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知识,加深对书籍内涵的理解。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有深度的读后感呢?首先,我们需要全面理解作品的内容和主题,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提炼出核心观点和感受。3.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选的一些读后感,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一
初看,感觉这本书没什么,艰涩而难读。全书共十二卷,上下卷之间也没什么关联和递进,同一文章中段落之间也没什么很清晰的脉络,甚至有时毫无关系,似乎作者思维很跳跃。语言上毫无华丽可言,十分平实、晦涩还有点反复和拗口(其实这是精华所在),如果不静下心来读,或许你就把它撂在一边了。然后当你静心读它时,你会发现它的思想是很深睿的,平淡中表达了一位帝王对人生的思考,排除世尘的杂念,净化人的灵魂。
这是一本富有哲学思想的书。作者受斯多葛学派的影响,书中充满哲学的思辩。他认为“死亡与生殖一样是自然的一个秘密,是同一些元素的组合与分解,而全然不是人应当羞愧的事情,因为它并不违反一个理性动物的本性,不违反我们的结构之理。”至少那时的马可·奥勒留对生命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而不依附于神学思想,这是难能可贵的。此外,他还认为事物总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的,并且相互联系着,他说“正如一切存在的事物都被和谐地安排在一齐,新出现的事物不仅仅表现出继续,并且表现出某种奇妙的联系。”“我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它们都不会消逝为非存在,正像它们都不可能由非存在变为存在一样。那么我的每一部分就都被变化带回到宇宙的某一问好分,并将再变为宇宙的另一部分,如此永远生生不息。”由此作者发出要关爱人周边的人。
这是一本有关道德教育的书。作为帝王,他热爱学习,但学的不是用人御人之术,也不沉迷于权力情欲之中,他重视对自我更深层次的探索,也充满对人类道德的思考。这对现代人有很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不得不承认,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礼貌日益丰富的同时,现实社会的精神礼貌却在悄悄退化,而《沉思录》正是让我们重新找回“逝去的礼貌”的钥匙。在本书首卷中,我们便能读到这样的话,“从我的祖父维勒斯,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父亲的名声及对他的追忆,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马克西默斯,我学会了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他极力宏扬人性的真善美,认为这才是人的本性所在。“待人宽,责己严”的古训人人都明白,可是在工作和生活中,却不容易做到,所以马可说,“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研究,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我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我们应当做的,是多将思想放在自我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我能为家人、为社会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使我们忽略观察我们自我的缺点和行为。在当今,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不断膨胀的世代,这是一曲清凉剂,让我们清醒,少埋怨社会,多想想自我为社会做了什么。
这是一本对人生充满思量的书。在马可的时代,还是由神权所统治。但作者有勇气挑战自我内心,这是悟性的开启,是人认识自我和神灵的最关键一步。他想到这世界如果无法改变,那么只能选择改变自我。他试着借助自我的创造力,用那些哲学、伦理和逻辑来摆脱内心困境。他对善与恶的思考,痛苦与欢乐的选择,正直与阴谋,权力与义务等,其核心思想其实就是人类的道德。在人类几千年历史中,真正扮演救赎主角的其实便是我们人类自身的道德。如此说来,人的一生,原也是同内心欲望战斗的一生,而战斗的终极目标,可是是道德。如果我们能战胜自我,由一个高尚的道德所引导,那么这个社会的丑陋面也会随之淡去。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马可·奥勒留他告诫人们在轻看世俗的荣誉、名声,他说“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不要老想着你没有的和已有的东西,而要想着人认为最好的东西,然后思考如果你还未拥有它们,要多委热切地追求它们。”
书中也充满了心理学的知识,马可·奥勒留认为引起我们情绪变化是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这与abc理论是完全一致的。
本书的最终一章节还异常论述了死亡,提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说:“希波克拉底在治愈许多病人之后自我病死了。占星家们预告了很多人的死亡,然后命运也把他们攫走。亚历山大、庞培、凯撒在粉碎数以万计的骑兵和步兵、频繁地把整个城市夷为平地之后,他们最终也告别了人世。”作者再三向人们展现,死亡是自然规律,是每个人的必然归宿,是天命。圣贤也好,皇帝也好,平民也好,谁都无法逃脱。必然应对的事情,恐惧是没有意义的。这就引发了我们对于死亡的思考:如何让有限的人生活得更有价值、更精彩。要让人生活得更有意义,就得从个人的修养着手,无论是品德修养还是业务素质,都需要不断地自我提高。一个人仅有奉献于社会,有益于社会,才是有价值的。所以政府官员多读此书很有必要。
在本书中,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我,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本我与自我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我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我说道:“你错待了自我,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我。如果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自我批评的高度,那至少,我们能够经过阅读,理解《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二
《沉思录》是一本需要用心慢慢品读的书,它为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著,该书充满睿智而富而哲理,朴素无华,平淡无奇,却直达心灵。它引导我们冷静而达观地对待工作和人生。作为从一名纪检干部,《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纪检工作,先从内心的修炼开始:
《沉思录》告诉我们“宁静可是是心灵的井然有序”,“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我对他的确定”。红尘滚滚,世界喧嚣,纪检干部要坚持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气质,守护心灵的净土,历练内心的从容。这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照照“党章”的镜子,学学“廉洁准则”的标准,按照“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要求,常作思考,反省过去,审视自我,清理一下思想的污垢,找找自我的不足,看看应对名和利,能否坚持平常心,瞧瞧对待功和禄,是否迷失方向。“人到无求品自高”,纪检干部要始终坚持一种沉稳、宁静和清醒的心,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要用平常心对待自我,以心灵的超越对待个人得失,以高贵的品质和崇高的境界不断塑造自我。
“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我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我们要不断地审视自我的思想,洗涤自我的灵魂,守住心灵的宁静,不断地提升自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不争名夺利,不沽名钓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时刻坚持清醒的头脑和冷静的认识,不断磨砺情操,坚持一身正气,做一个正直、高尚和有道德和的人。
“那操纵你的是隐蔽在内部的信念”。一个人的梦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一个纪检干部,他选择了这个工作,他也就选择了一种人生方式和态度,这就要求纪检干部无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内心的信念,坚持原则,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不趋利媚俗,不畏权贵。“要像峙立于不断拍打的巨浪之前的礁石,它巍然不动,驯服着它周围海浪的狂暴”。
不可否认,在巨大的诱惑面前,一些干部丧失了立场和原则,一失足成千古恨,令人痛恨和腕惜。一个人如果梦想漂浮,信念缺失,失去立场,迷失方向,《沉思录》告诉我们,那他的结果将是“你错待了自我,我的灵魂,你将是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
信念决定方向,我们要坚守信仰,身处逆境时不泄气,不放弃,身处顺境时不骄傲、不折腾。要坚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我,正确认识社会,讲党性,顾大局,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要坚定心中的梦想和信念,理性地认识自我的职责和义务。正确地运用好手中的权力,履行好神圣职责,以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气概和勇气去完成梦想,成就事业。
