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于书中情节和人物命运的思考和触动的表达。在写读后感时,可以参考一些经典的读后感范文,但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表达方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范文,供大家参考鉴赏。在读这些范文的过程中,不仅可以了解到优秀的读后感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还可以拓宽自己的阅读视野,增加对不同类型作品的理解和欣赏。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范文,找到自己的写作灵感和风格,写出一篇精彩纷呈的读后感作品。大家快来一起欣赏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一
以前的罗布泊牛马成群、绿林环绕,罗布泊的水面像镜子一样,野鸭在水里嬉戏,小鸟欢愉的歌唱……可是现在成了寸草不生的荒漠。
罗布泊以前是那么的漂亮!
问题出现在近30年来,由于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急剧增加,各种的生活用水、工业用水使塔里木河从1321公里干枯到不足1000公里。致使断了水的罗布泊变成了一个死湖、干胡。
现在胡杨林一片一片的倒下,可怜的它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不愿倒下,那奇形怪状的枯枝表明了它的痛苦和最后一刻的挣扎。
悲剧并没有停止,现在还有很多的湖泊再慢慢的消失。
停手吧,人们!为了我们的家园立即行动起来,保护生态环境,制止生态环境的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二
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有个罗布泊,它曾经是中国塔里木河下流的一个水草丰美的湖泊,那里像座仙湖,水面像作镜子一样,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是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但是由于人们忙目地建立抽水站,严重威胁了罗布泊的水资源,终于将塔里木河的水抽干了。于是罗布泊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树大片死亡。这个生命的绿洲丧失了生命,变成为一个沙化,干涸的死湖。
联想我们的现在,我们何尝又不是在让我们可爱的世界像那样的消逝呢?
马路上,一辆辆的汽车何尝不是悠闲自得的排放一些黑黑的尾气呢?一些工厂的烟筒又何尝不是安然自乐的向天空撒下黑布呢?天上的黑布和地上的黑尾气把大地笼罩在黑笼之中,于是人类将面临着臭氧层的被破坏,空气质量的污染。但当人们只知道抱怨这些灾难时是否想过正是因为他们为了省几元钱的无尾气的汽油而引发了这些,是否想过他们为了方便把罪恶的烟筒伸向了天空。人类是自私的,只知道抱怨而不知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
在河边,原本清澈的河水,如今浊乱不堪;原本水中有自由自在的小鱼,如今偶尔能看见一些水蚤;原本河边有绿绿的草丛,如今河边尽是垃圾。这些难道是外星人制造的吗?不是,当然不是,是人类。
可就是我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把那罪恶的废水排放到清澈的河水中,顿时清凉甘甜的河水被黑水所污染,这些废水就像一个巨大的恶魔它吞噬掉了水底精巧的石头,它吞噬掉了河水的美丽,它还吞噬掉了河边青翠的小草,但与此同时它还吞噬掉了我们人类自己。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三
1.培养学生搜集数据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1.利用罗布泊以前的风光图和现在的沙漠风光图让学生引学生进入学习情景。
2.学习运用对比、探究、引用数据的方法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使罗布泊今昔进行碰撞,体会文章的感情。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观念,并理解作者借胡杨林来倾诉痛惜之情的思想感情。
1.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2.深入理解作品传达的强烈的忧患意识。
根据你的预习,谁来解释一下标题的含义,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进而提出问题:罗布泊曾是怎样的?什么时候消逝的?为什么会消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罗布泊,听听他的诉说。
昔日罗布泊、今日罗布泊各是怎样一个地方?有什么可以证明?
