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是一种记录教师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重要工具。编写教案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个体差异。精选的教案范文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一
1、让学生生自主探索小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理解计算的算理并能正确地进行加、减法。
2、使学生体会小数加减运算在生活、学习中的广泛应用,体会数学的工具性作用。
3、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涌动长大后也要为国争光的豪情,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竖式计算小数加减法。
教学难点:理解小数点对齐的算理。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吗?整数的加减法是怎样计算的?让我们用一道习题回顾一下。
(呈现多媒体,学生自主完成习题并总结计算算理)。
师:同学们你们可真棒,那么今天我们学习小数的加减法(引出课题并板书)。
(二)例题讲解。
(1)小丽买了下面两本书,一共花了多少钱?
(2)《数学家的故事》比《童话选》贵多少钱?
生:好的。
(展示小丽遇到的问题(1),并让学生列出算式)。
师:根据咱们总结的整数加减法的算理,想一想这个式子怎么计算呢?
(让学生大胆的去尝试,小组讨论,并列出竖式)。
师:你们发现小数加减法计算时需要注意什么?
生1:注意数位对齐。
生2:注意小数点要对齐。
生3:……。
老师小结:小数点要对齐,得数的小数点也要对齐。
师:小丽啊还有一个问题让我们看一看(展示问题(2))。
(让学生自主解决,并再回忆需要注意什么?)。
完成后学生给予总结,完成小数加减法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
(三)习题巩固。
课本72页做一做。
课后小结。
学生谈一谈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给出总结: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课后习题。
一、计算。
1.5-0.5=1-0.9=2.3+0.6=0.9+0.8=。
1.9-0.8=3.5-2.4=0.36+0.65=0.96-0.32=。
二、竖式计算。
20.87-3.65=3.25+1.73=。
18.77+3.14=23.5-2.8=。
三、解决问题。
1、小红买文具,买钢笔用去6.7元,买文具盒用去9.8元,一共用去多少钱?
板书。
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二
3、在教学中适当渗透分类讨论思想。
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重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教学过程:
二、讲授新课。
1、同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左运动5m,再向左运动3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左运动了8m。写成算式就是(-5)+(-3)=-8(m)。
师生共同归纳法则:同号两数相加,取与加数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学生回答:两次运动后物体从起点向右运动了2m。写成算式就是5+(-3)=2(m)。
师生借此结论引导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
3、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如果物体先向右运动5m,再向左运动5m,那么两次运动后总的结果是多少?
学生回答:经过两次运动后,物体又回到了原点。也就是物体运动了0m。
师生共同归纳出: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零。
教师:你能用加法法则来解释这个法则吗?
学生回答:可用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来解释。
一般地,还有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巩固知识。
课本p18例1,例2、课本p118练习1、2题。
四、总结。
运算的关键:先分类,再按法则运算;。
运算的步骤:先确定符号,再计算绝对值。
注意:要借用数轴来进一步验证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异号两数相加,首先要确定符号,再把绝对值相加。
五、布置作业。
课本p24习题1.3第1、7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2)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3)会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找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2、能力目标:
1)渗透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思想。
2)通过尝试求解,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3、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细致,认真的学习习惯。
2)在积极的教学评价中,促进师生的情感交流。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的概念。
难点:用列表尝试的方法求出方程组的解。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1、本班共有40人,请问能确定男_几人吗?为什么?
(1)如果设本班男生x人,_人,用方程如何表示?(x+y=40)。
(2)这是什么方程?根据什么?
2、男生比_了2人。设男生x人,_人。方程如何表示?x,y的值是多少?
3、本班男生比_2人且男_40人。设该班男生x人,_人。方程如何表示?
两个方程中的x表示什么?类似的两个方程中的y都表示?
象这样,同一个未知数表示相同的量,我们就应用大括号把它们连起来组成一个方程组。
4、点明课题:二元一次方程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取数据,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二)探究新知,练习巩固。
1、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1)请同学们看课本,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的概念,并找出关键词由教师板书。
[让学生看书,引起他们对教材重视。找关键词,加深他们对概念的了解。]。
(2)练习:判断下列是不是二元一次方程组:。
x+y=3,x+y=200,。
2x-3=7,3x+4y=3。
y+z=5,x=y+10,。
2y+1=5,4x-y2=2。
学生作出判断并要说明理由。
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的概念。
(1)由学生给出引例的答案,教师指出这就是此方程组的解。
(2)练习:把下列各组数的题序填入图中适当的位置:
x=1;x=-2;x=;-x=。
y=0;y=2;y=1;y=。
方程x+y=0的解,方程2x+3y=2的解,方程组x+y=0的解。
2x+3y=2。
(3)既满足第一个方程也满足第二个方程的解叫作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
(4)练习:已知x=0是方程组x-b=y的解,求a,b的值。
y=0.55x+2a=2y。
(三)合作探索,尝试求解。
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索如何寻找方程组的解呢?
