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别裁读书心得(汇总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8:48:07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汇总22篇)
时间:2023-11-26 08:48:07     小编:笔尘

总结可以促使我们思考,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指导。学会正确阅读文章,对于提高语文水平很重要。借鉴这些总结范文的优点和特点,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总结写作水平。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一

《论语》是我们古今著名的一本书,孔老夫子和它的徒北一生的心血。孔子是有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有许多个弟子,一个连一个的把德礼文明传扬下去。

《论语》是一本讲文明礼仪的书,上面写得都是如何成为君子道理。里面是讲德行的,我有时在想,如果全国人民都按照孔子的道德去做的话,中国将是多么一个既文明又有礼仪的国家,我很喜欢孔子说的那句:”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特别有感,知道就是不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人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不要做言而无信的人,这样就能成为一届君子。

君子倒底是什么呢?君子由德、礼、行、体四个部分组成。德是要有品德和德行;礼是要有礼数,以礼待人;行是言行举止都要文雅;体是要体面,穿着要得体。这些就是《论语》这部书的精华。听说这本书是孔子死后而弟子们所写的,把孔子的毕生精华记录了下来。

通过《论语》,我想做一个道德品行的人,因为,你品德好了,就有无数好人与你做朋友,就会人人都信任你,因为你遵守诺言,就会看重你,尊重你,因为你也看重、尊重他。

《论语》对后人而言是一部很好的启示书,因为这本书让越来越多的人看重自己的品行、德行、礼仪,如果人人都尊重的话,中国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香九龄,能温席。“小小黄香,九岁就懂得孝敬父母,为父亲温暖床席,他多有孝心啊!黄香乃孝悌也者,不亦君子乎?黄香是一个君子,长大后成为一名好官。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二

工作都是在忙忙碌碌中度过,最近一段时间,按照教育局的要求,读了一点《论语别裁》来充实自己。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谈古论今二而撰写成《论语别裁》,通过南怀瑾先生的论述、诠释,希望自己从《论语》中学道行多的方法,去治我的工作、生活。下面谈一丁点读《论语别裁》的感受。

《论语别裁》这部书是南怀谨先生对《论语》这部书别出心裁的解释,特别是有别于明朝朱熹对《论语》的解释。他认为现在人们对于儒家学说的错误认识和理解,多是由于朱熹的解释给人们的误导。《论语》这部书,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部书的绝大部分是孔子和他的弟子或者其他人的问答的话。聪明的学生问他,有聪明的答复,愚笨的学生问他同样一个问题,他的答复便又不同。孔子说话,是因人而异的,即"因材施教".孔子是一个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出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他将人看作是平等的。《论语》中有"性相近,习相远,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除了绝顶聪明和绝顶愚笨的人没有办法教育以外,其他都是平等的,可教育的能力是一样的。孔子提出了四个字,可以说是中国的民主主义教育哲学,就是"有教无类",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

孔子的教育,他"教"什么呢?孔子提出一个很重要的字,就是"仁".孔子的看重"仁"字,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这个"仁",就是人的人格,人的人性,人的尊严。孔子说"修己以敬".孔子的学生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人".这个学生又问:"这就够了吗?"孔子又说:"修己以安百姓".这句话就是说教育并不是让你去打坐念经,"修己"是让你去做自我教育的工作,但是还有一个社会目标,就是"安人".安人是给人类以和平、快乐。这个教育观念是新的。教育并不是为自己,为的是一个社会目标。所以《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身的基础,而后面的"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社会的目标。所以孔子时代的这种"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观念就是将教育个人与社会连贯起来。

教育的目标不是为自己自私自利,不是为升官发财,而是为"安人、安百姓",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因为这个使命,就感觉到"仁"------受教育的人。人本来有人的尊严,到了做到自己感觉有"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使命时,就格外感觉到一种责任。所以《论语》中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就是说,必要时宁可杀身来完善自己的人格。这就是《论语》中的"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孔子的弟子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仁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说受教育的人要有大气魄,要有毅力,因为"任重而道远"."任"就是担子,把"仁"拿来做担子,担子自然就很重。孟子说:"自任以天下之重",曾子说"仁以为己任".以整个人类作为我们的担子,就是2500年来一个了不得的传统。后来宋朝的范仲淹也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就是"修己以安人"而感觉到"任重而道远"的缘故。明朝的顾亭林认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也是这个道理。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三

《论语别裁》是关于《论语》的讲演录,是中国台湾著名学者南怀瑾先生以渊博的学识,旁征博引,拈提古今而撰成的。下面是本站带来的读论语别裁。

欢迎查看。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看了《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

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不过,当我接着看下去,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男老先生把这一切都分开做了解释,而且真正懂是看了“谁来懂得你”这一小节。南老先生在这一篇中对孔子的话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将所有自己的解释都总结在了一起。尤其是这篇中引用明代陈眉公的话,真是恰到好处。不但说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句话的意思,还告诉了读者,做人做学问成功的途径。

还有,我觉得写得很妙的是南怀瑾说,现在的人读《论语》不能依靠朱熹的注解。

刚开始,我认为这只是南怀瑾的片面之解,不过在询问父亲后,才明白这是告诉读者,看《论语》要自己反复品读原文,而不是单单看注释。至于不懂,接着看下去,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

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

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下文自然有解释。这也是南怀瑾不支持将《论语》分类的原因吧因为原文都是连贯在一起的。还有就是“没有朋友的上帝”中说到的“过错一经发现后就要勇于改过才是真学问真道德。”这句话很对大概“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也是这个意思吧!总之《论语别裁》是本好书它有助于你理解《论语》和孔子的为人之道。我现在还未完全看完等我看完后再和大家一起来研究吧!

在《论语》第七篇《述而第七》倒数第二句提到孔子的作人态度,即“子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字面上的意思是:君子要做到“坦荡荡”胸襟开阔;“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慢慢变成心病了。这句话可与第一篇《学而》中提到的“人不知而不知愠,不亦君子乎?”联系起来理解。一个人一生不被人理解,虽有才能有学问而没有发展的机会,还是不怨天尤人,做到胸襟坦荡,既象春风吹佛,清爽舒适;又象秋月挥洒,皎洁光华。这种修养是难得的。我要加强这方面的修养。我的体会是:不论是在得意还是失意的时候,都要保持乐观的态度。但这样乐观不是盲目的乐观,不是刻意追求的乐观,而是胸襟开阔的自然表达,对人没有仇怨。这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并坚持。我理解的君子坦荡荡另一方面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坦荡,光明正大,不能做坑害别人的事。

至于“小人长戚戚。”小人心里永远有事情,我认为这是一种心理上的病态,做事情不从自己方面找原因,而是觉得某人对不起自己,觉得单位和社会对不起自己;觉得某件事对自己处理不利,自己为什么被剥得了话语权等等,进而,觉得自己实在了不起,这个社会对自己不公。任何事情不可能是绝对公平的,您处于那个位置,也不可能处理得那么合理,即使您现在吃亏了,您把它作为一笔宝贵的财富;到时候会有回报的(别一直想着回报)。放开心胸,别总心里琢磨着得到什么什么好处,别总心里琢磨着会得到什么什么人的重视。我的人生感悟之一,我们最幸福的不是得到什么好处和领导的重视,而是不被人坑害,不被人算计。如何能够想明白,心里不再忧愁,不再烦恼,不再痛苦。心境保持开阔。小人长戚戚的另一方面意思是我们做任何事情要做到坦荡,什么时候也别干缺德事,什么时候都不能做小人。即使鬼来敲门,也没有什么,也不害怕。

