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09:26:04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 海上日出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时间:2023-11-26 09:26:04     小编:影墨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一

1、理解作者对日出过程中景色变化的生动描写,体会海上日出的伟大奇观,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2、联系全文正确理解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事物的能力,并适当展开想象。

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动态过程

两课时

预习课文 字典 纸 水彩笔 投影仪

1、自主读书

要求:

(1)要把课文读通读顺,难度的句子多读几遍。生字、新词可利用工具书解决。

(2)把不理解的内容和有疑问的地方标出来。

2、汇报交流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交流学习情况。

如: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提出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3、再读释疑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解决以上提出的问题。

(个人读、双人读、小组读、互相讨论等学习方式;教师巡视课堂,或询问、或指导、或鼓励。)

1、看图,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几种景象。

2、课文最后说"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你同意这说法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3、按课文填空。想象句子描绘了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1)太阳像( )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 )地,使劲儿向上升。

朗读 讨论

作画 背诵

如若逐句讲解,原本蔚为壮观的日出景象会变得支离破碎,而且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难以调动。

(2)光透过云缝( )到水面上,( )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3)的光芒给黑云( )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 )重围,出现在天空,把一片片云( )紫色或者红色。

4、根据课文的描写,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海上日出的样子。

1、读文作画,感知语言

读文作画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还原的过程,即由文字符号还原成图画的过程。通过这一还原过程,可以引导学生再造事物的形象和课文的意境,从而比较深入地感知课文的语言。

2、评画学文,品味语言

3、赏画诵文,积累语言

借助图画这一中介帮助学生背诵课文,从而积累规范的语言。

4、看图作文,运用语言

向学生展示一幅日落图,让学生试着描绘日落这一动态的景观。

课文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在浩瀚无垠的大海上,光芒四射的红日喷薄而出,这自然界的伟大奇观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使他看到了光明和希望。他把旅行见闻整理成《海行杂记》39篇,将其中的一篇游记寄给他的哥哥,这就是《海上日出》,是杂记中的第23篇。

张贴学生的画

“海上日出”蕴含的科学道理为什么“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刚升起的太阳是红的,是因为早晨海面上有大量的水蒸气,太阳光透过水蒸气发生折射,呈现为七色,而红光穿透力强,所以人们只能看到红色。“没有亮光”是因为太阳刚升起时光量不大,透过海面上饱含水蒸气的空气层,光线被反射、吸收,能量消耗很多,光线透不过来,所以没有亮光。

为什么太阳“使劲向上升”是“一纵一纵”的?早晨海面上大量水蒸气被蒸发上升,水蒸气不断向上运动使阳光产生波动现象,所以看太阳时,就产生“一纵一纵”的感觉。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二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写的《海上日出》描写了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文章意蕴深远,文笔优美,其中对晴朗天气和有云时海上日出不同景象的描写,既展示了日出这一自然现象的伟大奇观,更蕴含着作者对自然界不可抗拒的生命力的惊叹,对蓬勃向上,追求光明的生命的赞美。

教学中,围绕总目标,通过过程目标,引导、启发学生透过语言文字,运用朗读、感悟、品味、入境、想像等多种方式,走进文本,走近作者,感受日出雄浑壮观的生命之美,体验冲破一切阻碍的追求之美、愉悦之美。将文中描写的日出、作者笔下的日出转化为学生心中永远的日出,升华为一种永恒的精神。

学情分析:全班共61名学生,男生36名、女生25名,40%左右的学生来自于知识分子家庭,大多数学生能按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查阅资料、谈自己对课文的感受,思维活跃,但不太爱动笔,10%左右的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好,缺乏自主性。

设计理念:

美好的事物是最能引起人们注意,唤起人们喜爱,激发情感,启迪心智的。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存在的语文是美的,语文教学是对美的挖掘和再创造。它当然也应是美的。正如吕叔湘先生所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唯如此,才能真正吸引学生,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目标教学的目的,也是课改的主旨。

教学总目标:

1、引导学生在初读课文中学会生字词。

2、引导学生品读、感悟重点部分,感受日出不可抗拒的生命之美,体会努力向上,不断追求之美。

3、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品味第二、三部分,描写晴天里看到的海上日出和有云天气看到的海上日出是教学的重难点。(有云天气看到的海上日出将放在第二课时学习)

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谈话法、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引导学生学习。

学生主要运用自主感悟、探究、想象、朗读的方法学习。

课前准备:学生自学生字词、观察日出的情景,教师准备海上日出的图片、音乐、媒体。

教学课时:2课时  本设计主要展现的是第一课时过程。

教学过程:(化总目标为一个个学生易操作、系统的、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的系列问题或叫系列目标,引导学生大成。)

一、激活表象,导入课题。

1、你们谁见过海上日出呢?是什么样子的?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著名作家巴金的文章《海上日出》。读课题,带着向往的神情再读。(生神往地读)

3、当你带着向往的神情读完课题时,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想:海上日出是什么样子的,太阳在海上是怎么升起的,海上日出的过程是什么等。)

二、初进文字,构建形象,感受日出之美。

1、海上日出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样的美呢?让我们打开课文,一起走进作者笔下,一边读一边用心感受,在作者笔下海上日出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读时若有不认识的字词画出想办法解决。(学生读书、画字词)

2、有不认识的字词吗?根据学生的情况指导他们学习生字词。

3、通过刚才的初读,海上日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初步印象。(预想:海上日出很美,壮观,奇特,是奇观等。)

4、正是因为海上日出很美、很壮观,所以作者一开头就这样写道,读——学生读第一段。

(1)读了这短短的文字,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抓“早早、清静”等词重点体会作者看日出时的迫切心情。

(2)我们再读,像作者那样深情地叙述,把他迫切想看日出的愿望包含进去。

三、再进文字,想像画面,提炼概括。

1、作者早早起来看日出,日出的景象到底是怎样的呢?这是同学们最关心的问题,其实作者在下面2至5自然段中给我们作了具体的描写。

(2)谁能用简练的语言说说,自己将主要画什么内容?

