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一种对自身成长和进步的记录,通过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轨迹,同时也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改进和提升。避免模棱两可和泛泛而谈,在总结中应该具体而有深度。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儒家文化论文篇一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是2500多年前的着名思想家孔子的一句家喻户晓的句子。
告诫我们要选择身边的好的并且学习,选择坏的去改正。
从小就听说过古代有个很聪明的人,到了初中,学习到了他的一些名言,并对他有所了解,他是一个出生平凡的草民,他是个爱国爱民的匹夫,他是个拥有崇高思想的政治家,他名叫孔丘,但被大家熟悉的是孔子这个称号。
今天,我们看了史诗电影《孔子》,我开始有点了解孔子推崇的思想了,那就是“仁爱”,即一切都要以爱人为中心,这样可以让世界充满爱,充满希望,使人们更加和谐,那么社会就会进步。
正如亚圣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所以可以看得出“仁爱”有利于国家发展。
片中由周润发扮演的孔子,一生追求礼乐仁和,一次他为了不让一小孩陪葬,与众大夫唇枪舌战,还很幽默的说出了一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得众人发笑,成功救了小孩。
我觉得,孔子在面对众人的挑战下,依然沉着稳定,言辞幽默有理,让我钦佩不已,同时也看感受到了他的仁和。
在鲁国确被权势驱逐,颠沛流离十几年,这几年间,他并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而是到各国游说实行礼治,这正是我们所需要学习的不屈不饶的精神,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也正是我们青少年的斗志。
可是当时正值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大国吞并小国,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君王只想着怎么打仗,百姓只想着怎么活下去,试想下,如果你活在当时,会有空去接受什么仁爱之道吗,不太可能吧,我下顿饭能不能吃饱都是问题,还有那闲工夫去追求礼乐仁和,我爱他人,有谁来爱我,来解决我的温饱吗?所以,孔子及其弟子的说教并没有让人们接受。
于是一行人周游各国十几年后回到母国鲁国,决定不参与国事,从此传道授业,并且着书,后人则有因为书而理解他的,也有因为书而误解他的。
我觉得施仁政其实是有可能的,因为人之初,性本善的缘故,可是俗人却因为欲望,而产生的邪恶念头推动着人类走向灭亡。
孔子当然也会有痛心的时候,当我看到颜回为了把书从冰水中拿回来,最终淹死时。
我觉得鼻子酸酸的,可想而知孔子当时是多么的伤心,看着自己的徒弟为了拿回书被冰水淹死,却不能挽救的心情,可以说是绝望到了极点。
但是我们也能看出他的弟子们对他的尊重,还有子路战死沙场,可以说子路是孔子的大弟子,听闻了他的死讯,他能不伤心吗?但是也可以看出其弟子作为大将的忠心耿耿。
“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是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子路留下了这句意味深远的话,我认为是说人们还是不懂在痛苦中体会到哲理,或许我们真的需要去好好体会。
虽然礼乐仁和没有实现,但是孔子的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至今儒学广受世界欢迎。
是位了不起的思想教育家,学者。
是他把教育普及化,是他创立了儒家学说,也是他给我们上了“仁爱”这一课。
儒家文化论文篇二
在城镇化过的进程中,农民工是工人和农民结合的一种特殊的群体,目前,农民工开始分化成两个部分,一是最终以返回农村为标准,一种是成为了城镇居民。农民工群体具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过渡性,所以“过渡”性的保障途径和机制是必不可少的。为了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切实保障农民工的相关权利,在与现存的社会保障体系衔接的情况下,考虑农民工群体的现实情况,运用制度创新的手段,发挥社会保障功能,如吸引、分化等。此外,还应在扶持力度方面继续努力,充分发挥社保的吸引能力,使得农民的后顾之忧得到彻底的解决。
2.1完善工伤保险制度。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云南省内所有用人单位都要为农民工购买工伤保险,让其获得工伤、职业病等补偿。有关监督部门要积极发挥自身的监督功能,利用政府的权威身份对用人单位施压,督促用人单位相关责任的履行,若企事业单位没有履行相关责任,相关部门应按条例严厉惩罚。同时强化工伤预防工作,积极制定适合云南省情的工伤预防工作模式和机制,尽可能遏制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的发生。
2.2加快建立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
完善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医疗保障水平。据了解,在云南省的农民工群体中从事建筑业的人数较多,而由于建筑行业的高危险性和污染性,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为了给农民工提供更加完善的健康保障,可以让农民工既参加工作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同时也参加农民工大病医疗保险。结合农民工自身情况,降低门槛,适当调整医疗保险的个人支付比例、住院押金等方面的政策,使之更好满足农民工切实需求,减轻农民工的负担,拓宽医疗保障范围,更好地为农民工的`健康保驾护航。
2.3实施过渡性养老保险制度。
在对云南省的农民工进行走访调查中发现,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大,可以对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实行个人账户累积模式。共同承担医疗保险费用,以用工单位为导向,提高养老保险所占参保比例,降低个人缴费支出,同时缴费总额由个人享有,并可查询其缴费记录和账户积累情况。此外,若参保农民工意外死亡,其账户余额可由其法定继承人享有。基于农民工自身带有复杂性,所以因个体的不同对社会保障需求也不同,应因人而异制定保障制度,如分层保障。稳定就业的农民工是现行制度的组成部分,应积极鼓励该群体加入社会保险,如城镇养老、失业、医疗和工伤等险种。与此同时,现行的保险制度也应得到完善,农民工应能够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对于不稳定就业的农民工,应采用过渡性的办法,建立个人账户,直接将个人相关社会保障权益计入账户。以身份证为信息登记依据,建立独立的个人账户。该措施的施行,使农民社会保险年限得以累计,及时高效地转移接续,大大消除了流动性大给农民工带来的忧虑。
3相关建议。
3.1政府建立完善相关政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更加合理完善符合农民工自身特点的户籍制度,弱化户籍制度对人们身份等级的区分作用。由于户籍制度的约束,也为了享有其本该拥有的社会保障福利,农民工不断奔波于城市农村之间。所以,改革户籍制度,消除二元分化,彻底打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隔阂,逐步实现城乡社保制度的公正公平,使农民工能够完全融入城市,不被户籍制度拒之门外,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于切实保障农民工利益的企业政府可以在税收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而对于侵害农民工正常利益的企业,政府要严惩,利用自身权威优势对用人单位施压,促使其对员工应有责任的履行;积极发挥相关监督部门的作用,使国家出台的各项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得到正确实施,给农民工带来切实的福利。
3.2企业积极履行相关社会责任。
劳资双方应该正式签订合法有效的劳动合同,只有这样,才能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在云南省的农民工群体中,大部分人都是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临时工,甚至有的农民工连劳动合同的概念都不了解,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意识,签订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仅占40%。在已经签订的劳动合同中,存在不少违背国家法律规定有损劳动者权益的条款。所以,签订合法劳动合同,是保护合法权益的重中之重。同时,企业应该树立良好的发展理念,企业的管理应该以人为本,实现企业与员工的良性循环发展,员工是决定企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只有切实以员工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的企业才能真正实现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
3.3建立农民工工会组织。
市场中存在着一种常见的现象―――资强劳弱,尽管农民工群体的人数比例大,但由于自身实力的局限,使其不足以与相关单位抗衡,怎样使农民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应开拓相关的渠道使农民工的思想得以表达,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得以保障,建立相关组织,如农民工工会组织。安排相关人员,在发挥服务作用的同时履行监督职能,提高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帮助他们积极运用法律手段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此外,提供相关就业援助,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降低农民工的失业率,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3.4农民工应完善自身维权能力。
政府等相关部门在维护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利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农民工不应该将全部的希望寄予外部力量,应该壮大自身实力,来更好地维护自身切实利益。首先,农民工应该提升自身文化素质,向新型农民工转变,为自己赢得话语权。云南省的农民工大多从事的是劳动密集型行业,社会地位低,生活水平不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培训再学习等方式来增强自身实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同时,对参保应有正确的认识,提高自身的参保积极性。
4结束语。
参保是一种立足于长远发展的行为,是一种正确而有效的解决后顾之忧的保障方式,云南省农民工应该意识到这一点,将眼光放长远,积极参保,同时,随着我国法制体系和监督体系的公开透明性,应该对我国的政策制度抱有十足的信心,摒弃自身的思想包袱,立足于未来,保障自己的切实利益。
儒家文化论文篇三
儒家学说为春秋时代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想,其核心是“仁”“礼”。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主流文化,同时也是个学术概念、一个载体。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当下我们的餐饮业应提倡经济与文化并行的趋势,将儒家文化与现代酒店的经营理念相结合,经过一系列物化的手段,能够在酒店中取得具体的表现。酒店的发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再将儒家文化融入其中,打造出以儒家文化为主题的酒店,就是以酒店为载体,以顾客体验为本质的酒店经营模式。儒家文化的丰富多样能够促使酒店业形成自己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底蕴,形成一种“用餐饮实践儒家文化,靠文化发展大众餐饮”的发展模式。儒家文化酒店就是在酒店原有企业文化的基础上,注入儒家文化,由单一的文化形式,转变为灵动的,具有人文特色的多元化文化载体的形式,在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上给顾客一种新的感觉,推动酒店发展。建设儒家文化主题酒店要定位准、启动快、经营稳、办事优,要有显著的特点,获得显著的成效,形成浓烈的文化氛围。因此,儒家文化主题酒店在建筑空间、物品摆设、员工服饰、酒店治理、对客办事、经营运作等方面都应做出精心设计,以下是对儒家文化主题酒店内涵问题的几点观测:
1寻觅优势,准确定位。
建设主题酒店,关键在定位的准确。很多酒店引进国外的酒店文化并且不加以筛选,对我国的酒店行业造成重大的损失。许多业内人士提出了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民族的才是永恒的。特色的东西往往体现在地方,地方的往往表现为民族的,民族的往往就是传统的。必须打造自己独到的文化酒店品牌,才是长久发展之道。但是文化本身有很多种形式,如名人文化、汉青文化、草原文化、海洋文化等。选准主题,并得到顾客的认同,是酒店的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在文化领域中,唯儒家文化传载千年,成为中华民族主流文化。因此选择儒家文化更容易被顾客介绍,产生共鸣,不会形成文化意识的壁泉。另外,山东乃孔孟之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要更充分利用这个优势。于是确立构建儒家文化酒店主题的实施计划是天时地利人和的体现,也是儒家文化精神的体现。将传统儒家文化融入酒店经营,酒店就会富有个性特点,就会有吸引力,有新鲜感和现代时尚感。把“时尚”中的“文化”和“民族”中的“传统”进行有机地结合,古今融会,形成一种高品位的时尚,使人耳目一新。
2文化浸润,发掘潜力。
文化主题酒店要想真正成功,就要在设计和审关上下功夫,而这一切需要有一个过程。儒家文化主题酒店别具一格的风景,就是中具有浓郁的文化元素及文化信息,使顾客在视觉、听觉和心理感受上都得到满足。富有文化个性的服务和具有文化特色的产品,将会使酒店形成较高的卖点和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青睐,更使宾客消费有一种物超所值的感觉。酒店通过文化意境的熏陶,让宾客对所倡导的文化产生了兴趣,获得了在酒店物质消费以外的更多满足。文化主题酒店,在塑造酒店自身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塑造和培养着宾客,或者说是在与宾客一同体验文化带来的乐趣。建设文化主题酒店,需将一种文化不断融入、浸润、渗透其中,获得持续发展的空间。文化融入的时间越久,文化积淀就越深,表现形式就更为突出,品味就越浓重,发展空间也就越大,因此应在发掘文化深度方面做出一系列设计:
(1)因为儒学的兴盛是在汉代,所以酒店整体的建筑形式可以效仿汉代的建筑形式,也可效仿孔府的建筑风格。这样能使顾客更快融入儒家文化的氛围当中,同时独特的建筑形式,也会让顾客对儒家文化产生兴趣。
(2)在大堂迎门悬挂孔子画像或设立石像,并展示《论语》序说的内容,令人心生敬慕。在孔子像前架起古朴的案几,其上摆设有山东特色的燕子石文房四宝。这样能够更好地展示儒家文化的外在形式,并让顾客了解儒家文化的内容,同时也能宣传山东的古文化,促进消费。
(3)厅内柱子上设置为《论语》的一个篇章,一楼为《论语》的第一篇《学而》,二楼为《论语》的第二篇《为政》,以此类推。这样可以由表及里,了解了儒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再来体验儒家文化的内在含义,顾客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儒家经典著作的.韵味,陶冶情操。
(4)建立起以古典“八音”为主调的古乐团,使整个酒店洋溢着儒家经典《诗经》为内容的歌曲。根据歌曲编排的艺术品位高的歌舞,要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这样可以丰富儒家文化的内容,让顾客从不同的形式中体验儒家文化的精髓。
3同中求异,突出细节。
在酒店文化的大同中突出文化的细节,将儒家文化的精髓要义融入酒店的各个方面。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以仁为本,以和为贵,义利兼顾”成为中国传统商家标榜的招牌词语,如聚仁、仁祥、义兴、义泰等,都以儒家核心思想作为字号名称,能够获得广泛社会认同。服务员身着儒生的服饰,报菜名可采用古代宣读圣旨的形式,菜肴可以参照孔府菜的做法和名宇。更可细致到盛菜肴的碗碟、顾客用的餐巾纸也印上《论语》的经典语句。客房的命名可以效仿儒家大师居住过的府邸的名宇,巧妙运用“孟母三迁”的典故设置客房的布局。
4以人为本,同步成长。
应该将“人”作为文化主题酒店的主题内容。酒店的员工的素质决定了酒店的发展和品位。要注重人在酒店文化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酒店的外包具备了主题酒店的特质,酒店的内在应更加注意员工素质的培养。
(1)从酒店管理者角度出发:儒家思想文化的核心为“仁”,酒店也应该考虑“中心物恺,兼爱无私”。创造充满爱的氛围。这种爱既包括酒店服务人员对顾客的关心,也包括酒店管理者对员工的关心。
(2)从创优质服务的角度出发:孔子曾说“里仁为美”,根据这一观点,酒店可以引申为怎样为客人创造舒适、舒心、优雅的居住环境,顾客就是上帝,“客人永远是对的”。人们意识到,要想提高效益,必须有客人来,要想让客人来,必须有优质的服务,优美的环境,要让客人感觉到物有所值,物超所值。
(3)从员工培训的角度出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酒店在搞员工培训时,可以向员工灌输“中庸”的思想。所谓“中庸”,是儒家思想除“仁”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思想,实际上讲的是一种理想化的境界。意思是说达到最高的服务境界了。酒店企业平时的员工培训工作,主要追求的是员工技术能力的提高,但口的总会离不开这种指导思想。
构建儒家文化主题酒店,就是打破原有的企业文化格式,再造强势文化。要深悟其要,文化先行、文化育人、文化管理、文化服务、文化经营、文化连锁,打造酒店文化产业。以促进餐饮业在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下更好的发展。
儒家文化论文篇四
户籍制度直接导致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受损。由于我国的现行户籍制度附着了许多经济社会和福利保障权利,已经演变成一种区分身份等级的指向标,与人们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城乡社会保障水平严重失衡,形成了难以打破的城乡二元格局。农民工流入城镇从事非农产业,表面上生活水平有所改善,但由于他们的户口仍然属于农村,所以仍然处于不能享受到和城镇人口相等的社保福利的状况。同时由于长时期脱离农村,也不能享受到农村的社会保障利益,绝大多数农民工处于二者中间的尴尬地带,进退两难。
