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素养教育论文(汇总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6:33:17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汇总14篇)
时间:2023-11-26 06:33:17     小编:温柔雨

总结是一种提高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总结要在客观的事实基础上进行,不要带有过多的主观色彩。在下面的范文中,你可能会找到一些启示和思考的点,希望对你写好一篇总结有所帮助。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一

现如今的科技依赖,使得多数学生错别字多,或者甚至只会打字不会写字的现象时有发生,这应该引起教育者们的重视与关注。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利用视觉素养材料,如ppt教学、动画教学等教学方式,将语文汉字的特点、组成与演化过程用ppt的形式表现出来,加深印象,提高兴趣,深刻理解。将词语的运用情境、成语的背后涵义、事物的前因后果等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开发学生的视觉感知能力,让其感受到色彩、动画、汉字的魅力,加深主观映像。

1.2强调视觉分析能力。

虽然多媒体教学已经广泛运用到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但若只是简单的呈现情境,教师没有进行一定地引入和带领,学生很难运用自己有限的感知来对事物进行分析。视觉画面不仅代表文字,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态度和观念,一万个观众会有一万个不同的想法,未成年学生由于缺乏稳定的社会观和价值观,难免产生差异。因此要求教师运用高科技技术,在展现艺术作品或者视觉材料时,能够积极引导学生从正确的角度感受事物,打开他们的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对事物的分析和探索能力。

1.3提高视觉表达能力。

知识的输入固然重要,但输出代表着旧知识的运用和新知识的产出,更是对教育者提出进一步的要求。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们尽情表达自己对视觉素养材料的实际感知,鼓励他们运用自己的方法或者多种形式进行生动具体的表达,让输入的画面进入大脑,再用自己的印象表达出来,能够与老师和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这样更加深了知识的记忆与理解,还在一定程度上训练了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提高自信。

1.4激发创造潜能。

视觉素养教育要求教师们能够利用视觉图像等材料,与知识点进行融合,调动学生大脑的主动思考,培养其无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设定主题,引导学生对主题有关的视觉材料进行发散性联想,根据学生的联想回馈,引导其自主提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不限制范围,及时捕捉学生的创作灵感,鼓励学生有自己的想法,激发其创造潜能。

1.5灵活运用培养媒介。

教学手段的多样化,能够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各种培养媒介,给学生创造和发散的机会,同时也给他们犯错和探索的机会,给他们发挥才能和展示自己的机会,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媒体和网络等多种资源,直观地展示教学材料,方便快捷地提供全方位的学习的平台,展开综合性培养,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1.6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

视觉素养教育形式多样、轻松娱乐,不同于机械、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文化课程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多方位的能力。教师可以开展游戏、作品鉴赏、情景对话等形式,优化教学方法,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交流与分享,在这种平等、互助、合作的环境中得到应有的素质培养和智能开发,对未成年人全面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结束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全面推行视觉素养教育仍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小学生的思维跳跃又逻辑混乱,想象力丰富又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教育者一定要针对学生本身的特点,多给他们表达和创造的机会与自由,利用自身能力和丰富的视觉材料,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皆为教学改革工作的重点内容。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基于对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本质涵义的剖析,以校企合作的角度,从学生自身和学校两个方面,着重分析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方面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针对问题所带来的思考。并且针对以上问题提高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的有效实施路径――充分发挥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职生;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路径。

目前,高职院校的重要办学方法就是学校和企业合作,但是限于其固有的教育形式,高职院校仍然停留在层次浅、水平低和单一散漫的层次中,这样的话就不能形成好的紧密型合作关系,如人才共同培养、教育过程共同监管和教育成果共同享有以及出现问题或者应付责任共同承担的发展前景。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在院校不能主动向企业提供价值。专业设置与实训科目不匹配;“双师型”教师能力难以保障等之外,学生职业素养难以适应企业需要成为制约校企合作长效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教育部在出台的《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强调,必须对培养人才的方式进行改革,对学生的持续成长能力进行提升,将学生素质培养放在首位。

一、职业素养的涵义。

劳动者在职业发展中的能力的总体概括下就是所谓的职业素质,职业素养主要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执业行为等很多方面。职业素养也可以称之为职商,能够反映出个人在社会中发展所积累的智慧和修养,所有个人行为累加就形成了职业修养的概念,内在是职业素养的体现,外在是个体行为的表现。

二、高职学生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1.1学生对职业精神认知比较模糊。根据前面进行的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对高职毕业生能力和素质要求的调查发现,企业最看重高职学生素质中的几个指标分别是:诚实守信、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团队合作能力。企业看中的个人能力或者素养中,敬业和责任心是排在前列的,也是企业认为现今社会大多数人所不具备的.。企业在招聘人才时,非常强调敬业精神。事实上,我们所强调的敬业,就是对工作是否有责任心。所以,作为大学生的我们,还没有真正的面对社会,首先要学习的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行千里,从点点滴滴做起,逐渐完善自己,增强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为以后步入社会和职场提升累计经验和教训。

1.2缺乏经验的学生没有正确的对自己定位。职业定位的真正意义就是真确看待自己,在对自己有一个正确认识的前提下在进行职业规划,从而制定发展计划和通过努力去实现。这样就要不能盲目选择和制定发展计划,只有避开这些,才能最快最有效的达成目标。现阶段很多应届毕业生没有正确的看清自己,将自己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这反应的就是毕业生的自大以及盲目的特点,就像上面提到的,做事从小事做起,不管你将来发展的如何好,都要一点一滴的积累。事实上,不管自己定位在何种层级上,必须以自己的特长和经验为前提。再者,也要充分考虑工作性质和家人期望等很多因素,所以毕业生一定要理性的评价自己,并且结合社会和工作需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3毕业生欠缺对自己将来的规划能力。现阶段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是毕业生毕业不知道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这样就反映出了毕业生职业发展意识淡薄和方向的不清晰。毕业生应该全面了解自己的特长和发展方向等,对自己全面认识,这样才能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崭露头角。

2.学校在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重视职业技能培养,忽视培养自己的职业意识。有一种理论叫做素质冰山,其理论阐述,个人的素质犹如在水中独立漂浮的一座冰山,我们能够看到的水上的冰山这是表象,看不出好坏,而我们看不到水下的那部分才是关键的因素,代表着责任、态度等很多内涵。现如今的高职院校虽然都对学生的职业素质进行了各种方式的培养,但是细分培养过程,我们发现,职业技能是培养的重点,职业意识的培养完全不够,这也是目前职业培养的一大缺陷。很多在校学生自认为证明就是找到好工作的象征,往往忽视了企业最重视的职业素养等因素。

2.2关注就业率、忽视素质培养。目前,高校培养学生的方向很确定,那就是提高就业率,帮助学生尽快就业,认为这个是显示一个学校发展好坏的标准。其实这样的想法不能说是不对的,但是如果站在教书育人的角度上去思考,我们就能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为是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的,而不是单纯的提高就业率。高职教育的目的不只是培养或者输送对对国家发展有利的实用性人才,更重要的是为国家教育出素质高尚,人格健全,道德意识强的优秀人才。

2.3培养只局限于学校,缺少社会意识。我们都知道高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的最终目标是学生进入社会公国发展,适应并且融入大社会的大环境中去,通过发挥自己的技能来与同时相处,从而为公司创造价值,为自己赢得荣誉和物质。所以,要想达到以上效果,就需要学生在学校就要步入社会,进行社会实践和交流,通过实际的生活和时间来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和适应能力。但是观察我们现阶段学校培养学生的主要方法,还是以学校的课本教育为主,即使这种培养能够起到一定效果,但是要做到真正的素质教育,距离还是比较远的。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要想实现学生高素质培养,就要让学生走出去,融入到社会实践中,通过切身的体验来感受社会,提高自己。

三、加强职业素养教育实施路径――发挥企业在职业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1.企业在制定人才教育方案时参与进去。现阶段社会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毕业生找不到适合的工作,这是一种畸形的发展和不正常的现象,证明企业要求和学校的培养是脱轨的,不一致的。所以基于以上考虑,企业应该参与到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方案中,这样一来,首先企业可以提供用人标准,让学校有方向的培养学生,其次,对于学校教学制定也要参与其中。学校应该到企业中深入查看,了解行业的发展和缺陷,然后将企业优秀人才请到学校带班授课,培养合适人才,这样的做法更加实际可行。

2.学校和企业深入沟通,对学生采用订单式培养。高职教育中以职业活动为目标是教育改革中必须坚定地原则。学校和企业联合是学校培养素质人才的根本基本方法,通过教育和实践相结合,培养实践型人才,多种培养方式同时进行。首先,建立实际的教学情境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采取多种实践方式进行培养,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想进行熏陶。提高学生的兴趣从而逐渐感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使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其次,将企业文化引进,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学校应该聘请专业的企业员工到学校进行宣传教育,以自身的经历来讲解书本的理论,更加生动易懂。让学生产生兴趣尽早适应社会和企业需求。

3.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融合。学校应该举办各种校企联合的活动,邀请社会企业经营和进步人士进行宣导,更近的了解事件理论。通过成功的人士来让学生有期望有目标,从而建立学生学习进取的理念,让学生能够设身处地的感受到成功人士的人格修养和与自身的差距,从而逐渐提升,完善自我。4.邀请公司中高层人员到学校中到学校进行讲授。企业的成功人士都具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职业素养较高,要求他们到学校进行讲授,让学生感受企业分为和企业家的人格魅力以及职业修养,通过学生与企业家的亲身交流,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树立典型来摆正心态,进而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z].教职成〔〕12号.9月.

[2]姜大源.中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言:措施与创新[j].职业技术教育,2011(28).

