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报告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并对其进行合理解释和归纳。报告应该注重结构和逻辑,使读者容易理解和接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报告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给你一些灵感。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一
(6)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
包括镇规划区内的x个小镇,管辖x个行政村。
2.人口和资源基础资料:。
镇区总面积x平方公里,镇区建设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万亩,林地面积1亩。小镇共有人口x人,其中农业人、工业人、建筑业人、交通运输业人、商业服务业人员。
3.能源使用情况:。
小城镇镇域共有沼气池,年使用秸秆顿、煤气顿。
4.主要工业企业情况:。
小城镇镇域形成以纺织、米面加工、建筑建材、摩擦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合作家,员工总数人,年工业产值万元,年利润万元。企业占地m2,建筑面积x平米,年用电量kw.h,年用水量吨,每年排废水吨,废渣吨。
5.主要交通道路状况:。
小城镇镇域主要交通道路x条,总长x千米,总面积x平方米。
6.公共服务设施辅助情况:。
教育机构:分享幼儿园,分享幼儿园,分享幼儿园的小学,在校学生,初中,在校学生,高中,在校学生。
文体科学技术:文化站,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平方米。
医疗设施:医院,可容纳患者,共享床位x。
商业金融:信用所的保险机构,投保人数。
集贸设施:集贸市场,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平方米。
7.生产值状况:。
小镇镇域年内生产总值为: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万元。20xx年财政收入万元,财政支出万元。
目前,x町形成了以农业町、商贸町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小镇发展模式的发展概况如下。
x镇小区规划面积x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x平方公里,人口x万。
xx是农业大城镇,位于xx,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粮食、棉花、木耳等农副产品。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辅助方面,xx路、xx路等城镇主要道路的道路的修理黑色工作的国家安全饮用水工程,改造完成后,可以使个人行政村的万人使用符合饮用标准的卫生水。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已达到x%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x%,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x%以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直以小城镇建设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者,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1.计划建设和实施有偏差。
1)x年市政府统一投入资金,市x修订了各村的中心村规划,但由于制定的规划标准高,与村民考虑的便利性、便利性无法统一,村干部擅自表示态度时发生,规划执行困难。2)规划建设管理宣传工作跟不上,执行不严格,村民建设意识淡薄。镇上的农村不按计划建设。
建设的比较多,农村建设房屋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建设品位较低。
2.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20xx年1月实施以来,省、市一直没有关于村镇规划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出台,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已退出了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的服务中心没有执法权限,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难以保证得到长期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
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部分道路高低不平,路况差。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停收,使可用的建设资金减少,配套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环卫、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配套扶植政策有限:
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
6.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入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
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镇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6.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功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二
出动宣传车发放致居民一封信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城乡卫生同治的重要意义和具体做法,全镇掀起了城乡卫生同治的高潮。
从调查中看,我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规划滞后,跟不上发展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农村人口的逐步流入,严塘房屋建设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建筑房屋参差不齐,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差。
1缺乏统一的集镇市场。
这是在调查中居民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集镇市场,许多小商贩便占道经营、随地摆摊、随意搭建厂篷,由此成为集镇环境卫生“脏、乱、差”的根源。街道两边的居民出于出行方便等自己的利益需要,不满意一些商贩在门前占道经营,许多商贩也饱受“脏、乱、差”之苦,迫切需要一个统一的集镇市场来统一划线、统一竞争。自开展城乡卫生同治以来,“脏、乱、差”现象虽初步得到遏制,但距实现“生态严塘”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
2道路设施配套性差。
(1)缺乏路灯。
路灯的缺乏不仅给居民出行带来许多不便,也影响到了严塘中心小学孩子们的安全。严塘中心小学晚上8点20放学,很多小学生都是各带手电筒照路回家,而这时仍会看到许多车辆在街道穿行。调查中,多户居民对小学生的安全表示担忧。
(2)道路高低不平,等级低,路况差。
从镇政府至集镇十字路口地段,很多地方坑洼不平。
(3)绿化覆盖率低,绿化树不足,分布零乱。
在我镇城管中队制定的《严塘镇镇区“绿化”管理办法》中规定镇区居民户新建房屋实行自主绿化,绿化的树种必须一致,但绿化的树种并未做统一规定,而且执行效果不明显。
(4)电线杆新旧并立,参差不齐;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分布无序。
基础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我镇城乡卫生同治目标的实现和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度重视前期规划。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尊重。与其它乡镇相比,我镇在规划设计上稍显落后。当前,全国正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市正全力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全县正大力深入开展城乡卫生同治,严塘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依据本地条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把规划设计与城乡同治结合起来,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卫生同治深入开展,开拓严塘小城镇建设新局面。
(二)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严塘小城镇基础设施重点主要应做好以下建设工程:建设统一的集镇农贸市场;硬化镇区内的主街道;修复路灯;改造电线杆和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完善排水、供水工程;依托新建中的文化楼,配套建设宣传专栏、阅报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文化楼建设成为一个服务民众,扩大宣传的舆论阵地。
(三)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思路,充分利用级差地租,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转让和出租,筹措建设资金。要加大改革力度,将准经营性和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要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建设严塘镇的公用设施,如农贸市场、医院、学校等。要鼓励能人大户以参加某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成立公司,负责筹措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项目承包,并对建成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收费。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项目融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商、外资到严塘投资建设,逐步形成“市场主导,多方投资”的新格局。总之,就是要摆脱单纯依靠财政的被动局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三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xx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县在小城镇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像x、y、z、m四重镇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我们先来看看李渡的城镇建设:
x镇在城镇建设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x镇,镇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49829人.xx年国内生产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区域财政收入20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9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人,成为a县的经济重镇,跨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今年6月份被省建设厅确立为省级重点示范镇。李渡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主要做法:1、科学合理,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世纪。1986年,x镇聘请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在全县率先编制《1987-xx年x小镇建设总体规划》;xx年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20xx年x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xx年省、市专家组评审和县政府批准,新规划把x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5.3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6000人的现代化历史古镇、工贸强镇、旅游重镇、江南名镇.xx年,请南昌大学设计专家进一步对世纪大道、李桐渠、医疗器械城、文化广场进行了控制性详规,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创新融资机制,多元化筹措城镇建设资金。
一是土地生一点。
二是财政挤一点。
三是争取上级政策拔一点。
四是向外引一点。
五是民间融一点,
六是群众自愿情一点。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xx年共引进项目8个,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个,其中省外项目7个,合同资金123亿元,实际到他资金l900万元,出口创汇110万美元。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李渡烟花集团公司、江西益康医疗器械集团公司、江西锦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李渡酒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四大骨干企业,形成烟花鞭炮、医疗器械、白酒三大产业。x镇的小城镇建设是成功的。但是其他乡镇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的乡镇城镇建设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1、镇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现行财政体制使乡镇财政仅勉强保证公教人员人员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家家打小井,户户上锅炉,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的局面。2、城镇建设盲目攀比,不结合本乡镇实际,搞形象、政绩工程,没有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摊子铺得大,财力跟不上,最后收不拢。导致城镇建设,有头没尾,虎头蛇尾。3、建镇时间长,旧城区改造量大,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影响了建设进度。
