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优质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2-04 05:06:32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优质15篇)
时间:2023-12-04 05:06:32     小编:影墨

报告通常需要通过图表、图像或实例等形式来支持和解释主要观点和结论。最后要注意报告的呈递方式和语言表达,尽量做到自信、流畅和生动。通过对范文的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报告写作技巧和水平。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一

xx镇位于xx县东北部,国道和郑吴公路在此交汇,是连接冀、鲁、豫三省的交通要塞。全镇辖个行政村,万亩耕地,万口人,镇域面积平方公里,其中镇规划区面积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万人。

近年来,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增强了“小城镇、大战略”意识,牢固树立了“抓小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努力把建设小城镇作为拉动全镇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深挖市场内涵,突出工商贸特色,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镇容镇貌得到极大改观,镇村经济日趋繁荣。先后被国家和省市列为粮食生产百强乡镇、优质小麦生产基地、林果亿元乡镇、特色农业乡镇、畜牧业特色乡镇,年月被省政府列为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年被河南省评定为“乡镇企业东西合作示范区”,被安阳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

自我镇被安阳市确定为小城镇建设重点镇以来,镇党委、政府立足实际,科学规划,大力宣传,积极行动,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政委、镇长为指挥长的小城镇建设指挥部,下设小城镇规划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具体负责小城镇建设的领导、协调和监督,编制了《xx县镇建设规划说明书》、制定了《镇小城镇建设实施意见》、《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意见》和《市政管理办法》等。同时利用会议、宣传车、广播、放电影、书写标语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发动,书写固定标语余条,散发传单余份,召开各种形式的党员、干部群众会余次,使全镇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意义,克服了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思想,提高了认识,营造了小城镇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制定了小城镇建设规划。

镇党委、政府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的基础上,委托河南省地球物理工程勘察院对镇区平方公里进行了地形测绘,同时聘请河南省豫建规划设计院高起点、高标准对镇区平方公里进行规划设计。

按照“工业兴镇、商业旺镇、农业稳镇,工商贸兴镇”的总体发展思路,把镇的发展特色定位于工商贸型:

一是在镇区东北部规划工业园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工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重点发展电线电缆、农药化工等,使之尽快成为支柱产业。

二是在镇区南部以棉花加工为重点,积极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木器加工等,以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三是以原镇区为中心,重点发展商贸业,形成以工商贸带动全镇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发展模式。

(三)加大小城镇建设的投入,尽快完善城镇载体功能。

我们按照“边规划、边建设、边管理”的原则,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目前:

镇区道路方面。投资万元正在对镇区主干道进行拓宽改造,投资万元整修了顺南街南段道路,投资万元整修了镇东顺京路,投资万元完成了镇区大南街下水道建设工程。

在通信方面:投资万元地埋电信电缆公里,完成了镇区通信电缆入地工程,投资万元建成了邮政大楼,使全镇电话装机突破门,电话入户达到以上,移动通信,因特网用户与日俱增。

在工业商贸方面:投资万元扩建了瑞可信电缆有限公司,投资万元扩建了金星电线电缆有限公司,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平方米容纳个摊位的工贸商场,投资万元建成了占地面积公颂的加油站。

在教育卫生方面:投资万元新建了第一职高教学楼,投资万元新建了第一初中实验楼,投资万元建成了镇中心卫生院石佛分院。

除此之外,投资万元建成了居住面积平方米的敬老院。现已做好规划,近期建设的项目还有改造镇区大街街道,硬化大北街东段道路,商贸一条街、农机市场、畜牧交易市场、卫生院病房大楼、自来水厂、汽车站、体育娱乐中心和居民住宅小区等。通过努力,我镇的交通、通信、供燃、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卫生、文化娱乐、商贸服务等综合配套设施将日益健全,城镇载体功能日臻完善。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二

小城镇作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和点,从安顺实际来看,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对于坚持科学发展、奋力后发赶超,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更具特殊的重要的意义。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发2号、黔党发15号文件精神和进一步实施城镇化带动战略,切实把小城镇建设培育成为全市县域经济发展的新载体,发挥好示范小城镇的带动作用,20xx年5月下旬至6月上旬,安顺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就安顺市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程,深入到平坝县夏云镇、西秀区旧州镇、普定县白岩镇进行了专题调研。

两年多来,通过省、市、县、镇共同努力,安顺市纳入省级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了较快发展,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步伐逐步加快,城镇功能逐步配套,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逐步增强。6月5日,安顺市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在参与全省“5个100工程”的考核中均获一等奖,旧州镇排全省第二名、白岩镇和夏云镇分别排第五名、第六名,专项资金竞争全部获一等奖。可以说第一阶段的工作具有起步较快,发展势头较好,竞争力较强,推进力度较大,阶段工作成效明显等特点。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政策、措施支持力度。

20xx年10月,安顺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小城镇建设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先后出台了《中共安顺市委安顺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安顺市市直部门(单位)对口帮扶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方案》、《安顺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加强村镇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从政策指导、组织保障、工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为全面推进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组织基础、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注重规划编制,坚持规划引领小城镇科学、规范建设发展。

近年来,三个省级示范镇分别结合各自实际和发展特点,组织编制或修编了总体规划,促进了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发展。

(三)产城互动,项目支撑,小城镇建设活力日渐显现。

各镇立足提升镇域经济实力,从当地实际出发,坚持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注重引进项目,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了小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如夏云镇充分发挥厂场聚集,交通区位、工作基础、起步较早等优势,县、镇两级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截至目前已签约企业65家,投产14家,初步形成了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城镇化率达到42.5%。

(四)突出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小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能力。

按照贵州省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要求,各镇认真抓好“8个1”、“8+3”工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截至6月底,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已建成项目23个,完成投资71484万元。在建项目9个,拟投资54244.8万元,已完成投资16600万元。建成保障性住房533套29074平方米,在建633套。随着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建成和投入使用,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的城镇功能、承载能力、集聚能力、生态环境承受能力将得以进一步释放,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将进一步增强。

(五)注重土地收储,为小城镇建设奠定了发展空间。

目前,夏云镇已完成土地收储5000余亩,白岩镇完成土地收储余亩,旧州镇也启动了新一轮的项目建设用地收储工作。

(六)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努力提升小城镇建设品位。

各镇积极推行小城镇精细化管理,分别成立了工业园区管理、市场管理、绿化管理、卫生保洁等队伍,加强了小城镇卫生保洁、道路绿化等环境管理和建设工作。认真抓好城镇和农村拆违控违工作,有效巩固了小城镇建设所取得的初步成果。

从调研情况看,安顺市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目标明确、措施得力、推进迅速,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一些好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但在实际工作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和需要进一步加快研究解决的问题。

在调研中,各地普遍感到,在示范小城镇的建设推进中存在着“两头热、中间冷”的问题。在实际工作中,各地处于慢不得、快不了的“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

一是少数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对小城镇建设的重大意义认识不够,在机遇面前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有职责、无行动,积极作为、主动作为缺失,有的政府职能部门相互沟通、协调、配合不够,没有真正形成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的整体合力,在有关政策落实上行动迟缓,没有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应有作用。部分基层领导干部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管理上也缺乏经营理念,对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的科学理论、相关知识和先进经验学习不够。

二是在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定位上有局限,系统研究不足。由于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有硬性规定动作,加之认识还不尽统一,时间紧、难度大、困难多,客观上存在着保阶段任务完成,保在轮次考核中不出局等当前“利益”的维护,导致在如何充分发挥各自的潜在优势,特色亮点的打造,既立足当前,更注重长远的发展等方面思考不多、不深,重“造城”,“化地”不“化人”的倾向较突出,特别是对如何实现农业转移人口逐步真正实现市民化这一城镇化核心问题的认识、路径、措施缺乏应有思考和探索。

三是在指导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存在着一般性要求、布置多,深入实际破解难题少的现状,在认识上还没有完全形成千斤重担层层挑,齐心协力牵手跑的共识,特别是有的职能帮扶部门仍处于“休眠”状态,没有把推进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当成部门的事、重要的工作来认真对待,有文件没对照,有要求没落实,把主要精力过分集中在本部门的挂帮“点”上,对面上工作的指导不到位,在部门职能职责覆盖上存在着重“点”、轻“面”的现象。此外,由于各镇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相关政策的宣传、动员面还不够广,加上小城镇建设工作开展时间不长,广大群众还未切实感受到小城镇建设的重要性,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小城镇建设的氛围还不浓厚。

(二)规划编制滞后,城镇功能定位和特色不明显。

目前,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总体规划基本编制完成,在规划上的投入也不少,但由于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加之形势和环境处于较快的“动态”之中,导致原有的规划与实际发展中的需要衔接不够,规划滞后和质量不高的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有的小城镇规划定位不准确、功能不明晰,个性彰显不突出。

(三)建设资金匮乏,融资能力弱,制约因素较突出。

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发展规模及要求对资金需求较大,但目前仍是政府部门投资占主导地位,筹资渠道单一,在政府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缺乏有效的吸引社会投资机制。部分镇虽成立了投融资公司,但由于达不到金融机构的要求,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能够支持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银行中长期信贷资金很少,上级扶持小城镇发展的专项资金规模较小,目前各示范镇已争取到的各类资金还远远不能满足当前及今后的发展所需,特别是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缺口较大。白岩镇甚至是由镇党政班子成员和部分干部通过五户联保的形式向银行贷款来作为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的前期工作经费,个中困境可想而知。

一是用地指标未体现向示范小城镇倾斜,用地指标与发展需要之间矛盾突出。如旧州镇20xx年计划建设用地600亩,但用地指标只有80亩,相差甚远。

二是补偿标准与周边市、州补偿标准不统一以及由于不同项目补偿标准不一,存在同地不同价的情况。如夏云镇征地补偿每亩34020元,而相邻清镇市每亩补偿47500元。白岩镇同一地块中缅石油管道与安顺供水二期工程征地补偿标准不统一,导致征地难度加大。

三是失地农民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以及有关政策落实不到位。如平坝县被征地农民征地时年满16周岁未年满60周岁参加新农保或征地后农转非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给予缴费补助政策未落实。平坝县出台的7%安置地政策落实不全面,当地群众有顾虑。上述种种原因造成的征地难影响了小城镇建设发展速度。

(五)部分企业项目土地使用率低,企业土地占款比重大,资金周转困难。

如平坝县夏云工业园区部分企业土地使用率均达不到相关要求(固达线缆公司征地120.7亩,实际用地20亩。奇博胜机电公司征地50亩,实际用地8亩。双木农机公司征地136.7亩,实际用地14亩),由于企业大量资金用于征地,经营生产受到影响,投产达产率也较低。据平坝县发改局负责同志介绍,园区内的项目土地利用率平均仅为30%――40%左右,闲置现象严重。

(六)小城镇建设的相关配套政策尚不完善,已有的政策落实不到位。

安顺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未得到有效落实。如三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市级补助资金除夏云镇外,旧州、白岩两镇截止调研结束时均未到位,西秀区承诺配套的500万经费也未到位。调研中,有的乡镇反映,在申报建设项目时,个别市直部门服务帮扶意识不到位,致使有的项目争取落实困难。同时,所到镇普遍反映,在推进示范小城镇建设中,市直帮扶部门和联席会议制度相关部门作用发挥不大。如帮扶三个镇的市直部门均未安排人员到镇帮扶,提供指导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基层干部积极性。调研中感觉他们在实际工作中确实面临着一些困惑和无奈。

(七)小城镇建设的体制、机制、政策等有待完善。

现有一些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相对滞后,难以适应当前小城镇建设管理要求。乡镇政府是小城镇建设的前沿指挥所,但在实践中未研究赋予示范小城镇先行先试的政策和空间,各镇受传统体制下人权、财权、事权的制约,调控能力弱,工作推进难度大,对小城镇的发展总感到力不从心。从此次调研中我们感到,小城镇“建设上缺钱、管理上缺人、执法上缺权”是普遍现象。

由于镇一级在已经结束的新一轮乡镇机构改革中,没有设置村镇建设管理机构,但从当前发展任务和要求来看,对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量越来越大,专业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既懂管理又懂规划建设的专业人才更加缺乏,去年市里就下文要求建立的机构及人员编制至今尚未落实,导致“党政替代”现象较为突出,已不适应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发展的需要。

小城镇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的必然途径,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大战略举措。进一步抓好安顺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从市级层面要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对全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要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功能定位,探索实现路径,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推进省级示范小城镇加速发展。要针对存在的问题梳理分类,对能立即解决的要限时解决,对需要支持,经过努力才能办到的要明确责任部门和办理时限,对需要创造条件和一定时限才能办到的要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解决,切实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大力解放思想、深化认识、准确定位,确保安顺市三个省级示范镇在全省的领跑位次。

全市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把抓好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作为检验开展“解放思想,十破十立”活动成果的试金石。

一是要深化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不仅是全省的示范小城镇,更是全市的示范小城镇的认识,树立打造精品、极品的思想认识和发展定位,紧紧抓住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历史性机遇,摈弃“常规抓、抓常规”的工作模式,以“抓铁留痕、踏石留印”的韧劲和狠劲,确保安顺市的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明显成效,力争成为全国有影响、全省一流、全市的标杆。

二是要进一步加大对建设发展小城镇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充分调动提高广大群众建设小城镇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发挥居民群众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的主体作用,真正形成上下同心,职能部门给力,当地群众广泛参与、关心、支持小城镇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要下决心统筹资源,集中力量,抓重点、抓亮点,打造典型。

一是要集中力量抓在现有领导小组基础上,明确一名市级领导集中精力抓,并配备专职人员负责此项工作,加大协调、指导、研究的力度。

二是要认真分析全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工作在全省“5个100工程”中具有的优势与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找准工作抓手,提高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是要进一步强化部门职责,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集中力量办大事,统筹各级各有关部门的资源,在项目、资金和其他发展要素上进一步向省级示范小城镇倾斜,真正做到抓一点亮一点,抓一线亮一片,使全市三个省级示范小城镇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四是要认真研究加快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找准政策赋予的发展空间,并大胆放权,激发创新发展的活力。

