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预测学生的学习反应,从而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些教案范例涵盖了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教学内容,具有很好的启发性和示范作用。
论语的教案篇一
《论语》十则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中各组自主抢答、讨论质疑,在交流体验、归纳拓展中联系自身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对照,反省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哪些方面还有欠缺,今后有何打算。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探究反思,所有学习活动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比赛,让学生在相互合作、交流讨论中愉快地获得知识,最后学生自主发言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1、能流畅地朗读课文,做到当堂成诵,学会整体感知浅易文言文。
2、了解并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汇,正确理解课文意思,学会质疑问难。
3、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探究反省自己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及品德修养。
学生了解诸子百家及其著作名称;查阅孔子、《论语》及儒家学说的有关资料;搜集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整理一些成语、格言;借助工具书,诵读课文。
一、导入。
师:“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请同学们说说他们的名字和著作。
让学生课外搜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先秦文化对我国几千年的政治、思想、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
现在我们共同学习探究《〈论语〉十则》,一起感受古代文化的魅力。
(出示课题。)。
二、课前激励。
全班同学按座位分为四组,在本节课的学习活动中比一比、赛一赛,最终名次记入每个人的平时分,每一组表现突出者酌情加分,“笑到最后”的一组奖励上阅览室或电脑室。
小组比赛的名次与平时分挂钩,在精神奖励的刺激下能够帮助学生拥有自信,为小组争光的活跃气氛中锻炼思维、训练口语、培养积极性;阅览室、电脑室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去处,这种奖励可谓投其所好,还能促使他们养成经常看书和查阅资料的习惯,不断充实自己。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思维火花,形成竞争机制,产生激励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和进取精神。
三、讲小故事、并交流展示查寻成果。
每组派一名代表讲有关孔子及其弟子的小故事,要求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限时一分钟。其他组点评后教师定分。出示关于孔子和《论语》的画面,配以古典音乐,让学生自主介绍查阅的资料,展示搜寻的成果;教师予以鼓励,给每组打分,最后出示须重点掌握的文学常识。
以讲小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锻炼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师生互评以促提高,充分利用电脑进行多媒体教学,创设一种学习情境,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
四、朗读比赛。
出示下列词句,每组派一名学生回答三道读音测试题,其他同学说理由并正音(音义结合),教师出示正确读音,然后根据正确率评分。
教师进行朗读方法指导,可采用“摇头晃脑”式,语速稍慢,语调抑扬顿挫,在停顿、节奏、语气、感情等方面也给予点拨。学生先自由朗读,然后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朗读比赛,分四组读完,一组比赛后,其他三组进行点评,最后分组齐读比赛,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打分。
新课程强调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课中的表现之一就是强调个别朗读。的确,个别朗读有凸显学生朗读个性、提高朗读水平等长处。然而一味地进行个别朗读,其表现往往是:一人读,众人听。虽然老师也布置听的任务,但相当部分的学生感觉自己与朗读关系不大。个别朗读的时间越长,多数学生读书的实践就越少;被动听读的学生越多,单位时间内的朗读效率就越低。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优生和学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五、在积累词汇、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整体把握课文。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在组内自主讨论、疏通文意,其中一组提出三个文言词,其他三组抢答注解,不许重复;每一组根据教师的指定翻译两三则。(教师根据正确率评分。)。
整体感知:你从《〈论语〉十则》中读懂了什么?请读读原句说说你的理解。
各组自主抢答,一人一次一句,不能连续回答,如有不同意可反对,限时半分钟。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补充,使解释更准确,然后根据回答的质量定分,最后请各组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大屏幕显示)。学习方法: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态度: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思想品德修养:如“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新的理念要求课堂教学是民主平等的对话过程,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乐学的氛围;要充分调控学生的注意力,舍得夸奖学生。“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我努力改变文言文课堂气氛,可我的热情并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原因何在?由此我想到有些老师在公开课上“你真棒”、“好聪明”不绝于耳,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其实表扬、鼓励作为教育激励学生的一种手段,并非一用即灵,凡用皆灵。表扬要适度,要因人而异,要讲究方式,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微笑、点头、赞许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奖赏,做到该表扬的绝不吝啬,该高歌的绝不低调,该委婉的切忌过露。
六、通过质疑问难、交流体验进行自我反思。
每组讨论后选一名代表发言,教师大屏幕出示:“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然后评价给分。
每组自主讨论质疑(如“温故”一定会“知新”吗),提问组有权指定某组某同学回答。学生可以从任何角度进行反思(如“仁以为己任”体现孔子儒家学说推行“仁”的思想,对于我们的言行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对难懂词句的理解(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教师应加以点拨、补充,然后根据优劣评分。
