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后,写下自己的读后感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式。读后感应该注重细节和感悟,展示对书籍内容的深入理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收集的优秀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无论是对于热门畅销书还是经典文学作品,这些读后感都是作者的独特见解和感悟,或许能够帮助你找到与自己的观点对话的声音,或者与你产生共鸣。阅读这些读后感,希望能够给你带来一些启示和灵感,促使你将自己的阅读体验更好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或许会遇见心仪已久的作品,或许会发现新的阅读灵感,或许会碰撞出火花,一起探索阅读的乐趣吧!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一
《常识》是一本当代青年不可不读的经典名著。那看了潘恩常识之后,你的阅读感悟你知道怎么写了吗?来看看本站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潘恩常识读后感,希望你喜欢。
“常识”问题,表面看似简单,实则关系重大。所谓“常识”,就是那些人所共知的普遍道理和知识;“常识”之中,往往包含着一般的规律,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是“自然和理性”的呼声,代表社会生活的“常态”。我国古人常说“世道人心”,拿现代的话说,就是人性和国情,实际上也就是生产、生活和做人的基本法则。这方面,我国有着丰富的“国粹”。例如,“二十四节气”、《增广贤文》等等,都是传统社会中国人必须自幼学习、烂熟于心、灵活运用的“生活法则”、“生存策略”。不了解这些国粹,就是“没文化”;违背这些“常识”,必然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离经叛道”,成为反社会的力量。因此,遵循“常识”,按照“常识”的要求行为,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公民的基本素养。认真地对待“常识”,按客观规律办事,也是各项事业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要求。
然而,在当前我国的司法活动和司法改革过程中,却出现许多与法治的“常识”和司法的规律要求不符的现象,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
“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也就是通常所谓“司法独立”或“独立司法”,不仅是世界各国公认的基本法治准则,也是我国宪法和法律明文规定的基本法则。但是,最近几年来,法院系统在审理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案件时,往往受到各种干扰甚至破坏。有的案件,符合立案标准,却不能立案,原因是“领导关照”,担心纠纷进入司法程序,会“妨碍招商引资”,或“影响社会稳定”;有的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充分,程序也没有问题,该按时结案的却不能结,当事人无可奈何,只好寻求其它途径解决问题;有的案件,按照合法的司法程序,已经形成司法裁判,但是经过“某方面”研究,一切程序推倒重来,必须按照新定下的“基调”重新审理。
托玛斯.潘恩这个名字,我最早是在高中的历史书上见到的,以前对他写的《常识》这本书也只是从历史书上了解个大概意思,当时的我,对《常识》这本书的理解就只有:美国人在这本书的激励下,向英国发起独立的宣言。至于书本上的内容就一点都不了解。现在我要去看这本书,所以先上网搜一下托马斯·潘恩这个学者的背景资料。
虽然有不少人并不知道托马斯·潘恩《常识》这本书,不过他的这本著作在18世纪在北美可是热极一时。
而我记得之前高中的历史书写,当时在北美几乎人手一本《常识》的。哈哈,我想这有可能是过于夸张了。不过,对于当时北美的现状来说,人们怎么样去建立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如何建立一个把人的基本权利尽量维护好的国家,这本小册子的普及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次因为要写论文,我需要去看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借这次看书的机会,正好把我在心里面一直思考的问题给解决了。
《常他在识》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质进行了说明。在里面,我最记得的是“客观的需要像一种吸引力似的,马上会把我们这些刚到的移民组织社会,而彼此从社会生活中所得的幸福就会确立起来,并且只要人们始终互以真诚相待,就不必有法律和政府的约束。
这一句就很深刻的说出人们可以自己管理自己,”并不一定需要政府。
我要说的是,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种种公民权利,在200多年前的中国,还只是皇帝让你有才能有的。所以说在18世纪的那个年代,潘恩产生这样思想火苗,就真的可以说是伟大的。
虽然我对潘恩的文学描写习惯不是很适应,加上看的又是翻译本,所以难免对中间的意思理解出现偏差,但还是可以看的出潘恩是有冷静地把人类从出现开始起认真思考过的。
书中较为详细的描述了人怎样适宜群居,群居后产生的利益冲突,法律的产生,以及公共事务的维持,当族群扩大时,公共事务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专门人员来做,这样就产生的政府,还有以后政府逐渐会因为恶的本性而对公民权利产生威胁、以及会把手中的职权滥用而为自己谋利。
···议会成“···员们由于对国家事务已积有经验,将成为干练而发挥作用的议员,而整个会议既经人民授权,就具有真正法定的权力。
”潘恩多次强调说,要把政府的权力真正用到人民身上,不能滥用职权,来为自己谋私。
不可否认,这本书的普及使得北美的大陆广大居民意识到,他们有权独立,且独立后要小心的设计一种制度,使之不至于在长年累月的运转之后,慢慢从为公民公共事务进行服务的机构转变成一个随处可见的冷脸的办事效率低下的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大事小情均以机密不可外泄的理由进行搪塞人民的一只由纳税人来供养的怪物。从这,我相信而且潘恩在《常识》中也说明了,《独立宣言》的作者们,以及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绝大多数都是《常识》的读者,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起09年的高考。
