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雪教案设计(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8:24:13
看雪教案设计(精选12篇)
时间:2023-11-26 08:24:13     小编:飞雪

通过编写教案,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入思考。教案的编写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教案范例经过实践检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看雪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能规范书写。

2.认识橱、盼这2个生字。

3.观察画面,看清图意,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和词语,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理解字意,并规范书写。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学难点:

1.指导学生学会难字:湾商堆仗银。

2.观察画面,看清图意,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知道台湾省吗?你们对这个地方有哪些了解?(结合课前找的资料请你给大家介绍介绍,如:图片、媒体上了解到的、音像片、有关书籍等)。

2.教师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指一指台湾省的位置。

3.揭示学习内容:今天老师就要和大家学习新课,板书课题《看雪》,全班齐读。

二、学习本课生字和词语:

1.让学生自己读课文,边读边标出生字,画新词。借助汉语拼音读一读。

2.同桌之间开展相互间的学习:

1)打开课后的生字表,分别读一读,如果读得不正确,进行纠正,还可以借助工具书查一查,读准字音。

2)两个人读一读画的新词,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词意,利用工具书查一查,看看解释。

3)学习完毕,同桌相互评议学习情况。

3.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让学生读一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湾商堆仗银讲毯景洁店省。

在读生字的过程中,对读得不准确的地方及时提醒。(最好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听的能力)。

2)看投影,读词语:先让学生自己练习读,再指名读:

3)结合学生遇到的难字说一说记忆字形的方法。(教师板书)。

商:先写点、横、点、撇,再写同字框,最后写里面的两部分,里面是八字头和口不是古字,要写紧凑。

湾:左右结构,部首是三点水旁,右边是弯,这是一个左形右声的形声字。

堆:左右结构,运用熟字换偏旁的方法记忆:熟字难去掉又字旁换上土字旁就是新字。注意右边是隹不是住字。

仗:左右结构,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个丈,笔顺是:横、撇、捺。

洁:左右结构的字,左边是三点水旁,右边是两个熟字:士和口字在一起。

动手书空写一写。(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易错的地方用彩色笔标出来,提醒其他同学注意)。

4)理解词意:(结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理解,让学生先说一说意思,相互补充,利用工具书查一查)。

三、读课文,看插图,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让学生自己练习读课文,要做到正确和流利。

2.同桌之间进行互查。

3.与小组成员一起看插图,说说画面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而后练习读书。

4.教师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1)指名读书,大家进行评价。

读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你谈一谈。

(台湾小朋友只见过橱窗里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看雪的愿望。)。

四、练习:

1.指导学生进行书写:

1)让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而后描写。

2)教师让学生进行板演,进行评价。

2.读一读生字能进行一字组多词的练习。

店:商店、店长、店铺、店规、饭店。

景:景色、情景、雪景、景致、景象。

五、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继续培养学生参与学习的能力,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

2.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1.使学生知道台湾省是中国的一部分,北京是祖国的首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1.挂图;2.北京美景录像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生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生字表和词语表,用最快的速度熟悉课文的生字及词语。

2.出示生字、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一读。

二、学习课文。

1.小声读课文。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

边读边想,全文共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指名回答共有几个自然段。

3)说一说你知道哪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了什么?

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的习惯和口头表达能力。(课文一共有11个自然段。)。

2.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一想每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第一、二自然段写过春节的时候,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小朋友只能通过橱窗看见用棉花作的雪,没有亲眼看到过雪。第三自然段――第八自然段讲述了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童年在故乡北京看见雪的情景,课文的第九自然段,介绍了老师和同学们玩雪的情景。第十一、十二自然段写孩子们渴望到北京去看雪,说明北京的雪景已经深深的把孩子们吸引住了,他们盼望这一天的到来。

3.自己再读课文,边读边看插图,图文对照,看哪段文字描绘了哪幅图的内容。

1)学生自己图文对照。

2)指名读一读,说一说。

第一幅图描写的是第二自然段的内容。

第二幅图描写的是第九自然段的内容。

三、逐段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二自然段。

想一想这两段主要想告诉我们什么?

主要想告诉我们在台湾省很难见到雪。

2)齐读这一自然段。

你还读懂了什么?(在商店橱窗里的雪景是用棉花做的。)。

3)观察彩图,体会书中的描写。想一想应该怎样读?

过春节这个时候,说明在北京正是下雪的季节,而台湾只能看到棉花做的雪。

这两个自然段为台湾孩子们渴望见到雪的心情打下了伏笔。

4)练习朗读。

2.学习第三至八自然段。

学习方法:

一、先读一读课文,看这几段各有几句话。

二、想一想每段话都讲了些什么?

三、这几段讲了什么?抓重点词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有感情地朗读这几段课文。

我们按照这种步骤学习课文第三至八段。

1)自己小声读,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这几段写的`是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写出了台湾孩子们对雪(北京)的渴望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这几段。

a让学生自己读出自己的理解;根据自己的理解,你认为什么地方应当重读,读出什么样的语气,就怎样读。

b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c教师适当范读。

要读出感情来,读出问句的语气。体现出台湾小朋友对雪的渴望和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4)再读这段课文,体会这段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

在老师和孩子们的一段对话中,老师告诉孩子们在北京有他们渴望见到的雪景,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思想感情。

3.学习第九自然段。

1)自己小声读,看共有几句话,你是抓哪些词语体会句子意思的。

2)指名抓重点词句谈自己体会。

指导学生看课文插图的挂图。

让学生在图上指一下谁在堆雪人,谁在打雪仗。

雪毯,说明雪大,把地盖得很严实,像铺上地毯一样。

3)有感情的朗读,可以加上动作。(教师还可以帮助学生配上音乐)。

4.学习最后两个自然段:

1)在学习前三段的基础上,进行自学: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在小组内谈一谈。

3)参加班级展示。

4)教师指导朗读:

a出示这些句子,让学生谈谈怎样理解的,然后读一读,教师在恰当的时候再加以范读。

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那里的小朋友/正盼着你们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b采用分角色朗读的方法进行,朗读时要注意疑问句和感叹句的语气,要读好长句中的停顿。

5.观看北京的风光片。激发学生向往北京热爱北京的情感。

五、教师总结:同学们,北京的小朋友盼着台湾同胞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早日和台湾小朋友团聚,让我们期待那一天的到来吧!