纪检工作是一种特殊的事业,应对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不能冷眼旁观,更不能消极和泄怠。《沉思录》告诉我们“当你做摆在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只要我们遵循着理性行事,便无所畏俱,因为只要我们是向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对于人民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我们每时每刻都要坚持着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坚定地“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要做的事情”,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要珍惜好岗位,坚持清醒,遇到诋毁不失志,遇到苦难不自卑,要荣辱不惊,经得起风浪;一份权力就是一份职责,在其位谋其职,我们要加强学习,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职责田”。
引用书评的话:“《深思录》是一本能够安顿灵魂的书,是一本能够启迪智慧的书,更是一本能够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愿各位纪检干部能从此书中得到启发,不断修炼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我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坚持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创造更加完美的人生。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三
《沉思录》是一本奇书,xxx总理说:“《沉思录》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党员干部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人生和待人处事,认真阅读《沉思录》一书后,同样会有很多启发和收获。
法国雷朗指出,马可。奥勒的《沉思录》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沉思录》所述,所有事物都是互相联结的,这一纽带是神圣的,几乎没有一个事物与任何别的事物没有联系。因为事物都是合作的,它们结合起来形成同一宇宙(秩序)。他还指出,理性的动物是彼此为对方而存在,所以在人的结构中首要的原则就是友爱的原则,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同类友好,意识到他们来自同一根源,趋向同一目标,都要做出有益社会的行为。他除了强调人的理性以外,还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不能脱离社会、脱离整体而存在。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就好比是使自己变成脱离身体的一只手或一只脚。如果发生了这样的事情,就要致力于使自己与整体重新统一起来。他关于人的德行的强调中有许多感人的哲理,如要求人要按照本性生活,做一个真正、高尚、有道德的人。特别强调的是:德行是不要求报酬的,是不希望别人指导的,不仅要使行为高贵,而且要使动机纯正,要放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与20xx年前先哲奥勒留进行思想交流,作者的人格令人景仰,更让人警醒,其值得我们党员干部学习的优秀品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为政要有民本情怀。在书中,奥勒留说:“我接受了一种以同样的法对待所有人,实施权利平等和言论自由平等的政体的思想,和一种最大范围地尊重被治者的所有自由的王者之治的观念”。这既是一代帝王对政治伦理的深刻解读,又是其体民、爱民思想的具体体现。《沉思录》的字里行间,我们很难找到其对“帝王身份”的所谓认同感。因为作为哲学家,他在这部旷世奇书里,始终是以“人”的身份来思考人生,以至于其帝王身份倒像是一个“业余的兼职”,这对一个身居皇位的人来说是极为难得的。思想家罗素认为,奥勒留的这本书“表明了他感到自己的公共职责的负担沉重,并且还为一种极大的厌倦所苦恼着”,应该说是相当准确的判断。作为党员干部,我们也应从中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加强宗旨意识和服务观念,时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了解人民群众的愿望,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把他们的愿望和要求作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的基本依据,永远保持共产党人的亲民情怀。
二是处世要讲仁爱宽容。在书中,奥勒留说:“我们每天都要准备碰到各种各样不好的人,但由于他们是我的同类,我仍然要善待他们。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人天生就要忍受一切,这就是人的义务”。他与邻人甚至是恶人相处,铭记“同源”之情,常怀一颗宽恕之心,学会忍耐和宽容,学会忍受一切。这与我们常讲的党员领导要宽容大度,要能共事、能干事、能成事是一致的,是我们党员干部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润滑剂。
三是做人要能恬淡达观。奥勒留说:“宇宙是流变,生活是意见”。这句话是作者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完美体现,他认为宇宙是变化的,时间是即逝的,人生及万物是短暂的,名利是易腐的,因此人首要也是唯一的选择,就是珍惜和把握现在的生活。他把“生活”视作是人对外物的一种体验或判断(即意见)。他说:“如果你因什么外在的事物感到痛苦,打扰你的不是这一事物,而是你自己对它的判断”。作者主张,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作者认为,生命必须像成熟的麦穗一样收割,一个人诞生,另一个人赴死,把死亡视作自然的有益运转。他时刻告诫自己要观照内心,不仅行动要高贵,而且动机要纯正,认为“一个人退隐到何处,也不如退隐到自己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作为共产党员,更应该要有这种思想,更要看淡个人名利,看重党的事业。
四是对己需要自省内敛。作者好像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面前,告诫镜子中的自己。在书中,他这样对自己说到“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这不是历经沧桑之后绝望的结论,而更像是一段无奈和伤心的喟叹。那样一个战乱不断,灾难频繁的时期,这种自省、喟叹、沉思的意义并不低于前瞻。作者认为要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衡,要摒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直地思考。数千年前的皇帝都能做到时时自省内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要坚持“吾日三省吾身”,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五是做事必须勤勉谦逊。奥勒留以坚定精神和智慧,夙兴夜寐的工作,在他统治的大部分时间里,尤其是后十年,他很少待在罗马,而是在帝国的边疆或外省的军营里度过。《沉思录》大部分就是在这种鞍马劳顿中写成的。他见贤思齐,从父母兄弟及周围人们的身上汲取优良的品质,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化成自身成长的精神钙质。他希望人们热爱劳动,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作为党员干部,我们更应该集中精力做好本职工作,始终保持昂扬的斗志和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养成雷厉风行、说干就干的习惯。
作为一本哲学书、生活书、励志书,《沉思录》今天读来仍然极具现实意义。作者宽广的胸怀及言行一致、努力践行自己的世界观等优秀品质,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作者的“人应遵从自然而生活,按照本性而生活,惟此,才是真正的幸福”等观点,对我们现代人来说是一句温暖的提醒,也是一方解脱心灵焦灼的良药,在今天浮躁的社会里,这不失为当代人健康人生的指南,因为本真所以简单,因为简单所以快乐。我们要学习作者追求自身内心安宁、自我完善的精神境界,加强道德修养、人文修养。诸葛亮讲:“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我们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保持宽广的胸怀,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当然,对书中诸如对斗争的放弃、某种清静无为等消极厌世思想及认为世界上存在神的封建迷信思想,我们要进行批判。总之,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有批判地学习吸收。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四
对于生命,我们需要的是思考,需要的是细细品味。我一般选择寂静的夜晚来聆听季羡林先生的教诲,只有这样,我才能从他的沉思中引发我对生命的反思。
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本书呢?震撼力?一个年过九旬的老者用词应该是平和淡定的,但在这看似必然的规律中往往爆发出惊人的思想火花。这是一个智者长年累月的积累。
我目视先生的书,书的题目告诉了我答案。这是一位年过九旬的老者倾其一生的思考凝聚成的智慧结晶,我们思考了一个问题,一点问题,一些问题,他却思考了一辈子问题,他不断的思考,思想也就给了论题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正是这种生命力缩短了我渐悟人生命题的时间。
人类能永存,能达到大同的境界。在向大同之域前进的途中,每一代人都有必须完成的使命。人生的意义也就在完成使命中得到实现。