大屏幕出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二组为正方,三四组为反方,双方同学进行辩论比赛,力求观点鲜明,理由充分,教师定分。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大量的课堂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让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助性、探究未知的开拓性得到有效发展。然而实践证明,这种学习方式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与个性品质。优生具备这一条件,自主质疑时他们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是代表者,他们的潜能得到良好发挥。而学困生基础薄弱,参与性、主动性欠缺,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稍逊,往往总是落后优生半步,常常是问题刚想到一半,结果已被他人答出,无形中失去了思考、发言、表现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被变相剥夺了学习的权利。因此,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应充分认识、研究这一现象,格外注意呵护学困生,想方设法为其提供机会,促进他们的发展。
七、背诵接龙。
教师指导背诵,要求语音准确、声音响亮,切忌断句、破句,并参考朗读标准,每组十个人,一人背一则,其他组点评,然后四组选代表背诵接龙,一人背一则,不能连续背,接着每组齐背接龙,最后教师打分。
全篇课文除去“xx曰”等字眼,不过二百字,完全有可能做到当堂成诵,但要保证学生的诵读时间,以灵活、生动的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事半功倍。
八、自主小结。
学生小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并指出《论语》对于我们的学习、做人仍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各小组评出表现突出者,教师予以赞赏,最后宣布本节课活动的获胜组。
学生小结学习内容,教师可以比较全面地了解掌握情况,以便查漏补缺、及时更正。
九、延伸作业。
多读多背课文,课外自愿选读《论语》。
请根据文中的成语、格言写一篇读《论语》心得,并联系自己的学习实践、修身做人进行自我反省,然后把习作贴在教室里互相对照、监督。
生活体验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语文学习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激活生活体验的过程。同时,生活体验也能照亮语文学习,语文学习是在不断地理解已有的生活体验及其意义,而已有的生活体验也在不断地解读语文。生活体验愈丰富,愈能从不同的角度和深度进入语文并掌握语文。教师应鼓励学生写自己真实的学习体验、生活经历,通过联系实际来指导自己的言行,充分利用语文资源沟通课内课外,重视语文与生活的紧密结合。这样学生学到的不仅是活生生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了关心生活、留心语文的习惯。由此可见,只要语文学习与生活体验相联相融,就能双赢。
论语的教案篇二
1、熟读课文,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积累文中的成语、格言、警句,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
3、认真研读课文,了解传统文化,深入思考有关个人修养、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的论述,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了解传统文化,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人生观。
背诵校本教材《经典诵读》第三组古诗。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有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七十五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这个人就是孔子。
还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那么,孔子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近孔子。
1、学生介绍自己所了解的孔子的知识。
2、教师补充。
孔子是流传千古的文化名人,而最能体现孔子的为人和思想的就是《论语》。北大教授郭家齐认为:作为一个中国人,假如只读一本书,就读《论语》;假如要读两本书,那就加上《道德经》。这是民族精神的精髓,是文明的源头,每个人都应该从这个源头中吸取养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声名远扬的《论语》。
教师介绍《论语》。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读,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3、流利有感情诵读,了解大意。
挑选你最喜欢的一则或几则在小组内读给大家听听,并谈谈为什么喜欢以及由此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名言、古诗、故事或生活中的经历)。
1、学生小组交流。
2、学生展示。教师相机指导。
《论语》是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也是人类文化的瑰宝。重读经典,哪些闪耀着智慧的话语依然鲜活如初,有着强大的生命力。除了孔子《论语》,你还了解哪位文化巨人或者读过哪些经典名著,给大家介绍一下,不要忘了带上你的感悟哦。
学生展示交流。
中国,是一个有着三千余年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论语》《诗经》《孟子》四大名著等等更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的精神遗产。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够多阅读这些经典文化,感受先贤们的智慧与豪情,感受古代文人们的傲骨与诗情。总之,这些古典文学将是你养心益智的好帮手,更是你运笔挥洒自如,日后步入文学殿堂的好阶梯。
背诵《论语》六则。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论语的教案篇三
本文是六则语录性的文言文。由于初中学生刚刚接触文言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读读、背背、议议中理解常用的文言实词,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并积累文中出现的成语、格言等。同时通过对内容的探究,让学生从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获得启迪,受到教育。
本文短小精悍,拟通过通读感知、品读赏析、创读拓展三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自读、探究中获得知识,得到启示。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学生之间交流)把你了解的孔子和《论语》的知识讲出来,如果不完整可以互相补充。
2(1)介绍孔子。孔子(前551一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介绍《论语八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9篇,内容有孔子谈话,弟子问及弟子间的互相讨论,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它是儒家精典著作之一。
(三)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i学生齐读课文;。
2学生朗读课文。
(1)齐读,散读;个人读。
(2)点拨朗读文言文的技巧。
(3)结合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4)注意朗读节奏,语速语调。
3讨论、质疑、析疑。
根据课文注释,理解课文,互相提问,互相解答。把讨论后仍不能解答的疑难问题,提交全班同学讨论。
学生质疑、析疑结束后,老师提出一些值得探究的词、句,供学生探究。
如(1)指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
