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梳理思路,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人生就像一面镜子,我们能够看到的只是自己的投射,与他人友好相处很重要。看看最新的科技产品和创新理念,它们将会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一
《铜板的响声》这篇课文是一篇民间传说,文章以生动、风趣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智慧的化身”阿凡提为帮助一位穷人而嘲弄、取笑饭馆老板的故事,文章很注意选词用语、各段衔接自然,读来令人忍俊不禁。对于阿凡提这个人物学生们并不是很陌生,因为好多孩子都看到过这个动画片,或者看过这类的书籍,学生对这篇课文有着极大的学习兴趣,所以,我就从学生的兴趣出发,从学生的爱好出发,使学生感受到阿凡提的智慧和幽默,打抱不平!
课文共有六个段落,其中3--5段都涉及了很多语言描写,这就要求学生们通过阅读,从语言方面来理解人物形象,了解人物的个性特征,从而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对于阿凡提并不陌生,这从学生讲阿凡提的故事可以看出来。这篇文章通俗易懂,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并不困难。所以老师可充分发挥孩子们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关键时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就足矣了。由于孩子们年龄小,刚开始接触写事的文章,应该借助文本中轻松愉快的氛围,感染孩子,使孩子明白阿凡提的智慧、幽默。
二、说教法。
在字词教学中,要考虑学生低年级的年龄特点,以有趣、活泼、多样的方式进行教学。看多媒体课件,学生直观的接触生字词,以组词、造句和区别形近字等方法,配合书空生字的flash动画,加上平常经常用的开火车读等等,充分地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提高了识字教学的效率。
在对课文的整体感知中,淘汰了以往的以问题串讲课文的传统方式,取而代之的是以人物为线索,学生自主学习归纳,从而了解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本课文本幽默、诙谐、易懂,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想充分让孩子们在读中感受人物的形象特征,抓住文中关键词语理解人物心理特征,并通过指导朗读加深对人物的认识,从而走入角色,走入文章,与文中的人物产生共鸣。当孩子们从文中找出描写人物的词语时,能充分抓住这个词语来体会人物心理动态,使孩子们设身处地的感受人物心理变化,从而达到理解人物的目的。
三、说学法。
字词方面,通过长期的有效教学,可以形成学生自己的识字方法,对以后的预习乃至自学都有着深远的意义。课文教学方面,通过提取人物信息的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日后阅读方法的积累以及学习习惯的养成,真正地做到自主学习。
四、说学生。
二年级的学生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表扬他们的童真童趣,培养热爱语文课的情感,由此,喜欢阅读,喜欢语文。学生拥有高涨的学习和朗读的热情,但需要老师给予及时的指导,通过教学活动,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同时低年级的学生语言不够完整,这就要求在平常训练学生说完整话的习惯。
五、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会写本课8个生字,会读文中19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过程和方法。
1.课前搜集阅读有关阿凡提的故事。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组表演课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板的霸道与阿凡提的机智。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老板的霸道与阿凡提的机智。
教学媒体:
远程教育网教学课件、搜集有关阿凡提的故事。
教学设计:
一、介绍新朋友,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朋友,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那好,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他来看你们了。(大屏幕显示阿凡提图象)老师就是听着阿凡提的故事长大的。
(在此环节利用课件出示新朋友——阿凡提这一学生喜欢的人物形象,充分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调动了学生的常生活积累——在动画片中看到的阿凡提形象,接近了学生与课文之间的距离。)。
二、扫除障碍,感受成功喜乐。
今天,老师来给大家讲一篇关于阿凡提的小故事,大家想不想听?(老师配乐朗读)我知道大家都知道这则小故事的名字,那就一起说出来吧!学生书空和老师一起板书。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注意同课文中的生字宝宝打招呼,多读几遍,读会为止。
(3)过关游戏检查生字词认读。
第一关:我会认。
第二关:我会说。
智慧的近义词是什么?
幽默的意思谁知道?
铜板是什么?
板、穷、骂、凡:指导书写,书空。
第三关:我会读。
开火车读,看谁读得最好。
三、张扬个性,享受阅读。
生:有智慧,充满幽默感,打抱不平。
师:打抱不平是什么意思?
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
师:不平就是不公平,打抱不平就是帮助受欺负的人说话。
那阿凡提遇到了什么不平的事呢?
生:一个老板正扭着一个穷汉又骂又打。
师:那你认为这个老板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生:这个老板他很凶狠,很贪财......
师:那我们就分角色朗读一下第三段,看看之后事情是如何发展的。
生:分角色朗读。
师:老师觉得这位老板好温柔,一点也不凶狠,谁再来试一试这个角色。(指导读)我们再来分角色读一读。
师:阿凡提拿了铜板到底是要做什么呢?
生:让老板听铜板响。
师:听铜板响又是为了什么呢?
生:两相抵消。
师:阿凡提就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板书)。
师:我们的课文学到这,你想对这故事当中的谁说点什么呢?
四、课下作业。
1.课下继续搜集阿凡提的相关故事。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分析:以“阿凡提之歌”导入,吸引学生注意,调动学习气氛,导入自然流畅。通过flash配乐朗读,图文结合,符合学生年龄特征,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文章大概,对字词也有了初步印象。字词教学中设计了多样的学习方法,不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
感知课文,除了上面所说的以读为主外,还设计了两处启发想象的环节,其作用除了培养学生想象外,对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也起到了积极地影响。分角色朗读,身临其境的设计,是因为,语文课上应有不同的“动”法,使课堂“活”起来,对待故事中的人物或事件也会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最后的动画,学生比较熟悉,在学习课文之后,带着自己对人物的理解再看动画,除了对人物印象加深外,还会提升学生的理解层次。
课堂的舞台上,主角将不再是教师,而是学生。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引导者。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从一点一滴积累成的,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任重而道远。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阅读,结合搜集的资料和教学挂图,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通过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课文的情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学习过程中,从课内外资料了解植树造林的重要性,激起对植树造林的强烈愿望,以及对保护环境的初步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读中理解,达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分析理解喜欢植树的原因。通过搜集资料,小组讨论等深刻感知树与人类共生共息的关系,激起植树造林,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准备:搜集资料,关于毁坏山林的危害,植树造林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孩子们,你们知道到哪个季节最适合植树吗?(生:春天)导出课题,(春天是)植树的季节。
二、新课教学。
(一)学习第二段,指导朗读。
1、自读课文,找出课文哪一段写春天适合植树的原因,并汇报;
2、(cai春雨图,理解“一场一场”,“湿漉漉”)。
细密的春雨洒落到地上,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
春雨那么细小,怎样才会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呢?
3、(cai太阳图)“暖暖”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憋气小游戏,把握“呼吸”的感觉,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4、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
齐读第二段。
1、范读课文第三段。多么美好的季节啊!我和少先队员们一起到郊外植树。(cai图)。
2、想和老师一起植树吗?拿出铅笔,自读该段,一边读,一边勾画表示植树动作的词。
4、理解比喻句“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
5、结合图,把握植树的心情,有感情地齐读第三段。
1、少先队员们为什么那么喜欢植树,课文那些段落告诉我们原因(生:找到4、5自然段)。
2、指名朗读第4自然段,一边听一边思考,为什么“我们”喜欢植树。
3、理解“再过十年、二十年,小树就能撑起高大的伞”,引读该段第二句。
5、有感情地朗读第4自然段。
6、小组合作学习。
假如爷爷、爸爸没有种树,或者从现在起我们就不植树了,会发生什么事情呢?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分四人小组讨论 交流汇报讨论结果,充分体会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7、怎样才能避免这些灾难呢?你有哪些好办法?(生汇报交流)。
9、小结:看来,孩子们都深知树是人类不可缺少的朋友,而我们现在植树,不仅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
10、引读第6自然段。“所以,一定到春雨的声音……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
(四)感情升华,培养植树造林的意识。
1、孩子们,明年春天,明年植树节,你们想干什么?