作文。
“常识”这个词表达出来的意思仿佛应该是大家不用看什么书或者别的资料就能知道的事情或道理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能让09年的考生想到头晕了也有多少人甚至一辈子都不曾想过或者有机会去接触过他们总以为自己由一个看起来很伟大的领导人领导着却不知道一个信息流动性很差或只有单向信息流动的社会下可以把任何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塑造成有史以来最聪明、最有道德、最有同情心的人所以潘恩在《常识》中强调:
“只有公开地和断然地宣布独立,才能很快地解决我们的问题;决定北美的命运要依靠人民在议会中的合法呼声,依靠军事力量,或者依靠平民的起义。
”独立是维系和团结北美的唯一纽带,就是说明人权的重要性。说起人权,这是人生来就有的,不过首先还是得自己尊重自己,要不然就说不上别的啦。就像现在社会上出现这么多的有毒食品,这是不理别人的健康,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了,还说的上什么人权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去看看这本书,也能从中有所获益吧。
尽管这只是一本小册子,但里面的内容足够有分量,其承载的历史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有人称这本书是美国独立革命的教科书,在独立战争中,美军屡屡败退,士气低落,但此书一出,就立刻改变了当时的战争情况,以致于在1776年取得了特仑屯战役的胜利。连华盛顿也承认这本书在很多人心里,包括他自己在内,引起了一种巨大的变化。很多历史学家也发现,在《独立宣言》里强调的那些民主原则早已在《常识》这本小册子里面得到了强调和阐述。
在序言里,潘恩就言辞激烈而慷慨的称:凭借火和剑将一个国家夷为荒原,公然挑战人类共同的与生俱来的权利,意欲消灭人类权利的捍卫者,这是每个人拥有感情与理智的人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在书的开头,作者并没有大肆号召人民起来反抗英国的殖民统治,而是通过阐述政府的起源和构成的常识,组建政府的各项原则,然后推及到英国政体的缺陷,认为英国的君主制和世袭制不是体现平等的思想,不能保障人民的自由和安全。
所以他认为所谓的论争已经毫无意义,只能拿起武器来解决这个问题,才会开启一个新的政治时代和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只有独立,也就是建立一种大陆形式的政府,才能保障这个大陆的和平并确保她免受内战影响”。并且他还通过债务数据和军事装备的计算,对未来制度的描述,以及各种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美洲取得独立并不是想象中那样困难,我们有取得胜利的实力和动力。这个激进主义者的这一番言辞这大大鼓舞了士气,对于美国独立战争的胜利有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二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提到国学就不得不提到儒家和道家,他们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历史。
对于入世者,孔孟之道可谓必修;出世者则与老庄相伴。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在不同时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对中国历史起过很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打击下,理想破灭了,心灵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道家仍可存在发展。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三
《礼仪之花处处开》 寒假里,我看了《文明礼仪教育读本》。
我手捧那这本蓝色封面的书时,感觉沉甸甸的。
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文明礼仪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就像我们贴身侍卫一样伴随着我们成长,在我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书本,认真地阅读起来。
不时被其中的文明礼仪小故事深深地感动了,除了平时的日常用语、态度举止以外,还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
如上课听讲的学校课堂礼仪,过马路要走斑马线的交通礼仪,爱护绿化公物的社会礼仪,孝敬长辈的家庭礼仪……这些生活中的小细节,处处体现着文明礼仪规范。
这本书,让我真正认识到文明礼仪的重要性,也给我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让我去学习。
看完了这本书,我的收获很大,感想也很多。
此时的我,脑子里出现了宽阔马路上,可以随处可见地上的痰、垃圾,为什么会有这些脏物呢?就是因为有些人不自觉,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而且又觉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没有人看见,没有什么大碍。
他们丝毫不觉得自己的行为已经影响了市容,影响了别人的良好的生活环境。
让同学间相处得更团结更和睦;在家里,我更要孝敬老人,尊敬父母,主动帮助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分担他们的辛劳…… 总而言之,我要对照《文明礼仪教育读本》,严格要求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我愿“文明礼仪”这棵种子,在我们的心里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我们的环境就会变得焕然一新,我们的城市就会变得美丽多姿,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和谐温馨,希望礼仪之花开满人们的心间。
我读了《现代礼仪规范读本》后让我感受颇深,深刻地体会到礼议在社会中的重要性,书中讲述了:礼仪就在你的身边,伴你工作、伴你生活、伴你学习和成长。
你只要与人打交道,不论在什么场合,你都得知礼、识礼、讲礼、施礼、敬礼和回礼。
不懂礼仪,会让你时时尴尬,处处献丑,有时一个无礼的小动作也可能会扭曲别人对你的认识,甚至毁掉你的大好前程。
我们常说“你的形象价值百万”,这个形象不仅指衣着打扮,还涉及言行举止等礼仪礼节礼貌的各个方面。
如果说人生中哪门学问时刻与人相关,那么这门学问非礼仪莫属。