五是要进一步完善“5个100”工程创先争优激励机制,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以此为导向掀起全市示范小城镇建设你追我赶的工作热潮。

(三)大胆解放思想,深化探索,推动制度创新,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推动全市省级示范小城镇加快发展。

一是要用足用好国家和贵州省支持小城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加大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发展的综合配套改革力度,大胆进行制度创新,鼓励、支持示范小城镇在工作机制、土地利用、资金筹措、产业培育、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为探索小城镇建设寻求一条具有安顺特色的发展路径。

二是对现有小城镇建设政策落实情况要进行梳理、评估和分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安顺市小城镇建设方面的现有政策体系,并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和主要困难,尽快研究提出解决的措施和办法,确保已出台政策落实的严肃性和实效性。

三是针对示范小城镇建设发展遇到的一些突出问题,市级层面有必要出台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的综合配套文件,大力提升小城镇加快发展的社会吸引力、聚集力和影响力。探索试行扩权强镇政策,按照权责一致、依法下放的原则,赋予示范小城镇更多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对涉及小城镇建设的各种审批程序,要转变观念,开辟绿色快速通道,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和审批流程,缩短审批时限,提高行政效率,为小城镇建设创造宽松便捷的环境。

四是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城镇户口迁移准入条件。实行常住地登记户口原则,逐步建立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从而建立起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小城镇流动的户籍管理制度。

五是在保护耕地和保障农民合法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制定宅基地换房等政策,鼓励进城农民对土地承包权进行有偿转让,土地向经营大户集中,增强小城镇对农民的吸引能力,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因地制宜解决农村转移人口的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让这部分农民今后的生产有着落,生活有保障。

六是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逐步将进城务工农民、失地农民纳入城镇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为实现农民工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创造条件。

(四)培育产业,明确功能定位,壮大镇域经济,夯实小城镇建设经济基础。

一是各示范小城镇要在认真总结分析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立足小城镇现有的资源、交通、工农业状况、市场现状,以发挥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为出发点,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或以产业特、或以文化风情特、或以区位特,在突出特色上下工夫,形成比较优势,切实做好产业是城镇化的前提和支撑这篇大文章。

二是结合各示范小城镇的不同定位和特点,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抓住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和资金转移的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针对性地吸引各类资本到小城镇投资创业。

三是要培育小城镇社会化服务产业,积极引导城市商贸、金融、物流等第三产业开拓农村市场,培育和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小商品交易批发市场和综合贸易市场,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信息、咨询、交通运输、餐饮、旅游等第三产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提供就业平台,搭建起农村人口想进城、有活干、稳得下、能发展的城镇化桥梁,推动城镇化的快速健康发展。

(五)突出特色,科学规划,确保小城镇建设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规划。要在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特点、地缘位置和风土人情的基础上,制定出台能够突出地方民族特色的实施办法,确保规划在实施中的严肃性。

二是小城镇建设规划要突出土地生态环境协调意识。要围绕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坚持走集约、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六)实施土地配置机制创新,妥善解决小城镇用地问题,确保小城镇用地。

一是要积极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切实防止和避免“重收储、轻使用”的现象。

二是探索适合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特点的流转程序与实现形式,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提供平台。

三是要依据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从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土地需求出发认真考虑城镇布局,严格科学控制小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最大限度控制各种建设用地浪费现象。

(七)强化经营城镇的理念,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要用好本地财政资金,用足上级扶持资金,用活民间资金,最大限度破解资金瓶颈,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

一是加大项目争取力度。要结合小城镇特色和优势,充分运用有关优惠政策,想方设法争取国家的扶持,积极向上级争取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专款。

二是组建小城镇建设投资主体,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项目滚动开发。土地依法依规出让形成的收入,可以作为国有资本金投入或入股,吸引社会资金、外资参与组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具备条件的小城镇建设投资公司,可利用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方式,吸引各种基金参与小城镇的开发建设。

三是引入市场机制加快小城镇建设。以“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吸引更多投资者带资金参与城镇建设。要大胆尝试和探索将城镇当作资产来经营的理念,坚持市场化运作,不断建立和完善“经营城镇”的新机制。

四是营运城镇市政设施,实现滚动开发。把公共房产及道路、桥梁、公路灯杆等市政设施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推向市场,能卖则卖,宜租则租,放开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

(八)积极探索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等形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的路径。

可参照外地成功的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探索、试点。这样既可解决失地农民今后的生活来源,又能使农民在融入小城镇的开发建设过程中真正成为小城镇的主人。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三

灵关镇位于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结合地带,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孕育出了灵关镇千年传奇,大熊猫从这里走向世界,古青衣羌文化在此演绎。

灵关镇距成都市区180公里,雅安市区67公里,国道351线、省道210线平行贯穿全境,全镇幅员面积190.22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2个社区、95个村民小组、8个居民小组,全镇总户数5140户,总人口近2万人。

灵关镇是全国重点镇、四川省百镇建设试点行动重点镇、“四川省安全社区”、“省级生态乡镇”、省级“中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雅安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石雕之乡)”,灵关镇团委被评为“四川省五四红旗团委”,灵关镇便民服务中心被评为四川省“青年文明号”。

灵关镇是10月,省政府批准的全省第三批100个小城镇之一。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灵关镇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工作,强化领导,精心组织,传承小城镇建设接力棒,使灵关镇小城镇建设稳步发展,成绩斐然。

灵关镇是“5.12”汶川特大地震、“4.20”芦山地震的重灾区,地震灾后重建给灵关镇的小城镇建设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会。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建设厅的精心指导下,经过两轮灾后重建,共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对灵关镇进行了精心规划,科学重建,小城镇打造模式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的高度肯定,灵关镇成为全省灾后重建的一颗璀璨明珠,灵关镇毓秀社区被省住建厅作为全省智慧社区建设的示范点。

灵关镇紧紧抓住灾后重建机遇,努力完成小城镇建设使命,充分利用建设县城副中心的机会,把小城镇建设范围延伸到8个新村聚居点,辐射到全镇乡村公路沿线的所有村组户,使小城镇建设面积达到15平方公里,比省政府批准建设灵关小城镇1平方公里面积翻了15番,提前50年建成了灵关小城镇。

1,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

灵关镇在灾后恢复重建中,高度重视小城镇建设培育工作。

(1)小镇大产业。世界石材看中国,中国石材看灵关,因此,在小城镇建设中,着力打造石城灵关,把灵动河谷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汉白玉之都。

(2)小镇大融合。以特色石材产业带动生态产业、生态旅游。根据全镇12个行政村的自然条件、资源储备和地理位置,划分为:精品旅游新村、幸福美丽新村、幸福美丽新区、幸福美丽家园。

(3)小镇大服务。以国道351线和省道210线为发展轴心一城十三点为发展理念,建成经济发展“三片区”:石材产业片区。物流商贸片区和生态产业片区。

2,和谐宜居的美丽环境。

通过灾后重建,加速推进了小城镇建设进程,实现了小城镇建设的初级目标:

(1)城镇风貌,焕然一新。

(2)镇区环境,洁净亮丽。

(3)美丽乡村,宜居宜业。

3,彰显特色的传统文化。

灵关镇是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镇,因此,在特色小城镇建设中,注意保持和彰显特色传统文化,让熊猫文化、历史文化和长征文化传承发展,交相影辉。

4,便捷完善的设施服务。

经过灾后重建的全力打造,如今灵关小城镇范围内:

(1)基础设施全面提升:

(2)公用设施全域铺设:

(3)公共服务全域布局:

5,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

新建的灵关小城镇,成立了《灵关镇毓秀社区》,协助政府搞好小城镇的管理和服务,在小城镇范围内:

(1)树立了态文明理念:

(2)创新了规划引领机制:

(3)创新了社会管理模式:

(4)创新了协调管理机制:

(5)创新了科学决策机制:

随着4.20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全面收官,灵关镇小城镇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小城镇建设累计实施基础设施项目50余个完成投资近30亿元,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投资率和完工率达100%,新增市政道路49公里,城镇道路硬化率达100%,完成场镇景观改造3.6公里,自来水厂和污水处理厂,已建成投入使用。通讯光纤实现全覆盖,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92%。实施产业发展项目100余个,完成投资3.5亿元,建成中国汉白玉循环工业园区1个,承接县内29家石材企业。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10个,成功申报国家级4a景区2个,初步形成了由中心集镇辐射到指尖的特色小城镇发展模式。

在新城核心区,以“钟灵毓秀,石城灵关”为重建理念,围绕“产城相融,镇村一体”的总体思路,新建街道三纵十六横,约16公里,强弱电、自来水、天然气、排污地下管网全线贯通。公园绿地、步行系统、石雕文化等整体推进。新城区幼儿园、灵关中心校、妇幼保健院、疾控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公共服务设施建成投入使用。旅游接待中心、金融服务网点、停车场、菜市场、有机茶叶市场、物流中心等商业服务设施全面建成。以发展居住办公生态旅游度假、现代商务为主的现代化服务为第一业态,精心打造集公共服务、商贸流通为一体的城市综合体。遵循“人流带动物流,人气带来财气”的城镇经济发展规律,在灵关新城核心区,重建安置受灾群众679户,小城镇规划区外入住统建统分小区楼房1383户、4631人。

通过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灵关小城镇建设进程。通过实施“绿化、美化、硬化、亮化、净化”工程,把灵关镇建设成为“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平安和谐”的特色小城镇。

(三)新农村建设取得的辉煌成果。

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延伸和补充,新村聚居点的建成和受灾群众的入住,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余、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为新村聚居点的制度化、常态化、规范化、民主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

在新村聚居点,恢复重建了一批名胜古迹:磨刀湿地公园建成运营,新场恢复重建了古庙观音寺,钟灵老街具有青衣羌文化特色的青衣古街打造成功,计划投资10亿元、按国家4a景区标准打造的空石林景区,目前已完成交通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任务。

全镇8个新村聚居点建成后,入住受灾群众882户、3398人,按省市县规定的时间节点,实现了受灾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目标。

由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有力地推动了全镇经济发展,20全镇完成工农业总产值2.1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1.65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5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17万元,农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89户、1065人,已实现323户、896人顺利脱贫,大沟村已顺利通过省级验收,退出贫困村序列。

1,招商引资有待加快。

2,功能设施有待完善。

2,经济结构有待优化。

4,管理机制有待健全。

5,产业发展有待加强。

6,环保质量有待提升。

根据开展小城镇建设工作以来的经验总结,结合目前小城镇建设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今后灵关镇特色小城镇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是:

1,加快小城镇产业发展速度。

小城镇建成后,常住人口近1.2万人,加上流动人口近0.3万人。1.5万人的就业问题,是今后小城镇工作的压力和重点,计划通过3个途径解决上述问题:一是通过提升改造,扩大现有企业生产规模,增加企业用工人数。二是充分利用小城镇的区位优势,引导鼓励城镇居民自主创业,解决就业问题。三是鼓励在乡下有土地、山林资源的区外统建统分户,回老家发展生态产业,搞好种养殖业,坚持就地创业增收。

2,清理盘活小城镇现有存量土地。

灵关小城镇建设启动21年来,特别是成立工业集中区和这次灾后重建,国家通过征地为灾后恢复重建、小城镇建设和旅游景区开发,提供了大量的建设用地。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在全镇范围内,规划区内宅基地回购、工业集中区和旅游开发区,都存在土地闲置问题。这些土地如果长期不清理、不监管,就会造成国有资产严重流失,形成一方面国有资产被侵占流失,一方面建设资金紧张的恶性状况。因此,党委、政府决定把清理存量土地纳入巩固提高小城镇建设成果的工作范围。将组织专门力量、争取县国土局配合,进行一次彻底清理,登记造册、立标定界。

对清理出来的闲置土地,通过招商引资,进行开发利用,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迅速把土地资源变成建设资金。做到政府规范运作、企业市场运作,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切实加强小城镇管理工作。

长期的实践证明,小城镇管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常规工作,如果只建不管或者重建轻管,,就会给党和人民的财产造成严重损失,带来恶劣的社会影响。现在,灵关镇大规模的小城镇建设工作已经收官,要长期保持小城镇建设成果,就必须加强长期不懈的后期管理。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

一是加强领导,明确职责。确定一名班子成员具体负责小城镇管理工作,结合社区安全、环保治理和产业发展,建立小城镇管理长效机制,坚决克服重建设轻管理的思想苗头。

二是充实灵关镇小城镇办公室力量,稳定工作人员,明确工作职责,使小城镇管理做到常态化和制度化,建设起一支敢于碰硬、善于做群众工作的高素质的小城镇管理队伍。

三是强化城监中队管理职能,不断创新小城镇管理机制,积极参与各项文明城镇创建活动,加强清洁工的管理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心。

四是加强新村聚居点自管委工作,把新村聚居点的治安、环保、清洁工作纳入小城镇统一管理。

五是整合社会力量,发挥整体作用,加强巡逻监督,实行门前三包,进一步加大城管执法力度,在全镇范围内形成“人民城镇人民建、建好城镇为人民”的良好氛围。

总之,在小城镇建设管理中,要立足“小城镇、大市场、强管理、出效益”的指导思想,要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实效,持之以恒,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宜居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坚持可持续发展和创新意识,要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镇功能,把重点中心城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整洁的经济文化中心,并将其突出作用延伸到新村聚居点,辐射到全镇每一个角落,使全镇人民分享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四

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2014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2014年4月至5月,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坝黄镇、万山镇、太平镇、田坪镇、大龙镇、中坝镇、本庄镇、木黄镇、塘头镇、合兴镇、煎茶镇、洪渡镇、官舟镇、寨英镇、孟溪镇、盘石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

一、基本情况。

16个小城镇中,大龙镇、木黄镇、煎茶镇、塘头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2214.61km2,总人口为548152人,人口密度为247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41.43km2,总人口为215059人,人口密度为5191人/km2,城镇化率为39.23%;2013年社会生产总值40.69亿元,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7.2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坝黄镇、田坪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公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公路枢纽位置;塘头镇、本庄镇、煎茶镇、合兴镇、官舟镇、孟溪镇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洪渡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8个1”、“8+3”或“8+x”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100.5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9.59km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101.8万m2。

