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进一步巩固知识和经验的重要手段。总结的过程中,我们要保持客观和中立的态度,不受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影响。以下是一些总结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帮助。
氧气说课稿篇一
吴老师这节课是借班上课,但是这节课上下来,学生积极性非常高,似乎一点也不会感觉到陌生,而且吴老师语言很有亲和力。
这节课用了一段《海底总动员》的视频导入,非常有趣,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对这节课产生了兴趣。在讲授空气中的各气体成分时,展示了学生预习单的优秀作业,学生很高兴看到自己的作业被同学们称赞。在演示红磷在氧气中点燃的实验时,发现氧气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吴老师便利用这个问题在学生之间开展了讨论,学生们的回答都很到位,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我相信,经过这堂课的讨论之后,学生会对这个问题印象深刻。最后,以“小小辩论赛”作为课堂的'结束,对这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作用、用途。
在这堂课中,吴老师充分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自主思考发言非常多,学生们都用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而且,吴老师中考题目渗透很到位,循循善诱,引发学生思考。
氧气说课稿篇二
知识目标: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研究氧气的性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的品质。
通过实验探讨氧气的化学性质。
重点、难点:初步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
氧气说课稿篇三
第二章选取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空气、氧气、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学习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但值得注意的是,像本节课中要介绍的氧气这种物质,学生虽然在小学自然课中已经认识它,但了解并不全面,不会从化学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更不会用探究的方法去学习。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营造学习情景,精心设计学生的探究活动,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氧气”是学生在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因此在教学中,应有计划地安排一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认识物质的一般过程和方法。这样,学生在以后探究别的物质时,才能使观察和描述全面、系统、深入。
在本节授课中,应联系生活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通过对资料的阅读、分析,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实验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这一节内容的教学分2课时完成:认识氧气的性质和用途1课时,氧气的获得1课时。下面说一说第一课时的教学。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氧气的化学性质;
(2)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
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目标:
1、认识氧气的主要物理性质;
2、观察和描述木炭、铁丝、蜡烛等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3、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2、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
3、培养学生辩证看待事物的情感。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突出“自主、探索、交流、合作”的教学理念,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从实际出发,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合作、尝试等方法获得新知识,本课采用了“探究式学习”教学模式。
内容。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自我点评。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整理材料。
1、投影:大气中氧气的形成和演变资料。
2、提问:通过资料,你获得哪些有关氧气的信息?
观察资料。
回答问题。
以情促景,以景促情。
2、氧气性质的探究、用途的归纳。
提出问题。
尝试探究。
让我们一起深呼吸。
提问:氧气就在我们身边,你能描述一下氧气吗?
导入:节日经常看到美丽的彩球在空中飘荡,气球中充的是什么气体?用氧气行不行?
师生共同实验:用医用氧气袋向气球中充气,并观察气球的升降情况。
讨论归纳。
实验探究。
得出结论。
通过师生对话,营造平等、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归纳小结。
提问:一切生命的活动都离不开氧气,鱼儿为什么能在水中生存?
提问:通过学习,你能总结氧气的物理性质吗?
投影:氧气的物理性质。
积极思考、讨论。
讨论交流。
观察讨论。
投影:富氧炼钢的片段。
提问:在炼钢过程中会用到纯净的氧气,你知道利用了氧气的什么性质吗?
过渡:下面的实验也许能给你一点启示。
观看、思考、讨论。
尝试探究。
1、将学生分成5组,进行分组实验。每个小组分别探究木炭、硫、红磷、铁丝、蜡烛与氧气的反应。
2、投影各组实验操作步骤。
3、投影各组实验注意事项。
4、投影观察要点。
5、指导学生实验。
6、投影各组实验现象。
1、根据所给仪器和药品,小组讨论实验操作步骤以及实验中应注意的事项,全班共同讨论改进,达成共识。
2、合作探究。
3、学会准确描述实验现象。
问题讨论。
提问:刚才做硫燃烧实验的同学是否闻到刺鼻的气味?是否有似曾相似的感觉?
