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妙的透镜教案范文(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4:16:28
奇妙的透镜教案范文(14篇)
时间:2023-11-26 04:16:28     小编:梦幻泡

教案中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等要素。教案需要与教学实际相结合,灵活运用,以适应不同教学场合和教学环境。通过学习和研究教案,教师们可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家用电器也相继进入千家万户,幼儿在家是常见到家中的电器。为了提升幼儿的爱科学的兴趣,学习一些小常识特授此课。

二、活动目标。

1、提升幼儿的感性认识,激发幼儿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2、使幼儿学会和懂得一些日常生活小常识。

三、活动准备。

1、让幼儿在家询问爸妈,自己家中的电器的名称、用途、用法、注意事项。

2、活动材料:教材想一想说一说。

四、活动过程与指导。

(一)提问:

1、小朋友们,你们加油家用电器吗?都有哪些电器?(让几个小朋友说一说,他们家有哪些家用电器。)。

2、结合教材,教师归纳小结:小朋友们家中都有电器:彩电、冰箱、洗衣机……。

(二)指导与启发:

2、在,让幼儿充分讨论:洗衣机、电冰箱、彩电的'用途、用法,以及给全家带来的好处。

3、在教师的引导下,重点说明使用这些家用电器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如:安全用电小常识、爱惜保护家电、以渗透安全保护意识、节约用电)。

4、让幼儿打开书,认识教材中的电器。然后指几名幼儿说一说自己学到了哪些知识。(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爱惜保护家用电器)。

五、效果分析:

通过教学,幼儿们对家电的有关知识非常感兴趣,幼儿们发言热烈、竞相参与。子教学内容若带领孩子们参观实物。教师边教学边结合实际效果就会更令人满意。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二

活动目标:

1、了解鱼类的主要特征。(身体表面有鳞,用鳃呼吸,靠鳍运动,用卵繁殖后代,终生离不开水)。

2、学习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说出理由。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

幼儿对于鲫鱼和金鱼已经有了充分的观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2、物质准备:

ppt、金鱼和鲫鱼的'手偶各一个、人手一张指示牌,正面笑脸,反面哭脸。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鲫鱼搬新家》的故事。

二、找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特征――通过比较在黑板上罗列出鲫鱼和金鱼的共同点。

――及时帮助幼儿归纳总结出鱼的特征。

三、选择区域:它们是鱼吗?

――提出问题:乌龟是鱼吗?

师:孩子们你们认为乌龟是鱼的,请坐在a区;觉得不是的,请坐在b区。

师:你为什么会觉得不是鱼呢?(说说理由)――教师播放乌龟生活习性的视频帮助孩子理解为什么乌龟不是鱼。

四、根据已有经验判断墨鱼是鱼吗?

1、点击ppt,出示墨鱼,猜想:墨鱼该属于什么类?

2、根据幼儿对墨鱼的判断为”鱼类“、”非鱼类“两个答案为分组依据,把幼儿分为”鱼类“”非鱼类“和”不确定“三类。

3。模拟辩论的形式,两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鱼组墨鱼会游,所以它是鱼类。

非鱼组墨鱼没有鳃和鳍,可是鱼是有鱼鳃和鱼鳍的,所以它不是鱼类。

4、借助ppt,了解”墨鱼“的特征。

四、辩论结束。

师:墨鱼到底加入了鱼类还是非鱼类呢?让我们一起听听墨鱼是怎么说的。

五、《小朋友的书―动物王国》。

――小朋友,你认识这些水中生物吗?哪些生物你觉得不是鱼类呢?说一说你的原因。

活动延伸:

请你再去收集资料:还有哪些”x鱼“其实不是真正的”鱼“。

三、根据已有经验判断蝙蝠是鸟类还是兽类。

1、点击ppt,出示蝙蝠,猜想:蝙蝠该属于什么类?

2、根据幼儿对蝙蝠的判断为”鸟类“、”兽类“两个答案为分组依据,把幼儿分为”鸟类“”兽类“和”不确定“三类。

3、模拟辩论的形式,两组各派代表,表述自己的理由。

例如:鸟类组蝙蝠会飞,所以它是鸟类。

兽类组鸟的嘴巴尖尖的,可是蝙蝠是有牙齿的,所以它不是鸟类是兽类。

4、借助ppt,了解”蝙蝠"的特征。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三

活动目标:

1、过自身的探索发现问题,了解电池的'特性和使用方法。

2、学习看线路图正确安装电池。

3、喜欢参与探索活动,在活动中保持愉快情绪。

活动准备:

各种型号电池、正确安装电池的操作板一块,幼儿操作材料:电池、电珠、电线各若干、小赛车人手一部,电池用途录象。

活动过程:

一、玩中探索。

1、提出要求,请幼儿玩玩各种电动玩具。

2、介绍自己玩的是什么玩具,是怎么玩的。

3、讨论:为什么有的赛车没有动?

