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范文(2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5:49:5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范文(21篇)
时间:2023-11-26 05:49:50     小编:GZ才子

一个好的教案可以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案编写时,应加强对学生的评估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教案中的评价和反馈环节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合理设计评价手段。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一

3、通过学习义和团的英勇抵抗,认识到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学习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重点难点】。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自学指导】。

1、阅读导言框内容,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

2、何时义和团运动发展到京津地区,斗争矛头是什么?

3、八国联军是指哪八个国家,他们发动战争的目的是什么?由谁率领?

曾在哪里被义和团围困?

4、阅读20页第二段结合21页插图了解八国联军在北京的罪行。

列举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二、《辛丑条约》。

1、《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和双方代表各是什么?

2、《辛丑条约》的内容:

3、《辛丑条约》的影响:

【思维拓展】。

【自我评价】掌握的   很好      好      一般。

【学习心得】 。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二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难点:《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马关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赔白银2亿两,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增辟通商口岸,列强扩大商品倾销。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学习新课。

一、自主学习、交流自学成果。

1.义和团运动。

原名:

地区:

成员:

原因:

口号:

性质:

原因: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三

下课铃响了,我的心情久久还不能平静下来,百万雄师过大江、红军长征等画面一一浮现在我眼前,联想起我们现在过的美好生活,都是用鲜血换来的.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将士,他们英勇作战,狠狠地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但这些还不足以把日军赶出国界,所以在两军僵持的阶段,国民党政府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也就在这时国内出现了一个新的政府―共产党,由于共产党领导正确,日军连连溃败。

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抗战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感处很多,我明白了胜利的来之不易,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多少人的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幸福,不要浪费光阴,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四

本课重点讲的是近代史上列强侵华的史实和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在教学过程中,从目前钓鱼屿问题引发的中日争端这一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课文。再通过设置材料和图表分析中日两国不同表现,层层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日本发动的甲午战争不是偶然的,而是蓄谋已久的,而且通过分析面临民族危机的情况下中日两国表现的不同,为中国战败做铺垫。展示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简要讲解战争的过程,体会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精神和清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和日本帝国主义的残忍;增强时代责任感,反对军国主义,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等。

显示中方失败的材料,让学生归纳出中国失败的原因;;显示《马关条约》的内容,逐条分析各条内容给中国带来的影响。体会清政府的卖国求荣的嘴脸和日本帝国主义的贪得无厌。通过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中华民族走向严重危机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促成清王朝进行军事改革和中国各界民众奋起救亡图存的一个重要转折,为以后的课程做铺垫。

学习义和团运动,理解特定时代里反抗斗争的需要,领会反侵略斗争曾起过的积极作用,增强爱国意识;但也体现了旧式阶级的局限性,为分析失败原因做埋伏,并通过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对比,提高学生分析比较问题的能力,对教材进行整合处理,提出问题后要适时加以引导,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甲午战争对今天中日关系的影响,及我们应如何自强不息,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在八国联军侵华的问题上,主要依据前几次战争的分析模式简要处理,主要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通过与前几个条约作比较,认识中国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课后自己列表比较近代前期的四次侵略战争,使学生整体上把握前期的基本脉络,加深印象。

总体说来,这一课要处理的问题较多,特别是对几个条约的比较、两次农民运动的比较、甲午战争的转折意义的分析理解等问题上的处理,既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深入理解,而并不是流于表面,也是这堂课的精彩亮点所在,使得这堂课有一定的深度和厚度,这需要平时的积累,所以我们今后尤其要注意经验的累积,做到厚积薄发。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五

2.冠县起义和“扶清灭洋”口号的提出。

二、义和团运动的发展。

1.义和团运动向京津地区发展。

2.清政府对义和团政策的变化。

2.义和团与清军抗击八国联军。

四、《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其影响。

1.《辛丑条约》的签订和主要内容。

2.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六

2、教学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第一课,讨论回答问题: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定,给中国带来什么后果?(割让香港岛使中国领土主权不完整;巨额赔款,增加了人民负担;开放五口通商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商品输出。结果,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列强是否满足已经得到的利益?(不满足)。

