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我们反思经验的重要方式,它能让我们更好地吸取教训。创造性的总结方法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反思和总结学习过程中的个人体会和感悟。保持身心健康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台阶教学设计篇一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2、朴实的语言。
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写法和文章朴实的语言。
学习父亲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优秀品质。重视认识了解自己的父亲,理解父亲。
一课时
1、演讲词:(播放背景音乐)父亲的故事是无声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教育着孩子们,告诉我们什么是人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刻苦学习,拼搏奋进,父亲的一生可能是平凡的,平凡的让我们不愿向他人谈起,父亲的一生可能是清贫的,让我们无法在别人面前衣着炫耀,父亲的一生也可能是默默无闻的,在众人中父亲可能普通的像一块随处可见的鹅卵石,可父亲在你跌倒了时,他会扶起你来,教会你怎样站立,在你困难时,鼓励你勇敢的面对困难和挫折,在无言的大海中,让我们分享了失败与成功。所以父亲是平凡的,又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
2、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李森祥、现代作家,浙江省作协的专业作家,1987年开始文字创作,代表作有小说《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
1、请同学们带着下面的两个问题默读课文,在课本上圈点勾画。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那一句?
(2)找出文章中表现了父亲的那些品质?
明确:统领全篇的一句话是“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找出文章中表现了父亲的那些品质?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父亲勤劳、朴质……
还有善良、执着……
还有点抠门,小气、邋遢(由洗脚洗出一盆黄水可以看出)。
1、下面请同学门一小组为单位解决下列问题。
(1)父亲为什么老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父亲为什么要造新屋造高台阶?
明确:在我们的家乡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乡邻们在一起常常说你:你们家的台阶高!言外之意就是你们家有地位啊!
明确:本文用法台阶的组织材料,叙事所以本文的线索就是台阶。“台阶”的描写由过去到现在、从旧到新、从低到高的过程就是父亲一生的浓缩,从台阶上集中反映了父亲的各种品质。所以作者在台阶上花费了那么多的笔墨。
文章的主线就是台阶。
文章的题目就是台阶,课文就是围绕台阶写的。
3、提问:这篇文章在写法方面有什么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请同学们看动画、听歌曲,感受如山的父爱。
(播放音乐:韩红的《天亮了》,并由老师讲解以下的内容。)
1999年6月,贵州麻岭游览区发生缆车坠毁事件。23个游人中只有一个2岁的孩子幸免遇难,因为他的父亲在缆车坠地的一瞬间,把他举到双肩上而使他毫发无伤,而他的父亲却摔成了一堆肉泥。著名歌手韩红,依据这个真实的故事作了一首曲子就是《天亮了》请同学们欣赏。
学生交谈。(略)
台阶教学设计篇二
3、把握小说主题
目标2、3
2课时
一、导入
这是一篇小说,讲诉一位父亲建新屋,修高台阶的故事。
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它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构成了小说的三要素。
二、整体阅读,把握情节
提示语:人物形象是通过故事情节展示出来的,要了解父亲这个人物形象,就必须先弄清小说的情节。
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下面三个问题(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
3、新屋建好了,父亲怎么样?
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集中讨论,分析形象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对学生提出要求:就自己的认识加以说明,要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归纳)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父亲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拨的毅力;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父亲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特点,当九级台阶建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四、问题研究,把握主题
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五、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1、小说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其材料是如何组织的?
提示语:小说情节可以根据作者的需要虚构,但要立足于生活。读小说的时候,要揣摩作者的意图,深入理解作者的构思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再读这篇小说,回答上面的问题。
台阶由三级变成九级,这个过程居然耗尽了父亲的一生。作者以台阶命题立意,切入口很小,却表现了父亲艰难而又自强的一生。这样就使造物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同时,借这个父亲为代表,突出了天下所有平凡父亲的平凡而朴素的社会追求。
2、小说是如何刻画“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试举例加以说明。
提示语:小说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既从正面入手,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也从侧面烘托、反面烘托;既概括介绍,也细节描写。这是一般小说刻画人物常用技法。
作者把握住“父亲”要强能干而又老实厚道的性格特征,重点从正面描写父亲的动作、神态,通过细节表现其形象。
如对父亲的一段描写:“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这其中父亲的神情写得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但父亲只是一个具有普通劳动者忠厚朴质特点的人,一辈子不懂得也不可能懂得如何去炫耀自己的成就。作者抓住这一细节,写出他左不是,右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这正是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的农民的神情,非常有个性。
3、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本文中关于父亲语言、动作、行为、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朗读,说说它们的作用。
小结: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4、试用第三人称说说本文的故事梗概。
六、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谈谈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1、理清故事情节,了解故事背景
2、了解故事中的人物,并根据故事情节及背景分析人物形象
3、把握小说主题
4、理解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
台阶教学设计篇三
1、品读描写父亲的语句,感悟人物形象。
2、理解作者对父亲的双重感情,把握文章主旨。
1、学习课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2、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情感,感受中国典型的农民形象。
1、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2、勾画圈点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每个人都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如此?今天,让我们踏上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父亲,感受一个农民父亲的情怀。
预习检测。
1、字词的音形义。
凼()涎()水烦躁()。
砌()墙倔强()。
神色、态度不自然()。
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人多的公开场合。()。
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完成自学检测。
(要求:先自己带着问题速读课文,用横线画出描写父亲的句子,感知父亲的形象,回答下面问题)。
1、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找出文中的依据。
2、一句话概括小说的内容。
提示: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2、梳理小说的情节。
三、捕捉细节,分析人物形象。
1、那么怎样结合文本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呢?(播放微课助学)。
2、小组合作,用微课中提到的方法分析父亲人物形象。
学生找出文中细节描写的句子,分析并归纳人物特点。小组交流后,确定发言人,以“这一节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一个——的父亲,表现了父亲的——,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感情”的句式汇报。
四、读懂儿子对父亲的感情,把握主旨。
1、为了地位和尊严,父亲付出了(岁月、青春、健康、意志力),儿子理解父亲吗?