人不知而不愠(恼恨,)。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不解;殆,这里是"学业陷入困境"的意思)。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认为可耻)。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满足;诲,教导)。
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
又如分别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了旧知识,获得了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就可以做老师)。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几个人一同走路,这里面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
4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5检查学生背诵情况。
(四)小结。
"温故而知新"。当我们回顾这节课学的知识时,我们不难发现,孔子的每一句话,对我们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启示啊!
(五)作业。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三。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大致理解了课文的内容,在《(论语)六则》中,每条语录都渗透着孔子的教育思想,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读赏析,探究内涵。
l学生散读、背诵、讨论、赏菥。
2(1)从文中找出关于学习方法和态度的句子。
(2)课文在学习方法方面强调什么?在学习态度方面又强调什么?
(要点提示: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习要经常温习)。
"温故而知新"(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要谦虚好学)。
"学而不厌"(学习要不满足不断进取)。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要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归纳: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在学生阐述这些内容的过程中,要求能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来说,只要说得合理,老师就应给予肯定)。
(三)创读文句,拓展创新。
1学生朗读(分齐读、二读、个人朗读)。
2(1)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
(2)课文中有些话己凝固为成语,试着把它找出来。
(3)在我们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些方面做得还不够,结合课文说说,并阐明今后的打算。
(四)小结。
(论语》中关于学习的思想在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让我们"默而识之学而不厌"。从我国五千年文明史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为我们的成长,为建设祖国服务。
(五)作业。
课外摘录《论语》中的格言警句,在班上交流。
论语的教案篇四
1、知识目标:
(1)掌握“亦、殆、诲、厌、斋、辅”等6个字。
(2)了解“说”“识”等字的特定读音。
(3)了解孔丘和《论语》有关知识。
2、能力目标:熟读、背诵课文,初步学会对照注释学文言课文。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论学的道理,并借以指导自己的学习实践。
正确朗读课文并理解文意。
理解文意,并能联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2课时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
二、朗读课文
三、分析课文内容:
第一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子:古代特指有学问的男人,是男人的美称,《论语》中是指孔子。曰:动词,说。
时:副词,时常,常常。
习:动词,温习,复习。
说:通“悦”,形容词,愉快,高兴。
乎:相当于“吗”。
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
愠:怨恨,心里不满。
君子:文章中指道德修养高的人。
翻译:
孔子说:“学了并时常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同门师兄弟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好好学习,享受学习。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友互相激励,探讨。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君子的风度。
第二则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动词,温习。
故:旧,指学过的知识。
知:这里有理解、领会的意思。
为:动词,做。
矣:相当于“了”。
翻译: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便能有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凭(这个)做老师了。”
第三则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通“惘”,迷惑不解。
殆:危险。
翻译: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只思考但不学习就会陷入困境。”
第四则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好:动词,喜爱。
乐:愉快,快乐。这里的意思是“以??为乐”。意动用法。
翻译: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第五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表示数量少,不是确数。
其:代词,他的,他们的。
从:采纳,听从。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一定有我的老师在其中;选取他们好的东西加以学习、采纳,他们(身上)不好的东西(自己身上如果有,就)加以改正。”
第六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有:通“又”,用在整数与零数之间。
立:成就,意即有所成就。
惑:疑惑。
耳:听觉。
逾矩:超越法度。逾,超越,超过。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
翻译:
孔子说:“我十五岁的时候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有所成就,四十岁不为我所做的事情而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法则,六十岁时无论听到什么,都能领会其中的意思,并明辨是非。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到了一定的程度便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事,而不逾越法度规矩。”
论语的教案篇五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生齐答:有兴趣。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yue”;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ru”。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师:很有味道,如果坐在那把椅子上,戴上一幅老花镜,就更像老先生了。
生7:(踱着方步)朗读第3、4则。
师:他是一个踱着方步的孔子。
师:我们一起读一遍,好不好?
