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锦溪古镇导游图(1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3-08 07:35:22
2023年锦溪古镇导游图(14篇)
时间:2023-03-08 07:35:22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一

恼一扫而空!

锦溪古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距离著名的周庄仅8公里,被誉为苏南的“四颗明珠”之一,因一条美似流霞的小河“锦溪”贯穿全镇、支流如网而得名。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为“睡梦中的少女”,已故大师刘海粟赞誉她是“江南之最”,冯英子则称她“淡

抹浓妆总相宜”。

第一站:水巷古桥烟雨梦

锦溪的生命是水做的,锦溪最引人入胜的也是湖光水色。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锦溪全镇共有大小湖泊16个,河道238条。细水蜿蜒,静默地流过镇上人家的窗前;水巷两边的绿树,在风中轻摆枝柳,映衬着座座灰白古石桥,加上远近的石驳、河埠、青瓦、红柱、“美人靠”,就像进入画境一般。

古诗说: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锦溪桥梁的密度之高,也属国内少见,“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便是锦溪古镇的特色。一平方公里的老镇上分布着三十六座桥,从唐朝的红木桥,到宋时的里和桥、太平桥以及明清的天水桥、普庆桥、十眼桥唐宋元明清,从

古到今,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细,历历在目。

沿着古桥散步,静听游船飘出的江南丝竹,流连两岸的枕河人家,在那一刹那,一切的一切都一如几百年前的世界,瞬间如梦

第二站:莲池禅院祭香魂

锦溪在南宋孝宗之后的八个多世纪里一直被称为“陈墓”,是因为南宋时孝宋皇帝赵玮为怀念金兵入侵时救过其命的陈妃,在此筑有莲池禅院而得名。如今皇妃香消玉殒之地早已无迹可寻,而这座皇帝钦赐的禅院却成了江南一带很有名气的佛门胜地。

莲池禅院静卧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院里的古莲池内萦绕着满湖的荷香,荷叶残枝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现代水墨画。禅院前有座三层楼的文昌阁,旧时文人雅士喜欢在此切磋文才。由于锦溪地方崇尚读书,出了不少科学家和文学家,所以文昌阁一直被认为是文运昌盛的象征。整个禅院散发着醇醇的古韵,被誉为冠盖昆南的“世外桃源”。

第三站:民俗藏馆话传奇

锦溪水之美,桥之多,街之奇,巷之幽,园之静,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以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类民间收藏品博物馆、艺术馆,更有探不尽的珍稀瑰宝,听不完的美丽传说。

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各类民间藏馆景点更赋予了古镇新的文化内涵。“中国第一古砖瓦博物馆”,唐志云的“金石人家”书画篆刻艺术馆,陆家衡及其父之“柿园”书法碑贴艺术陈列馆,苏州陶都宜兴的“紫砂博物馆”,以及徐州古钱币收藏家黄风子先生开设的“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已故工艺美术大师刘海粟老先生的关站弟子——我国著名青年画家张省先生的“张省美术馆”、“中国根雕博物馆”、“中华奇石珍品馆”等,藏馆中藏品种类丰富、品位高、内涵深。这些民间收藏博物馆的相继开设,极大地提升着锦溪旅游的文化品位,使锦溪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二

如果说江南的许多古镇虽山美水美,但却因商业化而沾染了大都市的喧嚣,那么江南的锦溪小镇绝对是清心寡者的最好去处了。与其它江南古镇不同,锦溪氤氲的水气里保持着它宁静的面容。最理想的方式是找个客栈歇脚,然后不管不顾地住上个十天半个月,迎着清凉的风,听船上大娘悠远辽阔的歌声,尽情享受古镇淳淳的古韵和水乡的清凉,让数月来的疲惫和烦

恼一扫而空!

锦溪古镇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距离著名的周庄仅8公里,被誉为苏南的“四颗明珠”之一,因一条美似流霞的小河“锦溪”贯穿全镇、支流如网而得名。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为“睡梦中的少女”,已故大师刘海粟赞誉她是“江南之最”,冯英子则称她“淡

抹浓妆总相宜”。

第一站:水巷古桥烟雨梦

锦溪的生命是水做的,锦溪最引人入胜的也是湖光水色。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锦溪全镇共有大小湖泊16个,河道238条。细水蜿蜒,静默地流过镇上人家的窗前;水巷两边的绿树,在风中轻摆枝柳,映衬着座座灰白古石桥,加上远近的石驳、河埠、青瓦、红柱、“美人靠”,就像进入画境一般。

古诗说:故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锦溪桥梁的密度之高,也属国内少见,“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便是锦溪古镇的特色。一平方公里的老镇上分布着三十六座桥,从唐朝的红木桥,到宋时的里和桥、太平桥以及明清的天水桥、普庆桥、十眼桥唐宋元明清,从

古到今,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细,历历在目。

沿着古桥散步,静听游船飘出的江南丝竹,流连两岸的枕河人家,在那一刹那,一切的一切都一如几百年前的世界,瞬间如梦

第二站:莲池禅院祭香魂

锦溪在南宋孝宗之后的八个多世纪里一直被称为“陈墓”,是因为南宋时孝宋皇帝赵玮为怀念金兵入侵时救过其命的陈妃,在此筑有莲池禅院而得名。如今皇妃香消玉殒之地早已无迹可寻,而这座皇帝钦赐的禅院却成了江南一带很有名气的佛门胜地。

莲池禅院静卧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院里的古莲池内萦绕着满湖的荷香,荷叶残枝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幅现代水墨画。禅院前有座三层楼的文昌阁,旧时文人雅士喜欢在此切磋文才。由于锦溪地方崇尚读书,出了不少科学家和文学家,所以文昌阁一直被认为是文运昌盛的象征。整个禅院散发着醇醇的古韵,被誉为冠盖昆南的“世外桃源”。

第三站:民俗藏馆话传奇

锦溪水之美,桥之多,街之奇,巷之幽,园之静,不临其境,难言其妙。以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代表的各类民间收藏品博物馆、艺术馆,更有探不尽的珍稀瑰宝,听不完的美丽传说。

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美景吸引着无数游客,各类民间藏馆景点更赋予了古镇新的文化内涵。“中国第一古砖瓦博物馆”,唐志云的“金石人家”书画篆刻艺术馆,陆家衡及其父之“柿园”书法碑贴艺术陈列馆,苏州陶都宜兴的“紫砂博物馆”,以及徐州古钱币收藏家黄风子先生开设的“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已故工艺美术大师刘海粟老先生的关站弟子——我国著名青年画家张省先生的“张省美术馆”、“中国根雕博物馆”、“中华奇石珍品馆”等,藏馆中藏品种类丰富、品位高、内涵深。这些民间收藏博物馆的相继开设,极大地提升着锦溪旅游的文化品位,使锦溪成为名符其实的“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三

锦溪成名已有二千多年,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山水,恋不忍离,死后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800余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古名。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江南水乡风貌,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中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使淀山湖畔的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锦溪简介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隅,距古镇周庄8公里。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8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如今,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仍然以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都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亦自古为文人骚客荟翠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特别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顶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近年来,锦溪古镇又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今天,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钱币珍藏馆”、“张省美术馆”、“根雕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今天,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而且锦溪镇党委、政府又将古镇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

远在新石器时代,锦溪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辅助光武帝刘秀战胜王莽的历史名将“马援”曾在此训马练兵;三国时期的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于斯;东晋安帝义熙年间的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又因不愿为官而长年隐居此间;志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孝宗帝赵睿携宠妃陈妃途经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逝,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亦将锦溪改名陈墓长达840年。

部分景点

天水桥

俗称北观音桥,南北走向跨于油车港上,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20xx年),由郭子敬出资建造,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除桥拱为青石质地外,其余由花岗石构成。桥长17.2米、宽2.7米、净跨6米、矢高3.1米。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弯满月,怡静淡雅,如诗如画。桥的东西两侧分别刻有两联:“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原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通神道院

通神道院原名“天庆观”,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历代曾扩建,今存东岳殿及山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通神道院原属长洲县地界,与昆山县福城圩的莲池禅院一溪相隔,南北遥峙。南宋时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时增建正山门,至明清时已有中岳殿、雷神殿、关帝殿、玉皇殿、文昌阁、斗姥阁等建筑,造型与规模均与苏州“玄妙观”相同。

普庆桥

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 “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20xx年12月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里和桥

此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建于南宋,坐落在古莲池西侧的三图河上,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如今的南塘桥沧桑斑驳,桥畔民居临水而筑,吊脚阁楼,粉墙蠡窗,古韵犹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赞叹。桥东亲水廊棚内则听朱椅间陈,游客疲累,假此小憩,静听河中游船上飘出的江南丝竹,真亦有宠辱皆忘之乐。桥畔有宋井一口,风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剪剪石栏春。辘轳声里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

十眼长桥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桥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架于坟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桥长52米、宽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桥有九柱十孔,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建国后,几经修缮,现保存良好。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位于锦溪镇南首五保湖畔,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5111m2,建筑总面积1400m2。乾隆《陈墓镇志》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

莲池禅院为一座朝背庙宇,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等处。寺外筑长堤开巨沼,又改名为“阿律寺”。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为风阵所毁。客堂、山门片瓦无存。僧人及乡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门。顺治十六年主持道忞应诏入都,被圣上赐号为“弘觉禅师”。

文星阁

文星阁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古莲池畔。始建于明朝,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历史上曾几经修葺。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移建后的文昌阁,高15.6米,四面三层,登浮屠状。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

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在锦溪镇南五保湖中。宋隆兴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携眷南迁临安,途中陈妃病殁,立水冢而葬。1992年重修。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姑苏志》云陈妃为宋光宗之妃,《昆县志》云陈妃为宋孝宗之妃,而乾隆《陈墓镇志》则认为:“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