首先,城镇社会保险起点高,缺乏灵活性与合理性。云南省的农民工存在流动性大、生活水平低和文化素质不高等现实状况。按照相关文件的规定,农民工只需自己承担一部分保险费用,其余的均由用人单位进行购买。由于企业自身实力的有限和农民工收入水平的局限性,感到负担太重,不愿承担这方面的支出,所以必然降低双方的参保积极性。其次,由于无法转移社会保险关系,导致保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得不到有效实施。由于云南省各个地区的发展情况各异,以及社会保障制度设计的缺陷,各个地方之间政策不统一,农民工社会保险年限无法累计,转移接续手续复杂,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增加农民工群体后顾之忧。自由退保,是现行养老保险政策的弊病,反复参保、退保的现象频繁出现,无形中增加了社保部门的工作负担,同时农民工的利益也遭到损害。现行规章制度只退个人上交的份额,原单位上交部分却由政府享有,用其填补基金缺口,大大损害了农民工本应享有的社保权益。
1.3法律法规不完善。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我国的各项规章制度逐步走向完善和合理,尤其是有关对人民社会保障福利方面的关注度逐渐提高,社保福利辐射范围更广更切实关乎人民的需求,城镇社保取得很大的进步,但关于农民工社保问题没有相应立法,法律难以保护农民工社保权益,因其自身实力的局限及社会地位较低,使用司法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可能性很低。当前,虽有少部分地方法规和文件涉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但其成效甚微,由于监管疏忽,致使其无法发挥实质性作用。
1.4利益相关者不重视。
首先,由于农民工对现行社会保险制度缺乏信任,对参保不够重视,对自己以后能否真正享受到社保政策上所给出的福利政策持怀疑态度,认为将现有的收入用于购买保险是一种只会增加开支的错误行为。从农民工所在单位来看,多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以及个体工商户等,这些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低技术行业。这些用人单位实力弱,社会地位低,为求自身发展,核心理念就是追求最大利润,所以不愿为农民工购买保险成为企业常态。从地方政府的角度看,没有出台明确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导致没有一套权威性的法律规范来约束用人单位的行为,导致农民工社保权利得不到政策上的支持与保护。
儒家文化论文篇五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儒家文化的现代意义,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们认为儒学在新时期的兴起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使然,儒学能历千年而不绝,经百折而不灭,指导着中华文明以足够的韧性和巨大的包容性不断灿然,必有她超越时空的“合理内核”与不朽价值。她是一个开放的科学体系,她能够并且能永远与时俱进。在当代,儒学的巨大现实价值主要有如下方面:
1.儒家文化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这一点是有其深刻的意义的。很多社会问题的出现,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人心缺乏治理而导致的。这也是为
什么
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儒家思想被历代统治者沿用了两千多年之久,为维持传统社会的安定和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2.儒家文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经济应是有序经济。这种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除须依靠经济、法律等手段.还须有道德力量的维系。
传统美德.对克服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背信毁约、尔虞我诈、欠债赖账等道德败坏、经济无序现象.更显出了积极意义。
3.儒家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孔子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既然如此只有发扬这个根本才可能发挥出儒家文化的.作用。我以为就文化产业而言,首先应当有意识的将儒家思想注入文化产品中,并且扩展着这种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提倡仁、义、礼、智、信,提倡和平中庸,提倡道德理性,积极将这些思想注入文学艺术作品中,提高作品思想性与艺术性,扩大中国儒家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其次,应当有意识融和
其他
的文化的精髓,补充儒家文化,使之更容易为其它国家接受。事实上,基督教、伊斯兰教中的一些教义与中国的儒家文化还是有一些共通之处的。如果将这些内容儒家化,在传播出去,未尝不是扩大中国文化影响的一种良好选择。4.儒家文化对国民性格影响
第一,求实乐观精神与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孔子提倡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人生,这一点完全可以从他的人本主义思想与天人观中看出,虽然孔子一生坎坷不断,但他自始至终都不曾放弃对理想的追求,从孔子的生平事迹也可以反映出这一点。中华民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自然灾害与人祸,让中国人一次又一次陷入苦难之中。尤其是在1840年后,中国人民饱受屈辱,然而中国人民何曾放弃过?中国人民始终相信会有否极泰来之时。
第二,宽容和谐的处事原则
孔子以一种博大的胸怀来面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对世界的
爱
,在他的心中礼治是唯一有效的治国治天下之道,因此他赞成王道,教化万民,反对以暴力手段取得天下。这一点与基督教的济世哲学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是均认为自己有拯救世人的责任。但中国哲学是平易的,非暴力的;而基督哲学则可以通过一些暴力手段来解决问题。尽管孔子的思想有些理想化,但是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人是认同这一思想的,因此从根本上来说中国人在骨子里就是热爱和平的,中国人不可能会在强大的时候欺凌他国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汉王朝,唐王朝,明王朝,清王朝何曾欺凌过他国(蒙古帝国未受汉化,不计入此列),东亚封贡体系的建立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点。第三,崇文尚贤与革故鼎新的精神
中国人是一个尊师重道的国家,也是一个重视人才的国家,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中国能人辈出,中国的科技、艺术、文学等曾几千年里领先世界,创造出了一个伟大的中华文明。中国人又是具有冒险精神与创新精神的。郑和下西洋,中国人对南洋的开发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孔子提倡理性社会的建立,必然要求对师长,对人才的尊重。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则体现了中国人的革新观念。
5.儒家文化对中国环境的影响
孔子的天人观对于中国的环境保护也有着指导意义。孔子敬天,注重天人合一,他曾求学于老子,而老子的思想中是有顺应自然的成份的,孔子在构建他的哲学体系是吸收了这一思想的积极方面。因此以儒家的天人观中的优秀部分对待环境问题是积极而有效的。事实上中国的儒家思想的内涵就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就有天人合一的内容,人类只有顺应自然才能在自然中生存。当今中国政府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说就是孔子天人观在当今中国环境保护中的体现。积极的将孔子的思想在人民大众中作宣传,使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与自然相适应的欲望,本能的顺应自然的发展,自然就会有良好的社会效益。这里也有例证,中国古代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就是天人合一的杰作。
儒家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其核心是“仁”。儒家学说经历代统治者的推崇,以及孔子后学的发展和传承,使其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中国文化的深层观念中,无不打着儒家思想的烙印。儒家又称儒学、儒家学说,或称为儒教,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学派。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它的特点是重精神,轻物质;重道德,轻技能;重理论,轻实践。儒家注重的是大方向,重视的是精神
生活
的充实和丰富,关心的是健全人格的培养和正确人生观的建立,即教导人成为正人君子。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这是追求进步的人们重新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思想。它以
心灵
的自我修养与自我完善为主要目的。而儒家文化的精髓主要在仁、礼和中庸这三个方面,一直绵延至今。其具体意义如下:1.儒家文化的“仁”
儒家文化中“仁”,就是爱人,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都享有生存和
幸福
的权利。礼,就是社会的道德秩序,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使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对自身社会地位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仁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必要,礼的作用是使民无造反之意识。——人们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人们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普遍遵守符合自身社会地位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人民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古今中外,凡是能够使国家达到太平的统治,事实上都没有违背儒学的仁和礼两大原则。
2.儒家文化的“礼”
儒学的真谛是仁礼一体。不讲究仁,只讲究礼,人民就会反抗其统治。不讲究礼,只讲究仁,人民就会轻慢其统治——即人民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所以,仁和礼是一刻也不可以分开的,这就叫作仁礼一体。
人类社会是不断地发展和进步的,古代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特别严重,每个人都必须依赖群体的力量才能生存。因为这个原故,所以每个人都**惯于遵守群体共同的道德规范,而认为群体共性对个性的约束非常合理。但是越到后世,人类受到自然界的威胁不断减弱。因此,反对共性约束追求个性自由的思潮便逐步发展起来。所以,人们的道德观念也就跟着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礼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有不同的内容。拿着古代的“礼”来统治现代的社会,就会违背仁的原则。违背了仁的礼,一定会受到人民的反对和反抗。所以,礼贵在不违背仁的原则。不违背仁的原则,就必须根据不同的时代而改变礼的一些具体内容。只有根据时代变化而改变和调整礼的一些具体内容,才可以达到不违背仁的原则。这就是仁礼协调,一体不二的要点。
3.儒家文化的“中庸”
中庸现在给人的感觉是,不温不火,不够积极,认为这是导致中国近代落后的一个原因。我觉得这是对中庸的误解。中庸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遵循人的本性是自然的道理,对于处在社会中的人,我们需要依据人性来进行修养。所以才有“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可见,儒家不是压抑人性,而是承认人性、顺应人性、以人性为根本的,并要根据人性来进行修养,体现了儒学思想的社会性。
在现今有人批评中庸,说它让人不思进取,限制了人们的手脚。儒家是入世的学说,怎么会让人不思进取呢?中庸没有人让人进取也没有让人不进取,而是告诉人无论强弱、无论进退应持的态度。所谓持两用中,过犹不及,是“中”,不是前也不是后,不是左也不是右,而是一个外界与内心、形势与实力的平衡点。天空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狭室之中奔跑只会撞得头破血流。审时度势才能掌握平衡,掌握平衡才能游刃有余、收放自如。
综上所述,仁、礼、中庸,都有促进和谐的意味,它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当我真正的认识到儒家文化时,都会为中华民族儒文化之璀璨巨著所叹服,而把儒家的思想精髓传承下去,使之广泛的运用到自己的工作、生活实践中去,则可以在反复的经验总结中不断受益。在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我们能不断地从思想、品格、知识、政治、文化等等方面给自己充电,从不断的感悟中迅速提升自己的素养。我深信,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坚持不懈的去努力学**和实践儒家文化的精髓后,取其精华,剔其糟粕,使儒家文化不断地得到创新和发展,完全展现其超时代的价值,使我们的人生会过得更有意义的。
儒家文化论文篇六
文化比较需要一把“双面镜”,除了要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场上依据西方的思想体系和结构翻译与诠释中国文化外,我们更应当以平等的态度和眼光,通过回归经典去实事求是地理解中国的传统,即从中国哲学和文化本身出发去理解它,并且从中认识到其所具有的独特性。以儒家思想为例,其传统中的“人”本质上都是相互联系和作用的,每个人都身处各种角色之中,其存在是整体性的、过程性的。这一点与西方传统中的独立的、个体的“人”有着根本的区别。因此,儒家伦理学实质上是一种“角色伦理学”。
一、文化翻译的“双面镜”
文化翻译需要一把“双面镜”。站在我们的文化立场上看待问题时,一切都是那么井井有条、合乎理性、明白易懂,总之,一切都很熟悉。可一旦当我们看待其他不同文化时,事情变得奇怪和不可靠,一切都不在我们的掌控内了;我们好像缺少了解他者文化的思想背景和资源。这种文化比较中出现的困境正是我今天所要探讨的。
——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曾在他的日记中对此有过一段精彩的记录:“大概在19,我决定申请就读东方文学专业。就在我满怀热情地阅读某位中国哲学家的汉译英作品时,我碰到了下面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话:itmatterslittletoaconvictunderadeathsentenceifhehastowalktheedgeofaprecipice;hehasalreadygivenupliving(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对于这段话,译者还特意加了星号并借以表明,他的译文其实更受另一位同样翻译过这段作品的汉学家的青睐。那位汉学家的翻译如下:theservantsdestroytheworksofartssoasnottohavetoadjudicateontheirmeritsanddefect(仆人们毁坏掉艺术作品,为的是不必对它们的优缺点做出裁定)。至此,我没有再继续读下去,脑海中浮现一股莫名其妙的怀疑态度。”[1](p1183)这事听起来很好笑,但却是我本文打算讨论的话题:面对同样的文本,怎么会产生似乎没有什么关联或交集的不同的翻译呢?这一疑问,ds提出并思考过。他在1932年完成的著作menciusonthemind里写道:“在尝试理解和翻译一部完全异于我们自身的文化背景的作品时,除了用我们自己文化传统里的观念对其做出某种解释外,我们能否有其他更多的收获?我们可否将它不仅仅视为反映和折射我们自己文化的一面镜子?或者说,在这个参照的过程中,我们能不能试着顺带成为一把‘双面镜’?举例来说,要想理解孟子,我们必须事先忘却我们自身的整个思维方式和传统并同时努力学习研究对象的思维方式和传统。如果这么做是可行的话,我们会不会因此而成功地实现两种不同思想传统的翻译和转化呢?”[2]在思考如何才能有效地翻译中国古典文献的问题上,richards继续谈道:“西方思想传统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精致的概念范畴,诸如普遍与特殊、抽象与具体、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等等。而孟子思想的表达却无须上述任何一个范畴,也没有任何确定的概念可以替代他的思想。且不说我们从理论上无法引入这套形而上学概念系统,实际操作上的困难也同样存在;因为若把我们的这套范畴运用到对孟子思想的解释上,我们将误读甚至曲解他的思想……我们需要防范一种危险的做法,即倾向于把一套经由西方学术专门训练下形成的思想结构强加到那些很可能并不具备这种结构的思维模式或思想体系中去。”[2]虽然我是richards的忠实读者,但仍然对他的这一观点表示略微担心:“没有任何确定的概念可以替代他的思想。”因为,如果我们想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我们必须设法抛弃那种在我们看来中国文化是怪异和不可靠的想法,并真正认识到,它其实是一种非常迥异于我们的对人类社会存在做出解释的独特方式。
我喜欢的另外一位学者也表达过同样的意思,他叫charlesdickens。有一次,dickens去了苏格兰并有机会与potts小聚。potts当时是一家报社的编辑。一次晚饭过后,几个人闲聊了起来。potts问起了一旁的pickwick:“我想你目前一定在读我最新的文章。”对此,pickwick尴尬地答复道:“实际上,我没有注意到您的最新大作,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我一直在四处旅行。请问您又有哪方面的大作发表了?”potts说:“关于中国的形而上学哲学(chinesemetaphysics)方面的。”pickwick问道:“中国的形而上学?这可是个很深奥的课题呀!那您是从哪儿获得关于这个题材的资料的?”potts回答说:“《英国大百科全书》。”pickwick说:“我非常欣赏和尊重那套丛书,但恕我直言,我以前可从未发现里面有‘中国的形而上学’这一块内容。”这时,potts略微倾身向前并拍了拍pickwick的膝部,说:“其实呢,我是这么做的:先在首字母c下查找关于china的资料,然后在首字母m下查阅metaphysics的内容,最后再把这两部分内容整合一下,就构成了我写作中国形上哲学的全部资料来源。”[3](ch51)。
再有就是thoreau。他也曾提及以西方文化的视角去理解其他文化类型的必要性。他说过,人只是接受他想接受的东西,不管这东西属于形体的、知识的还是道德的。我们只想听、只想懂我们似懂非懂的东西。每个人都是如此践行人生的,都是这样听、读、看、行的。他的看成为一个系列憧憬。与他们所看到的东西无法相联想的现象或事实,是他们没有看到的。除非我们对某事已经有了一知半解,否则我们不会主动地去了解它。因此,我们必须得承认,考察其他文化传统不可能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我们很有必要借助其他一些手段来实现。putnam就说过,我们所称的所谓“语言”或“思想”深深地穿透到我们所说的“现实”之中,以至表达我们自己的每一件工作,作为“语言独在”的表达,一开始就做着决定性的让步。如相对主义一样,但又以一种不同的方式,现实主义是一种不可能的努力,因为它企图从没有立脚点的地方看待这个世界。我们需要借助于语言、思想乃至经验。这里的经验是融合了我们是谁、我们都经历了什么和我们以后还会经历什么的一种经验。这也正是哲学家们所着力强调的。
