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可以促使我们思考,确保我们的工作更加高效、有效地运行。通过引用他人的观点和经验,增加论述的广度和深度。情感表达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不断地练习和探索。
赤壁赋说课稿篇一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是这篇文章的一个教学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的这一要求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
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
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一、关于作者: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教师引导,点拨明确:这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五、结语。
(1)文章具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这节课最精彩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在第二课时分析“苏轼的山水意识”和“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这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教师要保护好学生的积极性,并做好引导,让学生充分回答并控制好课堂进程,因势利导,成就课堂。
赤壁赋说课稿篇二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介绍、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教学过程五个部分来进行说明。
(一)单元教学目标。
必修四第二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1、领会宋词的艺术特点。
2、具体领会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3、初步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词八首》中的一首词。第二单元所选的都是名家名篇,而《念奴娇﹒赤壁怀古》既是苏轼的代表作,又是豪放派词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词八首》中又特意选了婉约派与豪放派两相对照的词篇,我选择这首词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对不同风格的作品有一个比较性的体会,因此本节课在单元学习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对本词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区分两大风格词派的作品以及以后进行诗歌鉴赏的训练。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本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年级平行班与美术班的学生,其语文基础较差。经过上一首词《雨霖铃》的学习,他们对婉约词的特点有了一定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对于豪放词还不太熟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理解两种不同词风的特点,提高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鉴赏—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对比分析法(主要针对教学重点)、合作探讨式教学法(主要针对教学难点)、多媒体演示法(主要用于诵读部分)。
这是一堂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三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诵读法,感受词的语言和意境。
运用对比的思维方法,掌握两种词风的不同特点。
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理解“人生如梦”。
(一)【学习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苏轼的有关知识。
2、把握豪放词的意境及特点。
第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的朗诵水平。
2、通过比较,认识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第三、情感目标。
教育学生正确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困难与挫折,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人在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艺术风格的不同。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人生如梦”。
(二)自主学习。
1、自由诵读课文,结合注释疏通全词。
2、为下面的字词注音:
瑾()纶()巾樯橹()。
酹()垒()华发()。
(三)合作探究。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词一开头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创造了一个的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出场造成声势。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描绘出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乱石壁立,高耸入云,怒涛澎湃,雪浪千迭。先写江岸,后写江水。既正面描写赤壁江山胜景,又勾勒古战场景象,真可谓是有声有色。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过渡。“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四)教师质疑。
1、为什么诗人单单怀念周瑜?
明确:
a、建功年龄。
苏轼四十多岁团练副使虚职。
周瑜二十多岁就被重用。
b、机遇。
苏轼遗憾没有碰到这样的机会。
周瑜碰到了孙权这样的明君。
赤壁之战中主要角色是周瑜。
怀古的'目的是为了抒发感情。
2、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积极还是消极?
明确:“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是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有大彻大悟、超脱尘俗的味道。苏轼在《前赤壁赋》里说:“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里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也许苏轼在想:人生真的犹如一场空梦,辉煌像周瑜那样是一生,郁闷像我苏轼一样也是一生,在滚滚不息的长江面前,在圆缺循环的月亮面前,一切的失意潦倒,迫害挫折,郁闷愁苦又算得了什么呢?“大江东去,浪涛尽千古风流人物”,放得下,才能拿得起,看得开,才能出得来,因此,苏轼才会情不自禁倒一杯酒祭奠江水和月亮。这就是苏轼的生存智慧,这就是苏轼的达观态度,这也就是苏轼的诗意人生。
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这难道算是消极吗?这其实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伤感徒增烦恼,所以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想想人生也就犹如一场梦,“古今将相今何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苦苦去计较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沿线上,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能真正的体会和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如果说这就是“消极”,那么,我想说,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五)课堂小结。
全词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一种心情,这就是词的主旨所在。
(六)当堂检测。
背诵并默写本首词。
赤壁赋说课稿篇三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
从教材编写的结构和目的来看,古代散文单元培养学生解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赤壁赋》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一篇教读课文,它在文言五线方面对本单元的其他篇目有着牵引性的总结作用。无论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还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着典型性。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继续学习和巩固文言知识点。
其次,作为一篇赋,《赤壁赋》既保留了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借鉴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从而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了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这一特点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既可以感受其文辞的优美,又能从作文的角度得到启发——原来同一文体还可以借用其他文体的创作手法。
再次,《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写的。被人毁谤而导致仕途不顺自然会令人情绪低落,但作者低沉却不消沉,反而表现出一种乐观超然的人生态度。这一特点可以从人文品质和情感品质上陶冶学生,使之学会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以上三点也是我从能力、美育、德育三方面拟定的教学目标。
我将本课设计为三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我将和学生一起了解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其人,处理字音、通假字、字意这些基础知识,梳理文意,初步品味本文景、情、理交融的最大的写作特点。
