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并借此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总结的完美是基于对自己成长的真实认识和未来发展的展望。下面是一些经典的读书推荐,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阅读的乐趣。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一
精神文明越来越成为人们关心的问题,而文明礼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幼儿期是人生的启蒙期,是塑造健康人格和形成良好道德素质的重要时期,在幼教工作中我们也应该始终将品德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对幼儿进行培养教育。一、幼儿文明礼貌的内容幼儿文明礼貌的内容主要是一些基本礼貌常识。不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如三岁的幼儿可能只懂得有礼貌就是好孩子,会说简单的“早上好”“再见”;四岁幼儿可以正确和有礼貌地称呼自己接近的人,懂得在别人对自己讲话时要面对讲话人注意听,能听从大人正确的建议和意见,懂得保护环境卫生等。在家庭和幼儿园这两个环境中,幼儿会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文明礼貌行为方式,并不断对其进行补充。二、幼儿文明礼貌行为出现偏差的原因1.幼儿园因素在3~6岁这个阶段,学校是孩子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也是孩子养成文明礼貌的主要阶段。但现今幼儿园质量参差不齐,教师队伍严重不足,幼儿教师素质有限。教师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有些教师自身素质不高,在个人日常行为中存在很多不文明的现象。现在越来越多的幼儿园把智力教育放在首要位置,在园里甚至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班与班之间成绩的攀比,制度和规范也越来越“小学化”,全然把文明教育抛之脑后,不能为孩子们营造一个温暖、有爱的氛围。2.家庭因素现代家庭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且家庭的一般模式为“4-2-1”模式,家长对子女容易过多地顺从,在家中把孩子当做小皇帝一样对待,形成一些不良的品行。3.社会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直是人们所追求的。在现实社会中,经常可见随地吐痰、随手扔垃圾、漠视红绿灯,乱穿马路等不文明的行为。在整个社会需要进行文明礼貌“救赎”的今天,社会给我们的孩子提供了一个并不十分文明的环境,又怎能让我们的孩子出淤泥而不染呢?三、幼儿园开展文明礼貌教育的措施1.灌输理论知识,树立文明意识我们要转变现代幼儿园的教学理念,从重视智力培养转变为文明礼貌好习惯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在不影响智力培养的前提下,多开设有关文明礼貌教育的课程,教师可利用看图讲述、讲故事、个别谈话等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幼儿文明礼貌意识教育,使幼儿逐步形成讲文明礼貌的正确观念;也可选取身边行为礼貌的幼儿作为榜样,或通过介绍文明礼貌典型事例的幻灯片、录像、故事情节表演等,采用提问的形式与幼儿进行沟通,让幼儿模仿与学习。2.强化实践教育,养成文明习惯在对幼儿灌输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给幼儿提供实践练习的机会。目前各幼儿园很推崇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养成教育,即习惯养成教育。21天习惯养成法表明:良好的习惯需要21天来培养和形成。学校可以抓住这个教学中心,集中一个月对幼儿的某项文明礼貌行为进行强化教育,开展多种多样的文明教育活动,让每一名幼儿参与。可以让几名幼儿进行情境模拟演练,教师进行一定的指导,让他们切身体验哪些行为是文明的,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幼儿的不文明行为。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家杜威提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经验的重组和改造。”渗透性是儿童养成教育的最显著的特点,要将文明礼貌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小细节中。3.家园密切合作,巩固文明礼仪幼儿的生活环境不仅是幼儿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环境就是家庭。针对有些孩子的文明礼仪具有两面性这个问题,家园密切合作非常重要。通常可以通过召开家长会的方式,向家长宣传开展培养幼儿说话有礼貌的良好习惯的目的意义,帮助家长掌握教育孩子说话有礼貌的教育策略等。考虑到大人的工作时间,幼儿园可以通过发送电子邮件、家校通、家园联系手册等方式与家长实时地进行交流。这样既免了家长常往学校跑的麻烦,又能让教师节省更多的时间投入到日常教育中。参考文献:[1]刘洪霞.浅谈婴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j].中国教育探讨与实践,(5).[2](美)吉恩・d・哈兰,玛丽・s・瑞夫金.儿童早期的科学经验[m].张宪冰,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作者单位:浙江师范大学幼儿园)。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二
论文最好能建立在平日比较注意探索的问题的基础上,写论文主要是反映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教育研究方法开题报告。
一切研究都始于问题,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是研究的开题报告,因此也必须始于问题。
年鉴学派大师费弗尔说得明确:“提出问题是所有史学研究的开端和终结,没有问题便没有史学。”同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可能只需要数学或实验技巧,而提出新问题、发现新可能性或以新视角看待旧问题,却需要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这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在研究中问题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研究问题”?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者想要知道什么,想要通过研究理解什么,因此研究问题一定是指向知识和理解。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是有区别的,研究假设是研究者对这些问题的尝试性回答。
1.问题的来源。
“多数人的写作或者缘于现实的思考,或者缘于阅读的兴趣。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阅读会促进对现实的思考,对现实的思考常常会求助于阅读。”“通过专业或个人日常经验选择一个研究问题似乎比通过(老师)建议或文献的途径更加危险。但这种担心未必正确。以个人经验指导你的研究有可能会更具价值。”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阅读、专业活动、生活经验、老师建议都可能成为研究问题的来源。
这里需要解释和说明的是,在中文中“问题”有多重意义,而英文中question、problem、issue各具有特定的意义所指。我们用三个动词就可以解释这三个词的意义了:“回答问题”、“解决问题”和“讨论问(议)题”。在学术研究中可能为了“解决问题”而要提出需要回答的研究问题,所有的“解决”“回答”的问题都可以成为讨论的问题。因此在研究中需要“回答问题”。通常我们会说,“伟大的科学研究工作常常出于解决某一急迫的实际问题。”
2.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为什么?如何?