2、你想对自己亲手种好的小树说什么?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配乐朗读)。
板书设计:
植树:扛树苗(挖坑)培土 浇水。
(春天) 原因:为了现在和将来。
教学反思:
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坚持以“读”为本,将各种形式的读贯穿于学生理解、感悟的过程中,在读中产生问题,又带着问题去读,在反复的读与感悟中,把握课文的感情,达到美读的效果。
会导致最后在难点的突破,感情的升华上达不到预设的效果。此外,孩子学习的环境有了一定的变化,孩子第一次上公开课,难免心理上会紧张,会放不开,这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正常发挥。由于我对孩子的高估,对设计没有做到全面的考虑和预设,导致在正式上课时,情感没有蓄积到一定的高度,最后认识的高度也就显得比较牵强。
还有一点就是在教学中,对于难点句式的解决,也过于高估了孩子的能力,在处理上显得有些吃力。文中有一个比喻句和一个拟人句,需要学生掌握。我也是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没有问题,觉得通过老师的提问引导,他们一定能自己解决好这两个难点句式,但在教学中才发现孩子们对比喻和拟人这两个概念还是比较混乱,因此在把握句子时就没法准确理解,而没有预料到的我在处理上就显得有些措手不及。由此看来,课前的各种预设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课前将各种情况都认真思量过了,面对课堂的各种状况才能做到从容不迫,游刃有余。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三
本单元围绕“植树”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一篇自读课文。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参与课文的综合活动,可切实理解树是人类的好朋友及应该如何爱护树木。懂得“绿化祖国,造福万代”的道理。
《植树的季节》是本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在提倡保护环境的今天,植树造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全文围绕着“植树的季节”这句话描写了春天是植树的季节,人们是怎么植树的以及为什么要植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1、认会本课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2、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本课语言清新、生动、充满诗意,很适合学生有感情朗读,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多读,以读贯穿始终,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朗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初读时认识生字词,品读时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
课件
(一)创设情境,切入课文
课件出示:一组春天的美丽的画面。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想做点什么?
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指导学生说的具体一些)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植树的季节》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并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2、通过指名读、开火车、男女生轮读、齐读等方式检查识字情况。
3、学生再读课文,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
(三)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1、由学生的回答引出春天是植树的季节,进而让学生找出写春天的段落,进行学习。
在学生交流的过程重点品读“一场一场的春雨,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太阳暖暖地照着,热气从土地里冒出来,仿佛整个土地,开始了呼吸。”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中,了解到春天雨水多,太阳充足,对树木生长有好处。
赞美了少先队员植树的行为,并且用了比喻句,更加生动。再指导学生用像说一句话。
3、第4、5自然段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学,让学生说出植树的意义。
4、是呀,植树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那就让我们带着感激之情来读读课文吧。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我又立足课本,着眼课外,精心设计拓展训练,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充分地说一说植树对人类的好处,当学生都了解到植树能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再引导学生说一说你最想对小树说些什么?这样不仅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四
大自然也需要生存。
怎样才能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呢?
--摘自北京科普之窗网站。
造林不少,为何生态仍在恶化。
--摘自北京科普之窗网站。
树木还是良好的消音器。
一棵枣树一年可结枣100公斤左右;
一棵核桃树一年可结果5000多枚;
一棵桐油树每年结籽量可榨食用油15公斤。
――选自廊坊林业网。
植树能改变天气。
森林可以防止水灾。
――选自扎赉特兴农网。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五
1、让学生学会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懂得为什么植树。
3、懂得植树是势在必行的一件事。
4、让学生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让学生知道在春天里我们应该植树。
教学难点:让学生懂得树木和人类是好朋友。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指导学生用自己搜集到的资料来说明树木对人类的好处。
教学准备:让学生搜集植树有什么好处的知识。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
教学内容 。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助手段。
一、 导课。
小朋友们,现在是几月?在这个季节里,你喜欢干什么?
说说自己喜欢做的。
二、教学认读生字。
评价学生的说法。
学生借助拼音读认读生字。
结合生活说说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三、教学生字。
教师出示生字卡片。
1说说在哪里见过这个字。
2、小组讨论:怎样记住这些字。
准备生字卡片。
四、初读课文。
教师评价学生朗读的情况。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放课文朗读录音。
植 场 扛 培 齐 队 荒 葱 翠。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辅助手段。
一熟读课文。
生生互评,教师点评。
1、 让学生 模仿录音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个别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放课文录音。
二、理解课内容。
1、 教师小结同学搜集的资料。
2、 理解“仿佛、培土、青葱翠绿、泛滥”的意思。
让学生说说自己搜集的有关植树的好处的资料。
出示教学挂图帮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扩展活动。
1、 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哪些植树的好处?
2、 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
3、 明天就是植树节了,你准备做些什么?
对教师的问题说自己的想法。
四、再读课文。
总结课文。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大地有了绿色的屏障。
植树的好处 风沙就会被制服。
空气就会新鲜。
河水就不会泛滥。
课后回顾:
这篇课文,我让学生提前搜集有关植树的好处,同学们通过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很直观的看到植树的确能带来很多好处,每个人都认为在这个植树的季节,大家都应该行动起来。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六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这次的说课题目是“植树问题”.它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一、说教材。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准备:课件小树纸板。
二、说教法、学法。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三、说教学过程。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计划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方案二:40÷5=8方案三:40÷5=8。
8+1=98-1=7。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习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七
本课文字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不过识字量还是很大,怎样保证学生能够准确的读准字音并且熟读课文,这是一课时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揭题后,首先解决生字词,出示词语,抽读、开火车读、齐读,自读课后的生字条,然后开始第一次自读,要求指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圈出还不认识的生字。接着教师范读,孩子听的时候要求听准字音、勾画出停顿和连读的地方。范读完毕后,请学生第二次自读课文,要求指读课文,读准字音、注意停顿。然后就进入分段朗读,过程和以前一样,只是在几段都读完了以后,不忙让学生赛读或者齐读,第三次自读,要求是不再指读课文,流利的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和连读。这里值得思考的地方就是第二次自读和第一次自读的间隔时间是不是太短了?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就是要强化学生对于一些难以熟记的生字的读音,迫使其记住。之余第三次自读是否有必要,我想这主要是针对后进生而言的,他们不能马上进入赛读的环节,课文还不能完全读通顺,需要再次自读一遍,再次注意那些难读的字词,其实是给了他们一个缓冲的过程。也不知道这样是不是违反了新课标的理念,一课时的主要目标其实还是读熟,而且是人人都要读熟,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都知道有时候个别学生在一课时结束后还是不能读通顺,所以有必要加大自读的次数和抽读的次数,一课时就是要为二课时理解课文作准备,所以“读”应该贯穿于一课时,而且是变化这方式的“读”。记得在新教师培训的时候,查有良教授就说到了小学的老师要做到每5分钟换一个节目,更何况是枯燥无味的朗读了。
教学内容及教学背景简介:
《植树的季节》是试验教材第三册中的课文,课文讲了为什么春天是植树的季节,人们怎么植树,以及人们为什么植树。此时正值春暖花开,植树造林的季节,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学札记:
教学《植树的季节》一课时,因为课文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所以课堂上我放手学生自学,然后汇报所学,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当我问学生通过自读课文都知道了些什么时,学生对于1、2、3自然段谈得非常好,可是他们只字不提从课文3、4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任凭我怎么启发,怎么诱导,学生似乎对这两段毫无兴趣,我只好重新带着他们学习,指名学生起来读课文,我才发现学生对于这两个段落太陌生,好多字词不太会读。重新审视这两个自然段,原来这两个段落的内容过于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且生字新词比较多,本来这节课预计两课时完成,可实际上这片课文用了三课时才完成。下课时,我随手翻了翻后面的课文,发现本单元后边有两篇课文《杨树之歌》《记住》,这两篇文章都是用比较形象生动、浅显的语言,写出了人类与树木之间共生共息的密切关系,我想如果把这两篇课文提到《植树的季节》之前讲,学生会很容易体会到人们为什么要植树,学习起来会轻松些。
看来,教师灵活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非常重要和必要,我们在工作中可以删减和增添教材内容,也可以改变教材的编排顺序教学,只要有利于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就是可行的。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八
1、识字16个,会写字9个。
2、读通、读顺、读懂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树木的热爱之情。
本文开篇点题“植树的季节”,全文也都是围绕这一句写的。紧接着写为什么春天是植树的季节,以及人们怎样植树和人们为什么植树。课文最后又一次点题“所以,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说明为什么植树的段落比较抽象,生字、新词也比较多,学生学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应采用分散难点、各个击破的办法帮助学生学会认会。
学情分析二年级小学生一般没有植树的体验,但他们渴望植树,特别是对于山区的孩子来说,他们更盼望干旱的大山能早日绿树成阴,为此,我们可以让学生从听名人植树的故事入手,从中了解树木对人类的好处,以增强学生保护树木的意识。二年级学生基本上学会了独立识字,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重点、难点的分析,组织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写字。
(两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放录音,讲邓爷爷植树的故事。板书课题。生读课题。)。
2、同学们说说自己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生:人们怎样植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想办法认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读顺。
2、同桌互相选择两个自然段进行听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开火车认读生字。
湿漉漉仿佛扛着一捆捆伐木培土整齐队伍。
撑开纳凉荒山葱翠伐木红艳艳黄澄澄。
4、开火车读课文,大家评议。
5、整体感知:说说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自由说。指名说。)。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师:现在请同学们再一次地朗读课文。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然后同桌互读课文,最后在小组里交流为什么喜欢它。
小组1:
我喜欢第3段,大家听:“我们栽下小树苗,浇水培土,让它们整齐地排着队,欢迎春天。”小树也能欢迎春天,多美呀!