现在我们把话题转向中国。中国文化会对今日之世界发挥重要作用吗?在中国,不少人的答案是肯定的。这些年来,中国投入巨资建设“国学院”这一文化机构,很多重点大学都把成千上万的资金注入到国学院的建设中去。目前,全世界共有400余所孔子学院,其中大概有90所在美国。孔子学院是由中国教育部投资建设的1,意在推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人认为,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国际中国文化都将产生重要影响。
我想区分一下语言和言语这两个概念。语言是一种概念结构,意思是说每一种语言的产生都源于特定的族群,每一类族群的概念结构都不尽相同。比如日本人、中国人和夏威夷人,他们都有属于本民族文化的概念结构。我们在英语语言中找不到能够准确无误地传达“礼”、“义”内涵的说法。但这并不代表文化间的不可通约性,因为我们尚有言语。言语是一种可借助于自然语言明白地表达另一种文化传统包括其语言的能力。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利用英语并通过它去清楚地理解中国人眼中的“礼”的意思。同样地,我们可以利用汉语并通过它去明白地理解亚伯拉罕宗教中讲的上帝之义,虽然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上帝的形象是缺失的。因此,自然语言的这种强大功能使得跨文化交流与沟通成为一种可能。
现在回顾一下我们在这方面都做了些什么呢?我并不单指以往的传教士们对中国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因为近些年来,我们有些学者也在从事和写作其他方面的课题。众所周知者,如edwardw.said的orientalism。我们深信我们有不少“开明的”价值观:我们是民主的,中国因而必然是专制的;我们是理性的,中国因而必然是神秘的;我们是先进的,中国因而必然是落后的;我们是文明的,中国因而必然是愚昧的;我们注重个人主义,中国因而必然盛行集体主义;我们只信仰唯一的真神,但中国却缺乏宗教信仰;等等。综上,我们完全是按照我们对自己文化的认知而另外造出了一个中国,而不是在实事求是地理解中国。我们这么做的时候,并没有选择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假若我们想了解真实的中国文化,我们应当回到甲骨文和简帛等资料,这些才是我们得以研究和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可靠资料。我们来看一下刻在青铜器上的“道”这个汉字,你们能从这个字里看出什么吗?你会发现上面有类似人的眼睛和脚的形象,而且它正走在路上。而简帛里的这个“道”字同样像是行在路上,但你会发现其实是有个“人”的形象行在路上。总之,不管我们讲了多少,也不管“道”的内涵是什么,“道”绝非是一个独立于外在世界的概念,它不是先验的,而是一个人类积极参与和创造的“道”,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而且,“道,行之而成”。每一代人都必须努力“行道”以延续其慧命。由是,误读中国的一个结果便是,如果你想购买一些中国哲学方面的书籍,比如说《道德经》、《易经》、《论语》,而且假如你去了barnesandnoble书店,你会发现你无须在“哲学”书架前驻足,你只能到一个旮旯里名曰“东方宗教”的书架前寻找你想要的中国哲学书籍。这是件不幸的事情,但问题的根源出在西方学术界。夏威夷大学是美国唯一一所在中国哲学研究方面有着深厚历史传统的大学,至今已有训练有素的四代学人在此学习和工作,这得益于当初该校哲学系创建者们的远见卓识。该校哲学系在对人类文明不同分支的研究上颇有建树,而且还在中国、日本、伊斯兰社会和南亚等地区的哲学与思想研究方面设有博士点。但其他地区的情况则不容乐观,因为,如果你到北京大学,就会发现海德格尔而非孔子才是他们最关心的.哲学家;而在德里大学,最受欢迎的哲学家并不是印度哲学家;在美国呢,比如波士顿,教授得最多的反而不是美国本土的哲学家如詹姆士或杜威,而是盎格鲁-欧洲一系的哲学传统。你甚至可以说,西方人对哲学的看法是带有种族偏见的,因为它排除了欧洲人以外的其他任何民族的思想。
我们明白,考察和探究其他文化传统绝对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为此,我们必须依靠类比或者比喻的方法,以便有效地解读其他传统。我所使用的方法有两种:相关类推的比喻和对比对照的比喻。即是说,当我们考察亚里士多德时,他的实用智慧可以拿来与中国的儒家思想相比较;因为在后者的传统里,智慧要在实践或生活中获得。但当我们涉及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时,相关类推的比喻便不再使用,代之而起的是对比对照的比喻。毕竟,逻辑学在中国思想演变的历史中并不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一直被边缘化甚至被忽略了。此外,我还想区分一下个别类比和整体类比,这也是我要用到的方法。海德格尔对《道德经》的解读实际上背叛了三个人,分别是:海德格尔、老子和读者。我们知道,你在理解一位他者文化中的哲学家及通过那位哲学家了解其从属的文化传统时,总不能不会出现一些荒唐的曲解吧!所以我们使用的比喻只能是个别类比。但如果我们探究《中庸》里的“诚”这个与西方语境中的“创造力”对应的概念时,怀特海的思想就会很有帮助。怀特海勇敢地向西方传统神学提出挑战。传统神学一贯认为,上帝是圆满和完美的,而人类只是他的创造物和从属品。这种观点无疑否认了人类具有创造力的特点,因为创造性只属于上帝,在他面前人类的所作所为无所增益。怀特海质疑西方神学传统的做法让我们得以重新思考上帝和创造力,以便给人类以适当的定位。我刚刚提到过,在中国文化里,人是宇宙的协同创造者,人也参与了宇宙的创生且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点上,怀特海挑战西方传统的做法有助于其与中国文化的比较。但怀特海的永恒客体和神的本性等思想便与中国传统文化没有什么共同语言了。因此,怀特海哲学中的某个思想可以拿来与中国哲学比较,但我们不能用怀特海的全部哲学思想去理解中国传统哲学。
总之,我们面临着一个艰巨的任务:停止将中国文化随意地、不负责任地塞进西方哲学的框架中,不再把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相遇视为其被定义的命运。中国哲学之所以被称为是一种哲学并非由于我们居高临下的定义,而是缘于其自身的特质。我们必须试着从中国哲学本身出发去理解它。
下面我想集中谈一谈我最新的研究,我称之为“儒家角色伦理学”。西方人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时的“挪移做法”(如果这个词语合适的话)仍在进行。例如,他们会讨论:儒家思想是穆勒式的实用主义吗?它是否同于亚里士多德所讲的美德?这里面其实存在着理解和诠释的不对称。因为我们从不会思考:穆勒的思想属于墨家吗?我们也不会追问:亚里士多德对“天”的看法如何?我们从来没有反其道而行之,似乎一切都得依据我们的视角和观点而不是中国的立场来看待。而我打算论证的是,儒家哲学其实始于一个与西方哲学相比根本不同的“人”的观念:前者对“人”的概念的理解是关系性的,而后者则是分离的、独立的。后者对“人”的理解在西方文化传统里可一路追溯到毕达哥拉斯,他曾讨论过灵魂不朽的问题。之后,柏拉图的《斐多篇》和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都曾探讨过类似的话题。所以,把人视为独立的个体这一思想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可谓根深蒂固。直至今天,当我们谈到“人”时,仍然会将其比作瓶子里的各色弹珠和抽屉里的各种汤匙,意味着人都是独立的、不相联系的,我们都是自足的个体。但中国哲学传统演变中对“人”的理解却不是这样的,因而,我打算先集中探讨一下他们对“人”的观念的独特看法。
对此,我们完全可以借用《易·系辞》中的经典宇宙论思想加以研讨。不过,在此我不打算那么做,我只想采用中医里的某一思想并依此作为思考中国哲学传统里的“人”的观念的一个突破口。中医认为,心是思想和感觉的所在,它有思想和感觉的功能。情感和认知在中国哲学传统中并不是分离开来的,它们发用的场所都在于心。但与此同时,心之功能又包括认知和情感。总之,结构和功能是密不可分的。当一位中医医生为我看病时,他要先为我把脉,实际上就是验证一下我体内的各类器官是否在有机地配合和互动。如果诊断结果显示身体没有出现窒塞和不通畅的情况,体温也正常,那就说明我的身体机制运行良好。但人体同时也容易遭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如果缺少阳光、新鲜空气和各种营养物质,包括心在内的身体各类器官也无法正常工作。总之,与这个内部联系密切、相互作用的自然大宇宙相比,心可称得上是一个生理学上的小宇宙,其结构和功能密不可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与我的同事、学生、家人和其他公众等相处融洽、关系良好,某种程度上意味着我在社交上也比较游刃有余。因此,当我们思考儒学传统中的“人”这一概念时,我们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它。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人类也是相互联系的。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处于关联之中。有了空气,我们才能呼吸;有了阳光,我们才能看得清晰;有了路,我们才能行走。与他人的关系也是这样的,我们往往是在与别人的关系和互动中生活着。儒家传统中的“人”本质上都是相互作用和联系的,人的存在是整体性的、过程性的。你不是一个humanbeing,你是humanbecoming。你之所以成为一个人,主要是因为你身处各种角色之中,你本质上是一个各类关系的综合体。以我为例,一方面,我是存在于这日益衰朽的躯体中的不朽灵魂;另一方面,我是yoshi的丈夫、austin的父亲,等等。总之,我是所有这些角色和关系的总和。以上就是中西方传统文化中对“人”的理解的差异所在。
对儒学来讲,一个人怎么样才可以成为一个完满的人呢?这是一个在四书里被反复问起的问题。从孔子开始,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从道德、美学并最终滑入宗教的角度进行的:只有通过修行各种内在而又复杂的关系——它们构成了人之初的多重身份,也确立了人在家、国和天下里的生命轨迹,人才可以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修身”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观点,但它不是西方传统的“认识你自己”,而是“实现你自己”。
儒家文化论文篇七
[摘要]分析了公益性图书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社会阅读风气的引导、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创建和谐的社会阅读环境,使图书馆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图书馆读者阅读社会阅读。
阅读是现代人文化性学习和认知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促进人的心智发展的最有效方式。阅读的深层意义在于启迪人的心灵、熏陶人的品格、丰富人的素质和精神世界。图书馆所提供的阅读资源与环境对提升民众的文化素质有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高科技发达的今天,作为公益性图书馆如何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对社会阅读风气的引导、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创建和谐的社会阅读环境,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1了解读者的阅读需求。
读者的阅读需求,是图书馆读者工作的源泉,只有当读者的阅读需求得到满足时,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中蕴含的知识才能转化为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力量和财富,才能激发出读者工作的生命力。读者的阅读活动的过程,实际上是读者满足具体需要的过程。读者产生阅读需要的主观及客观原因分析,一般可归纳为四种类型:。
(1)社会型阅读需要,是指在各个历史时期出现的许多读者群所具有的社会共同性阅读倾向。这种社会共同性阅读倾向反映了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潮流的共同需要。其特点表现为: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文献阅读需要量大,阅读时间较为集中,阶段性强,成为读者的阅读中心。
(2)专业性阅读需要,是指从事生产、科研、教学以及从事其他各种业务工作的读者最基本的职业需要。其特点表现为:读者的专业活动决定着专业需要的内容、范围和重点。在为他们服务时,一定要认真分析他们阅读需要的共同点和差异点,有区别地为他们提供专业对口服务。
(3)研究性阅读需要,是指读者从事专业研究任务所产生的阅读需要。这种阅读需要具有研究课题广泛,所需文献复杂多样,有时间限制,必须如期完成各阶段的文献查阅任务等特点。为研究型阅读需要的读者服务是图书馆读者服务工作的重点之一。应积极主动地、精准地为他们搜集、整理、提供所需要的文献信息资料。
(4)业余型阅读需要,是指读者在工作、学习之余的个人兴趣爱好需要,它具有广泛和多样性的特点。在公共图书馆的读者群中,这种类型的读者占有较大的比例。
2了解读者的阅读目的。
读者的阅读目的,是指读者为了实现阅读愿望,完成阅读行为,达到阅读效果所希望达到的目标。
阅读目的除受阅读动机的直接影响外,还受读者个人的兴趣、情绪、能力等诸多因素、条件影响。按照阅读效果的基本要求,人们将阅读目的区分为四种类型:(1)学习型阅读目的,具有学习型阅读目的的读者,他们往往是为了系统地学习、掌握某种学科、专业的有关知识,为未来积累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具有信息型阅读目的读者,他们的阅读行为一般是有计划、有系统、有层次的进行。
(2)研究型阅读目的,具有研究型阅读目的的读者,他们往往是为了解决生产科研中的难题或为了探索新的领域的课题,从事具体阅读活动。他们阅读文献的特点与一般读者不同,他们对所需文献的要求往往具有系统性、连续性、专指性,其内容往往涉及所需课题文献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是一种较高层次、较高水平的阅读目的。
(3)应用型阅读目的,具有应用型阅读目的的读者,他们往往是为了解决生活、工作、生产、科研、教学中的具体疑难问题而从事具体的阅读。这种类型的读者在从事阅读活动时。往往都是有针对性地查找利用有关文献信息,从中吸取和利用有关知识和技能去解决自己碰到的疑难问题。
(4)享受性阅读目的,具有享受性阅读目的的读者,往往是为了获得美的享受和艺术的熏陶,丰富个人的业余文化生活内容而进行具体的阅读活动。
这种类型的读者通过阅读自己喜爱的馆藏文献,包括图书、报刊、音像资料,在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调节紧张工作之后的情绪之外,还能从中受到教育启迪,获得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3图书馆促进社会阅读的方法。
3.1提供宁静舒适的阅读环境书架与桌椅的布局和摆设应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室内要采光充足、色调淡雅柔和、点缀几盆绿色植物可以美化环境,以典雅的字画做装饰,令人赏心悦目,而伟人的名言警句则可促人奋进。图书馆要更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提供服务水平。如齐河县图书馆工作人员节假日不休班,延长开放时间。
并开办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图书馆工作人员要热爱自己的本质工作。牢固树立“读者第一,服务至上”的思想,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还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要做好文明礼貌为读者服务。图书馆是精神文明窗口,图书馆工作人员的言行举止都会给读者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我们工作人员应努力做到文明服务,严于律己,在馆内要轻声细语,不要大声喧哗,接待读者要热情,检索证件要礼貌,递交书证要手送,解答咨询要耐心,听取意见要虚心,工作出错要道歉,以自己模范的言行为读者营造一个健康、和谐、舒适的阅读氛围。
3.2熟练掌握技能,以便捷的服务吸引读者图书馆工作人员对读者阅读动向要及时了解,对架区内各类新书出版动向,要做到心中有数。如果图书馆工作者知识贫乏,“一问三不知”就不能更好地起到文献与读者之间的桥梁作用,也就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读者服务。因此,图书馆工作者应不断地更新补充知识。随着21世纪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图书馆使用计算机操作替代了传统的手工操作,并最终实现计算机管理和网络服务,根据我们在工作中的体会,我认为当前图书馆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应该解决的是:努力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普通软件知识及网络技术基础知识。图书馆馆员应该对专业工作系统的维护有一定地了解并且具有排除计算机操作过程中出现故障的'能力。
虽然计算机在图书馆的应用使图书馆的工作不再是借借还还的简单工作,但是,采用计算机编目、借书、还书、目录检索等都离不开专业基础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图书馆专业基础知识,以便捷的服务吸引读者。
3.3增强全社会的图书馆意识,突出服务重点首先应大力加强图书馆意识教育。图书馆意识不仅是全体图书馆工作者的事业意识,也应当是每个公民应有的文化意识。现在国家提倡构建全民学习,终生学习型社会,所以说要增强图书馆意识,鼓励全民阅读。少年儿童作为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而花朵的成长更离不开知识的海洋。齐河县图书馆采取超前的做法:入学前让孩子进入广泛阅读期。早期阅读是儿童智力的催化剂;早期阅读是给孩子的智力发育安上腾飞的翅膀。让孩子在幼儿园时期就享受阅读的乐趣,是为孩子发掘出一个终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早期智力开发,虽然从识字开始,但识字又不是目的。识字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孩子尽早进入广泛阅读阶段。人类各种思想、知识的沉淀最终表现在文字上。文字使人类思想、知识的传递改变了祖辈、师徒相传的原始模式,从而使人类进入了知识共享的时代,文字是推进人类进化、社会发展的主要软件,是伴随现代人终生的实用性最强的工具,孩子的智力开发从识字开始,就是抓住了关键和根本,所产生的效益往往是令人吃惊的。他掌握了文字,就学会了“自学”,当你在繁忙中看到奶声奶气的孩子孜孜不倦地埋头读书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是早期识字的功劳;他掌握了文字,就学会了“自娱”,当你听到孩子在阅读中不经意间发出爽朗的笑声时,你是否意识到带给孩子幸福童年的还是早期识字的功劳;他掌握了文字,就学会了“表达”,当孩子贴切而生动使用与他年龄不相称的词语向你陈述一个意思,而你对此感到十分惊奇甚至不理解的时候,你是否意识到这仍是早期识字的功劳。所以说,孩子较早掌握了文字,从而较早进入广泛阅读,就等于交给他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幼儿时期识字的重要性,怎么强调都不过分。成功孩子的家庭教育方法不一而足,但唯有这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早期识字,早期进入广泛阅读。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从小学会利用图书馆,也养成了孩子良好阅读习惯。
