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历和收获进行总结的重要方式。写一份完美的总结需要首先梳理好自己的思路。以下是一些值得借鉴的总结样本,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休闲农业论文篇一
城市休闲性空间是城市空间的一种,从古希腊的集市、罗马的广场到中世纪的市场、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广场,城市休闲空间作为城市肌理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经长期社会发展演变形成的,还是经过规划或建筑师设计构建的,其空间形态在城市整体环境中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其产生和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特殊的历史产物。当代休闲学权威杰弗瑞?戈比提出这种空间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方式,在内心之爱的驱动下行动,并为信仰提供一个基础”。在西方国家,先后经历了从受“形体决定论”思想而单纯改善主要街道、公共建筑、公园、开放空间形象等手法的“城市美化运动”,到“人本主义”开始注重城市休闲空间功能的改造,其过程体现了城市休闲空间从非理性到理性的更新发展。特别是“人本主义”的思想是城市休闲空间改造的精神和灵魂,它反映了规划者思索附近居民对休闲空间使用偏好的可能性,是人类历史上城市发展的进步。
休闲农业论文篇二
该手法主要是受到“人本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城市休闲空间改造时注重把居民的需求放在首位。巴塞罗那经验告诉我们:公共休闲空间的主体是人,附近居民是主要参与者。受当今激烈市场经济的影响,城市居民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城市休闲空间作为城市居民、休息、娱乐、交流、生活的场所,其改造设计要充分考虑城市不同群体居民的需要和情感需求,做到真正服务于当地居民。中国目前很多城市的公共空间改造都缺乏这一种平易近人的手法。
3。2本地化手法。
从上述巴塞罗那成功的城市休闲空间改造案例不难看出,改造后的休闲空间特色化明显,附近居民对其有这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主要归功于设计者们深入分析当地休闲空间的特征,尊重自然、尊重人文历史的每一个细节,比如地势起伏、附近居民的类别及收入水平、历史传说等,使得附近居民无论男女老少情感上都能融入,进而创造出独一无二的都市休闲空间。这点是我们的城市公共空间规划中普遍欠缺的,全国同级临近城市公共空间设计千篇一律,没有什么特色、可识型,造成居民对我国城市休闲空间设计的审美疲劳。
3。3简单化手法。
简单而不乏味的设计手法是巴塞罗那城市休闲空间的又一亮点,特别是公园的设计建造都是这一手法下的杰作。公园的建筑用来给居民创造空间以供休闲放松,而不是创造一大推没用而又复杂的造型,相反是使用简单朴素耐用的素材,以及不用修剪却又有四季变化的植栽,利用地势,尊重自然,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最后创造了既实用又美观城市休闲场所。在当下节约型社会建设中,这种画龙点睛的手法值得我们思索。
3。4可延续性手法。
休闲空间的创新规划发展应尊重历史文化原貌、自然生态,持续经营保证下一代的休闲质量。一方面,城市休闲空间设计应“保护自然和人造环境及自然资源”、“充满弹性以适应不断的改变”。另一方面,空间建筑风格决不能简单盲目追求时尚,而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需求出发,创造既能传承历史,又具有时代特征的城市休闲空间。巴塞罗那圣家堂的建造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一代一代继传这种文化的财富,锻造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城市特色。所以要抓住城市本身发展的契机,思考城市未来休闲空间的可持续性,突出城市的风格,这样城市才能永远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杰弗瑞?戈比着。康筝译。你生命中的休闲[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李建波,张景祥。中西方城市更新演化比较研究[j]。城市问题,,(5)。
[3]@王莹。城市商业文化街改造中各种利益矛盾与解决途径[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2(2)。
休闲农业论文篇三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山区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农业元素逐渐融入,休闲模式日趋增多,现已形成了景区带动型、特色基地型、休闲农家型等多形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为市民出行提供了好去处,也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开创了新路子。
1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情况。
目前,平山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20多个,成规模有一定知名度的15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东方巨龟苑,为河北省“十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近期平山县新发展、有较大知名度的还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生态农业园区,为平山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再添新彩。平山旅游品牌商品购物店已有20多家,景区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400多个,农家乐300多家,旅游饭店50多家,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有旅游项目的村庄128个,从事农业旅游从业人员6万多人。可以说,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旅游业发展的一朵奇葩,在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2.1由成型旅游景区拓展形成。代表性的有巨龟苑、沕沕水。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主要以旅游为主,果品、农产品采摘、销售为辅。由于原来的旅游景区已成型,已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源群体,发展农产品、果品采摘销售均为扩展业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锦上添花;所以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健全,总体管理水平较高,效益情况较好。
2.2由原来的特色农业种植园、果园转型而来。代表性的包括五龙山明珠庄园、一坡果园、元坊果园等。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大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休户、联户、大户经营,主要以生产为主,兼顾旅游采摘,一般规模较小。由于旅游观光方面基础差,客源群体分散,且农林产品采摘季节性很强、旺季很短,所以休闲观光管理水平总体较差,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不健全。但该类园区生产为重头戏,相对来说投资小且集中,总体效益情况反而是最好的。
2.3新开发的农业综合园区。代表性的包括葫芦峪、大吾生态谷、泓润庄园等。平山县这类农业园主要由其它行业领域注入资金建成。目前来讲,前几年暴利行业如煤炭、房地产、运输等运行低靡,效益严重下滑,许多老板手中出现大量资金淤集,造成近两年各行业资金大量注入山区综合开发及农业高效园区建设。这类园区投资极大,建设周期长,大量资金均投入到土地开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标志性建筑等基础建设方面,目前农林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投入相对薄弱。此类园区,旅游观光方面基础较差,虽然几个园区都在大规模发展蓝莓、樱桃、高档花卉等特色作物,但农林生产毕竟周期长、收效慢,而且目前深加工前景不甚明显,投资回收率较低,效益不太理想。
3.1规划的精准性差。三类景点规划中均普遍存在投资估算不细、完工时间不明确、效益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尤其是新开发的农业园区,对什么时间收回资金、什么时间实现经济效益,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3.2后续资金缺乏。由于休闲农业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过长,导致企业资金回笼过慢,流动资金紧张,影响到休闲农业的扩大发展。
3.3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休闲农业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性产业,旅游拓展型景区缺乏种养殖技术管理人员,种植转型园区又缺乏旅游业管理技术人员,这些均对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缺乏整体把握性。
4发展建议。
4.1科学制订规划。要以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依托自身优势,按照产业主导、生态优先、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多效并重的'原则,编制出景区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数据精准,对自身发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4.2强化人才培养。要找准自身的短板,有目的的着力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制订政策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参观学习吸取外地先进经验,并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和专家讲座,拔高景区人才层次,从而达到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目的。
4.3加强景区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在景区总体打造上标准化;要严格上级部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标准,在整体规划上标准化,包括道路、标志、餐饮、住宿等,均要达到上级标准要求。二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上实现标准化;生产上要着力实现无公害、绿色生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加工销售上要制订严格的操作标准,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4强化宣传推介。各景区要加大乡村旅游的推介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推介方式,对乡村旅游进行包装。可考虑与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打包,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宣传推介,使乡村旅游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发展,共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好“山水生态牌”;围绕中国核桃之乡等特色农业,打好“特色产品牌”;围绕中山古国和革命圣地,打好“历史文化牌”,三牌齐驱,提升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4.5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目前国家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扶持力度加大,各休闲农业景区要努力朝现代农业园区方向打造,要树立大园区观念,充分利用周边成型的农林种植基地,采取多方式加强合作,扩大经营领域及园区规模,建设大园区,努力提升景点水平,争取国家资金及政策方面支持,促进景点更好更快发展,努力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做成平山县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作者:郝文谦单位:平山县农业畜牧局。
休闲农业论文篇四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四)加大对休闲农业的宣传力度。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1)。
[3]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1)。
[4]相一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模式、问题与对策[c]//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2007.