介绍:烟花爆竹中含有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会污染环境,同时引发火灾,带来噪声污染等危害。所以,应树立环保意识。
回答。
回想。
体会。
小结归纳。
1、指导学生书写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给予指导和评价。
2、从文字表达式总结出氧化反应,并简单介绍缓慢氧化。
认真思考、书写。
理解体会。
举例说明。
3、课堂小结。
揭示规律。
投影:
理解消化。
知识运用。
实践与练习。
思考。
学以致用。
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只有在不断的实践当中才会发挥它的作用,因此,在化学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意理论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所以,在课堂上,教师应该注重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本节课中,在探究氧气性质的过程中,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设计,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和谐有序的发展空间。同时,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融入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并学会勇于面对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积极钻研、探索。
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也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充分体现了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贯彻了课改内涵,也反应了《新课程标准》理念。
氧气说课稿篇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的方法。
2.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及其反应的判断和氧气的用途。
能力培养: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归纳,初步学会判断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的方法。
科学思想:使学生初步理解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
科学品质: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归纳,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认真的态度。
科学方法: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分析、归纳,认识反应的本质。
重点、难点: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建立及对反应的基本类型的判断。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入]我们已经学习了氧气的性质,特别是通过实验研究了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问]1请说出氧气能与哪些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请写出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碳+氧气。
氧气说课稿篇五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学理念,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流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化学作为一门学科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社会的发展促使化学不断的发展,化学的发展又推动着人类社会前进的脚步。因而,要积极挖掘生活中的化学,让学生体会化学与生产生活的关系,进而产生研究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体现了这一点,通过学生猜想、亲自动手实验、观察、最终得出结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发生过程,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培养。而且本节课通过多媒体的辅助增大了课堂容量,整个教学过程以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和个性形成为目标。
(一)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是人教版初中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本章本册以至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也是通过实验验证气体性质的开始,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本节教材分三部分: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尤其的它化学性质,因为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使学生逐步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从而使学生掌握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一些主要用途,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并了解有关的实验现象及操作步骤。理解化合反应、氧化反应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方法。进而使学生感悟和理解氧气的性质。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与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通过对氧气用途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1、氧气的化学性质2、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概念的建立。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由于本节课在教材中地位的重要性,在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了边实验,边观察,边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教师参与到学生当中,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的进行“信息”交流,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尽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本节课是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取新知识,为了实验能顺利的进行,在课前指导学生进行必要的预习,课堂上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在实验中真正体会了进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能更好的掌握知识的本质和获取知识的方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导入新课:
化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就决定了化学与生活实际是密切相关的。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结合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我采用了“神舟五号”升空的电脑动画演示来引入课题。让学生通过生动直观的动画演示,充分体会到“神舟五号”升空时的壮观和对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了解。这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时机。让学生表达此时的想法和心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很快能融入本节课的学习和研究中。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所提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是什么产生了如此大的推动力,使巨大的火箭能够飞向太空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本课,真正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能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密切。从而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逐层深入、讲述新课。
