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类论文选题方向 公共服务的论文(优质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19:08:08
公共服务类论文选题方向 公共服务的论文(优质9篇)
时间:2023-11-25 19:08:08     小编:琉璃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公共服务类论文选题方向篇一

处于当今社会,在公共管理中,实现服务价值的核心地位,可提升政府执政权威性、合法性,有利于公共部门和社会的良性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公共管理方面,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和政策,进行了大量探索和实验。由于公共管理改革存在较大难度,覆盖范围较广,改革层面较深,所触及利益层面较多,进而使得公共管理改革举步维艰,严重影响了改革进程。

首先,明确服务价值中的从属价值。在核心价值中,从属价值具有维护、支撑作用,围绕在核心价值周围。因此,明确核心价值,必须确立、巩固从属价值。因此,就公共管理者而言,公共管理者的服务行为,必须由德行向责任义务行为逐渐转变。在对主体行为进行评价时,德行是对其行为的称赞,属于人德行的表面显露。责任义务与德行相区别,属于一种不可选择性、强制性行为,因迫于部分外在压力,主体必须做出相应行为。可以说,责任义务、德行之间具有本质区别,如果公共管理主体树立服务供给观念,就有利于确立服务使命感,就可成为义务观直接承担者。确立义务观,要求公共管理者能够自我反省,建立监督制约机制,构建系统性的教育培训制度。

其次,促进宪政建设。在公共管理中,确立服务价值核心地位,需依靠社会文化机制、社会文化氛围,在宪政支撑之下,创造良好的社会制度环境、文化氛围,是一种以社会需求为基础,服务价值和宪政价值相通,促使服务价值具有合法性、公正性。全力推进宪政建设,在理念上,能够确立服务价值核心地位,从制度角度上,为确立核心地位提供强有力保障。提高宪政建设速度,加快立法速度,不断完善法律体系,不仅要求立法速度提升,还需完善法律体系,促进宪政建设落实、传播,不断提升民众法治观念,通过不断完善司法体系,保证民众能够有法可依。

第三,确立服务价值形态。对于公共部门而言,是为社会各主体服务,社会作为公共服务的享受者、接受者,在评价服务价值时,因由享受者、接受者,即社会民众承担评价主体角色,民众对服务价值进行评价,立足自身利益角度,通过亲身接受,享受公共服务之后,所产生的真实感受,即服务评价,评价公共管理是否满足自身需求和满足程度如何,强化服务价值和机制建设,是公共服务价值的评价机制,民众对服务价值的感受,是最准确和最真实体现。

3结语

立足整体角度,公共管理能够获取服务价值。立足公共管理主体,也确实将所有精力投入到服务价值确立之中。公共管理的服务价值核心就是服务,服务是价值实现的基础和根本,如果没有服务,价值就无从谈起。因此,不论是公共管理机制确立,或公共管理体系构建,公共管理者都必须自我完善,通过明确服务价值中的从属价值,促进宪政建设,确立服务价值形态,进而不断实现公共服务价值。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公共服务类论文选题方向篇二

经过30余年的经济快速增长,靠粮票、油票、布票过日子的私人产品严重短缺的时代已成为历史,但公共产品的需求增长速度却越来越快,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试论有公共服务。

不仅公共需求的数量不断增长,层次在不断提高,而且公共需求的主体不断扩大,公共需求的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镇中低收入群体成为基本公共需求主体,大量的农民工群体的形成,广大农民潜在的公共需求开始转化为现实需求,教育、医疗、养老、就业、公共安全等公共产品的短缺开始凸现,并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矛盾。中国已进入公共产品的短缺时代。在公共服务供不应求、僧多粥少的背景下,在公共需求出现升级换代必然伴随着人的尊严和自身的全面发展的呼唤中。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提供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主体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形成了以政府为主,企业、事业、社区、公民等广泛参与的多元化格局,这势必对公共服务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是公共服务主体的兼容性要求拓展公共服务监督。如,对行业协会之类的民间组织、社会中介组织、志愿者服务以及某些私人企业提供的公共服务,实行规范、有序、公开、有效的监督,以保护更多的加入公共服务主体的积极性。二是公共服务主体的变革性要求完善公共服务监督,我国的公共服务主体的规范性与变革性并存,既有国家提供资源的公共服务组织,即财政全额拨款单位,又有适度市场化的公共服务组织,即差额拨款单位等。大量的事业单位都具有公益性和市场性双重使命和职责,增加了公共服务监督的复杂性和繁重性。三是公共服务主体的利益性要求加强公共服务监督,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有可能陷入与民争利或官本位的怪圈,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同时反严峻形势逼迫着建立健全公共服务监督机制,弥补公共服务监督的制度资源短缺问题,使其不能。