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是互相尊重的需要,也明白了礼仪的深邃内涵。
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的深入和扩大,人们应从狭小空间走向世界,了解各国的风情礼俗,更好地发展我国传统礼仪规范。
综观中外对“礼仪”含义的理解,它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基本意思:
其一,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见了面不自觉地要伸出手,临走时下意识地要说声“再见”。
没有人非逼着你这样做,但你却觉得只有这样才算合适和正确。
其二,礼仪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当然,不可能全世界每个人都遵从同一礼节,但相对于偶然性的行为,礼仪却是普遍的。
现在,国际上通用见面打招呼时说“你好”。
其三,礼仪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如约束人类欲望,保证社会秩序,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
当然,这是概念上的认知,和外在表现是有区别的。
礼仪不应该是纸上谈兵、空洞无物、不着边际、故弄玄虚、生编硬造。
“礼者,敬人也”,这是礼仪的精义。
该怎么样,不该怎么样,就看能不能敬人、敬大多数人,而不能为虚伪而礼仪,为造作而礼仪,为礼仪而礼仪。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礼仪具有世界通用的特性
无论是交际礼仪还是公关礼仪,都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并得到共同认可的行为规范。
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可谓千姿百态。
从人种来说,有黄色人种、白色人种、黑色人种、棕色人种,还有混血儿;从民族来说,有汉族、蒙古族、俄罗斯族、阿拉伯民族、印第安族、日耳曼族、日本大和民族、朝鲜族等;从语言体系来说,有汉语、英语、俄语、法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等。
人们尽管分散居住于五大洲、四大洋的不同地方,但是,许多礼仪都是世界通用的。
例如:问候、打招呼、礼貌用语、各种庆典仪式、签字仪式等,大体上是世界通用的。
虽然由于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形成了许多特有的风俗习惯,但就礼仪本身的内涵和作用来说,仍具有共通性。
正是由于礼仪具有共通性,才形成了国际交往礼仪。
二 礼仪是一种文明的表现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从降生那天起就开始了对文明的追求,亚当和夏娃用树叶遮身便是文明之举。
人类从茹毛饮血到共享狩猎成果,从盲目迷信、敬畏鬼神到崇尚科学、论证无神,从战争到和平,尤其是文字的发明,人类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文明、宣传文明、实验文明。
文明的体现宗旨是尊重,既是对人也是对己的尊重,这种尊重总是同人们的生活方式有机地、自然地、和谐地和毫不勉强地融合在一起,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的行为规范。
这种行为规范包含着个人的文明素养,比如待人接物热情周到、彬彬有礼;人们互帮互助、彼此尊重、和睦相处,体现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文明、友好;注重个人卫生,穿着适时得体,见人总是微笑着问候致意,礼貌交谈,文明用语,这也体现出人们的品行修养。
总之,礼仪是人们内心文明和外在文明的综合体现。
三 礼仪具有与时俱进的特性
礼仪的历史演变到今天,各个国家和民族都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礼仪文化和礼仪规范。
英国人的绅士风度、法国人的浪漫情调、美国人的洒脱自由、日本人的男女有别等等,已为世界所共知。
但另一方面,当今世界也形成了一些被普遍认可和接受的礼仪惯例。
个性与共性并存,特色与惯例同在,共同构成了当今世界礼仪的亮丽风景。
通过《现代礼仪规范》的阅读学习,让我们更加懂得了学习礼仪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对民族和后代负责的表现,作为一线的市场工作者,我们要用礼仪观念滋润心灵,用礼仪准则规范言行,加强礼仪上的学习,只有不断进取,才能使自己在这方面有所进步和提高。
不论是商业礼物还是个人礼物,都能巩固关系及联络友谊,所以馈赠礼物也很重要,但他也有很多礼仪。
让我们来看哈。
礼品不可太贵重,应强调“礼轻情意重”,注重纪念意义。
可选择有纪念意义的、有特色的东西作为礼品,如能馈赠即使有钱也难买到的特制纪念品则更佳。
另外,还要考虑到客人的情趣,如对方是文化人,可以送张国画,对方较高雅,可以送音乐盒等。
总之,应使礼品价值大于其物质价值,切不可将送礼变成贿赂。
喜礼一般在婚前送到。
对于深交的朋友,即使对方请贴未到,也可先行送礼。
开张答谢礼必须在揭幕或剪彩之前数小时送到,以送花篮最为普遍,也有送镜屏或镜画的。
问候礼在得知朋友、同事可以送水果或鲜花。
朋友帮过你的忙, 为了表示谢意,送对方一些酬劳礼也是应该的。
凡这类送礼,非寻常可比,所送的礼物,第一要投对方所好,第二要适合对方使用,要因人而定。
赴宴礼品可在宴会开始前送到主人家,以表恭敬。
如赴私人家邸访问,应注意为女主人带些小艺术品、土特产等。
如果有小孩,可带些糖果玩具。
吊丧赠礼通常以花圈、挽联为多。
礼品最好有彩色包装。
送礼时一般应当面赠送,可附上祝词和名片。
收礼时最好当面打开包装欣赏礼品,并握手致谢:“我非常喜欢”、“好漂亮”、“谢谢”等。
收到寄来的礼品,应及时回复短信或名片致谢。
1、 人多的场合如何赠送礼品:
首先要考虑礼品的数量、礼品发放的范围、礼品的种类。
在人多的场合发放礼品,往往可能会漏掉一些人,因此,要格外小心礼品的数量。
宁可多备一些,不可少发,否则会导致一些尴尬。
也可双方协商好,只赠主宾,其他客人的礼品另择机赠送。
另外,人多场合赠送的礼品不宜过于贵重或具有针对个人的倾向。
2、 选择礼品要考虑赠礼的对象:
选择不同的礼品给不同的人是很多国家的习俗,特别是不同身份的人给不同的礼品非常重要。
如果给主人和陪同人员的礼品完全相同,在一些国家会被认为是一种不尊重。
把受礼人的单位或姓名刻在礼品上的某个位置,注明赠礼的理由,会使礼品具有更大的珍藏价值。
同一个人在前后几次见面时要尽可能分送不同的礼品,否则说明赠礼人欠缺诚意。
3、 送花小常识:
世界各地都有送花的习俗,但要注意的是:
西方人送花只送单数,但不能送13枝;西方人送花一般用玫瑰代表爱情,用菊花代表哀思;很多地方的人都认为黄色的花不太好,所有送黄色花要慎重;日本人送花不送荷花,因为荷花经常被画在棺材上;每个国家基本都有自己的国花,送国花一般都会受欢迎。