[3]程淮中.财经职业素养教育与实践[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三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和商业化的加剧,媒介形式和媒介内容正日趋多样化,这使得我国公众面临着空前复杂的媒介环境。国外媒体内容通过各种方式大量进入我国普通民众的日常媒介消费活动中。现在,传媒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渠道,同时也是青少年树立世界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来源。在这种形势下,任何一所大学都不是与社会隔绝的世外桃源,必然会受到大众传媒所制造的大众文化的浸染。人们很难做到真正自发地、不受媒体文化影响和媒体描述方式所干预地观察和认识世界。大众传媒像一把双刃剑,它在发挥巨大社会功能的同时,各种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出来,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于大众传媒的各种信息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和评估、创造、生产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可简单概括为:它是人们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的信息的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是在大众传媒快速发展的今天,针对大众传播媒体对人的影响而提出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它以培养人的媒介素养为核心,使人们具备正确使用媒介和有效利用媒介的能力,并建立获得正确媒体信息、信息产生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它是融合传播学、新闻学、教育学、美学等多种学科理论的新的研究领域。简单地说,就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建设性地享用大众传播资源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媒介批评能力,使其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发展。

当代大学生媒介教育的目标是使大学生能够正确对待和使用大众传媒讯息,不要因媒介的使用而沦为大众媒介或讯息的奴隶,达到大学生对媒介的正确使用将成为其发展的一种动力。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不仅是指如何正确判断和估价讯息的意义和价值,而且还包括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是对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对信息批判的反应模式。即学习如何理性地辨别信息的意义,辨别媒介真实与社会真实,不盲目相信或采用信息,在此基础上决定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二是发展关于大众媒介的思想。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受众形成对媒介性质和功能的正确认识。在信息社会里,认识媒介将会成为生存的'必要条件之一。所谓“正确”,意味着较完整和较客观地评价媒介的性质、功能和局限。三是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媒介素养教育要不断地列举并评论这些负面信息,以提高受众对负面信息的反省能力。四是培养受众建设性地使用大众传媒的能力。这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根本目的所在。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受众应该了解媒介及其信息对自己的意义,了解自己的需求,并学会利用媒介满足自己的需求,建设性地利用大众传媒帮助和促进自身的健康发展。这些正是当代大学生所必须学习和具备的一种能力。因此,如何建设性地培养人们辨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管理,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已成为十分紧迫的课题。这对当代大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与国外的媒介在属性、特点和发展规律上都很不相同。因此,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也应切合我国的实际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笔者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来完成。

1.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是一种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教育形式,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媒介素养最有力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对于尚未走出校门,又大多求学在外的大学生而言,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应该是最重要的,因此,学校就应该成为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力量。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和为大学生创造实践机会等方式来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其中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又是重点中的重点。

当代大学生思维层次较高,学习自主性较强,这些都是在高校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有利因素。依据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在学校开展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应该体现五个核心理念,即媒体技术对人类社会的进程有巨大的影响;媒体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媒体信息通常含有特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商业动机;媒体信息的形式与内容密不可分,每种媒体都有独特的美学形式与符号特质;受众诠释和接受媒体信息意义的能力与程度有着相当的差异。

另外,在开设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同时还要创新媒介素养教育的教学方法,素养的提高不仅靠传授,更重在养成,只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在媒介素养教育的活动中不断锻炼、探索,媒介素养才能提高。

2.社会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第二种途径是社会教育。社会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一方面要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组织建设,因为政府出面才能更有效地组织与实施。同时,有关部门要从法律和技术两方面加强网络管理,尤其是校园网的管理。因为网络是对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媒介形式之一,其传播隐蔽性强,且目前还很不规范。

大众传媒也应该在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中积极发挥作用。首先,媒体要规范其内容,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地发布信息,营造一个良好的媒介环境。其次,传统媒体也要注重传播的技巧,关注大学生的媒介接触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大学生心理的传播策略。第三,我国传媒还应该向德国、法国等西方国家的大众媒体学习,发挥其优势,积极传播媒介素养教育知识。

五、结束语。

我国大学生的媒介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关注。同时,大学生媒介教育的实践过程是一个不断摸索、变化和完善的过程。通过这种教育,使大学生具有分析判断媒介、有效地利用信息的能力,最终使他们成为媒介的主人、信息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

[2]郑保卫.媒介教育大众化势在必行[j].中华新闻报,,(1).

[3]张冠文.论媒体素养教育的必要性[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

[4]陈启英.媒体素养教育――e时代之新公民教育[j].中国传媒报告,,(1).

[5]瑞尼・赫伯斯.信息时代的媒介素养[j].媒介研究,2004,(3).

[6]张志安,沈国麟.媒介素养:一个亟待重视的全民教育课[j].新闻记者,2004,(5).

[7]姚云.论传媒教育及其实施策略[j].新闻与传播,2005,(7).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四

(一)教育水平需进一步提高。

大学生漠视生命,道德缺失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犯罪现象越来越多,我们需要不断反思,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大学生低素质现象的发生。通过反思,不难发现,大学生素质直接与人文教育有着密切联系,目前学校缺乏对大学生的人文旭阳教育,忽视健全心理素质。当前教育逐渐呈现出功利化的取向,造成了很多大学生眼里只有自己,直接导致当代大学生的脆弱心理和极端,根本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二)缺乏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

就目前情况分析,绝大多数的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内容比较缺乏,一些理科学生人文知识的学习只能通过应付学分,对自身的人文修养根本没有作用,其教育也是脱离实践,根本不能提高其礼仪素质。很多学生缺乏礼仪修养与人文素质的知识沉淀,没有基本的书写、表达的技能,更缺乏用人文知识进行实践、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前人的传统美德进行了解和无法深入,根本没有系统的人文精神和正确的`哲学思想进行指导,导致当代大学生缺乏高尚、积极的爱好与习惯,精神虚无,再加上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的功德意识。

(三)当代社会风气的影响。

当代社会,是一个自由言论的时代,整个社会情绪浮躁、眼球文化非常流行。当代大学生无论美丑、是否符合公众的秩序,只要有利于炒作,就可以引起人们的围观,红极一时。这种浮躁的情绪,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是非常消极的。中国传统的美德不能被人们所借用。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表现初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自负、表现出来的行为也被人们哗众取宠。比如在一次歌唱比赛的选秀节目中,一些大学生五音不全的参加歌唱比赛成为实力明星的行为,让人们不断感慨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当代社会传媒的影响可能直接影响了思想和文化的沉淀,对大学生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根本没有一点帮助。

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水平的措施。

(一)改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当代大学生对接受人文素质教育充满热情与期待,渴望通过加强人文素质修养来不断提升自我的礼仪素质水平。因此,学校应该全面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素,更新教育理念,转变人文素质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渠道来源,不断完善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方法等方式,强化对当代大学生身心成长起到一定的思想教育、礼仪素养教育。在人文素质课程教育方面上,教师应该注重提高学生礼仪素养的转变,采用互动教育的模式,大力提升当代大学生礼仪素养水平。

(二)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强化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首先,在营造校园人文文化氛围的同时,充分考虑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统一规划并突出其重点,把握校园文化的主流,并不断提高校园文化的品味和档次,努力建设健康向上、生活活泼的校园文化,尤其是在注重开展深收到广大学生喜爱的校园文化活动,不断挖掘其强大的育人功能。其次,注重校园环境建设。承载大学生人文精神的不仅是大学中分门别类的专业教学,在办学中形成的校园环境作为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教师能给学生起到一定的带头作用。教师的学识不仅仅包括其在专业课研究上的深度与广度,其中还包括对人文精神和礼仪素养的深刻理解,对民族文化的准确把握。教师的人格魅力可以直接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折射出来的社会文化价值,审美情感,都可以在培养人文素养的过程中有一定的参照作用。教师要多读书,研究社会,与时俱进,具有高尚的情操和爱岗敬业的奉献精神,思想深度、文化水平和人生经验要高于学生,不断提高学生的精神生活品位,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只有高素养的教师才能培养初高素质的学生。因此,建立高素质、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大大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是引导当代大学生积极学习和正确吸取人类优秀文明的成果,自觉鉴别和抵御各种腐朽落后的思想文化是非常关键的。

三、结语。

经上所述,礼仪文化与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在大学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可以给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人文素质水平,培养出具有高素质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总之,需要不断创新并探索适合当代大学生发展需求的教育方式,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提高大学生礼仪素养与人文素养水平。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五

摘要: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人生启蒙阶段,在这一阶段对他们进行适时适量的科学素养教育,有助于激发他们对科学的探索兴趣,树立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精神,培养科学的素养。然而,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科学素养教育尚显稚嫩,反映出观念陈旧、内容形式单调、内容布局欠合理、教师主导课堂等问题,幼教工作者应明确教育目标、创建多样形式、丰富教学内容、协同多方力量进行幼儿科学教育,以改善科学教育的不良现状。

关键词:

科学素养,即儿童对科学的兴趣、好奇心,以及科学的精神和科学态度。[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科学学习是在探究具体事物和解决实际问题中,尝试发现事物间的异同和联系的过程。”同时还强调:“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2]也就是幼儿园的科学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如何在幼儿阶段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正确的科学探究精神,形成对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具有促进作用的行为、习惯,是摆在每一个幼教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这个任务的执行对我国今后科技人才的培养有着深远的意义。但纵观目前幼儿园的科学教育,在培养幼儿科学素养方面还存在很多有违《指南》精神的问题,值得我们共同探讨和研究。

(一)观念陈旧现在很多幼儿园老师在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中,总是把科学知识的传授放在第一位,而把科学素养的培养放在次要的位置,忽略了对幼儿科学兴趣、好奇心、求知欲等的激发。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总希望让幼儿掌握更多的自认为是实在而重要的科学知识,以为只有这样才有助于幼儿将来的学习、成长。可事实是很多幼儿由于被灌输了过多的科学知识,反而丧失了对科学的兴趣,禁锢了他们的思维,致使在实际的科学活动中兴趣索然,处于被动的接受中。我们要意识到:对于幼儿而言,唤醒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强于增加他们对科学的认知。因为前者能够助推幼儿对科学进行更为持久和快乐的探究,而后者如若掌握不好,反而会让幼儿对科学产生恐惧和避讳,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对科学知识的学习产生抵触心理,更不可能自发地去对科学世界进行无尽的探索。换句话说,如果简单地单方面地向幼儿灌输一大堆科学知识,这无异于揠苗助长,对于幼儿远期科学的学习与探索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二)内容形式单调幼儿期是人的一生中最好的兴趣萌芽阶段,很多兴趣爱好都是在这一阶段培养起来的。可见,这一阶段对于人的一生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如果在幼儿刚刚接触科学的时候,我们就展现给他丰富有趣的内容形式,那就将有助于幼儿催生科学兴趣、树立科学态度、构建科学精神。然而,现阶段我国幼儿园科学教育普遍反映出的问题,就是内容呈现上的枯燥,设计上缺少丰富的创意。很多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过程中,过多地依赖教材,对于教材中的指示不加衍生地展现,因此对幼儿的科学引导成效不高。除此之外,在科学与生活的嫁接融合方面,显得功力不够,造成科学与实际生活脱节。大家都知道科学是来源于生活的,而这种科学与生活相剥离的状态,对于幼儿科学精神的触发是没有多大助益的。再者,当前还存在的一个奇怪的现象是,教师更倾向于向幼儿开展各种科学实验,而忽视了引导幼儿去观察自然中的种种科学现象,使得儿童对于了解周围世界的奥秘缺乏动力,无法真切地感悟到科学的魅力。(三)内容布局欠合理目前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框架搭建并不合理,没有充分实现综合性与广泛性的结合,内容面显得过于狭窄,很难培养幼儿对科学广泛的兴趣爱好。由于幼儿具有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兴趣容易被新异刺激的事物所吸引而转移等年龄特点,所以在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时,应该不断丰富课程所涉及的内容,做到涉及领域尽量广泛,涵盖的内容也更具有综合性,这样才能够让幼儿在接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较好的注意力,从而使科学教育活动卓有成效。之所以在内容布局上显得过于局限,很大程度是由于教师太过依赖教材,教材上有什么内容,教师就讲解演示什么内容,并把幼儿局限在教室里进行科学教育,这样的成效往往不会太高。