休闲农业论文篇五
休闲农业是为满足更多城市居民亲近自然、回归乡村、体验民俗风情的休闲需求。休闲,是人们工作和劳动之余的生活方式。在凡布伦《有闲阶级论》一书中高频率提到休闲带动产业的经济效益,凡认为休闲既带给人们娱乐的满足感,也带来了不同阶级由休闲而发展成为具有经济利益产业的重要性。因为那是经济活动的源泉以及以人为本的基本生理需求为出发点。而休闲农业则是利用自然的或人造的农业景观资源和农业生产条件,发展观光、休闲、旅游为一体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近年来,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也非常重视。认为能够给中国市场经济带来活力的还在于发展缓慢的传统农业区域,那么由传统农业发展为休闲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源动力。2011年9月正式在山西晋城召开关于“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发展要求。由此可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谕。
(一)已有文献中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
休闲农业中的“农业”是广义上的农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等产业,而休闲农业是指狭义上的具有比传统农业更高的经济价值的农业。因此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划分,不同流派的学者因研究角度不同而不同。在1994年,袁燕才等以利用层次为根据,将休闲农业直接分为农作过程耕作型、直接利用型及农业环境利用型三类。从这个分类可以明显看出,休闲农业已经从传统农业中剥离出来,不再是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当中的危地马拉的帕那加撤尔描述的那样贫穷的传统农业,而是改造后的农业,即休闲农业,玩中带乐、玩中有效率的农业经济。但是这种分类还没有完全抽离传统的农业。直到1999年,有文献把休闲农业按开发主体分类,分成田园农业型、民俗风情型、村落乡镇型、科普教育型;不过这种分类界限具有一定的模糊。总之,还处在对休闲农业进行开发实践的探索阶段。但是从近几年的文献当中,可以看到,随着政府对我国传统农业加大力度的改造及其一系列一揽子农业优惠政策中和对休闲农庄发展模式的重视,学术界也对休闲农业的领域研究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对其发展及其应用也有了更丰富的认识和经验。李白如等从产业链的角度,把休闲农业分为观光种植业、观光休闲、观光渔业、观光牧业。但是从客观上讲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严力蛟等从其功能划分为教育型休闲农业、观赏型休闲农业及度假型休闲农业、体验型休闲农业。王兵认为休闲农业应按地域分为城市郊区型、景区周边型及偏远山区型。陈艳等还根据农业的经营模式分为个体农户经营型、农户联合经营型、外来协助开发型。不难发现,在上述对中国农业类型的划分当中,能直接体现出休闲农业与政府公共投入相关联分类的甚微。这将导致在实践中忽视休闲农业活动开发构想的思路只是一个空花架,不利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
发达地区良好的休闲农业经营,离不开大环境即国家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性规划的导向作用。从中国社会转型期的国内国外大环境来看,休闲农业发展的在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推动、调整之中,其动力的源泉来自各个方面。反之休闲农业的大好发展也进一步推动政府的导向性力量。首先,政府对机构改革的理念深化使服务型政府更快转变,政府官员的选拔、评价、激励机制等有力地促进了公共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其次,参与休闲农业开发和管理的所有的农民经济组织、利益集团以及政府等都在追求利益最大化,公共服务体系的`有力支撑是至关重要的。最后,各地方性政府对发展休闲农业的激励竞争,民营企业和社会其他组织机构的涉入有效地推动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公共服务体系也不断的创新。总之,这些动力来源既有政府内部自身的需要,也有外部因素的推动。
(三)基于公共选择视角的休闲农业类型区分。
基于前文中提出许多文献对休闲农业类型的区分缺少公共服务多视角的考量。所以本部分将从公共选择的角度对休闲农业进行分类,为休闲农业经营者和管理者提供广阔的发展思路。
1.公益性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属于公益性的,人们共享的不可独占不具有排他性、竞争性的资源,一般由政府投资或者由政府投资为主体,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或准公共物品,但是生产由政府垄断,并且服务的对象和产品价格由政府定价。常见于红色革命区、国家级自然资源地区,一般以资助旅游、跟团参观、走近民宿、亲山乐水等活动为主要经营项目。该类型休闲农业主要依附于自然风景区、名山名人古镇的相近地区,具有配套吃住等比较健全设施。因而当地政府对景区的公共设施的维护和美化等相关公共支出尤为重要。
2.组织型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休闲农业依托公共事业单位承办,这类机构的基本特征有:主要由政府投资,而所需资金主要由财政提供,但是部分资金由其他社会服务组织所得收入予以补充,为社会提供更全方位的休闲农业以外的文化需求。
3.非政府组织的休闲农业。
该类型的休闲农业主要是私人投资自己承办的小型农家乐,与农民同住同吃同耕,体验农民朴实生活的一天。结合农村民俗展示、农作物花期或成熟期的观赏与采摘,给游客提供游、玩、乐、购、吃、住全方位的服务。该类型休闲农业在经营中更注重田园风光和乡村环境的优美宜人。因此,在新农村建设当中,是非常鼓励农民及企业投资开发发展乡村农业经济。
(一)公共服务的驱动力作用分析传统的概念认为,仅仅只是把农业看成一个专门生产和提供食品的产业部门,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农业的公共产品性。特别是又把休闲农业从传统农业当中提升出来,这需要地方政府健全农业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大量的技术、人力培训、出省市区进行考察学习借鉴农业经营的发达地区。从而实现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直到休闲农业的产业化升级。休闲农业发展中,在表现形式上公共服务驱动力的作用呈现“双核结构”,即内核和外核组成。从农业内核系统向公共服务外核系统构成环状型。内核系统以自然资源、经营项目和管理者水平三大类组成,外核系统则由政府公共服务以改革的动力、地方官员考核激励、旅游者需求的牵引力等其他社会动力机制组成。农业内核系统与公共服务外核系统相互耦合的效果决定着这个系统的紧密度。(二)其他因素分析———外部性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政府政策外溢效应的影响是具有导向作用,由公共服务驱动力引导下形成的一股“无形”的力量。对于创造休闲农业的经营者来说,对休闲农业的供给代表了私人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游客的需求代表了私人价值,这两者之间就建立了一个均衡点。但是发展休闲农业依附于宏观政策经济环境提供的公共服务驱动力而运转,这就形成了一定具有积极的经济效应的外部性,带动周边居民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农家餐厅兴旺、农产品形成具有乡村特色,这些表现出来的,非游客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就是外部需求,代表了社会价值增值。
(一)科学规划,加强领导。
因为农产品是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使得生产农产品也带有了公共产品的属性。要发展休闲农业,提高农民的收益,政府的责任一方面要减少农民的税负,另一方面要进行支持和技术引导。比如进行花卉培训、果园摘种技术培训。由于农民缺乏现代管理意识,对市场需求动向把握不清,对信息的搜集利用不来,这就造成了很多农业休闲地的项目简单且没有多大经济价值,观赏型不强,功能设施比较落后,资本短缺等现象。目前来看,中国的休闲农业仍以家庭式经营、自主开发为主,缺少集群式发展及拓宽。因此,发挥地方政府部门主导作用非常重要,积极引导休闲农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强科学的规划,对市场认真准确的定位,及时有效的信息资源是搞好休闲农业的首要任务。同时加强领导,配合相应的资金支持、信贷等辅助政策,全面发展是推动地方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
(二)发挥政府作用,宣传地方特色。
近年来,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重视的同时,许多基础性工作没有做到位。严重缺乏宣传力度,除一些民族特色的旅游项目外,游客对其他形式的农业休闲了解甚少,大部分只限于本市甚至是本地区的人知道,休闲农业突破瓶颈得到大力发展,宣传模式的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加大宣传力度,打响地区特色休闲农业品牌化的发展战略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又一有效途径。
(三)提高服务质量,人性化管理。
目前来说休闲农业还处于发展期,以散、多为特征的行业,所以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但是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决定休闲农业存与亡、好与坏、大与小。所以很多地方存在不良竞争,大都以散户经营为主的地区,为了节省成本服务质量低下、消费者满意度低,这就造成了地区信誉度下降,口碑上不尽人心,所以休闲农业发展的规模也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因此,政府开展一系列的阳光培训,增加农业劳动人员的就业技能和创业精神,培育一批地方从事休闲农业的专门人才,提升旅游服务的档次和水平,使休闲农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可以说,提高服务人员的基本素质以及形成人性化管理,体现当代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是拓宽休闲农业发展道路的必备条件。
休闲农业论文篇六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对外贸易理论发展的过程,介绍了学术界对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的研究状况与争论,并着重分析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原理。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出口贸易进口贸易经济增长。
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济的增长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又起到很大的影响,所以几乎所有的经济增长理论都会涉及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从晚期重商主义学派到亚当・斯密《国富论》中的绝对利益论,再到后来的比较利益论、要素禀赋论以及剩余产品出路说和“经济增长发动机”学说等都认为对外贸易尤其是出口贸易对一国经济增长起促进作用。当然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根据有些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并没有促进经济增长的事实,对传统理论关于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结论提出了置疑。如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论“;巴格瓦蒂的“贫困化增长”模型。他们认为,当今的国际经济体制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而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处于外围地带,中心控制外围,发展中国家只能依附于中心国家。