1、
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的痛惜之情和忧患意识在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罗布泊是一个悲剧,同样的悲剧还有许多许多!为了不让悲剧再上演,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爱护我们的家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四
罗布泊从美丽的仙湖变成令人恐怖的沙漠,是令人震撼的。全文充满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的盲目性造成的悲剧而痛惜。
从写法上看,运用对比、拟人、排比手法强化感情色彩。
1、排比:“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
2、拟人:“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树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3、拟人:“……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敞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4、直抒胸臆:“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说明由于人类的介入,自然变得伤痕累累。对悲剧的痛惜。
5、“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四盲”比喻成吸水鬼,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人们盲目地、毫无节制地使用塔里木河河水,突出了人类的贪婪、可怕和无知。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五
随记绿洲,仙湖,这就组成了过去的罗布泊;沙漠,神秘,这乃现在的罗布泊。
罗布泊,由美丽的仙湖变成恐怖的险湖,这又是谁造成的呢?是人类啊!如果你是罗布泊的一员,你会怎样?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美姿,干净将会消逝,而会成了肮脏丑陋的巫婆样。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生物死在我乌黑的长头发上,多么残忍啊!假如我是罗布泊最后一条小溪,那往日的淙淙流水,叮叮当当的悦耳声将会消灭,成了干巴巴的老太婆,那样的话,会有一天比一天多的皱纹爬上我的脸。
是啊,让我们共同携手来保卫大自然,保卫我们的家园吧!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六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2.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学习对比和引用数据的方法;
4.培养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教学设计:
1.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课前预习,提出并整理发现的问题;动手查找资料;带着问题和资料走进教室;
4.结合“研讨与练习”:“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拓展思维,畅想表达。
教学内容设计:
一、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写作思路。
2.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3.查找并搜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等的资料。
4.在阅读和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将发现的问题整理到学习笔记上。
[4][5]。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七
人们擅自将塔里木河改道。之后,由于塔里木河两岸人口剧增,人们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水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把塔里木河抽干了,塔里木河逐渐干涸,断了水的罗布泊成了一个死湖、干湖。这一切的一切的结果都是人类的贪婪所造成的。
不仅仅是罗布泊,世界著名的内陆湖——青海湖也在岁月中渐渐消瘦,敦煌的月牙泉也徘徊在死亡的边缘,不知何时会步了罗布泊的后尘。黄土高原由于乱砍滥伐和过度放牧导致水土流失,导致暴雨时节泥沙沉积,导致河堤决口,沙尘暴横行。
联想我们的现在,这个世界何尝不是也正在“消逝”吗?
如果我们克服开发的盲目性,认清自然规律、生态平衡,谋求生产发展的同时,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还会出现罗布泊这样的情况吗?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八
(本教学设计获合肥市教学设计二等奖)。
了解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和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
学习本文对比写法,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养成;
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情怀。
对比写法的运用;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作品传达的忧患意识。
:多媒体课件。
:分组讨论法,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文章联系到现实。
:课前安排预习,一课时。
由xx年3月18日俄战机张家界飞行表演导入。
师:最近有一个新闻在媒体上很火,苏27战机飞越张家界天门山,(投影展示张家界及相关图片)本来这场飞行表演有一个大胆惊险的环节:苏27穿越天门洞(展示天门洞图片)。后来,因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最终取消了。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一想。
生:探讨交流,发表看法。
师:不错,反对者的理由是这样很可能会毁了这一鬼斧神工的天作之景,一旦机毁人亡天门洞必毁,会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而起因不过是人类的一次娱乐飞行。
师:因人类的介入而导致环境恶化的例子多不多?能举几例吗?身边的最好。
生:举例,并发言交流。
师:看来我们身边的例子也不少,今天我们学习的这一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反遭报复的典型事例。(板书课题)。
以重大新闻导入,激发兴趣;然后以身边事例引发学生的环保问题的关注,顺理成章导入新课。
师:课前已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请大家快速地浏览一下课文内容。
生:浏览课文。
生:交流讨论。
师:(归纳)罗布泊原来是一个仙湖,现在消逝了。
师:现在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罗布泊的位置及相关情况。(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和地图)。
通过预习和浏览课本内容,让学生初步掌握课文内容,为下文的分析、探究打好基础。通过对课题的信息解读,让学生知道罗布泊的大致变化,进一步了解课文的写作对象。
(一)内容分析:
师: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的?课文中是如何描述的?请同学们相互合作,找出相关语句来。
生:查看教材,合作探究,发言。
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评价,以鼓励和肯定为主。
师:(多媒体展示罗布泊原景模拟图)能不能用最简洁的词语来概括罗布泊的过去?可从文中找关键词。
生:找关键词,作答。
师:归纳并板书:仙湖、绿洲。
师:现在的罗布泊是什么样子的?也可以找关键词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讨论交流,商量确定关键词,发言。
师:(多媒体展示罗布泊现在的图片)归纳并板书:荒漠、戈壁。
师:罗布泊由绿洲、仙湖突然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变成一片可怕的荒漠,原因何在?试着相互合作,概括一下文中给出的解释。
生:合作学习,对课文中关于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进行探究。并作答。
师:归纳概括学生答案,并多媒体演示学生探究结果:
1、塔里木河改道,人退沙进,沙漠逼近罗布泊;
2、70年代,“四盲”行为,使罗布泊彻底干涸。
通过罗布泊成因的探讨,一方面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课文内容的能力,一方面将学生引向主题,在这一过程中注重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学习方式的培养。
(二)写法与文体:
师:作者写罗布泊采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大家可以对此展开讨论。
生:思考、探究、交流、作答。
师:不错,典型的对比写法,通过罗布泊今昔对比,说明了人类是罗布泊消逝的罪魁祸首。
生:讨论、交流、作答。
:了解有关报告文学的文体知识及写作方法。
(三)主题与情感:
师:报告文学除了真实性以外,它并不要求时效性,但语言的文学性较狭义的新闻强,本文就是如此,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感情。是不是?你们觉得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最好用文中的语句来印证你的观点。
生:探究、合作、交流,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
师:概括、归纳:痛惜,愤怒的感情。
师:文章的主题是环保,但人类注意环境保护了吗?悲剧还在不在上演?