请用““我”——父亲,依据是——”的句式回答。
儿子理解了父亲,这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理解。
2、仅仅是父亲想改变自己的地位吗?用文中的句子做依据。
师:1980年,四川美院院长罗立中的油画《父亲》,让许多中国人都受到深深震撼,踏上台阶,我们又了解了一位父亲——这些典型的中国农民,他们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虽然贫穷,但依旧艰苦创业,影响他们的孩子改变命运,拼搏向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是我们人生的台阶,父亲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中最厚重的那级台阶!
五、拓展迁移,朗诵诗歌,再次体味父亲形象。
下面我们一起来朗读这首诗,再次体味父亲形象。(课件出示,音乐响起,师生齐读诗)。
父亲。
我的父亲。
你喜欢坐在台阶上远望。
你喜欢把那烟枪在青石板上敲得嘎嘎作响。
我的父亲啊。
摇来摇去的柳树枝总也摇不散你那专注的目光。
我的父亲。
你那古铜色的脸。
你那黄几几的脚板。
我的父亲啊。
你把你的胸膛挺高一些吧。
我的父亲。
你挺直的腰板为什么担不起一担水。
你倔强的头颅为什么埋在膝盖里。
我的父亲啊。
你满挂着的笑容为什么在九级台阶筑起的鞭炮声中尴尬。
我的父亲。
我知道你的梦想。
三级的台阶到了九级。
我的父亲啊。
怎么了——你老了。
我的父亲,
还有我呢。
有人曾说,小时候,父亲的面子就是孩子面子,长大了,孩子的面子就是父母的面子。老师衷心地希望好好学习,有所建树,我想,那可能就是你对在地里辛勤劳作的父母最好的报答!
台阶。
李森祥。
“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父亲形象:自尊要强勤劳节俭老实厚道质朴谦卑。
思想感情:崇敬怜惜。
七:作业布置。
父亲或母亲有哪些令你感动的细节,用一个片段把它描述出来。
台阶教学设计篇四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训练、培养学生合作探究问题的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
4、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分析父亲形象,理解“父亲”这个典型中国农民的形象。
学习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表现主题的方法。
1课时
一、 导入
二、检查预习
1、让一位同学介绍作者。李森祥,1956年出生,衢州人。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他的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2、检查字词,小组展示。
凹( )凼( ) 门槛( ) 涎( )水 揩汗( )
嘎嘎( ) 撬石板 ( ) 硌( )了 尴尬( )
筹( )划 黏性( )
3、 速读课文,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小说故事情节。 (方法指导:人物+事件经过+结果)(板书:父亲)
三、自主学习
“踏上台阶,感知父亲” (跳读课文)
1、父亲为什么有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愿望?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望被人尊重。(板书:被尊重)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为什么?
父亲坐在新台阶上感到十分不自在,他衰老了,累垮了。
4、故事的叙述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
台阶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四、 合作探究 理解《台阶》的深刻内涵 (品读重点段落)
探究人物形象: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的,这篇小说给我们刻画了一个父亲的形象,请同学们思考以下问题。(小组讨论)
1、父亲是怎样一个人?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特点? a、 家里的经济条件差,要造新屋需要准备一二十年的时间,父亲终年辛苦劳作,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文章第10、11、15、16自然段)
体现——勤劳、顽强、节俭
b、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文章21自然段)
体现——淳朴、善良、谦卑
c、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22、28自然段)
体现——倔强、要强
(1)、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请你在“等泥水匠和两个助工来的时候,父亲已经把满满一凼黄泥踏好。”后插入一段父亲的心理描写,用第一人称。(提示:要表现父亲激动,将要扬眉吐气的心理。)写好后,各小组推选代表朗读。
(2)、文章最后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怎样的心情?
同情、崇敬和怜悯的复杂心情。
2、谈谈“父亲”这一形象所代表的意义。从这一形象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父亲是八九十年代农民形象的代表。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经济落后。现金收入的来源是砍柴,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许多建材是捡来的。他的积累如此艰难,归根结底是因为农村经济极端落后。我们也生活在农村,但是条件比以前好多了,我们在珍惜现在生活的同时,更应该发奋学习,过上更好的日子,完成我们父辈对我们的希望。
五、写作方法探讨
作者详写了哪些内容?略写了哪些内容?为什么?
详写旧屋的台阶和新屋的台阶,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教师引导:凡是与台阶有关的内容不惜笔墨,尽情挥洒,而与台阶无关的则惜墨如金,有的点到为止。
这对你的写作有什么启发?
方法指引:文章要详略结合,与中心有关的,能突出中心的事件要详写,而与中心无关的,若是出于情节的需要必须要交代的,则可一笔带过,这样一来文章就能做到重点突出主题鲜明。
六、总结:(播放崔京浩的《父亲》)本文叙述了父亲建造高台阶的过程,表现了父亲为实现理想而不懈追求、坚韧不拔、不知疲倦的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崔京浩的《父亲》唱出了对父亲深深的爱,也令我们感动,希望同学们也能理解父亲,感恩父亲。
七、作业:
注意:1、围绕中心选材,详略得当。2、通过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台阶
李森祥
节俭
要强 勤劳
父亲 被尊重、有地位、自尊
无奈 渴望
自卑
《台阶》这一课我上过之后,内心是一种感动。在这一课中,同学们被父亲要强,勤劳、节俭的性格所感染;被父亲对理想的渴望、不甘人后的精神所感动;也深深地被父亲热切渴盼受人尊重的追求,和坚韧不拔的毅力所感染。他用诚实、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实厚道、谦卑的中国传统农民的形象。
教授这篇文章,我从小说的文体出发,把学生感悟品读课文作为重点。通过速读、跳读、小组讨论把握课文重点;通过悟读,品读、师生讨论突破难点。结合现在新农村建设的大政方针,和学生生活环境翻天覆地的变化,让学生理解父辈的艰辛,感悟自己生活的幸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在初读课文环节中,回答“父亲是怎样盖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时,同学们在谈到父亲起早摸黑,砍一天柴才得一元五角钱时,有同学笑了。可看出学生很难理解八九十年代父辈的辛苦,但在后面的跳读、品读中,学生还是理解父亲的勤劳辛苦的。也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层次发展。
在最后,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借鉴课文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让学生应用在当天习作训练中,从学生第二天的作业中,我读出了孩子们对自己父亲深深地理解和质朴的爱,觉得效果还不错。但这节课,我总觉得学生活动还不够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将不断反思、总结经验,让语文的人文性和实用性深入学生心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台阶教学设计篇五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一)整体性阅读——“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激情导入(多媒体课件:以《愚公移山》为背景音乐)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2、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学生自合作解决为主)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
提示:(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1、再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并讨论)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样的感受吗?为什么?