3.4加强图书馆宣传,吸引读者走进图书馆几年来,齐河县图书馆结合地方特色,组织开展了一系列形势多样、内容丰富的图书服务宣传周活动。活动期间利用广告、电视、广播、报刊等传播媒介加大宣传力度,吸引了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2005年以举办“读书乐”全国摄影比赛的形式举办图书服务宣传周。优秀作品在齐河县文化中心展出。这次展出的全国摄影比赛优秀作品近1000幅,都是以读书为主题的摄影作品。作者用第三只眼睛观察世界,从各个视角诠释书籍与人们亲密和谐的关系,讴歌阅读所带来的快乐。为了加强和提高这次展览的感染力和社会效益,齐河县图书馆组织县直机关、工厂、企业等单位及社会各界人士和在校中小学生,前来观看展览,观看展览人数达5000千多人,读书,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启迪。有很多中小学生纷纷表示,这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在信赏摄影艺术的同时,深深地体会到阅读所带来的快乐和人们对知识的渴求,也深深地体会到能够读书的幸福。
为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十年工作一年干,快步跨入百强县”的工作要求,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文化素质,为经济建设服务,满足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2006年、2007年举办的图书服务宣传周更是丰富多彩,期间把馆藏的文学、艺术、古今中外名著、科技信息、医疗保健等五大部两千余册图书展示出来供人们挑选,群众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晏城镇鲍庄村党支部书记鲍金刚抱着《双孢菇植培技术》、《引领走近新时代》、《大棚种植蔬菜》等书,笑哈哈地说:“如今在农村,吃的,穿的什么时候都能买到,可这么大规模的图书宣传却很难碰到回去后我让两委成员每人办个借书证,有时间多看看书,充实一下自己。同时又开展了“读好书做好人,看老书不忘本”为主题的老书推荐活动,向广大读者推荐《红日》、《红岩》,《青春之歌》、《铁道游击队》等革命战争题材的老书1000多种。供人们阅览,另外,向行人散发宣传材料,以增强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使用的兴趣和信心。此次活动的开展,为全民阅读营造了良好的读书氛围,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使图书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图书馆不仅是推动全民阅读机构,也是全民读书和终身学习的学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不断拓展服务范围,让更多的人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馆。同时也让图书馆的优秀资源真正走进学校、走进军营、走进广场、走进机关、走进工厂、走进社区、走进乡镇。这样,才能适应社会的高速发展,创建和谐的社会阅读环境,使图书馆为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儒家文化论文篇八
摘要: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是推进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既是酒店餐饮业的首要任务,又是检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良好途径。以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作品“茶韵”为例展开分析,阐述了如何设计创新有效的作品,包括构思设计主题及摆台技能训练方法,以期对高职院校及酒店行业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酒店管理;职业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
一、职业技能大赛对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顺应时代发展、紧跟市场需求。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互长。
无论何种级别的大赛,组办方赛前都会向参赛方发放赛项规则文件,明确赛项名称、竞赛目的、竞赛内容、赛前须知、竞赛流程、竞赛方式、赛场规则、评分标准、评分方法、奖项设定等内容。对照这些要求和标准,在大赛准备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参赛选手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整个过程既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增进校际交流、开拓专业视野。
二、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对酒店行业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在当今的体验经济时代,酒店的餐饮功能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消费者追求的往往是精神层面的放松与享受。主题宴会是借助某种诸如文化之类的主题,以传统摆台为基础,向消费者提供宴会所需的菜肴、场所和服务礼仪的宴请方式。它需要运用一定的装饰物、餐具和色彩搭配来摆设整个台面,既能满足就餐者的需要,又要通过台面反映主题,营造具有特色的良好就餐氛围。因此,主题宴会的特色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方法,主题宴会设计已成为餐饮界的发展趋势,设计创新、有效的主题宴会必定会为酒店的亮点,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目前,虽说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产品层出不穷,但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产品层次不高,缺乏文化内涵。产品设计过多的追求视觉效果,不便于服务工作,如主题装饰物过于高大,容易阻挡对方客人的视线,妨碍客人之间的交流。菜单仅重视外观形式,而忽略了菜单设计原则等,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性,急需改进。
三、关于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及赛前准备工作。
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更为注重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便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竞技方面的必赛项目。竞赛内容通常以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为主线,涵盖理论知识测试、仪容仪表展示、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包括台面创意设计、菜单设计、中餐宴会摆台、餐巾折花、斟酒等)、现场互评、插花、英语口语测试共六大部分。参赛队在准备大赛前,指导教师需要深度解读大赛文件,构思出主题宴会设计的最佳创意,仔细筛选参赛选手,悉心指导其进行摆台技能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一)参赛选手的选拔与气质培养。
选手是能够顺利完成主题宴会大赛的表演者。因此,优秀的选手需要具备良好的形象和气质、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等。
(二)主题宴会名称的选定。
中餐主题宴会的名称应符合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与选手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选定具有较为贴切又富有创意的主题名称。同时,还要考虑设计主题需为选手量身打造,符合选手的外在形象和内涵气质。
(三)台面设计与摆台原料选购。
整个台面设计应更为大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欣赏性。依据美学设计原理,需要考虑到造型、色彩、质地、图案等诸多元素能否协调运用,从而达到台面设计的最佳效果。在选购摆件和插花造型时,需兼顾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又要精巧和雅致,努力做到突出主题、雅俗共赏。
(四)选手摆台技能与技巧训练。
摆台技能与技巧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需结合选手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单项训练与配套训练相结合,如,单一的餐巾折花训练、斟酒训练等。配套训练是将各个环节掌握后加以连贯的整体训练,并加以计时。课堂上的训练时间有限,针对难点与易错点,还需要选手在课外反复进行训练,才可熟能生巧。训练前,指导教师要讲清训练的内容和重点并进行示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4]总之,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不仅是选手选拔、确定主题、台面设计、原料选购、技能技巧训练的结合,同时也是参赛队之间集体智慧与团队精神的比拼。
四、以“茶韵”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作品为例分析其创新有效性。
主题宴会设计作品“茶韵”是2015年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项目的作品,此作品由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在此次大赛中,该作品获得一等奖,其作品展示及其设计元素解析如下:。
(一)关于主题设计。
茶乃天地之精华,作为中华民族的国饮,茶文化经久不衰。茶韵是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是一种茶的品质、风格,表明达到同类中的最高品位,是一种感觉、美好的象征,也是一种境界。雅士茶道生发茶韵,对于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更在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乃至艺术欣赏。雅士茶道讲究茶中四大雅士的结合,即茶、香、花、画。在一个完整的茶艺摆台中,四者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本次主题设计就将围绕雅士茶道中的四大雅士展开,提出现代人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也应追求高雅的境界及闲适的生活。
(二)关于台面设计。
为了配合“茶韵”主题,台布采用棉麻质的深咖啡色,更增添了茶的韵味,使整个台面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在口布的选择上,采用墨绿色麻质口布,整个主题围绕绿色与咖啡色展开,墨绿色的口布更有画龙点睛之意。在椅套的选择上,选取与台布相同颜色的深咖啡色椅套,椅套与台布二者交相辉映,使整个气氛变得极为融洽。餐台中心装饰物主要围绕茶具和木具来进行造景。餐台中心平铺麻质鱼戏莲蓬图,其上摆放微景观小桥一座,金鱼两只,营造出鱼在水中游的动感画面,配以小巧鹅卵石,使整个画面更有灵动感。棕檀木茶排上摆放精致典雅的汝窑茶具,其后是古色古香的鸡翅木古架,二者经茶品的衬托,更显示出茶文化的精华。博古架上摆放茶杯、莲花摆饰、茶宠等物,在方寸之间将茶与灵动有机结合,丰富茶文化的内涵,极大地展示出饮茶的品位,让参宴者见证茶与木与生机的亲密互动,感受其间的灵动碰撞。创意的点睛之笔应该算是台中心的倒流香摆件,深色瓷质倒流香炉使整个台面增添了灵动之感。“茶”与“香”均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吸收了日月精华,深得自然的秉性,且茶与香给人带来的清新、平和、理智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极为吻合。两者相伴,相得益彰之余又显得妙趣横生。餐具采用黑色瓷质石头纹材质,质感虽粗糙,但茶的韵味和餐具的厚重交相辉映更增添了茶的古韵,可谓妙不可言。黑色的餐具给人典雅之感,也使整个台面富有文化性、观赏性。杯具选择与餐具质地相同的黑色酒杯,虽无高脚杯那样通透,但却给人以沉稳之意,让参宴者真正感受到中餐的魅力。筷架选择与汤勺相同的翠绿色,二者交相辉映。木质的长柄勺与筷子,使台面富有自然的气息。筷套与牙签套选用高档铜版纸打印,主体颜色为墨绿色,使整个台面更具韵味。在选手工装设计上,主体选用生机盎然的绿色。着装使得在茶深邃的韵味中能找寻出一丝生机,与台面交相辉映,富有灵动感。总体而言,本次主题设计以突出茶为中国带来的沉稳韵味为主线,通过摆放的物品烘托中国古韵、古香、古色,表达古茶古木与现代交融之感,可谓浑然一体,妙笔生花。
(三)关于菜单设计。
此主题宴会选用菜品具体如下:冷菜包括祁门红熏鱼、雨花茶凉瓜、毛尖拌山药、竹叶青牛肉、冻顶茶豆腐、茉莉香鹅蛋。热菜包括银针瓤海参、碧螺焗鲍鱼、龙井烹虾球、甘露熘扇贝、观音羊仔排、普洱茶香骨、毛峰爆芦笋、白毫杏鲍菇、雀舌蒸全鱼、滇红酸辣汤。主食包括金瓜抹茶糕、云雾煎葱饼。果盘为香茗鲜果盘。酒水包括香甜柚子茶和神仙品茶酒。“茶韵”主题宴会的菜单设计采用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佳肴融合的模式。食谱设计以中国著名绿茶、红茶、花茶、白茶、茶酒等入肴,其选料广博,烹调方法多样,口味丰富,色彩绚丽,注重营养平衡。三大宏量营养素配比合理,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色彩搭配艳丽,烹调方法涉及炒、爆、蒸、炸、红烧等多种技法,配以适量调配茶饮料,使得此宴会更加丰富多彩。动物性原料丰富,适量补充人体必需的优质蛋白;蔬菜中的根茎叶花果等品种齐全,提供大量的膳食纤维。另外,还有丰富的豆制品,菜品的烹调方法得当,饮品中提供了大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酒水以柚子茶其为代表的女士饮料与传统茶酒的完美搭配,仿佛让人嗅到如酒香般四溢、令人陶醉的清新味道。此宴会菜单色、香、味、形俱佳,并且数量适应,能够做到科学搭配、酸碱平衡,达到了营养平衡的膳食要求,适应大多数人群的需要。主题宴会从菜单设计及就餐用具都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形成南北结合、口味互补之特色。总之,菜单设计及菜肴制作充分完满地演绎了中国茶文化之精髓,再次深度升华了“茶韵”主题,堪称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儒家文化论文篇九
迄今为止,许多论述社会保障制度的论著,在追溯社会保障制度的源流时,往往依据国外的情况,而忽略了对中国历史上历代政府所实行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考察。实际上,早在三千多年以前,中国即已出现了后世所谓的社会保障制度的萌芽。此后,尽管王朝有更迭,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保障的措施越来越具体,覆盖面越来越广阔。因此,社会保障虽说是一个现代名词,其实在中国早已有之,并且相对于西方国家而言,政府介入早,介入程度深。在大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保障制度的今天,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显得非常必要。
关于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史的研究,除了20世纪30年代冯柳堂、邓云特诸先生稍有涉及外,长期以来少受重视。80年代以后,在社会史研究复兴过程中,这一问题才又引起人们的关注,但既有的研究大多偏重于某一方面(如救荒、仓储制度等),缺乏整体性。90年代后期由龚书铎先生主编的《中国社会通史》中有关社会保障的论述,可以说是迄今最为完整的,但因囿于体例,在一些问题上尚缺乏深入的挖掘。在海外,中国近世以来的社会保障事业尤其是慈善事业倍受学者的注目,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研究成绩,如日本学者星斌夫、夫马进、台湾学者梁其姿等均有专著行世,但是,他们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明清时期,且偏重于慈善事业与仓储制度,而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过程同样缺少系统的考察。有鉴于此,本文拟对先秦时期中国古代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过程及最初形态作一探讨。
传统社会保障制度的思想基础:“以民为本”
先秦时期的阶级社会刚刚从原始社会脱胎而来,氏族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平等互助的传统对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发生重要影响。但是,构成以社会救济为特征的先秦社会保障制度思想基础的,应该说是“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
“民”历来就是作为“君”――统治者相对立的群体概念而存在的。自从进入阶级社会以后,民的作用就渐渐为统治阶级所认识。学术界一般认为,对民的重视是从西周代商开始的。实际上,尽管商代统治者一再强调尊崇上帝、“恪谨天命”,但早在商朝开国之主成汤时对民的重要性已有所认识,从而采取了不同于夏桀的利民、保民之策(注:《管子・轻重甲》。);商代中兴时期的君王盘庚也曾有过“罔不惟民之承”、“式敷民德”等说法(注:《尚书・盘庚》。),指出要顺民之欲、施德于民。然而,商代后期,商王失德,以致于重蹈夏桀亡国之辙。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周文王力行仁政,采取惠民、保民之策,“怀保小民,惠鲜鳏寡”、“用咸和万民”(注:《周书・无逸》。),得到民众拥护,国力日趋强盛,为武王翦灭“泱泱大国”商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周朝建立后,统治者充分认识到夏、商之亡在于失民,因而一再以继承和发扬文王保民政策自励。周公摄政时,反复教导分封于卫的康叔要以文王为榜样,施行德政,“用康保民”。那么,如何进行“保民”呢?就是要明德慎罚,以德治民。欲要“万年惟王”,便须“子子孙孙永保民”(注:《尚书・梓材》。)。周公看到了民意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提出“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观点(注:《尚书・酒诰》。),以“保民”作为得民的手段,通过实行爱护民众的政策换取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因此,可以认为周公已经初步具有真正意义上的民本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是民本思想确立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各家各派的思想家们尽管政见歧出、学说不同,但在重视对民的研究、强调民的作用和地位方面则是一致的,诸如“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注:《左传・庄公三十二年》。),“得乎丘民而为天子”(注:《孟子・尽心章句下》。),“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注:《荀子・王制》。),“宗庙之本在于民”(注:《吕氏春秋・务本》。)等等说法,无不体现了对民的作用的重视。儒家的“民贵君轻”、“节用爱民”观点以及《周礼》遇大事“致万民而询”制度、《礼记》“天下为公”思想早已为人熟知,即如一向主张极端君主专制的法家,也不敢轻视民的作用,早期代表人物管仲就说过:“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注:《管子・牧民》。),把国之兴亡系于民心向背。由此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较之周公时期更趋丰富和深刻。