近年来,公共服务投入日益加大。这集中表现在政府对公共服务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的增多,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投入比重不断提高,公共投入的政策、法规出台节奏加快。为应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出台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等十项措施,两年内先后投资四万亿人民币;面对百年未遇的汶川地震,动员全国力量,投入巨额资金,进行灾后重建;为圆中国人的奥运之梦,投入2800亿举办北京奥运会。规划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更是大手笔、大气势的谋划和部署。尤其是各级政府投入中,直接用于民生的公共服务的比重不断加大。中国最大的是用人,最大的浪费是决策浪费。如何避免公共服务决策的失误和浪费,保证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安全运行,最终惠及人民群众,成为公共服务监督体系建设日益繁重的任务。

社会各界势必更加关注公共服务对自身利益的影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想知道公共服务的信息、政策,更需要拥有公共服务的知情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小编在此也特别为朋友们编辑整理了试论有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类论文选题方向篇三

1技术路线

1.1客户端技术路线

支持个人电脑设备:在目前的个人电脑用户当中,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依然保持着绝对的市场占有率,系统建设过程中应采用瘦客户端与富客户端相结合的方式,基于目前成熟的展现技术,支持个人电脑设备的接入与使用。兼容个人移动终端设备: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潮流中,谷歌公司的android操作系统、苹果公司的ios操作系统和微软公司的windowsphone操作系统占据了个人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绝大部分市场。系统的展现层建设需要考虑对这三大主流移动终端操作系统的兼容与支持。

1.2服务端技术路线

鉴于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建议采取统一的技术路线:系统建设基于以xmlwebservice为核心的当前最先进的企业级应用开发平台microsoft.net,同时采用国际上先进、成熟、实用的技术标准。系统采用多层服务结构体系,表示层、业务层、服务层、组件层、数据层分开,以满足系统松耦合性、位置透明性以及协议无关性要求。

1.3基础设施技术路线

基础设施的建设与运行维护采取云计算技术,实现对服务器、存储等资源的统一管控,形成资源池,做到基础设施的最大化利用及智能调度,形成按需交付的it能力。

2功能设计

根据职业教育资源产生的基本流程,设置了个人资源中心、学校资源展示中心、市级资源管理中心、智能搜索引擎四个功能模块。

2.1资源建设流程

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资源内容,需要不断地更新和补充,实现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构想了资源构建的流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步:录播教室录课:教师登陆资源公共平台录制课程;第二步:教师上传课程资源到私有资源库;第三步:各学校将资源汇总到武汉市资源公共服务总平台,形成资源云;第四步:资源云在人人通、班班通平台中的多种实际应用。

2.2个人资源中心

普通教师个人设有私有资源库,用于普通教师管理自己的资源。教师可上传资源,上传后可以暂时不发布(保存),也可以发布资源,发布后由学校管理员审核,审核通过的资源可以供共享范围内的人员下载、预览、评分、评价。还有我的工作室功能,用以发布个人动态、公告、接收消息。

2.3学校资源展示中心

以校为单位建立的资源集中管理和展示的平台,可以管理教师提交的资源信息,建议校级管理员按照市级资源目录来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以便资源继续上传到市级展示平台使用。

2.4市级资源管理中心

各个学校上传的资源如果设置为完全公开的,教育局管理员可以通过后台的资源列表界面,批量选择资源,采集到教育局资源分类下。教育局管理员统一管理全市资源目录,将所有资源汇总展示。