小结、过渡:《南京条约》使侵略者攫取了许多利益、中国遭受到了沉重的灾难,列强并没有满足贪婪的欲望,想要通过修订条约来扩大权益。遭到清政府拒绝后,他们便找借口发动战争,想要迫使清政府就范。由于这场战争是上一次战争的继续,所以它被叫做第二次鸦片战争。

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火烧圆明园:

教师介绍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和精美,组织学生看、说、议。

学生阅读6-7页的本目课文、插图、资料和第10页“自由阅读卡”内容,根据教师的提问在书上划出或标注答案。

1、看过电影《火烧圆明园》的同学请举手。谁能结合课文内容揭发列强的罪行?(掠夺珍宝,焚烧罪证)。

2、哪那两位同学愿意扮演当年的英国兵和法国兵?(背景是火烧圆明园后,他们在伦敦重逢的某一天)请他们通过对话,表示一种忏悔的心情。

(二)、俄国侵占我国大片领土:

学生阅读7-8页的本目课文和表格、地图,随堂练习:

1、学生先根据第8页表格,在4人小组内“动脑筋”:沙俄通过哪些不等条约割占我国北方哪些领土?(说出大致位置和面积)。

2、学生完成课本第10页“练一练”。(答案应选c)。

(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学生阅读第9页本目课文和“插图”以及“说明文字”,思考回答:

太平军的斗争,说明中国人民怎样对待国内的腐败政府和外国的侵略势力?(“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历史教训。所以,要想改变落后挨打的命运,就必须推翻国内的腐败政府,坚决抗击外来的野蛮侵略。)。

课后小结。

1、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止时间是何时?主凶是哪国?帮凶是哪国?

2、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割占国领土最多的是哪个国家?共割占多少领土?

课后习题。

一、填空题:

1.1860年10月,_______闯进北京西郊_______,大肆抢劫、破坏,最后放火烧毁了这座举世无双的皇家园林。

2.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四年里,俄国乘机在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侵占________平方公里。英国则通过《_______》,割占九龙司地方一区。

3.1860年,英法联军进逼北京,咸丰皇帝让恭亲王、担任议和大臣,自己逃往_______。

二、单项选择题:

1.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时间是()。

a.1854年b.1856年c.1860年d.1858年。

2.规定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的不平等条约是()。

a.《北京条约》b.《爱浑条约》。

c.《天津条约》d.《黄埔条约》。

3.“增开天津为商埠”的条约是()。

a.《天津条约》b.《北京条约》c.《爱珲条约》d.《黄埔条约》。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朝在位的皇帝是()。

a.咸丰皇帝b.同治皇帝c.道光皇帝d.光绪皇帝。

三、双项选择题:

1.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a.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清政府不准英国输人鸦片。

c.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权益d.中国人民开始禁烟运动。

2.1854年,英、法、美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的内容是()。

a.外国公使进驻北京b.鸦片贸易合法化。

c.增加沿海通商口岸d.允许外国人在内地自由贸易。

3.英法两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分别是()。

a.马神甫事件b.亚罗号事件c.保护侨民d.马嘉理事件。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七

1、八国联军侵华是帝国主义发动的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加深对帝国主义本质的认识。

2、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2.教学重点/难点。

难点为什么说《辛丑条约》是空前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3.教学用具。

多媒体工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1860年英法联军在北京犯下什么滔天罪行?

生:火烧圆明园。

【讲授新课】。

一、原因:为镇压义和国运动。

师:看p24小字,找出义和国运动的兴起时间、地点、、领导阶级、口号。

生:1899年,山东,农民阶级、“扶清灭洋”

师:从口号和p24“阅读广场”中,可以看出义和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生:反帝爱国运动。

师:义和国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什么异同。

生:义和国运动只反帝不反清,是反帝爱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既反帝又反清,是反帝反封运动。

生:帝国主义。

师:由此可见,帝国主义发动这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

生:为了镇压义和国运动。

二、经过(1900.6~8.)。

师:找出时间和侵略国家。

生:1900年6月,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1、侵略国:英、法、美、德、意、日、俄、奥。

师:1900年6月,八国联军2000多人,从天津乘火车向北京进犯,统帅是谁?