(4)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以学生自己找,小组讨论为主;思考题是学生可能找的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分析、理解。教师可以在讨论时投影出示)
2、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教师引导。
父亲: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忍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说明: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三)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请思考: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以上想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说明:探究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的,有什么好处。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不仅如此,这还会让学生知道文章可以这样去写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将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巩固性阅读——比较台阶,理解父亲。
请同学比较《背影》和《台阶》在写作方面(选材和立意)的异同。
思考:1、“背影”和“台阶”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2、两篇文章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
(说明:此项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重点,进而在比较中巩固本单元的两篇文章的写法。教师通过比较内容、手法、语言等让学生将一些类似的文章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五)延伸性阅读——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1、由《背影》和《台阶》两篇写父亲的文章,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爸爸,抓住爸爸某一个令你难忘、让你感动的特点,要求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小组内部交流,练习口头表达)
2、课外完成上述作文,注意选材和立意。
(说明:语文课一定要和课外、和生活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生命力。这项延伸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联系起来。看生活中自己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情。关注生活,是语文课必须的。)
台阶教学设计篇六
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品味父亲的语言和动作,探究父亲衰老的根本原因。
1、浏览全文,思考文章围绕台阶从时间的角度分别写哪些内容?
明确:父亲渴望建台阶父亲准备造台阶父亲竭力筑台阶父亲不适应新台阶。
2、说说我眼中的“父亲”
细读准备造台阶和竭力筑台阶部分,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说说你对父亲的认识:“我的——的父亲,你——”
明确:勤劳、力大无比、健康强壮、有理想、朴实、坚持不懈、坚韧不拔、永不放弃……。
3、父亲穷其大半辈子的努力在造台阶,台阶造好后,父亲没有我们想象中应该有的激动和开心,文章结尾说: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问我: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亲老了。品读文章对造好台阶后父亲的描写,找出“父亲老了”的依据。
明确:父亲身体老了,父亲心境老了,父亲精神老了。
明确:我们家的台阶低,这是父亲的感叹,因此,渴望通过造高台阶来改变低下地位的强大信念给了父亲坚持奋斗竭尽全力筑台阶的强大的精神动力。强大的信念和美好的憧憬让父亲的精神始终处于亢奋状态。当台阶造好后,憧憬成为了现实,强大的信念也消失了,精神动力也不存在了,人一旦失去了信念和精神的支柱,也就失去了生活的热情和希望,衰老成了必然。
5、“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低!父亲又像是对我,又像是自言自语地感叹。这句话他不知说了多少遍。”
再读以上两句话,思考:成为父亲强大精神支柱的只是“造台阶”吗?
明确:“我们家”是父亲言语的关键词,更是父亲为之努力的全部动力!
6、再读课文结尾两句话,试着对文中的父亲说几句话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台阶教学设计篇七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l、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6.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课堂练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台阶教学设计篇八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课前安排预习,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检查预习。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老师给的的阅读提示来概括、复述本文。
段:建造台阶的愿望——建造台阶的准备——建成后。
通过复述,再次熟悉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问题研讨环节中,促使同学们能从中让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答:因为想有而没有,所以总觉得低,要改变。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答:地位,受人尊重,“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
(3)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答: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答: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答:对于自己劳动得到的果实的热爱,体现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6)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答:父亲觉得站在高处和别人说话“极不自在”,体现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的表现。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引导: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1)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言语,心理,动作等。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环境描写方法: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看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这个方法看来同学们有所掌握。
课堂练习:字词。
课后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造句写一遍。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台阶的意义:“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老屋九级台阶新屋。
要求:地位尊重。
父亲形象:要强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心愿准备建造熬不住。
要强尊重坚韧谦卑。
台阶教学设计篇九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
2、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讲授法探究法。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语:
生:路。
师:对,台阶对我们一般人来说也就是一条路或者是一栋建筑。但是对有的人来说台阶却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篇关于台阶的故事。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检查预习,辨音识义。
1、指名学生分组注明文中关键字词的拼音并解释重点词语的意义。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总结、强调。
四、感知内容。
1、本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复述课文的内容。
a复述提示:(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b学生进行复述,教师进行点评。
2、故事的线索是什么?统领全文的是那一句?
a台阶。
b、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五、感受人物。
通过复述课文,我们再次熟悉了课文,同时对父亲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我们会通过问题研讨,使父亲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起来。
1、以台阶为线索给小说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划分情节。
开端:(父亲)立志造台阶。
发展:(父亲)准备造台阶。
高潮:(父亲)开始造台阶。
结局:(父亲)造成台阶后。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
延展:父亲为什么要造九级台阶?
3、父亲为什么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用文中的话回答)。
从这一点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强、自尊、不甘人后。
4、为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那些努力来准备?
从这一点看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勤劳、节俭、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坚忍不拔。
提示:研读父亲造台阶即故事的高潮部分,找出相关语句。
为梦想而努力、坚持不懈、坚忍不拔、吃苦耐劳、谦卑。
6、造好新台阶后,父亲又是什么感受?为什么?
(1)极不自在——空虚寂寞。
(2)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
总结:父亲要强、有志气、不甘人后、有长远的目标、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同时父亲又有着中国传统农民特有的谦卑、倔强。
第二课时。
六、体会情感。
这样一位父亲,作者在他身上倾注了什么样的情感?(此问题即文章的主题)。
这个篇小说通过记叙父亲耗费大半生精力造成九级高台阶结果也。
使身体垮掉的故事,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的崇敬和赞叹,对父亲多年来由于经济困窘和地位低下所形成的谦卑的同情,同时也表达对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期望。
七、感受写法。
本文在写作技巧上有几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台阶上费了大量笔墨?