一、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吗。
从上面的对外贸易理论的发展来看,也可以看出对于对外贸易是否促进经济增长还有争论,主要存在促进论,阻碍论和折衷论。促进论的代表是罗伯特逊,他提出“对外贸易是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命题,而普雷维什则以“中心―外围论”表示反对。
为了支持各自的理论,经济学家也对对外贸易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由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对外贸易对我国经济的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国内外大批学者运用我国的数据对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大都支持外贸,特别是出口贸易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因为进口贸易也是对外贸易的一方面,所以也有很多学者把目光转向进口贸易,考察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外贸易究竟是促进还是阻碍了经济增长,不同国家或者同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情况都不同,不能一概而论。但是,我们可以得到的启发是:要对出口贸易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重新进行审视,不能一味崇拜出口,也要重视进口贸易的作用。
长期以来,人们普遍重视出口而排斥进口,认为进口会减少gdp的增长,从中世纪的欧洲重商主义学派就开始,一直到现在都有这样的看法,包括重商主义的“奖出限入”,贸易乘数论也认为出口会带动经济的增长,而进口会抵消这种作用,而凯恩斯的国民收入恒等式y=c+i+g+(x-m),明显的告诉人们净出口增加国民收入。直到近几年,才有学者看到进口也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来看,出口贸易确实对我国的经济增长起到很大的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们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我们也要看到,近年来的一些新情况值得我们深思、重视。人民币的持续升值,国际原油价格、粮食价格上涨导致的输入型通货膨胀,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给我国加工制造业带来的冲击,使得国内的许多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对出口加工类的企业打击更大,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退,出口增幅下降。由于我国的出口产品多为低端产品,高新技术含量有限,我国的制造业产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所以出口贸易是否对我国经济增长继续有重大的作用还值得我们去探讨,而一直为人们所忽视的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正在被重视。
二、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最早要追溯到亚当・斯密,他认为出口带来的收益以及换回本国需求的产品没有机会成本的付出,因此必然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后来的大卫・李嘉图也指出,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材料,就能稳定物价,阻止利润下降的.趋势,保证资本积累,促进经济增长。正因为如此,才有人提出美国能保持如此久的高增长低通胀发展,中国廉价的商品输入是原因之一。20世纪80年代初,新贸易理论将进口贸易作为主要因素来解释技术进步,认为进口贸易是促进技术进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通过进口技术先进国家的产品,可以使其包含在产品中的先进技术扩散到本国,工业后发国家也可以通过进口贸易,进口所需的机器设备、技术,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提高国内的劳动生产力。对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具体如下:
1.进口贸易促进了劳动生产力的提高。进口国外的先进的机器设备等中间产品,可以提高国内相关产业的生产效率,“干中学”表明我们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来掌握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而且通过进口国外的产品,会给国内企业造成压力,促使他们在竞争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创新。
2.进口贸易有利于稳定物价。通过对外贸易从国外获得较便宜的生活必需品以及原料,资源,可以抑制物价的上升,保证利润。这一点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表现的较为明显。
3.进口贸易与fdi相互促进。随着进口国进口额的加大,出口国企业为节约成本,绕开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会直接到其国内投资;而fdi的进入又会派生出间接的进口贸易,而且会带来技术和管理上的新理念。无论对外贸易是促进还是阻碍经济的增长,我们都已经进入了全球化的时代,尽管在现在的国际分工下,广大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在内会处在不利的位置,受到发达国家的控制,但我们仍然不可否认,对外贸易是不可避免的,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有拉动作用的,我们一定要坚持开放,融入全球的经济发展当中去。
当然,现在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需要我们重新审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出口贸易大大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增长,然而我们也忽略了进口贸易的作用,这也是笔者为什么单独介绍了进口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
休闲农业论文篇七
对于中国而言,现代意义上的城市休闲空间设计还暂处于初级阶段。随着工业化的深入,城市迅速发展,高楼大厦等水泥建筑拔地而起,城市休闲空间逐渐被压缩,改造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动也日益增多。至此,中国现代城市休闲空间的规划建设特点,笔者总结如下:
(1)单一性:中国城市休闲空间的物质形态太过单一,层次感不强,周围没有与其遥相呼应的景观设计,无法引起附近居民形象标识物的认同,居民对其光顾的频率相对较小,这样既不能节省资源,又不能真正改善居民的生活品质。
(2)雷同性:全国同级别的城市休闲空间设计雷同性明显,呈现千篇一律的面孔,不注重和当地地理环境、历史、民族风情、社区文化特征等结合,忽略本土特色化的突出,而一味地追求气宏伟气派、华而不实。
(3)短暂性:中国目前的城市休闲空间的设计总体来说缺乏长远性,可持续性不强。对于一个城市的发展没有长久性的规划建设方案,规划建设方案就是有,其建设往往也随着执政者的更替而终止,造成了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2巴塞罗那模式简介。
2。1巴塞罗那模式实施背景。
20世纪70年代以前,巴塞罗那由于大力发展工业,导致很多环境污染,城市的基础建设几乎处于空白。中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环境质量很差,造成了大量青年知识分子的出城,使城市丧失了进一步发展的活力和动力。针对工业的衰败导致的土地利用率和市民生活质量降低,刚上任的新政府开始采取从点上改善公共休闲空间的措施,效果立竿见影,这些新的公共空间如今成了巴塞罗那城市引以为傲的休闲空间资源。
2。2巴塞罗那城市公共空间改造历程。
2。2。11980—1985年:“巴塞罗那模式”萌芽期。
城市设计者的目标是着重规划广场、街道和公园以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在城市空间点上寻找突破口,并在这一几乎毫无经验的领域内定下规矩并形成技术。五年内在一些公共场所质量声名狼藉的外围街区一共打造了超过140项工程,初步完成了对巴塞罗那区域人力资源、物质资源、文化资源进行可持续的重组创新,充分显示了市政府改造巴塞罗那的决心。
2。2。21986—1992年:“巴塞罗那模式”成长期。
以1992年主办奥运会为契机,城市规划者的目标是继续改造和发展巴塞罗那城市公共空间,实施更大的工程全面展开都市规划与建设,重新审视城市公共空间改善中的问题。政府明确提出奥运相关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要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相结合,注重城市各区域发展的相对平衡和城市资源的统筹配置,实现区域层面的“巴塞罗那模式”空间改造。
2。2。31993—至今:“巴塞罗那模式”成熟期。
城市设计者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城市文化资源保护和创新为核心,主要完成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空间改造和开发,如地中海海岸的滨海区域等,目标是营造一个有文化、有特色的城市公共空间场所。另外,政府利用已造休闲空间的吸引力,制定预案并发起相关活动来吸引全世界的艺术家来此奉献自己的艺术成果,为巴塞罗那城市的休闲空间增添艺术气氛,以文化来促进城市经济的腾飞。
2。3巴塞罗那模式改造休闲空间的特色。
巴塞罗那公共空间规划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的实验,巴塞罗那经验认为:城市公共空间,一个政治和公共事务发生的场所,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设计使其人性化,并适合人的居住,是一直要恪守的价值核心。巴塞罗那经验的特点是实用性强、见效快,可以实现的点上规划,譬如整理一座广场,铺一条街的人行道,建造博物馆、学校、图书馆,种一些树等。结合目前其城市空间改造中的一些成功案例,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2。3。1土地空间的持续改造。
巴塞罗那城市休闲空间的改造不是靠扩张土地规模的方式,而是采取单点突破的手法,巧妙地利用了一些废弃的空间,如城北的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废弃的火车站、城市多车道公路等,持续利用的城市空间重新焕发了这些城市空间的生机。设计者把巴塞罗那城市北部的一个废弃采石场,结合其特殊的山地地形和工矿业背景,创造出了几近完美的库莱伍艾塔?德鲁?考鲁公园(parcdelacreuetadelcoll),满足了附近居民不同年龄群的需求,既减少了开发成本,又能避免对环境造成破坏;在保留原来车站建筑的基础上,设计者们把废弃的火车站内部打造成了体育活动中心,外部加上大面积的草坪、“沉落的天空”和“旋转的树林”等大地艺术景观,改建成了富有艺术气息的北站公园;对于多车道的圣约翰(santjoan)大道,设计者采取的措施是缩减车道,新生道路社区公园,开辟市区闹中取静的一条绿色隔离带。
2。3。2文化、艺术资源的渗入。
好的公共空间是需要艺术品的填充,巴塞罗那城市中公共空间内艺术品随处可见,艺术氛围浓重。艺术家把艺术品本地化与当地居民的喜好感情相结合,使得艺术不再专属于博物馆,而成为了活生生的艺术。文化、艺术资源的渗透提升了休闲空间的文化品味,使空间活动多样性,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特别是在城市外围地区,艺术品的摆放使公共休闲空间特色突出,艺术本身也成为该休闲空间的新地标乃至城市的地标,如米罗的代表作《女人与鸟》等。
2。3。3建筑材料的简单化。
在巴塞罗那城市的公共休闲空间改造中,没有使用任何复杂的建筑材料,都是对一些现成材料的稍加改造,创造符合自然生态的空间雕塑,如伊加力雅大道的家具、加泰隆尼亚的达拉德斯纪念碑、马西亚纪念碑和作品“受伤的彗星”等。其中伊加力雅大道的家具由简单耐用的材料巧妙搭建而成,形状千姿百态,增加了公共休闲空间的随意性和亲和性;而达拉德斯纪念碑由四段粗割的黑色石材和磨光的浅色石材交错搭建而成,每块石头都保留有自然端断裂的痕迹,选材造型简单,但意义深远。