先生思考人生的见解是独到的。但他并不特立独行,只是从不人云亦云。人生的契合应该在线上而不在点上,或许一样平淡无味的连成直线,或许一样跌宕起伏的连成曲线。先生对于世事的剖析是充满睿智的,同时又有一种无奈感:“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先生是孤独的思考者。虽然他深知:“在人生的道路上,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旅客。”但是,在他内心,却渴望与知己举杯邀明月,共谱人生曲:“我不谬托自己是锡予先生的知己,我只能说锡予先生是我的知己。”我们并没有读到舍我其谁,鹤立鸡群。但却读到了相得益彰,另辟蹊径。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电视剧,自己是主角,但一个人是不可能演下去的。所以人生不是孤独的。
现代人的焦虑,不自在,往往不是因为把自己看的太重,就是因为太想取悦他人。
我觉得,一个作家最重要的品质是爱祖国,爱人民,爱人类,在这三爱的基础上,那些皇皇巨著才能有意于人,无愧于己。先生对于文学的论断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一如他自己的文风:沉稳、大气、厚重、凝练。
我们能感受到先生学术观点的凝聚力,是因为中华文化之花早已在我们每个中国人的骨子里生根发芽。先生的学术观点不拘泥于小处,而是着眼于大处:“我缺少慧根,毕生同佛教研究打交道,却不能成为真正的佛教信徒。但是,我对佛教的最基本教义‘万有无常’却异常信服。我认为,这真正抓住了宇宙万有的根本规律,是谁也否定不掉的。”
生命在于运动,身体的运动强健了我们的体格,而头脑的运动则增加了我们的智慧。生命需要沉思,外部环境是喧哗的,处世是艰难的,我们更需要一颗平静祥和的内心,以我们的智慧去迎接漫漫人生路。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五
轻轻地,我把那个绿本子合上了,但是,此时此刻,我的情绪却无比沉重,手中捧着那本沉甸甸的书,心里塞满了对人生的感悟。之前一向不明白为什么我们敬爱的温总理那么喜欢这本书,此刻最后懂了,它不仅仅能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而且能让我们深刻明白“我思故我在”的道理。
道德这东西无色无味,既看不见,也摸不着,唯有用心才能领悟。之前,对于道德和人性的探索一向只停留在表面,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有了较为深入和系统的思考。《沉思录》是一本能够为那些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灵魂阶梯的好书,它不只是尼采的哲学思考,也不同于罗曼罗兰的文钞,这是一本用灵魂写就的不朽之书。
《沉思录》的词句不显华美,却词词打动人心,句句发人深省。其中让我最震撼的一句话是:“热爱你所遭遇的一切,神用命运之线为你织造的一切,因为还有什么比这更适合你的呢?”是呀,不要去埋怨你所遭遇的,更不应去无谓地痛苦。既然能够选取笑,为什么还要哭呢?你就应要感谢上苍,因为你比别人有更多的锻炼机会,只要你相信自己不是弱者,能够承受苦难,那么你将会从苦难的历练中浑然新生,犹如被烈火灼烧过的真金,光芒四射!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沉思录》给我的启示也很多,其中最深刻的有四。
第一,适者生存。
适者生存这一法则不仅仅仅只适用于动物界,对我们人类也同样适用,尤其是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稍不留神,可能就被社会遗弃了。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活生生的,残酷的现实,如果你不想成为社会的弃婴,你就务必学会适应周围环境,适应整个社会。
第二,挺住精神。
人需要沉得住气。我们不再是天真无知的小学生,也不再是埋头苦读的中学生,我们再也不需要那种懵懵懂懂的莽撞,或者是那种锋芒毕露的冲动,我们需要的是不到最后决不言败的精神与毅力,还有在苦海中作乐的坦荡与大度。所以,当你在苦难中倍受煎熬时,你要对自己说:坚持吧,挺一挺就过去了。
第三,寡欲多福。
欲望,是人的本性。自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就被各种形形色色的欲望所包围。为了欲望,我们劳心劳力,可到头来除了累之外,似乎并没有得到什么。放下你心中过多的欲望吧,我们需要只是那适当的正确的追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得简单,活得精彩。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这天,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但是精神却慢慢地干涸了,而《沉思录》正是浇灌精神之花的甘露!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六
美是什么,春风秋月、夏雨冬雪,世间所有漂亮的自然景物,这样的美是感官、直接的。而艺术中的陶器、书画的美又显现在哪呢?看了蒋勋老师的《美的沉思》,深知自己没有达到蒋勋老师的理解高度,只能粗略地表达一下自己对美的认识。
跟着蒋勋老师揭示美的起源脉络,一步步认识美是如何产生的。蒋勋老师是一个丰富的文化人物,他身上受到了史学、佛学、美学等多元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的就拥有一份岁月的沉重感。他有着多重的身份:画家,诗人,散文家,小说家,艺术评论家,美学学者。身份角色如此复杂,但他在其中游刃有余,自得其乐。蒋勋老师生于西安,长于台湾。1972年在法国巴黎大学学习艺术,1976年返台后,曾任《雄狮美术》的主编,并先后执教于辅仁大学及东海大学美术系。在课堂上,他就中国历史上那些被“美”层层包裹着的艺术作品的真正时空价值和所承载的历史意义,跟学生切磋,于是便有了后来这本《美的沉思》,也有了他对“美”的终极认识:“人类终极的自由,便是审美上的自由。审美的自由是一种心灵的自由。经济上困窘,政治上被限制,思想上受禁锢,但仍然可能有心灵上审美的自由。一个人必须得到了审美的自由,才能称得上是个独立和完整的生命。”
艺术起源于生活,来自于一百多万年前的原始人类与自然作斗争的经验;来自于从游牧生活到固定的农耕生活的转变;来自于人类对旧事物的情感。岩石与泥土之美,美不在于幻化的形态,而在于这是人类物质特性辨别和利用的意义。“为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性”是创造,是人类生命演进发展的动力。原始人类能从四肢着地演变到站起来,从而用手抓东西。从偶然抓到物质的特性发现了必须性,并根据自己的需求从而创造出新的物质。岩石与泥土造出来的工具虽然很粗糙且笨重,却是作为人类辨认造型、思考造型、创造造型的最初纪念!这让我好奇从最粗朴的第一只陶碗的诞生到盈润天清的汝窑莲花温碗,人类走过了怎样的追求美的历程。毛公鼎被锻造出来时,只是作为一个纪念品被送给一位有贡献的厨师。谁也不会想到,几千年后,通过它后人了解了它的故事,也了解了那时的文明!以前我很好奇龙、蛟、夔、螭这种物体是怎么产生出来的,那个时代真的有这种大型动物吗?回到那个时代,人从一个体聚集在一起成为了部落,部落逐渐发展成为了国家。最初的青铜器作为典礼祭祀宠物出现在人们眼前,古代对于世界所知甚少,但人们的想象力却很丰富。王权通过这不常见的线条形的动物所构成的各式图案,一方面延续了动物的图腾符号,一方面也把其统治控制通过器物的价值传遍每个接触它的人。你凝视着青铜器时,厚重华丽或简朴端庄的风格只说明了所处的时代不同展现出的艺术之美。通过它的故事,你会了解到历史及时代从它的身上走过的痕迹。从商走到周,青铜器走过巫的美,也看到理性的文明,从精神的激情,到知性的平衡,“浪漫的”与“古典的”。到了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造型观念的突破,礼器中原有的庄重、权威的特质立刻减低,代之而起的是纯粹审美的、工艺上的巧思。这种造型上对稳定、秩序、庄重的破坏,使大部分器物中甚至蕴涵了幽默与讽刺的效果。
“美”并不只是技术,“美”是历史中漫长的心灵传递。西方人强调科学范式,“美”在于焦点透视,集大成者是建筑,即使是绘画也会讲求比例上的严谨。中国则不一样,强调自由,美不单单停留在某个点,或者是某个个体的身上,它追求观察视点的移动,集大成者就是山水画与书法。西方的硬框式绘画,呈现的是一个规定的完整的空间。中国卷轴式绘画,则展现一种延续的、展开的、无限流动的时空观念,左手展开画卷,右手却又收起起始部分,留给观赏者的,是正在移动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美是心灵对自由的向往,没有美,没有沉思,便成就不了文明。心中有向往,专注于物质,专注于技术,专注于劳动,专注于眼、耳、鼻、舌、身,专注于自己的感官与思维,心无旁骛,便有了文明。文明是静定下来沉思的力量,沉思泥土,沉思水,沉思火,沉思自己的手,最后会产生一个像半坡陶钵那样动人的作品。沉思火里的釉料流动,会产生宋代钧窑窑变得灿烂绚丽。沉思水,沉思墨,沉思笔毫在纸上渲染开来的痕迹,会是米芾的书法,会是赵孟頫的《鹊华秋色图》。“天圆地方:汉代的形上美学”、“水平与波磔:汉代隶书与建筑上一条线的完成”、“石块里的菩萨之笑:南北朝的石雕艺术”、“墨分五彩:宋代的水墨革命”“悲愿激情之美:敦煌的北朝壁画”……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感性与理性之美不言而溢。书画作品更是将中国古代文明展现的淋漓尽致。汉代的方圆之美,唐代的色彩之美,宋代的格物之美。
人类随着时代的变迁,思维的成熟以及异域文化的影响,使美产生各种不同的姿态。时光终将流失,然而,美的记忆长存。“美之于自己,就像是一种信仰一样,而我用布道的心情传播对美的感动”,蒋勋老师《美的沉思》在艺术与历史之间漫步,是心灵的洗涤、是智慧的旅程,传达给我的是一种生机勃勃的大美。“美”,是一种心中的坚持;“人”才是美的核心。
看完这本书,我发觉作者并没有具体地说明什么是美,他只给你提供一个线索,一条脉络,一个思路,让你去想、去沉思,美到底是什么?美,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要我们自己去发现,去寻找!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七
《沉思录》是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读后感英语1012苏芸。《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感悟一:
"那对身后的名声有一强烈欲望的人没有想到那些回忆他的人自己很快也要死去,然后他们的子孙也要死去,直到全部的记忆都通过那些愚蠢地崇拜和死去的人们而终归湮灭无闻。"。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把"名节"看得重于一切,一句"留取丹心照汗青",将此种思想推向了高峰,教育了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要留当留万世名"一直是很多人自认为伟大志向的标准之一。但当读完《沉思录》后,我心灵受到一股震撼,来回激荡着:"即使留万世名,你又知道多少?你能享受到当中的乐趣吗?你还在吗?"。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答案。
