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秋暝教案(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2:09:13
山居秋暝教案(通用12篇)
时间:2023-11-25 22:09:13     小编:文轩

教案的评价标准应该明确,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教学活动的效果等方面的评估。良好的教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能力。教案的范文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教案的结构和内容安排。

山居秋暝教案篇一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高中语文教材第三册《近体诗六首》之《山居秋暝》。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分析、教法与学法、课堂设计等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近体诗定型于唐代,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几种。这种新诗体的出现,给诗人们驰骋才力、抒发性灵开辟了新的途径,也大大地拓宽了诗的题材。本课所选的六首诗是唐宋著名诗人的名篇。

王维的山水名篇《山居秋暝》,于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诗歌的重要艺术手法,是心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运用比兴手法,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从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出发,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特点,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我国诗歌的发展史,特别是近体诗的发展情况及体例(如节拍、对仗、押韵等)。

2、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方法。

3、了解诗歌的常见表现手法。

4、掌握诗人的精湛构思和独特风格。

能力目标。

1、多诵读,多推敲,理解诗中的言外之意。

2、了解常见的艺术手法并运用其解读古代诗歌、体味意境。

3、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德育目标。

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1、了解创作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体会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古代诗歌特别是近体诗的诵读与鉴赏常常是合二为一的。教学时应特别注意让学生作好课前预习,在反复诵读中自行揣摩诗句含义及艺术特色,为课堂教学作好准备。另外,在鉴赏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的基础上,给学生讲一些诗的句法和章法,格律常识等,但不要讲的过多、过深。

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运用多媒体课件等辅助教学手段进行教学,突破教科书、黑板、粉笔的局限,加大课堂的信息容量,渲染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声像创设的情景中得到感染,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在理解诗歌意境的基础上进行写作训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深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诗歌,到了唐代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迎来了她的第一个高峰。诗人灿若星河,作品浩如烟海,风格异彩纷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走进诗人的心灵世界,感受他们卓尔不群的艺术才情。

(二)解题(多媒体显示有关知识)。

1、近体诗。

(三)诵读。

1、播放诵读录音。

2、正音指导。

3、介绍诵读技巧。

4、学生诵读。

(四)品味鉴赏。

1、疏通诗意。

2、体会意境。

3、想象训练(学生写作)。

4、理解“诗中有画”的风格,感悟优美意境。

5、理解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五)小结。

(六)练习。

山居秋暝教案篇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啊!又由于这里人迹罕到,“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隐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挥洒,毫不着力。象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一般人所能学到。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实际上通篇都是比兴。诗人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山居秋暝教案篇三

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一、导语设计。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

(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四)品味鉴赏,具体分析诗歌。

1.品味鉴赏,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空山新雨明月松林。

清泉竹林莲石。

浣女渔舟。

(2)感受此诗的图画美(先请同学简单叙述,再由教师描述)。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空山秋雨图。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二幅“明月松间照”——明月松林图。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清泉石上流”——明月清泉图。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浣洗晚归图。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第五幅“莲动下渔舟”——月夜采莲图。密密的荷叶纷纷倒向两旁,莲花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顺流而下的渔舟正轻盈地穿过荷花丛,弄乱的荷塘月色,划破了大山的宁静。

这五幅画面总合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衣村女的笑声,渔舟穿过荷丛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有声有色,有景有人,有静有动,构成了清新秀丽的乡村生活图景。

2.具体分析,领悟诗歌主旨。

(1)诗歌第一句说“空山新雨后”,诗中明明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说它是空山?

明确:因为山林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道山中有人了,所以更显得空了。“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在王维诗中“空”字出现频率之高,如:

“借问襄阳老,江山空蔡州”《哭孟浩然》。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酬张少府》。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2)颈联的词序可以作怎样的改动?改了好还是不改好?为什么?

明确:可以改为“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改了不如原来的好,因为一来是为押韵的需要,二来这样才符合生活的实际,因为浣女是隐在竹林中,渔舟被莲叶遮蔽,听到竹林内的喧闹声才知道浣女,看到莲动才看到渔舟,这样写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三是可产生“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增添情趣,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3)颔联和颈联写得十分热闹,这和作者要创造的寂静、宁谧的环境是否和谐?为什么?