六、布置作业:

1.与同学交流台湾的有关资料。

2.要感情的朗读课文。

看雪教案设计篇二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学家。他一生写了很多诗词,基本都是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因此人称“毛泽东的诗词,是中国革命的史诗”。而他的《沁园春·雪》被南社盟主柳亚子盛赞为“千古绝唱”,著名剧作家吴祖光也称这首词为“第一流杰作中的佳作”。所以,这首词确实值得我们赏析。那么怎么赏析呢?我以为,赏析一篇诗文,必须得解决逻辑上的三个原则:1、写了什么内容?2、是怎么写的?3、为什么要写?前两项从诗文本身可以分析,而第三项则需要联系创作背景。基于这三个原则,再结合这首词,我打算从四个环节对其进行赏析。

首先是词的风格。这是一首豪放词。与岳飞的“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样有着磅礴的气势和高昂的激情,朗读起来,你没有理由不豪情满怀。但并不是所有的词都能读成这样的气势,你得看是什么样的内容。如温庭筠的《望江南》“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那是思妇在盼亲人,情绪幽怨、感伤。人家都愁肠欲断了,你还能读成豪情满怀吗?所以,词的风格缘于词的内容。后面的环节就与内容有关。

第二环节是对雪景的描绘。本词的词名是“雪”,是一首咏雪作品。上阕就是对雪景的描绘。

前三句“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概括了辽阔的北中国天气极其寒冷。这里的“千里”、“万里”,不仅表达了“冰封”、“雪飘”的范围之广,也展示了伟人的气魄,作者之所以能放眼千万里,就是源于他有着博大的胸襟。

接下来的是一个“望”字统领了“长城内外……欲与天公试比高。”这几句与前面三句构成总分关系。长城、黄河、群山、高原,是北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四种地貌。望长城纵观南北是“惟余莽莽”,与“雪飘”照应;沿黄河横看东西是“顿失滔滔”,与“冰封”照应。这两句既写出了寒冷之非常,一个“顿”字,也写出了寒冷来临之迅疾。而群山的如银蛇在舞动,高原的似蜡像在奔驰,是用了化静为动的写法,把静态的群山和高原写动了、写活了,“欲与天公试比高”,表达了群山与高原不甘被大雪所覆盖的那抗争的态势。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风外妖娆”,那是对雪霁天晴的想象,是对美好景色的展望,此处是虚写,与前面几句的写景构成了虚实的结合。

雪霁天晴的雪景是美好的,冰封雪飘下的北中国也是壮美的。这就是下阕首句所说的“江山如此多娇”。作者为了描绘这多娇的雪景,运用的写景手法是灵活多样的。有一组照应:“惟余莽莽”照“雪飘”、“顿失滔滔”应“冰封”;用了两个修辞手法:夸张、比喻;有三处视觉转换:先纵观长城南北,再横看黄河东西,继而远眺群山与高原;还有四对结合:总分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形色结合。

由此可见,这首词无论是对雪景特点的刻画,还是灵活多样的艺术技巧运用,都可堪称为一首咏雪的佳作。然而,更精彩的是这首咏雪词又不是为咏雪而咏雪。有人把雪写成“玉树琼枝”,有人把雪比喻“千树万树梨花开”,而毛泽东为什么要抓住“极其寒冷”这一特点来描绘?为什么要化静为动,把群山和高原写动、写活?又为什么还要跳出眼前所见去想象那雪霁天晴的“分外妖娆”?这一连串的为什么又引出了我们对第三个环节的赏析。

“乌云是遮不住太阳的”,寒冷必将被太阳所驱逐。“须晴日,看红装素裹,风外妖娆”,这是毛泽东对胜利的预言。他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因为共产党和红军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因此,作者写“极其寒冷”是对当时严峻的国家形势的暗示,写“山舞原驰”是象征抗争的志向,而对“雪霁天晴”的想象则是对胜利的预言。这就是上阕写景的目的,也是为下阕评古论今做了很好的铺垫。“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尽折腰”把上阕的写景自然过渡到下阕对英雄的评论。

第四个环节谈的是评论古代英雄的意图,即评古是为了论今。

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他们都是古代大一统的帝王,作者没有因为否定帝制就将他们贬得一无是处,而是首先承认他们都是曾一统过天下的英雄,但一个“惜”字表达了作者惋惜他们的美中不足:“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里的“文采”和“风骚”,原指代文学,这里却是“文治”,是治理江山有功劳的意思,与“文治”相对应的是“武功”,是疆场上夺取江山有贡献的意思。毛泽东的意思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统一江山,结束纷争确实功不可没,可真正能治理好江山,能让人民安居乐业却不够。至于更擅于攻城略地的天之骄子成吉思汗那就根本不知道如何能安抚百姓让天下太平了。成吉思汗率领的蒙古大军,打仗确实有能耐,向西打到欧洲,向东要不是战舰遇到海难,估计日本早就成了“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那就根本不会出现今天所说的“钓鱼岛之争”。但蒙古大军所到之处,烧杀掠夺,令人闻风丧胆。欧洲人称中国为“china”,一个意思是瓷器,另个意思就是“野狼”,就是意味蒙古大军像野狼一样疯狂。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一句才是下阕真正要表达的意图。那些古代英雄都是视天下百姓为子民的“家天下”帝王,随着帝制的消灭都已成为了过去;蒋介石政府不顾国家的安危,不顾人民的死活,也必将被历史所淘汰;要想建设真正的人民民主国家,让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只有靠坚定的共产党人和他们领导的人民大众。