生:作答。
师:作者文中举了哪两个例子?
生:作答。
师:我们身边有吗?
生:举例。
师:(多媒体展示青海湖和月牙泉今昔图片作对比)同学们说得不错,我们人类在获得短暂利益的同时,有没有失去什么?比如说环境恶化带来了什么影响?举例说给大家听听。
生:思考、交流、作答。
师:其实我们人类并没有征服自然,(多媒体展示北京今年沙尘暴来袭时的镜头)沙尘暴、水灾、旱灾、海啸等随时都危害着人类自身。人类已为自己的目光短浅在付出代价!大家可就这两年发生的自然灾害作个统计,并相互交流一下这些自然灾害背后的人为因素。
生:议论,互相交流和补充。
了解罗布消逝的深层原因,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社会,激发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师:(多媒体展示设计1)同学们对环保问题认识比较深刻了,那么分析问题后要想办法来解决问题。假如在座各位哪天成为我们国家的环保总局局长了,你能不能就罗布泊,提出几条有效的补救或整改措施,说出来给大家听听。注意:所说的方法越能操作越好,要有价值。先小组讨论,再发言。
生:安自然组进行讨论,用纸笔列出来,组内讨论后发言。如果各组意见相左,可就势组织辩论。
师:学生言之有理就可,作鼓励性点评。
师:其实新闻媒体一直很关注环保问题,并做过许多构思精心、寓意深刻的环保公益广告,(展示课件中的三幅图片广告)你能为环境保护尽自己的一份力,也设计一句公益广告词吗?说说你的创意来给大家听听。大家可以几个人合伙设计。
生:设计广告词,交流,展示。
师:作评价发言。
:这一环节意在增强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及参与精神,在能力方面培养他们的思维创新能力和拓展能力。
师:中国近些年的发展成就是世界瞩目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也一步步走向现实,西部大开发战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决策,这里有摘自搜狐网的一段话,(多媒体展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涉及的省、市、自治区有:重庆市四川省云南省贵州省陕西省宁夏省甘肃省青海省内蒙古广西等,共四亿人口。基础设施落后仍然是制约西部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扭转,水资源短缺矛盾突出,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人才不足、流失严重,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还面临许多矛盾和问题。)说明了在西部开发的过程中环境问题已不容忽视。但幸运的是,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已密切关注因发展而引起的环境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今天,我用一句话来结束这堂课:科学,需要理性精神;自然,呼唤人文关怀。愿罗布泊的悲剧不再重演!
概括主题思想,揭露环保的重大现实意义-----关系民族的发展与未来,树立学生的理性的科学发展观和对自然的人文情怀。
1、整理一下课堂上自己设计的广告词,下节课前上交。教师将择优展示。
2、利用双休日时间,了解一下自己所生活的城市----合肥,有没有因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写一篇小型调查报告。可以几个同学合作完成,也可以独立完成,一周内完成,备单元语文实践活动中使用。
将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现实社会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观察思考能力。
仙湖 罗布泊 沙漠。
青海湖。
科学,需要理性精神;自然,呼唤人文关。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九
各位评委,老师:
1、教材分析。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xx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初中的学习节奏和特点,基本学会了一点学习初中语文的方法。绝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自觉地查找和收集资料。相当一部分学生拥有家庭电脑并能上网,这为查找和收集资料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和更为便捷的方式。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这一环节设计我主要考虑一是利用现有网络资源,让学生主动参与,进行小组协作学习。经过合作交流、筛选、分析、加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完成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二是我想通过这个环节来锻炼他们的能力。
)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1)罗布泊情况介绍。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可以和语文学科有利整合,尤其是这一类科普文,初中语文每一学年都有此类文章,可以推广采用。由多媒体进入文本,先闻其声,引人入胜,学生受到良好的情感熏陶。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十
1.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该吸取那些教训。
1.读课文,勾画文中描写罗布泊美丽的句子,进行整理,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美丽的罗布泊》。可以是文,可以是诗。
2.读课文,画出文中描写罗布泊现状的句子,进行整理,并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文字:《恐怖的罗布泊》。
(以上两项,可以分男女来写,女生写第一项,男生写第二项,比一比,谁写得最好。作为预习来完成。)。
3.用楼兰古国事的故导入课文。
4.展示预习成果,学生点评。
5.谈谈两者对照的感受。想一想文章的题目为什么用“消逝”而不用“消失”?