2、为什么造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略,造台阶反而写的详细?
3、文中有好多细节描写非常令人感动,请找出几例进行分析。
八、小结。
文中的父亲让我们多少有点沉重,他们的愿望在我们看来可能并不精彩,但他们活的实实在在,他们血管中流淌的那份自尊与坚韧,恰恰是构建人生重要的支柱,值得我们一生学习。
九、作业。
台阶教学设计篇十
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理故事情节。
(2)结合具体语句分析父亲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分析父亲的形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
理解父亲修好高台阶的新屋后若有所失的原因。
复述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一课时。
一、导入。
小时候对一句话印象深刻:“不到长城非好汉”。于是去爬长城就成了我的心愿。初中时,我和父亲到过长城,走上一节一节的台阶,我登上了长城。下来后,我却没有心愿达成后的满足感,心里有些若有所失,我一直没有找到答案,直到读了《台阶》这篇文章后,才让我明白了原因。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呢?下面就和老师一道去学习《台阶》这篇文章吧!
二、感知课文。
(一).快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
教师提问,帮助梳理故事内容。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2.父亲为修高台阶的新屋做了哪些事情?
捡砖捡瓦捡石头存角票种田砍柴编草鞋踏黄泥。
3.新屋造好后又写了什么事。
(二)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提示:先找准主人公,何人+因何+做何事+结果。
父亲觉得自家台阶低,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高台阶的新屋,于是终年辛劳,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成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归纳故事情节。复习小说特征。
开端(1-9):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三.分析人物形象。
(一).跳读课文,说说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1.提示并要求:
解答方法:找出文中对人的语言、动作、心理、外貌、神态等描写,思考此描写突出人物什么性格品质。
格式:他是一个(性格特征,品质)的人,从文中可以看出。
示例: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总”:总是,因为台阶是地位的象征,由此可以看出父亲好强。
父亲是一个好强的人,从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可以看出。他有自己的追求,不甘人后。
2.学生完成后展示并评议。
3.归纳父亲的形象。
(二).讨论:如何看待“新台阶砌好了”,父亲的“不对劲”和“若有所失”。
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了收获,劳动体现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一切。所以会感觉“若有所失”。
引导学生树立理想,并为之坚持不懈的奋斗,成为那个令人尊重的人。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熟读课文,进一步理解父亲形象,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方法,刻画一位亲人。字数200字左右。
台阶。
李森祥。
开端(1-9):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教学设计篇十一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l、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6.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课堂练习。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老屋。
地尊要强老实厚道。
父亲。
位重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九级台阶新屋。
台阶教学设计篇十二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能力目标: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其中的真情。
3、德育目标:学习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把握人物形象
;父亲性格的核心
《台阶》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以农民的儿子作为叙事者,叙述父亲为盖新屋而拼命苦干的一生,表现农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双重感情色彩。
初二学生理解能力比初一能力有所提高,在初一记叙文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讨论、点拨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工具:多媒体
一、导入
我们学过朱自清的《背影》,写的是父爱,父亲身上的慈爱和坚强、艰苦和努力、困顿和挣扎都凝聚在这泪水模糊的晶莹泪光中的背影上,父爱是世上最无私、最深沉的爱,表达是这么简单,没有做作,没有张扬,有的只是极其普通而又撼人心魄的细节。今天再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向《台阶》,走近文中的这位父亲。
二、板书课题,出示目标
三、整体感悟:
1、出示速读要领:要默读,不出声。
2、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用一句话来概括。
(父亲用毕生精力造起了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2)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造新屋,当然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每个建筑物都有它的人文性,所以说,父亲对台阶的要求,也就是对地位的要求。父亲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造台阶)
四、研读赏析
1、教师导学
以上是对文章的整体感知。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驾驭之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精彩的内容进行研读。通过吃苦耐劳具体的研读,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自主探究
请大家找出最让你感动的刻画父亲的语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让你感动的原因。
请大家依据这种形式,谈谈你对文中细节刻画的认识。
3、合作探究
4、全班交流
以“父亲是一位……的人”说话。
五、拓展延伸:
六、欣赏歌曲《我的老父亲》
画面中有父亲的许多形象,联系生活,你是否也有这样难忘的时刻?
七、布置作业:
写一篇日记:《父亲》
本课的教学我从小说的文体出发,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学中,刚好两位同学的意见有了分歧,其实,他们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学的困惑之处,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阅读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习得写作方法,我想抓关键词句,理作者思路,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许能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联系,段和段的衔接。
由理读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遵循先感性、后理性,教师引路、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应该说,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的交流比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学生对细节描写理解的比较到位,第二天作业的反馈也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应该说,这一板块的设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完成了“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这两个板块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进入第三个板块“读懂主旨、读出自己”的教学中。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我始终扣住关键词“父亲”“台阶”,始终引导学生从文本出发,读懂父亲,读懂台阶的含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是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师确实要重视,但这一目标的实现也应在文本的解读、把握中加以体现,对农民的关注、尤其是对农民精神世界的关注,在这一板块的教学中,学生已经模模糊糊地意识到了,它只需要教师点一下即可,因而,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小说?编者为何又要编选这篇小说呢”,想以此来推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整节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不忘学法的指导,从抓关键词句、理读情节到对细节描写的总结,从整个一节课的学法总结到作业的布置,我的目标很清楚,那就是真正教会学生阅读小说、主要是阅读短篇小说的方法,应该说,整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师生互动较好。
当然,一节课下来后,本人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和遗憾。如,这么长的一篇小说,如何在一节课中,即能让学生有一整体感,又要在某一点上讲深讲透;又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该如何体现学生评价。
台阶教学设计篇十三
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能力目标:(1)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特别是其中的细节描写。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理解父辈、尊敬父辈、关爱父辈的美好情感。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一、导入新课
1、字词
凹()凼()硌()涎()水揩()嘎()筹()划黏()撬()尴尬()
过瘾()唿()嗒熬()住憋()住门槛()
微不足道:微小而不值一提。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二、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准备用第三人称复述课文。
某某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的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的捡,一角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子也垮了。
2、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人的需要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却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研读赏析
1.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
1)、来历——体壮如牛,(与后面,闪了腰作对比。)
2)、粗糙——经济条件差。
3)、我跳上跳下——我年幼,新屋盖好,我“长成大人”,所用时间之长。
4)、脚板——终年辛劳;说明家庭的穷困。
一方面,专注的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3.奇怪的是造新屋的过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很详细,这是为什么?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要详写。
4.父亲回来时,为什么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四、探究性学习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几十级,自己家的台阶只有3级,被人家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觉得自己没有地位”,想有地位却没有地位,所以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
2.在父亲的努力下,新台阶终于砌好了,可父亲却感到怎样?为什麽?