(四)教师主导课堂教师主导课堂,从长远来讲不利于教师开展科学教育。这是因为教师将自己置于“权威”的地位,没有充分顾及幼儿的参与和互动,从而缺少来自于幼儿的反馈,以至于教师无法根据幼儿的具体情况和需求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教育流程和教育内容,无法收到较好的教育成效。除此之外,在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过于强势,树立自己绝对的权威地位,也不利于对幼儿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因为科学的精神要求幼儿有不断探索的欲望,敢于挑战权威的勇气,老师在幼儿心目中树立起不可动摇的权威地位,打压了幼儿的探索欲望和挑战权威的勇气,所以对幼儿探索精神的培养是有害而无益的。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幼儿园的科学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不注意幼儿在此阶段的学习特点就强行灌输,是无法获得较好的教育效果的,也无法有效催生幼儿对科学的浓厚兴趣。具体而言,可以着重从下述四个方面入手,力争解决上述问题。

(一)明确教育目标对于幼儿园科学教育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要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保证所走的道路是正确的。要明确幼儿科学教育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引导幼儿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索和学习,亲身经历探究过程,感受和体验科学精神,并通过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获得有关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建构的过程,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要培养他们基本的科学素养,而不是让他们掌握大量的科学知识。如笔者曾经参与了一次幼儿园大班科学活动观摩课的设计研讨。原来的活动内容为《认识泥鳅》,园任老师在预教时把活动目标重点放在让幼儿认识泥鳅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上,过程按部就班,让按顺序从泥鳅的头、身体到尾巴一一认识,参与预教的幼儿对活动毫无兴趣,提不起精神。在研讨的过程中,我们提议把这个活动设计成《捉泥鳅》,目标重点放在幼儿积极参与探索的过程,用不同材质的手套去捉泥鳅,感受泥鳅身体“滑溜溜”的特点。在活动中,老师为幼儿准备了各种各样捉泥鳅的材料:橡胶手套、塑料布手套、麻布手套、纱布手套、滑雪布手套、编织带手套等等,让幼儿用不同的手套在水盆中捉泥鳅,看看哪种材质的手套更容易捉到泥鳅。孩子通过与不同材料的接触,既认识了材料的特性与作用,也感受到了泥鳅滑溜溜的特点,特别是在这个过程中,培养了幼儿勇于探索、爱动脑筋的精神,而且整个过程富于童趣,充满欢声笑语,激发了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纵观古今中外伟大的科学家的成长经历可以发现,童年时期成人对他们好奇心、求知欲和科学兴趣的保护和重视对他们后来取得伟大科学成就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清醒地意识到对幼儿开展科学教育就是要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情与兴趣,树立基本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应该回避大量科学知识的灌输。科学兴趣的激发,能够更好地助推幼儿后期对于科学世界的自觉探索。如果教师只是单方面不停地灌输知识,只会让幼儿加剧恐慌,产生逃避的心理,而不会让他们燃起对科学的热情。由此可见,教师明确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是十分必要的,有助于对幼儿进行更为积极的引导与推动。在正确的目标指引下,教师才能有针对性地对教育流程进行合理的设计,引导幼儿不断探索科学奥秘,启发他们不断地提出问题、进行猜想,并努力地去验证猜想。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就有可能让幼儿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形成可贵的科学精神。

(二)遵循幼儿科学探究的特点科学活动的本质在于探究,而幼儿的探究过程一般经历三个基本环节:产生疑问———进行猜想———进行验证。在以教师为主导的科学活动中,教师总是急着把研究的方法甚至是结果告知幼儿,重结果轻过程,容不得让幼儿去亲身经历这三个环节,因此幼儿只得生吞活剥。笔者认为在科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学会等待,等待幼儿自己去质疑,自己去猜想、自己去验证,这样获得的经验和能力、方法才真正是幼儿自己的。如笔者曾指导了大班幼儿的科学活动《旋转的小花》,活动一开始,老师让乒乓球制作的小花在美工板上飞快地旋转起来,幼儿看到后就提出了疑问:“小花为什么会旋转?”“什么材料能使小花旋转起来?”接着教师为幼儿准备了水、浆糊、油、盐等材料,让幼儿自己先猜想:这些材料中谁能让小花旋转起来?然后让幼儿一一进行验证。最后再比较小花在几种材料上旋转的速度。因为幼儿经历了整个的探究过程,所以他们在活动过程中兴趣盎然,反复试验、验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感和满足感。

(三)注重形式的丰富多样在前文的分析已经阐明,幼儿由于处于特定的年龄阶段,对于周遭事物的兴趣转移是很快的,对于同一事物很难保持长久的注意力。所以,在幼儿园科学教育形式的设计上,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因素,通过多种多样的教育形式来保持幼儿的注意力与兴趣。尤其是要因地制宜,大力加强自然角的创设与实施,对自然角中传统的用小盆种植小花小草、用小鱼缸养殖小鱼小蝌蚪等规规矩矩的形式进行变身,变成孩子的科学实验室、动植物戏剧表演台、或者是孩子们的生态研究室,孩子们会其乐融融地流连其中,探索科学的奥秘与属于他们自己的乐趣。由此,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地依赖教材所提供的内容与形式,而是应该结合幼儿获取知识的特点,设计出更为多元的教育形式。在科学教育中,加入更多具有新奇性的环节,并对幼儿提出启发性的问题,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探索过程中。除此之外,将科学教育的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这是因为将科学教育内容融入实际生活,有助于引导幼儿以科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诸多有趣的事,从而培养幼儿科学探索能力,并且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持续增长。很显然,教材课本上的科学实验是有限的,而生活中的科学闪光点却是无穷无尽的,教会幼儿在生活中去挖掘与发现,比单纯教授知识和寻找答案更有益于幼儿的发展。进行生活中的科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善于抓住周围环境中偶然发生的事件或幼儿感兴趣的事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四)丰富教学内容在内容的布局上,教师应该从幼儿的实际接受能力与兴趣点出发,寻找到适合幼儿探索和接受的科学教育内容,而不是完全照搬教材,因为教材毕竟是印刷在纸上的东西,更新的周期较长,无法及时跟上幼儿的新变化;除此之外,由于教材是针对较大范围的幼儿制定的笼统性课程素材,所以针对性还有所欠缺。教师应紧紧跟随时代的变化,了解不同时代与成长背景中的幼儿对科学教育的需求,并且通过与幼儿的频繁接触,掌握他们需要什么,对什么感兴趣,把这些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地纳入到正规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来,不断生成新的课程内容,以更有效地培养幼儿对科学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培养他们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特别呼吁教师把自然环境教育纳入到幼儿科学教育体系中来,有目的、有计划地经常带幼儿深入大自然去闻花香、看鸟飞、听虫鸣……使大自然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要大课堂,让幼儿对大自然满怀新奇感、敬畏之心和强烈的探索欲望。现在很多幼儿园出于安全的考虑而取消了集体的春游、秋游等活动,把幼儿亲近大自然的任务全部推给家长,这是非常不利于幼儿的科学教育和幼儿的成长的。幼儿与同伴在一起的探究状态和与成人在一起的状态完全不同,幼儿与同伴在一起探究时是主动的、积极的,而与成人在一起更多的是依赖的、被动的。所以笔者强烈呼吁把春游、秋游的权利还给孩子,让大自然成为幼儿科学教育的主课堂。

(五)协同多方力量首先,教师并非幼儿园科学教育中的唯一主体,不应该被置于权威主体的地位而主导整个教育过程,因此教师应将自身与幼儿置于平等的视野之下,对幼儿反映出的兴趣与问题,应及时予以回应,并根据幼儿的自身特点设计出更为合理的教学流程。其次,向幼儿开展科学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责任,家长也应该参与其中,实现家园合作,共同构建起幼儿科学学习与探索的良好环境。当幼儿在幼儿园中受到教师启发,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产生兴趣与疑问的时候,回到家中,家长应予以积极的引导,从而更好地配合教师的工作,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科学教育活动还应与幼儿园其他领域的活动进行有机整合,并充分利用社区条件,使教育活动最优化。上述解决途径中最根本的一点,就是教师应充分尊重幼儿的自身特点与接受能力,设计出更为适宜的教学方案,而不是一刀切地硬性灌输。唯有如此,幼儿才不会被客体化地对待,才能够更好地发挥他们对科学的主动探索欲望。

总之,教师在对幼儿园进行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了解幼儿本身的学习特点,从幼儿出发来设计适宜的教学内容与流程,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树立科学态度与精神,培养幼儿最初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探索的眼光去不断地质疑身边的事和物,并用科学的方法努力找到答案。希望我国的幼儿园科学教育能进行不断的自我剖析,争取在正确的道路上前行,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宜的科学成长环境。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六

摘要:在网络日益普及的过程中,对网络的利与弊的争论也从来没有停止过。网络既具有正面影响也具有负面的效应,基于这种复杂性,如何教育青少年正确的使用网络,全面的认识网络,即进行网络垛介素养教育就显的极为重要。

关键词:媒介素养网络媒介素养网络的影响教育。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媒体,以其丰富的信息量和及时便捷、平等交互的沟通方式,为青少年的学习、生活、娱乐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网络社会在伦理与道德上存在的先天不足以及青少年自身的是非判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较差等主观因素,导致部分青少年在强大的网络媒介面前易受伤害,因此,了解和掌握网络媒介素养知识,提高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水平是培养他们科学运用网络媒介的有效途径。