(1)资源目录管理系统支持按照不同的分类依据对资源进行多种分类管理,一个资源可以属于多个分类,用户按照每种分类依据均可以查找到资源。系统不但支持资源分类的增、删、改操作,而且支持资源分类的`合并、分拆、层级移动、排序等操作。

(2)课程管理系统资源建设以课程为中心,管理员可以增、删、改、检索课程,设置课程考核标准。同时还可以将课程同文档、案例等参考资料的进行关联,设置课程的相关试题、试卷,设置课程包含的知识点,查看、填写课程评估结果,查看课程评分等级。系统对课程进行统一管理,同一门课程学习信息可以被不同的培训项目共享,又可以根据各培训项目自己的考核标准进行考核。即支持一门课程包含在不同的培训项目中,在一个培训项目中学习完毕,则其他培训项目中的学习状态也同时变更。系统创建课件上传工具,使课件管理员可以直接在网页上操作,将课件内容上传到服务器上,即使是包含视音频的大容量课件也可以直接上传,并自动将流媒体文件分拣到流媒体的发布目录。整个课件内容上传过程就像给邮件添加附件一样简单。

(3)参考资料管理增、删、改、参考资料基本信息,上传各种格式文件的参考资料文件,同可以统计参考资料的被查看、下载的次数和学生对参考资料的评价。系统支持大文件参考资料文件的直接上传。

2.5智能搜索引擎

为用户架设资源搜索引擎,方便用户在系统中查找所需的资源,搜索引擎应具备:支持从非结构化数据中抽取结构化数据;支持概念搜索、可视化搜索;支持信息自动关联;支持信息自动分类;自动聚类分析;信息多维关联分析。综上所述,搭建市级职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能有效支持职业院校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服务更大范围的职业群体,促进本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顺应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潮流,必将有力地推动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公共服务类论文选题方向篇四

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源于西方,国内学者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是近几年特别是近两年的事情。虽然研究的时间并不长,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将主要从公共服务均等化时代内涵的理解、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现状以及实现均等化的途径等几个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归纳与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基本情况寻求切入点,探寻地方政府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路径。

一、公共服务均等化内涵的理论分歧及其外延的现实纷争(研究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时,界定和理解“公共服务均等化”是逻辑起点。根据国内多数学者的观点,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简单定义为:在一个国家内,处于不同地区的所有居民都能享受到大体相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但这看似简单的定义并不能掩盖学者们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种种争议。为了全面阐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外延,这里借用学术界对公平概念的理解框架,从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客体以及均等的内涵等方面来归纳国内学者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不同理解。

(一)均等化主体层次的理论界定与现实选择。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通常涉及两个问题:一是谁应当是均等的享有者或受益者,即到底哪些人应当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这是主体范围的理论界定;二是在谁与谁之间实现均等问题,这是均等主体的现实选择,通常要结合现实中不均等状况来决定。

对于第一个问题,国内学者主要有三种观点:第一种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是一国的全体公民,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常修泽、楼继伟、宋迎法等;第二种认为是一国之内的全体居民,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张恒龙等;第三种认为是有机会在政府管辖范围内长期或短期生活的所有人,持此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有马庆钰等。上述三种观点都将在国内居住的中国公民涵盖在主体范围内,所不同的是:第一种观点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人排除在外,并将居住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涵盖在内;第二种观点则将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涵盖在内,同时将居住在国外的中国公民排除在外;第三种观点则将一、二种观点涉及的中国公民及外国人都涵盖在内,其所涵盖的主体范围最广。在这三种观点中,第二种观点较为客观。这是因为:第一,多数公共产品与服务通常具有较强的地域性,而居民的界定也主要依据人们居住的地域来确定;第二,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并不具备中国公民身份的外国人到中国来工作、生活并居住,甚至是长久定居,如果将这部分人排除在享有均等化公共服务的主体范围之外,显然不太合适;第三,中国经济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少差距,人均财政收入也比较有限,这决定了我们不能将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范围界定得过于宽泛。