4、出示电池,请幼儿安装电池。再次引导幼儿观察、讨论:为什么有些赛车装上了电池还是不能开动?(鼓励幼儿大胆发言,教师不作结论,引导幼儿进入操作活动环节。)。

二、了解,探索、操作。

1、认识电池的型号。

请每一组小朋友把你们的箩筐放在桌子当中,大家互相看一看、比一比,说说这些电池除了包装的颜色和图案不一样外,还有什么是不一样的?(大小)。

2、认识电池的正负极及标记。

接下来请你再找找,这些大小不同的电池在外形上有什么一样的地方?

3、幼儿两人一组,相互合作,共同探索。

要求:用电珠、电线和电池使电珠亮起来。

4、记录操作过程,讨论、交流:怎样使电珠亮起来?

小结:电池供电,使电珠亮起来。育&婴……会。

6、让幼儿给赛车正确安装电池。

三、延伸,继续探究。

1、简单介绍平时使用电池应该注意的事项。

2、请幼儿回家之后去找找生活当中还有哪些东西需要用到电池,还有哪些不一样的电池。

3、引导幼儿观看录象,了解生活中的电池及其广泛用途。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四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在活动中发现不同透镜的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其发现。

2培养幼儿的尝试精神,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索兴趣。

活动准备:

凹透镜、凸透镜、平面镜、凸面镜、凹面镜、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一副眼镜。

活动过程:

一、第一次尝试:玩透镜。

2幼儿操作尝试。

3引导幼儿讨论:刚才用两块奇妙的镜片看的东西一样吗?

4得出结论:不一样,有的放大,有的缩小。

二、第二次尝试:引导幼儿发现:凹面镜、凸透镜的.特征。

2幼儿尝试操作,发现不同的原因。

3引导幼儿讨论。

1)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小?(中间薄的镜片看东西会变小)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凹透镜(幼儿学说)。

2)哪种镜片看东西会变大?(边上薄中厚的镜片看东西变大)教师告诉幼儿:这种就叫凸透镜(幼儿学说)。

3)得出结论:不一样的透镜看东西也不一样。

三、第三次尝试:

2请幼儿看看这三面镜子里看到人是一样的吗?为什么会不一样?

3引导幼儿讨论:这两面镜子和我们刚才看到的透镜有什么不一样?

4得出结论:这两面镜子是工人叔叔们利用凹透镜、凸透镜的原理,只是它在透镜的后面涂上了一层水银,而这就不是透镜了,叫凹面镜、凸面镜。

5教师小结: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镜子真奇妙,能把东西放大、缩小,你还在什么地方见过这种镜子呢?(望远镜、放大镜、显微镜、眼镜等等)幼儿说出各种镜子,教师出示。

6幼儿自由地玩望远镜、放大镜、哈哈镜等(自然结束)。

活动反思。

整个活动,给予幼儿较宽松的氛围,教师只是充当了活动中的支持者,鼓励者,合作者,引导者,用心倾听幼儿的表述,并及时的梳理与小结。幼儿始终是主体,他们通过观察、动手、探究,梳理出新的知识经验使他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当然,在幼儿的科学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对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增强他们的独立性、探索性,使幼儿把学习任务放到完整的环节中去完成,真正掌握科学知识,走进科学,也让科学之光,能照亮孩子成长之路。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五

活动目标:

1、通过和平面镜比较,初次玩,感知放大镜的神奇。

2、知道放大镜是凸透镜,能说出生活中一些与凸透镜原理有关的物品。

3、利用焦点燃烧纸板、纸片,使幼儿体验科学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探究的兴趣。

活动准备:人手一个放大镜,一面小镜子。若干纸片、纸板。手电筒一个。

活动过程:

一、请小朋友把你们带的小镜子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二、老师还给你们带来了一个好玩的.东西(出示)认识吗?叫什么?(放大镜)。

1、请你们看一看、摸一摸,然后说一说和平面镜对比后你有什么发现?

2、再到自己、伙伴的身上,周围的物体上用放大镜观察一下,说说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师小结:“摸起来镜面是突出来的,当你仔细看放大镜上的你的时候变成了哈哈镜;而当你把镜子拿到一定距离的时候,再仔细看镜子里的你时发现和本人很清楚。”

3、师:“当你把放大镜远距离对准报纸看字的时候,说说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用放大镜看物体,离物体不能太远;否则,从放大镜上看的物体会变得更小。其实,放大镜是一面凸透镜。”

三、师:“请小朋友说说在生活中,利用凸透镜原理制成的像放大镜这样的物品都有哪些?(显微镜、老花镜、照相机、猫眼、投影仪、汽车前后尾灯等)。

四、小朋友猜猜看,老师把手电筒灯光对准放大镜后,后面的报纸上会出现什么?(老师启发引导幼儿说。)时间长了,那个亮点又会有什么变化?你们想试一试吗?没有手电筒,我们就利用太阳光来照,看看你的报纸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告诉老师。