我还有补充:“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这是比喻的写法。
我还能照这个句子的样子说话:“春天来了,我们小学生像一只只快乐的'小鸟飞出课堂,去找春天。”
小组2:
我们也喜欢这一段,因为这一段是写我们小学生种树,种树对环境有好处,特别是在我们山区,更应该植树。
我也有补充:我建议我班的同学应该像邓爷爷那样,每年也能栽活3―5棵树,一直坚持下去,到我们长大后,我们山区就不会有风沙了。
小组3:
我们喜欢第2段,这里有一句“热气从土地里冒出来,仿佛整个土地开始了呼吸。”“仿佛”这个词很新鲜;土地也会“呼吸”,太有意思了。
生:老师,我们小组有问题,请看第四段:“我们喜欢植树,因为,我们知道,再过十年、二十年,小树就能撑起高大的伞。”他们怎么知道小树能撑起高大的伞?也许小树没等长大就被人们砍掉了。
师:谁来帮助他?
生:我来告诉你,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懂得爱护树木,不再砍树了,所以,小树一定会“撑起高大的伞。”
生:不是这样的,现在我们这里已经实行了封山禁牧,可还有人把我们村的那几棵老榆树的枝条砍下来喂羊。
师:针对这种现象,大家说该怎么办呢?
生:我们要教育人们爱护树木。
生:我们做个牌子挂在树上,写上:“小树也有生命,请爱护小树吧!”“保护树木,人人有责!”
师:课后请大家按自己的意愿去做吧!
生:我特别喜欢第四段,因为这一段里写小朋友的心愿,希望小树快快地长大,让荒山变绿。
生:我也喜欢这一段,里面有“红艳艳、黄澄澄”这样的词语,读起来很好听。
师:同学们读了第五段后,你知道了什么?(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生:读了这一段我知道了人们为什么植树。
生:我还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1、在植树的季节里,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同桌互说互评。指名说。)。
生:小树,你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没有你,我们山里的风沙更大。
生:小树,听我爸说,在我们山里你是活不了的,但我不相信,我会把我洗脸用完的水节约下来,给你浇水,让你吸收水分,快快长大。
2、假如你是一棵小树,你会对人类说些什么?
生:我会说:“谢谢你们保护了我,使我健康成长,我会长大,供你们纳凉。”
生:我是你们人类的朋友,请你们能保护我。
3、办展览“树木是人类的好朋友”。办展览的活动可以延续到本单元学完。
4、课外查找我国植树节的来历,以及有关名人植树的故事。
五、指导写字,练习写句子。
1、指导写字:重点指导“葱”、“翠”两个字的写法。
2、练习用“总是”说话,并写下来。
点评:《课标》特别强调,阅读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地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通过文本与学生展开对话交流。教学一开始,教师就首先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发现,解放学生的头脑和嘴巴,使他们敢想、敢说,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疑问。其次,恰到好处地运用讨论、探究等学习手段。再次,教学中运用各种方法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是理解课文、体会感情、培养想像力的有效措施。本节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书,理解课文后,激发学生想像,让学生扮演小树和人对话。通过对话,既能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又能使学生的想像力得到发展,同时也表达了学生对树木的热爱之情。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九
本人说课的内容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果实累累的季节》。下面我分七部分将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做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果实累累的季节》是本册书《秋天,一幅美丽的图画》这一单元的第二课,它在学生学习《寻找秋天》这一课,对秋天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科学、准确地认识果实。本节课属于综合过程能力训练教学范畴,由三个活动组成,即“秋天的果实”、“‘找星星’”和“果实分类”,把探究的事实定位于果实。从三个不同的层面、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果实,使学生对果实的认识由表象到理性,层层深入,最后上升到科学理论上,重点培养“观察与提问”的能力目标,同时也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知事物,探究事物,检验探究性学习的成果。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这部分之前,在日常生活中肯定见过以及吃过一些水果,所以有了一定的经验与基础,但对果实的认识比较浅显,笼统。本节课通过指导学生对果实的充分观察,掌握果实的特征,并用这一知识分辨果实与非果实。这些都是贴近学生日常生活实际的,学生喜欢和愿意了解的知识。这些都是进行本课探究学习的有利条件。但三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小,对事物的认知和分辨能力稍差。所以对于本课内容,要采取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由简入深,逐步递进的方式来学习本课。
三、教学目标:
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全面探究,知道什么是果实,明确果实的特征。
2、能力目标:能从不同角度对特定事物进行定向观察和提问。
3、情感目标:乐于对生活中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
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正确的科学价值观。
4、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探究果实的特征。
难点确定为:分辨果实与非果实。
四、说教法和学法:
1、说教法:本节课我主要采用探究法,它通过让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观察、描述、互相交流,形成对事物的认识。在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锻炼儿童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又把比较法、发现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期望学生既能获得大量丰富的感性材料,又可以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美好情感态度。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2、说学法:在指导学生的学法时,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生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力求将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等心理素质融为一体。为此我倡导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学中要加强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所以我准备了以下教具: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头饰、课件等。我为每组学生也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水果和蔬菜、水果刀、果盘等。
六、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环节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
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人们满载丰收的喜悦,各种果实也相继成熟。在这个喜悦的季节里,老师也同样带着喜悦的心情来上这节课,大家想知道今天的课题吗?(板书课题)。
2、紧接着询问学生生活中所见过和吃过的水果,并出示课件(一副水果图),让学生说说果实的名称。
环节二:
活动一“感知果实”
1、以一个惊喜的形式拿出果篮,并让学生说出果实的名字,然后引导学生换一种方式猜果实,介绍游戏“感知果实”。
2、讲述游戏规则,找2—3位学生以比赛的形式进行,并且教师参加其中。蒙眼做游戏,在游戏过程中表现好的同学奖励。结束时师提问:“你是用什么方法,猜出这些果实的?”引导学生加深对“五官”的作用认识。
活动二:“找星星”:在学生对秋天的果实有了一些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我设计学生用找“星星”这一趣味活动,探究什么是果实,什么不是果实。
1、表扬并提问:你们吃过的水果里,它们里面是什么样子的呢?并询问学生有什么好的办法可以看到果实的内部。引导学生说出:横切和纵切。并播放课件。
2、学生可以用桌上的的材料,利用刚刚获得的方法(横切和纵切)去探究果实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在活动之前,首先,介绍实验材料(各种果实,小刀,盘子,餐巾纸)接着介绍注意的事项。如:安全,卫生方面。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嘱咐学生把观察记录记下来。接下来活动,在活动结束时,小组汇报观察结果,在汇报中对表现好的小组适当表扬。
3、出示课件:各种切开的果实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以及刚刚的实验记录,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果实的共同特征,并板书: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活动三:“果实分类”
1、播放课件:各种果实,考考学生对果实共同特征的掌握情况。(对回答正确的同学表扬)首先以谈话的方式介绍苹果(带头饰)出场,并与大家打招呼,说出此行的目的(找朋友一起参加果实大会)接着鼓励学生一起帮助苹果找朋友。
2、(其他小朋友带上头饰,比如:萝卜,姜等一些非果实的图片)播放课件“找朋友”学生游戏,并以开火车的形式进行。在游戏结束时,一起看看苹果都找了哪些朋友。(一一说出它们的名字)。紧接着询问苹果:“为什么找到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我们都是果实,都是由果皮和种子组成”。然后大家欢送苹果。
3、师以惊讶的口气询问:“咦!怎么还有一位呀。”引导学生说出马铃薯别名土豆。并介绍马铃薯也是来参加果实大会的,可是它们没有和它一起去,谁知道为什么呀。接着找个别的学生说出理由。并表扬。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角色扮演,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游戏中学生没有压力,在愉快的气氛中,教学重,难点会不知不觉突破。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知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环节的教学也体现了“做中学”这一教学主旨。)。
活动四:拓展活动。
为使学生学以致用,课后我给他们布置了一道实践作业:采集南瓜的种子。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动手、动脑的训练,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体会获得知识的愉快和欢乐,把科学课从课堂走到生活实践中。
七、板书设计。
果实的特征:都是有果皮和种子组成。
果实:苹果、橘子、西瓜、辣椒···。
非果实:土豆、红薯、萝卜···。
板书是一堂课的缩影,而科学课的板书更应该是学生探究事物的参考,我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目的是使学生一目了然,明确果实的共同特征,以此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十
本单元围绕“植树”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主体课文,一篇自读课文。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的课文,参与课文的综合活动,可切实理解树是人类的好朋友及应该如何爱护树木。懂得“绿化祖国,造福万代”的道理。
《植树的季节》是本单元第一篇主体课文,这是一篇贴近儿童生活,富有教育意义的课文。在提倡保护环境的今天,植树造林是一项不容忽视的任务。全文围绕着“植树的季节”这句话描写了春天是植树的季节,人们是怎么植树的以及为什么要植树,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生对于“植树”这一话题随着社会重视程度的`提高,也不断地加深,但对于我们城市中的孩子来说,他们的亲身体验却很少,因此可以让学生从了解树木对人类的好处入手,从调查校园环境做起,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爱绿护绿的理念。
根据新课标对二年级学生的要求及本课特点,制定目标如下:
识本课17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语言。
本课语言清新、生动、充满诗意,很适合学生有感情朗读,所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多读,以读贯穿始终,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来朗读,让他们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初读时认识生字词,品读时读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语感。
调查了解有关树的资料及植树造林对环境的作用,生字卡片。
(一)、创设情境,切入课文。
课件出示:一组春天的美丽的画面。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想做点什么?