要达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确实很难做到。我的体会是我们做到“君子坦荡荡”相对容易,一般人们处于较顺的状态时,能做到泰然处之,保证不干不道德的事情,但杜绝“小人长戚戚。”的事情和心境有时会很难,本身处于不顺时期,难免发牢骚,怨天尤人,想不清楚,给自己增加无限的忧愁和烦恼,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不怨天尤人,坦然面对,再加上自己的努力,也许会有好的结果的。再看我自己,我确实能做到坦荡荡,算是一个“君子”;以前也确实长戚戚。遇到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想不明白;怨得不到更多的机会等等,又算是一个“小人”,也就是“君子”、“小人”的成分兼而有之。20xx年后通过自身的调整,心胸开阔了很多,也不再专门盯着某一个地方,有了一个较好的心态。我们真的应该相信:上帝永远是公平的,您在这个地方失去的,在其它地方会得到;您在这个地方得到了,可能也回失去一些必要的东西。通过读“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再对照自己,确实自己应该在保持坦荡荡的同时,不再“长戚戚。”对自己是一种提高,是一种超越,是智慧的升华。

本人一介学生,在家受父母教育,在学校受正统的国民教育,上班后,懵懂踏入社会,从事工作,交友,而今已近40,虽然生活安定,工作稳定,但工作之余,还是对老祖先的东西感到好奇,生活中对本国许多文化也有很多疑问,偶然得知南怀瑾先生深通儒、道、佛,于是欣欣然购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南环瑾选集》,才读了第一卷《论语别裁》,感到颇有收获。南怀瑾先生对于《论语》的解说不愧为一个严谨的学者,从历史的角度旁征博引为《论语》的误读做了很多纠偏,与我们这些远离祖先文化的人而言,真是专家级的解说。这本书将近800页,我也是用了将近一个月的业余时间才看完,下面简单谈谈自己的感想:

一、《论语》是一本教人如何做人的书,贴近我们的生活,现代人非常需要看看。我们70后这一代,对于西方的文化了解一些,我也能弹一些古典的和流行的如克莱德曼的钢琴曲,对于现今的时尚物事如ipad、汽车等等也能紧紧跟上,但是在正统的国民教育体系中,对于老祖先的东西讲的很少,以至于到现在对母亲如何做人的训导还有疑问,妈妈说的这些东西书本上怎么没有,因为之前没有接触到任何一本这样的书,看了南怀瑾先生《论语别裁》有了一些理解。比如我们说儒家讲孝道,孔子的学生曾子著《孝经》,不单是对父母要孝,还要扩而充之大孝于天下,爱天下人,谓之大孝。还有我们在与人日常交往中,能够做到“温良恭俭让”才能得人心,做到大家和谐。对于做事,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对于比自己意见更好的意见要及时变通采纳。对于年近40的我,也有有益的人生导语:“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足,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暗地里,我也在笑,猪八戒真不容易,孔子才三戒,他要八戒,还管不住自己,呵呵。《论语》的故事都是日常生活中孔子和弟子们的言行,非常生动,建议有学者什么时候把它做成动画或漫画故事,大家应该会喜欢看的。

二、《论语》对学习的要求提到了一个非常高的高度,而且人人不同,因材而用,对于管理工作也有很高的指导意义。我们说孔子的弟子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而孔子都能够识人,尽量发挥他们的长处,而纠正他们的短处,让他们不断学习。这对于管理工作也是非常重要,因为一个人的特点既可以是缺点,也可以是优点,关键在于如何发挥作用。同时,孔子也提倡“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把我们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去,贡献出来,同时在工作取得成绩之后还要总结提高,再去学习,平常我们只知道前面一句话,而不知道后面一句话,这对于建立学习型组织也是有益的。同时,学习必须勤奋,但是要悟道,学得越多,悟出的道理要越简单,才能返回来指导实践。这个悟出的道理,儒家叫“仁”,道家叫“道”,佛家叫“佛”,最终归到“一以贯之”。

总之,仅仅是惊鸿一瞥,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也使我犹如掉入传统文化的海洋,祖先的生活方式使我对自己的民族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我的人生和交友有了详尽的指导,收益匪浅,可以做为一部经典,时常翻看,总会找到人生难题的答案,难怪孔子学院遍布全球,也是有他的道理,做为一个炎黄子孙,这也是自己的骄傲啊。

2

页,当前第。

1

1

2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四

小时候被老师逼着背书,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总觉得是一件苦事,根本不知道何“说”之有!按照教科书和老师的解释,“学而”第一句的意思是:学习过的东西大家要随时温习它,“不亦说乎”,说实在的,每天强迫性地让自己去学习,不是“不亦说乎”,简直就是“不亦苦乎”!所以根本就不觉得《论语》有多么了不起,也不相信他说的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但在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里,我却看到了《论语》的异彩纷呈,孔子思想的遍地开花。读到见解独特之处,我会陷入沉思,读到幽默之处,我会会心一笑,我知道自己已经被先生的言语所深深吸引,也开始相信,“学而时习之”,真的是“不亦说乎”了。

在此摘取先生对“学而”的解释,并把以前我所理解它的意思列出,以作比较,从中可窥见先生对《论语》的精辟独到的见解,也算作读此书的一个笔记吧。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之前对它的理解是:学习过的东西大家要随时温习它,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有朋友从远方来看我,也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别人不了解我,误解我,而我并不在心里怨恨他,这样才算是君子。

按照这样来理解的话,强迫性的学习是快乐的,即使我们觉得痛苦,也应该装快乐状;有朋友来了,即使窝囊中羞涩,吃完上顿没下顿我也觉得招待他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你对我不起,我不打你,我不骂你,我心里也不难过。这是什么话?!完全是大话,空话嘛!《论语》要是这样来解读,那真是荒天下之大谬!我们再来看看,先生对“学而”的解释。

头一句的解释,先生认为,“学而”中的“学”不单纯是读书,而是做人的学问。“学问”从哪里来?学问不是文字,不是知识,学问是从人生经验上来,做人做事上去体会的。这个修养不只是在书本上念,随时随地都是我们的书本,都是我们的教育。所以随时随地要有思想,随时随地要见习,随时随地要有体验,随时随地要有反省,就是学问。

第二句的解释,如果要做学问,就要准备一生寂寞,先生非常幽默,讲到这里时,他说孔子当年也是非常寂寞的,现在到处给他吃冷猪头,当年他却连一个“便当”也吃不上。让人不禁一乐。承前所说,做学问是要忍受寂寞、凄凉之苦的,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一个人在为天下国家,千秋后代思想着眼的时候,正是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远”字不一定是空间的远,也可能是时间的远。

后一句,讲的是,做学问的人,即使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即不怨天尤人,如果能做到这样,那么就是所谓的“真人”“真君子”了。

读完先生的解释之后,我觉得我被骗了,被老师,被教科书骗了,而且一骗就是十几年啊,真是冤啊!写到这里想起了朋友曾开玩笑地跟我说过的一句话:学问之美在于让人一头雾水。可不是吗?我以前拿起《论语》就会觉得不知所云,确如雾里看花。由此可见中国教育的粗浅陋薄。从小学到大学,我们的老师又有几人能给过我们这样的见解呢,又有几人能给我们传授真正的《论语》思想呢?接受这样教育的我们一知半解,然后我们又一知半解地去教育下一代,这样下去,可真是要一代不如一代了!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五

在这个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东西,莫过于书本了。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让一个人从失败走向成功,从忧伤走向快乐,从灰心失意走向奋发图强。《论语》便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人类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读得最多最熟的书恐怕就是《论语》了。而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于丹教授《论语心得》以华贵而朴质面貌,展现于世人眼前。而这本书,也成为了我爱不释手的珍宝。