换一个角度来审视名声,它本虚无,只能通过别人的眼睛来确认自己的幸福。如果根据自身的感觉来判断,就很难找到究竟是否幸福的答案。我们能引以自,慰的只是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模仿,这使我们因为名声而得到骄傲和荣誉,与此同时,我们心中的感觉也许恰恰相反,我们会常常感到忧虑,甚至直至生命终结才能意识到自己盲目追逐的错误所在,读后感《《沉思录》读后感英语1012苏芸》。正如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所说:"尽管名满天下,自己却一无所知,这样死去是不幸的。"。
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来思量名声,它也并不是一无是处。追逐好的名声如同人体中的胆汁,是一种促人分发行动的体液。但是当它被阻扰而不能稀释时,它就有可能成为一种使人恶毒的毒素。因此,当追逐名声而感到事业有所希望成功时,他们是忙碌的人物。但是当他们的抱负受到压抑而心怀积愤时,他们将成为危险的人物。
名声,多少人被名声所捧?终而又被名声所累?读过此书,我明白我不能被"名利"二字所遮盖了双眼,而忘却发现身边更美好的东西;不能被"名利"二字所束缚,而失去那种做自己想做之事的自由。
感悟二:
"虽然你打算活三千年,活数万年,但还是要记住: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最长和最短的生命就如此成为同一。"。
我们烦躁,我们恨不能穿越时空。但,又如何?莫奈何!当"现在"流逝成"过往",我们不应还陷在不能改变的"过往"泥潭中自怜;当"将来"还未演变成"现在",我们亦不可烦躁于不可知的种种变相之中。我们唯一可控的只有"现在",唯一能做的也只是不要在懊恼中放任可控的"现在"流转成不可控的"过往",在彷徨中措手不及地迎接"将来"化为"现在"。
过往的失意,无碍于今天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遥望旭日的升起,面对崭新的一天,喜迎身边的人与事。同样,曾经的辉煌亦不是你今天可以长久炫耀的资本,因为它已经被定格在逝去的"现在"中,且不同时存在于你当下拥有的"现在"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生命变化太快,这一秒的我与上一秒的我已经不尽相同,佛学中称之为"无常"--事实无常也!易学称之为"变化","知否世事常变,变幻原是永恒"。一次灾害,无数人的生命流去而不复返。正因为这种人为不能控制的不确定性,更显得现在的重要性与价值性。
不要等!有爱,请现在说出;有梦,请现在追逐;有事,请现在去做.
"活在当下"--你是,他是,我也是。这就是生命最美好的礼物。
《沉思录》的确是一本能让人思考的书,读罢,还沉浸在其中,思考,思考,还在思考。我终于明白了温总理为什么把这本书放在床头,为什么读了不下100遍。《沉思录》让我思考人生,思考自己,也思考周围的一切。它的好不是读一遍就可以领悟的,更需要的是多读,多想,多实践,让《沉思录》真正的带给我成长。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八
我以前对《沉思录》这本书很陌生,只因为偶尔看到了温家宝总理曾说的一句话“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怀着好奇之心我暑期拜读了它,它是由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所写。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该书没有过分讲究辞藻,也没有较好地去安排结构,而是任凭思想随波逐流的一部经典哲学名著。它朴素无华,平淡无奇,却充满睿智和哲理,能直达心灵,更能够引导我们用冷静而达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人生。它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是一本拷问心灵的书,每一句写给自己的话语,都是一次向着心灵的凶猛攻击。即使是在时隔两千年的今天,我们仍能跨越时空,隔着两千年的时光仿佛看见作者低头沉思,与自己内心对话。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沉思录》启迪我,要干好教书育人这份工作,要在三尺讲台上有所作为,首先要从自我的内心处开始修炼。
书本的开篇就能够看到作者用长篇幅表达自己学习和感恩的过程,“从我的祖父那里,我学习到弘德和制怒;从我的父亲那里,我懂得了谦虚和果敢;从我的母亲那里,我濡染了虔诚和仁爱,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从我的老师那里,我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物”等等。作者从不同人身上学到许多优秀的品质和宝贵的人生经验,更重要的是,他掌握了分析和处理问题的正确方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身边的人都是自己最好的老师。我们要在生活中时常发现他人的优点,善于吸收有益的经验。
每一个人都有如金子一般的闪光点,关键要看我们是否有一双慧眼,有宽广的胸怀,能否如海绵一般,拼命吸收,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善于向别人学习,使自己能力更全面,人格更健全。正如书中所说:“想想那些和你生活在一起的人的德性,例如某个人的积极,另一个人的谦虚,第三个人的慷慨,德性的榜样在与我们一起生活的人身上展示……”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我更努力地学习,不断进取,在实践中总结新经验,探索新办法,以认真负责的态度耕好手中的“责任田”。
如果缺少思考,就无法形成自己的思维,永远只能够跟着别人的脚步走,其灵魂就很难提升到另一个新的高度,对事物的理解也会十分局限与狭隘。阅读完这本书,时常会使我静下心来思考人生,也让自己培养出一种纵横交错的哲学思维,学会多角度分析问题,尽可能客观地评价事物,这样会帮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多将思想放在自己的身上,每日三省,想想自己能为学校、为学生做些什么,“当你不把你的思想指向公共利益的某个目标时,不要把你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上”。因为注意别人的缺点和行为,将会使我们忽略掉观察我自己的缺点和行为。
作者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不要以恶报恶,而是要忍耐和宽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有优点必定就会有缺点,我们应该经常有包容之心,善待自己,也同样善待别人。真正的宽容,本质上就是爱护,宽容并不等于放任其自流、撒手不管,如果对学生的缺点听之任之,不管不顾则是一种纵容。
宽容是一种心态、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技巧,其中具有丰富的内涵,代表了你心灵的充盈和思想的成熟。如果真正领悟了宽容的艺术,达到一种兼容并蓄的境界,就能在正确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广。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保持宽容心态,不但可以提高生活的幸福指数,而且可以为自己赢得更宽松的发展空间。
一个人的新年和理想,是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总开关。信念决定我们人生的方向,只有坚守住信仰,在身处逆境时才会不泄气,不放弃,身处顺境时才可以不骄傲、不折腾。我们要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克服急躁、消极和抱怨的情绪,理性地认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做好自己的份内应做的事。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度,而在于它的宽度和厚度。其实,生命的不完美就是完美,人生不要背着过多的包袱,只要做好自己的本分,无论生命长短,都能做到无愧于自己的使命。
《沉思录》这本书值得我们静下心来认真地去读,用心地去感悟作者深刻的感受,他那内心的超脱与自我的完善,不断的反躬自责,不断的警醒鞭策,不断修炼和提高自我的精神境界,完善自己的人格,加强道德和人文修养,保持宽广的胸怀,以从容豁达的心态、理性清醒的认识,饱满向上的精神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努力追求自我的不断的完善,做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人。
最后我将书中的一段优美的语句和大家共勉:“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一切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是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会迅速落入忘川。那么一个人靠什么来指引?惟有哲学。”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九
可是当一页又一页从指尖划过,便不再想停止这个动作了,一开始就被蒋勋老师优雅舒缓、情深隽永的文字所感染和打动,随后渐渐爱上那种奇思闪烁的随意感,以及娓娓道来的美学,真是浸润了时光!
不知道是不是我书读得少,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惊艳!它异于一般教科书的呆板枯燥,生涩空泛,在体现历史严谨的同时融入了自身细致的情思、观点和思考;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易懂又动人的视角,加之唯美、精准的文笔,很吸引人读下去,让我们在读懂艺术的同时又看到历史,看到民族性格…非常有趣!
贯穿全书有两条清晰的主线,一条是历史时间线:从远古的人类遗迹一直到唐宋元明清,说了中国的雕塑,绘画,陶瓷;一条是材质线:玉石、陶器、青铜、竹简、帛画、石雕、敦煌壁画、山水画,两条主线像画了一张美学地图,带我们走过了中国历史的每个阶段,简单扼要的介绍了每个历史年代中国传统美学的特点、形成的缘由,及其在美术等各类作品中的呈现,带我们穿越了时间和空间去体验“历史”的美和时代风貌!