由于研究者的研究价值观不同,对研究问题的认识也不同。马克斯威尔把研究问题划分为三类,它们是一般化问题(genericquestions)和具体化问题(particularisticquestions)、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也有方法研究学者认为,“大量的教育研究问题可以归纳为相互关联的三类形式:描述性问题———正在发生什么?因果性问题———是否有系统性的作用?过程性或机制性问题———为什么会发生或怎么发生的?”我们把问题基本上分为三类,即本体论问题、价值论问题和方法论问题,通俗地说,在研究中时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如何、怎么办”的问题。
3.问题的表述方式。
研究者应该以有助于实现实践目的的方式提出研究问题,而不应该把这些研究的目的隐藏在研究问题本身中。并且研究问题必须是通过研究能够得到解答的问题,研究必须是真正可以实施的。“如果提出一个没有哪个研究能够回答的问题是没有价值的,无论是因为无法获得回答问题的资料,还是得出的结论可能会有严重的效度威胁。”
如果把研究问题划分为工具主义者问题和实在论者问题,那么通常会有如下说法:提出研究问题时,要以研究对象所说或所报告的方式,或者以直接观察到的方式,而不是以信念、行为或因果推论的方式提出。
4.问题和选题的关系。
对什么问题的研究和回答才具有选题意义?研究问题应该通过研究者的研究可以回答的问题,而且可以直接询问研究如何实现实践的目的。
在论文开题报告中,首先要表述的是“问题的提出”,也就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德里达在谈到“本体论”问题时,认为本体论始于“这是什么”这种方式的提问,但他反对逻各斯中心主义方法,但反对的策略则是“回溯到源头去”,他主张的追溯就是“提问(questioning)”,“提问看上去只是疑问而无所肯定,其实,照海德格尔的说法,在提问中,所要问的问题的方向就已经确定了。这其中就有着yes。”因此在我们的论文开题报告中,提出问题本身就是一种肯定,提问者只是对它进行论证而已。
要很好地设计研究问题,因为它们会影响到方法的可行性和研究的效度或结果。研究问题是研究设计的中心,它决定着其他各个部分。
问题提出要有意义。“从偶然的想法到形成概念并具体确定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一过程对科学研究是至关重要的。
5.研究问题与概念或理论之间的关系。
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也很重要,因为研究问题的提出是基于研究的概念或理论基础上的。我们举个例子就可以明白,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研究”这个选题并没有能够反映出某一个重要概念或理论,虽然“课堂教学”、“有效性”都可以作为概念来看待,但不足以表明其学术性或理论性;如果我们把选题改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心理学研究”,“心理学”的学科性就成为这个选题研究的概念来源或理论来源。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三
中小学教育研究目的的实用性决定了其研究方式的实证性。对教育问题所做的实证研究,是指通过搜集资料,作记述、调查和统计,进行典型事例的研究,以此把握教育问题的实质。从延安中学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看,无论采取何种研究方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实践来实现,下面重点介绍和分析延安中学教师在研究中常用的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1.问题研究问题研究是一切科学研究的起点,与理论工作者的问题研究相比,中小学教育研究中的问题研究是为了改革学校的教育和教学工作。中小学教师在每天的工作中都能碰到大量疑难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成为研究的资源,关键是对问题的性质和范围加以分析和界定,形成特定的问题域。而要分析问题,就必须对教育事实进行调查,了解问题的`成因。其次,要检验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性,也要回到教育实践中。研究者要在教育实践中搜集证据以说明教育措施的效度。总之,关于中小学教育研究的一切假设都要到教育实践中得到检验,这其中的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都离不开教育实际。下面简要介绍一个问题研究的实例:(1)问题的发现:高一某班学生m在期中考试前后的表现极为不同。根据学籍档案的记载,m以较高的分数考进高中。在班主任老师的印象中,m性格开朗,学习认真。但是,期中考试后不久,m变得寡言少语。为什么?(2)问题的症结:问题的成因。在家长会上,班主任教师与m的母亲交换了意见。据m的母亲说,在初中的时候,m的学习成绩在班级里是名列前茅的,这次期中考试是进入高中后的第一次较大规模的考试,m没有想到自己仅是处在班级的中等水平。看来,m从一所普通的初级中学来到市重点高中后,没有适应“高手”如云的学习生活。又据家长介绍,m的数学是弱项,为了考取重点高中,家长专门请了家教来辅导数学。进寄宿制高中后,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跟得上,就没有再请家教。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班主任认为m来自一所普通初中,优势意识过强。尽管以较好的成绩考入重点高中,也有家教的原因。进入高中后,学习方法与初中有很大的不同,m还未适应,加之这所中学是以数学特色闻名,数学尖子很多,而数学正是m的学习弱项,这也正是m期中考试成绩不太理想的原因。另外,m还未适应学习强手如林的班级生活。(3)问题的解决:帮助m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生活。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四
第一节社会科学与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人类认识社会的主要方式。
二、社会科学的特点和功能。
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性质和特点。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马克思主义在社会历史研究中的革命变革。
二、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内容和功能。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地位。
二、正确对待当代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是开放的科学体系。
第一章以实践为基础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立足实践的需要研究理论。
一、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二、实践的需要是理论研究的出发点。
三、社会科学研究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
第二节对实践经验进行理论总结。
一、科学理论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二、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研究的结果。
三、调查研究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一环。
第三节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
一、在实践中检验理论。
二、在实践中发展理论。
三、破除迷信,解放思想。
第二章社会系统研究方法。
第一节系统、系统科学和系统研究方法。
一、什么是系统?
二、什么是系统科学?
三、什么是系统研究方法?
第二节社会是个复杂的大系统。
一、生产力系统。
二、生产关系系统。
三、上层建筑系统。
四、人口系统。
五、自然环境系统。
第三节社会有机体与社会形态。
一、社会有机体。
二、经济社会形态。
三、技术社会形态。
第四节研究社会系统的重要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二、结构性原则。
三、层次性原则。
四、开放性原则。
第三章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第一节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一、矛盾与问题。
二、社会矛盾的普遍性。
三、社会的基本矛盾。
四、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
第二节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
一、注重研究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二、注重研究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三、注重研究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四、注重研究矛盾性质和矛盾斗争形式的特殊性。
第三节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第四章社会过程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类社会是一个过程。
一、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连续性和非连续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四、社会历史过程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第二节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与主体选择性。
一、社会历史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二、社会历史过程的主体选择性。
三、社会历史过程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
第三节研究社会历史过程的若干重要方法。
一、历史主义的方法。
二、科学预见的.方法。
三、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第五章社会主体研究方法。
第一节人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
一、“现实的人”是社会历史研究的出发点。
二、物质生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三、人的存在状态是社会发展的尺度。
第二节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一、社会是人的存在方式和发展条件。
二、“虚假共同体”与“真实共同体”
三、“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共同体。
第三节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一、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二、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有重大作用。
三、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第六章社会认知与评价方法。
第一节真理与价值。
一、社会现象的两重性:事实性与价值性。
二、揭示客观真理是社会认知的任务。
三、确定合理的价值向度是社会评价的任务。
四、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社会科学方法论的内在要求。
第二节社会认知的方法与途径。
一、社会认知的特点。
二、经验观察与事实描述。
三、社会认知的概括、综合。
第三节社会评价及其标准。
一、社会进步的评价。
二、社会生产力是社会评价的根本标准。
三、人民利益是社会评价的最高标准。
第七章社会科学研究的世界视野。
第一节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
一、哲学视野中的“世界历史”
二、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三、“世界历史”的两重性。
第二节经济全球化及其内在矛盾。
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历史发展的新阶段。
二、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三、经济全球化的内在矛盾。
第三节世界历史理论的方法论意义。
一、以世界眼光观照当代社会发展。
二、正确理解全球化与民族化的关系。
三、正确理解统一性与多样性的关系。
四、正确看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五
一、研究背景:
课程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必然趋势,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重视。然而,放眼当前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在师资相对薄弱,教学理念相对落后的农村小学中,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认识往往比较孤立、狭义,只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显性课程,即每两周一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忽视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隐性课程,致使未能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综合效应。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的农村小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该只局限于几节看得见、数得清的心理健康教育课,而应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性课程的基础之上加大隐性课程的开展力度,开展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从而达到全面、深刻的教育效果,使学生能拥有一个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二、研究构思:
1、概念界定:
显性课程:显性课程是指在学校教育中有计划的学科体系、教育目标、教育方法、教具设备、分班分组制度等,是教育者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全部经验综合及其过程。
隐性课程:所谓隐形课程,是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的,是指在学校、班级的情境中,以无意识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价值、行为规范、情感、态度等发生影响到全部信息的总和及其动态传递模式。它具有涉及范围的广域性、内容构成的繁杂性、影响方式的隐蔽性、发挥作用的非预期性、作用结果的深刻性等特点。
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从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校园文化、学科渗透、独立设课以及家庭指导等方面进行研究,展现一种全面立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2、研究目标:
(1)通过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更新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从认识层面上重视隐性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价值。
(2)通过开展全方位心理健康教育,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发现、解决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与心理问题。
3、研究对象:
全校各班。
主要以行动研究法辅之观察法、实践法、案例研究、个案追踪法、经验总结法。
三、操作策略:
(一)年级互助,夯实显性的心理辅导课程。
心理辅导活动课是学校引导教师参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它是一种以班级为单位,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和技术,对全班学生实施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由于师资欠缺,目前小学阶段基本由本班班主任兼任心理健康教师,我们知道,一节有效的心理健康活动课从选择主题、前期准备、预设方案到正式实施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精力,而班主任由于事务繁杂,常常不能保质保量地开展这一课程,有时甚至一个学期也上不了一节心理健康活动课。面对这样一种现状,我们采取同年级互助的模式来开展心理健康活动课,以此来保障心理健康活动课的正常开展。
1、课前交流,框定同年级备选主题。
儿童的心理发展具有较强的年龄特征,同一年龄段的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往往会出现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因此,担任同一年级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班主任在课前对本班学生的心理现状进行调查、交流,从而找出同一年级的儿童在相同的时期内所出现的心理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梳理,从而框定在当前一个时期内对这一年级的儿童有必要开展的心理辅导主题。
2、流动上课,实现课堂资源优化利用。
在前一阶段框定备选主题的基础之上,同一年级的班主任根据自身个性特点的不同,选择承担不同主题的活动设计和活动实施。即一位教师只需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就可对同一年级的几个班级进行团体心理辅导。这样不仅减少了一个教师设计、准备多个活动方案所需的精力投入,也让教师在多次实施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活动方案,同时还保证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开设的数量和质量,真正实现了课堂资源的优化利用。
3、课后研讨,打磨班级个性心理教育。
1、教导处干预,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科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方向和灵魂,决定着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从而直接影响教学全局。传统的教学目标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承,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因此学生的心理问题不断积累。当然,对于这种局面的形成,我们不能归咎于教师不愿面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而是缺少相应的理论支持与专业指导,没有形成一种在自己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也不知该如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因此,学校教导处从宏观的角度进行干预,在教学常规、学科计划等处体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从而帮助各科任教师端正教学目标,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其中,立足于主体性的学生观、发展性的教学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健康和谐的个性品质。
2、教研组探讨,挖掘学科蕴藏的心理辅导资源。
不同的学科蕴含着不同的心理辅导资源,但在进行学科渗透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科教学的主要任务不是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它不是径直的、外露的、强加的,而只能是暗示的、隐形的。那么该如何挖掘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又如何把握学科渗透的尺度呢?我们可以在任教同一学科的教研组层面开展专业的探讨与实践,帮助教师找准方向,把好尺度,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有机结合本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或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术,相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在无意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认识、情意和行动技能。
3、师生共发展,营造和谐宽松的课堂心理氛围。
心理学家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种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最高水平。”的确,和谐的心理氛围是教学顺利进行的保证,也是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必须树立师生共同发展的课堂意识,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关心爱护学生,提倡师生平等,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师生都能注重感情投入,增强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帮助学生良好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三)百变活动,打造阳光的心理成长天空。
课外活动具有自愿参加、自主活动、形式多样、内容开放等特点,有利于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塑造人格,有利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1、组建社团,点亮学生兴趣的火花。
发展心理学指出,能力水平、兴趣倾向和个性特点,是制约主题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能力、不同特长组建各类社团,如舞蹈兴趣组、航模俱乐部等等,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发展自我、展现自我的舞台,然后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特点、思维特点,有的放矢的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2、课间活动,释放学生堆积的压力。学业的负担,父母的期望,同伴的竞争等等因素给现代的小学生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压力,许多心理问题也随着这些压力而产生,那么如何帮助学生减压呢?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无疑会是最及时、最直接、最简单的减压方法。因此,学校从教师层面开始发动,倡导师生放下课本,走出教室,开展轻松有趣的课间活动,下雨天还发动师生一起在教室里跳跳健身操,下下棋,让上一节课的压力迅速消失在课间活动中,给下一节课准备一个阳光灿烂的心理氛围。
3、亲子活动,唤醒家庭沉睡的温情。
由于父母“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态,使得很多时候家长在孩子们心目中的形象就成了学习的监工,而家长又觉得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用心良苦,于是彼此之间就产生了隔阂甚至是矛盾,使得家庭生活中缺少了些许温情。鉴于这样的现状,我们利用“家长开放日”、“家长学校”等层面的活动,开展一些有趣的亲子活动,让孩子和父母之间多些沟通,还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环境,以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健康发展。
(四)三和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
校园文化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它对人的成长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向导,在一所文化气息浓厚的学校里,学校提倡什么、崇尚什么、传承什么,学校成员就倾向于追寻什么、模仿什么、接受什么,因此校园文化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隐性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托。当前,我们学校正大力开展以“三和文化”为核心的特色德育争创活动,这无疑是为我们营造了良好的校园心育氛围。
1、和美文化,倡导环境文化育人。
物质环境之中隐含的价值、观念、美感等,往往会以暗默的方式传递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信息,对学生的认知和审美情趣起到导向作用。而我们学校的“和美文化”,正是本着以环境育人的理念来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展示橱窗、楼道标语、教室布置等载体,为学生营造一种融知识性、教育性、创造性于一体的校园环境,使学生身心愉悦,健康发展。
2、和善文化,崇尚精神文化育人。
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守则、规范和组织以及校风、学风、班风、人际关系等等因素,构成了校园精神文化,它通过暗示、感召、移情、认同、模仿、熏陶等方式逐步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发生变化,达到常规教学所无法达到的效果。为此,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和善”文化所崇尚的“种植一颗善心,培植一串善举,播洒一份责任,改变一点行为”的文化背景,开展“三和之星”的评选,“书香班级”的创设,“一班一品”的推进等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形成和行为方式的养成具有导向作用的系列活动,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
四、研究的成效。
1、形成了民主、开放、自主、和谐的校园氛围。
