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8:09:09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范文(16篇)
时间:2023-11-25 18:09:09     小编:书香墨

人生如梦,岁月如歌。总结是唤醒记忆,铭刻成长的神奇力量。总结要尽量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啰嗦的描述。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些经典案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一

金永伟曾哭着收到过一份来自滕启刚的礼物。“我家不是穷嘛!我穿的鞋破了个洞,他注意到了,就用自己的工资给我买了一双鞋”,略微停顿后,金永伟强调,“是双小白鞋。隔了这么多年,我都记得那双鞋。”顽皮捣蛋的孩子没有因为斥骂低过头,却在一双鞋前落了泪。

滕启刚没有点石成金的魔法,送不出价值连城的礼物,却能换回这世界上最珍贵的回应,因为他爱学生的表达,就是捧出一颗真心。

刚结婚的时候,金永伟没有房子,滕启刚就让小两口住到自己那儿,度过了最紧张的日子。“谁家有什么事儿,他都管”,金永伟说:“两口子吵架,他都管”。夫妻吵架,都叫来家里,听听这个问问那个,“滕法官”现场调解,效果显著……这样的场景往往没有特指,因为只要是学生有事儿找到他,他都“一把抓”。

付出真心,收获真情。自1987年毕业,金永伟每年过年都会去看望自己的老师,34年从未间断。

也许就是因为滕启刚总能在大家需要他的时候及时出现,失去他时,才会令人如此猝不及防。回忆噩耗传来的那一天,金永伟连续说了几个“不敢相信”。

斯人已去,他留给人们的印记却因这份真情而永恒不灭。

推开鞍山市千山区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原庭长滕启刚生前办公室的房门,他的那些“老物件”仍在:贴满索引标签的工作笔记、写有“新世纪开创新思维”的自制笔筒、一个镜片已破碎的老花镜、扶手已磨掉皮的座椅,还有放在打印机旁那本标有“眼巴前要用的东西暂存”的文件夹。

同事们依旧每天过来打扫卫生、给花浇水,仿佛滕庭长从未离开。在大家心中,那个不知疲倦、总是充满正能量的“老滕”永远也不会离开。

“近期,我们全院要搬到新院区,到时,我们会最大限度地保留这间办公室的原貌,因为滕启刚是我们法院的一面旗帜!”院长金峰说。

扎根基层法院30年,滕启刚始终保持对审判事业的热爱和忠诚,无论在哪个岗位,他从未提过困难,总是把工作做到极致。“全国优秀直播法官”“省人民满意政法干警”“办案标兵”“调解能手”“个人三等功”等30项荣誉,是对他一生坚守法治初心、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好见证。

对待工作,滕启刚有着近乎严苛的要求。他常说:“一个案子,对我们来说,是工作,可对当事人来说,也许就是他的人生。在守护司法公正的这条生命线上,容不得半点马虎。”

20__年,最高人民法院再审撤销二审有罪判决,改判民营企业家赵明利无罪,一时间轰动全国。而23年前,一审时准确区分经济纠纷和诈骗犯罪,并作出无罪判决的那个法官,正是滕启刚。

20世纪90年代,鞍山民营企业家赵明利与某公司有长期业务往来,因4次提货未付款,涉嫌诈骗罪被提起公诉。作为案件一审的主审法官,滕启刚经过两次开庭审理,并对案件证据仔细梳理,认为赵明利没有诈骗的故意和诈骗行为,构成诈骗罪证据不足,一审作出无罪判决。最终,最高人民法院就二审判决给出的改判理由,与滕启刚的观点基本一致,该案也被业内称为敲响了东北地区“保护企业家人身和财产安全”第一槌。

无论是对待企业家,还是对待普通群众,滕启刚始终秉持一颗公平正义之心,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在滕启刚生前办公桌前,副院长侯俊拿起一柄8倍放大镜,向记者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二

杨善洲,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保山施甸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

杨善洲同志几十年如一日,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无论是在职期间还是退休以后,他始终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始终淡泊名利、地位,始终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带领家人和群众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逐步建成了占地面积约5.6万亩的大亮山林场。2009年4月,他将活立木蓄积量价值超过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

二、中央领导的评价。

胡锦涛。

杨善洲同志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老同志的优秀代表。他一辈子忠于党的事业,一辈子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他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人至深。每一个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向他学习,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自觉实践党的宗旨,努力做人民满意的好党员、好干部。

习近平。

杨善洲同志六十年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把党和群众的利益放在个人利益前面,一辈子淡泊名利、地位,一辈子公而忘私、廉洁奉公。他的先进事迹和思想境界十分感人。他是老干部中突出的优秀共产党员。建议作为创先争优的重大典型予以宣传。杨善洲同志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风貌。他是党员干部的学习楷模,是离退休干部老有所为的优秀代表。广大党员、干部包括离退休老干部,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争创优秀业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贡献力量。要学习他坚定信念、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心灵深处牢牢扎根;学习他牢记宗旨、一心为民的公仆情怀,一心想着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诚心诚意为群众谋利益;学习他鞠躬尽瘁、不懈奋斗的崇高境界,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光添彩;学习他大公无私、淡泊名利的奉献精神,艰苦奋斗、清正廉洁,自觉实践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和道德追求。

李源潮。

我们要向杨善洲同志学习的内容很多,最重要的是学习他作为一个共产党人的追求。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一个共产党员一时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按共产党人的觉悟办事。杨善洲同志就是一个一辈子按共产党人觉悟办事的共产党员。他用自己一辈子的先进行为,坚守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三、主要事迹。

(一)坚守信念。

绿染大亮山。

人们真正体会到杨善洲造林之举的功德无量是在这场百年一遇的旱灾中。

‚给乡亲的承诺总得兑现‛。

担任地委领导期间,有乡亲不止一次找上门,让我为家乡办点事情。我是保山地区的书记,哪能光想着自己的家乡,但毕竟心里过意不去呀,是家乡养育了我。于是我就向他们承诺,等退休后,一定帮家乡办点实事。‛关于种树,年逾八旬的杨善洲这样解释。

为了实现‚帮家乡办点实事‛的承诺,杨善洲把目光锁定在施甸县城东南44公里处的大亮山。杨善洲的家乡就在大亮山脚下的姚关镇陡坡村,儿时,母亲常带他到山上挖野菜、草药等到集市上卖。原来这里林木参天,当年大炼钢铁时大量砍伐树木,后来当地贫困农民又大规模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变得山秃水枯,生态遭到严重破坏,周边十几个村寨陷入了‚一人种一亩,三亩吃不饱‛的困难境地。‚再这么下去,子孙后代的日子可怎么过?‛杨善洲忧心忡忡。

退休前,杨善洲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家乡的人听说他要回来种树就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以普通大山之子的身份带着一颗赤子之心回来了。退休当天,杨善洲背起铺盖,赶到了离大亮山最近的黄泥沟。翌日,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正式挂牌成立,那天,他们人挑马驮把粮食、行李搬到离公路14公里远的打水杆坪子,临时搭建了一个简易棚安营扎寨。深夜,狂风四起,棚子被掀翻,倾盆大雨又不期而至,几个人2只好钻到马鞍下,躲过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就这样,杨善洲带着县里抽调的几个同志开始了艰苦创业。

很多年之后,人们都还记得杨善洲初上大亮山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用树杈搭起的窝棚里,脚上穿着草鞋,俨然是一个放牧的老人。后来,得益于省里的资金支持,林场终于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杨善洲和工人们在里面一住就是近10年。10年后,当他们用砖瓦平房取代油毛毡房时,破败不堪的油毛毡房已被四周的绿荫所掩盖。1999年11月,手提砍刀给树修枝时,杨善洲不幸踩着青苔滑倒,左腿粉碎性骨折,但半年后他又执意爬上了大亮山。从此,他再也离不开拐杖了。

2009年4月,杨善洲把自己用20年时间辛苦创办的大亮山林场的经营管理权,正式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林业局。有人算过一笔账:大亮山林场共占地7.2万亩,其中5.8万亩华山松中有3万亩已郁闭成林,按1亩地种200棵树,一棵树按最低价30元计算,大亮山林场的活立木蓄积量价值已经超过3亿元。

这就是一位老地委书记帮家乡办的实事。

‚没钱买苗木,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在杨善洲最早种树的山坡上,我们看到了一些造型优美的大树,很像巨型盆景。‚盆景要是能长这么大就好了。‛我和当地宣传部的同志开玩笑说。‚算你说对了,这些树还真是盆景移栽过来的。‛他们应道。啊?我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要把大亮山变成林海,需要大量的树苗,可没有资金去哪弄树苗呢?杨善洲可谓绞尽了脑汁。很长一段时间里,他每天和林工们带上工具,到处寻找树苗。树苗太缺了,以至于他不得不把平时种下的几十盆盆景也全部移种到大亮山上。这些原来摆放在家里的雪松、白梅、银杏,从此在山上尽情地汲取雨露和养分,自由自在地生长,如今这些庭院花木都已经成为挺拔的大树,成为装点大亮山的一抹别致的色彩。

