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教师为教学活动制定的一份详细而系统的教学计划,它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方法等内容,它是教师教学成功的基石之一。我们每一堂课都需要一个精心设计的教案,来确保教学的有序进行。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随后是一些来自实践经验的教案案例,希望对大家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级下物理教案篇一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亲身体验,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2、教材地位作用分析:本节课处于苏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二章第四节。本章整体学习能量知识,前面学习了《机械能》、《内能》。这一节是将机械能与内能进行结合,学习两种能量的转化及生活应用。同时本节也是对改变内能的方式的补充,所以学好前三节知识是前提,学好本节知识是对前面知识的提升和应用。
3、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知道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2、通过视频了解热机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3、知道四冲程内燃机工作过程中的能量转化。
过程方法目标: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提高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及合作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
1、了解内能的利用在社会发展的意义。
2、通过探索性实验,提高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比较、分析、概括的能力,培养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重难点及突破方法:
本节重点为:认识到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难点是:通过观察、分析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实例,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不会时,教师要为学生搭建一些问题台阶,帮助学生逐步通过现象分析到本质。在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情况分析时(外界对物体做功时内能增加;物体对外界做功时内能减小)通过实验归类,进行突破。对热机的工作原理这个重难点突破方法上,我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刺激:有视频、有自主学习课本、有问题引导合作讨论、有模具针对点观察(曲轴的转动情况)。调动学生的各种学习机能来主动学习。
5、教法设计:
实验探究法、视频辅助法、指导读书法、问题引导法。运用实验探究法能更好的让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得过程,同时还能让学生亲身体验。视频辅助法把不容易展现的汽油机工作过程全方面多角度的展示给学生,弥补了模具小、可视性差的缺陷。指导读书法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阅读课本时教师通过问题引导,使自主学习更具指向性,目标性更强。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知识点教师通过针对点专门突破讲解。
6、学法设计:实验法、观察法、阅读法、讨论法。这些方法的应用都是为了让学生限度的参与教学,做学习的主人,自己参与,自己解决。
二、教学准备:利用铁丝、铅笔、图钉等随手可得的器材让学生动手体验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演示两个实验空气压缩引火仪、电子式火花发生器、酒精、小瓶,学生体会归纳内能与机械能的转化。利用汽油机模型、观看汽油机工作视频,物体与视频资源结合,学生通过多种方法学习。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新课引入。
ppt图片导入提问: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什么?
图片情境导入:为什么汽车高速行驶时,轮胎的温度会升得很高?
火箭上天,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寻找图片中改变内能的方式,复习回顾旧知。
复习旧知,引出新课题。
二、新课教学。
1、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活动与演示:
(3)学生演示:空气压缩引火仪,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提问:在刚才的活动中,物体增加的内能从何而来的?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在克服摩擦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减少,内能增加,即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板书: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做功。
学生举例,如:放在太阳下晒;在石头上摩擦;放在热水中烫;放在火上烧;用锤子敲;用力反复弯折等。
(2)仅凭铁丝温度升高内能增大这一现象,能否断定是通过热传递方式还是做功方式来实现的?(做功与热传递的等效性)。
(3)你能再举一些通过做过来改变物体内能的实例吗?(钻木取火;飞船自由下落时温度升高;)。
区别:热传递方式是内能的转移过程,能的形式没有变;而做功方式是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能的形式已经发生改变。
2、热机。
(1)热机中的能量转化情况。
演示:演示点火爆炸实验。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分析能量转化情况:化学能内能机械能。
结论:酒精燃烧后的燃气对外做功,燃气的内能减少,转化成机械能。
(2)汽油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热机:是将燃料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燃气的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观看视频:汽油机的工作过程。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设问:
(1)汽油机的主要结构是哪几部分?名称各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
(2)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要经历几个冲程?分别是什么?
(3)每个冲程的特点是什么?(从气门的开闭和活塞的移动角度分析)。
(4)这四个冲程都有能量转化吗?如果有分别是怎么转化的?
(5)汽油机完成一个工做循环曲轴旋转圈,活塞往返次,四冲程内燃机只有________冲程对外做功,其他三个冲程靠_______完成。
第5个问题教师利用模具进行突破。
用考一考的方式来考察对汽油机的学习效果,用超链接制造出翻翻看的效果.
