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5 23:08:09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范文(14篇)
时间:2023-11-25 23:08:09     小编:紫衣梦

总结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做出调整。总结要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和思路,让读者有所启发和思考。总结范文中的思路和结构可以为我们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一

物各有性,人各有才,共存相生,百味纷呈。

俗话说得好;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人也是一样,就算是同卵双胞胎,也会在性格、特长等方面展现出自身特性。“凡世间万物,性本不一。”但正是因为万物各有不同,我们才能看到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万物趋同只是让世界变得单调而索然无味,“君子不器”也不适合所有人,因为不必为了别人的眼光或其他原因放弃自己。

海洋中有两种生物,一个石海葵另一个是寄居蟹,它们的互利共生就是很典型:寄居蟹常在壳上携带一个或多个海葵,因为海葵会用有毒的触手攻击那些接近它们的动物,从而保护寄居蟹。而因为海葵以浮游生物为食,四处行走的寄居蟹也为海葵的捕食提供了方便。这两个原本毫不相干的生物,因为发现了自身和对方的优势,实现了合作共赢。

物如此,事犹是,人亦然。个人能力再强也无法担尽天下之责,像美国队长那样“以一当百”的超级英雄毕竟只存在于人们的美好想象之中。电影《红海行动》中的蛟龙突击队并不是靠单兵作战能力击败的恐怖组织。他们几个队员各司其职,各有所长,却又配合的默契巧妙,正是这样的和而不同,让他们攻克了一个个难关,最终完成了任务。

那么要如何实现这种和而不同呢?自然需要每个人把握好自己的人生,去扮演那个最适合自己的角色,寻找能形成互补的伙伴,摸索出一套共生之道。“人生如戏”需要的是形形色色的角儿,而不是千篇一律的腔调。

正如没有人能脱离于集体而存活,也没有国家能超脱于世界而强盛。在“全球化”趋势愈发明显的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并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并存,各个国家唇齿相依。想要在这种国际环境里发展生存,应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这样顺应人们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期待,才能让向往世界和平的图景变成现实。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二

丝瓜和肉豆都是藤蔓植物,依靠柔韧的卷须或缠绕茎攀缘着其他支撑物向上生长,两者一旦靠得太近,就会纠缠在一起,很难分开。所谓“剪不断,理还乱”,如果试图对它们进行“强拆”,无视自然规律,不计后果,极有可能适得其反。这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是一个道理。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生命个体,谁也不可能离群索居。置身于亲情、爱情、友情等现实生活的圈子,甚至与陌生人打交道,难免不会磕磕绊绊,发生摩擦。在处理这些矛盾纠纷的时候,如若不是大是大非的原则性问题,最好的办法不是争个你对我错,而是要智慧圆通,化干戈为玉帛。否则很容易激化矛盾,弄得鱼死网破、两败俱伤。

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和屠格涅夫早年结成了朋友,他们性格不同,文艺观念也存在差异,两人纠结于此,竟因很偶然的一件小事大打出手,割袍断义。绝交十七年间,两个人都经受着内心的痛苦煎熬,深深自责。所幸后来他们恢复了通信,互相检讨,尽释前嫌,言归于好,伟大的友谊一直保持到生命的剧终。两位大文豪的交往故事至今仍然是世界文坛佳话。而因发现“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位科学家,在排名先后的问题上互不相让,彻底翻脸,终致合作关系破裂、分道扬镳,之后谁也没有取得超越以前的科学成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如果一味紧盯矛盾,往往兄弟阋墙,朋友分手,夫妻反目,同事成仇,问题不但没有得到妥善解决,而且还将影响个人情绪、家庭关系、社会和谐、事业进步。

在为人处世方面,古人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至理名言。郑板桥说:“难得糊涂。”难得糊涂不是丧失立场毫无原则,不是圆滑处事,而是小处不纠结,大处不糊涂。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是人类和睦相处的基本准则,既注重内外统一的“和”,更强调个人主体性的“不同”,不是相害,而是相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学术观点上存在一些分歧,生活中也有嫌隙,但是他们为了创建全新的学说而并肩战斗,从而赫赫闪耀在现代哲学史上。很多时候恩格斯会被马克思的英名所掩,但前者的成就也是无法抹杀的。他们是偶烛施明、相因而成大光的典型例子。

虽然世界这么大,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首先是人与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才能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环境,使得个人的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才能像丝瓜和肉豆两种植物一样,虽然纠缠在一起,却互不干犯,本着各自的生长习性顺其自然地生长,显出一派生机,欣欣向荣,最终开出各自绚烂的花,结出各自丰硕的果。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三

在博物馆的书法展览中,我被那些极具气韵的展品震住了,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突然间一幅作品映入眼帘,它单个字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却别有味道,形神俱佳。我有些看呆了。