休闲农业论文篇八
生态休闲农业是以生态景观资源为物质基础,以乡村旅游为载体,满足人们对原生态自然环境和风土人情生活的追求,是对传统农业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将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同发展的的新型产业模式。随着全国各地生态休闲农业的蓬勃发展,诸如生态资源过度开发、项目重复、游客垃圾遍地污染环境等现象。想要真正使生态休闲农业成为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就必须寻求一种能够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使农业、农村、农民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本文提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需要借助产业化发展思路,使生态休闲农业走绿色产业化发展之路。
休闲农业论文篇九
生态休闲农业是基于生态环保基地生产并发展的,将生态农业、旅游业和文化等产业发展作为主题,能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系统化执行需要,保证一体化发展,以促进经济系统的形成。
生态休闲农业为当前的一种新型产业,在各个发展行业下,具备有力地位。如:能促进农民工就业。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下,为旅游行业、运输行业、餐饮行业等提供服务,在为农民工提供就业基础上,也使其达到更高效益。在当前的经济体制下,一些产业发展能力低,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农民工也丧失了打工的机会。所以,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为农民工的积极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因为生态休闲农业具备较强的劳动密集型模式,其需要得人物更多,需要为其服务工作提供保障。如:生态休闲农业促进农业资源的开发,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加强对土地资源的开发,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因为生态休闲农业是对农业产业的开发,在保留原有农业生产基础上,也达到了农业和农村能源的延伸,实现产业升级,确保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下,达到整体的可持续进步。生态休闲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改善,因为生态休闲农业是基于自然资源实现的,其存在的资源能为环境发展提供有力载体,基于当地的农业资源,保证产品质量十分必要。因此,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发展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结合性,不仅会达到经济的循环发展,也能为农民创建良好的生活环境。生态休闲农业也能促进农业文化的扩展和传承。农业文化主要为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等,在发展过程中,达到了整体的动态化,也能为农业生产和农村提供有效途径,促进农业文化的广泛应用与挖掘。也能保证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下,基于多个产业形势,促进农业多种结构的优化,保证整体效益的获取[1]。
通过分析发现发现,农业和农村能源的延伸,实现产业升级,确保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下,达到整体的可持续进步。生态休闲农业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优化改善十分必要,下文中,对其做出探讨,分别在农业特色,生态休闲农业文化内涵、休闲农业产业升级等要点做出分析。
2.1凸显农业特色。
生态休闲农业为现代社会发展下的新型产业,基于文化、农村特色和乡村民俗等作为支撑。所以,要发展生态休闲农业,需要根据一定基础条件,促进农业特色的发挥,保证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科学布局,加强对农业文化资源的积极开发,打造生态休闲农业的优质化,为现代农产品应用也提供有力条件。在逐渐完善基础上,还需要对生态休闲农业文化内涵充分渗透,促进农业资源的丰富性,确保在农业特色化发展下,对各个地区的文化特色充分挖掘,以达到多个产品的形成和发展,实现新型生态休闲农业模式。
在生态休闲农业持续化发展中,文化内涵为其中的基础条件。在现代社会积极发展下,人们增强对文化的重视,更追求对文化的探究。地方传统文化能为农业发展提供保障,也能促进生态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整体上,要加大力度发展民俗型休闲农业,对土地资源、田野、森林等资源充分应用,优化现代人文资源。还要根据地区内的传统群落、历史因素等,实现生态休闲农业和文化的充分结合,以丰富生态休闲农业的文化内涵[2]。
2.3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升级。
生态休闲农业是基于多个产业联合形成的,具备的功能更多、产品组合形式多。单一的产品形式是无法符合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的,只有促进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升级,开发高端休闲产业,才能为整体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保障。工作中,需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改变当前的单一现象。基于单一产业,在能够维护整体稳定的情况下,对新产业积极开发,以促进生态休闲农业的延伸,保证其价值的实现与发挥。还需要对生态休闲农业综合开发,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农业执行下,促进各个流程的稳定与结合,打造产业链,能实现产业经营,也能避免其风险的产生。在这种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下,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保障,也能为农民收入提供更多条件[3]。
2.4实现环境保护。
生态休闲农业为了达到可持续发展,执行生态环境十分必要。为了促进生态休闲农业和生态环境的结合性,将增强其承载能力。在一定区域内,促进整体的集中化,对环保技术有力推广,可以为其构建集中收集点和无害化处理站点,确保在农业经营工作中,实现小型污水处理设施、清洁能源的应用,保证集中化环保服务能力的提升,避免在生态休闲农业发展下,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遭受破坏。还需要对农业发展、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优化处理,促进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一体化,保证整体的全面进步。
2.5提高人员素质。
生态休闲农业中,具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征,其含有的部分为农业、生态环境、文化、旅游等多个行业,其存在的经营内容也更为多样。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要保证人员培训工作的规范性,构建专门的生态休闲农业机构,并将其作为指导,保证能对相关的技术知识、服务理论等有效学习。不仅如此,还需要做好招聘工作,引进多学科知识人人才,促进人员综合素质的提升。也要根据一定规范,实现安全卫生管理工作,促进工作的针对性开展,达到各个环节的有效监督。为了提升服务质量,还需要实现多方面的一体化执行,在为其提供方便的同时,也能打造其专有特色,以丰富其内涵。
3总结。
生态休闲农业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环境,使消费者能积极、全身心的投入到产业中。同时,基于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也能达到多方面的协调与发展,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应用,促使其加工与生产工作的优化发展,保证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更为有利的环境。
参考文献。
[3]洪亮,陈晓刚,刘懿.山地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探究——以六盘水市瑞民农业生态观光园为例[j].农业科学与技术(英文版),2017,(3):534-536.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稳步增长,这也标志着我国经济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机遇总是伴随着挑战,在这个阶段中,我国的农业发展面临着巨大压力。,第一产业在我国gdp总量占有率不足一成,然而隐藏在这接近一成的gdp之后的是我国超过6亿的农民。在农业gdp如此低的情况之下,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必然是一个让人忧心的问题。如何实现农民收入增长以及如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将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发展两极化将越发明显,这种情况不但抑制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更拖延了城镇的发展。基于“木桶”原理的分析,如何解决现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难题的答案在于如何有效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为主体,融入旅游业的相关要素,将农村的自然风光、生态环境、民俗民风以及文化体验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新型产业。此外,休闲农业将传统的农业资源作为基础,经过现代旅游产业的融入,其目的是促进传统农业的转型并为农民提供较高的经济效益。这种基于我国国情的创新型举措,通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渗透和互动,带动了制造业和建筑在内的诸多产业,为实现传统农业朝着效益型农业的发展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旅游业在内的`多个产业开辟了新的利益空间。从某种层面上,发展休闲农业正好解决了我国农业问题和城乡两极化的问题。概而言之,休闲农业的发展对城乡统筹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第一,有利于调整产业经济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是积极响应国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的号召,是对现代农业发展的积极探索,更是对农业经济的不同诠释。其作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的产物,不但改造了传统农业的单一经济结构,增加了服务业、旅游业甚至制造业的比重,在实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实现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资源配置的优化。第二,推动农业发展。休闲农业是传统农业通过整合旅游业的相关要素而形成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它推动了城乡之间的科技、人才以及资金的交流,改变了传统农业的产销模式,扩大了农业生产经营的范围,优化了农业的资源配置。