3、阅读:了解热机的发展历程。向学生补充一些蒸汽机、燃气轮机、涡轮喷气发动机、火箭发动机的初步知识。
4、小结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做一做。
看一看。
学生思考,内能的增加是通过什么方式?
归纳这三个活动的共性:做功,并且是外界对物体做功。
学生举例。
指导学生总结热传递与做功改变内能时的区别。
分析能量的转化情况。
思考:与前三个试验的区别是什么?
学生看视频。
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后经过小组讨论再回答。
学生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后填写答案。
通过多个活动让学生亲自体验,并归纳总结。注重知识的获得过程。
三个活动分别对应:克服摩擦做功、压缩做功,让学生总结共性,学会归纳的方法。
让学生明白:新旧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进行归纳,寻找异同。
先通过视频让学生对汽油机有一个整体认识。
再通过问题驱动,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寻找答案。
课堂练习。
1、如图所示是热机的四个冲程,其中属于做功冲程的是()。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
2、汽油机工作过程中,机械能转化为内能的冲程是()。
a.吸气冲程b.排气冲程c.做功冲程d.压缩冲程。
3、汽油机在压缩冲程中,工作物质被压缩,气缸中气体的()。
a.压强增大,温度降低b.压强增大,温度升高。
c.压强减少,温度降低d.压强减少,温度升高。
作业布置。
练习册21页1-----10题。
板书设计。
第四节机械能和内能的相互转化(1)。
一、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克服摩擦做功外界对物体做功,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机械能与内能的相互转化》教学设计压缩体积做功。
二、演示点火爆炸试验:物体对外界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三、热机: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装置。
级下物理教案篇二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能说出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并能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
2.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含义和单位。
3.能应用公式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确力学中功的含义。
教学难点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板书。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级下物理教案篇三
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
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课件,导学案。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3、船闸是根据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a、茶壶b、自来水笔c、水渠的过路涵管d、锅炉水位计。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能力提高。
8、探究:。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级下物理教案篇四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法与学法:
分组讨论法、阅读法。
四、教学过程:
放一段录像,先放出一段优美的旋律,然后放出一段嘈杂的声音。
1、噪声的来源(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噪声的含义:
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物理角度)。
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学生讨论)。
总结学生的分析,得出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3、控制噪声。
复习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
声源的振动产生声音——空气等介质的传播——引起鼓膜的振动。
(声源发生处)(声音的传播过程)(人耳)。
演示实验:让闹钟发出声音,过一段时间后,把纸盒将闹钟罩住,让学生比较前后声音的不同。
综合实验和学生活动内容,总结得出控制噪声的途径: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五、课堂小结:
1、噪声的来源和危害有哪些?
2、怎样防治噪声?
六、布置作业:
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教学后记:
这节课的教学内容不多,在强调一两个主要内容的同时,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练习让学生在课堂完成。
级下物理教案篇五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级下物理教案篇六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
1、试验的`过程。
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级下物理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单位,能说明有关问题并进行计算。
过程与方法:会用不同的方法判断做功的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调查了解常用机械的铭牌,了解机械功率。教学重、难点:
1、功率的概念及单位。
2、功率的计算。
教学方法:
比较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怎样计算功?功的.国际单位是什么?
无论是人做功,还是利用机械做功,都有做功快慢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物体做功的快慢。
二、新课教学。
1、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甲乙两位同学分别将12块砖搬到二楼,每块砖重为10n,楼高为3m,在6min的时间里,甲搬12块砖,乙搬6块砖。
分析可得: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做功多则做功快。
如果同样搬12块砖,甲用了6min、乙用了12min。
分析可得: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时间短则做功快。
通过总结归纳得出:
(1)在相同的时间里,比较做功的多少。
(2)做相同的功,比较所用时间的长短。
若做功和时间都不相同,怎样比较做功的快慢呢?
2、功率与测算功率的方法。
为了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功率这个物理量,功率如何定义?