1、已知两个整数x,y,试找出方程组3x+y=8的解。
2x+3y=10。
学生两人一小组合作探索。并让已经找出方程组解的学生利用实物投影,讲明自己的解题思路。
提炼方法:列表尝试法。
一般思路:由一个方程取适当的xy的值,代到另一个方程尝试。
2、据了解,某商店出售两种不同星号的“红双喜”牌乒乓球。其中“红双喜”二星乒乓球每盒6只,三星乒乓球每盒3只。某同学一共买了4盒,刚好有15个球。
(1)设该同学“红双喜”二星乒乓球买了x盒,三星乒乓球买了y盒,请根据问题中的条件列出关于x、y的方程组。(2)用列表尝试的方法解出这个方程组的解。
由学生独立完成,并分析讲解。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这节课学哪些知识和方法?(二元一次方程组及解概念,列表尝试法)。
2、你还有什么问题或想法需要和大家交流?
3、作业本。
教学设计说明:
1、本课设计主线有两条。其一是知识线,内容从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概念再到列表尝试法,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第二是能力培养线,学生从看书理解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到学会归纳解的概念,再到自主探索,用列表尝试法解题,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体”是本课设计的主要理念。由学生给出数据,得出结果,再让他们在积极尝试后进行讲解,实现生生互评。把课堂的一切交给学生,相信他们能在已有的知识上进一步学习提高,教师只是点播和引导者。
3、本课在设计时对教材也进行了适当改动。例题方面考虑到数_代,学生对胶卷已渐失兴趣,所以改为学生比较熟悉的乒乓球为体裁。另一方面,充分挖掘练习的作用,为知识的落实打下轧实的基础,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四
概念: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解不等式以及能在数轴上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内容解析。
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相等关系,也存在大量的不等关系.本节课从生活实际出发导入常见行程问题的不等关系,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不等式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再通过对实例的进一步深入分析与探索,引出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解不等式几个概念.前面学过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的概念.通过类比教学、不等式、不等式的解、解不等式几个概念不难理解.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材又进行数形结合,用数轴来表示不等式的解集,这样直观形象的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对理解不等式的解集有很大的帮助.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正确理解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把不等式的解集正确地表示在数轴上.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教学目标。
1.理解不等式的概念。
2.理解不等式的解与解集的意义,理解它们的区别与联系。
3.了解解不等式的概念。
4.用数轴来表示简单不等式的解集。
(二)目标解析。
1.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能正确区别不等式、等式以及代数式.
2.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理解不等式的解是解集中的某一个元素,而解集是所有解组成的一个集合.
3.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理解解不等式是求不等式解集的一个过程.
4、达成目标4的标志是:用数轴表示不等式的解集是数形结合的又一个重要体现,也是学习不等式的一种重要工具.操作时,要掌握好“两定”:一是定界点,一般在数轴上只标出原点和界点即可,边界点含于解集中用实心圆点,或者用空心圆点;二是定方向,小于向左,大于向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本节课实质是一节概念课,对于不等式、不等式的解以及解不等式可通过类比方程、方程的解、解方程类比教学,学生不难理解,但是对不等式的解集的理解就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不等式解集的意义以及在数轴上正确表示不等式的解集.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利用多媒体直观演示课前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动画演示情景激趣。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创设情境,从“等”过渡到“不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立足实际引出新知。
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然后小组反馈交流结果.