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指导学生说的具体一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
2、同桌合用一本书,相互检查正音。
3、通过指名读、开火车、擂台赛等方式检查识字情况。
4、指名分段读课文,大家评议。
(三)品读感悟,积累语言。
默读课文,学习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并想一想为什么喜欢她?
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重点品读“一场一场的春雨,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太阳暖暖地照着,热气从土地里冒出来,仿佛整个土地,开始了呼吸。”引导学生从这句话中,了解到春天雨水多,太阳充足,对树木生长有好处,并且对“仿佛整个土地,开始了呼吸”进行想象。
“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了少先队员植树的行为,并且用了比喻句,更加生动。
对这两句话,要通过范读、指导读、指名读、分组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
学习第三、五自然段时,要抓住“纳凉、采果子、制服风沙、空气新鲜、泥土不会冲走、河水不会泛滥”等重点词、句结合所查找的资料谈我们为什么喜欢植树。指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3、是呀,植树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好处,那就让我们带着感激之情来读读课文吧。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小朋友,又是一年春来到,你看着细细的春雨,感受着温暖的阳光,你会想到些什么?
那就做一个小小宣传员吧,把植树造林的好处告诉更多的人。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十一
1、认识17个生字,学会写9个汉字。
2、能用喜欢的方法去识字,并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能用喜欢的方法在阅读中识字。
搜集有关树的资料,生字卡片。
一、导入。
探讨。谈论话题“有关树的知识”。通过同学们的谈论,不难看出树是人类的好朋友,这节课我们便来学习一篇关于植树方面的课文。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感知,阅读中自主识字。
1、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学会。
2、再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二)识字。
多种方式识字。
1、同桌相互交流,把熟字与不熟的字进行分类。
2、认读生字、词。不熟的字再认。
3、同桌相互考查认字情况。
(三)交流。
整体感知课文。
1、练读,读准字音。
2、小组内合作,选出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四)诵读。
读中悟,悟中读。
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用不同方式读文。
(五)评价。
全方位评价。
1、在小组合作读文时,组内成员相互评价。
2、在全汇报读文时,全班范围内进行评价。
(六)写字。
自学易学的生字。
1、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自主找出易学会的生字。如“植、扛、培、队、齐”。同桌交流学习。
3、观察田字格中的位置,练写生字。
(七)练习。
1、组词,看谁组得多。
树叶树树。
2、读一读、背一背《咏柳》。
(一)交流。
读中悟,悟中读。
1、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把你最喜欢的自然段读经同桌听。
3、谁能把描写“春天”的那个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画出小树生长需要哪些条件。
4、谁来读读“少先队员是如何种树”那一自然段?画出你认为很美的句子,再读一读。
5、读第4、5自然段,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要植树。
6、有感情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二)写字。
自主合作学习生字。
1、认读剩余的难字并扩词。
2、“向困难挑战”:看看谁能学会这些难字。
重点指导:场的右半部是,荒中间部分是亡。葱中间的点不要丢掉。
3、观察田字格中的生字,认真练写。
(三)练习。
1、照样子写一写。
我们和老师一起去种树。
我们和一起去。
我和小树是好朋友。
我和是。
讨论:说说树的作用。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十二
听了曹老师执教的《植树问题》一课,我们五年级组全体数学老师经过集体评议,从教师素养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谈谈我们的认识。
曹老师本节课无论是从教育理念还是对教材的解读与整合以及个人丰富风趣的教学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彰显了自身较高的专业素养,用他的热情与激情感染了每一位听课者,给大家以视听的享受。
1、丰富风趣的语言艺术。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艺术首先包括谈话的艺术。”教师的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就给教师的语言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的表述具有新颖性,能够把学生的思维引入课堂教学中来。本节课曹老师从课前准备到结束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现出他独特的风韵格调。开课前一曲改编的幸福拍手歌将孩子不自觉的代入了课堂的准备之中。课堂引入巧妙引导,诱发情感;课堂提问巧问促思,激起思维的波澜;课堂评价具体诚恳,点燃学生学习的热情,透着老师关爱之心。整节课教师激情四射,非常投入,引领着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
2、以新的课改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行为,以自己的教学行为来诠释自己的教学思想。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学中要留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其经历有自己的`语言表达规律、与同伴交流各自的方法的过程。曹老师本节课虽然教学容量大,但每一个知识点的形成和问题的探讨都不急于求成,善于等待。例如在探讨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树,为什么是4个间隔数?10米木头锯5段这个问题时,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间,当有5六个孩子都有答出时,教师没有急于给出答案。正是有了教师的等待,最后有孩子终于想到了解决题的办法。这不仅体现了曹老师对学生的一种信任,也是一种尊重。更是对自己的角色和职责做出了很好的定位。
3、注重课堂细节,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是提高学习质量的诸多重要条件之一,是学会学习的一个重要指标。曹老师整节课善于组织课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求做到有条理,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回答完整等等。例如学生在回答间隔、间距时。练习中单位、答语等细节问题。
4、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曹老师能够熟练地操作多媒体教学设施辅助教学,课件精美实用。教态自然得体具有亲和力,具有清晰的逻辑思维能力,具有较强的与人交往沟通能力,具有较高水平的班级管理与课堂调控、组织能力。
曹老师这节课通过深入的解读和创造性的整合教材,精心设计,精彩的演绎,从学生的反馈来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能有效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教学目标落到了实处。
2、有效的课堂提问,激发了不同学生的思考。老师对关间词“间隔数、间距”的解释到位,对在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有几种栽法?让学生探究不同的植树方法,使学生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紧接着让学生比较三种植树方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对植树规律得出了实践性的体验,加深了对这个规律的理解。在探究过程中的追问(为什么在相同的条件下,栽树的不一样呢?),使学生通过更深一步的思考,进一步重现了计算过程与思考方法,通过有条理的表述,让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得到了进一步的锻炼,自然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得到了更深层的发展。
3、学生参与学习活动面广,学生上课热情高,主动参与,全班不同层面的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有充分参与的时间和空间。
4、整堂课中,曹老师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渗透,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5、练习设计层次分明,应用意识地培养和思维训练贯穿始终。最后问题的拓展与延伸到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给学生留下思考的余地,与本节课首尾呼应。
如何更有效的突破种树的棵树与间隔数的“一一对应“关系?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十三
植树问题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解决,这一内容具有很强的数学思维和很强的探究空间,既需要老师的引领,也需要学生的探究。
孙老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关于一条线段的植树问题并且两端都要栽树的情况,让学生先通过画线段图来发现栽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孙老师上课的思路非常清晰,以创景引题---先学后教---展示反馈三个模块为主线,开展了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纵观本节课,亮点之处有:。
1、注重知识的铺垫和兴趣的激发。
新课开始,孙老师就和学生玩起了剪纸条的游戏,这个游戏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游戏中找规律,使学生把学习中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注重“优化”的思想,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学生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对数学知识的一种解读。当学习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容易消除数学的枯燥感,使学生学习更主动。师生之间的语言互动与游戏巧妙的结合,使学生一开始就明白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运用找规律解决植树问题。
2、注重小老师的培养。
孙老师在上这节课时,非常成功的应用小老师来教其他学生。教师首先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进行独立思考,然后对不懂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来完成,之后让小老师上台,对自习提示中的问题一一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并且让学生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让小老师来解答。孙老师这样做,充分的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如果能长期坚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一定会很优秀的。
3、充分体验,夯实学习基础。