生齐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8:前几则比较好懂,第八则意思我不太理解。
师:哪一组的同学能帮他讲解一下?
生9:曾子说:“士人不可以没有宽广的胸怀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道路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生10: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生11:温知知新。
生12:见贤思齐。
生13:学而不厌。
生14:循序渐进。
师: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多媒体出示:《论语》与“成语”读书卡)。《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网页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师: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而且谈谈你的感受,提出你的问题。
生16: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
师:这样理解还只是字面上的意思,那更深的意思是什么呢?
生17: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还有哪些同学来背、来读?
生18:(背诵“曾子”篇)这句话是说:人都要有坚强的意志,要为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即使是付出了什么,那也是值得的。
生19: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读着你最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个自我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许多,大家可以充分展开讨论。
(生再读背课文。)。
生1: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因为我有一些体会。有时候,我不喜欢做一些事,但有的同学硬要我去做,为了不影响同学间的友谊,我只好顺从了。我真想把这句话送给他。
师:看来,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下来,你可以与他更深入地交流。
生2:我特别喜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因为读了这句话,我想到了我们校门口的牌子上的“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如果我们每天都能这样问问自己,那我们就会不断进步。
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获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以我心目中的孔子为题,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论语的教案篇六
教材分析: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选文中的十则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认读字词、积累文言词汇。
2、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3、整理、积累成语、短语等语言材料。
过程与方法目标:1、诵读2、合作探讨3、培养勤学好问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习态度人生修养。
教学重、难点:
揣摩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并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浅谈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学情分析:语言简练,含义深远,因学生出次接触文言文所以授课过程中老师要精讲,学生要熟记深思牢记。
课前准备:收集有关孔子的有关资料。
教具准备:朗读磁带、幻灯片。
教学过程:
论语的教案篇七
1.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论语》四则。
2.正确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3.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加强个人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
落实句子翻译,感受孔子思想的精华。
课时安排。
授课时间:累计节数:
1.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心的课文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论语》四则)。
2.谁能简要地介绍一下《论语》这部书。
书中的《论语》四则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这几条论语说的是什么意思,又告诉了我们哪些道理呢,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学习。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老师找一名同学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看他读得是否准确。(注意:愠罔殆焉省这五个字的读音)。
2.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每个字音,特别是刚才强调过的这些字。
3.再指名朗读课文。
4.全班再次练读,不仅要求读音正确,还要注意文言文语言简练,掌握好句子停顿。
1.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结合注释和课前所查的资料,边读边想每句话说的是什么意思,不理解的地方作上标记。
2.同学们刚才思考得非常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思考内容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如果在汇报的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请组内的同学帮助理解。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稍后可以提出来。
3.在刚才的交流过程中,哪些词语、句子是你们小组理解起来很困难的。
4.哪组同学能说说全文的意思,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如果觉得他哪些地方说得不恰当,可以指出来。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孔子说: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学习方法学习态度)。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学习态度)。
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
(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还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第二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孔子说: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
而不肯读书,就精神疲惫而无所得。(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三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我)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的身上也有)就(应该)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学习态度)。
第四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先做人,再做事)。
“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教我的知识有没有去复习呢?”