在教改纲领的引领下,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了民主、开放、自主、和谐的校园氛围。全体教师形成了“人人都是心理健康工作者”的理念。校园环境的布置、团辅课的保证、心理辅导室的开放、知心信箱的等已成为学校的常规行为,全体师生精神面貌好,校园里形成了“尊师爱校,勤学守纪”的良好学风和“教学严谨,为人师表”的良好教风。
2、培养了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
通过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得以提高。教师拥有较好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学校每学期都有心理健康团体辅导课的展示活动,重点研究心理健康的团体辅导,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我校徐丽红老师、孙君老师分别获得萧山区心理健康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科研工作方面,学校每年都举办校级的论文评比,学校的心理健康氛围和工作也非常到位,所以学校的科研成果显著。
3、扎实稳步地推进了素质教育。
拥有健康的心理,学生才能和谐快乐的成长,才能在学到各种本领,锻炼自己的能力。我校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让许多来我校听课、借班的老师感叹,多年来学生在学科学习中的朗读、自学、探究、品析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也在社团活动、特长生展示等活动中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使学校真正成为了“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六
护理研究是以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践活动。由于研究对象个体存在文化、经济状况、民族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其生理特点、疾病特点、治疗要求不尽相同,患病以后受到社会-生理-心理综合因素影响,研究对象对护理研究的依从性也不同。诸多方面干扰因素使护理研究容易出现偏倚和随机误差,从而影响了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在开展护理研究时,首先要进行严谨的科研设计。
做研究有哪些科研设计方法,走什么样的科研程序,这些都是做科研前需要掌握的。熟知设计方法和程序才能使做出来的科研严谨、正确,研究结果也才是可靠、令人信服的。
又称干预性研究,必须干预在前,效应在后,属于前瞻性研究。任何实验性研究必须有干预措施、设置对照组、随机抽样或随机分组这三项内容。
举例如下:
课题: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肠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肠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在肛肠科住院的30名肠造瘘术后患者,患者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医疗费用支付情况、造瘘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采取随机分组法对30名患者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讲解指导术后注意事项,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类实验研究。
与实验性研究方法基本类似,不同处是设计内容不按随机原则分组或取样,但设计中一定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不对等对照组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及时间连续性设计等。
实例1:当研究某种新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时,将同一家医院一个内科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内科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来进行研究,这就是不对等对照组设计。
实例2:“分数奖励法纠正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某小学68例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小学生,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使用分数奖励法和原来以责备或体罚等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观察和评估干预前后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情况。这就是自身前后对照设计。
非实验性研究。
即流行病学中的观察性研究,是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方法。研究常在完全自然状态下进行,比较简便易行,适用于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多或该研究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时选用。如选取“居家老年人营养不良患病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调查”、“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确诊初期生活质量”等研究课题。
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研究方法,有严谨的研究设计、对照组,有可比性、明确的研究指标。因此,研究结果可信,可作出科学结论。过对已有的资料(如病历、护理记录)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量性研究简单说就是运用数字资料和统计学手段来验测、分析并验证某个假说或结论。质性研究:护理科研不仅用数据说话,还要用病人的真实感受、体验来评价。以给患者洗头为例,洗头的时间段,时间长短,洗头次数多少最佳,什么样的姿势患者最舒服等。这就是近年来护理领域提出的质性研究。
只有严格按照程序来开展护理科研,才会使研究更严谨,结果最可靠,应用在临床的价值才最高。哪一个步骤省略或跳跃了,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因此,学习和掌握这种严谨的科研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研究者科研思维的能力,是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七
方法论的原则在方法论的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些原则是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思路。对于法学研究而言,我们所坚持的方法论原则有以下几点。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事物,“求”就是研究。在进行法学理论研究和法制建设时,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做学问、搞研究时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不能凭主观臆断。
2、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论观点。法律作为社会上层建筑是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因此,在法学研究中,我们必须结合社会经济条件和经济状况来研究各种法律现象,否则就不能解释法的相关理论。
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现象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观点。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在研究法律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法律置于缤纷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通过其与各种社会现象的相互联系来研究法律,从而把握其本质和发展规律;而不是将其与社会生活孤立和割裂开来。
4、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法学理论研究,必须坚持社会历史的发展观点。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整个世界是运动和发展的,人类社会如此,法律也更是如此。社会生活在不断变化,我们的法律也应适时地做出调整来应对这种变化。在法学研究中尤其要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和分析各种法律现象。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八
本报讯(记者崔芳)5月15日闭幕的.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教材建设高峰论坛透露,我国护理学教育史上第一版研究生教材有望于明年6月面世。届时,护理学专业在读研究生将有全国通用教材可供研习。
据悉,由人民卫生出版社组织出版的这套教材,总体规划为8本,目前已有3本已编写完成。据了解,我国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始于1990年北京大学设立首个护理专业硕士点。,我国第一个护理学博士项目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创建。近年来,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无论是入学人数还是导师数量都大幅提高,但护理学研究生教育始终缺乏全国性教材。该论坛由全国高等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举办。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九
xxxx年我申报了连云港市个人课题,并成功立项。在课题获得开题后,我既高兴又感到茫然,因为我没有研究过课题,课题的研究好像都是科研人员的事。为了尽快进入状态,咨询了以前做过课题研究的同事,他给我讲了课题研究的基本步骤,并向我推荐了《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这本书。
一、浏览全书,掌握全脉。
拿到书后,习惯性的对内容作了粗读。《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这本书是由董奇博士在多年从事研究工作和讲授研究方法课程的基础上精心编写的,本书共有四个篇节,分十九章具体论述,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通读全书后,我感觉董奇博士在书中很有创意,本书颇具特色。
首先,董奇博士不仅研究过程各阶段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而且其中有许多重要内容如研究课题的论证、研究假设的提出、操作定义的设计、观察法、访谈法、现场研究、语义分析、内容分析、口语报告发等等,都是以前我国有关书籍资料介绍得很少很粗略的,甚至是没有介绍的。通过研读,对自己课题的研究有了清晰的方向,知道了一些课题研究常用术语,明确了每个阶段的任务,使得课题研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了研究效率。
其次,在本书中突出说明了各种方法的设计步骤与实施程序,着重指出了每种方法的适用条件、优缺点、局限性,这使本书既具有较深的理论价值,又有很强的实用性,对研究者在实际工作中选择、使用恰当的方法是会有很大裨益的。如自己在研究中用到的问卷法,以前只是认为,只是简单的发发问卷,让教师和学生做做。,其实不然,里面也是充满了学问。问卷从设计和实施都是有着自身的规律,为此,教师重新设计了问卷调查,遵循科学方法去实施,结果两次调查的结果明显不同,使得对本书的认识又进了一步。
最后,董奇博士十分强调理论对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强调研究设计时的理论构思、结果分析与解释时的理论建构。未读之前,感觉理论都是空洞的,理解起来比较深奥,接触较少,通读第一篇心理、教育研究与科学论后,清晰的认识到强大的理论支撑,就像一个人的灵魂一样,没有理论,研究就是行尸走肉,也更加促使自己不断去研读本书。
二、同步先读,学以致用。
本人研究的课题是《培养四(1)班学生有效使用数学草稿习惯的`策略研究》。
结合自己课题和研究的现状,选择了本书中的第四篇:研究结果的分析、呈现与评价作为精读篇目。通过仔细阅读,搞懂了很多困惑的地方。知道了研究结果整理的意义:课题研究所获得的原始资料,数据往往数量很大,比较杂乱,难以说明问题,无法再研究报告完全呈现出来。因此,对研究结果进行整理,利用科学的方法,按照一定的目的,真实可靠地反映事实。在此基础上,对经过整理的研究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才能从中抽取或推论出有意义和应用价值的正确的研究结论。明确了数据、资料整理的目的:首先,通过数据、资料整理使研究者把握研究的主导方向;其次,通过数据、资料整理保证材料的可靠性,为进一步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取得正确的结论奠定基础;最后,通过研究数据、资料整理形成可进行深入分析的材料,初步把握数据的整体情况。研究结果的解释,研究结果的解释就是对已分析的数据及其关系进行说明,揭示其意义;研究结果解释的方法:在心理、教育科学研究中,研究结果的解释方法很多,但都以一定的逻辑规则和推理程序为基础。其原则有两个:
2.整体性原则。在解释结果时要对全部数据分析有整体的看法,不能只选取局部的数据进行变量关系的说明。主要的解释方法有推论法、演绎法、归纳法和因果推论法等。推论法,推论就是从已知的数据或事实,推导出未知的原理或规律的方法。推论是以判断为基础,推论过程必须遵循判断的逻辑规则,此外,推论还应符合实际情况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演绎法,是结果解释中的一种方法,是由普遍的一般性原则推论出局部的原理的过程。演绎也必须遵循逻辑原则。演绎法包括许多不同的方法,如三段论、假言推理、选言推理、联言推理和两难推理等;归纳法,归纳的逻辑与演绎正好相反,它以许多特殊的事例为基础,归纳出普遍的、一般的原理,在心理、教育科学研究中,归纳法用的比较多;因果推论法,是研究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常用方法或逻辑思路。
三、重点常读,循序渐进。
研究报告的撰写是课题研究的重要一环,是完整研究过程的最后一步,也是研究成果交流与评价的基础。董奇博士系统的讲解了课题研究报告的意义、特点、程序,研究报告的格式和行文要求,对以后的撰写具有理论指导意义,特别是像我这样刚刚进行课题研究的新手,为此,在阅读时,把它放在常读的位置,用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和内容去指导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
课题的研究成果要用于指导实践教学,如果束之高阁,或者是没有价值,那么课题也就失去了意义。为此我们要做好课题的研究评价。在评价他人的课题中,提高自己的能力,董奇博士也告诉了我们对研究评价的方法,其一是理论思维方法,其二是评价技术或方法。前者是指在评价研究时的逻辑思路,如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等理论思维方法。后者主要是指评价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所采用的具体的技术或方法。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
读书.然后试着把自己的见解写出,整理成论文形式,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上升空间,继续读书.研究生都个人顾个人,有的还学会了害人。
班级的头儿们也懒得组织活动,就在那里等着拿表彰。
研究生更接近现实与社会,前途和工作是大家的重心了,很少人想着丰富的生活。
研究生就是要先研究后学习,研究是第一位的,其次是学习。研究可以对局部的,较小部分的思考,进而过度到较为深刻的部分。
新入学的研究生同学最常谈论、也是最关心的话题就是如何对自己的时间进行有效的规划与管理,使自己充实地度过这几年,并能在毕业时找到好的归属。
笔者认为,这一段时间的规划和企业的战略规划一样非常重要。只有做好规划,踏实地执行,有效地控制,才能获得时间价值的最大化。硕士研究生一般都要经历上课、论文材料的收集、论文的开题、发表小论文、毕业论文的答辩、找工作或考博士等几个关键环节。在学校的五个学期内,我们不但要完成以上的全部工作,并且还需要不断地学习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会科学的思考。这一点我认为是我们在硕士生阶段最应该学习的内容。
就时间的科学安排,有以下的经验可供参考。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把整个读硕士的两年半时间分为几个阶段,可以按年分,也可以按学期分。每一阶段我们可以设定一定的目标和任务,集中全部的时间和精力去实现这一目标,并且这些目标也是环环相扣的,最终是为了择业或考博这个整体目标而服务的。这样我们才能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最重要和最紧迫的事情当中去。比如说可以进行以下安排,按学期可分为五个阶段:
(1)第一学期——学习学期。
主要目标是学习好各门基础课程。因为不管以后是择业或者考博,都需要学习成绩和理论知识的支持。并且这一学期也是五个学期中同学们学习劲头最浓的学期。
(2)第二学期——知识补充学期。
经过第一学期基础课的学习和对周边环境的了解,同学们应该知道自己所缺乏的知识,在这个学期就应该好好恶补一下。比如说外语,这是很令工科同学头痛的科目。但如果外语口语流利,会使你在择业时增加一倍工资或获得更多机会。在这个时期学校也会组织一些活动,比如“开拓杯”、机器人设计大赛、商业计划大赛等,多参加这些活动不但可以充分了解自己,获取知识,也可以学习团队精神。
(3)第三学期——论文材料收集与开题写作学期。
以往经验,这阶段就应该开始书写发表的小论文,并投寄出去,这样才能保证你在毕业时能看到正式发表的论文。在书写论文时有一个小经验:一开始不用急着写整个论文,可以先就论文中的创新点书写发表的小论文,最后把这些小论文逻辑地串起来,这样你的毕业论文就完成了一大部分。
(4)第四学期——论文完稿和择业思考学期。
这一学期,同学们的精力主要放在论文写作上面,书写好的论文可以锻炼你的组织和时间安排能力。另外一点就是要开始进行择业的思考。在以上几个阶段中,我们一直在为择业做准备,这时应该对自己的性格和拥有知识的内容有了充分的了解。并且通过对各种工作录用标准的了解,我们可以为自己以后想进入什么城市和行业进行初步的估计。如果想要考博,这时候也需要开始了解各种信息,为下个学期的考试做好准备。
(5)第五学期——论文答辩和择业冲刺学期。
这一学期是忙碌的学期。首先关键的问题是要对论文进行扫尾工作,顺利的答辩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最重要的问题是择业或考博士,我相信经过对以上几个阶段目标的逐个实现,这时的你一定是胸有成竹。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一
(一)论文名称。
论文名称就是课题的名字。
第一,名称要准确、规范。准确就是论文的名称要把论文研究的问题是什么,研究的对象是什么交待清楚,论文的名称一定要和研究的内容相一致,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要准确地把你研究的对象、问题概括出来。
第二,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不管是论文或者课题,名称都不能太长,能不要的字就尽量不要,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研究的目的、意义也就是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这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当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论文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论文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一点,有针对性一点,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主要内容包括:(1)研究的有关背景(课题的提出):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搞这项研究。(2)通过分析本地(校)的教育教学实际,指出为什么要研究该课题,研究的价值,要解决的问题。
(三)本论文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文献综述)。
规范的开题报告应该有文献综述,如果是小课题可以省略该部分。文献综述一般包括:其研究的广度、深度和已取得的成果;寻找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从而确定本课题研究的平台(起点)、研究的特色或突破点。
(四)论文研究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就是在宏观上应坚持什么方向,符合什么要求等,这个方向或要求可以是哲学、政治理论,也可以是政府的教育发展规划,也可以是有关研究问题的指导性意见等。
(五)论文写作的目标。
论文写作的目标就是课题最后要达到的具体目的;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就是本论文研究要达到的'预定目标,也是本论文写作的目标定位。确定目标时要紧扣课题,用词要准确、精练、明了。常见存在问题是:不写研究目标;目标扣题不紧;目标用词不准确;目标定得过高,对预定的目标没有进行研究或无法进行研究。确定论文写作目标时,一方面要考虑课题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要考率实际的工作条件与工作水平。
(六)论文的基本内容。
研究内容要更具体、明确。并且一个目标可能要通过几方面的研究内容来实现,目标与内容不一定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大家在确定研究内容的时候,往往考虑的不是很具体,写出来的研究内容特别笼统、模糊,把写作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基本内容一般包括:(1)对论文名称的界说。应尽可能明确三点:研究的对象、研究的问题、研究的方法。(2)本论文写作有关的理论、名词、术语、概念的界说。
(七)论文写作的方法。
具体的写作方法可从下面选定: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经验总结法、个案法、比较研究法、文献资料法等。
(八)论文写作的步。
论文写作的步骤,也就是论文写作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论文写作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和时间安排包括:整个研究拟分为哪几个阶段;各阶段的起止时间。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二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在群体动力学研究中首创的方法。他将个人行为的“场理论”应用于群体行为的研究,提出了“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在他看来,行动研究代表了实验与应用研究之间的关系。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弄清某种教育作用对实际的教育过程产生的效果,并对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进行评价,用以改进实践活动。这可以看出其着眼点在于改善实践活动。目前,教育心理学、组织管理等研究领域引入此法,用来探讨改进教育方法和改革评定方法。行动研究法与那种为控制研究方法,使研究对象不受研究者或实验事态影响的传统研究方法的区别,在于共同参与,即由研究者和行动过程的实践者结成一体,共同组成课题组,共同进行调查、分析,通过在实践活动的进程中发现问题、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方案、评价或有新的发现、再计划、再实施、再评价或发现……的方式不断进行。
二、行动研究的定义。
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教育实际问题。行动研究将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三、行动研究的类型和适用范围。
行动研究的类型大体上有两种,一是独立进行的行动研究,二是联合性的行动研究。分为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分别为: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协作性的行动研究(理论工作者与教师合作);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单个教师的行动研究的特点是规模小,研究问题范围窄,具体易于实施,但力量单薄,很难从事深入的、细致的、说服力强的研究。协作性行动研究的特点是可以发挥多个教师的集体智慧和力量,但可能在理论的指导方面较欠缺。
学校范围内的联合行动研究是专业研究人员、教师、政府部门、学校行政领导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研究队伍从事研究。这是较为理想的行动研究,它的特点是有专业人员参与,有较强的理论指导,研究力量大,充分的发挥领导、教师、研究人员的作用。
行动研究的适用范围主要是适用于教育实际问题而不是理论问题的研究,以及中小规模而不是宏观的实际研究。针对教育的实际情境而进行,从实际中来又回到实际中去。具体表现为:课堂教学研究将改革措施实施于教学过程;对课程进行中小规模的改革研究;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提供新的技术和方法;学校管理评价;对已确诊的问题所施行的改革措施,如困难学生的教育措施,不良心理行为的娇正,环境因素的变革等。
(一)以解决问题,改进实践为目的。从行动研究的过程中可见:预诊在于发现实践中的问题。行动阶段在于解决问题、改进实践。
(二)研究与行动相结合。行动研究的过程是研究进行的过程同时也是行动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以“共同合作”的方式进行,扬长避短。行动研究要求教师运用理论,系统的反思自己的实践,要求研究者深入实际。从实际中发现问题。并直接参与从计划到评价实际工作的过程,与教师一起研究他们面临的问题。所以行动研究以相互参与和共同研究的方式在研究者与教师之间架起了桥梁,使之共同合作扬长避短。
(四)行动研究具有一个不断展开的螺旋过程。从行动研究的框架中可见第一个循环完了之后,进入第二个循环,从而使行动研究的整个过程构成一个不断上升的螺旋过程。
五、行动研究的优点和局限。
(一)行动研究法的优点主要表现为:
1、适应性和灵活性。
行动研究简便易行,较适合于没有接受过严格教育测量和教育实验训练的中小学教师采用。行动研究容许边行动边调整方案,不断修改,经过实际诊断,增加或取消子目标。实验条件的控制比较松缓,注重实际的教育环境,较有利于在教育这样复杂的研究现象和领域内进行。
