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优质2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6:38:05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优质22篇)
时间:2023-11-26 16:38:05     小编:雅蕊

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案的编写需要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和组织。查看这些教案范文,可以发现不同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理解和教学方法的运用是有差异的。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一

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熟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概念,世贸组织的建立,中国的入世;理解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中国的对策。

提高比较问题、提取信息和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研究教材、解决问题,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培养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

过程与方法。

培养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增强整体意识。

按设计的程序,辅以多媒体教学,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搜集、整理和运用相关资料,参与讨论等活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提高运用材料论证问题以及同他人合作学习、交流的能力,形成对经济全球化全面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向的意识,关注国际社会,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初步懂得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通过学习,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及其利弊,更好地理解我国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增强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民族复兴意识,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的意识,顺应全球化趋势的潮流。

教学策略。

教学重点与难点。

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如何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

教学方法。

利用讲述,辅以多媒体教学,使学生对本课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学会系统学习。

通过课堂讨论、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综合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针对材料问题,教师正确带领学生分析材料和挖掘问题的能力,并能进行归纳与整合。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提问学生几个问题:平时习惯用什么牌子的洗发水?

潘婷(美国,宝洁公)、力士(英国,联合利华)、清扬(法国技术中心)等。

平时喝什么牌子的咖啡?

雀巢(瑞士)、麦斯威尔(美国)等。

我用的手机是诺基亚的,属于哪个地方的?(芬兰)。

通过这几个问题,同学们可以在我们周围看到一种什么经济现象?

经济全球化就是指商品、劳务、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从而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加深的趋势。

讲授新课。

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

1.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看书,找出以下知识点)。

(4)世贸组织的前身及正式建立?

(5)世贸组织的宗旨及影响?

(6)中国入世的时间?

(7)入世对中国带来了哪些机遇与挑战?

(8)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国政府和企业应如何应对?

2.知识结构(多媒体展示)。

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各地区在相互联系(商品流通、劳务交换、资金流动等)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个涵盖全球的经济整体。

从新航路的开辟开始,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开始增多。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世界市场迅速扩大。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交通运输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各地区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加速了原材料、资本和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1)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开始出现;。

(2)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基本形成;。

(3)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强有力的推动者。两极格局的瓦解也为经济全球化扫清了障碍,绝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推动了世界经济向全球化发展。

其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

最后,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冷战”期间存在的两个所谓的平行的市场,随着“冷战”的结束不复存在,市场经济成为全球通行的机制,也促使经济全球化在“冷战”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

(2)交通运输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3)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

(4)两极格局的瓦解;。

(5)市场经济体制的实行。

科技进步、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发达国家——最大受益者(优势的技术、资金、市场)。

课堂探究一:如何解决贫困问题?为什么发达国家有责任帮助发展中国家解决贫困问题?

一是大国要承担的责任,帮助落后国家解决贫困问题。二是落后国家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要善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和壮大本国综合实力。说明消除贫困问题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孤立地生存与发展,特别是对那些长期依赖发展中国家资源、原料与劳动力的发达国家来说更是如此。在同一个地球上,发达国家的安全更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繁荣与稳定。因此,解决贫困问题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课堂探究二:思考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处于劣势的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呢?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也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对发达国家来说,凭借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的优势,是最大受益者(劣势:劳动力、资源)。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有利吸引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开拓国际市场。挑战: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空前压力和挑战。

发达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课堂探究三:阅读材料,找出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遇见的问题。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二

经济多极化,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与世界经济格局发展变动密切相关的。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格局,既是南北两方、多极类型构成的且两极分化的格局又是几大国、经济中心构成的且多极化的格局。总体上说,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为美、欧、日三极并存。在90年代至21世纪的一个时期,不仅三极之间发生着实力消长的新变化,而且新的经济力量中心也在崛起之中。

(一)多极之首的美国经济。

前的人们对三极实力地位的概括是:崛起的日本,复兴的欧洲,衰落的美国。然而90年代后的情况表明,美国遏止了实力地位相对衰落的态势,显示了其不仅是世界经济多极之一,更是实力之首的实力。其经济自1991年3月美国经济走出低谷至3月,已连续增长10年,10年中年增长率达3.5%,创造了世界上最长的经济持续增长周期的记录。而且不仅仅是经济持续增长,还出现了“一高两低”并存的所谓新经济现象,主要动因在于新技术革命的推动和经济全球化的作用。为期10年比较良好的经济发展使得美国经济实力有所增长。其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已由1990年的24.2%提高到28.6%。

