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记事类教学反思(模板1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5:07:09
最新记事类教学反思(模板19篇)
时间:2023-11-26 15:07:09     小编:曼珠

总结是对过去工作的回顾,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潜在的优势和不足。在写总结之前,我们需要对所总结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调研和分析,确保准确表达。喜欢总结的朋友们不要错过这些精彩的总结范例!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一

在学习混合式题时,要求学生意读题。如:13×6+23读作:13乘6的积再加23,和是多少。60-28÷7读作:60减去28除以7的商,差是多少。这样做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差、积、商,乘、除以、除”等数学用语的含义,不但可以减少学生在读题时读错数的现象,也为后面学习列综合算式解答文字叙述题打下基础。

1.观察:观察题目里有没有括号?含有几种运算符号及括号的位置。

2.分析:分析题目中的运算关系,哪些运算可以同步进行。

3.确定:通过观察、分析,确定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4.计算:在分析、确定的基础上,根据相应的计算法则和运算性质进行计算。计算重要看准数字和计算符号,能同时计算的就同时算。

5.检查:在计算的每个步骤中,都要及时检查、及时验算。首先,看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否准确,然后,看步骤是否合理,在看结果是否正确。

我原以为学生只要掌握运算顺序就可以能够很好地计算,但通过作业情况来看,并不乐观,主要出现了以下的几个问题:

(1)书写格式不对,不少的学生总是把等号对齐题目,甚至有些孩子直接在横式后面加上了得数。

(2)有些学生运算顺序掌握不牢,老是忘记了没有括号,有乘除时先算乘除还是从左往右计算。有的学生掌握了运算顺序,但还是习惯于把先算的结果写在前面,没有算的写在后面,导致出错。

(3)有些学生比较粗心,如抄错数字,减法忘记借位,看错运算符号。

(4)对于两个算式合写成一个算式很迷糊,在列综合算式需要添加小括号时总是忘记加。

(6)有的学生不知道用数学术语读题导致老是掌握不好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

对于以上出现问题,我进行认真地反思打算采用如下的方法补救:

1、坚持每天进行计算练习,固化学生的计算能力。

2、对于容易造成审题失误的内容进行形象化的训练,提高学生认真审题的意识和自觉性。

3、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达成教育教学共识。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二

《绿色记事本》是通过这种写环保周记的形式,让孩子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在生活中学习环保知识。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说搜集到的资料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接着让他们说说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件,孩子们的发言是积极的,从乱砍树木,到捕杀动物,从排放尾气到乱扔垃圾,可以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教学中我也深刻领悟到对学生的教育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善于观察,争做环保小卫士就要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更好的用所学知识服务班级、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三

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一册第一课是一首诗歌《长江之歌》,这首诗用第二人称的语气表达了对长江的赞美和依恋之情,读起来充满激情和力量。诗分两大段,前段表达对长江养育之情的感激和赞美;后段表达对历史和时代发展的讴歌和赞美。在这首诗里,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充满温情的母亲正向我们走来,她温柔而有力量,博大而又无私,宏伟而又壮观,健康而又美丽。让人不由对她产生敬仰和依恋。

我是这样做的:

一、以长江为话题,激发学生对长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通过谈话让学生产生对长江的兴趣,产生探究的问题,产生了解长江的强烈愿望。

二、多角度审视长江。课前已布置学生搜集有关长江的资料。课堂中让学生对资料进行整合,用简要的语言介绍,并加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体现资料为学习服务,交流为提高语文能力的功能。在这里,学生有的介绍了长江的发源和流量,有的带来了有关长江的图片和歌曲,有的朗读了长江的诗歌和散文,在诸多交流中,学生对长江有了深入的了解,学生知道了长江是我们的母亲河。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我告诉学生长江给了多少诗人诗的灵感,不同的人看长江会有不同的`感悟,如《三国演义》片头曲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让学生对长江有了更多的感慨,为感悟文本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三、感悟文本,升华情感。我用声情并茂的范读激起了学生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学生自由高声朗读起来,那投入的样子真让人神往,几分钟过去了,学生纷纷举手说自己的体会,有的说:“我觉得长江是位伟大的母亲,她无私地哺育着我们。”有的说:“我觉得长江既温柔而又充满力量,你看她……”我在黑板上写下了“温柔而有力量”一石激起千层浪,“博大而无私”“宏伟而壮观”“热爱而依恋”这些关键词都从学生口中如诗一般地流淌而出,带给我不小的惊喜,学生是伟大的,他们的心是智慧而敏感的。学生还发现了作者用“你”而没有用“她”;发现了文本第一段和第二段有相似之处而又有不少不同;发现了“走和奔”给人的感觉不同;发现诗中第一段和第二段中有两句话是一样的;提出“为什么说长江能推动新的时代?”等有价值的问题。

在这个环节,我记下学生的问题,让学生在书中做上记号,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在学生有困难时稍作点拨,这些问题解决了,对课文的感悟也就到位了,在讨论的过程中,辅助以感情朗读,很明显看得出学生的情感在不断深入,不断升华。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四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写的又是一些生活小事,贴近儿童的认知世界。本文通过这种写环保周记的形式,让孩子们自觉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在生活中学习环保知识。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交流自己说搜集到的资料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接着让他们说说身边还有哪些类似的事件,孩子们的发言是积极的,从乱砍树木,到捕杀动物,从排放尾气到乱扔垃圾,可以说出乎我的意料之外。

“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教学中我也深刻领悟到对学生的教育要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争做环保小卫士就要从班集体中的小事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让学生更好的用所学知识服务班级、服务社会、服务他人。

我常常在思索,也常常困惑,常常以我的想法代替学生的思考,困惑自己的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遗憾没有多渠道收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加强理论修养,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五