陈妃水葬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构建了莲池禅院,并命僧守之。锦溪因此更名为“陈墓”,有明代文徴明诗为证: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

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

“陈墓”之名沿用了将近820xx年。

古董馆

古董馆系苏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陈列馆。薛仁生,号苦胆老人,绿缘堂堂主。原籍无锡,世居苏州。青年时代薛先生即投身于收藏事业,半个世纪来,积聚各类古玩藏器3000余件。仅自春秋战国至今2520xx年间的历代水盂精品就达800件。

鸳鸯滩

天成奇峡自然环境特别好,是鸳鸯越冬的地方,每年秋季后,溪流中能看到成群的鸳鸯,而平时只能看到一两对。

水上一线天

是锦溪漂流最精华的地段,两岸赤壁高耸,岩生白像,佳境天成。概括起来为:谷幽、水秀、滩险、峡奇四大特点,可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堪称华东第一奇峡。“处处听说都第一,难得此地不过及,人行峭壁夹缝里,脑想奇妙心在提”。

海归石

传是一只已经修炼成仙的千年海龟从龙宫里爬上来准备到“圆石寨”朝拜“福、禄、寿”三仙,经过这儿,发现这儿景色很美,便再也不想走了,三仙为了成全它,便将它点化在这,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道千年奇观。

观音潭

原本帮观音娘娘看守甘露瓶的有一只可爱的小白鼠,有一次来锦溪水畔玩耍时,被一条毒蛇咬到了,是我们本地的一位农夫救了它,为此它一直感恩在心。有一年,这儿大旱,整年无雨,眼看粮食颗粒无收,小白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挽救这儿的老百姓,它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地把观音娘娘的甘露水倒在了锦溪两岸。据说这就是当年甘露水倒下来的地方。

赏桥观石

锦溪以“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著称,位于苏沪交界处,东南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古桥36座,密度远远超过了水城苏州的桥梁密度。这些建造于明清时期的桥梁,历经岁月风霜,依然保存完整。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巧细致。一座又一座苍颜斑驳、风格各异的古桥梁,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成为古桥镇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36座桥中,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们是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明代永乐5年由郭子敬捐资修建。历经600多年的风霜雪雨,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抬眼望去,恬静幽雅,古意盎然。天水桥连同其他古桥一同构筑着锦溪镇的古朴与典雅。

在锦溪的砖瓦博物馆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是中国建材的一大组成部分。它安放在瓦楞下面,兼有护檐和装饰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瓦片。安放时弧型朝上的,称为滴水;安放时弧形朝下的,称为檐头。这块灰色的长方形(形似城砖)砖用136道工序、在窑中烧了120天、然后又在桐油中浸泡了100天,取出后还要进行风干。轻轻叩之,声音清脆。抚摸上去,坚实而滑润。江南的锦溪与周庄同属昆山市,它的水巷街市、它的躬身石桥、它的水边人家都是周庄所具有的,所以人称“第二个周庄”。

中国博物馆之乡

锦溪被称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首创国内唯一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先后推出华东第一古董博物馆、中国陶都紫砂博物馆、中华历代钱币珍藏馆、东俊根雕艺术馆、华夏奇石馆、华夏天文馆等民间博物馆,“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柿园”书法碑帖艺术陈列馆、张省美术馆和锦溪杰出人物馆。昆山锦溪以千年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古镇、古桥、古河为依托精心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已经拥有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华东第一古董馆等13家博物馆。其中,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锦溪首创,中国一绝,馆内藏品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等14大件,2300多件展品揽括了从秦砖汉瓦民国时期的各种建筑砖瓦和构件,应有尽有,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建筑史长卷。

入得馆内,各式各样的砖瓦便映入眼帘,有巴掌大的窗花砖、有千年不毁的墓砖,还有经烧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砖等等,每一件都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其中,十分罕见的“琴砖”使游客产生了很浓的兴趣,据介绍,“琴砖”在西汉时原本是用来建筑墓室的,到了明清时期,才用它来搁置古琴,由于砖是空心的,轻轻扣之,磐然有声,可以使琴声产生共鸣,使琴声更加悠扬动听,故称之为“琴砖”。

除了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使中国建材得以扩大组成部分。此外,华东第一古董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等,个个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展馆,不但为锦溪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独特景观,也无形中为古镇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四

锦溪位于江西上饶玉山县里的怀玉山,又叫花大门,今天是上饶晚报创刊二十周年,我们踏上了去锦溪的路。

一路上我看着窗外,一座座大山像赶集一样向后走去,大树也不自在,一阵风吹过,树儿与花儿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我与小严姐姐在车上有说有笑,好不自在,最后我们以锦溪乡人的腰鼓舞和铜锣声开始了这段旅程。

到了锦溪,陈文武老师领我们来到古屋,我一眼望去就被屋顶上的花纹轮廓给吸引了,虽然那是雕的,但雕得浒浒如生呀!它是多么的精致!我从这儿中可以看出清代人民用刻刀一笔一画认认真真的雕,雕出成果可相貌非凡,有龙,有凤,可以看出是一块祥和的象征。我特别喜欢这个儿。我们浏览完古屋后,走出屋子,但我心里还是依依不舍得跟古屋吿别。

我们又去了陈文武研究所,我们赏析了许多陈文武老师的作品,还将举行历史文化名村推介座谈会及“红许书屋”揭拍仪式这个大行的活动,我很荣幸。接着又来到了古塔——锦溪古塔。锦溪古塔位于锦溪村西北面鸡公山上巍巍壮观,是村里的风水塔,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塔身七层六面,由青砖切成高达16米,各屋塔围柱有飞檐,每屋都一扇朝南开的门,塔内空心,一直通向塔顶。整个古塔古朴别致,庄重典雅,观之山我然,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水古塔的风格神韵,一条山间溪水蜿蜓穿村而过,夹岸山溪景锦绣,其山溪名之几“锦溪。古塔久经风雨侵蚀,塔身多处出现垮塌,刑成多处缺囗,近年,村民认识到古塔昰锦村的化标志越来越认识到了它对建设文明新村的文化价值都自觉地保护岀并多方奔走,筹措资金维护古塔,村民保护古塔的行为,引起了玉山的昰政府的高度重视。

到了晚上我们走进了古屋,里面有许多的好酒好菜,我们今晩在这儿度过一个美餐时刻,我看到里面有人圢麻芝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十分朴素,有一种乡村风味,我爱这的美景,更爱这的美食,更更爱这活动。

今天我很高兴,我参加了明代溪古塔、锦溪河、清代古戏台、古民居等,我永远也忘记不了这次旅程!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五

对于江南古镇,我是百去不厌的,也许那粉墙黛瓦的简洁与古朴,那小桥流水的诗意与悠然,正合了我性情中的几分宁静、几分怀旧、几分浪漫。在江南,古镇是一抓一大把的。从最早因为陈逸飞火起来的周庄,到鲁迅笔下的绍兴,再到近几年名声大噪的西塘、乌镇、同里、甪直、南浔、千灯、枫泾、木渎、朱家角……

其实,在江南水乡至今仍保留有许许多多的古朴秀美、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水乡古镇,有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这些小镇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的只是那些往来的小船和小桥下恍惚斑驳的人影,锦溪就是这样一个古镇。沈从文曾把锦溪喻为睡梦中的少女。锦溪镇志上记: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水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于是遥想:锦溪一定是手拿丝绣团扇,躲在深闺中的江南女子模样吧?那我一定要去看看她了!未进镇里,我先被那一池湖光波影所吸引。长廊卧波,初秋的锦溪整个的睡在水之上。

傍晚时分,微风、夕阳静静地点染锦溪的青瓦白墙,游客在静静地离开,而锦溪的人们还是悠闲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来的游人只是路过他们家门前的过客,或许也是他们眼里的一道风景线。

千年后的今天,湖中层层涟漪在秋阳映照下闪烁着万道耀眼金光,水冢边植有苍松翠柏,小岛上的水冢、小亭、石牌坊一派流光溢彩。当我们划船行驶到这座小小岛旁时,能做的除了欣赏水冢畔的霞光云影外,也不过是为这个故事徒添些感叹罢了。在廊棚里走走,在美人靠上歇歇,我悄悄地驻足,静静地回眸。我不想惊动了这位宁静的少女,让她永远在睡梦中吧——永远温婉美好!有一个柔美的地方叫锦溪,这条包孕在江南水乡五湖三荡间的河流,历来就有“金波玉浪”的美誉:夹岸桃李纷披,花叶尽洒河面;晨辉夕照之中,满溪跃金,灿若锦带。这就是“锦溪”名字的由来。

古老的溪流驮起了一座古老的锦溪镇。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枕河而居,与水为邻,亲密无间。街道依水而筑,房屋临水而建,桥梁越水而过;正是“春风拂指柳依依,无数莺声燕语时。红杏碧桃花烂漫,长堤曲巷水流漓,此景欲描描未尽,一溪烟雨当迷离。古老的石桥是锦溪最美的点缀,我们的小舟不时从桥洞下穿过。这些被长长地驳岸拥抱的古桥,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雨的古桥,串起锦溪像一幅长长的、淡彩的水墨画卷,在我们眼前延展开来,美好而令人敬重。

下得船来,沿着河岸在石板路上漫步,感受悠然散淡的古镇风情。沿河而筑的房屋虽然上了年纪,因为有人居住,并没有显得特别陈旧。清清的绿水穿镇而过,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亮晶晶的水倒映着绿树和古桥,倒映着临街的老屋和山墙。小巷深处,市声渐渐远了,秋风渐渐凉了,我徜徉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中,独自享受着内心的怡然。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六