因为没有类似的人生体验,所以在理解作者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时,学生可能有难度,因此我将它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的方法是对文本进行赏析时紧密结合写作背景和作家其人,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诵读式、启发式、比较法。
我将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第三课时
处理古汉语知识。
七、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教学猜想和感悟:(见课件)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有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赤壁赋说课稿篇四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 游 景 乐 (以景动人)
“水月” 歌 情 悲 (以情感人)
问 理 喜 (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赤壁赋说课稿篇五
改写而成,叙述了东吴都督周瑜采用部下黄盖诈降和用火攻的计策,在赤壁以三万兵力打败曹操八十万大军的故事。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这一战役不仅改变了当时双方力量的对比,也为后来的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势奠定了基础。
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为三部分,记叙了战役的经过。第三部分是全文的重点,着重叙述了火攻这一仗是怎样打的。
这篇课文编写的主要意图是使学生了解战事的全过程,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在于知己知彼,利用天时地利,扬长避短;另外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按一定顺序写的表达方法。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赤壁之战中,东吴获胜的根本原因。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使学生了解事件的经过和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引导学生如何从战役的具体过程中了解以弱胜强的原因。
1.教法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适当引导、点拨及必要的归纳、小结和讲解。要求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2.学法
小组合作自学探究,通过读、思、讲、议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是在第一课时理清了文章的顺序及结构和理清前四个自然段课文条理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这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导入新课。让学生了解这节课学习的内容。
第二步:抓住重点认真分析。
1. 指名朗读课文。问:本文的重点部分是第几部分?要求学生概括这部分的意思。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这次战役是用火攻的方法取胜的,那么火攻是分哪几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做了什么?要求学生认真读第五自然段至第十一自然段,概括自然段段意。把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自然段合并。思考“火攻”分几步?意图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3.指名说说自然段段意。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4.出示第五至第十一自然段段意,分组讨论分析归纳合并。小组代表汇报。接着分组朗读火攻这四步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继续讨论,把火攻这四步用小标题或简明的提纲概括出来。然后抽几个小组代表到黑板板书出来。老师再小结。意图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
5.问:火攻的四步,咱们清楚了,但“火攻”之计能得以实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是什么?学生肯定回答的是:东南风。这时要求学生找一找,画一画,读一读。
6.文中为什么多次写东南风?假如没有东南风,会怎样?启发学生开动脑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7.东南风是“火攻”妙计得以圆满实施的关键。那么,周瑜和黄盖根据什么情况制定了“火攻”之计?要求学生找出有关段落读读。在分析。
8.指名按顺序复述火攻的具体步骤,通过复述理清课文写作顺序,从而实施由繁到简、由简到繁,进一步进行语言条理性的训练。
第三步:总结全文,提高认识。
1.集体朗读课文。然后讨论分析:“赤壁之战”中,周瑜为什么能以少胜多?曹操惨败的原因是什么?接着引导学生用三个词语概括出来,即:知己知彼 百战百胜 骄兵必败 指名上台板书出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2.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法和收益?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
自己的见解,互相交流,互相启发,同时也达到了德育渗透的目的。
3.教师总结:“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个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它确实使人从中受益匪浅。我们无论对待什么事情,都要善于分析制定方案,要优中选优,要牢记傲兵必败的道理。让我们永远谦虚,不断进步!
第四步: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摘抄自己喜欢的词句
(一) 写诈降书,施火攻计
知己知彼
(二)满载火药,借东南风
赤壁之战
(三)火船冲曹,大火漫天
骄兵必败
(四) 带兵追杀,曹军大败
我认为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体现文章的重点,使板书真正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的板书主要引导学生来完成,目的是让学生有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学生敢于上台展示自我的勇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赤壁赋说课稿篇六
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的点拨是必要的,但不能以自己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因此,这一堂课,在教法上我采用涵咏法、美读法(体验性默读、多形式朗读等)、讲解法,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归于旷达。
赤壁赋说课稿篇七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一、关于作者: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略)。
赤壁赋说课稿篇八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
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
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一、关于作者: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五、结语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赤壁赋说课稿篇九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
上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最后一课。
从教材编写的结构和目的来看,古代散文单元培养学生解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赤壁赋》有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一篇教读课文,它在文言五线方面对本单元的其他篇目有着牵引性的总结作用。无论是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还是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它都有着典型性。这一特点可以帮助学生继续学习和巩固文言知识点。
其次,作为一篇赋,《赤壁赋》既保留了赋体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又借鉴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从而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方面的束缚,使文章兼具了诗歌的深致情韵和散文的透辟理意。这一特点可以使学生获得美的熏陶。既可以感受其文辞的优美,又能从作文的角度得到启发——原来同一文体还可以借用其他文体的创作手法。
再次,《赤壁赋》是苏轼被贬谪到黄州后写的。被人毁谤而导致仕途不顺自然会令人情绪低落,但作者低沉却不消沉,反而表现出一种乐观超然的人生态度。这一特点可以从人文品质和情感品质上陶冶学生,使之学会在逆境中保持积极平和的心态。
以上三点也是我从能力、美育、德育三方面拟定的教学目标。
我将本课设计为三课时,今天说的是第一课时。本节课我将和学生一起了解了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家其人,处理字音、通假字、字意这些基础知识,梳理文意,初步品味本文景、情、理交融的最大的写作特点。
因为没有类似的人生体验,所以在理解作者在遭受挫折后表现出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时,学生可能有难度,因此我将它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解决的方法是对文本进行赏析时紧密结合写作背景和作家其人,创设情境,帮助理解。
诵读式、启发式、比较法。
我将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根据注解疏通文意。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游景乐(以景动人)。
“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问理喜(以理警人)。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第三课时。
处理古汉语知识。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有错误或不完善之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
谢谢大家!