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

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本课是汉语拼音前鼻韵母的教学,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安排了前三个前鼻韵母的教学,教学目标是:1学习前鼻韵母an、en、in和整体认读音节yuanyin,读准音,认清形,正确书写。2学习声母和前鼻韵母组成的音节,前鼻韵母的发音,整体认读音节的识记是重难点。三拼音节的拼读是难点。

拼音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而言,难且枯燥,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为调动学生学习拼音的积极性,也加强学生对汉语拼音重要性的认识,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你做动作我来猜”的游戏,学生通过拼读,理解音节词的意思,做出相应的动作让老师来猜,让学生动起来,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积极性,也使逐步认识到学习汉语拼音的重要性。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六

《绿色记事本》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课题是文章的眼睛,揭示课题后,我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进行质疑,然后紧紧抓住“为什么叫绿色记事本?”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激励学生自主阅读、探究,使他们成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主人。学生通过自读,对课文内容有了初步的理解,很快就说出了本的封面是绿色的,本是用来记录环保行为和想法的,本的制造材料是废纸和垃圾制成的`再生纸,这些都和环保有关,所以叫做“绿色记事本”。

“学生的能量是巨大的”,教学中我深刻的领悟到这一点。学生在拓展环节中表现得令人惊喜。学生除了搜集了环保资料,他们还能从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娓娓道来。这就告诉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教育要从身边入手,教在平时,让学生更好的练习生活实际学习知识,更好的运用所学知识服务生活。

本课的教学也有许多不足,自己的教学思路不够开阔,遗憾的是没有引导学生多渠道搜集资料、信息,课堂上贴近学生的生活还不够充分。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探讨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真正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七

《大熊猫》是一篇说明文,第一自然段总写大熊猫是一种最可爱的吸引人的珍奇动物,后三个自然段分别从大熊猫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两个方面作具体的说明。字里行间渗透着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学伊始,我出示大熊猫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大熊猫的外形,以此调动学生的热情,为全文教学创设良好的“乐学”氛围。

二、以读为本,以读促讲。新课程标准强调:小学各阶段都要重视朗读。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也是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所以,教学时,我运用了齐读、指名读、小组读等形式,让学生在读书声中感受大熊猫的可爱。

三、引导感悟。教学时,我让学生图文结合,以及板书,生动再现了大熊猫的可爱的外形,以及它吃竹叶的可爱样子,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大熊猫是许多珍奇动物中最可爱的一个,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感悟。

四、注重学生的词语积累的训练和课外知识的拓展延伸。在教学时,我指导学生运用文中叠词对大熊猫的外形进行填空式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大熊猫憨态可掬的样子,以此强化学生的词语积累的运用。同时在课外知识的延伸上:我让学生收集大熊猫的资料或给大熊猫画一幅画,这样既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又激发学生的成就感。

这节课,不足之处也还很多,如课堂气氛不够活跃,学生读得不够充分,不到位,精读部分能读懂,但感情还不够投入,这些都待于今后加强指导,以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八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纵观自己高中以来的语文教学,最感无奈的要数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了。每次作文课后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评语、讲评这几个“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学生翘首以待,等待自己的作文被老师评定为一个等级或分数;老师看着堆得像小山似的作文本,甭提有多愁心了。而且这种批改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耗费人力资源又得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倍而功半。

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我也试图做过改进,也只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即轻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即讲评时边读边指出问题边修改),还将自己所代两个班级的优秀作文办成“发表园地”展出交流,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这样总可以提高一点效率,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觉还不如人意。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总感到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只有老师“闭门思过”,最后才在讲评时指出学生作文之“过”,学生是否有所感受和领悟,还是未知数。

对这个问题的豁然开朗,还是去年底至今年初的“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研修期间。主要是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武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高中语文作文批改要有新突破,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那就是在作文批改中也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大胆采取“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促进反思,并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的高中语文作文批改新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分好学习小组。一个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6—7人,一般按自然组前后一分为二的分法最为简便,也最好操作。教师最好对学生水平心中有数,分组时做到先进和后进搭配。若原班级自然小组中不具备这种条件,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需要重新调整。一经分定,至少保持半学期不变。

第二步,进行作文批改教学。又可分两步:

先由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利用自习辅导课或作文课,让小组内部围成一圈,每个成员在小组会上轮流念自己的作文,每念完一篇,其他成员可就该篇作文是否达到了这次作文要求展开评价,这篇作文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修改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对这篇作文进行一个基本评价,得出是否达到此次作文要求的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评出本组一例最为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写出评语,交给老师,进行全班交流。

再由老师对各小组交上来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进行全班讲评。学生评出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在此都是相对概念,老师还需要作出基本判断,对所谓最优秀作文还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最有问题作文同样不能“一棒子打死”,最大限度地指出一个闪光点,哪怕一个好词、好句也好,这是对该生的鼓励,不至于使其对作文丧失信心。然后进行“手术式”修改,并阐明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让同类的“问题作文”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知道怎样写这类作文了!

第三步,针对作文根基差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先安排其余学生就刚才老师讲评到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改,然后到作文根基差的同学的小组进行座谈交流。了解该生对此次作文的想法,为什么没有写好的原因,是否有再创作的新思路、新的作文材料,等等。并在这些具体工作的基础上,要求该组成员共同帮助这个基础差的同学,争取每次作文中一点一滴的进步。

第四步,办好“发表园地”。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为我们办好“发表园地”提供了有力的网络技术保障。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课又使他们具备了网上发表的技术能力。可以办一个班级发表园地的博客,由学生写作爱好者当主编,当每次作文教学中确有学生佳作时,教师表扬后可录入该博客,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写作动力和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

