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艺术性和内涵。如何运用个人经历和情感体验,让读后感更具个性和独特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精选读后感,希望能够为大家在阅读中带来新的视角和思考。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一
最初认识李老师是因为网络上有很多她关于家庭教育的视频,我曾经专门找了她长达几小时的视频认真听过。李教授能特别自然地从犯罪心理学过渡到家庭教育,从她的专业角度切入到家庭教育领域,还给出许多具体可行的方法。《幽微的人性》这本书,阐明了许多的犯罪来自于早年的心理伤痕和人格塑造,人格问题源于早年,李教授之所以进行家庭教育的宣讲,就是要让父母明白如何帮助孩子塑造健康的心理和形成健全的人格,这是为了未来能减少人格异常,减少犯罪的发生。
我们有太多的行为是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如此行为的,这就是父母的身教影响。孩子年龄越小依赖心理越强,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在父母攒下的金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学历的高低,亦不在父母的事业成功与否,而在于父母在他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以及在孩子依恋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不仅有看到的观念,还会有听到的观念,这就是父母的唠叨,父母所强调的、坚持的东西,如“咱人穷志不短”“人活脸,树活皮”等。这些话语在孩子成年后都会成为其做人的观念。孩子成年后,甚至会用这种话语再去教育自己的孩子。
直到我们成熟、独立,然后组成一个自己要负责任的家庭。因此,家庭是人格教育的关键场所。要进行良好的人格教育,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家庭。孩子每个阶段需要父母做什么,哪些是基础性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不知道,父母有没有去学习?如果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会自然懂事,那就大错特错了。不要以为一个孩子吃饱了喝足了,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就万事大吉了。他是顺其自然地长大了,但这种孩子人性有缺失,心理有病态。因为现在的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们,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毛病”时再教育已悔之晚矣。
所以,李玫瑾教授呼吁一个问题,就是6岁之前父母不要离开孩子,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12岁左右到18岁前后,如果孩子出现了逃学、网瘾等一系列问题,往往就是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父母没有给到他良好的心理抚养。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二
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显而易见,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欲的原因;我们自己最为得意的那些特点,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但是假设爱与尊重不是和骄傲一样由同一性质产生的仁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这些性质或是与我们有关,或是与他人有关,那么这种进行方法将是非常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所有的情绪互相对应。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人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对应,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类的怨恨或难过。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这样的情节在上演,这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反应。所以,即使是失业、失意、失利、失势,甚至是失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没有那么几件让自己受伤到骨子里的事呢。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没有谁能一切都顺顺利利,对于爱与恨能真正的洒脱看待,是所有人应该去最求的。但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确实很少。