很多时候并不是不想追求“审美”,而是无力审美。当我们站在美术馆、博物馆的历史展品前,除了那一声“哇”的惊叹,就再也找不出合适的词来形容了,看完蒋勋老师的讲解才顿悟,原来艺术的美是可以这样诠释的!譬如形容曲线:连绵,缠绕、勾取,像天上的云,又像大地上的长河;形容北魏的壁画:有一种犷悍悲烈与静定之美,使画面产生静定与肃穆的效果;诠释西周中后期青铜造型风格:在简朴中传达的是理性人文精神的均衡、安定。西周的人文主义,用那样均衡冷静的气质,平复了商的巫术之美中过分繁丽激情的部分……这些交织了艺术与文学、哲学的讲解…让古代文化充满了活力,给人以历历在目的感官震撼!也让我意识到,想要理解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文物器具沉淀的艺术之美,是需要花时间去了解更多历史知识背景的!
有没有发现,蒋勋老师非常善于从器具、人像、线条、雕刻、书法、绘画中讨论美,并将这些和历史、社会、经济、哲学、文化发展融合起来。这些美的形式的变化为文明发展的产物,被深深的打上时代的烙印,其实也可以说是每一个社会阶段的缩影。
讲到中国山水画的时候,较于世界其它民族色彩斑斓的绘画,中国绘画竟以“水墨”、“无色”来作为民族主流,这是世上绝无仅有的特征,色彩在中国绘画褪淡为水墨,正说明中国人对客观对象,从外在追逐到内在静观的过程——这样的论述堪称绝啊!以及后面说到的文人画的独特审美选择,比如并非没有颜色的探讨和试验,而是颜色有太强的装饰意味,略显俗气。比如不是不懂透视,而是不愿局限于一种视角去看世界。文人画大体上是非常老庄的,这些略带个性又有些小傲娇的观点,透彻决绝又宽容博大,我个人觉得形容得非常绝妙!
后面几章,从卷轴形式,移动视点,卷放浏览,情节的章回,到艺术家表现在无限时空中的悠游,用空白升华感受与沉思,每一代人在艺术品中加入题记与印鉴。轻薄的中国画,便在貌似不经意间,实现了跨朝代跨时空的精神交流,而这种交流一直流传至今为我们所见,每每想到这点,都会被中国画在历史中的流动所感动,全书最后部分描述了绘画的曲折发展,对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的讲解别有韵味!
另外,全书中遍布和穿插着零星而美好的古代诗句,非常欣赏蒋勋老师从细微之处看到一种韵致,完全恣意抒发的潇洒性情!
读完这本书,意犹未尽,将书里面的美句和形容词一一摘抄才发现,这文字本身就是一种美!
最后以这句话做感想总结:美只是表象,沉思才是灵魂!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十
《沉思录》,一位古罗马时期的皇帝玛克斯奥勒留缩写的哲学书。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时候,倍感吃力。于是,又细细的品读了第二遍,读感略有改观。
这是我第一次能深入的啃下哲学类的书籍,书中所写的内容有的让我灵魂一震,有的让我味如爵蜡,有的让我不置可否。几千年以前的哲学,任然能用于我们现如今的自身、世界、人际关系、自我和谐、面对死亡的态度、面对别人的态度等,这是何等的不可思议。那时候的生存、社会的发展程度、个人心智的成熟程度完全不及当代,却从此书中能找到适用于现在的信条,让我倍感震惊,这是何等的哲学智慧才能达到的啊。
本书内容主要讨论斯多亚派哲学,以伦理学为主。探讨的是如何面对死亡、如何看待自然之道、如何理解灵魂、如何运用灵魂去做正直的人、如何用你的理智去处理烦恼、去处理人际关系、去处理灵魂与肉欲的关系。看的时候,我联想到王阳明的心学,发现贯通之处众多。现摘抄一小部分内容,以供鉴赏。
1,有很多事他可以享受亦可以禁绝,但一般普通人则只是探求而不能禁绝。享受而不逾度,禁绝而不以为苦。
2,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你的生命已日薄西山,你却仍不关照自身,而是将幸福寄予别的灵魂。(需要时刻关注自己的内心,向自我寻求答案)。
3,宇宙即变化,人生即主观。(你所面对的世界是你的主观世界,你的主观什么样,世界便是什么样的)。
4,一切事物如果有其自己的任何美妙处,其本身便是美的,无需旁求,赞美并不算其中的一部分;受赞美并不能使它变得更好或更坏。
5,没有一桩不幸的事,不可由于勇敢承当而便成为幸事。(你所面对的困难是提升你自己能力、心智方面的重要台阶)。
6,你时长怎么想,你的心灵便是怎样的模样,因为灵魂是受思想熏染的。不断的用这些思想去熏染它。面容是由心支配,由心得到它的形貌与气色,若心不能支配自己的形貌与气色,那是可耻的。(相由心生)。
7,有人做了对不起我的事了吗?这是他的事。他的脾气是他自己的,他的活动也是他自己的。(王阳明的心学中,也有类似的表述,你只需要关注你自己的内心,他人的所做所谓是他人的事,你无需关注。)。
8,宇宙的本质是驯良而柔和的,控制宇宙的理性是无意为恶的。(无善无恶心之体)。
9,在生活中,肉体尚未屈服而灵魂先行屈服,那是一件可耻的事情。当心你的神圣的部分已屈服于那卑劣凡俗的肉体及其粗浊的乐趣。(灵魂要控制你的肉体和欲望)。
10,每个人的价值和他所感兴趣事情的价值是可以等量齐观的。
11,对东西发怒时无益的,因为他们毫不介意。(重要的是你主观上如何看到他人,看待事情)。
12,向内看。善的源泉是内在的,如果你肯发掘,它便会不断的喷涌。
13,完美的性格应该是这样的---过每一天就好像是过最后一天似的,不激动、不麻痹、不虚伪。
14,毫不狂妄的接受,毫不踟躇地放弃。
15,我若是痛苦的,那是不对的,因为我从来没有故意使别人痛苦过。(请善待自己)。
16,今天我脱离了一切烦恼,也可以说是抛弃了一切烦恼,因为烦恼不在外面,是在里面,在我自己想像里。(烦恼就是你主观想象出来的,而不是强加于你的)。
17,你遭遇无穷的苦恼,只因你不满足于“理性之按照其组成部分”去行事,不必再多说。(注意你的控制欲)。
18,做每一件事,逐步停下来问自己:“死亡是不是可怕的,为了不能做这一件事?”(既然不会死,那就去做,去爱,但是要合乎道义,在不能伤害他人的基础上)。
19,老实讲,对他们发怒乃是一种脆弱的象征,和畏首畏尾受吓让步是一样的。(发怒源于对自己的无能懦弱)。
20,每个人追求于他自己有益之事,是可以谅解的。(每个人都是自私的,人性中必存在的,对别人有益,对你无益,是可以存在的。所以,你不必去发怒,看到背后的原因和目的,可以产生谅解的感情)。
21,对“一切人生遭遇”感到惊讶的人,是何等的荒谬可笑。(两点,一是顺其自然,二是所有的遭遇都是你自己亲手选择的结果)。
各位看官是否能通过上面的句子引起自己的共鸣,因为我们中国的民族性,是以笃行实践的孔门哲学为其根基,益以佛学的圆通深邃和理学的玄妙超绝,可以说是把宗教与伦理溶于一炉,这样使我们更容易接受这种哲学思想。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十一
《沉思录》是罗马国王马可.奥勒留的作品,他是世界上唯一的哲学皇帝,也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国王,这本书是他用一生的经历和心血写成的。仅仅两个月,我就看完了这本书,但我觉得,我并没有读完它,也没有完全理解,它很深,任何人都得用一生来品味这书中的道理,他不仅是一本书,也是一个人一生的向导。
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过有100遍了,天天都在读。”由此可见,这是一本永不过时的书,也是一本经典的书,翻开它,没有繁华的文字,只是一句句刻骨铭心的话语,仿佛书中的一切都是自己的心声。
“愤怒就是灵魂在摧残自身。”这是书中的一句话,读到这儿,我就在想,可不是吗?有时候,为了一点小事儿而生气,伤心又伤人,值得吗?于是,我又想起了一首小诗“笑”,是啊,很简单的道理,用笑去面对人生,即使愤怒,自己又能得到什么呢?想到这,我就决定以后要控制自己的情绪,乐观面对人生。
读完这本书后,我终于领悟到了哲理的力量是多么伟大,但是它却摸不着,也看不见,其实,我们的生活不就是处处充满着哲理吗?因此,这本书对我受益匪浅。生活不就是这样简单又复杂吗?乐观对待他的人,生命就是快乐而简单的,悲观对待他的人,结果就会适得其反,所以,如果你快乐的去对待人生,对待生活,他就是完美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十二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尽管随着时间流逝,奥勒留写书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来源已经不可考察,也所以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可是我们仍然能够学到很多的东西。沉思录这本书本来就由许多只言片语组成,可是正是从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让我们吸取到精神的营养。
书中阐述了很多人应当具有的可贵品质,比如,卷一中所说的奥勒留的亲友们所具有的品质。有的人坚持仁爱宽厚,学会活的慢条斯理,为他人着想。有的人善于自制,既亲切和蔼又庄重威严。有的人低调朴实,不故弄玄虚。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去借鉴。可是真正最为可贵的,不正是马克奥勒留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个人素质吗良好的品质,不只在于它让生活在具有完美品质的人身边的人生活地更惬意的环境,也在于,给拥有良好品质的人一个与环境更加适应的机会。这正是伦理的意义吧。
读一本书,有的是学会技巧,有的虽然不能让人学会技巧却能够真正的使人的内心发生改变。沉思录是一本具有改变人内心的力量的书。