明确:和谐。浣女、渔舟的热闹,正是为了烘托出山村环境的寂静、清幽。如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一样。人们从这些热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遍勃勃生机。有动有静,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王孙自可留”关于王孙的典故:《楚辞·招隐士》中有“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里反用其意,意谓任它春芳尽,王孙也可久留。诗人被雨后秋山诗情画意的景物深深陶醉了,他情不自禁地感叹:芳菲的春天已经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眼前这秋天的山野也别有一番景象,也一样的美好。“随意春芳歇”只是作陪衬,而真正的重点则是“王孙自可留”。这句话是本诗的主旨句,表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满足之感,深化了主题,同时也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四、课堂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新宁静的雨后山村图,一幅优美的山水画:清幽的山景,淳厚的民风,这正是他理想中的生活环境。他不忍离开,回到官场上那种纷纷扰扰的生活中去,表现了诗人热爱大自然,陶醉于闲适恬淡的生活情趣。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想归隐山林的强烈愿望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五、作业布置。

尝试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优美的散文。

附:板书设计:

王维。

空山新雨明月松林自然美。

清泉竹林莲石诗中画。

浣女渔舟——生活美。

山居秋暝教案篇四

1.品读王维诗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诵读课文。抓住意象,品味意境。

3.对王维思想的了解。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思考:被苏轼称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人是谁?(王维)。

二、走近王维。

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著有《王右丞集》。

王维多才多艺,诗、画、音乐都很有名,受佛家、道家思想影响很深。

三、诵读:。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四、初步感知:

1.这是一副以什么为题的画呢?诗题中“山居”、“秋暝”分别是什么意思?

“山居”:山中的居所。“秋暝”:秋天的傍晚。

本诗写秋天傍晚的山景。

2.抓住意象。

空山新雨后,时间、地点、天气(背景)。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景物:月、松、泉、石(主体)。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人物:浣女归、渔舟下(主体)。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诗人愿望(抒情)。

王孙自可留。

3.发挥想象,联想意境。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村晚景图。请抓住意象极其特征,通过创造性想象,补充形象,再现画面,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这幅图画,尽可能描绘细致、语言优美。(提示: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雨说停就停了,村庄被冲洗得清清爽爽。袅袅娜娜的炊烟似山间某寺院敲响的晚钟,在秋天微凉的空气里缓缓游动。

偶一抬头,月亮不知什么时候挂在了枝头。晶莹的光辉,在松针的锋芒下,碎得满地都是。一些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流向远方。

溪边。竹林摇响了几声喧笑,月光下,一群长发飘曳的少女提着浣沙的竹篮,走进了各自的柴门。今夜,又有人会被梦中的王子拥进新房。

一阵渔歌牵动了莲荷,水波荡漾的河心,收网的汉子,驾着满仓沉甸的收成穿过夜色,沿流而返。他们知道,无论何时踏进家门,总有一盏灯将温暖到天明。

时光如水,春芳消歇;滚滚红尘,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真的好想做一个隐者,从此万念俱寂,醉卧山间,不究世事。惟把这份淡泊,这份纯美,这份幽静而飘渺的景致,留在生命的最深处。

五、深入鉴赏。

“空山”如何理解?

“空山”的理解。

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

心境:空明。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陶渊明《归园田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陶渊明《饮酒》。

2.“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美在哪里?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诗句中蕴含了哪几组对比?

动静、声音、上下、远近、色彩、刚柔等。

相对、对比中,景是和谐的,主要特点:幽清、明净。

3.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景是和谐的,那么人加入又如何呢?下。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这是诗人理想中的生活环境:风景清幽、民风淳厚。

诗人厌恶污浊的官场,这里安静、淳朴的生活是他的生活理想,他又深受佛道思想影响,所以选择隐居。后人称之为“诗意的生活”、“诗意的憩居”。

4.由诗中所写景与人来看,诗人追求的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景清幽、明净,以物芳而明志洁;

人淳厚、朴实,广人相而望政通。

王维追求的是宁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

宁栖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呕见王侯。――王维。

六、扩展阅读。

――作者希望他自己以及他的`各种朋友都能摆脱世俗、欲念的束缚,建构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和真诚、相知的人际关系。

七、课后思考:

除了隐居,有无更好的方式?