当然,上述过程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要提前设置预案,要精心组织,切不可偷懒,随意应付;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尽量和学生一起写写“下水文”。我坚信,只要做到这几点,并持之以恒,班级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送来了缕缕“春风”,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为习作教学翻开了新篇章。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习作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在习作教学中,课堂上,我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先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草木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熏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操,从而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我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如,我在教写《我的校园》一文时,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找好角度,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从外到内地让他们参观校园,这样,学生心中对校园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习作是一项具定创造性的作业,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好的创作欲望,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我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儿微小的进步,如一词、一句,都及时给予鼓励。一旦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并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样该好。让学生的热情也能水涨船高。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又给学生增加“营养”,用心评改,鼓励学生自读自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改作文,从而让学生自愿地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如,教《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难忘事,然后相机点拨,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自读自赏,动手动脑互评习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闪光,从而让学生想写。

《语文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果学生连说真话的勇气就没有,我们很难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创新,只有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才能谈创新。因为只有学生把写作当作是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是自己情感渲泻,真情流露,价值体现,理想放飞,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舞台时,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智力中潜在东西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假大空的不正之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一次作文,发现有许多篇写自己父母亲生病住院,甚至自己亲人去世的内容。结果作文写得空洞无文,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说是假大空思想对学生的一种影响。如果这种风气不能及时止住,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六十年代的浮夸风已给人们的记忆留下了伤痛,我们不希望那样的悲剧重演。

生当作异端看待,予以无情地批评乃至呵斥,学生哪还敢讲真话。比如教学中有这样一篇作文,由于学校采取分层次教学,各班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于是一个同学针这种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学校这是在歧视差生,为此表达了对学校的不满,整个作文可谓情辞恳切,笔锋犀利,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按理说这是一篇佳作,相比其他学生的作文来说更富有创造性,因为这种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和勇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然而遗憾的是这篇作文却未能评为优秀作文。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创新性的一种扼杀。同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无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远。学生为了高分只好跟着这样一些套话转,能写出真话来吗?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提倡学生说真话,鼓励学生讲实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平台。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让学生想笑就放声笑,想哭就尽情地哭。当然,我们提倡学生说真话,绝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导。

总之,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最难唱的戏。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是作文课低效或是无效,二是改作文时痛苦不堪:一边摇头,一边叹息,一边还自嘲地说:“改作文就像喝中药一样难过!”

作文中常见的问题有:

1.书写差。写字不规范;涂改的太多。我们看这种作文就像看天书,看了半天也看不懂。

2.作文短。五年级的孩子,作文只有短短的一个自然段,这水平连二年级的孩子也不如。

3作文跑题。我们明明要求写一篇记事的作文,他偏偏来一篇“不服输的我”!我也真是无语了。

4.前后矛盾。有个同学写自己考试的过程,前文说自己终于顺利做完了试卷,下一段又写自己被一道题给难住了!

6.段落层次不分。五年级的孩子,一篇文章只有两段,第一段两三行,第二段一页多。

8.标点运用不准确。你可能也见过这样的作文,通篇只有两种标点:逗号和句号。而且,段落中间全是逗号,段落结束后有一个句号!

9.句子不通顺。你读半天也读不顺,只能重新帮他写一个句子。

10.词不达意。明明想表达“害怕”的心情,却说自己“害怕的又蹦又跳”。看这种隔靴搔痒的文章,我是着急的“又蹦又跳”!

……。

可是,不管怎么说,孩子们作文写不好,与我这个语文老师有太大的关系。我也知道优秀作文的标准,甚至不厌其烦地在作文课上说了又说,收效甚微。也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眼高手低,我们都能看出作文的优劣,但真正去写,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怎么办?

余老师说,小学生学写作文一定是从模仿中习得的。我也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寻高质量的范文供学生阅读、模仿,总结其中最有规律的知识指导学生。优质的范文能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最规范的文章,去仿写最规范的文章,省去了大量的磕磕绊绊摸索的时间。

同时我觉得作文课要上的切实有效,还不能太急于求成,每次作文课我们可以只关注一个训练点。比如,先从关注学生的书写开始,再引导学生写结构完整的文章、写有说服力的文章、写层次清楚的文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会逐步提升吧!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九

幽兰香风远蕙草流芳根。

芷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教学练习三的一点思考:课文练习三中,要求学生想一想,嫦娥姐姐回到家乡后看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如何穿插于课文,又怎样让学生有内容可说,应该是个难点。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样的问法,不那么容易接受,想一想,怎么想?想什么,要转一个个弯,他们不那么容易做到。于是我想在孩子们读熟了课文,体会到嫦娥姐姐非常想家的'感情后,引导孩子们说说,嫦娥姐姐回到了家乡,家乡的变化太大了,她早已找不到家了,怎么办呢?小朋友们你们愿意给她做个向导向她介绍我们的家乡吗?然后根据课文的插图,以及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生活环境作一些简单的描述。这样的改变学生会有话说。这样应该能让孩子们较好地完成了思考三的问题。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十

所谓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重新认识和思考,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欢迎品鉴!

新课标的颁布,为我们送来了缕缕“春风”,为习作教改注入了活力,为习作教学翻开了新篇章。我们一定要抓住时机,相机点拨,灵活引导,激发动机,以情造文,让学生重新体验习作的乐趣。

习作离不开生活,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是学生习作选材的重要源泉。在习作教学中,课堂上,我不是指导学生应该写这个,可以写那个,而是安排学生先观察自己周围的一切,草木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让学生多见多识,纵向延伸,开阔眼界,积累习作原料。通过如诗如画的大自然熏陶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社会、热爱祖国的情操,从而树立敢写的信心。然后,我又横向拓宽,放低要求,让学生撇开心理负担,自由选材,引导他们在丰富的习作源泉里对号入座,产生生动直观的形象。有纵有横,扫除学生怕作文的阴影,使学生放开手脚敢写。