休谟在《人性论》中认为,人的感觉是人的思想、认识观念的唯一来源,因此,人的认识对象只能限定在感觉经验的范围内。只有人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物质世界”是无法感觉的,因此也是不存在的。由于“人只能认识感觉”,而对于感觉产生的问题,是人的认识所不能把握的,因此是不可知的。这就是不可知论。
休谟于18岁开始构思,25岁完成了人性论初稿。这本书就我目前的认知水平来看仍显得步履维艰,而且我可以断言,没有人可以完全理解这本书。并不是说其推理的深奥难懂,而在于充斥其中的太多情感体验和实验证据,都有很深刻的个人体验。在此,我坚信已经在阅读过程中摒弃了我所受教育中将其定性为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者的先入之见,也没有将自己作为其深度的信仰者,但是自己仍然为其精妙的推理所倾倒。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也是用来努力说服自己的信念支撑。对于人性的问题太过于深奥,也许在以后我认知水平提高后,我才能有更深刻的认识。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三
在拿到书之前,对休谟的人性论充满好奇和揣摩。人性是所谓明或暗、恶与善还是我能想象的那种种代表美好与邪恶的对立的词汇呢?作为人类其中一员,渺渺于浩瀚人海之中,沉浮在生老病死的人生之途,我还是止不住自己的好奇心去探寻自己的“人性”,因为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谜团。
在这颗蓝色星球上,我看到人类几乎无所不能,令其他物种望其项背,可是人类却征服不了自己,因为我们不了解自己,古往今来多少哲学家、神学家都在竭力去探寻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我们人类为什么可以征服其他物种,为什么我们看起来更加智慧,我们究竟是上帝的选民还是外星人的试验品?所以试图了解自己的方式有很多种,科学角度上有的从生理结构上去探寻,比如我们人类的大脑最发达,这决定了我们是最智慧的生物,有的从心理上去推理,比如我们人类有更复杂的神经反射系统和精神现象。而哲学家似乎力图从我们的推理演绎思想活动中推测我们观念的活动方式,来论证人类的观念和信仰来自何方。神学家干脆把思想的起源归结于上帝或神,它们是人类的先天观念,在这种先天观念的引导和驱策下我们人类才创造了这汲汲央央的灿烂文化。
休谟的书首先推翻了我之前浪漫的预期,他没有去论述人性的性质问题,比如我们关心的“人之初,性本善或性本恶的问题”,他是在讲我们的观念来自何方,我们的信仰是如何形成的。具体地说,他是个经验主义者,他认为不存在所谓的先天观念。人类的一切观念首先来自印象,而印象来自五感,及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听觉。
就如同烹饪美味佳肴,首先有原材料、调味品,然后大厨才能做出色香味俱全的菜品。大厨就是人类大脑的推理活动,而原材料与调味品的关系就是印象和观念之间相连的那些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形成观念的最重要的一种推理关系。如果两个对象是恒常结合的,那么这两个对象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共同的原因导致不断再现在我们面前的那种恒常结合的结果,据以我们在看到其中一个对象之后就会马上推移到另一个对象上,观念得以产生。而信仰是什么?是习惯!
这个结论就像一记重锤令信仰这个词汇的神秘感产生了裂缝。信仰是一种活泼而强烈的习惯,这个习惯来自一种活泼而强烈的印象。按照这种理解,信仰是完全可以改变的,只要淡化那种印象、削弱那种习惯,信仰就会变得虚弱,最终从你的脑海里坍塌。同理,信仰也完全可以靠不断地强化那种印象和习惯而得到加强。比如教育,教育是典型的靠不断强化来增强你头脑中那种观念的活泼性从而把观念变成习惯最终演化成你奉为行止的信仰。因此,教育的确是信仰的阵地,意识到这一点之后,我们也就能清楚地了解,教育也有可能成为另一种驯化的工具。
休谟构思这本书的时候是18岁。我想起自己的18岁,还在看席慕容的诗,为她那500年前的回眸感动不已,自嘲地说这就是天才与普通人的区别。休谟的《人性论》因为冗长而艰辛的阅读体验而在初问世之际受到冷遇,但却的确是他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读了它你才能了解他的观点所谓的源头。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四
本书还没读完,刚读到信念这儿120来页的样子。突然有所悟,后面的文字就象读说明书一样,一目十行。实际上休谟全书应该只说了一个事。那就是:人是感情动物,人活在想象之中。如是而已。
休谟是怀疑论者,他否定了理性,他认为推理也只不是一种想象力而已。理性的由来,也是来自感性的,感性来自知觉,知觉来自刺激。我以前认为,感性是理性之花,现在想来,感性应是理性它妈。是感性的结晶体。
休谟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在探讨一个人类最本质的问题。他是真正的溯本求源者。把人是什么,人是怎样思维,怎样生活的搞明白。再回过头来看世界,不是可以洞若观火了吗?更可贵的是,休谟做到了。
当唯心主义,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等等一切主义各思想闹的不可开交的时候,休谟给出了最根本的回答。休谟从根本是解决了“人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当其他哲学家在喋喋不休的在一个范畴内大谈哲学的时候。
此书还没读完,先说这么多吧。接下来再欣赏休谟的精彩表演了!