4、 不适宜赠送的物品:
刀。
赠送刀子被认为含有一刀两断的意思,应避免选作礼品。
但有两种刀有时可以作礼品赠送:一种是特别富有民族特色的礼品刀(如阿拉伯弯刀),另外一种就是瑞士军刀。
很多国家的男子很喜欢这两种刀;
钟和鞋子。
钟或代表死亡,或代表浪费时间,因此不作礼品送人。
鞋子往往被认为不洁或不吉利,也应避免作为礼品;
药品。
药品与疾病、不健康或死亡相联系。
但保健品在很多国家受到欢迎;
动植物活体、生鲜食品、种子不宜送外国来访客人。
许多国家有很严格的动、植物检疫法,不允许此类东西进入国门。
5、 赠送礼品的包装:
包装礼品前一定要把礼品的价格标签取掉,如果很难取,则应把价目签用深色颜料涂掉;
要注意从色彩、图案等方面选择适合的礼品纸。
不选用纯白、纯黑色包装纸。
要注意有些国家和民族的人对色彩与图案有不同的理解。
如果用彩带扎花,不能结出“十字”状,日本人则不喜欢“蝴蝶结”;
如果礼品的托人转交,或者为了保证受礼人知晓礼品的来源,可以在礼品包装好后,把送礼人的名片放在一个小信封中,粘贴在礼品纸上。
6、 赠礼的时机:
赠送礼品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一般习惯是: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四
正值端午,一家人团圆的日子,我们这群大学的兄弟们又聚在一起,却是阴阳相隔,痛心疾首。
就在两个月前阿俊结婚,大伙聚一起还在感慨,要聚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还约好六月聚你的新婚单身趴,而如今却成了永别。
生命总是那么脆弱,生死离别是人生中不得不经历的事,虽然心中淡然,却终究会来得猝不及防。
回想过往,自己近距离接触死亡已有四次,那种死里逃生后的窃喜和后怕,让我很早就懂得珍惜当下所拥有的。
前几年有个同学问我,怎么看你人家结婚你都好像有到场?在我看来,或许大部分人的一生就两件重要的事,一个是结婚,一个是死亡。或许每一次重逢都将是最后一次,又何尝不能在自己能抽出时间去做一件件有意思的事情。
珍惜当下,心中无憾,才能活出生命的通透。
现在回家时间越来越少,喜欢和家里老人待一起,听他们说说话或一起发发呆,总能得到心灵的慰藉。
趁现在有机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做一些不做会后悔的事,当某一天面对死亡,也就释怀了。
纪伯伦说:当你解答了生命的一切奥秘,你就渴望死亡,因为它不过是生命的另一个奥秘。生和死是勇敢的两种最高贵的表现。
好好活着,好好死去!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五
美国当代著名政治家迈克尔罗斯金的大作《国家的常识》,虽说算是一本通俗读物,读起来却也不是那么顺畅,主要是因为涉及的国家较多,而且叙述多有跳跃。遗憾的是本书缺少了美国和中国篇,这也使得本书的分量有所减轻。草草读过本书,没能释解我诸多疑惑,只有一些只言片语的印象。我也在想,中国篇会是什么样子,这位美国政治家会对中国存在很大的偏见,还是可以公正的看待呢?或许看到了,也无法真正做出准确的判断吧。
国家是什么呢?当我们说热爱我们的国家的时候我们到底爱的是什么呢?我们是热爱这一片土地还是热爱悠久的历史?抑或是其他什么。国家首先是有自己的领土,当我们想到国家时首先想到的可能也是他的地理位置的所在。有一种思想认为国家应该意味着民族,以色列,巴基斯坦都是这样的典型,从一个民族走向国家创立之路。美国是由欧洲移民创立的多民族宗教信仰各异的各色人种组成。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绝大部分民族对国家有高度认同感。普遍认为日本和韩国朝鲜属于单一民族国家,尽管其国民中也有其他民族人员。
国家是怎么建立的呢?无论是欧洲的城邦,还是亚洲的部落,最初都选择了在民众中具有超人智慧和能力的,能够带领族众开疆扩土,为部族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能带领族群抵御外来的侵扰的人作为帝王,族众生存的区域因为要守土保疆,就有了用来打仗的军队。军队需要供养就产生了税收劳役等制度,这样就形成了国家。但是,每个国家的走向又各有不同。公元前753年,罗马城邦因贵族妇女露克莱蒂娅被罗马王国第七任国王的儿子塔克文强奸,露克莱蒂娅将被强奸的事实告诉了自己的丈夫、父亲、哥哥和弟弟,又来到罗马城邦的广场向在场的罗马公民进行了告知,然后自杀身亡。罗马城邦的民众感到震惊,民众感叹的是一个贵族妇女尚且遭受如此凌辱,对平民更可能甚之。罗马民众发誓打破强权,将独裁者永远赶出了罗马。露克莱蒂娅的丈夫和弟弟被罗马百人会议推选为罗马第一任执政官。权利的分割、监督和制衡初见雏形。
中国的民众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同样具有超人智慧和能力的,能够带领族众开疆扩土,为部族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能带领族群抵御外来的侵扰的人作了帝王。比如早期的三皇五帝、尧舜禹。而在中国民众眼里始终有明君昏君的区分,每个朝代几乎都经历了兴盛和腐败衰落的阶段,造就一片朕的江山,朕为万民造福。此后的几千年里,你方唱罢我登场,改朝换代频繁,民众也一直希望我皇英明,期待万世安康。直至清廷退位,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中都未能逃脱这般命运。与罗马相似,因秦始皇的暴政,民众揭扞而起,一些人认为皇位应传给公子扶苏而对胡亥皇位的合法性表示怀疑,一些人则信奉王侯并非天降,刀剑之下,胜者为王。同样的际遇,走向竟是如此天壤之别呀!
国家对于普通民众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是依靠和依仗,是强大的后盾,还是只是一份情怀呢?我始终不能理解那些移民他国甚至加入他国国籍的人士口口声声叫得比谁都响的所谓爱国之心。我也不相信那些动辄给他人扣下不爱国的大帽子的贪污腐败挖祖国墙角的贪官污吏们是真的爱国。
一个国家有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有贵族和平民阶层之分。虽然有时并不那么泾渭分明,作为一个具体的人有时也无法确认自己的身份,更何况这种身份会因时事变化而变得不同。
公元前278年,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屈原带着对楚国的无限热爱与惆怅舍身投入汨罗江中。楚国对于屈原来说,大过了自己的生命。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哀婉声声,在陆游心中,统一的国家原来是在万事皆空之外的至高存在,难怪他会“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看一本书,了解一些知识,生出了些许感慨!这本《国家的常识》是一本通俗读物,并不是严肃的政治教材,书里的观点也不一定完全正确,但无疑会给人以启迪。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别的国家的形式也会让我们眼界变得更宽。国家并不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也不是有国才有家的简单说教,更不是过去的封建王朝之朕的天下。