就上述四个环节的赏析,这首词不仅风格上气势磅礴;而且也是一首咏雪的佳作。它借景抒怀,抒发了领袖心中的豪情;它谈古论今,显露了伟人远大的志向。

苏轼、辛弃疾、岳飞,他们的一些作品也抒发了远大的志向,然而,只不过是能为国效力、收复河山而也;曹操的《观沧海》虽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包揽宇内的气势,也不过是一统天下的志向而也,而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不仅有革命必胜的信心,更有治理好大好河山,建立真正人民民主的壮志。因此,这首词不愧为“千古绝唱”,不愧为“第一流杰作中的杰作”。

看雪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熟读美读课文,理解“绝、强、痴”等字。

2、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3、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重点:

1、赏析雪后奇景,体味白描手法。

2、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

3、“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教学难点:

解读张岱的精神世界。

教学过程:

预习课文。要求扫除字词障碍,会翻译这篇短文,并且着重强调要去了解作者,体味作者。

一、导入: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说到苏杭,你们肯定会想到西湖,我们在座的同学几乎都没去过西湖,没有亲眼目睹过西湖的美景,我们从描写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知道了晴天雨天西湖有着不同的景致,西湖的雪景又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就随张岱一起去湖心亭看雪。(2分钟)。

二、了解作者。

谁告诉我张岱是谁?你是通过什么了解到张岱的?(3分钟)。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8分钟)。

1、读顺,读通。

下面先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这些字音你都读准了吗?

桡毳衣雾凇沆砀一芥铺毡强饮(幻灯)。

下面老师请一个学生读课文,这次要求更高一点,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注意节奏。要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有板有眼。(抽生读,大家讨论,哪些地方应读得快些,哪些地方应读得慢些?)。

2、读懂。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我们来齐读一遍,要读出味道,读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要读出充满雄心壮志的豪迈;读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要读出忧国忧民的沉痛。那么,读本文呢,应该读出一种什么味道呢?(生读,师评)。

读本文应是一种什么味道呢?文中能发现这一个字。——“痴”。

“痴”说通俗点就是什么?(傻,笨,举止异常。痴字拆开来,外面是病,里面是知,了解事物到了病的程度,足见其痴迷。)。

四、找“痴行”

谁痴?(张岱)你从哪里看出他是一个痴人呢?你能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吗?——大雪三日,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桡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冬天看雪有什么难理解的呢?(分析此句)。

时间:“是日更定”大雪后三日晚上八点,(更定或可理解为拂晓)。

天寒地冻时晚上8点,你会做些什么?(躲在空调房看电视,躺在被窝看书。)。

张岱却选择去湖心亭看雪,你能从他的行为中看出他什么性格吗?(痴,有着与众不同情趣的人,是个孤独的人。)。

“人鸟声俱绝。”哪个词用得好?——绝?消失,此句中的“声”字能否换成“影”字?为什么?(不能,从听觉上着眼,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

想到了哪首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篱翁,独钓寒江雪。张岱的这份“独”和柳宗元的这份“独”是否一样?——张岱的“独”是独自一人去看雪,柳宗元的“独”是贬官时心情的孤独。

张岱说是独往,真的是一人去的吗?有没有同行的人?——舟子。

这不是自相矛盾了吗?——舟子不是看雪人,不能说同往看雪。另外张岱很清高,孤傲,不愿与舟子为伍。芸芸众生不可为伍,舟子虽在却犹如不存。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岱文人雅士式的清高孤傲。

五、品“痴景”

孤傲的张岱去湖心亭看雪,看到了怎样的雪景呢?请读出文中集中描写雪景的句子。(屏显:“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希望能读出雪景的意境。(生齐读)。

男生读前句,你从中读出了怎样的雪景?——苍茫、浩大、迷蒙一片、混茫难辨等。

你们说读好哪几个词,就能读出这种意境来?——读好“上下一白”的“一”。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三个“与”也要读得舒缓点。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中,三个“与”显得拖沓应去掉,你认为呢?——不能去掉。“与”字写出天、云、山、水万物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的'浩大景象。去掉的话,仿佛物与物之间有了界线似的,分开了,没有那种天地苍茫的意境。

女生读后句,你们说说要读出什么意味?——轻柔点、渺小的味道,尤其是量词要读好。

这些量词用的妥当不妥当呢?我们一般会选择这样的量词来形容这些物呢?

(屏显:“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不是要改成“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而已”?为什么?)。

不要改。——更好地表现了朦胧。——更好地表现了雾凇沆砀,天地苍茫的意境。——景物的渺小。

追问:这些景物为什么会显得这么渺小?——天地一片苍茫,显得很空旷、浩大。把人、物置于天地之间,人、物事何其渺小,何其微乎其微,不禁让我们顿生“寄蚍蜉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感。这里是在写景,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沧海一粟”的深沉感慨。那怪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用上一些比喻和优美的词句。)。

张岱没有用修辞手法,寥寥几笔,不加渲染,勾画景物的写法叫什么手法?——白描。

(屏显:张岱用白描的手法,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的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天地之中,真是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

一切景语皆情语,透过文字勾勒的雪景,你能隐隐约约感到作者具有怎样的品性吗?——超凡脱俗、痴迷山水等。

你已经触碰到了张岱的内心。我们看看张岱对自己的叙述,进一步去了解他。

(屏显:蜀人张岱,陶庵其号也。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

——《自为墓志铭》。

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陶庵梦忆〉自序》)。

经历国破家亡的重大变故,张岱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不再追求繁华靡丽,因为这一切都是过眼云烟。他不再追求外在,转而注重自身的内心世界了,追求与自然的融合了。

让我们齐读这两句,感受天地苍茫,感受天人合一。

这么情景交融的佳句,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背呢?同学们让我们背起来吧!