对于江南古镇,我是百去不厌的,也许那粉墙黛瓦的简洁与古朴,那小桥流水的诗意与悠然,正合了我性情中的几分宁静、几分怀旧、几分浪漫。在江南,古镇是一抓一大把的。从最早因为陈逸飞火起来的周庄,到鲁迅笔下的绍兴,再到近几年名声大噪的西塘、乌镇、同里、甪直、南浔、千灯、枫泾、木渎、朱家角……

其实,在江南水乡至今仍保留有许许多多的古朴秀美、乡土气息极为浓郁的水乡古镇,有如“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美少女。这些小镇同样是小桥流水人家,却没有摩肩接踵的游人和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有的只是那些往来的小船和小桥下恍惚斑驳的人影,锦溪就是这样一个古镇。沈从文曾把锦溪喻为睡梦中的少女。锦溪镇志上记: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水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故名锦溪。于是遥想:锦溪一定是手拿丝绣团扇,躲在深闺中的江南女子模样吧?那我一定要去看看她了!未进镇里,我先被那一池湖光波影所吸引。长廊卧波,初秋的锦溪整个的睡在水之上。

傍晚时分,微风、夕阳静静地点染锦溪的青瓦白墙,游客在静静地离开,而锦溪的人们还是悠闲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外来的游人只是路过他们家门前的过客,或许也是他们眼里的一道风景线。

千年后的今天,湖中层层涟漪在秋阳映照下闪烁着万道耀眼金光,水冢边植有苍松翠柏,小岛上的水冢、小亭、石牌坊一派流光溢彩。当我们划船行驶到这座小小岛旁时,能做的除了欣赏水冢畔的霞光云影外,也不过是为这个故事徒添些感叹罢了。在廊棚里走走,在美人靠上歇歇,我悄悄地驻足,静静地回眸。我不想惊动了这位宁静的少女,让她永远在睡梦中吧——永远温婉美好!有一个柔美的地方叫锦溪,这条包孕在江南水乡五湖三荡间的河流,历来就有“金波玉浪”的美誉:夹岸桃李纷披,花叶尽洒河面;晨辉夕照之中,满溪跃金,灿若锦带。这就是“锦溪”名字的由来。

古老的溪流驮起了一座古老的锦溪镇。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枕河而居,与水为邻,亲密无间。街道依水而筑,房屋临水而建,桥梁越水而过;正是“春风拂指柳依依,无数莺声燕语时。红杏碧桃花烂漫,长堤曲巷水流漓,此景欲描描未尽,一溪烟雨当迷离。古老的石桥是锦溪最美的点缀,我们的小舟不时从桥洞下穿过。这些被长长地驳岸拥抱的古桥,这些经历了岁月风雨的古桥,串起锦溪像一幅长长的、淡彩的水墨画卷,在我们眼前延展开来,美好而令人敬重。

下得船来,沿着河岸在石板路上漫步,感受悠然散淡的古镇风情。沿河而筑的房屋虽然上了年纪,因为有人居住,并没有显得特别陈旧。清清的绿水穿镇而过,不管你走到哪里,都能看到亮晶晶的水倒映着绿树和古桥,倒映着临街的老屋和山墙。小巷深处,市声渐渐远了,秋风渐渐凉了,我徜徉在这份难得的宁静中,独自享受着内心的怡然。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七

锦溪成名已有二千多年,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山水,恋不忍离,死后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800余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古名。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江南水乡风貌,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中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使淀山湖畔的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锦溪简介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隅,距古镇周庄8公里。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8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如今,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仍然以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都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亦自古为文人骚客荟翠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特别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顶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近年来,锦溪古镇又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今天,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钱币珍藏馆”、“张省美术馆”、“根雕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今天,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而且锦溪镇党委、政府又将古镇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

远在新石器时代,锦溪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辅助光武帝刘秀战胜王莽的历史名将“马援”曾在此训马练兵;三国时期的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于斯;东晋安帝义熙年间的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又因不愿为官而长年隐居此间;志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孝宗帝赵睿携宠妃陈妃途经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逝,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亦将锦溪改名陈墓长达840年。

部分景点

天水桥

俗称北观音桥,南北走向跨于油车港上,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20xx年),由郭子敬出资建造,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除桥拱为青石质地外,其余由花岗石构成。桥长17.2米、宽2.7米、净跨6米、矢高3.1米。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弯满月,怡静淡雅,如诗如画。桥的东西两侧分别刻有两联:“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原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通神道院

通神道院原名“天庆观”,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历代曾扩建,今存东岳殿及山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通神道院原属长洲县地界,与昆山县福城圩的莲池禅院一溪相隔,南北遥峙。南宋时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时增建正山门,至明清时已有中岳殿、雷神殿、关帝殿、玉皇殿、文昌阁、斗姥阁等建筑,造型与规模均与苏州“玄妙观”相同。

普庆桥

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 “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20xx年12月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里和桥

此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建于南宋,坐落在古莲池西侧的三图河上,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如今的南塘桥沧桑斑驳,桥畔民居临水而筑,吊脚阁楼,粉墙蠡窗,古韵犹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赞叹。桥东亲水廊棚内则听朱椅间陈,游客疲累,假此小憩,静听河中游船上飘出的江南丝竹,真亦有宠辱皆忘之乐。桥畔有宋井一口,风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剪剪石栏春。辘轳声里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

十眼长桥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桥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架于坟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桥长52米、宽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桥有九柱十孔,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建国后,几经修缮,现保存良好。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位于锦溪镇南首五保湖畔,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5111m2,建筑总面积1400m2。乾隆《陈墓镇志》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

莲池禅院为一座朝背庙宇,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等处。寺外筑长堤开巨沼,又改名为“阿律寺”。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为风阵所毁。客堂、山门片瓦无存。僧人及乡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门。顺治十六年主持道忞应诏入都,被圣上赐号为“弘觉禅师”。

文星阁

文星阁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古莲池畔。始建于明朝,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历史上曾几经修葺。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移建后的文昌阁,高15.6米,四面三层,登浮屠状。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

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在锦溪镇南五保湖中。宋隆兴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携眷南迁临安,途中陈妃病殁,立水冢而葬。1992年重修。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姑苏志》云陈妃为宋光宗之妃,《昆县志》云陈妃为宋孝宗之妃,而乾隆《陈墓镇志》则认为:“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

陈妃水葬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构建了莲池禅院,并命僧守之。锦溪因此更名为“陈墓”,有明代文徴明诗为证: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

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

“陈墓”之名沿用了将近820xx年。

古董馆

古董馆系苏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陈列馆。薛仁生,号苦胆老人,绿缘堂堂主。原籍无锡,世居苏州。青年时代薛先生即投身于收藏事业,半个世纪来,积聚各类古玩藏器3000余件。仅自春秋战国至今2520xx年间的历代水盂精品就达800件。

鸳鸯滩

天成奇峡自然环境特别好,是鸳鸯越冬的地方,每年秋季后,溪流中能看到成群的鸳鸯,而平时只能看到一两对。

水上一线天

是锦溪漂流最精华的地段,两岸赤壁高耸,岩生白像,佳境天成。概括起来为:谷幽、水秀、滩险、峡奇四大特点,可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堪称华东第一奇峡。“处处听说都第一,难得此地不过及,人行峭壁夹缝里,脑想奇妙心在提”。

海归石

传是一只已经修炼成仙的千年海龟从龙宫里爬上来准备到“圆石寨”朝拜“福、禄、寿”三仙,经过这儿,发现这儿景色很美,便再也不想走了,三仙为了成全它,便将它点化在这,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道千年奇观。

观音潭

原本帮观音娘娘看守甘露瓶的有一只可爱的小白鼠,有一次来锦溪水畔玩耍时,被一条毒蛇咬到了,是我们本地的一位农夫救了它,为此它一直感恩在心。有一年,这儿大旱,整年无雨,眼看粮食颗粒无收,小白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挽救这儿的老百姓,它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地把观音娘娘的甘露水倒在了锦溪两岸。据说这就是当年甘露水倒下来的地方。

赏桥观石

锦溪以“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著称,位于苏沪交界处,东南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古桥36座,密度远远超过了水城苏州的桥梁密度。这些建造于明清时期的桥梁,历经岁月风霜,依然保存完整。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巧细致。一座又一座苍颜斑驳、风格各异的古桥梁,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成为古桥镇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36座桥中,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们是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明代永乐5年由郭子敬捐资修建。历经600多年的风霜雪雨,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抬眼望去,恬静幽雅,古意盎然。天水桥连同其他古桥一同构筑着锦溪镇的古朴与典雅。

在锦溪的砖瓦博物馆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是中国建材的一大组成部分。它安放在瓦楞下面,兼有护檐和装饰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瓦片。安放时弧型朝上的,称为滴水;安放时弧形朝下的,称为檐头。这块灰色的长方形(形似城砖)砖用136道工序、在窑中烧了120天、然后又在桐油中浸泡了100天,取出后还要进行风干。轻轻叩之,声音清脆。抚摸上去,坚实而滑润。江南的锦溪与周庄同属昆山市,它的水巷街市、它的躬身石桥、它的水边人家都是周庄所具有的,所以人称“第二个周庄”。

中国博物馆之乡

锦溪被称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首创国内唯一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先后推出华东第一古董博物馆、中国陶都紫砂博物馆、中华历代钱币珍藏馆、东俊根雕艺术馆、华夏奇石馆、华夏天文馆等民间博物馆,“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柿园”书法碑帖艺术陈列馆、张省美术馆和锦溪杰出人物馆。昆山锦溪以千年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古镇、古桥、古河为依托精心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已经拥有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华东第一古董馆等13家博物馆。其中,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锦溪首创,中国一绝,馆内藏品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等14大件,2300多件展品揽括了从秦砖汉瓦民国时期的各种建筑砖瓦和构件,应有尽有,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建筑史长卷。