通过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为农民谋求高收入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现代化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第三,推动旅游业发展。休闲农业是把现代人旅游的多元化需求和农业的发展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将乡村生活、乡村传统建筑风格、乡村民俗文化融入到旅游之中,丰富了旅游的形式和内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并以强大的市场需求为动力推动了现代旅游业的发展。第四,推动城乡文化交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描述的田园幽居生活,正是城市人心目中的向往之地,而休闲农业正好提供了这一平台。“干农活,住村屋,体验乡村文化”也成为当下最流行的旅游文化。久居在钢筋水泥间弥漫着现实主义的城市里,激发了人们对田园浪漫生活的向往,更激发了对民俗民风的浓厚兴趣,极大地推动了城乡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乡村文化的传承。第五,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横跨三个产业的创新型产业模式,利用城乡之间的差异作为引力,更加紧密地联系城市和农村,使城市的资金、技术以及人才可以投入到休闲农业当中去,有效地融合了城乡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因此,发展休闲农业是促进城乡统筹的战略举措,优化了资源配置,提高了农民收入扩大了农村就业,使得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更取得了增强区域经济一体化、城乡交流和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意义。
由于部分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认识不够,导致目标不明确,仍然停留在初期的观光型,并没有更好地体现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文化价值。农产品仅供观赏的行为也让休闲农业流于表面,没有体现出文化展示的内核。这样单一的产业链条模式使得休闲农业产品总体竞争力和吸引力不足。基于此况,休闲农业应当根据各自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市场需求状况,充分体现出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格和自然农业景观来形成品牌特色。以农业为基础,以文化为内核,开扩经营思路,注重农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农村文化的传承。
因为目前我国的休闲农业区多为私营,以最大的经济效益为出发点,将廉价的劳动力和亲友作为服务人员,这就造成大部分休闲农业服务人员上岗之前没有接受过任何形式的休闲农业服务技能的培训,诸多管理和服务的问题随之出现,加上缺乏必要的休闲业和旅游业从业的技能和专业的态度,使得游客在此并未享受到应有的服务,甚至造成了不少的商客纠纷和权益侵害,这样竭泽而渔的态度势必影响长久发展从而影响总体经济利益。因此,建议加大政府扶持,开立相关的培训机构,专项提供专门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体系,将经营和管理的先进经验教给经营者,并构建全方位的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健全省、市、县三级休闲农业协会组织,强化协会服务功能,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2.3经营者管理理念不足。
由于缺少科学合理的规划,现阶段大部分农业休闲区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的问题。由于成功经营者的示范效应,导致后续的经营者缺乏创新的思路,休闲农业区的发展形式单一、功能区分不明、特色并不突出甚至项目开发雷同。最终,部分市场已经饱和至低价竞争,另一些市场仍未被开发。同样,由于经营者对休闲农庄缺乏营销意识和缺乏合理的规划,导致经营者忽视了品牌建设,主要依靠熟人和朋友来开拓市场,导致农庄形象并不突出,可持续发展潜力不足。因此,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宏观的经营管理是针对管理经营理念存在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这就要求广大院校开设专门的科目来培养专科人才,用以解决现有的经营者管理不合理的问题。在同一类型的休闲农业区设立门槛,减少过多的休闲农区挤占同类项目,导致分布不合理。在制定发展规划的同时,要始终坚持科学发展的前提,要对地区的文化和自然环境等提供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4法律法规监督管理的不足。
目前,我国休闲农业的相关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仅在1月4日,农业部办公厅成立了第一届农业部全国休闲农业专家委员会,为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外力支持,但并未出台完善的相关法规。大多省、市并没有相关的政策来维护旅客和经营者的关系,导致出现问题无法及时解决。加上相对滞后的财税政策和投融资政策也是制约休闲农庄发展的另一原因,所以我国休闲农庄的发展一直处于一个过于宽松的境况之下。因此,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尽快成立专门监督管理部门,改变现有的多头管理局面,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协同其他部门共同管理,但是要做到权责统一,更要配合专门的、规范的、全面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其行为,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而财政部门应该成立专项基本用以作为休闲农庄发展的资金支持,并通过给予贴息支持来促进休闲农庄的发展,对符合条件以及在本年度做出突出贡献的休闲农庄采取奖励或者项目贴息、资金扶持的政策。
3结语。
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横跨三个产业的新兴产业模式,能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优化产业培植,为农业转型发展提供新动力,为旅游业的发展开辟新领域,持续推动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但是由于其发展时间还比较短,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经营管理理念不足,休闲农业的发展还是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抑制,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个人根据各地的不同农业自然环境,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政策法规到管理创新以及特色产品等方面做出多方面的努力。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一
生态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是指以市场消费者需求为导向,以生态资源合理开发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生态休闲农业产业链中的领军企业为核心,通过一体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主导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共同发展,真正发挥生态休闲农业的规模经济和产业集群效应。
1.1“农业、农村、农民”经济改革的战略转型。
“农业、农村、农民”(简称“三农”)问题一直是农业经济改革中的重要议题。从总体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基本上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尚未形成规模经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全面来袭,传统的农业结构已不能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如何有效应对国外集约型农业的挑战、加快产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竞争力已成为当今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严峻事实。于此同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通过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引进科学农业技术,部分农业经济强县实现了连续丰收,大大扭转了农产品短缺的市场局面,从总体上包括粮食在内的大多数农产品的市场供给已进入充裕阶段,这既反映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卓越成果,但也带来市场的供需失衡,由于缺乏有效的市场预测和规模运作,农民的收入不能得到稳定保证,因此,创新农业经营组织,积极进行市场化运作成为深化农村改革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村土地征收之后释放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如何解决和稳定这部分人群的生活也是“三农”问题的关键之一。由此,只有实行农业产业战略转型、创新农业经营组织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才能解决农业发展的深层次及长远问题,而生态休闲农业的兴起和蓬勃发展为农业生产与经营形式的战略转型指明了方向。生态休闲农业一方面可将单纯生产性农业向较高附加值的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实现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发挥产业集群效益,另一方面可借助原农业生产资源,拓展农业生产的内涵和外延,发展集农业种植、生产、加工与休闲、游览、科普推广、农产品展示、销售、农家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特色农业形态,为农业注入了新鲜活力,可以为区域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1.2社会休闲需求增长的市场推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带薪休假制度的推行等外部利好,社会消费结构已由生存型和温饱型转向发展型和享受性,从国外内休闲旅游的人数和收益的增长数据可以看出,市场对休闲产业的需求空前暴涨,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享有天然生态资源的生态休闲农业来说,自然而然成为都市人们休闲旅游的首选,这也为我国的生态休闲农业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潜在市场。生态休闲农业不仅是满足人们休闲生活需求的途径之一,更是一种综合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创新产业类型,只有借助于产业发展思路才能真正提升区域休闲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竞争力,提高人们对休闲产业的市场满意度。
1.3生态环境与经济效益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生态休闲农业是在生态环境资源合理开发的基础上,将农业和旅游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模式,可以为农业、农村、农民带来丰厚经济收入,然而在经济利益的刺激下,全国各地不顾当地生态环境条件,纷纷上马休闲农业旅游项目,造成盲目开发,缺乏整体规划,集约化程度低,项目重复,人工痕迹明显,景区垃圾遍地,环境遭到破环,竞争力弱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都与生态休闲农业的本质要求相违背。因此,促使生态休闲农业实施产业化发展是实现“三农”经济改革战略转型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综合性农业产业跨越的必然之路。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二