六、议“痴心”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孤独脱俗的张岱到湖心亭看雪,不想亭上早有了人。是谁呢?——金陵人。

金陵人在亭上见到张岱心情如何?用文中的词表述:——大喜。

同学们你们揣摩一下这个大喜,用朗读来表现大喜之情。

师读:“见余,大喜曰”让学生朗读“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读出欣喜和激动,你把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这样的人。

金陵人在湖上遇到张岱,喜悦兴奋之情溢于言表,张岱也和他们一样满心欢喜吗?(生讨论,可以有不同的见解,言之有理即可。)。

——不是满心欢喜强饮三大白而别“强”字做尽力。本不想喝酒,但是此情此景不得不喝,勉强喝下三大白就匆匆告辞。张岱是孤傲的,他选择这一特殊时间出行,本想独享西湖雪景之美,不想被人扰了清净。对于这两个人,张岱也只是随口问了几句,并为作深入交谈,便匆匆逃脱。

另外,我们要学会“知人论文”,结合张岱的生平,我们或许更能理解张岱当时的心情。让我们把目光投注到课文注释一。

“明亡后不仕”,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仕”?——不想给清庭做事。这说明他有深深的故国之思。

《陶庵梦忆》,忆什么?——忆前尘往事。

——《〈陶庵梦忆〉自序》)。

是什么让张岱无法大喜?——思念故国的愁绪。

这是什么纪年?——明。文章写于明亡后清朝时。

(屏显:实际上,张岱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

张岱就是这样痴迷于他的故国。这样看来,张岱到湖心亭仅仅是为了看雪吗?(生议)他是想去寻找什么?一个什么?——梦。

七、小结课文。

同学们,我们通过找“痴行”、品“痴景”、议“痴心”,已经体会到了张岱的痴,他是个怎样的人呢?请你用“好个______________的张岱”的句式评点张岱其人。——好个孤独的张岱。好个清高的张岱。好个痴人张岱。好个超凡脱俗的张岱。好个痴迷自然的张岱。好个思恋故国的张岱。好个内心孤独的张岱。

八、配乐朗读,读出情味。

最后让我们在悠扬的音乐声中,读着文字,走进西湖雪景,走进张岱。

结束语:

和张岱同时代有一位文人叫张潮,他曾经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因阅历之浅深,所得之浅深耳”。《湖心亭看雪》一定还有更多的滋味,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慢慢地感悟吧。

看雪教案设计篇四

教学内容:

11个生字湾、省、商、店、景、洁、讲、毯、银、堆、仗。

教学目标:

1、学会11个生字。

2、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学会11个生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见过下雪吗……让我们一起来看雪吧。

二、新课。

1、听录音感受课文,并画出生字。

2、出示挂图了解课文。

三、出示生字卡片识字。

1、借助拼音认字。

2、全班认读生字。

四、板书生字。

1、齐读。

2、写形近字。

3、组词。

五、写字。

1、小组讨论难写的字。

2、重点字指导书写。

3、自由书空。

六、写字比赛。

七、练习。

八、小结。

看雪教案设计篇五

1、品味写雪景语句的精妙。

2、感悟雪中赏景的深沉之情。

3、学习白描写景的手法。

1、品味写雪语句的精妙。

2、学习白描写情手法。

感悟张岱的深沉之情。

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自古风花雪月之事,必能引起文人墨客心头的悸动,特别是遇到洁白的大雪,更是能触动他们容易骚动的心。你所学过见过的诗词中带有雪的你记有多少呢?(学生做得,不一而足,教师要多鼓励,多赞扬)喔!同学们掌握的还真不少,足见大家的知识的渊博。在刚才大家所展示的诗句中,柳宗元的《江雪》,我为觉得写雪最为突出,现在大家一起来吟诵一下吧!

二、明确学习目标(学生读记)。

作者简介。

张岱: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绝代文学名著。

三、踏雪赏景。

1、现在我们就跟随张岱一起来领略西湖雪景的美丽吧。请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找出文中张岱都看到了哪些雪景?学生找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学生答:孤独。

3、我们来看“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句中“沆砀”是什么意思?白气弥漫的样子。

句中三个“与”是不是太多了,有些啰嗦呢?我们能不能把这三个去掉。学生答:(三个与字把天云山水连在了一起,更能显示出天地之间的苍茫。如果是去掉了,就显得界线分明,没有苍茫之间意了。)。

你说的太好了,大家给他鼓掌!

4、我们再来看“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

我们平时来说长堤应该用一什么?亭子用一什么?船用一什么?人用两三什么?

学生说:一条、一座、一艘、两三个。我们能把这些量词换掉吗?

学生答:不能,用痕、点、芥、粒,显示出这种景物在天地之间的苍茫,渺小,如果换掉了就显不出其渺小之境了。

你说得真好!大家给他鼓掌。

四、赏雪悟情。

1、张岱能写出这么美的雪景,如果用文中一个字来评价他的话是哪一个字?学生答:“痴”

那我们能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到他的“痴”呢?我们小组之间可以做适当的交流。

学生答: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去看雪。

在更定之后去看雪。(更定:时间上是晚上五、八点钟)。

张岱在这种情况下去看雪,不但可看出他的“痴”,更能看出他的孤独与清高。

2、等张岱来到湖心亭,亭中已经有人了,这真是:莫道君来早,更有早来人呀!

如此说来,亭中早到之人,也应该是“痴”于雪景了。

那么从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金陵人的痴?学生小组讨论作答。

比张岱来的更早,准备有酒食,预计停留时间很长,在时近年关,却不回家,在此看雪。

金陵人见到张岱是怎么说的?

我们把句中的这样空白,你能填上什么样的词语?

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的人?学生可自由发言,鼓励不同的评价,教师要做适当的引导。

学生答:张岱独自赏雪的兴致已经没有了,所以也就没有继续停留的想法,就离开了。

你说得真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张岱还真是一个独立特行的人,也足见其不愿与他人为伍的孤傲。

4、张岱见到亭中之人,问其姓氏,却答是“金陵人”,这不是所答非所问吗?难道是他们有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作答)学生可能很难抓住重点,教师此处经总结一下。

这更显出张岱对故国的思恋之情,还文章开关,用崇祯的年号,张岱是清朝人,却用明朝的年号,在简介中还有,张岱明亡后不仕,这都说明张岱的遗世独立,以及对故国的思恋。

六、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跟随张岱,赏了雪景,也理解了张岱情感,现在就让我们就一句话来概括张岱的特点吧。请用好一个xx的张岱来作总结。

七、布置作业。

课下认真完成练习题。

看雪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要求:

1.学会8个生字,及由生学组成的词语,会认“省、店”等10个生字。

2.读懂课文,知道台湾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了解台湾儿童向往北京,北京儿童渴望同台湾儿童在北京相聚的美好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

集中识字、表演朗读。

课前准备:

生字卡、词语卡、地图。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讲台湾省的小朋友看雪的故事。

二、出示地图。

了解台湾省的位置,介绍台湾省的有关历史情况,知道台湾虽然现在没有回到祖**亲的怀抱,但它仍是我国领土的一部分。

三、自读课文。

1.自由轻声读,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画出带生字的词,多读几遍。

3.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4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四、检查自读情况。

1.这篇文章分几自然段?