[1][2][3]。
儒家文化论文篇十
摘要:高职院校的职业技能大赛是推进专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既是酒店餐饮业的首要任务,又是检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促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良好途径。以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作品“茶韵”为例展开分析,阐述了如何设计创新有效的作品,包括构思设计主题及摆台技能训练方法,以期对高职院校及酒店行业带来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酒店管理;职业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
一、职业技能大赛对酒店管理专业发展的影响。
(一)顺应时代发展、紧跟市场需求。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教学互长。
无论何种级别的大赛,组办方赛前都会向参赛方发放赛项规则文件,明确赛项名称、竞赛目的、竞赛内容、赛前须知、竞赛流程、竞赛方式、赛场规则、评分标准、评分方法、奖项设定等内容。对照这些要求和标准,在大赛准备过程中,指导教师要对参赛选手进行专门的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整个过程既可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也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从而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增进校际交流、开拓专业视野。
二、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对酒店行业的重要性及现状分析。
在当今的体验经济时代,酒店的餐饮功能不仅仅是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消费者追求的往往是精神层面的放松与享受。主题宴会是借助某种诸如文化之类的主题,以传统摆台为基础,向消费者提供宴会所需的菜肴、场所和服务礼仪的宴请方式。它需要运用一定的装饰物、餐具和色彩搭配来摆设整个台面,既能满足就餐者的需要,又要通过台面反映主题,营造具有特色的良好就餐氛围。因此,主题宴会的特色成为吸引消费者的重要方法,主题宴会设计已成为餐饮界的发展趋势,设计创新、有效的主题宴会必定会为酒店的亮点,为其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目前,虽说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产品层出不穷,但普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例如,产品层次不高,缺乏文化内涵。产品设计过多的追求视觉效果,不便于服务工作,如主题装饰物过于高大,容易阻挡对方客人的视线,妨碍客人之间的交流。菜单仅重视外观形式,而忽略了菜单设计原则等,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推广性,急需改进。
三、关于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及赛前准备工作。
相对于中等职业教育来说,高等职业教育更为注重学生今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便是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在专业技能竞技方面的必赛项目。竞赛内容通常以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为主线,涵盖理论知识测试、仪容仪表展示、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包括台面创意设计、菜单设计、中餐宴会摆台、餐巾折花、斟酒等)、现场互评、插花、英语口语测试共六大部分。参赛队在准备大赛前,指导教师需要深度解读大赛文件,构思出主题宴会设计的最佳创意,仔细筛选参赛选手,悉心指导其进行摆台技能训练。具体操作如下:。
(一)参赛选手的选拔与气质培养。
选手是能够顺利完成主题宴会大赛的表演者。因此,优秀的选手需要具备良好的形象和气质、较强的技能操作能力和学习能力、过硬的心理素质等。
(二)主题宴会名称的选定。
中餐主题宴会的名称应符合中国人的风俗习惯和文化特征,这就要求指导教师与选手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才能选定具有较为贴切又富有创意的主题名称。同时,还要考虑设计主题需为选手量身打造,符合选手的外在形象和内涵气质。
(三)台面设计与摆台原料选购。
整个台面设计应更为大胆,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欣赏性。依据美学设计原理,需要考虑到造型、色彩、质地、图案等诸多元素能否协调运用,从而达到台面设计的最佳效果。在选购摆件和插花造型时,需兼顾艺术性和观赏性,同时又要精巧和雅致,努力做到突出主题、雅俗共赏。
(四)选手摆台技能与技巧训练。
摆台技能与技巧训练的方法多种多样,需结合选手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单项训练与配套训练相结合,如,单一的餐巾折花训练、斟酒训练等。配套训练是将各个环节掌握后加以连贯的整体训练,并加以计时。课堂上的训练时间有限,针对难点与易错点,还需要选手在课外反复进行训练,才可熟能生巧。训练前,指导教师要讲清训练的内容和重点并进行示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4]总之,中餐主题宴会设计大赛不仅是选手选拔、确定主题、台面设计、原料选购、技能技巧训练的结合,同时也是参赛队之间集体智慧与团队精神的比拼。
四、以“茶韵”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作品为例分析其创新有效性。
主题宴会设计作品“茶韵”是2015年辽宁省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餐主题宴会设计项目的作品,此作品由大连职业技术学院设计。在此次大赛中,该作品获得一等奖,其作品展示及其设计元素解析如下:。
(一)关于主题设计。
茶乃天地之精华,作为中华民族的国饮,茶文化经久不衰。茶韵是人们在品饮茶汤时所得到的特殊感受,是一种茶的品质、风格,表明达到同类中的最高品位,是一种感觉、美好的象征,也是一种境界。雅士茶道生发茶韵,对于饮茶,主要不图止渴、消食、提神,而更在乎引人之精神步入超凡脱俗的境界,乃至艺术欣赏。雅士茶道讲究茶中四大雅士的结合,即茶、香、花、画。在一个完整的茶艺摆台中,四者共同组成一幅美丽的画卷。本次主题设计就将围绕雅士茶道中的四大雅士展开,提出现代人在当下快节奏的生活中也应追求高雅的境界及闲适的生活。
(二)关于台面设计。
为了配合“茶韵”主题,台布采用棉麻质的深咖啡色,更增添了茶的韵味,使整个台面有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在口布的选择上,采用墨绿色麻质口布,整个主题围绕绿色与咖啡色展开,墨绿色的口布更有画龙点睛之意。在椅套的选择上,选取与台布相同颜色的深咖啡色椅套,椅套与台布二者交相辉映,使整个气氛变得极为融洽。餐台中心装饰物主要围绕茶具和木具来进行造景。餐台中心平铺麻质鱼戏莲蓬图,其上摆放微景观小桥一座,金鱼两只,营造出鱼在水中游的动感画面,配以小巧鹅卵石,使整个画面更有灵动感。棕檀木茶排上摆放精致典雅的汝窑茶具,其后是古色古香的鸡翅木古架,二者经茶品的衬托,更显示出茶文化的精华。博古架上摆放茶杯、莲花摆饰、茶宠等物,在方寸之间将茶与灵动有机结合,丰富茶文化的内涵,极大地展示出饮茶的品位,让参宴者见证茶与木与生机的亲密互动,感受其间的灵动碰撞。创意的点睛之笔应该算是台中心的倒流香摆件,深色瓷质倒流香炉使整个台面增添了灵动之感。“茶”与“香”均作为自然界的产物,吸收了日月精华,深得自然的秉性,且茶与香给人带来的清新、平和、理智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极为吻合。两者相伴,相得益彰之余又显得妙趣横生。餐具采用黑色瓷质石头纹材质,质感虽粗糙,但茶的韵味和餐具的厚重交相辉映更增添了茶的古韵,可谓妙不可言。黑色的餐具给人典雅之感,也使整个台面富有文化性、观赏性。杯具选择与餐具质地相同的黑色酒杯,虽无高脚杯那样通透,但却给人以沉稳之意,让参宴者真正感受到中餐的魅力。筷架选择与汤勺相同的翠绿色,二者交相辉映。木质的长柄勺与筷子,使台面富有自然的气息。筷套与牙签套选用高档铜版纸打印,主体颜色为墨绿色,使整个台面更具韵味。在选手工装设计上,主体选用生机盎然的绿色。着装使得在茶深邃的韵味中能找寻出一丝生机,与台面交相辉映,富有灵动感。总体而言,本次主题设计以突出茶为中国带来的沉稳韵味为主线,通过摆放的物品烘托中国古韵、古香、古色,表达古茶古木与现代交融之感,可谓浑然一体,妙笔生花。
(三)关于菜单设计。
此主题宴会选用菜品具体如下:冷菜包括祁门红熏鱼、雨花茶凉瓜、毛尖拌山药、竹叶青牛肉、冻顶茶豆腐、茉莉香鹅蛋。热菜包括银针瓤海参、碧螺焗鲍鱼、龙井烹虾球、甘露熘扇贝、观音羊仔排、普洱茶香骨、毛峰爆芦笋、白毫杏鲍菇、雀舌蒸全鱼、滇红酸辣汤。主食包括金瓜抹茶糕、云雾煎葱饼。果盘为香茗鲜果盘。酒水包括香甜柚子茶和神仙品茶酒。“茶韵”主题宴会的菜单设计采用中国传统茶文化与现代佳肴融合的模式。食谱设计以中国著名绿茶、红茶、花茶、白茶、茶酒等入肴,其选料广博,烹调方法多样,口味丰富,色彩绚丽,注重营养平衡。三大宏量营养素配比合理,主食粗、细粮搭配,副食色彩搭配艳丽,烹调方法涉及炒、爆、蒸、炸、红烧等多种技法,配以适量调配茶饮料,使得此宴会更加丰富多彩。动物性原料丰富,适量补充人体必需的优质蛋白;蔬菜中的根茎叶花果等品种齐全,提供大量的膳食纤维。另外,还有丰富的豆制品,菜品的烹调方法得当,饮品中提供了大量的维生素及矿物质。酒水以柚子茶其为代表的女士饮料与传统茶酒的完美搭配,仿佛让人嗅到如酒香般四溢、令人陶醉的清新味道。此宴会菜单色、香、味、形俱佳,并且数量适应,能够做到科学搭配、酸碱平衡,达到了营养平衡的膳食要求,适应大多数人群的需要。主题宴会从菜单设计及就餐用具都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融合了中西方文化,形成南北结合、口味互补之特色。总之,菜单设计及菜肴制作充分完满地演绎了中国茶文化之精髓,再次深度升华了“茶韵”主题,堪称经典之作。
参考文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儒家文化论文篇十一
和文化是中国传统哲学的智慧结晶,不管是儒家的“中庸之道”,道家的“师法自然”还是佛家的“修心养性”,其思想的指向都是一个“和”字。
中国是最早提倡和谐思想的国家。重视以人为本,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和合”思想是儒家文化的基本内核。儒家认为,人的自身和谐是组成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要达到和谐的人生,应该注重自身道德修养;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促使社会和谐的基本准则;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一切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人与自然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谐与平衡运动。
一、自身和谐:和谐社会的道德需求。
儒家认为,人的自身和谐有利于良好道德风气的形成,从而促使社会和谐。在儒家看来,社会混乱源于对个人的利益争斗,解决一切社会纷争的方法就是要尽力克制人的私利以服从于社会公利,这就需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论语·宪问》记载孔子三答子路问君子,一日“修己以敬”,再日“修己以安人”,三曰“修己以安百姓”,均以“修己”作为君子实现其理想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孟子也特别强调“修心”的重要性,将“修心”视作“修己”的重点所在。《礼记·大学》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历来被视为关于“内圣外王”的经典解释,现代人通常总结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俗地讲,“内圣”就是修身养性完善自我;“外王”就是施展抱负实现理想。“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儒家推崇的最高境界。
儒家重视和谐的人际关系,贵和持中,和谐中庸,通过事物之度的把握以获得人际关系的和谐,避免和克服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为此提出维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应遵守的价值原则。首先是“贵和”。《论语学而》引有子的话说“礼之用和为贵”。把一切礼乐教化的目的归结为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认为人和与否是胜负的决定因素。中国人把“贵和”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极力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儒家以“仁”来和谐人际关系。从字形结构看,仁从人,从二,其基本意思就是指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其次是恕道。自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能告诉我一个字,使我可以终身实践,并且永久受益吗?老师以商量的口气对他说:“其恕乎!”如果有这么个字,那大概就是“恕”字吧。什么叫“恕”呢?老师又加了八个字的解释,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你自个儿不想干的事,你就不要强迫别人干。“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凡自己希望成就的事业,也帮助别人成就,凡自己希望达到的事情,也帮助别人达到。
实际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种将心比心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换位思考,要推已及人,由已心推知人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就容易取得彼此的理解。许多社会矛盾就不会发生,即使有了矛盾也会很快的解决。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老和尚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背了二十里地还没放下?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第三是礼让。这里的“礼”既是指人们行为的规范、法则、仪式,又指札貌、礼节、礼仪等,“让”是指不争,儒家认为只有以礼待人,才能形成温馨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礼的约束,社会生活就会失去平衡,发生道德失范的现象。孟子言:“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只有你尊重别人,别人才会尊重你。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以相互尊重为前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讲求诚信,这样才会使社会风气更加和谐。
为了达到人际关系和谐,儒家倡导“中庸”思想。“中庸”也称“中和”、“中行”、“中道”,即“过犹不及”。
以民为本:人与社会和谐。
个人重视生活在社会之中,个人的命运与社会息息相关,只有将个体融入社会之中,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才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孔子一生奋斗的目标就是使天下大治,最高的理想就是大同世界。《礼记礼运大同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个理想的和谐社会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统治者要对老百姓实行“仁政”。要以德治民,爱惜百姓。孟子的与民同乐也是在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反对“同而不和”。这与我们今天提出的“和谐社会是多元的社会”的命题是一致的。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充分尊重创造性,差异性。认为只有善于处理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广泛参考借鉴学习不同意见,兼收并蓄,博采众长,才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和谐。一种声音谈不上动听,一种颜色够不成五彩,一种味道够不成美味,一种事物则无法比较。只有承认不同,才能“相成”“相继”。儒家的这一思想瑰宝,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无差别无矛盾的社会。“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矛盾,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这就是说,人生、生活、工作,社会充满了矛盾,矛盾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无空不入。有人类、有社会、有生活、就有矛盾,有矛盾就有矛盾之间的斗争。不过,社会要前进、要发展、要变化,就是靠矛盾之间的运动、运行、化解去改变原来的面目,推动历史前进的。儒家“和”文化中的和谐既是多样化中的和谐,也是差异化中的和谐。我们讲和谐,它是靠人们对矛盾的化解而进行的、实现的、完成的。这是因为和谐不是一个静止不变的物体,而是在运动、运行、发展中的一种渐进平衡,在差异中的协调,在纷繁中的有序,在多样性中的统一。“和而不同”,有差异的和谐才是真正的和谐、牢固的和谐,才是最新最美的和谐。