通过对x镇城镇建设成功经验和其它乡镇存在问题总结,对今后小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李渡镇就是依托三大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因此,要先研究产业主体,靠什么立业才能把小城镇支撑起来,要突出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像南台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再如罗溪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2、鼓励乡镇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同时,要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快城镇水、电、路、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在基础设施上要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3、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变。在制定建设规划时,要把小城镇建设目标与本地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重视城镇特色的研究,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将特色风格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起来。4、集中力量重点抓好v、x、f、s、d几个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将其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5、精细规划培育几个生态、旅游型,交通枢纽型,特色农业型袖珍小城镇。像南台具备旅游开发潜力,池溪有交通区位优势等,小乡镇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走特色兴镇之路。党的xx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着这个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人之品,人是城之本”的理念,把城镇建设与发掘文化特质,打造产业特色,凸显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工业主导型、市场贸易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特色小城镇,构筑全民和谐创业的平台,为实现富民强县这个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四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如下:
认识上有差距。突出表现在:有些地方还没有把小城镇建设摆到应有的战略位置,广大干部群众对小城镇建设在促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20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20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五
为贯彻落实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精神,抓好我市在全省100示范小城镇中的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推进全市12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进一步完善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发展定位。加快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注重特色发展,彰显自然景观、建筑风格、民族风情和文化品位特色,建设“小而精、小而美、小而富、小而特”城镇。坚持多元投入,整合各类资金,统筹推进小城镇机构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落实市直相关部门工作责任,推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出形象、出效益。
——规划工作目标。提升优化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完成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详细规划,合理确定建设内容和建设规模,统筹安排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产业项目和民生项目。
——建设工作目标。重点完善示范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立健全项目库。实施8个省列市级示范小城镇“8个1”工程。每个示范小城镇建设或完善1个路网、1个标准卫生院、1个社区服务中心、1个农贸市场、1个市民广场或公园、启动1个污水处理设施或垃圾处理设施、建设1个敬老院、建设1项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实施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8+3”工程,即在“8个1”的基础上,力争建设1个体育场、1个产业园区、1个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具体工作安排见附表1)。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城镇综合体。
——特色发展目标。按照“三小一特”的要求,打造“精致小镇、美丽小镇、富裕小镇、特色小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编制“三小一特”发展规划,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根据自身发展情况适时编制。结合各示范小城镇特点,打造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的小城镇。
——社会发展目标。社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加19%以上,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加35%以上,财政收入比上年增加2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19%以上,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加21%以上;12个示范小城镇新增城镇人口2-3千人,城镇化率提升2个百分点左右。12个示范小城镇完成政府投资1.3亿元以上,拉动社会投资13亿;12个示范小城镇培育12个主导产业,创办30个小微型企业,建设12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健全12个村镇规划建设管理机构。
——绿色生态目标。4个省级示范小城镇按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标准进行创建,8个市级示范小城镇按省级绿色小城镇要求进行创建。力争茅台镇列入国家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名录,培育2个省级绿色小城镇。
(一)规划先行,特色发展。以规划为龙头,结合交通区位、自然资源、产业构成、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实际,实行分类指导和建设,着力提升示范小城镇特色和品位。
(二)项目推进,有序发展。以项目为抓手,强化基础设施项目、产业项目、民生项目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引导和推动农村更多人口向示范小城镇有序转移。
(三)多元投入,统筹发展。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强化招商引资,吸纳金融支持,通过多元化筹资,积极支持和推动示范小城镇协调发展。
20年,按照“四定三集中”的原则,确保完成重点任务。即:定路线图:优化规划,完善设施,培育产业,强化管理;定工作量:完成政府投资1.3亿元,拉动投资13亿元;定时间表:第一季度重点完成规划优化,第二季度重点抓重大项目确立,第三季度重点抓全面实施,第四季度重点抓督查考核;定责任人:市级联席会议决策部署,市直相关部门对应落实,帮扶单位承担“包干责任”,“一包到底”,市人民政府推进落实,县、区(市)政府组织实施,示范镇政府承担第一责任;集中人力:建立联席会议、部门对口帮扶、吸纳专家智慧、依托基层力量;集中物力:争取中央和省项目支持、市级和联席会议成员单位项目倾斜、县级政府整合项目统筹安排;集中财力:政府加大投入、帮扶单位专项资金、整合资金捆绑使用、金融优先支持、推进招商引资。
(一)完善政策体系和技术体系文件。在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指导和帮助下,研究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和指导性文件,为推进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技术保障,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市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基本情况信息库。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市城乡规划局)。
(二)建立示范小城镇工作台帐,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规范“一镇一档”制度,建立示范小城镇规划建设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台账,动态收集完善相关文本、图片、指标等资料,在12个省列省、市级示范小城镇率先推行信息化管理,健全基础数据信息库,逐步在全市推开。
(责任单位:各县(市)政府和示范镇政府,各帮扶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六
把xx作为我县经济社会副中心、东部区域中心来建设,充分发挥xx区位优势,主动接受沿海大开发和盐城大市区的辐射,拉动我县包括冈东、冈西、草堰口等三个镇在内的东部区域发展,形成我县经济发展的又一增长极。我们认为县委提出这一战略构想,主要基于以下三点考虑:
一是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考虑。“十五”期间,我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近一倍,财政收入增长近两倍,固定资产增长三倍,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在省市的位次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是我县全面小康建设的决战阶段,又是为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阶段。而我县地域狭小,资源贫乏,产业层次低,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总体竞争能力较弱,面临着较大的发展压力,要在新一轮竞争中始终保持领先优势,必须创新思维,采取超常举措,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县东部四镇总面积313.4平方公里,占全县27.2%;总人口19.3万人,占全县24%;而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5亿元,财政收入5311万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9.8亿元,工业用电量3164万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了6.29亿元,分别占全县15.1%、6.1%、9.1%、7.2%、13.4%,从以上数据来看,东部四镇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县所占份额,与土地及人口资源占有量不相符,明显偏低。因此,县委经过充分考虑,认真分析东部四镇发展现状,结合实际,适时提出这一战略,着力推进超常发展、跨越发展,全面拓展建湖经济增长新空间。
二是从策应沿海大开发战略的角度来考虑。沿海开发是我省“十一五”生产力布局“四沿”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的海岸线占全省的56%,拥有海岸线资源的地区只有响水、滨海、射阳、东台和大丰五个县(市)。随着交通条件不断改善,区位优势日益显现,具有巨大潜力的沿海开发被我市提上重要位置,目前,正按照省里“以工兴港、以港兴海、集约开发、保护生态”的总体要求,进行沿海发展战略研究。我市考虑到区域开发的整体性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地区发展优势,将市区和建湖、阜宁都纳入规划范围,这为我县、尤其是东部四镇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县的东部地区处于射阳、阜宁、亭湖和建湖四县(区)交界,大致以204国道为中轴线,东西各占一半;同时204国道与盐淮、冈合公路三道交叉,将沿海、宁靖盐、京沪、盐淮等4条高速公路联成一体;新长铁路穿境而过;通榆河、串场河、黄沙港等航道通江达海,水陆交通十分便捷,是沿海地区向内陆辐射的重要连接点、重要中转站和重要通道。我们可以更多地获得省、市为加快沿海开发,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提供的政策扶持;可以促进交通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可以带动特经、林牧畜、旅游、物流等一批新兴产业发展;可以为我县化工企业实施搬迁、集聚发展提供良好的载体,缓解环保、用地等方面压力;可以使我县更快融入长三角经济圈,接受上海辐射,引进大项目落户。
三是从融入盐城大市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近年来,我市围绕“一城三区(市直、盐都、亭湖、市开发区)”率先发展、跨越发展和联动发展的目标,积极实施建设百万人口大城市的重大战略,大市区正在成为全市跨越式发展的龙头,对全市的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我县东部区域与市区相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xx镇南部与亭湖的新兴、永丰相接,集镇距市中心仅20公里,素有建湖门户、盐阜咽喉之称,是我县接受大市区辐射、主动融入大市区发展的最前沿阵地。我县加快推进xx小城市建设,可以促进以xx为中心的东部区域与市区形成互补、依存、协调和共进的关系。一是可以促进工业经济快速扩张,加快xx工业园区建设,吸纳大市区“退二进三”转移项目和汽车零部件配套生产项目,错位发展,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聚、配套紧密的格局。二是可以加快xx城市建设步伐,规划建设xx小城市时,重点将镇区向南拓展延伸,缩短与大市时空距离,实现无缝连接;大力发展商贸、餐饮、旅游、休闲等公共服务业设施,新建配套完善、环境宜人、品味高雅的现代居民住宅小区,吸引大市区市民来居住消费;重点依托xx境内通榆河深水港池,规划建设综合物流中心,为大市区进出货物提供仓储、运输、配载、集装箱中转等综合性服务。三是可以带动农业规模发展,发挥东部四镇蔬菜、畜禽、粮食等生产优势,大力发展高效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为市区市民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努力把xx小城市建成融入大市区的配套产业基地、物流服务中心、绿色食品基地和生活休闲的'后花园。
加快推进xx小城市建设,首先要认真分析xx发展的现状,研究把它作为小城市来建设的比较优势和制约因素,既要和自身发展相比较,又要思考东部其他三镇如何发展,更要拓宽视野汲取周边县市(区)的重点中心镇加快发展的经验。
1、xx镇基本情况及分析。
