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6:52:05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实用17篇)
时间:2023-11-25 16:52:05     小编:曼珠

学习中的困难与挑战是我们不可避免的经历,总结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适当引用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增加可信度和权威性。阅读这些总结范文有助于我们了解总结的结构和内容要点。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一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高压锅产生蒸汽”、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完成的“乙醚液化”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活塞使乙#fromend#醚液滴出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二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汽化、什么是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知道沸腾现象,能描述沸腾前后的情景,知道什么是沸点。

3、探究水沸腾的条件与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科学实验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分析概括物理规律。

2、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会画水的沸腾图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2、通过学习,学生能体会到物理实验的魅力。

3、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过程中,感受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意识到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12套)。

教学方法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达,总结出沸腾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交流回忆: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学生回忆思考)。

(二)设置情景,引入新课: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学生观察现象,并闻一闻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酒精消失,而在冷水中变瘪了,酒精又出现,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师:一群业余登山队员登上一座高山后发现了一些奇怪的现象:如饭是生的,鸡蛋也煮不熟,把手伸到“开水”中也不烫手等,队员百思不得其解,请同学们帮帮忙,能解释这些“怪现象”或者能向老师提出什么问题吗?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给予肯定,并说明在以后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师: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水沸腾时究竟有什么特征,最好通过什么来观察?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可以别出心裁地讲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这个故事能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2.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3.作业:导学案“巩固提升”

4.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三

我发现,每当我在第一个班讲一节新课时,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尽管我想好了思路,可是在讲课的时候,会发现有的想法是错误的,于是我就必须及时调整。

昨天讲《汽化和液化《时,我准备先从“蒸发”和“沸腾”的实例引出这两个概念,然后再概括出它们都是水变成水蒸气的现象,从而引出汽化。可是我发现,这样讲起来让学生难理解,还不如直接给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然而再举例引出它的两种方式。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

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我试图引出“因素”之前渗透“控制变量法”,即观察每幅图时不仅说出不同点,还要说出相同点。可是我发现,这样讲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在后面两个班上课时,我改为学习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之后,再回过头观察“相同点”,从而引出“控制变量法”。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容易多了,也节省了不少时间。

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虽然实验前我讲了“直到水沸腾后再持续三分钟停止计时”,可是有的学生理解为“只加热三分钟”;还有的学生一沸腾就停止加热,说是怕温度计被烧炸了。这反映出我没有事先猜测学生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教学中要注意到这点。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教具与学具】。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

【教学过程】。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我在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别出心裁地讲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生活与发现。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演示);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肯定,并且说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3)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4)请学生解释图4.3-5。

(5)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2.液化。

(1)请学生讨论a、c、d现象是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

3.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4.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5.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五

【学习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和沸腾是汽化的两种方式,以及它们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学习重点、难点】。

沸腾的条件。

【前置学习】。

1、物质由__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_态叫做汽化。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叫做蒸发。蒸发在_________温度下都能发生。液体蒸发需要_________,蒸发有__________作用。

3、沸腾是在_______________温度下发生的;在液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同时发生的___________的汽化现象;沸腾需要_______.

4、液体沸腾前吸热,温度____________,气泡__________;声音________,沸腾时吸热,温度______________;气泡__________;声音________。

5、物质由__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__态叫做液化。液化______(吸热/放热)。

6、液化的两种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示交流】。

组内交流课前预习答案,之后班级展示。

【合作探究】。

(1)、实验开始时,塑料袋中滴入的是________态的酒精,将其放入热水中后,袋子有变化?袋中酒精变成了________态,这种物质从________态变为________态叫做汽化。

(2)、将胀大的袋子从热水中取出后放在桌面上一段时间后,袋子又有何变化?袋中又出现了________态的酒精。此过程酒精由________态又变为________态,这个过程叫做液化。

活动二:探究水的沸腾。

实验时注意观察水沸腾时有什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分析与总结:水的沸腾是一种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时需要加热,且达到一定的温度,有大量的气泡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