幼儿实验,老师指导。

六、活动结束,整理物品回教室。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六

《凸透镜》一课是小学自然课本四年级教学内容。本课是学生认识凸透镜的聚光、放大作用,认识凸透镜的成像作用,通过反复实验归纳凸透镜成像大小的规律。

在实施素质教育及课程改革的实践中,科学教学的核心是围绕“科学探求”做文章,在教学中强调指导学生直接认识自然界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方法,给学生第一手材料,在攻取感性认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积累进行科学探求活动的经验。

在《凸透镜》一课,我是这样安排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经过实验可以在纸屏上得到物体的像,学生在实验中出现“影”与“像”混淆,为了让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可以请学生根据以往所学知识回忆,实现自我否定,建立新的知识点。

课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过去,我们的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所以我们要改革,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课间加强整合,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但并不是说可以无目的,随意地整合。《凸透镜》一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验和制作,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通过研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培养学生探究的精神。本课教学的重点是指导学生实验,从中得出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在实验探究中学生观察像的大小变化,从中找出规律,这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结合本课的重点,我重点让学生自己摸索,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进来,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思维,发展能力。同时,学生在研究像距物距和成像大小时学会了辨证地看待事物的变化,单方面物距或者像距的变化并不一定改变像的大小,并得到清晰的像,这也是学生在情意方面的创新。

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发展个性为基础。“探究自然的程序和经历是一种实践行动,这种探究自然实践行动才是科学本质内涵”。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七

活动目标:

1.尝试根据物体特征用排除方法逐步找到目标,学习复合分类。

2.积极参与探索活动,体验分类的乐趣。

活动准备:白板课件、幼儿操作材料若干。

活动过程:

一、故事导入,引起幼儿的兴趣。

1.故事情节引入活动。

2.数一数小怪物的数量。

师:一、二、三……小熊一家数也数不过来,小朋友你们来帮忙吧,数数有几只小怪物。

(如果幼儿数得不一样,师:到底有几只呢,你是怎么数的?如果幼儿的答案一样,师:我们来验证一下。一个一个数对我们大班的孩子来说太简单了,我们可以怎么数?)(这是活动的开始部分,直选用了绘本中的三张图片讲述故事,通过故事,创设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同时,结合故事情节,本环节中还渗透了多种方法数数的内容,现阶段大班的幼儿应该学会多种方法的数数,本环节中数数小怪物的数量,运用魔术笔功能圈出数群,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多种方法的数数。)。

二、找出小怪物的特征,为分类做准备。

1.找出小怪物的特征。

师:一共有二十只小怪物,这二十只小怪物一样吗?哪些地方不一样?

2.理解标记的含义。

师:我们用这个标记来表示xx,那这个标记表示什么呢?(是与不是、有与没有)(在这个环节中,主要引导幼儿找出小怪物的特征,并运动白板的淡入功能,逐一显示幼儿说到的小怪物的特征标记,并区分“是”与“否”的标记,为后面的多种特征的分类做好准备。)。

三、引导幼儿学习复合分类。

1.继续故事情节,提出要求。

师:小怪物们看到自己的食物被吃了,非常生气,他们嚷着要把小熊一家关起来,这时一只小怪物跳出来说“等等,我们来玩着找人游戏,我们的大王就在我们中间……只能提5个问题。”

(继续故事情节,提出要求。在故事情节中,利用小怪物的.身份提出根据5个问题找出大王的要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引导幼儿根据小怪物的特征进行提问。

师:大王会是谁呢?你觉得大王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幼儿会说出某种特征)师:那我们来问问“大王,大王,你长(有)xx吗?”(操作课件,出示记录表,在第一个问题处放上标记)(在这里如何将问题引导特征上是关键,因此,在这里,运用了指向明确的提问“大王会是谁呢?你觉得大王会是什么样子的呢?”那么孩子肯定会回答“我觉得是有牙的那个,或者是有角的那个……”等等,减少了幼儿不必要的胡乱猜测,突出特征的功能。老师接着孩子的回答,“那我们来问问大王,是不是长了牙齿……?”这样很自然地就引出了第一个问题,有了第一个问题指引,后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根据特征运用套圈的方法初步选中目标范围。

师:长(有)xx可能会是大王,那我们就用这圈圈把可能是大王的小怪物找出来吧。(下面的小朋友可以告诉第几排第几个,为了不漏掉,我们找的时候要按照顺序找,检查是也要按照顺序来)(当第一个问题得到解答后,我运用了套圈的方式,把初步选中的目标圈出来,缩小目标范围,在套圈的过程中,引导幼儿说一说第几排第几个符合要求,为了不漏掉,告诉孩子们找的时候要按照顺序找,检查是也要按照顺序来。渗透了排序的知识点以及学习正确的检查方法等。)。

4.根据特征运用排除法逐一排除目标,找出怪物大王。

师:被套到圈的小怪物有几个?这里谁可能是大王呢?谁来问第二个问题?