惜遭日寇毁损;人才辈出,如英国牛津大学硕士王伯钧、德国法学家博士陈宗浩、曾任省政协副主席的陈宗凡、台湾大学校长的薛洪尤等。经济建设快速发展,20xx年,xx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9亿元,财政总收入2533万元,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6.6亿元,工业用电量2181万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2.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059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8%、58.3%、33.4%、47.3%、42.8%、7.8%。工业经济占全镇经济总量的65%以上,现有各类企业100多家,初步形成纺织服装、机械加工、食品化工、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美昌公司的山梨酸、山梨酸钾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该公司是江苏最大的同类产品出口企业,年实现产值3亿元,税收超千万元。纺织服装产业形成一定特色,近年新上的海利达、龙成、海天等一批纺织业项目,与金顺昌服饰、利达制衣等服装加工项目,进一步壮大了主体经济。机械加工具有一定产业基础,企业众多,门类齐全,有板材机械、矿山机械、油田机械、涂装机械、液压机械等,发展空间广阔。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先后建成冈南大棚蔬菜、南庄苗禽炕孵等基地,兴办了恒祥食品厂、东昌牧业场等龙头加工企业,成功注册“范堤牌”商标,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获得省级认定。服务业发展迅速,商贸大街纵横交错;xx招商场被评为江苏省百强市场和全国农村大型市场,成为邻近市县重要商品集散地;蔬菜、苗禽、水产等专业市场十分繁荣;宾馆、休闲、文化游乐等现代服务设施齐全。集镇建设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4.5平方公里,常驻人口4万人。19xx年被确定为全国和江苏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19xx年被省命名为新型小示范小城镇,19xx年又被确定为全省30家重点中心镇之一。社会事业较大进步,被评为省文化工作先进镇、市先进单位,教育、体育、卫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层党校等工作多次获得省市县表彰。
近几年,xx镇经过克难求进,拼搏争先,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纵比有不小的进步,但由于所处的区位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拥有的资源条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自我发展的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发展速度跟县委、县政府的要求相比,跟我县西南各镇相比慢了;跟县外市内原有基础差不多、甚至赶不上的一些中心镇横向比较,差距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增长速度相对不快。从自身进行比较,20xx年,xx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这两项主要经济指标分别比20xx年增长57.5%、50.1%。与东部地区其他三镇进行比较,冈东、冈西、草堰口镇地区生产总值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82.2%、75.4%、96.7%;财政收入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127.5%、152%、68.5%,增幅均快于xx。与县外周边及重点中心镇比较,新兴、益林、新坍、长荡、富安、龙冈、大冈七镇的地区生产总值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103.9%、65.9%、104.1%、131%、124.9%、152.5%、82%;新兴、沟墩、益林、新坍、富安、龙冈、大冈七镇的财政收入20xx年比20xx年分别增长73.3%、55.3%、77.9%、82.9%、60.5%、143.8%、68.9%,大多数镇的增幅远远超过xx。
二是产业特色不够明显。工业上的纺织服装、食品化工、机械加工等产业虽具有一定基础,但总量规模不大,科技含量不高,市场竞争能力较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农业上的蔬菜种植仅以冈南为主、苗禽炕孵仍处于一家一户传统作坊操作,特色优势没有形成。服务业仍以商贸、餐饮等传统项目为主,生产性、新兴服务业份额很小。益林的玻璃工艺品、富安的茧丝绸、大冈的制鞋机械、盐东的纺织、三仓的西瓜等特色鲜明,壮大一方经济。
三是项目推进亮点不多。近年来,全镇引进各类企业20多家,但所上项目规模都不大,有些项目分期实施,形象进度较慢,还没有形成对经济支撑作用。园区建设整体规划水平不高,仅限于沿路排开,纵深不够,特色不明显,集聚功能还不强。
四是集镇建设管理不到位。19xx年,xx就被确定为全国和省小城镇建设试点镇,然而建设步伐不快,到目前仅4.5平方公里,规划起点不高,实施随意性较大,特色不够鲜明,经营城镇的理念不够超前,管理措施落实不力,环境不够整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形象。我们参观学习的益林镇总面积42.8平方公里,占xx的一半还不足,集镇建成区面积6平方公里,超过xx1.5平方公里,总人口8.2万人,其中流动人口2.4万人,非农人口占总人口75%以上。该镇坚持工业集聚区与小城镇建设两手抓,相互促进,优势互补,走出一条既建区,又造城,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新型工业化的新路子,镇内东镇区、玻璃工艺、纺织工业、轻工食品、民营科技“一城四园”,既是经济增长点又是城镇亮丽点。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把中心村建设大部分放在镇郊村,已建成豪华别墅型的王楼中心村、经济商住型的大东中心村、居民实用型的倪东中心村和鑫源、益北、倪东三个居民集中居住区,使中心村建设与小城镇区建设形成众星捧月新格局。该镇现为国家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全国重点镇、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省市文明镇。
2、冈东、冈西、草堰口三镇基本情况及分析。
冈东、冈西、草堰口位于xx北部,呈半月环抱状,镇域面积分别为82.4、68.1、60.9平方公里,总人口都在3.7万人左右。三镇各项经济指标都比较接近,20xx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为3.2、2.7、2.6亿元,分别占全县3.1%、2.7%、2.5%;财政总收入分别为853、867、1058万元,分别约占全县的1%、1%、1.2%;规模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冈西与草堰口都是1.2亿元,冈西略低为0.9亿元;工业用电量分别为304、244、435万度,都占全县的1%还不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都在1.2亿元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冈西与草堰口都在4700元左右,冈东4800元。三镇的区位条件,草堰口镇优势明显,南接xx,北连阜宁,204国道穿境而过,冈东与冈西集镇都距204国道8公里左右,位置相对偏僻,从近几年招商引资来看,草堰口镇新上的项目多一些,发展后劲比冈东、冈西镇强劲。三镇的主导产业,农业方面十分相近,工业方面各有特色。工业上,冈东已培植了纺织服装、机械加工、化工涂料、电线电缆等产业,天成液压件公司荣获“江苏省明星企业”称号,县轧花厂、星宇、宇盛纺织公司等一批企业落户境内。冈西镇以土工器材产业为主,全镇现有排水板生产企业20多家,塑料粒子加工、插板机生产施工等配套企业80多家,年产销排水板3亿米,全国市场占有率70%以上,年创税收500多万元,占全镇工业税收60%以上;近年还引进坤泰、龙华纺织、外贸箱包、机械铸造等项目,主体经济不断壮大。草堰口镇近几年充分利用国道优势,引进新上银海气纺、鑫业、鑫龙纺织、金龙发纸业等一批项目,纺织基础初步形成;建筑业进一步巩固,年均实现建安产值5亿元。农业上,三个镇都以优质粮棉种植为主,冈西与草堰口镇草鸡养殖业在县内外较有影响,尤其冈西镇年饲养草鸡300万只以上,市级龙头企业方圆公司牵头组建的“盐阜”草鸡协会被评为省级优秀农民合作组织。冈东镇常年植棉30xx公顷,年产皮棉40xx吨左右,是我市产棉大镇之一;蔬菜种植面积10xx公顷,年产辣根等各类蔬菜5万多吨。三镇的集镇建设,都已形成一定规模,建成区面积都在2平方公里左右,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环境不断改善,集镇人口逐年增加,服务业快速发展,比重明显增加。
综合以上分析,我县东部区域四镇尤其是xx镇在上一轮全市经济大发展的过程中,与县内外一些重点中心镇相比,发展速度相对不快,冈东、冈西、草堰口三镇由于过去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现在经济总量仍偏小。县委提出加快推进xx小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全县经济社会副中心、东部区域中心,拉动整个东部区域发展这一战略,是十分及时必要的。东部四镇更应积极主动抢抓机遇,全力以赴,同心协力,采取超常举措,不断加快自身发展,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事业大跨越。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立足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重点、统筹推进”的原则,全面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定位小城镇功能。按照高档次、高标准、超前规划的总体思路,投资8万元,邀请北京北方设计研究所编制完成了镇域总体规划,为小城镇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二是统筹协调,全面抓实繁荣发展明珠商城工作。重点实施了陈庚街、杏林街南延工程和明珠路升级改造工程。陈庚街南延工程全长268米,宽12米,正在进行道路硬化,南部路面现已硬化完毕,沿路两侧建成商铺150间,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所有商铺已全部预售完毕。杏林街南延工程拆迁工作正与相关单位积极协调,施工前期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明珠路升级改造工程已全面完成,共铺设便道3500平方米,安装路灯14盏,中华灯2座。三是示范引导,统筹推进新农村社区建设。目前,占地60余亩的明珠社区一期工程1—5号住宅楼已交付使用;6—8号楼已完成100套单元房主体工程建设,目前正在扫尾。9—13号楼共270套单元房,第五层正在封顶。道路硬化、地热供暖、给排水、绿化亮化等配套设施建设已经完成。
1、基础设施陈旧,建设资金缺口较大,仅靠镇财政投入难度较大。
2、市场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运行能力不足,明珠商城管委会作用发挥不明显。
3、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难以建立。
4、明珠商城无鲜明特色,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明显。
1、制定完善明珠商城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资源浪费,着力打造特色鲜明、分类清晰、功能完善、形成规模的小商品批发市场。
2、由镇党委、政府牵头,成立商城自治管理机构,吸收部分商户业主共同参与,加强市场日常管理。
3、引入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商城内交通、排水、照明、卫生等基础条件。
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吸引外地客商投资,打造规模化专业市场。
5、进一步整合商城内闲置土地,合理开发利用,避免资源浪费。
6、引导商户经营项目集群发展,科学分行划市,建设多条特色经营街道。
1、县委、县政府协调有关职能部门积极向上争取小城镇建设配套资金,解决资金投入难题。
2、加大对非法、违章建筑打击力度,赋予乡镇执法权限。同时,在建筑方取得土地使用资格的基础上,赋予乡镇办理开工建设证明、规划许可证权限,为商城内土地开发、设施建设提供便利条件。
3、协调物价部门为乡镇办理执法证明,为建立环境卫生治理长效机制提供法律依据。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八
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仅供大家参考和阅读。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
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四)制定政策,促进了小城镇建设上规模。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各乡镇本着放水养鱼、欲取先予的原则,结合实际制定了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引导二、三产业向小城镇集中,加快了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相州镇规定,对进镇建房经商农民,免交镇政府统筹费和村提留;对在小城镇新上的工商项目,镇里给予最优惠待遇等。这些优惠政策,激发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的积极性,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快速膨胀。
(五)强化管理,营造了小城镇发展的良好环境。在制定优惠政策的同时,小城镇的管理得到进一步加强,就“三个中心镇”管理情况看,主要呈现三个特点:一是完善了管理制度。分别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环境卫生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使小城镇管理初步纳入规范化轨道;二是加强了建设管理。本着合理布局,有序开发的原则,严格建设程序,从批地到设计、建筑、装璜实行“一条龙”管理,高起点、高标准建设小城镇。三是加强了环境治理。枳沟镇组建了环卫所,负责整个镇区街道的环境卫生,先后投资60余万元,上了叉车、翻斗车,增设了50多个生活垃圾箱,改善了镇区的环境卫生;各地还不断加大对小城镇的治安管理力度,为小城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点:
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20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20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九
20xx年6月3日至6月9日,城镇中心配合全国政协特邀视察团赴福建省就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进行了为期7天的视察调研,先后参观考察了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厦门等地的10个省级重点小城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福建省小城镇总体情况。
福建省现辖乡镇街道1104个,其中建制镇609个,乡(含民族乡)320个,街道175个。20xx年底,福建全省常住人口3748万,约20%的人口居住于在建制镇。与同处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的小城镇相比,福建省的小城镇有如下特点:
1、总体经济实力较弱。除了闽东南各大城市如厦门、漳州、泉州附近的小城镇,福建省的绝大多数小城镇都还属于农业镇,财政收入非常低,西部山区不少乡镇甚至属于要饭财政。表1显示了我们参观考察的全省最强的10个重点镇在20xx年的总体实力,财政收入过5亿仅有4个。最强的角美镇财政总收入也不到20亿,而且面积还非常大,约163平方公里。
表1:20xx年福建省10个省级重点镇基本情况。