对于第二个问题,通常涉及两类比较,即个体(如家庭、个人)与个体之间的比较以及群体(如不同地区、民族、阶层等)与群体之间的比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相对于个体之间的不平等,群体之间不平等问题的严重性更突出,而且我国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各阶层之间的群体性不均等,正因为如此,国内学者关注的主要是享有公共服务的群体性不均等问题,特别是城乡之间以及地区之间的公共服务的不均等问题。为此,笔者也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体的选择应根据主要问题的轻重缓急来决定,目前应优先考虑地区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同时也兼顾基本民生性公共服务的个体间不均等问题。

(二)均等化客体范围的选择及其优先次序的确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体要说明的是到底哪些公共服务应当纳入均等分配中。虽然绝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纳入均等化范畴的应该是基本公共服务,但对什么是基本公共服务,学者们并没有完全一致的认识。公共服务的内涵比较宽泛,分类比较繁多,其范围往往取决于社会成员的公共需求,而社会公共需求又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使得无论是在理论界还是在实践中,对公共服务的边界并未取得完全一致的认识。对公共服务的认识差异使学者们对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体的看法也有所不同。代表性的观点有以下几种:

宋迎法、包兴荣等将公共服务分为制度性或维持性(主要包括一般行政管理、法律、司法与国防等)、经济性(主要是生产性的基础设施)、社会性(主要包括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和社会保障等)三类,并认为社会性的公共服务具有公民权利的性质,且具有较强烈的再分配功能,因而应主要将此类公共服务纳入均等分配的范围。

常修泽认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范围要适中,既不能过宽也不能过窄,他认为应该纳入均等化范围的公共服务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性服务;二是包括义务教育、公共卫生与基本医疗、公共文化等在内的公共事业性服务;三是包括公益性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在内的公益基础性公共服务;四是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安全、国防安全等公共安全性服务。

陈昌盛等认为应该以“平等”的哲学思想来指导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客体选择,在确定哪些公共服务应纳入均等分配时,首先应遵循阿马蒂亚•森的“基本能力平等说”,其次是罗尔斯和大卫•米勒二者混合的资源平等说,最后是实质机会平等说。并由此得出:国防、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科学技术、一般公共服务等九类公共服务应优先纳入均等化范畴。

郭琪、刘新建等认为纳入均等化目标的公共服务应该是那些具有公民基本权利性质、不能因客观因素的差别而被剥夺的公共服务,包括有关生存的公共服务,如基本医疗保障、供水、供暖、住房等;有关发展的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就业培训、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在保证有关生存和发展的公共服务供给平等的前提下,也适当提供有关享受的公共服务,如公园、公共电影院等。

从上面不同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虽然学者们对纳入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范围的认识有所不同,但多数学者主张:与民生有关的基础教育、公共医疗、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生活基础设施、环境保护、公共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应该逐步实现均等化;而在实现均等化的优先次序方面,多数学者主张将基础教育、公共医疗以及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等纳入优先考虑之列。

公共服务类论文选题方向篇五

公共管理是处理政府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新范式,它是以公民权利为本位、以切实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为宗旨、公民权利主体成为公共权力主体的新阶段。

摘要:强调“以问题解决”作为一切活动的逻辑,使得整体性治理必须充分利用包括政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者的专有资源和比较优势,自发生成多变的网络治理结构。在此网络结构中,协调、整合和信任机制是整体性运作的关键性功能要素。在数字化时代即将来临的21世纪,整体性治理的思想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力,公共管理的整体性治理范式日益凸显。

关键词:整体性治理;网络结构;协调;整合

在长达二十年之久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之后,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西方国家开始了一场新的寻找“公共部门协调与整合机制”的改革运动。这一趋势不仅在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被称为新公共管理改革先锋的盎格鲁一撒克逊国家非常明显,而且在其它并没有致力于推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国家也日益显现。

一、整体性治理兴起的背景

从理论渊源来看,整体性治理的出现既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以及1980年代以来新公共管理改革所造成的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又是一定意识形态的折射还是合作理论的一种复兴,只不过其内容要更加复杂。

首先,整体性治理作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它是对传统公共行政的衰落和新公共管理改革过程中造成的严重“碎片化”的战略性回应。传统公共行政范式适合于大工业社会的生产和管理,也是管理大规模人口所必需的。