读沉思录,让我改变了自我的观念。对善良,或者对自我做人处事的方法,有影响。在之前我一向以为,善良就是尽量让别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此刻,慢慢的学着尊重自我的理性。将理性与道德结合起来。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做事情。当然,依然没变的是时刻记得尽量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不能被欲望驱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研究,自我是不是出于与野兽无异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为一个人,自我将要做的事情是否对自我有益。”
对一本书,不一样的人会看到不一样的东西。有人说沉思录是一本哲学的册子。在我看来,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自我生活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们做一个冷静而又达观的人人是感性动物,上天在给予我们感情的同时,也给我们理性。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先要衡量并且计算用不一样的方式行事的得与失。
书中很多地方给我们做什么样的人供给指导:“时时处处只注意自我的行为正当、高贵和良善的人,他的心灵是多么坦然啊!不要窥探别人的内心的黑暗,不要左顾右盼,而只是笔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这句“在别人问到你在研究什么事情的时候你能够毫不犹豫地把自我正在思考的事情说出来。”我明白这些事情很难办到,可是至少它们供给给我们一些思路,让我们去反省自我的行为。我常常把这些话铭记在心,常常反省自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自我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人们常常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譬如无谓的抱怨之类的东西,可是,这类事情,是经过仔细研究能够避免的。或许有成就与无成就的人的区别,很大部分就是因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由于自我的无知,很多地方还读不懂,可是这并不影响自我从书中获得一些东西。比如马克奥勒留一向在讲与神性相连通的理性,或许他本来是要讨论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学的问题,可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了解尊重自我的理性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
其实自我的收获,或因为零散难以陈列,或因为抽象难以表达,所以上边说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读完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读更多的书的信念,我将会在下学期尝试着读更多的书籍,尽量完成自我大一时为自我制定的读完一百本课外读物的阅读计划。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十三
其实我是更喜欢读小说的,但偶尔也会附庸风雅地读点其他书籍,就象网络红人凤姐的搞笑名言“我经常看的都是社会经济学和一些文学类的著作!比如说《知音》和《故事会》”。
但《沉思录》除外,这是我自觉的想去看的一本书。
这是一本好书,好书可以让你读得越多,收获的越多,并获得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越来越历久弥新,一是我们头上浩瀚的星空,另一个就是我们心中的道德律。”这是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墓志铭。当n年前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只觉得这话说得好,有大师风范,但并不了解它的深意。直到我读了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后,才忽然对道德和人性自身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对宇宙、个体、时间、灵魂、生死、痛苦、神、相处、德行、理性等事物的深刻思考,不乏睿语箴言,令人启发与品味。不要说这是xx年前的帝王思想,即使是现在,同样会令人景仰。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十四
当然,在《沉思录》中,这样的好句子比比皆是,多如牛毛,如果要一一细说,恐怕要耗尽我的余生。
第一,适者生存。
第二,挺住精神。
第三,寡欲多福。
第四,辩证思考。
犹如硬币,任何事情都有两面。遇事,要辩证思考,既要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不足的地方。世界上,不存在绝对好与绝对坏的事情,所以,当我们失败时,要想想得到了什么;成功时,要想想失去了什么。-这样我们的人生才能过得有滋有味。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十五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会对某种事物产生正面或者负面的评价或者反应,这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其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没有好坏、高低、大小之分,全都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评价产生的好坏、高低、大小,而这些评价也会对我们自己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
能量朗读里讲了:“我也知道,世界是我心灵所投射出的影子,就像电影是光碟投射的影子一样,我生命的一切好坏顺逆,都是我心中的业力所呈现出来的假象,我才是真相,我是什么样,它就是什么样。”
是的,我们对事物或者人的印象可以是各种各样的,而它们都是个人心中的想法,事情的本身其实并没有伤害到我们,反而伤害到我们的就是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态度。
比如说,有些人觉得考试很无聊,很讨厌考试,但是有些人却很喜欢考试,因为有成就感。因此,世界上没有好坏之分,就在于人们自己觉得好或者坏,每个人对同一种事物的看法是不一样的。
所以,当我们发现自己跟别人的看法是不一样的时候,不要一味地反对别人的看法,每个人都是不一样的,尊重别人的看法,尊重人之常情,要是人们都是一样的话,这个世界将会有多么单调啊。我们也不要在自己不了解的情况下,随意评论某个人或事,就像人们通常认为小偷很坏,但是这是小偷自己要选择当小偷的,因此我们不要对坏的事物下定义。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但是那些长处和短处也都是个人认为的,我们要多看到别人的优点和长处(也都是自己认为的)。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十六
世界上很多哲学家在不间断地探讨人生问题,人活着意义和价值究竟是什么?至今没有答案。‘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好像是一个自然规律,毕竟人与动物有区别,人是有思想的,有的人为了信仰和事业甚至为了爱情,不惜生命,也有人苟且偷生,一辈子混日子。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说过一句话:“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也不是人力可强的。”这句话代表了大部分人群思想。今天的文明社会,很多人信仰宗教,把生命和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帝和佛祖上,验证了‘命与天’的关联。20xx年前一位叫马可·奥勒留的古罗马皇帝,在戎马生涯中记录了一本《沉思录》。他崇拜神明,但在生与死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看法,他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他竭力用自己的语言试图解答‘人活着为什么’‘生命究竟有无意义’这些问题。这位帝王的思想对于现代人和未来的社会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同样会令后人敬仰。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思索和寻找这三个古老的哲学命题答案。从现代科学的角度看,人是自然界进化的结果,是微观物资自然结合演化的结果,它经历了复杂的结合过程和时间考验,也可以这样认为人从自然中来,最后回到自然中去。《沉思录》作者认为:“人生也是这样啊,昨天或前天你出生时从宇宙那里得到呼吸的本领,有朝一日你又要将它还回去,从哪里得来的,便还到哪里去”。这个观点实际是人们对人生的一个基本认识。有了这个认识你就不会惧怕死亡。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他自己并不知道是从何处来,要到何处去,甚至感叹“活着真没有趣儿!”他是一块多余的石头,最初由一僧一道带来,最后又由一僧一道带走,‘既从空中来,应向空中去’。单从故事表面上看觉得荒诞无稽,但它揭示了人从哪里来还得到哪里去深邃的哲学道理。