在此感谢我的大哥,他推荐给我这本书。并感谢他的鼓励,他说我可能越到后来越会看不懂。拜他所赐,人正在享受读书的这分快乐。
本书还没有读完,我只是不想把它一口气读完而已。象猪八戒吃人参果一样吗,呵呵,有点傻。
如果说马克思写了一篇社会发展的记叙文,黑格尔写了几篇说明文,弗洛伊德写了部小说。休谟写的是说文解字,一部文字学。对了还有语法的问题。他的精彩超过了他本身。
这还不是最重要的,休谟颠覆了我们自以为是的整个世界。只要是人,他的理论都是最有效的。也就是说,他解开了人类思想的dna。他将为此而不朽。
为此,我写了几句话:光明不在远方,就在我们心里。我们永远也得不到什么,我们能得到的只是这旅途的快乐。当我们停下来的时候,我们会看到黑暗,并对着更大的黑暗大声说:看,这就是光明!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五
李玫瑾教授的书,真的让人获益匪浅,特别是这本书里还有其他几位嘉宾的见解。
李玫瑾教授从犯罪心理学到儿童心理学,到家庭教育,到性教育、性保护等,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最重要的是给出了很多的建设性意见和可操作性的指导。让读者在读书之余不但引人发醒,还能够拿来主义借鉴到很多优秀的经验。
这本书的后半部分还说到了《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房思琪的初恋乐园》读完之后,我是震撼不已,也写了读后感,李玫瑾教授从她的专业角度切入去分析——怎么形容呢?高手就是高手!几句话,直击内里,剖析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让我真正明白了房思琪的结局和作者的结局——儿童性侵的真正伤害。
不得不说,李玫瑾教授的很多观点我真的是第一次听说,特别是她特别自然的就从犯罪心理学过渡到了家庭教育,从她的专业角度切入到家庭教育领域,不得不承认,给我的启发绝对是颠覆性的,但也是建设性的。我一直信奉一点就是:做父母是需要去学习的,因为不是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生儿育女是一种摸索中前行的过程,李玫瑾教授的众多观点和学术研究,对于我们去反思如何做父母,如何开展家庭教育,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极为难得的是,她还给出来很多的具体可行的方法。大赞!
因为书里的话题的涉及范围很广,而且涉及专业知识,我就不做引述了,再此强烈推荐阅读这本书。对了,这本书虽然特别专业,但特别好读,引用大量的案例,又是聊天对话形式,穿插论文内容,所以,特别好读,我都想学学心理学了,哈哈。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六
我们之所以对财富所有者产生尊重,休谟总结了三个原因:
一是归之于他们所有的财物,这些东西本身就是令人愉快的,所以在每一个考虑或观察它们的人的心中必然产生一种快乐的情绪。
二是归之于希望分享富贵的人的财物而沾到利益的心理。
休谟举了诗人以苹果酒为诗的题目的例子,说明富有才智的人们总是把谈话转向使想象感到愉快的题目上。由此我们知道,凡使感官感到愉快的东西,也总是在相当程度上对想象是愉快的,并且以它在实际接触于人体时所产生的那种快乐的意象传给思想。但是,还有其他许多理由,可以阻止我们把第一个原因认为是惟一的或主要的原因。因为快乐这个观念既然只是借助于那种使它接近于印象的活跃性,才能发生影响,所以那些有最多的条件加以促进、并且有变为强烈而生动的自然倾向的观念,就极其自然地要发生那种影响。我们很容易相信,对于富人所享受的美酒、音乐或花园的概念,我们的想象总不会局限于那些观念上,而一定会把它的观点带到相关的对象上面,尤其是带到享有那些东西的人身上。我们对于富人所有的财物而产生的愉快的情绪,到认为富人享有这些财物而产生的快乐的感同身受,可以说同情就成为那种情感的原因,因而第三个原因就比第一个原因更为有力、更为普遍了。
此外,休谟认为:财富和权力即使不被使用也自然会引起尊重和尊敬。当我们因为一个人的财富而尊重他时,我们一定体会到所有主的这种情绪(享受财物时所感到的快乐),而且如果没有同情作用,则财富使他有能力得到的那些愉快的对象的观念,对我们将只有一种微弱的影响。这样,我们就发现了第一个原因,即财富提供人们享受的那些对象的令人愉快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归结于第三个原因,而成为对我们所尊重或喜爱的那个人的一种同情。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七