“那是郑燮的字。”一个沉沉的声音。我转过头去,是一个笑眯眯的老爷爷。

我禁不住感叹道:“这字太美了,虽然不似柳体欧体的正统,但不妨碍它独特而一体的美,真不愧为扬州八怪之首郑板桥之作。”

老人笑了起来:“这就是中国和而不同的大智慧啊。单是从一副小小的书法便可看出。每一个字歪歪斜斜,似乎并不美观,但将其融为一体,却具有极强的包涵一切,蕴藏万物的能量。”

“这是一种具体意义上的大同,即容纳一切不相同的和吧,”我说道,“这种和不是强制所有事物的同一,反倒是名美其美,美人所美。”

老人点点头,指着面前一幅幅作品:“你看,板桥的字,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中华智慧又何尝不是如此。它从没有具体的范式,没有统一的索求,古人将他们的智慧,放开于我们面前,任由我们一窥其所有,将各种文化,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看看你眼前每一幅传世佳作吧。每一幅都拥有其特殊的韵味,即使如板桥这般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也是脱胎于最本源的精神。”他突然停下笑笑,“大概从仓颉造字就赋予了这种能量吧。”

我思索着,说道:“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人应该也是如此吧。只有获得和的力量,才能如此地将个性极强的字,幻化为一体。和而不同,就意味着存在不同,不,必须是不同,只有如此,才能不刚愎自用,局限于自己狭小的空间内,看不到一切,也没有气度感受这一切。”

“所以有人说郑燮的书法是不可无一,也不可有二的。”老人回答道,“他便是那个唯一,便是那个不同。你看看那些大家的字,金农、八大山人、张旭,狂放与收敛并存,刚健与阴柔并存,看似如此个性鲜明,但他们同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个脚印,一脉相承。中国文化以其独有的气度包容着这些匠心独具的存在。”

“和而不同,我从没如此认真地思考过这样一幅字画所藏有的智慧。”我感慨道。

老人拍拍我的肩:“中华智慧从来不是什么虚幻的东西,它早已渗入每一个具象之中了。你好好看看。”

我沉浸于那黑与白的交替之中。当回过神时,转头再寻,老人已不见踪影。

[点评]今年高考作文看似一篇传统的材料作文,但是在文体要求上只有四个字:“诗歌除外。”所以,也不排除议论文之外的其他文体,例如此文这样的想象作文,就是成功的一例。除此以外,本文优点相当明显。首先,题目不同凡响:“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其次,“我”与“老人”的对话形式很好地对应了当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对话。再者,将郑板桥的书法艺术提升到“各种元素吸收并存于其中,最终臻于一种和的境界”的高度。读罢此文,不得不佩服作者在紧张的考试状态下,依然保有松弛的心态与驰骋的想像力。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四

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个西方寓言对此作了阐释:“一群身上长刺的豪猪聚在一起过冬,离得太远会失去温暖,挨的太近彼此的刺又会扎着对方,只有在不相互伤害的前提下互相趋近,才既能保持群体的温度,又避免相互刺伤。”而这个合适的距离,其实说的正是一种和而不同的境界。

和而不同意味着平心静气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接纳对方的观点。“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扞卫你说话的权利”,法国大哲卢梭如是说。由于各种原因,朋友间难免会出现争论,这时就要“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也就是说,要心平气和地把自己的观点告诉朋友,朋友不听也就算了,不要再说。所谓“水满则溢,月盈则亏”,“朋友数,斯疏矣”,朋友之间一味强求一致,“同而不和”,只能招致侮辱。

和而不同意味着求同存异,精诚合作。也许会有人说:“‘道不同,不相与谋’,人们的出发点不同,生活阅历不同,对生活的理解也不同,怎么可能有合作的基础呢?”但是,电视剧《亮剑》中的李云龙和楚云飞却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和而不同、精诚合作的典例:他们一个是自学成才的“泥腿子”,一个是国民党黄埔军校的高材生;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一个以三民主义为原则;一个为社会主义而奋斗,一个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而努力。但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两位英雄个率领部队密切合作,共同打击进犯的日寇,谱写了一曲曲抗日救亡的凯歌。即便是在内战期间,两人虽各为其主,都不幸被对方打伤,却依然彼此惦念。正所谓“英雄惜英雄”,同样为改变中国现状而奋斗的共同信念,使两人结下了跨越阶级的革命友谊。

和而不同意味着海纳百川的胸襟,包容万物的气度。“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吕不韦博览群书,汲取百家之长作《吕氏春秋》,终为后人称赞;董仲舒汇儒、道、墨三家之精华(兼有神学),终成一代硕儒。一个人只有和而不同,广泛地接受各种观点,并吸取其合理内核,才能达到人生中至高的层次。一个社会若是一味求同,则一定会损害多元文化的发展。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使中国思想界万马齐喑;新文化运动中的盲目西化和全盘否定儒家思想的倾向,都对和谐文化的共生和健康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所以,时至今日,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亲疏远近,大到民族文化的和谐发展,孔子的和而不同思想对于现代人依然有着清晰的指导意义。让我们坚持和而不同的思想,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建立一个和谐多元的世界、和谐多元的社会而不懈努力。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五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题记。