(三)产业支撑逐渐增强。一是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2000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1000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800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塘头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5000亩,计划投资5000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1000多万元。本庄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2000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发展茶园1.5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2000亩以上。盘石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二是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发展模式,2013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30.7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9.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160多家,实现产值112.6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年产值12.8亿元。田坪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四)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一是设立机构,建设队伍。16个示范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落实工作人员52名,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全市举办3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相关干部458人。从小城镇建设的长期经营出发,市政府委托职院连续5年定向培养600名建工专业高职生,2013年、2014年已分别完成150名招生计划。二是综合整治,改善面貌。如塘头镇出台《镇容和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垃圾管理办法》、《烟花爆竹燃放制度》等城镇管理制度,组建城管中队、消防支队等管理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城管监察车、消防洒水车、治安巡逻车,推行住户卫生“三包”管理,依法开展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城镇管理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严格考核”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有政府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小城镇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指挥调度、综合协调和要素统筹。如印江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资金统筹办公室,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各区(县)普遍出台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从用地指标、资金安排、干部配置、部门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市场运作,2013年16个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102个,签约资金96.18亿元,到位资金42.31亿元。印江县采取异地bt模式融资1.5亿元,加快了木黄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立了“按月调度、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核”的跟踪督查和考核推动机制,营造了“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氛围。

二是探索了“规划先行、路网拉开、项目推动、建管并重”的建设路径。各区(县)和示范镇党政领导能够认识到,通过加强规划解决城镇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敢于聘请高资质、高水平专家设计论证,舍得在规划上花钱。通过拉开路网,以新区建设促进老城疏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改变镇容镇貌、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人居和创业就业环境,16个示范镇新增小微企业38家,新增城镇人口3426人,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五)推进亟待发力。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黔委厅字﹝2013﹞68号文件,以下称省委《十条意见》)尚未落地,扩权强镇要求落实不好,权责不对等;区(县)政府协调统筹力度不大,部门政策、资金、项目向示范镇倾斜不够,帮扶作用不明显;考核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示范小城镇基础不一,有的存量多,有的基础差,但考核指标却没有太大区别。如考核“8个1”或“8+3”建设内容,对存量较多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小,也会有个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形不成足够压力;而没有存量或存量少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多,也难以取得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容易挫伤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贷”、“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山西省灵石、襄垣、武乡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五

生态城镇是按生态学原理建立起来的一类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聚居地。其中人和自然环境和谐共处、互惠共生,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技术与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环境质量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必须牢牢把握四大生态环保体系:

一是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它主要涉及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生态工业,要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有条件的地方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农业,要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为主导,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服务业,必须办好生态旅游、绿色饭店和各种绿色服务业。

二是城镇基础设施体系。重点包括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和建筑系统。

水系统。要积极治理和预防水、旱灾害,变对抗性为适应性,建镇建房不能随便把一些湿地、河塘沟渠、洼地填起来搞开发,更不能用水泥板把河沟盖起来,在上面搞建设,水虽可通,但暗沟的防洪生态功能远不如明渠;要保护好饮用水源,让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尽量减少使用地下水,防止地表下沉;要增强节水意识,发展节水农业、节水工业、节水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要树立“亲水”意识,建好城镇水网,形成良好的河流景观和滨水环境,既能为居民娱乐活动提供适宜的场所,周边地价也可随之提升。能源系统。能源是生产生活正常运行的动力和重要基础。要大力开展节能降耗工作,推广再生能源,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在山区要大力发展小水电;在有地热的地方,要发展地能热;在沿海区域,要发展潮汐能;在有风力能源的地方,要发展风能。交通系统。交通是小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要根据小城镇远期发展的人口规模和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合理设计城镇道路的布局网络,保证交通的安全、畅通、舒适、节能、无污染、节约用地;要注意把道路建成生态大道,并做到“六好”,即路修好、树栽好、房盖好、田种好、清洁生产抓好、安全文明卫生搞好。

建筑系统。要积极使用环保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妥善处理好建筑垃圾;要有鲜明个性和地域特色,并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协调;要充分考虑与水系统、能源系统、交通系统相适应,做到整体性、协调性、适应性。

三是生态环保体系。小城镇的绿化不能光种草,要做到乔灌草花科学搭配,针阔叶树种混交;要讲求树种结构选择的生态性、适应性、经济性、需求性、观赏性,形成一个多品种、多层次、相互和谐稳定的生物群落;在小城镇外围还可建设成片森林或森林带,发挥森林调节气候、清洁空气、保持水土、美化环境等多项生态功能。

建设生态型小城镇,还应实施雨污分流,在不可能都建污水处理厂的情况下,要在“小微”环境上作文章。由于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污水的成本低、效果好,可以大力推广。经沼气池厌氧发酵处理后的污水,可达二类水质,完全可以作为中水回用。要将小城镇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置于整个社会、经济、环境大系统中,通过对垃圾产生源到最终处置各环节的全过程集成管理,逐步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对环境无害、对资源回馈、对经济不增加过度负担。

小城镇建设选址要充分考虑自然灾害因素对城镇建设的影响,避免因选址不当,屡受自然灾害困扰。如避免在地质灾害频繁的地方建设城镇;在水库下游建设城镇要做好防洪措施;不要占用河床、河道等。

四是社会事业体系。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尤其要抓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注重经济与社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人及自然的协调发展,注重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文化生活和健康水平。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六

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2014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2014年4月至5月,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

一、基本情况。

16个小城镇中,xx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xx.61km2,总人口为xxxx人,人口密度为xx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xx.43km2,总人口为xxx人,人口密度为xx1人/km2,城镇化率为xx.23%;2013年社会生产总值xx.69亿元,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7.2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xx镇、xx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公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公路枢纽位置;xx镇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xx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二、主要成效。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8个1”、“8+3”或“8+x”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100.5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9.59km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xx.8万m2。

(三)产业支撑逐渐增强。一是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xxx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xx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xx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xx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xx亩,计划投资xxx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xx多万元。xx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2000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发展茶园1.5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2000亩以上。xx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二是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发展模式,2013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30.7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xx.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xx多家,实现产值xx.6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年产值xx.8亿元。xx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四)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一是设立机构,建设队伍。16个示范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落实工作人员52名,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全市举办3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相关干部458人。从小城镇建设的长期经营出发,市政府委托职院连续5年定向培养600名建工专业高职生,2013年、2014年已分别完成150名招生计划。二是综合整治,改善面貌。如塘头镇出台《镇容和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垃圾管理办法》、《烟花爆竹燃放制度》等城镇管理制度,组建城管中队、消防支队等管理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城管监察车、消防洒水车、治安巡逻车,推行住户卫生“三包”管理,依法开展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城镇管理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严格考核”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有政府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小城镇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指挥调度、综合协调和要素统筹。如印江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资金统筹办公室,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各区(县)普遍出台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从用地指标、资金安排、干部配置、部门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市场运作,2013年16个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102个,签约资金96.18亿元,到位资金42.31亿元。印江县采取异地bt模式融资1.5亿元,加快了木黄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立了“按月调度、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核”的跟踪督查和考核推动机制,营造了“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氛围。

二是探索了“规划先行、路网拉开、项目推动、建管并重”的建设路径。各区(县)和示范镇党政领导能够认识到,通过加强规划解决城镇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敢于聘请高资质、高水平专家设计论证,舍得在规划上花钱。通过拉开路网,以新区建设促进老城疏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改变镇容镇貌、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人居和创业就业环境,16个示范镇新增小微企业38家,新增城镇人口3426人,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三、问题和困难。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五)推进亟待发力。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黔委厅字﹝2013﹞68号文件,以下称省委《十条意见》)尚未落地,扩权强镇要求落实不好,权责不对等;区(县)政府协调统筹力度不大,部门政策、资金、项目向示范镇倾斜不够,帮扶作用不明显;考核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示范小城镇基础不一,有的存量多,有的基础差,但考核指标却没有太大区别。如考核“8个1”或“8+3”建设内容,对存量较多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小,也会有个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形不成足够压力;而没有存量或存量少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多,也难以取得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容易挫伤积极性。

四、几点建议。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五)推动政策落地,强化责任监督。以推进扩权强镇为抓手,出台《关于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意见》,使省委《十条意见》得以落地,强化示范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赋予规划建设管理权。示范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所)根据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镇辖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辖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违法建设的查处和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二是下放行政审批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需报国家、省和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示范镇政府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示范镇办理备案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在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住建、国土局、水务等领域,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和处罚权,并成立综合性执法机构具体处理相关事宜。所有下放、委托给示范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扩大人事管理权限。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按副县级高配,辖区内各部门,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实行属地管理。垂直部门派驻到示范镇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纳入镇考核体系,接受镇党委的统一领导。示范镇可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根据需要自主设立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镇党委对镇管中层干部在编制数内具有考察、任免权。四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原则,根据示范镇职能范围扩大、城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提高示范镇财政分成比例。在镇域内发生的各种税费收入,划归区(县)的,全部或部分返还给示范镇。镇域内土地出让净收益实行全额返还,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县)直部门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示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区(县)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五是加大部门支持力度。将省委《十条意见》中所涉及的部门作为责任部门,督促责任部门拿出具体贯彻方案,界定支持范围,列出任务清单,明确承诺事项,落实分管负责人和承办联络人,经市和区(县)政府审定同意后,由部门行文下发,统一汇编成册,方便各示范小城镇对接,推动建立“1+n”政策支持体系。六是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对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考核各区(县)政府。重点考核相关政策、项目、资金的协调统筹和扩权强镇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增强区(县)党委政府责任感。第二层,考核示范小城镇党委政府。坚持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差别化考核。共性指标,基于建设、管理在内容和要求上的一致性而设置,比如地面路网体系与地下管线通道同步建设,或治理脏、乱、差,这些要求是一致的,是每个小城镇必须完成的事项;个性指标,基于基础不同,或发展重点不同,其建设内容和时序上有差异而设置,应以增量业绩进行评价,推动建立“公平公正、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机制。第三层,考核市和区(县)责任部门、帮扶部门。重点考核责任部门执行支持方案和帮扶部门落实帮扶任务的情况,使部门项目和资金向小城镇倾斜,促进小城镇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功能配套。

此外,建议市政府组建专门班子,全面启动大龙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工作。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七

小城镇是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活服务的中心,是城乡商品、信息、技术传递和经济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加快小城镇建设是农村发展的大战略,只有先行发展小城镇,使城市人口郊区化、农村生活城镇化、城乡发展一体化,才能更好地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但是,在日前公布的2009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名单中,我市仅长葛大周镇、和尚桥镇跻身百强,分别居第74和79位,属于跨入百强乡镇数量较少的省辖市之一。

一、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百强乡镇排序指标体系及情况。

近年来,河南省地方经济社会调查队利用全省乡镇经济社会基本情况统计资料,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选定23项指标,采用综合指数测评的方法,对全省所有乡镇年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算,排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前100名的乡镇(简称百强乡镇)。

(一)指标体系。以统计系统收集上报的“乡、建制镇基本情况”统计年报资料为基础,从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发展、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选定23项指标作为评价体系,采用专家赋权和综合指数测评方法进行综合测算,而后排出前100名的乡镇。

评价指标。

单位。

一、经济发展。

1、乡镇总人口。

2、财政总收入。

万元。

3、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

4、外来从业人员比重。

5、企业人均上缴税金。

万元。

6、人均财政收入。

万元。

7、人均粮食产量。

公斤。

8、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

万元。

9、人均储蓄余额。

万元。

10、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万元。

二、社会事业与人民生活。

11、通自来水的村比例。

12、垃圾集中处理村的比例。

13、每万人拥有图书馆文化站数。

14、每万人拥有医生数。

15、每万人拥有中小学教师数。

16、公路密度。

公里/公顷。

17、农民人均纯收入。

18、参加农村养老保险人口比重。

三、可持续发展。

19、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比重。

20、人均耕地面积。

公顷。

21、万元财政收入单位用电量。

万/千瓦时。

22、万人拥有农技推广服务从业人员数。

23、万户拥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八

按照县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支持发展小城镇专题调研提纲的要求,我镇组织力量利用两天时间对发展小城镇、农民工向城镇积聚情况进行了周密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xx镇位于xx县西北部,两市三县交界,总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3.5万,辖58个行政村,是省级中心镇、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一)城镇建设

近年来我镇将城镇建设作为重头戏来抓,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不断提升城镇的承载和服务能力。在建设过程中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统一规划图纸,一条街道一种风格、一种情调。构筑起“三纵四横”路网框架,建成区从0.3平方公里扩展到1.5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了“七街一城一市一园”的城镇格局;同时对城镇东、西、北三个出口进行改造,形成了“四季长青,三季有花”的景观效果,明显改善了城镇面貌。在城镇建设中,坚持“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先急后缓、突出重点,以人为本、实用为上”的原则,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建设了建筑面积260平方米的为民服务大厅,实行一站式办公,极大的方便了群众办事;投资280余万元建设了xx镇中心敬老院,五保老人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的供养目标;投资1635余万元实施了村村通自来水工程,使全镇居民都用上了优质自来水;投资200余万元的xx汽车站竣工通车,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对xx中学、xx卫生院、仁和园、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城镇管理

城镇发展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改变小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现象,我镇注重管理方式、观念、制度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小城镇管理由“乡村管理型”向“城镇管理型”转变。制定出台了《xx镇小城镇管理办法》,与城镇居民、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协议,使城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编发了小城镇管理“三字经”,营造出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成立了卫生保洁和绿化队伍,筹资10万余元购置了专业洒水车,实现了城区保洁的专业化和经常化。