赤壁赋说课稿篇十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五课《苏轼词两首》中的一首咏史怀古词,是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贬官在黄州游览城外赤鼻矶所作。站在滚滚东流水的长江边,面对雄奇峭拔的赤壁奇景,他想到了古代“风流人物”的功业,想到了老而无成的自己,怀古抒怀,感伤与感奋交织,表达了复杂深刻的人生感受。该词将写景、咏史、怀古融为一体,气势磅礴,格调雄浑,情感旷达,是豪放词的代表作;黄州数年是苏轼思想发生转折的时期,是他不断走向成熟和睿智的时期,故本词也是学生读懂苏轼的一个重要窗口。
高二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品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词人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而此词怀古抒情,苏轼先写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这对于人生阅历不足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本课主要针对“知人论事”进行讲解,期待学生能够充分理解苏轼的旷达和对于历史的思考。
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考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走近苏轼,了解作者成就和豪放词风;掌握鉴赏方法,培养感悟和理解诗歌的能力;能朴素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
2、通过想象还原、关键词品读、求同探异、知人论世等方法理解诗情。
3、感受词人豁达的胸襟,引导学生懂得苏轼“达观”的真正内涵,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重点为:品味作品语言,领会诗歌意境,理解作者感情。教学难点为理解“人生如梦”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朗读法、讨论法、谈话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新课导入
古之文人雅士,每当登高望远,必有所触动;每临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湖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由此而形成了中国古代诗词王国里的一道风景——怀古诗词。宋代文人苏东坡来到黄州的赤壁,不禁触景生情,情难自已,醉书一曲《念奴娇赤壁怀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朗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环节设置以下两个教学活动:1。老师进行配乐朗诵,要求同学们听清生字读音,画出朗读停顿。2。大声朗读本词,思考:本词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在确定朗读方式的同时,有助于理解本词的情感。
(四)拓展延伸
本环节设置为结合苏轼及其他文学家,理解“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的哲学思想。以期同学们能够真正理解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先贤们的身上的闪光点为己用。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习得的内容帮助学生总结本词豪放的语言风格并有感情地朗读本词,引导学生讨论豪放词风的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课的理解,并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基于此,我设计此种作业形式:试比较柳永与苏轼在意象选择和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推荐阅读《苏东坡传》林语堂。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赤壁赋说课稿篇十一
《赤壁赋》是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是《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内散文,但作者却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揣摩文中意蕴深刻的句子。
2、体会景、情、理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带着感情诵读文章,体会本文用语巧妙,极富哲理的语言特点。
2、通过讨论,理解文中对人生意义的议论,揣摩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3、提高鉴赏文章的感悟能力和审美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遇到挫折后体现出来的超脱的人生态度和乐观情怀。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苏轼宇宙观和人生观。
2.学习本文融情于景,融情于事的特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我已经让学生做了充分的预习和初读,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已经能够粗知大意,但还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
1、重视诵读感悟。
[说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2、采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互动的做法。
[说明]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该考虑到教学进行中的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一)、导入:影视导入《三国演义》片头曲。
(二)、苏轼访谈录。
1、走进苏轼。
复习旧知:请学生简介苏轼生平事迹。
2、与苏轼面对面。
(1).苏轼是在什么时间,地点,情境下与我们面对面?当时苏轼的心情如何?
(2).赤壁下的景色如何?置身景致中的泛舟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多媒体出示美景)。
(三)、挖掘苏轼的内心世界。
解读苏轼的内心世界,主要围绕两个问题展开1.客为何而悲?2.苏子是如何解劝他的?
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法和辩论赛来开展教学。
主要问题:(1).作者的好心情是怎样发生变化的?