做完练习后,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掌握规律,理解段数与点数的关系,孙老师出示了这样一个题目“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种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待学生解决完这个问题之后,孙老师又追加了一问,“若路的两边都载,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使学生的思维慢慢升华,逐步提高。
4、注重应用意识的培养,训练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是新课程中明确指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节课一开始教师就结合剪纸条,创造性地设计植树方案问题,进而比较段数与点数之间的关系。例题结束后,孙老师紧接着设计了一道有坡度的题(两边都要栽的问题),在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孙老师适当的点拨与引导,这样的过程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机会,打破了课堂内外的局限,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应用。最后给学生充分反馈本节课知识的空间。
5、注重逆向思维的启蒙训练。
在学生已掌握“点数=段数+1,段数=点数-1”的规律的基础上,孙老师巧妙的引导学生解决了逆向思考“总长=段数x间距”的问题,学生在头脑里建立了数学知识模型,达到了举一反三,灵活应用的效果,给学有余力的学生更广阔的空间。
当然,本节课也有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
孙老师可以从生活中抽象出这种植树的模型,这样让学生感受到植树、折纸、路灯等不相关联的事件中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直切本节课的主旨,直接突破难点。
总之孙老师的这节课,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整堂课节奏紧凑,一环紧扣一环,使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的知识在不断的内化中升华。
以上只是我的一些单纯的看法,说的不到之处,还请见谅。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十四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第一课时。
1、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出植树问题模型的过程,掌握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感悟构建数学模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
让学生发现植树的棵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一)、初步感知间隔的含义。
1、导入:。
我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做操,上体育课都少不了要排队,你会不会派队呢?
现在老师请三位同学到前面按照老师的要排队,谁愿意来?
出示要求:(1)面向老师排成一路纵队。
(2)每两位同学之间相隔一米。
告诉学生:第一个同学到最后一个同学的距离叫队伍的长,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叫间隔.
2、过度语:
其实,这样的数学问题,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
3、再次感悟:。
仔细观察,你发现植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规律呢?(自己先想想,再把你的想法和同桌互相交流一下)。
4、根据学生的反馈板书:两端要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5、小结:同学们不仅会观察,而且还能发现其中蕴含的规律,真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数学广角运用这些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吧!
(二)、新授。
指导学生读题:
1.从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说一说)。
2.题目中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
3.题目中有什么地方要提醒大家的吗?(两端要栽)。
4.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你能自己想办法找到问题答案吗?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线段图画一画。
5.交流。
6.反馈。
(1)请你们两人把你们的方法写到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好吗?
(2)学生分别说想法。
7.刚才我们要求路的两端都要栽时,得出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知道了怎样求路的长度。如果知道了棵数与间隔数,你呢感求出路的长度吗?(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
如果两端都不栽的情况下,棵树与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我们还以这道题为例来研究一下:。
(2)分小组交流,也可以借助线段图分析。
(3)反馈。
(4)展示结果:两端不栽时,植树棵数=间隔数-1,间隔数=植树棵树+1。
小结: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方法解决,如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等。
(三)、联系实际、拓展应用。
1、一根木头长10米,平均分成5段,每锯一段要8分钟,共要花多长时间?
3、每隔6米种一棵树,共种了36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有多远?
4、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
5、公路一旁每隔50米有一根电线杆(包括两端)共10根,求路长?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与间隔有关的数学问题,在数学上我们统称为植树问题,(板书)植树问题不只在植树当中才有,植树只是其中的一个典型,像锯木头,上楼梯,插彩旗,摆花等现象中都含有植树问题。今天我们学习的植树问题仅仅是两端都栽时和两端都不栽时的情况。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一端栽一端不栽和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五)反思: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不但注重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的道理。比如:用排队人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抽象出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之间的关系,既有趣味性又贴近学生的生活。
教材在编写时,都是给出路的长度,求间隔或棵数,但在练习时,很多题都是给出间隔和棵数,求路的长度。如:王村到李村一共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
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练习题3从一层到三层共48个台级,如从一层到六层共多少个台级?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还不能融汇贯通,所以做起来有些难度。他们不明白从一楼到二楼算一层,很多学生认为楼梯的拐角处也该算一层,后来我在另一个班上课之前就先让学生分成小组,去观察,体验,感受,然后讨论,学生经历了这样一个认知过程,就不会出现前面的问题了。
还有一道时钟的问题,五时时钟敲响5下,需要8秒,12时时敲响12下,需要几秒?要想做好这类题,就得让学生明白,需要的时间应该是第一次钟响与第二次钟响间隔的时间。避免上节课出现问题的同时我还针对上节课出现的问题对学生提出质疑,让生生互评或师生互评,重点表扬大部分学得好的同学使每一个学生获得参与的机会、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体验成功的感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十五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
我这次的说课题目是"植树问题".它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本册安排"植树问题"的目的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为此,本节课我将引导学生完成下列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认识不封闭路线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
2、能力方面: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3、情感方面: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密切联系,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交流中探索并发现不封闭路线上间隔现象中的简单规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之中。
教具准备:课件小树纸板。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变注重知识获得的结果为知识获得的过程"的教育理念,我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自主探索为主线,以求异创新为宗旨,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设疑激趣,实际操作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观察辨析、自主探究,让学生全面、全程地参与到每个教学环节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法:设疑激趣法、实际操作法、直观演示法。
学法:观察辨析法、动手操作法、合作交流法、自主探究法。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学本课我采用了"问题探究"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1、谈话引入,明确课题。(利用3月12日植树节进行引入,这样既直观又可以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2、分组探究,发现规律。
学生真正的生活经验应该是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是能够激发他们感情因素的事物,这样才会让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够产生共鸣,才易激发探究的欲望,让活动化的数学学习有个坚实的基础。所以我并没有利用教材上的例题,而是创设了一个同学们身边的现实问题情境。"我校计划在一条40米长的小路一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然后提出"一共可栽多少棵?"的问题,("可"字体现出植树方法有多种)引导学生按照要求设计出不同的植树方案。
学生的知识起点与知识结构逻辑起点存在差异,要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合作是一个良方,生生之间的差异是学习的资源,这种资源应在小组交流的平台上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合理的利用。所以在设计植树方案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分工与合作,通过说一说,画一画,贴一贴、数一数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及与人合作的能力。
如果说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生生间的合作交流是学习的推动力,那么借助图形帮助理解是学生建构知识的一个拐杖。有了这根拐杖,同学们才能走得更稳、更好。