1.默读这四则论语,边读边思考,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联系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谈一谈。
2.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体会。
3.指名谈谈学习论语的体会。
1.背诵《论语》四则,你还知道《论语》中的哪些话,告诉了我们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态度,积累几条。
2.预习《薛谭学讴》。
论语的教案篇八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1、5课时(0、5为预习检测,达到认知、技能目标,本课时为1)。
多媒体授课。
启发、探究。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地意思,很多人能够聚在一起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接下来,请大家集体背诵第四章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学生集体背诵。(落实背诵,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其实,文言文的语感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朗读来完成。在平时,只要你想读,敢读,然后大声读,就可以读出味道,读出情感,读出人生。“疯狂语文”,让我们一起在文言文的大地上疯狂,领略文言文这块质朴的土地带给我们的享受。
3、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整体感知文本)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怎样做才能达到“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
(重点句)。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b、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c、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表述)。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4、“仁”与生活。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山茶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陈秀金老师,如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生管老师,如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5、总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同学们,大家心中一定有这样的疑问:选修课应该如何读,应该读什么?这边,我想说:读好选修课,要靠手脑口;时间要用足,背诵要落实;习惯须养成,知识重迁移;开启青春门,迈好人生路。
6、作业。
学习了本章节,大家会有很多的感悟。请结合你对“仁”理解,拟一份面向全校师生的倡议书,倡议大家都能以“仁”为行动准则,积极投身到和谐一中的建设中来。
要求:1、字数不少于400字。2、符合倡议书的写作要求。
论语的教案篇九
1详细了解孔子的生平大概和《论语》产生的社会背景。
2品味孔子语录的艺术特色。(排比的语言气势,比喻的形象意义,对偶的整齐形式)
3懂得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品味孔子语录的艺术特色。
懂得语录所阐述的道理。
课前收集有关孔子和《论语》的资料。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策略说明
一、揭示主题
导入新课。
1板书:先哲智慧
“先哲”指什么?你是如何理解“先哲智慧”的?
2提问:你能说出几个先哲的例子呢?
1齐读板书。阐述各自观点。
2交流所知。
使学生明确本单元学习内容。
检查学生的感悟力,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
二、信息交流,
语文激发兴趣。
1过渡:这节课熟悉一位先哲。
板书:孔子
2关于孔子,你们知道些什么呢?
3他与他弟子的智慧在哪本书中集中体现?板书:《论语》八则。
4谁对《论语》有所了解?
1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信息。
2自由回答。
3齐读课题。
4自主交流。
加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旨在培养学生收集,整理材料的能力。检验学生的文化底蕴。
三、自读语录,
整理哲理。
1《论语》八则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请自己学习。
2你们懂了哪些语录,注意朗读,最喜欢哪则,结合生活谈它给你的启示。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学八则语录,小小组交流讨论准备小组发言。
2自主朗读,集体交流。
通过自学交流朗读,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又养成合作学习习惯,感悟语录中的哲理。使学生懂得学习要举一反三,并积累优秀文化遗产。
四、拓展学习,
增加积累。
1《论语》中语录有上千条,推荐《初中文言读本》。
2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1学习《子罕三则》,完成读读背背。
2同桌交流。
3课后另选几则《论语》加以背诵积累。
增加学生的积累量,不断加强他们的文化底蕴。
论语的教案篇十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论语的教案篇十一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同学们自读课文“阅读提示”,慢读全文。
2.听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语调。
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朗读课文:
1、听录音,朗读课文。
2、结合课下注释,串译课文。
3、了解各章大意。
a、“见贤思齐”章:见贤思齐、勇于自省。
b、“三人行”章:择善者而师之。
c、“士不可以不弘毅”章:人必须坚强并且有仁爱之心,并能坚持到底。
d、“岁寒”章:学会在逆境中求生存,不畏艰难。
e、“子贡问”章:自己做不到的,不要强加于别人。
4、小组内交流每则文意,领会蕴含。
5、教师抽查学生翻译难句。
6、学生集体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7、学生跟着录音轻读,尝试背诵。
四、课堂总结:学生小结本节内容。
五、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七、课后反思: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论语的教案篇十二
知识目标:
1、了解文言文的常识和方法
2、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能力目标:
能够比较通顺流畅的翻译古文句子。
情感目标:
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落实句子翻译。
讲读法、朗诵法、提问法。
1~2课时
1、熟读背诵课文
2、落实课前基础字词。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注意重点词语:
重点句:
各句均要掌握。
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1、2、3、4、5章
关于思想品德修养:1、4、5、6、7、8、9、10章
关于孔子思想体系核心:“仁”的概念:8、10章
前九章的形式都可以说是格言的体系,而第10章的形式为对话,其核心在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可以用来作为格言。
(一)教学目标
1、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指导学生领会文章中关于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几则名言。领会关于人生的几则名句。
3、指导学生领会关于语段中的文言虚词。
(二)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能够背诵、翻译、默写全文。
(2)掌握基本的文学常识。