第二段,由乐。
到悲,营造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承上启下,引出主客对答。(多媒体播放客的吟唱,将学生带入1000年前的赤壁之下,带进苏子悲凉的内心)。
乐:饮酒乐甚,扣舷而歌。
悲:客的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
主要是客的感慨,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今安在哉”上,为了突出像他是诗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空虚”。客通过几番对比,表达了人生短促无常的感慨。
3.第四段,同样面对江月,?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观点的?
苏子批评客的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感情变为喜悦。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4.开展辩论赛。把学生分成三组:正方:万事万物都是变化,反方:万事万物都是永恒的,裁判。
利用辩论赛,减少任务量,加大课堂的容量。这一部分重在提高学生研究分析能力,通过研究性学习,在搜集材料、分析材料上得以锻炼。
4.结尾段感情如何?
客心悦诚服。心情更加喜悦。“喜而笑”“相与枕藉”。
5.如何认识文中的“主”与“客”?
(1).结合背景分析,讨论理解。“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进一步发问“本文的旨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怀”。这是深层次理解文章的关键。明确:阐述了自然界变与不变的哲理,苏轼思想中两种情绪的对抗表达了他矛盾痛苦而又乐观旷达的复杂心情。
(2).进一步发问:“为什么采用这种形式?”引出赋的特点。理解本文“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写法上:“主客问答”“抑客伸主”。形式上:句式对衬整齐,声律和谐押韵。对第二点,通过指导,学生诵读体味。
6.鉴赏本文写景、抒情、议论的紧密结合。
(1)、全文创造出一种情、景、理的融合,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含着人生哲理的艺术境界。第一段重在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奠定了基础。第四段虽然重在说理,却借追述陈迹、感怀历史人物而显示人生与天地“变”也“不变”的哲理。
(2)、结合具体段落,找出写景、抒情、议论的句子和段落以及标志情、景、理三者转换的语句,品味感受。
3.请学生从《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找出与课文中相应的信息点。(用多媒体出示《念奴娇赤壁怀古》)。让学生再次体会苏轼乐观、旷达的胸怀。
比较阅读,深入理解文本的内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的能力。师生互动,互相交流,通过理解探究走进作者的心灵。)。
(四)、评价苏轼。
你赞同苏轼这种面对不幸的态度吗?你怎样看待他的这种人生态度?
(五)、走出苏轼。
三.小结。
四.课后作业。
1、背诵全文2、补写作文第二段(附后)。
板书:苏轼访谈录。
“三悲”:悲物是人非;悲生命短促;悲理想与现实之矛盾。
“二喜”:喜“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喜:可以共享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景(乐—山水之乐)理(乐—达观之乐)。
附作业。
2、根据作文命题,结合你对苏东坡的了解,补写xxxx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第二段,注意文意贯通。
赤壁赋说课稿篇十二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赤壁赋说课稿篇十三
《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它上乘《兰亭集序》后接《游褒禅山记》。这三篇虽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但作者却都不仅仅停留于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上,而是在景物的描述中倾注个人感情和志趣,真正做到了“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满于海”。《赤壁赋》更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苏轼曾写过两篇《赤壁赋》,这篇为《前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1082)七月,这时苏轼谪居黄州已近四年。作者无辜遇害,长期被贬,郁愤之情,实在难免。但他又能坦然处之,以达观的胸怀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不被颓唐厌世的消沉情绪所压倒。他在这篇赋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反映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最终表现了豁达开朗的性格。学习本文,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是本单元学习的一个重点。因此,在《赤壁赋》的教学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1)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写作背景。
(2)过程与方法: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赏析本文“景”、“情”、“理”结合的写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作者历经磨难仍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1)掌握重点词句的意义。
(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
(3)品味精炼优美的语言,体会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理清本文的线索。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对象是高一的学生,前半学期必修一文言文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阅读一定量的浅易文言文,课前可以让学生预习一下,初读全文,并结合注释和课外资料来粗知大意,我们老师只需要在感性的基础上作一些理性的分析和感悟的指导。