不对劲。
台阶底,意味着经济地位地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说说你对父亲形象的看法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4.说说文中流露出“我”对父亲的感情。
作者对父亲的优秀品质表示敬仰和赞叹;对父亲身上的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表示同情,对改变农村的面貌寄予希望。
同:都是表现父亲的文章,
都是抓住生活中的细节,以小见大。
异:
《背影》抓住“背影”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突出了父亲的背影,突出了父爱,给人深刻的印象,让人强烈地感受父爱。
《台阶》围绕“台阶”命题立意,组织材料,
建房这个一般性的题材有了侧重点,有了特色,突出了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了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台阶教学设计篇十四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
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教学重点:
1、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2、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
课前安排预习,对文章有大致的了解。
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我们曾透过饱含作者对父亲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体会到父亲对儿女那深沉而厚实的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小说《台阶》,体会作者通过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去感受父辈那深沉的精神世界。
检查预习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为了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都,父亲作了哪些准备工作?
(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父亲每天捡砖、瓦、鹅卵石等。往瓦罐里塞角票等。)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全文,结合老师给的的阅读提示来概括、复述本文。
段:建造台阶的愿望——建造台阶的准备——建成后
通过复述,再次熟悉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初步的感知,接下来的问题研讨环节中,促使同学们能从中让父亲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的。下面我们思考讨论一下,父亲这一形象是怎样塑造出来的。
(1)父亲为什么觉得我家的台阶低?从这一点,你能勾勒出父亲的什么形象?
答:因为想有而没有,所以总觉得低,要改变。自尊、不甘人后、上进……
(2)台阶在父亲心中意味着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一句话来回答吗?
答:地位,受人尊重,“台阶高,主人的地位就相应的高”。
(3)为什么父亲造的台阶是九级,而不是其他数字呢?
答:从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角度看,传统文化认为:一、三、五、七、九是级别的象征,而一级是最低级别的象征,九级是最高级别的象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
(4)、为了实现这个愿望,父亲付出了哪些努力来准备?请找到文中具体句子流畅的读出来,如果可能,请同时谈谈由此感知的父亲形象。
答:节俭、勤劳、有远大目标、吃苦耐劳、用劳动兴家立业、坚忍不拔、辛苦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有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360天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答:对于自己劳动得到的果实的热爱,体现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
(6)九级台阶造好后,父亲为什么却不好意思坐上去?体现了父亲的什么品质?
答:父亲觉得站在高处和别人说话“极不自在”,体现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同时也是长期无地位,不受重视,形成的自卑心理,难以消除的表现。
课文哪些情节最能表现父亲的形象?父亲的形象有什么特点?
立下造屋目标,并为之付出长期艰辛的劳动——勤劳、顽强
建成新屋后的喜悦、局促、不自在——淳朴、善良、谦卑
建成新屋累垮身体,不服老——倔强
小结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的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问题: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青石板上用那么多笔墨?
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1)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时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2)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3)写“我”在台阶上跳上跳下,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子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说明台阶低。
(4)写父亲的脚板,写出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穷困。
问题: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学生谈自己的价值观。
教师可以从如下方面加以引导: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1)语言品味:引导学生找出最受感动和最能表现父亲形象特点的语句,读一读,议一议。
例:
“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
——这一处描写表现父亲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为什么不作心理描写?
小说用第一人称写,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动作、表情表现思想(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向往,他在谋划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家羡慕。
——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2)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3)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讨论归纳: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要注意详略得当。
要突出重点,围绕中心选材。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人物描写方法:肖像,言语,心理,动作等。
1、肖像(外貌)描写[包括神态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神情、姿态等):交代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处境、经历以及××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情况。
2、语言(对话)描写
3、行动(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心情),并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4、心理描写:形象生动地反映出人物的××思想,揭示了人物的××性格或者××品质。
情节的总的作用:使小说变得丰富、生动、曲折,可以强化人物性格、深化主题和增强艺术感染力。
环境描写方法:
自然环境(描写自然景观如天气、季节、山川、湖海等自然景物):渲染××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预示人物的××命运、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社会环境(描写社会状况或者人物活动的场景和周围(室内)的布局、陈设):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渲染××环境气氛。
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
a、叙述:对人物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所作的交待、陈述。
作用:可以把描写的各个方面联成一体,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加深读者对人物、事件的理解。在议论文中,作为事实论据,用来证明论点。
例1:他走了。例2:我们爬上了山。
b、描写: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与刻画。
作用:能实现文学形象的具体性生动性和可感性。
例1: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例2、我顺着他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探照灯的光带,透过飘飞的雪片,直向天空射去。
c、抒情: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由某种媒介触发起来的主观感受和思想感情,以强化某些景象的色彩,或突出人物性格的一种表现手法。
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某种主观感情。起到渲染环境气氛,强调人物性格品质,突出文章中心的作用。引起读者的共鸣,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1、直接抒情(往往直抒胸臆,情感浓烈):
例1:《最后一课》中: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例2: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例3:祖国啊,母亲!我爱你,中国!