引导学生概括并板书:  第一幅画     红霞一片

第二幅画     跳出海面

第三幅画     走进云堆

第四幅画     冲出重围

四、三进文字,重构意象,品读日出生命之美。

1、你们看,这一幅画有一幅画的特点,一幅画有一幅画的美丽,让我们沿着作者观日出的顺序,再次走进文中,感受这些画面的美。

通过评价学生朗读中对重点词语“转眼间,目不转睛等”的个性处理,引导学生把自己感悟到的,看到的朗读出来。

(2)再一起读时,注意读出日出前天空颜色变化之美,读出作者专注的神情。

2、你们看,在红霞范围慢慢的扩大中,在作者目不转睛的注视中,太阳终于跳出了海面。

(1)太阳是怎样跳出海面的?请你们自己读读,用“首先、然后、最后”说一说太阳跳出海面的情景?(学生读后按一定顺序描述,教师通过评价调控。)

(2)作者用哪些句子写出了太阳跳出海面的美呢?美在哪里呢?请找自己感受深的句子想一想。

那么作者用哪些句子写出了太阳跳出海面的美呢?美在哪里呢?谁愿说说。

预想学生可能说:

a、“果然,过了一会儿,那里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一句写得美,美在作者用了小半边脸写出了太阳露出海面的样子,很可爱。

师可视情况点拨,作者用小半边脸把太阳如孩子般刚露出海面,很红却没有亮光的情景比喻得形象生动。并指导朗读。

b、“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也写得美,美在太阳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连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

师可抓“一刹那间、突然等”重点指导学生读出太阳上升时颜色由浅到深,亮光由无到有的变化。

c、“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也写得很美,美在写出了太阳一纵一纵,使劲儿上升的样子。

师通过评价:“你看,你多会学习,能抓住重点词一纵一纵,使劲儿上升来感受太阳升起的美”,引导学生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太阳不断升腾的美。“谁还在这儿有感受呢?”学生继续补充,根据学生的回答启发其抓“负着、一纵一纵 、使劲儿上升、冲破、跳出”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感悟太阳上升的动态之美。并指导朗读出自己的感受。

(3)紧抓文眼、动词“跳”引导学生感受日出那种不可抗拒的生命之美。

a、其实这里的“跳”字用得特别好,“跳”到底好在哪儿呢?我来读,你们边听边体会。(师动情范读,生认真倾听)

“跳”到底好在哪儿呢?让我们来好好体会体会,你们觉得“跳”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字呢?(生可能换成:升、钻、穿、冒、露、伸等)

在激发学生“愤悱”中进一步引导:别着急,好的字眼,美的字眼,是需要我们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这样,你们再读读这句话,联系前后文,看看太阳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跳出海面”的,跳出海面后又是怎样的情景,那么这个“跳”字写出了太阳的什么,展现了太阳的什么,肯定会品出来的。(生再次回文,联系上下文揣摩)

怎么样?谁品出了“跳”写出了太阳的什么?展现了太阳的什么呢?

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回答:

写出了太阳经过努力,终于照亮大地的高兴心情。

写出了太阳冲破阻力,充满不可抗拒的力量。

写出了太阳经过努力,给人们带来光明、温暖的喜悦之情。

展现了太阳跳出水面后像孩子似的活泼可爱。

展现了太阳充满生命活力的样子。

展现了太阳把美带给人们的欢乐心情等。

c、沿孩子的思路点拨升华:是啊,同学们,作者不用升、不用露、不用钻,单单用了“跳”字,就是因为“跳”给我们展现了日出过程中那种努力向上,永远升腾的追求之美;展现了那种不可抗拒的生命的蓬勃之美;展现了那种把美带给人们充满喜悦的奉献之美。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一起朗读这段美妙的文字。(师生共同深情朗读)

五、创设情境,拓展升华 。

1、想不想感受一下太阳跳出水面的情景呢?媒体播放日出画面、配乐,教师动情描述:

你们看,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同学们,展开你想像的翅膀,如果你此刻就是作者,面对如此美景,你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可简要地写下来。(学生尽情发挥)

预想可能是:

(1) 我要把这美景拍下来。

(2) 你把光明和温暖带给了我们,我要感谢你。

(3) 谢谢你带给了我们美的事物。

(4) 你给了我力量,给了我自信,给了我不断向上的精神等。

2、提炼升华引导朗读:

这千言万语都化成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轻轻地读(生读)

这对自然的讴歌,对光明的赞叹都化成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激情饱满地读(生读)

这对生命的歌颂,对美的向往都化成了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深情地读(生读)

3、拓展延伸,铸造精神。

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太阳,一个永恒的太阳。正像这首诗所写,媒体打出诗,配乐,师生共同朗读:

哦,太阳

他带着金黄的花束,

他带着林间的香气,

他带着亮光和温暖,

他带着满身的露水,

他是美的化身,

他是光明的使者,

他是世间万物的精灵,

只要我们心中有一个永恒的太阳,

世间便没有无尽的严冬。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红霞一片

跳出海面      奇观

走进云堆

冲出重围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三

1、自学生字新词,能根据课题理清课文脉络,找到相应小节,并了解游记的一般写法。

2、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3、欣赏描写泰山日出的语句,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怀。

感知作者抓景物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比喻的修辞正确表达。

(课前播放泰山影像资料)

师:说到中国的名山大川,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五岳”

(出示齐读)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师:说到五岳,人们必然会想到素有五岳独尊、五岳之长之称的泰山。

(出示齐读)泰山是闻名中外的游览胜地。

师: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

(1)闻名中外

a、你还能想到哪些与之意思相同的词语?(出示)

b、泰山如此有名,你能不能用一句话说一说你对它的了解?