对于哲学的书,我一直是保持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虽然我喜欢看书,也明白有很多哲学书确实是能为我们带来一些很好的启发,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哲学书一般都很枯燥、抽象、深奥。简单来说就是很难真正的读懂它,明白它深刻的内涵或者是它所揭示的社会现实。最近,因为青共校的读书小组活动,我和另外两个同学组成了一队,出乎意料的选择了经典哲学书籍《人性论》。
《人性论》全书分三卷,分别是论知性、论情感和论道德。正文前有一篇简短的引论,主要说明了人性科学的重要性和意义。第一卷论知性的主题是认识论,主要说明了知识的起源、分类和范围,人的认识能力和界限,以及推理的性质和作用等认识论的内容。第一卷是《人性论》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其他部分的基础,包含了休谟对哲学的主要贡献。
第二卷论情感是第一卷的继续,其主题是情感的起源、性质和活动,并为下一卷关于道德问题的讨论打下基础。其中对意志和自由的讨论有相对的独立性。
第三卷论道德是在前两卷基础上对道德问题的全面阐述。其中第一章论述了道德的基本原理,属于伦理学的内容;第二章讨论人为的德——既是伦理学的内容,也是政治学的内容;第三章讨论的是自然的德。
《人性论》是休谟一生中最重要的着作,对于人类思想史具有独创性的理论贡献。休谟思想中最重要的方面都在这本书中进行了阐述,如关于人性的三个假设,有关自私和同情的看法,有关社会秩序和制度正义的看法等等。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八
这本书,说实话内容并不是很吸引我,它没有情节,看起来有点枯燥,可是我还是看下去了。因着自己最近的心境,感触最大的地方,还是第二卷的论情感部分,其中第二章第一节,论爱与恨的对象和原因,我印象深刻。
休谟说,骄傲和谦卑的直接对象是自我,或是我们亲切地意识到它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那个同一的人格;而爱和恨的对象则是我们意识不到他的思想、行为和感觉的某一个其他的人。这一点在经验中就表现得充分地明显。我们的爱和恨永远指向我们以外的某一个有情的存在者。当我们谈及自爱时,那不是就爱的本义而言,而且自爱所产生的感觉和一个朋友或情人所刺激起的柔情也并无共同之点。憎恨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因为我们自己的过失和愚蠢而感到耻愧;但是只有由于他人所加的侵害才会感到愤怒或憎恨。爱和恨的对象显然是一个有思想的人,而前一种情感的感觉永远是愉快的,后一种情感的感觉则永远是不快的。我们还可以大概地假设说,这两种情感的原因永远是和一个有思想的存在者相关的,而且前者的原因产生一种独立的快乐,而后者的原因则产生一种独立的不快。凡对自己的性格、天才、财富感到满意的人,很少有不想在世人面前显露自己,并取得人们的爱和赞美的。显而易见,成为骄傲或自负的原因的那些性质和条件,也就是虚荣心或名誉欲的原因;我们自己最为得意的那些特点,我们总是要炫耀于人。但是假设爱与尊重不是和骄傲一样由同一性质产生的仁它们的不同点只在于这些性质或是与我们有关,或是与他人有关,那么这种进行方法将是非常荒谬的,而且人们也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所有的情绪互相对应。
其实我觉得,正是因为人们不能期望每一个其他人的情绪和他们自己的`情绪互相对应,才有了那些“求而不得”之类的怨恨或难过。其实这是一种很普遍、很自然的现象,这个世界上几乎每时每刻都有无数这样的情节在上演,这只是人们最基本的情感反应。所以,即使是失业、失意、失利、失势,甚至是失恋,都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谁没有那么几件让自己受伤到骨子里的事呢。
这就是我读这本书,这一卷、这一章、这一节最大的收获,也是用来努力说服自己的信念支撑。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九
有一段时间,总觉得每天被繁忙而又平淡的生活赶着走,身边的朋友都是行色匆匆,疲倦写在脸上,烦心事如影随形,人生总是这么奇怪,总因各种原因而埋怨昨天,因幻想而期待明天,今天似乎总生活在不尽的烦恼之中,人生似乎是灰色调,我迫切需要寻找引领我精神的力量,。。
一天,我无意在图书馆中发现卡耐基著的《人性的优点》,随手翻看,就感到它正是我梦里寻他千百度的知音和良师益友。看罢此书,真觉得如醍醐灌顶,我曾有的烦恼、不快、担忧竟然蒸发了,我为自己的浅薄而感到羞愧,我没有理由生活得不快乐。正如作者说的“昨天是过期船票,明天是未兑现的支票,只有今天才是现金流通。”
而作者最大的智慧是教我们如何珍惜今天,把握今天,还举了许多生动的事例,特别是列举了当下许多人在繁忙时抱怨没有时间去旅游,真的置身于美丽的风光中,却想着这牵挂着那,美其名曰静心思考,其实没有真正去欣赏美丽的东西。