《论语》这部书,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这些办法通过于丹的白语化,用许多浅显的故事,而变得懂俗易懂,看起来很朴素的语言,但在原则中透着一些变通,更简单的说:它告诉我们的是为人处世的原则。

大多数人都会觉得论语难懂,给人一种枯燥的感觉。而于丹教授却用通俗的语言将这种朴素的哲学以生活的事例展现给观众,有一种心灵的触动。这样纷繁的喧嚣世界,有多少人还有心中的净土,有多少人懂得“爱人”和“礼遇”,生命的意义在于无悔。活回本真的自己,让自然的理想代替这样的现实。《论语》中许多经典的词句是我们耳熟能祥的,于丹教授认为,这部曾经统治中国社会思想两千多年的儒家经典,仍然能为我们现代人构建和谐社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供一份温馨的劝导。《论语》集中了孔子的人生感悟和思想精华,影响中国社会两千多年。《论语》的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溶化于人的内心,天、地、人就会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就变得无比强大。即使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中国人也常会说,天时、地利、人和是国家兴旺,事业成功的基础,这是不是《论语》的思想精华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呢? 现代社会人与人的关系可以说更近了,也可说更远了,但无论如何,人际关系是每一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君子之道这一讲对我也感触颇深。孔夫子在教育他的弟子时,常以小人和君子之分来明辨是非。“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就是说君子胸怀平坦开阔,但是小人却经常忧愁恐惧。即便是今天,人们还是希望自己能做君子而不做小人。 交友之道,于丹教授告诉我们,《论语》中对交友有非常明确的标准,说人的朋友,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好朋友有三种,坏朋友也有三种。什么叫益友呢?叫友直,友谅,友多闻。直是直率坦率,谅是宽容原谅,多闻是博学多才,这三种是好朋友。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人的社会环境中朋友是相当重要的。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朋友是我们最好的环境,你从他的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也就是说交什么样的朋友,你也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通过于丹教授的精彩讲解,自己感觉有很多收获。但是真正对论语的了解以及它与现代人的联系,还得通过自己的不断学习和不断感受真正的化为己有,寻找到活的真谛与快乐。

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中,没有寻章摘句,没有引经据典,没有从教条到教条、从书本到书本的搬家,一切都娓娓道来,将孔子从圣人的高位复原到脚踏实地的师长,将圣贤经典点化为隽永心语,不故作高深,不矫情卖弄,如同《论语》中孔子面对席前的子弟,循循善诱,建立心灵的智慧,传递着温柔的思想力量。于是,圣人不再遥远,经典不再尘封,现实也就少了几许迷茫。

于丹说:“把阳光沏进咖啡里,然后把阳光喝下去,让你自己散在光线中,这是一个读书的境界。” 或许,正是因为有了这种高雅的境界,才使得她对《论语》有了如此的感悟,写出了这样一本影响无数人的好书。如同春雨一般,滋润人们的心灵,悄然无声。

易中天曾说:学习是谋生,读书是谋心。看来,人生在世,无需为谋生而一生学习,却需为谋心而终生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倘若读书甚少,必将是终身的遗憾!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六

孝是我国自古以来最重要的道德规范,“百善孝为先”,孝是德之本。《论语》中“孝”的论述,今日读来,仍觉微言大义,对社会有益,对家庭有益,而对于一个人的心灵,是一种净化,也是一种亮化。

记住父母的年纪:

做父母的,没有不记得儿女的生日的。可做儿女的,不知道父母生日的却大有人在。是否知道父母的年纪,不要简单地把它看作是一件小事。孔子说:“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里仁》)意思是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记挂在心上,一方面因他们添寿而欣喜,另一方面又为他们的高寿而担心。”

人生有许多痛是不可避免的,有一种痛更是让人难以忍受,而这种痛并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流逝,那就是“子欲孝而母不在”。一位朋友曾这样回忆:母亲健在时,自己总是感觉日子还早,机会尚多;总是对自己说,等生活好些了,一定好好地孝敬母亲。

“一则以喜,一则以惧。”简简单单八个字,读来觉有千斤之重。看到父母年事已高,一方面感到高兴和自豪,但又胆颤心惊,对父母的衰老而恐惧,这是出于自然,也是出自孝子的良知。永远也不要觉得为时尚早,机会还多。记住父母的年纪,常回家看看。节假日,或是在父母生辰的时候,一束鲜花,一盒蛋糕,一个电话,一句“祝您健康长寿”,一顿合家团聚的家常饭,都是浓浓的亲情,都会给年迈的父母带去无限的喜悦和慰藉。

讲话的意思起,第二层意思,《论语》作为一个书名,是在这部书编成的时候,也是孔子去世以后,但是,是去世后不久。

论语作为儒家的经典之一,一共有二十篇,有一句话,“半部论语治天下”是宋朝的宰相赵普说的,但是,这句话是不正确的,在那时,宋朝的朝廷里到处都是读过四书五经的文臣,宰相赵普在皇帝的面前的地位已经不高了,在皇帝的面前说的,但是,他最后时被撤职了,因为仅仅一部论语对于治天下还是不够的。

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七

“得半部《论语》者,得天下”。这句话我也忘了是从哪里听到的。以前,我粗略地看完一本唐宋后注译的《论语》,觉得这句话太过夸张。不过,自我《论语别裁》后,我对《论语》有了新的理解。我推翻了自己的认识,有了新的见解。

我看《论语别裁》的初衷是为了提高自己的文言文能力。不过,当我接触了《论语别裁》后我对“做学问”,“作人”有了新的认识。

不过,由于我每天只有一小时,所以现在我并未完全看完《论语别裁》上册,更别说整部《论语别裁》了。我只是阅读了《学而篇》,粗略地翻阅了《为政篇》和《公治长》。

我下面所有的感受,只是对《学而篇》的读后感。

首先,读了《论语别裁》给了我新的认识。现在读《论语别裁》,不像以前那么枯燥乏味,那么难懂,而是有种与南怀瑾先生面对面交谈一样。原来读《论语》这类四书五经的书也能这样有趣。同样,我也推翻了以前所认为的古人读书都得“寒窗苦读”的见地。

然后,是我对“三家店”的认识。南怀瑾老先生生动形象地比喻,让我明白了原来“五四运动”时,那些自称“知识分子”的人竟这样理解孔子的话。

还有就是南怀瑾写这本书是用心在写。他把自己原本的认识与现在的理解,毫无保留地都说出来了。

这是我在读“学而有何乐”时理解的。首先,南老先生是通过字面来解释。说“悦”应改为“苦”。朋友来家是“包袱”,虽然很真实,,但我当时就认为这些认识仿佛是一些自以为是的不想读书的学生在钻“牛角尖”。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八

说起读论语,也是惭愧,除了初中、高中课本上要背诵的那么几段,我以前从未认认真真的细读过《论语》。近来无事,便从茫茫书海中抽出这厚厚的书。老实说,看着这本如此厚的书,我有点不知所措,不知道从哪里入手。不过还好作者的解释挺清楚的,能让我从《论语》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中吸收养分。

沐浴之后,斟一杯清茶,打开书本,听南怀瑾先生侃侃而谈,古今逸事,娓娓道来,人生家国,信手拈来,以微言释大义,如同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颇有感悟。或许,《论语别裁》是印有南怀瑾标签的南怀瑾的论语,但正是这种谈古论今,纵横开阖,旁征博引,磅礴大气的风格赢得了读者的喜爱。很多读者不在意它是不是纯粹的孔子的论语,在意的是,这本书带给思想上的冲击。