如,我在教写《我的校园》一文时,我先带领学生到操场上,找好角度,然后引导学生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从外到内地让他们参观校园,这样,学生心中对校园就有了比较清晰的印象,写起来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习作是一项具定创造性的作业,必须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才能有所成效。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鼓励性语言的作用下,会产生很好的创作欲望,从而克服习作的心理障碍。

教学中我努力去发现学生习作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儿微小的进步,如一词、一句,都及时给予鼓励。一旦发现习作中的毛病,并不急于批评,而是耐心地和学生一起研讨交流,让学生弄清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怎样该好。让学生的热情也能水涨船高。在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我又给学生增加“营养”,用心评改,鼓励学生自读自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改作文,从而让学生自愿地把看到的、听到的和想到的写下来。

如,教《一件难忘的事》时,我先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难忘事,然后相机点拨,鼓励学生把刚说的写下来,自读自赏,动手动脑互评习作。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让每个学生的闪光点都能闪光,从而让学生想写。

《语文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如果学生连说真话的勇气就没有,我们很难要求他在作文中有所创新,只有敢于说真话,讲实话,才能谈创新。因为只有学生把写作当作是一种需要,把写作当成是自己情感渲泻,真情流露,价值体现,理想放飞,表述真善美,鞭笞假恶丑的舞台时,学生的内驱力才能调动起来,学生智力中潜在东西才会涌现,创造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学生的作文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假大空的不正之风。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会发现这样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

一次作文,发现有许多篇写自己父母亲生病住院,甚至自己亲人去世的内容。结果作文写得空洞无文,读起来索然无味。这不能不说是假大空思想对学生的一种影响。如果这种风气不能及时止住,对社会的危害是无穷的,六十年代的浮夸风已给人们的记忆留下了伤痛,我们不希望那样的悲剧重演。

生当作异端看待,予以无情地批评乃至呵斥,学生哪还敢讲真话。比如教学中有这样一篇作文,由于学校采取分层次教学,各班所使用的资料不尽相同。于是一个同学针这种现象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他认为学校这是在歧视差生,为此表达了对学校的不满,整个作文可谓情辞恳切,笔锋犀利,表达流畅,写的全是自己的所感所想。按理说这是一篇佳作,相比其他学生的作文来说更富有创造性,因为这种敢于说真话的精神和勇气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然而遗憾的是这篇作文却未能评为优秀作文。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创新性的一种扼杀。同时,在教学中,广大教师为了应付考试,往往在无意识地对学生加以引导:思想要健康,立意要高远。学生为了高分只好跟着这样一些套话转,能写出真话来吗?所以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一定提倡学生说真话,鼓励学生讲实话,为学生营造一个说真话,抒真情的平台。让作文真正成为表现自己喜怒哀乐,张扬个性的一面镜子,让学生想笑就放声笑,想哭就尽情地哭。当然,我们提倡学生说真话,绝不等于说学生在作文中所说的话是真的就行,不需要引导。

总之,鼓励学生说真话,应该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一个重要途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最难唱的戏。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一是作文课低效或是无效,二是改作文时痛苦不堪:一边摇头,一边叹息,一边还自嘲地说:“改作文就像喝中药一样难过!”

作文中常见的问题有:

1.书写差。写字不规范;涂改的太多。我们看这种作文就像看天书,看了半天也看不懂。

2.作文短。五年级的孩子,作文只有短短的一个自然段,这水平连二年级的孩子也不如。

3作文跑题。我们明明要求写一篇记事的作文,他偏偏来一篇“不服输的我”!我也真是无语了。

4.前后矛盾。有个同学写自己考试的过程,前文说自己终于顺利做完了试卷,下一段又写自己被一道题给难住了!

6.段落层次不分。五年级的孩子,一篇文章只有两段,第一段两三行,第二段一页多。

8.标点运用不准确。你可能也见过这样的作文,通篇只有两种标点:逗号和句号。而且,段落中间全是逗号,段落结束后有一个句号!

9.句子不通顺。你读半天也读不顺,只能重新帮他写一个句子。

10.词不达意。明明想表达“害怕”的心情,却说自己“害怕的又蹦又跳”。看这种隔靴搔痒的文章,我是着急的“又蹦又跳”!

……。

可是,不管怎么说,孩子们作文写不好,与我这个语文老师有太大的关系。我也知道优秀作文的标准,甚至不厌其烦地在作文课上说了又说,收效甚微。也是,几乎所有的人都是眼高手低,我们都能看出作文的优劣,但真正去写,不一定能写出优秀的文章。

怎么办?

余老师说,小学生学写作文一定是从模仿中习得的。我也非常赞同这样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在备课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寻高质量的范文供学生阅读、模仿,总结其中最有规律的知识指导学生。优质的范文能让学生一开始就接触到最规范的文章,去仿写最规范的文章,省去了大量的磕磕绊绊摸索的时间。

同时我觉得作文课要上的切实有效,还不能太急于求成,每次作文课我们可以只关注一个训练点。比如,先从关注学生的书写开始,再引导学生写结构完整的文章、写有说服力的文章、写层次清楚的文章……通过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应该会逐步提升吧!