最后,老师将小组反馈意见进行整理(学生没有讨论出来的思路老师进行补充)。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五
几何图形大小:长度、面积、体积等。
位置:相交、垂直、平行等。
2几何体也简称体。包围着体的是面。
3常见的立体图形:柱体、椎体、球体等各部分不都在一个平面内。
4平面图形:在一个平面内的图形就是平面图形。
5展开图:识记一些常用的展开图。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6点线面体:是组成几何图形的基本元素。
7直线、射线、线段。
线段公理: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做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8角。
9角的比较与运算。
角的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出发,把这个角分成相等的两个角的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余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直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补角: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平角),就说这两个叫互为补角,即其中每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性质:等角(同角)的补角相等。等角(同角)的余角相等。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六
(1)能用代数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2)理解单项式、单项式的次数,系数等概念,会指出单项式的次数和系数.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
【教学重点】。
单项式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
负系数的确定以及准确确定一个单项式的次数。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用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教师操作课件,展示章前图案以及字幕,学生观看并思考下列问题:
1.青藏铁路线上,在格尔木到拉萨之间有一段很长的冻土地段,列车在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是100千米/时,在非冻土地段的行驶速度可以达到120千米/时,请根据这些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列车在冻土地段行驶时,2小时能行驶多少千米?3小时呢?t小时呢?
分析:(1)根据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列车在冻土地段2小时行驶的路程是100×2=200(千米),3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00×3=300(千米),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00×t=100t(千米).
(2)列车通过非冻土地段所需时间为2.1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120×2.1t(千米);列车通过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t,因此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20×2.1t+100t(千米).
(3)在格里木到拉萨路段,列车通过冻土地段要u小时,那么通过非冻土地段要(u-0.5)小时,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00u千米,非冻土地段的路程为120(u-0.5)千米,这段铁路的全长为[100u+120(u-0.5)]千米,冻土地段与非冻土地段相差为[100u-120(u-0.5)]千米.
思路点拨:上述问题(1)可由学生自己完成,问题(2)、(3)先由学生思考、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怎样列式.
上述的3个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我们分别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通过本章学习,我们还可以将上述问题(2)、(3)进行加减运算,化简.
kb2.下面,我们再来看几个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的问题.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填空,看看列出的式子有什么特点.
(1)边长为a的正方体的表面积为______,体积为_______.
(2)铅笔的单价是x元,圆珠笔的单价是铅笔的单价的2.5倍圆珠笔的单价是_______元.
(3)一辆汽车的速度是v千米/时,它t小时行驶的路程为_______千米.
(4)数n的相反数是_______.
教师课堂巡视,关注中下程度的学生,及时引导,学生探究交流.
上面各问题的代数式分别是:6a2,a3,2.5x,vt,-n.
观察上面各式中运算有什么共同特点?
上面各式中,数字与字母之间,字母与字母之间都是乘法运算,它们都是数字与字母的积,例如:6a2表示6×a2,a3表示1×a3,2.5x表示2.5×x,vt表示1×v×t,-n表示-1×n.
像上面这样,只含有数与字母的积的式子叫做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如:-2,a,,都是单项式,而,1+x都不是单项.
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例如:6a2的系数是6,a3的系数是1,-n的系数是-1,-的系数是-.
单项式表示数字与字母相乘时,通常把数字写成前面,当一个单项式的系数是1或-1时通常省略不写.
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例如,2.5x中字母x的指数是1,2.5x是一次单项式;vt中字母v与t的指数和是2,vt是二次单项式,-ab2c中字母a、b、c的指数和是4,-ab2c是4次单项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七
一、选择题:(本题共24分,每小题3分)。
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请你把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写在相应的括号中.
1.若一个数的倒数是7,则这个数是().
a.-7b.7c.d.
2.如果两个等角互余,那么其中一个角的度数为().
a.30°b.45°c.60°d.不确定。
3.如果去年某厂生产的一种产品的产量为100a件,今年比去年增产了20%,那么今年的产量为()件.
a.20ab.80ac.100ad.120a。
4.下列各式中结果为负数的是().
a.b.c.d.
5.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cb的中点,那么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
a.ac=cbb.bc=2cdc.ad=2cdd.
6.下列变形中,根据等式的性质变形正确的是().
a.由,得x=2。
b.由,得x=4。
c.由,得x=3。
d.由,得。
7.如图,这是一个马路上的人行横道线,即斑马线的示意图,请你根据图示判断,在过马路时三条线路ac、ab、ad中最短的是().
a.acb.abc.add.不确定。
8.如图,有一块表面刷了红漆的立方体,长为4厘米,宽为5厘米,高为3厘米,现在把它切分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能够切出两面刷了红漆的正方体有()个.
a.48b.36c.24d.12。
二、填空题:(本题共12分,每空3分)。
9.人的大脑约有100000000000个神经元,用科学记数法表示为.