2.指名分段读课文、正音。

3.说说文章主要讲的是什么?

五、指导学习生字词。

1.认读生字并给生字组词。

学会字:讲打指接惊故候奇。

会认字:省店橱指接讲铺毯银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认?想什么办法记住的?

“惊、省”是后鼻音。

“银”是前鼻音。

3.你认为哪些字难写?

故:右边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文”。

候:不要忘了中间的一小竖。

4.指导写字。

(l)看清每个字的结构及它们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2)练习写字,完成“我会写”。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语。

2.说说文章主要讲什么?

二、引导学习课文。

1.学习第1自然段。

(l)齐读。说说主要讲什么?

(2)这里为什么很难看到雪呢?简介台湾省的气候特点。

2.学习第2自然段。

(l)自由读,然后说说台湾省的孩子们在台湾看到的雪景是怎么样的?

(2)想一想,说一说橱窗里的雪景。

3学习第3~10自然队。

(l)自由读。读后说说知道了什么?

(台湾的小朋友向往到北京去看真的雪。老师的故乡是北京。老师童年玩雪的情景很有趣。)。

(2)指导读四个问句。

a.您看见过真的雪吗?

b.您是在哪儿见过的?

c.北京离这儿很远吗?

d.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要读出问话的.语气,ab、c还要读出好奇的语气,d则还要读出对北京的无限向往。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3)指名读写老师童年在北京玩雪的情景的句子。“雪毯”、“银装”分别指的是什么?

(4)分角色读第3~10自然段。

4学习第11自然段。

(l)范读。

“那里”指什么地方?“你们”、“他们”分别指谁?

(2)齐读。

读了这一自然段后你体会到什么?

(北京的小朋友盼望台湾回归祖国。)。

(3)小结。

(台湾回归祖国是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共同心愿,台湾回归祖国,台湾的每个小朋友就可以到北京看到美丽的真的雪。)。

5.朗读全文。

三、指导完成“我会连”。

1.读一读,连线。

2.同桌互查。

3.齐凌连好的词组。

板书设计:

12看雪。

台湾北京。

盼着。

教学反思:

上完课,劳苦和疲惫九霄云外,惊讶和欣喜让我激动不已。我真佩服这些孩子,他们会读书,会思考,会发现,会表达。而作为老师,关注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学会倾听他们的心声,学会欣赏他们的言行,学会领悟他们的深情是何等重要啊!

学生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而语文课程是随“具体的儿童”来的,它将“具体的儿童”引入教育殿堂,只有关注“具体的儿童”的人才会有真正的课程意识。那就应该以学生为出发点,在开发的过程中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因为学生自身就是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如果教师真正做到了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会倾听,学会发现,学会激励,学会鼓舞,学会组织,学会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依据自己独特的体验方式建构知识,形成能力,掌握方法,健全人格,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他们的求知欲望、表达热情让你吃惊,他们发挥出的巨大的潜能令你震惊。

放开手,学生会走得更好。以前,我们对学生不敢放手,更不会放手。教师“前怕狼,后怕虎”,结果学生胆小怕事,不敢跃雷池半步。如今,教师是一个组织者、引导者、评价者,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的传统师者形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从传统的一包到底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已经成为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的无形资产,然而教师不可能完全理解学生的思维,甚至不可能覆盖他们的知识面。这种角色的变化,的确对教师在教学的组织、引导有着更专业化的要求,但绝对不是通才、全才的要求。这个时候,就请所有的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吧!”这是我们在课改中最响亮的声音。

我坚信,学生就是最可利用的课堂资源,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来自课堂的、来自学生的资源吧!真正实现由“老师教我学语文”转变为“我们一起学语文”。

看雪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湖心亭与反思。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

学生吟诵关于西湖的诗句,

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了解湖心亭。

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文学家。出身仕宦世家,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清兵南下灭亡了明朝,他入山隐居、著书,作品中时时流露出明亡之后怀旧的伤感情绪。教师补充介绍其著作。

多媒体摘要显示湖心亭介绍: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三、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1、听:教师播放朗读录音学生小声跟读,把握字音及停顿,师提醒学生注意录音中的错误读音。

2、读:学生给生难字注音并自由朗读课文。

3、译:学生齐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句,并就疑难文句向他组质疑。

4、比:结合给定译文比较自己的差距,学习文言文翻译之法。

四、细读品悟探究课文。

1.一读课文自主学习1.教师示范提问,引导学生从文中获取有效信息,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并用原文作答。

教师示范:“看雪”的时间是。地点是。

2.二读课文质疑问难(说景)搜寻文中写描写雪景的文字加以品析。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体会全景和特写景物各自的特点,并引导学生关注在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

教师点拨并举例讲解: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1.读“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惊喜到伤感,喜极而悲。

师点拨:作者之所以选择更定后独往观雪,是因为不愿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也因为此时雪景更妙。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淡淡的愁绪。

2.品味舟子的话,解读“痴”的内涵: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师点拨:所谓“痴”正是一般俗人所不能理解的清高、超逸的情怀。

张岱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

五、教师寄语:小结并引导学生关注古人寄情山水托物言志的情趣之所为,教案《湖心亭与反思》。

六、延伸练习。

请学生欣赏几组图片谈谈图中景物的特点并赋予自己独特的情感。

教师点评。

六、布置作业。

背诵文中书写西湖夜雪的文字。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写景西湖夜雪。

湖心亭看雪雅情雅致。

叙事亭中偶遇。

设计者:武原中学姚晓萍。

[教学目标]:1、诵读、美读,领会湖山空灵之意。

2、游湖、看雪,揣摩文章写景之笔。a。

3、说人、话情,见识人物闲雅之趣。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教学过程]:

一、导入:西湖诗词。

创设情境:投影“西湖泛舟”图片引出西湖印象。……今天学习张岱的一篇小品文,跟随他去西湖的湖心亭走一遭,去看雪!