[说明]本文是古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年代离今天较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可能有些困难,要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要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感情和哲理,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情部分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情怀。要求学生带着感情来读,以朗读来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说明]在新课标理念中,课堂是个有机融合体。真正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型,课堂结构是复合型的。除了教学步骤等显性模式外,还应该考虑到教学进行中的各种因素的互动协同。通过课堂内的互动合作来形成一条完整的脉络,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确保教学的深度和实效,所以我选择师生共同研讨的教学方式,从互动角度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在文中隐藏的生命情感。
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二月,一日,天刚蒙蒙亮,一群带着四川口音和北方口音的异乡人在一位气宇不凡但又稍显忧郁的中年男子的带领下,悄悄走进小城黄州,在料峭的春寒中,住进了城东南一所叫做定惠院的小院子。这位男子便是在“乌台诗案”中差点丢掉性命的苏轼。经过一个多月的风餐露宿,苏轼一行终于到达了他的贬谪地——黄州,开始了他近四年的黄州生涯。在这四年里,他创作了66首词、200多首诗、3篇赋、170多篇散文,写了280多封书信。豪放派的代表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都作于此时。诗人政治上的不幸,却成了文学上的大幸。历史,便是如此令人费解。
[说明]以苏轼一行抵达黄州导入,引起学生兴趣,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引入课文。
(教师语:“点击过后,朦胧中可见苏轼带着诗人特有的洒脱,刚食了美味的东坡肉,饮了解忧的杜康酒,胡须飘摆,向我们走来。”语言尽量形象,引起学生兴趣。)。
教师展示课件内容为: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1、(虽然)才高八斗。散文: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诗歌: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书法:列“苏黄米蔡”之首。
2、(但是)仕途坎坷。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3、(却仍)豁达开朗。苏堤(工程师)、东坡肉(美食家)、荔枝(贪吃者)、竹子(心高洁)杭州西湖有“苏堤春晓”,苏东坡发明了“东坡肉”,曾自言“日啖荔枝三百颗”,但他更关注精神的需要,曾写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
以上可以佐证苏轼的历经磨难,达观开朗,辅助学生理解作者性情。
一读求识(识音、识字、识文赋)。
见课件(略)。
散文赋也叫文赋,是中唐以后出现的一种文体。文赋兼有诗歌和散文的一些特点,不受骈赋、律赋那些框框的限制,较多地吸收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形成了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文体的典型之作。
二读求品(品词、品句、品写法)。
探究活动:让学生群答“哪些词用的精妙?为什么?”
根据回答,当即总结出若干有代表性的词,师生探究,加以分析。
(备用资料4个)。
1.从“泛”字我们好像看到了小船漂浮在江面上,自由自在的样子。
2.“徘徊”一词用的是拟人手法,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月亮缓缓升起的动态,更重要的是,“徘徊”一词还透露出了作者对月夜美景的眷恋之情。
3.白茫茫的雾气“横”在水面上,是从近处看;月光下水光遥“接”天边,是往远处望。一“横”一“接”,就像中国画的大写意,准确、简洁而又传神地描绘出一个静谧的夜景。
4.从“纵”字我们又好像看到了小船已经放开,毫无拘束地冲向前去;“凌”字又让我们体会小船在波峰浪尖飞快掠过的动态,衬托了愉快的心情。
2、品句。
(注:前期预习已结合课下注释及《详解》,将翻译工作基本完成,在此品句,重在品语言美、意境美以及句子与诗歌主题的关系)。
探究活动:让学生找出觉得优美的句子,并分析这些句子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感情以及议论的关系,各课题组找出自己的代言人,进行发言。
(备用教学资源:四组句子,老师尽力引导学生找出“美”与“蕴”兼具的句子,并最终形成一条“乐——悲——乐”的感情线索。)。
3、品写法(景、情、理的交融)。
学生预习时已借助课下注释和《详解》,初步翻译了文章,现在要琢磨一下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想要表达的道理。理清本文的线索。
(重点:第一、三、四段)。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第一段: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
探究活动。
逐层设疑:第一段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
是什么样的景?
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
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教师点拨:(略)此一乐也。
以第二段(过渡段)铺垫。
第三段:情。
1.歌声和箫声引发了悲情悲意。悲什么呢?悲的内容是什么呢?
2.学生齐读、体会·学生自己看书思考、分类/相互借鉴、争辩、质疑。
3.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
情(悲)无枝可依英雄安在人生无常。
第四段:理(在诵读中理解、品味语言)。
1.他怎样来排遣这种悲苦郁闷之情呢?