密集型企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目前城镇企业发展到22家,形成了金属铸造、足球加工、家具生产、服装加工、毛衣针织、纺织等支柱产业,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是构建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平台。扶持创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充分发挥外出打工农民技术、资金、经验丰富和有一定信息渠道的优势,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宣传,组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本领,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目前我镇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6家,吸纳农村劳动力500多人。四是建设城镇居住新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今年在镇政府驻地正式启动了农民新社区建设项目。农民新社区根据城镇聚集的需要,坚持“尊重民意、规模开发、集约用地、典型示范”的原则,规划建设新型农民住宅84套,目前一期28套农民新居主体完工,道路、供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农民新社区建成后不仅可集聚人气,更为农民改善居住环境提供了典型示范。

(一)合理的宣传引导。大中城市具有强大的的劳动力集聚效应,小城镇发展上比较弱势,政府在要正确合理引导,鼓励农民工向城镇转移。一是思想引导。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宣传,营造小城镇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政策引导,不仅要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还要结合实际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在小城镇就业甚至于安家落户。三是信息引导。在城乡之间搭建“劳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提供劳务信息,拓宽农民在小城镇的就业领域。

(二)加大投入。通过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文化,搞活城镇市场,进一步缩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生活环境的上差距,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配套,通信快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周边农村和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参考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鼓励城镇建设适宜农村、经济节约、规划合理的农民新社区,让就近转移的农民居者有其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投入。结合地方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抓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聚集城镇人气,壮大城镇规模。

(三)提供制度保障。应从解决农民工进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必要支持和保障。同时,加快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经济由市场调节,社区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免除后顾之忧,为城镇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农民与小城镇的融合,推动小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九

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报告根据用途的不同也有着不同的类型。那么你真正懂得怎么写好报告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示范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按照县发改委下发的关于开展支持发展小城镇专题调研提纲的要求,我镇组织力量利用两天时间对发展小城镇、农民工向城镇积聚情况进行了周密的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xx镇位于xx县西北部,两市三县交界,总面积59平方公里,人口3.5万,辖58个行政村,是省级中心镇、全市小城镇建设试点镇。

(一)城镇建设

的xx汽车站竣工通车,方便了群众的出行。同时,对xx中学、xx卫生院、仁和园、文体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城镇公共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

(二)城镇管理

城镇发展三分靠建设,七分靠管理。为改变小城镇“重建轻管”、“有硬件,无软件”现象,我镇注重管理方式、观念、制度和机制创新,积极推进小城镇管理由“乡村管理型”向“城镇管理型”转变。制定出台了《xx镇小城镇管理办法》,与城镇居民、经营业户签订了门前“五包”协议,使城镇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编发了小城镇管理“三字经”,营造出了浓厚的舆论氛围。成立了卫生保洁和绿化队伍,筹资10万余元购置了专业洒水车,实现了城区保洁的专业化和经常化。

密集型企业,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目前城镇企业发展到22家,形成了金属铸造、足球加工、家具生产、服装加工、毛衣针织、纺织等支柱产业,产业支撑更加有力。三是构建起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平台。扶持创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充分发挥外出打工农民技术、资金、经验丰富和有一定信息渠道的优势,广泛开展就业创业宣传,组织实施技术技能培训,多层次、广渠道、全方位提高返乡农民工再就业本领,激发农民工创业热情。目前我镇农民工返乡创办企业6家,吸纳农村劳动力500多人。四是建设城镇居住新模式。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今年在镇政府驻地正式启动了农民新社区建设项目。农民新社区根据城镇聚集的需要,坚持“尊重民意、规模开发、集约用地、典型示范”的原则,规划建设新型农民住宅84套,目前一期28套农民新居主体完工,道路、供排水、绿化、照明等基础设施正在加紧建设。农民新社区建成后不仅可集聚人气,更为农民改善居住环境提供了典型示范。

(一)合理的宣传引导。大中城市具有强大的.的劳动力集聚效应,小城镇发展上比较弱势,政府在要正确合理引导,鼓励农民工向城镇转移。一是思想引导。加强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的政策宣传,营造小城镇发展的良好氛围。二是政策引导,不仅要放宽各种政策限制,还要结合实际出台农民工返乡创业、金融、土地等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农村劳动力就近向小城镇转移,在小城镇就业甚至于安家落户。三是信息引导。在城乡之间搭建“劳务信息平台”,通过建立健全劳务输出体系,提供劳务信息,拓宽农民在小城镇的就业领域。

(二)加大投入。通过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镇文化,搞活城镇市场,进一步缩小城镇与大中城市生活环境的上差距,吸引农民向小城镇转移。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水电路配套,通信快捷,功能齐全,设施完备,与周边农村和大中城市交通便利;参考经济适用房建设政策,鼓励城镇建设适宜农村、经济节约、规划合理的农民新社区,让就近转移的农民居者有其屋。二是加大招商引资投入。结合地方优势,大力招商引资,因地制宜发展壮大有优势、有特色、有市场前景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以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为抓手,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家门口就业,促进农民增收,聚集城镇人气,壮大城镇规模。

(三)提供制度保障。应从解决农民工进城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对小城镇的发展进行必要支持和保障。同时,加快小城镇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步伐,经济由市场调节,社区向农民开放,城乡统筹就业率先在小城镇启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农民免除后顾之忧,为城镇发展提供政策保障,促进农民与小城镇的融合,推动小城建设更快更好的发展。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十

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龙头。规划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小城镇建设的层次和水平,一定要高度重视和尊重。与其它乡镇相比,我镇在规划设计上稍显落后。当前,全国正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全市正全力打好“城市提质、园区攻坚、旅游升温”三大战役,全县正大力深入开展城乡卫生同治,严塘应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依据本地条件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小城镇战略发展规划,把规划设计与城乡同治结合起来,坚持以规划引领发展,进一步促进城乡卫生同治深入开展,开拓严塘小城镇建设新局面。

(二)大力完善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工业生产、商品流通以及居民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完善的基础设施是小城镇功能作用发挥的前提,也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严塘小城镇基础设施重点主要应做好以下建设工程:建设统一的集镇农贸市场;硬化镇区内的主街道;修复路灯;改造电线杆和装备电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路;完善排水、供水工程;依托新建中的文化楼,配套建设宣传专栏、阅报栏,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把文化楼建设成为一个服务民众,扩大宣传的舆论阵地。

(三)积极筹措建设资金。

资金问题是小城镇建设的难点和关键,也是制约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因此,必须创新小城镇建设资金筹措的渠道和机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要坚持“以地生财,以财建镇”的思路,充分利用级差地租,通过对土地使用权的拍卖、出让、转让和出租,筹措建设资金。要加大改革力度,将准经营性和纯经营性的基础设施推向市场。要放宽市场准入制度,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或参与建设严塘镇的公用设施,如农贸市场、医院、学校等。要鼓励能人大户以参加某项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础成立公司,负责筹措资金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项目承包,并对建成后的基础设施进行管理、维护和收费。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项目融资方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广泛吸引外商、外资到严塘投资建设,逐步形成“市场主导,多方投资”的新格局。总之,就是要摆脱单纯依靠财政的被动局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

为进一步推进乡镇小城镇建设和城乡统筹,主动为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文件提供决策依据。×月×日,×××率建设局、规划局和国土局的主要负责人深入×××镇就小城镇建设的可行性、主要工作打算和措施进行专项调研。同时对当前防汛安全和计划生育工作进行了专项检查。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镇位于绥宁县东北部,×××穿境而过,东南临×××,西接×××、×××,北抵×××。东西宽约6公里,南北长约16公里。距县城67公里。辖15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111个村民小组,5300余户,2万余人。镇政府所在地×××村。全镇总面积57.45平方公里。有耕地1.51万亩,水田1.46万亩,旱地0.22万亩,园地1.33万亩,林业用地5.8万亩。近年来,该镇小城镇建设得到了初步发展,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交通区位优势的进一步改善,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具体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规划布局逐步规范合理。该镇制定了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商住小区规划。其中商住小区位于×××,×××旁,总面积21.49亩,总体规划了4条街道,89个门面,布局严谨,通过修建民族花桥使得商住小区和集贸市场紧紧连在一起,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2.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全力实施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村庄环境卫生得到了进一步美化。集中资金、集中力量,通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重点突破了城镇自来水工程,使得全镇三分之二的村民接上了干净的自来水。加快了电网线路的规划改造的步伐,逐步完善了村庄道路建设。

3.交通区域优势进一步改善。省道s221线穿境而过,随着×××等人文资源的开发推进、×××旅游线路的建立、省道s221的扩改完成,该镇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

4.小城镇的吸引力和辐射能力显著增强。该镇位于两河的交汇地区,属于经济中心地带,有诸多周边乡镇的生意人在此做集贸生意,带动了该镇的商贸零售业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来此居住,该镇的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据了解,该镇现阶段商业用地供地价格应不高于县城,预估价为每平方米1000—1300元,有意在开发区购地的大概在150户以上,其中不少是在外经商的本镇成功人士,因此老百姓有强烈的购买愿望和一定的购买力。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征地难度增加。该镇的小城镇开发涉及×××6组35户的责任田,由于该组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因此,将地征收,该组大部分群众将无地建房。该组的全体村民要求适当提高征地价格,在门面合理的前提下优先考虑卖给他们。

2.“一户多宅”现象突出。出于交通便利和民俗民风的原因,许多村民纷纷迁出老宅基地,在村组道路旁的耕地重新选择宅基地,导致原有的宅基地既没有人居住,也没有被开垦出来作为耕地,使得“一户多宅”现象突出。

3..无序建房的现象突出。源于对城市功能的追求,加之缺乏统一的村庄规划,群众私自选择宅基地,既没有统一的建筑图纸,也没有体现集中联建的风格,无章建房、乱占耕地建房现象突出。

4.违法违规建房现象突出。源于农村群众内心无限的攀比心理,借审批手续过于繁琐和时间过长,农村群众都不想也不希望通过合法的程序申请宅基地。为了节省建筑时间,加快建设进度,从而出现了抢占宅基地的现象,违法违规建房现象突出。

三、主要的意见和建议。

1.改革建房指标制度。废除建房指标制,严格实行“一户一宅基地”政策,制止乱占耕地建房现象,加大违法违规建房的整治力度,保障有大宗闲置土地可以使用。

2.加强规划编制,尤其是村一级的规划编制。要认真做好小城镇开发的修建性详规。加强老院落的规划编制,着重体现当地的建筑风格和民族特色;要搞好村庄规划修编工作,推进危房改造、土地整治、避灾搬迁、村庄整治严格按规划进行;农村现有村落闲散用地,要切实充分利用,节约使用,特别是组织沿公路两线的村民按规划进行集中联建。

3.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实施水、电、路、气、房和环境改善“六到农家”工程,加快推进院落道路建设,完善城镇的电网建设,突破通信、互联网建设瓶颈,着力建设好城镇下水道、防洪提和休闲广场等市政设施。

4.资金筹措方式多样化。采用时常化运作,通过宣传促动、政策带动,鼓励国家、集体、个人及本乡镇在外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建设,最大限度的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引进专业房地产开发公司。同时要紧盯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走向,结合各乡镇小城镇特色和优势(×××种基地),千方百计争取国家资金扶持。

5.加大政策倾斜力度。县委县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力度,在充分调研、深入研究基础上,选择1-2个乡镇进行小城镇建设和集中联建试点。适当授权,加大乡镇城建办的执法力度,同时加大对各乡镇小城镇开发建设的规划和监管指导力度。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十一

郑州市。

37。

35。

32。

开封市。

1

1

3

洛阳市。

15。

15。

11。

平顶山市。

2

2

3

安阳市。

13。

12。

14。

鹤壁市。

1

1

1

新乡市。

5

6

6

焦作市。

8

8

7

濮阳市。

2

3

3

许昌市。

3

1

2

漯河市。

1

3

3

三门峡市。

1

1

1

南阳市。

1

1

2

商丘市。

3

3

3

信阳市。

1

1

2

周口市。

2

2

1

驻马店市。

1

2

济源市。

4

4

4

我市进入百强名单的乡镇数量较少,如:20为长葛大周镇、坡胡镇和石固镇三家,分别居第81、88和89位;20仅长葛大周镇一家,居第53位;2009年为长葛大周镇、和尚桥镇2家,分别居第74和79位。

一是规模逐渐扩大,实力明显提升。近年来,我市小城镇建设呈现较快发展势头。2009年底,全市建制镇36个,占全市乡镇总数的46.2%;行政区域总面积2071.81平方公里,占全市的41.5%,平均每个建制镇行政区域面积57.55平方公里,平均每个建制镇行政区域面积57.55平方公里;镇区占地面积达到19106公顷,平均每个镇镇区占地530.7公顷;总人口185.24万人,占全市的40.4%,其中:5万以上人口的镇18个,占50%;3万以上人口的镇35个,占97.2%;镇区总人口达到53.13万人,平均每个镇镇区人口达到1.48万人。2009年,全市36个建制镇实现财政总收入7.42亿元,占全市78个乡镇财政总收入的59.6%;平均每镇实现财政收入2060万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30.26亿元,占全市乡镇的61%;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238.5亿元,占全市乡镇的55.8%。从人均水平看,36个建制镇的人均财政收入为400.32元,是全市乡镇平均水平的1.3倍;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032元,是全市乡镇的1.18倍;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达到1.3万元,是全市乡镇平均水平的1.02倍;36个建制镇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大都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7000元以上的镇14个,占建制镇数量的38.9%。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十二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广西农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科学发展、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客观要求和迫切需要,对于广西农垦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把广西农垦建设成为广西经济发展新一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好处。当前,广西农垦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严峻挑战,我们更应紧紧把握机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扎实推进广西农垦工作。根据自治区农垦工委的统一部署,由我办牵头,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发展农垦小城镇建设”课题进行专题调研。调研以创新规划建设管理模式为突破口,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工作,了解我区农垦小城镇的现状,找出农垦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制约农垦小城镇发展的原因,提出了今后农垦小城镇发展的思路和措施。现将有关状况报告如下:

一、小城镇发展的重大好处。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中国的城市化与美国的高科技将是影响21世纪全球发展的两大课题。未来的20年将是中国城市化和城市高速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中国的国情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决定了中国的城市化务必走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道路。这是改变二元社会经济结构,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系,迎接知识经济挑战,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中国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党中央、国务院也给予小城镇建设以高度重视。1998年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小城镇,大战略”的方针,2000年又提出发展小城镇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六大进一步把“加快城镇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作为战略目标。由此可见,用心有序地发展小城镇,不仅仅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需要,而且已成为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西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镇化工作,先后出台了加快城镇发展、推进重点镇发展、十一五城镇化发展规划以及利用国有农林场土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加快发展农垦小城镇建设,是实施广西农垦“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全面建设农垦小康社会,构建农垦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料。

二、广西农垦小城镇发展的现状和类型。

农垦历史上是以戍边和屯垦为目的逐步构成和发展起来的。广西农垦成立于1951年,所辖各农场相继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制完成,分桂南、桂东南、桂中南、桂西南、桂西、桂中、桂东北共七个垦区近五十所农场。

农场场部作为农场的政治、经济及经营管理中心,市政设施、基础设施建设配套相对较为完善,一般均能到达道路基本硬化,建有医务所、校园、幼儿园、职工活动中心、菜市场等生活设施,职工生产、生活较为方便,理所当然的成为人口、产业和职工就业的聚集地。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和变迁,广西农垦逐步构成了45个以农场场部为核心的小城镇,聚集人口约7万人,其中以新兴农场、西江农场聚集规模最大,聚集人口均超过万人。

因各农场所处的区位、地理位置、自然资源条件、交通条件、历史沿革等等的不同,各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发展速度和产业优势、产业取向也随之产生差异化,构成了各具特色的农垦小城镇发展类型,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农场场部聚集型小城镇。

场部聚集型小城镇由于所处位置离当地城镇较远,无法与地方乡镇捆绑发展,为了方便工作和生活,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大多自成一体、小而全,例如饮用水给水一般由农场自行取井水为水源,设置独立的供水管网。农场场部多建设有医务所、校园、幼儿园、职工活动中心、农场招待所、集贸市场等,主导产业为农业,配套少量诸如农机修理、化肥厂、编织袋厂、砖瓦厂等等主要为农业生产、职工生活服务的工业,商业以饮食服务业、日用品零售、农机零配件销售为主,因而聚集的人口规模一般不大,小城镇建设的规模和水平因农场经济而异,如源头农场因其自然条件十分适合柑桔生产,柑桔产业突出,职工收入高,经济效益良好,场部建设和职工住房建设发展较好,小城镇建设初见规模,而阳圩农场则发展较为缓慢。

(二)农场场部+企业聚集型小城镇。

此种类型的主要代表为金光农场、明阳农场、良圻农场、昌菱农场等,主要由制糖公司职工及农场场部职工居住区以及为企业、农场生产、生活配套的各行业建筑群组成,聚集规模较大,经济总量较大。因企业生产的季节性原因,人口聚集也呈现季节性特征。城镇发展程度较为充分,扩张力较大,例如金光农场甚至构成了三日一街的典型城镇特色,张力延伸至周边的坛洛、石埠镇。虽然这些农场大多基础设施配套较为全面,但由于发展建设缺乏强有力的规划支撑,随意定点、到处乱建,是影响农场小城镇发展整体质量的原因。

(三)农场场部+地方乡镇聚集型小城镇。

毗邻城市、县城、乡镇的农场场部,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必然与当地城镇有着较为紧密的联系,其城镇发展以地方为主,地方聚集基础设施配套,农场场部融入当地发展,与地方共享配套,产业上互为补充,城镇化程度因当地经济发展而异,差别较大,典型代表为桂北、火光、龙北、立新等农场。如龙北农场位于龙州县县城的西北面,离县城城中心区仅2.5公里,目前聚集人口约2000人,产业以茶叶、剑麻、水果、林木的种植、加工、销售为主。龙州县城人口约5万人,主导产业为蔗糖、建材业,农副产品加工、冶炼、电力、制药、废旧加工等也渐成规模。随着龙州县城经济的发展,农场小城镇建设步伐加速之势。

(四)城郊农场型小城镇。

城郊农场型小城镇地处城市郊区,区位优势明显,部分已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范围之中,作为城市的卫星城或接纳城市产业辐射、分工的基地或后花园,其经济、人口、产业聚集明显,小城镇发展充分,发展空间大。该类型小城镇的典型代表为西江农场、九曲湾农场、新兴农场等,西江农场部分土地已纳入《贵港市城市总体规划》,九曲湾农场则被纳入南宁市周边的八大组团之一“九曲湾新城”进行规划建设。以九曲湾农场为例,九曲湾新城规划实施前,2001年末,场部人口不到3000人,随着新城规划的批复实施,目前场部周边(含嘉和城、九曲湾温泉)聚集人口已接近3万人,至2025年,规划人口将达16万人,聚集速度十分惊人。

三、广西农垦小城镇发展的动因。

(一)人口增加是农垦小城镇发展的核心要素。

农垦系统的人口来源较为复杂,除了成立初期由部队整编制转业外,之后由于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农垦系统接收了超多的转业军人、归国华侨和难侨、库区移民、知青等,导致人口大幅度增加,例如,王灵、良圻农场归难侨人口比例占农场人口总数分别为74%和30%。三合口农场库区移民人口比例占农场人口总数的80%。据不完全统计,1978年末垦区人口为14.97万人,到2007年增加到23.07万人。这些增加的人口成为了农垦小城镇发展的核心要素。

(二)产业发展是农垦小城镇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农垦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首先透过狠抓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大农产品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甘蔗、剑麻、木薯、柑橘等优势农业;其次,狠抓产业优化,围绕蔗糖、剑麻、畜牧、水产、生化、茶叶、饮料、果蔬等产业,透过延长产业链,提高综合利用水平,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促进产品升级;同时着力发展园区经济,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加快园区项目建设,有力地推动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是由于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二、三产业发展,同时为二、三产业的发展带来了较大的市场空间,至2007年,广西农垦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已到达17.1:60.1:22.8,在经济增长总量中,二、三产业的贡献率达88.9%,使之成为支撑农垦小城镇发展的经济基础。

(三)农垦经济与地方经济交融是农垦小城镇发展的外部条件。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垦经济和地方农村经济不断发展,两者之间的渗透性和互补性不断加强,农垦经济对地方农村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日益明显,两者相互交融、协调,共同发展,成为农垦小城镇发展的外部条件。明阳生化2000亩木薯高产示范基地建成,带动农村种植木薯30多万亩;源头柑橘加工物流中心建成,带动农村新开发果园3000多亩,柑橙总面积到达55.4万亩。农场产业基地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经济的发展反过来也会吸引更多的人口聚居,加快农场小城镇的发展。

(四)丰富的国有土地和相对完善的公共资源促进了农垦小城镇的发展。

农垦系统有超多的国有土地,这为农垦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外,农垦系统自成体系、原先就建设有部分基础设施和相对完善的公共资源,如道路、供水、供电、校园、医院、市场和其他服务设施等,这些设施为人口的聚集和发展农垦小城镇建设打下基础。

四、广西农垦小城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区农垦小城镇取得了必须的发展,但由于历史以来广西农垦管理体制与地方的差异,使得管区大部分农场没有纳入当地城镇总体规划范围之内,部分农场小城镇的发展没有纳入法制轨道,带有较为明显的自主性和盲目性,主要表现为:

根据我国的实际状况,小城镇的合理人口规模为5万人左右。目前,农垦经济较发达农场的人口规模也只有1—2万人,能够想象,在经济发达的农场尚且如此,其他农场的人口就更少了,过小的城镇规模起不到产业积聚、人口集中和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的作用,同时又使小城镇发展缺少必要的资源腹地和人口来源,这样社会经济条件对农垦小城镇发展的支撑力不足,致使小城镇建设资金缺乏,基础设施落后,反过来,又会阻碍下一步的建设,造成非良性循环,严重影响农垦小城镇的发展。

(二)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数量不足、质量不高,不能满足农场职工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已成为农场小城镇发展的“瓶颈”和“门槛”。在基础设施中道路系统、雨水、污水排放及处理最为缺乏,不少农场垃圾乱丢,污水横流。“软环境”规划建设的滞后,阻碍了农垦小城镇的进一步发展。

(三)缺乏统一规划,体制、机制不健全。

农场建设由农场基建科或土地管理所负责,没有统一的规划或规划相对落后,空间布局、功能分区布局欠合理,项目和职工住房建设处于无序状态。经济效益较好、农工收入较高的农场,其建设质量相对较好,条件较差的农场,城镇化程度相对较低,建设质量不理想。

五、区外农垦推进小城镇发展的基本经验。

(一)健全机构、制定政策、落实职责。

组织机构的建立,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要推进农垦小城镇建设工作,务必建立健全组织机构,为农垦小城镇建设带给组织保证。如黑龙江农垦总局小城镇建设办公室,现有12名专职干部,其中副厅级1人,处级7人,负责小城镇建设的日常工作。同时,透过省政府出台《黑龙江省垦区森工林区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的政府令,为加快小城镇建设带给政策依据。除此之外,狠抓职责落实,为小城镇建设带给机制保障,总局班子成员和所有处室分成11个小组,与小城镇建设示范农场建立了帮扶职责制。经常到示范农场进行帮扶对接,帮忙农场制定小城镇建设规划方案,有条件的处室还在政策上和资金上给予必须支持和帮忙。

(二)要高起点适度超前做好小城镇规划工作。

建设小城镇,关键是规划。规划是龙头,它决定着小城镇发展的方向和质量。规划编制务必具备科学性、前瞻性、动态性、可持续性。小城镇规划的核心和最终目的是为人们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完善的基础设施及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这样才能吸引人才,拉动投资,小城镇的发展才会有期望和后劲。因此,小城镇规划应突出特色和个性,小城镇与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规模较小,具有山水风光与田园气息,在规划和建设时,必须要体现自己的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广东、黑龙江和海南农垦在小城镇建设中都采取规划先行的做法,并且设立规划专项经费,确保小城镇规划的质量和进度。广东农垦从2000年开始着手农场小城镇规划工作。他们以农场场部为中心,大的规划有几千亩地,最小的也有500多亩。每个农场小城镇规划审批后由农垦总局从专项经费中补助10万元。

(三)加强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承载潜力。

重视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要统筹安排规划建设综合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给排水网络,以及安全可靠的供电、供水、和小城镇防灾、减灾系统,这些方面的规划标准必须要具备超前的眼光,以避免后期重复建设和浪费等,保障农垦小城镇经济建设的正常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广东、云南、海南和黑龙江农垦想方设法,筹措资金加大对农场基础设施的投入。云南农垦集团公司从2005年开始,实施“三个一千万”工程,即每年筹集或在年度预算中安排3000万元,专门开展基础设施、小城镇建设和安居工程三个1000万工程,农场或天然橡胶分公司实行1:1配套,着重解决道路、职工住房建设等方面问题。广东农垦的做法:农场基础设施的资金局里补助一部分,同时划给职工建房土地收益部分也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海南农垦计划用3—5年把垦区范围内的危房改造完毕,总局从历年的利润结存,和土地出让回到金中筹集10亿元资金,用于农场基础设施建设。黑龙江农垦仅2006年全垦区基础设施投入就达20多亿元。

(四)小城镇发展应与地方经济发展相融合。

任何一个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都不能脱离开区域经济这个大背景,前者因后者而产生和发展,后者是前者发展的基础和腹地。目前,我国的小城镇正处于由农村形态向城市形态转化的阶段,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以集聚为基本特征,因此难以离开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这个基础。同时,随着小城镇的逐步发展,又会透过辐射作用带动周围地区的繁荣,而周围地区的繁荣则又是小城镇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因此,小城镇的构成和发展务必与周围地区构建良性的社会经济互动关系,求得二者共存共荣。黑龙江农垦正是透过充分发挥农场农机化优势,代耕租种农场周边农村的土地;加大农业科技服务合作,各农场的农业科技园区面向农村开展实验、示范、推广和培训等服务;同时还加大农业产业化合作,垦区的龙头企业发挥自身优势,按照市场运作、优势互补和互动共赢的原则,运用合同契约、股份合作等方式,与农村原料基地建立了利益联结关系,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

六、进一步推进广西农垦小城镇发展的思路与工作措施。

(一)发展思路。

农垦发展小城镇与地方有所不同。地方发展小城镇有一套较为完整的行政建制,有其内在的需求。依托农场场部发展小城镇,其结果就是小机关、大企业、大社会,务必要大力发展农场场部经济,使经济发展与城镇建设同步。思考到农场经济发展的特点,在发展农垦小城镇的过程中,应当坚持“突出重点、超前规划、功能配套、特色鲜明”的农垦小城镇发展思路。把农垦小城镇建设成为农村中的小城市,大中城市的卫星城。

突出重点。就是把区位优势明显、发展水平高、带动潜力强的农场场部作为农垦小城镇发展的重点,包括大中城市郊区农场、重要交通干线、连片地区的中心农场和农副产品集中交易场所等的农场场部。在项目安排、资金扶持、配套建设上予以倾斜。透过建设重点小城镇,进一步总结经验,聚集实力,辐射和带动其他小城镇的建设。

超前规划。就是要统筹农场的自然、历史、文化、产业、布局、消费习俗等与规划相关的因素,综合协调好农垦重点小城镇与一般小城镇、农垦小城镇与地方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做好梯次规划,搞好与地方小城镇规划的衔接。透过合理地规划与建设,吸引更多的人来农垦小城镇创业、生活。

功能配套。建立现代小城镇,务必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小城镇作为人们生产、生活的重要场所,要坚持做到产业规划与居住规划相衔接、地面规划与地下规划相配套、自然风景与人文规划相和谐。既要功能配套,又要突出节地、节水、节能,实现农垦小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特色鲜明。继续秉承“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的精神,突出农垦的产业特点、地域特点、企业特点、民族特点等。同时要兼顾到企业生产、居民生活、个人就业和休闲娱乐,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化城镇。依托专业化和产业化,推出若干精品城镇。