入得馆内,各式各样的砖瓦便映入眼帘,有巴掌大的窗花砖、有千年不毁的墓砖,还有经烧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砖等等,每一件都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其中,十分罕见的“琴砖”使游客产生了很浓的兴趣,据介绍,“琴砖”在西汉时原本是用来建筑墓室的,到了明清时期,才用它来搁置古琴,由于砖是空心的,轻轻扣之,磐然有声,可以使琴声产生共鸣,使琴声更加悠扬动听,故称之为“琴砖”。

除了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使中国建材得以扩大组成部分。此外,华东第一古董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等,个个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展馆,不但为锦溪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独特景观,也无形中为古镇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八

锦溪成名已有二千多年,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山水,恋不忍离,死后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800余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古名。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江南水乡风貌,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中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使淀山湖畔的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锦溪简介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隅,距古镇周庄8公里。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8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如今,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仍然以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都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亦自古为文人骚客荟翠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特别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顶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近年来,锦溪古镇又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今天,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钱币珍藏馆”、“张省美术馆”、“根雕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今天,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而且锦溪镇党委、政府又将古镇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

远在新石器时代,锦溪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辅助光武帝刘秀战胜王莽的历史名将“马援”曾在此训马练兵;三国时期的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于斯;东晋安帝义熙年间的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又因不愿为官而长年隐居此间;志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孝宗帝赵睿携宠妃陈妃途经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逝,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亦将锦溪改名陈墓长达840年。

部分景点

天水桥

俗称北观音桥,南北走向跨于油车港上,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20xx年),由郭子敬出资建造,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除桥拱为青石质地外,其余由花岗石构成。桥长17.2米、宽2.7米、净跨6米、矢高3.1米。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弯满月,怡静淡雅,如诗如画。桥的东西两侧分别刻有两联:“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原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通神道院

通神道院原名“天庆观”,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历代曾扩建,今存东岳殿及山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通神道院原属长洲县地界,与昆山县福城圩的莲池禅院一溪相隔,南北遥峙。南宋时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时增建正山门,至明清时已有中岳殿、雷神殿、关帝殿、玉皇殿、文昌阁、斗姥阁等建筑,造型与规模均与苏州“玄妙观”相同。

普庆桥

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 “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20xx年12月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里和桥

此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建于南宋,坐落在古莲池西侧的三图河上,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如今的南塘桥沧桑斑驳,桥畔民居临水而筑,吊脚阁楼,粉墙蠡窗,古韵犹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赞叹。桥东亲水廊棚内则听朱椅间陈,游客疲累,假此小憩,静听河中游船上飘出的江南丝竹,真亦有宠辱皆忘之乐。桥畔有宋井一口,风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剪剪石栏春。辘轳声里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

十眼长桥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桥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架于坟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桥长52米、宽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桥有九柱十孔,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建国后,几经修缮,现保存良好。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位于锦溪镇南首五保湖畔,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5111m2,建筑总面积1400m2。乾隆《陈墓镇志》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

莲池禅院为一座朝背庙宇,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等处。寺外筑长堤开巨沼,又改名为“阿律寺”。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为风阵所毁。客堂、山门片瓦无存。僧人及乡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门。顺治十六年主持道忞应诏入都,被圣上赐号为“弘觉禅师”。

文星阁

文星阁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古莲池畔。始建于明朝,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历史上曾几经修葺。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移建后的文昌阁,高15.6米,四面三层,登浮屠状。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

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在锦溪镇南五保湖中。宋隆兴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携眷南迁临安,途中陈妃病殁,立水冢而葬。1992年重修。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姑苏志》云陈妃为宋光宗之妃,《昆县志》云陈妃为宋孝宗之妃,而乾隆《陈墓镇志》则认为:“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

陈妃水葬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构建了莲池禅院,并命僧守之。锦溪因此更名为“陈墓”,有明代文徴明诗为证: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

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

“陈墓”之名沿用了将近820xx年。

古董馆

古董馆系苏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陈列馆。薛仁生,号苦胆老人,绿缘堂堂主。原籍无锡,世居苏州。青年时代薛先生即投身于收藏事业,半个世纪来,积聚各类古玩藏器3000余件。仅自春秋战国至今2520xx年间的历代水盂精品就达800件。

鸳鸯滩

天成奇峡自然环境特别好,是鸳鸯越冬的地方,每年秋季后,溪流中能看到成群的鸳鸯,而平时只能看到一两对。

水上一线天

是锦溪漂流最精华的地段,两岸赤壁高耸,岩生白像,佳境天成。概括起来为:谷幽、水秀、滩险、峡奇四大特点,可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堪称华东第一奇峡。“处处听说都第一,难得此地不过及,人行峭壁夹缝里,脑想奇妙心在提”。

海归石

传是一只已经修炼成仙的千年海龟从龙宫里爬上来准备到“圆石寨”朝拜“福、禄、寿”三仙,经过这儿,发现这儿景色很美,便再也不想走了,三仙为了成全它,便将它点化在这,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道千年奇观。

观音潭

原本帮观音娘娘看守甘露瓶的有一只可爱的小白鼠,有一次来锦溪水畔玩耍时,被一条毒蛇咬到了,是我们本地的一位农夫救了它,为此它一直感恩在心。有一年,这儿大旱,整年无雨,眼看粮食颗粒无收,小白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挽救这儿的老百姓,它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地把观音娘娘的甘露水倒在了锦溪两岸。据说这就是当年甘露水倒下来的地方。

赏桥观石

锦溪以“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著称,位于苏沪交界处,东南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古桥36座,密度远远超过了水城苏州的桥梁密度。这些建造于明清时期的桥梁,历经岁月风霜,依然保存完整。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巧细致。一座又一座苍颜斑驳、风格各异的古桥梁,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成为古桥镇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36座桥中,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们是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明代永乐5年由郭子敬捐资修建。历经600多年的风霜雪雨,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抬眼望去,恬静幽雅,古意盎然。天水桥连同其他古桥一同构筑着锦溪镇的古朴与典雅。

在锦溪的砖瓦博物馆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是中国建材的一大组成部分。它安放在瓦楞下面,兼有护檐和装饰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瓦片。安放时弧型朝上的,称为滴水;安放时弧形朝下的,称为檐头。这块灰色的长方形(形似城砖)砖用136道工序、在窑中烧了120天、然后又在桐油中浸泡了100天,取出后还要进行风干。轻轻叩之,声音清脆。抚摸上去,坚实而滑润。江南的锦溪与周庄同属昆山市,它的水巷街市、它的躬身石桥、它的水边人家都是周庄所具有的,所以人称“第二个周庄”。

中国博物馆之乡

锦溪被称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首创国内唯一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先后推出华东第一古董博物馆、中国陶都紫砂博物馆、中华历代钱币珍藏馆、东俊根雕艺术馆、华夏奇石馆、华夏天文馆等民间博物馆,“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柿园”书法碑帖艺术陈列馆、张省美术馆和锦溪杰出人物馆。昆山锦溪以千年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古镇、古桥、古河为依托精心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已经拥有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华东第一古董馆等13家博物馆。其中,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锦溪首创,中国一绝,馆内藏品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等14大件,2300多件展品揽括了从秦砖汉瓦民国时期的各种建筑砖瓦和构件,应有尽有,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建筑史长卷。

入得馆内,各式各样的砖瓦便映入眼帘,有巴掌大的窗花砖、有千年不毁的墓砖,还有经烧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砖等等,每一件都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其中,十分罕见的“琴砖”使游客产生了很浓的兴趣,据介绍,“琴砖”在西汉时原本是用来建筑墓室的,到了明清时期,才用它来搁置古琴,由于砖是空心的,轻轻扣之,磐然有声,可以使琴声产生共鸣,使琴声更加悠扬动听,故称之为“琴砖”。

除了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使中国建材得以扩大组成部分。此外,华东第一古董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等,个个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展馆,不但为锦溪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独特景观,也无形中为古镇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九

锦溪位于江西上饶玉山县里的怀玉山,又叫花大门,今天是上饶晚报创刊二十周年,我们踏上了去锦溪的路。

一路上我看着窗外,一座座大山像赶集一样向后走去,大树也不自在,一阵风吹过,树儿与花儿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我与小严姐姐在车上有说有笑,好不自在,最后我们以锦溪乡人的腰鼓舞和铜锣声开始了这段旅程。

到了锦溪,陈文武老师领我们来到古屋,我一眼望去就被屋顶上的花纹轮廓给吸引了,虽然那是雕的,但雕得浒浒如生呀!它是多么的精致!我从这儿中可以看出清代人民用刻刀一笔一画认认真真的雕,雕出成果可相貌非凡,有龙,有凤,可以看出是一块祥和的象征。我特别喜欢这个儿。我们浏览完古屋后,走出屋子,但我心里还是依依不舍得跟古屋吿别。