“人生是一场战争,一段旅途。”自然界里昆虫,出世以来就靠自己觅食,它的母亲只是提供了一个有食源的环境,能否生存全靠自己去努力。人比动物要优越得多,在幼年、少年完全由父母精心照顾,但仍然避免不了疾病的侵袭。人的一生除了要与疾病磨合外,还要与自然灾害相斗,与人相斗也是常事,特别是踏入社会后会遭遇各种风险,甚至会遇到恶人的伤害。英国科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叙述了生物界“必得进行生存斗争而不免遭遇重大的死亡。”这是一场自然选择的结果,即适者生存。人类也是一样。“生活的艺术与其说像是跳舞,不如说更像角力,因为人生不可预见,必须牢牢地站稳脚跟,准备应付四面八方的攻击。”因此,从广义上讲人生确实是一场战争。人生也是一段旅途,人生经历了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就像行路一样,有时很顺利,有时也很艰难,当你即将走完人生时,你会感叹:“人的生命如此短暂”。
“人生便是朝生暮死”这个论点是对生命过程的高度慨括。“人生是何等短促,何等卑微,昨天像是一滩黏液,明天也不过是一具木乃伊、一堆灰尘。”生死之间不过一线之隔。“死和生一样,都源于自然的奥妙。”人的生命与生物界一样是有限的,一切源于自然的一种转换,终究会走向死亡,“生命像割刈成熟的麦穗,这一批长出来,那一批倒下了。”人一出世,就一天天向坟墓靠近,虽然有过它的旺盛期,但很快就会衰退直至死亡。美国的企业家史蒂夫·乔布斯有一句名言“记住,你即将死去”,这是在告诫人们,生命是暂短的,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随你的心灵和直觉,也正是生命意义所在。
“死后最长久的名声微不足道”“所谓的‘名垂千古’是什么呢?只是虚无罢了。”很多人在人生中追求名利,总想留下痕迹和渴望美名,没有想到人死了什么也带不去,即使留下痕迹,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也会逐渐淡忘。《沉思录》中关于名声有很多叙述,作者认为追求名声是不明智的,他既对自己要求,也是对世人告诫:“无论如何要谨记:你和别人都会很快死去,不久之后你们的名字也将被后人忘记。”中国北宋大诗人苏东坡有一句名诗:“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人生就像鸿雁在飞行过程中,偶一驻足雪上,留下印迹,而鸿飞雪化,一切又都不复存在。三国时期军事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如果不看淡名利,人就会失去志向。人生在世不可为名利和名声困惑,尽管你在世的时候名声大噪,死后也会被人遗忘。名利也是一样,生前获得了巨大财富,死后你却享受不了,即使几代亲属继承,最后也将散尽。人活在世界上,应该努力去探求生活的意义。
“做一个忠诚的人,一个好人”“做一个朴实、谦虚的人”。一位古代的皇帝的思想境界超过了现代受过教育的人,他努力从哲学中去寻求生命的意义,他没有故弄玄虚,而是从生活中点滴做起,他从他身边人和亲属中学习别人长处和优点,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成为这样的人吧:朴素。善良、严肃、高尚、不做作、爱正义、敬神明、温柔可亲、恪尽职守。”当他把生死看透后,并没有消极对待现实,而是在尽自己的责任,把手里的工作做好。抓紧时间奔向自己的目标。“若要使品德臻于完善,就要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的末日,既不放纵情感,也不麻木不仁,或者显得虚伪。”“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我自己一定要做个好人”他就像一块裴翠,始终保持着天生的光彩。
读完了《沉思录》,深感人生短暂。如果始终选择在无意义的生活之中就犹如一具僵尸。其实在生命未结束时有很多事情值得人们寻求,“追求更优雅的精神生活,追求更高尚的精神,要用尽自己的才华多创造一点美。”无论结果如何,你努力了,你没有浪费时间。人生要像一盏灯一样,不到熄灭就不会失去光芒。
记住马可·奥勒留留下的一句话吧:“好好把握那只属于你的生活,也就是你现在的生活,那么你就能平静、安详地度过你的余生,成为一个与你内在的神明和谐一致的人。”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十七
沉思录是一本好书,尽管随着时间流逝,奥勒留写书时的历史背景和一些感想的来源已经不可考察,也因此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学到很多的东西。沉思录这本书本来就由许多只言片语组成,但是正是从这些一段一段的文字中,让我们吸取到精神的营养。
书中阐述了很多人应该具有的可贵品质,比如,卷一中所说的奥勒留的亲友们所具有的品质。有的人保持仁爱宽厚,学会活的慢条斯理,为他人着想。有的人善于自制,既亲切和蔼又庄重威严。有的人低调朴实,不故弄玄虚。这些良好的品格都值得我们去借鉴。但是真正最为可贵的,不正是马克奥勒留善于发现他人长处的个人素质吗?良好的品质,不只在于它让生活在具有美好品质的人身边的人生活地更惬意的环境,也在于,给拥有良好品质的人一个与环境更加适应的机会。这正是伦理的意义吧。
读一本书,有的是学会技巧,有的虽然不能让人学会技巧却可以真正的使人的内心发生改变。沉思录是一本具有改变人内心的力量的书。
读沉思录,让我改变了自己的观念。对善良,或者对自己做人处事的方法,有影响。在之前我一直以为,善良就是尽量让别人更加方便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现在,慢慢的学着尊重自己的理性。将理性与道德结合起来。做事情要成熟一些,而不是像小孩子一样做事情。当然,依然没变的是时刻记得尽量不做有损他人的事情。正如书中所说,“不能被欲望驱使,在做一件事情之前要考虑,自己是不是出于与野兽无异的欲望而去做的。要想想作为一个人,自己将要做的事情是否对自己有益。”
对一本书,不同的人会看到不同的东西。有人说沉思录是一本哲学的册子。在我看来,它带给我更多的是对于自己生活方式的启迪。它教会我们做一个冷静而又达观的人人是感性动物,上天在给予我们感情的同时,也给我们理性。所以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先要衡量并且计算用不同的方式行事的得与失。
书中很多地方给我们做什么样的人提供指导:“时时处处只注意自己的。行为正当、高贵和良善的人,他的心灵是多么坦然啊!不要窥探别人的内心的黑暗,不要左顾右盼,而只是笔直地一路向前。”又或者这句“在别人问到你在考虑什么事情的时候你可以毫不犹豫地把自己正在思考的事情说出来。”我知道这些事情很难办到,但是至少它们提供给我们一些思路,让我们去反省自己的行为。我常常把这些话铭记在心,常常反省自己,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自己的目的是什么?不可否认,人们常常做一些没有意义的事情。譬如无谓的抱怨之类的'东西,但是,这类事情,是经过仔细考虑可以避免的。或许有成就与无成就的人的区别,很大部分就是因为有成就的人做了更多的有意义的事情。
当然,由于自己的无知,很多地方还读不懂,但是这并不影响自己从书中获得一些东西。比如马克奥勒留一直在讲与神性相连通的理性,或许他本来是要讨论一些更加深刻的哲学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了解尊重自己的理性已经是很大的收获了。
其实自己的收获,或因为零散难以陈列,或因为抽象难以表达,所以上边说到的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
读完这本书,更加坚定了我读更多的书的信念,我将会在下学期尝试着读更多的书籍,尽量完成自己大一时为自己制定的读完一百本课外读物的阅读计划。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十八
我很庆幸自己读到了《沉思录》,这是一本好书,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的内心获得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本书来自于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马可·奥勒留,一位卓越的罗马帝王哲学家,他没能阻挡罗马帝国的轰然倒塌,但是却用自己一生的思考,为无数寻求生命更深层境界的人,铺设了灵魂的阶梯。用他的《沉思录》为我们净化心灵,洗去俗尘。
这是一本哲学书,崇高却不失质朴。它不如尼采的哲学思考深刻,也不同于《心灵鸡汤》《苏菲的世界》等速食类哲学著作琅琅上口,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
在《沉思录》中,亲爱的奥勒留皇帝、先哲,他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我看着书,看着那些智慧的文字,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他就是在告诫他自己,同时,我们更被恩泽。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我也跟着他的视角审查了自己,并且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善和美德,知道了我自己应该怎么做。也许我们的精神水平尚不能到达这样自我批评的高度,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阅读,接受《沉思录》给我们灵魂的洗礼。