“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所特有的智慧。就像梅有梅的高洁,兰有兰的幽香,竹有竹的坚韧,菊有菊的傲然。万物在世界上共生共荣恰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生动体现。

回望中华五千年历史,“和而不同”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各个学派即使对于当时的社会走向各执己见,争论不休,使却又互相取长补短,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佛教传入中国,却并没有与传统文化产生激烈的冲突,而是经过不断的发展与融合形成了懦、道、佛三家互补共存,和而不同的局面,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丰富多彩的体现之处。

再回首近代,一个个热血青年,一位位仁人志士为国家寻找富强的道路。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的“戊戌变法”。陈独秀、李大钊、胡适之的“新文化运动”都是在一次次探求中国的出路,蔡元培先生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作为自己的办学理念,使得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阵地,各个学派互相争论却又互相包容,处处体现着和而不同的思想。从而使得北大在当时为中国未来的发展、传播马克思主义起到巨大的作用。

现代以来,“和而不同”的思想更是在新中国的各个方面体现。在外交上,“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万隆会议的成功召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更是为中国的外交铺平了光明的前路。在文艺工作上,“双百方针”所体现的包容和谐更是促进了文学、艺术在新中国的大地上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正是因为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特殊气质与对自己道路的坚持。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威望才得以生动体现。

正如黄炎培曾说过:“取象于钱,外圆内方。”做人,就是要在对待他人包容的同时,坚持自己内心坚守的准则,正如孔夫子所言:“君子和而不同。”不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国与国的交往中,和而不同的思想值得所有人坚持和学习让我们摒弃雾和博弈的狭隘与偏见,用容纳、包容的眼光看待一切,让世界的花园里开满各种各样绚丽的花朵,让人类感受和而不同的美好。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六

赫拉克利特有言:“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并且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强与弱正是一个对立体,强弱转化便是俯首即是。在当今社会,以和平和发展玮时代主题,各国应摒弃强权政治,避免由强变弱的悲剧,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事物相转化,强者不常强。就美国对中国提高关税,实现经济打压这一行为来说。美国“同”而“不和”,同为实力强盛的国家,但实际上暗涛汹涌,并不和谐。美国固然较强,可会一直强下去吗?答案不置可否。事物的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果美国继续以强权打压中国,切断高通市场及芯片提供等,终会以“弱权”收尾,由强变弱,覆水难收。我们呼吁在合作中促进全球共同发展。

事物相转化,弱者不常弱。中国现在较美国来讲实力较弱,但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面对各种全球性问题,二战后建立的主要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仍发挥着全球治理的作用。在这些组织中,都有中国的积极,中国做出的点滴努力,必然有结果,使中国由较弱变为较强。我们呼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解决全球问题。

强弱变化时时有。矛盾具有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例如,中国教育超过美国一段时间中,美国的经济也超过了中国,也许双方又会在一定时间内交换位置,由强变弱也好,由弱变强也好。毛泽东有言:“一切事物中包含的矛盾方面的相互斗争,决定一切事物的生命,推动一切事物的发展,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包含矛盾的,没有矛盾就没有世界。”我们呼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发展。

孙武有言:“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强弱的对立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遵循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反对强权,合作共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的和而不同。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七

《中国人的教育智慧》是为全面挖掘这一珍贵文化遗产,并正确地汲取和借鉴我们祖先的家教财富所编写的。

作为老师,我们既要关心学生的学习,更要关注学生与赏识学生。是呀,学生是一个活泼的生命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思维与追求,他们比大人更希望得到他人的信任与赏识。没有爱就没有赏识,没有赏识就没有教育。赏识可以改变甚至影响人的一生。不是好孩子需要赏识,而是赏识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好;不是坏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们变得越来越坏。看了这么多的家训,让我真的感受到这些长辈对他们晚辈的爱,而且言传身教,感情真挚,让我深深感到了他们对晚辈那份深深的期待。读了这么多家训,其中颜之推的家训让我感受最为深刻。颜之推说,人们看到邻居或亲戚当中有出人头地的人才,都要子弟钦慕崇尚而学习他,却不知道学习古人的人生智慧,多么短视啊!世人只看见骑马披甲,长枪强弓,就说我能成为将军;不知道当将军也要有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判断形势,明鉴兴亡的智慧才能。