2、人口集聚能力不强。统计显示,福建全省609个小城镇中,有91%的小城镇人口在2万以下,48%的小城镇人口少于5千人。表1显示全省最强的10个镇当中,有4个镇的人口少于5万,没有一个镇吸纳的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而这在浙、苏、粤一带的经济发达镇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3、生态绿化环境较好。福建省的一大地貌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占陆域面积80%,森林覆盖率63.1%,生态环境指数居全国前茅。从我们走访的10个镇来看,相比于其它东南沿海小城镇,这些镇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都保持得很好。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20xx年12月,为加快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福建省经济工作会议做出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总体部署。20xx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并先后从全省929个乡镇中筛选了43个综合实力较强的镇作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已经持续推进了3年,其主要做法如下:
形成一套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在省政府组建小城镇建设办公室,由省长亲自负责,两位副省长具体抓,目前小城镇建设已成为福建省的重点工作之一,每年年初都会制定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当年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部署推进试点工作。同时,福建省还完善了组织领导、信息报送、检查监督、考核评比和协调服务等制度。各区市也参照省级做法组建小城镇建设推进领导工作小组,并确定了(20xx年的寒假社会调查报告)85个镇开展市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十
(四)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在统一管理的前提下,各乡镇要组建综合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向二、三产业延伸。鼓励市直部门、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定》,市、乡两级财政、金融部门要加大力度,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的各项税费,如从小城镇收取的土地出让金(地方留成部分)、基础设施配套费、城市维护建设税等,要重点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五)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优化发展环境。要理顺体制,建立健全乡镇建设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强化对农村建筑市场和施工队伍的管理和监督检查。要加强小城镇内部的综合治理,优化内部环境;制止“乱摊派、乱集资、乱收费、乱罚款”,营造宽松环境;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平安环境;加强美化、绿化和公共卫生管理,打破“一条街,两行树”的旧格局,营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加强文化建设,突出文化特色,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20xx年6月3日至6月9日,城镇中心配合全国政协特邀视察团赴福建省就推进小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质量进行了为期7天的视察调研,先后参观考察了福州、莆田、泉州、漳州、厦门等地的10个省级重点小城镇。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福建省小城镇总体情况。
福建省现辖乡镇街道1104个,其中建制镇609个,乡(含民族乡)320个,街道175个。20xx年底,福建全省常住人口3748万,约20%的人口居住于在建制镇。与同处东南沿海地区如浙江、江苏、广东的小城镇相比,福建省的小城镇有如下特点:
1、总体经济实力较弱。除了闽东南各大城市如厦门、漳州、泉州附近的小城镇,福建省的绝大多数小城镇都还属于农业镇,财政收入非常低,西部山区不少乡镇甚至属于要饭财政。表1显示了我们参观考察的全省最强的10个重点镇在20xx年的总体实力,财政收入过5亿仅有4个。最强的角美镇财政总收入也不到20亿,而且面积还非常大,约163平方公里。
表1:20xx年福建省10个省级重点镇基本情况。
2、人口集聚能力不强。统计显示,福建全省609个小城镇中,有91%的小城镇人口在2万以下,48%的小城镇人口少于5千人。表1显示全省最强的10个镇当中,有4个镇的人口少于5万,没有一个镇吸纳的外来人口超过本地人口,而这在浙、苏、粤一带的经济发达镇却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3、生态绿化环境较好。福建省的一大地貌特征是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地、丘陵占陆域面积80%,森林覆盖率63.1%,生态环境指数居全国前茅。从我们走访的10个镇来看,相比于其它东南沿海小城镇,这些镇的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上都保持得很好。
福建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20xx年12月,为加快促进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福建省经济工作会议做出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工作总体部署。20xx年初,福建省委省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并先后从全省929个乡镇中筛选了43个综合实力较强的镇作为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到目前为止,这项工作已经持续推进了3年,其主要做法如下:
形成一套高效运行的工作机制。在省政府组建小城镇建设办公室,由省长亲自负责,两位副省长具体抓,目前小城镇建设已成为福建省的重点工作之一,每年年初都会制定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当年小城镇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每半年召开一次现场会,总结经验,发现问题,部署推进试点工作。同时,福建省还完善了组织领导、信息报送、检查监督、考核评比和协调服务等制度。各区市也参照省级做法组建小城镇建设推进领导工作小组,并确定了(的寒假社会调查报告)85个镇开展市级综合改革建设试点。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十一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地资源的稀缺性是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直接动力。我镇土地资源有限,在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如何加强用地管理,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解决我镇当前耕地保护和城镇化发展之间的矛盾,实现土地资源科持续性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鉴于前几年整个社会现象都偏重于民营企业的发展,一味注重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外延扩张而忽视了内部挖潜,很多用地被严重粗放利用,造成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偏低。目前,我们正不断加大监管力度,盲目外延扩张势头得到了较好控制,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提高,逐步走上节约集约用地的轨道。我们对全镇245宗城镇建设用地进行了认真调查,总共用地面积3355亩,其中工业用地182宗,2636亩;住宅用地27宗,567亩;办公用地29宗,116亩;其他用地7宗,36亩。
性用地还是工业用地,一律实行挂牌上市。20xx年的江苏飞达液压用地42亩,江苏凯捷机械用地17亩,20xx年的勇龙置业用地40亩,全部实行招拍挂。二是盘活了建城区内、外许多闲置、低效率的用地。盛华电器利用产品优势合并了鑫科电器,壮大了企业规模。20xx年为招商引资由各村承建的标准化厂房,也都化整为零全部出租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凯威体育一次性并购了中武刚铁,置换出闲置土地32亩。三是服务企业,加大技改力度和强度,提升产品质量,调整产品结构规模。金鑫集团、雷宇集团、永坚集团等多家重点企业利用现有厂房加大了技改,先后投资数千万元进行技术更新和设备的更新。通过上述一系列的规范管理,既保证了新的企业落户我镇园区,又能够实现规范合理用地。
1、城镇发展占用耕地过多。每年的招商引资,尤其是4月17日的花卉节以及今年的区委、区政府督办的“四有一责”签约项目,虽然在此过程中我们采取了多项措施来保护耕地,但粗放利用土地和侵占农田的现象依然存在。
2、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够合理。一是工业用地比例偏大,公共配套设施用地比例偏低;二是各类用地空间布局不够合理,没有很好体现土地的级差经济效率。
3、部分企业土地集约利用率较低。因为利用率低下,导致企业内部大量土地闲置,极大的降低了城镇土地的利用效率。
4、违法占地现象屡禁不止。在我们调查的245宗建设用地中,有70%以上的属于违法用地,特别是新增的工业用地,这些违法占用土地的存在,不仅严重破坏了耕地资源,也直接造成了大量闲置土地的存在却供不出去的现象。
四、加强用地管理,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建议。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城镇建设用地的侧重点和要求的不同,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土地供需矛盾已经凸现,统筹安排各类建设项目,提高节约集约用地已经势在必行。
1、从盘活存量上着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坚持把盘活挖潜土地作为缓解用地供需矛盾、提高土地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加大盘活土地的处置力度,对闲置两年以上的土地依法收回,对各个被撤并事业单位以及关停、倒闭企业的遗留土地资产和低效率的土地,重新规划布局或腾笼换鸟,促进其二次入市流转,进一步显化土地资产价值,使存量闲置土地得以地尽其用,最大限度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2、从批后监管上着手,确保项目规范用地。建立用地批后公示、用地监管警示、项目竣工联合验收等制度,切实加强加强警示用地批后监管工作。项目用地批准后,在用地现场显著位置设立“项目用地公示牌”,对项目的面积、位置、各项指标、开竣工时间、监管机构、举报电话灯内容进行公示。项目竣工后,相关部门严格对照土地出让合同内容,对项目建设用地各项指标进行复核检查,对符合条件的准予通过竣工验收,确保项目单位按规定用地。
3、从加强执法上着手,严格打击违法用地行为。立足于“早发现、早报告、早制止、早查处”,进一步完善区、镇、村、组四级执法监察网络,实现了对土地违法行为全方位、多层面的监控。从严从速打击未批先用以及乱占滥用土地行为,提高执法监管能力,确保依法依规用地,解决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有效遏制各种乱占滥用土地行为。
4、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上着手,探索节约集约用地新模式。我镇从20xx年以来就大力实施土地增减挂钩,3年来净增耕地581亩,今年又积极筹划万顷良田项目工程。通过这些项目的实施,,对农村田、水、路、渠、林、村进行综合整治,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推动了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农民居住向集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耕地数量增加、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条件改善,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同时也大大促进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缓解了建设用地供需矛盾。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十二
一、从调查情况看,我乡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八点:
(一mm)城镇建设发展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德兴乡位于陇西县西北部,东与德兴乡接壤,南临柯寨乡,西与双泉乡毗邻,北与渭源县交界,东西宽约11公里,南北长约15公里,总面积110.4平方公里,海拔2135——2447米,年降雨量约300毫米,无霜期130天左右,乡政府驻地眼窝距县城56公里。近年,我镇被县委、县政府列为小城镇建设乡镇之一,镇党委、镇政府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基础先行、分期实施、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突出城镇改造,优化投资环境,多方筹资,精心施工,全面启动实施小城镇建设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工业区建设不断加快,城镇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趋突出,在规划建设的范围、品位、功能布局、容积率等方面均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水平。
(二)建设发展存在管理不到位、品位不高的现象。随着街道“两新”工程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向城镇中心区域集聚,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城镇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有的城镇管理人员相对不足且素质较低,街道在综合治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工作上缺乏一定的的方法和手段,使城镇管理水平和城镇品位普遍不高,特别是城镇环境卫生管理不到位,摆摊设点、乱停乱放以及脏乱差等问题日益突出,城镇小、挤、乱,市容市貌不整洁,工业区平台环境不到位等现象造成整个城镇品位相对偏低。
(三)小城镇建设缺乏统一标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屋建设一度出现了任其自由发展,一派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之相。再加上原有规划水平较低,缺乏县城城镇体系规划和详细规划,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方面杂乱无章,建筑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
(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低,配套性很差。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污水排放、垃圾处理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相对落后,有些地方由于下水道建设缺乏科学的规划,雨天还会出现积水现象,给人们出行带来不便。
(五)粗放建设,居民楼发展十分缓慢。由于前期缺乏统一规划,和人。