10.在钟表的表盘上四点整时,时针与分针之间的夹角约为度.
11.一个角的补角与这个角的余角的差等于度.
12.瑞士的教师巴尔末从测量光谱的数据,,,…中得到了巴尔末公式,请你按这种规律写出第七个数据,这个数据为.
三、解答题:(本题共30分,每小题5分)。
13.用计算器计算:(结果保留3个有效数字)。
14.化简:
15.解方程。
16.如示意图,工厂a与工厂b想在公路m旁修建一座共用的仓库o,并且要求o到a与o到b的距离之和最短,请你在m上确定仓库应修建的o点位置,同时说明你选择该点的理由.
拓展知识。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八
2.会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的根本依据。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的相关知识点。
1.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表示,但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的学习.
2.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五、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上的点表示.例如: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b点表示-1.5;。
o点表示0;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
2)没有原点。
3)单位长度不统一。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九
知识提要:在数学中,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数轴的三要素为: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1.关于数轴,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d)。
a.一条直线。
b.有原点、正方向的一条直线。
c.有单位长度的一条直线。
d.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十
1、大于0的数叫做正数(positivenumber)。
2、在正数前面加上负号“-”的数叫做负数(negativenumber)。
3、整数和分数统称为有理数(rationalnumber)。
4、人们通常用一条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numberaxis)。
5、在直线上任取一个点表示数0,这个点叫做原点(origin)。
6、一般的,数轴上表示数a的点与原点的距离叫做数a的绝对值(absolutevalue)。
7、由绝对值的定义可知:一个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一个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
8、正数大于0,0大于负数,正数大于负数。
9、两个负数,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10、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的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负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11、有理数的加法中,两个数相加,交换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12、有理数的加法中,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13、有理数减法法则。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这个数的相反数。
14、有理数乘法法则。
两数相乘,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向乘。
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15、有理数中仍然有: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16、一般的,有理数乘法中,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相等。
17、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相等。
18、一般地,一个数同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把这个数分别同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19、有理数除法法则。
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20、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2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乘方的结果叫做幂(power)。在an中,a叫做底数(basenumber),n叫做指数(exponeht)。
22、根据有理数的乘法法则可以得出。
负数的奇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
显然,正数的任何次幂都是正数,0的任何次幂都是0。
23、做有理数混合运算时,应注意以下运算顺序: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24、把一个大于10数表示成a×10n的形式(其中a是整数数位只有一位的数,n是正整数),使用的是科学计数法。
25、接近实际数字,但是与实际数字还是有差别,这个数是一个近似数(approximatenumber)。
26、从一个数的左边的第一个非0数字起,到末尾数字止,所有的数字都是这个数的有效数字(significantdigit)。
短时间提高数学成绩的方法。
1、查查在知识方面还能做那些努力。关键的是做好知识的准备,考前要检查自己在初中学习的数学知识是否还有漏洞,是否有遗忘或易混的地方;其次是对解题常犯错误的准备,再看一下自己的错误笔记,如果你没有错题本,那可以把以前的做过的卷子找出来。翻看修改的部分,那就是出错的地方、争取在答卷时,不犯或少犯过去曾犯过的错误。也就是错误不二犯。
2、一定要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心态问题是影响考试的最重要的原因。走进考场就要有舍我其谁的霸气。要信心十足,要相信自己已经读了一千天的初中,进行了三百多天的复习,做了三千至四千道初中数学题,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是收获的时候,自己会取得好成绩的。
3、看完书后,把课本放起来,做习题,通过做习题来再一次检查自己哪些地方做的不够好,如果碰到不会的地方,可以再看课本,这样以来,相信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数学学习方法。