只知道上传下达,收税敛财,就说我能成为宰相;不知道当宰相也要有敬重奉事鬼神,移风易俗,调节天地阴阳,推荐举用贤才等学识气度。只知道不贪腐,办事讲求效率,就说我能治理百姓;不知道诚心待人,为人楷模,御民有术,止风灭火,消灾兔难,化鸱为凤,变恶为善的种种道理与办法。只知道捧着法典,早晨判的刑罚到晚上就赦免了,就说我能够执法;不知道“同辕观罪”,“分剑追财”,“假言而奸露”,不必追问而案情能够明朗这样的聪明才智。推广到农民、商人、工人、小贩,杂役、奴隶,钓鱼的.、杀猪卖肉的,喂牛、养羊的,他们中都有杰出明达之人,可以作为老师和榜样,广泛地向他们学习,没有不利于事业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理解,我们应该学习前人的经验,旁人的经验。处事虽然需要个体经验,但更需要知识;这知识就是前人的人生经验与生活智慧。现代人过分重视机变技巧,乐于重复建设式的亲自“发现”与个体的体验,忽略了前人的经验与智慧的学习,因此常常是孤陋寡闻。作为我们应该看到身边的榜样,更应该踏下心来多读读经典,他们的思想一点也不落伍,反而比我们看的更透彻一些。所以读经典对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从他们那里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智慧。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八

智慧中国是一个具有深远意义的发展战略,旨在推动科技创新、科学发展和智慧社会的建设。作为一个连贯的五段式文章,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智慧中国注重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实现智慧中国的核心。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和培养创新人才,我国在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例如,我国在5G技术上取得的成果,不仅让人民生活更加方便,也为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我个人深受启发,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去。

其次,智慧中国实现了科学发展。科学发展是指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生态建设的和谐发展。智慧中国通过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系统,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例如,智慧城市的建设使得城市交通更加便捷,垃圾分类管理的推广减少了环境污染。我深刻体会到,科学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们要积极参与环保活动,推动绿色发展。

第三,智慧中国推动建设智慧社会。智慧社会是指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治理等各个方面的智能化。智慧中国通过发展电子商务、智能家居、智能交通等方式,优化了社会资源的配置和服务质量的提升。例如,智能家居系统使得居民的生活更加便捷,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提高了交通道路的畅通性。我在这个过程中深受启发,发现智慧社会的建设,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和投身于其中。

第四,智慧中国倡导人文关怀。智慧中国不仅关注科技创新和发展,还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与联系。我国通过倡导互联网+和共享经济,在消费、就业、健康等方面提供了便利和机会。例如,互联网医疗让偏远地区的居民也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经济让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我个人从中感受到,智慧中国不仅追求科技的进步,更关注人的福祉和社会的和谐。

最后,智慧中国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智慧中国的建设不是一个人或一个团体可以完成的,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企业、学术界以及每个人都要积极参与其中,为智慧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只有共同携手,才能更好地实现智慧中国的目标,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总结起来,智慧中国是一个旨在推动科技创新、科学发展和智慧社会建设的发展战略。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实现了科学发展,推动了智慧社会的建设,并倡导人文关怀。但是智慧中国的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也将积极参与到智慧中国的建设中去,为实现智慧中国的目标努力奋斗。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九

《中国智慧》主要写了易老师对国学六法,具体包括: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的理解,而且与现代社会结合,写出了许多新意。让我们一起来享受他的世界观。

开篇易老师就告诉我们”这六大家思想如同江河行地,培育了一代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深刻地告诉我们如何在21世纪的中国,结合时代的需要,将这六大家的思想精华化为现代人的精神营养?他的体会是二十四个字:以儒做人,以道养生,以禅清心,以墨尽责,以法为基,以兵入市。

对我们最熟悉莫过于儒道两家。在这本书中,易老师告诉我们儒家就是”为中国人的为人处世,也就是做人,提供了最高的榜样,确立了基本的原则“。儒家重视”仁“与”爱“。特别是孝顺父母。有一段讲得很好。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孔子怎样才算是孝,孔子回答说:”今之谓孝,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是啊,真正的孝便是那份尊重,那份最高敬意的尊重。我们人的孝,和动物有个最大的区别,那就是动物只有出于本能的”孝养“,人却有出于亲情的”孝敬“。而现如今社会伴随着经济繁荣,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日臻完善,孝养的问题越来越容易解决,而孝敬的问题却仍然突出。很多人把辛辛苦苦养育自己的父母送进了养老院,好吃好住地供着,却一年难得来看他们几次,我以前去过养老院,很冷清,老人一个人住一个房间,彼此之间没有交流,整天都呆在房间里,讲话已经不利索,整个人陷入自己的世界里。而且新闻也有报道,一些养老院的保姆对待老人家的方式十分粗鲁,每次看到,眼泪都忍不住流下。父母为我们操心这么多年,劳累又劳心,他们怎么能如此对待父母呢?我们要给我们的父母世上最高的敬意,抽多点时间来陪陪他们,聊聊天,一起看看电视、一起散步等等,让他们享受天伦之乐,这才是”孝“。当然孝也是要有正确的方法,不能愚孝,盲目地听从父母的安排。