二、诵读:疏通文字。

(一)读:第一步,读顺:请一两位同学尝试读文,同学点评。

第二步,读齐:集体尝试齐读,读准确,读出节奏。

第三步,阅读:自由朗读,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

(二)理:第一步,理出要点:把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等要素设置成问题投影出来。要求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找答案,然后探讨,完成填充。

第二步,理会要点:要求同桌配合,一学生美读,一学生翻译。随意抽取同桌组合,汇报读与译的情况,重点字词作特别提示。

第三步,理通全文:请两位同学分别串译课文一二两节,以求全面疏通文字。

(三)再读:再次齐读全文,读出抑扬顿挫之势,读出声情并茂之感。

三、赏景:写景技法。

多媒体特写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1、说说此写景之语妙在何处?学生自由发表自己意见。

参考:a、妙在扣景之特征。b、妙在用朴素之语。(可酌情穿插白描特色:自然质朴,不事雕琢。)c、妙在构悠远意境。

2、拓展:显示异曲同工的诗:清朝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体味、感悟。诗如下:

“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

3、学生背诵西湖雪景的文字。

四、说人:闲雅之趣。

1、找关键字“独”、“痴”,把握人物的品性。

2、补充:张岱《自题小像》:“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之人耶有用没用?”

五、结篇:复读巩固。

六、作业:搜集其他写雪的名句或名篇。

看雪教案设计篇八

学习目标:

知识能力方面:认识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方法方面: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重点难点:

1、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蕴涵的海峡两岸人民期盼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师:你们喜欢冬天吗?为什么?

二、导入新课。

1、冬天的仿佛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丽的童话世界,我们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多有意思呀!可是在我国的南部地区由于气候温暖,却很少见到雪。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前小朋友们都熟读了课文,谁来说一说,哪里的小朋友想去看雪?他们想去哪里看雪呢?(板书:中国台湾、北京)认真读书就会有收获。

4、师:哪个同学们能在地图上把北京和中国台湾指给大家看。中国台湾在我国的南方,那里气候温暖,是很难见到雪的。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自读课文。

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生字多读几遍。

2、学习生词。

3、学习生字。

师:(出示生字),瞧,生字从书里跳出来了,你还认识他们吗?大声喊出他们的名字!

师:生字自动排成了两队,仔细观察大屏幕,你发现了什么?(第一行表示动作,学生做动作读)。

师:第二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最难认?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

师:(出示课件)小朋友,你来看!生字不见了!生字都跑到哪里去啦,原来他们跟我们捉迷藏呢!快看,谁探出头来了,快跟他打招呼吧!

三、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9自然段。

师:生字又回到了课文中。请你再看看书,找出你喜欢自然段,自己练习读一读。

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你最喜欢的自然段啊?相机学习9自然段。

(1)出示第9自然段,

(2)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个自然段?(因为冬天很美丽,还可以堆雪人打雪仗)。

生1:堆雪人、打雪仗。

师:你们堆过雪人,打过雪仗吗?师:看看图,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指生练习读。师:我们都这样边读边想象以前玩雪的情景就能读得更好了。

生2:景色。

师:哪位同学能用自己的朗读带大家也去看一看那美丽的雪景。指生朗读。

(3)师:多美的画面呀。同学们再练读这句话,注意那些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

(二)学习2自然段。

(1)课文中还有一个自然段也讲了雪景,是哪个自然段?

(2)相机出示课文,指名朗读。说说知道了什么?(美丽的雪景是用棉花做成的)。

(3)师:要是你就是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看到这么美的雪景,会怎样?(希望看到真实的雪景)。

师:是啊,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多么希望看到真的雪啊!

(三)学习课文第3至9自然段。

1、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们。你们会对老师说什么?我们看课文3-8自然段,找找中国台湾的小朋友和老师有几次对话?(学生:3次)。

2、指导朗读第一组对话。

(1)指名读,由其他学生提出朗读要求。(谁能给他提提要求,告诉他应该怎样读?)。

(2)按照所提要求师生配合读。(3)同位读。

3、指导朗读第二组对话。

(1)由学生给老师提朗读要求。(2)按照要求师生配合读。(3)男女生互相读。

4、指导朗读第三组对话。

从没见过雪的孩子们听到老师说北京能够看到真的雪,孩子们心情怎么样?会怎么问?鼓励学生自己设计朗读方法。(你想用什么方法读?谁来试一试?)(指名读。)。

5、师生共读3-8部分。

师叙述:过春节的时候,孩子们在商店的橱窗里看到了美丽的雪景,那是用洁白的棉花做成的,孩子们就跑去问老师。(师生分角色读3-8自然段)。

(四)学习第10、11自然段。

师:看文中的孩子们怎么问老师的?这句话很长,有信心读好吗?

师:自己练习读一读。生读。

(如果争着问的感觉没出来)师:这是争着问吗?

生争着问:“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到北京去看看真的雪呢?”