应用:蒸发致冷,用酒精和温度计做一下89页的想想做做,知道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致使液体后它依附的物体温度下降。

活动四:使气体液化的方法_______、________。

在一定的温度下,压缩体积也可以使气体液化,气体液化后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如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压缩体积使其液化的。

活动五:阅读90页电冰箱,了解电冰箱的工作原理。

【达标拓展】。

1、夏天游泳时,在水里不觉得冷,上了岸觉得冷,这是因为()。

a.水的温度高,空气的温度低b.空气比水容易传导热量。

c.人体表面的水分蒸发要吸收热量d.以上都不对。

7、将一支温度计从酒精中抽出,它的示数将()。

a.一直升高b.一直下降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8、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瓶装矿泉水时,会发现瓶外壁“出汗”,这是()。

a.水从瓶内渗出来的结果b.空气中水蒸气遇冷的液化现象。

c.空气中水蒸气的汽化现象d.瓶外壁上的水汽化产生的现象。

9.夏天撒到地面上的水很快就干了,这是____现象.。

11.实验表明:在常温下用____的方法也可以使某些气体液化,家庭常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用这种方法贮存在钢罐中的,这样做的好处是气体液化后_____便于_____。

12.下面哪项措施的目的是为了减慢水的蒸发()。

a.用电热吹风机将湿头发吹干b.用扫帚把地面的积水向周围扫开。

c.将湿衣服撑开晾到向阳通风的地方d.将水果用保鲜膜包好后再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

13.秋冬季节,有时有雾生成而影响交通或班机起飞,雾的实质是_________,它是由_______而成的,这一过程中要____热。

a.给小镜子消毒b.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空气液化。

c.使小镜子升温,防止口中水蒸气液化d.使病人不感觉到冷。

15.炎热的夏天,打开电风扇,就会感到凉爽一些,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电风扇吹来的风是凉的。

b.电风扇吹来的风加快了身上汗水的蒸发,而汗水蒸发时要从身上吸收热量。

c.电风扇吹来的风把人体的温度传到了空气中。

d.电风扇吹来的风带走了我们周围空气的热量,所以我们感到凉爽。

16..关于蒸发和沸腾,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蒸发和沸腾都可以在任何温度下进行。

b.液体沸腾时需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升高,蒸发时温度不升高。

c.蒸发和沸腾都是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

d.蒸发和沸腾都是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

17下列关于自然界中物态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a.雪是水蒸气凝固而成的b.雾是由水汽化而成的。

c.露水是由水液化而成的d.霜是由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18.在制药时,为了从溶液中提取抗菌素,可以用加热的方法使水沸腾而除去水分,但抗菌素不能在超过80℃的温度下提取,则应采用的方法是()。

a.增加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b.降低容器内的气压,使水的沸点低于80℃。

c.缩短加热沸腾的时间d.用微火加热使其沸腾。

19.炎炎夏日,绿地中央比马路中央凉爽,其主要原因是()。

a.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温度b.马路对太阳光的反射作用较弱。

c.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氧气d.马路对太阳光有会聚作用。

【教学评价】。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小组内合作任务完成情况:

3、达标练习完成情况:

【学后反思】。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六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与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化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活动中的物理道理。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特征。

水槽、塑料口袋、冰棍、苹果;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24套)。

一、实验与发现。

师把滴有酒精的塑料袋(不让学生看见内有酒精)挤瘪,袋口扎紧,放入热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

师取出此口袋放入冷水中。

学生观察现象并猜想这可能是什么原因。

师请学生闻一闻、看一看口袋内有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为什么塑料袋在热水中鼓起,而在冷水中变瘪了,学生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总结出汽化和液化。

(在这个演示实验中,并不先告诉学生内有酒精,而是让学生观察“鼓起”“变瘪”的现象,再通过“闻一闻”“看一看”,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探索欲,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体现从现象到物理的课程理念。)。

二、探究与发现。

1.设置情景提出问题。

小组讨论,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发现和提出问题。

(1)与气压有关。

师:肯定,说明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继续学习。

(2)水沸腾后不烫手,说明温度低,若继续给水加热,温度会不会继续上升?