一、媒介素养的概念及其内涵。

简单的讲,媒介素养即受众获取、分析、衡量和传播讯息的能力。受众的千差万别必然意味着这些能力的千差万别,即使受众每天沉浸在不同的媒介之中也很难说他们每天就获取了很多的信息,尤其对自身有益的信息,更难说他们具有分析与传播讯息的能力。

在传播学研究中,接触和使用媒介是作为人的基本权利进行研究的,即知晓权和使用权。但这种认识只是成为了权力机构和媒体机构单方面认识和执行的依据,并没有广泛的被受众认知。虽然受众越来越被认为是积极的,但未必是具有绝对控制力的,大多数时候,媒体拥有相当程度的绝对的控制权,如“沉默螺旋”效应和“议程设置”效果,受众仍显被动。我们总是一不小心的就认可了“纸馅包子”,购买了我们或许用不到的名牌产品。这样,让受众实现自己的权利变被动为主动,对于促进媒介发展将具有积极的作用,而提高受众的积极性也属于媒介素养的一部分。

大众传播学者阿特-西尔弗布拉特最早系统性的将媒介素养置于以受众和文化为中心的理论中,将它视作可以而且必须提高的技能,同时,他给出了媒介素养的5要素或者说媒介素养的基本内涵:意识到媒介对个人以及对社会的影响;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形成分析及讨论媒介讯息的策略:意识到媒介内容是对我们当今文化以及我们自身提供洞识的文本;培养对媒介内容更深程度的享受、理解和欣赏。而大众传播学者波特认为,媒介素养是一个连续统一体而不是一个范畴。媒介素养需要得到发展,当我们在智力、情感和道德方面更加成熟,我们就能更多的理解媒介中的讯息,成熟会提升我们的潜能,但我们必须积极地发展我们的技能和知识结构以开发那些潜能。他还认为,媒介素养应该是多维度的,媒介素养的目的是让我们对解读拥有更多的控制权。

总之,我们对媒介素养的研究应该基于媒介然后是素养的提升。我们要调动受众的积极性,在认识媒介素养之后能够提升媒介素养。任何国家媒介的发展都是媒介、政府和受众博弈的结果,这样看来受众媒介素养的提升不仅仅是利于受众个人的事,而且有助于媒介自身的发展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出台。

二、网络媒介素养研究及其教育。

自从网络被称为第四媒体以来,网络对人们的生活、学习等各方面的影响越来越深。同任何的新生事物一样,网络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其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了很多的负面的效应,引起了大家对其影响的各种争论,尤其是这些负面的效应。因为这些网民的大多数——青少年的思想和思维正处在转换的时期,对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加之年轻人的社会阅历较少,心智不够成熟,对信息的真假优劣也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分析能力。因此,我们基于网络的正负影响以青少年作为主要的受众来分析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研究的内涵。这些内涵包括了以下方面:

1认识网络的传播的文本特征,正确的获取网络讯息。

我们知道网络传播作为第四媒体不同于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体,网络不仅仅是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综合体,也是多媒体传播的复合体。即网络传播的文本特征是多媒体传播,以超链接的形式集文字、影像、音频、视频于一体。这就要求网民以不同的技巧来获取网络中的信息。虽然现在青少年网络技术越来越高,但分析网络信息的能力却比较低,如何在认识网络文本的特征的基础上正确的获取网络信息,需要青少年正确的识别信息的主要来源。同时,对于网络视频青少年要根据其内容有不同的区分,现在网络视频有原创、有改变、有原著,在这些视频中,有着怎样的不同价值的体现。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的多媒体的表达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网络技能。展现自己的网络技巧,体现自己对于权威平等的对视,但不能为了为自己扬名而不择手段。

青少年要认识网络丰富的文本表达方式下可能隐藏的隐患,这是网络媒介素养中的一部分,只有知道存在才可以进行创新,家长、老师对青少年进行网络教育的引导也应本着素养的提升和网络技术提升的方向。而不是简单的制止青少年离网离视,远离游戏,网络在日后的发展中必定会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部分,不是远离,而是正确的使用。

2认识网络的运作机制,辨析网络信息传播。

大众传播日益市场化,大众文化日益的商品化,这是当今的媒介产业发展的一个大的趋势,网络传播与运作也不例外,其实网络本身就是在具有商业性才繁荣发展起来的,那就是商业性站的崛起发展和成熟。这种媒介产业的发展的基本的趋势,商品化的转向导致了其整个的生产以满足人们的欲望的象征性的消费为指针的,网络的运作也是如此。

而当媒介的运作以追求经济的利益为主时,社会责任往往不可避免地被放在了第二位。但是人们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适应了这种传播方式。面对网络传播的不负责任,青少年应如何的应对呢?在这方面,青少年网络媒介素养的提升需要家长、老师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的努力,首先青少年要认识到自己对问题认识的局限性,积极地和家长老师进行沟通,寻求老师父母的引导,健康的成长。其次,青少年应该多了解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运作机制,了解信息的来源并进行富有理性的辨析。再者,青少年要学会自控,对明知有害的信息进行自觉的抵制,因此青少年在上网之前要有明确的上网计划,如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等。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老师要进行积极的引导,以实际的例子,生动的语言讲述上网的利与弊,而不是一刀切的阻止干预,否则可能会引起相反的效果。

3从网络的接触和消费机制看网络媒介素养及其教育。

在传播学中,受众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是研究媒介的一种极好的方法。对于网络的应用,有一部分青少年的使用不是十分的理性的,用于业余娱乐的时间明显的多于用于学习的时间,这也是为什么青少年容易沉迷于网络的原因,他们能够找到抒发自我的空间,可以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

受众可以自由的在菜单中选用自己想使用的东西满足自己的意图。和传统的大众媒介不同,网络这类的新媒介具有选择性,允许个体根据自己的需要量身定做。网络还具有异步性,即在时间上可以错开,例如你可以在任何的时间手法自己的邮件,也可以在任何的时间寻找自己想要的讯息,在各自方便的时间里达成交互。这些使用与满足的特点,使青少年在网络中能够实现自己的角色转换,在网络中他们可以突破自己的年龄限制和地域的限制来实现自己不同的需求。在网络上青少年可以实现自己的社会化,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这是网络的积极的作用。网络是一个复杂的大课堂,青少年在其中可以修复自己的人际关系,调节情绪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但是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中,我们需要告知青少年的是他们的这种自以为的十足控制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控制,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想要看到的新闻,但前提是网上有这些新闻的存在,这如同我们调台转换电视频道一样,我们只有控制遥控器的权利,却无法改变电视节同的内容。使用网络时,这样的的控制也是间接的,青少年不应该轻易的迷失在这种彼岸里面的自由之中,而过度的放纵自己。自由永远都是相对的。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高等院校相关的专家学者的配合,这就是以这些专家学者为中心在大中小学举行定期的讲座,能够让这些青少年认识网络媒介使用繁荣背面隐藏的本质。网络媒介素养的研究与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也应该是多方面的,包括教育的内容和教育的方式。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七

摘要:当今社会,基础教育的推进速度在不断地加快,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学科,一直以来都被广大学者重视。目前正值我国大力推进教育改革的阶段,对课程进行深入改革的重点在于将学生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体现出来,而数学作为基础课程中的重点课程,对其进行改革便显得尤为重要。文章主要从数学课程的核心思想的理解入手,提出了素养教育的价值观念,并深入阐述了如何从数学教学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基础教育;学科;数学;核心素养。

一、引言。

在众多基础学科当中,数学学科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重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随着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基础学科的改革也开始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深化改革的最终目的就是要让课程教学能够真正起到立德树人的效果,这也是当代教学的根本任务所在。基于此类思想,一种“数学核心素养”的观点被提出,这被称作是数学教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是近代教育界的破题之作。因此,如何充分理解教学的核心素养,如何通过教学以提高受教者的核心素养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本文将基于此思路进行以下几点探讨。

二、数学核心素养概述。

若只是单纯地从字面上理解,“数学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数学知识学习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当然,其真实内涵并不仅仅只是这些,想要真正地理解数学教学核心素养问题,那么首先我们必须明白所谓的数学核心素养并不是单一地针对某方面的数学知识学习,也不能只是单纯理解为数学运用能力水平。这种核心素养应当是在长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而成的,是具有综合性、阶段性及长期性的综合性素养,这种素养会伴随人的一生,是一种必须基于长期学习而形成的学习品质。在涉及具体的数学学科中,核心素养可以指数学逻辑学、运算学、几何学、数学分析等具体方面,但必须明白的是这这些部分既是相互统一,也是相互交叉影响的,一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数学学科内容。“国际学生评估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中对素养的分类主要有三种:阅读素养、数学素养、科学素养。从这可以明显看出数学素养是极其重要的,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1]。

“项目”认为一个人在一生中不断进行学习阅读就可称之为终身学习,从而获得一生中所需的知识以适应外界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而中学生难以做到只依靠在校时间中就能够完成终生所需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学就应当考虑更多地去提升学生的学习技能及学习素养,这样学生才能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自主性,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加深入地去思考学习过程中思维的形成特点,才能更好地掌握学习规律,培养更高的学习能力,从而为终身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这样才能够成为现代化社会发展所必需的专业性人才。而要将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任务具体化,笔者认为应当要切实地做好基础性教育,将现代化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帮助学生在平时的数学学习中积累学习经验,并尝试以鼓励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立实际生活情境以联系现实教学,让学生能够以数学思考的思路去解决分析问题,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及学习品性[2]。

三、素养的特点与价值。

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学习不应只是按部就班地学习书本知识;教师也不应只是一味地依据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授课,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真正全面地学习数学知识,这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也不利于现代化数学人才的培养。现代数学教学提倡对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而数学核心素养的根本在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是一种极具重要性的学习思想品质。核心素养的形成对学生一生来说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学习中化繁为简,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要点,从而更高效、快速地掌握更多的知识,培养符合自身发展的逻辑思维能力。

这些学习能力的养成对学生的一生来说都是有深远影响的。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助于学生将不同数学框架间的知识融会贯通并建立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程序化思考问题的能力,养成务实的思考品质。数学建模核心素养的形成还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有助于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用更深远的眼光看待世界。直观想象核心素养的形成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提升具有极大的帮助,能够帮助学生用图形及空间思维模式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有助于学生更快地找到事情发展的本质特性,从而激发学生的生活学习热情,激发创造性思维的产生。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形成有利于加强学生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处理能力,从而能够让学生养成基于数据事实说话的严谨的科学思辨意识,并逐步养成实事求是的精神。以上这些核心素养的形成,让学生能够更加接近解决问题的本质思维,从而能够更快地发现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加快创造性思维的产生。学生这些能力的培养也就是数学核心素养的价值所在[3]。