纵观自己高中以来的语文教学,最感无奈的要数作文批改这一环节了。每次作文课后都是收作文、看作文、下评语、讲评这几个“固定招式”,然后又布置新作文,进入下一轮“固定招式”的批改模式。学生翘首以待,等待自己的作文被老师评定为一个等级或分数;老师看着堆得像小山似的作文本,甭提有多愁心了。而且这种批改模式的最大缺点是耗费人力资源又得不到最好的教学效果,事倍而功半。

难道就没有一个更好的批改作文的方法了吗?我也试图做过改进,也只是轻批改过程而重讲评过程,即轻对个体作文的批改而重对优秀作文的表扬和差作文的讲评式修改(即讲评时边读边指出问题边修改),还将自己所代两个班级的优秀作文办成“发表园地”展出交流,以“激励优秀带动后进”。这样总可以提高一点效率,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总觉还不如人意。关键是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总感到在作文批改这个环节,只有老师“闭门思过”,最后才在讲评时指出学生作文之“过”,学生是否有所感受和领悟,还是未知数。

对这个问题的豁然开朗,还是去年底至今年初的“国培计划”——陕西省农村骨干教师脱产研修期间。主要是新课程理念的学习,让我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思想武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语文课程评价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促进反思,另一方面要鼓励同伴、家长等参与到评价之中,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同伴、家长等多个主体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高中语文作文批改要有新突破,必须以新课程理念为基础。那就是在作文批改中也引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和大胆采取“指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促进反思,并鼓励同伴参与到评价之中”的高中语文作文批改新思路。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步,分好学习小组。一个班分为8个学习小组,每组6—7人,一般按自然组前后一分为二的分法最为简便,也最好操作。教师最好对学生水平心中有数,分组时做到先进和后进搭配。若原班级自然小组中不具备这种条件,语文教师可根据自己教学需要重新调整。一经分定,至少保持半学期不变。

第二步,进行作文批改教学。又可分两步:

先由学习小组内部交流。利用自习辅导课或作文课,让小组内部围成一圈,每个成员在小组会上轮流念自己的作文,每念完一篇,其他成员可就该篇作文是否达到了这次作文要求展开评价,这篇作文存在哪些问题,应怎样修改等方面充分发表意见,对这篇作文进行一个基本评价,得出是否达到此次作文要求的结论。然后,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评出本组一例最为优秀的作文和最有问题的作文,写出评语,交给老师,进行全班交流。

再由老师对各小组交上来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进行全班讲评。学生评出的最优秀作文和最有问题作文在此都是相对概念,老师还需要作出基本判断,对所谓最优秀作文还要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修改意见。对最有问题作文同样不能“一棒子打死”,最大限度地指出一个闪光点,哪怕一个好词、好句也好,这是对该生的鼓励,不至于使其对作文丧失信心。然后进行“手术式”修改,并阐明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让同类的“问题作文”学生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我知道怎样写这类作文了!

第三步,针对作文根基差的同学进行个别辅导。先安排其余学生就刚才老师讲评到的问题进行自我修改,然后到作文根基差的同学的小组进行座谈交流。了解该生对此次作文的想法,为什么没有写好的原因,是否有再创作的新思路、新的作文材料,等等。并在这些具体工作的基础上,要求该组成员共同帮助这个基础差的同学,争取每次作文中一点一滴的进步。

第四步,办好“发表园地”。现在网络技术发达,为我们办好“发表园地”提供了有力的网络技术保障。学生们的信息技术课又使他们具备了网上发表的技术能力。可以办一个班级发表园地的博客,由学生写作爱好者当主编,当每次作文教学中确有学生佳作时,教师表扬后可录入该博客,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写作动力和精益求精的写作精神。

当然,上述过程需要教师的充分准备,要提前设置预案,要精心组织,切不可偷懒,随意应付;同时教师还需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素养,尽量和学生一起写写“下水文”。我坚信,只要做到这几点,并持之以恒,班级学生整体作文水平的提高是指日可待的。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十一

教学反思,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把在教学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用文字进行梳理纪录的过程。作为一种“接地气”的教师专业化成长方式,近年教学反思越来越受到重视。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写教学反思的目的当然不仅是成为名师,但不管作为一个人还是一位教师确实应该时常反思自己。

人,正因为擅长反思,所以才能发现一些其他动物看来司空见惯物件的特殊用途,并用之作为生产和生活的工具,进而改变自己生存环境。夜深人静时盘点一天的得失,审思自己的作为,人才可以走的更远、更稳。正因为吃了一堑,所以才长一智。如果一个人重复犯同样错误而毫无改进,那么至少可以这样说,他没有好好的反思自己。教学上也是如此,写教学反思确实可以帮助我们避免重复类似的错误,进而不断地走向新的高度。但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能对我们的工作有所帮助呢?我认为教学反思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和叙事型反思比,问题型反思具有以下的特点:关注预设和生成,即上课时教师会带着问题教学,课后教师对自己的预设和学生知识生成之间的矛盾和差异进行分析和比对;教学除了关注点,更关注面,力求寻找具有共性的因素和问题,关注问题后的问题;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兴趣;反思聚焦于某一个教学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思考,而不是全面开花。

如何让自己的反思更有质量?我认为除了平时注意观察和思考,做个教育的“有心人”外,还要多阅读一些教育类书籍,这样就容易在一些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和冲突,就能站在更高的教育视野上看问题,避免陷入重复、低效反思的窠臼。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十二

剪纸窗花,是我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其在视觉上给人以透空的感觉和艺术享受。在喜庆的节日里剪贴,既装点了我们的`环境,又给我们的生活营造了浓浓的热闹喜庆的氛围。然而现在的孩子已经很少接触、了解这门艺术了。所谓艺术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

就整个活动下来小朋友很积极的参与,而且很认真的制作,能在尝试和探索中剪出方形、圆形等的作品,作品展现出来时很漂亮的。小朋友对我们中华文化传统文化又有了一点的了解,在快乐的制作中无形的传承和发扬了这种文化遗产。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十三

歌曲《种太阳》是四年级第八课的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歌曲通过欢快跳跃的旋律、富有幻想的歌词表达了少年儿童创造理想未来的天真美好的愿望。