6.谁之过?(这个环节重点研读课文12——13段,品读字词和句子,分析罗布泊消逝的直接原因和深层原因。)。
7.文章是写罗布泊,为什么还写到了青海湖和月牙泉?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例子?你周围的,你听说过的。
8.面对这种现状,作者的心情怎样?
9.找出文中表达作者这种“痛苦而沉重”的心情的句子进行品读。
10.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这是什么句式,应该怎么读?)。
11.脚本展示:假如你是罗布泊,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罗布泊已经枯死的胡杨林,你想说什么?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你想说什么?假如……你还可以就是一位中学生,给人类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十一
新课程的实施,使战斗在教改一线的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意识越来越强烈,教材的教育功能和作用也逐渐被认识和利用。表现在语文课堂中,如对课文内容的拓展,对教材的延伸,对背景资料的补充,运用现代教学媒体的辅助教学等方式,开辟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新视野。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因为语文学习途径的拓宽,学习时空的拓展得到了较充分的发展。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就在落实文章重、难点的同时渗透了环境教育,效果很好。
下面简述一下教学课文时环境教育的自然渗透的过程:
先从课题入手,以多媒体展示大量图片进行强烈地对比:广袤的草原,清澈的湖水,繁花似锦,牛羊成群,然后画面一转:最后的泉眼,枯死的胡杨,哭泣的荒漠,风沙漫漫,令人望而生畏,由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适当地介绍了背景资料后,我自然地引出了课文的教学主旨: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为一片死亡之地,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我们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恶化而痛惜,也为人们的盲目无知造成的悲剧而痛惜。教学全文时,我很注意引导全班酝酿情绪,引导学生一步步去体会这篇报告文学所发出的强烈呼声:缺乏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历史的惨痛教训,再一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我认为老师在教学课文中落实得比较好的地方是注意挖掘文章写法上的特色,引导学生把握好文中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手法,大大强化了文章的感情色彩,并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直接抒情具有的强大力量,由此再让学生感悟升华,让环保的种子在学生的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简单举几例:
先看对比手法。引领学生对比了罗布泊的今昔,让学生明白罗布泊并非从来就是神秘的沙漠,夕日这里曾是美丽的仙湖和繁华的绿洲。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放在一起比较,显示了巨大的落差,造成了文势的跌宕,使教学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再看拟人手法。我注意引领学生去体会文中胡杨林的拟人化的描写:“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自己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文中的罗布泊被拟人化也值得注意:“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品味这些拟人化的语句,真是形象鲜明,情境凸现,痛惜之情溢于言表,使教学突出了情感渗透的力量。
再如排比手法。
教学时我特别注重以下文句,例如:“四盲”:“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连用四个“盲目”,遗憾之情,谴责之情大大强化。又如篇末三个“救救”:“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呼吁之声,振聋发聩,强烈地启发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最后看直接抒情。例如:“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沙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这样的抒情让人共鸣,也令读者深深地感到痛心,深切地体会到破坏生态环境的严重后果,觉悟到只有保护环境才能保护人类自己。
至此,文中强调的环保意识,已如春雨一般,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又像春风一样,扬起学生心中的环保风帆。立足教材,环保观念已扣开了学生的心扉。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十二
前几日,我们xxx进行教研活动,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也学习了三种不同风格的教学方式,很有感触。而其中xxx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下面我就来谈谈对这节课的一些看法。
首先谈一下这节课的不足之处。
教学片断一:这节课的导入是以“泊”字的解读开始的,幻灯片出:
……。
师:你觉得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基调?
生:可惜。
师:你能否读一读?
生读……。
我觉得这里的导入有点长,花了将近七分钟。从这三个句式的变化入手,设想很独特,但对于这三个句式的作用,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只是蜻蜓点水而已,有些可惜。感觉总好像缺了点什么似的,而学生对教师的用意也似乎不太了解,对于惋惜这一感情基调学生的理解也不够深刻。由于导入的时间有点长,以至于后面拓展延伸的时间不够,使得整节课有些头重脚轻之感。
教学片断二:“打开课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这句话本身没有什么问题,这是教师在操作的过程中应加入阅读的目的,否则就缺乏意义了。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有目的的阅读,教师要善于向学生提出要求,尤其是在阅读的时候。否则就无法辅助之后的教学活动,在本节课中,由于这个没有意义的阅读,使得学生在找解说词的环节中有些吃力。
教学片断三:
……。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是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师: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生1: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
师: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生2:保护环境。
生3:节约用水。
……。
在导入中,教师已经用了这种句式变换的方式了,这里再用的话给人一种重复的感觉。若变换一种句式来讲解可能会更好,比如说反问句式,“这出悲剧的制造者怎么还是人?”