国家是什么?我们谈论爱国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谈论些什么?我们该怎样去热爱我们的祖国?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做起来还真没有那么容易。不然,就不会有人说爱国从抵制开始了。(程伟)。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六
1、随着科技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运输方式也越来越多元化。正因如此,我们在行驶交通工具时,也要注意安全。
我曾经在网络上看到过这样一段小故事:一个年轻人在英国交了一个女朋友,结果没过多长时间他们分手了,原因是:年轻人过马路时闯了红灯,英国姑娘吃惊的说:“连红灯都敢闯?还有什么违法的事你不敢做?”回国后小伙子又结识了一位中国姑娘,结果小伙子却因为过马路没有闯红灯分手了,中国姑娘评价小伙子说:“一个连红灯都不敢闯的人,能有什么大出息?”当我看完这个段子,让我体会到假如你为了显摆自己的出息而闯红灯,那你将有可能失去生命。而你只要停留那十多秒的时间,那你的安全就会得到很大的保障。
因为闯红灯,而离开一家三口;因为疲劳驾驶而失去生命;因为酒后驾车而离开世界。这样一个个鲜血的例子,时刻警戒着我们注意安全。假如停留几秒钟,酒醒后,休息一会儿你都做不到,死神会把你拖走离开这美丽的世界。
尊重我们彼此的生命,家庭里,让孩子们快乐的玩耍,让我们亲人安全驾车,让我们的朋友安心的`行走,那就让我们自己的文明和爱心共同撑起一片生命的晴空。
2、星期天上午,我和妈妈一起观看了泰安电视台农科频道播放的《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通过这次讲座,我知道了当地震发生时,我们应该怎样避震、面对火灾我们该如何逃生自救等安全问题。虽然天灾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掌握了更多地安全知识之后,在灾难降临时就有可能有更多的获救机会。
我在收看了讲座后,学到了很多有关地震、游泳、火灾等方面的知识及其它安全方面的注意事项。比如在发生地震时我们要躲到桌子下或狭小空间的墙角处。夏天游泳时要做到四不要,当其它小朋友溺水时,不要自己下水救助,要呼喊大人或打110报警。遇到火灾时要及时报警,用湿毛巾捂住嘴和鼻子,尽量贴近地面逃离火灾现常我们在上学放学的路上要遵守交通规则,过马路时要走人行横道,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在上下楼梯时不要拥挤打闹。
3、同学们上学和放学的时候,正是一天中道路交通最拥挤的时候,人多车辆多,必须十分注意交通安全。
(1)在道路上行走,要走人行道;没有人行横道的道路,要靠路边行走。
(2)集体外出时,最好有组织、有秩序地列队行走;结伴外出时,不要相互追逐、打闹、嬉戏;行走时要专心,注意周围情况,不要东张西望、边走边看书报或做其他事情。
(3)在没有交通民—警指挥的路段,要学会避让机动车辆,不与机动车辆争道抢行。
(4)小学生在放学排路队时要头戴小黄帽,在雾、雨、雪天,最好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以便于机动车司机尽早发现目标,提前采取安全措施。
(5)骑自行车,不要骑速过快,要小心避让,要骑在自行车道上。(未满十二岁的,不可骑自行车上路)。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七
管理的书并不一定管理者才有必要去读,工作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处在管理的环境中,了解管理知识明白其中的游戏规则,能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我一直认为的一个观念,大家之所以来这里工作,是有个人需求的。可能是一份薪水,可能是进步,发展,和实现个人价值。这里要回答的一个问题是:「人们为什么工作」企业和个人是一个双向选择过程,各取所需,各司其职,双方都会关心投入产出比。所以,关于如何搞清对方需求,给予激励,提高绩效。
激励让人们自己做出选择并愿意付出。这个定义中强调的是自己两个字。在激励部分提到了人为什么要工作,也提到了赫茨伯格的保健激励理论。书中提出了几个比较有意思的观点:
1、涨工资并不会带来满足感。
根据保健激励理论,工作是福利保健因素,而不是激励因素,涨工资不会带来满足感,只会降低不满。对于保健因素应该覆盖绝大多数的人,并且要做到只能涨不能降,否则对士气影响很大。而激励部分要对少部分人。并且强调,特别高的工资并不是好事,对员工和企业都是有害的。
2、最低层次的需求影响最大。
根据马斯洛需求模型(生理、安全、交往、尊重、自我实现),如果生理和安全的需求出现问题,那么对士气影响最大。如果一个企业经营不善、宣布裁员对没裁的员工也非常影响士气,而不是有激励作用。
3、人不流动也许是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根据奥得佛的理论,人的需求各个层次是并存的,而不是完全由最底层逐步往高层走,当人的高层需求得不到满足时,遇到挫折时,会选择低层需求。不流动也许就仅仅是为了满足生理和安全需求,这个对个人和企业都非常有害。
4、满足感高并不一定带来高绩效。
有时提高很好的福利,对有些人可能带来很高的满足感,但是这些满足感却不能带来好的绩效,除非这个是不差钱的垄断企业、行政机关,否则是不能长久的。最好的应该是让满足感来自于工作本身,这样才能有良性的循环。
5、不公平是绝对的。
一个组织中只能做到:我的获得/我的付出=他人获得/他人付出;不可能获得是公平一样的,那么就成了大锅饭,没有任何的`促进。另外也启示管理者,表扬和给他人奖励时因先说这个人的付出,然后再说奖励,这样其他人更容易接受。
6、成本最低的激励措施。
1、鼓掌(鼓掌要超过9下才有效果)。
2、赞美。
3、鲜花。
4、隆重的仪式。
7、激励不起作用的情况。
1、工作超负荷,严重影响生活、健康。
2、角色不清,任务冲突;让员工做不适合他做的事情。
3、不公平的待遇,同工不同酬。
激励是工作的发动机,激励工作做的好能激发员工的潜力,能让组织焕发生机活力,让员工自发的去奉献自己,实现双赢。
最后《管理的常识》这本书,在物理空间上,它很薄。但这不妨碍它能囊括很强大的内容,这些内容很适合细细品读与感悟。也很庆幸在这个时间遇到一本好书,让自己重新总结和审视过去的经验和见识。最后,管理,确实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八
托玛斯.潘恩这个名字,我最早是在高中的历史书上见到的,以前对他写的《常识》这本书也只是从历史书上了解个大概意思,当时的我,对《常识》这本书的理解就只有:美国人在这本书的激励下,向英国发起独立的宣言。至于书本上的内容就一点都不了解。现在我要去看这本书,所以先上网搜一下托马斯·潘恩这个学者的背景资料。