得出结论:(多媒体展示氧气的用途图片)教师适时的设疑,是什么性质决定氧气有如此重要的用途呢?(学生思考)进入本节课的研究中。
[设问]: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学生回答,教师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多媒体展示](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2)[教师提供资料]氧气和空气的密度值,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4)如果条件改变氧气的状态发生变化,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三态变化的图片)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氧气的物理性质。
这部分内容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这部分我主要采用探究性实验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由于学生刚开始学习化学,学习物质的性质,刚开始接触化学实验,所以,讲课时我注意引导学生想到(或观察到),这些物质在空气(或纯氧)中预热(或点燃)前并不跟氧气发生反应;点燃后再观察它在空气中能否持续燃烧,以及燃烧时的现象;继而观察它们在纯氧中燃烧现象,最后才是对生成物的检验。以上这一系列有目的的思维性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训练学生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有效之路。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并有程序地教给学生操作实验的技巧、注意事项、燃烧现象的语言描述及文字表达式。
[1]木炭、石蜡在空气中燃烧学生比较熟悉,为了更好的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我对教材顺序进行了调整,将[实验2-2]、[实验2-5]放在一起,采用学生分组实验的方法进行:提出问题(1)(2)再提供给学生仪器和药品,并用多媒体展示问题及注意实验注意事项。学生实验、观察、汇报现象、得出结论。然后我再通过播放木炭、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图片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使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并填入表格中。学生分组实验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2]硫在氧气中燃烧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这两个实验有它的特殊性(硫点燃的时候污染空气,铁丝不容易被点燃),因此[实验2-3][实验2-4]我采用师生合作的方法完成,学生汇报现象是再播放燃烧时的图片,使实验再次呈现,加深学生的记忆。
[实验2-3]:硫在氧气中燃烧。
我采用教师先演示学生观察,然后提出问题的方法(多媒体展示):
问题:(1)、(2)[实验2-4]:铁在氧气中燃烧。
问题:(多媒体展示)。
(2)将铁丝绕成螺旋状并系一根火柴会怎样?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和细纱起什么作用?
共同讨论后,教师演示,通过观察学生可以得出现象和结论。
总结结论:反应条件(点燃)和物质浓度对化学反应有影响。
氧气的化学性质,由学生根据物质在空气、氧气中燃烧的现象的比较,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点燃或加热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最后通过对氧气化学性质的四个文字表达式对比分析,让学生归纳出初中阶段要有氧参加的反应就是氧化反应。在通过碳、硫、磷、铁与氧气反应的特点——多变一,得出化合反应的概念。进而强调它是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之一。从而,使学生从逻辑上分清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是从两个不同的侧面描述反应类型的方法。经过讨论,再归纳概念,学生容易接受,突破了难点。
(三)巩固练习: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我设计了巩固练习,培养学生对新知识的运用巩固能力。由于多媒体的采用,增加了课堂的容量,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检验本节课的收获和掌握的程度,并能够得到训练和强化,使知识和技能也能够得到发展。
氧气说课稿篇六
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制取氧气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面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好准备。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重点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除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外,还要完成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具体细节交代不多,因此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体会实验的注意事项,估计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与指导。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过程,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和原理的分析。
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
(1)能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懂得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的正确程序及每一步的操作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的催化作用。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且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过度:“我们实验室要研究氧气,也要先制备氧气,这种方法合适吗?”分析工业制法的特点是制得的氧气量大,但设备复杂,且纯度不够,所以不适合实验室制备,实验室是用含氧的物质分解制氧气的。
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一:加热高锰酸钾(写方程式,从中分析原料及条件)。
(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
让学生从老师给出的两套发生装置的图片和三种收集方法介绍中选择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说明理由。)。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介绍下这个装置图被化学界的泰斗刘知新喻为中学阶段最美的实验图,因为有水,有火,左右对称,上下均匀。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准备通过怎样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达成共识。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并且记录下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学生的实验中总有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预设无法顾及但却必须给予重视的,抓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才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把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为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教学。