1、基础很重要。
是不是感觉数学都能考满分的同学,连书都不用看,其实数学学霸更重视基础。,数学公式,几何图形的性质,函数的性质等,都是数学学习的基础,甚至可以说基础的好坏,直接决定中考数学成绩的高低。
李现良表示,班里某位同学来找自己讲题,其实题目并不难,但这位同学就是因为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没有掌握透彻,导致做题的时候没有思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小小的知识漏洞可能导致你在整一个题中都没有思路,非常危险。
2、错题本很重要。
在所有科目中,数学这个科目最重要错题本学习法。李现良同学也特别提倡大家整理错题,李现良对于错题本有一些小窍门,那就是平时如果坚持整理错题,最终会导致自己错题本很多很厚,我们可以定期复习,对于一些彻底掌握的,可以做个标记,以后就不用再次复习,这样错题本使用起来就会效率更高。
3、做题要多反思。
数学学习要大量做题去巩固,但做题不要只讲究数量,更要讲究质量,遇到经典题,综合性高的题目时,每道题写完解答过程后,需要进行分析和反思,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才能把题真正做透。
4、把数学知识形成体系。
数学学霸李现良表示,课本上的知识都是零散的,建议大家自己画思维导图把知识串起来,画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不断理解,让知识变成结构的过程。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十一
1、通过丰富的实例,学生进一步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操作、观察、分析、猜测和概括等能力,同时渗透转化、化归、变换的思想。
3、养成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自主学习的方式。
重点:认识点、线、面、体的几何特征,感受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在实际背景中体会点的含义。
圆柱、圆锥、正方体、长方体、球、棱柱、棱锥模型。
观察、讨论.让学生共同体会“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让学生举出更多的“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的例子。
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利用学具完成教科书第114页练习(动手转一转)。
设计意图:教师利用多媒体动态演示,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观察感受,经历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通过合作学习,感悟知识的生成、变化、发展,激发学生的联想与再创造能力。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操作,加深学生印象,化解难度。
教师展示图片(建筑或生活的实物等),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平面、曲面、直线、点等。
让学生找出生活中更多的包含平面、曲面、直线、曲线、点的例子。
1、课本112页观察,并回答它的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面与面相交得到线,线与线相交得到点。
2、113页练习(提供实物,议一议,动手摸一摸),思考以下问题:
让学生自己体会并小组讨论得出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
2、阅读教科书第119页的实验与探究,并思考有关问题。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十二
教师在备课时,应充分估计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提出的问题,确定好重点,难点,疑点,和关键。根据学生的实际改变原先的教学计划和方法,满腔热忱地启发学生的思维,针对疑点积极引导。
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和同学们共同学习
昨天,老师在七年级三班上课时,把他们分成七个小组,每个小组回答问题的情况以抢答赛的形式记分。你们看(出示投影)这是七年级三班七个小组回答问题的表现情况。答对一题得一分,记作+1分;答错一题扣一分,记作1分。第几组最棒?老师还没来得及计算出每个小组的最后得分,咱们班哪位同学能帮老师算出最后结果?(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回答)
我们已得出了每个小组的最后分数,那么哪个小组是优胜小组?(第一小组),回去以后,老师就把小奖品发给他们,相信他们一定会很高兴。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愿不愿意也分成几个小组,看一看那个小组的同学表现得最出色?(原意)那么老师就按座次给同学们分组,每一竖排为一组。老师把组号写在黑板上,以便记分。
希望各组同学积极思考、踊跃发言。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得到老师的小奖品?(有)同学们加油!
我们已得到了这7个小组的最后得分,那位同学能试着用算式表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列算式)
以上这些算是都是什么运算?(加法),两个加数都是什么数?(有理数),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有理数的加法(板书课题)。
刚才老师说要给七年级三班的优胜组发奖品,老师手里有12本作业本,优胜组共6人,老师将送出的作业本数占总数的几分之几?(二分之一)分数最低的一组共7人,他们每人交给老师一个作业本,占总数的几分之几?(十二分之七)如果,老师得到的作业本记为正数,送出的作业本记为负数,则老师手里的作业本增加或减少几分之几?同学们能列出算式吗?(学生列式)对于这个算式,同学们还能轻易的感知出结果吗?(不能)
对于有理数的加法,有的同学们能直接感知得到结果,有的靠感知是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共同探索规律!(出示投影),观察这7个算式,每一个算式都是怎样的两个有理数相加?(引导学生回答)你们还能举出不同以上情况的算式吗?(不能),这说明这几个算式概括了有理数加法的不同情况。
前两个算式的加数在符号上有什么共同点?(相同),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是什么样的两数相加?(同号两数相加)同学们还能观察出那几个算式可归为一类吗?(3、4、5、异号两数相加,6、7一个数同0相加)
同学们已把这7个算式分成了三种情况,下面我们分别探讨规律。
(2) 异号两数相加,其和有何规律呢?大家观察这三个式子回答问题。(引导学生分成两类,容易得到绝对值相同情况的结论。再引导学生观察绝对值不相同的情况,回答问题)哪位同学能概括一下这个规律?(引导学生得出)
(3) 一个数同0相加,其和有什么规律呢?(易得出结论)
同学们经过积极思考,探索出了解决有理数加法的规律,顾一下(出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共同回顾一下?(出示投影,学生大声朗读)我们把这个规律称为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同学们都很聪明,积极参与探索规律,每个组都有不错的成绩。个别落后的组不要气馁,继续努力,下面老师就给大家一个得分的机会,看哪一组能[出题制胜]!(出示)