最让人震撼的还不是这些巨型盆景,而是20年前杨善洲从街上捡回来的果核,如今已经成长为一大片繁茂的树林。

‚当时没钱买苗木,怎么办呢,只好去街上捡果核。‛。

拄着拐杖站在大亮山上最初种树的地方,杨善洲指着一大片林子说。在资金极其短缺的创业之初,捡果核育苗栽种成为杨善洲破解苗木困局的主要途径。每次回到城里,他就到马路上捡别人随意扔掉的果核,然后放到家里用麻袋装好,积少成多后便用马驮到山上。

原地委书记到大街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这在当时成为轰动保山地区的新闻。可是杨善洲不在乎,林场资金紧,省一个是一个。‚可你是地委书记啊,在大街上捡别人吃剩的果核,大家会怎么想?‛有人开导他。‚那是他们的事,不3花钱就能弄到种子,我觉得没有什么不好。‛他说。

一次在街上捡果核时,杨善洲不小心撞到了一个小伙子的自行车上,小伙子大发雷霆,冲着老人破口大骂。旁边有人赶紧过来把小伙子拉到一边,告诉他那位老人就是原来的地委书记。小伙子顿时傻了,他怎么都不会想到这个毫不起眼的在他看来甚至有些卑微的老人会当过那么大的官。杨善洲却丝毫不理会旁边发生的一切,依然低着头自顾自地捡他的果核。每年的端阳花市是保山的传统节日,也是果核最多的季节。每每这个时候,杨善洲就会发动全场林工,一起到街上去捡果核。如今一个个小小的果核,都已在岁月轮回中演变成为一棵棵枝繁叶茂的果树。

‚正是因为有老书记带着干,我们才能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一步步挺了过来。‛林场的工人说。

20多年前,初上大亮山的杨善洲头发只是灰黑,如今却已满头飘雪……。

‚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大亮山林场带给当地群众的好处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显现和显著起来。

创办林场之初,省林业厅、财政厅给大亮山林场拨付了100多万元,对杨善洲造林之举给予支持。当时,需要用钱的地方实在太多,慎重考虑后,杨善洲用这笔钱在大亮山修了一条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起了5公里长的高压线,盖了一排简易的油毛毡房,并挤出7万元为附近的四平寨通了电。通路、通电为植树造林奠定了基础,也大大推动了当地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

我们来到了距离大亮山林场20多公里的陡坡村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就出生在这里。

‚新中国成立前,因为饮水太困难,这里的村民婚丧嫁娶,用水都要纳入人情簿子。‛老书记说。可是,走家串户后,我实在难以相信这个地方曾经饮水困难到那种程度,我们看到的情况是,各家各户都通了自来水管,拧开开关就有清泉汩汩流出。

大亮山林场采取的是‚国社合作‛营运模式,即由村社集体为单位出林地,由国家进行植树造林,产生的经济利润按一定比例双方分成。‚这些年,大亮山林场都只是进行抚育型间伐,带给当地老百姓的经济效益不是很明显。2006年到2008年,林场共支付给村集体4万多元的分红。‛董继军说。2006年,林场建起了一所木材加工厂,加工抚育间伐的林材。到2008年3年间,林场共支付给当地村民间伐林木、加工林材的劳务费超过了36万元。

不久前,施甸县政府用大亮山林场做抵押,贷款1.7亿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1亿元已经支付到位。

发端于大亮山林场的植树造林热情还波及到了更广的范围:‚这些年,感觉整个施甸县的植树造林热情都在上涨。‛穿行在林海中,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感慨地说。我们从林业部门了解到这样一组数据:1988年施甸县的森林覆盖率为17.1%,2009年提高到了44.8%。

在担任大亮山林场义务承包人的20年间,杨善洲接受的唯一报酬是:每月70元的伙食补助,1996年,随着物价上涨,林场将补助标准提高到了100元。2009年底,保山市委、市政府为杨善洲颁发特别贡献奖,并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今年5月,杨善洲将其中的10万元捐给了保山一中,6万元捐给了林场和附近的村子搞建设。

‚我只是在尽一名党员的职责,只要活着,我就有义务和责任帮群众办实事。‛杨善洲说,‚实在干不动了,只好把林场交还给国家,但这不是说我就退休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还是要接着帮老百姓办,共产党员的身份永不退休‛。

(记者程三娟刊载于2010年8月31日云南日报1版)。

(二)穷尽一生。

书写为民情。

‚每次下乡,他都把锄头带在身边‛。

1965年的一天,一个头戴竹叶帽、脚穿草鞋的中年人出现在施甸县某人民公社,打听公社领导在哪里。接待的同志一看来了个老农,而领导正准备接待县委书记,就随口打发说领导不在。来人一听没作声,转身就去村子里面转悠了。过了约定好的时间,公社领导仍然没见到县委书记,仔细一打听才知道是接待员把县委书记当成老农给打发走了。这位县委书记就是杨善洲。

1980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到保山考察。总书记提前抵达,地委的同志迅速到板桥公社去通知地委书记杨善洲,到了公社才发现,他正在田里头和农民一起插秧,裤腿挽到了膝盖上,猫着腰只顾忙碌,听到工作人员的喊声,他才回过神来,赶紧拔腿往回跑。‚杨书记是换了衣服才去见胡耀邦总书记的,可他和农民一起插秧的事还是传到了总书记的耳朵里。总书记感叹说像杨善洲这么朴实的地委书记还真不多见。‛祝正光说。

在杨善洲眼中,人民的事马虎不得。1988年,当时驻板桥汉庄的地委工作组接到板桥镇宗家山村杨春兰老人的申诉。老人去卖猪,半路上被人截住,一口咬定是老人偷了他的猪,并扯着老人来到了地委工作组要求主持公道。工作组负责处理此事的人轻信了对方的话,责令杨春兰立即将猪送还给对方,并罚款80元。老人含冤叫屈告到了工作组。杨善洲得知此事后,马上责成工作组与地委信访办公室的干部进行调查核实,并要求将处理结果报告他本人。经过认真核查,事情很快真相大白,原来杨春兰所卖的猪是别人偷了转卖给他的,他自己毫不知情。‚我们处理的任何小事都可能是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马虎行事,不能伤了群众的心。‛事后,工作组专门派人当面向杨春兰道歉,并赔还所收的罚款。

‚老书记12岁失去父亲,陪着母亲艰难度日,从小就深深地体味到身为一个农民的诸多难处。因此他处处从农民的角度去理解农民,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民’,并从农民的角度去思考怎样‘为官’,这使他与父老乡亲始终保持着一种水乳交融的紧密联系。‛在杨善洲身边工作过8年的保山日报记者苏加祥这样解读这位‚农民式‛的地委书记。

‚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

我们来到了施甸县大柳水自然村杨善洲的老家。这是一个普通的农家小院,较之于周围的院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他的老伴。在丈夫为了事业和理想顾不了家60多年的岁月里,这位叫张玉珍的老人默默地担起了家庭的全部责任。

杨老家现已是四世同堂,他的大女儿、孙子、重孙和老伴一起生活。2008年,孙子攒够钱新建盖了房子,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平凡而融洽。但是,在杨善洲6常年顾不得回家的岁月里,这家人曾经历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1975年夏天,家里的房子因年久失修,每逢下雨便到处漏雨,全家老小实在无法在屋里居住。张玉珍没办法,专程跑去找杨善洲,叫他无论如何想办法拿点钱给家里修房子。杨善洲听了,久久无语,掏出身上仅有的30元钱交给妻子说:‚你先拿这30元钱回去,买几个瓦盆接一下漏雨,暂时艰苦一下。‛张玉珍接过30元钱,含着泪水回到了老家……她告诉孩子们:你们的父亲确实没办法,他很穷,我们以后再也不能去给他添麻烦了,家里的日子我们先凑合着过吧。

1995年,杨善洲已经退休并回到大亮山种树。出于杨善洲进城给林场办事住宿方便的考虑,全家想方设法借了5万多元钱在施甸县城的附近买了一块地,勉强盖起了一间房子。房子是盖起来了,但这5万元的债怎么还?张玉珍专门找到杨善洲:能不能凑点钱还还账?杨善洲东拼西凑拿出了9600元,‚你一辈子就攒了这么点钱?‛老伴问。杨善洲摆了摆手:‚别人不理解我,你还不理解我?我真的没钱!‛看着老伴无奈的神色,张玉珍只好又一次含着泪水回到老家,把刚刚盖起还没来得及住的房子卖了。

‚不行!我没这个权力‛。

一个老地委书记的妻子和家人怎么会在农村?从大柳水村出来后,这个疑问一直在我心头萦绕。

自己常年不在家,政策允许范围内的照顾也不给家人享受,杨善洲做过的类似事情数不胜数。

1986年,姚关乡的一位副乡长在杨善洲家看到老书记的老伴和女儿们正在吃包谷饭,得知老书记家里的粮食不够吃只好用包谷掺在饭里时,这位副乡长流泪了,当即让乡民政给老书记家里拉去了两袋救济粮。杨善洲知道后,批评了他:‚好多人家连包谷饭都吃不上呢,接济要接济比我们更困难的家庭。‛他叫家里人将送来的粮食退了回去。这一类的故事至今仍在当地群众中广为流传。