师:真聪明,像这样都抢着问,你一言,我一语就是争着问。

(2)我们知道,中国台湾自古就是我国的领土,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但是海峡两岸的人们却一直盼望祖国早日统一。课文中的老师也有这样的愿望,哪个词可以说明?(深情)。

让我们体会着读读老师的话。

(3)师:大家读的真不错,下面分小组准备一下,选一名同学当老师,其他同学表演争着问,把这两段的内容表演出来吧。

(4)出示填空:的小朋友正盼着去和他们一起玩儿呢!

a.先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把自己当作北京的小朋友,为中国台湾小朋友介绍北京的名胜景点。

b.作为中国台湾的小朋友,他们又有什么心愿呢?中国台湾的小朋友给我们寄来介绍中国台湾的图片。课件出示。你想说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呼声。中国台湾、北京,是永不能分割的整体,让我们一起送出我们的祝福吧!出示:祝愿中国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

看雪教案设计篇九

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文章内容,揣摩文中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诵读课文,质疑、解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文章的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1、重点:理解文章内容,赏析雪后奇景的句子,在此基础上熟读成诵。

2、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流程环节。

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复习导入。

一、齐读课文二、过渡语: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熟读了这篇文章,并理解了字词句,疏通了文意,现在我们来复习一下。(练习之后)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张岱的世界,去欣赏《湖心亭看雪》(出示练习题)。

1、《湖心亭看雪》的作者是(朝代)的(姓名),字,又字石公,号,又号蝶庵居士,本文选自。

2、注音并解释更()定更()有此人毳()衣雾凇()沆砀()强()饮芥()喃喃()痴()。

3、翻译句子。

(1)更日更定矣,余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2)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4)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齐读课文,是为了让学生对课文有所回忆,将注意力转移到本文中来。

出示小黑板上的练习题(练习题包括文学常识、字间、解词、翻译、对上节课内容逐项复习)可采用提问,板演的方式来反馈,然后齐读。

整体感知你从题目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地点:湖心亭。

事件:看雪。

教师从题目入手,提出问题,学生思考,师生共同解答。

环节内容设计设计意图导学方式品读赏析。

一、看雪的时间是什么时候?天气怎么样?

二、作者是一个人去赏雪吗?你从什么地方看出来?可是后来又写到“再中人两三粒”,文章结尾还出现了舟子,那作者为什么还说是“独往湖心亭看雪”呢?这是否矛盾?在作得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的清高、狐傲、遗世独立、不随流俗,有“众人皆醉我独醒”之感。

看雪教案设计篇十

这是一篇行文优美,图文并茂,适合儿童阅读和学习的课文,作者用简洁流畅的笔触把我们带进了宝岛台湾,讲述了台湾小朋友只见过用棉花做的雪,没有见真的雪,老师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童年在故乡北京玩雪的情景,听到了那浓浓的乡音,看到了那深深的乡愁,“什么时候能带我们去看看那真的雪呢?”“那里的小朋友正等你们和他们一起玩呢!”两句话,激起了孩子们想去北京看雪的愿望,强烈的表达了海峡两岸同胞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

学生对海峡两岸骨肉分离的原因知之甚少,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有一定距离,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难度较大。教学时,要采用探究式阅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探究和朗读中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等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写字,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了解课文蕴含的海峡两岸人民企盼祖国统一的愿望是难点。

1.生字、词卡片。

2.学生收集的有关台湾的资料。

3.中国地图,雪景图和雪景动画。

两课时。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小朋友,你们喜欢雪吗?还记得去年下雪时的情景吗?

2、是呀,下雪时一件令人开心的事情,整个世界都雪白雪白的,像童话世界一样美。小朋友还可以在雪地里打雪仗、堆雪人。可是,在我国台湾省的小朋友却不像你们这样可以享受到雪带来的乐趣,因为台湾冬季较温暖,是很少下雪的,因此那里的小朋友是很难看的雪的。

3、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看雪》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划一划。

(引导学生边读边画边想,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2、教师范读,让学生养成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的习惯。

3、学生我学会了什么字,知道它的音是什么样的。

4、齐读课文,读通读顺。

三、识字。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读。

2.出示生词卡,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课后“我会读”)。

台湾省、商店、橱窗、指了指、接着、讲故事、铺着、雪毯、银装、打雪仗。

3.出示生字卡,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那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省、橱、指、仗”等字都是翘舌音;“铺”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pu”。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如:形近字比较:讲――进、铺――辅等;做动作:指、接、讲、铺等。

(让学生用已经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并有意引导学生留心观察,在生活中主动识字,拓宽识字的途径,充分体现了生活处处皆语文的教学理念。)。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如:开火车读、摘桃子等,让学生感受识字的乐趣。

四、学习课文(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里讲了谁看雪?在什么地方看到了雪?看到了怎样的雪?)交流以上问题(相机学习)。

1、自由畅谈:欣赏了北国冬日雪景,你想说些什么?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3、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4、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5、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己找一找。

6、启发想象。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7、假设你就是台湾的小朋友,你一定向往北京的雪景,那么带着对北京雪景的向往,再读课文。

五、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默读:把老师和小朋友说的话画出来。

扮演角色读:一生扮演老师,一生扮演台湾小朋友,读后师生评议,重点读好几个问句。

2.借助图画,读美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飘着、铺着、披着、堆、打”等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3.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说”的句子。

《欢迎台湾小朋友》。

一只船,扬白帆,

飘呀飘呀到台湾,

接来台湾小朋友,

到我们北京来玩一玩,

伸出双手紧紧握,

热情的话儿说不完。

拍着手一起读一读诗,一起来欢迎台湾小朋友。

5、假如你就是北京小朋友,你会对台湾小朋友说些怎样的热情话儿?

第二课时。

a)复习巩固生字。

b)会写课文里要求写的十个生字,并能用这些生字组词。

c)分角色朗读对话,进一步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激发学生盼望祖国回归的愿望。

一、分角色朗读。

1同桌之间互练,师生分角色读。

2表演读。

复习生字。

1、出示生字,自由认读。

2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

三、生字组词,指导写字。

1、用要写的生字组词。

2、教师在田字格里范写“奇”。请学生观察字的结构,写时应注意什么。这时教师再边写边提示笔顺。学生在书上描一遍,临一遍,在本子上写两个字。

3、范写“指”字,学生运用以前所学的知识了解字形特点,再描红、临写。

4、其余生字请学生自己观察、书写。

四、总结本课学习情况。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

2.正确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提出不懂的问题。

看雪教案设计篇十一

1、认识“省、店”等10个生字。会写“讲、打”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孩子们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识字。

朗读领会文章,体会台湾小朋友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1、收集有关台湾的资料。

2、生字卡片。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

1、看过雪吗?玩儿过雪吗?