泰山的闻名不仅因为它的无限风光,还因为它独特的政治地位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泰山的闻名是因为它无限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文化气息。早在1987年12月11日,泰山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2)游览胜地

美丽的自然景观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使得泰山成为旅游者向往的地方。

带着对泰山新的认识,一起再来读一读这句话。(齐读句子)

1、师:俗话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知道课文写了两个部分内容(指名说)

请你快速找出相应的小节。

交流:2——6登泰山 7——8观日出

2、师:为了看到泰山之巅云开日出,作者凌晨就开始了登山。(出示)请大家大声地读一读课文第2——6小节,边读边圈出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语句。同时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登山过程的。

3、师:(黑板出示线路图)这是作者登山的部分线路图,我请两位同学根据刚才所圈划的语句完成这幅线路图。(分左右部分,时间、地点)其余同学在书上的空白处试着画一画线路图。

师:从线路图上,你发现登山部分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交流:时间推移地点转换(这就是一种时空转换的写作顺序)

师:这两种写作顺序穿插记叙我们也称之为时空转换顺序,这是游记这种文体写作的一般方法。(板书:游记)

(结合线路图引说登山顺序)

1、师:巍峨含柔媚,清风草木香。(出示)作者在登山的过程中,看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仔细默读第2——6小节,用横线划出有关的句子。

交流,逐句出示

(1)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山势高)(指名读)

(2)我站在亭前向下俯视,虽有浓浓的云雾笼罩着,但山势依稀可辨,有的如马鞍俯卧,有的如驼峰耸立。(山势多变)

(3)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云雾美)

(4)猛抬头一看,南天门正在头顶上,路面宽一丈,像一张瀑布从峭壁上直落而下。(山路险)这山路真似九天银河,让人举步维艰。(指名读)

2、通过学习,你发现这四句话有什么共同点?

小结:角度不同,感受就不同

(2)都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的修辞手法好处就在于能够让句子更加生动形象具体。

但是,同样是比喻,这两个句子,你更喜欢哪个?为什么?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有的像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小结:不再是简单的比喻,比喻的同时还写出了云雾的动态美。谁能读好它,读出这种云雾扩展飘动升腾的感觉。

指名读,男女生齐读

3、这真是“白雾横天,飞云遍岭,一片虚幻迷朦”啊。这云雾还像些什么呢?你们看——(出示云雾图片)

你能不能仿照课文,也试着来写一句比喻句,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上两三句或者用上动态描写的手法。

出示

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

交流、点评

小结:山的静与云雾的动相映成趣,这真是巍巍泰山多胜景,青山云雾共长天。

4、过渡:作者从凌晨两点半开始登山,到达日观峰,已是7点10分,这漫长而且艰辛的登山之旅,为的就是看到泰山日出啊。

5、(1)出示“泰山日出”图片

师:用一个词语说一说这日出带给你的感受。(壮美蔚为壮观……)

带着这样一种感受,自己先大声地读一读日出的过程并试着完成这样的填空。

(2)填空

(3)从所填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作者抓住颜色的变化,形象地写出了日出前天空的变化。

(4)引读日出时的句子(这里作者抓住的是日出时形状的变化来写的。)

(5)选择一句你最喜欢的句子,试着读好它

生交流

作者抑制不住的是历经艰辛登上泰山的之后的喜悦,抑制不住的是看到难得一见的泰山日出的激动。带着这样一种心情,让我们和作者一道呼喊——(引读)“啊!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四、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随着作者登临了泰山,仰泰山之——(高),览云雾之(美),察山路之(险),观日出之(壮丽)。同时还感受了作者比喻的精妙,动态描写的逼真。这登泰山观日出真是“幽径通天,云雾飘盈,无尽胸臆,冉冉朝阳里。”让我们再读课题,结束我们今天的学习(第十七课登泰山观日出)

师:杜甫是我们熟知的一位大师人,他写过一首诗叫《望岳》,一起来念一念其中的这两句。(出示)

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生1: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大。

生2: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雄伟高峻。

生3:我感受到了泰山的高耸入云,它把旁边的山都给比下去了。

师:是啊,泰山被推为五岳之首,五大名山中最高的一座。今天我们就要跟随着作者的步伐登上这座高山去观看那里的日出。(板书完整课题)一起来读课题。

生:登泰山观日出。

师:课题由两个短语构成,中间略作停顿,再来读一读。

生:登泰山观日出。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出示默读要求)谁来把要求念一念?

生:(1)依据课题,把课文分成两个部分,然后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你读了这两部分内容之后的感受。(2)这篇课文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游记,作者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用直线划下有关语句。

(生默读课文,思考圈画)

师:先来交流一下你们的划分和感受。

生1:1-6小节写了登泰山,读了这个部分,我感到泰山非常的雄伟高大。7-9小节写了观日出,我感受到了日出的变化多端。

生2:我也是这样分的,我感受到泰山的巍峨高大,感受到了日出的壮丽多姿。

生1:我找到的句子有:第二小节,凌晨2时半,我开始登山;第三小节,到了中天门,刚4点半;到达对松亭时,天已微明;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师:有没有谁要补充的?