2、间接抒情(借景抒情: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
例1: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我们上了轮船,离开钱桥,在一片平静的好似绿色大理石桌面的海上驶向远处。"——表现人物欢快兴奋的心情;“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钻出来。”——表现人物失望、沮丧的心情。
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着长远的生活目标,有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父亲老实厚道,吃苦耐劳,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也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
看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这个方法看来同学们有所掌握。
课堂练习:字词
课后作业:
1、把课后词语加意思、造句写一遍。
2、课外寻找关于“父亲”的文章、诗歌进行自主阅读
推荐书目:苏童《父爱》、梁实秋《代沟》
周国平《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台阶的意义:“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老屋 九级台阶新屋
要求:地位 尊重
父亲形象:要强老实厚道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心愿准备建造熬不住
要强尊重坚韧谦卑
台阶教学设计篇十五
1.教材简介及分析。
《台阶》是一篇小说,通过描写父亲终年辛苦,积铢累寸,准备了大半辈子终于建成一栋有九级台阶的新屋,而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反映出父亲那一辈农民为提高地位,赢得尊重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同时也赞美了父亲吃苦耐劳、拼命硬干、坚忍不拔的精神,表达了亿万农民渴望提高生产力,结束农村经济极端落后的心声,回荡着时代召唤的主旋律。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目标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新课标要求在教学中的具体化。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结合本单元课文及本班学生特点,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知识能力目标:
1)、积累部分词语2)、能谈谈父亲形象的含义。
过程和方法目标:
1)、培养阅读小说的能力――抓住关键语句,理解内容和人物情感。
2)、理解作品围绕台阶选材、安排详略等写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感受父亲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人生。
3、重点、难点的确定。
这篇文章篇幅较长,虽然是自读课文,需要讨论和探讨的问题很多。主题、立意和写法均有可探讨之处,向课外拓展可供设计的点也较多,在一堂课中想面面俱到,很难做到。因此,抓主抓重,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大胆取舍教材,显得尤为必要。为此,我将重难点设定为:
教学重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和材料的详略安排。
4、课时安排:一课时。
5教法策略。
依据新课程标准理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实施教学。
1)诵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认真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课下已安排了朗读,课堂上在阅读中诵读,让学生自己在读中感悟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课件及背景音乐展示创设情境,使学生很自然的融入到课文的意境中去,思想产生共鸣。
3)研讨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在自主学习的同时合作探究,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4)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更形象、更直观,有利于理解本文主旨,同时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一)、导入:
多媒体播放mtv《父亲》。
我们却恰恰被他们的那份平凡中的不平凡感动着。请大家根据平时的观察说说自己的父亲。
学生构思讲述父亲的生活小事。
多媒体展示图片文字(教师有感情的朗读):有人说,人生是一级一级的台阶,许多人希望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父亲是不是也是如此……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李森然的《父亲》,看父亲到底怎么做的。
(二)教、学课文。
多媒体展示。
1:生字关(读准加点的字)。
淳朴谦卑槛晌午尴尬硌。
烟瘾黏性撬糟糕烦躁揩。
煎熬筹划挪垂涎头颅磕。
学生自主读出字词的注音。
学生齐读。
师:大家轻松的过了生字关,我们一起进入词语关。
师:在理解之前我们先看这样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2词语关: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
1)偶尔出去一趟,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
2)父亲闲着无事可做,有觉得很烦躁。
3)他却很粗暴的一把将我推开“不要你凑热闹”。
4)然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5)父亲老实厚道低眉顺眼累了一辈子。
6)虽然这些都很微不足道,但他却做的很认真。
7)柳树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伞父亲那专注的目光。
师:解决了字词的障碍,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作者。
(学生根据积累自由发言)。
教师可以稍做补充。
师:双基关为我们扫除了阅读障碍,我们一起进入攀登台阶之理解关:
多媒体展示:
1内容关(用圈、点、勾、划的方法,边读边思考)。
1)为什么要造一座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样建造成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建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速读课文,思考问题,然后讨论回答)。
师: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下面哪位同学能根据提示的问题复述课文。
(学生复述课文,至少2-3名同学)。
师:同学们闯过了内容关,让我们一起进入理解关的难关――主题关。
多媒体展示:
你觉得文中哪个情节或细节最体现父亲的形象,父亲是什么样的形象。
父亲创业经历了将近的时间,为了台阶,付出了岁月,付出了青春,付出了健康,结合现实,你觉得原因可能有哪些?文中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同学研讨)。
[明确:内容略。
同学们总结的非常好,很全面,用词准确。看来,要想很好的阅读一篇文章,先抓住关键句,然后再细细感知,会比较顺利。这个方法看来同学们有所掌握。
师:现在大家可以轻松的说,我们已经学完了,但是大家不要忘记,语文的学习就是为了应用,用什么呢?对用技巧。我们就看看文章用了什么技巧,让我们进入:攀登台阶之技巧关。
多媒体展示:
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的笔墨,你是如何理解的?
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的简单,而造台阶却写的详细?
(学生讨论,明确写作技巧)。
师:大家总结很好,文章围绕中心选材和安排详略;巧于铺垫。这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学习的主要的写作技巧。我们闯关至此,老师还给大家留了一个问题。
多媒体展示:
(学生自由表达,表达对父亲的深情)。
(三)教师寄语: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四)拓展延伸:自由结组,走访调查你的家乡的农民生活现状、经济来源,以及消费动向,每组上交一份书面的调查报告。
设计意图:图片和背景音乐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此导语旨在配合着课件的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调动学生情绪与本文合拍,自然引入本课。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积累。扫除阅读障碍。
设计意图:学会学习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解释词语。
设计意图:整体感知课文,培养阅读习惯。
设计意图:
通过复述,学生再次熟悉了课文,同时也对文中的主人公父亲形象有了最初步的感知,而且通过课下、课上两次不同要求的读,特别是在复述过程中抓住重点的读,学生对课文有了整体的感知,为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抓情节,抓细节,理解人物形象。
让学生从文中筛选信息,分析人物形象。
设计意图:
对人物形象进行总结展示是考虑到学生在表达时不是很完整、连贯的情况,引导他们会完整、流畅表达。指导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赏析的阅读方法。
设计意图:
继续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感动之中,更深刻的理解父辈人,为本课画上一个感性而圆满的句号。
台阶教学设计篇十六
一、能复述故事。
二、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三、培养学生尊敬父辈、理解父辈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检查复习。复习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检查预习情况。
二、请学生速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要读出声。朗读时思考三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想造一个有高台阶的屋子?