(活动过程1后评价、加分;教师以其中一题为例,讲解题格式及过程;活动过程2后:让每组第三排同学评价加分)
同学们已经基本掌握了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并会运用它,但七年级三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一内容掌握的不是太好,以致在作业中出了毛病,他们为此很苦恼。希望咱们同学能帮帮他们,看哪位同学能像妙手回春的神医华佗一样药到病 除!(师生共同治病)
看来同学们对有理数的加法已经掌握得很好了,大家还记得前面那个难倒我们的有理数的加法题呢?那位同学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口述 师板书)。在大家的努力下,我们终于攻破了这个难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回答)同学们都有很多收获,老师认为收获最多的是优胜组的同学,因为他们能得到老师的小奖品,大家赶紧看看那一组获胜?欢迎优胜组上台领奖,大家掌声鼓励!
同学们,希望你们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都能积极进取,获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十三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难点是必须切实注意遇到要在不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负数时,必须改变不等号的方向.掌握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是进一步学习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以及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的重要基础.
1、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的异同点
相同点:二者都是只含有一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左、右两边都是整式.
不同点:一元一次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一元一次方程表示相等关系.
(3)同方程类似,我们把或叫做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标准形式.
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异同点
相同点:步骤相同,二者都是经过变形,把左边变成,右边变为一个常数.
注意:(1)解方程的移项法则对解不等式同样适用.
三、教法建议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十四
1、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探究法、讲练法、
(一)重点
准确掌握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
(二)难点
用数学语言概括运算性质、
(三)解决办法
增强对三种运算性质的理解,并运用对比的方法强化训练以达到准确地区分、
一课时、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3、通过举例来说明积的乘方性质应如何正确使用,师生共练以达到熟练掌握、
4、多种题型的设计,让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该性质、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积的乘方的运算性质及其较灵活地运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前面我们学习了同底数幂的乘法、幂的乘方这两个寨的运算性质,请同学们通过完成一组练习,来回顾一下这两个性质:
填空: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十五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难点是正确、迅速地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计算.本节知识是进一步学习多项式乘法,以及乘法公式等后续知识的基础。
1.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去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即。
其中,可以表示一个数、一个字母,也可以是一个代数式.。
2.利用法则进行单项式和多项式运算时要注意:
3根据去括号法则和多项式中每一项包含它前面的符号,来确定乘积每一项的`符号;
设m=-4x2,a=2x2,b=3x,c=-1,
∴(-4x2)·(2x2+3x-1)。
=m(a+b+c)。
=ma+mb+mc。
=(-4x2)·2x2+(-4x2)·3x+(-4x2)·(-1)。
=-8x4-12x3+4x2.。
这样过渡较自然,同时也渗透了一些代换的思想.。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推导.。
2.熟练运用法则进行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计算.。
3.培养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用文字概括法则,提高学生数学表达能力.。
4.通过反馈练习,培养学生计算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5.渗透公式恒等变形的数学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
类项,故在学习中应充分利用这种方法去解题.。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难点。
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时结果的符号的确定.。
(三)解决办法。
复习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法则,并注意在解题过程中将单项式乘多项式转化为单项。
式乘单项式后符号确定的问题.。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一)明确目标。
本节课重点学习单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及其应用.。
(二)整体感知。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复习:
(1)叙述单项式乘法法则.。
(单项式相乘,把它们的系数、相同字母分别相乘,对于只在一个单项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积的一个因式.)。
(2)什么叫多项式?说出多项式的项和各项系数.