生2:到达对松亭之后,作者经过了南天门,最后才达到日观峰的。

师:我们再请个同学来完整地说说,先说时间,再说地点。

生3:凌晨2点半,我开始登山。

师:开始登山,也就是说此时我们在——

生:山脚下。(板书:凌晨2点半 山脚下)

生3:4点半,到了中天门;天微明十分到了对松亭;途经南天门,7点10分,登上了日观峰。(师板书相应时间和地点)

师:发现了吗?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这篇游记的?

生:作者是按照时间和地点的顺序来写的。

师:是啊,作者按照时间、地点的变化顺序写了这篇游记。(板书:时间 地点)

(一)研读“登泰山”

师:课文1—6节,作者写了登泰山的整个过程,一路上,在不同的地方他看到了怎样不同的景色呢?默读这几个小节,把作者看到的景物找出来。

(生默读圈画)

生1:在山脚,他看到了整个泰山;在对松亭看到了山势和云海。

(板书:整个泰山 山势、云海)

师:山势就是什么?

生2:就是山的形状。

师:是的,山的样子、形状。那么中天门、南天门这儿呢?

生3:中天门天还黑,作者忙着赶路,所以没有写到景物。在南天门,作者看到山路,也就是有高又窄的石阶。

师:真是好孩子!读书真仔细!中天门一笔带过,是略写;南天门写到的景是石阶,但这一节更多的是在写人。

师:(指板书)作者写景的时候用上了许多优美的句子描绘了“整个泰山、山势、云海还有石阶”,那么让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一个地方的美景呢?这里的景物最大的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曲线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批注。

(生朗读课文,并作圈画、批注)

师:和大家来交流分享一下吧。

生1:我感受最深的是这一句: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这个句子用上了比喻,把泰山比作成了一堵墙,形象地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板书:高)

生2:还有“顶天立地、天有多高、山有多高”这些词语也写出了泰山雄伟高大的特点。

师:(出示夜色中的泰山的画面)看,这就是顶天立地、高耸入云的夜色中的泰山!让我们一起来朗读好这个句子。

生:(齐读)山势越来越陡,抬头望去,夜色中的整个泰山就像一堵高大的墙顶天而立,给人以天有多高,山有多高的感觉。

师:继续交流。

生1:我最喜欢的是对松亭的云海: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这句话用上了比喻的手法,把云比做成了棉絮、绸带、浪花,让人感受到了云海壮观美丽的特点。(板书:美)

师:也注意到了修辞手法的运用,那么,这里只用到了比喻吗?

生2:还用上了排比。

生:(齐读)云雾不断地扩展着,飘动着,升腾着,有的像雪白的棉絮层层叠叠地飘落在山峰中间,有的像长长的绸带悬在空中,有的撞碎在山崖上,像涨潮时的海水在岸边溅起无数朵白色的浪花。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四

1.理解戏剧中个性化的语言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了解戏剧作品的特点: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由观看戏剧导人课文,然后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划分层次,最后对出场人物的语言言、动作、表情等进行分析,从而剖析人物性格,探究当时的社会现实。

1重点:认识尖锐的戏剧冲突和个性化的戏剧语言。

2难点:了解旧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以及剧中人物的矛盾冲突。

1.师:同学们一定知道现代文学史上才华出众的现实主义作家曹禺,也一定有很多同学看过根据他的剧本演出的话剧《雷雨》、《日出》、《北京人》,或拍成的电影《原野》,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著名剧作《日出》。1. 曹禺,现代剧作家,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建国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朋旦剑篇》、《王昭君》和改编巴金的《家》等著名剧本。

2.抽取同学介绍作者,并做补充说明。

3.积极配合教师,回答问题。

4.请一两个学生谈谈自己对戏剧这种体裁的认识,并做戏剧常识介绍。

5.就自己的了解谈谈戏剧的常识,并认真听取老师介绍:

1.师:要了解剧本,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与表达的思想感情,就必须将自己融入作者所创造的情境中,因此读就非常重要。下面请几个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课文。

注意在朗读时仔细体会角色的情感与心理活动。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角色个性与戏剧语言特色、要注意将自己设想成为所读的角色。

2.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做总结评价。

2.听教师总结,吸取经验教训。

本课时通过对剧本的观看与朗读,初步接触了剧本情节,并对作家及一些重要

戏剧常识有了一定了解。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向学生介绍整个剧本的情节,便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

2.听教师讲述情节,了解全剧内容

3.指导细读剧本,请一至二个同学试着划分层次并归纳层意。

4.细读剧本,思考分析并积极回答问题。

5.请几个学生就自己的理解概括剧本的中心思想,进行评解并揭示课文主旨。点拨:《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上层社会的腐朽堕落、尔虞我诈,而下层社会却饥寒交迫、痛苦挣扎。

6.思考回答剧本中心思想。生:该剧本让人们深刻认识到旧社会的腐朽、黑暗和罪恶,认识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勇于斗争、追求光明的光荣传统。

1.选取重点段落,抽取同学分角色朗读。

2.按教师要求分角色朗读。

4.在教师指导下对朗读段落进行具体研读,积极思考并回答问题。

通过对剧本的具体研读,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并对人物形象、个

性特色进行了详细分析。

日 出

曹禺

黄省三——李石青

黄省三——潘月亭

黄省三性格特点:卑却懦弱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戏剧各要素分析讲解

2.分析人物语言、动作等特点

3.指导完成练习

4.讨论完成课堂练习

1.师:《日出》中,人物的语言不仅符合人物的身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作者在用词和语气的处理上,也都有相应的变化。剧中人因出身、地位、经历、个性不同,他们的说话口气,措词风格也不同。下边我们就来具体分析一下剧中人物的语言。