们观念落后。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楼,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在这一方面,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六)管理滞后,小城镇环境条件较差。建设一个小城镇,造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就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乡建办、城管办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履行职能。乡建办正式人员少,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监督不力;城管办行政执法难,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较差,城管人员执法难度加大,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二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非常突出,“脏、乱、差”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七)小城镇缺乏产业支撑。一是农业基础薄弱,尚无带动型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工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近年来,虽然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但多数招商项目成活率低,贡献少,对小城镇建设的促进作用小。三是服务业正处于起步阶段,群众文化、娱乐生活场所缺乏,难以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八)财政困难,小城镇建设缺乏有效投入。近年来,于免除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实施,乡镇的财源减少,特别是工业不发达的乡镇。另外小城镇建设属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的资金巨大,在没有上级支持的情况下,以乡镇财力搞小城镇建设,无异于杯水车薪。
“十二五”期间,街道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全面、科学、持续、健康发展。
(一)以农业产业规划为基点,建设现代农业产业链。
(二)以大规模新农村建设为基础,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继续把新农村建设放到突出位置来抓,搞好新农村的征地工作,加快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电力、供水、污水、绿化等,实现新农村设施配套“三通一平”,优化新农村发展环境,切实提高新农村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继续突出新农村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三)以“两分两换”试点为重点,推动农房改造集聚进程。加快实施跨区域安置,探索安置新模式,努力做大做强“1”个城镇中心区域,计划到20xx年有80%以上的农户向城镇中心区域和城乡一体新社区集聚,土地节约率达到50%以上,有50%的承包土地实现流转。加强对新社区基础设施配套和功能布局,建立健全社区服务管理办法,扎实推进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探索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农户土地流转收入相挂钩、与政府激励参保相配套的农民养老保障制度。
(四)以完善功能布局为起点,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结合德行乡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道路、供水、排水、绿化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按照现代新新农村的建设要求,规划和建设医疗卫生、学前教育、农村综合服务社、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文体活动中心、公交停靠站点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探索参照城市成熟小区管理模式,实行自治式物业化管理,努力建成风格独特、品位高雅、功能完善、景观优美、可持续发展的示范型街道。
三、几点建议。
一是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以环保、供水、交通、垃圾处理、抗涝防汛和道路改造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
二是高起点规划,建设特色小城镇。在现有的基础上,对小城镇进行重视修编,提高沿街楼建设标准。对新建沿街楼严格按新标准建设,对危旧房进行改造,提高小城镇档次,做到局部整齐划一,全局统筹协调。
三是进一步壮大镇域经济,为小城镇发展助力。一是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为小城镇发展奠定基础。二是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企业在小城镇落户,适量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吸引人员向小城镇流动。三是做大做强服务业,坚持“政府倡导、社会参与”原则,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服务业,兴建一批建身、娱乐、文化、休闲场所,满足群众的物质文化需求。
入法制化轨道。
五是继续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是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的重要举措,年初的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深受群众的好评。今后工作中,要进一步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建章立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坚持下去,为小城镇创造一个规范有序、卫生整洁、优美和谐的环境。
六是广辟投融资渠道,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的原则,拓展小城镇建设资金渠道。一是小城镇建设市场化。要改革小城镇建设方式,由建设小城镇转向经营小城镇。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积极探索把公用基础设施建设推向市场的融资路子,鼓励企业、个人投资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二是要实行财政、金融扶持政策。
制定各种优惠措施,鼓励小城镇开发建设,同时每年投入一定的资金引导、支持小城镇建设。三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利用外资开发建设小城镇,构筑开放式的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层次新格局。
七是做好结合工作,深入开展旧村改造工作。小城镇建设工作要与农村旧村改造结合起来,特别是镇驻地村庄,通过规划居民区、兴建居民楼等方式提高群众生活质量,使农村居民社区化、城镇化。
八是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小城镇建设工作。成立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统筹小城镇建设工作,正确处理“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个方面的关系,使小城镇建设统筹、协调、有序发展。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十三
(6)调研范围及小城镇概况:。
包括镇规划区内的x个小镇,管辖x个行政村。
2、人口和资源基础资料:。
镇区总面积x平方公里,镇区建设面积x平方公里,耕地面积x万亩,林地面积1亩。小镇共有人口x人,其中农业人、工业人、建筑业人、交通运输业人、商业服务业人员。
3、能源使用情况:。
小城镇镇域共有沼气池,年使用秸秆顿、煤气顿。
4、主要工业企业情况:。
小城镇镇域形成以纺织、米面加工、建筑建材、摩擦材料等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企业合作家,员工总数人,年工业产值万元,年利润万元。企业占地m2,建筑面积x平米,年用电量kw.h,年用水量吨,每年排废水吨,废渣吨。
5、主要交通道路状况:。
小城镇镇域主要交通道路x条,总长x千米,总面积x平方米。
6、公共服务设施辅助情况:。
教育机构:分享幼儿园,分享幼儿园,分享幼儿园的小学,在校学生,初中,在校学生,高中,在校学生。
文体科学技术:文化站,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平方米。
医疗设施:医院,可容纳患者,共享床位x。
商业金融:信用所的保险机构,投保人数。
集贸设施:集贸市场,占地面积为平方米,建筑面积为平方米。
7、生产值状况:。
小镇镇域年内生产总值为: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万元。20xx年财政收入万元,财政支出万元。
(2)小城镇发展概况:。
目前,x町形成了以农业町、商贸町为主要发展对象的小镇发展模式的发展概况如下。
x镇小区规划面积x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积x平方公里,人口x万。
xx是农业大城镇,位于xx,土地肥沃,适合种植粮食、棉花、木耳等农副产品。在小城镇的基础设施辅助方面,xx路、xx路等城镇主要道路的道路的修理黑色工作的国家安全饮用水工程,改造完成后,可以使个人行政村的万人使用符合饮用标准的卫生水。目前,镇区道路硬化率已达到x%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到x%,排水管网覆盖率达到x%以上。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一直以小城镇建设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领导者,不断加大小城镇建设投资力度,完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
1、计划建设和实施有偏差。
1)x年市政府统一投入资金,市x修订了各村的中心村规划,但由于制定的规划标准高,与村民考虑的便利性、便利性无法统一,村干部擅自表示态度时发生,规划执行困难。2)规划建设管理宣传工作跟不上,执行不严格,村民建设意识淡薄。镇上的农村不按计划建设。
建设的比较多,农村建设房屋高低参差不齐,立面效果差,建设品位较低。
2、规划建设管理体制不健全: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从20xx年1月实施以来,省、市一直没有关于村镇规划管理方面的实施细则出台,村镇建设管理人员已退出了事业编制,企业化管理的服务中心没有执法权限,福利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切身利益难以保证得到长期解决,直接影响村镇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3、基础设施仍然是薄弱环节:
小城镇供水、排水、交通等基础设施不完善,绿化覆盖率低,部分道路高低不平,路况差。基础设施配套费的停收,使可用的建设资金减少,配套设施建设速度缓慢,使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吸纳社会资本、人才的能力较弱,直接影响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建设是一项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事业。而现行的财政体制使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仅够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环卫、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
5、配套扶植政策有限:
小城镇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扶植配套政策不多,上级资金配套力量太弱。
6、企业带动效果不明显:
入镇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不能形成经济带动作用。企业入住镇区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当地基础设施的有效方式。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几乎没有形成规模大企业,而且大部分是私营企业,融资方式匮乏,发展速度缓慢。
1、高起点编制小城镇规划:
按照城乡一体化进行规划,拉大小城镇骨架,提升小城镇规划建设档次。城市空间扩展步伐的加快,使城乡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促使城乡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要真正实现城区与镇区的城乡一体化,就要把更大区域内的镇区居民点、产业布局、基础设施网络同城市作为整体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
一方面加强基层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建设,完善乡镇级村镇建设管理机构。另一方面加强对各级小城镇建设干部的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监督机构,加强对村镇建设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
3、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
坚持走市场运作,多元投入的经营城镇的道路。一是抓住国家重视小城镇建设的机遇,积极向上争取。二是把国有土地资产和公共基础设施有偿推向市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三是争取银行贷款。四是引导新上企业向小城镇相对集聚,扩大城镇规模。
4、配套相应扶植政策:
城乡一体化建设离不开政府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应的引导、支持。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并配套相应扶植小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鼓励镇街建设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实现小城镇城市化的物质基础和保障。我镇的小城镇建设今后要在完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上下功夫,才能有效提高小城镇招商引资的竞争力,发展区域经济。
6、走企业带动战略:
企业的发展不但可以繁荣地方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增加当地财政税收,通过税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居民收入等,从而带动当地经济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可以在发展企业,特别是发展当地企业上下功夫,壮大我们的经济实体,带动当地小城镇的发展。
总之,在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中,应该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注重实效,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十四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小城镇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城市化水平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县域经济总量,尤其是农村经济总量扩张,地方财力充实和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地客观反映。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是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之一,本文结合××市近年来的实践,就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一些理论及实践上的探讨和思考。