生:英国海军中将西摩。

2、统帅:西摩、瓦德西。

生:中国人民具有反抗外国侵略的斗争精。

3、廊坊大捷。

师:西摩率残部狼狈退回天津。与此同时,聚集在大沽口外的各国军舰攻陷了大沽炮台。看25插图,八国联军大沽口登陆。大沽口在天津市塘沽区东大沽海河入海口。八国联军随后向天津进犯。义和团和清军开始了保卫天津的战斗。7月14日,天津陷落。八国联军从天津出发,沿运河两岸向北京进犯。8月14日,北京陷落。

4、攻占北京。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八

知识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斗争目标。

2、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3、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及内容。

4、分析《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

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义和团运动的历史,从中引导学生分析义和团运动的斗争对象是帝国主义,从而得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订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德育目标:

1、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2、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2、《辛丑条约》。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1、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从而导入新课。

2、比较分析法。对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对条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再指导学生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的严重危害性的认识。

3、导入法。义和团运动中,流传有大量的歌、谣、诗等形式的宣传材料,可以借此导入新课,引起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4、复习比较法。1900年慈禧挟光绪西逃,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北京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可以通过比较这两段历史让学生认识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5、阅读理解法。可以引导学生阅读课本上描述八国联军在中国的侵略罪行的文字,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侵略者的强盗面目。

6、音像辅助法。可以增强直观效果。

7、归纳法。对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的理解,可以对近代主要条约进行归纳来帮助理解。

1、电脑、投影仪。

2、相关的文字、图片资料。

3、相关的音像制品及设备。

一课时。

导入语: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过“甲午中日战争”一课,我们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结局是中国失败,日本胜利。这场战争以中日签订《马关条约》而告结束。下面,请同学们结合《马关条约》的内容来讨论一下“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投影显示]。

《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

[学生讨论]……。

[学生回答]回答一: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严重地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是继1842年割香港岛给英国和一直到19世纪80年代割大片北方领土给俄国之后又一次严重的丧失领土主权。

回答二: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恶化了清政府的财政。

回答三: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日本可以利用中国的原料、中国的劳动力和中国的市场,降低了生产成本。对中国的民族工业形成了强劲的威胁。在外国工业品的冲击下,中国的民族工业发展步履维艰。

回答四:增辟通商口岸,使帝国主义势力进一步延伸到中国内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九

一、学习目标: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自学导读题:

1、战争爆发--------。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先后在()、()、等地开展,为镇压()运动,19xx年6月,八国联军两千多人,有英国海军司令()率领,从()向()进犯。

2、战争经过。

在()、()等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在(),义和团和清军围攻()和();

3、战争结局。

19xx年7月,八国联军攻陷(),8月中旬,攻入()烧杀抢掠;

清政府大臣()与八国签定《》。

4、《辛丑条约》。

时间;

内容:

危害――――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三、精讲点拨:

1、课本第24页“材料阅读”;

2、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每一条款给中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条款内容影响。

赔款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圈地在使馆区的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打击人民反抗中国人民受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

课堂检测:

一、选择题(学习与检测)。

二、材料解析。

(一)、著名作家雨果1861年11月25日在一封信中写到:“在地球的一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这个奇迹已不复存在。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

请回答:

1、被称为“夏宫”的建筑群指什么?

2、“两个强盗”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3、“夏宫”被烧是在哪一次战争中?

(二)、学习与检测第11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

导入  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 时间:1901年。

2、 内容: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拆毁……。

3、危害: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中国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一

一、教学目的:

二、重点和难点:

及其对中国社会的严重危害。

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18,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二、八国联军的罪行。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的签订:

2、内容: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拆毁……。

3、危害:

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二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一、八国联军的入侵:

1898年,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2、八国联军的入侵: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00年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辛丑条约》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时间:1901年。

2、内容: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拆毁……。

3、危害:

《辛丑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政府财政的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中国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三

(总第5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义和团运动的反帝史实;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掌握《辛丑条约》的签订、内容及危害。

2.综合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分析《马关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综合归纳中国由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社会的过程,提高分析对比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xx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学习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阅读教材p20导入框和正文第一段,回答:

1)义和团兴起的时间、地点、发展状况、斗争矛头、性质?