朱自祥一颗悬着的心落了地。杨善洲又说:‚你家6口人,光是咖啡这一项收入就是人均300多元,再加上其他经济收入,已提前达到了小康水平啦!好啊,你这个典型应该快快推广。‛就在那一年,全国咖啡生产会议现场会在芒宽新光大队召开。从此,咖啡种植在芒宽得以迅速发展。

‚不管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群众,都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要多为老百姓办实事。‛这位84岁的老党员说。(记者程三娟刊载于2010年9月1日云南日报1版)。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三

“选择了援疆,便是选择了维护边疆和谐稳定的神圣职责。我们会把四师当做自己的第二故乡。”这句话,是40岁的援疆干部王华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他为援疆所做的点点滴滴已经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

8月18日上午,江苏省句容市副市长、镇江市援疆指挥组副组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师长助理王华在参加会议途中遭遇车祸,不幸逝世。

8月21日,记者从兵团第四师党委宣传部了解到,8月18日12点30分左右,援疆干部王华和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党委常委、四师党委书记、政委张勇共同前往奎屯参加援疆工作座谈会。车辆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和一辆运载砂石料、横穿高速公路的货车碰撞。

兵团第四师党委宣传部部长孟新春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当时王华坐在后排座位,120医护人员赶到现场后,立即对王华进行抢救,但王华还是于当天下午3点08分离开了。

据了解,该事故导致3人重伤,其中张勇全身多处骨折,司机在重症监护室抢救,而王华则因伤势过重不幸去世。

噩耗传出后,镇江、句容有关部门的领导和王华的家属于8月19日赶到了新疆。同日,王华灵柩运回兵团第四师,目前,该事故还在调查当中。

王华是镇江丹阳人,20日,镇江媒体发布了王华去世的讣告:

讣告发出后,立即成为当地网民关注的焦点,许多网民对这起意外感到惋惜,一名网民在当地论坛上说:“他还那么年轻,真是太可惜了。”

当地曾和王华共事过的同事说,王华很容易相处,“为人很好,乐于交朋友”。

王华不仅在当地有很好的口碑,在新疆工作3年也赢得了尊重。孟新春说,王华在新疆主抓援疆资金、援疆项目工作,这次意外让人扼腕叹息,“他这个人很低调,做事很认真,口碑非常好”。

王华2019年来疆工作,今年是第三年,原本年底他就要结束援疆工作返回镇江,可不幸的是意外发生了。孟新春说,到现在包括他在内的同事、朋友及王华的家人都还不愿相信,他就这样走了。

微博上,伊犁当地网民对王华的去世感到深深地惋惜,“他将宝贵的生命献给了新疆的建设事业,值得人尊重!”一名网民说。

“在3年的援疆工作中,我要实实在在做一些事情、干一些工作。”王华曾说,援疆将是他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而如今,他把最美好回忆留给了这片土地。

记者了解到,王华的追悼会将于明日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举行。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四

吴立生,现任城内二小校长。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他在岗位中用勇于创新、不断进取的工作激情创造出骄人的工作业绩,他用廉洁公正的形象赢得师生、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评价。

一、勤于思考、扎实做事。

一周前,刚刚由钳屯镇中心总校调任城内二小,上任伊始,就分别与班子成员、中层干部和部分教师座谈,了解学校情况,听取他们对学校发展的意见和建议;深入教室,关心、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并着手解决家长反映强烈的教师有偿补课问题。

2012年担任中心总校校长,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深入调研、集思广益,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思考,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建设”的总体工作思路,以及“确保安全,狠抓质量,推进课改,彰显特色”的工作任务。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抓好教师队伍建设和校园环境建设,使学校干部教师统一了思想,为钳屯镇实现构建“优质学校”的目标指明了方向。

两年来,吴立生同志始终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感,把办好钳屯教育、造福钳屯百姓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近两年以来,钳屯教育因成绩显著而获得如下表彰和肯定:先后获得市级“素质教育明星校”、“园林式学校”、“文明校园”、“绿色学校”、“教育法制工作先进学校”、“青少年科技教育示范校”、县级“教育科研先进单位”、“依法治校先进单位”、“教学管理先进单位”、“平安创建先进单位”、“安全稳定工作先进单位”、“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个人也获得多个奖项,被省教育厅、省人事厅、省总工会评为“河北省优秀辅导教师”、获省教育学会颁发的“河北省中小学课程创新与实践活动优秀奖”、获得市教育局颁发的“科技创新二等奖”、学术论文在在中央教科所《教育教学》专业刊物公开发表,并参加了教育部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习。因为成绩突出,分别被评为“2014年廊坊市优秀教育工作者”“2014年香河县优秀教育工作者”。自2012年以来,全镇有120人次在优质课、骨干教师、优秀论文等评奖中获市县级以上表彰和奖励;2013年10月,教育教学督导评估工作顺利通过省政府复查验收,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年5月,成功举办了“钳屯镇第一届校园文化艺术节”,对此新华社记者进行了专题报道。

然而,在荣誉面前,吴立生同志始终认为成绩的取得是全体干部教师共同努力的结果,在他的心中已经酝酿着学校教育发展的更长远目标。

二、精细管理、科学评价。

近几年来,城乡学校的差别,不仅体现在校舍、设备、设施等硬件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师的水平上。由于种种原因,全镇教师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思维方式和教育行为上与县城教师存在一定差距。为了缩小差距,上任伊始,他在深入学校充分征求意见的基础上,主持拟订了《钳屯镇教学常规管理实施细则》、《钳屯镇教师量化考核方案》、《钳屯镇教研工作制度》、《钳屯镇教师授课制度》、《》等。“教研教改”、“课题实验”、“德育创新”、“教育综合评价”等一系列新举措陆续出台实施,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兼顾人文性、实用性、可操作性,通过两年来的工作实践,全镇教师管理水平和教学能力得到显著提升,有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大跨越。连续两年期末统考抽测中成绩全县名列前茅,2013年全县中小学运动会中获得总成绩第一名,全县“六一”文艺汇演中获得一等奖。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并将评价结果放入学生“个人成长记录档案”,记载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中的点滴进步、个性特长,为学生的自我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个性发展搭建了平台,充分展示了每个学生的特长。同时,每学期末都要评选出“三好学生”、“优秀学生班干部”、“学习标兵”、“文体之星”、“环保小卫士”等,并给予适当奖励,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关爱教师、顾全大局。

从未见过吴立生同志大发雷霆批评过人,因此,有“吴校长是个菩萨心肠”之说。其实,深刻的讲,这更应该是一个工作方法和思维方式的问题。方法正确、思维独到,能使人感恩、令人信服。全体教职员工团结一致,的确找不到发火的机会、理由和对象。

在2012年中心总校和成教转岗工作面前,他亲自与每一位参与转岗人员座谈交流,讲形势、摆道理,并充分考虑每一位教师的实际困难,疏通了思想,使得转岗工作顺利实施。在后续工作中,注重严格管理与人性化相结合,跑遍了全镇的每一所学校,为转岗教师送去关怀,使他们安心一线工作,乐于一线教学。

作为一名基层教育工作者,吴立生同志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他经常奔走在镇政府和主管部门之间,为改善全镇的教育面貌洒下一路汗水,近两年对钳屯教育的投入显著增加,使全镇教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最好的房子是学校,最美的风景在校园”已成不争的事实。2013年冬季来临前,经吴校长和辖区校长的共同努力,整修了各校教工食堂,解决了一直困扰教师生活上的一道难题。吴立生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大爱的人,他对工作的认真、对教育的忠诚溢于言表。

朝霞点燃希望之火,枫叶映红锦绣前程。吴立生同志就是这样用自己的德才兼备、善思勤行的人格魅力谱写出一个又一个学校教育发展的新篇章,在未来的工作中,他将会以开拓者的姿态笑看朝阳。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五

——蚌埠市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原副处长吴群先进事迹。

7月13日凌晨,他离开了这片深爱的土地。

临终前他特意嘱咐,丧事务必从简。但随后几天,许多从不同渠道得。

知消息的群众,自发前来吊唁,有的面对遗像长跪不起,痛哭失声„„。

他们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始终面带微笑倾听群众诉说的检察官,在一。

年多前就开始了癌症化疗,他是在用生命的最后热量,增添人间的公平正。

义之光。

风。

他就是蚌埠市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原副处长吴群。

【永远把百姓放在心中】。

吴群1963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县,1999年从部队转业到蚌埠市检察。

院,一直从事民事行政检察工作。

后,因当地房产价格激增,卖方提出收回房屋再高价转卖他人。

当地法院以没有签订买卖合同,且未实际履行合同为由判决他让出房。

屋,这让朱君祥怎么也想不通:“明明已经付了预付款,并且已经居住两。

年,怎么说收回就收回呢?”很多人劝他认了,“你一个人怎能斗得过一个。

单位„„”