孟子的智慧”政治设计与民主精神“。很敬佩他,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他对民主最大的贡献不仅是提出了”民贵君轻“的命题,他同时还制定了民主的政治原则来保证老百姓的权力和利益。他是一心一意地为老百姓着想,明确知道了对民众最重要的是经济,他就提出”平均地权,鼓励工商“。统治者讲”义“,对老百姓讲”利“,这就是孟子。

对于道家,而不是道教。道家是教我们养生,要求我们养成一种自然态度,潇洒地对待生活。道家精神是月亮的精神,大智若愚、大巧若拙、知足常乐、韬光养晦、柔弱胜刚强、不为天下先、无为无不为……多少人生智慧蕴藏在道家不露声色的谦卑中,这种谦卑就像无声呵护大地的月光。这些智慧我们要学习,要保持。而道家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就这有点像今天我们说的政府职能转换,多服务少命令,行政权力的干预越少越好,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越少越好。

儒道两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才是我们中国做好的精神指导。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对待,这些精神也要与时俱进。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十

代表了泱泱华夏的五千年历史文明的国学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共有精神财富。古往今来,国学贯穿了整个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在历史的潮流中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在全世界的文化领域之中别树一帜,拥有的独特的地位。可是,在当代的社会中,由于文化的改革,当代的国人对那些历史悠久,言简意赅的国学著作失去了了解的兴趣,使得它们慢慢淡出中国的社会。这也许是因为这些著作所用的是古文,相对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来说,读起来晦涩难明吧。可是,长此以往,属于我们的独特文化便会流失,中华民族的根基便会动摇。因此,了解国学,刻不容缓。而易中天先生的《中国智慧》一书,就是当代国人了解国学的一便捷途径。这本书是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的最新力作,继承了易中天先生在著作《品三国》中妙语连珠,幽默风趣,精练生动贯有的风格,有时在看这本书时还觉得有他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在耳边响起。书中更有易先生结合国学对现今社会问题一些看法和国学在适应新环境新形势的发展,有助于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联系生活,活学活用。确是一本不容错过的优秀著作。

《中国智慧》是易中天先生在六场演讲稿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一部新著。这六场演讲的题目分别是《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方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易中天先生运用其一如既往的生动幽默的语言风格,以他的智慧与博学引领读者游弋恢宏的中国文化圣殿,领悟中国智慧的真谛和内涵,从古人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中获得启迪。

初看这本书的目录时,会感到比较失望。标题都是中规中矩,颇有古韵遗风,仿佛预示其中的内容如一般的国学著作一样严格拘谨,让人难以了解其中的趣味。可是仔细细读十来分钟后,便会不由自主开怀大笑,拍案叫好。

如在周易的启示一节中,易先生解释周朝的天子制度时,妙语连珠。把天下比作一公司,把上天比作董事长,把天子比作总经理,通俗易懂地向读者介绍了当时人们对统治者的观念。周朝伐商在易先生的眼中就是纣王这个”总经理“当得不称职,要撤掉。换上周武王,是因为上天这”董事长“没私心,谁有道德就授权给谁。既然通过道德获得天下,那么保天下也肯定是靠道德。易先生以此风趣近人的语言向读者们娓娓道来了周公的政治智慧之一——以德治国。这样的例子在书中比比皆是,数不胜数,便不再一一列举了……在这种如平时打趣交谈论事的语言环境中,我们不知不觉地在易先生的引领下了解到了《周易》这一群经之首的古籍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就是教会我们怎样看问题。其字里行间中的忧患意识、理性态度、变革精神等等的启示,悄然间烙印在我们心田中。

在《中庸的原则》里面《中庸与和谐》一节,易先生谈到了如何做到和谐里面第二条讲到要”唱反调“,看了后,使我颇有感悟。其实在合作中,是否有和你唱反调的很重要,如果大家千篇一律、千口一律,全部是大唱赞歌,全部是歌功颂德,那你就应该反思了,。因为没人敢跟你唱反调,没人敢说你的不对,没人敢于指出你的错误,那你所做的一切究竟是对还是错根本无从得知。其实大家在合作中的关系应该是”济其不及,以泻其过“。具体做法就是:一件事情,你认为可行,别人发现还有问题,就提出问题来,作为补充,使这件事真正能够做成。这叫做”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相反,你认为不行的事情,别人发现还有可行的部分,就提出可行的部分来,以便去掉那些”不行“,这叫”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这叫唱反调。我想这一点在现今以合作为主流的社会中非常重要,我们有太多的人只愿意听、只能听那些好听的、顺耳的,而对于那些不好听的、提出意见的都斥之以鼻,甚至打击报复,真的忘记了”忠言逆耳“了!