2、父亲是怎样造有高台阶的屋子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朗读结束后,请3名同学在全班交流。(明确:父亲总是觉得自家台阶低;父亲一年到头不停地劳动,积攒钱造房子;新屋造好了,父亲身体也垮了。)
三、精读课文。小组合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请5-6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详细写父亲洗脚,是要表现什么?
要表现父亲常年在外劳动。
想要在住房条件上搞好一点,觉得自己应该造一个高台阶的房子,同时也觉得自己有能力造一个高台阶的房子。
3、摇放的树枝,摇不散的目光。父亲此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看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父亲心里在思考,我一定要造一个高台阶的房子。
4、从课文中选取使用准确、生动的动词,作一两句话做点评。
(……父亲的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承前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这里的”挑“字用的准确、生动)
(1)父亲一生勤劳、顽强、倔强,淳朴、善良、谦卑;有志气,不甘人后,不怕千辛万苦,有坚韧不拔的毅力。
(2)父亲是一个勤劳朴实的农民,凭着自己一身力气,辛勤劳动,平时省吃俭用,积攒费用,建起了九级台阶的新房。
6、找出小说中围绕父亲和台阶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
(2)”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
四、总结。父亲是一个淳朴的农民,辛勤劳动,勤俭节约,凭自己的努力,建起了九级台阶的新房。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另外,要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五、作业。
台阶教学设计篇十七
本文是一篇小说。教学的重点在于把握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及体会记叙中描写的作用。采用板块式教学思路。
一、整体阅读,把握情节
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下面三个问题: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要点: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要点: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要点:人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二、集中讨论,分析形象
设问: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他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人后,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他是一个有着长远生活目标的人,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他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
他是一个谦卑的人,有着中国农民所共有的谦卑特点,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三、问题研究,把握主题
设问:这篇小说要告诉我们什么?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
讴歌父亲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
热切希望以先进的生产力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精神面貌。
四、深入品读,体会写法
请同学们分别找出本文中关于父亲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并朗读,说说它们的作用。
学生发言。
小结:个性化的描写能突出人物的性格并突出文章的主题。
五、整理收获,体验学法
把握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台阶教学设计篇十八
《台阶》是新人教版实验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八课的内容。《台阶》与本单元其他四篇文章不同,是小说,但也是叙事类作品,主要是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通过作者的描写,我们清楚认识到“父亲”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全文中有个文眼:“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抓住这个文眼,就抓住了理解整个故事的关键,就容易理解父亲的思想性格。
本文立意新鲜,情节朴素感人,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本文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社会背景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重点突破。学生对故事内容的把握没有问题,并且能通过反复阅读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学生习惯在小组内交流后再发表看法,因此应当适当给学生多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时间紧、任务重。基于此,围绕教学过程要紧凑、问题设计要精心,抓主抓重,切中主题,设计了四个问题,教师精讲点拨;学生通过个性化阅读,张扬学生的个性;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以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感之间的联系”。
1.知识与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过程与方法目标: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和意蕴: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与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情感,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1.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台阶教学设计篇十九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l、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和心得。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6.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台阶教学设计篇二十
1.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2.理解、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
3.把握课文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
4.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
5.理解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
教学重点
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讲义资料、投影仪
教学流程设计
一、导语设计
(背景音乐《愚公移山》)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二、诵读感知,整体把握
l、出示投影检查学生的字词预习情况。
2、学生通感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学生依据阅读提示,高效搜求相关的重要信息。教师针对学生的感知,补充,整理:
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3.学生速读全文,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难问题,分析评价和心得。
教师启发、引导、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交流中不太准确的理解,一般不予纠正,留待深入理解课文时解决。
学生的感知可能有:
(1)小说以农民的儿子为故事叙述者,采用第二人称的写法。
(2)课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安排材料的详略。“台阶”是全文的焦点,显豁突出。
(3)文中着力塑造了父亲这一非常要强又老实厚道的农民形象。
(4)课文的关键句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对高台阶新屋的追求,深层地说是对社会地位的追求,突出父亲希望受人尊重的思想性格。
(5)新台阶砌好后放鞭时,文亲喜悦的神情描写是非常个性的,很有特色。
4.合作研讨。
学生小组内研讨以下问题,然后把讨论的结果在全班交流。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为什么父亲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了?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6)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教师点拨、明确:
(1)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2)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由此形成了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难以—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感到不习惯,不对劲。
(3)这篇小说题为“台阶”,先在老屋的台阶上做文章有多方面作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4)这篇小说是用第一人称写的,不允许写别人的心理活动,只能以形写神。父亲抽烟时专注地望着别人家高高的台阶,他羡慕.他向往,他在谋画怎样加快准备,争取能早日造起高台阶的新屋,像人家一样气派,也叫人羡慕。
(5)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父亲的神情很有特色。他奋斗了大半辈子,高高的台阶就要砌起来,新屋就要完工,他心里的高兴是无法形容的,他一辈子老实厚道低眉顺眼,高兴起来也自有他高兴的样子。作者微妙地写他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异乎平日而又与众不同的样子,他手足无措,想挺胸挺不直,笑也尬的笑。这副喜悦的样子是非常个性化的。
(6)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中,劳动是创造,劳动有收获,劳动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了这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7)父亲是一个非常要强的农民,他有志气,不甘人后,他要自立于受人尊重的行列,他有长远的生活目标,他有愚公移山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父亲又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九级台阶砌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5.教师引导分析父亲形象的意蕴。
(1)从人类需要层次论的角度:人都有获得社会和他人尊重的需要,提高地位,赢得尊重,是父亲最大的心愿。
造新屋,当然首先是为了改善居住条件。但是,建筑物,无论大小,都具有人文性。“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这篇小说着眼在台阶,写父亲对台阶的要求,就是对地位的要求,就是对尊重的要求。
人的需要总是在自己视野的范围里,由比较而产生的。父亲看别人家高高的台阶,目光那么专注,他羡慕那个气派,他感叹“我们家的台阶低!”尊重的需要使他产生希望和理想。
人的需要是建立在现实可能性的基础上的。父亲以他的力量,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谓理想远大。他的血管里有民族特质中拼命硬干、坚韧不拔的精神。
(2)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父亲创业之所以如此艰难,根源在于生产力水平低下。
这篇小说固然讴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但是更有一种凄楚、辛酸的情感笼罩全篇。
父亲造的新屋,规格并不很高,不过是屋基高些,台阶从三级增至九级。但是他为此付出了大半辈子的辛劳。年轻时,三百来斤的石板一下子能背三趟,也没觉得花了太大的气力。新屋造好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小说告诉我们,父亲创业的艰难困苦,根源在于农村经济极端落后。小说深沉地响着时代对先进的生产力的呼唤。
6.变换人称练习。
请学生速读全文,试用第三人称说说小说的故事梗概。
教师示例:
xx家的老屋只有三级台阶,他眼看人家台阶高,受人尊重,决心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可是凭他的经济条件,要造这样的新屋得准备大半辈子。他想聚沙可以成塔,凭自己一身力气,干他十年二十年,总有一天可以造成新屋。他苦干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瓦地捡,一角钱一角钱地攒,终于盖起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屋造好了,人却老了,身子也垮了。
三、说话延伸
请学生从家居住房变化的角度,谈谈自己对社会发展引发的人们思想观念(如按揭买房)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的独特的体察和感悟。
四、课堂小结
从凄楚、辛酸中走来的父辈,可能他们的愿望、追求,在儿子的眼里,不是耀眼、精彩的。但却是实实在在的,他们血管中流淌着的那份坚韧不拔、拼命硬干的生命因子,恰是撑托事业辉煌的砥柱。让我们从心底祈愿,造好了新屋、砌上了九级台阶的劳苦的父辈们能尽享这份收获和喜悦,感谢父亲!