四、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方法。

如上文所述,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对学生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应当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素养的培养呢?首先,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培养必须基于基本的数学知识的学习,学生只有在平时的数学内容学习过程中认真做好每一个步骤的学习,才会逐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渐渐形成独立的数学思维能力,并能够一定程度地应用数学知识以解决实际上的一些问题。其次,教师应当充分理解这些数学思维能力应当要包括数学抽象思维能力、数学逻辑判断能力、数学模型建立能力、计算能力及处理数据能力等。教师应当明白学生的这些数学能力的形成不仅仅是依靠教师的直接传授,而是应当基于学生的长期数学学习经历而逐步养成的。最后,教师应当在学生的日常数学课程学习过程中,鼓励学生应当更多地进行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以具体数学问题的解决来综合提升数学思维及应用能力,从而逐步形成数学核心素养[4]。

在日常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应当将数学思想与实际的解题过程具体联系起来。例如,在实际求解y=(x3-x2)/(x2-3);y=(2-cosx)/(3+x)类似的函数值域问题时: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让学生对函数的结构特点进行观察研究,然后再采取有界性原理及逆向思维原理等对函数的特点进行归类总结,最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求解。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最终以自身思维模式完成了该函数的求解,这便算是基本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是,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一个问题:这样一般只能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方法,但难以让学生形成数学思路的领悟感。有界性方法及逆向求解法的最终本质是什么,教师没有将最终的领悟传递给学生。其实,我们可以这样来思考:函数的本质是什么?方程思想的来源是什么?可将函数视同为x(定义域)的方程,假设该方程能够解出,那么y应当符合什么样的条件,便能够获得值域的求解。函数与方程的思维便能够涵盖此类型数学问题的求解[5]。因此,教师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应当穿插实际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问题界定意识。首先,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从而让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教学环境下采用数学眼光对问题进行观察,从而发现问题的本质所在;其次,基于第一点,引导学生采用适当的数学语言概括实际遇到的数学问题,从而能够深化问题的理解,便于使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最后,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手段进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热度,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思维的本质,达到数学思维能力的提升。基于以上分析,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起到设立情境及引导学习的作用,并采取设定情境下的数学任务方法,逐步让学生养成自主数学思考的能力,最终达到数学素养培养的目的[6]。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做好以下几点以有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养成:第一,将学生兴趣的培养作为首要考虑方面。从具体的教学而言,学生应当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这样才能够更快速、更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进行积极引导,不仅仅只是满足教学任务要求,而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第二,数学教学的课程设定。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有效的教学内容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将思想重心放在课程内容的创设方面,这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来。

教师通过采取新式穿插手段来改变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及时地感受到所学内容的新鲜感及学习的必要性,通过采取悬念设定让学生的好奇心得到激活,这样便能够预先进入到设定的教学氛围当中,学生可以采取先猜后思考的方式参与到具体教学内容当中,这样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性教学,达到更高的教学境界。简而言之,就是让学生多想一想,最终达到多学知识的目的。第三,“一万种思考,不如实际亲自动手做一做。”一直以来,实践都是实现想法最好的导师,只有亲自动手去做,才会明白自身的不足及需要改正之处。教师应当提供足够的外部条件,让学生自己进行数学知识方面的践行,让学生能够在践行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感知和思维方式有效统一起来,从而更好地理解数学的本质意义,从而为数学素养的培养创设基础,拓宽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达到数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五、结语。

在众多的基础学科当中,数学一直以来都被人们所重视,其地位不可动摇,这主要是因为数学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通过进行数学抽象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逐渐学会抽象思考,形成独特的抽象思维感知能力,从而能够更好地感知世界;通过数学几何学的学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及创新性能力能够得到巨大的提升,从而能够激发出强大的创造力;通过数学运算知识的学习,学生的程序化思维能力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从而在处理复杂事物时能够更具严密性及逻辑性。总之,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更应该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不断地刷新自身对数学价值的认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更应当以切实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为宗旨,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模式,从数学的核心概念出发,打破传统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培养,践行教育创新的理念,牢牢抓住尽可能的机会以达到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最终目的[7]。

参考文献:

[1]《数学辞海》编辑委员会.数学辞海(第六卷)[k]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曹才翰,章建跃.数学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丁尔升.中学百科全书(数学卷)[k].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4]高隆昌.数学及其认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5]顾怜沉,易凌峰,聂必凯.寻找中间地带:国际数学教育改革的大趋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6]阳凌云.数学素质教育导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王子兴,宋秉信,昌国良.中学数学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八

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通过技能培养层、能力培养层、思维培养层、实践培养层4个层次,充分利用大学生个性、自信、功利、碎片、多线程等个性特征,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任务参与、交流与共享等教学方式,实现信息素养水平的整体提高。

“信息素养”ski提出,后经美国图书馆学会归纳总结,确定为“能够判断什么时候需要信息,并且懂得如何去获取信息,如何去评价和有效利用所需的信息。”

[1]这个定义明确了信息素养的实现过程和能力总和,即:一是判断何时需要信息;二是怎么样获取信息;三是如何评价信息的好坏;四是如何高效利用获得的信息。

信息个体如果在每个环节都能准确无误地实现对应的目标,那么最终能够高效地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以适应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

xx年,美国图书馆协会在以上4个内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探究兴趣、创造性表达、知识创新等内容,以不断完善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继而xx年颁布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提出信息素养是所有素养的基础和源泉。

自媒体信息素养教育模式[7]、多维信息素养教育模式[8][9]、嵌入教学信息素养教育模式[10][11]、融合批判性思维的信息素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育的整合模式[12]等,或利用新的技术平台、或采用新的思维方法、或利用新兴的媒体方式、或综合利用多种教学模式,有效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

但万变不离其宗,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是面向21世纪的大学生开展的教育活动,特定时期特定群体的时代特征决定了我们应该采取何种模式来开展信息素养教育。

只有了解和研究这个时代大学生的特殊性方可保证教育模式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1“90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与信息行为特征。

1.1个性彰显与过分自信的矛盾。

能够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勇于表达自我,不满足现状;追求公平与效率;但另一方面,国内外多元文化冲突造成信仰无所适从;自我价值为中心,从自身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现实功利性强,缺少长远规划。

这些个性特征造成大学生对自我的过高肯定与认同,对老师或上级存在叛逆与怀疑,做事缺少明确的标准与原则,注重短期效果,忽略大局与长远性。

表现在信息行为方面则是多遵从自我认同的信息检索途径;接受同龄或网上出现的新方法,忽视或抛弃基本的信息原理和方法;注重单一问题的解决,忽视解决问题的系统性;对其他人有较高的衡量标准,却将自己排除在外;喜欢解决问题的轻松性与娱乐性,但严谨性不足。

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信息素养教育模式,我们需要从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出发,探索适合大学生个性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

1.2碎片阅读与高效解决问题需求的矛盾。

电子出版、internet资源的出现与推广,让喜爱便利、接受新事物和渴望交流的大学生快速进入电子化、数字化时代,课堂、食堂、寝室,甚至交通工具上随处可见大学生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碎片化阅读。

但碎片阅读在具有快捷、高效、及时等优点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存在系统性差、表面显性知识多、隐性知识少、知识创新不足等缺点,这对于循序渐进培养大学生系统深入地解决问题是致命的缺点,且容易助长大学生的急功近利思想。

由此,信息素质教育模式要解决大学生碎片阅读的习惯和逻辑系统解决问题之间的矛盾。

1.3“多线程”信息行为与单一检索的矛盾。

信息检索手段和方法也在不读地扩充,对某个问题的解决,同时可以借助图书馆、专业数据库、搜素引擎、internet资源等多种信息源,甚至通过交互方式向行业专家、学者或兴趣者等寻求帮助。

甚至大学生在解决问题的信息行为过程中,可能还进行打开视频、音乐等与信息目标无关的信息活动,一方面说明大学生信息行为存在多元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大学生喜欢沉浸在一种无压力的通过信息解决问题的环境中。

但是,比较矛盾的现象是,80%以上的大学生仍然习惯利用搜索引擎这种单一的检索途径。

1.4信息能力与预期的矛盾。

根据mahmoodk,tellaa研究显示,大学生的信息能力因性别、专业等因素存在差异。

理工科如物理、计算机、软件、化学、自动化等专业的大学生信息能力普遍较强,反之,音乐、美术等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较弱。

结合我国实际,高等院校及其专业的学风对大学生的信息能力水平也存在一定影响[14]。

grossm,lathamd的研究表明,信息能力较强的大学生能够客观评价解决问题的程度,反之,信息能力较差的大学生往往存在较高的信息预期,即会高估自己的实际能力。

这也说明,正是由于部分大学生缺乏系统的信息素养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导致他们无法客观正确地评价自身的信息能力,造成“无知者无畏”式的盲目乐观[15]。

信息素养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技能、能力、思维、实践综合培养螺旋上升的过程,且内在相互之间融会贯通,共同打造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

如图1所示,信息素养教育scpt培养模式通过技能培养层、能力培养层、思维培养层、实践培养层4个层次,充分利用大学生个性、自信、功利、碎片、多线程等个性特征,通过课堂教学、自主学习、任务参与、交流与共享等教学方式,实现信息素养水平的整体提高。

2.1技能培养层。

中外主流数据库的信息检索技术;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技巧;免费学术资源获得技术;信息资源交流与发布技术等。

该层次的主要任务是让大学生了解搜索信息的不同途径并能熟练使用,其学习可通过学校开设的共同信息检索课程,或通过图书馆设置的游戏、竞赛、mooc、视频课件等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让大学生自主学习完成。

但须注意的是避免学生学习流于形式,单纯地掌握表面信息,可与实践能力培养层进行交互,将相关内容嵌入专业教学中,或采取独立开设任务领取(如华盛顿大学“本科生图书馆资源研究奖励计划”)[16]等方式,鼓励或调动学生将所学技能进行实际应用,让学生能够实际体验到学习内容所带来的利益。