隐居是不是逃避?试与屈原比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山居秋暝教案篇五

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空寂,清新,幽雅的环境。

颔联颈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明月松间照(静),清泉石上流(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视觉、听觉结合:竹喧归浣女(听觉),莲动下渔舟(视觉)。

总结:不仅是诗中有画,而且是有声的画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生活美。

3、面对如此美景诗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热爱田园生活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喜爱和满足心情。

一、几个问题。

1、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浣女”“渔舟”的活动是为了反衬山的幽静空旷;山中树林茂盛掩盖了人们的活动;这是诗人的感受,这里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供参考)。

2、关于“王孙”可以直一般贵族子弟也可以指诗人隐居之人。

补充:

1、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他继承和发扬了谢灵运开创的山水诗而独树一帜,使山水田园诗成就达到高峰,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由于他常以一位禅者的目光览观万物,才使他的诗有了一种其他诗人所难以企及的静美、澄旷、寂悦。特别是他在描写大自然中一刹那间的纷纭动象,是那样的清净与静谧,禅韵盎然,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以及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等,往往荡涤读者之胸襟,给人以恬淡宁和的无尽遐思。苏轼赞他“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山居秋暝》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

王维思想:王维,父亲早死,母亲笃信佛教。二十岁中进士,可是仕途多舛,中年遭遇挫折,逐渐走上了明哲保身、远祸自全的道路,思想日趋消极。从开元二十八年(740)到天宝三年(743),王维先隐终南山,晚年又在陕西蓝田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山居秋暝》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

2、略说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源于老庄哲学,成于渊明手笔,继于大谢(谢灵运)小谢(谢眺),盛于唐代王(王维)孟(孟浩然)。山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3、这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歌,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描绘了几幅优美的画面?请大家在课本上划出具体的意象,并用“——图”给每一幅画面命名。

山居秋暝教案篇六

知识目标:深刻理解王维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初步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诗人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创作风格,感受诗中的图画美。

教学难点:领悟诗歌主旨,感受诗人的高洁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精神。

教学方法诵读、问答、情境教学相结合。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在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两首古体诗之后,今天我们转入近体诗的学习。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他们的山水田园诗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

二、作者简介。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著有《王右丞集》。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其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课文讲解。

(一)讲解近体诗的相关知识。

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时间分界为唐代,唐以后的诗称为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等几种,在字数上有五言,七言两种。近体诗的句式一般是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奏单位,每一个节奏单位相当于一个双音节词或词组,音乐节奏和意义单位基本一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二)根据注释,疏通文意,把握节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三)诗歌解析,以整体把握诗歌。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时间、地点、天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月、松、泉、石)。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浣女归、渔舟下)。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愿望)。

(四)品味鉴赏,具体分析诗歌。

1.品味鉴赏,感受诗中图画美。

(1)意象作为一首诗的主题和作者思想的载体,在历来的诗词鉴赏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何谓意象呢?意象是指在作品中饱含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

提问:找出诗中有哪些意象。

明确:空山新雨明月松林。

清泉竹林莲石。

浣女渔舟。

山居秋暝教案篇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阅读上面这首诗。诗中描绘了几幅画面?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这首诗描写了六幅秋山晚景图。

b、这首诗描写了五幅秋山晚景图。

c、这首诗描写了四幅秋山晚景图。

d、这首诗描写了三幅秋山晚景图。

[说诗]。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开元九年(721)进士。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官至尚书右丞。有《王右丞集》。王维是唐朝擅长写山水田园诗的高手。其诗的特色是“诗中有画”(《东坡志林》),这与他精通绘画、音乐颇有关系。《山居秋暝》就是王维隐居辊川时,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绘的五幅清新秀丽的秋山晚景图。

第一幅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绘的是初秋的傍晚,雨过山青,空气凉爽,景色美妙,令人遐想。“空山”二字点明此处静悄悄的,宛如世外桃源。

第二幅是“明月松问照”。暮色苍茫,皎洁的.明月升上了天空,银色的月光透过松树的虬枝翠叶,星星点点地洒落下来。

第三幅是“清泉石上流”。清清的泉水淙淙地流泻于山石之上,在月光辉映之下,宛若一条洁白的绸布闪闪发光,随风飘荡,这是多么幽美的意境啊!

第四幅是“竹喧归烷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了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外。

以他下决心留在山中当隐士了。可见作者是用自然美来表现自己对理想境界的执着追求。

[解题] 。

这道题答案是b。所谓“画面”应有景物,有色彩。头两句有“山”与“雨”,第三句有“月”与“松”,第四句“泉”与“石”,第五句“竹”与“浣女”,第六句“莲”与“渔舟”,分别构成五个相对独立的画面。最后两句显然是议论,不属于画面。

山居秋暝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难点)。

教学安排:

一学时。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作者简介。

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王维字摩诘,太原人。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性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出示课题)。

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节奏停顿,语气语调)。

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故诗人并不孤寂。“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4、最后一联乃言志之语,自然万物盛衰荣枯已不为诗人关心,“自可留”是自可隐,顺应天性,恬然自适在结尾显露无遗。