四处求告无门,朱君祥激愤之下“就想去把房子炸了”。眼看民事纠。

纷要变成刑事案件,有人指点朱君祥去市检察院找吴群。吴群劝他不要冲。

动,要相信法律,这让朱君祥生出一丝希望。

朱君祥不会写申诉材料,也没钱请律师,吴群帮他联系法律援助。这。

时,案件的另一方当事人找到吴群的战友,劝他“不要插手。”

压力面前,吴群不为所动:“私人关系不能代替工作关系,我不能违背。

法律和良心。”经多方查阅,他找到了适用于该案的司法解释,依法提起。

抗诉,最终经过调解,朱君祥与第三方各分得一间门面房。如今朱君祥用。

门面房开了个小餐馆,全家生活状况明显改善。

吴群曾经对身边的同事说:“对于我们检察官来讲,办理好一起民行案。

件只是分内之事,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可能是比天还大的事,我们没有任。

何理由不认真办好。”

多年来,吴群的工作量在处室一直保持领先,2006年以来共办理民行申诉案件300余件,经再审后改判、调解和撤销原判发回重审82件,经说理释法使申诉人主动息诉150余件。

【坚守责任,直到生命最后一刻】。

在记者见到的多张吴群生前照片中,他总是面含微笑,眼神清澈。民事行政检察工作的一大特点是细微繁琐,接触的大都是百姓生活中的“鸡毛蒜皮”,涉及的法律政策却庞杂繁复。而吴群对当事人总是热情接待、耐心倾听,他说:“我就是要办‘人情案’。”

2010年2月的一天,情绪激动的洪治钧老太太走进了吴群的办公室。因养老金无故被原工作单位扣除,包括洪治钧在内的几十名老职工生活、看病困难,几年来申诉无果。吴群耐心地倾听老人的反映,保证检察机关一定会认真、公正地办理此案。

但就在此时,无情的病魔却突然袭来。2010年3月,吴群在一次工作会议上突然腹部剧痛。4月初被确诊为原发性胃癌,扩散后肝癌、骨癌、淋巴癌并发,医生给出的“残酷结论”是:最多还能坚持6个月。

病情震惊了吴群身边的所有人。但就在住院之前,吴群还专门打电话向洪治钧老人表示了歉意,告诉她案子已移交给同事,住院期间仍不断和同事通电话讨论此案。老人知道后哽咽着说:“你都病成这样了,还在关心着我们的事,真不知道怎样感谢你呀!”她几次要来看望都被吴群谢绝了,于是就到处寻找治疗癌症的民间药方和书,并将需要注意的地方用红笔细心标注出来转交给吴群。在吴群去世之后,不知情的老人还在打电话询问病情。

2010年7月,住院4个月后,病情初步稳定的吴群就要求继续工作。单位领导和同事多次劝吴群以身体为重,他却说对自己生病很愧疚,认为耽误了工作,“现在能多干点就多干点吧。”在他的坚持下,单位只好让他接待申诉人来信来访。

从重返岗位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近一年时间里吴群每个月都要接受一次化疗,为了尽可能不耽误工作时间,他每天总是一早赶到医院治疗,以赶上下午上班的班车。和以前一样,吴群热情接待着来访群众,让人轻易看不出身体异常。只有独处时他那微皱的眉头和不时擦汗的细节才显露出隐藏的痛苦。看到一条毛巾不离手的吴群坚持工作,同事们说不出的心疼和感动。

在坚守岗位的最后几个月,吴群每天下班后已经不能一次走完回家的那段山坡路。“邻居们悄悄来跟我说,别再让吴哥上班了,他们几次看到吴群蹲在路边休息。”吴群的妻子梁仁玖哭着说,“我心疼得不得了,但是没办法,上班是他的精神支柱啊!”

400多个日日夜夜,吴群已超越医生的“预言”。经历了多次化疗,他一直在跟死神进行“拉锯战”,这出自坚强乐观的意志力,也出自对检察事业的执着与责任。

【清贫,奉献者的幸福】。

吴群,奉献的很多,但对物质却要求甚少。

他不吸烟、不喝酒,喝茶只喝十元钱一斤的“炒青”,一件棉袄穿了十几年。部队原分给他一套70平方米的住房,他却在转业时让给了一位战友,转业后新单位的分房已经结束,他们一家就十多年租住在一套只有40平方米的旧房中。

这套旧房位于蚌埠市郊的一个小山坡上,沿途要经过一个垃圾堆。走进他的家,记者感到阵阵心酸:家具大多是夫妻俩多年前结婚时置办的,上厕所要到百米开外的一个公共旱厕。

清贫的背后是清廉。朱君祥在案子结束后想请吴群吃顿饭,被婉拒,心里过意不去的朱君祥说就吃几十元的大排档,吴群还是不去。“说出来都没人相信,我们去开庭的时候,我买瓶矿泉水吴处长都不要。”朱君祥流着泪告诉记者,“这样的干部我们全家一辈子都忘不了。”

吴群是长子,家庭负担较重,孩子又上大学,多年来他没有多少积蓄,患病的时候家中只有两万元钱,到上海治疗后所剩无几,一年多的治疗家里陆续欠下几万元外债。但每次单位领导询问,他总是说家里没困难。

自己的家里并不宽裕,吴群在工作方面却非常慷慨。从部队转业那年,吴群领到了1.1万元转业费,为了学电脑提高工作效率,他花了近万元买回一台电脑和一台打印机。到新单位报到后,吴群发现处里8个人只有两台电脑,就把自家电脑和打印机搬到单位使用。直到几年后检察院办公条件得到改善,他才把自家的电脑搬回去。

在吴群的办公室里,记者见到了那台“私物公用”的打印机。而在他的办公桌上,台历静静地翻开在2011年6月16日,这是他强忍病痛坚守在工作岗位上的最后一天。

吴群的精神动力来自哪里?蚌埠市检察院检察长王永法在吴群去世之前和他有过一次深谈,“他就是出于一种非常朴素、正直的情感,觉得自己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够成为军官、检察官,就应该无条件地回报社会。”王永法说,“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对国家、对人民的无言之爱。”2011年5月,吴群入选“中国好人榜”,当选为敬业奉献的中国好人;2011年6月,他被评为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党员干警。

在蚌埠市的西部,有一座青松苍翠的张公山。登上山顶的望淮塔,可见远处淮河如带,一城繁华尽览。吴群就像这山上的普通一木,它挺直但不张扬,根扎得很深,永远守护着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六

杨善洲(1927.01—2010.10),男,汉族,1927年1月生,云南施甸人,2011年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2年11月入党,原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退休,2010年10月10日因病逝世。杨善洲同志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

义务植树绿荒山晚年做出新贡献。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地农民缺衣少粮,就开始大规模的毁林开荒,原本翠绿的大亮山生态遭到极大破坏,山光水枯,荒凉空旷,山石裸露,山间溪流逐年减少乃至枯竭,当地农民饮水大多要到几公里外的地方人挑马驮,周边十几个村也陷入“一人种三亩,三亩吃不饱”的贫困境地。为了增加粮食产量,村民只有进一步开荒耕种面积,导致了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人却还过着艰难日子,那么,我们常说的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不是成了骗人的假话吗?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环境中,我们都不能忘记了党的根本宗旨,都应该把坚持党的宗旨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杨善洲下乡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种包谷就种包谷,他的足迹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为改变保山地区的面貌,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经常拿出自己的钱来,帮助农村生产队购买良种、肥料、牲畜等。一次,听说保山县大官市大队成立了一个茶叶专业组,没有生产基金,到处借钱,马上给送去了800元。有些人感到吃惊:“杨善洲这样埋头苦干和无私奉献图个啥?”他说:“我们共产党员就要像鲁迅说的那样,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输出的是血!”