盈虚有数物我无尽。
清风明月与子共适。
重点: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明确:
此处,作者的心情由乐转悲。“主”“客”实为一体,分别反映了作者内心的积极和消极的心态。表达了他解决了自己矛盾痛苦,最终乐观旷达的精神状态。
明确: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1、“小崔会客”
假如你是央视主持人小崔,面对风尘仆仆穿越千年时光,来到“小崔会客”现场的苏轼,你能针对本文对苏轼提出哪些问题?根据对本文的理解,假如你是苏轼,你将如何作答?(课题组内确定人选,合作探究后展示成果)。
2、梯级作文。
可以选择a、纯粹写景。
b、写景兼抒情。
c、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
《赤壁赋》为千古名文,自己在授课时不仅想让学生体会东坡飞扬的文采,更想让学生体会其情、其思,通过“三读三求”的环节,一读求“识”、二读求“品”、三读求“悟”,较好的得达到了这一效果。
此外,还有一点感受颇深,对于上佳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创作的过程还是阅读的过程,都需要放飞想象的翅膀,才能思接千载,文心恣肆,化万物于笔墨之间。教师在讲解时,如果能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更好的引发学生联想,整节课会更加有深度,也理应会有惊喜,效果也自会更佳。
赤壁赋说课稿篇十四
1、教材分析:
大凡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情思的文章,语言才能神情飞动,意趣横生,倘若在情和景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抒发哲理意蕴的则更是达到化境的上乘之作。苏轼的《赤壁赋》就是这样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将纯理念的对社会人生的抽象认识通过欣赏风月,凭吊古人的方式来完成,在主客观的契合间发出哲理的意蕴。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它是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六单元中唯一的一篇宋文,其他三篇则是唐文——李密的《陈情表》、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柳宗元的《愚溪诗序》。唐代散文重在意境和情感,而宋代散文则重在情感和理趣。但无论是意境、情感或是理趣,都应该注重对文章语言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探讨理趣。这也就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因此,在对《赤壁赋》教学过程 中应紧紧抓住“鉴赏”二字,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欣赏水平,这也体现了新大纲中要求的“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整体能力的提高,重视积累、感悟和熏陶,重视语文运用能力和语感的培养。”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
2、教学目标 :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3、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4、教学原则:
从诵读——研读、从整体感知——深层评价、从感性——理性的原则。
二、说教法:
1、根据新大纲的要求,中学生应诵读一定量的浅显的文言文,《赤壁赋》是骈散结合的文赋,声韵和美,节奏富于变化,第一课时应运用多媒体的形式让学生多听、多看,同时让学生有感情的反复诵读,重在整体感知,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的思路;第二课时重在研究性的讨论学习,方法是教师设计问题,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写好发言稿,课堂上以交流、讨论的形式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引向更深的层面。
2、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作者和解题:
1、黄州的苏轼:苏轼人生中最无用世机会的三处贬所:黄州、惠州、儋州。赤壁赋的写作正是苏轼遭受人生第一次挫折时。简单的介绍苏轼躬耕东坡、黄州夜醉及两赋一词。有助于学生对欣赏作品时恰当的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
2、解题:
(1)赤壁的有关话题:三国时的赤壁和黄州的赤壁。
(2)赋的特点的演变:骚赋—大赋—小赋—骈赋—律赋—文赋。
二、第一环节:听录音或看多媒体课件,提醒学生注意字音的准确,语句节奏的缓急和节奏的变化。
教师点明五段文字的五次换韵。
词类活用——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式——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第三环节: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
教师点拨: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第四环节: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游景乐(以景动人)。
“水月”歌情悲(以情感人)。
问理喜(以理警人)。
六、第五环节: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第二课时。
本课时围绕上一节课的两个问题展开,以学生发言——讨论——总结的形式,教师适时的引导。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苏轼采取的是一种政治性的退避,“宁固穷以济意,不委屈而累己”,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和心灵安慰的较为现实的途径。无论人生的感叹或政治的忧伤,都在对自然和对山水的爱恋中得到了安息。于是他的山水意识提到了一个远远超出同时代人的高度。从而,自然山水在他的笔下,不再是象魏晋诗人那样只是作为哲理思辩或徒供观赏的客体,而融入苏轼的生活、兴趣、情感中。秋风秋月、平畴旷野,极其普通的景色在这里都充满了生命和情意。而且一种浑化无际、物我两忘的风格在苏轼的笔下流淌出来,这是平凡而不可起企及的美。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结合诗歌单元《归园田居》、《梦游天姥吟留别》,谈谈苏轼、陶渊明、李白对传统人格超越。
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是带性使气的。
李白——安能摧眉要事权贵,使我不开心颜——是深感痛苦的。
苏轼——水逝去而常流,月盈亏而永生——是洒脱旷达的。
五、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缘于诗人痛苦的人生际遇,畅达地看待人生的起起浮浮,是一种豁达的情怀。
六、结语:
(1)文章有赋的情韵,散文的笔调,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和对偶上的束缚,用比较自由的句式构成带韵的散文,兼具诗的情韵和散文的理意,体现了韵文的优美、绵长的特色。
(2)《赤壁赋》清风和明月交织,露珠和水色辉映的幽美景致,都给政治上失意的苏轼带去了莫大的慰藉,于是他用那传神的妙笔,为我们展现了一个诗情画意的境界,他描写了秋夜泛舟大江的情景,抒发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感慨,并以水月为喻,畅达宇宙万事万物变与不变的辨证关系,使惆怅的心情在享受清风明月的快意中得到诗意的消解,表现了一种豁达乐观的襟怀。
七、布置作业 :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赤壁赋说课稿篇十五