2.2能力培养层。

(capacity-building)能力培养层是指大学生在掌握各种相关的信息技能的基础上,系统地构建个人的信息需求分析与确定、信息搜索、信息判断、信息理解、信息评估和信息应用等能力的过程。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九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15—18岁的高中在校学生,其中男生人数为121人,占总人数的47%;女生人数为136人,占总人数的53%。男女人数比例基本持平。在学生生源地方面,江苏省学生人数为160人,占总人数的62%;甘肃、河南、安徽、山东等省学生人数为97人,占总人数的38%。其中,城市高中生人数为139人,占总人数的54%;农村高中生人数为118人,占总人数的46%。城市和农村高中生人数基本持平。

二、高中生媒介接触情况。

(一)媒介接触类型。

高中生平时接触最多的大众传播媒介是电视,其次是杂志,再次是网络。根据交叉分析,城市高中生接触使用媒介的频率前三名是电视、网络、手机和杂志(杂志与手机数据相同);农村高中生接触使用媒介频率的前三名是电视、报纸和杂志(杂志与报纸数据相同)、广播。这说明,城市和农村高中生在接触使用媒介上存在很大差别,前者对网络和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明显超过后者。

(二)媒介接触时间。

高中生平均每天接触媒介的时间为1—3小时,其次是1小时以下,再次是3—5小时。超过5小时以上的人数较少。通过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城市高中生和农村高中生在接触媒介的时间上差别不大,跟总体统计结果的顺序一致。

(三)接触媒介内容。

根据统计结果,高中生对媒介中感兴趣的内容依次为娱乐、社会、时政、体育、财经、教育考试。这说明高中生在媒体中获得的主要是娱乐信息,其中主要是明星动态、影视信息和绯闻八卦等。其次是社会新闻,主要是社会突发事件以及跟自身生活密切相关的身边新闻。时政新闻主要是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新闻事件。而教育考试类的新闻信息的接触数量所占比例较低,而此类信息跟学生的密切程度本应是最高的。

(四)网络接触时间。

在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中,最早接触网络的年龄主要是10—12岁,也就是在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占总人数的41.63%;其次还有一部分是在12—16岁才开始接触网络,占总人数的26.85%;再次还有一部分是在小学一到三年级也就是6—9岁的阶段就开始接触网络,占总人数的25.29%。其中城市高中生有31%在6—9岁的阶段就开始接触了网络,而农村高中生只有19%。这反映出城乡学生在接触网络新媒体的时间上有很大的差异,前者接触网络的时间早于后者。在性别因素上,有36%的男生在6—9岁的阶段开始接触网络,女生在同一年龄段的人数比例为16%。这说明男生比女生接触网络的时间要早。

(五)手机使用情况。

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有179人在高中阶段拥有自己的手机,占总人数的70%,还有30%的学生没有手机。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女生拥有手机人数的比例高于男生。城市高中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与未拥有手机人数的比值大约为3︰1,农村高中生拥有手机的人数与未拥有手机人数的比值大约为2︰1,可见城市高中生比农村高中生拥有手机的比例高。有72%的高中不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有28%的高中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城市高中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的数量与允许带手机上学的数量比值大约为2︰1,农村高中不允许学生携带手机上学的数量与允许带手机上学的数量比值大约为3︰1,可见城市高中在允许学生带手机上学这方面反而比农村高中管理得要宽松。带手机上学的学生理由依次为:方便和别人联系、上课无聊打发时间、习惯带手机、用手机查资料帮助学习、别人带了我也带。在男女性别差异上理由没有分别,但是选择上课无聊打发时间的男生人数为29.75%,女生为11.76%,男生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说明在课堂上手机影响学习的主要对象是男生。不带手机上学的学生理由依次为:影响学习、浪费时间、习惯不带手机。选择影响学习的农村高中生人数超过城市高中生人数。

三、高中生媒介认知情况。

(一)对媒介信息真实性的信任程度。

在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中,对于媒介中传播的信息有64.98%的人选择偶尔怀疑信息的真实性,有19.84%的人选择经常怀疑,从不怀疑的占11.67%,还有3.5%的人从没想过这个问题。这说明高中生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的思考并不深入,往往容易直接认同媒介中的信息取向。城市高中生选择不怀疑的占总人数的7.9%,农村高中生选择不怀疑的占总人数的16.1%,这说明农村高中生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思考得较少。

(二)对媒介的信任程度。

在被调查的高中生中,他们信任的媒介的排序为报纸、电视、网络、广播、杂志、手机。他们对报纸的信任程度最高,有29.96%的人选择最信任报纸。对手机信息传播的信任程度最低。此项城乡和性别差异体现出来的结果基本相同。

四、高中生媒介参与情况。

(一)参与媒介实践活动情况。

在我们的调查中,有34.24%的学生不清楚媒介实践活动,没有参与过。有25.68%的学生参与、组织媒介社团组织,有23.74%的学生参与过媒介从业人员的讲座交流,有22.9%的学生参与、组织了学生记者团,有21.4%的学生参观过报社、电视台、网站等,还有10.89%的学生自己创办过报刊、电台网站等。根据交叉统计分析,其中城市高中生在组织学生记者团、参观媒体、自办报刊或电台网站、组织媒介社团组织、邀请媒介从业人员前来交流讲座这几方面的数值均高于农村高中生的数值,农村高中生在“不清楚没参与过媒介实践活动”这一选项上的数值高于城市高中生的数值。

(二)手机功能的使用情况。

本次调查的高中生主要运用手机的功能依次为:打电话、上网、发短信或玩游戏、阅读、购物。可见,人际交往功能和通过新媒体自主获取信息是高中生手机使用的主要功能。经过交叉统计分析,城乡差别不大,但是在性别因素上,男生主要使用手机的功能依次为:玩游戏、发短信、上网。女生主要使用手机的功能为:打电话、上网、发短信。玩游戏成为男生使用手机功能的首选。

(三)社交媒体使用情况。

在使用手机获取信息方面,有39.3%的学生通过社交网站获得,所占比例最高。其次有29.2%的学生选择使用搜索引擎,再次有18.3%的学生选择使用网络论坛。可见社交媒体在当前高中生群体中使用频率较高,人际传播的影响力非常明显。有75.1%的高中生有自己的微博账号并经常登录,使用微博的主要目的排名前三位的是了解最新资讯、希望与名人进行交流、随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城市高中生与农村高中生的主要差别体现在随时表达自己观点的选项上,前者的数值为41.01%,后者的数值为23.73%。这表明前者比后者更愿意通过社交媒体积极展现自己的观点,并乐于与别人分享。在微博上发表内容的前三名依次为:个人心情感受、生活琐事记录、转发名言。有53.96%的城市高中生把微博作为个人心情感受的记录,农村高中生只有39.83%。对社会事件进行评价的数量比也是城市高中生高于农村高中生。这说明前者利用微博表达自我、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程度均大于后者。我们调查的高中生微博粉丝数量主要集中在10—100人,占总数的52.92%,主要关注明星名人、同学朋友和资深人士。其中城市高中生粉丝数量在100—500人的数量超过农村高中生。

在我们的调查中,“媒介获取信息的方法是由谁教给你的”这一选项中,有56.81%的学生选择是同学或朋友教的,占总体比例最大。其次为兄弟姐妹教的和自学。女生自学的比例大大高于男生。在我们的调查中,城乡高中生均选择了我的父母不会陪我一起阅读报纸、不会陪我一起收听广播、经常陪我一起看电视、不会陪我一起上网、会通过qq与我交流、我的父母对手机等新媒体不熟悉、我的老师没有指导我们如何运用媒体资源。农村高中生在“父母不会通过qq与我交流、我的父母对手机等新媒体不熟悉”这两方面的.数值比例均高于城市高中生。老师指导学生运用媒体资源的数值比例在城乡高中生中前者高于后者。有85.9%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一门媒介素养课程,有89.5%的学生认为父母有必要学习相关知识提高媒介素养水平。这说明目前高中学生家长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学校课程中缺乏相关指导,而这些对于他们来说又是十分必要的。

五、结论。

(一)手机等新媒体的使用是高中生媒介使用的明显特征。

在我们调查的高中生中,虽然他们的学习压力较大,但是他们每天平均保持接触媒介的时间为1—3小时,对电视、杂志、网络的接触较为频繁。他们主要关注娱乐信息,基本上在10—12岁左右就已经开始接触网络媒体。并且在高中阶段绝大部分学生都拥有并使用手机。城市高中生接触使用网络和手机的数量均高于农村高中生,并且前者在6—9岁开始接触使用网络媒体。以上均说明,在当前的信息时代,高中生这一群体接触使用新媒体的数量和时间特征都十分明显,他们在繁重的学习之余使用手机等新媒体进行信息获取或社交娱乐,新媒体的使用已经是他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无法忽略。但是在使用新媒体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花费时间过长、关注内容单一、自控能力不强影响学习等。

(二)对媒介信息的信任程度较高,信息辨别能力有待提高。

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不到20%的高中生会经常怀疑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剩下的绝大部分基本上不会主动思考这个问题。他们每天被动地接受来自媒介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着再次传播。相比较而言,他们对传统媒体如报纸的信任程度高于手机等新媒体,农村高中生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思考的程度低于城市高中生。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有很多媒介事件中存在虚假成分或过度煽情夸张渲染等问题,长期接受某种媒介信息的议程设置和情感影响会导致受众形成较为片面的刻板印象,这样对他们特别是尚未成年的高中生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容易造成价值观的偏向。

(三)社交媒体参与程度较高,媒介素养需要经过系统性的训练。

社交媒体在高中生中使用较为普及,他们大多乐于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记录个人心情和生活并与名人、同学等进行交流。与城市高中生相比,农村高中生利用社交媒体进行自我表达和参与社会事件讨论的比例均较低。目前高中学生家长的媒介素养水平普遍不高,学校课程中缺乏相关指导,城市家长和学校的情况好于农村。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高中生接触使用手机等新媒体是十分普遍的事实,但是他们对媒介功能的使用较为单一,关注内容偏向于娱乐,对媒介信息内容的真实性辨别能力有待加强。家长、学校和学生媒介素养均需要进行全面的学习才能达到运用媒介为学习和生活更好地服务的功能。而农村高中生与城市高中生相比需要提高媒介素养硬件和软件水平的迫切程度都更高。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十