这样就引导学生提出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这样设计的目的是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也符合学生的思维,这为后面推翻这种理论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接着教师展示“关闭了发动机的火车,虽然继续运行,但是最后也将停下来。火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呢?”的火车动态图片得出“假如没有摩擦力的作用那火车的运动状态又会有什么变化呢?”的疑问,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让学生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表示怀疑。培养其质疑能力。同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理论一提出,另一位科学家针锋相对的提出了相反的观点:运动的物体不需要力来维持。他就是伽利略.为了验证他观点的正确性,并用接着以flash的形式演示,伽利略理想实验。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两个似乎都正确的矛盾观点。
2、穿越时空,感受物理发展的历程。
因为质疑是一切探索的开始。所以我用画面假想了一场伽俐略挑战亚里斯多德的辩论赛,并展示出正、反两大观点,让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担当评判主席,并播放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的实验录像,通过所设计的几个问题:“我们能使玻璃罩内达到绝对真空吗?我们又是怎样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的?该实验的实验理念是什么?”让学生得出验证伽利略理论正确性实验的设计理念,“从有摩擦力的实际实验”到“无摩擦力的理想实验”
引导学生完成提出问题,假设猜想,再设计斜面小车实验,为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做好铺垫。这样可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勇于创新。
3、合作探究伽利略理想斜面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刚才的引导,猜想,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大胆放手让学生实验,观察并记录现象。学生在实验中感受到恰恰是因为有摩擦力,小车的不能继续运动,也就是运动无法维持,从而理解了“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这一知识重点,为了突破了科学想象和科学推理的难点。我设计了几组动画和这样的问题:小车在表面光滑的木板上为什么比表面粗糙的木板上运动得远;让学生观看flash演示,总结:水平面越来越光滑,摩擦力越来越小,圆柱体运动的越来越远。让学生推理得出:在一块绝对光滑没有摩擦力的表面上,小车将以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用气垫导轨录像让学生感受物体在摩擦力极小的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验证学生推理的正确性,这样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学生的科学想象和推理能力,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4、理性感知牛顿第一定律。
通过分析伽利略和笛卡尔等人观点的局限性,分析得出牛顿在伽利略等科学家的研究基础上,建立了力和运动关系的第一条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教师强调内容中的重要知识要点,让学生正确认识到科学是严密的,来不得半点马虎,更突出了牛顿第一定律是本节最重要的知识点,让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客观地认识了世界。
5、感受身边的惯性现象,联系实际,画龙点睛。
在讲授惯性知识点时,我先以开车撞墙的趣图,冰上运动的力与美的展示,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勾起了他们急于探索的渴望心理。接着我又设计了简易又有趣的两组惯性实验:惯性鸡蛋实验及惯性小车实验,让学生感受身边的物理,通过几个问题的设计得出了惯性的定义,并通过固体、液体、气体也具有惯性的录像的播放,使学生认识到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静止的物体也有惯性这一教学难点。
6、强化惯性利弊的对比,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最后组织学生观看惯性的利用与防止动画、录像,讨论:生产生活中哪些是惯性带来的方便,哪些是惯性带来的危害。教师提示:惯性是造成许多交通事故的原因,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完成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过程。让学生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并会应用知识指导实际的生产生活,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起到画龙点睛效果。
板书设计。
有待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
惯性实验的成败与实验者操作的速度有关,以及讲到汽车要限速,以免惯性带来危害时,容易让学生误认为惯性与速度有关。当教学中如果有学生提及惯性大小,或问到惯性与什么有关时,教师要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并举例说明惯性大小只与质量有关。因为及时解惑是教师的职责。
级下物理教案篇八
合理地组织教材教案,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便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面向大多数学生。这次白话文为您整理了八年级下册物理的教案(3篇),在大家参照的同时,也可以分享一下白话文给您最好的朋友。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教学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
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进行新课:
1、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照相机的结构:镜头……凸透镜。
胶卷……。
快门……。
图3.2-1示。
2、活动:制作模型照相机(10分钟)。
3、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结构:图3.2-4示。
4、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实际是一个凸透镜。
怎样使用?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
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照相的一些技巧。
教学后记:
考虑二个问题:如何讲解结构、原理时具体化?