其次,整体性治理风行于西方国家还有着很强的意识形态色彩。后新公共管理时期,在美国对新公共管理进行批评并对其大有取代之势的是新公共服务理论,代表人物是罗伯特.登哈特。在英国,对新公共管理的批评发展起来的是整体性治理范式,其代表是佩里.希克斯和帕却克.邓利维。英国新工党政府实行的“协同政府”即是作为一种象征,它与之前连续执政之久的'保守党政府的碎片化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回应了对英国中央政府“空心化”导致的责任问题和能力问题的担忧。此外,新工党对“第三条道路”理论情有独钟,整体性治理在某种程度上正是“第三条道路”这一政治思潮在行政改革层面的折射。第三条道路力图超越传统左与右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以适应社会现状和发展的需要。在第三条道路的影响下,工党政府所推行的整体性治理,既主张继续借鉴企业竞争文化与市场机制来实现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的高效性,也提倡通过协商、协调、整合与合作的方式来实现社会平等、公正等民主价值。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在推行整体性治理时也有同样的政治考虑和意识形态色彩。

最后,整体性治理理论也是传统的合作理论和整体主义思维方式的一种复兴。当前,面对复杂化、动态化、多样性世界的挑战,整体主义思维再度风靡学术界。整体主义思维方式和合作理论是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行之有效并有广泛应用的传统方法和论域。但是,深受经济学帝国主义对公共管理研究的入侵和影响,整体主义思维一度被轻视。以社会资本理论、多中心治理理论、组织网络理论等为主要流派的各种协作理论为整体性治理理论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要素,使得整体性治理理论在摒弃新公共管理时期盛行的个体主义思维的同时,复兴了整体主义的研究方法。

二、整体性治理的治理机制

随着公共问题复杂化,跨部门的公共议题不断增多,协调与整合问题再次受到重视,并赋予时代的内涵。因此,与遵循经济学逻辑的新公共管理改革不同,整体性治理追求的是更注重全局、“通盘考虑”的战略,它借鉴的是其他社会科学(尤其是社会学和文化理论)的理论而不仅仅是经济学的。毕竟,在治理的过程中,政府只是作为行动者之一,公共管理发生在由不同行动者组成的网路结构当中,没有一个行动者有绝对的权威和权力来支配其他行动者的行动,各组织是站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1.协调机制

官僚制的特色之一是分工和专业化,这必然伴生协调需求,因而协调是公共行政研究永恒的主题之一。但是,由于时代背景和组织环境的不同,协调的目标、范围、方式相应也会有所不同,这些不同赋予了“协调”这个古老概念以新的内涵,并形成了新的话语体系。新公共管理很重要的一个不同点在于,整体性治理还是以官僚制为基础。佩里。希克斯在论及整体性治理时也是以官僚制为背景的,这与新公共管理要打破官僚制的努力是不同的。因此,协调是整体性治理中涉及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整体性治理的语境中,“协调指的是在信息、认知和决策方面理解相互介入和参与的必要性,并非定义不精确的行动”。

在诱导和动员机制中,管理者的主要任务在于选择恰当的行动者和资源,动员相关的诸如资金、人员、专业知识、技术、信息等各种资源参与到网络结构中去处理复杂而棘手的公共问题。因此,动员是网络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2.整合机制

整合是整体性治理中涉及的另外一个重要概念。在整体性治理的语境中,整合是指“通过为公众提供满足其需要的、无缝隙的公共服务,从而达致整体性治理的最高水平”。政策内容的碎片化及政策利益部门化等问题远不是政策内容所主导形成的,而是由制定政策的体制所决定的。通过政策合并达到政策一致性已经成为历史,寻求新的整合方式是整体性治理的改革方向所在。整体性治理着力于政府内部机构和部门之间的功能整合,力图将政府横向的部门结构和纵向的层级结构有机整合起来,并试图构造一个三维立体的整体性治理整合模型。

3.信任机制

整体性治理内生的网络治理结构是多个组织相互依赖的结构,组织之间没有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不同的行动者和组织,在缺少合法权威领导和价格机制诱导的条件下,为什么会联合起来去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达成一致意见呢?因此,在行动者和组织之间建立信任是整体性治理所需的一种关键性要素。信任是一种核心的凝聚力,是合作达成的劲合剂,是任何社会往前走不可或缺的因素。然而,信任又是不确定、易逝和有风险的。