这也是一本晦涩难读的书。除了印刷精美,以及温总理和克林顿点睛的评语吸引人之外,以猎奇的心情也许会令人失望,内容也谈不上引人入胜。有的,只是信手拈来的平铺直叙。宇宙、神、理性、道德……等抽象的概念充盈其中,晦涩而略显拗口的语句,也许浸润着译者对原著的忠诚。但是,这丝毫不能阻碍它成为史上最伟大的哲学经典之一。正如译者、北大教授何怀宏先生所言,“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十九
一个人应当总是把这两条规则作为座右铭:一是仅仅做那支配的和立法的理性能力所建议的有关对待人们利益的事情;另一是如果身边有什么人使你正确和使你摆脱意见,那就改变你的意见。
刚刚和朋友聊完qq,在放松眼睛的同时,网络浏览器又打开了,看着一个个超链接词条,不由得感叹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的方便和快捷,鼠标一按间,资源便铺天盖地。然而,右手握着鼠标,左手却不知道该什么来填充其极度的空虚了……。是啊,任重而道远,真的应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了,为了明天。
《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每个人都有需要读她的时候。
本书是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所作。。其中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写成的。奥勒留是一个比他的帝国还有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乃至世界上最为感人的伟大著作之一。《一生的读书计划》的作者,美国著名作家费迪曼这样评价此书:“《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姗姗道来,思绪爬满了心头,《沉思录》值得我们沉思的,除了优美典雅的文字之外,更多的是如何让心灵得到慰藉。以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见识,有以下几点体会最深刻了,希望能和各位分享:
良好的品质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人生值得追求的实在是太多了,以至于迷糊了我们的眼睛,让我们分辨不清什么是自己真正最需要的和想要的。金钱、情欲、美食、职位、穿着、器重感等等的诱惑,让我们没有办法静心,以至于我们的生活变得不再有序和安逸。当我们在已故之年回忆自己的青春和美好年华的时候都是后悔当初的选择和判断,但已晚矣。只有良好的品质将永垂不朽。
唯一能掌控的只有现在。人是一种最易多愁善感的动物,总会感叹昨天的易逝和明天的迷茫,在这种感叹和担心中,忘却了今天的美好和来之不易,以至于连今天也没有好好的利用和把握。其实,每个人的脚步都是摸索前行,我们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昨天已经过去,它不会再让我们欢呼或烦恼,只有今天,还在我们手中,我们能够掌握它、支配它。俗话说得好:“快乐活在当下,尽心就是完美。”我们要善于活在今天,我们的未来将会是无限光明的。
幸福感来源于最原始的本性。我们每天都在为幸福的生活、幸福的爱情、幸福的家庭等等所有一切我们认为是能够让我们有幸福感的事情而苦苦劳作着,但是当我们得到这些我们原本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东西的时候,我们发现,原先所想象的那种感觉现在完全没有了,有的是更加沉重的责任和忧郁的心情。其实,幸福感并不与你的得失有关,它仅仅来源于你的心情是否对现在感到值得珍惜和相信拥有。让我们最原始的本性得到放松和舒展,幸福感便洒满你的全身。
失败比成功更值得我们去珍惜。有句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错,人非圣贤,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办法让自己做的每件事都是正确的或完美的,更不可能掌握成功与失败的天平,失败了不可怕,只要我们用心去面对一切,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失败会变成比成功更为有价值的财富。我们要珍惜每一次失败的感觉和滋味,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说着说着,就感觉多了,就此打住。谈到的只是一牛之一毛。如此经典,不是由人来读懂的,唯有灵魂才可以让其闪烁更加明朗、更加灿烂的光芒。正如译者何怀宏所说:“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你也需要去读一读!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二十
在人的生活中,时间是瞬息即逝的一个点,实体处在流动之中,知觉是迟钝的,整个身体的结构容易分解,灵魂是一涡流,命运之谜不可解,名声并非根据明智的判断。一言以蔽之,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
读《沉思录》是一种折磨,如一碗味道怪异的汤,在口腔内充塞之际,只觉胃内一阵阵的酸水泛出,却又不得不入喉,仿佛相声里御赐的“珍珠翡翠白玉汤”。试举一例:“没有一个人天性不可忍受的事情对那个人发生。同样的事情发生于另一个人,或是因为他没看到他们的发生,或是因为他表现一种伟大的精神而使他保持坚定和不受伤害。那么无知和欺瞒竟然压倒智慧就是一种羞愧。”如此佶屈聱牙,让人怀疑《沉思录》何以作为经典流传千年。
在现世中存活的芸芸众生们,整日里为了蝇头小利狗苟蝇营,为了金钱和物质的享受迷失了自己的本性。殊不知,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一件让人羞愧的事。浮生若梦,一切的虚名甚至身后的名声都将不复。不要以为你将活一千年,死亡时刻在窥视着你。当你活着的时候,当你的行动在你力量控制范围之内的时候,思考一下什么才是值得你真正为之努力的东西。佛说涅磐,上帝说你可以上天堂,是否真有所谓的灵魂,在人死之后变得轻灵超脱?“如果灵魂继续存在,大气怎么无穷地容纳它们呢?大地又怎样容纳那些古往今来被埋葬的人的尸体呢?在此正像这些尸体在保持一段时间之后变化一样,不论它们变成什么样子,它们的分解都为别的尸体腾出了空间,那移入空气中的灵魂也是如此,在继续生存一段时间之后便被改变和分解了,通过融入宇宙的一种再生的智慧而获得一种如火焰一样的性质,以这种方式为到达那里的具肉的灵魂腾出地方。”这是马可·奥勒留对灵魂继续存在的这种假设给出的回答。
《沉思录》是一部感伤的著作,感伤隐藏在文字背后那个无法过自己理想生活的灵魂。尽管奥勒留以高贵的姿态来描述心中的哲学,以永恒的道德与理性指引人生,然而人生终究不能完全纳入理性的轨道。奥勒留站在罗马帝国衰亡的十字路口上,即便纵马扬鞭抚平四海,也无法挽回日落的结局。
当无法改变的现实使我们裹足不前,人要做的是遵循自己的本性,“使自己保持朴素、善良、纯洁、严肃、不做作、爱正义、崇敬神灵、和善、温柔、致力于所有恰当的行为吧”,自我道德的完善,不为他人的行为所左右,这是奥勒留应对的措施,退回到内心中沉思。他的功过也许要历史学家做更系统的论述,然而面对现实的压迫,一个高尚灵魂的深深思索仍足以令千年后的人们动容。
“所有你看到的事情都将迅速的衰朽,那些目击其分解的人们不久也将逝去。活得最长的人将被带到和早夭者同样的地方。”斯人已逝,沉思仍将继续。
灵魂的事,归根结底不过是浮生一梦罢了。
美的沉思读后感篇二十一
如果想知道人能好到什么程度,就去看奥勒留的《沉思录》,如果想知道人能坏到什么程度,就去看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
上面的话是外国文学老师上课时说的,最近看的书全是他推荐的,他说他认为我们在大学里必读的两本书是《沉思录》和《君主论》。这学期的外国文学课换了个老师教,原来一个好的老师真的可以激发学生对一门课的兴趣啊[皱眉]好吧,之前的老师也不是不好,只是上课有点照本宣科,听完记不住他讲了什么,当然,记不住不能全怪老师啦......
不要不情愿地劳作,不要不尊重公共利益,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虚有学问的外表而丧失自己的思想,也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同时,也欢乐吧,不寻求外在的帮助也不要别人给的安宁。这样一个人就必然笔直地站立,而不是让别人扶着直立。当你做摆在你面前的工作时,你要认真地遵循正确的理性,精力充沛,宁静致远,不分心于任何别的事情,而保持你神圣的部分纯净,仿佛你必定要直接把他归还似的;若你坚持这一点,无所欲望亦无所畏惧,满足于你现在合乎本性的活动满足于你说出的每个词和音节中的勇敢的真诚,你就能生存得幸福。没有人能阻止这一点。
对啊,人活着总得去做点什么,那就请好好努力吧。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658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