2、评价的持续性和反馈及时性。
行动研究强调评价的持续性即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整个研究过程。反馈的及时性从两个方面看:一是及时反馈总结。使教育实践与科学研究处于一动态结合与反馈中。二是一旦发现较为肯定的结果,便立即反馈到教育实践中去。
3、较强的实践性与参与性。
教育研究与教育实践紧密联系。教育研究紧紧围绕着学校的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行动。参与性体现在典型的行动研究中,研究人员由专职研究人员、行政领导和第一线教师联合构成,研究人员直接或间接参予方案的实施。
4、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使用。
在较成功的行动研究中,可汇集多种研究方法的作用。理想的行动研究法应是多种科学研究方法的灵活和合理的并用。
六、行动研究的一般操作步骤和程序要点。
行动研究法产生以来,人们除了公认行动研究法是一种扩展的螺旋式结构外,对于实施的具体步骤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看法,现在介绍以下两种行动研究的模式:
(一)四环节(四阶段)模式:即计划--行动--考察--反思。
四个循环阶段。“计划”是行动研究的第一个环节。计划应以所发现的大量事实和调查研究为前提。它始于解决问题的需要和设想,设想是行动研究者(行动者和研究者)对问题的认识,以及他们掌握的有助于解决问题的知识、理论、方法、技术和各种条件的综合;设想还包含了行动研究的计划。“计划”包括总体计划和每一个具体行动步骤的设计方案,特别重视计划中的第一、二步行动。
“行动”即实施行动计划。行动计划的执行和实施具有灵活性。随着研究者对问题认识的逐渐明确,以及行动过程中各种信息及时的反馈,不断吸取参与者的评价和建议,对已制定的计划可在实施中修改和调整。行动是不断调整的。
“考察”是第三个环节。考察内容有:一是行动背景因素以及影响行动的因素。二是行动过程,包括什么人以什么方式参与了计划实施,使用了什么材料,安排了什么活动,有无意外的变化、如何排除干扰。三是行动的结果,包括预期的与非预期的,“反思”是第四个环节。反思是行动研究第一个循环周期的结束,又是过渡到另一个循环周期的中介。这一环节包括:整理描述,评价解释,写出研究报告。
(二)六步骤模式具体步骤为。
预诊--收集资料初步研究--拟定总体计划--制定具体计划--行动--总结评价。
1、预诊: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发现问题。对学校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反思发现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诊断,得出行动改变的最初设想。在各步骤中,预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收集资料初步研究:这一阶段成立由教研人员、教师和教育行政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对问题进行初步讨论和研究,查找解决问题的有关理论、文献,充分占有资料,参与研究的人员共同讨论,听取各方意见,以便为总体计划的拟定做好诊断性评价。
3、拟定总体计划:这是最初设想的一个系统化计划。行动研究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所以总体计划是可以修订更改的。
4、制定具体计划:这是实现总体计划的具体措施,它以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为前提,有了它,才会导致旨在改变现状的干预行动的出现。
5、行动:是整个研究工作成败的关键。这一阶段的特点是边执行、边评价、边修改。在实施计划的行动中,注意收集每一步行动的反馈信息,可行的,则可以进入下一步计划和行动。反之,则总体计划甚至基本设想都可能需要作出调整或修改。这里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检验某一设想或计划,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6、总结评价:这是对整个研究工作的总结和评价。这一阶段除了要对研究中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科学处理,得到研究所需要的结论外,还应对产生这一课题的实际问题作出解释和评价。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从上述行动研究法的六个步骤中可以发现三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具有动态性,所有的设想、计划、,都处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都是可修改的;二是较强的联合性与参与性,研究者、教师、行政人员的全体小组成员参与行动研究法实施的全过程。三是在整个研究过程中,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贯穿于行动研究法工作流程的始终。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三
物理是推动人类进步的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物理已浸入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在现代科技发展和科技教育中,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提高学生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如何激发他们对物理学科的爱好,引导他们学好物理知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每个从教人员的热门话题,下面,总结自己多年的从教经验和广大同仁交流,浅谈一些初中物理教学方法。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灵感的源泉,通过诱导以及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具,提高学习兴趣,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正确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学习热情,使探究新知的认知活动变成学习的心理需求,变“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变“苦学”为“乐学”。例如实验:在烧瓶里装些凉水,在水中放一条小鱼,给烧瓶颈上端加热,上面的水烧开了了而下面的鱼依然在游动,中必教师的提问,必然引起学生的兴趣去观察、思考,去寻找答案。
教师要善于通过演示实验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起学生不洞悉其中真谛不肯罢休的求知欲。
2、观察能力的培养。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四
为深入贯彻《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精神,在全体研究生中倡导诚信严谨、开拓创新的学风,营造追求真理、风清气正的学术氛围,培养研究生求真务实、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进一步推进我校研究生的学风建设,特举办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
二、活动时间:20xx年月1日——20xx年月0日。
三、参加对象:全体在校研究生。
四、活动安排。
1.启动仪式:举行xx师范大学20xx年“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月”开幕仪式(发布活动倡议书,签订诚信承诺书,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2.宣传动员:利用广播、橱窗等传统载体与网站、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大力宣传研究生“守学问之道,兴创新之风,强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
3.集中学习:组织全校研究生深入学习《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宣讲参考大纲》、《学位论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进一步牢固研究生诚信意识。
4.研讨交流:邀请校内外学术科研优秀典型,就学术创新、论写作等方面与研究生广泛开展研讨交流,积极营造科学道德与学术创新的良好氛围。
5.示范引领:综合传统与新兴媒体,集中展示学校2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的`先进事迹,充分发挥研究生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
6.专家报告:邀请校内外学养深厚、为人师表的专家学者,为研究生做系列专题报告,帮助研究生确立严谨治学的品格,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
7.调查研究:面向全体研究生,开展“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专题调研,撰写xx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术发展现状调查报告。
8.典型案例:举办研究生“学术不端行为案例巡展”,引导研究生树立诚信意识,坚守学术诚信,完善学术人格,维护学术尊严。
9.摄影比赛:举办研究生“最美科研人”摄影比赛,通过摄影创作的方式,捕捉科研人的最美瞬间,激励研究生积极投身科研。(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0.导师评选:开展首届研究生“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评选活动,发挥导师典型示范作用,增进师生感情,弘扬教书育人精神。(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11.论检测:建立联动机制,集中对所有申请学位人员学位论开展学术规范检测工作,防范学术不端行为,提高学位论质量。
12.表彰奖励:对在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在全校研究生中弘扬“崇真务实、开放包容”的良好学风。
五、工作要求。
1.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定本单位活动方案,做到时间保证,内容落实,确保研究生学风建设活动收到实效。
2.各研究生培养单位要紧紧围绕活动主题,结合实际需要,拓展活动形式与载体,增强活动的感染力和说服力,积极拓宽学风建设活动的覆盖面。
3.各单位要充分发挥导师的示范引导作用,加大对科学精神与学术道德的宣讲力度,努力在本单位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学术氛围。
4.各单位要广泛利用多媒体,认真做好活动宣传动员与总结汇报,及时将有关活动的总结宣传材料上报研究生院(研工部)。
xx师范大学研究生院研工部。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五
护理研究是高职护理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用科学的方法探索、回答和解决护理领域的问题,直接或间接地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护理研究的研究方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护理研究是以人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实践活动。由于研究对象个体存在文化、经济状况、民族及宗教信仰方面的差异,其生理特点、疾病特点、治疗要求不尽相同,患病以后受到社会—生理—心理综合因素影响,研究对象对护理研究的依从性也不同。诸多方面干扰因素使护理研究容易出现偏倚和随机误差,从而影响了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所以,在开展护理研究时,首先要进行严谨的科研设计。
做研究有哪些科研设计方法,走什么样的科研程序,这些都是做科研前需要掌握的。熟知设计方法和程序才能使做出来的科研严谨、正确,研究结果也才是可靠、令人信服的。
护理研究方法主要依据研究设计方法的不同而进行分类。按照设计内容不同分为实验性研究、类实验性研究和非实验性研究;按照研究目的不同分为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按照研究性质不同又可分为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
又称干预性研究,必须干预在前,效应在后,属于前瞻性研究。任何实验性研究必须有干预措施、设置对照组、随机抽样或随机分组这三项内容。
课题:个体化健康教育对肠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肠造瘘术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方法:选取在肛肠科住院的30名肠造瘘术后患者,患者年龄、性别、教育背景、医疗费用支付情况、造瘘时间等无显著性差异。采取随机分组法对30名患者分入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取个性化健康教育,有针对性地一对一讲解指导术后注意事项,对照组按常规进行健康教育。研究过程中,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对照比较。
结果:试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
与实验性研究方法基本类似,不同处是设计内容不按随机原则分组或取样,但设计中一定有对研究对象的护理干预措施,包括不对等对照组设计、自身前后对照设计及时间连续性设计等。