吴舰航1,2(1.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哈尔滨150030;2.哈尔滨市农业信息中心,哈尔滨150021)。
摘要:目前,哈尔滨市休闲农业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优越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机遇使休闲农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较大的市场潜力。阐述了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发展模式等几方面内容,并结合哈尔滨市的实际情况提出解决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建议。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三
日前我省的牛肉大部分来自于广西省、山东省,本省肉牛供应量处于较低水平。而安徽近年来,随着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牛的耕田作用越来越小,很多农户不再养牛;我省的猪肉主要来自于外地养殖场,许多地方的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都是老幼妇孺,肉牛和猪养殖劳动量大,一次性投入大,饲喂费工费时,饲养不方便;有的农村社会治安不好,农民怕丢失、被盗,不敢养牛和猪;过去养牛和猪是一家一户饲养,不利于环境的卫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了环境的清洁,很多农民不愿意养牛和猪。
xx年的肉牛价格再创新高,市场上活牛价格高达28~32元/公斤,育肥牛为 34~36元/公斤,牛肉价格为42~46元/公斤。一头牛育肥3~5个月,纯利润达1000~1700元。农民养殖一头母牛,如果一年能产一头犊牛,就能收入1500~1800元。养殖肥猪或者繁育仔猪收入都不错。
现省内肉牛供应主要来源于安徽芜湖等地。合肥淮南六安一带有著名的小吃,“牛肉汤”深受安徽人喜爱,到安徽必会吃“牛肉汤”,随着肉牛的价格上升,也逐渐的从前年的2元一碗升到现在的 3。5元一碗,但吃的人仍旧很多, 牛肉是供不应求,供应的肉牛只占很少的一部分。省外的以牛肉供应为主,主要原因是活牛长途运输存在一定技术上的困难。而牛肉长途运输的保鲜成本也较高。因而省内肉牛的养殖成本最低。现在是供不应求。现在肥猪和仔猪都是供不应求。
肉牛养殖的风险主要是三方面:
1、 价格风险:肉价市场的变动。以目前物价的上升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牛肉和猪肉的价格波动较低,因此价格风险也较低。
2、 疾病风险:目前牛口蹄病、结核病、布氏杆菌病、牛肺病为主要防疫对象。在牛饲料中添加中药可进行有效的防治,牛是疾病发作很少的饲养动物之一。而猪的常见猪有猪瘟、猪流感、仔猪副伤寒、嗜血杆菌病、腹泻等,只要做好防疫工作就可以了。
3、 自然灾害风险:水灾、气温等风险系数不高。
安徽省内目前肉牛养殖地方首选淮南市孙庙乡。合阜高速直穿淮南。距合肥仅90公里,交通方便,淮南雨水充足、气候相宜、地势平坦。而且淮南有瓦埠湖(在中国地图上可以找到),周围是大坝,草木丰富,当地主要靠种植水稻小麦(秸杆可以喂牛),民风纯朴,方圆几十公里没有一家工厂,环境优美,适合发展养殖业,目前对当地申办各种农业种植、养殖有政策性的照顾。再者淮南有充足的土地资料和饲料资源。
(1)近期目标:
用一至二年的时间,建成生态养殖基地并投入生产,同时建成并完善公司生产体系,管理营销体系,联营合作体系。
(2)长期目标:
从生态养殖基地运行的第二年(产品出栏销售时期)开始申请进入国家农业产为化示范项目,取得国家政策和资金的大力支持,利用国家补助金等,以已经形成的基础优势为核心,扩大养殖基地,走公司加农户的道路,即我公司提供种苗、技术、饲料,然后集中回收出售。或者办肉类加工厂,改进制造具有安徽特色的小吃“牛肉汤”,销往全国。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四
一、加快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上个世纪最后的二十多年,是中国经济走上腾飞之路的重要时期.我们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日益明显地发挥着基础性作用,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我们坚持发展开放型经济,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去年,对外贸易总额达到4743亿美元,而1978年仅有206亿美元;80年代初,每年实际利用外资仅有几十亿美元,达到590亿美元.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1978年至20,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5%,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增长速度6个多百分点.去年,国内生产总值超过了1万亿美元.
作者:曾培炎作者单位: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刊名:中国科技产业英文刊名:science&technologyindustryofchina年,卷(期):“”(11)分类号:f12关键词: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五
项目概况:主要打造建成旅游、休闲、垂钓和各类观光果园项目(桑树园、油桃园、葡萄园和中草药等规模园区)。
该园区规划面积8000亩,充分利用京沪高铁以西,省道s311以北,高铁快速通道以南土地区位优势。采用“荒山基储滩区启动、腹地跟进、体系创新、城旅共荣”发展策略,构筑“三园、一村、一中心”特色功能体系。
桑涧镇果树观光园:依托现有的山区丘林地理优势建成2000亩油桃,2000亩葡萄、2000亩桑树高效观光区果林示范园。打造成休闲观光、采摘一体的生态园。
桑涧镇休闲度假村,充分利用老虎洼及桑涧水库的自然优势,依托定城东向发展战略,建成拥有200套别墅型生活小区,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品位,形成集散服务中心,主题休闲街区和美食公园旅游产品系列特色。
桑涧镇休闲垂钓中心,充分依托桑涧镇水库水利资源优势,建成2000亩带有小桥流水、荷塘月色的休闲垂钓中心,接纳四方宾来观光、垂钓。
项目估算总投资3亿元,其中:果树观光园1亿元,休闲别墅等1亿元,垂钓中心1亿元。
建设时间为3年,从2015.11—2015.11
项目共涉及四个行政村,目前已向土地承包群众进行广泛宣传,做好土地流转准备工作,同时邀请上海同济大学设计院资深专家来我镇实地勘察并做详细规划设计,向社会发布招商信息。
项目规划区位于省道s311定滁路以北,北至京沪高铁快速通道连接线,东起京沪高铁线,西至定城交接处,这里地理条件好,有山,有水,有绿地,自然资源丰富,离省会合肥及淮南、蚌埠和滁州都是一小时以内到达时间,京沪高铁定远站十分钟时间到达,交通非常发达。
根据市场预测,这个项目建成后每年总收入将达1.5亿元,扣除成本和税费,预计利润每年可达5000万元,投资回收期为五年时间。
独资、合资、合作
项目单位:定远县桑涧镇人民政府
地址:定远县桑涧镇
联系人:刘宏周
电话:4922010
电子邮箱:sjlutao@
一、项目区概况
噜嘎村位于四大寨乡东北部,距紫云县城30公里,四红公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土地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水资源丰富,气候舒适,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噜嘎村全部为布依族,民族风情淳朴好客,自酿米酒甘醇,可谓酒甘民淳。噜嘎村全村589人138户,2010年人均纯收入1300元;轻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少,劳动力资源丰富,再加上2015年噜嘎水库建成,不仅为我村农业灌溉带来极大的便利,而且也会带来观光旅游人流资源。
二、项目建设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一)可行性
一是基地可靠。噜嘎村土地资源丰富、光照条件好,农业种植年收两季;可以在水稻收获后种植蔬菜,既不影响农民粮食生产、又可以给农民带来蔬菜种植利于。噜嘎水库的建成,为鱼的养殖奠定基矗二是条件优越。我村森林覆盖率高,无工业企业污染,空气、水质、土壤、气候、风向等自然条件非常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是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基地。三是服务到位,四大寨乡农推站有农业科技科技人员7人,其中兽医师2人、农艺师5人,农技服务到村入户,成为噜嘎村种养殖业发展的后盾基矗同时,四大寨乡党委、政府大力支持。
(二)必要性
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对于拓展农业的'经营范围、延伸生态产业链、减少农产品运销环节、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业的综合素质、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是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观光农业最显著的特点在于它打破了一、二、三产业的界限,延伸和拓展了农业功能,带动了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饮食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吸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减少了利润流失的中间环节,使农产品的附加值大大地增加了。
二是拓宽了农业的功能和空间,转变了农业的增长方式。休闲观光农业拓展了农业的发展领域与范围,使农业不再依靠单纯的农产品生产,而是通过增加农业发展空间,不仅赚农产品的钱,更赚服务业的钱,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以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促进了资源要素的有效整合,克服了土地利用限制等瓶颈制约。休闲观光农业有效利用了土地、生态、劳力、资金等资源,使这些要素在休闲观光农业这一新兴产业上得到有效的整合,特别是休闲观光农业项目多以特色基地、特色农产品作为依托,实现一产、二产、三产相结合,克服了旅游业发展中受土地资源严重制约的矛盾。
四是实现了城市乡村相互交融,推动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休闲观光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了走近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的好去处,增进了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农民的思想观念得到更新,缩小了学习和接受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距离,既丰富了农民的物质生活,也丰富了居民的精神生活,进一步推动了新农村建设、城乡经济社会的相互交融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项目建设编制的指导思想、发展重点及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休闲观光农业是顺应城乡消费需求,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资源,提供观赏、采摘、垂钓、游乐、餐饮等体验性休闲活动,是融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于一体的新兴朝阳产业。“农业不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应、就业增收、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功能,要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健全发展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重点发展及总体目标:蔬菜种植业300亩、设计年产150吨;水晶葡萄20亩,设计年产8吨;养殖场4个,设计年产野鸡5000羽、野兔5000只、网箱鱼水库养殖鱼50吨。农庄2个,年容纳客流3万人次。预计年销售额达400万元。