公共服务类论文选题方向篇六

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让人们目不暇接,人们在拥有了如此多的海量信息之后,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所提供的信息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上的海量信息人们不可能完全的接收,每个人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选择适合的接收,而其他信息就成了误用信息,每个人利用的信息都不一样,这样就形成了利用信息的分类化,人们在利用信息时的要求更多,渴望在第一时间里获取最专业的、最优质的信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这种服务内容的高要求下,要尽可能多地提供信息,对信息进行分门别类,让人们在查找信息时更加地方便快捷。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与时俱进,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在服务内容上更多更有用,更贴近人们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

2.2服务模式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看重服务的质量,服务的质量也是某一产品中的价值,不一样的服务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也就拥有了不一样的价值。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创新服务模式,让人们接受信息更加方便快捷。百度、谷歌、有道等搜索引擎的发展使得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变懒了,人们在需要信息时追求获取信息方式的快捷,生活节奏的加快促使人们不愿意浪费一分一秒。所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创新服务模式,要让信息的传播沿着快速、多元化的方向发展,人们利用信息的终端也更高,便于人们随时随地地利用信息。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与时俱进,创新服务模式,更好地为用户服务,让用户能够快速地获取到多方面的信息,能够在很多移动终端中获取信息。

2.3服务结构

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信息,人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最多的信息,而且信息的方式很多,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的结合让人们获取信息更加轻松。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要根据这一现实,积极地改变自身服务的结构,在信息的方式上进行改变,让人们在利用信息时更加轻松方便。服务结构中还有一点就是信息内容的完整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既要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信息,也要提供突出自身特色的信息,逐渐地改变人们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认识,逐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3结语

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让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缩小,人们生活在狭小的地球村中,人们之间信息的交流、共享更为便捷。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海量信息,让人们在利用信息时方式更多,利用起来更加的快捷。在这种形式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弱势逐渐表现出来,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是社会文化构建的主要责任者,承担的任务重大,应该与时俱进,创新服务内容、服务模式、服务结构,构建社会文明、社会文化。

公共服务类论文选题方向篇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也愈渐完善。但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的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却还是非常落后的。不仅需要国家投入更大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来支持农村广播电视的发展,而且还需要结合农村广播影视发展现状来构建与我国国情基本相符的农村广播电视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农村广播影视又好又快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

我国长时间以来都在致力于探索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该工作由于具有开创性的特点,在进程探索上我们既缺乏实践经验、又没有理论准备。想要使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建设有可供参考,我们必须要对既往经验做梳理、总结,探索规律,旨在以理论思路为借鉴,提出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对策。基于此,国家广电总局出版了《中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这一书,该术中对我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发展史进行了回顾,并对发展现状予以总结[1]。下面就结合本书内容,对我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内容展开论述。

一、公共服务、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概述

公共服务主要的对象为公民及相关组织,是以公共资源、公权作为前提基础开展的一种社会生产性质的活动[2]。结合公共服务的内容、形式,可将其分成社会性、经济性、基础性三个类型,此外公共安全服务也是隶属于公共服务的范畴。就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而言,是公共文化服务当中的一个主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的根本目的是对民众所拥有的基本文化权益进行保障、继而实现。而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既存在公共文化服务的特性,又有独属于自己的规律特性。而对于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来说,它所开展的公共服务,主要是以广大农民作为针对对象的,是为了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需求、文化需求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其根本目标是致力于加强广大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以广播电视作为有效载体,采取影视、体育、文娱以及新闻报道等多样化的形式提供公共服务,综合来看,农村广播影视的公共服务是一项极具复杂性的工作[3]。