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1.体会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2.补充分析其它要素,动作、表情、人物上下场等。将内容板书。

2.听教师补充讲解,积极思考引申。认识到作者总是在剧情发展的最需要的时候让人物登场,让人物下场又是为剧情下一步发展创造条件。上下场都是为戏剧的冲突和发展服务的。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三、四,组织学生讨论解决。讨论黄省三的命运及文中破折号的作用。

2.指导完成随堂练习。掌握疑难字词。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黄省三控诉潘李二人的台词。体会黄省三的内心世界。

4.组织讨论,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六。

通过对人物语言的.研读,具体分析了语言表达与人物形象、个性特色塑造的关系。

1:正确认读并解释下列词语,体会其韵味。

凄凉 嗫嚅 萧条 世故 凄楚 愤慨 狞笑 安分守己

2:从黄省三的悲惨遭遇看社会现实。

要求:根据课文内容及提示,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字数500左右。

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的艺术,因而它要受舞台的制约,要适合演出的需要。这就决定了它的一些特征:

第一,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的冲突和斗争。第二,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往往很集中,登场人物也有一定数量的限制。第三,人物性格和故事情节主要是通过登场人物的语言来表现。第四,故事情节的发展往往分幕分场。

冲突:是矛盾斗争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冲突表现阶级之间和阶级思想的矛盾冲突,有些冲突也表现为先进与落后、进步与保守的矛盾冲突。

戏剧冲突应比生活矛盾更强烈,更典型,更集中,更富于戏剧性。

台词:是剧中人物的语言。它是性格化的,是富有动作性的,即人物的语言是同他的行动联系在一起的。台词的表现形式有对话、独白、旁白(登场人物离开其他人物而向观众说话)、内白(在后台说话)、潜台词(登场人物没说出来的语言,而是用表情表现出来的言外之意)等等。

幕和场:幕,即拉开舞台大幕一次,一幕就是戏剧一个较完整的段落。场,即拉开舞台二道幕一次,它是戏剧中较小的段落。

舞台说明:是帮助导演和演员掌握剧情,为演出提示的一些注意之点的有关说明的叙述和栖写的语言。说明的内容有关于时间、地点、人物、布景的,有关于登场人物的动作、表情的,有关于登场人物上场、下场的,有关于“效果”的,有关于开幕、闭幕的等等。

剧本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主要由人物对话(或唱词)和舞台指示组成。经过导演处理,用于演出的剧本,通称脚本或演出本(台本)。

第一,剧本必须适应舞台演出,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过多,场景不能过多地变换。

第二,剧本必须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戏剧冲突发展变化的过程构成剧本的情节结构,情节结构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第三,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必须符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特点。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五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两课时。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做一课一练。

预习《燕子》。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在日常生活中,或是电影,电视里我们都看过红日东升的情景,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著名的作家巴金爷爷写下的“海上日出”回答了这个问题。

2.板书课题,提问:《海上日出》是什么类型的课文?看到题目,你能想到什么?(写景的课文,日出:是太阳升起来;海上:点明在什么地方看日出,从题目可以看到课文是写海上日出的景象的)

3.范读课文

(二)按预习题预习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听写生字。

2.轻声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一刹那:形容时间极短

重围:层层包围

奇观:指少见的雄伟美丽的景象。观,景象

3.想想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海上日出的?引导学生讨论各自然段内容并归纳。第一部分(1)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

  第二部分(2—5)叙述了几次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色,具体描写了日出过程中景色的变化。

第三部分(6)观看日出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从课文文中找出赞美海上日出的句子。

1.提问:“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这是什么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这真是伟大的奇观!

2.让学生思考:尾句中“这”和“奇观”是指什么,与题目有什么联系?(“这”和“奇观”都是指海上日出的景象,题目点明了“奇观”指的是什么?尾句赞美了“海上日出”)。

3.谁能把题目与尾句合成一句话?(海上日出真是伟大的奇观!)

4.“奇观”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学习课文第一段。

(1)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这一段交代了些什么?

(2)“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一句中的“常常”说明什么?与下文有什么联系。(说明“我”曾多次在海上看日出,下文是多次看日出看到的景象。)

新授 7、《海上日出》 共2课时 第2课时 1.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领会作者追求光明的精神,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

1.选取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哪些地方,画出不懂的句子。

2.想想,平时读书时遇到不理解的句子你是怎样做的?(可以:1.先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难句。2.查阅资料理解难句。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难句。4 .通过多读展开想像理解难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用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的方法来理解句子。指名读课后练习2 (默读课文,说说作者具体描写了海上日出的哪种景象“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小组先讨论学习,拿出自学中不懂的地方大家共同研究。

3.重点理解:

(1) “太阳像负着什么重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向上升。”为什么觉得太阳像负着重担?为什么是“一纵一纵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这句话是写太阳由露头儿至跳出海面的上升过程。是动态的。此时作者是在船上,船、人、海都在动,所以使作者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2)“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先指名说“奇观”的意思,再说句子意思。(海上日出是伟大、雄伟美丽而又奇特的景象)先改成陈述句读一读,再想想反问句在这里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4.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课文中难句的。(1.在难句的上下文,有对这个句子进行解释说明或提示的文字,读了这些文字,也就理解了这个句子;也可以根据句子上下文的意思推断出难句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难句,就是联系生活中相同或相似的情形,通过联想、想象理解句子。)

(四)指导朗读

(五)指导背诵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1.读背交叉。2.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3.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在熟读课文基础上进行背诵。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七