看罢此书,我也学着这样去做,把今天要做的事列出来,今天就做今天的.事。特别是对于困扰自己的烦恼列出来,并把原因列出来,等列完,会感到那些所谓的烦恼其实不算是什么烦恼,而对于真正留下的烦恼,就应该冷静思考,想办法怎样解决,而不要把不要抱怨昨天的疏忽,也不要担忧明天是否完全解决。对于自己今天决定的事,就要勇敢地去做。哪怕遇到挫折,也不要后悔,不要患得患失,不要瞻前顾后,要生活在今天的密封舱内,静心做好今天的事,因为只有做好今天的事,才有明天的收获,至于明天是否如愿,那已是明天的事了。
只有拥有今天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那平凡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为今天快乐呢?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十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老师说:“人性是养出来的,健康的人生需要养生,更需要养心”。
她通过全国及全世界各类重大恶性杀人案件,从家庭到社会,深刻分析了一个人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要素:心理和生理。
从一个婴儿诞生直到12岁,这段时期内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期”,也是特别重要的心理抚养期,更是心理发展好坏的关键期。
12岁左右到18岁前后,如果孩子出现了逃学、网瘾、打架、离家出走、动辄自杀等一系列问题,往往就是在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内,父母没有给到他良好的心理抚养,或者是父母抚养的方式不正确,而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
因此,懂得孩童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明白为人父母是必须要学习的,这极为重要。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十一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感觉就是每读一章都会有新的感受,开始有很多东西都了解得不深,只有不断重复地看以及思考,结合自己的经历,才能体会出来。我觉得,《人性的弱点》整本书的根本在于培养勇气和自信。书看完后收益不少,然而自信心的增加则是最主要的收获。
要战胜自我,建立自信,必须超越自卑。自卑作为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它与自信紧有一步之遥,如果我们超越了它,变之为发奋的动力,我们就能走向成功和卓越。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自卑的情形。自卑很明显对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是不利的,也有碍于我们与别人正常交往。我们之所以害怕在人群面前讲话,是由于我们害怕自己犯错,也害怕自己的发音,音调或姿态被别人嘲笑,这就是自卑的表现。克服这种自卑的一个办法是,告诉自己,这种行动让我们只会赚而不会赔,因为我们有可能成功,即使不成功,我们也得到了宝贵的经验,我们可以向自己保证下次能继续,并做得更好直到成功。恐惧和忧虑是一种消极,失败的心态,是自卑心理的表现,它使人盲目担心,害怕,最终在恐惧的逃避中碌碌无为。因此,我们必须克服这中消极的心态,以积极成功的心态作为有用的武器,相信自己:你能战胜它,并且毫无困难。一个人的内心的想法非常重要,好的想法考虑到原因和结果,可以产生很合逻辑的,很有建设性的计划,而坏想法通常会导致一个的紧张和精神崩溃。
超越自我表现,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并敢于表现自我获得成功是有着重要前提的。那就是:我们必须积累必要的知识:基本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我们必须掌握生活、工作应当掌握的基本知识体系,又要熟知我们从事的职业必须掌握的专门知识,也要了解与职业相关的一些常识。
写到这里,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作为教育工作者更要多汲取知识,建立勇气和自信并不断超越自我,让自己富有个性和魅力!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十二
《幽微的人性》作者李玫瑾,全书共十四章。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