实例1:当研究某种新护理措施的实施效果时,将同一家医院一个内科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对照组,另一个内科病房的住院患者作为试验组来进行研究,这就是不对等对照组设计。
实例2:“分数奖励法纠正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的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方法:选取某小学68例有不良饮食习惯的小学生,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使用分数奖励法和原来以责备或体罚等惩罚为主的教育方法,观察和评估干预前后小学生不良饮食习惯的纠正情况。这就是自身前后对照设计。
即流行病学中的观察性研究,是对研究对象不施加任何护理干预措施的研究方法。研究常在完全自然状态下进行,比较简便易行,适用于对研究的问题了解不多或该研究问题情况比较复杂时选用。如选取“居家老年人营养不良患病率、发病率及危险因素的.调查”、“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确诊初期生活质量”等研究课题。
是一种科学的、合理的研究方法,有严谨的研究设计、对照组,有可比性、明确的研究指标。因此,研究结果可信,可作出科学结论。过对已有的资料(如病历、护理记录)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发现问题,为进一步研究提供线索。
量性研究简单说就是运用数字资料和统计学手段来验测、分析并验证某个假说或结论。质性研究:护理科研不仅用数据说话,还要用病人的真实感受、体验来评价。以给患者洗头为例,洗头的时间段,时间长短,洗头次数多少最佳,什么样的姿势患者最舒服等。这就是近年来护理领域提出的质性研究。
只有严格按照程序来开展护理科研,才会使研究更严谨,结果最可靠,应用在临床的价值才最高。哪一个步骤省略或跳跃了,都会影响研究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性。因此,学习和掌握这种严谨的科研思维方法,培养和提高研究者科研思维的能力,是提高科研能力和水平的基础。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六
读完裴新娜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本书后,顿时豁然开朗,原来教育研究方法也是一门科学,自己以前的工作就是备好课,上好课,对于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想法也就写在课后反思上,有时也想搞一下研究,却不知道如何下手去做,不得其法,没有想到原来就有这样的一门学科来研究教育研究方法的学科,如果自己早一点能看到这本书。
也就能早一些指导自己解决自己发现的一些问题,这里面就有科学的方法,只有在科学的方法下指导我们的实践,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这都是跟每个教育工作者有关的问题,在这里面就有好多的.说道,一个好的课题应用的特点是什么?选题的过程及方法是什么?没有好的选题,那么它的作用就不大,去研究这样的选题就是在浪费时间。
表面上看这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其实,在我看来,它不是一本理论性很强的书,应该说,这是一本工具性很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使用价值很强,可以说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必备的一本好书,每个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知道教育研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一来,对于我们的日常教学教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以及时地解决,把大家共同存在的问题,拿出来一同去研究,用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这样的问题,这样一来我们大家整体的教育工作能力也能很快地提高。
我相信在我以后每次再读这本书的时候,会有更多的感想,我也相信这本书在我以后工作中会成为我的一个无声的老师。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七
摘要:多元化与一体化的矛盾与冲突影响着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也影响着教育的发展。多民族国家大都面临着在国内既要鼓励多元文化的发展,又担心会导致国家分裂的两难选择。语言教育成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必须面对和急待解决的问题,要实现民族的平等,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的文化和语言,双语教育成为一种必然选择。因而,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双语教育及其研究倍受关注,也成为世界教育热点问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语言、文化的多样性是国情之一。社会进入21世纪,中国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这就是既要维护国家统一,又要促使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少数民族一方面要通过学习国家族际语以达到顺利进入主流文化的现代化社会,同时还要通过学习本民族语言与文化从而较好地保留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实施和发展以民族语与国家族际共同语为主的双语教育已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双语教育是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问题的主要途径,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功能将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增强。
关键词: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特征模式发展。
一、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的背景。
等,要平等地发展各民族的文化和语言,双语教育成为主要途径。“多媒体”和“信息高速公路”标志着人类进入新的时代,新的技术为进一步发展双语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多语种的国家,除汉族外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53个民族有其自己的语言,24个民族有其自己的语言并有自己的文字,共使用80种以上的语言,分属世界9大语系中的汉藏、阿尔泰、南亚、印欧和南岛5大语系,语系下共有10个语族、14个语支。现行文字近40种,加上历史上曾经使用过的文字,总共约有57种。语言、文化的多样性也是我国的国情特点之一。
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思想,为民族和民族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中央民族大学的腾星教授通过对国内外民族教育理论的研究与分析,提出了“多元文化整合教育理论”,或称“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的思想,随之教育理论界用“多元一体化教育”的理论来重构民族教育的理论体系。“多元一体教育”可以说是中国特色的多元文化教育,它是我国民族教育融入未来世界教育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它在注重国家一体教育的同时,提倡和发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教育,并通过国家的一体教育来确保少数民族享有现代教育的权利,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成为实施“多元一体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双语教育也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理论研究中教育与民族文化、教育与民族语言文字和教育与民族宗教三大重点、难点问题之一。这是国内外双语教育研究,也是本选题研究的主要背景。
二、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及其现状。
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研究是伴随着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活动的出现而产生的。对双语现象和双语教育的认识和探讨在我国源远流长,自秦统一中国后就出现了少数民族兼用汉语的双语现象,双语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我国有组织地开展双语教育活动并真正把它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它来解决社会问题,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
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民族教育中开始注重民族语言。1951年1。
有影响的论文和著作,如戴庆厦、腾星等著的《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概论》等,为构建双语教育理论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以往这些研究主要涉及到以下方面:语言对比研究、双语教育功能与政策研究、双语教育与教学的概念界定、双语教育和教学类型的研究、双语教育发展历史的研究、双语教学法研究、双语态度、双语教育影响因素的研究、教材编写理论研究等。少数民族双语研究从单纯的语言文字的研究角度逐渐转向从民族心理、民族文化、民族教育等多方面综合研究的角度,拓宽了双语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的范围。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双语教育理论与实践也得到迅速发展。一些国际组织和多民族国家相继成立了双语教育研究机构并开展研究工作,在双语教育教学论、双语教育课程论、双语教育模式、双语教学方法论、双语教育研究法、语言学习理论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加拿大著名学者m.f.麦凯教授和西班牙的m.西格恩教授接受国际教育局“双语现象与教育”的研究项目,作为研究成果著有《双语教育概论》,搜集并研究了一些多民族、多语言国家和地区双语教育及其研究情况,其主要内容为双语个体、双语社会、双语教育、双语教育的社会心理基础、双语教育的组织与实施、双语教育研究和结果的评价。这标志着双语教育研究初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国外对我国民族双语教育、教学的研究较为少见。
应该指出,20世纪80年代以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研究取得了巨大成就,初步形成了双语教育研究的理论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教育应以民族语为主等。
2、从我国双语教育历史及其未来发展、民族文化动态性与多元性着眼,在全球教育发展总体趋势的视野中,审视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并进行多维度研究,寻求发展对策和理论创新,这方面的研究也较为少见。当然,现有的研究成果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前提和基础,而存在的问题也应该成为我们着手研究和解决的目标。正基于此,笔者打算以“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历史及发展研究”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进行这方面的探讨。
三、研究的内容、目的和意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的发展是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所谓统一性是指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着共同的规律,而多样性则是指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呈现为千姿百态、纷纭复杂的情况。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发展除具有普通教育和民族教育发展的共性外,还有其特性,遵循着其自身的规律而发展,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因民族、语言、文化、地域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而在教育目标、内容、课程、模式等方面呈现出多样性,在多样性中又蕴涵着共同性,其发展也体现为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笔者拟通过对现行双语教育基本概念和术语的阐释和辨析,对少数民族双语现象、双语教学和双语教育等基本概念进行界定,并从民族分布、民族语言文化的多样性等教育生态环境的角度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产生和发展的文化背景进行探讨,论述实施少数民族民、汉双语教育的必然性、复杂性和长期性,进而通过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历史及其发展过程的研究和反思,对其实践要素、观念要素等进行分析,总结和概括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发展的主要模式、基本特征和基本经验,面向未来,在与全球多元文化教育相融、接轨的我国“一体多元教育”的框架下,从历史,文化和教育的多维视角进一步进行探讨,发现和分析现存问题,试图提出自己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未来发展的对策思考。