由于受经济条件以及自身意识的限制,网络这一新兴的媒介在焦作地区还没有得到推广、普及。但是,大部分的学生已经通过不同渠道接触网络世界,并开始融入网络环境。从整体上看,焦作地区的媒介拥有率呈现出一种不均衡的态势。广大青少年过分依赖电视、vcd/dvd等视听媒介,这必然导致对媒介接触率的异常和传媒内容上的失衡。从横向上看,广大学生对电视、vcd/dvd的过分依赖,就势必减少对收音机、网络等其它媒介接触的机会、减少做其它事情的时间。从纵向上看,初中学生将影视剧、娱乐片作为自己首选的电视节目,就必然会对科普片、新闻片等其它节目有所排斥。焦作地区的中学普遍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机课),但是受升学率等应试教育因素的影响,毕业班的信息技术课已名存实亡。在时间上,除了上课(信息技术课)时间,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很少向学生们开放。在内容上,近六成的学生认为内容不合适或没意思。在教师方面,各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很少采用大众媒体来辅助教学,也无意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媒介进行自我学习,致使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对家长和老师过于依赖。

在利用网络方面,由于学生学习上网的方式参差不齐以及主要上网地点各异,大家对网络缺乏正确的认识,使用网络的深度和稳定性不够,致使大量学生沉迷于聊天交友和网络游戏中,不能正确的发挥网络的学习功能。对于上网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学生都因为学习而减少上网时间。无论这种克制上网的动机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总之,有3/4的学生认为上网对学习几乎没什么影响。

问题分析。

(1)焦作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尚未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受经济条件的制约,焦作地区媒介素养教育及其相关方面的研究与投入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甚至落后于部分西部地区而作为人,媒介素养教育始终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2)学生所接受的大众媒介比较单一,而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到目前为止,焦作地区的初中生主要接触的媒介仍然是电视、vcd/dvd。由于节目制作人员自身经历、观点以及社会舆论等的影响,电视节目所反映的内容并不能真实的再现现实世界。它是经过加工后对事实进行有重点的表现,这就导致其与现实世界基本相同但又有所区别。因此,我们应培养学生剖析传媒内容的能力,让学生能够发现其与真实世界的关系,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

(3)家长和教师面对媒介与学习的关系时,经常会走向极端。家长出于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考虑,认为大众传媒对青少年的影响总是负面的。因此,在学生利用媒介方面设置种种障碍,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媒介素养的提高。受应试教育及自身媒介素养的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成绩,而没有意识到,媒介素养也是学生的一种必备能力,缺乏在这方面对学生必要的引导,导致学生在遇到传媒内容时,没有分析、辨别的能力,使媒介的积极影响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4)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方面,出现了与当地实际脱节的现象。在焦作,信息技术课程只是作为一门边缘课程存在,它没有自己的教学目标、内容设置和评价体系,而从业人员多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缺乏必要的信息素养,因此,信息技术课成了一门纯粹的计算机课。教师在课堂上教给学生的是计算机的基本结构、操作常识以及大量的应用软件,这些内容难易程度不均,因此很难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要求。

(5)城乡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存在着差距。由于受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的影响,导致该地区中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不平衡性。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多农村的学生在接触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传媒方面落后于城市学生,导致他们在异常的媒介接触率和传媒内容的失衡方面表现得更为明显,从而使其在接受、分析、辨别、评价、创造和传播信息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解决策略。

(1)有关部门应首先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教育部在将媒介素养教育列为新闻传播类重点招标课程,可见,国家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并开始从媒介从业人员入手,开展媒介素养教育。因此,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教育机构应当把媒介素养教育看成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结合本地区实际,探索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媒介素养教育。媒介从业人员要加强媒介素养理论学习,同时多做一些实地研究,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的同步发展,真正实现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化。

(2)利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媒介素养教育。由于媒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与交互性,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所采取的学习模式与传统学科教学有着很大的区别。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个体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到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4]。根据这一学习理论,在媒介素养教育中,教师应当为学生们创设一个媒介环境,将各种传媒内容融入到这个环境中来,让学生们利用自己的认知水平去接受、分析、辨别与评价,同时学着去创建和传播信息。广大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做好引导、帮助的职责,最终实现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与完善。

(3)家长和老师应正确认识媒介在中学生学习中的作用。在信息社会里,我们每个人都处于各种媒介的包围之中,从中学生的自身特点来分析,在情感上,中学生表现得比较丰富,但较为肤浅,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是非分辨不清。在自我意识上,随着身体和心理的逐渐发育成熟,中学生具有一种很强的成人感,这致使其在与家长和老师的交流中经常表现出逆反情绪。同时,他们虽然具备一定的自控力,但整体上来说还比较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这要求家长和老师应当正确认识中学生的这些特点,充分利用媒介在育人方面的功能,引导自己的孩子、学生去正确地接触和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学习和成长教育,在提高他们媒介素养的同时,达到育人的目的。这不仅是信息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终身学习和自主学习的最有效途径。

(4)把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到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中去。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这体现出信息技术与媒介素养在内容上具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实际上,媒介素养本身就出自于信息素养,因此,我们应该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作为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途径,实现媒介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的相结合,做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信息技术课教师接触到的大众媒介比较广泛,对各种媒介的优缺点也比较了解。因此,在媒介素养教育中,应该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各种媒介的水平,提升利用媒介进行自我学习的能力。

(5)集中社会的力量来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由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媒介素养教育上存在差距,有关教育部门和教育机构应该努力阔宽筹资渠道,通过社会力量,加大对经济条件相对比较落后的农村地区的投入,通过帮助这些学校建设面向学生开放的电子阅览室等形式,利用学校的媒介资源优势,在老师的指导下,集中提高学生对大众媒介特别是网络媒介的利用能力,从而缩小城乡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差距。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十一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媒介素养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为了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的综合素养,学校增设了媒介素养课程。在参与这门课程的过程中,我深刻认识到了媒介素养的重要性,并且收获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在下文中,我将分享我的心得体会。

首先,媒介素养课程使我意识到信息获取的广度和深度。在课堂上,老师教我们如何优雅地使用搜索引擎、如何挖掘互联网上的有效信息。通过实践活动,我学会了筛选信息,找到自己需要的数据,而不被海量信息淹没。这种能力不仅能帮助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高效地解决问题,还能使我们远离虚假信息的困扰。

其次,媒介素养课程培养了我的批判思维能力。在课程中,我们学习了识别和分析新闻报道中的立场和倾向,并学会了理性地思考。通过与同学们开展辩论和讨论,我明白了不同观点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尊重和倾听不同的声音。这种批判思维能力将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就业中发挥重要作用,使我能够客观地看待问题,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第三,媒介素养课程让我了解了媒体的生产过程和商业模式。通过学习案例和实地参观媒体机构,我深入了解了新闻报道的流程和素材收集,以及媒体与广告商之间的关系。这使我对媒体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让我明白了新闻报道中可能存在的利益冲突和偏见。在未来,我将对媒体报道保持警惕,同时也更加理解和尊重媒体的发展需求。

此外,媒介素养课程还培养了我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我们不仅学习到了媒介制作的基础知识,还进行了实战操作,制作了自己的媒体作品。我学会了使用剪辑软件、排版软件等专业工具,以及设计和表达自己的创意。这让我充分发挥了个人的想象力和创意,也提高了我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最后,媒介素养课程加强了我对网络安全的意识和技能。课程中,老师向我们详细介绍了网络黑客常用的攻击方式和防护方法。通过模拟实验和实践操作,我学到了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安全,以及避免网络诈骗和网络攻击。这种网络安全的意识和技能不仅对个人非常重要,也对整个社会的网络环境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的来说,媒介素养课程是我大学学习中的一次重要经历。通过参与这门课程,我不仅掌握了媒介素养的基本概念和技能,还培养了信息获取、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这些能力将在我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媒介素养课程也使我更加了解媒体行业,并提高了对媒体报道的辨别能力。希望将来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够接受媒介素养教育,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共同建设一个价值观正确、信息丰富的社会。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十二

1、媒介接触种类与偏好。

根据统计结果,被访对象接触普遍性最高的三种媒介分别为电视、网络(包括手机等移动终端)和书籍,其中接触电视媒介的占到被访对象的92.6%,网络与书籍分别占到73.8%和73.3%,排在最后的是广播及报刊。在对媒介喜欢程度排序时,偏好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媒介分别为电视、网络与手机,其中51.9%的被访者将网络媒介排在第一位,20.4%和13.0%的受访者分别将电视与手机排在喜欢媒介的第一位。

2、媒介接触时间分配。

被访者中54.0%的农村小学生每天会接触广播媒介,接触时间小于30分钟的占到其中的85.3%;每天接触电视媒介时间大于30分钟的占到电视媒介接触人数的88.3%,大于60分钟的,占到62.0%;书籍的接触时间分布比较均衡;网络媒介接触时长大于30分钟小于120分钟的接触人数,占到媒介接触总人数44.6%,小于30分钟的占到36.4%,大于120分钟的占到19.0%。

3、媒介获取途径现状。

在媒介的获取途径上,家长出资购买与家庭现有资源(广播、电视、网络、手机)成为小学生获取媒介的主要途径,在通过各种媒介获取信息的总人次中分别占到27.4%和30.6%。也就是说家庭作为信息渠道的提供者,为小学生的各种媒介接触渠道做出了58.0%的贡献,而其他的各种渠道分配了剩下的42.0%。

4、对媒介的使用目的与对特定内容的偏好。

在被访对象中,有86.9%的小学生会出于娱乐的目的接触媒介,会抱以学习目的接触媒介的占到总人数的71.6%,同时有20.5%的人会在无聊打发时间的情况下接触媒介。在多种媒介接触需求中,“看影视或动画”占到总人次的41.9%,排在第二位的是“玩游戏”,占到总人次的27.5%,而“阅读”居于最后,仅占总人次的6.1%。在喜欢的影视剧类型中,“动画片”与“喜剧片”位居前两位。在被问及喜欢某个节目的原因时“搞笑”与“放松”分别以31.2%和20.6%排在总人次比例中的前两位。“学习价值”以总人次的9.5%排在末位。

5、对媒介与信源的评价。

在媒介接触种类与内容方面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三个群体分别依次为“同学”、“老师”和“家长”,三者共占到选择总人次的69.4%。在关于“哪种媒介的信息真实可信”的回答中,电视、书籍及报纸三种媒介分别以44.4%、25.9%以及22.2%的首选比例排名前三位,而同时值得注意的现象是,网络占据了剩下7.5%中85%以上的比例,超越广播与杂志成为相较这两大传统媒介更被小学生们信赖的媒介。在信源的依赖度上,排在首位是专家教授,其次为新闻记者,排在第三位的是明星。另有农村1.1%的被访者认为各种信源“都不可靠”。同时被访者中对媒介信息经常性产生怀疑的占被访人数的17.0%,偶尔会怀疑的占到50.8%。