《海上日出》这篇课文是巴金的名作,它记叙的是巴金在旅法途中在船上多次看日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光明的追求结构很清晰,第1自然段开门见山点出为看日出,我常常早起,第2至第5自然段写海上日出过程及景象的不同。第6自然段写作者对海上日出的赞叹,表达热爱祖国之情。

课文的第2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日出前天空的颜色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转眼间,天水相接的地方出现一道红霞,红霞的范围慢慢扩大就与前面描写天空颜色形成对比,让人很快想像到景色,这是太阳升起的序曲。

第3自然段可以说是重点段,也是难点段。重点是作者很具体很细致地描绘了日出的全过程。难点也是这个过程。从最初太阳的小半边脸,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到最终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简单的几行文字,却使日出的过程呈一种动态的效果。抓住重点句太阳像负着什么担似的,慢慢儿一纵一纵地,使劲儿向上升,到了最后,它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真红得可爱。理解其中负着什么重担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冲破跳出这几个词,让学生体会过程是艰辛的。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明白最初日出费力到后来的跳出海面这个过程,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过程。第4、5自然段分别描述了太阳躲进云里和天边有黑云时日出的景象,观察仔细具体,其中蕴含了科学道理。第6自然段以一个反问句结尾,加强语气,表现这就是伟大的奇观,总结全文。

文章语言平实晓畅,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典范,也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的范本。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目不转睛”造句。

2、熟读课文,用图文对照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并给2―5自然段加小标题。

3、理解课文中重点句的含义,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陶冶学生的爱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重点: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理解全过程的词句,体会日出过程变化。

师:课件1:重点语句的幻灯片。课件2:日出的影像资料。

生:课前一星期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观察日出的情景,摘录与“日”有关的词句并做好记录,搜集有关背景材料。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习生字新词,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二、理清写作顺序。

三、学习1-2自然段。

第二课时

1、导语: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有许多令人怦然心动的自然景观。用一两个词语或几句话说说你们看日出的感受。(生说)

2、是啊,登高看日出,使人心胸豁达;在草原看日出,令人精神舒畅;那么在浩瀚的大海上看日出,会给人怎样的感受呢?今天,让我们随着作家巴金,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板书课题:海上日出)看到题目,结合上节课的学习,你能想到什么?(生说)

1、指名朗读课文。

讨论:文章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2、自由朗读课文。

思考: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受?

3、文中的哪一句话概括了我们的共同感受。(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奇观”是什么意思?

课件出示: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这是伟大的奇观。

读读两句话。思考:这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句子的比较,使学生对反问句有了感性的认识。]

1、为什么称之为“伟大的奇观”?

(1)、画画自己喜欢的句子,读读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谈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自己理解句意的方法。

(2)、小组内汇报,师巡视捕捉学情,理顺学而导的策略。

(3)、集体交流:(指名3-5名学生汇报)

重点理解:课件出示

1、“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1)为什么觉得“太阳好像负着重荷?”

(2)为什么是“一步一步慢慢地”请你联系生活中见到的日出情景再联系上下文想想。引导学生体会太阳上升时,给人的一步一步的感觉。

(3)看录像,谈感受。

(4)读出自己的理解。(个人展示)

2、“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1)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2)你愿意跟谁比一比读这一句话。(赛读)

3、比较画线词语的意思有什么不同?课件出示

(1)“一刹那间,这深红的圆东西,忽然发出夺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

(2)“太阳在黑云里放谢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

(3)“它旁边的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4)“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4、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配乐)读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指名展示,他人评价。

5、齐读最后一段。

,《海上日出》研究教学设计教学案例与反思

2、课件展示收集到的海上日出美景的图片。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抓重点词语,把要背的内容串连起来;先部分,后整体,一段一段背诵。)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片段。

1、背诵积累好词佳句(词不少于10个句不少于5句)

2、给课文配画或配乐朗诵(二选一)

板书设计:

海上日出

按时间先后的观察顺序

开头——交代时间地点

日出前——颜色变化:蓝、红、亮

伟大的奇观日出时——跳出海面:慢慢上升、光彩夺目

日出后——云中情景:射进云里、透出重围

结尾——赞叹美景(篇末点题)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八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挂图、投影片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陶冶学生爱美的情操。

2、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今天,我们将随着作家巴金一起去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

1、分别观察图1和图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词卡片,检查读音。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看日出,是看了一次?

2、学习二三自然段。

(1)说一说图1景象。

(2)指名读文二三段,边听边想象。

(3)用投影片帮助理解。

(4)理解重点词语。

天水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5)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概括大意。

3、讲读第四五段。

(1)有云时,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挂图2,指导观察。

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

(2)指名读第四五段。

想象太阳躲进云层里和太阳透出重围时,云和海水的变化。

(3)理解第四五段,读读想想。

(4)读第五段,体会“镶”“透”“染”等词的好处。

(5)读第四五段,概括大意。

4、讲读第六段。

(1)读文,“奇观”?

(2)这伟大的奇观指什么?

(3)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

1、朗读课文。

2、识记生字词。

第二课时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并听写。

2、背诵课文。

出示生字词卡片,读记。

练写生字词。

读背第一段。

读背第二三自然段,做有关练习。

1、朗读第二三段。

2、完成思考练习。

3、自读第二三段,想象,背诵。

4、练习背诵第二三段。

读背第四五自然段。

1、朗读第四五段。

2、完成练习3。

3、想象、记忆文章。

4、练习背诵第四五段。

、看图,全班试背全文。

指导造句。

1、“灿烂”“目不转睛”在课文中说什么?