学生:实验。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提出设计方案,教师引导,适时点拨。

3.进行实验。

小组探究,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一人观察现象,教师巡视。提示学生把观察到的现象记录在白纸上。

4.分析与论证。

(1)请小组代表总结在探究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

生1:水沸腾时,气泡由小变大,到水面破裂。

生2: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水温度保持不变。

生3:我停止加热,水也停止沸腾了。

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生3:沸腾要吸热。

(2)请小组代表仿照晶体融化曲线描绘出水沸腾时温度和时间曲线。

师:指导学生观察图像,得出沸点的定义。

(3)指导学生看“小数据”。

师:为什么我们测出水的沸点与书上的不同呢?

让学生发现条件:在标准大气压下。

5.评估、交流与合作。

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a.忘记加纸盖;b.水盛得太多;c.测量中产生误差,造成水的沸点不一样。

6.布置课后探究“纸锅烧水”。

(我在处理这个探究实验时,别出心裁地讲了一个看起来并不精彩的故事,而正是这个故事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大门,引起了学生在认识上的冲突,激起了学生进行探究的兴趣和热情。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时坚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初步的提出问题和设计实验的能力。通过评价、交流活动,既让学生发现了别人的长处与自己的短处,认识到自己的成功与不足;又让学生的认识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三、生活与发现。

提供以下现象,让学生观察讨论并从物态变化的角度归类。

a.刚从冷藏室中拿出的苹果,表面不断凝结小水珠(演示);。

b.打湿的衣服干了;。

c.冰棍周围冒“白气”(演示);。

d.冬天,室内玻璃窗上的水珠;。

e.洒在地上的水不见了。

学生分类,教师肯定,并且说明:在物理学上称b、e这一类物态变化叫蒸发,它属于汽化现象,而a、c、d这一类物态变化叫液化。

1.蒸发。

(1)请学生比较“湿衣服慢慢变干了”与“水沸腾后一直加热,直到把烧杯里的水烧干”,这两种汽化现象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小组代表回答,教师点拨思路,分析出蒸发与沸腾这两种汽化现象的异同。

(2)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晒衣服的?

请其他学生回答这位同学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讨论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要素。

(3)学生分小组“想想做做”。

请小组代表说出自己的感觉,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教师点拨,总结出:蒸发、吸热、致冷。

(4)请学生解释图4.3-5。

(5)请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有关蒸发的现象。

(1)请学生讨论a、c、d现象是属于液化外,还有什么共同点。

生:冷、温度低。

教师点拨并设问:怎样可以使气体液化?

生:降低温度。

(2)教师演示:给密封的乙醚气体加压。

学生观察现象,小组讨论,总结出在常温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四、课堂教学小结与延展。

1.教师介绍液化石油气和火箭燃料。

2.指导学生阅读“sts:电冰箱”。

3.介绍科学世界“不烫手的开水”。

4.请学生谈谈本堂收获与体会。

5.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由各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引入蒸发和液化,体现了从现象到实质,从生活到物理。通过“拓展与延伸”,让学生从物理走向社会。学生自己得出规律,培养了学生自主思维的能力。学生以小组的方式观察、讨论、发表见解,既体验成功,也增强了学生合作、互助的能力,还可弥补班额较大时对弱势学生关注的不足。)。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七

[生]黑板上的酒精会变少,直至消失。

[师]减少的酒精跑哪儿去了?

[生]由液体变为气体跑到空气中去了。

[师]那像这种物质由液态变为气态的现象叫做汽化。

[师]同学们还能否再举些生活中的例子,说明物质是由液态变为气态的?

[生]湿毛巾放在室外晾干;刚拖完地后,地面是湿的,慢慢就干了等等。

[师]同学们都举的很好。类似于酒精、水这种在液体表面上慢慢发生的物态变化,物理上专门定义了一个名称——蒸发。

[生]手背上被涂抹的地方感觉到凉凉的。

[师]那是什么原因呢?接下来,我们把酒精棉球裹在液体泡上,看温度计示数的变化。

[生]温度计示数下降了。

[师]说明什么问题?