2)八国联军的名称、侵华时间、总司令、进犯路线、重要战役?

3、熟练掌握:《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国家?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我的问题:

交流结果:

2、我们的问题:

交流结果:

3、老师的问题:

2)《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条约名称签订时间主要内容影响。

(四)系统总结:知识建构。

原因经过结果影响。

(五))巩固训练:参见《新课程同步学习与探究》。

(六)课堂反思:

1、本节课的收获:

2、本节课的不足。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四

一、学习目标: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

难点:《辛丑条约》的影响及如何理解清政府是“洋人的朝廷”。

二、自学导读题:

1、战争爆发--------。

19世纪末,义和团运动先后在(     )、(    )、等地开展,为镇压(      )运动,19xx年6月,八国联军两千多人,有英国海军司令(       )率领,从(   )向(   )进犯。

2、 战争经过。

在(    )、(    )等地,义和团和清军阻击八国联军;

在(     ),义和团和清军围攻(     )和(      );

3、 战争结局。

清政府大臣(    )与八国签定《        》。

4、《辛丑条约》。

时间;       。

内容:

危害――――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三、精讲点拨:

1、 课本第24页“材料阅读”;

2、 分析《辛丑条约》的内容,每一条款给中国带来哪些不利影响?

条款 内容 影响。

赔款  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进一步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圈地  在使馆区的监控下,清政府的内政外交完全处于洋人的控制之下。

打击人民反抗  中国人民受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

军事  中国在军事上也失去自主权。

课堂检测:

一、 选择题(学习与检测)。

二、 材料解析。

(一)、著名作家雨果1861年11月25日在一封信中写到:“在地球的一个角落里有着一个人间奇迹,它叫夏宫。人们的想象力所能创造的一切几乎是神话性的东西都体现在这座宫殿中。这个奇迹已不复存在。有一天,两个强盗闯入了夏宫,一个动手抢劫,一个把它付之一炬。原来胜利就是一场掠夺。”

请回答:

1、被称为“夏宫”的建筑群指什么?

2、“两个强盗”指的是哪两个国家?

3、“夏宫”被烧是在哪一次战争中?

(二)、学习与检测第11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五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国际地位一落千丈。西方列强便开始对中国这块肥肉垂涎三尺。19世纪末,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热潮。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斗争日益高涨。与此同时随着战争赔款的加深,人民不堪重负,终于引起了义和团运动,清政府内忧外患,无力抵抗,因此西方列强更加放肆,趁火打劫,妄图吞霸中国。

猜你喜欢: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六

八国联军侵华是指在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激起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为了镇压义和团运动,扩大对华侵略,英、法、德、奥、意、日、俄、美八个帝国主义国家借口清政府排外,联合进兵中国。1900年6月,八国联军攻占大沽炮台;7月,攻陷天津;8月,占领北京。侵略军在华屠杀人民,掠夺财物,践踏中国主权。清廷慈禧等人逃往西安,派李鸿章等人乞和。11月,侵略军增至10万分别入侵山海关、保定、正定等地,并进兵山西。沙俄还单独出兵17万分六路入侵中国东北。1901年9月,清政府和帝国主义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七

一、识记与理解。

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发展的情况,理解义和团运动的口号,记住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的时间和组成联军的八个国家,讲述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侵略的故事,知道八国联军抢掠北京的暴行,掌握《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

二、能力与方法。

通过分析义和团运动提出的“扶清灭洋”的口号,培养学生抓住主要矛盾、一分为二地分析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通过收集有关八国联军侵华暴行资料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意识和运用网络技术搜索、下载、整理信息及运用信息的能力。通过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分析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义和团战士和清军部分爱国将士团结战斗、共同杀敌的史实,让学生理解人民群众中蕴藏着伟大的力量和不屈的民族精神,加深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的理解。通过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使学生永远牢记国耻、国难,树立立志成才、振兴祖国的奋斗目标。

重点难点。

难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

课时 1课时。

课型 新授课。

教学准备。

一、教师准备。

1、收集资料、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2、给出预习目标,指导学生预习。(全体学生)。

二、学生准备。

全体学生据预习目标预习课文。

学法指导。

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为主。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教师小结导入。

学习新课:

一、检查预习目标。(找一排学生依次回答)。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2、八国联军侵华(时间、目的、八国军队、主要战役、在北京的暴行)。

3、《辛丑条约》(时间、内容、危害)。

二、小组合作讨论:

根据《辛丑条约》内容逐条分析《辛丑条约》的危害。

老师强调:《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老师据大纲强调重点(指导学生掌握):

《辛丑条约》的时间、内容、危害。

四、多媒体展示。

着重揭露八国联军破坏和掠夺中国国宝、践踏中华文明的罪行;同时揭露清政府的腐败无能。

五、课堂展示。

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划定使馆界,与今天的使馆区有何不同?