师:长(有)xx的可能是大王,那没长(有)的呢?我们应该怎么办?(拿掉)对,要把没长(有)的排除出去。

师:大王长什么样子的呢?(看着记录表说一说)对这就是大王(把大王拿到标记图上)(这个环节是根据接下来的提问,逐一排除目标的过程,电子白板的随意拖动以及淡入淡出功能,能够清晰地呈现排除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从第二个问题开始都由幼儿来操作,排除目标,老师给了孩子与白板互动的机会,同时起到了示范讲解的作用,为后面的幼儿自主操作奠定基础。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八

活动目标:

1、理解故事内容,了解故事中小水滴旅行的原因及过程。

2、对小水滴的变化过程产生探究兴趣。

活动准备:

《小水滴旅行记》课件,电饭锅,水,长条曲线。

活动过程:

导入。

1、师:小朋友,你们喜欢旅行吗?请你们说说自己以前到那些地方去旅行过?原来有这么多好玩的地方,下次我也去旅行,去玩一玩。

2、师:(教师出示小水滴图片)今天我们班来了小客人,看,这是谁呀?(是小水滴)小水滴,虽然他没有手,也没有脚,可它却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想知道他都到哪里旅行了吗?李老师带你们一起来看看。

分段欣赏动画《小水滴旅行记》。

1、欣赏第一段。

2、欣赏第二段。

3、欣赏第三段。

师:水蒸汽飞呀飞呀,变冷以后,三个一伙,五个一群,这时候它们变成什么了?

你们看,下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4、欣赏第四段。

5、总结:小水滴从大海出发去旅行,经过许多有趣的事情,又回到了大海。

完整欣赏动画《小水滴旅行记》。

1、师:那我们再来完整地欣赏一遍,看看小水滴是怎么旅行的。

2、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水滴是怎么旅行的呢?

师生共同总结:小水滴在旅行的过程中变成水蒸汽,又从水蒸汽变成白云,白云变成小雨、雪花,最后变成小水滴回到大海。

做实验,让幼儿直观了解水的三态变化。

现在,让我们一起通过实验的方式来看看水到底是怎样变化的。

2、原来干爽透明的.锅盖又有什么变化?看老师拿起来抖一抖,又有什么事情发生?

教师小结:水遇热后,慢慢就会变成水蒸气,上升到干爽的锅盖上,锅盖上的水蒸汽越来越多,把锅盖拿起来,温度就不如刚才那么高了,这时水蒸气就会聚在一起,变成大水滴,抖抖锅盖,大水滴就会落下来。

出示三态变化图。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听了故事《小水滴旅行记》还做了小实验,下面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小水滴的变化。

水受热变成了水蒸气,飘到了高空中遇到冷的空气变成了很多小水滴,水滴聚集在一起变成我们看见的白云,当白云里的小水滴越积越多,承受不了重量,就从天空中掉落下来,这就是我们看见的雨啦!)。

游戏。

小水滴去旅行,进一步感知小水滴旅行的过程。

教师告诉幼儿地上的长条曲线就是小水滴的家,请幼儿扮演小水滴跳进小河。

教师边讲故事,幼儿边念:“我是一滴小水滴,邀请太阳来帮忙,照的浑身暖洋洋,快快带我到天上。”幼儿用肢体表现小水滴发生变化时的状态。

结束。

音乐:雪花和雨滴。

小朋友现在让我们到外面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小水滴去旅行的游戏好吗?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九

1、学会做凸透镜成像实验。

2、尝试制作望远镜。

1、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可以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2、了解凸透镜的应用。

3、初步了解望远镜的构造。

1、体验到人类对光学规律的认识与利用会为我们带来许多方便。

2、乐于用所学的知识改善生活。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目标教学法。

教师——有关凸透镜和凹透镜应用的图片;凸透镜,凹透镜,蜡烛,打火机。

学生——凸透镜,水杯,白纸,尺子。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利用水,形成放大镜。

1、活动一:

用滴管(或吸管)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水,把载玻片放在字上,透过水滴看字,有什么变化?并观察水滴的形状。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2、活动二:

把书放在盛水的烧杯后,透过烧杯看书上的字有什么变化?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3、活动三:

学生活动,汇报现象,交流。

4、提问:这三个实验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5、学生讨论交流。

6、谈话:你知道什么工具会把物体放大?对,是放大镜,今天,我们一起来玩放大镜。(板书课题)。

三、研究放大镜的作用。

1、了解放大镜的镜片特点。

(1)谈话:同学们都知道放大镜有放大作用,那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2)学生感知,交流。(可请学生画出放大镜镜片的侧面图)。

(3)、小结:像放大镜镜片这种中间厚,边缘薄的镜片叫凸透镜。

2、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聚光的作用。

(1)提问:凸透镜除了具有放大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2)学生交流,师了解学生原有知识。

(3)学生活动:拿放大镜在太阳下观察放大镜的聚光现象。(安全教育:不能用放大镜看阳光)。

(4)师介绍焦点。对这一活动进行小结。

3、指导学生探究凸透镜具有成像的作用。

(2)学生汇报交流。(有倒立、缩小的像)。

(3)讨论:为什么墙上有物体的像?这是怎么回事?

(4)阅读课文插图,讨论:这个实验需要哪些材料?怎么操作?要注意些什么?