虽然有不少人并不知道托马斯·潘恩《常识》这本书,不过他的这本著作在18世纪在北美可是热极一时。
而我记得之前高中的历史书写,当时在北美几乎人手一本《常识》的。哈哈,我想这有可能是过于夸张了。不过,对于当时北美的现状来说,人们怎么样去建立一个没有国王的国家、如何建立一个把人的基本权利尽量维护好的国家,这本小册子的普及实在是太重要了。
这次因为要写论文,我需要去看托马斯·潘恩的《常识》,借这次看书的机会,正好把我在心里面一直思考的问题给解决了。
《常他在识》中把人民为什么要建立政府,以及如果不对政府加以小心的戒备,就会对人民的基本权利进行践踏,还有人的自然权利与政府的恶的本质进行了说明。在里面,我最记得的是“客观的需要像一种吸引力似的,马上会把我们这些刚到的移民组织社会,而彼此从社会生活中所得的幸福就会确立起来,并且只要人们始终互以真诚相待,就不必有法律和政府的约束。
这一句就很深刻的说出人们可以自己管理自己,”并不一定需要政府。
我要说的是,现在大家习以为常的种.种公民权利,在200多年前的中国,还只是皇帝让你有才能有的。所以说在18世纪的那个年代,潘恩产生这样思想火苗,就真的可以说是伟大的。
虽然我对潘恩的文学描写习惯不是很适应,加上看的又是翻译本,所以难免对中间的意思理解出现偏差,但还是可以看的出潘恩是有冷静地把人类从出现开始起认真思考过的。
书中较为详细的描述了人怎样适宜群居,群居后产生的利益冲突,法律的产生,以及公共事务的维持,当族群扩大时,公共事务不可避免的需要有专门人员来做,这样就产生的政府,还有以后政府逐渐会因为恶的本性而对公民权利产生威胁、以及会把手中的职权滥用而为自己谋利。
···议会成“···员们由于对国家事务已积有经验,将成为干练而发挥作用的议员,而整个会议既经人民授权,就具有真正法定的权力。
”潘恩多次强调说,要把政府的权力真正用到人民身上,不能滥用职权,来为自己谋私。
不可否认,这本书的普及使得北美的大陆广大居民意识到,他们有权独立,且独立后要小心的设计一种制度,使之不至于在长年累月的运转之后,慢慢从为公民公共事务进行服务的机构转变成一个随处可见的冷脸的办事效率低下的利用职权贪污受贿的大事小情均以机密不可外泄的理由进行搪塞人民的一只由纳税人来供养的怪物。从这,我相信而且潘恩在《常识》中也说明了,《独立宣言》的作者们,以及美国宪法的制定者们,绝大多数都是《常识》的读者,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
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想起09年的高考作文,“常识”这个词表达出来的意思仿佛应该是大家不用看什么书或者别的资料就能知道的事情或道理,可就是这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却能让09年的考生想到头晕了,也有多少人甚至一辈子都不曾想过或者有机会去接触过,他们总以为自己由一个看起来很伟大的领导人领导着,却不知道一个信息流动性很差或只有单向信息流动的社会下可以把任何一个资质平庸的人塑造成有史以来最聪明、最有道德、最有同情心的人,所以潘恩在《常识》中强调:
“只有公开地和断然地宣布独立,才能很快地解决我们的问题;决定北美的命运要依靠人民在议会中的合法呼声,依靠军事力量,或者依靠平民的起义。
”独立是维系和团结北美的唯一纽带,就是说明人权的重要性。说起人权,这是人生来就有的,不过首先还是得自己尊重自己,要不然就说不上别的啦。就像现在社会上出现这么多的有毒食品,这是不理别人的健康,连最基本的道德都没有了,还说的上什么人权呢?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可以有机会去看看这本书,也能从中有所获益吧。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九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知道什么是教育常识,而我缺不爱学习,并不清楚教育常识的内容,猜想就是有关教育的最基本而且简单的事实性的知识与道理。就在暑期阅读任务的要求下,我初步接触了这本书,怀着反思教育常识的迫切心理,我认真读了这本书,就像作者说的:“我期待的读者,是能够在思考、质疑、实践中完成自我建构的`读者。”
全书七个部分七个主题,依次为“人性常识、教育理想、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学生常识、教师常识和教学常识”等七个专题。从各章标题来看,该书的论述体现了从学理到实践、从宏观到微观的发展过程,其内容也是把高深的理论化为实践的细节,是一本高效课堂的实践手册,更多的是操作的指导,而不是空泛的理论的。
这是一本“接地气”的教育指导书,是我们年轻教师修练基本功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指导用书,如果说一位教师要想在教育教学中有所提高,找到可行的策略,或者一位教师要实现从一般转变为优秀教师的蜕变,《教育常识》最适合不过了,只要有心,我们总能从作者的视角和思想中捕捉到与自己教育教学现状和观念聚焦的部分,从而激起新的认识、思考、灵感或者发现。让我们去进一步印证那些自己理解了的教育常识,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主张乃至于教育理念。
这本书带着严肃、认真和尊重的态度,引领我们找回和确立常识、倾听和理解常识、再思并创造新的常识。对常识的遵循和坚守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基本素养和道德底线。
书中有这样一个观点给也我留下深刻印象:教育不是雕刻,而是唤醒。教育的本质如此,管理的本质亦如此。管理有的时候需要规范,有的时候需要雕刻,但管理是发挥人的潜质的事业,人的潜质到底如何连人自己都不清楚,一旦被唤醒将是不可估量的力。
读了这本书,深切感受到李教授的每一个观点都是高度概括了教育的本质,从深层挖掘分析了教育教学的规律,对阐述的每一点都有深刻的体会。于是我试着“让我们的数学课慢下来”。给孩子足够的思考交流的时间,把说的机会让给孩子们,让他们充分展示自我,久而久之孩子们树立了强大的自信心,增强了对数学课的极大的乐趣。可见,课堂需要停顿的地方很多,今后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停顿和等待。
对我们而言,教育常识的获得,不仅需要发现和学习,更需要应用和创生,唯有如此,教育常识才会扎根于内心之中,变成自我存在的根基。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十
每当感觉自己力量很小,对于现状我难于施予自己的想法或者控制,而尽力让自己趋向多元化,就算在市场经济主导的旋窝中也能明白自己的位置,是对周遭人事或者国家,最好的回应吧。总会有一种突出技能,让你独立于其他人,甚至用它去实现自己的追求。可我终究还得努力成长,别人的看法,我是如此地被影响。体验的不足,让我难于去跨出这一步啊。
