考”?对这个问题理解到位,是我们必须跨越的一道坎,也是破解其他疑难点的重要的突破口。
四、难点突破
1。阅读方法介绍:具备语境意识(“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将前后文融通着参照阅读。换言之,前面有些句子读不懂,不妨暂时搁置,可借助后面的文句再来推知前文。
2。融通阅读第一步:明确前两段的文意
(1)请同学朗读第一段。思考:这声狼嗥具有哪些特点?(圈出形容词、修饰语)
——“深沉”“骄傲”“不驯服”“对抗性”“悲”,“蔑视苦难”。(有“悲哀”也有“骄傲”。一声狼嗥,惊心动魄,容易感染读者。)
(2)抽读第二段。思考:本段写的是什么?与“像山那样思考”有什么联系?
——这一段写不同生物包括人的反应(也可视为是一种“思考”),其特点是“明显而迫近”;与此相对的是“还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含义”,即“只有这座山自己才知道”的“含义”。
(3)仅从本段看,为什么“只有”山“才知道”?(找出几个关键词)
——三个关键词:“长久”“客观”“聆听”。这就告诉了我们“像山那样思考”需具备的条件,要“长久”(长远),要“客观”,还要用心“聆听”。
3。融通阅读第二步:依据主体部分,初步把握标题含义
(1)细读第三段到第九段,把文中凡是与“像山那样思考”有着直接关联的句子逐一筛选出来,作点咀嚼、品味。
(2)学生解读相关的四个文句(教师相机点拨)
“只有不堪造就的新手才感觉不到狼是否存在,认识不到山对狼怀有一种秘密”(第三段。还是读不明白:这是什么“秘密”?)
“在这双眼睛里,有某种对我来说是新的东西,是某种只有它和这座山才了解的东西”(第六段。“新的东西”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这个问题容易解决:“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那就意味着“像山那样思考”,是绝不会同意这种观点的。)
“那一座山将要在对它的鹿的极度恐惧中生活。而且,山的恐惧有更充分的理由”(第八段。“恐惧”的原因除了见第八段,还应留意哪一段?联系七、八段看,人类对狼的捕杀已造成了高山植被和草原无可挽回的退化。)
“他不知道像山那样去思考。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了沙尘暴,河水把未来冲刷到大海里去了”(第九段。这句话继续揭示狼被消灭后留下的生态后果:因牛群数目过多,破坏草原而带来了沙尘暴等生态灾害。补充“生物链”概念:上一层级食肉动物的灭亡导致食草动物的无节制繁殖,带来植被破坏等灾害效应,人类也因自身行为而成为受害者。)
4。融通阅读第三步:聚焦末段细作品读
(2)师生探讨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野”,这是梭罗的名言。“荒野”即人类文明未曾涉足的地方,存在着一种自足的、健康的生态系统,有着天然的活动规律和生存法则。“启示在荒野”,即对于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来说,“荒野”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警示意义。
对“像山那样思考”的解读
——“像山那样思考”是“客观思考”,而非刻意地、盲目地追求“和平”与“安全”(不同于牧牛人、猎人等只追逐眼前利益的思考)。
——山自然不会思考,实际上是作者的思考:“像山那样思考”是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处理方式的良好建议,是这种建议的诗性表达。
5。融通阅读第四步:文句点评
(1)明确基本格式:运用……(手法),表达了……(内容与效果)。如果觉得句中某个词用得有特色,也请作出点评。
(2)文句示例:
第四段:“它们喜气洋洋地摇着尾巴,嬉戏着搅在一起。”
第六段:“没有狼的地方就意味着是猎人的天堂。”
第七段:“看见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现的弯弯曲曲的鹿径而变得皱皱巴巴。”
6。融通阅读第五步:口头表达训练
(1)试以“山”的口吻说说山的“秘密”
(2)试以“狼”的口吻说说狼的心声
五、课后作业(片段作文)
有句保护动物的标语是“假如动物穿上你的皮”。这句话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联想?请结合课文,就此写一段文字(200字左右)。
【相关资料】(可在课堂上随机呈现)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学理论强调生态伦理规范,“当一个事物有助于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思考的威力教案篇十七
1、在游戏活动中学习换位观察事物,获得换位观察的有关体验。
2、学会体察别人的心情。
3、培养幼儿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学会主动帮助他人的良好行为习惯。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
1、在游戏活动中体验换位观察和思考,懂得不同的角度会得到不同的结果,学会体察别人的心情。
2、通过活动引导幼儿学会关心(他人,为他人着想,能主动帮助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音乐《小熊和跳跳虎》主题曲、数字卡6、图片1、图片模版(两边不同)、《雪孩子》动画片片段、ppt课件。
一、播放视频音乐《小熊和跳跳虎》,邀请幼儿加入“超级侦探”,随老师律动进入活动室,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小朋友们看过动画片《小熊和跳跳虎》吗?今天“超级侦探们”请我们小朋友也加入他们的行列来破案,你们愿意吗?那就一起出发吧!
1、是6还是9?
(2)请小朋友换个位置看一看。有没有什么变化,为什么看到的不一样?
通过6、9的倒置让小朋友知道,不同的位置和角度看到的结果不同。
2、出示图片请幼儿观察分析判断,图片的物体是什么?交换位置后再观察。
3、老师出示图片(两边不一样),请小朋友看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
请小朋友交换位置看。通过交换位置让幼儿知道,观察事物的时候,不同的观察位置看到的物体是不同的。观察东西是这样,思考问题也是这样。
二、观看动画片《雪孩子》片段。
1、教师提问问题,幼儿讨论。
(1)小兔家发生了什么事情?
(2)小雪人发现了是怎么做的?它救了小兔后怎样了?
(3)小雪人不知道自己会融化吗?它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
2、通过观看动画片和交流讨论,引导幼儿了解并明白:小雪人是小兔的好朋友,它替小兔的安危着想,不惜牺牲自己帮助小兔。我们的小朋友这么聪明,不管做什么事情,也应该换个位置为别人想一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4999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