我们又去了陈文武研究所,我们赏析了许多陈文武老师的作品,还将举行历史文化名村推介座谈会及“红许书屋”揭拍仪式这个大行的活动,我很荣幸。接着又来到了古塔——锦溪古塔。锦溪古塔位于锦溪村西北面鸡公山上巍巍壮观,是村里的风水塔,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塔身七层六面,由青砖切成高达16米,各屋塔围柱有飞檐,每屋都一扇朝南开的门,塔内空心,一直通向塔顶。整个古塔古朴别致,庄重典雅,观之山我然,具有典型的江南风水古塔的风格神韵,一条山间溪水蜿蜓穿村而过,夹岸山溪景锦绣,其山溪名之几“锦溪。古塔久经风雨侵蚀,塔身多处出现垮塌,刑成多处缺囗,近年,村民认识到古塔昰锦村的化标志越来越认识到了它对建设文明新村的文化价值都自觉地保护岀并多方奔走,筹措资金维护古塔,村民保护古塔的行为,引起了玉山的昰政府的高度重视。

到了晚上我们走进了古屋,里面有许多的好酒好菜,我们今晩在这儿度过一个美餐时刻,我看到里面有人圢麻芝果,从这里可以看出当地居民十分朴素,有一种乡村风味,我爱这的美景,更爱这的美食,更更爱这活动。

今天我很高兴,我参加了明代溪古塔、锦溪河、清代古戏台、古民居等,我永远也忘记不了这次旅程!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十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锦溪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锦溪位于苏州市昆山市,东邻上海,西接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西与苏州市吴中区为邻。全镇占地面积90.69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6平方公里。锦溪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北有沪宁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南有318国道,沪青平高速,昆山南北交通主干道在此过境。风景名胜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

桥有九柱十孔,全长52米,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 古董馆 古董馆系苏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陈列馆。在36座桥中,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们是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在锦溪的砖瓦博物馆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最佳旅游时间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历史文化锦溪得名于一条古老的河流,小溪穿过古镇,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志载,南宋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孝宗帝及宠妃陈氏途径于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殁,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帝亦将锦溪改名为陈墓,长达840年之久,1992年10月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锦溪原名。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隅,距古镇周庄8公里锦溪。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3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如今,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仍然以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都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亦自古为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特别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座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这些年,锦溪古镇又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如今,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张省美术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马若特泥禅坊”、“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家居中原,相对江南人来说,我就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北方人对江南的想象,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神秘色彩。坐在旅游大巴上,看到沿途一晃而过的南国景色:满眼的河湖交错、水网纵横、鱼塘遍布,给人一个总体印象就是水,水!水!!

遥想今日目的地——锦溪。她此刻就象一个披着面纱的女郎俏立于烟雨蒙蒙的白石桥边在对着我们这群从未谋面的北人遥遥招手。进入古镇,远远就见一条长长的仿古长廊横亘于湖面上,大红的灯笼一路悬于廊檐,给水乡涂抹了一缕鲜活的色彩。特有的江南园林风味一下子抓着了游客的心,人们纷纷拍照留影。我们沿着弯曲的石桥一路向她走进。她很安静,依然沉浸在一千多年的静谧中,没有一丝那种过度开发的风尘味。掀开她的历史面纱。

据志载,这里“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晖尽撒江面,灿若锦带,故名锦溪。”相传南宋孝宗宠妃陈妃为避战乱,来到这个美丽的江南水乡。来到这里,她就再也舍不得离开了,死后她就永远地留在了此地,在五保湖中的小岛有她安息的地方——陈墓。锦溪长期以来也被当地百姓称为陈墓,一直到九十年代古镇开发后,才正名为锦溪。我们弯腰入坐于水乡特有的乌蓬船,伴随着船娘手中摇撸的吱嘎声,我们居然也象游鱼般穿行在有着四千余母水面的五保湖上了。只不过走的是旅游线路,先围着湖中岛——陈墓转了一圈,然后向着水巷深处驶去。

健壮的船娘控船本领不错。她们统一穿着蓝地白花的外衫,头带斗笠,帽下耳边各悬垂一串俗艳的粉红毛线饰物,随着摇船而来回摇晃。小船轻松通过窄窄的水巷、桥洞,岸边的迎春绿丛枝条纷披下垂,似要探腰戏水,两旁的古民宅保留着固有的风貌,枕河而居,廊桥下挂着涮的干干静静的拖把。真是让人羡慕,因这水的缘故,这里与北方有着很大的不同,比之北方的尘土这里是纤尘不染。信步在古老的青石路,循着老街的古道前行。那班驳的石桥、粉墙青瓦的老宅,古朴的廊街岸柳,无不临水而居。巷水与湖水相通,灵动成这秀美的小桥流水。站在躬身河上的古桥,看着穿梭来往的手摇船,满目青瓦白墙,我的思绪象这流水一样绵软而又悠长:千百年来,这小桥,这流水,这青石板依旧,只是已然物是人非。这里就是北人梦里烟雨中与知己共撑一把红油纸伞漫游过的地方吧?

一个充满感伤与忧郁的地方。

古镇的老街很窄。我站在古道上,与南来北往的游客摩肩而过。为着梦中的水乡,今天,大家汇集在了这里,共同领略这旖旎的水乡风光。“守侯千年,只为今生与你檫肩而过”这种机缘是多么难得啊,而着一切皆因水乡才有的,她是如此的宝贵,要好好珍惜啊。两旁的老铺一家挨着一家,中间间或也有民居。导游说这里住着原住民,看来不假。小小的铺面展示着民间的收藏:奇石、根雕、古董、钱币、古砖瓦。

更多的则是糕点铺、茶馆,摆着土特产:五香毛豆、袜底饼、酱汁肉、各式南点。

刺激着游人的购买欲、食欲。我吃着酥酥的热热的袜底饼前行,眼光在两旁的铺面上忙乱的游移。在街角,看到一衣着简朴的老人在卖刚从湖中打捞出的水红菱,禁不住停下来问价,一问才1。5元/斤,我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景区里的物价大家也都知道,这里并未象别的热点景区那样商业化。我装了一袋让老人给我称2斤,他提着称一再的添加,常与菜场小贩打交道的同伴一眼看出,老人是不会缺称的。有几个游客乘机尝而不买,老人也默不做声。我对锦溪的印象因淳朴的老人而一下子改观,再也不抱怨导游未把我们领到声明远播的水乡周庄了。可惜我们是跟团游,不象自助游那么自在,未能在那临水民居小客栈慢慢领会“人家尽枕河”的江南风韵。中午我们品尝到了在老街买的据说是沈万三家传的酱汁肉,那红烧的肘子、猪蹄与北方的最大区别是甜,甜香中除尽了肉类的别味。而此时,我不禁又怀念起那甜香不腻的酱汁肉来。想起了回味悠长的酱汁肉,想起了卖菱老人,想起了碧波荡漾、莲叶田田的湖水,还有那种细腻的水乡特有的静瑟。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十一

锦溪成名已有二千多年,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山水,恋不忍离,死后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800余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古名。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江南水乡风貌,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中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使淀山湖畔的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锦溪简介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隅,距古镇周庄8公里。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8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如今,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仍然以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都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亦自古为文人骚客荟翠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特别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顶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近年来,锦溪古镇又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今天,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钱币珍藏馆”、“张省美术馆”、“根雕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今天,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而且锦溪镇党委、政府又将古镇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

远在新石器时代,锦溪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辅助光武帝刘秀战胜王莽的历史名将“马援”曾在此训马练兵;三国时期的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于斯;东晋安帝义熙年间的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又因不愿为官而长年隐居此间;志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孝宗帝赵睿携宠妃陈妃途经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逝,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亦将锦溪改名陈墓长达840年。

部分景点

天水桥

俗称北观音桥,南北走向跨于油车港上,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20xx年),由郭子敬出资建造,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除桥拱为青石质地外,其余由花岗石构成。桥长17.2米、宽2.7米、净跨6米、矢高3.1米。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弯满月,怡静淡雅,如诗如画。桥的东西两侧分别刻有两联:“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原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通神道院

通神道院原名“天庆观”,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历代曾扩建,今存东岳殿及山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通神道院原属长洲县地界,与昆山县福城圩的莲池禅院一溪相隔,南北遥峙。南宋时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时增建正山门,至明清时已有中岳殿、雷神殿、关帝殿、玉皇殿、文昌阁、斗姥阁等建筑,造型与规模均与苏州“玄妙观”相同。

普庆桥

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 “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20xx年12月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里和桥

此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建于南宋,坐落在古莲池西侧的三图河上,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如今的南塘桥沧桑斑驳,桥畔民居临水而筑,吊脚阁楼,粉墙蠡窗,古韵犹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赞叹。桥东亲水廊棚内则听朱椅间陈,游客疲累,假此小憩,静听河中游船上飘出的江南丝竹,真亦有宠辱皆忘之乐。桥畔有宋井一口,风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剪剪石栏春。辘轳声里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

十眼长桥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桥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架于坟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桥长52米、宽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桥有九柱十孔,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建国后,几经修缮,现保存良好。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位于锦溪镇南首五保湖畔,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5111m2,建筑总面积1400m2。乾隆《陈墓镇志》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

莲池禅院为一座朝背庙宇,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等处。寺外筑长堤开巨沼,又改名为“阿律寺”。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为风阵所毁。客堂、山门片瓦无存。僧人及乡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门。顺治十六年主持道忞应诏入都,被圣上赐号为“弘觉禅师”。

文星阁

文星阁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古莲池畔。始建于明朝,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历史上曾几经修葺。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移建后的文昌阁,高15.6米,四面三层,登浮屠状。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

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在锦溪镇南五保湖中。宋隆兴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携眷南迁临安,途中陈妃病殁,立水冢而葬。1992年重修。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姑苏志》云陈妃为宋光宗之妃,《昆县志》云陈妃为宋孝宗之妃,而乾隆《陈墓镇志》则认为:“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

陈妃水葬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构建了莲池禅院,并命僧守之。锦溪因此更名为“陈墓”,有明代文徴明诗为证: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