关系的功能日益增强,双语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和潮流。双语问题以及对双语教育的研究,随着全球多元化教育的实践与发展,也成为世界教育普遍关注的热点。西部是我国少数民族最集中的地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要实现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腾飞,进而缩短国内边远民族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达到共同富裕,培养人才是关键,而要提高西部各族人民的文化素质,就要加快发展少数民族双语教育。少数民族双语教育,既是各民族面临的迫切社会发展问题,也是发展民族教育的必由之路。因此,少数民族双语教育作为重点研究内容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之中。在这种背景中,本选题的研究旨在引起社会各界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进一步重视,并试图提出个人对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特征、模式和发展规律方面的认识及对其未来发展的策略性思考,为解决双语教育现存问题、促进未来发展提供一些认识和决策方面的参考借鉴。本选题研究的一孔之见若能给人以认识和实践上的些许思路和启示的话,那将无疑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研究方法。
双语教育研究属于跨学科的边缘性研究范畴,涉及语言学、民族学、教育学、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等学科的综合知识,进行多学科综合研究具有较大难度。本选题的难点和重点在于我国少数民族众多,总体把握各民族的双语教育情况,发现与分析差异性和共同性,总结和概括其特征,探索发展的规律性,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性思考。这须占有和驾驭大量的资料,而且理论难度也较大。因此,本研究拟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历史学、文化学、语言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学科的研究方法为基础,主要采用历史研究法、归纳法、理论分析法和系统研究法进行研究。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八
1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研究过程一般可分为计划、实施、总结三阶段。
2、一、计划。
计划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选题和设计。
选题即确定研究的课题,设计即制定研究方案(第二章将详细讨论)。
二、实施。
实施过程是研究工作的具体操作,通过实施使研究方案变为现实。包括研究条件的控制、操作定义(即操作要领)的执行、研究过程的监控和调整、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等等。
三、总结。
总结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分析资料、解释结果、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总结阶段也是研究的收获阶段。。科学研究一般具有三个特征:客观性、系统性、创造性。
3、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基于非数量化的语言进行描述性的分析,从极端典型的意义上说,定性研究就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来描述现象。
5、按教育科学文献的来源及公开性来划分,可分为正式文献和非正式文献。正式文献指专著、论文、科学研究报告和总结、丛书、学报、专刊、文集、统计材料、表册、年鉴以及与研究问题有关的教材、参考书等,还包括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正式出版物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等的工作计划、工作总结、指示、决定等。非正式文献指未正式出版的各种材料,以及私人通信、日记、个人声明等。研究人员的文献检索一般以正式文献为主,但非正式文献所提供的信息也值得参考。
7、与问卷调查相比,访谈调查有下列优势:
1、灵活、深入。调查者可以根据被调查者的具体情况,有选择地灵活使用事先准备好的访谈提纲,还可根据访谈中所获得言语信息或非言语信息,作若干深入的探讨,从而获得更丰富、更生动的材料。
2、直接、可靠。调查者可以通过观察与分析,确定被调查者回答的真实性,获得直接、可靠的信息和资料。
3、回收率高。访谈,尤其是面对面的交谈,不论被调查对象文化程度如何,接受调查的意愿如何,只要访谈调查的程序一旦展开,调查一般就会进行到底。局限性:例如,效率较低,标准化程度较低,调查过程易产生偏差、被调查者容易有思想顾虑等,都是研究者需要正视的8.教育经验总结,是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等方面的实践,从而获得的一些成功的做法、体会、认识,或教训,并进一步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使之成为条理化的理论性总结。2.特点:基本经验加典型事例,具有一定的理论色彩。(即以观点带材料)这是在多次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从成功解决某项重大教育教学问题中概括出独特有效的符合一定规律的原则、方法。才能对深入研究的某一重大教育现象产生深刻系统的看法或认识,因此也才能使之升华,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完全摆脱具体实践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和推广运用价值。
法学论文研究方法篇十九
论文摘要:中学语文新课标的一个重要突破就是突出了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人文化特点,将培养学生的美德情操和审美情趣摆到了重要位置。并提出了通过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任务。本文以中学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为核心,就如何有效开展中学语文课堂情感教育进行探讨,并重点对相关的方式方法进行研究。
情感教育具体是指的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美德等高尚品质为教育内容的教育模式。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要求语文教师善于运用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方法,通过富有情感和体验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并培养学生的情感品质,进而促进学生健全完善的人格形成。
一、营造情感氛围,激发情感共鸣。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均为文学创作者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为学生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情感世界,在课堂教学中,只有让学生进入到课文描绘的情境,去领略去体验作品的内在情感表达,才能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共鸣,汲取作品的内在精神养料,实现自身品格升华。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通过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人手的方式,营造浓厚的课堂情感氛围,促进学生形成情感共鸣。客观方面的方法,主要是借助外在工具手段,烘托氛围。例如,在讲授《我的母亲》一文之前,笔者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首毛阿敏的《烛光里的妈妈》,通过如泣如诉的音乐将学生引入对母爱感恩、感激的情感意境中,进而形成共鸣,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作品的兴趣和欲望。主观方面的方法,主要是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要擅于充当导演和演员的角色,通过富有艺术的“导演”和“表演”,烘托出强烈的课堂情感氛围,感染、熏染学生的情感,进而达到唤起学生情感体验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最后一课》时,语文教师应在深入领会作品内在深刻情感内涵的基础上,进入韩麦尔先生的情感角色,进入境界,用充满情感的抑扬顿挫音调,辅以声音哽咽、茫然若失和神情呆滞等肢体语言,表达对祖国的爱和对敌人的恨的鲜明感情,达到情景交融。
二、深入挖掘教材,体悟教材情感。
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多是情文并茂的名家名篇,饱含文章作者的情感因素,给人们以丰富的精神熏陶,如春意盎然的.《春》、稚趣扑面的《社戏》、搏打风浪的《海燕》等给人们留有了深刻的印象。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感受并领悟这些文章的丰富情感内涵,离不开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和教授,这就要求教师通过对教材的科学挖掘来引导学生体悟感受文章的情感。下面,笔者结合鲁迅先生的名篇《藤野先生》谈谈语文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悟教材情感。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教师应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体悟教材情感。课文中,描写当作者看到日本学生观看中国人被捉的影片,发出“万岁!”的呼声时,作者写道“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刺耳”这个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析感悟作者遣词用句背后的情感。可以通过向学生发问:“刺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刺耳”?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从理解“刺耳”是指声音杂乱,听着不舒服的本义出发,进而领会作者有感同胞因愚昧被杀、而做“看客”,祖国因落后挨打,日本学生的妄自尊大,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的深刻情感内涵,引起学生共鸣,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思想和感情。
三、突出朗读诵读,体会文章真情。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意思就是有“情感”是写文章的基础,而读文章是进入“。情感”的条件。这句话对我们语文教师进行语文教学很有借鉴意义。读文章,即朗读和诵读,这两种学习方法对于体会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乃至情感美有着重要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和诵读,通过这种方法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在讲解散文《背影》时,为了使学生感悟文章蕴含的深挚的情感,笔者指导学生进行深情朗读专项训练,围绕最能体现“背影”的情感因素一“蹒跚”、“探”、“攀”、“缩”等饱含深情的词语,指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回忆父亲对自己关心、关爱,并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深情朗读比赛,充分调动学生感官,使他们积极参与,用心去体会、品味如山的父爱,深刻地理解父爱真谛,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拥有的真情。在强化朗读的同时,在课堂情感教育上更要注重诵读的训练。例如,学习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一文时,笔者便指导学生反复诵读,通过诵读自然地融入到诗作者创作意境中,领会诗人对黑暗社会的鞭挞,对幸福光明新生活的追求和向往的爱憎情感,进而促进学生文化品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联系实践生活,强化学生体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5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