大家都知道,孔子的思想精髓在于“仁”。仁,就是指仁爱,利他。放鸟回天是仁,放鱼归海是仁,放兔于野是仁;此外,仁的意义还包括对于人的“仁”。别人做了错事,我们耐心地教他去改正是一种“仁”;朋友之间相互体贴照料乃至宽容体谅是一种“仁”;对父母长辈的孝敬和无微不至的关怀也是一种“仁”。可以说,我们中华文明能够在世界上面长久不衰,与儒家思想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在南师的眼中,孔子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说实话,西方人知道的东方最有名的两个人就是释迦摩尼和孔子了。在那样各国纷争,兵戈铁马,道德沦丧的战国时代,孔子的这些思想对于文化是一种拯救,对于老百姓的思想是一种丰富,对于人们的心灵是一种解救。教化于民,对民众思想道德方面的教育可以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发明与创举。老百姓学会了学习,人人都知道了“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诸如此类的道理。因此而有学堂。

南师在作品之中给了我们答案。

而关于论语的每一个字的含义,南师都事无巨细地一一讲解,一点也不马虎,而且时常能够引经据典,外延丰富,所以这样一部本该严肃的书读起来一点也不严肃,反而让人心生愉悦。我在想,能把论语这篇文章解释得这样风趣幽默的同时又能够做到面面俱到,南怀瑾真的是有他的一套了。

在这本书里面可以说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一列举的话实在是九牛一毛。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个就是南师叫我们不光要读书,而且还要实践与行,知与行相结合,才能有所益,否则只是个书呆子罢了。类似的例子就不一一枚举了。

近来读完南怀瑾大师的《论语别裁》,感想颇多,借此机会,谈谈感言。

论语里说要“尊师重道”,南怀瑾大师说现在这个问题值得研究,我们须注意将来如何建立,如何复兴固有的尊师重道精神。现在的尊师重道,只是一句。

口号。

而已,真正尊师重道的人是小学生,诸位都有这个经验,我们的孩子如果在小学念书,回来就开口老师怎么说的,闭口老师怎么说的。几年前,教师节的时候,孩子回家要敬师金,说给他五十元,孩子一定说不行,这是敬老师的要一百元。这种事到了中学就淡了;到了高中以上根本没有这个观念了;到了大学,学生看老师是不相干的陌路人。相对的,老师对学生也是如此,挟了一个皮包上来,拿一本书讲解一番,便有钟点费,彼此都是商业行为,教完了以后,懂不懂是你的事,挟个皮包走了。学生与老师在路上见面,万一点个头,在我觉得,已经是很稀奇了。一般都彼此不认识,就这么迎面过去,堂而皇之的,学识愈高,愈没有尊师重道的精神。这是今日中国文化一个极大的讽刺。

对于总结原因,你一言我一语,道理一箩筐,实则进行的仍然是被同化的形式。

随着。

国学。

热潮的汹涌而至,我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国学积淀和文化素养,让自己更充实起来。阅读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一书,我从中读出了先生的谦虚和虚怀若谷,把学问做透的执着态度。特别是读完先生对《卷二?里仁第四》的解读,如在《里仁第四》、《月是故乡明》、《兼收并蓄见仁心》等篇章对“仁”的阐释和讲解,让我更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仁”的认识,更坚定了“仁在心,学做人”的信念。

南怀瑾先生认为“里仁”是人如何处在仁的境界,要求我们重视个人修养,强化精神提炼,追求“仁”的境界。这就引导我们以“里仁为美”,让修养、学问、做人达到智慧之境,达到真善美的境界。这就启迪我们从以下三大方面要求自己:

树“仁”之人生观,做到知行合一。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只有以发自内心的善意去对待他人,以博爱之心“泛爱众,而亲仁”,能够深刻认识到“仁德”是人之本、人之性,以仁爱作为真正的做人之道,逐渐超越血缘基础之上的亲亲之爱,以无限的温暖照亮他人,逐渐让“仁爱”作为一种品性和能力,并在现实生活中加以落实,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都能展现出“仁”的风范,并成为一种行为的自觉。

聆听圣人启迪,提升综合素养。通过学习阅读,从先贤圣人那里学习做人之道,以“恭、宽、信、敏、惠”要求自己,真正成为“至仁之人”,以此才能行于天下。在生活工作中,以“恭”要求自己,坚持做到必恭必敬,对世界、对他人有恭敬之心,做到恭则不侮;以“宽”勉励自己,以自然宽和之态善待他人,以宽容和美汇聚人心;以“信”立人品,做守信之人,讲求信用,力争做到诚以修身,信以立世;以“敏”提升做事效率,在工作中以敏锐、敏捷的态度抓住机遇,能以敏锐的应变能力力争敏则有功;以“惠”警示自己,能以慈惠之心感动别人,发挥精神感染力。

总之,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学习中,我都将以“仁”为追求人生向善的动态的进取过程,进行自觉地地“仁道”选择。最终,以良好的品性为保障,以过硬的本领为支撑,以远大的理想追求为航标,以超强的主观能动性为自觉,以恒久的“仁心”勤践行,以推己及人之心温暖世人,温暖世道!

2

页,当前第。

2

1

2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九

从小到大经常听老师讲起《论语》,在课文中也学到过它的片段,但是作为一个大学生,并且是文艺学院的学生,令我感到惭愧的是自己并没有认认真真地把《论语》看完过。这一次,即使是要写读后感,但是坦诚地说,由于自身原因,我至今还是没有看完它。因此,我不敢对圣人的思想妄做评论,我想探索一下对于《论语》的阅读方法,好让我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找到更好的定位。

说《论语》神秘没有错,它的神秘是几千年的历史赋予的。然而我们不应该片面着眼于这历史,我们要把它放到现实中来,带着一颗平常心与它相处。或许就像谈恋爱一样,最真切的感受是在平常之中。古今的社会差异很大,但还是存在许多连接点。《论语》中有许多和执政有关的内容,比如为政中有言“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我们可以想到重视民主、关注民生是当代统治者德治的体现,也是他们受人民爱戴的重要原因。所以,在读《论语》的时候,我们要有意识地将其与现代生活联系起来,不然我们就只能看到枯燥无味的条条框框,那是很难读下去的。把它们放到现实中,或者做一个古今对比,便让那些文字拥有生命,变得灵动起来。

现在人们都喜欢看心灵鸡汤,为什么不看看《论语》呢?从某个角度讲,或许可以说它是古代的心灵鸡汤。所以,我们在读的时候,要善于去挖掘其中可以给予我们启示的前人智慧。《论语》中反反复复强调的忠孝节义看似平常,其实这就是许多现代人正在慢慢遗失的品质。就拿孝来说吧,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我想,如果是一个当代学生问孝,孔子会不会说:“放下手机,常回家看看”?《论语》是一面镜子,看到古人的言行作为,我们确实应该对自己进行更加深刻的反思。

《论语》是经典,孔子是圣人,但是关于这经典与圣人一直是饱受争议的。一味地盲从或批判都是不值得提倡的,我们应以辨证的眼光去看待。我确实在《论语》中发现了一些看起来比较极端的思想,比如“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那么“不如己”的判断标准是什么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朋友之间互相取长补短就好。其实我们都明白,孔子就是想告诉我们要多与优秀的人交朋友。只要我们心里有正确的价值标准就好了,过度地纠结于这句话并没有太大意义。读《论语》,是要带着自己的思想去读。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读书很重要,用合适的方法去读更重要。至今没有读完《论语》,我真的既惭愧又遗憾,我想继续带着思考去走进它,与这个神秘的女子慢慢地爱上一场,与属于她的那个时代来一次美丽的邂逅。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十

读《论语别裁》“孔门文武事功的二子”和“盖棺成定论”这两章节,首先感觉其中有一个内在的联系,重于行。“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这里面,南先生解释说古人的文章,包括美好的言语、思想、行为、举动、待人、处世等表之于外的都叫做文章。这部分是入世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可见孔子在这方面讲的比较多,对学生们在这方面的教育也多。