赤壁赋是苏轼写的,后人称之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千古名篇。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赤壁赋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下午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赤壁赋》,下面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教学效果和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来说明一下。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基于这一点并根据这一篇文章的特点,设计以下学习方法:
1、通过反复诵读培养韵律感;
2、小组合作,理解文章内容;
3、学生自主探究鉴赏,提高审美情趣。
一、关于作者: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一、评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教师点拨:
现实中的“水月”——柔和之美——欣赏风月(实)。
历史中的“水月”——苍凉之意——凭吊古人(虚)。
哲理中的“水月”——人生须臾——体悟人生(虚)。
二、引申苏轼的山水意识。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三、主客是否为两个人?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思想。
答:主和客其实是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通过学生讨论回答,明确:
主——作为道者的苏轼——(态度)达观——因缘自适,随遇而安。
客——作为儒者的苏轼——(态度)悲观——人生短暂,生命渺小。
四、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
五、结语。
六、布置作业。
(1)将文中的第一节改写成一段散文化的抒情文字。
(2)比较《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的异同。
五、说教学效果。
七、说板书设计(略)。
赤壁赋说课稿篇十六
《赤壁赋》是人民教育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三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不仅描绘了美丽的山川风光,还融入了风景,将作者的个人情感和兴趣融入到写作中。《赤壁赋》是一篇抒情推理的文章。本文描述了月夜的美景和划船、喝酒、写诗的舒适心情。然后,通过极度悲伤的萧声,主客之间引起了一个问答。他们讨论了变化与永恒的辩证哲学,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
学生是汉语学习的主人。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教学的基础和起点。一年级学生的汉语知识有一定的积累,但本文的学习对他们来说仍然很困难。特别是,很难理解文章中对变化与永恒辩证哲学的理解。在这个阶段,学生在文言文词汇方面有一定的积累,但单独处理文章仍然很困难,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文章。
因此,基于教材和学习情况,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感性地阅读课文,解决生词,学习文言词汇。
2.通过独立阅读、讨论、交流等过程,体验作者和客人的情感变化。
3.体验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所解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
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理解课文内容,从中体会主人公情感变化为我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感受文章阐释的“变化与永恒”的真理为我本堂课的教学难点。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朗读法和小组讨论法。
那么接下来我将着重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一)导入新课。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获取新知识。我的导入将会设置情境,播放王菲的《清风徐来》,这首歌中有一句歌词——“清风徐来,水波不兴”,问一问同学们这句话的出处,由此引入课题《赤壁赋》,带领同学们一起看看这句话背后蕴含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并顺势板书课题。
(二)初步感知。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我会让同学们首先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出不认识的生字词和难以理解的文言词汇,然后讲解文章中的文言词汇。在解决了字词的困难后,我将从指导诵读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我会让他们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一下文章内容,理解课文大意,进而可以提问学生: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的设置,完全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听和读,理清文章脉络,消化重点词句,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旨。
(三)深入研读。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与学的过程就是面对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些问题可能是不被了解的现象,可能是前后认知的矛盾,还可能是需要挑战的困境。为此,在这一环节,我将用多媒体展示出这样几个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将课堂放手给学生,同桌探讨,课文的第一段交代了哪些内容?这个问题的设置,能够培养学生把握重要词句以及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为后文的叙事抒情做下铺垫。
接下来是对课文更为细致地品读,主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阅读第二自然段,找出重点字词句,小组内说一说作者描写了什么样的歌声和萧声,这样描写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通过学生小组间探讨,得出,第二段通过“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这句话,描写了一幅这样的画面:有会吹箫的客人,配着节奏为歌声伴和,洞箫的声音呜呜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倾诉,余音在江上回荡,像细丝一样连续不断。能使深谷中的蛟龙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妇为之饮泣。这句话是对萧声的详细描写,写出了萧声的呜咽,哀怨。为下文提出疑问,做出回答奠定了情感基础。
接下来针对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我会提出问题,首先请同学们根据全文,说说哪些段落阐释了文章哲理?又阐述了怎样的文章哲理?学生通过阅读可以得出:三四两段阐述了文章哲理,写主客问答,第三段写了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生观。第四段是苏轼针对客关于“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自己的见解,以宽慰对方,表现了苏轼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基于此,我紧接着让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在文中有着怎样的变化?学生通过对于课文的学习可以总结得出:作者最开始游玩赤壁有着月夜泛舟的的舒畅;进而由萧声怀古伤今,突现悲郁之情;最后通过与客人的对话,明白了变化与永恒的哲理,再次展现了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到此,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已基本完成。