近几年来,××市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小城镇建设的决定》,把加快小城镇建设作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举措来抓,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乡村城镇化进程。截止底,全市共辖17个乡镇、2个国有农场,其中建制镇15个,小集镇56个,全市小城镇建成区面积82平方公里,小城镇人口41.5万人,比增加7.2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0%,比20提高了3.5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收入达到5966元,比年增长15.7个百分点,小城镇提供财政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32.7%,全市城镇中心地位和总体功能明显增强,形成了以郢中城区为中心,建制镇为支撑,小集镇为纽带,中心村为网络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市近几年按照“建一个城镇,兴一个产业,活一方经济”的发展原则,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夯实了地方财政税源基础,达到了良性互动,相得益彰的效果。
一是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在推进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建镇,特色立镇,特色兴镇”十二个字,立足本地资源优势,确定区域特色突出,优势明显的主导产业,全市初步形成了磷化、食品、建材、纺织、汽车配件等五大产业,生产集约度有所提高,小城镇经济日趋活跃。胡集镇依托磷矿石资源,大力兴办磷化工企业,带动了乡镇企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双河镇充分利用石灰石资源,大力兴建建材企业,带动了全市建材业的发展。石牌镇以豆制品加工为龙头,扩大黄豆种植面积,带动了豆制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旧口沙梨、柴湖大蒜、转斗蔬菜、张集香菇、客店葛粉等农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也都初具规模,“钟绿”牌、“三源”牌、“花山”牌大米、“山灵”牌葛粉、“佳绿”牌、“莫愁”牌蔬菜、“笪家湖”牌胡柚等15个品牌,获得省以上绿色(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出口创汇500万美元,农业外向型经济初具雏形,有力地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二是小城镇的综合功能日渐完善,对经济的辐射力、吸引力明显增强。20,××市融资投入1.28亿元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207国道、寺沙线、汉宜线改造和襄荆高速公路××段全面竣工,长荆铁路建成通车,农村路网升级,交通路网骨架形成,城镇设施、镇容镇貌,人口结构迅速得到改善,旅游、服务等产业飞速发展,有力地改善了投资环境,人力、资本、技术、市场初步形成,境外资本大量涌入。2004年,全市引进市外境内资金7.99亿元,境外资金1520万美元,外贸出口1654万美元,新增规模企业15家,有18个项目落户全市两个工业园区。
三是地方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一批新型小城镇的迅速崛起,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点,财政增收的支撑点,建设小城镇直接带动了建筑、建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了税收收入的增加,旅游城镇的兴建发展,使××旅游知名度迅速提升,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2001年以来,全市接待游客289.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亿元。同时,小城镇的发展,聚集了人口,使城镇从事服务业的人员增加,也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为税收增收奠定了基础。2004年,××市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3.06亿元,乡镇财政完成1.48亿元,占48.4%,其中小城镇完成工商税收1.01亿元,分别占到了32.7%和67.6%,小城镇建设在地方经济发展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有力地支撑了县乡两级财政。
四是拓宽了农民就业和增收渠道。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直接推动了农民向小城镇集中,耕地向种粮大户集中,企业向城镇集中。近些年××市通过发展小城镇,共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8万人,活跃在小商品批发、运输、流通等行业,农民通过兴办第三产业,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3048元,增加到2004年3690元,年均增长4.89%,不仅让农民进了城,而且使生活质量大为提高。同时,××市小城镇的飞速发展,吸引大量外乡打工者回乡创业,带回来了资金、技术、市场信息等多种经济因素,为城镇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给非农产业发展带来了新生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市近几年虽然在建设发展小城镇、小集镇上进行了一些探索,但由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的大背景,加之受资金、土地、观念等方面的因素束缚,××市小城镇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城镇的规模小,对资源的集聚、辐射作用弱化。小城镇布局由于历史沿袭立足于利于管理的要求,造成小城镇个数多规模普遍较小,目前××市共有15个建制镇和2个街道办事处,56个小集镇,拥有人口41.5万人,小集镇平均人口0.74万人,根据全国沿海发达地区小城镇建设初期的情况来看,小城镇人口超过2万人时,才能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对区域经济的集聚和扩散作用,可以对周边若干乡镇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明显带动作用。××市小城镇的小规模实际,造成了发展空间和辐射区域狭小,使得小城镇对乡镇民营企业聚集能力有限,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直接导致小城镇发展后劲的严重不足。
(二)小城镇化速度明显低于经济增长水平。××市城镇化水平从2001年到2004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远远落后于2001―2004年经济年均增长7.16%,与此相对应的是,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的取消农业税、粮食直补等一系列惠农政策,使农村人均纯收入在四年间年均增长4.89%,农民有田种,有稳定的收入,不愿象以前一样为城市户口而进城,小城镇依靠吸收农村人口,依靠数量的扩张来集聚人口的发展方式进一步减慢。
(三)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融资渠道不畅。小城镇规模小的实际,一定程度上分散了有限的财力来加快城镇建设,城镇规模小,但行政人员却没有精减,小城镇的行政事业费支出居高不下,除胡集、旧口、郢中、石牌等几个中小城镇自身经济实力较强外,××市大多城镇建设投入还受“吃饭财政”状况的制约,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2004年,××市投入18个城镇建设专项资金500万元,平均每个乡镇28万元,仅仅靠有限的上级投入,乡镇一级在城镇建设上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无钱不办事”的观念,城镇建设资金捉襟见肘。同时,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融资成本相对较高,城镇建设贷款难,融资难一直困扰地方政府,为扩大资金来源,有些乡镇尝试以经营城市的理念发展小城镇,但办法不多,渠道不畅,把经营理念简单地理解为出让、出租、承包、卖经营权等,一些地理、自然条件较好的乡镇,缺乏长远眼光,把资源都承包、租赁出去了,从长期来看,这种做法对小城镇的发展有害无益。
(四)小城镇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区域经济缺乏龙头企业支撑。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小城镇经济最重要的增长点。2004年,××市全市规模以上乡镇属企业64家,企业从业平均人数5304人,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10家,在产业发展上除粮油加工、蔬菜、水果外,名、特、优、新的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条不长,对产业的引导作用,对种养基地的带动作用发挥不明显,农产品加工水平整体不高,呈“三多三少”现象。即:小项目多,大项目少;初加工多,精加工少;低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多,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少。具有明显支柱产业的乡镇不多,许多小城镇的产业结构相似,缺乏个性和特色,缺乏活力和竞争力,代表农业发展方向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仅占全市种植面积的`4.1%,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品牌意识滞后,××市现有的一定数量的特色品牌,均限于本省甚至本地区,没有真正体现品牌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龙头企业的扩张。
(五)小城镇建设配套政策不到位,配套设施滞后。近年来,××市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上取得了一定成效,小城镇镇容镇貌焕然一新,但由于资金紧缺,财政投入不足,仍有部分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城镇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还很低;断头路,泥巴路还很多;绿化总量少,不配套,档次低;排水设施不健全,排水难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同时,由于户籍管理制度制约,影响了社会福利、就业水平,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转移农民时,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工作没有及时跟进,出现了农民看病难,就医难,就业难等问题,这些因素导致城镇居民生活质量不高,影响××城镇化的进程。
1、立足于依附武汉城市圈,科学制定小城镇建设区域规划。财政支持小城镇必须以发展县域经济为前提,从战略的高度制定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规划,确立财政支持的重点和目标。2001年,湖北省启动了武汉“1+8”城市圈建设工程,该城市圈以占全省33%的土地,承载全省50.4%的人口,提供全省55.6%的gdp,51.5%的财政收入,60.56%的工业总产值,57.2%的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湖北产业发展和经济实力最集中的核心区,也是国家发改委规划的全国七大经济核心区。××市距武汉市区只有3小时的路程,随着随岳高速、武荆高速公路的开通,××市到武汉市的时间将近一步缩短,这对××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一个难得的机遇,××市应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在大城市边缘形成有经济活力的小城镇群体,城镇化建设应着眼于吸附武汉等大中城市经济发达地区的资本、技术促进本地区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资源的开发,促进财政经济的整体优化。按照××市目前的资源分布、产业优势,在规划小城镇发展时要有计划、有步骤地依附城市圈构筑相关产业链,实现资源互补。大力扶持胡集、双河、磷矿等镇的磷化工产业,着手组建磷化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整合磷化资源,做大做强龙头企业集团,扶持东桥、郢中等镇的汽车零配件产业,扶持旧口、洋梓、长寿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创建食品工业生产基地和纺织工业生产基地,链接以武汉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园为主要辐射圈的产业集群带。以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为龙头,依托世界文化遗产地、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长寿之乡四大品牌,突出历史文化、自然生态两大特色,大力扶持发展客店、大口林场、郢中城区的旅游资源,加强郢中城区的旅游服务业,提升旅游区形象,以东星集团为载体,推动周末假日经济的发展,力争发展成为武汉城市圈的“后花园”。
2、立足于比较优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小城镇发展不仅扩大城市规模,重要的是引导和促进大部分农业人口转移到城镇,城镇带动农村,实现城乡和谐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就要加快农村城镇化、工业化进程,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延伸农业产业链则是实现这一任务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潜力来看,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着眼于长远发展,抓住有优势的主导农产品,调整农业生产布局,重点培养和扶持张集的食用菌、长寿的绿色大米,郢中的果蔬加工、胡集、磷矿的花卉产业,旧口、柴湖的粮油以及肉类、蛋品加工,石牌的豆制品等支柱产业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同时注重品牌意识,为地区名优农副产品统一注册商标,形成地区名牌,以此为前提优化农产品结构和产业布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第二产业和相关服务业,以全市已建的金林、华联、新美香、康辉、连心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依托,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力支持龙头企业科技创新,增加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延伸产业链条,采取“公司+基地+农户”、“订单农业”等形式,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订单生产,农资技术服务等方式,强化联接形成完整的原料―加工―销售及服务链条,发挥整体行业的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强地方财政实力。