那么,第二段“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重点也在“行”字,一方面这跟子路的性格为人有关,重然诺,说到的就要做到,另一方面,也跟孔门的教育有关,非常踏实,着重点就在生活的处处在在,落实在行为的点点滴滴。这一点从颜回的“不二过”也能窥见一斑。子路临命终时,端正从容。所学真真正正做到了,令人敬佩。

接下来一段提到了孔文子的谥号,我特意查了一下谥法的解释:谥者,行之迹也。是用来记录一个人(尤其是有影响力的权贵之人)一生的行为轨迹。一两个字基本上可以看出这个人一生中所走过的道路,留下的痕迹,是善,是恶,是有功,是有过?可见,中国文化谥法的精神在这里。

这让我想起来之前看的吕松涛先生回忆南先生的视频中,南先生不断的追问他“这一辈子到底要做什么事?”,那个片段直击心灵,让我无比感动,也带给我无限的力量。

这是我们每个人最终都会面临的生命的叩问!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十一

《经》中有“玉不琢,不成器”之语,《诗》中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似乎中国传统上希望人经受磨练,最终成器。人们常在生活中用“成器”来评价一个有作为的人。

然而,孔子却说“君子不器”。诚然,成器的思想的确有其现实意义。寻个小职,微薄俸薪,过着周而复始的生活。不可否认,许多人追求安逸,便满足于一个阶段。“成器”的思想,最大的弊处便是不思进取。人总应该向高处看,本着一种学无止境的思想,不断充实自己,这便摆脱了器的束缚。

儒家主张博学,孔子认为学者应兼通各个领域。这种思想与所谓“术业有专攻”是不矛盾的人类不再像古代那样知识贫乏。“科学的大厦已经建成,只等着我们进行修修补补”。在这个时代,一切看似没有关联的知识都可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倘若真去专攻某一领域,一定会更加困难。

君子不器,并非泛泛而学不求甚解,而是博采众长,专注精通。班超本是翩翩君子的文弱书生,但投笔从戎后,成了令匈奴闻风丧胆的汉家将军。文武皆通,便是不器。唐玄宗坐在朝堂之上,是开创盛世的一朝天子,在宫廷中,他是浪漫的诗人和艺术家,他编的《霓裳羽衣曲》成了盛世永远的记忆。才高艺广,亦是不器。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十二

《论语别裁》一书是由南怀瑾先生的讲课记录整理所得,南先生作为一代国学大师,他对论语的理解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虽有别于正宗儒者,但《论语》年代久远且内涵丰富,谁又能断言自己的理解就一定正确呢。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条理清晰,道理明白,十分易于消化。且南先生有扎实的国学功底,几十年间又孜孜不倦,博闻强记,从不惮学科门槛,追究学问务必求真求知,更本着做学问的精神,尽心思索,并不从善如流。因而读南先生的书竟使我有些庆幸之前不曾在这些学问上下过功夫,因而未曾被各类谬误迷惑太深。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每每看到这话,就回想起幼时,在课堂上跟着老师一丝不苟认真地读孔圣人经典的情景。我是谨慎而听话的,大部分同学也如是,于是老师翻译,我们记录,课堂一片祥和。考试时解释“子曰”,大家也是千篇一律的答案。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论语别裁》开篇的“学而”前几页,才发现这三句耳熟能详,曾经不以为然的“子曰”,其实我从前压根就没有理解过其真正含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做学问,要随时随地有思想,随时随地有见习,随时随地有体验,随时随地能够反省,就是学问。开始做反省时并不容易,慢慢的有了一些进步,便会有会心的兴趣,就会“不亦说乎”而高兴了。做学问是件清苦的事,可能一辈子都没有人了解,但是孔子说只要有学问,自然有知己。因此他接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寂寞凄凉的时候,有一个知己来了,那是非常高兴的事情。而这个“有朋自远方来”的“远”字,是形容知己之难得。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就是说做学问的人,乃至一辈子没有人了解,也“不愠”,不怨天尤人。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这句话记录的是孔子教育门人做学问的道理,同时也是孔子对当时社会弊病的指点。孔子教育学生做学问的目的是希望弟子们能学会领导一个有一千辆马车的地区,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要做到做事尽心尽力,对百姓实行适当的经济政策,同时也要学会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所谓做学问,是要从人生的经验当中去体会的,并不是死读书。一个人文章写得好坏,知识渊博与否与他是否有学问无关,做学问的道理是要在做人做事的积累当中慢慢感悟的。这才应该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教会人们如何做人,如何处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而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南先生对这句话的理解与宋代儒家学者有着较大的出入。关键的分歧点在对“色”字的认识上,宋儒们认为“色”即女色,“贤贤易色”就是指看到有道德的人马上就抛弃女色。这在南先生看来是对孔子的误解,孔子在《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圣人对“饮食”和“男女”大欲是持认可态度的,因此这里的“色”绝不是指“女色”这么简单,而是指态度、形色,因此“贤贤易色”的意思应该是:我们看到一个人学问好,修养好,本事很大,看到他肃然起敬,态度自然也随之而转变。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学的经典,儒家思想的精粹,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了无上的荣耀。从建国到现在,六十年过去了,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国学大家们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我尊重每一位内心纯良的学者大师,但是我们没有必要亦步亦趋追随高人的脚步。今天是这个声音,我们顶礼膜拜,明天有人出来反对,我们又趋之若鹜,唯其马首是瞻。正如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真正的学问需要我们自己去体会、去认识。作为大政治家、大教育家、大思想家的孔子生活在距离我们约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真实的孔子不复存在,唯有思想流传百世。而对他思想的理解,我们也只能揣测和研究,孰是孰非全靠自己内心的判断。

现实中绝大部分人都是东倒西歪的芦苇,可即使是芦苇,我们也要做有思想的芦苇。

读了南怀瑾老师的研究心得,我顿时觉出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滋味,体验了解读传统经典的别样乐趣,同时也豁然开朗:思想是自由的,除了你自己没有人能禁锢它,思维在碰撞中才能产生火。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十三

嗯,还可以,但是最高的境界在于一个人能够安于贫贱,并且能够乐在其中。

他的学生,还是那个子贡曾经问过他,子贡说:老是啊,贫而不谄,富而不骄,何如?如果一个人很贫贱,但他不谄媚;一个人很富贵,但他不骄傲,您说这怎么样啊?逼着老是说这好啊,老师也很宽和,子曰:可也,老师说还可以,但是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老师说: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老师说:最高的那个境界就是一个人安于贫贱,不仅不谄媚求人而且没有抱怨,他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仍然不能从他的生命中被剥夺。大家想想,这是一个多高的骄傲啊,一个人在贫贱之中还能保持着把他的日子过得觉得很有尊严,有他自己的快乐。其实这说的就是象陶渊明那样的隐士。

这就是孔夫子他跟学生在交流中,学生非要苛刻的问他。子贡,老是这个子贡“刁难”他的老师,说:老师您就跟我说,这一辈子,您就告诉我一个字,我就可以终身受益。问他老师说: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您告诉我一个字,让我一辈子就遵守它。你说什么教育能缩成一个字,老师呢也能说出来,老师还特宽和,商量的口气说:岂恕乎,就是宽恕的恕。他说,如果有这么个字,那这个字就是“恕”字。然后老师又为这个“恕”字加上了八个字的解释,这八个字我一说大家人人都知道,其实这是圣人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什么叫忠恕,什么叫宽容,就是你自个儿觉得不想干的事,你就别强迫别人干。你一辈子做到这一点就够了,就这一个经验够你活一辈子。这就是老师告诉他学生的话。所以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几个字就够你一辈子用了,所以真正圣人不会说让你去背《千字文》,记住那么多你才能活明白,记住一个字有时候就够了,就是宽容一点。所以他的学生曾子也曾经说过:夫而已矣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真正的道理也就是忠恕而已。就是这么简单,但是宽容有时候多不容易啊,我们这个社会上,现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头过不去。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困顿,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时候是一个事情过去了以后我们老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的伤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想着说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我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复仇。