当学生合作完成设计方案后,老师选择三种不同的方案展示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观察这三种方案,发现它们的异同点,并说一说。(这一环节利用实物感知,让学生更容易观察出其中的规律。)。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这样几个相同点:小路的长度,每两棵之间的距离,小路被分成的段数。还有一个不同点:棵数不同,这时候老师就问:为什么不?当学生说到方案不同时,老师再追问一句:哪里不同?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发现:
方案一:两端都栽。
方案二:只有一端栽。
方案三:两端都不栽。
接着就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方案一:40÷5=8方案二:40÷5=8方案三:40÷5=8。
8+1=98-1=7。
究竟40÷5=8表示什么意思呢?先让同学们说说自己的理解,然后老师给予纠正并介绍两个新词"间隔"与"间隔数",同时可以借助五指加强学生对这两个词的理解。
通过观察分析得出,这三种方案的间隔数都是8,而方案一种了9棵树,方案二种了8棵树,方案三种了7棵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通过观察,他们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只有一端栽:棵数=间隔数。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3、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为了巩固刚刚发现的规律,也为后面的练习作铺垫,我又设计了一道例题"为了让孩子们的乐园更漂亮,幼儿园打算在20米长的小路旁摆一些花盆,一共需要购买多少盆花?"这道题只告诉了路的总长度,留给同学们的思维空间更广,同学们的设计方案也可以更多一些。每两盆间的距离可以是1米、2米、4米、5米、10米、20米;可以只在一旁摆,也可以两旁都摆;可以两端都摆,也可以只在一端摆,还可以两端都不摆。这道题我大胆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应给予肯定和表扬。
4、回归生活,实际运用。
根据上一例题老师可以提示学生,植树问题并不仅仅是植树,就像摆花盆也属于植树问题,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让学生举例说一说。老师可以提示,让他们知道挂灯笼、爬楼梯、安装路灯、锯木头、敲钟、排队等都属于植树问题。然后运用今天所学的规律来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我用选择和填空的形式向同学们呈现了几道练习题,其中包括:栽树、安装路灯、爬楼梯、锯木头。通过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总结。
先让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然后老师小结: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是数学,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就会发现更多的规律和奥秘,就能解决更多的难题。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十六
1.师:小朋友,春天来了,你喜欢在这美好的季节里做些什么呢?(放风筝、到野外春游等)。
2.师:看这些小朋友在干什么呢?出示课件:春天到了,一群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到郊外植树。
3.师:他们都在植树。可是,怎样才干把刚才看的录像说得更具体、更美一些呢?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作家刘湛秋写的一篇文章《植树的季节》吧。
1.师:请大家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地读读课文,遇到不懂的生字想方法认识,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同学相互评价,相机纠正错误的读音。)师:相信其他同学一定也能把课文读通顺了,下面和你的同桌一起,再把课文好好读一遍。
1.师:谁发现刚才录像里看到的可以用课文的哪些自然段来描述呢?(第2、3自然段)。
2.课文怎么写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3.你觉得课文写得好吗,为什么?(同学品读,老师点拨。)。
(1)(课件出示:一场一场的春雨,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太阳暖暖地照着,热气从土地里冒出来,仿佛整个土地,开始了呼吸。)。
师:树木的生长需要雨水的滋润和暖和的气温、阳光。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春天为什么是植树的'季节。难怪小朋友们开始了植树,作者把春天写得多么美丽温暖呀!
(2)(课件出示: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
师:小朋友,你们知道吗,老师很喜欢这一句,猜一猜,为什么?(同学谈自身的想法)。
师:是的,作者不但将它写得很美,很形象,还在巧妙地赞美少先队员们植树呢。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吧。
4.我们把课文前三自然段一齐来美美地读一读吧。(播放录像,齐读课文)。
1.学习课文4-6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知道了为什么春天是植树的季节,知道了我们是怎样植树的。你还想知道什么?(生说)好,我们看看课文第4―6段又写了什么。
师:请小朋友分小组合作学习,看看学习要求。
(1)各小组选择自身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
(2)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3)讨论:在植树的季节,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
同学分组合作学习并分题分组汇报。
汇报第一点:分组读课文,释疑、理解“纳凉、采伐、屏障、制服”等词语。
汇报第二点:读懂了什么?(板书:纳凉、采果子、采木材、空气新鲜等。)。
汇报第三点:(出示课件:植树后小朋友在树下牵手庆祝,载歌载舞。)这时,你想对小树说些什么?(引导同学运用新学的词语表达对树木的感激之情和自身的期盼之情。)。
2.老师总结。指板书,引读课文4、5、6自然段。
小朋友们通过合作学习,懂得了“我们”喜欢植树,是因为(生接书上句子)路旁的人就能……荒山就能……就能……我们知道……我们喜欢植树,因为……当山野长满树木,大地就有了……风沙就会……空气就会……泥土……河水……我们知道……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更是为了我们保护生存的环境,为了我们的美好的生活。
所以……所以,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板书: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
1.师: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书中第27页的一首诗歌《记住》(课件出示诗歌,老师配乐朗诵)。
邹老师这堂课,整个教学过程力求展现新课程规范的要求,体现新课改的精神,主要具有以下特色:
1.充沛调动同学的阅读兴趣。让同学喜欢阅读是阅读教学第一位要求,是胜利的关键。邹老师的优秀教案从一开始上课,便通过谈话、看多媒体课件为同学设置了有趣、亲切的情境,从同学生活入手,走向文本;再通过自学汇报,让同学展示阅读的胜利,感受阅读的乐趣,又适当布置阅读评议激励,同学在整节课中始终坚持浓厚的阅读兴趣。
2.教学中“以读为本”,重视同学的感悟。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老师是引导同学读书、看书的,而不是给同学讲书的。”本设计采用多种新颖活泼的读书方法,培养同学对语言的感受能力。如轮流读、自由读、齐读、指名读等,旨在让同学喜欢阅读,而在读中形成一定的语感,假如在语文课中不能协助同学形成语感,阅读将会是“贫血儿”,同学将无法成为阅读的真正主人,更无从谈和培养同学的语文素养了!
3.在阅读中,邹老师特别注重形成同学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指导同学自主学习,大胆质疑,培养同学的思维表达能力。本设计从老师扶着学习,到放手让同学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培养同学正确的学习方式。另外,还设有读思结合、想议结合的环节,给同学提供广阔空间,培养同学的思维表达能力。低年级段同学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教师的责任就是要引导同学善于考虑、多说多练,要为同学的发展涂好底色,打好基础,作好铺垫。
4.体现个性化阅读,读出同学的个性体验。在本设计中,指导同学学习第2、3自然段时,让同学自由谈谈课文写得好吗?为什么?引导同学体验自身独特的阅读感悟。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十七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第一课时的内容。
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学法、说媒体使用、说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新课标实施后,数学教材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更为彰显。最明显的表现在于每册教材多了“数学广角”这一单元,通过“数学广角”来进一步渗透数学学习的思想、方法,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逐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这一单元主要内容就是植树问题。本节课主要探讨关于在一条线段上植树的问题,例1主要研究两端都要栽的植树问题,也是这一系列内容的起始课。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本节课不但是建构知识的基础,而且起着启后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体验“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策略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规律解决两端都种数的问题。
教学难点:能把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同化为“植树问题”,建立物体总个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由于学生初次接触“植树问题”,这部分的学习内容学生一定会很感兴趣,学习的热情也会比较高涨,但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关于线段的相关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分析思考能力与计算能力。因此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我在教学过程中对教材进行了分类学习,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来组织学生开展各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我采用自主探究式学习模式,学生模拟“种树”————探究发现规律————应用规律实践的活动过程,通过有序的操作、思考、实践等活动,使学生的所想、所悟与直观形象结合,经历知识的探究过程,渗透数学学习方法,深刻体会到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内涵。
为更好地发挥多媒体作用,提高课堂效率,本节课运用多媒体主要是以下几方面:
2、运用课件播放,逐步演示小路是20米、25米、30米时的栽树情况,便于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数。
3、在课堂检测时运用多媒体呈现,增加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在矫正达标时,运用实物展台直观呈现学生检测练习,节省书写时间,便于其他学生看清楚。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在教学中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鉴于本课教学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及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小游戏:找手指上的数学。我们的双手不但会做事情,还隐藏许多数学问题。