2、台湾的小朋友却很难看到雪。他们多么希望看一看雪,多么希望去北京看一看雪啊!

板书课题:

看雪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勾画出生字。

2、借助拼音熟读课文。

3、小组互助学习,读准翘舌音“省、橱、指、仗”和前鼻音“毯、银”。

4、自由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三、认记生字。

1、小组合作互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记生字。

2、谜语认记:

毯:一堆毛,两把火,睡在上面很暖和。

省:眼睛上面一少年,勤俭节约少花钱。

店:站而不立,庆而不大,街边一间房,买卖东西忙。

3、动作演示理解记忆:

指、(用手指一个地方)。

接、(用手做一个接的动作)。

铺(用手做一个铺的动作)。

(学生跟着一起做)。

4、借助偏旁认记:

银、橱、讲。

5、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6、借助短文巩固识字:(比一笔,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读通顺)。

在省城长途汽车站的对面,有一家新开张的金店。金店的`橱窗里摆放着一件件闪闪发光的金银首饰样品。金店地面上铺着红色的地毯。妈妈看见玻璃柜里的一条银色的项链,便指着这条项链,问营业员多少钱。营业员拿出这条项链说:“8000元,不讲价。”妈妈接过项链,觉得挺不错,就买下了。

四、写字教学。

教学“指、接、打”:

1、学生观察共同点,并说一说。

2、教师讲解:指”字右上是“”,不要写成“”;“接”字右下的“女”,横画要长些。

3、学生观察“讲”并描红书写。

五、熟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思考:

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

2、完成课后“我会连”:

独立完成,同桌互相检查。

第二课时。

一、谈话引入。

1、准备地图一张,请生在此图上找到北京与台湾。

2、学生收集的关于台湾的资料展示。

3、老师小时候是怎么玩雪的?(指导朗读第九自然段,读出高兴的感觉)。

二、朗读课文,提出问题。

1、师范读课文,生思考: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

2、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4、将小组合作不能解决的问题,但又有意义与价值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5、各组选取感兴趣的问题进一步讨论理解。

6、全班交流讨论解决:老师为什麽要深情地说?心里在想什么?(教师深情地说一句话,帮助学生理解深情)。

三、朗读课文,进一步体会情感。

1、师范读课文,生体会情感。

2、生自由读。

3、抽生读,教师指导。

4、齐读,配乐。

四、实践活动。

你有什么心里话相对台湾小朋友说吗?(可让生在课外给台湾小朋友写一份贺卡)。

五、写字教学。

1、教学“惊、故、候、奇”:

“故”字右边是反文儿,不是折文儿;

“候”字,不要漏写中间的“竖”;

“奇”要写得上小下大。

2、复习巩固:

同桌互相考一考本课生字。(不会的互相教一教)。

台湾。

思向。

12看雪。

北京。

(注:此板书形成一个心形。)。

看雪教案设计篇十二

12看雪(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收集整理有关中国台湾的图片、资料和知识。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认识生字,会写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教具: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谈话导入:同学们,“识字3”中有关中国台湾岛的“三字经”你们还记得吗?会背的同学大声背出来好吗?是啊,中国台湾和大陆本来是一家,可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使海峡两岸骨肉分离,但是两岸人民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盼望亲人早日团聚。今天,我们就来听听中国台湾小朋友的心声吧!(板书课题)。

2、展示交流:课前,大家一定收集了很多有关中国台湾的资料,拿出来和同学进行交流,看看自己对中国台湾的了解有多少。(学生汇报、交流,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文字材料。)。

二、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朋友读一读,还可以查字典认识它们。把生字和读不懂的词、句做上标记。

2、同桌或小组同学合作,一起读课文。互相帮助,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三、识字。

1、选择自己觉得读得最棒的句子或段落读一读,其它同学当评委,为他的表现打星。(师生相机纠正字音)。

2、出示词语卡片,学生开火车读,也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领读。

3、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读字音,可让学生互相提醒哪些字的读音不要读错。

4、交流识字方法。

这些字你在哪里见过?用什么好方法记住它们?

5、设计游戏巩固识字。

四、写字。

1、从8个要求会写的字中找到带有提手旁的字:“打、指、接”,用字组词,说说偏旁与字意的关系。

2、回忆以前学过的带有提手旁的字。学生自主写字。

3、展示学生写字成果,师生评议,相机进行指导。

五、初读。

1、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

2、读课文第1-2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

3、启发想像,中国台湾小朋友看到棉花做成的雪景,他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12看雪(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10个生字,会写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3、有盼望中国台湾回归、实现祖国统一的愿望。

教学重点:复习巩固生字,会写5个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老师和学生对雪、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教具:图片、生字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朗读。

1、进入角色读好老师和小朋友之间的对话。

2、出示地图,了解北京和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可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找一找。

3、借助图画,美读下雪时的景象。

看图找句子:画出描写美丽的雪景的句子。把自己喜欢的词,句多读几遍。

谈感受:回忆自己堆雪人、打雪仗的情景,说说当时的心情。

读句子:可以加动作表演读,在读中理解各动词的意思。

积累词句:把你喜欢的好词佳句抄写在积累笔记上。

4、读最后两个自然段,读好孩子们“争着问”和老师“深情地说”的句子。

三、讨论。

你觉得两岸小朋友的愿望能实现吗?说说你的理由。

四、表演朗读。

老师和学生一起,自由选择角色,朗读全文。

五、写字。

1、出示5个字,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找出自己认为不好写的字。

2、教师根据学生的共性问题范写指导。

3、学生临写,教师巡视指导,展示作业,师生共同评议。

作业设计:

1、完成课后“我会连”的内容。

2、画一幅介绍祖国大陆的画,再配上一首小诗,送给中国台湾小朋友。还可以给中国台湾小朋友写一封简短的邀请信,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学校来做客。

板书设计:12看雪。

到处洁白。

看雪堆雪人盼望祖国早日团圆。

打雪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03938.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