(5)学生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6)交流汇报: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有像?

(7)师生小结。

第二课时。

四、了解凸透镜的用途。

(1)提问: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凸透镜的运用吗?

(2)看书,了解,交流。

五、比较凸透镜和凹透镜。

1、(出示凹透镜)谈话:老师这里还有一块镜片,它和凸透镜有什么不同?

2、实验:用凹透镜看书上的字。

3、汇报:有什么发现?

4、摸一摸:这种镜片有什么特点?与凸透镜有什么不同?应该叫什么名字?

5、小结:这种中间薄,边缘厚的镜片,科学上叫凹透镜。

6、实验:将凸透镜与凹透镜组合起来看远处景物,有什么发现?

7、介绍:望远镜。

六、巩固总结。

提问:今天你们有什么收获?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十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通过观看投影片,了解投影仪的成像原理。

3.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愉悦。

2.通过自制水滴放大镜,初步感受等效原理的应用。

3.培养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情感。

4.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一、教师演示器材:真实照相机、模拟照相机、投影仪、投影片、放大镜。

一、导入课。

二、新课教学。

(一)照相机。

出示真实照相机,让学生仔细观察照相机镜头的形状,使他们对照相机镜头有直观的印象,指出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播放画有照相机结构图的投影(片3、4),对照投影讲解主要结构,主要原理介绍(见片5、6)。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卷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胶卷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它在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卷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洗印就可以得到相片。

(二)想想做做。

教师出示做好的模拟照相机,问学生想学会制作相机吗?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一:让学生动手制作模拟照相机。

讲解制作方法:在直径较大的圆纸筒一端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图纸筒一端固定半透明塑料薄膜,再把小纸筒有屏幕的一端套入大纸筒内。

教师:让学生把模拟照相机对着点燃的蜡烛,观察并前后拉动直径较小的纸筒,直到在半透明薄膜上看到烛焰清晰的像,回答:

1.像是缩小还是放大?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1.和2.比较直观,对于3.可以让学生根据进入眼中的光线是否来自像点进行判断。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二:学生用自己制作的相机探究成像性质,掌握照相机的调节(片7)。

(三)投影仪。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将制作的照相机逐渐靠近烛焰,观察像的变化?怎样进行调节?

当学生找到倒立、放大的像时引出投影仪的介绍了。

让学生观察投影仪,着重观察镜头,简单介绍其构造(片8)、原理(片9)、使用(片10)。

学生课堂探究活动三:如何调节镜头使像变大?

让学生观察并回答:

1.像是放大还是缩小?;

2.像是正立还是倒立?

3.像是虚像还是实像?

教师指出幻灯机、电影放映机基本成像原理和投影仪是一样的。

(四)放大镜。

学生继续让镜头靠近烛焰,当距离到达一定时,光屏上看不见烛焰的像了,引出放大镜。

学生活动:用凸透镜看书上的字,说出看到的情况:(片10)。

1.字是放大还是缩小?

2.字是正立还是倒立?

教师讲解:放大镜是凸透镜,能使物体成放大的像,但这个像与投影仪所成的像是不同的,它是正立的虚像,并且像与物体在同一侧(片11)。

提问:能否利用其他物品来替代玻璃凸透镜制成放大镜?

教师:拿出一杯水,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怎么变化。

学生的回答:水滴放大镜、水瓶放大镜、冰透镜,

教师:归纳实像与虚像(片12)。

学生课堂活动四:水滴放大镜看书本上的字。

(五)动手动脑学物理。

1.和2.让学生课后完成,并书面记录结果。

(六)课堂教学小结(片13)。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十一

1、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2、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及其对光的作用。

指导学生对实验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最后通过概括得出结论。

透镜一组、光具座、光源、老花镜、近视镜、饮料瓶(无色透明、表面没有波纹、去底去瓶口上部)、香、火柴、实物投影仪、激光演示器、手电筒。

同学们都见过放大镜,利用放大镜我们可以看清用肉眼看不清的小字;有些同学的视力不好,配上合适的眼镜就可以看清本来看不清的物体;假日外出旅游,用照相机可以把美丽的自然风光留为永恒的记忆;上课时,老师可以利用投影仪把教学内容打在幕布上,方便了课堂教学;医院化验室的医生,在显微镜下可以看见血液中的各种细胞;科学家们利用巨大的天文望远镜来观察、接收来自宇宙的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的分析,人们对宇宙越来越了解。前边所说的放大镜的镜片、眼睛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投影仪、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都是由透镜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透镜,同学们想了解有关透镜的哪些问题?看来同学们对透镜很有兴趣,提出这么多的问题,要想得出答案,我们就要通过探究和实验来获得。

(一)凸透镜和凹透镜。

在我们的桌子上都有一盒透镜,它们的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同学们认真观察,不要用手摸,看有什么不同,能分几类,找出它们的特征。

学生们在仔细观察、讨论,并进行比较,概括出它们的特征。透镜有两面往里凹的,也就是中间薄,边缘厚。也有往外凸的,也就是中间厚边缘薄。

我们把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把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通过大家的观察、讨论和概括,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

板书:一、什么叫凸透镜?什么叫凹透镜?