二、关于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现存问题的探索

1.存在于基础设施上的问题。保证基础设施的完备性,是使广大农民观看、收听广播电视的基础前提,同样也是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长期致力于解决的一个根本问题。城市已经具备了较为健全的广播影视网络,一般城市用户都可以接收到上百套左右的电视节目,但是相比较来看,农村广播影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则有着很大的反差,大部分地区也仅仅是能接收到大约几十套甚至更少的广播电视节目,且存在信号不稳定的缺点。虽然长时间以来我们都在尽力去解决广播电视收听、观看难的问题,可对于那些偏远的农村地区来说,仍然还是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对比一些大城市来说,都已经进入到数字化广播电视的阶段了,进一步凸显出城乡之间广播电视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

2.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完善的运行机制是能促进广播电视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也有利于使广播电视所具备的一切功能都最大化的发挥出来。之前由于我们使用的四级办广播电视遗留了管理分散、条块分割以及有系无统等很多不良问题,而之后采用的五级管理方法,又进一步扩大了四级管理的负面影响[4]。总结来看,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无法对网络、规划以及技术标准进行统一,是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各个乡镇都各自为政,层次也都不一,导致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获得良好的广播电视服务。

3.节目制作力度缺点问题。广播电视的内容生产存在着构成复杂的这一特性,一方面是表现在数量巨大上,而且种类多样,其承载的重要功能有舆论宣传、产业经营以及社会公益等。而通过我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总结来看,大部分广播电视节目还是以城市生活、城市文化、时尚文化等为主,反映农村生活、农民实事的节目相对较少,这也就体现出广播电视对农村关注的边缘化、弱化问题,使得较之于城市地区来说,农村地区不管是在信息数量上的获取、还是质量上的保证,都有极大的落后,而也正是如此,限制了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作用的最大化发挥。

4.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行业从业人才的不足。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相比较,是处在一种长时间落后的局面下的,无论是在住房、交通还是医疗、所提供的服务等各个方面,都难以和城市相提并论。这也是导致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生毕业之后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的一个主要因素,而在城市发展的人们更是很少有愿意投身到农村事业建设上去,由此,农村广播影视在发展的过程中,就会受到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支持这一问题而停滞不前或者是发展缓慢。有很多从事农村广播影视的工作者都不具备教专业的知识,对专业技能的运用更是不甚成熟。

三、完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几点建议

针对存在的农村广播影视服务定位不明确、缺乏财政支持等这些严重制约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的问题,在《中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一书当中也提出了创新相关服务制度、更新发展体系建设等相应的诸多对策,从而提高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水平、质量以及效率,提高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管理水平。

1.大力加强资金支持、完善内容建设。长时间以来,农村广播电视的建设资金都是获取自公共财政支持,但是公共财政是非常有限的,若只是靠公共财政的资金供给,势必会影响到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质量与可持续性[5]。因此,应致力于强调资金引入的多样性,主要的渠道还是依靠公共财政,之后次要的渠道则可以使引入社会组织的赞助、捐款等。农村观众相较于城市观众来说是一类弱势的群体,而广播节目的投入与产出存在极大的不协调性,这也正是限制很多节目投入的一个主要因素,最终导致节目数量的骤减,而且质量也不高。想要对这一问题进行解决,就必须要强力加大对三农节目的扶持,无论是从财力上还是人力上,都要保证在三农节目上的高强度服务[6]。

2.完善一系列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的高效与否可以说是在农村广播影视当中可谓是极其重要的,而针对在运行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要致力于建立并完善两级垂直管理体系[7]。其中尤以省级广电部的作用最为重要,是解决三农传播问题和资金扶持的关键,县级广电部则是重要的基础和平台,负责督促公共服务体系的贯彻落实。

3.积极的予以技术支撑和立法保证。针对那些特别偏远地区的农村家庭,还是只能依靠地面无线信号来收听、观看广播电视,存在节目套数少、画面质量差的严重问题。由此,应针对性的提出解决方法,建议利用直播卫星来开展农村公共服务,这样一来,农民只是需要投资一套直播卫星接收设备,便能以高性价比的条件来享受电视观看、广播收听以及接打电话等服务。随着我国当前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力度的加大,广播影视在技术设备上的成本投入也越来越低,而相应的是技术含量的增高,这无疑给农村广播影视的建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发展提供了良好前提。应重视在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当中数字化、网络化技术的创新应用。另外,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完善必须要依靠立法保障,国家也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尽快出台并完善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从法律法规、制度上对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发展的有力保障[8]。