人与自然和谐:和谐社会的生态伦理儒家认为,人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本身是一个生命体,所有的存在相互依存而成为一个整体。《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的和谐发展。儒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主张“天人合一”。儒家思想肯定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而不能破坏自然,反对一味地向自然界索取,反对片面地利用自然与征服自然。儒家对天人合一观念进行了许多阐发。孔子主张以“仁”待人,也以“仁”待物。孟子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确立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也就是要扩展“爱”,由己及人,由人及物,把仁爱精神扩展到宇宙万物。宋代张载在《正蒙》中首先使用了“天人合一,”四个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意即人类是我的同胞,天地万物是我的朋友,天与人,万物与人类本质上是一致的。中国古代哲人根据天人合一的观念,要求以和善,友爱的态度对待自然万物,善待鸟、兽、草、木,提出了丰富的保护自然资源的思想。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七》中提出“钓而不纲,弋不射宿。”主张只用鱼竿钓鱼,不用大网拦河捕鱼,并反对射猎夜宿之鸟。孟子提出“数罟不入海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上》)禁止用过于细密的鱼网捕鱼,则大鱼捕,小鱼留,鱼鳖资源也就源源不断,永不枯竭;要“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是说到山林里砍柴要适时,秋冬草术零落可以砍伐,春夏草木生长时不宜砍伐,这样伐得当,则树木茂盛,取用不尽。把这句话演绎一下,可以认为这同今天反对滥捕滥猎,在保护自然上是一致的,是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史书上记载的“网开三面”、“里革断罟”等典故也体现了古人善待自然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就会对人们进行报复。”这说明自然界遭到破坏的原因是人类没有遵循自然生态规律,而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所以我们要根据“天人合一”的生态伦理观来审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关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我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就发挥自身的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追求人天和谐的境界,人与自然和谐相片相处,这是儒家“和”文化中所真正体现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今天。我们讲“天人合一”是建立在对自然规律的充分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的,而非简单的历史回归。在人与自然的互动过程中,人的因素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对自然环境的破坏降低到最小,让人与自然互动互利。
儒家文化论文篇十二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现有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差异深入的分析与探讨,进而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统筹对策,完善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
现阶段,我国城市与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制约因素。因此如何能通过统筹来减小城乡社会保障之间的巨大差异,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切实地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真正意义上实现城乡的健康并且和谐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十分的重大课题。
1.保障范围存在较大的差异。
目前我国城镇的社会保障项目包括以下几种:养老、医疗和低保等各种社会保险保障项目,同时还有住房公积金和经济适用房等住房保障项目以及其他最低保障项目。然而对绝大部分的农村来说,却仅仅只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给予其保障,虽然在少数农村地区已经在试行养老保险制度,但是在其他城镇已出台各项社会福利保障制度却没有或基本没有在农村实行。
2.城乡之间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巨大。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城镇与农村居民享有的社会保障支出的比例已经达到一百比一,同时城镇与农村居民人均社会保障费用支出也产生了较大差距,人均支出金额已大于一千五百元。以20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人均基本养老保险支出为例,当年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支出已经达到1.03万元,然而同期农村居民支出却仅仅只有695元,由此基本上可以推断出,城镇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大约是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待水平的15倍,这些数据完全可以表明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待遇水平的差异是特别巨大的。
3.筹资方式的不公平。
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异不仅仅只出现在社会保障的享有,在社会保障筹的资环节上城镇和农村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第一,养老保险。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目前采取企业与个人共同承担的方式,并且,大部分费用是由企业承担的,同时我国的国家财政也给予了较多支持。但是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资金筹集过程中,大部分养老保险费用是由农村居民个人承担的,集体相对仅仅补助其中的小部份,同时政府的`扶持更是微乎其微,这就造成了城乡社会保障筹资水平的不公平。第二,医疗保险。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的费用有四分之三是由用人单位承担的,而城镇职工个人只需要承担其中的一小部份。但是在农村,虽然我国已经出台并实行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筹资办法,但是相应地保障水平与城镇相比还是有较大得差异。第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的财政支出为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供支持,然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资金来源却不同,其中各级政府承担四分之三,集体承担四分之一,但比较政府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资金总金额,城乡的差距仍然是极大的。4.管理机制的差异较为明显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管理机制起步时间大大晚于城市,因此成熟度相对来说也比较低,同时由于农村社会保障由多个部门同时进行分头管理,导致各个部门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与配合,造成了当下农村社会保障管理不够统一,运行效率相对较低,运作效果不是十分理想。
二、缩小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差距的对策。
1.制定统一社会保障政策。
目前我国尚未出台统一的全国性的规章制度,而不同地区之间的社会保障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地区的农民工和农民在跨地区转移的时候,尤其是在进城务工时,其社会保障账户没有办法随之调动,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大部分的农民工根本没有办法享有可靠且稳定的社会保障。因此,我国应该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全国性的基本规则得以出台,同时逐步实现我国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2.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
第一,必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从而改变当下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中存在的多头管理和其他不规范的现象,与此同时社会保障监督委员会也必须加大监督力度,防止社会保障管理与执行过程中出现不规范、违法等操作。第二,逐步提高社会保障的统筹层次,国家应该对社会保障的地域范围、缴纳标准、账户转移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统一做出高层次统筹性的规划。
第一,优化现有城市社会保障体制。我国必须尽快对现有的城市社会保障体系进行优化和改革,对于繁多复杂的保障项目进行合并,从而可以加强城市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管理的规范化与可调控化。第二,加快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目前,对我国当下的社会保障制度而言,最迫在眉睫就是加快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现有的农村社会保障待遇水平,同时加强并完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以及社会最低保障制度三个最主要的社会保障项目。
4.更新并完善社会保障网络信息系统。
我国的社会保障管理机构需要尽快地更新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在运用现代先进科学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能覆盖全国的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刘卫国.论统筹构建城乡社会保障制度[d].济南:山东大学,.
儒家文化论文篇十三
我对儒家经典有所爱好,《论语》、《孟子》等也读过一些。经过张乘健教授讲座指导,我对儒家学说有更深的认识与提高。
一、主要心得。
1、儒家哲学是积极有为的哲学,要求人不断努力积极进取,对现实工作是有指导意义的。特别是对在机关里混日子、不作为是有力的针砭。
2、儒家的仁义道德、忠孝节义等核心道德观与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相融合的,一致的,必须好好学习,学以致用。
3、对儒家思想要存真去伪,掌握真谛。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流传,不断地有注释、增减。特别是历代统治者为了有利于自己的统治对儒学进行篡改和曲解,使儒家蒙受不白之冤,不明就里的人受骗上当。如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的“君视臣如草芥,臣视君似仇寇”到汉武帝和董仲舒的手里就成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又“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疑为“刑不逮君子,礼不逮小人”真是天壤之别,必须睁大眼睛。
4、儒学也有时代的局限性,不能照搬照抄。如孔子轻视女子、相信天命等,是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提出的,现在社会形态变了,科学发展了,摒弃一些落后观点是应该的,也是正常的。
二、以儒家思想指导做本职工作。
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很多人认为是一种等级观念。我还认为更是要求每个人做好本职工作的观念。即君主做君主的事,臣子做臣子的事,父做父该做的,子做子该做的。在现代社会分工精细的社会里或单位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每个人都做好自己的事,整个单位或整个社会也就好了。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又极大地避免有好处抢着干,没好处踢皮球的现象。
我们提倡多奉献,但这种奉献是在本职工作上的多奉献,是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尽力为社会、他人多做奉献。
孔子提倡等级这是对的,也是客观存在的,直到今天全中国乃至世界,不管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均有等级,无可厚非。孔子对不同等级有不同的要求,上等级必然高要求。所谓“责大任大”。现在一些人论待遇,论级别,什么都要,一个不能少;说责任,说付出只想一推了之,作为公务员必受到唾弃。所以必须有上进心,必须做好与责任相当的事情,争取做得最好。
儒家文化论文篇十四
经过上文分析可知,当前我国企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却存在多种问题,因此,加强传统儒家思想的运用,对于企业文化的建设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点是可以帮助企业解决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第二则是可以让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其他方面得到完善。总之企业借鉴、学习传统儒家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下面将对传统儒家思想对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意义进行简要探讨。
“重民”是传统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同时也一直是我国进行国家管理与治理的重要思想。此外,“仁者爱人”也是儒家思想所提倡的一个主要思想,它的意思近似于“重民”,因为两者都是以人为本的意思。以人为本思想是指无论是国家统治者还是企业领导都必须做到以人为中心与出发点,人是一切工作的重心。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以国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来进行国家治理,如此才能得到人们对自己的爱戴,才能营造一种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同样一个企业想要持续不断的发展,并在其行业占有一席之地,必须要做到以人为本。前面已经提到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不足之处就是缺乏以人为本理念的建立与落实,这严重阻碍了工作人员积极性的发挥。只有保证企业内部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才能做好企业的相关经营管理活动。因此,当代企业要继承学习传统儒家思想中的“重民”思想,并通过各项措施使这一管理思想得到真正落实。例如通过建立合理的工薪制度、晋升制度,为员工增加培训机会,增进与员工的沟通,尊重与关心员工等措施来使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落实,最终给企业自身的进步创造无限的发展动力。
诚信的缺失是当前社会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不足,这造成企业员工的流失,很难吸引更多的顾客,也不容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因此诚信的缺失对一个企业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问题,必须要引起企业的足够重视。企业只有认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正确看待诚信的重要性,并积极地改进自己,才能通过诚信来使员工服从,使顾客信任,从而实现企业的顺利发展。传统儒家思想中就很重视诚信,认为诚信是成为一个高品质、高修养人的必备条件,同时诚信也体现了我国的传统道德。儒家思想还把诚信看作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对于一个国家来说立国的根本并不是粮食的充足、武装的丰富,而是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信任。同样,儒家认为对于个人来说,信誉可以看作是人的第二个生命,如果缺乏个人信誉,那么这个人就很难在社会立足,可见儒家思想将诚信看的多么重要。所以作为企业来说也需要特别重视诚信,在其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时刻遵守诚信原则,从而给自身的发展提供保证。例如企业在面对顾客时要做到童叟无欺,在面对员工时要信守承诺,在面对合作伙伴时要按照合同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在生态被严重破坏,环境被污染的当今社会,企业要想取得社会的认可必须要摒弃之前传统的生产经营理念,而是要树立生态发展观念。儒家思想中也很重视对生态的保护,例如儒家一直提倡“天人合一”的思想,意思是指人与天地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需要通过各种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此外,儒家把人看作是“万物之灵”,认为人类不可以违背生态平衡来实现自身的发展。所以社会企业应该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来进行生产,从而保证自身的盈利。例如企业可以通过树立绿色营销观念或社会市场营销观念来指导自身企业的生产经营,这样有利于避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实现自身的利益,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儒家传统思想中比较倡导“仁者爱人”,这一思想认为人只有具备了关心别人的能力才可以称为是一个合格的人,所以儒家思想中把“仁”看成是体现人格品质的一个重要体现。作为一个企业,假如想要真正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必须要正确处理自身与社会的利益。此外,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在面对“利”与“义”的取舍问题,而传统儒家思想中向来推崇“以义取利”,所以企业在借鉴儒家这一思想时需要注意以下两点:首先企业应该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具有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意识,决不能通过恶性竞争来对其他企业造成不利。其次,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话需要顾及社会整体的利益。企业仁义精神的形成能够帮助企业内部形成和谐竞争的工作环境,还有利于行业有序竞争的实现。
儒家文化论文篇十五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如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诚信,这是千年前的儒学大师-孔子发自肺腑的呐喊.