3.指导学生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进行对比分析,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深化学生对《辛丑条约》危害性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1、完成《学习与评价》。

2、预习新课。

教学反思: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八

导入新课:21世纪的钟声敲响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地提高,以至于有人说21世纪将是中国的世纪;而在20世纪的钟声敲响时,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五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那么,帝国主义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呢?这场战争给灾难深重的中国又带来了怎样的危害呢?(板书课题)。

18,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哪些租借地和势力范围?)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深入,中国出现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

1、入侵的目的:扑灭义和团的反帝斗争,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1)组成:

(2)路线:大沽—天津-北京。

196月,英、美、法、俄、德、意、日、奥八国组成侵略联军,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率领,从天津租界出发,向北京进犯、由西摩尔率领的侵略军,沿途遭到义和团和清军的阻击,。乘火车从天津到北京只需几个小时的路程,侵略者费了四天的时间才走了全程的一半——到达廊坊车站。6月14日,义和团攻进这座车站,杀死侵略军多人。几天以后,义和团再向据守在廊坊的侵略军猛攻,歼敌几十人。侵略军被迫撤退到杨村车站,又遭到义和团的狙击,死伤几十人。侵略军沿运河向天津逃命,直到26日,才在俄国援军的帮助下,逃回天津租界,死伤三百人。后来西摩尔回忆这件事说:“义和团所用设为西式枪炮。则所率联军必全体覆没。”当西摩尔联军在廊坊受阻时,八国联军30多艘军舰准备进攻大沽炮台,联合舰队向大沽守将罗荣光发出最后通谍,威迫中国守军交出炮台。罗荣光严词拒绝。侵略军向大沽炮台发起进攻,罗荣光率部英勇抵抗,敌人死伤260多人,击沉击伤敌舰6艘,6个小时之后,大沽炮台失守,天津门户被打开。侵略军增兵至2万人左右,大举向天津进犯,义和团猛烈的打击敌人,在战斗中,守卫天津的将领聂士成阵亡,天津很快陷落。大沽炮台失守的消息传到北京后,6月21日清政府被迫宣战。在北京,义和团民向东交民巷的外国使馆发动猛烈进攻,烧毁比、奥、荷、意四国使馆。清政府虽然向各国宣战,但是没有真正抵抗的决心。慈禧太后很快就下令停止攻击使馆,继而派人给使馆送去米面、蔬菜、瓜果等物品。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带着光绪皇帝仓皇出逃。9月下旬,德国元帅瓦德西任联军总司令,增兵至10万,继续扩大侵略。

1、屠杀:在天津,侵略者在位于市中心的鼓楼架起大炮,对准逃难群众猛轰,在帝国主义的屠杀下,整个天津城内,“但见死人满地,房屋无存。”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进行了更加疯狂的'屠杀,很多地方“尸骨堆积如山”,无数家庭“虚无一人,而遗尸未殓,出户外”,东北地区俄国的屠杀情况见书。

2、劫掠:除课本所举例子外,补充:八国联军在占领北京后,特许军队公开抢劫三天,钦天监的古铜天文仪器被德法瓜分,他们洗劫了堆满金银翡翠和历朝宝物的皇宫、颐和园、三海,抢劫府衙库款。各处库款,所失约6000万两。大量珍贵的文物图书(包括《永乐大典》在内)的各种珍贵的图书损失达4万多册。侵略军以搜捕义和团为名,“三五成群,身挎洋枪,手持利刃,在各街巷挨户踹门而入。卧房密室,无处不至,翻箱倒柜,无处不搜。凡银钱、钟表、细软值钱之物,劫掠一空,谓之扰城。稍有拦阻,即被戕害。”联军统率瓦德西说:“所有中国此次所受毁损及抢劫之损失,其详细数目将永不能查出,但为数必极重大无疑。”据估计损失约为10亿。