总结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实验室除用高锰酸钾可制氧气外,其它的一些含氧物质如双氧水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双氧水的颜色、状态。简单介绍双氧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比如在医院里可以用于消毒等,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些熟悉感),引导学生高锰酸钾分解需要加热的条件,而双氧水制氧气则需不同的条件,还需另一种物质,二氧化锰,它在实验中是什么作用呢?通过一个对比试验,说明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起催化作用。这实验重在让学生理解比较的实验方法。然后再给出实验原理。说明二氧化锰为什么要写在箭头的上方。然后对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的比较,让学生选择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收集装置,学生在已经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基础上,再来用学习双氧水制取氧气,难度就不会太大了。
1、本节课细节很多,是否用学案。如果用,可以引导中差生的学习,但是时间就很难控制,而且实验过程是连续的,也不能停下来。
氧气说课稿篇七
本人参加市直教研活动,在实验中学听了林玉林老师上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感觉颇多,受益匪浅。
一、三维教学目标明确,将知识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达成融合在过程与方法中。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引导,花了大量时间组织学生分析、讨论拉瓦锡实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效果良好。
二、课堂教学符合设计者的理念,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林老师首先运用了一个简单适用的实验引入新课的同时,也为后面帮助学生理解“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原理这一难点作了一个铺垫;接着她将重点放在了“重现空气成分的发现史”的学习,让学生参与到这一情景中,通过讨论与学习,再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自然就了解了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反应物、反应原理、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知识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三、“润物细无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知识的生成性,给了学生一个真实的学习过程。本节课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林老师并没有把实验室中如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作为重点内容讲解,而是用了较大篇幅重点学习“拉瓦锡的钟罩实验”,没有简单说故事,而是采用了四种不同方法开展教学活动:(1)讲解;(2)讨论;(3)实验演示;(4)动画模拟。在生生、师生的讨论学习过程中,学生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的原理等知识潜移默化,使得学生在接下来生成实验室“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方法、原理等知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氧气说课稿篇八
本课是基于化学教学对实验教学越来越重视,因此利用网络无所不有的资源达到一个学生实验的目的,这是本节课所研究的,网络环境下的化学教学研讨课《认识氧气的性质》。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再到观察木炭、铁丝、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实验现象的描述。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铁丝、蜡烛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2、通过一个谜语导入《氧气的性质》。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通过一段视频让学生自主学习。
(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归纳: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
(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再同时连续完成铁丝燃烧实验和蜡烛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通过几个随堂练习让学生知识得以升华。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在网上下载作业,针对自己学习的情况有针对性的练习。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表格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二、氧气的化学性质:
氧气说课稿篇九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四册第一章第一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起始点,为进一步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提供事实材料,是教材编写的成功之处。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律。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
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学生经过一年半的学习,对自然科学的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二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
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1、知识目标: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初步了解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
了解氧化剂。
2、情感目标。
通过有关氧气性质的演示实验,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和探索自然的精神。
3、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闻气体的操作方法。
掌握观察和表达化学反应的基本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初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以及观察和分析综合能力。
难点:氧化反应和氧化剂以及实验现象的描述。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
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1、氧气的用途和物理性质采用自主学习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氧气的化学性质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1、讨论激趣,明确目标,引入新课,了解用途。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新课引入:
问题1、生物体所必须的气体是什么?你们想不想了解有关此气体的知识?
问题2、同学们请想一想氧气除了提供给我们呼吸以外,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还有哪些应用?同学们可以将事先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的知识向大家介绍一下。
通过两个问题的讨论,结合课本第二页上的插图,学生们已经集中注意,大大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明确了学习目标,同时也对课外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检查。
2、自主学习,了解物理性质。
(1)请学生自主学习第三页氧气的物理性质。
(2)问题:书上所描述的物理性质,有哪几点你可以通过观察、实验或事实来证明?
(3)出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观察,并指导学生如何闻氧气的气味。
(4)多媒体展示下表,请同学们填写:
表一氧气的物理性质。
(5)指导学生描述某一物质的物理性质,一般都是从色、嗅、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等几方面进行的。
这样经过自主学习、讨论证明、观察实验、列表总结既对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了指导,也有利于学生对氧气物理性质的记忆。
3、实验探究,了解化学性质。
(2)问题2:实验的目的是什么?我们可以怎样进行这些实验?
(3)问题3:实验过程中我们应注意观察什么?