[生]汽化(蒸发)要从周围物体处吸热。

[师]联系我们的生活,同学们能否举出一些例子啊?

[生]夏天,从游泳池上岸之后,觉得特别凉爽,因为被风一吹,身上的水分蒸发,带走了人体的热量,所以觉得凉爽。再比如,穿着被雨淋湿的衣服,容易着凉感冒,是由于水在蒸发过程中吸收人体热量所引起的。

(1)发生在液体表面。

(2)在任何温度下都可发生。

(3)汽化进行的缓慢。

(4)需要从周围物体处吸热。

[生]通常把衣服晾在太阳能照射得到又通风的地方。

[师]还有吗?晾衣服的时候是不是团成一团,放在通风、向阳的地方就行了?为什么?

[生]还要把衣服摊开来晒。只有这样,衣服才会干的快。

(1)(加快/减慢)液体表面空气的流通速度。

(2)(加大/减小)液体的表面积。

(3)(提高/降低)液体的温度。

[师]同学们想想看,我们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已经运用了蒸发快慢的知识?

[生]比如,要使潮湿的粮食尽快晒干,可采取以下办法:

(1)将粮食摊开放在阳光下照射。

(2)将粮食放在通风处。

(3)将粮食摊开来晒。

练习:

1.下列措施中使蒸发减慢的是()。

a.用扫帚把洒在地上的水周围散开。

b.用塑料袋包装蔬菜并放入冰箱冷藏室内。

c.把湿衣服展开晾在通风向阳处。

d.夏天,人们使用电风扇吹风。

2.夏天,送牛奶的配送员将牛奶放在水里,这样牛奶不会很快的变质,为什么?

因为水蒸发要从奶瓶中吸收部分热量,有降温作用。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八

这个实验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综合各种仪器应用的热学实验,实验仪器很多也比较危险,而且实验时间一定要控制在15分钟以内(一节课40分钟),毕竟此实验探究只是引入沸腾概念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实验后分析实验现象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这么短时间既要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数据、归纳总结能力,所以怎样提高实验的实效性就显得非常重要。

(1)实验前让学生思考问题“你烧水时怎么判断水沸腾了没有?”,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是“有气泡,有烟雾,听水的响度,温度有无达到100℃”。通过这一步,让学生明确实验任务是:观察水沸腾时的现象和温度变化,并描出水的沸腾图象。

(2)实验前要让学生回顾实验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特别是温度计和酒精灯的使用。

(3)为了减小水加热的时间,本实验做了如下的改进:

1.可以用100ml的小烧杯来加热,水量控制在70ml左右。

2.烧杯上加个光盘作盖子,减小热量损失,光盘中间的孔刚好可以插温度计。

3.水的初温最好是70℃以上,以确保水温能快速到达90℃开始计时。

(4)实验过程中,教师要留意学生的操作,对于错误操作要及时指正,并收集有代表性的几组学生数据,以便实验结束展示给全体学生。

实验结束后展示几组学生数据,让学生分析数据图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水加热到一定时间温度保持不变,再结合前面学过的熔化曲线,晶体要到一定温度才开始熔化,水也要到一定温度才开始沸腾;晶体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此温度叫熔点,水沸腾时温度也不变,引入沸点。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九

不同点:几个小组的沸点都不同,这是为什么?学生回答基本都是“水太多太少,火力弱,烧杯上有盖子,温度计不同”,把影响水加热时间因素和影响沸点因素混淆。

(2)相同道理,让几组沸点高低不同的小组比较下酒精灯的火力,看看是不是沸点高的火力一定大,从而证明沸点与火力无关。

(3)让几组沸点高低不同的小组拿他们的温度计插入同一杯冷水中,看最后温度是不是一样,从而分析出沸点可能受所用温度计的误差影响。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沸点的不同主要是与气压有关,指出只有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才是100℃,结合课本科学世界内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液体沸点越低,在珠穆朗玛峰8844米上水的沸点只有72℃,增加学生兴趣。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十