(二)泡沫破裂的日本经济。

90年代后的`世界经济三极中,日本的经济发展势头、状态与美国产生此消彼长的位置互换。50年代至80年代的每一个10年,日本经济发展速度都是既快于西欧、更快于美国的,从而使日美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民生产总值由50年代初的日本约相当于美国的6%上升为90年代初的66%,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正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经济达到高峰的同时,其经济泡沫也达到了顶点。1989年末,日本的资产价格(股票、土地和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是国内生产总值的15倍;日本的国土面积仅为美国的4%,而其市场价值是美国的5倍多,仅东京房地产的市价总额就可以购买美国两次。但是泡沫是不可能长期膨胀的。1990年,以当时发生的经济周期性危机为契机,日本泡沫经济崩溃,并使日本经济在90年代以低于美国经济增长率两个多百分点的劣势陷入经济停滞,这是日本战后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在这样一个经济不景气状况中,又遇上了东亚经济危机的发生,这对日本经济是再糟糕不过的事情了。这场金融**既充分显露了日本经济实力地位的下降和对世界经济的消极影响,反过来又对不振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19日本出现0.7%的负增长,进一步恶化为2.8%的负增长,勉强出现0.6%的经济微弱正增长,,由于国际经济比上年加快(世界经济增长率为4.7%),也由于日本近年来以国债为支撑扩张的财政政策逐渐显效,日本经济开始有所好转,但也仅仅是1.5%的增长率。用经济合作组织的话说,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挣扎了几年的日本经济已经开始出现适度的复苏。

过去的10年是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受泡沫经济破灭和东南亚金融危机双重打击的日本经济目前依然困难重重,但是日本的经济实力犹存。可以说,日本的经济实力、影响力只是相对于美国而减弱或相对于泡沫经济高涨时而收缩,而并非基础经济大倒退。日本目前的国民生产总值约相当于排在世界第三、四、五位的西欧三大国德国、法国、英国的国民经济生产总值之和。未来10年,日本将以接近2%的年均经济增长速度发展,二十一世纪的日本经济仍是多极世界经济中的重要一极。

(三)一体化的欧盟经济。

西欧的经济发展态势在美欧日三者中始终处于中间的位置。80年代及其以前,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不如日本,但快于美国;进入90年代后,西欧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日本,但落后于美国。以一个国家集团的实力计,欧盟的一些主要实力指标不仅大大高于日本,甚至超过美国。比如国内生产总值,欧盟占世界的29%,美国占28%,日本占13%。但不能简单地据此认为欧盟的实力地位世界第一。欧盟是一个国家集团,15个国家的集合,尽管其一体化程度较高,可以作为一个实体与美、日并立,但毕竟不像美、日那样作为单一国家成为世界经济之一极。这要求欧盟既要加强经济一体化,又要加快经济发展,即通过“集中”和“积聚”两个方面的努力,以巩固和增强自己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实力地位。

如何在较低通胀率和较低失业率情况下提高经济增长率,是欧盟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着力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相比于美国近年来已出现“一高两低”的新经济现象,欧洲要逊色一些。

二、美、欧、日经济“软着陆”状况。

从理论上讲,宏观经济“软着陆”是指一国国民经济的运行出现“一高两低”的良好态势,即经济高增长率、低失业率、低通胀率并存。

(一)经济增长率。

年以来,美国每年的经济增长率都在4%以上。欧盟的经济增长状况是,1997年为2.7%;19为2.8%;19为2.3%;20经济增长率第一次突破3%,达到3.4%,为198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仍低于美国;20,据经合组织等预计,欧盟的经济增长率仍会保持在3%以上,从而将9年来第一次超过美国。从更长期的发展看,自现在起到每年的经济增长率为3%,已是欧盟确定的发展目标。