(4)以木炭为例通过观察实验完成下表第一栏:
表二物质和氧气反应。
再同时连续完成硫燃烧实验和铁丝燃烧实验,然后由学生自主完成表格,教师进行指导。
然后要向学生说明铁丝与氧气反应的集气瓶内事先装少量水或细沙的原因。
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氧气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5)总结出氧气的化学性质:氧化性和助燃性。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1)教师讲述: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
(2)教师陈述:化合反应、氧化反应、氧化剂的概念。其中氧化剂的概念只作介绍。
(3)为了使学生能正确区分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不至于把两者混淆,用多媒体设计成答题小游戏来完成以下练习:
指出下列文字所表示的化学反应,哪些是氧化反应?哪些是化合反应?
(4)问题:今天学习的氧气的性质和它的用途之间有什么联系?
通过这一问题的讨论,使学生从理论高度认识性质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同时作为本节课的小结,使学生从感性材料上升到理论知识,使学生得到意义的构建。
6、布置作业,持续学习。
(1)必做题:作业本第一章第一节。
(2)探索题:今天我们研究了有关氧气的知识,还有很多方面我们没有涉及到,请通过各种途径,观察身边的现象,以“氧气和我们的生活”为主题准备一份发言稿。
其中探索题为学有余力的学生而准备,可以在课外兴趣小组中交流,或在黑板报中登载,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会观察。
除了用多媒体逐条展示,完成两张表格(见上)以外,再在黑板上列出重点知识,以利于学生明确本课学习内容,加深记忆。
二、氧气的物理性质:
(1)一般情况下,无色无味的气体。
(2)密度比空气大。
(3)不易溶于水。
三、化学性质:
(1)助燃性。
(2)氧化性。
四、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
氧化反应:物质跟氧发生的反应叫氧化反应。具有氧化性的物质中氧化剂。
氧气说课稿篇十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点击鼠标)。
人教版三年制初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的性质和用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点击鼠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5]。
多媒体课件:
(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
(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体验实验的过程。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氧气说课稿篇十一
(一)、教材分析:
人教版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是《氧气》,本节教材分成:氧气的物理性质、氧气的化学性质和氧气的用途三部分。这三部分应以氧气的性质为中心,因为物质的用途主要决定于物质的性质。氧气是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并逐步使学生学会掌握物质(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为以后探索别的物质如氢气、二氧化碳等做铺垫,教给学生认识物质性质的程序。
(二)、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目标:
1、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物理性质和主要用途。
2、理解化合反应的概念,了解氧化反应的概念。
思想教育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懂得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用途又体现性质的辨证关系。
基本能力目标:
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和综合分析能力。使他们逐步学会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极其变化规律的。
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1、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
2、通过氧气化学性质的探究性实验,使学生获得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化合反应的概念。
难点: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
(四)、教学用具。
演示实验:[实验2—2]至[实验2—4]补充”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实验。
多媒体课件:(1)氧气的物理性质动画,(2)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3)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录像。
1、探究式实验教学法该教学法的教学模式是:设疑—学生演示实验—观察—思考—。
总结—应用。根据目标设疑,引导学生动手实验,让学生以怀疑和挑剔的心态去观察实验现象,体验实验的过程,积极的思考和分析。教给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得出科学结论的学习方法。
2、互动式教学法在教师的讲解过程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抢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答疑。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
3、知识竞赛法这符合初中生争强好胜、集体感和荣誉感强的特点。在抢答竞赛中,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高,有利于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
4、质疑释疑通过质疑释疑,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探索精神。
1、探究学习: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氧气化学性质及对其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自主学习: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氧气的用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3、合作学习: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流中发展,在合作中获得新知。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并查阅有关氧气用途的资料。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首先以儿童游戏的形式开场。[谜语]:看不见摸不到,不香不臭无味道,动物植物都需要,离开它就活不了——打一物质(氧气)。设问:“人的日常生活中那些地方用到的是氧气?”学生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提出一些常见生活中现象,如:人需要呼吸,如果一个人5—7分钟不呼吸会怎么样?钢铁为什么会生锈?家里的液化气是怎样被点燃,为什么能燃烧?等,这些现象都与氧气有关,这样不但能自然导入课题,而且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因此能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带着探索未知的心理进入新的教学。