五、课堂练习
板书设计: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对高”
三级台阶 老屋
地尊要强 老实厚道
父亲
位重 愚公移山的精神
坚忍不拔的毅力
九级台阶 新屋
台阶教学设计篇二十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3)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复述课文,整体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
(2)合作、讨论、探究父亲的形象和文章组织材料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父亲,尊重父亲的感情。
(2)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4、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理解父亲形象的意蕴和组织材料的详略安排。
二、教学过程:
(一)整体性阅读——“踏上台阶,走近父亲”
1、激情导入(多媒体课件:以《愚公移山》为背景音乐)。
透过朱自清先生饱含深意的《背影》,我们分明看到了困顿前行中的父辈的身影,今天学习的李森祥的《台阶》将以小说的视角为我们展现父辈们现实的生活画卷和深沉的精神世界。
2、速读课文,要求学生勾画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解词。(学生自合作解决为主)。
3、学生整体把握,复述故事情节。
提示: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
(说明:整体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初读课文,迅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对文章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而完整的印象。不仅如此,学生通过整体性阅读,还会对文中的人物——父亲,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二)突破性阅读——凝望台阶,感受父亲。
1、再读课文,合作讨论父亲的形象。(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出描写父亲的句子并讨论)。
(1)为什么“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2)“新台阶砌好了”,父亲有什么样的感受吗?为什么?
(4)父亲放鞭炮时的神情有什么特色?
(5)为什么“回来时,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这种心态怎么理解?
(以学生自己找,小组讨论为主;思考题是学生可能找的句子,引导学生抓关键词分析、理解。教师可以在讨论时投影出示)。
2、师生共同学习、讨论分析父亲的形象。教师引导。
父亲:淳朴、谦卑、有理想、敢于拼搏、不怕吃苦、坚忍不拔、渴望得到尊重等等。
(说明:突破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再读文章,通过对文章的语言的揣摩,细节的品味来突破文章的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在这个环节主要是通过自主阅读、思考,合作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很好地把握、理解父亲的形象。这个环节一定要做到在前面整体性阅读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和人物更深的理解。)。
(三)探究性阅读——“回首台阶,探究父亲”
请思考:
2、父亲这样做究竟值不值?
3、作者为什么在老屋的三级石板上用了那么多笔墨?
第一,写三块青石板的来历,可以写出当年父亲的力气是多么大,后面写造新屋的时候托石板闪了腰,前后就形成对比。
第二,写石板粗糙,可以暗示当年经济条件更差。
第三,写“我”在台阶上跳来跳去,表明那时年幼,而新屋造好,“我已长大成人了”,说明准备盖房前后用了一二十年。写小孩能连跳三级,可见台阶之低。写父亲在台阶的坐姿,又是写台阶之低。
第四,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3、为什么新屋的主体工程写得简略,造台阶反而写得详细?
文章的详略是由中心而定的,题目是“台阶”,所以主体工程可以略写,造台阶则要详写。
(以上想通过问题,让学生讨论、体会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详略的重要)。
(说明:探究性阅读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文章是运用了哪些方法写的,有什么好处。这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进一步理解和把握。不仅如此,这还会让学生知道文章可以这样去写好。从而培养了学生将课内知识灵活运用到课外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四)巩固性阅读——比较台阶,理解父亲。
请同学比较《背影》和《台阶》在写作方面(选材和立意)的异同。
思考:
1、“背影”和“台阶”在文章中各起什么作用?
2、两篇文章怎样围绕中心选材的?
(说明:此项设计目的是让学生巩固本堂课的重点,进而在比较中巩固本单元的两篇文章的写法。教师通过比较内容、手法、语言等让学生将一些类似的文章整合、融会贯通,使学的知识真正成为自己的。)。
(五)延伸性阅读——回味台阶,描写父亲。
1、由《背影》和《台阶》两篇写父亲的文章,引导学生回忆讲述自己的爸爸,抓住爸爸某一个令你难忘、让你感动的特点,要求讲述清楚、生动、突出重点。(小组内部交流,练习口头表达)。
2、课外完成上述作文,注意选材和立意。
(说明:语文课一定要和课外、和生活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语文课才有生命力。这项延伸目的就是让学生将课文中的父亲和生活中的父亲联系起来。看生活中自己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他对自己有什么样的感情。关注生活,是语文课必须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259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