这样的感情变化更为强烈些,学生对于作者情感变化的把握也会更充分些。
另外,对于主题的挖掘我以为不够深刻。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应只是千篇一律的环境保护之类的,而若上升为人的精神的丧失相信会更好。应该指出来的是,在这里消逝的不仅仅是罗布泊,而应是人的精神家园。
当然,这节课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
首先体现在对多媒体的使用上。这节课的幻灯片很少,只有寥寥几张,但却能充分利用,没有过多色彩斑斓的幻灯片转移学生的注意力,这点做得很好。幻灯片应当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切不可让多媒体牵着鼻子走,这一点xxx做得很到位,值得我学习。
其次便是在过渡语的设计上,很精彩,也很巧妙。如:在说到曾经的罗布泊与现在的罗布泊有什么不同时,学生对曾经的罗布泊都能找出许多好的词汇来形容,而对现在的罗布泊却只能用“荒漠”这个词。但xxx很善于引导,她用了这样一个过渡语:“我们对于现在的罗布泊有点词穷,找不出别的字眼来形容,那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来描述的,看课文……”很巧妙的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
另外,xxx对文本的解读也很到位,善于以诗解读,如:
……。
师:谁还能找出这幅画的解说词?
生:生命的禁区。
师:用那首诗可以概括这幅画呢?
生: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这里教师以诗解读文本,很形象生动,学生易于理解。有的时候语文学习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再好的语言也无法传神的表达,那还不如用诗意的语言来解读,省却了词穷的尴尬。
总体而言,听了这节课我受益匪浅。不管是文本的解读,还是语言的衔接上,都是值得我去学习的。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十三
前几周,听过xxx老师的校级公开课。今天恰逢周末,就尝试写一份评课稿,作为提高业务的一次训练吧。
一、教材简析:
罗布泊,蒙古语称罗布诺尔,意为“汇入多水之湖”。标题的意思是,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环境破坏的悲剧。这篇报告文学以强烈的呼声,警醒世人,要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罗布泊今非昔比,令人痛惜,罗布泊消亡的原因,令人遗憾。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兼有文学和新闻两种特点,要求真实,也要求艺术加工,讲究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在调查研究、实地考察、查阅资料上下了一番功夫。全文的思路大体这样的:开头是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亡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
二、教学设计点评:
xxx的教学设计紧扣三维,能围绕知识、能力、德育三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和步骤。教学重点确定为了解罗布泊变化的原因,进而领悟生态破坏造成的恶果之严重性;教学难点确定为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以上这些都是恰当的,只是,再将“探究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也确定为教学难点,没有必要。因为教学重点已经提到了,而且这个问题对初二学生来说不难理解。我以为教学难点应该确定为“理解报告文学体裁的重要特征”,因为学生首次接触到,而且它在初中语文教材中属凤毛麟角,具有代表性。
教学方法恰当,表现在采用自主阅读与合作探讨相结合,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又能促进他们的互动与合作,加上教师能借助多媒体教学资源,努力强化视听效果。可以相信,当学生看到一张张今非昔比的罗布泊图片的时候,那种反差的体验感受必然强烈,对人为破坏自然的行为所产生的严重后果之痛惜也油然而生,这样,本课的教学目的便顺理成章地达到了。
新课的导语设计,能用文学韵味浓厚的概要语句,形象地呈现了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在,语带悬念,能激发学生想探究罗布泊消逝根源的好奇心,很快集中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
教学步骤设计合理,体现在教学全程以问题导读为线索,将教学内容一一串连起来,紧凑、醒目,其中辅以讲练结合,屏幕显示,内容丰富而清晰。不足之处是,教学顺序不恰当,比如深层探究的几个问题的先后安排不符合学生阅读思维训练的一般规律。合理的安排应该是:1、概括文意。2、探究成因。3、吸取教训。4、理解作者的感情和忧患意识。布置的作业留给学生一份想象的空间,较为新颖。
三、教学过程点评:
开课的教学班算个好班,学生的智能和基础起点是比较高的,所以,教师备课的时候,应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学为主。比如,哪些是学生容易明白的,哪些是不懂的。对于学生容易理解的内容教师点拨即可,或者都让学生来说,不足之处教师补充。学生不懂的,教师也不能完全包办代替,而应该用一两句话点拨,激发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再进入新一轮讨论、回答。我们历来反对那种平均用力的教学课堂,浪费了学生的时间,也剥夺学生学习的权利。
本节课的优点是师生配合默契,教师起主导作用,健康引领学生解读文本,课件制作精美丰富,学生浏览大屏幕后,能深刻感知罗布泊的沧桑巨变,感受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不足之处是,教学环节的时间安排上不是很合理,比如引导学生具体解读文本句段的时间不够,朗读太少,作者感情和意识给学生留下的印象当然就不深了。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十四
三、教学重难点:。
四、教学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方法:。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2、整体感知课文:。
3、合作探究:。
4、主题思想:。
5、品读课文:。
6、总结课文并板书:。
板书:。
人的介入。
真实性 。
青海湖。
报告文学 。
痛惜 环境意识 生态保护。
7、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复印试题。〔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
(2)课外作业:拟一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七、教学后记:。
通过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课后习题的巩固,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表言论,明白了当今的环保问题是一个令人忧患的问题,应树立环保意识,制止生态恶化,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十五
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1、知识目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征;了解罗布泊消失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态问题。
1、重点: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2、难点: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品味课文,揣摩语言,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一课时
1、文献法:课前收集并整理有关罗布泊、青海湖、月牙泉的资料,相互交流,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各个环节,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体验法:要求学生展示想象,畅想表达。