3、建设工期:2年
四、项目建设的内容及规模
(1)蔬菜种植基地一个,种植面积约300亩。主要种植常规蔬菜,如:白菜、西红柿、辣椒、茄子等。(2)水晶葡萄种植基地一个,种植面积约20亩,供休闲观光采摘体验活动使用。(3)养殖场4个,一个野鸡养殖场,一个野兔养殖场,一个网箱鱼养殖基地,一个水库塘养鱼基地供休闲观光垂钓体验活动使用。(4)农庄两个,农庄设计以游客的食宿为主,兼有茶、棋、牌等休闲娱乐活动。
五、项目投资概算
蔬菜种植基地租地21万元/年,种植及管理成本7万元/年;水晶葡萄基地租地1.4万元/年,种植及管理成本2万元/年;野鸡养殖场建设4万元,引种20万元;野兔养殖场建设4万元,引种20万元;网箱养殖基地及水库塘养建设及租水库17万元,引种8万元;两个农庄建设40万元,总固定资产投资145万元,流动资金100万元,总投资245万元。
六、项目建设产生的效益
1、经济社会效益:项目建成投产后,达到设计生产能力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00万元,利润80余万元,投资回收期为3年。由此能消化农村富裕劳动力85个以上,为农民新增收入100万元以上。
2、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有利于优化农业结构,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促进农旅互动发展,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以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责任编辑:玄月
——信息来源:
——信息所属: 安顺 紫云县 四大寨乡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六
走进亲子农庄农场蔬菜园,孩子们发现蔬菜不仅名称不一样、颜色不一样,形状也不一样,有的像弯弯的月亮,有的像小棒,有的像小猪......真的很有趣。在打扮蔬菜时,孩子们很兴奋,有许多创意,如把黄瓜用刀片切开挖掉些就成了张大嘴巴的鳄鱼,给洋葱扎个蝴蝶结就变成了小姑娘......。为了让每个孩子或亲子家庭有实现自己创意的机会,也为了让家长更走近我们的亲子农庄主题活动,这次蔬菜主题亲子活动旨在加强师、幼、家长之间的互动,让孩子体验亲子农庄活动的快乐,让家长了解幼儿园亲子农庄主题活动的意义。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七
休闲农业是当下非常流行的一种旅游消费方式,它强调人文与自然的统一,让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回内心的平静与宁静。近来,我有幸体验了几次休闲农业,领略了乡村风光和农耕生活的美好,也汲取了一些有益的心得体会。
二、感受大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休闲农业所在的农村环境天然纯净,自然之美令人赞叹不已。在这里,我悠闲地漫步在田间小路上,静静地聆听着风声和鸟鸣,阵阵清香的味道弥漫在空中,草木芬芳,白云飘逸。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悠闲。这里的花草树木和清澈的溪水,它们散发着的自然味道,特别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所散发出来的生机和美丽。
三、了解乡村农耕习俗。
在休闲农业的场所,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同时也能了解和体会到乡村的农耕生活。在花田采摘,果树果园品尝,土炕烧饼制作等活动中,我们不但能感受到农民辛勤劳动的艰辛,还能了解乡村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充分体会到了“丰收之喜”的大自然之美和生态之美。
四、休闲的同时还可体验农作物和食材的培育。
休闲农业还让我们亲身体验食材的种植过程,理解植物的生长规律以及人对自然生态的驾驭。我们可以亲手参与农作物的种植、培育、摘取,不仅对生物学科有所收获,同时还增强了我们的环保意识。同时,在拿到成果的那一刻,更加感觉到了自然的魅力与人类的劳动所造出的非凡价值。
五、归来感想。
回到城市,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休闲农业会如此受欢迎。我认为,休闲农业不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旅游方式,更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让人们在旅途中不只是享受到了美食、美景和乐趣,还让我们重温了生命的本质、独特的魅力和美好的体验,受到了精神与心理上的愉悦。因此,我坚信休闲农业会在未来蓬勃发展,成为人们追求精神富足和身心健康的一种好选择。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八
平山县位于河北省西部太行山区,自然风光优美,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山区旅游休闲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农业元素逐渐融入,休闲模式日趋增多,现已形成了景区带动型、特色基地型、休闲农家型等多形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为市民出行提供了好去处,也为山区农民增收致富开创了新路子。
目前,平山县共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120多个,成规模有一定知名度的15个,其中: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1家(东方巨龟苑,为河北省“十佳”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6家(滚龙沟观光采摘园、拦道石农业观光园、北马冢农业生态观光园、紫云山休闲度假村、沕沕水生态观光园、佛光山生态园)。近期平山县新发展、有较大知名度的还有葫芦峪、生态谷、泓润庄园等生态农业园区,为平山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再添新彩。平山旅游品牌商品购物店已有20多家,景区购物店、土特产零售摊点400多个,农家乐300多家,旅游饭店50多家,黄安村、东冶村、北马冢、柏树庄等有旅游项目的村庄128个,从事农业旅游从业人员6万多人。可以说,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成为农业、旅游业发展的一朵奇葩,在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舞台上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平山休闲观光农业景点大致可分三大类:
2.1由成型旅游景区拓展形成。代表性的有巨龟苑、沕沕水。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主要以旅游为主,果品、农产品采摘、销售为辅。由于原来的旅游景区已成型,已拥有相对固定的客源群体,发展农产品、果品采摘销售均为扩展业务范围、增加服务项目,锦上添花;所以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健全,总体管理水平较高,效益情况较好。
2.2由原来的特色农业种植园、果园转型而来。代表性的包括五龙山明珠庄园、一坡果园、元坊果园等。这类休闲观光农业点大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或个休户、联户、大户经营,主要以生产为主,兼顾旅游采摘,一般规模较小。由于旅游观光方面基础差,客源群体分散,且农林产品采摘季节性很强、旺季很短,所以休闲观光管理水平总体较差,管理制度及各项配套旅游设施设备不健全。但该类园区生产为重头戏,相对来说投资小且集中,总体效益情况反而是最好的。
2.3新开发的农业综合园区。代表性的包括葫芦峪、大吾生态谷、泓润庄园等。平山县这类农业园主要由其它行业领域注入资金建成。目前来讲,前几年暴利行业如煤炭、房地产、运输等运行低靡,效益严重下滑,许多老板手中出现大量资金淤集,造成近两年各行业资金大量注入山区综合开发及农业高效园区建设。这类园区投资极大,建设周期长,大量资金均投入到土地开发、道路建设、水利设施、标志性建筑等基础建设方面,目前农林种植、畜牧水产养殖等实际产生经济效益的产业投入相对薄弱。此类园区,旅游观光方面基础较差,虽然几个园区都在大规模发展蓝莓、樱桃、高档花卉等特色作物,但农林生产毕竟周期长、收效慢,而且目前深加工前景不甚明显,投资回收率较低,效益不太理想。
3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规划的精准性差。三类景点规划中均普遍存在投资估算不细、完工时间不明确、效益分析不准确等问题;尤其是新开发的农业园区,对什么时间收回资金、什么时间实现经济效益,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3.2后续资金缺乏。由于休闲农业投入资金大,回报周期过长,导致企业资金回笼过慢,流动资金紧张,影响到休闲农业的扩大发展。
3.3管理水平参差不齐。休闲农业模式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综合性产业,旅游拓展型景区缺乏种养殖技术管理人员,种植转型园区又缺乏旅游业管理技术人员,这些均对休闲农业园区发展缺乏整体把握性。
4发展建议。
4.1科学制订规划。要以全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为指导,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及城镇建设规划,依托自身优势,按照产业主导、生态优先、突出特色、集聚发展、多效并重的'原则,编制出景区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思路清晰、目的明确、数据精准,对自身发展真正起到指导作用。
4.2强化人才培养。要找准自身的短板,有目的的着力培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制订政策引进外部人才,通过参观学习吸取外地先进经验,并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专业培训和专家讲座,拔高景区人才层次,从而达到提升景区管理水平、技术水平的目的。
4.3加强景区标准化建设。一是要在景区总体打造上标准化;要严格上级部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标准,在整体规划上标准化,包括道路、标志、餐饮、住宿等,均要达到上级标准要求。二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上实现标准化;生产上要着力实现无公害、绿色生产,减少农药、化肥使用;加工销售上要制订严格的操作标准,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4.4强化宣传推介。各景区要加大乡村旅游的推介力度,充分利用现代推介方式,对乡村旅游进行包装。可考虑与传统的旅游资源进行打包,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宣传推介,使乡村旅游成为其中的一部分,实现旅游资源的互补发展,共赢发展,可持续发展。要紧紧围绕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打好“山水生态牌”;围绕中国核桃之乡等特色农业,打好“特色产品牌”;围绕中山古国和革命圣地,打好“历史文化牌”,三牌齐驱,提升平山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
4.5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目前国家对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扶持力度加大,各休闲农业景区要努力朝现代农业园区方向打造,要树立大园区观念,充分利用周边成型的农林种植基地,采取多方式加强合作,扩大经营领域及园区规模,建设大园区,努力提升景点水平,争取国家资金及政策方面支持,促进景点更好更快发展,努力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做成平山县重要经济支柱产业。
作者:郝文谦单位:平山县农业畜牧局。