艰苦奋斗严要求淡泊名利讲奉献。

杨善洲虽然是大亮山林场的主要创办人,但他从不从林场领取报酬。林场场长自洪学曾跟杨善洲谈过很多次,自洪学说:“老书记,多的钱咱们林场拿不出来,一月补助你500元林场还是有的”,但杨善洲一句话就把自洪学顶了回去:“我上山来是种树的,要那么多钱干什么?”保山地区经济协作办公室得知杨善洲的情况后对他说:“老书记,你来做我们的顾问吧,一个月我们给你1000块钱”。杨善洲谢绝了,他说:“我现在是林场的顾问,没有时间给你们做顾问”。

杨善洲无论下乡还是出差,都是自掏腰包,从来不拿林场的半分半厘,也不占公家的便宜。23年来从未在林场报过一张发票和单子,也没有报过一分钱出差费。林场职工感慨地说:“人们都说叫花子还有三担,而我们的老书记连一担也没有。”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七

吴大观(1916-2009)航空发动机专家。江苏镇江人。被誉为“中国航空发动机之父”。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系。1944年赴美国,先后在莱可敏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和普拉特惠特尼(普惠)公司实习。1947年回国。曾任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广州分厂技术员、北京大学讲师、华北人民政府企业部工程师。

建国后,历任重工业部航空工业管理局科长、处长,沈阳航空发动机制造厂设计室主任、总工程师,中国航空研究院发动机研究所副所长,西安航空发动机制造厂副厂长,航空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常委、高级工程师,中国航空学会第一、二届理事。是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2009年3月18日因病去世,享年93岁。

长期从事航空发动机的仿制和自行研制的组织领导工作。他一生爱党爱国、无私奉献、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爱岗敬业、淡泊名利,有着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思想境界,为我国航空发动机的振兴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他的领导下,制造出了涡扇5(ws-5)涡扇6(ws-6)涡轮风扇发动机,并为昆仑发动机和太行发动机的定型起了很大影响。

“由修理到制造,我们的道路要这样开始。”

“人生的道路是舍与而不是索求。”-----吴大观。

2009年7月,央视、人民日报开始宣传吴大观的事迹。

二、吴大观-生平概况。

吴大观,航空发动机专家。原名吴蔚升,江苏镇江人。

1916年11月13日出生于江苏镇江县(今镇江市)农村小商人家庭。自幼家境困难,常借债度日。

1931-1937年,他在江苏省立扬州中学学习。

1937年,吴大观被保送进入长沙临时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前身)机械系。

1938年随校搬迁,进入昆明西南联大学习。求学期间,他目睹日本飞机狂轰滥炸的侵略行径,下决心走“航空救国”之路。读完机械系三年级,便申请转读航空系。

1942年8月毕业。他在大学期间,受到刘仙洲、王德荣、金希武等教授的教育熏陶,学习刻苦,勤奋俭朴。

1944年,吴大观被选送到美国莱可敏航空发动机厂以设计试验工程师名义进行深造。在该厂学习期间,从零部件制图到整台发动机设计性能计算,从部件试验到整机试车,经过了系统的学习锻炼,仅用半年时间就基本掌握了活塞式发动机设计的全过程。他抱着抓紧学习的热望,先后掌握了齿轮工艺、工装夹具、刀具设计及其加工技术。而后,他又在美国普惠航空发动机公司学习。学习期间,他见到喷气发动机离心压气机叶轮和涡轮部件在车间加工,引起他的极大兴趣,当时研制航空涡轮发动机在美国尚属起步阶段。

1946年加入美国自动车工程师学会(sae)成为该学会会员,他作为业余爱好者,开始研究喷气技术,这给他以后从事航空发动机设计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吴大观在美期间,广泛接触公司各阶层人员,在技术领导、工程师、车间工人中广交朋友,并借此宣传中国。他两次被当地教堂请去做抗日战争中中国妇女的抗日活动和中国儿童教育的报告。他揭露日本侵略军蹂躏、残杀中国人民的罪行,宣传中国人民抗日的斗争精神。在美期间,他感到美国人看不起中国人,极大地刺痛了他的民族自尊心。他拒绝美国有关单位的高薪聘任,1947年3月毅然回到祖国。他没有带回贵重物品,仅有装满书籍和技术资料的两个箱子。他唯一的愿望是,把在美国学到的航空技术贡献给祖国。吴大观回国后被安排到贵州大定航空发动机厂广州分厂做筹建厂工作。他看到当时南京国民政府的腐败,已不可能再搞什么航空发动机行业,不得已愤然离职。

1948年,他来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机械系任专任讲师,讲授航空发动机设计及齿轮设计和加工两门新课,颇受同学们的欢迎。在教书的同时,吴大观参加了学生的反饥饿、反迫害、罢课罢教运动,参加演活报剧,做反蒋反内战的宣传。

1948年冬在地下党的安排下,将吴大观及其爱人、孩子和弟弟一家四口人送到解放区石家庄。吴大观从实践中认识到,发展航空唯有依*中国共产党。他到达解放区时,心情万分激动,对自己的爱人和弟弟说:“我们现在到了我向往的世界,祖国的航空事业,祖国的繁荣昌盛全*共产党的领导,我要为它而献身。”此后,聂荣臻亲切接见了他,鼓励他为祖国的航空事业贡献力量。从此,他走上了新的航空救国之路。

1948年12月,吴大观随解放北平的队伍,参加了入城接管矿冶研究所的工作。

1949年11月任重工业部航空筹备组组长。

1951年航空工业局成立,他在局机关参加发动机生产管理,孜孜不倦地学习苏联新的喷气发动机生产工艺资料,抓工厂生产管理先进典型,在局领导下组织各厂交流。在苏联援助下。

1956年,吴大观调到沈阳410厂组建我国第一个喷气发动机设计室。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开始设计我国第一台喷气教练机动力发动机。经他和设计室副主任多次分析研究有利条件和存在难点后,决定利用410厂刚生产定型的涡喷5(苏bk—1)发动机为原准机,用相似定律进行缩型设计歼教1飞机的动力喷发1a发动机。此方案可利用410厂已有的锻铸毛坯、工装设备,不用增加任何新材料,就可制造出新的发动机。这是经济、风险最小的研制方法,也是研制周期最短、耗资最省、较有把握的设计方法。他以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与广大工人日夜奋战了210天,经过20小时的持久试车,首批4台发动机研制成功。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八

不忘初心,三十年如一日,黄秀泉进行着水稻良种区域试验,把一个共产党员的追求写在良田之中。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黄秀泉同志先进事迹材料,欢迎阅读参考。

在沙县良种繁育场,有一个经历颇为神奇的“铁人”,叫做黄秀泉。他10年换了两个肾。

如今,他仍在岗位上辛勤地工作着。在岗27年来,他承当了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杂交水稻制种、水稻不育系繁殖等多项工作,完成了2000多个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为我国水稻新品种推广提供了大量可靠的试验数据。

前不久,黄秀泉获得“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10年两次换肾。

黄秀泉是沙县凤岗街道西霞村人。1986年,他从三明农校毕业,分配到地处偏僻的沙县富口镇延溪村的沙县良种繁育场当农技人员。

两次换肾,长期的抗排斥治疗,免疫抑制剂、激素等药物的毒副作用,导致黄秀泉机体免疫力下降,造成许多脏器不同程度损伤,并出现多种并发症。每天,黄秀泉要吃上10多种药。医生多次嘱咐他不能干重体力活,也不要去紫外线强的地方,可他一干起活来,就把医生的警告忘脑后了。

种子就是自己的娃。

眼下,早稻即将收割,晚稻要播种,常常早上五点多,就可以看见黄秀泉在田里忙碌的身影,晚上七点多,他还回办公室录入数据。他常忙到凌晨一点,一天仅睡四五个小时。

“区域试验是为人做嫁衣,替他人检验品种,但农业增收主要是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马虎不得。”黄秀泉丝毫不觉得辛苦,他说晚上加班更安静,数据也不容易出错。

沙县良种繁育场是省种子站区域试验点之一,试验田有200多亩,承担着南方稻区国家、省、市级水稻新品种(组合)的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引种试验、筛选试验、稻瘟病抗性鉴定等试验任务,每年有200多个品种在这里进行试验。

试验过程中,除播种、移栽、收晒等几项工作可请技术工人协助完成外,其余的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来完成。黄秀泉是繁育场技术骨干,从试验种子装袋、浸种、催芽、播种、育秧,到田间小区安排、插秧,再到之后的补苗、施肥、耘田、除草、喷药、病虫害防治等一系列田间管理,他都全程参与。仅试验品种催芽工作,就要不分昼夜定时进行翻动、喷淋,并逐个观察发芽情况,以确保各品种能顺利参试。

黄秀泉自己没有孩子,他说,他早已将那一粒粒种子当成自己的娃。

能干活感到很幸福。

“黄秀泉从外表看去,根本看不出他是换过两个肾的人。”黄秀泉的一位同事感慨说,“工作量一点都不比我们少,面对疾病,能有那么好的心态,挺佩服他的`。”

其实,肾移植患者往往免疫力低。一次蚊虫叮咬或者小划伤就有可能造成感染。但黄秀泉在他的岗位上却不停歇。除了搞水稻新品种的区域试验,他还“不务正业”,利用空闲时间搞起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杂交水稻育种。

看到好的水稻品种,黄秀泉绝不放过。2010年10月,黄秀泉去井冈山育种考察时,看到当地的红米,马上就“馋”了。他向当地农户讨来红米种子,回乡育种。每年国庆假期,他还利用休息时间在田里选收作为育种材料的种子。

如今,他已获得育种中间材料1500份,有望从中选育出优势较强的杂交育种材料。

每每有人问及为何那么拼命时,黄秀泉总是微笑着回答:“还能育种,那说明我的身体还不错嘛。活着能干活是件很幸福的事。”

黄秀泉从毕业分配工作至今,一直从事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良种繁育工作。在工作中积极研究杂交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杂交水稻高产制种技术、水稻“不育系”优质高产繁殖技术、水稻病虫害预测预报及综合防治技术;在水稻新品种区域试验工作中积极探索试验田间的操作方法,努力提高试验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多年来严格按照试验方案完成本试验点的南方稻区(国家)、省、市及有关科研院所的试验任务,在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和良种繁育方面成绩突出。2006年7月被中共三明市委授予其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09年1月被市农业局评为2007~2008年度全市水稻区试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1月被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为2010年区试工作先进工作者;2013年1月被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评为2012年区试工作先进工作者;2013年12月农业部授予其全国农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2014年6月中共福建省委授予全省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2015年7月沙县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其第三届“道德模范”称号;2016年1月福建省种子协会授予其福建种子产业化工程建设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同时,经省有关部门推荐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站改(扩)建项目也于2010年7月通过立项,投资300万元。