(三)层层深入、讲述新课。
[设问]:什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研究物理性质通常从那几个方面出发?然后我通过展示一瓶氧气让学生进行观察,提出问题:(1)在通常情况下氧气的色、态、味?(无色、无味的气体)(2)[教师提供资料]已知氧气的密度是1。429克/升,空气的密度是1。293克/升,你从中得到什么结论?(密度比空气略大)(3)鱼儿在水中能自由生活,为什么?(水中有氧气)市场上卖鱼的,为什么过一段时间要向池里舀一些水或通一会空气?(氧气不易溶解于水)(4)如果条件改变固态氧、液态氧是什么颜色?学生进行思考,再通过观看氧气的物理性质的动画,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
通过思考分析、讨论,学生能归纳出:(略)。
氧气说课稿篇十二
本节课是新课程标准沪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的内容,在氧气的性质和用途之后安排学习氧气的制法。学生不仅要学习如何制取氧气,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制取氧气使学生明白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为后面学习制取二氧化碳做好准备。
2,教材内容分析。
本课时的重点是组织好制备氧气的实验活动。除了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外,还要完成用双氧水制取氧气的实验。用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是一个典型的实验。教材中对实验的具体细节交代不多,因此教师要给与学生足够的指导,体会实验的注意事项,估计学生在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便给与指导。实验重在让学生体会过程,理解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收集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装置和原理的分析。
化学教学目标是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化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以及教学指导的要求,本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是:
1、知识技能目标。
(1)、能掌握实验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
(2)、懂得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的正确程序及每一步的操作原理。
(3)、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知道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的催化作用。
(4)、了解氧气的工业制法;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进行科学探究,在活动过程中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操作能力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亲自动手做实验,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通过实验,增强学生的探究欲。
经过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一节的学习,学生已认识了一些化学仪器,具有一定的基本操作能力,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且形成了以小组合作完成实验的学习方式,具有强烈的探索,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和归纳化学知识.但是初中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仍需要教师的管理和引导.因此,据本节课特点,结合教法与学生的实际,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基础上,采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归纳应用的方法进行学习。
新课程标准提倡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新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因此,这节课我是这样安排的。
过度:“我们实验室要研究氧气,也要先制备氧气,这种方法合适吗?”分析工业制法的特点是制得的氧气量大,但设备复杂,且纯度不够,所以不适合实验室制备,实验室是用含氧的物质分解制氧气的。
给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原理一:加热高锰酸钾(写方程式,从中分析原料及条件)。
(先引导学生观察高锰酸钾的颜色、状态。让学生从老师给出的两套发生装置的图片和三种收集方法介绍中选择制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并说明理由。)。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介绍下这个装置图被化学界的泰斗刘知新喻为中学阶段最美的实验图,因为有水,有火,左右对称,上下均匀。
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准备通过怎样的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并达成共识。
由于学生是第一次动手制备气体,有很大的难度。老师可以先在讲台上组装一个实验装置。方便学生对照比较指导学生分组实验,观察现象并记录。并且记录下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学生的实验中总有教师想不到的问题,也就是教师的预设无法顾及但却必须给予重视的,抓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教学资源,才会更有针对性的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因此我把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做为课堂的生成资源进行教学。
总结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查-装-定-点-收-离-熄(茶庄定点收利息)。