第一稿太拘泥于课本,展开太少,没有充分利用好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且也没有必要使用课件。因为这节课学生经验丰富,假如你使用媒体,可能你媒体中出现的例子都已经举过了,我觉得这就失去课件的意义,再一个媒体是线性的,而课堂则是非线性的,而我这节课是把课堂交给了学生,有很多机动的地方,不用课件可以更灵活的处理,于是就选择不用课件。

关于探究的修改:影响蒸发的快慢三个因素:温度、表面积、空气流动这三个因素,学生已经积累了很多的生活经验,但离科学概念的提升还有一定的距离。于是就通过让学生“比一件湿衣服尽快变干”限定时间比较谁的方法多这么一个平台,让学生共享彼此的经验,再通过归类,提练出三个因素。而学生比较陌生的不同液体蒸发快慢是否相同进行探究。蒸发吸热这一实验首先让学生发生认知冲突,首先对着干温度计扇温度没变化,而“洗澡”的温度计示数会下降后又上升,通过这么一对比,学生对于“对着干的物体扇,因为没有蒸发也就不会降温了”也就更深刻了。

关于媒体的选择。

充分体现“从生活到科学课堂,又从课堂走向生活”,把学生原本零乱的生活经验能过彼此的语言交流、思维碰撞上升到抽象的概念,形成概念之后又应用于生活,指导于生活。让学生真真正正的感悟到科学来自于生活,科学不仅是有趣的更是有用的。

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意识,把课堂真正的还给学生。所有知识都是由学生建构的,无论是汽化、液化、蒸发、蒸发快慢、蒸发吸热都是由学生得出,并且问题由学生提,实验由学生设计,通过比较设计方案的优劣中让学生学会鉴别,学会判断,尤其是为什么这么设计的追问,既可以让不明白的同学更清楚。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十一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需要吸热。

物质从气态回到液态的过程叫液化,需要放热。

二、蒸发。

1.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分析蒸发的特点: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会变干,在阴凉处也会变干了,为什么呢?

现象2:湿衣服弄成一团,衣服的外边干了,但是里边还没干,为什么呢?

现象3:现在我们的秋季校服洗干净后要晾晒一天的时间才能干,为什么呢?

2.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液体温度、液体表面积、空气流动速度。

分析以下现象,思考哪些因素影响蒸发的快慢:

现象1:湿衣服在太阳下晾晒很快干了,在阴凉出阴凉处干的慢;。

现象2:衣服打开晾晒干的快,弄成一团就干的很慢;。

现象3:秋天有风的天气里衣服干的快,没有风的时候干的慢。

3.液体蒸发需要吸热,会导致所依附的物体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

三、探究水的沸腾。

1.实验目的:

观察沸腾前后水中气泡的变化情况和温度的变化规律。

2.实验器材:

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装有适量水的烧杯和杯盖等。

3.观察现象并记录在表格中。

注意观察沸腾前和沸腾时气泡产生的部位以及运动过程中大小的变化,观察水温度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从85℃开始计时)。

4.分析数据和图像得出探究结论。

5.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四、液化。

仔细观察,你会发现烧水时,在最靠近壶嘴的地方反而不出现“白气”,为什么?

阅读教材61页第3和第4自然段,写出液化的两种方法是: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课后小结。

1.汽化是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2.液化是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3.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蒸发有致冷作用;4.液体沸腾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沸点;5.液化有两种方法:降温和压缩体积。

板书。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十二

本节课首先通过用酒精写字的小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入汽化的概念,然后介绍汽化的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对于蒸发现象,学生有很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对于生活中经常见到的水的沸腾现象,大多数学生并未仔细观察过,所以本节课的重点是探究水的沸腾现象和特点。

本节内容属于科学探究实验课,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课前、课后的收集资料,课堂上的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还有问题的讨论等等,特别是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从实验装置到装水、加热、测量温度、观察时间和实验现象(气泡、声音的变化)、记录等,要让每个学生独立完成这些学习内容,确实有点困难,所以这堂课从实验的设计到实验的进行我都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合作,选出比较合适的方案进行实验,然后再具体分工,共同完成。实验数据处理时,各小组针对“为什么各小组测出的水的沸点不同?”展开讨论,学习氛围浓厚。