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convexlens);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concavelens)。

远视镜的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是凸透镜;近视镜的镜片中间薄,边缘厚,是凹透镜。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凸透镜和凹透镜,现在观察下图,说说它们中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

图中甲是凸透镜,图中是凹透镜的是乙图。

我们继续认识凹透镜和凸透镜,大家仔细观察,镜片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一部分。接下来我们来看凸透镜和凹透镜的示意图,了解研究透镜时常用的两个科学术语:主光轴和光心。组成透镜的两个球的球心连线叫主光轴,在主光轴上有一个特殊的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这一点叫透镜的光心,可以认为透镜的光心就在透镜的中心。

(二)透镜对光的作用。

有亮点出现,那你知道亮点是怎么形成的吗?“亮点”会随着纸的来回移动而在亮度上、大小上发生变化。亮点变亮说明它的光进入我们眼睛中的变多。现在,请你动手,让光斑变得最小,最亮。并测量这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记录下来,换另一个凸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

再换一个凹透镜,重做上面的实验,纸上能够得到很小、很亮的光斑吗?这说明了什么?用凹透镜无论如何移动,都得不到很小、很亮的光斑。这些现象说明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有不同的作用。但是由于我们观察不到光的传播路径,所以为了对这个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我们来设计一个实验。

做法1:把凸透镜放在光具座上,让光源正对照过去,移动光屏,有亮点。再换凹透镜重做,将怎么移动光屏都没亮点。

做法2:将无色透明饮料瓶放在水平桌面上,在瓶中放置点燃的香头,在上面要放凸透镜或凹透镜,这就形成一个“烟室”,用手电筒对准透镜照射,适当调节手电筒和透镜的距离,观察透镜对光的作用,看到通过凸透镜的光线相互靠拢,通过凹透镜的光线相互远离。

板书: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播放动画:rt010500002817_判断透镜的类型。

通过此练习,分析光路,确定光线经过透镜是被会聚还是发散,从而确定通过的透镜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

(三)焦点和焦距。

射到地面的太阳光是相互平行的,叫做平行光,凸透镜能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会聚在一点,这个点叫做焦点(focas),用“f”字母表示,焦点到光心的距离叫做焦距(focallength)。用“f”字母表示。

凹透镜使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发散,它没有实焦点,但通过凹透镜的光反向延长也可以交在主光轴上一点,这点是凹透镜的虚焦点。

播放动画: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四)动手动脑学物理。

1、拿一两个凸透镜试一试,怎样可以测得凸透镜的焦距。

方法(1):拿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让光通过凸透镜照到白纸上,移动凸透镜使光斑很小很亮,用刻度尺量出光斑到凸透镜的距离。

方法(2):在光具座上,让光源的光正照到凸透镜,移动光源和光屏,找到光屏上很小很亮的点,用刻度尺测出光屏与凸透镜的距离。

2、焦距的长短反映了凸透镜会聚作用的强弱,焦距短的会聚作用强。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决定了它的焦距的长短:表面越凸,焦距越短,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我们认识了凸透镜和凹透镜,而且知道了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2、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焦点上。

3、凸透镜能产生平行光。但是,凹透镜却能使平行光发散。

焦点:f。

焦距:f。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十二

3、培养学生养成主动探求的习惯,与人合作的科学态度,辨证的看待客观事务的变化及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凸透镜有成像的作用及成像规律。

教学难点:学生自行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用具:凸透镜、蜡烛、火柴、纸屏、投影仪、相机等。

教学时间:一课时。

【设疑】: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探究】:1、放大;2、聚光。

【发现】:放大镜根据折射原理制成的。

【设疑】: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

【探究】:摸一摸、看一看。

【发现】:中间厚边缘薄、透明----凸透镜(板书课题)。

(出示放大镜)。

这是什么?谁知道它有什么作用?

(有放大的作用。)。

请学生到前边来做个实验(给学生放大镜和一本书)试着把书上的字放得最大。

[学生反复实验]。

放大镜还有什么作用?

(有聚光的作用。)。

(板书:·)。

放大镜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在图下板书:折射)。

再来看看放大镜的镜片有什么特点?摸摸、看看。

(放大镜的镜片中间厚,两边薄。)。

还有什么特点?

(镜片是透明的。)。

(应该叫凸透镜。)。

放大镜就是凸透镜。它有什么作用?是根据什么原理制成的?

(放大、聚光的作用。是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制成的。)。

【设疑】:看看凸透镜,还有什么新的发现?

【探究】:(学生创造性的探究)。

【发现】:通过凸透镜看到的物体倒过来了。

凸透镜还有什么作用呢?

(能让物体倒过来。)。

你是怎样做的?

(生示范)。

大家都来做一做、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生1:我看见老师倒过来了。生2:前面的同学也倒过来了。)。

(通过凸透镜看到的是物体的像。)。

那么这叫凸透镜的什么作用?