3、立足乡镇企业,壮大地方骨干财源。乡镇企业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同时,农业税取消后,乡镇企业的财政贡献将直接影响地方经济实力。按照“积极扶持,合理规划”的方针,继续优化乡镇企业结构,将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合理集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建筑建材、磷化工、纺织、食品产业。一方面用足、用活财政政策,对小城镇的乡镇企业在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积极推进乡镇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现由集体经营向公有民营、民有民营转变,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注入乡镇企业。不断改善条件,优化环境,吸引民营资本和外来企业投资办厂,使民营经济成为乡镇企业的重要生力军。另一方面重点扶持乡镇优势骨干企业,立足于胡集、双河、旧口等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磷化工、建材、纺织等工业企业,立足东桥、郢中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机电、汽车零配件、小五金工业,形成区域主导产业,提升产品科技含量,提高竞争力,使之逐渐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支柱和龙头,为产业兴镇、工业兴市奠定基础。同时,支持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4、立足于制度创新,推行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城镇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城镇发展的主要矛盾,单纯依靠财政资金的直接投入,不符合公共财政的要求,财政也难以承受。因此,进行城镇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资、融资体制,是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必然选择。财政应运用市场经济的运行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和引导功能,吸附社会资本、民间资本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合理确定政府投入,加强财政基础建设投入预算安排。根据全市小城镇建设现状和规模,以及财政实际,合理确定每年投资支出,力争逐年增加,同时,积极向上争取专款用于重点城镇建设。二是按照“经营城市”理念,推进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市场化进程。对于小城镇住宅开发项目,供水、供电、通讯、燃气等具备自负盈亏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部分文化教育及卫生事业,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建立市政有偿使用和合理的收费制度,解决投资者投资回报问题。三是尝试发行小城镇建设债券,通过中央财政发行专项债券募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债券收入严格用于准公共产品而又能盈利项目。如农贸市场、供水、供电等。四是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城镇建设的贷款支持力度,拓宽服务领域,对农民进镇购房等方面开展信贷业务。
5、立足于第三产业,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容量。城镇化对农村发展的带动机制,关键是为农民进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因此,××市发展小城镇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拓宽渠道,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一是着眼市场的带动能力,重点抓好郢中城区的劳动力就业市场、小商品市场,文集、东桥、洋梓的农副产品、果蔬批发市场,胡集、长寿、柴湖、旧口的生猪交易市场以及农村资金流通体系的建设,为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二是大力开发客店、九里、大口、温峡、长寿等地的旅游产业,加强相关服务产业的建设,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三是加大农村交通、通讯、物流、金融信息服务产业的建设力度,既可改善城乡交通条件,完善通讯信息、产业等基础设施,又可作为安排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渠道,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四是积极扶持养老、托老、陪护、卫生保洁等社区家政服务业的发展,发展社区物业管理业,拓宽社区服务范围,积极推动社区建设向乡村延伸发展,在部分条件较好的农村引入社区服务,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五是加强农村教育和劳动力就业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增强就业能力,拓展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促进农村劳动力合理流动。
6、立足于财政管理,创新财政体制。一是在乡镇收入上,按照分税制财政体制,合理划分乡镇固定财政收入,按属地原则征收由乡镇支配使用,上级不参与分成。全额返还土地出让金,同时,认真落实恢复征收城镇建设配套费政策,增强小城镇的财政实力,确保小城镇建设资金的落实。二是在税制上要研究制定有利于小城镇化建设发展的税收体系,促进城镇化进程,比如完善土地使用税制等等。城镇维护建设税制研究制定城乡一体化相衔接统一的税制。三是城镇政府职能是管理服务型,城镇财政改革是建立公共服务型财政,退出一般竞争性投资领域,着力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公共工程、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公共领域的投入,城镇政府要在城镇规划、住房建设、公共服务、社区管理上注重关注低收入群众和进城就业的普遍农民工,把进城农民对住房、就学、医疗等设施的需求纳入城镇建设规划,强调“大服务”观念,让进城农民逐步融入城镇。四是加大对下转移支付力度,弥补城镇建设发展资金的不足。五是完善城镇社会保障机制,健全小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及医疗保险等制度,提高自谋职业,自由职业,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解除农村居民落户城镇的后顾之忧。同时,保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允许农民保留土地承包权,允许农民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在进城农民参与社保的形式上,可借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形式,在全省范围内对进城农民建立独立的新型保障体系,由进城农民自愿选择,自愿参加,保证小城镇的长期稳定,全面推动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十五
近几年来,我市十分重视小城镇建设,通过科学规划、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分类指导、整体推进措施,努力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增强小城镇内涵,提高小城镇品位,塑造小城镇特色,加快了构筑农村新型城镇体系步伐。
主要表现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大了小城镇建设工作力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调整我市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为搞好小城镇建设,市委、市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意见》,确定了发展目标,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构筑起我市小城镇建设的总体框架,即突出三个中心(昌城、枳沟、皇华),发展七个重点(吕标、贾悦、石桥子、朱解、相州、百尺河、辛兴),以此辐射带动全市城镇化水平的全面提高。市里专门成立了小城镇建设领导小组,吸收建委、土地、民政、公安、计委、财政、农业、金融等部门参加,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工作,各乡镇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把小城镇建设纳入了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了对小城镇建设的组织领导。林家村镇通过第xx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决议,统一了全镇上下的认识,增强了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昌城镇通过选树“十大典型”现身说法,在全镇形成了人人想城建、人人议城建、人人争进镇的良好局面。
(二)注重编制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是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的重要基础。它既关系当前,更影响长远。这个问题已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近年来,各乡镇按照“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的原则,开始运筹新一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并建立起规划设计统一评审制。昌城镇聘请省市有关部门的专家,经实地考查论证,制定了“沿河拓展,顺路延伸,依托优势,重建五区”的小城镇建设规划,保证了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可操作性。枳沟、昌城、皇华、相州等乡镇成立了小城镇建设管理委员会,制定了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认真实施“一书两证”制度,使小城镇规划建设日趋规范。
(三)因地制宜,开拓了小。
城镇建设的新路子。各乡镇紧紧围绕市委、市府提出的“加快小城镇建设,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总体思路,结合本镇特点,广开门路,各唱各的“拿手戏”。突出体现在“四个结合”上:一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乡镇企业相结合。昌城镇以乡镇企业为启动点,引导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实行联片发展,形成得利斯食品加工区、道口重工业区,既节省土地资源,又便于污染治理。二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市场相结合。枳沟、相州两乡镇,牢牢抓住交通便利这一有利条件,充分发挥市场具有辐射力大,吸纳力强,集散度高的特点,依靠市场带动了小城镇建设的发展。三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林家村镇开发建成了占地200多亩的外商投资工业园区,吸引外资建成了两处工艺品龙头企业,年产值达5200万元,在周围带起了一个三产开发区。四是小城镇建设与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相结合。昌城镇集聚60多家民办和个体私营企业到镇区经营,转移农村劳动力1.5万名,经济总收入占全镇的70%以上,壮大了小城镇建设的规模,拉动了全镇的经济增长。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调查情况看,各乡镇在小城镇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如下:
进农村改革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有的乡镇因缺资金对搞好小城镇建设存有畏难情绪,缺少发展新思路,造成工作被动;个别乡镇关起门来搞建设,难以形成大开放、大发展的格局;有些地方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缺少长远眼光,制约了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二)规划滞后。据调查,全市20处乡镇,已完成新一轮小城镇总体规划的乡镇有11处,占55%;总体规划通过评审的只有5处乡镇,占25%;总体规划经过乡镇人代会通过并报市政府批准的只有1处乡镇,占5%;全市20处乡镇都没有编制详细规划。从上述情况看,一是规划不健全。9处乡镇没有完成新一轮总体规划,有个别乡镇只是口头规划,致使小城镇建设无章可循、无序发展。二是总体规划缺乏连续性和权威性。大多数乡镇的总体规划还没有经乡镇人代会审查并报市政府审批,因此规划不具有法律效力,造成建设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三是没有编制详细规划。导致小城镇建设布局不规范,特色不突出,基础设施不配套。
三、建议。
鉴于上述情况,我们建议各级领导要把建设小城镇、经营小城镇,作为推进我市城乡一体化进程,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内容,切实摆上重要位置,下大气力抓紧抓好。
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把小城镇建设摆上突出位置。小城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推进我国城镇化的重要途径,是实现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桥梁和纽带。发展小城镇有利于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聚集,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辐射带动周边经济快速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党和国家对小城镇建设工作十分重视。党的xx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随着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推进城镇化条件已渐成熟,要不失时机地实施城镇化战略。早就指出,“要引导乡镇企业在小城镇适当集中,使小城镇成为区域中心”,“在稳定发展农业的同时,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搞好小城镇建设”。建设小城镇、发展小城镇,经营小城镇已成为当前繁荣经济,促进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各级领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超前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切实把实施城镇化战略放在农村工作的突出位置来抓,实行领导责任制,把规划、建设、管理好小城镇列入任期责任目标,调动一切社会力量,全方位,多角度,参与小城镇建设,切实加强对小城镇建设的协调指导,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十六
我国正在加快构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中央和地方高级次的公共财政运行体系构建工作,已经进行了几年,并向纵深推进.在我国大力发展小城镇的同时,传统乡镇财政对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巨大制约作用也日益显露.因此,必须适应发展的需要,加快构建小城镇公共财政.