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

“陈墓”之名沿用了将近820xx年。

古董馆

古董馆系苏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陈列馆。薛仁生,号苦胆老人,绿缘堂堂主。原籍无锡,世居苏州。青年时代薛先生即投身于收藏事业,半个世纪来,积聚各类古玩藏器3000余件。仅自春秋战国至今2520xx年间的历代水盂精品就达800件。

鸳鸯滩

天成奇峡自然环境特别好,是鸳鸯越冬的地方,每年秋季后,溪流中能看到成群的鸳鸯,而平时只能看到一两对。

水上一线天

是锦溪漂流最精华的地段,两岸赤壁高耸,岩生白像,佳境天成。概括起来为:谷幽、水秀、滩险、峡奇四大特点,可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堪称华东第一奇峡。“处处听说都第一,难得此地不过及,人行峭壁夹缝里,脑想奇妙心在提”。

海归石

传是一只已经修炼成仙的千年海龟从龙宫里爬上来准备到“圆石寨”朝拜“福、禄、寿”三仙,经过这儿,发现这儿景色很美,便再也不想走了,三仙为了成全它,便将它点化在这,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道千年奇观。

观音潭

原本帮观音娘娘看守甘露瓶的有一只可爱的小白鼠,有一次来锦溪水畔玩耍时,被一条毒蛇咬到了,是我们本地的一位农夫救了它,为此它一直感恩在心。有一年,这儿大旱,整年无雨,眼看粮食颗粒无收,小白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挽救这儿的老百姓,它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地把观音娘娘的甘露水倒在了锦溪两岸。据说这就是当年甘露水倒下来的地方。

赏桥观石

锦溪以“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著称,位于苏沪交界处,东南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古桥36座,密度远远超过了水城苏州的桥梁密度。这些建造于明清时期的桥梁,历经岁月风霜,依然保存完整。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巧细致。一座又一座苍颜斑驳、风格各异的古桥梁,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成为古桥镇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36座桥中,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们是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明代永乐5年由郭子敬捐资修建。历经600多年的风霜雪雨,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抬眼望去,恬静幽雅,古意盎然。天水桥连同其他古桥一同构筑着锦溪镇的古朴与典雅。

在锦溪的砖瓦博物馆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是中国建材的一大组成部分。它安放在瓦楞下面,兼有护檐和装饰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瓦片。安放时弧型朝上的,称为滴水;安放时弧形朝下的,称为檐头。这块灰色的长方形(形似城砖)砖用136道工序、在窑中烧了120天、然后又在桐油中浸泡了100天,取出后还要进行风干。轻轻叩之,声音清脆。抚摸上去,坚实而滑润。江南的锦溪与周庄同属昆山市,它的水巷街市、它的躬身石桥、它的水边人家都是周庄所具有的,所以人称“第二个周庄”。

中国博物馆之乡

锦溪被称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首创国内唯一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先后推出华东第一古董博物馆、中国陶都紫砂博物馆、中华历代钱币珍藏馆、东俊根雕艺术馆、华夏奇石馆、华夏天文馆等民间博物馆,“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柿园”书法碑帖艺术陈列馆、张省美术馆和锦溪杰出人物馆。昆山锦溪以千年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古镇、古桥、古河为依托精心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已经拥有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华东第一古董馆等13家博物馆。其中,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锦溪首创,中国一绝,馆内藏品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等14大件,2300多件展品揽括了从秦砖汉瓦民国时期的各种建筑砖瓦和构件,应有尽有,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建筑史长卷。

入得馆内,各式各样的砖瓦便映入眼帘,有巴掌大的窗花砖、有千年不毁的墓砖,还有经烧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砖等等,每一件都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其中,十分罕见的“琴砖”使游客产生了很浓的兴趣,据介绍,“琴砖”在西汉时原本是用来建筑墓室的,到了明清时期,才用它来搁置古琴,由于砖是空心的,轻轻扣之,磐然有声,可以使琴声产生共鸣,使琴声更加悠扬动听,故称之为“琴砖”。

除了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使中国建材得以扩大组成部分。此外,华东第一古董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等,个个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展馆,不但为锦溪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独特景观,也无形中为古镇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十二

锦溪成名已有二千多年,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山水,恋不忍离,死后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800余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古名。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江南水乡风貌,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中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使淀山湖畔的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锦溪简介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隅,距古镇周庄8公里。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8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如今,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仍然以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都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亦自古为文人骚客荟翠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特别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顶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近年来,锦溪古镇又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今天,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钱币珍藏馆”、“张省美术馆”、“根雕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今天,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而且锦溪镇党委、政府又将古镇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

远在新石器时代,锦溪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辅助光武帝刘秀战胜王莽的历史名将“马援”曾在此训马练兵;三国时期的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于斯;东晋安帝义熙年间的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又因不愿为官而长年隐居此间;志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孝宗帝赵睿携宠妃陈妃途经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逝,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亦将锦溪改名陈墓长达840年。

部分景点

天水桥

俗称北观音桥,南北走向跨于油车港上,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20xx年),由郭子敬出资建造,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除桥拱为青石质地外,其余由花岗石构成。桥长17.2米、宽2.7米、净跨6米、矢高3.1米。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弯满月,怡静淡雅,如诗如画。桥的东西两侧分别刻有两联:“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原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通神道院

通神道院原名“天庆观”,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历代曾扩建,今存东岳殿及山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通神道院原属长洲县地界,与昆山县福城圩的莲池禅院一溪相隔,南北遥峙。南宋时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时增建正山门,至明清时已有中岳殿、雷神殿、关帝殿、玉皇殿、文昌阁、斗姥阁等建筑,造型与规模均与苏州“玄妙观”相同。

普庆桥

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 “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20xx年12月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里和桥

此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建于南宋,坐落在古莲池西侧的三图河上,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如今的南塘桥沧桑斑驳,桥畔民居临水而筑,吊脚阁楼,粉墙蠡窗,古韵犹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赞叹。桥东亲水廊棚内则听朱椅间陈,游客疲累,假此小憩,静听河中游船上飘出的江南丝竹,真亦有宠辱皆忘之乐。桥畔有宋井一口,风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剪剪石栏春。辘轳声里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

十眼长桥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桥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架于坟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桥长52米、宽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桥有九柱十孔,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建国后,几经修缮,现保存良好。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位于锦溪镇南首五保湖畔,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5111m2,建筑总面积1400m2。乾隆《陈墓镇志》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

莲池禅院为一座朝背庙宇,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等处。寺外筑长堤开巨沼,又改名为“阿律寺”。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为风阵所毁。客堂、山门片瓦无存。僧人及乡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门。顺治十六年主持道忞应诏入都,被圣上赐号为“弘觉禅师”。

文星阁

文星阁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古莲池畔。始建于明朝,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历史上曾几经修葺。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移建后的文昌阁,高15.6米,四面三层,登浮屠状。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

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在锦溪镇南五保湖中。宋隆兴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携眷南迁临安,途中陈妃病殁,立水冢而葬。1992年重修。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姑苏志》云陈妃为宋光宗之妃,《昆县志》云陈妃为宋孝宗之妃,而乾隆《陈墓镇志》则认为:“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

陈妃水葬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构建了莲池禅院,并命僧守之。锦溪因此更名为“陈墓”,有明代文徴明诗为证: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

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

“陈墓”之名沿用了将近820xx年。

古董馆

古董馆系苏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陈列馆。薛仁生,号苦胆老人,绿缘堂堂主。原籍无锡,世居苏州。青年时代薛先生即投身于收藏事业,半个世纪来,积聚各类古玩藏器3000余件。仅自春秋战国至今2520xx年间的历代水盂精品就达800件。

鸳鸯滩

天成奇峡自然环境特别好,是鸳鸯越冬的地方,每年秋季后,溪流中能看到成群的鸳鸯,而平时只能看到一两对。

水上一线天

是锦溪漂流最精华的地段,两岸赤壁高耸,岩生白像,佳境天成。概括起来为:谷幽、水秀、滩险、峡奇四大特点,可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堪称华东第一奇峡。“处处听说都第一,难得此地不过及,人行峭壁夹缝里,脑想奇妙心在提”。

海归石

传是一只已经修炼成仙的千年海龟从龙宫里爬上来准备到“圆石寨”朝拜“福、禄、寿”三仙,经过这儿,发现这儿景色很美,便再也不想走了,三仙为了成全它,便将它点化在这,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道千年奇观。

观音潭

原本帮观音娘娘看守甘露瓶的有一只可爱的小白鼠,有一次来锦溪水畔玩耍时,被一条毒蛇咬到了,是我们本地的一位农夫救了它,为此它一直感恩在心。有一年,这儿大旱,整年无雨,眼看粮食颗粒无收,小白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挽救这儿的老百姓,它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地把观音娘娘的甘露水倒在了锦溪两岸。据说这就是当年甘露水倒下来的地方。

赏桥观石

锦溪以“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著称,位于苏沪交界处,东南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古桥36座,密度远远超过了水城苏州的桥梁密度。这些建造于明清时期的桥梁,历经岁月风霜,依然保存完整。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巧细致。一座又一座苍颜斑驳、风格各异的古桥梁,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成为古桥镇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36座桥中,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们是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明代永乐5年由郭子敬捐资修建。历经600多年的风霜雪雨,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抬眼望去,恬静幽雅,古意盎然。天水桥连同其他古桥一同构筑着锦溪镇的古朴与典雅。