在学唱歌曲之前,我首先让学生思考“你的理想是什么?”让学生各抒己见,为引入新课做好准备。在教唱歌曲时,我感觉到学生对歌曲的难点掌握不好,就重点解决了难点。在教唱上效果好了很多,我在你课前给学生准备的一些资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范唱的时候有的同学就在小声的随着唱,于是我采用了听唱法,这样就节省了很多的时间,为后来的音乐实践活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在分析讨论环节中,让学生先讨论歌词的大胆理想、以及这种积极探索大自然的精神,讨论后再让学生完整地、流畅地、富有天真童心地演唱歌曲,此时的演唱就别有一番风味了。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能够深刻的体会到歌词所要表达的含义,理解了理想的重大的意义,也为自己树立一个远大的理想,学生受到教育的同时也对歌曲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实践活动是分组进行的,每个组都要为自己的演唱表演设计一种演唱形式,经过小组的讨论,每个组都设计出具有自己的特色的演唱形式。同学们都非常认真的按着自己设计的演唱形式来表演,表演后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

这样从设计―到表演―到评价,进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满足了表演的欲望,整节课我围绕课题“种太阳”来设计活动内容,安排多种教学形式和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积极,突出了学生的音乐实践活动性。教学过程的设计,采用鼓励法,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手法,从不同的角度让学生体验到了歌曲所表达的情绪,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祖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动手,合作,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同学们感受着、收获着,同时我也感到了一种快乐。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十四

三年级下学期第一单元是有关春天的,三篇课文都是描写春天的一种事物,本单元的写作是家乡的一种代表,跟本单元的课文类型相关,因此在讲课文时我既是为本课服务,也是为写作服务。《燕子》这一课描写了春天的动物,从外形到飞行的动作,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式,在讲解本课时我让学生划出优美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好在哪里,并让学生尝试用这样的方式写句子,让学生从知道到了解到应用从而掌握。学习课文时也让学生找出成语,积累,在平时写作中学会应用,把生活中的口语变成书面语表达。学生对上下结构的生字书写容易写成左右结构,我以“燕”为例,范写,并进行当堂训练。学生以具体的课为例,对作文更好的理解,当堂写字当堂改正,及时反馈情况,效果显著。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十五

浮力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阿基米德原理是本节重点也是难点。在生活中及小学的自然课上对浮力认识已有一定的基础,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其概念由两个现象直接得出并强调“浸”和“向上”。

阿基米德原理的得出是难点,先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和动手做课桌上的小实验现象猜测加推理“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再由水中水袋受的浮力和排开的水的重力的关系,最后由分析加表达式推导得出原理,这样层层推进,分散难点。从经验,生活和实验中的现象猜测避免猜测的盲目性。由于同学个体的差异及实验的自主选择,避免“整齐划一”,保证多样性,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同时教师在应有充分的准备学生猜测的“意外”,如:猜浮力与深度有关等。学生并没有从生活中或已有的经验出发,这样猜测就有一定的局限性,此时教师可加以引导。学生交流,回答“小鱼和大鱼由于深度和体积不同而产生浮力不同的争论”,“改错题:木块浮在水上受到的浮力”两个问题。情境化的问题,增加亲切感,易引起兴趣。“改错题”降低难度,又加深对原理的理解。题型的多样化可避免解决问题烦味与枯燥。

不足的是题目的覆盖面不广,可增加对浮力方向理解的问题;可换浮力在生活应用的例题,从而增强物理服务于社会的意识。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十六

上课了,我先复习课文第二自然段:“同学们看,斜风、细雨、柔柳、青草、绿芽、鲜花,你们用画笔把郑振铎笔下烂漫的春光呈现在了眼前,多么令人神往。谁能用书上的语言来描绘这美景呢?”要求学生对着黑板上的画感情背诵第二自然段,其余同学在听的时候,要透过文字浮现美好景色。随后,我用过渡句“在这烂漫无比的春光中,小燕子从南方赶来了,为出光增添了许多生趣”引到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我再次利用学生的图画,“看,耿小宇观察的多仔细,画出的燕子惟妙惟肖,请同学们看着燕子想想,你能用几句话来介绍介绍这燕子吗?”于是同学们开始介绍,说的基本和书上的一致。我出示书上句子,指读后请同学用一个词语概括小燕子的特点(活泼可爱)。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不动笔墨不读书”,从哪里可以看出小燕子的“活泼可爱”呢,学生圈圈点点,分别从“一身乌黑光亮的羽毛,一对俊俏轻快的翅膀、一个剪刀似的尾巴”几方面进行分析。

在学生搞明白第一段落的写作顺序后,为了进行片断练习,我提出问题:“小燕子的外形可以从很多方面去描写,郑振铎为什么只抓住了羽毛、翅膀、尾巴写呢?”学生倒是一下子就明白了:因为这三方面最能体现出燕子的特点。在探究出原因后,我随即出现了仿写词语“小青蛙、小白兔”学生回答的非常好:“一身碧绿碧绿的衣裳,一对鼓鼓的大眼,一张宽宽的嘴巴,这就是机灵活泼的.小青蛙。”“一身洁白的毛,一双长长的耳朵,一对红红的眼睛,这就是温柔可爱的小白兔。”到此,第一段落教学结束。第三、四段落主要是抓住重点词句进行品味,我处理得非常简单。

第三段落,让同学自读,说说你觉得小燕子飞行是怎样的?为什么?学生找到了“唧、斜、掠、”这三个词语,并进行了分别阐述。徐楚涵提出“沾”也表现了小燕子飞行的轻快,因为“沾”一下就飞起来,多么轻盈的身子,同时她还联系到了第一自然段的外形的活泼可爱加以说明。在这一段落中,我重点让学生品读了“小圆晕”这个词,因为这个词充分体现出了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他觉得不仅是燕子本身漂亮、动作优美,甚至连荡起的水圈都是那么迷人,充满了灵感。第四段落让同学们个别读后,我又一次利用了学生的图画,让学生找出比喻句,并观察图画,说说两者之间的相似点。对于“几痕”的理解,张心宇非常到位,她认为:“用‘几痕’,那是说明我们远距离看电线,那电线感觉上若隐若现。而用‘几条’、‘几根’则显得电线太清晰了。”在铃声响起时,课堂教学结束了。其实,如果说同学们在思考问题能干脆一些,今天课上还能完成一些作业呢。不过,最有收获的是巧妙利用了学生资源,把学生的图画当作了挂图合理利用。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十七