2.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简便计算:
由该等式,你能说出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吗?单项式与多项式乘法法则:单项式。
与多项式相乘,就是用单项式乘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
例1计算:
例2化简:
练习:错例辨析。
(2)错在单项式与多项式的每一项相乘之后没有添上加号,故正确答案为。
(四)总结、扩展。
(99,河北)下列运算中,不正确的为()。
a.b.。
c.d.。
八、布置作业。
参考答案:
略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十六
重点:列代数式。
难点:弄清楚语句中各数量的意义及相互关系。
本小节是在前面代数式概念引出之后,具体讲述如何把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用代数式表示出来。课文先进一步说明代数式的概念,然后通过由易到难的三组例子介绍列代数式的方法。
列代数式实质是实现从基本数量关系的语言表述到代数式的一种转化。列代数式首先要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把各种数量用适当的字母来表示,最后再把数及字母用适当的运算符号连接起来,从而列出代数式。
如:用代数式表示:比的2倍大2的数。
分析本题属于“…比…多(大)…或…比…少(小)”的类型,首先要抓住这几个关键词。然后从中找出谁是大数,谁是小数,谁是差。比的2倍大2的数换个方式叙述为所求的数比的2倍大2。大和比前边的量,即所求的数为大数,那么比和大之间量,即的2倍则为小数,大后边的量2即为差。所以本小题是已知小数和差求大数。因为大数=小数+差,所以所求的数为:2+2.
(1)要分清语言叙述中关键词语的意义,理清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如要注意题中的“大”,“小”,“增加”,“减少”,“倍”,“倒数”,“几分之几”等词语与代数式中的加,减,乘,除的运算间的关系。
(2)弄清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使用。一般按“先读先写”的原则列代数式。
(3)数字与字母相乘时数字写在前面,乘号省略不写,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省略不写。
(4)在代数式中出现除法时,用分数线表示。
列代数式是本章教学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这样老师在上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理解代数式的本质,弄清语句中各种数量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然后设计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由易到难,螺旋式上升,使学生能够正确列出代数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十七
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
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
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
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
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的两边分别是两边的反向延长线。
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
教师提问:如果改变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
(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
(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
(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
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
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的度数。
巩固练习。
教科书5页练习已知,如图,,求:的度数。
小结。
邻补角、对顶角。
作业课本p9—1,2p10—7,8。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十八
学习目标:
1.会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通过正.负数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3.通过探究,渗透对立统一的辨证思想。
学习重点:
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教学方法:
讲练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着两种不同意义的量,为了区分它们,我们用正数和负数来分别表示它们.
问题1:“零”为什么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呢?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借助举例说明.
参考例子:温度表示中的零上,零下和零度.
二.探究理解解决问题。
问题2:(教科书第4页例题)。
先引导学生分析,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20xx年下列国家的商品进出口总额比上一年的变化情况是:
美国减少6.4%,德国增长1.3%,
法国减少2.4%,英国减少3.5%,
意大利增长0.2%,中国增长7.5%.
写出这些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解:(1)这个月小明体重增长2kg,小华体重增长―1kg,小强体重增长0kg.
(2)六个国家20xx年商品进出口总额的增长率:
美国―6.4%,德国1.3%,
法国―2.4%,英国―3.5%,
意大利0.2%,中国7.5%.
三.巩固练习。
从0表示一个也没有,是正数和负数的分界的角度引导学生理解.
在学生的讨论中简单介绍分类的数学思想先不要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在例题中,让学生通过阅读题中的含义,找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决定哪个用正数表示,哪个用负数表示.
通过问题(2)提醒学生审题时要注意要求,题中求的是增长率,不是增长值.
四.阅读思考1页。
(教科书第8页)用正负数表示加工允许误差.
问题:1.直径为30.032mm和直径为29.97的零件是否合格?
2.你知道还有那些事件可以用正负数表示允许误差吗?请举例.
五.小结。
1.本节课你有那些收获?
2.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六.应用与拓展。
1.必做题:
教科书5页习题4.5.:6.7.8题。
2.选做题。
1).甲冷库的温度是―12°c,乙冷库的温度比甲冷酷低5°c,则乙冷库的温度是.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十九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概括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初步了解公式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教学建议。
一、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例子了解公式、应用公式.