4.服务模式的创新升级。已有学者提出适合于我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模式,也就是国家对广播电视的播出机构进行控制,国家资本是广播电视经营实体最大的股东,社会资本则有限的参与。该服务模式的合理性体现在,一方面确保国有资本实现了对广播电视领域的主要管控,另一方面在降低经营风险的基础上解决了财政财力不足的一些问题。该模式下允许农村广播影视服务有自建、共建这两种建设与经营方式,可按照自身条件选择相应方式。《中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这一书的出版,填补了在我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理论上存在的不足,通过对以往我国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中存在问题的总结,提出完善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各项建议,这对于指导农村广播影视公共服务的发展与建设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8]李新民.媒体融合千万不要忘记市、县广播电视台[j].影视制作,2015,21(6):8.

公共服务类论文选题方向篇八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已经不是稀罕物,基本上是人手一部。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开始逐渐地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还有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发展,人们接收信息的终端更多,人们可以在车上、在路上及时地运用手机来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以前的交友联系基本上是依靠qq、e-mail、社交网络等,而随着微博、微信的发展,这使得人们之间的联系更加的方便快捷,大家之间可以更大程度地共享信息资源。在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下,人们之间的空间距离逐渐缩短,交流越来越方便。就像麦克卢汉所说,媒介即讯息,媒介的发展使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的快速;地球村的概念也是麦克卢汉提出来的,是媒介即讯息理论下延伸而来的。

公共服务类论文选题方向篇九

目前,由于公立图书馆的人员待遇相对较低,造成难以吸纳人才的现象,如何建立起图书馆的专业人才团队,成为了公立图书馆必须要攻克的难题。“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要求公立图书馆必须做出相应改革,人才在公立图书馆改革创新的工作中是十分重要的,拥有专业素养的人才能够有效地推进改革进程,加快发展步伐。这就对公立图书馆的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作人员需要拥有足够的专业知识、自身素质及职业操守,并且要用正确的态度对待新生事物,能够将新事物与传统工作进行结合。但图书馆当前缺少专业人才,拥有图书管理学等专业的工作人员先对较少,加之自身知识结构得不到提升,创新意识相对较差,工作人员素质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公共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使图书馆的资源利用率难以达到预期效果,读者对图书信息的使用也被受到了极大阻碍,影响了图书馆改革创新的步伐。

2.2无法满足读者多元化的需求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服务的要求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读者都开始重视起情感体验及服务质量。然而当前公立图书馆并没有把握好读者的心理,为读者提供更加完善的阅读服务,无法使读者体会到图书馆的认真态度及良好的服务质量。网络时代的发展改变了读者单一的信息获取方式,电子书及网络书籍等方式的出现时人们的阅读变得多元化,然而图书馆所提供的基础服务多年来都是以借阅为主。虽然在网络的普及过程中加入了电子阅览室等新形式,但这些新的阅读形式无法承载足够的读者,同时图书馆未针对现状开展相应的新服务,无法满足读者的需求,因此图书馆的地位在逐渐降低。互联网使得信息传递的速度加快,越来越多的读者改变了阅读习惯,打字聊天、微博互动等交流方式使读者难以真正的静下心进行阅读。只有图书馆开展更加多样化阅读服务来吸引读者,才能使公立图书馆重新建立起自身的地位。

2.3公立图书馆信息资源数量不足

互联网时代使得信息资源公开化,网络信息资源的储藏量非常庞大,由于互联网发展对于时间、空间等限制的跨越,使读者可以在任何情况下借助先进的网络设备搜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源。然而公立图书馆在信息资源的储藏数量无法与网络中的资源数量相比,在公共图书馆的评定中,县级图书馆的馆藏标准仅为20万册,其中还包括报纸、期刊、绘本及光盘等,数字信息资源的标准最高为4tb,并且,绝大多数公立图书馆的馆藏量还要低于标准,另外,纸质书籍的更换速度相对较慢。信息资源数量的不足,使读者对于阅读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限制了公立图书馆的进一步改革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3985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