3、焚烧。

三、《辛丑的条约》的签订:

各国提出《议和大纲》12条,并声称这些条件无可更改,强迫清政府接受,慈禧太后见对列强不把她当做“祸首”加以惩办,感到大喜过望,为继续保存清政府而感到庆幸,满意地批准了这个条约,并厚颜无耻地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1、时间:19。

2、内容:经济上:赔款。

政治上:划定……清政府保证严禁……。

军事上:拆毁……。

3、危害:

《辛丑的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丧权最多、对中国社会危害最大的条约。空前巨额的赔款,白银总数竟达10亿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12倍,这是清政府的财政沉重负担。因此战后清政府为了弥补财政亏欠,不得不大量借外债来偿付赔款。这些外债往往附有苛刻的条件,从而使中国经济命脉掌握在帝国主义列强的手中。清政府的财政收入除田赋外,几乎全部被帝国主义列强所控制。这些赔款又被清政府层层转嫁到人民头上。条约签订后,江苏上交的钱税每年增加250万两、四川增加220万两、广东增加200万两。关于划定使馆界、拆毁炮台及在军事要地驻兵的规定,使从渤海湾到北京城的通道完全处于帝国主义直接的军事控制之下,从此北京大门洞开,大大便利了帝国主义的军事侵略。总之《辛丑的条约》的签订,使清政府实际上变成了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此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列位,你道今日中国还是满洲政府的吗?早已经是各国的了。那些财政权、铁道权、用人权,一概拱手送与洋人。洋人全不要费力,要怎么样,只要下一个号令,满洲政府就立刻奉行。中国虽说未曾瓜分,其实已经瓜分数十年了。”

章炳麟讽慈禧七十生辰“今日幸颐和,明日幸北海,何日再幸古长安?亿万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五十割交趾(越南),六十割台湾,七十更割辽东地,廿余省版图渐蹙,预期万寿祝疆无。”

练习:近代中国是怎样一步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十九

下课铃响了,我的心情久久还不能平静下来,百万雄师过大江、红军长征等画面一一浮现在我眼前,联想起我们现在过的美好生活,都是用鲜血换来的.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空前的灾难。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内涌现出大批的爱国将士,他们英勇作战,狠狠地给了日军沉重的打击。但这些还不足以把日军赶出国界,所以在两军僵持的阶段,国民党政府遭到了沉重的打击,也就在这时国内出现了一个新的政府―共产党,由于共产党领导正确,日军连连溃败。

中华民族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在1945年取得了抗战胜利。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胜利的基本保证。中国抗日战争胜利为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看完这部影片,我的`感处很多,我明白了胜利的来之不易,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是用多少人的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幸福,不要浪费光阴,将来为国家做出贡献。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二十