在《中国智慧》一书的封底上,易先生写着这样的一句话,”智慧与知识不同,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收受,智慧只能启迪。“易先生传授了很多中国的传统文化知识,这些知识中包含了无数中华历代圣贤的各种智慧。通过了解这些知识,我们就可以有机会去拥有这些智慧。虽说这还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根据一个人的人生经历、个人修养、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受有不同的感受,受到不同的启发,有不同的收获。但是无论怎样,都是会有收获的。

虽然《中国智慧》一书在某些学派的思想方面解释的不是十分的全面,可是相比于那些严谨的国学著作,它通俗易懂,更能引起人们对传统国学的兴趣,能使读者在短时间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确是一本国学入门的佳作。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十一

从前,有一个穷人,穷得象教堂里的老鼠,他的孩子多得如丝网里的洞。

有一天,妻子对他说:

“孩子爹,反正我们的生活过得不象生活。你出去试试运气,也许能找到一个工作。否则,我们只能把牙齿放到搁板上去,很快就会饿死。”

妻子给丈夫烤了饼,放进旅行袋里。这样,穷人就出远门了。

他在路上走啊,走啊,竟遇到了一个魔鬼。

“穷人,你上哪里去?”魔鬼问。

“我去找一个朋友,想试试运气。我们一起走,怎么样?”

“好的,我同意。我们去打粮食吧,现在是秋天,麦子成熟了,是农忙季节。我们打多少,就分多少。”

他们就这样商量好了。后来,找到了一个主人,去给他打粮食。他们从早一直工作到晚上,可是糟糕的是,穷人饿得十分虚弱,一点都打不动,而魔鬼身强力壮,他只要轻轻挥舞一下,麦捆上的麦粒就全打下来了。

晚上,麦子打完了,主人看了看说:“小伙子,你们干得很出色,只一天时间,就打完了全部麦子。我要好好酬谢你们。”

穷人和魔鬼把麦子堆成一堆,麦壳堆成另外一堆。主人给他们拿来了容器,给他们分粮食,穷人问主人:“麦壳给吗?”

主人笑了一下说:“麦壳随你拿多少。”

穷人拿了容器,倒出麦子,又在旁边堆起一堆麦壳。堆好麦子和麦壳后,穷人问魔鬼:

“老兄,你挑选吧,要大堆的,还是小堆的?”

魔鬼看了一看,麦堆很小,麦壳堆很大,发出一片金黄色。魔鬼说道:

“我活干得多,应该多拿,大堆的给我吧。”

于是就这样分了:麦子堆给了穷人,麦壳堆分给魔鬼。

第二天,穷人和魔鬼到另一户人家去干活。打下的麦子也堆成了小山。

不言而喻,麦壳比麦粒多。魔鬼又取了一堆大的麦壳堆,他还说,这是他应该拿的。

就这样,一直工作到星期六。他们走了好几户人家,穷人只拿到一袋粮食,而魔鬼却拖着整整一车的麦壳。

他们都回到了家里,把得到的报酬交给妻子。

穷人的妻子用小麦烤面包;魔鬼的妻子用麦壳做面包。穷人烤的面包松软、红润,发出咝咝声;而魔鬼做的面包又扁又平,象只鞋后跟,根本不能吃。

“怎么搞的,穷人妻子烤的面包比你的好吃得多!”魔鬼非常生气,狠狠地揍了老婆一顿。

星期一,穷人和魔鬼一清早又出发了。魔鬼对穷人说:

“穷人,你听我说,上次你骗了我,现在我们不去打麦,去偷。附近有个富人,猪圈里都是猪,我们去偷几头来。干这一行,我是内行,这下你可骗不了我!”

他们一起到了一个地主庄园,溜进了猪圈,里面足足有一百多头猪!

“老兄,你也知道。”穷人说,“我们必须事先决定,谁该分得什么样的猪。否则,你自己说过,干这一行你是内行。可不能让我吃亏啊!”

“好吧,”魔鬼说,“怎么分呢?”

穷人建议:“我们这样来分,你偷出来的猪,按原来的样子丢出来。我偷到的猪,为了识别,将猪尾朝上弯。这样,我们就能知道,哪头猪该归谁了。”

穷人和魔鬼一起动手去偷猪。他们偷了一百头猪,最后魔鬼说:

“够了,走吧,不然要被人捉住了。”

当他们将猪赶到远处时,魔鬼说:

“老兄,分猪吧,你分!”

穷人捉住一头猪,用树枝赶到一边,说:“这是我的!”

他把另一头也赶到一边,说:

“这是我的。”

他又赶了第三头,说:

“这也是!你看,尾巴向上弯的!”

哪头猪尾巴不是向上弯的?魔鬼坐着,还没想通是怎么回事,只听穷人说。

“这头也是我的!”

“这头也是我的!”