1身患重病,仍然坚持在生产一线。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九

二00四年六月,肩负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年仅30岁的徐思晨同志来到贾楼镇陈庄村担任党支部第一书记。一名普通的机关干部,自此翻开了人生新的一页。经过一年的奋斗,陈庄村已经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乡村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农民收有了明显增长,这些成绩的取得虽有各级领导的关怀,支持和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更凝聚者徐思晨同志的艰辛和心血。

陈庄村位于洋河岸边6个自村,是一个人口2100多人,耕地面积2400亩,以种植药材为主的大村,本来农民收入应该富裕的村子,由于派系争头,人心浮动。原村“两委”班子思想涣散,观念陈旧,党的宗旨观念不强;村务没召开,制度不健全,财务管理混乱,经济结构单一,农民增收无望,致富无门,造成上访事件不断,农业税长期拖欠,该村成了远近有名的老大难村和贫困村,面对如此严峻的局面,思晨同志没有退缩,到任后同群众同吃同住、促膝谈心,进行调查研究,经过反复思考,理清了思路,一要建立一个坚强的“两委”班子,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求发展,二要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密切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征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三是创造良好的发展经济环境,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三年奋斗目标是:第一年打基础,站稳脚,第二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第三年增强发展后劲,拓宽致富门路,彻底改变贫困面貌。理清了思路制定了目标,工作就有了头绪。

一、  建班子带队伍。思晨同志在镇党委支持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团结、务实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两委”班子现在的“两委”班子在思晨书记的带领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群众中树起了新形象,为搞好村的各项工作提供组织保证。

二、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到陈庄村不到半年时间里,在上级党委和部门的支持下,徐思晨同志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道,为群众办了6件实事。第一件实事:今年汛期,连降暴雨,陈庄村又遭到龙卷风袭击,造成大面积农作物被淹,农田积水排不出去,房屋倒塌120多间,树木刮断了1200多棵,经济损失105多万元。受灾后,思晨同志带着村“两委”班子成员同镇包片干部一起为群众清理道路,查看危房。又购置涵管,疏通水路,帮助群众搞好生产自救。由于措施得力,使重灾减到最低程度,市电视台对此作了专题报道。第二件实事;陈庄村本以河灌为主,近年来,由于洋河水位低,河灌逐渐不能适应灌溉,打井抗旱对老百姓来说是最急最盼的事。尤其是去年秋天遇到大旱,群众急需引水抗旱,思晨同志多方筹集资金,在市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为村共打机井36眼,解决了群众抗旱难问题,保证了秋种工作的顺利进行。第三件实事:积极宣传税收政策,确保农业顺利完成。由于陈庄村是贫困村,农民收入低,拖欠农业税问题严重,在去年的农业税收缴工作中,思晨同志和村班子成员针对每个自然村的实际情况,采取了先易后难的工作方法,积极地做工作,讲政策,并请了一位叫胡成山的老人编成快板进行宣传,让群众懂得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加之税改后农民负担也切实有所减轻,保证了2004年的农业税顺利完成。第四件实事:今年入秋有为陈庄村贫困户购买了1500斤面粉,为30户困难户解了燃眉之急,受到群众的称赞。第五件实事:今年秋播期间思晨同志又多方筹集资金并在市种子公司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一批优质黄种20公斤,可育苗20亩作为种殖,为日后以点带面打下基础,预计年底每亩收入可达5千元以上。第六件实事,今年夏季是少有的高温天气,农村旱象严重,原打机井淤积严重,为解决抗旱总是必须立即洗井,除陈庄村外,镇其它7个行政村也把期待的目光投向了徐思晨同志,徐思晨同志二话没说,立即到市水务部门反映情况,并冒着酷暑和局技术人员进行逐井察看,对全镇12个行政村100多眼机井进行清洗,现正全面展开检井工作。由于我们干部努力转变干部作风,认真为群众办事,树立了良好的基层干部形象,群众对我们村干部的信任度提高了,干群关系融洽了。

三、围绕产业结构调整,找准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

为了尽快让群众脱贫致富,思晨同志和村党支部一班人加大全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开拓发展经济的路子。(一)陈庄村主要以种植白牡丹为主,由于道路不通,销路不畅,没有形成规模,更谈不上特色,为此,思晨同志与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商量,和群众一起进行市场调查,在贾楼镇办起了牡丹产交易行,解决对外销路问题。(二)原陈庄村养猪厂系村民自筹资金建成后因亏损濒临倒闭,思晨同志经过调查,摸索出合股经营的新途径,结合实际,用省专项资金和村民自筹资金创办村级集体企业,合股经营养猪厂,现已初具规模,毛猪成批销往上海、江苏等地,固定资产已达30万元,年利润可达2万元。(三)光明同志为发展养殖业,与外资办联系,争取到外资10万元黄牛养殖业。(四)通过努力争取到农村电网改造资金,使村民用上了放心电。群众说:“优秀年轻干部任后进村、贫困村党支部书记,特别是徐书记到我村入农户、听意见,为我们办了许多实事,解决了很多问题,我们欢迎这样的干部到我们村来。”

思晨同志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自己,认真学习好贯彻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努力去做好每项工作,为群众多办实事,办好事,搞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陈庄村群众早日脱贫,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

他的一声“你退后,让我来”,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使命。在接到上级发出的“查明有无诡计设置”的指令后,他命令战友,“你退后,让我来”;当他按照作业规程操作时,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他下意识地倒向战友一侧,飞来的弹片伴随着强烈的冲击波,他的防护服被炸成了棉花状,他被炸成了一个血人,也因此失去了双眼和双手,但他用血肉之躯保护的战友,仅仅受了皮外伤。危急时刻舍生忘死,这不是电影,不是小说,正是这位英雄的故事!

他的一个特殊的军礼,举起了新时代中国军人的担当。11月24日,云南扫雷大队队长为杜富国颁发立功证书和军功章。那一刻,他挺直了身板,举起了残缺的右臂,敬上了一个特殊的军礼。如今的他,纵使目不能视,纵使袖口空空,但这一个特殊的军礼,让我们看到他对祖国的忠诚,让我们看到他对人民的守护。

在这次表彰中,他作为代表发言,他说:“虽然没了双手,但我还有双腿,可以为梦想奔跑;虽然失去光明,但只要心中升起太阳,我的世界依然五彩缤纷。”2018年11月16日,杜富国的战友手拉手,唱着军歌,趟过雷场,为边疆人民送上了一份最珍贵的礼物。那嘹亮的军歌,就是对英雄的礼赞!

军区领导看望杜富国。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一

在他办公室里,存放着一双特别的鞋垫,上边绣着不规整的“恩重如山”四个字。这双特殊的鞋垫,他从没用过,因为鞋垫承载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9月,一对衣着朴素的母女来到数学与统计学学院迎新点前,拿出录取通知书和有关证明,忐忑不安地向接待的学生询问:“我们家很穷,没有钱交齐学费。能不能报名?”学生热情回答说:“可以,我们有绿色通道。”接着又指着刘永生说:“这是我们老师,会帮你解决好的。”

从交谈中,刘永生了解到,这位学生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自己和弟弟同时考上大学和高中。姐弟俩都作好了放弃自己的升学权利让对方继续深造的准备。母亲劝女儿说,我们去试试吧,要是不交学费不能上学的话,我们就去打工!刘永生带着她们办理绿色通道手续,并给予了一定的资助,化解了她们的危机。

刘永生一直关注该生,及时给予思想、生活、学习上的帮助。大四时,刘永生又推荐她积极报名参加了“三支一扶”计划。该生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当了一名农村中学教师。毕业时,家长找到刘永生说:“我知道给你送礼你不要,我绣了一双鞋垫送给你。你是好人,是我们家的恩人!”就这样,一双鞋垫成了爱与关怀的见证。

刘永生一直在全校学生规模第二大学院任辅导员,像这样为贫困生解决实际困难的事例不胜枚举。冬天武汉第一场雪,他第一时间向学生捐助并组织全院教工捐助衣被近百件。他还主动呼吁多名校友出资20万元设立了“创达奖学金”和“良师益友奖学金”,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自立自强。学生们常说,有困难,第一时间找刘老师!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二

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凿渠生活中,黄大发同志默默度过了36年宝贵时光,面对失败,勇于跟班学习;面对危险,率先站出来;凿渠不止,奋斗不止。他从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变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

雄鹰痛苦再生,获得了30年搏击长空的新的利器。当人们仰望长天,赞美雄鹰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它的这番苦难。36年的凿渠生活,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释放着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奋勇前进,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三