(3)掌握语段再出现的一些参与的古今含义。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之”两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2)领略每一则话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二课时
(五)预习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本周练习中的相关基础练习。
课时一
(本课时重点:指导学生领会前五则)
导入:(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介绍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
其父叔梁纥,其母颜征在是叔梁纥的第三个夫人。孔子幼年丧父,其母被迫离家。少年孔子是在贫困的家境中度过的。但由于他的勤奋好学,虚心求教,终于成为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他编订整理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的诗歌总集《诗经》,重要的文献《尚书》,并把鲁国史官记录的《春秋》加以删修,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史书。《论语》则是记录他与及再传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其中有许多的话今天仍然有广泛的影响。所以宋代的赵普曾经说过半部《论语》得天下,半部《论语》治天下。到了汉代,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思想做为中国思想的正统,从此,儒家思想整整影响中国两千多年,成为我们民族性格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
后世对孔子有非常崇高的赞誉,唐代的韩愈曾经有诗:“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后代的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的需要,也一再的追封孔子,封其为“至圣先师,大成文宣王”。“文宣帝君”等。中国各地都有孔庙对其祭祀。山东的曲阜的孔府是我过北方除北京外另一重要的宫殿建筑。也是著名的旅游名胜。
(二)教学过程:
1、检查预习情况:
2、请学生朗读课文,纠正读音。
(三)分析课文:(串讲时加点词语尤其要作为重点。)
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1、译文:学习需要不断复习才能掌握。学了知识,按时复习,这是愉快的事。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在一起探讨问题,是一种乐趣。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是君子的风格。这里既有学习方法,也有学习态度也有讲个人修养问题。
(点评:本则论语第一句讲述了学习的方法,也讲述了学习的态度。第二句则讲述了学须有友,朋友间虚心互相学习的态度。第三句重点阐明了做人的修养。)
第二则: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为别人办事有竭尽全力吗?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表现吗?老师较我的东西没有去复习吗?”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第三则: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3、译文: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点评:本则论语讲的是一种学习的方法:知新应该指的是新的体会,也就是加深了认识,另外也指领悟到新的内容。)
第四则: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4、译文: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
(点评:这里阐述了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也是讲学习方法的。)
第五则: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5、译文:孔子说:“子路,教给你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吧。(那就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这段说的是对待事物的正确态度。孔子说:“看见贤人便想要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便要检查自己。
(点评:本则论语主要是讲述一种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第六则: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6、译文: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这里说的是只要虚心求教,到处都有老师。
(点评:这则论语主要讲述的学习上要有虚心好学的态度。就内容上与第五则相似,学习别人的优点,以别人的缺点作为请教。)这里可以穿插孔子虚心好学的几个小故事。(向师襄子学习弹琴。《文王操》,向郯子、老聃礼与文化知识。)
第七则: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7、曾子说:“读书的人不可以不心胸宽广大度,意志刚强坚韧,因为他重任在身而路途遥远。把实现仁当作自己的责任,负担不也是很沉重的吗?死了以后才停止,路程不也是遥远的吗?”
(点评: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孔子曾经专门向他传授孝道,他据此整理了《孝经》,成为儒家“七经”之一。后世尊其为宗圣,本段主要是讲述读书人的责任的问题)
第八则: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8、孔子说:“到了寒冷的天气,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点评:本段中岁寒的松柏比喻在逆境中能够保持节操的人。)
第九则: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9、子贡问孔子说:“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
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点评:本段主要是讲述做人的道理)
(三)全班齐读课文,当场背诵。
(四)讲评配套练习及配套古文语段。
论语的教案篇十三
知识与能力:
1.熟读并背诵正确翻译这篇课文。
2.积累文言词汇,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
1.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
2.学生采用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学习方式进行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借鉴孔子提出的学习方法。
2.借鉴孔子提出的修身原则。
重点1.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难点1.文言的理解。
2.积累文言词汇、文言知识。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一)、自学课文。
1.熟读课文。
2.根据注释理解课文内容。
(二)、导学练习。
作者简介。
1.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是鲁国陬邑(现山东曲阜)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说创始人,封建社会中被尊称为“圣人”。晚年致力于教育,整理《诗》、《书》,删修《春秋》,注释《周易》。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3000人,著名者有72人。自汉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必读之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它是我国现成最早的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化史上也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3.常说“三教九流”,其中的三教指什么?
4.儒教的创始人是谁?儒家思想、儒家风范、儒商等等就是源于儒家文化。
5.给加点字注音。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由,诲女()知之乎!