在锦溪的砖瓦博物馆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是中国建材的一大组成部分。它安放在瓦楞下面,兼有护檐和装饰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瓦片。安放时弧型朝上的,称为滴水;安放时弧形朝下的,称为檐头。这块灰色的长方形(形似城砖)砖用136道工序、在窑中烧了120天、然后又在桐油中浸泡了100天,取出后还要进行风干。轻轻叩之,声音清脆。抚摸上去,坚实而滑润。江南的锦溪与周庄同属昆山市,它的水巷街市、它的躬身石桥、它的水边人家都是周庄所具有的,所以人称“第二个周庄”。

中国博物馆之乡

锦溪被称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首创国内唯一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先后推出华东第一古董博物馆、中国陶都紫砂博物馆、中华历代钱币珍藏馆、东俊根雕艺术馆、华夏奇石馆、华夏天文馆等民间博物馆,“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柿园”书法碑帖艺术陈列馆、张省美术馆和锦溪杰出人物馆。昆山锦溪以千年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古镇、古桥、古河为依托精心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已经拥有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华东第一古董馆等13家博物馆。其中,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锦溪首创,中国一绝,馆内藏品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等14大件,2300多件展品揽括了从秦砖汉瓦民国时期的各种建筑砖瓦和构件,应有尽有,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建筑史长卷。

入得馆内,各式各样的砖瓦便映入眼帘,有巴掌大的窗花砖、有千年不毁的墓砖,还有经烧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砖等等,每一件都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其中,十分罕见的“琴砖”使游客产生了很浓的兴趣,据介绍,“琴砖”在西汉时原本是用来建筑墓室的,到了明清时期,才用它来搁置古琴,由于砖是空心的,轻轻扣之,磐然有声,可以使琴声产生共鸣,使琴声更加悠扬动听,故称之为“琴砖”。

除了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使中国建材得以扩大组成部分。此外,华东第一古董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等,个个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展馆,不但为锦溪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独特景观,也无形中为古镇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十三

锦溪成名已有二千多年,相传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偏爱锦溪山水,恋不忍离,死后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800余年,直到1993年才恢复古名。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依然保持着淳朴的江南水乡风貌,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中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使淀山湖畔的这颗明珠更加璀璨夺目。

锦溪简介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隅,距古镇周庄8公里。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8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如今,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仍然以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都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亦自古为文人骚客荟翠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特别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顶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近年来,锦溪古镇又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今天,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钱币珍藏馆”、“张省美术馆”、“根雕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今天,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不仅以似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而且锦溪镇党委、政府又将古镇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化

远在新石器时代,锦溪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吴越春秋,当吴王阖闾命伍子胥在苏州筑古城;辅助光武帝刘秀战胜王莽的历史名将“马援”曾在此训马练兵;三国时期的辅吴大臣张昭,死后墓葬于斯;东晋安帝义熙年间的大画家顾恺之,晚年又因不愿为官而长年隐居此间;志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孝宗帝赵睿携宠妃陈妃途经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逝,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亦将锦溪改名陈墓长达840年。

部分景点

天水桥

俗称北观音桥,南北走向跨于油车港上,桥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20xx年),由郭子敬出资建造,清顺治九年(1652年)重建。现存的天水桥是单孔拱桥,除桥拱为青石质地外,其余由花岗石构成。桥长17.2米、宽2.7米、净跨6米、矢高3.1米。此处河道蜿蜒曲折,两岸绿荫如盖,长桥如虹,拱桥如弯弯满月,怡静淡雅,如诗如画。桥的东西两侧分别刻有两联:“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原天常生好人,愿人常做好事”。

通神道院

通神道院原名“天庆观”,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大街西首,南宋始建,元、明、清历代曾扩建,今存东岳殿及山门,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通神道院原属长洲县地界,与昆山县福城圩的莲池禅院一溪相隔,南北遥峙。南宋时建有三清殿、通神庵。元时增建正山门,至明清时已有中岳殿、雷神殿、关帝殿、玉皇殿、文昌阁、斗姥阁等建筑,造型与规模均与苏州“玄妙观”相同。

普庆桥

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跨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 “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之句。20xx年12月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里和桥

此桥又称南塘桥、南观音桥。建于南宋,坐落在古莲池西侧的三图河上,为明代“锦溪八景”之一,“古井风亭”所在地,如今的南塘桥沧桑斑驳,桥畔民居临水而筑,吊脚阁楼,粉墙蠡窗,古韵犹在。西面沿河成行的巨大老樟,苍劲蓊郁,香气四溢,博得不少游人的赞叹。桥东亲水廊棚内则听朱椅间陈,游客疲累,假此小憩,静听河中游船上飘出的江南丝竹,真亦有宠辱皆忘之乐。桥畔有宋井一口,风亭一座,泉水清冽,久旱不枯,明代大书画家文征明有诗称赞:“改邑何妨旧井存,苔花剪剪石栏春。辘轳声里千年泽,不是邮亭阅古人。”

十眼长桥

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桥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南,架于坟塘港至五保湖口,南北走向。桥长52米、宽2.8米、高3米,主孔跨度3.5米。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桥有九柱十孔,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建国后,几经修缮,现保存良好。

莲池禅院

莲池禅院位于锦溪镇南首五保湖畔,始建于南宋,占地面积5111m2,建筑总面积1400m2。乾隆《陈墓镇志》载:“宋孝宗南巡葬陈妃于此,构是院,命僧守之。”

莲池禅院为一座朝背庙宇,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等处。寺外筑长堤开巨沼,又改名为“阿律寺”。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为风阵所毁。客堂、山门片瓦无存。僧人及乡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门。顺治十六年主持道忞应诏入都,被圣上赐号为“弘觉禅师”。

文星阁

文星阁位于昆山市锦溪镇古莲池畔。始建于明朝,为三层楼阁式建筑,砖木方形结构,飞檐翘角,高15.6米,总面积约200平方米。历史上曾几经修葺。1991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移建后的文昌阁,高15.6米,四面三层,登浮屠状。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

陈妃水冢

陈妃水冢在锦溪镇南五保湖中。宋隆兴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携眷南迁临安,途中陈妃病殁,立水冢而葬。1992年重修。1997年公布为昆山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清代《姑苏志》云陈妃为宋光宗之妃,《昆县志》云陈妃为宋孝宗之妃,而乾隆《陈墓镇志》则认为:“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

陈妃水葬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构建了莲池禅院,并命僧守之。锦溪因此更名为“陈墓”,有明代文徴明诗为证:

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

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

“陈墓”之名沿用了将近820xx年。

古董馆

古董馆系苏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陈列馆。薛仁生,号苦胆老人,绿缘堂堂主。原籍无锡,世居苏州。青年时代薛先生即投身于收藏事业,半个世纪来,积聚各类古玩藏器3000余件。仅自春秋战国至今2520xx年间的历代水盂精品就达800件。

鸳鸯滩

天成奇峡自然环境特别好,是鸳鸯越冬的地方,每年秋季后,溪流中能看到成群的鸳鸯,而平时只能看到一两对。

水上一线天

是锦溪漂流最精华的地段,两岸赤壁高耸,岩生白像,佳境天成。概括起来为:谷幽、水秀、滩险、峡奇四大特点,可感受到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造化,堪称华东第一奇峡。“处处听说都第一,难得此地不过及,人行峭壁夹缝里,脑想奇妙心在提”。

海归石

传是一只已经修炼成仙的千年海龟从龙宫里爬上来准备到“圆石寨”朝拜“福、禄、寿”三仙,经过这儿,发现这儿景色很美,便再也不想走了,三仙为了成全它,便将它点化在这,为我们后人留下了一道千年奇观。

观音潭

原本帮观音娘娘看守甘露瓶的有一只可爱的小白鼠,有一次来锦溪水畔玩耍时,被一条毒蛇咬到了,是我们本地的一位农夫救了它,为此它一直感恩在心。有一年,这儿大旱,整年无雨,眼看粮食颗粒无收,小白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为了挽救这儿的老百姓,它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地把观音娘娘的甘露水倒在了锦溪两岸。据说这就是当年甘露水倒下来的地方。

赏桥观石

锦溪以“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著称,位于苏沪交界处,东南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在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古桥36座,密度远远超过了水城苏州的桥梁密度。这些建造于明清时期的桥梁,历经岁月风霜,依然保存完整。桥上的碑记、柱联、花纹等镌刻精巧细致。一座又一座苍颜斑驳、风格各异的古桥梁,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成为古桥镇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遗产。

在36座桥中,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们是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明代永乐5年由郭子敬捐资修建。历经600多年的风霜雪雨,仍保持着原有的风貌。抬眼望去,恬静幽雅,古意盎然。天水桥连同其他古桥一同构筑着锦溪镇的古朴与典雅。

在锦溪的砖瓦博物馆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是中国建材的一大组成部分。它安放在瓦楞下面,兼有护檐和装饰的功能,是一种特殊的瓦片。安放时弧型朝上的,称为滴水;安放时弧形朝下的,称为檐头。这块灰色的长方形(形似城砖)砖用136道工序、在窑中烧了120天、然后又在桐油中浸泡了100天,取出后还要进行风干。轻轻叩之,声音清脆。抚摸上去,坚实而滑润。江南的锦溪与周庄同属昆山市,它的水巷街市、它的躬身石桥、它的水边人家都是周庄所具有的,所以人称“第二个周庄”。

中国博物馆之乡

锦溪被称为“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首创国内唯一的“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先后推出华东第一古董博物馆、中国陶都紫砂博物馆、中华历代钱币珍藏馆、东俊根雕艺术馆、华夏奇石馆、华夏天文馆等民间博物馆,“金石人家”篆刻艺术馆、“柿园”书法碑帖艺术陈列馆、张省美术馆和锦溪杰出人物馆。昆山锦溪以千年历史文化为底蕴,以古镇、古桥、古河为依托精心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已经拥有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华夏天文馆、华夏奇石馆、华东第一古董馆等13家博物馆。其中,中国古砖瓦博物馆为锦溪首创,中国一绝,馆内藏品涉及瓦当、滴水、屋脊构件等14大件,2300多件展品揽括了从秦砖汉瓦民国时期的各种建筑砖瓦和构件,应有尽有,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建筑史长卷。