因为自己把体验看得重,太多的事情,让炭头难于应付。我不想做志愿赚钱的人,不愿做空想大开的人。可笑,就是回答不出,想做怎样的人。好人?说了没说样。梁文道的常识,此常识即常识,没有多少深奥的道理,只是,角度不同罢了。还是那句话,一本水的存在,会因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而变得不一样。那么,平时的生活中,炭头也得努力扩充角度,要不然,感觉自己像个文盲。祝福,安。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十一
书名曰《常识》,正如梁氏自言:“本书所集,卑之无甚高论,多为常识而已。若觉可怪,是因为此乃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比起许多同行同道,我的环境比较宽松,我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我冒的险比较小,我怕的事也比较少。”
“只有一种情况能使时事评论不朽,那就是你说的那些事老是重复出现。如果时事评论的目的是为了改变现实,那么现实的屹立不变就是对它最大的嘲讽了。任何有良心的评论家都该期盼自己的文章失效,他的文章若是总有现实意义,那是种悲哀。除非他那作者的自我要大于一个知识分子的志趣;江山不幸诗家幸。”
时评作者叫聂以真,这个人太逗了,前一阵子看他写过的文章,在大陆肯定发不了。他是一个经济学家,他讲共产党作为一个组织来看它的成本效益怎么样。他说世界上原来最大规模的组织宗教不算就是共产党,他有八千万人,这八千万人花了多少钱?能够做到多少事。算一下得出的结论,世界上成本效益最低的一个组织。这就是经济学家,这种东西我们不会做,我们不懂也没这么想过,但是他就会这么搞。香港是一直有这个传统,文人论证的传统,后来经济学家论证的传统。你当然就会受他的影响看他们的东西,很好玩。
我特别喜欢张-五-常老师的文章,文笔又好,娓娓道来。
两次短期出家,真剃头,但是头也不用太怎么剃,换一个袈裟过那种沙弥的生活,在寺院呆九天十天。因为我学南传佛教所谓小乘,他们这些国家泰国、缅甸很习惯年轻人都去当几天和尚,很常见的。
本书已经发表,立刻掀起抢购狂潮,三个月内销售了12万册,大大加速了美国的独立进程。
我听见有人硬是这样说:既然北美在以前同大不列颠发生联系时曾经繁荣过,那麽为了它将来的幸福,同样的联系是必要的,并且总会产生同样的效果。没有任何论证比这更错误的了。你还不如说,因为一个孩子是吃奶长大的,所以他永远不该吃肉,或者说,我们一生的开头二十年应该成为第二个二十年的先例。可是即便这样也是言过其实的说法,因为我可以直率地说,假如没有欧洲列强注意她的话,北美照样能够繁荣,或许还更兴旺。北美赖以致富的贸易,属于生活必需的,只要欧洲人还有饮食的食惯,它总不会没有市场。
可是有人说欧洲保护了我们。不错,她是把我们垄断了,而且她花我们的钱和她自己的钱来保卫北美大陆,这也是事实;不过,出於同样的动机,也就是说为了贸易和统治权,她也会保卫土耳其的。
我要求那些最热心鼓吹和解的人指出北美大陆由於同大不列颠保持联系而能得到的哪怕一点好处。我们的谷物将在欧洲任何市场上售出好价钱,而我们的进口货物一定要在我们愿意购买的地方成交。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十二
这本1776年1月由署名“一个英国人”托马斯.潘恩的小册子《常识》号称世界上第一本畅销书,虽然全文很短,但却写的铿锵有力、以无法辩驳的坚定语气告诉读者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的愚蠢所在,北美大陆的独立之意义。潘恩号召大家摆脱和解的想法,尽快动起来,因为北美的情况独立再合适不过了,一定要和英国脱离关系。他通过分析英国的政体、英国对殖民地的态度、英国的军事能力、北美的军事能力和资源,来论证:
北美不需要国王,法律才是北美的国王;。
英国是不可能让北美拥有自己的海军,英国国王会否决一切让北美强大起来的法律;。
英国也不会真的庇护北美,只是为了贸易利益而为之;。
英国的军事能力让人望而生畏,但实际并未如此;。
北美人少地广,纵使负债进行独立战争,也可以通过卖地偿还贷款;。
北美有逶迤的海岸线,还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做军火生意完全可行;。
北美人口正正好,这些人口好团结,也足够军事武装。
以上结论均指向“现在独立是最适宜的时候”这样的结论。
当然潘恩还设计了北美的政体,并始终强调政府的作用是“自由和安全”,如果一种机制不能给人民带来幸福感,那它就会带来灾难,应该摒弃。英国之所以存在君主立宪,不是因为君主立宪制多么的先进,更多的是英国人的民族自傲感,英国人对君主立宪的自豪感来自于下议院的共和制度,而不是来自他们的国王。他的很多说法都是来自圣经,把圣经的故事加以解读,告知人民国王是人们自作自受的结果。还有世袭制,更是愚蠢之极。
打算写几篇关于自己读书的感悟,算是工作之余的一点消遣。其实算不上读后感,也难以称其为书评,只是一些闲言碎语,因为在翻看评论书籍或者浏览网页时,我总是羡慕那些评论家,他们总是可以用华丽的词语构造出一篇哲理深刻的文章,总有许多新的原理我不曾听过,总有许多深层次的原因我未能想到。诸如现在火热的罗玉凤事件,可以挖掘到国人阶级意识形态作祟;李宇春、曾轶可、刘著现象,是因为社会分工导致人类进化趋同,此类种.种,而我愚钝,却只能看到罗玉凤背后的故意炒作,媒体的推波助澜,只看到了李、曾、刘不过是社会中早就存在的人群,被现代媒体的放大的缘故,好像专家们忘了中国戏曲里面旦角大多是有男的扮演,有的演的比女的还像的这类传统文化元素了。
梁文道的这本《常识》是他一段时期时事评论的集册,书名是他效仿美国奠基文档之一——托马斯·潘恩的《常识》(thomaspaine)。书中每一个社会热点他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但是与一些评论不同的是,他的观点里鲜有晦涩难懂的深刻道理,都是我们所熟知的“常识”。诸如他说“明明在点评志愿者的救灾行动,却不满足于民间集体动员的逻辑,硬要是扯到中西文化差异的高度,然后再结穴于华夏爱文化的基因本质。”看到这儿,你也就大概明白我文章一开头的牢骚了。
“常识”在今天不知为何成了一种奢侈的追求。明明遵守最基本的学术道德是常识,各种学术造假却屡禁不止;明明各行各业遵守自己的行业规范是常识,各种内幕却曝光不尽;明明人人遵守法律是常识,各种“潜规则”“关系”不胜枚举。文章也是一样,需要深的则深,需要浅显的则浅显,一味地追求深奥,怕又是偏离常识了,正如古诗中有白居易易懂的诗句,也有李商隐难懂的诗篇才相得益彰。
写不出深奥的东西,即使简单的东西也难敢称其为有价值。因为除非你能够像鲁迅一样有一支如矛似箭的笔;除非你像钱钟书一样的智慧;或者像现在的韩寒或是梁文道一样的聪明;或者你是在媒体上左右逢源的名人,怕是许多的评论只是自己孤芳自赏的东西罢了。现在如此多的报纸,如此多的博客,如此多的妙语,谁又会在乎你写的所谓的评论呢。正是没有人在乎,激发了我不断写的勇气,因为没有人会出来嘲笑你的简单,嘲笑你“粪土之墙不可圬”,所以就写下去吧。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十三
其实这本书的书名平淡到有些索然寡味。不过这样想也无可厚非,既然是常识,大概便是些人们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事。但这本小册子又被称为《独立宣言》的精华,那就很不一样了。