其实当你一次一次玩味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一个小和尚一个老和尚,两个人出去下山化缘。走着走着到了河边,这个小和尚因为刚入道,什么事情都必恭必敬看着他师父,一看那有个姑娘要过河,他师父就过去问她,说姑娘你想过河呀,那你过来我把你背过去吧,就背过去了。小和尚就瞠目结舌看着,然后被过去就放下了,姑娘谢谢老和尚,他师父领着他接着走。这个小和尚也不敢问,说我师父怎么这样呢,走啊走啊走了20里地,觉得太憋得慌了,终于就问了,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么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他师父就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把她放下了,你背了她20里地还没放下。这个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大家的一样,就是该放下时且放下。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有什么事老搁在心里放不下,所以上面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就像我们客观的生活中,你说一个人要是遭遇事业呀婚变呀,朋友背叛哪亲然离去哪,这些事情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他对你算大事还是小事,这个没有客观标准。这就像说一寸长的口子算是一个大伤还是小伤呢。如果在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身上那肯定是个大伤,她能邪乎一星期,她老疼老上药老看着;如果是一粗粗邋邋大小伙子不小心踢球碰破了,他可能从伤到伤好一直就不知道,这也是个伤口就完了所以其实我们的内心究竟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邋邋大小伙子,这件事情靠我们的修炼就能做到。这就是孔夫子的意义,他告诉你你可以做得到,无非是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不要去强加别人,自己快乐的事情自己就更多做一点。能够在这个社会上更多地去帮助别人。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十四

《论语》的真谛,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我们现代人太需要心灵上快乐的生活了。

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标榜说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于丹教授对现代人说半部《论语》可修身。

于丹教授《论语》心得用最朴素语言,讲述了两千五百年多年前孔夫子和人们说过的最简单的道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应该自重的。

我们努力创建和谐社会,而真正和谐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常说的,天时、地利、人和,让世界充满爱,这是《论语》对我们现代人的启发。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内心的太少。

你宽容一点,其实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

社会竞争激烈,越是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要调整好与他人的关系,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

关爱别人,就是仁慈;了解别人,就是智慧。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孔子的《论语》穿越沧桑,传递到了今天,让我们现代人仍然得到温暖,而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着,注视着,看我们现代人仍然在他们的言论中受益。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十五

于丹老师的《论语》心得,用朴素的语言、短小的故事,带我们超越时空,把一位两千年前的圣人引领到了众人眼前与今人对话。她把深奥的道理讲的浅显易懂,让我有信心把《论语》读下去。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其实,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同内心相连。一个人只要内心是快乐富足的,内心是安宁淡定的,即使在物质生活中他是贫贱的,他也会安于贫贱,不谄媚求人,他的内心有一种清亮的欢乐。这种欢乐,不会被贫困的生活所剥夺,也不会因为富贵而骄奢,依然是内心欢乐富足,彬彬有礼的君子。所以,一个人一定要清楚自己的内心,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自己想干什么,打算怎样干,怎么个干法。“吾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的言行,内心不感到愧疚;扪心自问,问心无愧;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君子坦荡荡”,心胸宽广,内心安静,则“仁者不忧”。在浮躁的环境中,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客观地评价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明白自己该干什么,能够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迷茫,不迷惑,则“智者不惑”。“君子尚勇”,“君子义以为上。”义字当先,内心强大,勇往直前,则“勇者不惧”。

充分认识自己,承认现实生活中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怨天尤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于丹老师说:做一个勇敢的人,用生命的力量去化解那些遗憾。这种勇敢是约制的,有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义”。有了义字当先的勇敢,才是真正的勇敢。“以约失之者,鲜矣!”,一个人内心有所约制,就会在行为上减少过失。

当一个不幸降临了,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尽快过去,这样你才会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做更有价值的事情,你才会活得更有效率,更有好心情。

在今天这么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很重要。“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因为有心态的平和、安定和勇敢,他的安详舒泰是由内而外的自然流露;小人表现出来的则是故作姿态,骄矜傲人,因为他内心多的是一股躁气,气度上便少了一份安闲。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很敞亮,很仁厚,有一种坦率和勇敢,那么这个人就可能会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东西。这种心境和胸怀,既可以弥补你先天的遗憾,也可以弥补你后天的过失;同时能使你有定力,有真正的勇敢,是你的生命饱满、充盈,让你有一种大欢欣,让你的人生有最大的效率,让你的每天进行着新鲜的轮回,并且把这些新鲜的养分疏导给他人。

《论语》告诫我们,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保持一定的距离,掌握好亲疏的分寸。父母和子女之间、夫妻之间、恋人之间,也需要保持适当的距离。“花未全开月未圆”,平等和理性地尊重每一个人,彼此之间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

“言寡尤,行寡悔”。我们做事,要先往远处想想,谨慎再谨慎,以求避免对他人的伤害,减少自己日后的悔恨。

人到中年,“血气方刚,戒之在斗”。人在这个时期,家庭稳定了,职业稳定了,这个时候可以谋求更好更大的空间,这就极易与他人产生矛盾和争斗,争斗的结果很可能是两败俱伤。所以,孔子提醒说,人在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就是告诫自己,不要跟别人争斗。你与其跟他人斗,不如跟自己斗,想办法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花若盛开,蝴蝶自来”。

仁者见其仁,智者见其智。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是每个人心中有而口中无的简单真理。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十六

人人都想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如何使自己快乐生活、快乐学习呢?《于丹论语心得》一书,用简单朴素的语言,讲述了天地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事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和人生之道。

每一个刚踏上社会的年轻人,满怀理想和憧憬,希望能有所作为,但在现实中往往事与愿违。要使自己的理想变为现实,工作并快乐着,必须有良好的工作心态和自信心。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要勇敢挑起工作重担,在工作中,不管做任何事,都应将心态回归于零:把自己放空,抱着学习的心态,把每一次任务都视为一个新的开始,一段新的经验,一扇通往成功的机会之门。千万不要抱怨工作的劳动强度、收入的不公,产生多做多错、不做不错的消极心理,从而丧失工作的信心,偏离人生的目标方向。

快乐工作,不能仅仅把工作视为谋生的手段,而要当作一项事业来做,当作生命和精神的需要来做。这样才会给你带来成功的喜悦。不仅遇事要拿得起放得下,还应该尽最大的努力把工作做好。让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深处承认并接受:我们在为他人工作的同时,也在为自己工作!在竞争激烈的现实面前,应调整好与同事,取长补短。当然,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对待工作,也需要把握好分寸。

在快乐工作的同时,更要快乐的学习,学习是为了人心灵的建树。从书本上、社会中、工作中学习,从小学到老,无非是学习一种把握幸福的能力。要把学好的工作,取得好的成绩和收益。人人都要面临新时代、新发展、新变化、新要求、新环境和新岗位,必须坚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高效工作。向领导、同事、老师及身边的人学习,要认识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你学到的东西越多,工作起来就会得心应手,就会感觉到快乐和幸福!