如何连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5—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重、难点:1、试验的过程。2、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器材: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前提测评:
1、凸透镜、凹透镜对光各有什么作用?
2、什么是焦点?什么叫焦距?光心有什么特点?
二、导学达标:
引入课题:
照相机:可以成缩小、倒立的实像。
凸透镜投影仪: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1、演示试验:
物距:物体到透镜的距离,用u表示。
像距:像到透镜的距离,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a、蜡烛、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b、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
2、学生试验:试验过程如课本示。
a、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b、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c: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试验结果填入课本表格,并进行总结。
3、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对照电脑模拟)。
物距像距倒、正大、小虚、实。
u2f。
u=2f。
f
u
4、凸透镜成像的原理:(作图法)。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讨论其特点。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达标练习: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节内容。
小结:根据板书,总结本节内容,明确重、难点。
课后活动:完成课本练习。
写出凸透镜成像时各种的规律。
认识液体压强的实际应用——连通器,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形形色色的连通器。
连通器的特点。
从实践生活中找到连通器的应用。
课件,导学案。
先学后教,学案导学,合作达标。
一、连通器。
1、出示连通器,请同学们观察这种容器的形状和特点。
教师和学生一起归纳:上端开口,底部相连通的容器叫连通器。
2、将连通器装入水,让同学们观察水位,把连通器沿竖直面旋转,但水未溢出,继续观察。
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的液面总保持相平。
让同学叙述自己所见过的哪种属于连通器。
茶壶,水塔,锅炉水位计等。
3、请同学上台把两根玻璃管和一根橡皮管组装成连通器,并装入水体验连通器的特点。
二、船闸。
介绍三峡水利工程:为什么我们要把长江拦起来?当长江拦坝之后会出现什么难题?
引入船闸。
让同学先阅读课本船如何从上游行到下游的,然后起来叙述船又是如何从下游行到上游的。
三、应用。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练习:
1、潜水艇潜入水中越深,受到海水的压力越,它在水下航行的同一深度不同部位处受到的压力。
2、上端开口,下端连通的容器叫,当连通器里的水不流动时,各容器中的水面。
3、船闸是根据原理修建的。
4、下列器具不属于连通器的是()。
a、茶壶b、自来水笔c、水渠的过路涵管d、锅炉水位计。
6、工程师们为什么要把拦河坝设计成下宽上窄的形状?
7、在洪水季节,河水中的含沙量增大时,河水对拦河坝的压强将有何变化?为什么?
能力提高。
8、探究:。
9、请你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用【】品(如方便杯、可乐瓶等)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规律。要求写出所需器材、试验过程、现象及结论。
家中的连接情况,在主管和家中的排污管之间接有一段弯管,这段弯管正好连通了它的两端,形成一个连通器;平常其中总是有水,可以起到隔住臭气的作用;当有污水需要排入时,由于室内一侧的水面比另一端高,水会自动的流出,直到两边相平为止。
【功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功率的公式。
(2)知道功率的单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归纳,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功率的概念,物理意义。
(2)能用公式p=wt解答相关的问题。
2、难点:理解功率实际上是表示能量转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是什么?
2、说出功的公式和单位。
3、什么叫电功率?它的公式、单位是什么?
二、新课教学。
多种方法:人分批搬上去;用滑轮组分批搬上去;用起重机一次吊上去。
这几种方法,做功哪个多?
有什么区别?