当前,我们党正在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小康,致力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打赢脱贫攻坚战,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团结带领广大群众努力奋斗。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各级党组织要组织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学习弘扬廖俊波同志等先进典型事迹,满腔热情地关心关爱基层干部,进一步激发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担当尽责、苦干实干、无私奉献的事业心责任感,以实际行动创造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一流业绩。

廖俊波同志生前曾担任福建省政和县县委书记,20荣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称号。3月18日晚,廖俊波同志在赶往武夷新区主持召开会议途中不幸发生车祸,因公殉职,年仅48岁。廖俊波同志长期在基层一线工作,始终牢记党的嘱托,对事业无比热爱,对工作孜孜以求,对群众充满感情。他干工作有股子拼命精神,几十年如一日,舍小家、为大家,家人想和他吃顿年夜饭都不容易。任政和县县委书记期间,面对政和县贫困落后的状况,他立下誓言、迎难而上,以“背石头上山”的劲头带领干部群众开拓进取、苦干实干,该县连续3年进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累计减贫3万多人。他严以自律、廉以自守,从不以公权谋取私利,对家人要求严格,在干部群众中形象好、口碑好。

廖俊波同志是新时期县委书记的好榜样,是用生命践行“忠诚、干净、担当”要求的好干部。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质,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学习他心系群众、为民造福的公仆情怀,把群众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祉;学习他担当尽责、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扑下身子真抓实干,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学习他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道德情操,坚守共产党人政治本色,践行共产党人价值观。各级党组织要把学习廖俊波同志等先进典型与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紧密结合起来,采取多种方式广泛学习宣传,引导党员、干部对标先进,见贤思齐,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践行“三严三实”要求,敢担当、敢负责、敢作为,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在促进改革发展稳定中当先锋、作表率。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四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拉开序幕大埔县银江镇副镇长林开樊同志明知普查苦、普查难还是肩负起经济普查领导小组组长这个重担他发扬攻坚不畏难的精神欣然接受任务,负责全镇经普工作的组织实施。他深深感到摸清家底责任重大自己肩上的担子很重很重必须全身心的投入到这项工作中。

镇经普办成立之初,林开樊同志深感重任在肩,第一次经济普查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谁先行一步谁就会占有一定优势。于是他在没有接到上级安排任务前,从网上下载了大量普查材料进行反复学习,并且把他认为必须掌握的业务要点分发给其他同志学习。在他的带动下,镇经普办形成了学普查、钻普查、议普查的良好氛围,为开展经济普查奠定了坚实的业务基础。

对普查中统计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他首先自已积极参加县普办的培训会,认真学习业务知识,然后分批、分阶段多次组织开展全镇业务培训会,他还不定期召开业务知识答疑会,解决大家普查中的业务问题。特别是对工作中的难题,不上推、不下压,自己想办法,带领大家排除困难,高标准解决好。

二、认真负责,作风扎实。

他对工作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率先垂范。他几乎每天早来晚走,为的就是安排好当天和下一天的工作。每天的经普工作使他精疲力竭,但他仍坚持在经普第一线指挥,无论填表、录入、审核、改错,还是查找遗漏单位都能见到他的身影。他的敬业精神为其他同志所折服,也深深影响和带动了经普工作的其他人员。比如在银江镇明德普查小区,经普查员反复宣传,该小区内的其它个体经营户和单位都按时上交了报表。唯有一家餐厅对经济普查工作一直不买帐、不配合,甚至对普查人员有过分言语。尽管这样,我们的普查员还是胸怀大局,向他们宣传普查政策及相关政策,也表态让餐厅老板相信我们的`一言一行,对报表的各项内容保证进行保密,耐心宣讲了普查员的权力和义务。但是该餐厅老板还是不予填表,对普查员非常冷淡。在这种情况下,林开樊同志多次给餐厅老板打电话,最后找到餐厅老板,亲自把普查报表放在了餐厅,但该餐厅至今也没有完成填表任务。在这之前,不管是送达通知,还是签承诺书,林开樊同志找餐厅老板不下30次,用电话联系近10次,始终没有和他们发生纠纷。但是,在对待该餐厅的经济普查工作上,林开樊同志坚持了原则,坚持了党性,尽到了一名共产党员应尽的责任。

三、精心组织,协调各方。

经济普查是一项涉及全社会、覆盖各方面的工作。林开樊同志深知,仅靠自己一个人强不算强,只有大家强才是真正强。于是,他加强组织协调,坚持以身作则,充分调动全镇普查人员的积极性。在经普的不同阶段,抽调企业办,经管站的干部充实镇经普办。针对经普清查摸底阶段时间紧、任务重、普查单位数量多、涉及面广的实际,根据工作进度,他发挥每个人的特长安排工作,每一项工作都实行专人负责制。一项项工作丝丝相扣,紧密联结,这种合理分工,保证了普查工作高效运转。

林开樊同志就是这样一位在普查工作中,既做指导员又当战斗员,带领全镇普查员圆满完成了普查任务。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五

20xx年6月30日,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强调,作为“一线总指挥”,县委书记们要做政治的明白人,发展的开路人,群众的贴心人和班子的带头人。廖俊波时任福建省南平市政和县委书记,廖俊波用他有限的青春和生命,展现了无限的人生价值,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是践行习要求的好干部,是学习“。

两学一做。

”的突出典范。

廖俊波,一名普通的党员干部,但他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精神、一种崇高的境界、一种卓越的品质。他是当代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是党员干部的学习典范。学习廖俊波的先进事迹、继承和发扬廖俊波的优良品质,是我们组工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通过学习廖俊波先进事迹,使我对廖俊波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努力的方向。

学习廖俊波就要学习他一心为民的公仆精神,做苦干实干的组工干部。入党20xx年,廖俊波同志始终牢记党性原则,在大是大非前坚定立场,舍小家、顾大家,几十年如一日,勤勉敬业,抓工作能在现场就不在会场,始终奔忙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抢险救灾等工作一线,以忙为荣、以苦为乐,一直工作到生命最后一刻。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学习廖俊波同志,就要始终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结合组织工作实际,从大处作眼,从小事做起,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做好事,努力在服务党的事业、服务人民中锻炼成长。

学习廖俊波就要学习他锐意改革的创新精神,做开拓奋进的组工干部。廖俊波敢于担当、勇于创新,当事不推责、遇事不避难。以敢于突破、敢于担当工作精神精神和务实的作风,推动了政和县的巨变、武夷新区的日新月异。在新形势下,组织工作中不断出现新情况、新课题,创新创优是组织工作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必然选择,也是组织工作永恒的主题。作为一名组工干部都要向廖俊波同志那样,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勇于开拓创新,努力培养创新的胆识,打开创新的思路,锻炼创新的本领、投入创新的实践。特别是在从严治党、从严治干部的新常态下,更要围绕从严干部教育、从严干部管理、从严干部监督进行积极探索,克服重选拔轻管理的现象,努力打造一支过硬的执政骨干队伍。

学习廖俊波就要学习他埋头苦干的实干精神,做勤恳务实的组工干部。“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廖俊波长期在艰苦地区工作,他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心里始终惦记群众的安危冷暖、把增进百姓福祉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用真情和实绩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感谢和赞誉。廖俊波同志是当代党员的楷模,更是组工干部学习的榜样。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找准自身的定位,要忠诚于党的事业,深深热爱组织工作,立足岗位实际,恪尽职守,淡薄名利,甘为人梯,务实工作,奉献才干。特别是作为组织部研究室工作人员,更要锤炼严谨细致、务实创新的工作作风,勤勉务踏实地做好各项具体工作,当好领导的参谋助手。

学习廖俊波就要学习他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做克己奉公的组工干部。“风清气正方能政通人和。”廖俊波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堂堂正正做官,用实际行动彰显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他生前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经常深入基层了解情况,倾听群众意见和诉求,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就是学习廖俊波同志克己奉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加强党性锻炼,严格自我要求和自我约束,牢固树立奉献的意识,始终保持组工干部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做讲政治、重公道、业务精、作风好的践行者,用云水一样的容人襟怀,松柏一般坚定的信念实践人生的价值。

连日来,市妇联通过召开专题学习讨论会、撰写。

心得体会。

集中自学等方式深入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并采取“五个结合”,把学习活动引向深入,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成效。

一是与深入学习龙岩市第五次党代会、漳平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省第十二次妇代会精神相结合。引导全市妇女干部解放思想、振奋精神,全心全意为广大妇女群众服务。

二是与“心系妇女群众情暖贫困母亲”党建品牌创建活动相结合。切实转变作风,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努力解决广大妇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实干促发展、树形象。

三是与开展“双亮双比”活动相结合。在全市妇女党员干部中进一步深入开展亮身份比形象,亮承诺比作为的“双亮双比”活动,营造学习先进、崇尚先进、争当先进、赶超先进的浓厚氛围。

四是与迎接党的和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6周年紧密相结合。发挥组织宣传、教育引导作用,带领全市妇女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五是与加强妇联干部队伍建设相结合。办好各类女性培训班,提高做好妇女工作的业务能力和水平,开创新时期妇联工作的新局面。