身处在这个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职场上,人际关系上的尔虞我诈,相互猜忌在生活上是再正常不过了.但是,诚信,我们能遗忘吗?一个人如果没有了诚信,他该如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诚信,它该如何正常运作呢.
诚信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从两千多年前直至今天,它的重要信从未变过.不,应该说是从有了人类开始它便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了.回顾历史,哪个伟人不拥有诚信的品格呢?先不论伟人,生活中一个平平凡凡的普通人,只要他想获得成功,就必定要拥有诚信.曾听过,许多商人为了获得一时的利益,卖假货,欺骗消费者.即使当时得到了很高的利益,但他对顾客失去了诚信,他注定是失败的,最后他必定要接受失信于人的惩罚,破产甚至声败名裂是他们的下场.所以,在生活中诚信何其重要!一旦失去了诚信,便一无所有了.
为人处世,别忘诚信.评判一个人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能够获得成功.我想,诚信是最基本的条件.我相信拥有诚信,一个最平凡的普通人也必定是闪亮的.记得当我们出生,对这个社会产生懵懂的理解时,父母便告诉我们:孩子,做好人,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所以,父母答应过我的事:像什么时候带我去游乐园玩…他们从未失约过.我想,现在我对诚信的理解,是来源于父母的.我感谢他们,是他们教会我诚信.
我们知道,温州鞋非常有名.但曾经由于质量问题,曾一度落.19_年8月8日,杭州武林广场,5400多双温州鞋堆成一座小山。只听得“点火”一声令下,无数皮鞋的碎屑连同“温州制造”的狼藉名声一起,被翻卷着浓烟的火舌送上天空。随后,武汉等10多个城市相继将温州鞋驱逐出境,掀开了拒售活动,大小商店都不约而同地贴出了“本店无温州货”的告示。这不正是因为他们对顾客失去诚信的结果吗?后来,温州人用诚信重新拾起产品质量的尊严,经过数年卧薪尝胆,到90年代中期,温州“鞋佬”卧薪尝胆,重振雄风,为温州鞋业树立起全新形象,在“中国十大鞋王”中,温州皮鞋有三大品牌名列其中。这不正是因为他们找回了诚信吗?这个例子足以见证诚信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论文篇十六
提起传统文化,成长于文化断层期的现代人多数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有所涉猎的人可能感叹地说,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一样,似乎无从谈起。“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是中国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是五千年文化的积累,是中国文化坚持长久生命力的重要因素。
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管是对历史负责,还是对未来负责,都应保有自我的文化特色,保护自我的文化遗产。
首先,我们应当从精神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历史的长期积淀,构成为社会意识的潜流,渗入到了社会心理的深层,她的影响随处可现的。仅有深入学习弄通弄懂传统文化,我们才能真正读懂中国,在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时代提高的要求,创造性地为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充实新的时代资料,使之不断完善发展。
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诚信、感恩、孝道、仁德、慈爱、正气、勤学、节俭、修身、立志等等的弘扬,浓缩了传统文化立世做人荣辱观。
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和谐”的思想博大精深,和谐理念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特质,为儒家、道家等研究和论述,成为各家各派思想学说的灵魂。和谐理念跨越时空,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儒、墨、道、法、兵等主要思想学派对和谐思想都有深刻的阐发。儒家提倡“中和”,强调“礼之用,和为贵”,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睦相处,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提倡遵道以行,率理而动,因势利导,合乎自然,虚静处下,海涵宽容,从而建立起自然和谐的治国秩序。墨家倡导“兼相爱,交相利”,主张实现个体与社会的有序一体,道德与功利的和谐一致。法家主张对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关系正确定位,在大一统的格局内,实现国家主导下的社会和谐。兵家讲求“令民与上同意”,强调“先和而造大事”,把“令之以文,齐之以武”作为治军经武的重要前提,视“和谐”为克敌制胜的根本保证。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我们应当继承和弘扬的就是这种优良传统,如温和、善良、恭敬、节俭、谦逊的美德,再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这些传统精神世上其他民族所无法匹敌的,也是我们要继承发扬的。
其次,我们要从文化资料上弘扬传统文化。
翻开中国的历史长卷,综观而得的尽是璀璨的星火:远古神话的浩大纯美,诸子散文的洋洋洒洒,辞赋经文的博大精深,唐诗宋词的经典奇葩,辉煌了中国五千年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迄今世界上最久远、最稳定、最辉煌、最丰富、最发达的文化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悠悠五千载,经历了萌生期、构成期、确立期、繁盛期和总结转型期几大时期。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体此刻对本民族人文文化的认同程度。缺少人文精神的民族最终会走向虚无、走向异化。如此说来,当前国民对传统文化的追随,便是民族凝聚力逐渐增强的体现了,由此可见,诵读千古美文不仅仅是正确的,也是极其必要的。我们要主动、进取地阅读文化典籍,欣赏文学作品,考察文物古迹,真正了解我们的先人留给我们的遗产,做适应时代发展需要、进取弘扬民族文化传统文化,我们虽不能全盘吸收,可我们有义务把它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我们的资本和骄傲。
另外,我们要多从艺术形式上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文化沉淀过程中,为我们民族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素材,主要体此刻汉字、传统精神、传统图形、水墨意境、传统手工艺等各个方面。从商周青铜器到汉代工艺品,从举世闻名的“唐三彩”到古朴优雅的宋代瓷器,从明代苏绣到清代家具,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工艺历程。再看中国的绘画、书法、戏剧、建筑艺术、民间艺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体现的淋漓尽致,我们随处可见的中国古典建筑、太极图纹、画像石、金石篆刻、蓝印花布、木刻插画、脸谱文化、民间剪纸、装饰纹案、书法文字等。都是最能反映中国特色的艺术形式。它是一种既有高品位的中国文化内涵,又有贴合世界当今潮流的崭新样式。如果真正了解了这些艺术、形式就能反映出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精神。我们要加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的研究、整理,从中吸取精髓,使之发扬光大。
“传统化”和“本土化”的回归,是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与世界接轨的渠道,同时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这是我们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反思,甚至能够说更是一种职责。仅有使中国不断的加快全球化的进程,并进取的宣传中国文化,才能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才是中国真正腾飞的时候!
儒家文化论文篇十七
近日以来,为深化自身教育工作与中华文化理念的融合,强化自身在工作与生活中的素质能力,提升自身的思想素质建设。我积极参加了我_学校组织的为期_个月的到山东学习儒家思想文化活动。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中华民族文化中儒家文化的发展历程,深刻感受和体会了儒家思想的重要精神理念,并将其结合自身的工作和生活,展开了深刻的思考,并获得了一定的心得体会。
儒家文化与思想道德理念的起源来自于中国知名教育家、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孔子,他以自己七十三年的人生,穿透了中国两千五百年的历史、用自身一生坎坷的经历,创造出古今中外最无可替代的哲学创始人。他是一位极具有影响力与教育能力的“天纵之圣”、“万世师表”,亦是是中华教育伸入发展到世界文化教育中的传奇人物。他的学说中蕴藏着生活与教育等真理和智慧,他主张的:“以德教化人民,以理治理国家。”的思想理念,一度成为一届届国家领导、成功人士与著名教师相竟学习和贯彻的重要思想。
在此次对儒家思想的学习过程中,我重点学习和研究了《诗经》、《礼仪》、《孝经》、《礼记》、《论语》等儒家经典书籍。深刻学习和体会了儒家思想,并通过思考和学习认识到了儒家思想的中心性和其人道精神之基本的吸引力,其本身具有着非凡的力量。尤其再教育事业中,儒家的发展更是深触着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它深深地影响着当代教师的工作以及生活。
一、师德之道。
“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为人师表,应以正直为先,以德为主。要以仁爱之心,光磊之德从事教育工作。“仁爱”是儒家思想教育的核心思想,其在《论语》这一经典书籍中曾出现过109次。其不仅仅之为人之仁,更是指为师之仁、只有做到在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和仁爱之心,才能够将学生培养成自强、进取、诚信、谦逊的优秀人才。此外,作为一名教师还要注重自身的修养建设,时刻注意自身行为在学生之中所产生的影响力,积极进行反省与学习,吸取他人经验,所谓“吾日旦三省吾身”。只有做到将自身建设于全面发展的角度,才能够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的成功。因此,作为教师要充分加强个人的思想道德建设,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二、师能之道。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正所谓:“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自身热爱学习、树立起终身学习的理念,这样才能够为自己的学生传播学习精神,播种学习理念。在中国社会发展迅速的当下时代,教师只有具备多种才能和丰富的知识经验,才能够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为祖国建设出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才能有足够的知识去教育学生,丰富自身的教育生活。不仅如此,作为一名教师“诲人不倦、待人不厌”也是从事教育事业的一项重要素质要求。教育是一项深入灵魂的工作,不是朝夕之间就可以完成的,因此它更需要的从事教育工作者的耐心,它需要教师细心而又细致的为学生进行教育与指导。
2、修己以敬,以身作则。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模范与榜样的力量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教师的工作的本质不仅仅在于传授学生知识,更在于教导学生做人,而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着深刻而又持久的影响,教师的行为会在不知不觉中慢慢影响学生行为的发展。因此,所以作为一名教师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德和修养建设,要在语言、穿着、行为等多反面对自身进行规范,起到:“子帅以正,孰敢不正”的威慑力与表率作用。
3、爱岗敬业、民主平等。
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这句话阐述了儒家司其位谋其政的主观思想,再教育事业中它要求教育人员做到工作严谨,做事弛紧有度,强调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工作精神,教育事业是促进国家发展建设的一项重要事业,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做到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将自身的精力与能力全部投生于自身的本职工作之中,做到勤恳教学,奉献教学,并要注重在教学工作中,坚持民主平等,做到对学生一直对待,绝无盛气凌人的感觉。
三、师教之道。
1、因材施教。
在教育事业中,虽然有教无类,但也要同时注重“因材施教”。而孔子则是最早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者,在对儒家思想的学习中,我认识到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懂得分类教学,让不同智力不同心性的学生都能有进步,做到举一反三,循循善诱,才能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锻炼其独立思考的能力。
2、学思并重。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在教导学习的过程中,要深入引发学生的思考,运用科学的方法将思考与学习相结合,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乐趣,此外还要注重“温故而知新”的复习工作,以扎实学生知识基础,提高学生的成绩。
通过此次的学习,我深入理解了中华的民族文化历史,丰富了自身的知识,强化了对人生与工作的思考,感悟到了教学工作的真谛,并通过此次学习对自身教学工作的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思考,我相信在今后的教育事业中,我将能够更好的带领学生走进知识的殿堂,感受生活德行的真谛。
儒家文化论文篇十八
儒家文化是人性心理文化,儒家文化的天人观,儒家文化的"仁"学,儒家文化的义利观,儒家文化的中庸思想,儒家文化的治国理念,儒家文化的教育思想,儒家文化的包容性等内容。儒家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文化,它如果能够把公权至上和私权至上的两种文化结合统一起来,创造一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那就是人类社会万世长青的最大福祉。这就是追求进步的人们重新关注儒家文化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沉积了几百年韵儒家文化又被人们热情地发掘出来的原因所在。
儒家文化论文篇十九
一般说来,儒家文化讲人情,而人情的泛滥往往使得中国人更重视私恩私德,相比西方人来说,则公义之心和规则感普遍较差。
众所周知,孔子儒家以“仁”为基础的道德观讲究内在的、个人的情感体验,讲究人和人之间的忠诚和永不背叛,以此维系一种永恒的个体之间的亲密关系。
所以,中国社会是人情社会,是“关系”社会。
你我首先要建立“关系”,然后才能办事,陌生人之间是很难互信的。
“关系”,这个你我天天要打交道的汉语词汇,在英语中却居然找不到对应的单词,所以西方人只好音译为“guanxi”。
有一个例子可以看出中西方在道德观上的这种区别。
公元前44年3月15日,罗马凯撒大帝被刺身亡,参与刺杀的有凯撒生前最忠诚的铁杆哥们布鲁图斯。
布鲁图斯也正是利用了恺撒对他的信任,得以接近凯撒并将匕首狠狠地刺进他的身体。
当恺撒看到布鲁图斯之后便放弃了反抗,死前对他说了一句:“也有你吗,我的.孩子?”事后,布鲁图斯宣称自己刺杀凯撒的动机是为了拯救罗马共和政体,不愿意罗马走向独裁体制。
因为一句“我爱恺撒,但我更爱罗马”的名言,布鲁图斯彪炳史册。
但很显然,这种明显的背叛和以下犯上若是发生在中国古代,那必定“遗臭万年”。
中国人这种以“私义”害“公德”的道德传统,被认为是滋生贪腐之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举个例子,譬如有一个商人贿赂被抓,这个商人宁可自己罪加一等,甚或跳楼自杀,也决不把收人贿赂的官员招供出来。
对这样的人,我们的文化很可能会给予正面的道德评价,因为他讲义气,重感情。
至于贿赂收人贿赂这个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人们倒不怎么看重了。
这样的道德价值观,很显然不利于廉洁文化建设。
儒家文化真的是廉政的死穴吗?打造廉洁政府必须走西方的道路,永远抛弃我们的儒家文化传统吗?华人社会的廉洁城市何以可能呢?深圳南山区政府专门成立课题组,研究借鉴新加坡、我国香港地区的廉政建设经验,编写了《廉洁城市何以可能—华人社会的实践与探索》一书。
这本书从文化和制度的层面对新加坡和香港这两个华人社会的廉政建设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回答了华人儒家社会的廉洁城市何以可能的大问题。
书中的探讨是详尽的,从政治体制、廉政制度设计和儒家社会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探索了华人社会的廉政问题。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儒家文化在新加坡廉政建设中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
儒家文化固有的德治传统、自律精神和礼让意识,可以让城市更为廉洁。
一、君子人格打造具有献身精神的公务员队伍。
儒家对政府官员的道德要求是成为“君子”。
君子者,君王之子也。
按照周朝的分封制,大夫和士子都是君王的子孙,所以“君子”其实就是指的贵族。
按照现在的通俗理解,所谓的君子,其实就是国家的“领导干部”。
作为“领导干部”,其人格完善自然不同于“草民”(《论语》谓之“小人”),因此君子人格比西方人的道德要求要高得多。
孔子要求君子:“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他还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说法(《论语·里仁》)。
这些都体现了对君子人格的很高要求。
与之相反,西方的道德律令往往是提供道德底线,著名的“摩西十诫”算得上是西方人的核心道德观,那是极为简略的,无非是不杀人、不偷盗之类的最基本要求。
儒家当然也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说法。
但所谓的“取之以道”的“道”,并不是西方人所谓的公平正义之道,而是儒家所谓的仁爱之道。