5、小结。法国艺术理论家凡贝尔说:“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诗歌亦如此。此诗之“意味”在于诗人心中埋迹山林,闲适自足之真性情。中国古代也有“歌咏言,诗言志”的说法,本诗之志又体现在诗的景和画中,因此苏东坡曾评价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

6、关于“空山”。《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空”不光写出清幽安闲之境,也正是诗人皈依佛法之悠悠禅心,不是山空,是心空。

7、质疑和批判。黄培芳在《唐贤三昧集笺注》评“写景太多,非其至者。”

六、学生将此诗改写成散文短章,相互交流。

七、课堂迁移训练。(见课件,从略)。

作者邮箱:

山居秋暝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中所描写的山村景色,理解诗人的高尚情操并体会诗人向往隐逸生活的情趣。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于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品味法、互动法。

设计思想: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3.鉴赏王维的诗,了解其诗歌风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看黑板上"亦诗亦佛,佛性为诗,诗入佛境;半隐半仕,仕不碍隐,隐在仕林。"从这幅对联来引出作者,使同学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接着再开始细讲作者和文章,中间不断联系这句对联,到最后使同学对作者和文章有更深更细致的了解。

二、解题。

介绍王维。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维是人才"之说。王维不仅是公认的诗佛,也是文人画的南山之宗(钱钟书称他为"盛唐画坛第一把交椅"),并且精通音律。是少有的全才。王维的写景诗篇,常用五律和五绝的形式,篇幅短小,语言精美,音节较为舒缓,用以表现幽静的山水和诗人恬适的心情,尤为相宜。维的大多数诗都是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水田园诗以描绘秀丽的山光水色,和谐的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寄托了作者因怀才不遇,或愤世嫉俗,或厌恶官场,或清贫自守而宁愿隐身山林,啸傲烟霞,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生活愿望。王维的这类诗的题材代表了唐代山水田园诗创作成就。

分析诗篇。

那么大家从诗歌的标题看出了什么呢?

明确:标题"山居秋暝","山居"即其隐居的别墅,点明了地点;"秋"点明了季节;"暝",傍晚,点明了具体时间;"山居",点明了地点,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猜测他肯定会描述秋天傍晚山村的生活情景。

三、通读诗歌,了解律诗。

1.那么大家现在听我朗诵一下,并注意断句和体会诗中的意境。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注意:暝(ming):夜色,浣(huan)女:洗衣服的女子,.随意:尽管,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整篇翻译:一场新雨过后,青山特别清朗,秋天的傍晚,天气格外的凉爽。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澈的泉水在岩石上叮咚流淌。

竹林传出归家洗衣女的谈笑声,莲蓬移动了,渔舟正下水撒网。任凭春天的芳菲随时令消逝吧,游子在秋色中,自可留连徜徉。

四、梳理诗歌。

1、第一幅是"雨后秋山图"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显静幽,夜幕降临,让人感受到秋意浓厚。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

要点:新雨--清空山--幽,首联交代节令天气,表现出一种秋日的雨后幽山碧翠的诱人之景。

问:"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么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实为静,人静,树静,水静,山静,让人心也静,这种静中透出的是一种心的空明与纯静。所以空山不是空空的山,而是宁静的山,纯明的山。环境:无人(无达官贵人)、无声(无尘世喧嚣)。"空山"两字点出了山谷的幽静,颇有世外桃源之感,写出了景色的美妙,作者的向往。

心境:空明。空"理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所谓"空"是说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虚幻不实。王维受其母的影响,通过接触禅宗,对佛教有了深刻的理解。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在诗人的眼里,一切胜景浮名都不过是一"空"而已!

2、第二幅是"清泉映月图",颈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月光、清泉给人一种明静清幽的感觉,使作者沾染尘世的污浊得以洗涤。

明确:不是。前者呈现于视觉,写穿过松林的皎洁的月光的空明,后者呈现的是听觉,写潺潺的流水的灵动.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要点:此句自上而下表现出一幅极美的"清泉映月图",神圣肃穆。一静一动,一色一声,和谐安适。"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江湖。

3、第三幅是"浣女夜归图",颔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传来欢笑声,原来是洗衣的浣女少女们的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从静态变为动态,从安静转而喧嚣。开始出现人的踪迹,构成了一幅完美的乡村生活图景。

问:本句本应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为何写成如此?