让我们一起怀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去工作、学习,使自己使他人都成为快乐和幸福的人。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十七

漫漫儒学,浩荡儒思。万中精髓,论语莫属。虽寥寥数语,却折射出为人处世之道,犹如浩月挥洒下的夺目银光,指引着迷途的羔羊。

论语是儒家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很多言论颇具哲理,意味深长,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论语向我们呈现了孔子的教育方法,学习经验以及一些时刻警醒我们的人生哲理。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有没有一句可以终生奉行的话?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是啊!在生活中,我们做人处事,都应该有一颗博大之心,学会宽恕他人,给他人一点空间,也就是在帮助别人。然而,我们自己本身所排斥的事情,也不应该施加在别人身上,反之,应该将自己欣赏,喜爱的与他人共享。这才是君子所为。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做一个有着高尚品德的“君子”。自己家的垃圾,按理是要自己去扔,但是你却把它丢到邻居的家门口。当邻居看到了,也会感到厌恶了。甚至也把这个垃圾丢到其他的邻居家门口。其他邻居看到了,当然不乐意了。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就演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这就是现在社会中存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一天,我练完舞蹈,拖着罐满了铅似的双脚,回到了家,刚换好拖鞋,爸爸就提醒我:“注意你的拖鞋。”我烦透了,又口是心非地应付了过去:“哦,我知道了。”回到卧室,我便不由自主地演奏起了“拖鞋交响乐”,结果又被爸爸发现了。他今天显得特别认真,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说:“你怎么还这么走?没听清我说的话吗?”我终于按捺不住,和爸爸理论起来:“累了一上午,我的脚又酸又痛,都快抬不起来了,回到家让我放松放松都不行,也太刻薄了。”爸爸听了我的话,先是一怔,语重心长地讲道,“你有没有想过,咱们家在四楼,你这样走路,下面的人听起来,声音一定‘不同凡响’吧。虽然他们没有上门理论,但他们心里却已经认定,咱们的素质不高。你一定不想让别人以为你是个道德修养不高,素质低下的人吧,所以,请你一定不要打扰他人休息,抬起脚走路。如果你实在不愿意,那就请自便喽!”“不,我才不要,我可是个高尚的人哦!”我赶紧回答道。

在诙谐的谈话中,在愉快的欢笑中,我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尊重他人,多为他们着想,从那以后,我就时刻刻提醒自己:如果我们能把自己的“不欲”完美公平正确地解决,那么就不会出现“乱施于人”的情况,也就不会有恶性循环的现象出现。我们生活也会缺少更多的矛盾,人与人之间也会更加和谐。同时,给他人一个犯错的空间,不仅在无意间帮助了他,而且对自己也是人格上的提升,所以,让我们共同做一个高尚,宽宏大量的“君子”吧!

儒学之精髓,非一朝一夕可懂,我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而且,也收获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以及学习的方法。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十八

读书心得体会孔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在一定意义上说,他也是全人类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教育家,被后人称为“万世师表”。孔子首创平民教育,继承、发展和传播了古代文化,相传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足见孔子对当时教育的贡献。孔子在一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积累了一套极有价值的教学理论,在许多方面反映了朴素的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观点。他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治学态度,以及所倡导的互敬互爱的师生关系,直到今天仍然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在教育方面有很多精辟的言论,他主张“有教无类”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从治学的角度看,他强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认为一个人要增长知识,必须认真学习并进行思考;他提倡“温故而知新”,认为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旧知识,由此就能获取更深的新知识。特别是“学思结合”和“温故知新”已成为人们长期遵循的学习规律。新的课改确立了鲜明的课改理念的最高宗旨,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我们知道教师的一切都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作为学生,要发展首要任务是学习,这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习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学思结合”;二是学习如何获得文化知识,这就离不开“温故知新”。只有这样,才能用所学到的知识去解决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我个人认为今天课改新理念其实是对《论语》中有价值的孔子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智力的高下不同而因材施教,“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培养弟子学习兴趣的方法,是通过日常生活中一些生动的事例,用形象思维的方式去诱导,如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喻指节操,教导学生要有忍苦耐劳、不屈不挠的精神;用“逝者如斯夫”比喻时间一去不复返,意在勉励弟子们珍惜时间、发奋图强。这样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弟子们的称赞,颜回说:“夫子循循然善诱人。”我们通过“校本培训”,已经确立了新的教育观。新的教育观要求教师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特点提供个性化教育,让全体学生都在原先水平上得到发展。这里提到的个性化教育是与“因材施教”有着密切联系的。新的教育观还要求教师要尊重、理解、宽容每一个学生,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要用优点融化学生的缺点。现在学生厌学辍学现象严重,部分学生存在灰心失望、悲观消极的心态,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要“循循善诱”,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让学生燃起希望之火,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我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心灵王国,都有一片自己的情感乐园。所以,作为教师就要“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发现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强项,扶持它,呵护它,使它成为学生的成长起点。

孔子特别强调把握时机,进行启发式教育,实际上“启发”一词就来自《论语》。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只有对求知欲强却百思不得其解的人加以点拨,对竭力想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却无从表达的人加以引导,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孔子的这一论点是非常高明的,他要求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善于推论,闻一知二,举一反三。这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在今天新课改的过程中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知道科学在飞速发展,很多知识都会迅速被淘汰而变得一钱不值。因此,知识本身的获得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重要的是如何去获得知识,如何在知识的获取过程中,开发学生的各种潜能。所以说,现代教学不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应该教会学生学知识。教师“举一隅”是教给学生知识,学生能“以三隅反”才算教会学生学知识。要想教会学生学知识,使学生真正把知识学活,就得在举一反三上下功夫,从而收到以一当十、触类旁通的效果。

孔子在教学法上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以收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十九

“天下”和“world”是两个全然不同的概念:“天下”是古中国的观念,它不是以谁为中心的视角,而是包融一体;“world”是西方的哲学,是有大小有边际的,它强调不同的立场,有明确的划分。就像“worldview”一词,不同人有分别的有立场的观念(view)。无论政治、经济、文化,中国——1840,中国人开始从“天下”走向“world”(世界),开始走向西方。

1919,“先进的”中国人纷纷敞开胸怀迎接新思想,摒弃、批判甚至打倒旧思想,历经重重磨难,中国人终于探寻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建立了新中国。六十多年过去了,近年来,“国学热”渐渐兴起,曾经抛下的经典,今朝又重拾起。人们开始重新解读祖先的遗产,圣哲的智慧,国学大师们逐渐走入了我们的视线。南怀瑾老师的著作往往不紧不慢,娓娓道来,旁征博引,融会通达,又多新奇解、智慧语,见地高妙,不同凡响。

今生读已迟”;琴棋书画,门类众多,经史子集,卷帙浩繁;真应了庄子所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更何况,从小受的教育并没有让我们这代的很多人有足够深厚的积累。

感慨生不逢时终归于事无补,无论生在何世,都应有正确的方向,并在这个方向上努力为之。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并不全凭人力,客观条件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由此也更加说明,有意义的是正确的方向和行动,并以此提高自身的修为、智慧和境界。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诸”是兼词,“之于”的意思。也正如讲座时老师所说的那样,真正重要的,是只可内求而不可外逐的。很多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道理是贯通的、是不二的,很多文字、语言、经历所昭示的,其实是一样的——就像上面的那些想法,不还是一回事么?难怪孔子会说,“吾道一以贯之”。这样的例子要说起来不知有多少。读《论语别裁》,总让我有这样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满心欢喜,信受奉行。

正如古人讲做学问,是“知、信、行”;南怀瑾老师的书让我真正触摸到了古中国的思想与智慧。西方人沿着“world”的概念外拓出庞大的体系,中国人向“天下”里探出无尽的内涵。两个角度,两种道路,本无所谓对错高下;固执地打倒“孔家店”,或一昧地抑己扬他,都没有道理。