(二)工作措施。

根据上述思路,在推动具体工作时,应当坚持“围绕一个中心、搞好三个对接、强化四项工作”。

1、围绕一个中心。就是坚持以农场场部作为发展农垦小城镇的中心。农场场部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聚集了必须的生产、生活等方面的资源要素,具备了加快发展、跨越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确立这一中心的基础上,对各农场的发展作出一个排序,实行优中选优,重点扶持,明确部分试点建设镇,依托重点带动一般,最终实现共同发展。

2、搞好三个对接。就是把发展农垦小城镇与地方中心城市、产业园区和重要企业的发展有效对接。农垦小城镇发展上层次、上水平,应当将地方的各种要素资源向农垦小城镇有效聚集。搞好三个对接,一就是要把南宁、柳州、桂林周边的农场场部作为小城镇发展的重点,依托大城市的辐射带动及其配套,推动农垦小城镇的建设发展;二就是要依托北部湾经济区、西江产业园、新兴产业园的对接,使园区经济与小城镇发展互动;三就是依托农垦的大型龙头企业、外来骨干企业的带动,聚集财力和人口,促进分工分业,拉动小城镇发展。

3、强化四项工作。

(1)大力搞好各项规划工作。围绕发展农垦小城镇,要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农场小城镇建设规划,三者相互衔接,共同推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一个总闸门,要确保今后15-20年农垦小城镇发展的用地资源。产业发展规划是小城镇建设的依托,透过资源禀赋、产业转移、交通和贸易条件的变化、主导产业链条的延伸等,合理确定产业未来发展的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就是要在既定的土地资源基础上,按照产业发展的方向,合理界定建设用地的分类、功能分布、开发时序和空间布局。同时还要做好环境保护规划的制定。强化各类规划工作,就是要充分发挥土地的价值,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由于历史欠帐太多,农垦基础设施建设的速度和步伐滞后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水平。加强农垦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强对以农场为单元的土地勘探、资源调查、产业类别和区位特点等的调查、分析和决定。二是开展土地、建设等专项规划,实行有序、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土地。三是重点加强以水、电、路、电信以及环保设施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要坚持配套,又要确立容量。四是加强厂(场)容厂(场)貌建设,搞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突出小城镇发展的品位。

(3)加强投融资方面的工作。发展农垦小城镇,也应当遵循“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办法,在用心争取国家、省、所在市的支持下,采取多种办法,全方位、多元化的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农垦发展小城镇的最大优势就是土地资源优势,在资源换产业、存量换增量方面发挥土地的价值,成立土地储备中心,发挥储备中心在促进土地保值增值方面的作用。设立小城镇投资开发公司,透过划拨土地、特殊区域授权开发等聚合一部分资源,构成融资平台,实行市场化运作,来承担农垦小城镇开发建设工作。

(4)建立有利于农垦小城镇发展的体制机制。授予一部分重点小城镇招商和建设管理权。对于试点镇的土地出让收益,在上缴国家和自治区本级留存外,其余返还试点镇,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对于进入试点镇的企业,自投产之日起,其税收按入园企业相同优惠政策对待。对外来务工人员或有正当就业渠道的人员,带给经济适用住房或廉租房。对农垦龙头企业辐射带动的农民,能够放宽条件准许其在农垦小城镇内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健全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将进入农垦小城镇生产、生活的人全部纳入社保覆盖范围,实行应保尽保。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十三

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城镇建设。

欢迎大家阅读。

全省领导干部会议,市委八届九次全会,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和谐创业,加速崛起已经成为省市的发展主题、工作主线、民意主流;也带给我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发展是崛起之本,创业是发展之源,和谐是创业之基。同时也向我们提出了一个新任务,在认清当前干事、创业、发展的新形势下,引领全民和谐创业,实现富民强县。要实现这个目标,有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去做,有许许多多的问题要解决。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解决我县富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创业问题。我县经过这几年的高速发展,社会、经济各方面获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我县基础薄,起点低,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人口仍占据主要地位。这些人的就业、创业问题没有解决,富民强县就无从谈起。而要解决这个问题,要做的一个基础性工作就是加快小城镇建设。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力,使农业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滞留在有限的土地上,即使土地回报率很高,收入总量也难以有较大增长。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小城镇地处农村,农民进入小城镇,比进入大中城市的社会成本要低的多。促进农业人口转为城镇人口,即减轻了大中城市的压力,又有利于城镇化的长远发展。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工业化进程。一方面,随着农民不断向小城镇转移,土地经营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推动农业先进科学技术的运用和普及,促进农业转向集约化经营,促进乡镇企业的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另一方面,小城镇建设可拉动建材、建筑、家电、家具等行业发展。人口的集中使乡镇企业产品有更多的销路,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而企业发展的同时又为城镇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加快小城镇建设有利于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新的就业岗位。2019年我县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为23.7。造成我县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的直接原因就是我县城市化水平低,不能为第三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条件和相应的产业载体。没有城镇,就没有人口的聚集,也就没有第三产业的发展。

近年来,我县在小城镇方面取得不少成绩,像x、y、z、m四重镇建设和发展可以说是成绩显著,有目共睹,积累了许多方法和经验。我们先来看看李渡的城镇建设:

x镇在城镇建设方面走在全县的前列.x镇,镇域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镇域总人口49829人.2019年国内生产值33亿元,工农业总产值9.42亿元,区域财政收入205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669元.城镇建成区面积近2平方公里,人口近2万人,成为a县的经济重镇,跨入全省“百强乡镇"行列,今年6月份被省建设厅确立为省级重点示范镇。李渡镇在加快小城镇建设主要做法:

1、科学合理,准确定位,高起点规划小城镇世纪。1986年,x镇聘请市规划设计院专家在全县率先编制《1987-2019年x小镇建设总体规划》;2019年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院专家编制《2019-2020年x镇小城镇建设总体规划》;2019年省、市专家组评审和县政府批准,新规划把x的远景定格为镇区面积5.38平方公里、镇区人口36000人的现代化历史古镇、工贸强镇、旅游重镇、江南名镇.2019年,请南昌大学设计专家进一步对世纪大道、李桐渠、医疗器械城、文化广场进行了控制性详规,为今后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2、创新机制,多元投入,高标准建设小城镇。创新融资机制,多元化筹措城镇建设资金。一是土地"生"一点。二是财政"挤"一点。二是争取上级政策"拔"一点。四是向外"引"一点。五是民间"融"一点,六是群众自愿"情"一点。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小城锦载体功能。投入6000多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四通一平",建起了两座大桥,贯通硬化了近30公里主次干道,镇区形成了"三纵三横"的道路网络,开通4000门程控电话,完成了日供水量5000吨的自来水工程。树立精品意识,打造城镇亮点:2019年,兴建世纪大道;2019年,对城中湖鲤湖进行了清淤整治和绿化、美化、亮化,使其成为休闲娱乐场所;2019年,对主干道李渡大道、世纪大道和工业园区实施了绿化、美化、亮化,2019年,我们将着力对世纪大道、李桐渠进行硬化改造和美化、亮化,使之成为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景观带。

4、依托优势,主攻工业,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立足工业基础优势,坚定不移地突出工业主导地位,着力发展优势产业和培植骨干企业?促进土业快速发展,一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规划了占地面积6000多亩的三个工业园区,引进园区企业72家;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9年共引进项目8个,达成投资意向项目4个,其中省外项目7个,。

合同。

资金123亿元,实际到他资金l900万元,出口创汇110万美元。三是着力培植发展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李渡烟花集团公司、江西益康医疗器械集团公司、江西锦胜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李渡酒业有限公司为主体四大骨干企业,形成烟花鞭炮、医疗器械、白酒三大产业。

x镇的小城镇建设是成功的。但是其他乡镇特别是那些经济基础薄弱的乡镇城镇建设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镇财政困难、基础设施欠帐多,拖了城镇建设后腿。现行财政体制使乡镇财政仅勉强保证公教人员人员工资,无力再搞建设。城镇供水、排水、供热、环卫、防洪、路灯、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明显滞后。出现了家家打小井,户户上锅炉,路上倒污水,处处放垃圾的局面。

2、城镇建设盲目攀比,不结合本乡镇实际,搞形象、政绩工程,没有量体裁衣、看菜吃饭,摊子铺得大,财力跟不上,最后收不拢。导致城镇建设,有头没尾,虎头蛇尾。

3、建镇时间长,旧城区改造量大,拆迁成本高,土地价格一时又上不来,影响了建设进度。

通过对x镇城镇建设成功经验和其它乡镇存在问题总结,对今后小城镇化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小城镇建设要准确定位,小城镇建设必须以产业为依托,增强小城镇的综合经济实力。产业是立镇之本,产业是兴镇之基。只有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城镇的规模效应、聚集效应才能实现。李渡镇就是依托三大产业,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发挥它们的示范和带动作用,拉动地方经济发展,以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因此,要先研究产业主体,靠什么立业才能把小城镇支撑起来,要突出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像南台可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为重点,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再如罗溪可以依托资源优势和农产品优势建设交易市场,努力培育具有一定规模和集散能力的农产品、工业品市场,发展商贸,搞活流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强小城镇发展的后续动力。要把小城镇建设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促进小城镇经济发展。

2、鼓励乡镇走市场运作,多元投资,经营城镇的道路。同时,要强化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元化、全方位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收社会投资和外资,来筹措小城镇基础建设的资金,以缓解小城镇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加快城镇水、电、路、气、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在基础设施上要做到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产业共树、环境共保、防止各行其是,重复建设,以最大限度降低开发成本。

3、结合实际,科学地制定建设规划。规划应适当超前,立足于高起点、高标准、重科技合理布局,一步到位,建设可分期进行,避免重复建设和盲目建设。规划一经确定,就要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改变。在制定建设规划时,要把小城镇建设目标与本地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发展,注意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重视城镇特色的研究,突出地方特色和风格,将特色风格和现代气息有机结合起来。

4、集中力量重点抓好v、x、f、s、d几个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较大的建制镇的小城镇建设,使之尽快完善功能,聚集人口,将其建设成为规模适度、规划科学、功能健全、环境优美、各具特色、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

5、精细规划培育几个生态、旅游型,交通枢纽型,特色农业型袖珍小城镇。像南台具备旅游开发潜力,池溪有交通区位优势等,小乡镇要善于利用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扬长避短,走特色兴镇之路。

党的xx大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强调指出:“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我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按着这个要求,我们要大力推进小城镇建设,按照:“水是城之灵,绿是城之魂,文是人之品,人是城之本”的理念,把城镇建设与发掘文化特质,打造产业特色,凸显生态环境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打造一批工业主导型、市场贸易型、交通枢纽型、历史文化型特色小城镇,构筑全民和谐创业的平台,为实现富民强县这个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城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重要节点,是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融合点。为扎实推进我市小城镇建设,全面提高城镇化水平,根据市委点题部署和市政协2019年工作要点,市政协组建以陈达新主席为组长、王能军副主席为副组长的调研组,于2019年4月至5月,采取实地考察、听取汇报和召开座谈会相结合的方式,对本市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xx镇等16个示范小城镇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此基础上,充分听取相关部门意见,形成此报告。

16个小城镇中,xx镇为省级示范小城镇,其余为市级示范小城镇。镇域总面积为xx.61km2,总人口为xxxx人,人口密度为xx人/km2;建成区总面积为xx.43km2,总人口为xxx人,人口密度为xx1人/km2,城镇化率为xx.23%;2019年社会生产总值xx.69亿元,财政总收入5.25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7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687.2元。各示范小城镇在地缘区位、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方面各有优势。xx镇、xx镇紧贴消费市场,生态条件好,交通便捷;太平镇、木黄镇、寨英镇、万山镇、中坝镇旅游资源丰富,对外有高速公路联结;大龙镇工业基础好,处于铁路、高速公路枢纽位置;xx镇商贸繁荣、交通便利、特色农业基础好;xx镇是乌江航道和铜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盘石镇地处湘黔苗族群众聚居区核心地带,民族风情、民俗文化、民间绝技资源丰富。

各区(县)及示范小城镇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示范小城镇建设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特色鲜明、设施完善、功能齐备、宜居宜业”的要求,狠抓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和城镇管理,示范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一)城镇规划全面覆盖。依据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各示范镇就小城镇发展定位进行了策划。大龙镇策划打造工矿园区和交通枢纽型示范镇;木黄镇、寨英镇、太平镇、万山镇策划打造旅游景观型示范镇;煎茶镇、塘头镇、官舟镇、本庄镇、合兴镇、孟溪镇、盘石镇策划打造商贸集散型示范镇;坝黄镇、田坪镇、中坝镇策划打造绿色产业型示范镇;洪渡镇策划打造移民安置型和旅游景观型示范镇。普遍完成城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坝黄镇、田坪镇、太平镇、木黄镇、塘头镇、煎茶镇、合兴镇、寨英镇编制了近期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在一些示范镇已经启动。如《木黄镇旅游景观概念性规划》、《木黄镇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寨英古镇保护性规划》、《寨英镇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等等。

(二)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以实施“8个1”、“8+3”或“8+x”工程为抓手,示范镇市政设施逐渐完善,公共服务能力得到提升。新建或改造城镇路网100.5公里,建成区面积增至9.59km2;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有序推进,万山镇已正式运行,大龙镇、煎茶镇、官舟镇、塘头镇、本庄镇基本完工;新建或完善敬老院15个,8个投入使用,7个主体完工;新建或完善卫生院16个,投入使用或主体完工12个;新建或完善社区服务中心13个、农贸市场16个、体育场5个、市民广场或公园10个,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程10个,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16个,总面积xx.8万m2。