6、对媒介的使用与受其影响情况。

根据调查,经常性使用媒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只占被访对象的7.1%,而41.0%和36.6%的小学生只是偶尔或从来没有有意识使用媒介解决现实问题。在面对媒介信息的自主选择上,26.9%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可以进行自主选择,而更多的被访者则是持不确定的态度。在日常生活中61.4%的被访对象会偶尔模仿媒介中出现的行为或形象,有15.9%的被访者会经常性模仿。虽然分别有34.5%和42.9%的被访者认为媒介对自己的生活“非常有影响”或者“比较有影响”,但在问及是否可以对媒介内容或形式做出评价时,仍有37.3%持否定态度。

1、媒介接触种类与偏好。

在媒介接触种类上受访者总体表现出多元化的趋向―――人均接触媒介种类为4.1种。但在接触各种媒介过程中,受访者的接触意愿与实际接触时长等都表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

(1)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受访者中实际接触人数排在前三位的媒介分别是电视、网络和书籍。电视与书籍等传统媒介在小学生中具有很大的普及性和现实影响力,而同时我们发现小学生对以互联网和数字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新媒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在接触意愿上表现出更强的倾向性。

(2)纸媒与电子媒介。在对新媒介表现出很大热情的同时,被访者中绝大部分人每天都会在电视媒介上耗时半个小时以上―――更多诉诸视听语言和多媒体的媒介形态越来越受到小学生的青睐,而传统的“纸媒”则在接触现实和意愿两方面有被冷落的趋势。

2、媒介使用能力。

(1)信息摄取与媒介使用目的失衡。媒介的“满足与需求”理论认为精彩纷呈的媒介信息就好像摆在受众面前的“自助餐”一样,为受众提供了丰富的美食,受众各取所需,满足不同需求。而我们发现小学生在媒介使用内容与目的上,表现出明显的“挑食”倾向。媒介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休闲娱乐”,而更多的媒介使用可能性被排除在视野之外。只有极少的人次愿意在阅读上花费时间,学生更多是以娱乐性作为媒介及信息接触的标准。

(2)媒介使用过程中缺乏主体性和主动性。在娱乐化倾向的同时,农村小学生在媒介接触中也表现出比较被动。首先,信息流动不均衡。信息更多是从媒体到小学生的单向流动,小学生以被动接收为主,缺乏主体思考和对信息的及时回馈;其次,媒介的使用能力欠缺,主动使用意识薄弱。能够经常性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解决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学生比重极小,更多的学生只是偶尔或从没有有意识地通过媒介解决现实问题。再次,在对信息有意识选择上,虽然有约27%的小学生认为自己可以对接触内容进行自主选择,但我们通过实际接触情况发现,“自主选择”的标准或“外在约束”很大程度上是缺席的。

3、媒介批判能力。

(1)服从与接受的大多数。小学生在媒介接触过程中表现出较强的顺从性,主要体现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特定群体的更多信赖,比如“专家”、“新闻记者”及“明星”―――我们发现他们对“信赖度”的判别与某个群体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有着紧密的关联。另一方面,媒介接触中的从众与议程设置现象。在学生接触什么媒体、什么内容、接触的方式及对信息的态度等方面,对其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同学”,表现出一定的从众性。同时小学生还主要受到“老师”和“家长”等周边群体的影响。媒介设置了“师长”的议程,通过这一途径也间接在一定程度上设置了小学生的议程。而我们认为“议程设置”设置的不仅仅是议题,同时更是对议题的态度或者对议题介入的角度。

(2)少数的绝对性批判与自由成就真理的幻想。我们也庆幸地看到在大多数之外还存在着批判与反思的少数。约百分之一的被访者认为,各类信源“都不可靠”,这一数据映射出被访者强烈的媒介批判意识和批判意愿。但这种批判显然缺乏理性的引导,简单粗疏,绝对地否定一切。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对“最真实可信的媒介”选择,在除电视、书籍及报纸之外的7.5%中,网络占到85%以上的选择比例。我们不仅看到这些少数对传统媒介“把关人”机制的自然反弹,也隐约看到与“观点的自由市场”有着很大相似的“自由成就真理”的幻想―――理性批判同样缺席。

(3)批判能力的欠缺。虽然大多数被访者认为自己可以对媒介形式和内容做出恰当评价,但这显然是一种太过乐观的自我判断。我们可以找到明确的印证:例如,更多的被访者认为自己只是有时或者不知道能否对媒介信息进行自主选择,又如,在信息可靠性的判断上,受访者更多的依赖信源这一因素,忽略了其他因素的影响和自我的思考与判断。批判意识薄弱与非理性,随之而来的必然是批判能力的自我判断失衡与批判能力相对缺失。

三、结语。

对农村小学生媒介素养的关注对于社会的健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媒介素养如果我们能够让年轻一代从小就知道辨别和善用媒介,祛除他们的父辈由于长期媒介行政化背景所养成的“媒介拜物教”,真正使媒介为“我”所用,而不是成为媒介的奴隶,那我们的社会公民就真正成熟起来了。健全的媒介素养势必以更积极主动的姿态提供给主体一个更主动和更开阔的社会空间。伴随着公民主体的成长,也势必将成为社会全面和谐发展的深远动力。我们的研究即在于在呈现小学生媒介接触与媒介素养现状的基础上,为媒介素养教育的推进做出基础性的研究贡献。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十三

媒介素养是指一个人对媒介的理解、运用和创造能力。在当今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媒介素养成为了一项必备的能力。我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积累,逐渐形成了一些心得和体会。

首先,我认识到媒介的多样性和普遍性。媒介不再仅仅是传统的报纸、电视和广播,而是包括了互联网、社交媒体、手机应用等多种形式。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娱乐的过程中,我们都离不开媒介的影响和参与。因此,媒介素养已经成为了我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通过学习和掌握不同媒介的使用方法和特点,我们能更好地适应和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次,媒介素养要求我们具备良好的信息判断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信息时代,我们面临着海量的信息,每天都会被各种信息所包围。因此,我们需要具备辨别信息是否真实、准确和可靠的能力,以免被误导和误解。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怀疑和质疑,不盲从和轻信,要主动去寻找和对比不同的观点和意见,以获取全面和客观的信息。

第三,媒介素养要求我们保持积极的态度和沟通能力。在使用媒介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保持积极的态度,不被消极和负面的信息所左右。同时,我们要学会倾听和表达,要善于与人沟通和交流,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通过良好的沟通能力,我们能更好地理解和分享信息,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第四,媒介素养要求我们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和隐私。随着媒介的便利和普及,我们的个人信息可能会遭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滥用。因此,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加强对隐私的保护意识,不随意泄露个人隐私和敏感信息。同时,我们也要学会适度地利用和管理个人信息,以便更好地享受媒介带来的便利和乐趣。

最后,媒介素养要求我们关注社会和参与公共事务。媒介是社会交流和信息传播的重要工具,也是参与公共事务的重要渠道。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我们可以通过媒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推动社会的进步和改革。同时,也要学会理性、客观和负责任地表达和传播信息,避免不良信息的传播,为社会提供积极向上的力量。

综上所述,媒介素养是当今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我认识到媒介的多样性和普遍性,提高了自己的信息判断力和批判思维能力,保持了积极的态度和良好的沟通能力,加强了对个人信息和隐私的保护,关注社会并参与公共事务。这些都使我更好地适应了现代社会和媒介环境,并为自己的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努力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更好地应对和利用媒介,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媒介素养教育论文篇十四

互联网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为人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是不得不说互联网的发明是一个远超时代的发明,人的发展并没有与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同步。我们看到情绪宣泄取代理性地表达,网上“互撕”、骂架、语言暴力时时可见;个人的好恶取代理性的思考,各种信息真伪难辨,谣言满天飞;人们的思想被网络平台的“投喂”信息牢牢控制……信息时代我们面临各种挑战,诸多挑战中的客观因素需要社会的共同努力,当务之急我们青年人所要做的是反思网络时代我们落后于科技的网风,并改造之。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以适应快速发展的时代。

交流要理性,杜绝语言暴力。

互联网兴起打破了传统媒体知识由精英向大众传播的单一路径,知识的全民免费共享成为可能,人类应该从此将走向高度理性。但是互联网的匿名性,非但没激发人类积极向上,不断求知的正能量,反而释放了人性诸多阴暗的负能量。网风反应人的`“网德”,青年人要从我做起,改造网风,首先学会自律,如果说网上交流有一条万万不能越过的红线,那么这条红线就是语言暴力。网上讨论问题,要允许有不同意见,观点的碰撞有利于社会的进步。但是,讨论交流变成站队骂架,观点的碰撞变成语言暴力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让我们做到表达有责任,自由有担当,言论有边际,让理性的交流取代情感的宣泄。要真正做到理性交流除了具备“网德”之外还要有“网能”,判断力便是一种重要的“网能”。

提高判断力,明辨是非真伪。

“不信谣不传谣”应该是一种网上交流应有的“网德”,但是由于人们分辨不出信息的真伪而难以做到。信谣传谣古已有之是,《穿井得一人》就是《吕氏春秋》中记载的这样一则信谣传谣的小故事,有人打出一口水井后,说“穿井得一人”,认为可以节约一个人的人力,不用再派人去外面的井里打水,外人却理解错了意思,以为是“穿井得到一个活人”,到处传谣言。其实稍有常识者都知道挖井不可能挖出活人,古人云:谣言止于智者。我们要做这样的智者,这样的智者应具备的的能力是判断力,做出判断要尊重常识,懂得常理,注意研究客观实际,再据此以严谨的态度对事情“审”而“辨”之,我们才可以在真伪难辨的信息海洋中畅游。

培养多种兴趣,拒绝信息“投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这和眼中只有利益没有社会责任感的网络平台有关,这些网络平台根据网民的兴趣定向“投喂”,长此以往,导致我们的判断力低下。因此我们时时保持警惕,培养广泛兴趣,这可以让我们避免成为网络平台定向“投喂”的猎物。

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媒体更新日新月异,影响我们的不正网风这里难以尽数,未来还可能出现新的问题,作为未来主人的青年人应该不断改造我们的网风,提升我们的媒介素养,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7587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