(二)通货膨胀率。

通货膨胀率是与经济增长率密切相联的。按照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和实践,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其在2.5%至3%的情况下是合适的,这既会使就业增加,又不会使通货膨胀率过于上扬。欧盟近年来在经济增长率、失业率、通胀率三个指标上,只有在低通胀率方面可以与美国相媲美,甚至比美国还低。

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报告,欧盟通胀率年为1.4%,年为1.3%。然而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美国是在经济增长率突破了传统的界限的情况下,仍保持了较低的通胀率。欧盟则面临着既要经济增长率突破3%,并把高失业率降下来,同时又不至于使通胀率有大的上扬的艰难任务。事实上,自1999年下半年欧盟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以来,欧盟的通胀率也呈小幅攀升态势。欧洲央行行长杜伊森贝赫年7月在欧洲议会发表讲话时说,“我们绝不反对经济增长率高于3%,我们所不希望的是通货膨胀达到这一水平”,因此,欧洲央行对影响欧元区物价稳定的因素保持警惕,将继续实行“把通货膨胀压力消灭在萌芽状态”的长期战略。从现在的发展态势看,欧盟年、的通胀率将回落到2%和1.8%。

(三)失业率。

高失业率一直是多年来困扰欧洲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与美国近年来失业率压低到4%的情况相比,欧盟的失业率高达10%左右。失业率与经济增长率是密切相联的两个指标。一方面,高失业率是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压力。据欧洲的统计,欧洲每年用于失业、贫困人口救济和社会福利保障的开支高达1万亿到2万亿欧元,占各成员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2%到20%。如此巨大的开支拖累了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是增加就。

业、降低失业率的主要途径。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的趋强,欧盟的失业人数在减少――从及其之前的约2000万人减少到1997年3月的1,800万人、1998年5月的1,700万人、1999年的1,600万人和2000年1月的1,230万人;欧盟的失业率也在降低――从19的10.8%降至1997年的10.6%、1998年的10.0%、1999年的9.1%和2000年的8.4%,预计今明两年将继续降至7.8%和7.3%。

此外,汇率情况也能说明问题。1999年1月1日欧元诞生,这既使欧洲经济一体化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欧盟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条件,也会在动荡不已、危机迭起的世界经济领域,为欧洲货币地位的提高增加一个新的筹码。作为美国、欧盟、日本三极世界经济格局,随着欧元的问世,从长远态势看必将发生新的变化。欧元比之原本地位最弱的日元,其地位会进一步增强;就是比之世界第一货币美元,从长远看也会构成挑战。但欧元诞生两年多,其表现特别是汇率表现,并不如原来预想的那样好。1999年1月1日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为1:1.19,而到2000年10月26日,1欧元只能兑换到0.823美元,欧元跌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比诞生之初大约贬值了30%。

可见,目前的多极化世界经济格局表现为美、欧、日三极并存。但随着世界经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除了现有的美欧日之外,人们预测中国、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国,如果在全球化进程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也可能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到第二个10年,在多极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从目前的实力地位和发展势头看,中国是最有可能成为第四极的国家。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三

课程标准:(1)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2)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需要理解的内容有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世界贸易组织对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作用;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影响。

需要运用的内容有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培养学生一分为二的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探讨中国加入wto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探讨经济全球化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

资料搜集、问题探究、历史比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教与学,培养学生与时俱进,把握人类历史发展动向的意识,引导学生关注国际社会,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初步懂得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和如何正确面对经济全球化。

教学工具:幻灯些许、资料若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导入:(要制造轻松气氛,缓解学生和自己的紧张)。

自我感知。

(《大腕》经典桥段)。

开篇明义。

——资料源自政治必修一p101第十三课。

合作与探究:阅读第一子目大字部分第一段a梳理出经济全球化的过程b分析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因素。

在梳理过程的时候将三次科技革命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作用归纳出来,为后面中国或者说发展中国家的对策埋下伏笔。