4、对比法: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六、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点:想象美丽荒漠之景;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探究原因,吸取教训;主题思想,品味课文;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二)教具准备:
多媒体
(三)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同学们,现在的罗布泊是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滩,而以前的罗布泊是绿树环绕、牛马成群、鸟雀翻飞。为什么发生如此大的变故?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2、整体感知课文:
提问:课文题目《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呢?针对题目,你想提出哪些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圈点勾画,筛选关键语句,概括文意,归纳要点。目的: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积极思考。)
3、合作探究:
4、主题思想:
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是什么?(方法:学生讨论作答。目的:体会作者感情,导入“保护环境”这一话题)
5、品读课文:
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要求学生找出体现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句子。(教师提示:本文是一篇报告文学,报告兼有文学、新闻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性,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方法:请同学们自由选择句子评析。)
6、总结课文并板书:
总结: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我们应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地球,我们应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7、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复印试题。〔有关环保方面的内容〕
(2)课外作业:拟一则保护环境的广告语。
通过课前认真的预习,课堂师生共同探讨,课后习题的巩固,达到了教学相长的效果,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发表言论,明白了当今的环保问题是一个令人忧患的问题,应树立环保意识,制止生态恶化,努力建设绿色家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十六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是报告文学家吴刚的佳作,被评为2019年度中国最佳报告文学。本文的作者根据历史资料,调查研究和实地考察,怀着极为痛惜的心情向世人报告罗布泊的今昔,写出罗布泊这一曾为我国第二大内陆湖,因地处塔里木盆地东部的古丝绸之路之要冲而闻名于世的仙湖,由昔日的牛马成群、绿树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变成今天一望无际的茫茫戈壁的悲剧的原因,告诉人们罗布泊的消失是近30年来人为造成的悲剧,从而呼吁人们树立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否则,这样的悲剧将继续上演。
本文是历史教训的总结,报告水资源的滥用怎样破坏了生态环境,今天学习这篇文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前车之鉴昭示西部大开发应注意的一个战略重点,就是必须抓好生态环境建设。
2、学生分析。
二、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教材的特色以及《新课标》的要求,我想通过这一内容的教学,达到这样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体会语言的形象性、抒情性;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和整理资料以及概括要点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科学理性和人文情怀。使学生树立生态、环境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原因。
2、理解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西部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3、探究文本,品味语言,感受作者强烈的环保忧患意识。
四、教学困难。
恐怖的罗布泊!大家都想一睹它的风采。然而它又远在千里之外,我们的学生不可能对它进行实地考察。那么,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罗布泊呢?对!运用信息技术。我是这样考虑的:1、关于罗布泊的信息,网络化教学可拓展学习空间,为合作学习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2、我校八年级学生求知欲强,积极性高,能熟练地使用internet,有较高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自读课的特点,我用一课时完成。本课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我采用组织学生进行网络环境下自主性学习为前提,课堂上成果展示: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展示,教师旁边指导。我也利用信息技术上网为学生搜集一些图片,有仙境美景,也有荒漠惨像,利用这图片唤起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视频链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特点。然后个性阅读,让学生初步感知,再利用自我探究、质疑问难、小组讨论、合作探讨的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主旨。教师从中点拨,穿插思想教育。
那么信息技术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它的功效,如何实现整合呢?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六、教学过程。
我把这节课学生活动主要过程先呈现给大家。活动主要分三块“课前准备”、“课堂展示”、“课后总结”。注重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一)、课前分组准备、网络自主学习。
根据这节课的特点,课前提前两周,布置学习任务,按专题,分成四个小组: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青海湖的过去和现在、月牙泉的过去和现在、相关的受人为破坏的例子。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与专题有关的资料,并整理、筛选、加工,做成课件。
(二)、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课前出示课题(画面配上月牙泉歌曲)。
此环节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营造忧伤的情感氛围。
第二板块:导入设计。
有这样一句公益广告:珍惜地球水资源,否则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
同学们,人类破坏生态环境,浪费地球资源,最后遭殃还是我们人类自己啊!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一起走进受到人类破坏的地方《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既与本文主题紧密相关,又能引发学生的忧患意识,为学习文本奠定情感基础。)。
第三板块、解题:
1、“泊”是什么意思?你认为“泊”应是什么样子的?