在课后的练习中,我发现学生对水的沸腾实验理解不深,实验装置顺序不明确,可能是学生实验过程中没有充分参与到实验中,只关心自己的任务,对于同组其他的实验任务不关心,导致对于实验某些环节含糊不明确。所以启发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尤其是在实验教学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参与到完整的实验环节中尤为重要。

通过对自己这堂课的思考,这节课可能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是整个环节的衔接过程中有些地方不自然,学生思维有些跳跃,不利于学生接受;

三是整堂课时间把握不合理,水的沸腾实验占用大部分时间,导致后边时间不充足。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十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三章第三节《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沸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沸腾现象的特点和温度变化情况,我在实际的教学中有很多不足。

首先这节课目标达成大约90%,大部分同学是可以观察到沸腾的现象,能够完成实验报告单的内容,但是有部分同学虽然填了数据,但是没有按照要求填写。比如在温度还没到达90℃时就开始了计时,导致把表格的空填完了,水还没有沸腾;还有同学水刚沸腾记录了一个数据就把酒精灯熄灭了,认为自己完成了实验;有的同学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壁或者玻璃泡没有完全浸没到水中自己没有观察到;有的同学没有把酒精灯的火焰正对着石棉网中央加热,各种状况都会在实验中出现。

主要是我在上课时,实验开始前没有把这些细节强调到位,针对我所教的普通班的学生,应该把基本的知识首先强调到位,在实验中才不会出现那么多的错误,另外在强调的过程中一定要关注学生是否集中了注意力,做到有效的提醒,在实验中涉及到酒精灯和热水,所以还要特别强调安全问题。

我还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语言,在课堂上不需要说的太多,更多的是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怎样让语言简练,严谨,这是一门艺术,也是我最应该修炼的地方。以后的每一节课,首先是自己一定要注意用语,从平时做起,希望能够逐步进步。在实验中的重点是“探究水的沸腾”,整节课放到实验上的时间是足够的,都在围绕实验在进行整节课。

做完实验后的难点是对于沸腾特点的总结,应该在实验前重点强调一下观察的具体内容,给学生一个大致的方向,可以有利于实验的观察。在课堂中的学生的问题,鼓励大声讲出来,在课堂解决掉,让物理课堂每位同学都可以畅所欲言,这点在课堂中还需要很大的提高,七班的课堂氛围不活跃,和我的引导有很大关系。通过听其他老师的课,学习了很多,刘老师的语言简洁有趣,设置的问题情境和日常生活紧密相关,一环扣一环的教学使学生一直跟着老师的设计进行思维活动,使得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学生的作图直接用手机照完之后再屏幕上显示出来,更加直观。贾老师的课堂中播放了小视频,吸引学生,丰富了教学内容,都是值得我学习的地方。以后备课一定要把能用的资源利用好,积极地需找视频、图片资源并且一些能做的实验直接在课堂上做,只有学生感兴趣了,思维活动才能紧紧围绕课堂,达成学习目标。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十四

在讲《汽化和液化》这节内容时,我发现好多教师就是直接拿着课本和教案进行教学,并没有什么实验可做,做为物理学科,大部分理论和知识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对一节有实验而不去做实验的课堂,任何口头的说教都显得苍白无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是无法调动起来的,学生的思维活动也调动不了,更不用谈什么学习的兴趣了。

我听过这节课的市级优质课比赛,参赛教师为了上好这节课想出了很多花招,也很有创意,虽说没有获得很好的比赛成绩,但就凭参赛教师的那种激情和责任心以及教学态度,足以成为许多教师学习的榜样,说实话,我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宝贵的收获和启发。