《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能力训练。

过程方法。

综  合。

理  解。

讨 论。

分 析。

《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

情感、态度。

价值观。

爱 国。

情 感。

思 想。

意 识。

联军名称。

侵略国。

占领年代。

清朝帝、后。

英法联军。

英、法。

1860年。

咸丰、慈禧。

英、法、俄、美等。

19xx年。

光绪、慈禧2、根据课本20页“动脑筋”:请你根据这些图片叙述当年八国联军的罪行。(可自由发挥和互相补正,但应控制在3人次以内)二、《辛丑条约》学生阅读21——22页课文(包括小字)、插图、“自由阅读卡”等,思考回答:1、分别指出《辛丑条约》关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方面各有什么规定?(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条约具体内容来感知“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概念,而不是死记硬背其条款)2、22页“活动与探究1·议一议”:《辛丑条约》签订后,有人指出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有道理吗?(有)为什么?(帝国主义列强的经济掠夺更加疯狂,清政府几乎成为列强向中国人民征收“战争赔款”的代理机构;帝国主义列强武装控制了清朝都城北京,清政府必须为帝国主义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他们完全成了列强的忠实走狗。)3、22页“活动与探究2·谈一谈”:《辛丑条约》中的“使馆界”同今天的使馆区有什么不同?(“使馆界”形同“国中之国”,界内外国人犹如“太上皇”,中国政府无全无权过问其事务;“使馆区”虽然仍是外国使节居住的专门地区,但它完全处于中国政府的管辖之下。)4、隋朝大运河的中心、南北两端分别在哪里?(洛阳、余杭、涿郡)5、根据第21页“动脑筋”:《辛丑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哪些危害?(它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如时间许可,巩固小结1、要求学生正确指出《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所造成的影响。(通过反复讲练,让学生理解“开始沦为……大大加深……完全陷入……”这些词语所反映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化脉络)2、当堂完成22页“练一练”:下列各条款不属于《辛丑条约》的是a。(赔款2亿两白银是《马关条约》规定的数额)3、学生集体朗读22页“自由阅读卡”内容后,教师联系课本相关部分,指出义和团的正面作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要求学生完成《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剩余题目。(可延伸到课外)4、提醒学生预习第6课《洋务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案篇二十一

一、从军行(其一)。

1.作者简介: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一说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授秘书省校书郎。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今湖南黔阳)尉,故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其边塞、闺怨诗轰动一时,有“七绝圣手”、“诗家夫子”之称。《从军行》组诗共七首,是诗人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戍卒怀乡思亲之情。(主旨)。

“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此句写了环境、时序、风物、戍卒。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画面。

“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当戍卒走上高台,坐下,寒风瑟瑟,本就让人愁思不已,他更用羌笛吹起了“伤离别”的乐府古曲《关山月》。笛声呜呜咽咽,如泣如诉,如亲人在呼唤,似征人在叹息。笛声如同一缕情思,飘向万里之遥的故乡,征人的妻子也同样在思念久戍边庭的亲人。但是战争远未停止,征人回乡遥遥无期,只能是无可奈何的等待。

3.鉴赏要点:

王昌龄边塞诗的内容丰富,主题多样,表达的情感不止一种,此诗为抒写思乡之情。以音乐入诗,表达深情,是本诗写作的一个特点。

这首诗抒情方式较有特色。前三句叙事,后一句抒情。叙事连贯性较强,实写所见所闻,真实感人;而抒情则虚写,宕开一层,写征人家中妻子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暗示的表现方法。

二、蓟中作。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高适(700-765),字达夫,郡望为渤海蓓县(今河北景县)。天宝八载(749),得睢阳太守张九皋力荐,举有道科,授封丘尉。天宝十二载(753),辞官往河西哥舒翰幕府,任左骁卫兵曹、掌书记。安史乱起,帮助哥舒翰守潼关。广德元年(763)任西川节度使。入朝后任刑部侍郎,转左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后人编有《高常侍集》。此诗一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载(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回程途中在蓟中所写。蓟中,蓟城,故址在河北卢沟桥北。

2.基本解读:这首诗写了边塞风光,表达自己忧心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主旨)。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写在边城所见景象。诗人骑马从塞外千里迢迢赶到蓟城,登上这座边城的城墙。只见边塞苦寒之地,一片萧条,白日当中,黯淡无光的景象。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写诗人登城所见而引发诗人忧心边事心情。诗人看到边塞之地如此萧条,民不聊生,就为胡虏的反复叛乱而担忧。难道没有安定边境的奏疏上陈吗?并不是,而是朝廷偏信某些无能将领,让他们无功受赏,令有志之士扼腕长叹。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尽管自己有着孙武和吴起一样的谋略,但皇帝不重视也只能空自闭门叹息。抒发自己报国无门的郁闷之情。

3.鉴赏要点:

这首诗写了诗人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高适早年落拓,延至四十余岁尚是一封丘小尉,故登上边城,触景生情,想到无才无识者巴结讨好朝廷即可尸位素餐,不管边地人民死活,弄得边地狼烟四起,民不聊生;而有才有识者上书言事,却石沉大海,不被重用,一腔忧愤尽抒笔端。

暗示手法的运用。“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语含讽刺,表面写诸将,实际写玄宗偏听偏信。