2、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随机请一行同学站起来,不断增减学生,让学生边观察边说,几个同学几个隔,老师发问,哪个间隔长,引出“间隔长”的概念。
(初步感知什么是间隔数,间隔长度。为下面的发现规律打下基础。揭示课题: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像同学们排队这样的问题,数学家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植树问题。这样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这一环节,用意在于先突破教学中的知识点,理解间隔,间隔数,初步感知间隔数与物体个数的关系,并且起到规范学生语言的作用,使学生在轻松的活动中为新课的学习作铺垫)。
(二)学习新课:我精心设计了这样4个小环节。
1、化繁为简,解决问题。
例题1:通过创设在100米小路一边植树,每个5米栽一棵的现实情境,提出“一共要栽多少棵树?”的问题,先让学生猜一猜,再让学生去画图验证时感知100米太长了,可以将100米转化成20米等小的数据研究。
(1)自主学习。
学生通过线段图画一画、小棒摆一摆等学生自己喜欢的、比较形象的方式,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初步感知到在植树问题中,棵数与间隔数之间会存在一定的关系。并且,这样设计,我并不强调(两端都栽),本意在于,先给学生创设宽松的思维环境,让学生打开思路,找到在一段路栽树时的不同方法,让思维如花般绽放。
(2)小组汇报:(抽取数学模型,猜测两端都栽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边模拟栽树,边板书,边汇报。
点明:今天主要研究一下像这样的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从上面多种方案中,抽取两端都栽的数学模型加以研究。)。
(设计意图:生本教学改变了教师是课堂的主人这一传统现象,变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小组汇报就是把课堂还给孩子,孩子们通过分工,小组共同把他们的发现汇报给全班,锻炼了学生的组织分工和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台下的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和汇报的小组进行交流、补充、纠错,纠正和完善了知识点。)。
2、课件播放:
在前面学生动手操作的基础上,又通过课件演示20米小路,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的栽树过程,通过进一步的拓展:如果小路是25米呢?30米呢,逐步演示。
(这个过程是重点,必须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间隔数、什么是棵数,因此,利用课件直观形象地加以演示,)学生的思维顿时茅塞顿开:啊!原来棵数与间隔数还存在这样的关系,但是学生,只是直观看到的,还处于比较朦胧的认知状态,不理解。再者,只通过一个例子说明之间的关系,不具有说服力,因此,还需要通过进一步的验证活动来证明规律的存在。
3、验证规律,再次感悟解决植树问题的策略。
是不是在一段路种树,两端都要种时,间隔数与棵树之间都是这样的关系呢?接着我恰当的组织学生进行又一次的操作活动:请同学选择任意路长、和间隔,去自主验证。(通过全班学生的验证、使验证结果更具有说服力)而且,让学生的自我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得到再次激发,迫切的需要知道自己猜测的正确与否,自主地寻求验证的方法,从而也向学生渗透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和策略。
4、引导学生用数学的形式,列数学算式。
学生把刚才的规律,转化成数量关系,从而列出:20÷5+1=5(棵)这样的算式。
(这个环节我遵循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建立了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感悟到解此类问题的策略。)。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让学生经历由复杂问题到简单问题再到发现规律,最后解决问题的过程,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一方面为了巩固之前发现的规律,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植树问题不仅用来解决植树的问题,还可以解决类似的问题。本课练习安排了以下两个层次:
1直接应用模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1)教材练习二十四,第1题。
(2)找生活中的有关“植树问题”。
如:安装路灯、排队问题、楼梯问题、封闭中的花坛种花问题等等。
2、推广到与植树问题相近的一些问题中。
(设计题图:通过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题,,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不同事件,都含有与植树问题相同的数量关系,它们都可以利用植树问题的模型来解决它,感悟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同时充分体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并且又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带着浓厚的兴趣和高涨的积极性,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也体现让数学知识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
(四)应用迁移,巩固提高全课总结。
1、师:同学们今天的表现真不错,运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了不少问题,你们看,老师把大家的发现编成了一首儿歌,我们一起来读读吧!(课件出示)小树苗,栽一栽,两端都栽问题来,间隔数多1是棵数,棵数少1是间隔数,怎样求出间隔数?全长除以间隔长。
2、师:植树问题中的学问还有很多,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两端不栽,一端栽,封闭图形中的植树问题,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五)布置作业:教材第109页第3题。
我的板书是我和学生共同完成的,直观形象,一目了然,突出了重难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巩固和掌握本课所学的知识。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十八
5月13日校本教研中听了葛老师讲的植树问题,“植树问题”是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葛老师利用学生的动手操作,小组活动等形式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明确了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情况的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1、导入新课的形式新颖,教师利用猜谜语的形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在伸出双手,找出手指之间的间隔,理解间隔的概念,以及间隔数,将复杂的问题形象化,学生易学、易懂,开了一个好头。
2、葛老师上课的思路比较清晰,她先提炼出数学模型(间隔数+1=棵数),最后将这一数学模型应用与生活实际。整堂课节奏紧凑,层层深入,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引发了乐学的动机,在开放的课堂中提供了乐学条件,在活动的氛围中增加了乐学的体验。在上课过程中,“猜想到验证”的学生学习过程一直贯穿着整节课中。
3、课堂教学体现系统性。葛老师能灵活构建知识系统,注重教学内容的整体处理。能活用教材,让资源启迪探究。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通过例题,让学生比较系统地建立植树问题中“两端都要种”的情况。
4、课堂练习设计合理,如采用表格的形式出现不同的已知的条件,解决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感受植树问题服务于生活,同时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5、葛老师还注重了利用例题的教学进行了归纳与总结,经过老师与学生的共同研究交流,总结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的学习。这节课充分体现了老师与学生、教法与学法的和谐。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十九
本节课教学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的这种情况,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孩子们熟悉的、生活中常见的植树问题的实例,探究发现两端都栽这种情况中植树棵数与间隔数(段数)之间的规律,从而运用所发现的规律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向孩子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借助线段图、化繁为简等手段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感悟数学的思想方法。
基于以上目标,我特对本节课作如下设计:
1.以孩子们喜欢的猜谜活动引入和我们形影相随的手。然后通过观察张开的右手,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引出间隔数)。再通过预习汇报,让孩子发现植树问题的几种情况,并且为各种情况取名,明确我们本节课所要探究的植树问题(两端都栽),让我们的学习探究目标明确。
2.探究新知:从例1入手,通过让孩子猜猜一猜活动产生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究竟是多少棵?我们能想办法验证吗?启发孩子想到用线段图画一画这一数形结合的方法进行验证。这时老师加以引导:100米长的小路我们一直画下去、一棵一棵地栽下去,会让孩子感到很麻烦、复杂,因为100米太长了,那么有更简单的方法吗?引导、启发孩子选取100米中的一小段进行研究,这样数据小,画起来就会简单、方便,便于研究,让孩子体会到化繁为简的优势。为此给孩子创设小组合作探究的机会,让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学习的主动权,选取自己喜欢的数据进行合作、交流(在此做引导:选取的数据必须能被5除尽的,也就是没有余数),避免孩子选中有余数、出现一端不能栽的情况。因为各组所研究的数据不同,出现的结果也不同,经过板书整理,孩子就会很轻松地归纳、推理出其中的规律,让孩子亲身经历猜想、验证、归纳、推理的探究过程。
3.延学中应用所发现的规律,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了与例题略有不同的变式,旨在进一步让孩子感悟这一数学思想方法和思维的灵活性。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二十
1.教学设计学科名称:植树的季节(小学语文二年级)。
2.所在班级情况,学生特点分析:二年级学生,个个活泼好动,喜爱读书,大部分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
3.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的主题是植树,森林可以涵养水源、改良土壤、提供木材、清新空气、改良土壤、提供木材、清新空气、改善环境、是人类宝贵的资源我国林木资源缺乏,林木面积还不到国土面积的百分之十五。《植树的季节》是一篇充满浓厚情趣的散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来理解:第1、2自然段简洁的描写春天来临,植树的季节到了。第二部分3、4、5自然段,是全文的主题,描写了少先队员积极进行植树的情景,以及他们喜爱植树的理性认识和崇高愿望。最后写了少先队员活动后的美好情怀。
4.教学目标:(1)、认字17个,会写字9个。
(2)、读通、读顺、读懂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能用自己的话表达对树木的热爱之情。
5.教学难点分析:体会春天的美好,进行入情入境的朗读。激发植树的热情.
6.教学课时:两课时。
7.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森林对于环保的作用)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环保状况),生观看后,师:要想减少水土流失、沙漠变成绿洲、空气更加清新,怎么办?(植树)板书课题植树的季节。齐读课题。
2、质疑:读了课题想知道什么?