2、课文题目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3、针对题目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课题提出问题。
4、再读题目,同学们能读出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感情激调吗?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锻炼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也为学生学习课文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法——从题目入手解读文本。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而不是教师提问,由教师领着走到学生自己走,由学生自己研读、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真正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第4问是为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感情基础))。
第四板块、整体感悟。
(2)图片欣赏: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第一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已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制成的ppt演示文稿,目的是通过课件从视觉角度打开学生想象空间,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形成强烈反差,为探究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过渡:美丽的罗布泊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也一滴水也没有的罗布泊呢?同学们,我们打开课文,共同去寻找答案。
(3)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筛选出的图片,要求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能符合这几幅图片的解说词,然后再用自己的话概括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这个环节,为使学生的学习不脱离文本,因此要求回答问题时先读出原文相关语句,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既锻炼了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5)找出变化的原因?(从中探究深层原因)(教师再播放视频)。
教师过渡:同学们昔日的罗布泊是一个碧波荡漾的仙湖罗布泊,那里水平如镜,花草繁茂,是各种鸟儿栖息的天堂。如今没有一只鸟,没有一条溪,成了恐怖的罗布泊,成了痛苦的罗布泊,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找一找告诉大家。
(这个环节既使学生了解了报告文学具有新闻的特点要求真实,又能让学生对文本的相关资料了解得更全面、更形象,避免了传统教学下教师枯燥的介绍。视频中强烈、鲜明的画面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领悟到了造成罗布泊生态破坏的深层原因。图文并茂,文字与解说相结合,收到良好的效果。
(6)我们在西部正在大开发中该吸取那些教训。
第五板块:研读赏析(美读法)。
找出文中你认为最有感染力的语句在组内朗诵,并说说这些语句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学生分组朗诵,组内发言,小组代表在班内发言。(播放背景音乐)。
(设计此环节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报告文学具有形象性和抒情性,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使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学生边读边配有背景音乐及自由选择相关画面,进行解说,使文本更具震撼力和感染力,这一种无形的力量是文字所不能达到的。分组的目的是让学生各抒己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说话,乐于说话,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也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新课标中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的体现。)。
第六板块: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提到青海湖水面下降和月牙泉濒临干涸两个例子,说明悲剧仍在继续。(请二、三两个小组用收集到的有关资料制成的ppt呈现给大家,让我们用真实的画面来感受这两个悲剧。)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这样的悲剧?(第四小组展示)。
2、你身边有类似的悲剧吗?
3、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更多地了解了受到生态系统破坏的活生生例子,学习更多的环保知识,呼吁环保。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图片的出示可以激发学生的想像力。)。
第七板块:课外作业。
试写一封公开信,呼吁人们行动起来,制止生态恶化。(这个环节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八板块:总结。
罗布泊的今昔变化给人类带来了深刻的教训。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保护环境,只要人人都拥有一颗保护地球母亲的慧心,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更蓝,树会更绿,水会更清!
(此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有个系统完整的印象。)。
七、教学反思。
2、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我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自由朗读,提倡个性化阅读,根据画面及背景音乐的渲染,不断地读、评、读,最终得到真实的情感体验。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读后感篇十七
2、了解罗布泊消逝的原因,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3、引导学生运用设问、概括提要的方式理清行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要点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4、联系现实,思考关注环境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了解环境遭受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我们在以后的开发中应吸取哪些教训?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那是西北地区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仙湖;。
那是一个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那是一个充满神秘的地方,我国科学家彭家木、探险家余纯顺先后在那里失踪、遇难;。
那是一个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的地方;。
那就是罗布泊。
罗布泊,曾经是有水的,曾经是有很多水的。一个非常美丽的仙湖,如今却成了沙漠。是什么原因使罗布泊发生了如此大的变故呢?下面就让我们一同走进曾经的仙湖——罗布泊。
二、看题目:
1、分析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必要的信息?