近日,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广大党员、干部要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身体力行把党的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和群众中去,真心实意为人民造福。

廖俊波同志离开了我们,他的一生定格在20xx年3月19日那场车祸,雨天路滑,小车侧翻,带走了一名优秀的党员领导干部,带走了广受赞誉的“一线总指挥”。廖俊波虽然永远离去了,但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廖俊波同志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基层干部应学习廖俊波的为民情怀。

作为“一线总指挥”,廖俊波始终不忘初心,牢记自身职责使命。深入一线、了解一线,才能做出最真实的判断,廖俊波就是这样践行着职责使命,他主动深入现场,跑田坎、走泥路,勘察现场,考察地形,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经济开发区不断向前发展。他心里装着政和人民,知道山区政和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他是如此奋力拼搏。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作为一线总指挥,廖俊波面对的是一个交通闭塞,基础薄弱,发展长期滞后的贫困县,但是他却不安于现状,没有得过且过,而是始终牢记党的嘱托,铭记组织的信任,不忘老百姓的期盼。他深入调研,与干部群众交流、座谈,确定了新的发展思路,用脚步丈量了每一寸土地,凭着苦干实干,上行下效,硬是让政和摘掉了“穷帽”,破除了“贫困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长期全省倒数第一”的标签,让政和县进入福建省发展十佳。这些成绩的取得,都得益于廖俊波的主动担当作为,取决于廖俊波心中装着老百姓。

“笃行而不倦”。流金的岁月,似水的年华,廖俊波把周末和节假日都贡献给了政和老百姓,在他的带领下,创造出了“政和速度”。他真正不忘初心,始终牢记党的嘱托,尽心尽责,皆因心中有民;政和的干部扑下身子、苦干实干,皆因有一名优秀的“一线总指挥”。廖俊波是一冲锋在前的“大侠”,带领党员干部实现了政和山乡巨变,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发展速度。廖俊波始终把政和老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成职责使命,真正做到了对党忠诚、心系群众、忘我工作、无私奉献,他对得起“全国优秀县委书记”的光荣称号。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基层干部而言,应该学习廖俊波的为民情怀。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无论发展会遇到多少困难,但是只要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就能够用忘我工作来换取骄人业绩,就能够用辛苦付出增强群众的“获得感”。

我市组织广大党员干部收听收看央视新闻联播播出的《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和《廖俊波:政声人去后百姓记心头》。大家认真学习习对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重要指示,纷纷表示要牢记党的嘱托,大力弘扬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不忘初心、扎实工作、廉洁奉公、实干拼创,在“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南平”的实践中建功立业。

连日来,市人大会、市政协、市委办、市政府办通过多种形式,贯彻落实《中共福建省委关于追授廖俊波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传达市委关于深入开展学习宣传廖俊波同志活动的通知,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12日,市人大会党组召开学习会之后,紧接着召开市人大会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动员会。会议指出,省委追授廖俊波同志“全省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并决定开展向廖俊波同志学习活动,这既是对廖俊波同志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市广大党员干部的鞭策和激励。我们要坚决贯彻省委《决定》精神,按照市委的要求,带头学习弘扬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会议强调,学习活动要与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六中全会精神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相结合,与党建工作相结合,与提升人大业务工作水平相结合,与机关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相结合,把学习宣传廖俊波同志当作当前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以实际行动、实际成效来缅怀、纪念廖俊波同志,将身边典型的激励作用转化为服务于民和干事创业的扎实行动,进一步发挥地方国家权力机关的应有作用,为“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南平”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12日,市政协召开党组(扩大)学习会,要求各级政协组织和市政协机关全体干部职工要以廖俊波同志为榜样,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以廖俊波精神推动政协工作。要把学习廖俊波先进事迹与学习xx届六中全会精神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学习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政治品质和廉洁奉公、干净做事的高尚情操,努力做到特别讲政治、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特别能贡献;与百日攻坚工作,再上新台阶、建设新南平的实践结合起来,学习他敢于担当、苦干实干的务实作风和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的敬业精神;与政协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学习他心系群众、勤政为民的公仆情怀,努力做到党政工作推进到哪里,政协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维护核心,围绕中心,凝聚人心,永葆初心,画好同心圆,汇聚正能量,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南平凝聚强大精神动力。

14日,市委办通过召开全办干部职工大会集中学习、支部党员座谈交流、集中收听收看新闻联播等形式,深入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大家表示,要立足党委办公室工作职能,把向廖俊波同志学习与践行“五个坚持”要求结合起来,推动“三服务”工作上新水平。要融入日常深学。坚持先学一步,学深一层,作为“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的生动教材,从他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为人处事的一言一行学起,把他的崇高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对标先进细照。以廖俊波同志为标杆,联系个人思想工作实际,认真查摆自身存在的差距,列清单抓整改促提升,进一步提振精气神、强化执行力。要立足岗位笃行。坚持以工作成效检验学习成果,深入开展“质量效率提升年”活动,围绕打好“百日攻坚战”、推动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等中心工作,高质高效抓服务,当好市委坚强“前哨”和巩固“后院”。

14日,市政府办召开党组(扩大)会议,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学习廖俊波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大家一致认为,廖俊波同志一生对党忠诚、夙夜在公,是“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树立了“标杆”。大家表示,要深刻领会精神实质,把学习宣传廖俊波同志的先进事迹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坚持学在先、走在前,与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相结合起来,深入开展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做到入脑入心。要对照标杆查找差距,从“思想解放、担当尽责、工作落实、为民利民、精神境界”五个方面,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不断整改提升,切实将廖俊波同志的崇高精神力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要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将学习活动与市委市政府开展重大项目、重点工作“百日攻坚战”、推动改革发展等中心工作相结合,以实际行动全力推进政府各项工作落实。

吴立生同志先进事迹材料篇十六

公元前2,陈涉大泽乡振臂一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拉开了反抗暴秦的序幕,成就不朽功业,并非出身富贵才能有所作为,英雄何必计较出身贫寒。只要心不死,心中的那根不甘于平凡的弦还没被岁月的流水锈蚀,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拨动那根弦;只要心中的那团勇往直前的火炭还在燃烧,生命不息,烈火不灭,终将变成积累成火山喷薄而出。想当将军的士兵才是好士兵,巨晓林正是有了这个想当将军的理想才一步步实现了人生的跨越。

巨晓林,一个知识领域的苦心人。

是不是巨晓林在树立自己的理想和做好一切吃苦的准备就能取得成功呢?正如他自己说的“农村人,干活儿不苦!”这是有人问他“23年在外打工,什么时候最苦?”他的简单回答。多少农民工在外打工缺的不是吃苦的精神,而是缺乏的在知识求知路上的执着,缺乏一种对知识的认识,对事业的认识,巨晓林之所以成功源于几十年来对知识锲而不舍的追求,源于对事业的耿耿情怀和热爱,源于数年如一日的默默耕耘。他用实际行动再一次诠释了知识就是力量、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真谛,他不只是为农民工树立了楷模,还为所有人做了榜样。实实在在下功夫专研学习,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立足本职,心中的理想就是学习新技术、新知识,撵上时代,给铁路插翅膀,他明白知识改变人生,知识给人智慧和力量,智慧将点亮人生。新时代是知识不断更新的时代,要想把握时代的脉搏,必须在知识的苦海中不断探索,要不必然被社会淘汰。

不积硅步,无以至千里?书山有路勤为径。巨晓林的成功不是单凭对生活的满腔热情,他利用一切能学习的机会学习,上班跟着师傅学,下班粘着师傅问,工友不分长幼,都是他探讨问题的对象;出工时,他不惜力,抢着多做;收工后,他拿工地废料反复偷偷练习,不想明白疑点绝不休息。他还自学《钣金工艺》、《机械制图》、《电机学》、《电力铁道供电》、《接触网》等专业书籍。为了学习,他每天比别人晚睡一小时。没有辛勤的耕耘就不会有收获的喜悦,好高骛远只能是把大好的时光荒废。学习是苦差,没有持之以恒的毅力是不行的,而巨晓林就做到了,所以他成功了。当我们遇到难题或者不满时,拍拍自己的胸口,我们真的做的很好吗?我们真的能像巨晓林那样投入到这个一下子看不到回报的事业中吗?我们平时为自己更进一步发展准备了什么?我们在面对巨晓林成名机会的时候是不是肚子里面真的存上了墨水,还是像东郭先生那样就是凭的运气呢?我们都还年轻,不在此时为自己的青春轰轰烈烈的拼一下,等待何时,莫非要等到中年时自怨自艾,会给自己找要是我还年轻,我会好好干,为时已晚,我们一定要立足岗位,学到的是自己的,在勤奋的大船上没有落后的水手,在我们积累到自己的有实力去航海的船长时,又一个巨晓林将向你招手。

学习巨晓林先进事迹,要牢固树立以正确的劳动观、正确的人生观、正确的群众观、科学的发展观、先进的文化观为主的“五种观念,”并争作主人型、知识型、敬业型、创新型、文明型的“五型员工。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2359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