难点: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抽象为具体的公式,要注意从中反应出来的归纳的思想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人们从一些实际问题中抽象出许多常用的、基本的数量关系,往往写成公式,以便应用。如本课中梯形、圆的面积公式。应用这些公式时,首先要弄清楚公式中的字母所表示的意义,以及这些字母之间的数量关系,然后就可以利用公式由已知数求出所需的未知数。具体计算时,就是求代数式的值了。有的公式,可以借助运算推导出来;有的公式,则可以通过实验,从得到的反映数量关系的一些数据(如数据表)出发,用数学方法归纳出来。用这些抽象出的具有一般性的公式解决一些问题,会给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带来很多方便。
三、知识结构。
本节一开始首先概述了一些常见的公式,接着三道例题循序渐进的讲解了公式的直接应用、公式的先推导后应用以及通过观察归纳推导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整节内容渗透了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
四、教法建议。
1.对于给定的可以直接应用的公式,首先在给出具体例子的前提下,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清晰地认识公式中每一个字母、数字的意义,以及这些数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在具体例子的基础上,使学生参与挖倔其中蕴涵的思想,明确公式的应用具有普遍性,达到对公式的灵活应用。
2.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认识有时问题的解决并没有现成的公式可套,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尝试探求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已有公式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和具体运算推导新公式。
3.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应观察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变化的,明确数量之间的对应变化规律,依据规律列出公式,再根据公式进一步地解决问题。这种从特殊到一般、再从一般到特殊认识过程,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示例。
公式。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者投影显示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图形,学生思考,师生共同完成例1解答;教者启发学生求图形的面积,师生总结求图形面积的公式.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二十
本课(节)课题3.1认识直棱柱第1课时/共课时。
教学目标(含重点、难点)及。
1、了解多面体、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2、会认直棱柱的侧棱、侧面、底面.。
3、了解直棱柱的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侧面是长方形(含正方形)等特征.。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教学难点:本节的例题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把它看成怎样的两个几何体的组合,都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
内容与环节预设、简明设计意图二度备课(即时反思与纠正)。
析:学生很容易回答出更多的答案。
师:(继续补充)有许多著名的建筑,像古埃及的金字塔、巴黎的艾菲尔铁塔、美国的迪思尼乐园、德国的古堡风光,中国北京的西客站,它们也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那么立体图形在生活中有着怎样的广泛的应用呢?瞧,食物中的冰激凌、樱桃、端午节的粽子等。
1.多面体、棱、顶点概念:
2.合作交流。
师: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几何体。
学生活动:(让学生从中闭眼摸出某些几何体,边摸边用语言描。
述其特征。)。
师:同学们再讨论一下,能否把自己的语言转化为数学语言。
学生活动:分小组讨论。
说明: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发现知识,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气氛活跃,教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
师:请大家找出与长方体,立方体类似的物体或模型。
析:举出实例。(找出区别)。
师:(总结)棱柱分为之直棱柱和斜棱柱。(根据其侧棱与底面是否垂直)根据底面多边形的边数而分为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是直四棱柱。
3.反馈巩固。
完成“做一做”
析:由第(3)小题可以得到:
直棱柱的'相邻两条侧棱互相平行且相等。
4.学以至用。
出示例题。(先请学生单独考虑,再作讲解)。
析:引导学生着重观察首饰盒的侧面是什么图形,上底面是什么图形,然后与直棱柱的特征作比较。(使学生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习惯)。
最后完成例题中的“想一想”
5.巩固练习(学生练习)。
完成“课内练习”
师:我们这节课的重点是什么?哪些地方比较难学呢?
合作交流后得到:重点直棱柱的有关概念。
直棱柱有以下特征:
有上、下两个底面,底面是平面图形中的多边形,而且彼此全等;
侧面都是长方形含正方形。
例题中的把首饰盒看成是由两个直三棱柱、直四棱柱的组合,或着是两个直四棱柱的组合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一点比较难。
板书设计。
作业布置或设计作业本及课时特训。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教案版篇二十一
第1教案。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实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相关概念。
2.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体会化陌生为熟悉,化复杂为简单的“转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数学应用意识,体会数学应用价值。
教学重、难点。
1..不等式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据实际问题列不等式组。
教学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估计自己的体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过多少千克?若没体重为x千克,列出两个不等式。
2.由许多问题受到多种条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决第2页“动脑筋”中的问题,完成书中填空。
分别解出两个不等式。
把两个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数轴上表示出来。
找出本题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师举例说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集。(渗透交集思想)。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14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