新课标对本节的教学要求是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要求学生知道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叫汽化,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叫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相反过程。了解液体的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知道液体蒸发有效冷作用。在这习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蒸发与沸腾的两种现象,知道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汽化现象,而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既在液体的表面又在液体的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通过实验探究活动让学生了解液体蒸发与沸腾时温度的特点。通过教学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细心观察,仔细分析的能力,让学生通过探究体验探索自然现象,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十五

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通过做液体沸腾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及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乐于了解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四、教学重点。

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分析概括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和表述,总结出沸腾的特点,并对生活中蒸发现象的观察、分析得出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六、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探究法。

七、教学用具。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将酒精抹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可以看到什么?生活中有类似现象吗?雨后地上的水坑,一会儿也干了,地上的水的水到哪里去了?通过下面的想想做做看看能否知道。

二、进行新课。

做课本中实验,或者观察书上的实验现象图片。实验现象:将塑料袋沉入80℃以上的热水中,塑料袋鼓起来了,酒精变少了。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塑料袋瘪了,有小液滴,小液滴是酒精,因为水没进去。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沸腾和蒸发是汽化的两种形式,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它们。

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从气态变为液态叫做液化。

2、蒸发(板书)。

蒸发——是一种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课件)。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想想做做]。

(2)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把酒精滴在手背上,擦在手背上,或用手扇,有什么感觉?滴上、擦上酒精的地方有凉的感觉,用手扇一扇,感到更凉。这说明蒸发过程需要吸热,蒸发有致冷作用。滴在手背上的酒精,比擦在手背上蒸发的慢。用手扇酒精蒸发更快。说明蒸发快慢与空气流动快慢有关。空气流动越快,蒸发越快。这说明液体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有关。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同学们回答地非常好。

看课本图4、3—5,你能解释这些现象吗?学生们相互讨论、教师启发诱导游泳后刚从水中出来,人身体上有水,皮肤上的水分蒸发,水在蒸发过程中需要吸热,就要从人的皮肤吸收热量,使体温下降,所以感觉特别冷。天热时,由于狗没有汗腺,不能靠出汗散热,只得伸长舌头,大口喘气,靠加快呼吸,增加蒸发量来散热。同学们回答地很好,影响蒸发快慢有三个因素,并且蒸发有致冷作用。

3、沸腾(板书)。

怎样使一杯水在短时间内完全汽化呢?

水的沸腾:我们每天要喝开水,开水是水烧开,也就是水沸腾,现在回忆一下烧水时的有关情况,提出想了解什么?水开了为什么要冒气?水烧开需要哪些条件?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沸腾后如果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水熬干了,水去哪里了?问题提出来,大家先大胆猜测,相互讨论,制定方案,通过实验观察,得出结论,解决问题。水熬干了,水变成了水蒸气。

实验方案1:

把冷水倒在烧杯里,将烧杯放在铁架台上的石棉网上,杯上盖上中心有孔的硬纸板,把温度计穿过纸板孔并使玻璃泡浸入水中,用酒精灯给盛了冷水的烧杯加热,当水温至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5min为止。

实验方案2:

把热水倒入烧杯中,用酒精灯给热水加热。

两种方案都很好,也可行,我们现在分两大组。一大组用冷水做,另一大组用热水做。仔细观察,最后得出结论。并说出这两种方案的缺点。

冷水:开始给水加热时,在烧杯的器壁出现了许多小气泡,随着水的温度升高小气泡逐渐变大,并脱离烧杯器壁开始上升,气泡在上升的过程中逐渐变小,还没有到达液面就消失了,同时听到吱吱的响声,后来发生了变化,脱离器壁的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这时水就沸腾了,在沸腾前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沸腾时水的温度是不改变的,把酒精灯撤掉以后,沸腾停止。

热水:开始给水加热时,水温上升。水沸腾时,内部出现大量的气泡,气泡越来越大,上升到水面破裂,汽泡里的水蒸气扩散到空气中。水的温度不变,把酒精灯撤去,沸腾停止。

开始给冷水加热时,由于水中溶有空气,在器壁上生成气泡,气泡中含有空气和水蒸气,继续加热,气泡受热膨胀,当气泡大到一定程度,由于浮力,气泡脱离器壁开始上升,气泡上升温度降低,气泡内的大部分水蒸气要液化成水,气泡外边压强大于气泡内气体压强,气泡变小。这里边关于压强和浮力我们以后要学到。现在根据观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规律。