(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

【探究】:让蜡烛火焰的像出现在纸屏上。

【发现】:蜡烛、凸透镜、纸屏在一条直线上且高度相同。

【创造】:学生不同的摆放都能成像。

【设疑】:像的大小与火焰的关系?

(反复探究)。

【发现】:像有时大,有时小。

用凸透镜、蜡烛、白纸做实验,让蜡烛的像出现在白纸上,自己做做看。

(学生实验)。

大家是怎样做的?请这一桌的同学到前边来做一做。

(巡视过程中错误的代表)。

(两生做实验,纸上无像)。

能不能自己想个办法。

(生改变凸透镜、白纸、蜡烛之间的位置关系,在纸上得到蜡烛火焰的像。

给大家讲讲你们是怎么做的?

(凸透镜、蜡烛和纸的高度得相同才行,而且凸透镜、蜡烛、白纸得在一条直线上。)。

(生实验)。

汇报实验结果。

(生1: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生2:我们在纸屏上得到了蜡烛火焰的像还是倒立的。)。

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而且成倒像。

(板书:凸透镜使物体成倒像)。

认识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设疑】:你对这个发现有什么问题?

(学生质疑)。

【探究】:反复实验,寻求规律。

【发现】:与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有关。

【探究】:学生演示实验、参与板书,进一步探究。

【发现】:蜡烛、凸透镜、纸屏三者的位置之间的辨证关系。

【创造】:学生参与图文结合的板书形成。

到底通过凸透镜得到的像比蜡烛火焰是大还是小?我们再来做做看,像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生实验,师巡视并指导)。

谁到前边来边实验边汇报实验结果。

(演示当凸透镜离蜡烛近时,像就大,离纸屏近时像就小)。

那请你再说说什么条件下成大像?

(当凸透镜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大像。)。

那在什么条件下成小像哪?

(当凸透镜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小像。)。

那就请同学们再来做做看是不是这样?

(学生实验、老师巡视)。

谁再来汇报实验结果?

生1:

生2:

(板书:当凸透镜离蜡烛近、离纸屏远时在纸屏上得到放大的像。

当凸透镜离蜡烛远、离纸屏近时在纸屏上得到缩小的像。)。

认识凸透镜的应用:

【设疑】: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应用有什么?

1、用照相机拍摄同一景物成一大一小两个像;

2、利用投影仪成大小不同的像;

3、能解释凸透镜成像规律在生活中的其他应用。

(照相机就用到镜头就是凸透镜,被摄的物体相当于蜡烛,底片就相当于纸屏。)。

(我们教室里的投影仪也用到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请你到前边给大家讲讲。(生讲解)你能让屏幕上的像变大吗?

(可以让凸透镜离投影片近些,也可以让投影仪离屏幕远点。(边说边做)。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后自己制作“土相机”。《凸透镜》。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十三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2、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主要特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模拟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2、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3、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通过观察和制作,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透镜及其成像的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像,再经过分析、综合、最后得出它们成的像。

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硬纸板、凸透镜、半透明塑料薄膜或蜡纸、毛玻璃。

一、引入新课。

节日家人团聚或外出旅游,总要留影作纪念,摄影师用照相机拍出美丽的风光,动人的场景使人们从照片中感到美的享受和启迪。这就需要照相机,你们想了解它吗?今天我们通过观察、研究走近它,认识它。

二、新课学习。

(一)照相机。

通过对照相机的观察和大家收集的资料,看看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哪组先来汇报一下你们组收集到的资料。教师适时的引导、评价。

1、照相机前面镜头是凸透镜。想拍全景离景远点,想拍人大点离人近点。光线强拍出的照片发白,光线弱拍出的暗。照相机由镜头、机箱、调焦环、光圈、胶片等组成。

播放动画:快门与采光。

播放动画:光圈与景深。

通过播放动画,让学生直观的了解照相机的调光和景深与透镜的关系。

2、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在胶片上,形成一个像,这个像冲洗出来就是照片。像是怎么落在胶片上?是因为胶片上涂着一层对光敏感的物质,通过镜头的光在胶片上曝光后发生化学变化,物体的像就被记录在胶片上,经过显影、定影后成为底片,再用底片冲印就可以得到照片。

想想做做:

方案1:用两个粗细相近的长方形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套入另一个,在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半透明塑料薄膜作为屏幕,把纸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就制成了模拟照相机。

方案2:用硬纸板圈成两个直径大小相近的,长约15cm的圆纸筒,使一个纸筒刚好能够套入另一个,在直径较大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凸透镜,在直径较小的纸筒前面,固定一个屏幕。把较小的圆筒有屏幕的一端朝里,套入较大的圆筒内,这样模拟照相机就做成了。

现在我们按照方案制作好后,对准某个人或物体,拉动纸窗改变透镜和屏幕之间的距离,能观察到什么?是不是可以看到一个缩小的、倒立的清晰的像?下图就是照相机成像的原理示意图,物体通过透镜在底片上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像。

板书:一、照相机: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会聚到胶卷上,形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