君子固然可以追求自己的私利,但须以“仁”为先,也就是说须“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和西方人认为的,一个人可以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大胆追求自己的私利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它更强调一种先人后己的人生态度。
所以孔子“罕言利”,只是“与命与仁”(“与”通“誉”,“与命与仁”的意思就是:赞赏、强调个人来自上天的使命和做人的仁义)。
华人社会因为没有自治的传统,在缺乏有效治理的情况下往往贪腐黑暗,例如以前的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政府都是极为贪腐的。
但是,一旦开始强力整治,优秀的儒家精英文化传统往往发挥着极大的效能,可以在极端的时间内就遏制贪腐,打造出一支廉洁优秀的官僚队伍。
新加坡的政治领袖和政治精英是一群为理想而献身的人,是一群“君子”聚集而成的队伍,具有极强的道德感染力。
新加坡人民行动党虽然不接受共产主义思想,但受共产党的影响极深,传承了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一心为公、服务社会弱势群体的无私品质。
二、人情社会赋予官员极大的道德舆论压力。
中国是人情社会,这种人情社会固然可能产生贪腐,但若利用得当,它也可以是反腐的锐利武器。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廉耻观,要让贪腐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为了让全社会形成对贪腐的强大舆论压力,新加坡在制度设计上对贪腐采取“零容忍”的态度。
他们对贿金没有最低金额的规定,即使只有五块钱的交易,也可能入罪受罚。
对不廉洁行为的轻罪重罚,让全社会树立了这样一种观念:贪腐比偷盗、抢劫等普通的不耻行为甚至更令人难以接受。
这显然就修正了人情社会对贪腐的道德宽容态度。
而一旦改变了人们对贪腐的宽容态度,人情社会强大的舆论震慑力就显示出其反腐倡廉的无与伦比的优势。
新加坡的贪腐后果并不严重,最高刑期只有七年。
1986年,新加坡国家发展部部长郑章远因贪腐80万元被调查。
在调查期间,郑章远自杀。
面对并不太高的刑期,郑章远为何要选择自杀呢?他的遗书中说道:“作为一个东方的正人君子,我觉得应该对自己的错误付出最高的处罚代价,这是合情合理的。
”郑章远的自杀,绝不是害怕牢狱之灾,而是因为无法面对内心的羞愧。
是的,贪腐行为让我没面子,让我在社会无法立足。
坐牢不是那么可怕,因为坐牢而使自己和家人蒙羞,那才是最为可怕的。
有时候看中国大陆的廉政教育作品,总觉得缺少一种精神上的培育。
这些作品无非告诉官员:不能贪,因为贪腐在个人利益上代价是高昂的,是得不偿失的。
有时候我就想,那些贪腐的官员固然下场很惨,但一百个人贪腐,也许只有极个别人被捉,所以贪腐的风险其实不大。
这样纯粹功利的计算,终究不是廉政教育的治本之策。
三、修身养性让廉洁成为官员个人的内在需求。
儒家是强调修身的,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心灵的修养,力图要通过“养心”把优秀的道德品质变成为个人的自觉。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第六》)这是修养的最高境界。
西方人强调用制度和规范去遏制人性之恶,而儒家文化则希望通过修身养性来发掘人性之善。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意思是:仁来自人的本性,义是人行走的光明大道。
有大路不走而走小道,失其本心而不知寻找,那真是悲哀啊!人丢失了鸡狗尚知道寻回,可有些人却不知道要找回那迷失的本心。
学问之道其实没什么,不过就是寻求那颗被放逐之本心而已。
把那颗失去家园的善心找回来,培养好,安放在你的胸膛。
然后跟着心灵走,你的灵魂将得到长久的安顿。
只有寻回那颗“放心”,人才会真正地无忧无虑。
这样一种修身养性的文化传统,让廉洁自律成为个人的内在需求,成为个人廉洁奉公的强大精神动力。
我是人民公仆,我没有奢靡的生活,没有很多的物质享受,但我的精神依旧可以强大,依然可以坦然面对那些有钱人而不自惭形秽。
而一时的贪腐得利,我或许会有眼前的满足,但满足过后,惩罚将接踵而至,我会长久地感到羞愧、自责和遗憾。
这就好比疼痛与痛苦的区别,疼痛是暂时的,而心灵的痛苦是永远的。
总而言之,儒家文化固然有落后的地方,有与现代化格格不入的地方,需要加以改造,但其基本的方法和观念,仍然值得我们去发掘和利用。
看一看《廉洁城市何以可能—华人社会的实践与探索》一书,再低下头来想一想,也许我们建设廉洁城市的眼光会更为宽广。
儒家文化论文篇二十
首先是引入,可以简单介绍一下什么是儒家文化,引出以下内容的重要性和意义。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从儒家文化中学习到很多有价值的东西。通过深入了解和研究,我对儒家文化有了许多感悟和理解。以下是我对儒家文化的一些个人心得体会。
第一点:强调“仁”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仁”,即对他人和社会的关爱和贡献。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也应该具备这样的精神,对社会和他人负责,同时也要有自我反省和改进的态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他人、关爱世界,也能更好的成就自己。
第二点:崇尚“礼”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中另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就是“礼”。在传统儒家文化中,礼的含义比较广泛,不仅指仪式礼仪,还包括了待人接物的礼节等。礼是在坚持己见的同时,要求人们以一种礼貌的方式和他人进行交往。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传承和弘扬这种遵循人际间相互尊重的礼,“礼尚往来”的化的习惯和优秀品质,才能使我们成为一个有尊严、有涵养的人。
第三点:追求“智”的重要性。
儒家文化中,追求智理也是一个核心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必须注重良好的教育,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自己的智慧。同时,也要注意用正确的方法去学习,广泛涉猎各种学科和领域的知识,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和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第四点:强调“信”的品质。
儒家文化中,信重要素其一。它体现在我们在与人交往过程中待人诚恳的态度,也同时反映在我们所持的态度和行为,以及对于事情处理的方式上。如果我们能够保持这样慎重、认真和负责任的信仰品质,不仅能帮助我们树立好的形象,也便于与社会和谐相处。
第五点:注重个人修养与自我完善。
在传统儒家思想中,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个人修养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价值观。我们可以通过自我反省和改善,探索自己的潜力和优点,以达到更高的德、智、体、劳、字的境界。这对于我们的现代生活和工作非常有益,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并应对变化。
总之,我认为儒家文化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无论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是职业生涯中,儒家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指导方针。因此,我们应该遵循和重视儒家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践行其中的智慧,以成为一个品德高尚、涵养有素的现代人。
儒家文化论文篇二十一
下面是为大家介绍儒家文化起源,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看看下面吧!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学作为一种学说,儒家作为一个阶层,儒教作为一种信仰,三者相同也不同,需要区分开来。
简要介绍。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
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
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虽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但也只是诸子之一,与其它诸子一样地位本无所谓主从关系。
“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在汉武帝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思想的内涵丰富复杂,封建皇权逐步发展出基础理论和思想,即讲大一统、讲君臣父子。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第一次打破了旧日统治阶级垄断教育的局面,一变“学在官府”而为“私人讲学”,使传统文化教育播及到整个民族。
这样儒家思想就有了坚实的民族心理基础,为全社会所接受并逐步儒化全社会。
儒家学派固守“道不过三代,法不贰后王”(《荀子·王制》)。
儒家思想的精华包括先秦儒家思想、孔子的仁与礼、从前孔子时代的礼乐制度到孔子的仁礼思想、孔子的仁、孔子的礼、孔子的孝道、《论语》中的孝、《孝经》论孝、孔子的命观、孔子命观形成的背景、孔子命观的特征与内涵、“修身俟命论”的人生指导意义、孔子的人生问题论、乐——孔子的人生态度和人生境界、孔子与弟子论志向、立身行事中的言与默、孟子的性善论与孟子的使命、孟子的仁政学说以及荀子的性恶论与礼治说、儒家思想的流变、贯通天人——董仲舒的'儒学思想、“性即理”——周、张、程、朱的理学思想、“心即理”——象山、阳明的心学思想、新儒家——西学东渐的文化回应、儒文化圈的崛起——儒学促进现代经济发展的可能等内容。
“儒学”、“儒家”、“儒教”这些概念要分清。
儒家对中国科技以及世界文明的贡献特别巨大;据《世界自然科学大事年表》记载,16世纪以前,影响人类生活的重大科技发明约有300项,其中175项是中国人发明的。
正是这些重大的发明(包括发现),使中国的农耕、纺织、冶金、手工制造技术长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
而儒家也留下了一大批世界知名的科学著作如《考工记》、《天工开物》等等。
中国在明末之前一直能保持世界一流水平,这些都和因动漫小说而名声大噪的墨家没有任何关系。
所以不要一提到中国古代第一印象就是想当然的科技落后、八国联军或是动漫中异常火爆而现实中早已秦汉绝迹的墨家,这不符合历史史实。
儒家文化论文篇二十二
儒家思想在东亚各国都有广泛的影响。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在韩国,信奉各种宗教的人很多,但是在伦理道德上却以儒家为主。在西方文明侵入韩国社会后,各种社会问题有所增加,但是韩国政府以儒家思想的伦理道德作为维护社会的稳定的制约力量,在教育中深化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儒家经典不仅是思想统治工具,同时也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儒家学说不仅在中国,在东亚世界也占有重要地位。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朝鲜,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李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李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李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李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科举分文、武两科。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儒家文化论文篇二十三
当前,弘扬儒家优秀文化的风气日渐浓厚,儒家优秀文化已影响着世人的生活习惯及行为方式。儒家文化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它博大精深,其“和谐、诚信、仁义”等传统思想在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中经久不衰。为进一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为培养他们文明、儒雅、诚信、感恩等形象做了很好的指引根据青少年成长的客观规律,把口号变成行动,深入开展“儒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使学生在系列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教育,增强学生的道德规范意识,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我校推进儒家优秀文化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谐社会”和“幸福广东”重要思想为指导,科学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让儒家“和谐、诚信、仁义”文化走进校园,尤其是“弟子规”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让学生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让学生在书香的浸润中与大师对话,与圣贤神游,快乐成长。
二、总体目标。
通过开展“儒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正确的导向引导鼓舞学生,以内在的力量凝聚、激励学生,以独特的氛围熏陶规范学生,打造生动活泼、全面发展的学生文化,构建充满人文情怀的精神家园。
三、活动原则。
(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文化资源,如壁画解读、学习园地、园门解读、廉政文化、饭堂文化、建立学校儒风文学社等,确保活动扎实推进,成效明显。
(二)、紧密借助语文课堂这一有效载体,把儒家文化进校园活动与语文教学紧密结合,让学生在树立大语文观的心路中沐浴圣贤思想的光芒。
(三)、建立长效机制,注重活动实效。通过活动的开展引领师生在国学的熏陶下,在圣贤的光芒中形成良性的学习机制。
四、活动内容。
(一)、开讲座,学弟子规。
学校在新生入学的九月份,都会有进行儒家文化教育,其中以《弟子规》为主要学习材料,每天精选一句《弟子规》、《论语》等经典儒学著作中有关学习、修身、交往等的名言警句广播,让儒家思想的精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主题班会,学校每周周四第七节是全校和弟子规课,确定一个儒家思想教育主题,如“珍惜同学友情,建设和谐校园”“诚信做人,诚实考试”“爱惜学校公物,拒绝铺张浪费“等,把每次的主题写在黑板上,让学生去讨论,后由学生自己去讲解,这样的教育更深入学生心中。
(三)、定班风班训,观看电影,做心得体会的意味着调查。
各班以“宣扬儒家文化,创建班级特色”为主题,制定班风、班训,开展各类班级活动,教室里墙壁上悬挂各种儒家文化的教育格言,公告栏上设立“仁爱公约栏”,同学们亲手设计的有关儒家“和谐、诚信、仁义”的学习园地和“儒雅”、“文明”温馨的指示牌等,把儒家博大精深的教育思想春风化雨般地注入学生心田。同时做意味着调查,做样使得所学知识更加深刻。
(四)、评选“孝心标兵”
让学生收集儒家的经典名言、儒家知识、儒家文章,采用背诵、默写、答卷等方式,每个12月上旬组织一次“儒家文化知识竞赛”,让学生有效地记忆、理解儒家文化。配合阅读儒家经典,同月中旬每个学期组织一次“孝心标兵”,让学生结合儒家思想,谈人生、谈社会、。让学生在竞赛中学习儒家思想。
(五)、师生共写心得体会,感悟儒家文化。
把校本培训与儒家文化进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通过每年3月份教师和学生写心得体会,让全校师生能更解读儒家文化理念,感悟经典,读圣贤书,立君子品。
希望通过“文化滋养”、“践行教育”,“儒家文化进校园活动”极大地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学生初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并更培养学生与人合作、谦虚礼让、孝亲尊长、诚实守信、勤劳俭朴的健康人格,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泉州台商投资区龙腾学校。
儒家文化论文篇二十四
“仁”是儒家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代表。在本次校本研修过程中,我有幸学习了其中的一部分。在方老师的《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的讲座中,思想再次受到了洗礼。在学习过程中,我尤其对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句话感受颇深。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个人以为就是君是君,臣是臣,君臣父子是有明显的区别的。:“身在其位,要谋其政,称奇职。”虽然在这句话中体现了严格的阶级等级印记,但是确是维持社会的持续发展的最有效的方式。对于我这样的教师来说,所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本职工作,真正达到一个教师的水平。即“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时刻以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无论是穿戴,举止,行为,还是其他的种.种行为。但是如果把“君君臣臣”理解为让臣子必须无条件地顺从君主,把“父父子子”理解为让子女无条件地顺从父母,其实,这完全是歪曲了此句话的本意。还拿“老师”来打个比方吧,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老师就要拿出师长的姿态,善意的提出自己建议,这时候就体现了二者之间的身份差别,尤其是老师所行使的权利,体现的地位。而在平时,一些正常的学习生活中,则没有必要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的身份差别。
因此,孔子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身处什么样的位置,就要出色的行使自己的职责,充分实现该职位的作用。即“身在其位,必谋其政”尤其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更要合理行使职责,掌握方法。在学习中体现了古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解读,不得不提的第二个就是《三字经》,短小精炼的语句,蕴含了丰富的天文,礼仪,处事等知识。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一斑。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60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