都说叛逆的男生很帅气,那托马斯·潘恩(thomaspaine)大概是那种帅气到闪闪发光的男生吧。有人说他这一生“征尘遮面,喋血襟袍”,“每一个字都是战斗的箭簇与号角”,还真没有夸张。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很庆幸,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人,写过这样的一本书。
“有些事情,如果人们总是对它持有一种不置可否的态度,久而久之,它似乎就会变得顺理成章起来,至少在表面上会是如此。这时,如果有人试图去推翻它的话,人们甚至会出于习惯而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不过,这种质疑很快就会平息下来,因为永恒的时间会比暂时的理性更具有说服力。”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十四
在今年的第三季度,我把管理的常识这本书读了一遍,也让我学到了许多关于管理这一块的知识,弥补了自己在管理这方面的一些欠缺,书里边的一些东西我们可以直接拿来用到我们的日常管理工作中,受益匪浅。
一、管理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管理是一种决策,管理所要求的合格决策就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管理中最怕的就是下属去揣摩领导的意图,这说明领导的指令不清,往往忙了半天,工作结果却不一定符合标准。好的管理是靠指令去做更多的事。只有上下岗位都做相同的事,说明这个单位的管理是合格的,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是做不到的,所谓的没有执行力和效率就是这个原因。领导有时喜欢把自己变得复杂和不易理解,以显示自己卓尔不群,真正的管理只能凭指令做事,不能凭经验、情绪和情感做事。
二、管理没有对与错,只是面对事实,解决问题。
管理是以结果评价,不是以对错评价,一定要追根到底能否解决问题、获得结果,而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是喜欢评判对错。作为管理者最重要的是取得绩效,如果让企业亏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解释。不管有什么委屈,有多大约束,有多少无奈,这个责任给了你,你就得承担。
三、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
管理的重点是管事,同时也要理解人和尊重人。管理不是管人,如果你不懂得理解人和尊重人,那么你一定不懂得管理。很多管理的问题就出在管理者只关心人们的态度和表现,并没有地界定必须要做的事情,以及做事的标准。对于大多数员工来说,他们并没有清晰的指引应该做什么事情,所以只有凭着兴趣、情绪或者感情做事,这样的做事方法一定是无法评级以及无法控制结果的。界定应该做的事情,就是管理。
四、管理就是让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合二为一
管理没有对错,但有好坏。好坏的标准只有一个:个人目标和组织目
标是否合二为一,两者是否一致,是管理中最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大都把忠诚看得很重要,其根本原因是管理水平不够。企业需要关注个人目标的变化,在企业组织目标不断实现的同时,个人目标也不断实现和提升,管理的挑战在于,让优秀人才的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达成一致。
五、管理就是让一线员工得到并可以使用企业资源
管理的关键在于,要让企业的一线员工得到企业资源并有权力运用这些资源,要把所有的资源放在一线,并尊重每一个人。中国企业管理中最大的浪费是资源集中在二线管理者手中。
国家的常识读后感篇十五
通过学习这本书我获益匪浅。一个人不仅仅要有能力,更要有让人服从你的能力,这个能力则是管理。当今最著名的管理学教材的作者斯蒂芬.罗宾斯指出:管理是通过别人或者和别人一起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这本《管理的常识》主要从沟通、激励、领导、决策、计划、执行等方面讲述如何能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
每一个都有优点和弱点,而我们这不要把注意力只集中在改变人的弱点上,而应该发现他们的优点如何让其发挥到最好。通过制定管理制度和规范来限制人的不良倾向,又通过培训来教人掌握各种技能。但要知道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他不可能将所有的事情都完成。所有与其把时间精力用于改造一个人,还不如顺应人的天性,尊重人与人天性的差异,让其发挥各自独特的优势,让合适的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工作,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没有方向,目标不一定要多远大,只要够明确就可以了。把一个大目标分化成一个个小目标,一个一个的去完成,那样可以激发员工的兴趣从而工作更加有效率。完成目标后会有一定的成就感,而使员工更加积极的去完成其他的目标。所以目标是必须存在的,是可以衡量的,是可以判断的。
管人重在沟通,沟通消除隔阂,沟通激发积极性,沟通提高效率。沃尔玛公司总裁沃尔顿曾说过:"如果必须将管理体制浓缩成一种思想,那就是沟通"。只有通过沟通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沟通去传递信息,增进相互交流,了解真实情况。如果你不与员工沟通,又怎么能发现其中是否有什么问题,没有发现又如何来解决。
无论是哪里有会存在着不同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则需要我们灵活的化解。就比如同事之间的冲突问题,你要怎么办,你能怎么做?这些都是有一定的技巧:暗中解决矛盾、原则和灵活相结合、有些矛盾不解决比解决好、不是工作矛盾不要轻易介入、对恶意制造矛盾者绝不手软。
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重视发现和选拔人才相当重要,同时在发现和选拔人才后的人才培养和管理也相当重要。任何事情都不是只要有一个人去做就可以了,所以这就需要培养出干将,让有才能的人发挥出他的才能。
所以关于管理,你知道的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有常识才是关键!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28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