《幽微的人性》取材自李玫瑾在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访谈内容。她在书中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犯罪心理画像理论,并通过近年来国内外轰动一时的恶性犯罪案件剖析了犯罪人的心理成因,阐释了犯罪心理学在预防和惩治犯罪方面的重要性,呼吁全社会关爱青少年尤其是留守儿童,重视他们的成长环境,对他们加强心理教育。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十三
文章讲的是:一个科学家得知死神在找他,便利用克隆术克隆出了12个“自己”,想在死神面前以假乱真,保住自己的性命。面对13个一模一样的人,死神一时分辨不出真正的目标,只好悻悻而去。
但没过多久,对人性的弱点了如指掌的死神又来到13个一模一样的科学家面前,对科学家说:“先生,您的复制品有一点瑕疵。”话音未落,真正的科学家就急忙说:“这不可能!我的技术是完美的,怎么会有瑕疵!”
死神一把抓住了说话的人,把他带走了。一句批评或者是奉承的话往往会使人暴露自己的弱点,科学家就是个例子,他不能容忍别人说他的缺点,于是,就忘记了去思考敌人的真正意图。
想一想,还真是的,我也犯过这样的错误。有一次,我和朋友们玩捉迷藏,我藏到了一个只有我一个人知道的地方。朋友半天没找到,我正得意里,只听朋友说:“尤一越,你藏的不过如此嘛!”我急了,一下子跑出来,“怎么可能,我藏的地方可是谁也找不到的!”朋友得意地说:“这不,找到了!”我非常懊悔。
人往往不接受别人对自己的批评,一听到批评,马上条件反射似的先分辩,这样反而事得其反,所以,我们一听到批评,应该先冷静地分析,先从自身出发,找出缺陷或者问题的原因,这样才能正确做出判断。否则,迟早会付出代价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十四
第一、管理是包罗万象的。
那么管理是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管理的理解是:管理就象人的神经中枢一样。它不像腿会跑,不象手会劳动,不象眼睛会看,更不像嘴巴会说话,但它却能把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使各部分的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正因为有了神经中枢我们才能活动自如,身体才能健康地运行,我认为管理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神经中枢。教科书上说,管理是一种协调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现在,看这个结论看似很简单,我是在看完着本书之后才真正对这个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我从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可以看到,这简单的十几个字凝聚了几代人的辛勤探索的智慧的结晶。
第二、管理知识的革新是永无止境的。
“空城计”名满天下,可谓千古绝计,可是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人真正学会用“空城计”呢?我们学的是诸葛亮是如何想出“空城计”的。诸葛亮临危不惧,依然保持冷静,分析敌我形势,知己知彼,因地制宜,分析出敌方大将生性多疑,与他交战多次失败的心理情况,大胆地做出了“空城计”的决定。我想如果换了别人领军,诸葛亮的“空城计”就不会成功了,但我想可能依然会有千古赞颂的妙计出现,因为诸葛亮拥有他的大军压境之下,悠然谈琴的临危不惧,有那敏锐的洞察力,和过人的胆识造就了他的成功。我认为这才是我们该学的。
在管理思想似乎永无止境的演变当中,成功总是要遭遇失败。每一个对现有的管理实践中存在过激后果缺陷进行修正的新观念,都在出现伊始就种下了破坏自己的种子。因为管理思想的革新是它永恒不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才能基业常青。
更多应届毕业生求职网【读后感】推荐阅读: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十五
孩子年龄越小依赖心理越强,父母对孩子的心理影响力与控制力,不在父母攒下的的金钱有多少,也不在父母学历的高低,亦不在父母的事业成功与否,而在于父母在他生命初期付出的辛苦有多少以及在孩子依恋期的陪伴时间有多少。