根据水沸腾时温度不变,说明水的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发生。根据气泡上升,变大,上升到水面破裂。说明水的沸腾是在液体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根据撤掉酒精灯后,水就停止沸腾,说明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各种液体沸腾时都有确定的温度,这个温度叫做沸点。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中需要吸热。

前面我们看到,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凉一会儿,塑料袋变瘪,并且有酒精液滴,这过程说明了什么?大家思考,并相互讨论。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酒精被液化。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这是液化的一种途径。

[板书]液化过程要放热。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了液化和汽化,汽化有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汽化过程要吸热。液化过程要放热。

四、课后作业。

汽化——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叫做汽化。

液化——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叫做液化。

2、沸腾。

沸腾——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液体在沸腾过程要吸热。3、蒸发。

蒸发——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a、液体的温度越高蒸发越快。

b、液体表面积越大蒸发越快。

c、液体表面流动的气流越快蒸发越快。

液体在蒸发过程中吸热,有致冷作用。

4、使气体液化的两种途径:

(1)降低温度。

(2)压缩体积[想想做做]纸锅烧水。

我们现在用桌子上那张光滑的厚纸,做成小纸锅,纸锅里装些水,放到火上加热。注意不要让火苗烧到水面以上,观察到什么。学生们做,教师巡回指导,给纸锅加热一会儿,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这是为什么?水100℃就沸腾,而纸的着火点大约是183℃,所以水沸腾而纸锅并没有燃烧。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十六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发扬民主,鼓励并尊重每一位学生发表的个人见解,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如:在“怎样防止阳台的`花草因蒸发过度而枯萎。”这一环节中,学生有许多创新的想法。在整堂课中师生情感交流充分,信息反馈及时,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究,争相举手发言,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得到充分的调动。这堂课的学生实验器材均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物品,不仅取材方便,还能废物利用(如:酒瓶盖制作的探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的器材;金属汤勺、打火机等)。实验设计有理有节,使整堂课在学生主动思考、讨论和实验探究中进行。

本节课中采用的多媒体形式表达的主要是文字、画面、录像等能够交互式处理的信息,使整个教学过程变得简捷、和谐、方便、环保。课前教师花费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拍摄了大量的录像资料(如:“高压锅产生蒸汽”、冰柜里取出的饮料瓶外有许多水珠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在实验室通风橱完成的“乙醚液化”这个实验,学生通过挤压注射器活塞使乙醚液滴出现,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使课堂教学一次次达到高潮。

汽化和液化教学设计篇十七

本节课讲《蒸发和液化》,“蒸发和液化”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学生体验非常丰富,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物理现象与蒸发联系起来,例如:太阳底下晒衣服、炉子上烧水、游泳上岸后会很冷等,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

从实验入手(学生手背上擦酒精)让学生在有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手背凉)体验到“蒸发吸热”的实质,再通过温度计演示(温度计的玻璃泡上涂酒精,酒精蒸发吸热,温度计的示数明显下降)让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理解蒸发吸热且有致冷作用。同时也通过三个演示实验:1、用酒精灯将烧瓶中的水加热至沸腾后,在玻璃出口处放一根冷铁棒。2、用注射器,压缩乙醚蒸气体积,使其液化。3、在实验一基础上,先将冷铁棒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儿。使学生深刻地记得液化有两种方法,理解液化要放热。

本节课通过“探究蒸发与什么因素有关”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使我们的衣服干得更快?继而寻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可以将衣服放在太阳底下晒、将衣服摊开、将衣服放在通风处等。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速度。本节课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实验方案的完善过程没有放开,老师讲得过多,这时可以发挥学生同伴互助的作用,让学生自己讨论实验的可行性,老师最后总结,效果可能会更好。

2、整节课结尾部分显得有些太仓促。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045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