20__年12月15日,我参加了济宁市语文教学能手比赛。13日的下午抽签确定上课的内容。我抽到的上课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21课《圆明园的毁灭》,这是一篇精读课文。一天多的时间,既要熟悉教材,设计教案,又要制作课件,那紧张是可想而知的。虽说有近25年教学经验,但也不敢轻视。若说连做梦都是“圆明园”,那是毫不夸张的。历经潜心地研究教材,精心地设计教案,心地制作课件,于15日那天成功执教了此课。至于成绩如何,且不评说。就执教的过程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一堂课,经过反思才能促进教学。一堂展示课,更需要反思,这样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成长自我。为此,我对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进行反思。

《圆明园的毁灭》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增强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题目为“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写它辉煌的过去,把美的东西毁灭了,这是一个悲剧。鲁迅先生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撕毁给人看。”所以,“圆明园”这一“毁灭”的悲剧,更能激起学生的痛心与仇恨。文章前后内容为圆明园的“辉煌”和圆明园的“毁灭”,这两者紧密联系,一扬一抑,一美一毁,爱恨交织,通过阅读感悟,让学生了解这一屈辱的历史,激发爱国之情。这就是教学的重点。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其昔日辉煌景观是教学的难点。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据此,本课教学设计紧扣“以人为本”“以学定教”,“以读为本”“以读促情”,“以情为本”“以景激情”“以史激情”之理念,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情感为主线,以教材为主源的原则。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有所思,在阅读中有所悟,在阅读中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落实这一理念,让学生历经“走近圆明园——走进圆明园——走出圆明园”的教学流程,使学生“爱之深,恨之切”的情感,在阅读中飞扬。

一、激情导入,走近圆明园。

上课伊始,开门见山地板书“圆明园”三字,齐读后,让学生就了解“圆明园”的有关信息作以简单的介绍。而后,教师补充相关资料。特别针对“圆明园占地5200余亩”与当时上课的多媒体教室进行比较(我临时速算出多媒体约200平方米):圆明园占地面积是多媒体教室的1700倍。就是如此,学生也不可能立刻建立圆明园占地多大的概念。我就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思考多媒体教室的10倍有多大,然后依次思考100倍,1000倍,10000倍,17000倍,最终,让学生对圆明园占地面积之大有初步的概念。

学生对圆明园有了初步了解后,我深情感叹道:“同学们,就这样一座被世人称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在1860年10月,被两个强盗的一把大火‘毁灭’了。”感叹的同时板书“的毁灭”三个字。至此课题目板书完毕。再让学生齐读课题,并强调“毁灭”要读得低沉、哀缓。

而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并交流初读课文后的感受。“辞动而情发。”学生“爱”“恨”之情感得以初步激发,已引导学生走近了圆明园。

二、以读激情,走进圆明园。

学生默读2、3、4自然段,并作简单的批注。教师巡视点拨后,开始引领学生走进圆明园。

首先,读悟第2自然段。让学生在文本的对话中,在课件演示中理解“众星拱月”之“独具匠心”的布局特点。

为让学生对圆明园建立整体美,课件播放圆明园复原视频,教师随课件声情并茂地解说:圆明园被誉为“万圆之园”,它是我国无数能工巧匠智慧的结晶。园中著名景观达145处,风格各异,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漫步园内,有如漫游在天南海北,饱览着中外风景名胜;流连其间,仿佛置身在幻想的境界里。”

至此,教师引领学生跟随作者走进圆明园,尽情地饱览了“恍若月宫”的奇景。

再次,品读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为什么说“它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然后,课件出示“青铜礼器、名人书画和奇珍异宝”的典型图片,让学生对当时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赞叹。

最后,引导学生回归朗读第2、3、4自然段,读出欣赏、自豪、赞美之情。此时,只有此时,学生才真正在文本载体的引领下,走进了圆明园。

可是,当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之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呢?教师悲愤地说:“但是,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已灰飞湮灭。华丽的殿堂楼阁已成一片废墟,让人流连的美景人们心酸的回忆。园内的奇珍异宝,有的被毁坏,有的流落他乡陈列在别人的博物馆里。这是为什么?是谁毁灭了美?是谁毁灭了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圆明园?法国著名作家雨果愤慨地写道:“有一天,两个强盗走进圆明园,一个抢东西,一个放火。……这两个强盗,一个叫法兰西,一个叫英吉利。”

引导学生自读第5自然段,结合资料领会“统统”掠、“任意”毁、“放火”烧的强盗行径和野蛮罪行。然后,播放电影“火烧圆明园”的片段。学生犹如走进圆明园,目睹了英法两个强盗的无耻行经,仇恨的怒火油然而生。英发联军的滔天罪行深深烙在学生的内心深处,激起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雄心壮志。

三、升华情感,走出圆明园。

教师过渡语:“圆明园就这样化为灰烬,就这样不再真真切切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就这样只能浮现在我们的梦中。圆明园的毁灭仅仅是我们炎黄子孙的损失吗?不!”出示第1自然段,抓住两个“不可估量”重点领悟。

教师荡气回肠地总结:“这把火,烧毁了园林艺术的瑰宝;这把火,烧毁了建筑艺术的精华:这把火,烧毁了耗资5亿3千万两白银、历时151年才建成的万园之园。但是,这把火,烧不毁英法联军的滔天罪行,烧不毁炎黄子孙的刻骨仇恨,更烧不毁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精神。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时刻刻提醒我们:(引出)落后——就要挨打!”此时,学生会感慨万千:对强盗的刻骨之恨,对祖国的深切之爱。在老师的激情下,让学生拿起笔将内心的话语记写下来。写后,让学生带着或赞美或痛恨,或激昂或哀痛,读一读自己的感慨或抒怀。教室里想响起的阵阵掌声,将课堂推向高潮。

此刻,屏幕上出现八个大字:“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我的预案是让学生齐读而升华情感。然而,我的灵感顿生:让学生全体起立,举起右拳,一起宣誓:“勿忘国耻,振兴中华!”这声音回荡在气宇轩昂的教室里,这声音回荡在情绪激扬的每个学生的心头!