(三)自学疑难摘要:
二、合作探究。
1.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2)知之为知之。
(3)吾日三省吾身。
(4)学而不思则罔。
(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展示提升。
1.朗读第二则。
(1).学而时习之,而:表顺接。
(2).不亦说乎?不亦......乎固定句式,表反问,释为不也......吗?亦:也。
(3).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
(4).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而:表却。
2.翻译第一则。
3.第一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一则。
四、反馈与检测。
1.朗读第二则。
(1)吾日三省吾身。三省:多次的反省。
(2)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3)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2.翻译第二则。
3.第二则讲了那方面的内容?
4.背诵第二则。
5.朗读第3—5则。
(1)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领会。
(2)可以为师矣。是个省略句,应为可以(之)为师,译为可以把(他)当作老师。可,可以;以,把。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而:转折连词,译为可是。罔:迷惑而无所得。殆:疑惑,精神疲倦无所得。
(4)由,诲女知之乎!诲:教导。知:知道,懂得。之:代词,代正确认识事物的道理。
6.翻译3—5则。
7.3—5则讲了那些方面的内容?
8.背诵3—5则。
论语的教案篇十四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
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论语的教案篇十五
子曰2.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前部)。
子曰3.理解课文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前一部分)。
目标3
目标3
预习指导
子曰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子曰愠 罔 殆 谓哉 焉 诲
子曰2.看课文注释或查字典,试翻译课文。
子曰3.熟读。
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子曰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一些自己知道的有关学习的格言或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子曰由此导入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
子曰三、文言文入门:
子曰教师讲解:
子曰1.文言文的翻译方法:直译和意译
子曰2.文言文的古今义和一词多义
子曰3.通假字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5.四种特殊句式:
子曰四、朗读指导
子曰1.教师范读课文。
子曰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一次,教师纠正学生朗读过程中语音和停顿方面的错误,学生齐读课文。
子曰3.抽二个学生朗读,众评。
子曰注意:引导学生注意文言文朗读的停顿和重音。
子曰五、指导文言句子翻译。
子曰因为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要与学生讲清以下几点:
子曰(l)弄懂每个字的含义。(2)把古代的单音字换成现代双音词。(3)弄清虚词的用法。(4)补充适当的词语。(5)调整句子的语序。(6)揣摩句子的语气。(7)注意古今义的不同。(8)注意一词多义的现象。(9)四种文言文特殊句式。
子曰六、指导翻译第1--5则:
子曰处理方法:
子曰1.第一则由老师示范性翻译:
子曰由个别的词义,到句意的直译和意译。
子曰2.每一则由教师讲解几个普遍性难字词,然后学生自己试译,不明白的举手发问,由会的同学或老师答疑。
子曰3.分别请四位同学展示翻译的结果
子曰4.师生共同评价,纠正。
子曰七、指导背诵
子曰八、小结
子曰由学生谈谈学习了这五册明白了什么学习方面的道理.
子曰自由发言,不拘对错.
子曰九、作业
子曰l.课后练习一、二题。a类
子曰2.背诵全文。b类
子曰3.默写全文。c类
子曰1.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子曰2.理解课文词语句子的含义(后半部分)。
子曰4.朗读与背诵.
子曰教学重点:目标2
子曰教学难点:辨别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句子。
子曰教学过程
子曰一、三分钟演讲
子曰二、检查复习
子曰朗读全文。
子曰二、导入
子曰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理解、翻译几段文言句子。这一节课,请同学们自己来试翻译余下的课文。
子曰三、翻译课文6-10则
子曰l.教师讲解下列难句:
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2.学生尝试自己翻译,遇到有不明白的提出来大家讲座,由明白的学生或老师答.
子曰3.抽查二个学生翻译,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纠正补充。
子曰四、独立思考:本课所选各则都是谈学习的,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请各举例说明。
子曰独立思考后抽查发言,学生互相补充:
子曰(1)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
子曰(2)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五、片断写作:
子曰当堂完成学习本文的体会,要求结合自己的学习应该怎样去做。100字左右
子曰写完后班内交流。(有关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问题)
子曰五、小结
子曰孔子是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至今仍有积极意义。我们在学习中应进行借鉴、参考。
子曰六、背诵指导:
子曰抓关键词的背诵法
子曰七、作业
子曰a 1.课后练习三、四题。b 默写课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20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