一百头猪只有三头的尾巴是直的,而且,看来还是有病的。

穷人把猪赶到家里,过起了富裕的生活。

可是魔鬼依然到处流浪,不知在找些什么。这时,他才明白,不该同人合伙,因为人总是比魔鬼聪明。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十二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中国智慧》虽是易中天对于中国智慧的缩略讲述,但与我而言也是发现了许多,懂得了许多。改变了我对佛教看法的便是这本书的第六部分,禅宗的境界。

佛教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在佛教刚传入中国的时候,“正宗”的佛教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冲突是很大的,比如,儒家讲君臣父子,佛家讲众生平等。出家人见了皇帝不磕头,仅仅是双手合十,道声“阿弥陀佛”。出家后父亲的姓都不能要了,都姓释。这在儒家看来简直就是“无君无父”,更何况出家人不结婚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统社会的中国人,有两条最受不了,一是不准他生儿子,二是见了皇帝不磕头。仅凭这两点,佛教就无法在中国立足。因此,佛教人间化了。

佛教人间化、简易化,禅宗的做法就是先把一些糊涂观念给“拆迁”了,具体地说就是向信众讲清:净土无理,佛也是人,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净土无理即否定了“天国”,天国被否定,人世就被肯定了。佛也是人,这也是改变了我对佛的看法的一点,中国人的宗教世界有四个角色:鬼、神、仙、佛。普通人死了以后就是鬼,活着的时候有巨大贡献的人死后就会是神,自然界也是有神的。仙和佛则不同,仙是肉体的飞升,佛是思想的觉悟,成仙成佛都不必死,佛和仙都是人,佛祖到了一定的年纪也会死。这一点打破了佛教的神秘感,使之回到人世间。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则是将佛教简易,讲究顿悟,佛教要中国化就必须简易化才能符合中国人不耐烦的特点。

这就是禅宗的革命。宣布净土无理,佛也是人,创立“人间佛法”。主张读经无用,坐禅无功,创立“简易佛法”。前者去神秘化,后者去繁琐化,人间佛法解决了理论问题,简易佛法解决了操作问题,因此,佛教解决了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的问题,在中国得以立足。因此在我看来,佛教也是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

佛教是智慧的。佛教的`根本是觉悟,佛,就是觉悟者,佛教,就是觉悟的宗教。觉悟是成佛的关键,因此佛性也可认为是觉悟的可能性。佛教认为,佛性是众生皆有的,因此可以做到普渡众生。而众生之所以还未能成佛是因为众生迷。迷,就是众生,悟,就是佛。我们之所以迷是因为我们执,执,就是一根经,认死理,因此就要“破执”。

迷与悟也就一念之差,因此何人何地何时都是可以成佛的。所以处处可以悟道,事事可以修行,时时可以成佛。这就是禅宗为众生开辟的成佛之路,是一条自由之路。

觉悟是关键的,是重要的,但是想要做到也是很难的,它需要悟性,需要慧根,否则鸡同鸭讲。在禅宗看来,成佛正是为了每个人自己。所谓“普渡众生”,无非是为了让每个人都脱离苦海,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每个人都只有一个人生,每个人的人生也只属于他自己。因此,成佛,是每个人自己的事。你不开窍,佛也没办法。由此可见,禅宗所谓的“开悟”其实是“找回自己”。然而,“找回自我”又必须“破除自我”。因为一个人最容易执著、最难破除的就是“我”。因此,破我执,才能知真佛。

由上可以看出,禅宗不仅是人间的佛法,简易的佛法,自我的佛法,也是智慧的佛法。禅宗否定的是执著,肯定的是自由;否定的是教条,肯定的是自我。因此,只要不执著,什么都可以说,什么都可以做,什么都能有。但智慧的获得却只能是靠每个人自己。于是,禅宗就从佛法变成了一种境界。因此,反佛的人有些也会去参禅。比如韩愈是反佛的,因为反对皇帝迎佛骨,被贬到潮州。但是韩愈到了潮州却跟禅师来往。也就是说,他反佛不反禅。事实上,知识界不但不反禅,还以参禅为时尚。

因此,通过读易中天的《中国智慧》,我发现了佛学是个懂得与实际相结合的属于中国多年以来的一种智慧的结晶,并不是像很多人所想的那样那么的迷信,单纯的只讲讲神魔鬼怪、因果报应,相反佛学有些思想还是很讲道理,很需要我们去深入研究的。就像事物有两面性一样,佛学也是具有它的两面性的,它曾经改变了自己去适应中国,如今的我们也不能过于片面的去看待佛学,再怎么说它也是中国传承积淀下来的文化,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佛学。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十三

早先,易中天在央视《百家讲坛》中酷品三国,妙语连珠地塑造出了许多鲜活的`人物形象。他的评说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精练生动,令人印象深刻。而易中天的新作《中国智慧》,文字轻松活泼,谐趣横生,依然是易中天贯有的风格。

此书分为六章节:周易的启示,中庸的原则,兵家的思考,老子的办法,魏晋的风度,禅宗的境界。初看标题,中规中矩,古韵十足,让人难以理解其中个味。继而仔细读来,顿然大笑。