(三)产业支撑逐渐增强。一是特色农业发展壮大。官舟镇现代高效循环农业示范园投入使用,年产值xxx多万元。园区内年产6万吨优质有机肥厂1家,年育肥xx只规模的白山羊繁育场1个,年产饲料5万吨的优质牧草颗粒饲料加工厂1个;建成蔬菜基地xx亩、现代烤烟育苗工场50亩,镇内有5家农产品加工企业。xx镇建成关中坝国家级葡萄产业园基地xx亩,计划投资xxx万元的芭蕉有机农产品基地,已完成投资xx多万元。xx镇烤烟产值突破1000万元,蛋鸡养殖园区提升为省级示范园区。木黄镇在巩固茶叶、烤烟、养殖等传统产业的同时,建成以食用菌为主导产业的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园,规模达到2019万棒。煎茶镇规划烟草农业基地2.5万亩,培育养殖大户156户,种植优质牧草2万亩、天麻5万平方米,发展茶园1.5万亩,前胡、太子参等中药材连片种植均在2019亩以上。xx镇已建成3000多亩人工草场,引入梵净牧业、大哥大牧业、希望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种草养畜。二是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龙镇推行“以城带产、以产促城、产城互动、产城一体”发展模式,2019年招商引资项目53个,签约资金34亿元,到位资金30.72亿元,建成标准化厂房1xx.5万平方米,现有工业企业xx多家,实现产值xx.6亿元。万山镇建成张家湾汞化工产业园,入园规模企业达到15家,实现年产值xx.8亿元。xx镇三湘药业、医用氧生产和精米加工、御园春食品等生物医药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落地建成,建丰液压机机械制造厂、建安混泥土工程、甲硫基乙醛肟项目即将建成投产。

(四)管理能力明显提升。一是设立机构,建设队伍。16个示范镇均成立了规划建设管理所,落实工作人员52名,解决了办公场所和工作经费。全市举办3期小城镇规划建设管理培训班,培训相关干部458人。从小城镇建设的长期经营出发,市政府委托职院连续5年定向培养600名建工专业高职生,2019年、2019年已分别完成150名招生计划。二是综合整治,改善面貌。如塘头镇出台《镇容和环境管理实施办法》、《户外广告管理办法》、《垃圾管理办法》、《烟花爆竹燃放制度》等城镇管理制度,组建城管中队、消防支队等管理队伍,配备了垃圾清运车、城管监察车、消防洒水车、治安巡逻车,推行住户卫生“三包”管理,依法开展了“乱停乱放、乱搭乱建、占道经营”专项整治活动,城镇管理实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在近两年示范小城镇建设实践中,各级加深了认识,积累了经验。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建立了“政府推动、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严格考核”的推进机制。各区(县)成立了以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示范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有政府分管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示范小城镇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加强指挥调度、综合协调和要素统筹。如印江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项目资金统筹办公室,对财政资金进行整合,支持小城镇加快发展。各区(县)普遍出台支持示范小城镇建设的实施意见或方案,从用地指标、资金安排、干部配置、部门帮扶等方面予以支持。推进市场运作,2019年16个示范小城镇招商引资项目102个,签约资金96.18亿元,到位资金42.31亿元。印江县采取异地bt模式融资1.5亿元,加快了木黄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建立了“按月调度、季度检查、半年通报、年度考核”的跟踪督查和考核推动机制,营造了“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氛围。

二是探索了“规划先行、路网拉开、项目推动、建管并重”的建设路径。各区(县)和示范镇党政领导能够认识到,通过加强规划解决城镇空间布局、发展时序和避免无序建设、重复建设的问题,敢于聘请高资质、高水平专家设计论证,舍得在规划上花钱。通过拉开路网,以新区建设促进老城疏散。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完善市政设施,强化公共服务,增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坚持建管并重,通过改变镇容镇貌、提供公共服务,营造良好人居和创业就业环境,16个示范镇新增小微企业38家,新增城镇人口3426人,促进了产业发展和人口聚集。

三是市级层面作出了促进城镇建设长期健康发展的一系列重要制度安排。如: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国有土地熟地出让,不仅延长土地增值链条、为城镇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更有利于掌握城镇发展的主动权,改变由开发商牵制城镇规划的被动局面;规划和土地审批一支笔,不仅有利于规划的实施、形成城镇风貌,更有利于控制开发商的圈地行为;开发城镇地下空间,不仅有利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也有利于增加城镇绿地面积。

(一)思想认识不够。一些地方没有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推进小城镇建设的意义,主动发展意识不强,简单地认为小城镇建设就是搞“8个1”、“8+3”和“8+x”工程,存在被动应付考核的现象。

(二)规划布局不优。有的地方城镇功能定位模糊,选项较多,重点不突出;有的地方城镇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相衔接;有的地方缺少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配套规划;有的地方修建性详规编制力度不够,建筑风格不统一;有的地方规划实施不好,规划仅仅用来应付检查,而不是引领小城镇建设。

(三)建管水平不高。有的地方路网不发达,只有主干道,没有次干道和支路,“一条路、两排房”,“路即是街、街即为市”的现象还较突出;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等设施建设滞后;“两违”建筑突出,农贸市场闲置,占道经营普遍,卫生保洁不够,城镇管理水平不高。

(四)要素保障较难。土地指标不能满足建设用地需求,为了完成建设任务,有先上车后补票的情况。资金筹措难度大,民间资本参与建设的积极性还没有调动起来。城镇规划管理和建设人才少,不适应小城镇加快发展的需要。

(五)推进亟待发力。省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100个示范小城镇改革发展的十条意见》(黔委厅字﹝2019﹞68号文件,以下称省委《十条意见》)尚未落地,扩权强镇要求落实不好,权责不对等;区(县)政府协调统筹力度不大,部门政策、资金、项目向示范镇倾斜不够,帮扶作用不明显;考核指标设置不尽合理。示范小城镇基础不一,有的存量多,有的基础差,但考核指标却没有太大区别。如考核“8个1”或“8+3”建设内容,对存量较多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小,也会有个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形不成足够压力;而没有存量或存量少的示范镇,即便增量多,也难以取得好的考核结果,这就容易挫伤积极性。

(一)强化宣传培训,增强思想自觉。各级党委政府都必须认识到,城镇化是非农产业向城镇集聚、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其建设内容不局限于“8个1”、“8+3”和“8+x”工程,涉及到城市设计、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的各个方面,以及进城农民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系列问题,核心是以人为本,要求是城乡统筹。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是我市减少农民、富裕农民,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抓手。

(二)突出功能定位,着力规划布局。坚持“先策划后规划、先规划后建设、先环境后建设”的思路,着力推进示范小城镇规划布局。一要系统策划。以国家、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市“两区一走廊”战略布局为总要求,结合自身的地缘区位、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城镇功能定位和产业发展重点。二要完善规划。注重规划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推进示范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使之与城镇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着手产业发展、对外交通、城镇路网、市政设施和公用事业等专项规划编制工作;加大详细规划编制深度,把规划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以详细规划引领城镇风貌建设,打造个性特色小镇。三要科学布局。坚持节约集约原则,建设空间规模适当、建筑密度合理、功能组合科学、物理形态紧凑、边界自然增长的紧凑型小城镇,避免散乱和无序。四要狠抓落实。加强规划宣传,强化规划执法,严惩违法行为;建立规划实施抽检制度,及时发现、纠正违规行为,确保一张蓝图干到底。

(三)优化建设思路,提高建管水平。一要提高路网建设起点。既要建设主干道,又要建设次干道和支路,改变“一条路,两排房,以路为街,以街为市”的状况。二要优化建设开发时序。地面路网体系和地下管线通道要同步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同步实施,交易市场、停车场、公共厕所、垃圾收运设施等优先建设,其它公用事业设施要注意轻重缓急、统筹安排、逐步配套。三要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在城镇建设中要防止破坏山体、污染水体行为,建成一批山体公园、湿地公园,着力建设绿色小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四要加大城管执法力度。依法开展违法建设、占道经营集中整治,积极引导入市经营,建立卫生保洁常态化机制。

(四)方法灵活多样,强化要素保障。一要加强用地保障。每年从上级下达的建设用地指标中,安排一定数量用于支持示范镇发展,并拿出一定份额用于经营性土地招、拍、挂;支持示范镇整合农村危房改造工程、保障房建设工程、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地质灾害点整体搬迁工程等民生项目和重大交通水利设施建设项目,用活“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六项行动计划和“5个100工程”政策,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城镇建设用地与农村用地指标,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周转指标向示范镇倾斜;推行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规模减少,与吸纳农村人口进城落户数量挂钩,促进节约用地;尽快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流转。二要破解资金难题。建立土地增值机制。支持示范镇设立土地收储中心,牢牢掌控城镇用地一级市场,适量适度投放土地二级市场,实行熟地出让和额度控制,确保国有土地增值。开辟民间资本投资渠道。一些地方民间“高利息贷款”、“非法集资”等问题突出,既反映了融资难的问题,又反映了社会闲置资本缺少投资渠道的问题。如何将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与闲置的社会资本有效对接,变“非法集资”为“合法融资”,xx省xx等县组建城镇化建设基金的做法值得借鉴。主要做法是:政府主动对接资本市场,发挥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吸引本地民营企业家和社会资金,发起设立城镇化建设基金(混合私募基金),由私募基金公司与政府国资公司共同组建基金管理机构,负责城镇化建设基金的投资运营;政府在基金管理公司的协助下,对城镇化建设项目进行完善提升,形成可行的投融资“项目包”与基金和金融机构对接。改变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将补助小城镇建设的资金直接注入有实力的融资性担保公司,发挥担保资金的杠杆作用,从而放大融资规模。推行土地入股模式。引导农民以土地入股,既减轻政府融资压力,也能增加失地农民收益。以项目争取上级资金。加大项目编报力度,如编报小城镇对外交通联结和过境公路改道、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河道治理项目,等等,有项目,就有资金。三要抓好队伍建设。通过内部调剂的方式,适当增加市和区(县)规划、住建部门编制和人员,按要求配齐小城镇规划和建工专业人员。在定向培养建工人才的基础上,返聘一批身体尚好、现已离岗退休的专业人才,以解燃眉之急。

(五)推动政策落地,强化责任监督。以推进扩权强镇为抓手,出台《关于推进扩权强镇工作的意见》,使省委《十条意见》得以落地,强化示范镇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增强其经济社会发展活力。一是赋予规划建设管理权。示范镇规划建设管理站(所)根据县级规划主管部门委托,依据控制性详细规划,负责确定镇辖区建设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条件;核发镇辖区建设工程的规划许可证;核发村庄规划区内建设工程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负责本辖区违法建设的查处和集体土地范围内的房屋登记发证工作。二是下放行政审批和执法权。简化项目审批服务环节,需报国家、省和市投资主管部门审批、核准或备案的项目,由示范镇政府办理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文行文”,予以转报;其他项目由示范镇办理备案预审,报县级投资主管部门“见章盖章”,予以备案。按照“统一签订委托协议、统一规范操作流程、统一组织业务培训、统一授牌授印”的要求,在城管、环保、劳动、安全生产、食品安全、工商、住建、国土局、水务等领域,依法委托示范镇行使部分县级行政审批和处罚权,并成立综合性执法机构具体处理相关事宜。所有下放、委托给示范镇的行政许可和审批事项,一律进入便民服务中心,实行“一站式服务”。三是扩大人事管理权限。示范镇党政主要负责人按副县级高配,辖区内各部门,除上级有明确规定外,实行属地管理。垂直部门派驻到示范镇的机构及主要负责人的考核纳入镇考核体系,接受镇党委的统一领导。示范镇可在核定的机构、编制、领导职数范围内根据需要自主设立机构,不要求上下对口,镇党委对镇管中层干部在编制数内具有考察、任免权。四是增强财政保障能力。按照发展优先、区别对待原则,根据示范镇职能范围扩大、城镇建设任务加重的实际,提高示范镇财政分成比例。在镇域内发生的各种税费收入,划归区(县)的,全部或部分返还给示范镇。镇域内土地出让净收益实行全额返还,用于示范镇基础设施建设。市和区(县)直部门整合各类专项资金,加大对示范镇建设的支持力度。示范镇符合条件的产业、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项目,优先列入区(县)政府的重点建设项目。五是加大部门支持力度。将省委《十条意见》中所涉及的部门作为责任部门,督促责任部门拿出具体贯彻方案,界定支持范围,列出任务清单,明确承诺事项,落实分管负责人和承办联络人,经市和区(县)政府审定同意后,由部门行文下发,统一汇编成册,方便各示范小城镇对接,推动建立“1+n”政策支持体系。六是严格目标管理考核。将考核对象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考核各区(县)政府。重点考核相关政策、项目、资金的协调统筹和扩权强镇各项要求的落实情况,增强区(县)党委政府责任感。第二层,考核示范小城镇党委政府。坚持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相结合的原则,实行差别化考核。共性指标,基于建设、管理在内容和要求上的一致性而设置,比如地面路网体系与地下管线通道同步建设,或治理脏、乱、差,这些要求是一致的,是每个小城镇必须完成的事项;个性指标,基于基础不同,或发展重点不同,其建设内容和时序上有差异而设置,应以增量业绩进行评价,推动建立“公平公正、比学赶超、增比进位”的竞争发展机制。第三层,考核市和区(县)责任部门、帮扶部门。重点考核责任部门执行支持方案和帮扶部门落实帮扶任务的情况,使部门项目和资金向小城镇倾斜,促进小城镇增强产业支撑、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功能配套。

此外,建议市政府组建专门班子,全面启动大龙开发区申报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相关工作。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十四

为了响应镇政府“彰显道口独特区位优势,再谋新常态下道口经济区创新发展”的号召,提高我镇规划建设品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进一步引导城乡空间结构优化,提高村镇建设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城建办工作人员通过查阅资料、实地勘察等多种形式对村镇建设进行调研,现将调研结果汇报如下:

一、我镇村镇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

(一)我镇基本情况。

李口镇位于xx县东南10公里,东与xx市隔河相望,西靠卢集镇,南与新袁镇接壤,大运河、古黄河流经境内,盐徐高速穿境而过,留有李口道口和成子湖服务区,众裴路、农李路纵贯南北,运河三号桥接线工程环绕镇中,面积67平方公里,人口5.4万,辖13个行政村和三个居委会。