明确: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竹、莲都是高洁之物,渔舟,浣女写乡居的安逸,体现了乡村的生活美。

为何先写"竹喧"再写"归浣女",先写"莲动"再写"下渔舟"?

明确: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本句以"喧"来反衬"静"。和"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在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现出作者向往的生活。

明确:山村的自然美:明月、青松、清泉、白石、翠竹、青莲--清新、宁静。

村民的生活美:淳厚朴实、勤劳善良、和平安乐。

景、人的组合,是完整的田园生活图景,景、人和谐统一。(天人合一)。

2.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人来自官场,来自社会,属于"王孙",王孙本是贵族的后裔,这里指却指代隐居的高士。

"自可留"其实就是"自可隐"的意思,体现了本诗的主旨,体现了作者对"山居"的领悟,欲摆脱尘俗,顺应天性,归隐山林。

诵读指导。

1诗的首联点题,交代时间、地点,可用叙述口吻读。

2颔联、颈联是诗的主体部分,写的是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六、板书设计。

王维-诗人、画家、隐士。

诗中画画外意。

雨后秋山图。

自然美远离尘俗。

超然淡远。

浣女晚归图--生活美。

山居秋暝教案篇十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领会近体诗的艺术特点。

2、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难点: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教学时数: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引入--复习诗歌的知识。

二、课文分析详细过程: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刘逸生《唐诗小扎》(有删改)。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也许只能是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你看: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渐,白鹭惊复下。(《栾家濑》)。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这一类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然而意境还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反而是构成这意境的主力。你能说不是有点奇怪吗?照我看来,这就是人们把王维的优秀山水诗和那些冷漠枯寂的作品区别开来,认为他的诗\"丰缛而不华靡\"的原因之一。

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丽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的是中间那四句。

中间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写出一片哀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

\"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

\"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

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暑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的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洋溢着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反而是相反相成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凄清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字灵舒),他在雁荡山时,曾写出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

\"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色。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认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得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然而,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有意描写枯寂死寂的话),只有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相反相成的关系,才不难理解王维的优秀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

在诗的结末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明自己愿意留在山中的意思。翻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许多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衰谢了。由他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楚山去的。收束了全诗,并点出作者作诗的用意。

三、背诵这首诗歌。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讲解《登高》。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课前故事引入。

(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棗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祈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

二、课文分析引导。

1、放音乐《二泉映月》。

2、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营造凝重的课堂气氛。

3、师再朗诵,学生跟读。

4、讲解:要想读好一首诗或一篇文章,你就把你自己当成作者,化身为其人,就当这首诗或这篇文章就是你自己写的。老师在读这首诗时就真是这样想的,我想我就是杜甫,就是那个老病孤独的杜甫。我就站在长江边上,衣衫褴楼,蓬头垢面,登高望远,怀想家乡,思念亲人,牵挂祖国,同时更凄凉地想自我人生,想自己这一辈子。

所以,读好一首诗,理解--这是首先要做到的。注意,所谓理解,就是理性地把握。(板书:理性地把握)这应是诵读好的一个前提。

3、启发式教学:(1)今天我们学的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

(2)各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

(3)十四字写六种景,什么特点?

我们为什么不把它想像成一只欢乐的呢?而且大家为什么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

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要求学生对老师的示范,既要听,又要看。(师生共读)。

(6)颌联,写了几种景物?

由落水,我们想到什么?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

生命怎么样?长久还是短暂?

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

所以,他又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读的时候,大家应该把这种豁达、坦荡,那种气魄读出来。应该读得昂扬一些。站在长江岸边面对汹涌的波涛,目光远望,音调略高。尤其\"滚滚\"二字应该读出磅虑的气势。待到这里,已经是第三句了,前三句一直低沉,此时应该高昂一些。

5、集体背王维诗《九月九回忆山东兄弟》。

6、讨论杜甫的人生。

三、根据本课的学习,自学其余几首近体诗。

1、学生自学。

2、每首诗歌指一名学生分析讲解,其余学生讨论是非。

四、课后小结和作业 。

1、小结课文内容。

2、背诵全诗。

山居秋暝教案篇十一

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涣女,

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

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

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宫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石头城。

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锦瑟。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临安春雨初霁。

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沙,

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

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听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

犹及清明可到家。

山居秋暝教案篇十二

自东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开创山水田园诗派以来,深受一些优秀诗人的称赞。到了唐代,它开始受到人们的推崇,王维、孟浩然就是这一时期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作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一首诗。

二、近体诗简介。

参书p56。

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他们的区分源于唐代,分为律诗和绝句:

律诗    诗体名。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故名。起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初。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分五言、七言两体。简称五律、七律。亦偶有六律。每首十句以上者,则为排律。绝句    即“绝诗”。亦称“截句”“断句”。诗体名。截、断、绝均有短截义,固定格仅为四句,故名。以五言、七言为主,简称五绝、七绝。也有六言绝句。唐代通行者为近体,平仄和押韵都有一定。我们学习的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三、诵读提示。

1、诗的首联写的是傍晚时分小村的旖旎风光,同时寄托了诗人闲适的感情,应当用轻快的调子诵读。

2、末联均是陪衬,对句“王孙自可留”是全诗的主旨所在,要用肯定的语气缓缓读出。

四、教师范读,学生自读。

五、介绍王维及。

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山西永济)人。开元九年(721)进士。累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晚年闲居蓝田辋川。诗与孟浩然齐名,称为“王孟”。前期写过一些边塞诗,但其作品最主要的是山水田园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苏轼曾赞:“味摩诘诗,诗中有画;观摩诘画,画中有诗。”著有《王右丞集》。

是王维晚年闲居蓝田辋川是写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秋日傍晚雨后山林的秀丽景色,表现了诗人乐于隐的生活意趣,清新而极富生气的氛围中,表现出诗人洁身自好的品格,堪称王维诗的代表作。“山居”是山中居所,“秋暝”是秋天的傍晚。

六、明晰诗意。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译:空旷的山野一场秋雨新降,傍晚的天气显得格外凉爽。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译:静静的月光把松林照亮,清清的泉水在石上流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译:姑娘们洗罢衣服,笑语喧哗地从竹林里回家去,渔船顺流而下,水上莲叶便摇动起来。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译:春花春草,任凭它枯谢吧,我要留下享受这无比风光。

七、总体赏析提示。

可从光、色、形、静态、动态等方面展开联想。

第一幅“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初秋的傍晚,山雨初霁,万物一新,树木繁茂, 空气清新,高山寂静,宛若世外桃源。

第四幅“竹喧归浣女”。竹林里传来一阵银铃般的笑声,那是一群勤劳淳朴的山村姑娘刚洗完衣服,披着月光笑盈盈地归来了,也许她们正为什么开心的事儿在竹林里嬉戏追逐着,笑闹声传出翠竹林外。

明确。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作者用清新自然的笔调,勾画出一幅有声(泉声)、有色(青松)、有动(泉流)、有静(月照)的幽静雅致的山间月夜图。上句侧重写空中,下句侧重写地下,各个景物非常协调,组成一个立体感很强的完整画面。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1)上句写女子,先声夺人,先闻其声、后见其人。诗人先写“竹喧”“莲动”,是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情画意。(当然,还有平仄押韵方面的考虑)。

(2)以“喧”来反衬“静”。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们从这些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

3、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诗人曾属“王孙”,来自官场、来自社会,而今别居辋川。从“误入尘网中”到“复得返自然”,一个“自”字表达出诗人独特的“山居”领悟,更显秋韵之图乃是对羁绊人性的官场社会的强烈反驳。“留”者“居”也,而之“居”不仅有自然的深情召唤,更是诗人心灵的驻足。正是在这种精神背景下,为世人所景慕的“春芳”在诗人眼中就显得不足为怪了。

九、概括四联的内容(板书呈现)。

目的。

了解诗中的意象,便于记忆。

首联:时间、地点、天气。

颔联:静景。明月、松、清泉、石。

颈联:动景。浣女归家,渔舟顺流而下。

尾联:诗人的愿望。

十、如何理解这篇诗作的意蕴?

明确。

春芳虽歇,秋景也佳,雨后秋山的明快舒朗、清新鲜洁,寄托的是诗人一种恬静悠闲的归隐之心。秋,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重要意象,这个意象往往具有枯竭衰败的悲秋含蕴。如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零落露为霜。”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李白《秋浦歌》“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王维却挣脱了悲秋的传统审美视野,营造出了一个别开生面的“清腴”(沈德潜《说诗啐语》,意谓风清质腴)雅洁、自由轻灵的慕秋意境,颇具创造性,这是我们在欣赏这首诗时要把握的第一要略。如同我们在欣赏朱自清《荷塘月色》一样要留意,写荷、状月之文枚不胜数,而将二者对举为一个意象的乃朱先生首创,明晰了这一点,欣赏时才能探其门径、得其精髓。

十一、作业 。

背诵这首诗,并预习《越中览古》。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08586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