“周易认为任何事物都有阴阳,我国北方人相对阳刚一些,南方人相对阴柔一些,比如苏州人,他们连吵架都很温柔。”像这样平实易懂的句子,书中比比皆是。《周易》是一本特别神秘深奥的古书,一般的人很难看懂。然而,易中天所讲的“周易的启示”却非常简单明了。

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易中天说:“不是和稀泥,不是不讲原则,不是各打五十大板。”中庸的原则,书中提出:做事情要拿捏好分寸,不要“过”,也不要“不及”,一定得恰到好处。中庸就是中和,外在的形式和内在的修养,质朴和文雅各占一半,即为中庸之道。

六章节中,我甚是喜欢“禅宗的境界”这一章。禅宗佛道,历经几千年,一直备受追捧。现如今,似乎人人都知晓禅理,但是关于禅宗的境界,却罕有人知,自身修行起来更寥寥无几。书中首先讲到“立地成佛”,就得说禅宗的境界在瞬间,靠觉悟,不是修行。整个中国智慧的体系中,禅宗不同其他,是一个新的阶段、新的层次。

“禅本身的意思是静虑,原本是佛教的一种修行的方法。具体的方法就是打坐,盘腿坐下,安安静静地想。不是想,叫非想;不是不想,叫非非想,最后进入一种什么境界呢?想入非非。用最白的话来表述坐禅,就是发呆。”开篇这句诙谐的调侃,使我不觉莞尔一笑。禅宗的境界,易中天用说故事的方式,引人入胜。一个接一个的小故事,把禅宗的由来、传承及觉悟缓缓道来,像沏一杯清茶,经过放叶、冲醒、翻滚、叶沉、茶静,最后万物皆空。“该放下就放下,该拿起就拿起,想放下就放下,想拿起就拿起。”此句言简意赅地道出了禅宗的境界。

《中国智慧》,语言幽默生动,哲思处处开花。可快阅也可慢读,能粗看亦能细品。睿智博学的易中天在《中国智慧》中,精辟地剖析了中华几千年博大精深的文明智慧;谆谆地警世,为读者洗涤心灵。比起某些晦涩难懂的古书,《中国智慧》是一本让人看得明白、读得懂的好书。

和而不同的中国智慧篇十四

在《中国智慧》这本书中,易中天向读者们以最通俗的方法介绍了中国千年来所及的大家之智慧。

在本人看来,《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一本典籍。

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是中国两大学派道家和儒家的思想的核心——以人为本,以德治国,以礼维持秩序,以乐促和谐。它在传承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上有着非常高的地位。

我认为《周易》是既讲究自然事物发展的科学书,又是蕴含着“以不变应万变”思想的哲理书。《易经》告诉我们万物都有阴和阳的属性,而他本身是一个阴阳平衡的个体,正如男人属于阳而女人属于阴,但一个人只有达到阴阳平衡才是健康的。而“易”的思想还在于它认为事件的阴和阳都是等量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事物的发展阴和阳会此消彼长,进而发展成一个周期,并且循环往复。我想这就是世界的“道”,正如诗中所说的一样“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也好比是我们物理上学的能量守恒定律,化学中的质量守恒定理。用“变”的方法看世界,用变“的方法找规律,这种智慧一直延续到几千年之后,我们一直用这样的方法探索未知。

《周易》的辩证思想最多的是体现在道家学派之中,比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很赞同老子提出的“顺应天时,无为而治”的观点:大智若愚的处事,讲求众生平等,注重修养身息,让人们能够多元化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与众不同却又十分高尚的治理方法,似是无为更是有所为。这给我们无奈在平时的生活中有很大的启示。有人一生不停的追求完美,永远无法很缓慢脚步,有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获得的财富却遗失快乐,但是《道德经》告诉我们“上善若水”最平凡的东西也是最好的东西,就像是水一样,很常见却又是自然最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得到辉煌的荣誉,亦或是累累的财富,但是在追求的途中我们也可以知足常乐,获得乐趣,享受人生。并非什么也不干,而是去接受,去体会自己力所能达到的成就,便是一种逍遥,是人生的智慧,是“大无为”。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自古代以来统治阶级所沿用的政治理念,他的“仁爱”思想是最为后人所用的。比如“创建能和谐社会”便是以仁爱为前提的。虽然我们还不能做到像礼记要求的一样像爱亲人一般爱别人但是我们可以去善待别人,虽然不能“外户而不闭“但是可以要求自己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符合国情的和谐社会。

墨家兼爱非攻的思想,法家依法治国的思想……这些灿烂的中国智慧是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财富。

虽然我觉得易中天的这本《中国智慧》在许多学派的思想方面解读得不是特别全面,但是作为一本国学入门的书也是值得一读的,它非常的通俗易懂,也可以让我们在短时间内对中国古代的一些大家思想有所了解。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01825.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