(二)村镇规划着眼于高品位。

规划是城镇建设的龙头,是建设和管理城镇的基础依据,推进城市化必须高度重视规划。我镇立足于实际现状,以道口经济发展为契机,准确定位,适度超前,按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的要求,把握好村镇布局的科学性、功能的合理性、交通的便捷性、环境的生态性、居住的适宜性、建筑的地域性、文化的传承性七个关键环节,完成了集镇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了各村村庄布点规划。

(三)项目建设着眼于高质量。

质量是项目建设的生命。近年来,我办根据村镇建设发展需要,积极协调,规范操作,齐心协力,抓紧实施了一批工程建设项目,推动了城市化建设进程。一是加快推进道路改造建设。对南京路的改造建设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该项目起于众裴一线,终于庄卢线45k处,道路总长约20xx米,有效提升了镇区的通行能力,缓解镇区交通压力,提升镇区整体形象。二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和弱点管网地埋工程。截至目前,已完成府前路和南京路的管道建设,实现下水道雨污分流,改善镇区水环境,同时降低污水处理成本。三是协助做好重点工程建设。连同相关单位做好农李小区、欧亚花园、丽舍名都和锦绣新城等项目的前期征迁和施工管理等工作,现已完成部分工程,其中农李小区项目一期规划占地190亩,需搬迁农户78户。目前,已经搬迁69户。丽舍名都居住小区建筑面积141919平方米,目前8200平方米已交付。

(四)商业开发着眼于高眼光。

商业是经济增长的动力。为了进一步推动我镇经济增长,发挥道口经济产业带的独特优势,提高商品流通速度,我镇先后进行了一系列商业开发。一是泗阳物流产业园,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道口和众裴路交汇处,交通区位优势明显,项目总规划面积607亩,总投资5亿元,着力打造一座集仓储、运输、配送、装运搬卸、分拣加工、信息交换、物流设计、商品销售、餐饮住宿等服务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物流基地。项目建成后,将大力推进我县物流业发展腾飞,促进传统交通运输业向现代物流业转型,也将有力提升泗阳现代城市功能。二是羊肉美食城,其位于盐徐高速李口出入口,北临众裴路。规划总面积约140亩,商住地块面积为38958平方米,住宅地块用地面积为54400平方米。羊肉美食城的建成,将一方面促进我镇特色农业的发展壮大,另一方面更将为我镇的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三是农产品加工物流园,项目总投资1.6亿,占地140亩,由开源山羊养殖储备交易中心和农产品蔬菜加工物流交易中心两部分组成,项目建成后有利于我镇农业健康向上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深加工高品质方向进一步发展。

(五)配套设施着眼于高标准。

配套设施是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更是小城镇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其虎公园,位于我镇中心区,南京路两侧,占地面积约65亩。其中水面占45%,以传统园林营造手法进行水系地形的处理和对公园的功能分区,结合污水处理设施,既为镇区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场所,同时又能够蓄洪防旱、净化水源、调节气候。

(六)征收工作着眼于高水平。

我们严格按照要求,加强了对土地的管理,落实了责任制,积极有效地按照上级部署开展土地征收工作,土地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新途径,引导村民集聚式生活。通过对村庄建设用地进行充分整合利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征地、统一拆迁、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分步实施、配套建设的集中统一建设方式,使得资源得到进一步集约,安置区配套更加完善。

二、村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镇区街道建设缺乏统一标准。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改善居住环境的愿望较为强烈。人民路作为我镇主要街道贸易交流多,居民比较富裕,先后都建起了楼房,因此我镇镇区街道房屋建设一段时期内存在任其自由发展的现象。同时,人民路商铺也较多,商铺招牌也存在颜色各异、随意搭建等问题,无序、杂乱、不协调、缺乏科学性等问题相继出现。同时,原有镇区规划未能及时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缺乏城镇建设体系系统规划,现有的规划设计跟不上建设发展需求的情况日益凸显。突出表现就是在建筑风格的运用杂乱无章,建筑的整体风格和周边的环境不协调,缺乏美感,同时建筑房屋还出现各自为阵,缺乏统一协调,影响我镇形象,无法满足城镇建设发展需要。

我镇目前的房屋建设多沿街而建,呈现商贸和居家相结合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镇居民的居住环境。调研中还发现有些家庭的住房用地面积严重浪费,土地利用率低,从面积来看已经超出了单纯住房的需要。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城镇化的发展,土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土地紧张局面也必将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减少浪费。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居民楼的规划建设就显得举足轻重。

(二)基础设施不完备,相应配套不完善。

从调研中看出,当前我镇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但是在道路照明、污水排放、垃圾处理、集中供水等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尚不完善。镇区主干道路人民路尚存在照明设施不全的情况,给人们晚间出行带来一定不便。我镇下辖村农李、卢塘、南运河等村庄仍无污水处理设施,吴集村尚无集中供水,谭坝、渡口、葛庄等村仍无公共厕所。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还是经济布局合理化的前提,更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基础设施的不完善影响我镇居民人居环境的提升,同时影响我镇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三)建设投资融资存在一定难题,影响项目推进。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其建设水平的高低,决定或影响着城市功能发挥的。我镇当前基础设施处于供给不足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状况,当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国内生产总值比值低于世界银行对发展中国家提出的3%的比率建议,凸显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情况。建设资金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我镇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的瓶颈,而当前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导致其资金短缺的主要原因。目前我镇基础设施建设融资存在的问题主要有: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过度依赖债务收入,财政负担过重;价格形成机制滞后;。仍然存在的“所有的基础设施都由政府来投资建设”的传统理念大大制约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影响基础设施建设的健康发展。

(四)管理滞后,城镇建设后续维护不足。

建设一个小城镇,造几幢房子、修几条路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把小城镇规划好、管理好。就调研的情况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城建办、城管办等部门由于各种原因不能充分履行职能。城建办人员少,以致在小城镇建设过程监督无法面面俱到;城管办行政执法难,小城镇配套设施建设落后,群众环保观念落后等造成小城镇环境较差,城管人员执法难度加大,即使通过强行清除干净,但保持难。二是部分群众卫生意识和环境意识淡薄,不文明行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加上一部分群众的不良习惯,乱摆摊点、乱堆乱放、乱扔垃圾、乱排污水的问题时有发生,环境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三、解决问题的办法。

科学定位,高点规划,全面拓宽发展空间。

以现有修编总体规划为前提,紧紧抓住规划龙头,按照准确定位、合理布局、集约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完善对工业园区、商住区和居住区的规划,同时抓好村庄布点及建设规划的顺利实施,使得镇村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从多角度进行深入研究,制定合适的发展远期目标、近期目标,确保规划能够顺利实施。

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小城镇建设调研报告问题篇十五

按照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为加快我县小城镇建设步伐,努力实现好全省20个重点小城镇和全县三大工业园区之一的建设,进一步加快天星城镇集镇建设步伐,通过走访调查,对天星城镇建设情况作如下综述。

一、基本现状。

天星城镇位于洛泽河岸边,距县政府所在地31公里,距国道213线公路和滇川要道昆水公路10公里。内昆铁路、大(关)彝(良)公路沿洛泽河临街而过,境内有全县最大的物资集散基地和年客流量达18万人次的大关火车站。镇政府所在地有城镇居民及外来人口8000余人,主要生存方式为经商、外出打临工、贩卖小农产品,集镇主城区面积1.2平方公里,集镇长远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天星集镇已被列入全省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之一。近年来,党委政府始终把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作为城镇建设的重要工作来抓,全面促进了天星小城镇建设的发展步伐。

(一)领导有力,规划到位。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快实施中心城镇建设战略,将小城镇建设工作列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为深入扎实地抓好城镇建设工作,党委政府严格机关干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能职责,加强对城镇建设与管理的领导,形成上下联动、有效协调的组织机构网络,使集镇建设工作呈现出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良好局面。二是紧紧抓住我镇列入全省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之一和被县委、政府列为全县三大工业园区之一的机遇,制订城镇建设长远规划,快速推进小城镇建设,完成了《大关县天星镇省级重点小集镇建设五年规划》;委托重庆仁豪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田坝小区、朝营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已制作完毕。

天星镇把小城镇开发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摆在重要位臵,坚持把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第三产业结合起来,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结合起来,以“三大体系”建设为抓手,千方百计膨胀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加快小城镇建设进度。

1.加快大关站物资集散基地建设。把建设作为聚集资金、吸纳人流、物流、信息流的蓄水池,作为带动城镇发展的重要途径。2.加快市政服务体系建设。政府新办公大楼建设主体工程封顶,办公条件很快会得到改善;投资300余万元的集镇净水处理厂完成工程总进度98%,实施集镇供水二期管网改造工程即将设施;天星镇政府驻地至镇完小路面硬化工程进度过半;委托昭通市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完成了天星集镇、田坝小区、朝营小区1:500地形图测绘。

3.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朝营新区和田坝新区建设性详规已初具雏形,随着招商信息的发布,积极引进投资商开发建设,水富县城建地产开发经营有限公司对田坝新区的开发已经破土动工,新区的建设将有效使集镇面貌及配套设施将逐渐得到改善;正式启用个体户出资建设的南马砍临时停车场和临时农贸市场,有效缓解集镇交通和市场压力;积极协助县政府申报彝岔二级专线建设,进一步提高我镇交通区位优势,促进城镇经济发展。

4.环境卫生逐步改善,城镇面貌彰显发展活力。一是组织水管站等单位对全镇范围内的饮水资源和河道安全隐患做了初步统计和全面检查;二是加大山体、大气、土壤等方面的污染治理,邀请有关部门专家对矿山、企业、工厂排污设施进行实体检查,有效查处和整治不达标排污单位;三是成立了15人组成的天星镇综合执法大队,每天实行8小时巡逻,对集镇交通主干道实行综合管制,对乱停、乱放、乱堆、乱占等现象进行了彻底整治,进一步规范交通秩序,改变集镇面貌。

二、存在问题。

(一)历史遗留问题严重。

天星镇经过领导换届,负责人调离等情况,一些未及时解决的问题,造成和累积成了难以解决的纠纷和矛盾,给城镇建设带来了一定的阻碍,影响了城镇的健康发展。

(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镇政府财政首要任务是保证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投入,对小城镇投入缺口较大,社会资金投入潜力还没有被充分激发出来,断断续续的投入现象普遍。

(三)市场发育程度低。

虽然市场数量较多,但是规模普遍偏小,对周边地区的吸引力不足,销售产品结构单一,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

(四)小城镇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没有建立适应小城镇发展要求的住房、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险等制度,小城镇的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等功能不强。

(五)城镇管理和环境建设还需加强。

文化氛围不浓,缺乏文化推动力。未能充分挖掘和利用历史文化传统,导致城镇文化底蕴不足。

(六)集镇基础建设薄弱,小城镇建面临许多困难。三、对策建议。

在今后的工作中,天星镇将把发展旅游业,壮大特色产业、建设物资集散基地作为党委政府工作的总体目标来抓,把小城镇建设与改善投资环境相结合、与改善居民生活环境相结合,重点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眼提升城镇品位,开发旅游产业,致力于可持续发展。

(一)实施全镇总体规划,搞好村庄整合。

把全镇16个行政村纳入城镇建设规划,以城镇居住区为中心,以点带面,加强城镇与农村之间的联系,开启镇村交融的大门,使之成为镇村互通有无、完成市场对接的平台,有效地促进镇村信息交流,较好地发挥镇村人力资源双向流动中的纽带作用,促进镇村人才有序合理流动,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形成。

(二)加快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小城镇镇经济发展。

一是把小城镇发展与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起来,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和加工生产,提高产业层次和附加值,延长产业链条,培育煤焦化特色产业,促进产业集群的尽快形成。二是依托农业、养殖业,发展特色城镇。发展小城镇,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依托自身区位、产业、资源等优势,搞好发展定位,避免雷同化,小而全。三是鼓励农民带资进镇务工经商,发展具有地方优势和特色的工业重镇、商贸集镇,增强城镇自身的经济活力,发挥其集聚各类生产要素,完善市场体系的作用。

(三)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以城区供水、集中供热、污水处理和道路改造为重点,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实现城镇道路硬化率达100%,集中供水、供气率70%以上。

(四)认真实施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加大小城镇人口聚集的速度。

加快建立社会保障制度,提高进镇农民社会保障水平。探索建立与城市对接的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对进镇务工、转为城镇户籍后的农民,实行与城镇劳动者一样的就业政策,准予参加城镇社会保险。

(五)探索良好的投资体制。

实行政府投资与社会投资相结合,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转变。树立“面向市场,依靠社会”的筹资新观念,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力推进投资体制和建设方式的改革。改变以往政府单一投资体制,变为以政策扶持和政府部门资金投入为导向,社会各界参与,运用市场经济机制运作的多元投资体制。按照国有资产授权和市场化运作模式,建立多元化投资公司,以投标、发包等社会化开发方式参与小城镇开发建设及其它生产经营项目的经营。

(六)加强和改进城镇管理工作。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把小城镇建设、管理与开展城镇先进单位、文明市民的评选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居民的文明意识。突出抓好违法违规建筑、环境卫生、市容市貌、交通秩序、户外广告、专业市场等专项整治,规范行人通行秩序,提高绿化、亮化、净化、美化水平,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积极推进社会文化进步。加强文化理念设计,营造蕴含个性文化气息的空间。

妥善解决城镇建设用地的供需矛盾,适度扩大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一是加强城镇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管理,搞好城镇建设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计划的衔接,在土地利用计划中应优先单列和安排重点小城镇建设的用地指标。二是鼓励和支持对城乡和工矿企业土地进行整理和复垦,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三是健全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制度,允许承包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转让。四是逐步完善土地租赁以及土地臵换、农村宅基地管理、乡镇企业用地、集体土地流转管理和开发区用地管理等方面的政策。

(八)尽快落实政策指导意见。

建议尽快正式出台加快重点小城镇建设具体的可操作的政策措施,为城镇建设管理提供政策保障,对城镇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有理有据的予以解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717949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