实验室除用高锰酸钾可制氧气外,其它的一些含氧物质如双氧水也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双氧水的颜色、状态。简单介绍双氧水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比如在医院里可以用于消毒等,加强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有些熟悉感),引导学生高锰酸钾分解需要加热的条件,而双氧水制氧气则需不同的条件,还需另一种物质,二氧化锰,它在实验中是什么作用呢?通过一个对比试验,说明二氧化锰在双氧水分解中起催化作用。这实验重在让学生理解比较的实验方法。然后再给出实验原理。说明二氧化锰为什么要写在箭头的上方。然后对药品状态和反应条件的比较,让学生选择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收集装置,学生在已经学习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基础上,再来用学习双氧水制取氧气,难度就不会太大了。
1、本节课细节很多,是否用学案。如果用,可以引导中差生的学习,但是时间就很难控制,而且实验过程是连续的,也不能停下来。
2、气体发生装置的选择是否要详细讲,还需根据学生情况,最好放在二氧化碳的制备处,可分散难点。
氧气说课稿篇十三
从知识结构来说:氧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本节教材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知识——氧气的用途入手,引出氧气的物理性质,进一步通过实验介绍氧气的化学性质,最后总结出氧化反应和化合反应的概念,层层深入,符合初中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认知规律和建构主义教育论的元认知规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认识氧气的用途开始,到观察氧气的颜色、状态,到闻氧气的气味,再到观察木炭、硫、铁在氧气中燃烧现象,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后面几节氢气、碳及其化合物等内容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合理的思维模式。从情感培养来说: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又一次认识到生活中的自然科学知识,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学生经过二年的学习,对学习已积累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方法基础,可以开始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但是初三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调控能力还不够,学习过程中需要教师的严格管理。初中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氧气是在自然科学学习中系统地认识具体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根据人的正常感观习惯,指导学生先按色、嗅、味、状态的顺序去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再通过自主阅读去了解氧气的溶解性和密度等物理性质,培养学生形成一个观察以及描述物质物理性质的正确习惯顺序。对氧气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碳、硫、铁与氧气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氢气、二氧化碳、碳单质以及酸、碱、盐等具体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和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林xx老师说:教师的语言比较自然,表达非常清楚,节凑把握得很好,听起来自然、清楚,几乎听不到一句多余的话。教态比较自然。这样的老师上公开课或评比课有优势。
姚xx老师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做练习,做探究实验等,老师为学生创造了许多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学生参与程度高,较活跃。
许xx老师说:安排比较多的化学实验,体现化学学科特点,通过实验来解决化学中的问题,符合学科的要求,同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黄xx老师说:此外整节课知识性较强,教学的效率较高,效果较好。
高xx老师说:本节课的引入很自然,注意从学生的经验和体验入手,学生感到比较亲切,学习兴趣也比较高,课堂气氛很快就活跃起来。
新课程对教师教学方式的新要求主要表现在教师如何实现从以往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现在是一张嘴、一个话筒、一个手提、一个投影仪,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这种转变只是“换汤不换药”,只是从“人灌”到“机灌”而已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教师的素质和水平不同,过程的长短也将会有较大的差异。如何处理好教学与研究的关系,对于教师素质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往人们往往认为,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书,但如何才能教好书呢,我想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以研究促进教学。教师和学生本就应该是互动的,谁也不可偏废。我认为,美国课程专家多尔说的一句话非常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这就是说,一方面教师与学生在人格和权利上是平等的;另一方面,教师又肩负着把学生培养成材的重任。
氧气说课稿篇十四
尊敬的各位评委:
您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学生实验活动1。从教材编排体系来看,《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放在了单元之后,专门作为一个课题,符合新课标注重学生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验能力和探究精神的宗旨;此外,它是在学生对氧气的制取、性质和用途的学习后,对氧气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对氧气产生了浓厚的探究欲望,很想自己动手操作制取氧气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从知识运用来看,氧气的制取是初中必须掌握的八个基本实验操作的第一个。因此,上好本节实验课可以为今后学习气体的制取提供范例,由此看来,《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在整个初中化学中都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对氧气的制取、性质的学习中,教师已经对基本的实验操作进行了演示、讲解。并且学生对如何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已有了一定的印象。