教学中常用到投影仪,现在观察它的结构,想想使用它有什么优点?分组观察,教师指导。投影仪由灯泡、投影片、镜头、平面镜、屏幕组成。

演示:把投影仪上的平面镜(反光镜)取下,投影片放到载物台上(正放),调节镜头,在天花板上就能得到投影片上图案的像,再把反光镜安上,把图案打到屏幕上。天花板上得到一个倒立、放大的像。用平面镜使像反射到屏幕上。实物投影仪能直接投影实物。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像。

板书:投影仪上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

我们桌子上放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也是常用的光学仪器之一。现在用它看书上的字观察有什么现象?放大镜能使书上的字放大,字是正立的,说明放大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放大镜成像和照相机、投影仪不同,放大镜成像是正立的,投影仪和照相机成像是倒立的。

刚开始移动放大镜,离书越远,字越大,到了一定距离以后,字变模糊。伸直胳膊拿着放大镜看外面的景物是倒立和缩小的。放大镜成的像与物在凸透镜同一侧。

放大镜成的像打不到屏幕上。

板书: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实像和虚像。

刚才我们通过自己动手、观察、研究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特点。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会聚所成。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是可以记录所成的像,这种像叫做实像。物体和实像分别于凸透镜的两侧。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放大镜所成的像也是虚像。凸透镜成虚像时,通过凸透镜射出的光没有会聚,只是人眼逆着出射光方向看去,感到光是从放置物体那一侧成虚像发出的,所以物体和虚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制作和观察了解了如下内容:

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缩小的像。

2、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倒立、放大的像。

3、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像。

四、板书设计。

一、照相机:照相机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像。

二、投影仪:投影仪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像。

三、放大镜:放大镜是凸透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像。

奇妙的透镜教案篇十四

讲解凸和凹对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进行实验,通过实验取得丰富的感性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规律,参照下图来进行分析.当一条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由空气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靠近法线折射.光进入玻璃以后又从玻璃射入空气中,发生第二次折射,这时折射光线将远离法线折射,两次折射的折射光线都由玻璃三棱镜()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镜厚的部分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对光会起聚作用.如上图(乙)。

凹对光起发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参照下图(甲),和图(乙)来进行分析.

2.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

凸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以后会变得收拢些,但是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聚于一点.如下图所示,以s点发出的光是发散光束,光经过凸折射后仍是发散的,并不能会聚,凸在这里的作用只是减弱了它的发散程度.

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如下图所示,从左侧来的两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没有在s点会聚,而是在s′会聚,它减弱了入射光的会聚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当判断对光束是起会聚作用还是发散作用时(或者根据给定的光束判断的种类),一定不能仅仅依据折射光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来判断的作用或种类,而应当对折射光束与入射光束进行比较,再依据前边的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

二、课时安排。

1课时。

三、学生活动设计。

1.观察凸和凹。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实物及截面图,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2.通过实验,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

3.观察凸对光有会聚作用,凹对光有发散作用的演示实验,并通过分析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会聚,什么是发散.

4.利用光的折射规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镜底边的光通过三棱镜以后的光路,从理论上弄清凸为什么对光线起会聚作用,凹为什么对光起发散作用.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引入课题。

列举放大镜的镜片、眼镜的镜片、照相机的镜头、幻灯机的镜头、以及电影放映机、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的镜头.可以把教学内容事先绘制在胶片上用投影幻灯打在幕布上,方便课堂教学.

2.新课教学。

让学生观察凸和凹,观察各种形状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状,进而通过提问,认识这两种.

组织学生观察、讨论,引导同学先找出带有共性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类别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仪打出如下六个的截面图,

使学生能明确辨别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仪打出下面的图,具体讲解薄“薄”的含义.

教师介绍光具座等实验仪器及使用方法,应在演示台上边演示边讲解,讲述中应强调以下几点:

(1)光源发出的光是平行光,从无穷远射来的光是平行光,前边所提到的太阳光也是平行光.

(2)让正对着射来的平行光,这样入射光线将与主光轴平行,我们只研究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经过发生折射的现象.

(3)注意观察光线经过这两类折射以后是否能会聚于一点.(指导学生注意调节光屏位置)。

学生开始实验,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进行指导,实验结束后提问.

演示实验可以用激光演示仪进行,如果没有条件可以用烟箱,不论用什么仪器,都应使学生能清楚地观察到,平行光经过前后光的传播路径.

实验进行过程中,可以边让学生观察,边提问学生,以引起学生注意.

通过前边的实验同学们对光通过前后的路径,以及两类对光的作用有了比较深刻的感性认识.教师应通过图形对这两类进行对比分析.

3.总结。

研究两种及它们对光线的作用,尤其是重点研究凸对光线的作用.教师可提问学生,由学生总结发言,以利于学生的思考与理解.

探究活动。

【课题】调查近视镜和老花镜。

【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

【活动流程】。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参考方案】实验分析近视镜和老花镜属于何种,分析其对光线的作用.

【备注】。

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

2、发现新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3877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