例如:植树的季节为什么是春天,或什么时候是植树的季节?
人们怎样植树?……。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用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不认识的字自己想办法解决,努力做到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用“——”标出词语,并读给同桌听听。
3、小组合作,愉快识字。
4、教师检查生字、词语认读情况。
5、说说通过读课文,你明白了什么?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1、自读自悟。
2、小组汇报,交流所得。
小组1:我喜欢第三自然段,“我们栽下小树苗,浇水培土,让他们整齐地排着队,欢迎春天”我明白了小树与我一样也喜欢春天。我们的红领巾像小树开的一朵朵小红花,太美了。
师适时引导点播,引导学生用“像”说句话。然后感情朗读本小节。
小组2:我们喜欢第二节,我读明白了春天来了,天气暖了,大地也会呼吸。
我还明白了,下雨过后,泥土湿漉漉的是种树的好时候。
小组4:我喜欢第四自然段,我明白了小树再过十年、二十年就会长大。
师引导点拨学生明白:小树长大后就能为我们做贡献了,现在为我们做贡献的树木都是我们的前辈种下的。这就是“前人载树,后人乘凉。”然后引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小树长大的喜悦,与我们乘凉的“幸福”。
小组3:我们喜欢第五自然段,我明白了树对我们真的很重要,所以我们要植树,要爱护小树。然后指导朗读。
四、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2、你会对小树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树,你会对人类说些什么?
五、指导书写,练习写句子。
1、重点指导“葱、翠”的写法。
2、练习用“总是”,并写下来。
六、实践作业:
搞与家人一起种活一棵树,或养活一棵花活动。
第二课时。
教具准备:、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节日吗?讲述邓爷爷植树的故事。
2、板书课题:植树的季节,齐读课题。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学生质疑……。
同学们的问题边读书边解决好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很多的识字方法,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检查字、词的认读情况。
3、指名朗读课文。(学生互相评价)。
4、说说说读了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课文读读,同桌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原因。
2、学生汇报。
如:
3、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
学生品读,教师点拨。
(1)教师课件出示句子:一场一场的春雨,把泥土浇得湿漉漉的。太阳暖暖地照着,开始了呼吸。
师:树木的生长需要雨水的滋润和暖和的气温、阳光,作者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写了美丽的春天为什么是植树的季节。难怪小朋友开始了植树,作者把春天写得多么美丽温暖呀!
同学们想再读读吗(学生感情朗读)?
(2)出示: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
师:同学们老师也很喜欢这句话,知道为什么吗?
作者不但将它写的很美,很形象,还在巧妙地赞美少先队们植树呢。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再来读读。
我们把课文前三自然段一齐美美地读读吧。
4、学习课文4----6段。
同学们知道了为什么春天是植树的季节,知道了我们是怎样植树的。你还想知道什么呢?请同学们合作学习4、5、6自然段。
要求:
(1)各小组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互相讨论。
(2)在组内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讨论:在植树的季节,你想对小树说什么?
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5、师生共同总结:我们喜欢植树,是因为(生:我们知道,再过十年,二十年,小树就能撑起高大的伞。路旁的人就能纳凉,荒山就能变得青葱翠绿,就能见到满坡的红艳艳、黄澄澄的果子。)我们知道,(我们现在采果子、采伐木材用的树,都是爷爷和爸爸种的。)。
我们喜欢植树,是因为(生:我们懂得,当山野长满树木,大地就有了绿色的屏障,风沙就会被制服,空气就会新鲜,泥土就不会被冲走,河水就不会泛滥。)我们懂得,我们现在植树,(是为了现在,也是为了将来。)更是为了我们爱护生存的环境,为了我们的美好的生活。
所以,(一听到春雨的声音,我们就想起植树,)所以,(春天总是我们植树的季节。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1、同学们,说到这里,老师不由得想起了语文天地中的一首诗歌:
出示诗歌,让我们一齐读一读,者来记住吧!
2、同学们,又是一年春来到,看着细细的春雨,听着淅淅沥沥的雨声,你会想些什么?(也可以写下来)。
8.课堂练习:一、比一比,再组词。
植场栽扛。
值杨裁杠。
二、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量词。
一春雨一树苗一红花。
一季节一土地一果子。
三、照样子,写词语。
绿油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整整齐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观察一棵树,把它的样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作业安排:1、熟读全文 2、写写对春天的感受。
10.附录(教学资料及资源):课件。
11.自我问答: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学习,不论是学生字新词还是读课文,让学生体会到小组学习既有分工,又有合作。注意对学生的及时评价和个性化评价,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欣赏。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二十一
1、认读生字。
2、学习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课件)——图片(植树造林)。
2、说说这是什么时候的景色,干什么,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说)。
3、出示课题,板书。你看了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吗?
二、学习课文。
(一)观察图画: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图意。
(二)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反馈:
(1)抽读生字:润仿佛扛等(指名读,集体正音,开火车读、齐读。)。
(2)指名读课文。指名几人读,师带读、小老师范读。
(3)全班齐读全文。
(三)理解课文:
1、课文一共有几段?
2、每一段主要讲什么?
3、学习第二段。
(1)指名读这一段。
(2)说说植物生长需要哪些条件?你是从哪得知的?
(3)找找课文中具体写的哪些条件适应树木的生长。
4、学习第三段。
(1)课件出示:风吹着我们的红领巾,像小小的树开放了一朵朵红花。
(2)反复读这一句,你有什么感受?
5、学习第四段。
自由读这一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要植树?
6、在植树的季节,你想对小树说什么?分组讨论,再请代表总结发言。
三、指导朗读。
1、出示课文插图,音乐导入情境。你能把这首诗很美地读出来吗?
2、课件出示课文,指名几人读,集体评议、比赛读,配乐读。
四、课外作业:
收集植树方面的图片、文章,出一期板报。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二十二
植树节是一些国家以法律规定宣传。
保护树木。
并动员群众参加以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语句通顺。
春回大地,万物苏醒,一转眼到了3月12日,一年一度的植树节又来了。每年的这一天,许多人们都会参加各种各样的植树活动,以实际行动迎接春天的到来,美化祖国的家园。
要知道,人类是在绿色的摇篮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林中的雾霭,鸟鸣虫吟,野草芳花,飞禽走兽,使我们的祖先日臻完美。在我们每个人的细胞基因里,隐藏着多少绿色的生命秘密啊!从原始到现在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人们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一直为健康而担心,因为缺少绿色的生命而造成环境污染,人们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所以说没有绿色的生命就没有我们美丽的家园,没有健康的身体,因此我们要更加珍惜绿色的生命。
爱护绿色环境,营造绿色环境,也就爱惜了健康,爱惜了生命,营造美丽的家园,人人都喜欢绿色环境,当然我们也不例外哦!
瞧!这天,晴空万里,暖风拂面。我们抬着树苗,扛着铁锹,兴高采烈的来到了无锡城的郊外——前洲,开展属于我们自己的植树活动。我们来到一块空地上面,这里将会是孕育出绿色小生命的地方。首先老师给我们分了工,并且交代了一些植树的要领,然后我们就行动开来了。有的扶树苗,有的在培土,有的用脚踩……迎着春风,每个同学的脸上都露出了灿烂的笑容,那种高兴劲就甭提了,连汗流满面都顾不得去擦了。转眼间,到了傍晚,树终于栽完了,同学们脸上带着欢喜,一个个都满载而归。
春天是植树的季节,愿大家在春天里行动起来,多多植树,让祖国妈妈的蓝天更蓝,白云更白,空气更清新;同时也愿大家在人生的春天里都能行动起来,种植下自己心中的小树苗,构建人生的伟大理想,让青春无悔!
植树的季节说课稿篇二十三
来了学生、青年、干部。
队伍浩荡空前。
彩旗插遍山野。
响亮的广播喇叭。
盛大的植树场面。
动人心弦。
忙碌的媒体记者。
拍照、录象、采访。
记录领导的激情讲演。
神情庄重的官员。
上了电视报纸广播。
露了容颜。
第二年的春天。
同是原来的山地。
同是那样的盛大的场面。
同是那些领导干部。
同是那些豪情冲天的语言。
同是上了电视报纸广播。
造林面积多少多少亩。
绿化荒山多大多大片。
春风年年吹送。
山岭归然不动。
荒山依旧是荒山。
秃岭还是一片又一片。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5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