三、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岑参(约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后移居江陵(今属湖北)。天宝三载(744),中进士,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天宝八载(749),入安西都护高仙芝幕,任掌书记。天宝十三载(754),入安西都护封常清幕,以大理评事兼监察御史,充节度判官、支度副使。至德二载(757),至灵武肃宗处,迁右补阙,后历任起居舍人、虢州长史等职。永泰元年,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有《岑嘉州集》。《全唐诗》编诗四卷。

热海,即今伊塞克湖,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国,此湖乃是玄奘法师取经中途停留之地,是世界上第二大之高山湖,面积达6230平方公里。伊塞克(issyk)意为温暖之意,中国古书称之为热海或大清池,它跨吉尔吉斯与哈萨克之间,四周天山环绕,汇集天山山脉流下的雪水,却终年不结冰,故有热海之称。

2.基本解读:

这首诗写边塞热海地区的奇异风光,并借此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崔侍御的赞美之情。(主旨)。

“侧闻阴山胡儿语”一句作引子,以当地胡人之语表明下文七句所说为真。水热如煮沸的开水,热得连鸟也不敢从上面飞过,但水中却有又长又肥的鲤鱼。在热海的岸边,青草萋萋,四季常绿,到了冬天下雪时,雪花在其高空中即迅速融化了。连热海周围的`沙石也是其热无比,似乎要把云彩燃烧着了;月亮倒影在水中,如同被煎煮一样。

“阴火”以下四句是诗人的思考和描绘。诗人猜想必是地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但为何偏偏烘烤西方这一个地方呢?其蒸腾的气势延及整个西域地区。

“送君”以下四句写诗人送别友人时的临别赠言:我与你在天山城外饮酒,一醉方休,直到夕阳西下,落在热海之滨;你为官公正,清廉无私,连热海的炎威也为之消减。

3.鉴赏要点:

这苜诗描绘了边塞奇异风光。诗人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将热海的种种神奇之处作了活灵活现的描绘,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诗人想象奇特,用笔夸张,收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此诗标题意思是写一首热海风光的诗歌送给友人崔侍御。诗中既写了个人对边塞奇异风光的感受,也借以赞美友人的为官品行。

四、塞下曲。

1.作者简介:

李益(约748-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8)登进士第,两年后,登制科举,授郑县主簿。大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李益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2.基本解读:这首诗情调高昂,用前代名将典故,抒发诗人报国杀敌的雄心壮志。(主旨)。

“伏波惟愿裹尸还,定远何须生人关。”这两句以两个典故表达了为保家卫国,、宁愿战死疆场也不希望活着回家。“伏波”,东汉马援曾封为伏波将军,他说:“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女子手中邪?”(《后汉书马援传》)“定远”,东汉班超立功西域,封为定远侯,晚年因久处边地而思归,遂上书皇帝说:“如自以寿终屯部,终无所恨。然恐后世或名臣为没西域,臣不取望到酒泉郡,但愿生人玉门关。”(《后汉书班超传》)。

这两个典故引用,诗人用“惟愿”、何须”二词表明自己的看法,即一褒一贬。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这两句用两个典故表明杀敌卫边必须彻底的态度。前典出自《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夏四月,晋人及姜戎败秦于觳……晋人与姜戎要之觳而击之,匹马只轮无返者。”“海窟”,原义为大海,这里指瀚海,即塞外大沙漠,代指胡人居住之地。在此表明了坚决彻底消灭敌人的态度。后典出自《旧唐书薛仁贵传》:薛镇守边疆时,“时九姓有众十余万,令骁健数十人逆来挑战。仁贵发三矢射杀三人,自余一时下马请降。仁贵恐为后患,并坑杀之,更就碛北安抚余众。擒其伪叶护兄弟三人而还。军中歌曰:将军三箭定天山,战士长歌入汉关。九姓自此衰弱不复更为边患”。这里是说杀敌不仅要彻底,还要留下得力将士,继续镇守边关。

3.鉴赏要点:这首边塞诗格调高昂,有盛唐边塞诗余韵。全诗写得苍凉悲壮,神采灵动,意气飞扬。“不坠盛唐风格。”(杨慎《升庵诗话》)。

此诗最为突出之处在于对典故的使用。四句中旬句用典,凝练形象,准确生动。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6332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