2、针对题目,你能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三、请学生带着以上问题阅读全文,要求:
1、用笔标出各自然段的序号。
2、在书上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看能否用一两句话加以概括)。
3、理出各内容在书中出现的次序。
(此问题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解答)。
明确:2、罗布泊过去是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湖泊,罗布泊周边是牛马成群、绿林环绕、河流清澈的生命绿洲。
消逝的原因有两个:一是20世纪20年代塔里木河曾经人为改道,导致下游干旱缺水;二是盲目滥用塔里木河水资源,致使下游河道干涸、罗布泊断水,生态环境彻底破坏。
现在的罗布泊变成了一片死寂的荒漠,胡杨林成片死亡,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
罗布泊消逝导致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迅速恶化,沙漠在扩张。
同样的悲剧还有:青海湖湖水下降,陆地向湖中延伸;月牙泉水域缩小,有干涸之势。
4、文章从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写起,接着上溯历史上的美丽景象,然后着重说明罗布泊消逝的缘故,又具体展现今日罗布泊的荒漠景象,最后推而广之,说到青海湖、月牙泉的颓势,篇末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吁——目的。
四、请学生齐读12、13段,分析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学生讨论:(12、13段)——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深层原因是人为因素。具体体现是两次改道和四个“盲目”。盲目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只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头脑里根本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盲目就是目光狭小,只图本地区利益,不顾整体利益;盲目就是不懂自然规律,不懂生态平衡,不懂上游将水抽干了,下游的河道将会干涸,周边生态环境就会严重恶化,乃至沙化。
(在此处理一下文章行文的思路)。
五、本文从体裁看是一篇报告文学,它兼有新闻和文学两种特点。新闻要求真实;文学要求形象性、抒情性。下面我们就来探究学习本文是怎样把罗布泊的今昔情景写得历历在目,把罗布泊消逝的原因说得明明白白的,为什么能使读者对罗布泊的消失痛惜不已。
1、体味真实性。
文章列举数据、叙述事实真实可靠。
如:《汉书西域传》记载了……。
另据史书记载……。
2、感受形象性。
(1)对比手法。
集中表现在对罗布泊今昔情况进行对比。作者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都作了鲜明而具体的描写,显示了巨大的反差,使读者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2)拟人手法。
如写胡杨林,“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在向谁伸出求救之手!”赋予胡杨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感情激荡,为人类自身盲目破坏生态环境而痛惜不已。如替换为“一棵棵胡杨树,只剩下奇形怪状的枯枝”效果就差多了。
如写罗布泊“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同样赋予罗布泊以人的感情,怎能不令人痛心?如果替换为“站在罗布泊的边缘,你会看到一片荒漠,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那就逊色多了。
(3)排比。
如“四盲”:遗憾之情,谴责之意呼之欲出。
3、体会抒情性。
a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直抒内心痛苦而沉重的感情,有力地烘托了罗布泊的惨状,强化了生态被破坏的悲剧。)。
b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一针见血地指出罗布泊的消失是人为地破坏生态的恶果,具有强烈的谴责意味,指责悲剧制造者的盲目和愚昧)。
c救救青海湖,救救月牙泉,救救所有因人的介入而即将成为荒漠的地方!(发出拯救生态环境的强烈呼声,表达了强烈的环保意识、忧患意识)。
六、拓展延伸:
1、请你为“西部大开发”出谋划策。
2、文章第23段说:“罗布泊还能重现往日的生机吗?”请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
a“我”与罗布泊同龄,共百岁。
b“我”的成长史就是罗布泊的坎坷史。
c从出生到20岁,斯文赫定发现仙湖,想象要丰富,用拟人化的口吻最好。
d从20—60岁,紧扣两次改道,“四盲”危害,重点讲人类对罗布泊的破坏。
e从60岁—100岁,扣“我”的少年、青年时代的美好记忆,寻找回来的世界,思念、牵挂、魂牵梦绕的故乡山水。
f展开联想,恳求上苍再赐我百年,我要回报罗布泊的养育。
七、小结。
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家是一个温馨的字眼,是灵魂的栖息地,是幸福的源泉。如果家没有了,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手,是创造,还是毁灭?请看看我们自己的双眼,是热切的盼望,还是无助与茫然?让理性回归吧,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树会变得更绿,水会变得更清……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从自我做起,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板书:
昔日罗布泊现在。
青海湖月牙泉。
生态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
真实形象抒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00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