入得馆内,各式各样的砖瓦便映入眼帘,有巴掌大的窗花砖、有千年不毁的墓砖,还有经烧百天、用桐油浸透的金砖等等,每一件都闪烁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其中,十分罕见的“琴砖”使游客产生了很浓的兴趣,据介绍,“琴砖”在西汉时原本是用来建筑墓室的,到了明清时期,才用它来搁置古琴,由于砖是空心的,轻轻扣之,磐然有声,可以使琴声产生共鸣,使琴声更加悠扬动听,故称之为“琴砖”。

除了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在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瓦当,使中国建材得以扩大组成部分。此外,华东第一古董馆、中国历代钱币珍藏馆、中国宜兴紫砂博物馆等,个个让人目不暇接,叹为观止。这些展馆,不但为锦溪增添了一道亮丽的独特景观,也无形中为古镇注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锦溪古镇导游图篇十四

各位游客: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锦溪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锦溪位于苏州市昆山市,东邻上海,西接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是江南著名的历史文化名镇,有“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的美誉。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23公里处,东与上海市青浦区接壤,西与苏州市吴中区为邻。全镇占地面积90.69平方公里,镇区面积1.6平方公里。锦溪水陆交通十分便捷,北有沪宁铁路,312国道,沪宁高速,南有318国道,沪青平高速,昆山南北交通主干道在此过境。风景名胜锦溪桥梁星罗棋布,桥之密度国内罕见,当地名谣素有“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之说,其中较著名的有十眼长桥。十眼长桥建于明代,与古莲池、文星阁、长堤回廊和桃园构成完整的古莲景区。

桥有九柱十孔,全长52米,造型古朴别致,为远近水乡所罕见,人称“小宝带桥”,是观湖赏月极佳之处。 古董馆 古董馆系苏州薛仁生先生古玩收藏品陈列馆。在36座桥中,锦溪最有名的有8座。它们是天水桥、太平桥、十眼桥、锦溪中和双桥、众安桥、溥济桥、普庆桥、里和桥。天水桥俗称北观音桥。在锦溪的砖瓦博物馆中,除了各种各样的古砖,古瓦的陈列品也很有特色。最佳旅游时间苏州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温暖潮湿多雨,季风明显,四季分明,冬夏季长,春秋季短。

无霜期年平均长达233天。历史文化锦溪得名于一条古老的河流,小溪穿过古镇,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志载,南宋金兵入侵,宋室南迁,孝宗帝及宠妃陈氏途径于此,因陈妃深爱锦溪美景,恋不忍离。后陈妃病殁,水葬于锦溪五保湖中,孝宗帝亦将锦溪改名为陈墓,长达840年之久,1992年10月8日,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恢复锦溪原名。

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隅,距古镇周庄8公里锦溪。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3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如今,拥有众多名胜古迹的锦溪,仍然以如诗如画的水乡风貌,吸引着无数游客。若隐若现的陈妃水冢,风铃悦耳的文昌古阁,蛟龙卧波的十眼长桥,以及“三十六座桥,七十二只窑”的传说,全国首创的古砖瓦博物馆,都令中外游客流连忘返。

“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调集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沈从文喻她“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

锦溪,曾是南宋皇妃香消玉殒地。史载,南宋绍兴三十二年,(公元1162年)孝宗赵昚宠妃因病殁水葬锦溪五保湖中,为怀念陈妃,孝宗赵昚在五保湖畔钦旨建庙,为陈妃诵经护坟,锦溪亦因此被宋朝皇帝御旨改名“陈墓”长达800余年。

锦溪,亦自古为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南宋名人卫径、诗人梦窗、特别是明人沈周、高启、文征明、祝允明、唐伯虎等辈都为之留下了诵景思物的千古诗文。锦溪,因溪得名,湖荡密布,古桥联袂。有着“36座桥,72只窑”美丽传说的古镇,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这些年,锦溪古镇又坚持走“旅游兴镇”之路,定位于“文化旅游”,在挖掘古镇自然景观与传承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建设中,努力打造“中国民间博物馆之乡”旅游品牌。如今,古镇众多的民间收藏的博物馆已经在周边水乡古镇中真正脱颖而出。“中国古砖瓦博物馆”因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极高的功史文物价值而堪称“国内之最”,“紫砂馆”精集了明代紫砂巨匠时大彬的提梁壶,清代蜚声海内外的“曼生十八壶”以及当代世界工艺大师顾景舟的紫砂器。还有古镇的“古董馆”、“张省美术馆”、“锦溪杰出人物馆”、“柿园”、“金石人家”、“马若特泥禅坊”、“中国锦溪宣卷艺术馆”等都深受了各地旅游界人士的喜爱和高度赞誉。

家居中原,相对江南人来说,我就是一个地道的北方人。北方人对江南的想象,总是充满了诗情画意和神秘色彩。坐在旅游大巴上,看到沿途一晃而过的南国景色:满眼的河湖交错、水网纵横、鱼塘遍布,给人一个总体印象就是水,水!水!!

遥想今日目的地——锦溪。她此刻就象一个披着面纱的女郎俏立于烟雨蒙蒙的白石桥边在对着我们这群从未谋面的北人遥遥招手。进入古镇,远远就见一条长长的仿古长廊横亘于湖面上,大红的灯笼一路悬于廊檐,给水乡涂抹了一缕鲜活的色彩。特有的江南园林风味一下子抓着了游客的心,人们纷纷拍照留影。我们沿着弯曲的石桥一路向她走进。她很安静,依然沉浸在一千多年的静谧中,没有一丝那种过度开发的风尘味。掀开她的历史面纱。

据志载,这里“一溪穿镇而过,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晖尽撒江面,灿若锦带,故名锦溪。”相传南宋孝宗宠妃陈妃为避战乱,来到这个美丽的江南水乡。来到这里,她就再也舍不得离开了,死后她就永远地留在了此地,在五保湖中的小岛有她安息的地方——陈墓。锦溪长期以来也被当地百姓称为陈墓,一直到九十年代古镇开发后,才正名为锦溪。我们弯腰入坐于水乡特有的乌蓬船,伴随着船娘手中摇撸的吱嘎声,我们居然也象游鱼般穿行在有着四千余母水面的五保湖上了。只不过走的是旅游线路,先围着湖中岛——陈墓转了一圈,然后向着水巷深处驶去。

健壮的船娘控船本领不错。她们统一穿着蓝地白花的外衫,头带斗笠,帽下耳边各悬垂一串俗艳的粉红毛线饰物,随着摇船而来回摇晃。小船轻松通过窄窄的水巷、桥洞,岸边的迎春绿丛枝条纷披下垂,似要探腰戏水,两旁的古民宅保留着固有的风貌,枕河而居,廊桥下挂着涮的干干静静的拖把。真是让人羡慕,因这水的缘故,这里与北方有着很大的不同,比之北方的尘土这里是纤尘不染。信步在古老的青石路,循着老街的古道前行。那班驳的石桥、粉墙青瓦的老宅,古朴的廊街岸柳,无不临水而居。巷水与湖水相通,灵动成这秀美的小桥流水。站在躬身河上的古桥,看着穿梭来往的手摇船,满目青瓦白墙,我的思绪象这流水一样绵软而又悠长:千百年来,这小桥,这流水,这青石板依旧,只是已然物是人非。这里就是北人梦里烟雨中与知己共撑一把红油纸伞漫游过的地方吧?

一个充满感伤与忧郁的地方。

古镇的老街很窄。我站在古道上,与南来北往的游客摩肩而过。为着梦中的水乡,今天,大家汇集在了这里,共同领略这旖旎的水乡风光。“守侯千年,只为今生与你檫肩而过”这种机缘是多么难得啊,而着一切皆因水乡才有的,她是如此的宝贵,要好好珍惜啊。两旁的老铺一家挨着一家,中间间或也有民居。导游说这里住着原住民,看来不假。小小的铺面展示着民间的收藏:奇石、根雕、古董、钱币、古砖瓦。

更多的则是糕点铺、茶馆,摆着土特产:五香毛豆、袜底饼、酱汁肉、各式南点。

刺激着游人的购买欲、食欲。我吃着酥酥的热热的袜底饼前行,眼光在两旁的铺面上忙乱的游移。在街角,看到一衣着简朴的老人在卖刚从湖中打捞出的水红菱,禁不住停下来问价,一问才1。5元/斤,我都有点不相信自己的耳朵。景区里的物价大家也都知道,这里并未象别的热点景区那样商业化。我装了一袋让老人给我称2斤,他提着称一再的添加,常与菜场小贩打交道的同伴一眼看出,老人是不会缺称的。有几个游客乘机尝而不买,老人也默不做声。我对锦溪的印象因淳朴的老人而一下子改观,再也不抱怨导游未把我们领到声明远播的水乡周庄了。可惜我们是跟团游,不象自助游那么自在,未能在那临水民居小客栈慢慢领会“人家尽枕河”的江南风韵。中午我们品尝到了在老街买的据说是沈万三家传的酱汁肉,那红烧的肘子、猪蹄与北方的最大区别是甜,甜香中除尽了肉类的别味。而此时,我不禁又怀念起那甜香不腻的酱汁肉来。想起了回味悠长的酱汁肉,想起了卖菱老人,想起了碧波荡漾、莲叶田田的湖水,还有那种细腻的水乡特有的静瑟。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18230.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