(四)巩固提高。
在此环节主要通过开放式的问题来深入对文章的理解以及实现对人文性的实践。通过同学们对课文主旨及作者的人生态度的理解,可以让同学们结合生活经验来谈一谈自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理解不同进行回答。
(五)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是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我会结合学生所谈感受,再次总结本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本文的主旨情感。
课后作业是教与学的交汇点,是与课堂学习内容的对话。我希望通过作业的布置,强化学生对本文的理解,并能够为下节课的学习做下铺垫。
基于此,我会让同学们能够将本篇课文写成一篇小散文,再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赤壁赋说课稿篇十七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赤壁赋说课稿篇十八
鉴于以上的教材分析,确立如下的三个教学目标:
(1)“以文为赋”——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
(2)“以意逆志”——感知作品言外的情感理趣。
(3)“知人论世”——了解诗人儒道兼济的思想。
根据教学目标,确定以下教学重点:
(1)欣赏分析文中的“水月”意象。
(2)体悟主客问答中的哲理内涵。
这篇课文教学课时设计为两课时。
一、关于作者:
之后请四位学生分别朗读,其余同学予以纠正,教师予以点评。
三、根据注解分小组讨论疏通文意之后,学生质疑答疑,教师引导总结,提示重要知识点,举例: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舞幽壑之潜蛟。
意动用法:侣鱼虾而友麋鹿。
名词作动词: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客有吹洞箫者。
宾语前置:何为其然也。
四、理清文章的思路,学生默读后思考回答。
教师点拨:
第一节——月夜泛舟的陶醉。
第二节——悲凉箫声的伤感。
第三节——人生失意的悲情。
第四节——随缘而安的态度。
第五节——忘情尘世的洒脱。
五、通过以上的分析,再让学生齐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的语言,探讨景、情、理的关系。
教师板书: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以理警人。
六、作业:安排下节课的讨论话题。
(1)欣赏文中的“水月”的意象,并谈谈古人的山水意识。
(2)分析主客的形象,体悟主客问答中的理性思想。
赤壁赋说课稿篇十九
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中的《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
一、说教材地位和作用。
《赤壁赋》是必修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和《听听那冷雨》《再别康桥》共同构成了“山水神韵”这一模块。
《赤壁赋》是一篇独具特色的“以文为赋”的上乘之作,它兼具南北朝骈赋和唐宋古文的双重特点,文质兼美,情理并茂。正如余秋雨先生在《苏东坡突围》中说,《赤壁赋》乃中国文人的通用电码,是一篇难得、有味的经典美文。
而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都渴望长大,但在人生道路中总会有挫败感,难以释怀,心中充满了迷茫。学习苏轼面对挫折的那种坦然、达观的态度,将对学生起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启发意义。以《赤壁赋》为载体,可培养学生的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帮助他们快速成长为品性之人。因此其作用与地位十分重要的。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整体把握文本内容以及了解赋的相关知识。
(2)反复体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学习骈散结合的语言特点;知人论世,深入理解文中包含的复杂感情和深刻内涵。
(3)了解苏轼的思想,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三、说重点难点。
《赤壁赋》是意境、情感和理趣完美结合的典范,在准确把握文言现象,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还应该注重对文章的鉴赏,即揣摩意境,感悟情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探讨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
五、说学法。
我设计了朗读法、欣赏法、讨论法、总结法等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品析作品的语言,体会优美意境,探究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达到鉴赏抒情的散文的目标。依据是新课标在必修课“阅读与鉴赏”方面,建议“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
1.导入。
散文家余秋雨说:“中国文化的真实步履落在了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因为文人墨客往往会在跋涉千山万水时,感慨历史人生。大文豪苏轼似乎对赤壁情有独钟,在贬谪黄州期间两次登临便写下了“两赋一词”。“创作就是倾诉,阅读就是倾听”,让我们通过美读和感悟来聆听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所寄托的心声。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好的导入,能营造良好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浓厚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使之不由自主地进入课文情境。
2.基础落实(10分钟)。
结合上节预习学案,展示成果。教师作评。由于是文言,基础知识不可忽视。
3.自读课文,理清思路。学生用关键词概括,展示。(重点)(15分钟)。
月夜泛舟——呜咽箫声——客诉悲情——水月做比——醉卧舟中。
然后,在此基础上,继续读课文,揣摩词人情感变化。方法点拨:抓关键词,关键句。
如:第一段写景,感受“浩浩……”。二段关键词“乐甚”写出夜晚泛舟之乐。第三段“愀然”写出听萧之悲。
4.深入思考:作者如何将景、情、理紧密结合?(难点)(20分钟)。
小组合作讨论,代表发言。点拨:由景而生乐情,乐极而生悲,由悲而生理。最后豁达胸襟的展示,正是苏轼在厄运中努力坚持人生理想和生活信念的艰苦思想斗争的缩影。周国平说:“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
再此基础,顺水推舟。设计问题:如何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依据:让学生更深刻理解全文,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畅所欲言,此环节鼓励学生大胆发言,但须言之成理,有据可依,节尽量避免消极、积极的无谓争论,教师作结。
七.结束。
板书设计:
赤壁赋。
苏轼。
月夜泛舟泛舟之乐。
呜咽箫声箫声之悲。
客诉悲情失意之苦。
水月做比随缘而安。
醉卧舟中归于旷达。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790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