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知识,通过分析、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同时我校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动手能力相对较弱,我在上课时充分做好引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直观性,使他们能够正确的完成实验,是上好本节课的关键。
依据新课程标准,要求初步掌握氧气的实验室制取与性质基本实验操作技能,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讨论、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掌握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氧气的原理、装置、步骤、操作要领,进一步训练规范实验操作。
2.通过亲自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实验现象,进一步加深对氧气性质的理解与掌握。
3.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进一步体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4.通过对氧气制取及性质的探究学习,让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探究欲,形成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氧气的制法、性质及其实验操作要领。
[教学重点确定依据]:氧气的性质、制法是新课标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而学生第一次进实验室做制取气体的实验,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只有掌握了氧气的制法、性质及其实验操作要领,才能更好地进行实验。
教学难点:制取氧气的注意事项及操作、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操作及现象的描述。
[教学难点确定依据]:实验过程中有许多的注意事项,只有突破了它们,才能保证实验顺利进行,才能培养学生规范的实验操作和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
氧气说课稿篇十五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是初中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单元所学知识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其中“性质活泼的氧气”就是我们要仔细学习的内容,本课题是典型的物质制取课,也是学生初次通过化学实验来获得新物质,初次体验科学的探究过程,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氧气的性质等内容,这就为我们学习氧气的制备作好了的准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也为今后学习制取其他气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组装、收集方法、验满、检验方法及操作注意事项。
(2)掌握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
3、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实验室采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方法及注意事项的探讨。
九年级学生刚刚接触化学,特别对于化学实验有浓厚的兴趣,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具备了简单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能力,所以对于氧气的制取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直观演示法;
小组探究合作法;
集体讨论法;
4、多媒体教学。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1、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获得知识、培养动手能力。
2、合作学习法:通过合作探究、培养学生合作互助的团队意识。
药品:高锰酸钾。
仪器:大试管、酒精灯、单孔橡胶塞、导气管、集气瓶、水槽、玻璃片等。
1、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上课前,我会用ppt向学生展示几张人类在特殊环境下,人们是怎样呼吸的?如果在实验室,我们又会怎样制取氧气,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进行探讨。
2、实验探究,引入新知
我会向学生系统的说明实验室制取气体应该遵循的方法和步骤。
(1)实验探究第一步:药品的选择。播放视频:提供三组药品的名称和化学式,以及三种能制取氧气的药品从用量、是否需要加热、收集方法三方面进行比较,让学生讨论实验室制氧气选择药品的依据。
(2)实验探究第二步:仪器的选择与组装。学生分组选择组装,并说出选择的理由,以及每种仪器的作用。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动手中掌握装置选择的依据。最后教师课件展示,并归纳选择装置需考虑的因素,让知识进一步得到升华。
(3)实验探究第三步:收集方法。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对气体收集方法进行归纳。然后让学生组内分工合作展开竞赛。实验后由每个小组的学生代表提出实验中发现的问题,并对问题进行讨论。实验操作步骤(通过课件读出);氧气的检验和验满方法(通过课件读出)。这样做能进一步补充在制取氧气中要注意的事项。
3、科学探究
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实验步骤(多媒体展示实验步骤),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现象并分组进行实验操作。
4、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我特别设计了几道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5、布置作业
课后作业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让不同的学生在化学学习方面得到不同的发展。
虽然这节课是用多媒体教学,但板书是不可少的,因为它可以明确这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所以对于重点内容,我通过板书表达出来,一个号的板书,可以使学生一目了然,清晰易懂。我认为本节课的设计特点是:力图体现,学习方式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获得新知。授课后我还将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的发展,探究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学生认知还存在哪些问题等。
1、药品:高锰酸钾(kmno4)
2、反应原理:高锰酸钾
加热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3、实验步骤:查、装、定、点、收、撤、熄
4、注意事项:
5、氧气的检验与验满: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69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