2、找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3、这两个词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4、口头造句。

巩固生字词。

1、自己识记。

2、听写词语。

作业。

1、背诵课文。

2、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3、预习《燕子》。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九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彩“、”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晕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重点: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色彩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然后着重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这时候,不仅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想象这时阳光照亮一切的奇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尝试设疑、突出主线、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大家欣赏过日出的壮美景观吗?

那海上日出的景色大家一定没见过,今天,我们就跟随巴金老先生一同去欣赏一下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神奇。

二、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巴金的资料

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三、看视频听朗读,欣赏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的美景。

四、学生交流看后感受。

五、处理生字词

1、指生读,齐读相结合。

2、指导书写。

3、重点讲解“辨”(结合着辩和辫识记),“镶”

3、这一段与全文关系怎样?(结构上有提挚全文的作用--全文总起。)

六、自读课文,学生质疑

七、梳理问题,精读释疑,师生共同解决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作者描绘了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3、日出时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太阳还没有露面之前,天空的颜色有些什么变化?

(3、个别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课文5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的?

(4、文章用了哪些词句分别写出了太阳升出海面时的颜色、形状、光亮、动态的?

(5、导读第三自然段。

(7、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天空有云时日出景色如何?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思考: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2、当云薄时,海边的臼出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水天一色一片灿烂

(3、当云很厚时,日出又是怎样的奇观?

(4、第5自然段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5、齐读第4、5自然段。

5、为什么作者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齐读第6自然段。

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

a这不是伟大奇观吗?

b这是伟大奇观。

八、小结

日出是壮美的,人人都见得到,但巴金老先生却能将它写的如此神奇壮丽,不仅源于他细心是观察,还源于他掌握了正确的描写方法,能按规律,按顺序使美丽景色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眼前,用词造句十分讲究,这同样是老师对大家的要求,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做到以下几点:

1、细致观察

2、按顺序描写

3、语言要形象生动

十、重温课文朗读视频

十一、布置作业

1、学习第三自然段,将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描写出来

2、摘抄文章的好词好句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十

高小部 余乐

教学要求

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学生爱美的情趣。

学习按一定的顺序并适当展开想象的观察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培养观察能力;图文对照,理解太阳从海上升起的过程。

教学手段

借助图片、投影、电脑等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板书课题。

在大自然的景象中,既有清新明丽的又有十分壮观的。今天,我们学习第一课《海上日出》,随着作家巴金的描写,领略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象。(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

分别观察图画1和图画2,说说图上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从课文中把描写太阳升起景象的部分找出来。

指名分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后全班评议,正音。

小黑板出示生字,检查读音。注意“范”、“辨”、“扩”。

三、讲读课文。

讲读第二、三自然段。

这天“我”早上起来看日出,看到了这样一番景象,出示图1,指导观察:按从天空到太阳再到海面的顺序观察,然后说说。

再看图,结合图来自由读课文,并理解词语“水天相接”“范围”“目不转睛”“一刹那”。

日出前天空的景色有什么变化?默读第三自然段。

太阳是怎样出来的?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

请具体描述太阳升起的全过程,说说你读懂了哪句话。

出示练习:按课文填空,想象一下句子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并说说用上所填词语的好处。

a 太阳像似的,漫漫儿,地,向上升。

b 到了最后,它终于云霄,完全,颜色。

朗读二、三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这两段描写的景色。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用自己的话说说太阳升起的全过程。

四、作业 

朗读课文。

抄写课后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复习二、三自然段。

快速阅读课文,说说二、三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二、讲读四、五自然段。

在有云的情况下,太阳出来后又是怎样的景象呢?

出示图,指导观察:注意观察天上的云,太阳在什么地方,由于阳光的作用,云有什么变化。观察后说说。

云薄时的日出是怎样的?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这一段讲的是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

云厚时的日出又是怎样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课件,理解天边有黑云,云还很厚,太阳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的景象,还有太阳从云里出来后,太阳、云和海水呈现的景象。学生看看、读读,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自然段的意思。

三、出示练习:

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后来,太阳(慢慢透出)重围,出现在填空,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

换词比较“镶”“透”“染”,说说哪个词用得好,好在哪里。体会作者用词准确、生动、形象。

朗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这两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

四、讲读第六自然段。

自由读,理解“奇观”的意思。

这伟大的奇观指的是什么?(作者在前边讲到的海上日出雄奇、壮丽的景象。)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用“这不是……么”的句式表达有什么好处?(使这种思想感情更加强烈。)

练习朗读全文,试着背诵课文。

指导用“灿烂”、“目不转睛”造句。

五、总结:学了这一课,你有哪些收获。

六、作业 。

背诵课文。

听写生字词,练习用“灿烂”“目不转睛”书面造句。

做一课一练。

预习《燕子》。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十一

一、教学目标:

1、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2、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能辨析”光彩“、”光芒“,会用”目不转睛“、”果然“、”终于“、”不仅……连……也……“等词语造句。

3、理解作者运用哪些词语、句子把日出的过程和景色生动地描述出来。

4、初步了解文章的结构和写作特点,并能仿照课文写法写一篇描写日出或日落时晕色的短文。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第二、第三段是课文的重点,这两段写作者在一般情况下观察到日出的景象和在特殊情况下(多云)观察到日出的不同情况。

难点:课文第5自然段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读1~3句,抓住”然而“、”后来“这些词语,理解太阳的动态和云片色彩变化,想象当时天空的美景。然后着重理解这一节的最后一句,”这时候,不仅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想象这时阳光照亮一切的奇景,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尝试设疑、突出主线、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四、学生学习方法:

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五、使用媒体: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家欣赏过日出的壮美景观吗?