休闲农业论文篇十九
“休闲农业”一词最早在台湾使用,是指利用农村设备和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自然生态、农业自然环境、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和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村和农业的体验,提升旅游品质,并提高农民收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
近年来,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实践中不断发展扩大,休闲农业的类型也在不断拓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既展现了哈尔滨地区特有的民俗风貌,又满足了游客的多元化需求。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在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下,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我市的休闲农业已经形成了由农业旅游示范点、农家乐、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共同构建的发展格局,发展态势良好。我市拥有东金集团葡萄王国和省森工总局平山鹿苑两个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正大集团绿海田园、延寿县欣悦山庄、尚志市元宝“中国土改文化第一村”、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等九个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有尚志市吕家围子、南岗区红旗满族乡、呼兰区黄土山和宾县二龙山马家村等规模较大的农家乐近百家;有道里区太安村、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香坊区黄河村等新农村建设试点九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这种发展模式一般被传统的认为是“农家乐”,是一种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休闲农业。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为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升级,我国政府开始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并积极制定政策措施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此外,积极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由于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投资少,收益快的特点,城市周边闲置劳动力开始参与到休闲农业的经营,“农家乐”这种经营模式应运而生。
第一,地域特色显著、内容多样。我省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自然条件使得野生生物资源、水果、蔬菜种类繁多,为发展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奠定了良好基础。同时,不同地域具有不同的自然条件,也产生了不同的农事活动和传统习俗,使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具有多样性的特征。第二,客源市场丰富、游客重游率较高。农务参与型休闲农业多处于城市近郊,出行方便,往返时间短、花费较小。大部分城市居民可以利用周末、“五一”黄金周和“国庆”黄金周和带薪假期这几类公共假期体验“农家乐”的休闲活动,使游客既能休闲观光又能亲身体验农作活动。
黑龙江省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不同的地域环境和多民族类型形成了广泛的农业民俗。发展乡土民俗型休闲农业不仅能够促进传统农业的升级与发展,而且对于保存传统民俗文化和传承农业生产具有积极的作用。哈尔滨市道外区民主乡朝鲜族村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
哈尔滨市民俗与人文资源丰富,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具有民族特色的各类建筑、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罕见的民风习俗都极大丰富了我市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的内容。
但是这种发展模式同时也存在一些缺陷:第一,当地对于本土的民俗保护意识仍然比较薄弱,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农村的传统本质。第二,休闲农业经营者的品牌意识还比较薄弱,对于休闲农业的开发项目和农产品容易跟风经营,对具有乡土特色的产品尚未进行充分挖掘,没有树立地区的特色品牌。第三,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多数以农户自主经营为主,自主开发与管理导致了民俗体验型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与统一管理。
北大荒现代农业园是哈尔滨市科普教育型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是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现代科技的有机结合。这种发展模式通常依靠现代高科技设施、生产流程与高新技术,使游客在参观体验现代科技成果的同时,还能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流程,尤其对学生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主要出现在大、中城市的周边区域,规模大且内容丰富。面对城市居民高层次与多样化的休闲需求,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发展规模逐渐壮大。以观光采摘型发展模式为经营模式的休闲农庄和农场不断丰富瓜果和蔬菜等农产品的种类,以满足城市居民多方面的需求。哈尔滨市松北区万宝镇葡萄王国便是这种发展模式的典型代表,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地处大、中城市近郊,交通便利。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其他闲暇时间既可以欣赏农村的自然风光,又可以采摘新鲜绿色的水果和蔬菜。花费少、时间短便能融入自然,放松身心,因此对城市居民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哈尔滨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也存在如下缺陷:季节性较强;基础设施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经营不规范,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与扶持,大多数休闲农庄均为自发式开发与经营。
哈尔滨市发展休闲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加快发展哈尔滨市休闲农业应科学规划、正确指导、合理定位、大力扶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发展新局面,全力打造生态旅游、绿色旅游、文化旅游,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的需求。
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一是贯彻“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重视环境开发与环境保护,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二是对乡村文化资源要深入挖掘,突出乡村原生态特色,增强本地区的旅游吸引力。三是重视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生态环境和景观的过度开发,强化对原始环境的保护。休闲农业综合性强,波及面广,为了引导其健康发展,政府应当设立专门机构,加强对休闲农业进行综合管理。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资源、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科学评估和预测,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对休闲农业进行统一规划和正确引导,合理开发,实行规范化管理。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哈尔滨市休闲产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应完善公共基础设施,改善休闲农业的硬环境,为加快发展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应以交通、景区设施、综合配套设施和接待设施为重点,提高景区可进入性和服务接待质量。同时,改善旅游环境及接待设施的卫生条件,完善水电设施,使厨房、餐厅、卧室、浴室、厕所及公共娱乐场所的卫生达到接待标准,满足游客对饮食卫生、生活方便、住宿安全、信息顺畅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提高休闲农业整体的产业竞争力,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打造产品品牌和精品项目。
目前大部分休闲企业欠缺品牌意识,管理水平较为落后,品牌化发展呈现不平衡状态,没有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休闲产品。在突出乡村的自然景观优势的同时,更要体现乡村传统文化积累的深厚底蕴,充分挖掘乡村文化的内涵。在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和吸取先进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突出地方特色与优势,形成休闲农业精品项目,满足游客高层次、高品位的休闲需求。
采取多种营销方式对休闲农业进行广泛宣传策划,提高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一是充分利用“哈洽会”、“哈尔滨之夏旅游文化节”、“冰雪节”等会展经济发展的机遇开展各类丰富的宣传活动;二是形成休闲农业旅游景点与旅行社的合作机制,借助旅行社的品牌与影响力,对休闲农业景点进行深层开发,扩大营销活动的辐射范围,以吸引客源;三是建议成立休闲农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在行业自律、市场营销、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影响与作用,积极探索“政府+行业协会+旅游景点+旅行社”的运行模式。通过以上途径,着力倡导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旅游,打造哈尔滨市“春赏花、夏耕耘、秋摘果、冬滑雪”的四季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王红姝,田甜。对哈尔滨市休闲农业的认识与思考[j].旅游经济,2012,(1)。
[2]帅娅娟。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5)。
[3]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1)。
[4]相一华。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模式、问题与对策[c]//2007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2007.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189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