孩子心理发展的几个基本阶段,也就是每个阶段需要父母做什么,哪些是基础性心理抚育,哪些是一生的心理抚育?如果不知道,父母有没有去学习?如果认为树大自然直,孩子长大了会自然懂事,那就大错特错了。请不要以为一个孩子吃饱了喝足了,满足他的物质需求,就万事大吉了。他是顺其自然地长大了,但这种孩子人性有缺失,心理有病态。因为现在的电视、网络就会教育他们,当我们发现孩子身上出现的种种“毛病”时在教育已悔之晚矣。
所以,李玫瑾教授呼吁一个问题,就是6岁之前父母不要离开孩子,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如果为了工作,孩子生下来交给老人,幼儿园,托管或小饭桌,父母教育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了,孩子的成长环境就被破坏了,人性就乱了,你后来在教育他是没用的。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十六
人性管理关键在于以人为本!受启发于《人性管理》我将从以下5个方面说明。
第一:自我管理。作为管理者要严格要求自己,少怪别人,多反省自己。最重要的是学会真正的管理――管事理人,即多管事少管人,多去理他少去管他。因为人本身含有“不受管”的成分,要学会将管做到理才是成功的。
第二:对下级的管理。同样要做到以人为本。要熟悉员工的身体状况、心理状态、能力等即对员工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正确对待自己的员工――委托给他一定的工作,给他表现自我的机会。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第三:对上级的管理。有些事情要先请示,要充分考虑到上级的情况,对上级汇报工作时要注意选择时间、地点以及其他需要审时度势的情况,要随时关注自己的`上级,尽量让上级满意。
第四:对平级的管理。平级既然地位平等就要在其他方面多照顾别人,只有你对别人付出了,别人才会反过来在你需要的时候帮助你。
第五:外交。对待客户时要充分考虑到最终要实现的是时间和质量的双重保障,要从这个出发,做到让客户满意。
总之,人性管理的原则就是以人为本,先讲情后讲法,给别人留足充分的面子,学会变通,懂得如何应对不同的对象。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十七
那么管理是什么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对管理的理解是:管理就象人的神经中枢一样。它不像腿会跑,不象手会劳动,不象眼睛会看,更不像嘴巴会说话,但它却能把它们有效地组织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使各部分的功能发挥最大的效用,正因为有了神经中枢我们才能活动自如,身体才能健康地运行。我认为管理就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神经中枢。教科书上说,管理是一种协调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现在,看这个结论看似很简单,我是在看完着本书之后才真正对这个概念有了深入的了解,我从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可以看到,这简单的十几个字凝聚了几代人的辛勤探索的智慧的结晶。
幽微的人性读后感篇十八
《人性寓言》这本书是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它像一位导师,教我做人、处事、守护友谊。它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来告诉人们其中的道理,并在每一个故事后面加上更深入的注释。
这本书使我看得如痴如醉,让我最感动的是这样一则故事:从前有一个商人,财产堆积如山,他已经老得不行了。他有三个儿子,商人给他们一年时间,让他们去做对人民有益的事情。一年过去了,商人问他们有什么收获。老大说了他助人为乐的事,老二说了他守信用的事,而老三说的是最精彩的':在他的旅程中有一个人一直心怀不轨,想尽办法去偷老三的钱,他的钱差不多被那个人偷光了。有一次,老三看到他在一个悬崖上的大树下睡觉,老三觉得他这样很危险,便提醒他,叫他到路边的草丛里睡,那人一屑不顾钻进草丛里睡着了。
商人听完老三的事后,宣布“我的财产全是老三的了”老大和老二很诧异,商人继续说:“助人为乐和守信用是一个人应有的品质,而老三的宽容是可贵的,这可以使他获得更珍贵的友谊,拥有真正可贵的友谊的人不久他将会成功。”兄弟俩这才恍然大悟。
是呀!只有真正获得友谊的人才能成功的啊!
《人性寓言》不仅是我的老师更是我的朋友,更重要的是它将陪伴我的一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19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