那海上日出的景色大家一定没见过,今天,我们就跟随巴金老先生一同去欣赏一下海上日出的壮美与神奇。

二、学生交流搜集的有关巴金的资料

教师补充出示课件

作者简介

三、看视频听朗读,欣赏巴金笔下的海上日出的美景。

四、学生交流看后感受。

五、处理生字词

1、指生读,齐读相结合。

2、指导书写。

3、重点讲解“辨”(结合着辩和辫识记),“镶”

3、这一段与全文关系怎样?(结构上有提挚全文的作用--全文总起。)

六、自读课文,学生质疑

七、梳理问题,精读释疑,师生共同解决

1、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作者描绘了几种情况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3、日出时的景象是怎样变化的?

(1、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太阳还没有露面之前,天空的颜色有些什么变化?

(3、个别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课文5句话是按怎样的顺序具体描写太阳升起的过程的?

(4、文章用了哪些词句分别写出了太阳升出海面时的颜色、形状、光亮、动态的?

(5、导读第三自然段。

(7、齐读第二三自然段。

4、天空有云时日出景色如何?

(1、指名读第4、5自然段。思考:两个”有时候"各指什么样的情况下的日出景象?

(2、当云薄时,海边的臼出是怎样的景象?

板书:水天一色一片灿烂

(3、当云很厚时,日出又是怎样的奇观?

(4、第5自然段中,你觉得哪几个词用得特别好?

(5、齐读第4、5自然段。

5、为什么作者说海上日出是伟大的奇观?

齐读第6自然段。

仔细阅读课文最后一段,想一想,哪种表达更好,为什么?

a这不是伟大奇观吗?

b这是伟大奇观。

八、小结

日出是壮美的,人人都见得到,但巴金老先生却能将它写的如此神奇壮丽,不仅源于他细心是观察,还源于他掌握了正确的描写方法,能按规律,按顺序使美丽景色以文字的形式再现眼前,用词造句十分讲究,这同样是老师对大家的要求,希望大家今后也能做到以下几点:

1、细致观察

2、按顺序描写

3、语言要形象生动

十、重温课文朗读视频

十一、布置作业

1、学习第三自然段,将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描写出来

2、摘抄文章的好词好句

六、板书设计

7、海上日出

好天气

伟大的奇观有薄云热爱大自然

有黑云

日出教学设计格罗菲篇十二

你是否完全理解日出这篇课文?以下小编为你整理了《日出》教学反思,希望对你有所参考帮助。

欣赏乐曲《日出》

1.通过学习歌曲和欣赏曲,领悟“保护环境、关爱地球、热爱大自然”这一人类共同主题,增强“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热爱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

2.通过欣赏《日出》,感受、体验单簧管、英国管、长笛所代表的音乐形象以及单个乐器和乐队和奏所带来不同效果。在聆听音乐时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意境美。

3.了解有关组曲的知识,了解音乐能够表现自然界的美景。

聆听音乐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

标题性作品的特点。

欣赏法、联想法等

教学光碟

师生互相问好,开始上课。

听一段音乐片段(日出的主题音乐),谈谈你对这段音乐的感受。音乐在描写什么?

师:同学们说的很好。刚才我们听到的是美国作曲家格罗非创作于1931年《大峡谷组曲》第一乐章《日出》的主题音乐。

1.背景资料。 大峡谷是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科罗拉多河中游的游览胜地,峡谷长350公里,深600至1800米,宽8至25公里,河谷的谷底宽度不足1公里,两侧谷壁呈阶梯状。1919年被辟为国家公园。大峡谷的景观宏伟雄壮,气势磅礴。 《大峡谷组曲》全曲分五个乐章:第一乐章《日出》、第二乐章《赤色的沙漠》、第三乐章《羊肠小道》、第四乐章《日落》、第五乐章《暴风雨》。

2.唱主旋律。

师:下面我们把日出的主旋律再来熟练一下。 学生来一句句的跟唱。边唱边划拍。再完整一遍结束。

师:下面来分段欣赏。首先欣赏的是引子部分。要注意听出现的每一种突出的乐器是什么? 1。引子(先将引子部分完整听一遍)。 师:思考:这部分音乐让我们感受到什么?或者听到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或想法? 师:音乐在表现大峡谷的什么景象?(宁静、空旷)用什么乐器?——长笛。

师:请同学们来听这段音乐。边听边思考:这部分音乐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什么?主题音乐总共演奏了几遍?有什么不同?(旋律:流畅、抒情、优美)

师:主题音乐由英国管,长笛奏出,后面变化的'主题音乐重复还由英国管和长笛相继奏出。这里又出现重复的问题,而且还有变化。它在表现什么?——渐渐升起的不断变化日出。

师:接下来听这部分音乐是独奏还是合奏?独奏与合奏有什么不同?

3.下面我们来听一下这部分音乐。 思考:这部分音乐是什么变了?——(是力度、速度、旋律、音乐情绪都变了) 师:最后音乐在辉煌的音响中结束。

4.下面请一位同学上来画大峡谷日出变化过程给他画出来。

这是一部游记音乐同时它也是一首描写性音乐,通过这节课的欣赏我们知道音乐不仅能传递感情而且还能表现大自然的景象。

教学反思:学生对于音乐有自己的不同感悟,教师做好引导即可。教师一定要少讲,多让学生聆听音乐,让学生自己感悟,体会音乐,表述听到的音乐意境,每个人对音乐的感悟不一样,音乐是视听觉得艺术,让学生多听,大胆想象,发挥想象力。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2163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