这几种方法所做的功是一样多的,可花的时间不同。我们说他们做功的快慢是不同的。就是说,物体做功时有快有慢。为了描述物体做功的快慢,我们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量,叫功率。
1、在物理学中用功率表示做功的快慢。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叫做功率。用p表示功率。
分析,用比值定义法。
p=wt。
p——功率w——功t——时间。
2、功率的单位:j/s,即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
其它功率单位:1kw=103w。
注:分清表示物理量中w与表示单位中w的含义。
来源:网络整理免责声明:本文仅限学习分享,如产生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content_2();。
级下物理教案篇九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五、小结,练习(略)。
级下物理教案篇十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概念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级下物理教案篇十一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第二节力的描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力的三要素;
2、会画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
3、知道力的单位;
4、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讲解、讨论、练习与对比过程。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严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力的三要素
教学难点:力的图示
教学过程:
一、力的三要素
老师演示实验:分别用不同的力推门,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总结:作用力的大小不同,效果不同;方向不同,效果不同;作用的点不同,效果不同。
引导学生做教材5页图7-2-2的实验。总结:力的作用效果不但与力的大小、方向有关,而且还与力的作用点有关。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二、力的单位
老师给出力的单位、力的符号,简单介绍牛顿。
老师对一牛的力究竟有多大做一个形容:两个鸡蛋一袋方便面??所受的重力。
三、力的图示
老师假设刚才录像中人拉车的力为100n,演示如何用力的图示法作图。强调在作图时,如何规定一个合适的长度,如何选择起点、线段的长度、箭头的画法、意义等。多媒体展示:力的作用点相同、方向相同、但大小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并作图;力的作用点相同、大小相同、但方向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力的大小相同、方向相同、但作用点不同的力作用于同一物体,效果不同,作图。练习:教材6页图7-2-5作图。
四、力的示意图
讲解力的示意图,将力的
示意图与力的图示比较。
举例作图:
1、一木箱放在地上,对地面的压力为100n,画出它的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2、一钩码竖直挂在弹簧上,钩码对弹簧的拉力为12n,画出力的图示,力的示意图。
五、课堂小结
六、课堂作业
级下物理教案篇十二
本章的知识核心是压强,它是学习液体压强、大气压强、流体压强与流速关系的基础。因此对压强的复习应是重点和关键。通过复习学生基本上能够掌握。
本章的主要知识点都是通过学生动手探究得出结论的。这对于学生进一步熟悉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自学努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因此探究过程的回顾、总结与创新也应是本节复习课的重点内容。
本节课为一节复习课,通过采用单元知识网络框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地认识和掌握初中物理知识的体系结构,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反映物理属性变化规律的知识,又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知识框架学生对各个局部知识点进行具体的讨论、探索,从而熟练掌握有关的概念、原理、方法、技能,详细总结本单元知识体系的来龙去脉、逻辑关系、思维过程。
但不足之处,学生对浮力公式的掌握还不够熟练,有乱用公式的现象,今后要加大这方面的练习。
通过这次研讨会使我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教学方法不改变就跟不上时代的需要,将势必要失败。当前提倡魅力课堂是很有必要的,眼下受环境的影响好多同学有厌学的心理,如何使课堂有魅力学生喜欢你的课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平时一定要多思考如何在45分钟完成教学目标,还能使学生积极的参入,主动学习,在乐趣中获得知识,以达到学生快乐,课堂高效的目的,做一名受学生欢迎的好教师。
级下物理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力的概念。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用具:
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磁针、大头针、铁块。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但是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
人推车需要力;人把水桶提起来需要力;马拉车需要用力。这些有力出现的实例中都伴有肌肉紧张,所以力的概念最初是由肌肉紧张而来的。但在在大量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因为产生了和肌肉紧张相同的效果。大家看,用吸铁石吸引这些大头针,尽管没有肌肉紧张,不是也有力存在吗?(演示)。
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
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演示实验:吸铁石吸引大头针。
2、演示实验:铁块吸引小磁针的一个极。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用手将弹簧拉长。
教师: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
(2)实验:手用力使锯条变弯曲。
教师:气球受到手的压力时变扁了。这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
级下物理教案篇十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色散现象(2)物体的颜色(3)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2.难点:(1)决定物体颜色的因素(2)会区分光的三基色和颜料的三原色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块圆纸板、一根火柴棍、水彩颜料。
2.教学器材:三棱镜、七色光板、红、绿、蓝三色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设计:
级下物理教案篇十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2)光直线传播的应用(3)光速。
2.难点:(1)本影和半影的概念(2)日食、月食的成因。
课前准备:
教学器材:小烧杯、手电、日食和月食演示仪(三球仪)、瓦数较大的灯泡、多媒体课件、简易“针孔照相机”(制做方法:把一个大废纸箱的底面封好,在上面扎一小孔,去掉顶面,封上一张半透明塑料膜即可.)。
教学过程设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6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