作者:柳光强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武汉,湖北,430060刊名:乡镇经济pku英文刊名:ruraleconomy年,卷(期):“”(8)分类号:f8关键词:构建小城镇公共财政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十七
市国土资源局:
我们首先对文件进行了认真地学习,提高了对开展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情况专项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为了保证此项工作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抽调了精干的业务技术人员80人,并且举办了业务培训班,对业务技术人员进行了系统地培训,使大家明确了这次专项调查的目标、时间、范围、内容和方法。
我县城镇存量建设用地中有闲置土地5宗,面积53311平方米;空闲土地9宗,面积152766平方米。城镇规划区外存量建设用地中有闲置土地5宗,面积20994平方米;空闲土地77宗,面积399389平方米。村内空闲宅基地11102宗,面积2721993平方米;村内空闲置土地6637宗,面积1531341平方米。
我县国有闲置土地有一定的数量,并不是很多。国有空闲土地却有相当多的数量。有很多单位因为撤销停止使用土地。也有很多单位因改善办公条件,在别处另建办公场所,原来的办公场所停止使用,或者私自将原办公场所出租给他人使用。也有很多单位因为经营管理不善,单位生产经营基本上处于停产状态,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2、我县农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村宅基地存有一定数量的村内闲置宅基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县多数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缺乏了解。认为政府批给他宅基地,宅基地就永远归属与他。在现实工作中过多地重视农村宅基地审批管理,而对农村闲置宅基地的收回不太重视。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对农村闲置宅基地管理规定的过于笼统,不能很好地对农村宅基地进行有效地监督管理。
对国有闲置土地未满2年,要强制用地单位按照省的规定缴纳土地闲置费。对于闲置土地两年(含)以上的,由政府无偿收回用地单位土地使用权,纳入土地储备库。
对于国有空闲土地,充分运用收购、有偿收回和预储备等手段,纳入土地储备库。对于四类经营性用地坚决以招标、拍卖或者挂牌方式公开出让,最大限度地实现政府土地纯收益。严格限制国有土地协议出让。对于四类经营性用地以外的.用地以协议方式出让的,坚持实行集体决策,集体定价并向社会公布,实行阳光化作业。存量土地协议出让时,土地出让金收益不低于评估地价的40%。
用地单位使用土地时,应优先考虑国有存量建设用地,可以利用国有存量建设用地的,向其供应国有存量建设用地。
由于地块位置比较偏僻,用地单位不愿使用的,应采取灵活的方式进行处置,可以考虑采取租赁方式供应土地,让用地单位交纳适当的有偿使用费,以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充分实现国家土地纯收益,合理地配置土地资源。
2、加强和改进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政策措施和建议。
进一步加强对土地管理法律、法规的宣传,使我县农民了解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
建议修订农村宅基地管理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管理,对农村宅基地管理制定出详细的规定,以便在实际工作更容易操作,对闲置宅基地要坚决无偿收回,由政府重新审批其他缺宅户。审批宅基地优先考虑村内闲置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宅基地,严格限制占用耕地审批宅基地。
建议制定对宅基地面积超标部分处理的法律规定,对超标部分制定出收取有偿使用费的标准,促进用地户节约使用宅基地,促进农村宅基地的集约利用。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十八
8月15日,市委书记张吉勇到黔西县、大方县调研小城镇建设。张吉勇强调,要科学谋划,统筹兼顾,重点突破,全力以赴做好小城镇建设这篇大文章,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委常委、黔西县委书记卢林陪同在黔西调研。
***先后来到黔西县素朴镇、钟山乡和大方县黄泥塘镇,走园区、进企业、看项目,了解小城镇规划设计、项目建设、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情况。并向企业负责人和工人详细询问生产经营、带动就业以及优惠政策落实等情况,要求企业努力做大做强,带动更多群众就近就地就业,鼓励广大外出务工人员积极返乡创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多做贡献。
调研中,***对黔西县、大方县小城镇建设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他指出,在全省小城镇建设发展大会筹备工作中,黔西县、大方县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快速高效推进小城镇建设,实现了基础大提升、特色大彰显、面貌大改观、产业大发展的目标,下步工作中,要进一步集中力量,找准关键,把握重点,认真抓好各项目的收尾排查工作,充分展示毕节试验区的新面貌,提振毕节人民的精气神。
***强调,小城镇建设是城镇化带动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乡二元结构、加速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我市实现同步小康、建设富裕和谐美丽新毕节的重要平台。产业是小城镇发展的基础,是小城镇发展的生机活力所在,对当地实现就近就业,增加收入,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全市上下要充分认识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坚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统筹兼顾、产城融合、重点突破、稳步推进的方针,全力以赴做好小城镇建设这篇大文章。
***指出,小微企业创业园是我市小城镇建设的一大特色和亮点,有条件的乡镇要充分依托优势资源,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实行全程帮扶,努力把小微企业创业园打造成群众创业、就业的新平台。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大创业培训力度,提升群众就业能力;强化内部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大力营造宽松、有序、富有吸引力和推动力的发展环境,积极推动全民创业,特别是引导更多的农民朋友返乡创业。
***要求,要紧紧围绕“美丽乡村、绿色小镇、山水城市、和谐社区、多彩贵州”的要求,坚持规划引领,以完善的基础服务功能提升小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以独特的文化个性彰显小城镇魅力,努力打造一批独具特色、潜力巨大,能给人民群众带来长远福祉的特色小城镇。要努力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产业向城镇转移、资本向城镇集中、人口向城镇集聚,以先进的理念管理好小城镇,不断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内生动力。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十九
2018年第三季度,中国央行在全国50个城市对2万户城镇储户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物价感受指数、收入感受指数、就业感受指数、储蓄、投资和消费意愿、房价预期与购房意愿五个方面,结果如下:
当期物价满意指数为26.7%,较上季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50%的居民认为物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下降3.3个百分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为62.6%,较上季提高2个百分点。其中,29.4%的居民预期下季物价将“上升”,52.2%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7.1%的居民预期“下降”,11.4%的居民“看不准”。
当期收入感受指数为46.1%,较上季回升0.8个百分点。其中,79.5%的居民认为收入“增加”或“基本不变”,较上季提高0.8个百分点。未来收入信心指数为49.8%,较上季提高1个百分点。
当期就业感受指数为37.1%,较上季提高0.1个百分点。其中,11.3%的居民认为“形势较好,就业容易”,43.4%的居民认为“一般”,45.3%的居民认为“形势严峻,就业难”或“看不准”。未来就业预期指数为46.2%,较上季回升1.2个百分点。
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43.7%,较上季回落0.2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1.1%,较上季回落0.1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35.2%,较上季提高0.3个百分点。居民偏爱的前三位投资方式依次为:“基金及理财产品”、“债券”和“实业投资”,选择这三种投资方式的.居民占比分别为31%、16.9%和12.1%。
居民未来3个月购车意愿为17.4%,较上季提高0.8个百分点;居民未来3个月购买大件商品(电器、家具及高档商品等)的消费意愿为27.4%,较上季上升2.8个百分点;居民未来3个月旅游意愿为32.2%,与上季持平。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较上季提高0.3个百分点,42.9%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可以接受”,3.4%的居民认为“令人满意”。
对下季房价,23.1%的居民预期“上涨”,52.2%的居民预期“基本不变”,11.9%的居民预期“下降”,12.8%的居民“看不准”。未来3个月内准备出手购买住房的居民占比为16.3%,较上季提高1.3个百分点。
此外,中国央行还公布了《2018年第三季度企业家问卷调查报告》和《2018年第三季度银行家问卷调查报告》。50.9%的企业家认为宏观经济“偏冷”,47.8%认为“正常”,1.3%认为“偏热”。44.6%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正常”,较上季提高3.1个百分点;54.7%的银行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偏冷”,较上季下降3.1个百分点。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二十
区农业局、区国土局:
按照某某县人民政府办公室文件《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审批和管理意见》文件精神,为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推进农业转型升级,现根据某某市专业合作社的农用地申请,该合作社目前有存栏山羊300余头,为方便生产、生活需要和农业工作有序开展,特申请在某某自然村建设施农用地(生产设施用地20xx平方米)。
特此报告,请予批复。
附件:
(申请单位盖章)。
××年×月×日。
二、农业合作社补贴政策有哪些。
1、税收优惠政策。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销售本社成员生产的农业产品,视同农业生产者销售自产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产品,可按13%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向本社成员销售的农膜、种子、种苗、化肥、农药、农机,免征增值税;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免征印花税。
2、金融支持政策。
国家将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规范管理好、信用记录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和鼓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
3、财政扶持政策。
x年到x年,中央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超过18亿元,主要用于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服务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农机购置补贴财政专项资金明年对农民专业合作社仍会优先予以安排。
4、涉农项目支持政策。
x年农业部等7部委决定,对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涉农项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申报范围;尚未明确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申报范围的,应尽快纳入并明确申报条件;今后新增的涉农项目,只要适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的,都应将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申报范围,明确申报条件。
目前,农业部蔬菜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小区)、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新一轮“菜蓝子”工程、粮食高产创建、标准化示范项目、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等相关涉农项目,均已开始委托有条件的有关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x年,合作社将承担更多申报项目功能。
5、农产品流通政策。
国家继续鼓励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城市大型连锁超市、高校食堂、农资生产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实现产(供)销衔接。
6、人才支持政策。
农业部从x年起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每年培养1500名合作社带头人。明年继续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人才培训纳入“阳光工程”,重点培训合作社带头人、财会人员和基层合作社辅导员。同时鼓励大学生村官参与、领办合作社。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三十七条、第三十八条规定,由城乡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作为建设单位向土地主管部门申请征用、划拨和有偿使用土地的法律凭证。
第三十七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划拨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准、备案后,建设单位应当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提出建设用地规划许可申请,由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核定建设用地的位置、面积、允许建设的范围,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在取得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后,方可向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土地主管部门申请用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审批后,由土地主管部门划拨土地。
第三十八条在城市、镇规划区内以出让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在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前,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提出出让地块的位置、使用性质、开发强度等规划条件,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的组成部分。未确定规划条件的地块,不得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
以出让方式取得国有土地使用权的建设项目,在签订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后,建设单位应当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和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向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领取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城市、县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不得在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中,擅自改变作为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组成部分的规划条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城镇建设调查报告锦集篇二十一
(一)合理的宣传引导。大中城市具有强大的。的劳动力集聚效应,小城镇发展上比较弱势,政府在要正确合理引导,鼓励农民工向城镇转移。一是思想引导。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宣传,营造小城镇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政策引导,不仅要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还要结合实际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在小城镇就业甚至于安家落户。三是信息引导。在城乡之间搭建“劳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提供劳务信息,拓宽农民在小城镇的就业领域。
(二)加大投入。通过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文化,搞活城镇市场,进一步缩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生活环境的上差距,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配套,通信快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周边农村和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参考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鼓励城镇建设适宜农村、经济节约、规划合理的农民新社区,让就近转移的农民居者有其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投入。结合地方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抓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聚集城镇人气,壮大城镇规模。
(三)提供制度保障。应从解决农民工进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必要支持和保障。同时,加快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经济由市场调节,社区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免除后顾之忧,为城镇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农民与小城镇的融合,推动小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65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