只有深入了解,才有发言权。不过,对于中国的古典文。

化,往往愈是了解,愈发觉它魅力无穷,哪里还有大动干戈的必要。何况,对于中国的古典文化,比如四书五经,我们觉得它过时,加以嘲讽甚至批判的内容,有时真的是我们自己的误解。比如,孔夫子说过,“无友不如己者”。我初闻此言是在小学,当时就想,只交比自己强的朋友,那世间没有谁人能有朋友了!孔老先生岂不很“迂”?其实是我误会了。夫子的意思是,对朋友要“敬”,在自己眼中,他们都比自己做得好。亦如印光大师所言,“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这是多么高的境界啊,孔子的智慧,有多少竟被我轻率地误解了——甚至加以嘲讽。对此我觉得非常惭愧,也愈加觉得前路漫漫了。更加难得的是,南老师的《论语别裁》绝不仅是就书论书、泥于章句。《别裁》中常涉及《老子》、《庄子》、《礼记》、《大学》、《周易》等书的内容,南师的引用让我得以管窥古籍的魅力,蠡测中国智慧的宽广与深厚。

任何的发展、创造都需要有它的根基;一个好的根基能让我们走的更远、更坚定。中国古典文化博大精深,意味悠远,倘以此为根基,抱定宗旨,一门深入,岂不善哉!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二十

现在再看,真是大错特错了。

看了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里的“学而有何乐”,发觉原来学而时习之是这样的意思,他并不是说做学问要时常的温习,做文字工作和形式上的工作,更重要的是要“实习”,要去实践,要付诸于行动,这才是最难的事情。

确实是这样啊,把学过的知识拿出来天天看,天天背,其实是没有多大用处的,真正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用到生活和工作中,用到指导平时待人接物和一言一行,这才是最难得的事情。就好比大家都能说几句《弟子规》里面的话,就例如第一句话“首孝悌、次谨信”,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够真真正正做得到呢?看似朴素简单的道理,往往身体力行,从一而终则是难之又难。等女儿再大一点,我会推荐给她看一些权威的《论语》解读,例如南怀瑾老先生的书,可能会有很大帮助。毕竟,从孩子纯净的心灵中去慢慢渗入这些文化,也许能够在行为上取得一些好的影响。

至于谈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个标准来衡量的话,恐怕世上少有君子了。记得另一门课程的老师曾给我们讲过一个笑话,说他一个美国的同学回国来上海找他们,总是让老师请客,自己总是各种理由和事情不买单,于是老师很是不爽,乃至还想出一个招数来令不愿买单的人掏钱。笑话听完也很觉有意思,都是食人间烟火的凡人,老师尚且如此,况学生呼,毕竟我们离圣人的距离还是很遥远的。但是,有朋自远方隔三差五的来,亦或是来了就不走,试问还乐得起来否?呵呵,也是玩笑。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二十一

钱穆认为这一章是讲述孔子一生学习的经历,"学而时习"指的是孔子十五岁开始志学之后的这一阶段;"有朋自远方来",则是三十而立之后的中年治学阶段;"人不知而不愠"是治学的一个很高境界,指孔子五十知天命后这一阶段。钱穆的解释深刻精辟,值得我们去仔细反思。

不过我也可以用最简单的方式来理解这一章,那就是要达到一种以学为乐的境界。孔子自述的三种境界都在反问,这难道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吗?《论语》中还有直接表达这种以学为乐的章节,孔子夸奖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篇第六》)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认为颜回是最好学的学生,并且不为外物所累,以学为乐。孔子自己也有这种品质,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亦乐在其中矣。"(《论语·述而篇第七》)一个人如果能做到像孔子和颜回那样好学,并且以学为乐事,那么他的学习境界定当有所提升。

其实中国自古就有一种以学为乐的传统,当然这种传统可能与《论语》有密切关系。比如说陶渊明,自称五柳先生,是晋代著名的诗人。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酣觞赋诗,以乐其志。"这便是陶渊明本人的真实写照。他沉醉于读书、写作之中,从这一过程中获得了最大的满足,他的诗歌和散文都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印迹。他自己不慕富贵,不贪仕途,当他生活潦倒时,他并不以此为虑,仍是生活得高高兴兴的,因为他有诗书为伴,在学习中寻得了快乐和满足。时下一些人在学习过程中,不但不以学为乐,反而以学为累,认为学习一无是处,反而生活得不如意。这样的人明显犯了两个忌讳,一个是我们前面所说的:"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论语·里仁篇第四》)他不考虑自己应该多学,以提高能力为自己创造好生活,只是发些没用的牢骚;一个是他把学习当作一种负担,很自然他就会觉得学习不是一件乐事,而是一件苦差事。所以最好要摆正姿态,做到志于学,乐于学。

王羲之是晋代的书法家,他在《兰亭集序》中写了一幅众人乐学图。那一次有王羲之、谢安等参加的"群贤毕至,少长咸集"的聚会,四十多个文人在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春天,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环抱中,列坐在清流急湍的溪水旁,一觞一咏,饮酒赋诗,大家各呈才藻,竞展风华,自然景物之美与人的才华之美结合在一起,互相辉映,成为永远令人艳羡不已的壮举。这样的情景在今天已经很难再见到了,不过我们应该继承他们的精神,做一点恢复性的工作,这样于人于己都是一件乐事,互相督促,共同进步,乐于其中。

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如果我们把学习当成负担,那么人的一生就会变得了然无趣,每天的学习变得很压抑,我想这是谁都不愿意看到的情景。学习本就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学习使人进步有所得,给我们为人处事以指导,解决我们的困惑。学习就像我们最忠诚的朋友一样,一直陪伴着我们,我们为何不能与之友好相处呢?孔子从十五岁便开始喜欢上学习,每到一个年龄段,境界都要提升一次,原因是什么呢?正是我们所说的以学为乐。希望那些对学习认识不深的人,仔细理解领会孔子以学为乐的精神,做到乐在学中。

论语别裁读书心得篇二十二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行。其中不少言论颇具哲理,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论语》主要讲了两个方面:一是讲学习方法及态度的;二是讲思想修养方面的。这教给了我如何处世待人以及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说的是:碰到了寒冷的冬季,这以后才能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凋谢的。我们正应像松柏一样坚韧不拔,无论何种境地都应坚贞不屈、高风亮节。文天祥面对着敌人提出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诱惑,义正言辞地加以拒绝,忍受着敌人残酷的严刑拷打,宁死也不肯背叛自己的祖国。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表现得大义凛然,毅然地吼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应当像他一样坚贞不屈,不畏艰险的环境,保守自己的节操!我们应勇于挑战困难,像松柏一样在寒风中挺立!

《论语》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理启迪着我们的心灵,它告诉了我们如何为人处世,修身养性。

有人说过:“人做好了,世界也就做好了。”让我们从自身做起,完善自我,让这个世界更加和谐。

在学习班里,同初一预备班的学哥学姐们读到了初一上册的课本,其中,《论语》勾起了我浓厚的兴趣。

起初,我看不懂这奇怪的古文,看不懂那极其深奥、奇怪的文字。后来,教文言文28年的那位老师给我们讲解了其中的大意,让我们读三遍,然后,背下来,我觉得非常容易,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论语之二:曾子曰:五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大意是:我每日反省自己:替别人出主意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了呢?读到这篇论语的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一般都很任性,不会反省自己。我应该学会检讨,学会反省自己,同学们你们也应该行动了!

论语之三:子曰:岁寒,然后之松柏之后凋也。《子罕》大意: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最后凋谢。读了这篇论语。我知道人的知识是无穷的。随时随地都可以想出一个创意。

以上几句中,有好几句论语是孔子先生写的,他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是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1091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