一堂课结束了,这是一堂“爱”与“恨”的课,这是一堂“赞美”与“愤恨”的课。一堂课结束了,可学生们的爱国情怀却飞扬起来。

总之,本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文本为依托,以情感为纽带,以现代技术为手段,以学生发展为目的,力求着眼于自主阅读,致力于课堂优化,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能力,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十八

昨天上了《燕子专列》感受颇深,这是一篇发生在人和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内容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是太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的重点语句中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的情意,对学生进行爱护鸟类的环保教育。在课前我就向王老师请教了课文中的重点,王老师说既然文章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在教学设计中,我们就以爱作为主线来贯穿课文打动学生。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记事类教学反思篇十九

本文是巴金的作品,“鸟的天堂”指的是一株500多年树齡的古榕树,位于广东省新会市南部马村天河的一座小岛上。榕树的树冠大得出奇,笼罩着18设亩左右的河面,独树成林。乘小艇从近处看,枝藤交错,犹如一座森林,从远处看,就成了浮在水面的绿洲,景色奇特迷人。大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各种各样的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白鹤和灰麻鹤。1933年,巴金到新会访友路过此处,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鸟的天堂》由此而美名传扬。

这么美的文章,“读”就是破文的途径,巴金深情地向人们展示了自然界的美好,在教学时,我注重了激发学生主动探穵学习的意识,让他们说自己所知,诉自己所悟。第一节课,我没有运用其他教学手段,直接领读了三遍。学生读书的兴致很高,学生通过读被大榕树的美丽所感染,被众鸟纷飞的热闹场面所吸引,学习效果较为理想,简单朴实的语文教学方式“不同形式的读”使课堂成了真正的语文课堂——读书的课堂。通过朗朗的读书声,课堂活了,学生思维活了,学习的知识也自然活了,学生在“读”中获得知识,这种知识是扎实的,因为本文本身就用语平实,读来优美动人,从学生作业上看,还是不错的。

在教学中,本人也着重在阅读、写作方法等方面作了些伏笔。

一走进文本背景与主题。“天堂”某些宗教指人死后灵魂居住的极乐世界,常用来比喻幸福美好的生活环境。“鸟的天堂”文中指大榕树。我国南方的大榕树适合于鸟儿生活,称得上是鸟儿的“乐园”。本文记叙了著名作家巴金和朋友两次经过“鸟的天堂”时所见到的景色。吸引激发孩子们将目光投向鸟的天堂,一起欣赏美丽的南国风光,感受大自然的生命力,也生动地描写了傍晚静态的大榕树和早晨群鸟活动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朗吉弩斯说:“美的文词就是思想的光辉。”带着这种思想去感悟心语。如“一棵榕树一片林,鸟在林中当主人。”“走进鸟的天堂,那美丽迷人的南国风光扑面而来,满眼蓬勃的绿意,生机无限;满树欢乐的鸟儿,纵情歌唱。”这树与鸟,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令人怦然心动。愿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将这份美好珍藏在心底,热爱自然,亲近自然,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二提炼写法,阅读妙笔。

本文抓住了“点面结合描写景物的方法”“点面结合的描写是写景文章的常用方法。”本文作者就能巧妙地运用这一方法。如,作者在描写群鸟活动的场景时,运用了两个“到处”和三个“有的”对群鸟活动的情景进行了总体的描述,让读者有一个整体感受,这就是对“面”的描写。在此基础上,作者重点描写了一只画眉鸟,把它的姿态与叫声刻画得生动逼真,这就是对“点”的描写。那么,怎样才能在写景时做到点面结合呢?如:写柳树,首先对柳树在四季的变化上都有不同美的感觉。春天的柳树“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夏天的柳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可以说,是对柳树总体的描述,也就是“面”的描写,这样的例子学生已掌握了不少“美丽的校园”“秋天的田野”“家乡的小河……”

要能掌握这点,那就必须在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对景物的总体进行描写,然后抓住代表性的景物进行细致刻画。这样,笔下的景物才能既有整体感,又有细腻、生动。如:描写秋天的果园,首先要将果园在秋季里硕果累累,香气四溢,色彩浓郁的景色加以概括描绘,给人一种整体感受,然后抓住重点进行细致描写,这样就做到了点与面的有机结合。

二在语言中读作者。

任何一篇文章在读的时候都应该不放一难,鼓励学生在阅读文章时,一般要抓住作者的思想感情,但小学生常常又抓不住,这是为什么呢?不是学生阅读能力欠缺,主要是作者思想感情不是直白地写在纸上,而是包含在具体的语言文字当中。比如,“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一句不仅仅是在写叶子的翠绿,明亮,更蕴含着对绿叶伟大生命力的赞美之情。再如“朋友说这里是‘鸟的天堂’有许多鸟在这树上做巢,农民不许人去捉它们。”在读该句时,不但要读出农民对鸟的保护,还要体会到作者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因此,在读文章时,一定要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学习与反馈。

鼓励学生积累有关写鸟的诗句。(略)。

上完本课还是有收获的,同时我也反思了,用魏先生的话来讲:一个老师,要紧的不是忙着用某种教法去否定另一种教法,而是要像蜜蜂一样,在教法的百花园中到处采集于自己有用的花粉,回来以后酿造自己课堂教学的蜜。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11124.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