讲到跨国公司的时候,引用一些资料(,研究跨国公司的人得出一个非常重要的结论,就是说,如果我们现在把跨国企业和国家、地区都当成是一个经济体的话,那么,现在全世界最大的100个经济体当中,51个是企业,49个是国家和地区。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变化,也就是从整个经济全球的总量来讲,企业正在超过国家。这一批跨国公司的经济力量确实相当大,就是说,这51个大的跨国企业,它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全世界大多数国家。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的变化。由于跨国公司的经营发生了质的变化,出现了一批超大型的跨国公司。比如说,现在全球最大的通用电器公司,ge,它19的销售额是1683亿美元,基本上和我们中国整个的出口差不多。而我们中国也是世界第十大贸易国。又比如说,美国最大的一个零售企业叫wormer(沃尔玛),大家都知道,它年的营业收入是1250亿美元,可以占到我们中国全年社会总销售额的40%。1997年以后,1/3的国际贸易、2/3的国际投资、2/3专利和技术诀窍的转让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这些都说明跨国公司在全世界确实是占据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从数量上,按照联合国1997年的投资报告里面最新的统计,现在全世界已经有44000个跨国公司的母公司,如果加上它们在国外的子公司和附属企业,已经是28万多个。也就是说,不管是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跨国公司可以说已经操纵了全球的经济命脉。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四

知识与能力: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在多媒体基础上发挥图像等多种媒介的视觉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兴趣,让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难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情景导课】。

展示肯德基、麦当劳、家乐福、诺基亚、可口可乐等图片,提问学生是否认识图片中的品牌,并大声说出品牌名称,强调经济全球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

【展示目标】。

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自主预习】。

独立完成“知识梳理”。同桌之间通对答案。提出疑问。

【合作探究】。

一、原因。

展示相关图片。

二、表现。

出示图表和文字材料。材料一:

时间全球年均直接投资额。

1989年1900亿美元。

2000年1.4万亿美元。

2007年1.538万亿美元。

材料二:从1989年到2001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6.1%,比世界经济增长率高出2.5个百分点;世界货物贸易额增长1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增长2.8倍。

三、影响。

出示材料。

材料一: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新闻报道中,选取具体的事例说明中国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

课后小结。

全球化已经作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要积极参与,但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尽享全球“红利”,发展中国家饱受落后之苦,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要趋利避害,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五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典型事例、阅读教材,搜集、整理、交流有关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明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学习难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今天是平安夜,祝大家节日快乐!”

(呈现耐克鞋的图片)。

1。师:耐克是哪个国家的品牌?生:美国。

师: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吗?生:……不是,如中国。

师:呈现幻灯片内容,“对,美国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销售,生产则分布在全球40多家工厂完成,包括中国的工厂。

怎么判断鞋子的生产厂地呢?(停顿片刻)看鞋舌上的字母。(呈现幻灯片相关内容),(耐克在中国的代工厂比较多,这只是其中的两个)现场有穿耐克鞋的同学吗,看一下你的鞋舌。(可能是别的代工厂的)。

师:耐克公司八十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生自主阅读,两分钟左右),提示学生勾画重点。

师:像耐克鞋这种,一个产品由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共同完成,突破国界和企业边界的现象,叫生产活动全球化,并且趋势加快。(呈现下一张幻灯片)。

师:耐克公司的代工厂通常建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除了缺技术之外还缺少什么呢?

生:资金\\钱。

师:所以需要国际投资。

(呈现下一张幻灯片)。

师:目前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直逼外商对华投资。

师:通过这两组宏观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际投资急剧增长(呈现幻灯片)。

师:耐克鞋通过代工厂生产出来之后会销售到全球各个国家,像这种现象就叫贸易全球化。

这是1980-全球贸易量增长趋势图。

这是中国09-货物进出口的情况。以来,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货物贸易大国。

师:通过这两张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在迅速增长。

师:像耐克公司这种全球企业,我们称它叫跨国公司。,耐克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25位。(呈现幻灯片)。

师: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会评选出世界五百强企业名单,这一榜单被称为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终极榜单。大家猜一猜,中国会有多少家企业上榜。

生:……。

师:呈现幻灯片。

师:这些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请看幻灯片。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影响在不断增大。

师:像耐克公司这种跨国公司出现贸易纠纷的时候,

师:请大家告诉我wto成立的时间、英文缩写、成立的宗旨是什么。

生:……。

师: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关税普遍降低,相互开放市场,制订贸易规则,建立公平贸易原则,减少贸易阻碍,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师:可见世贸组织的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

制订监督贸易规则提供贸易谈判平台解决贸易争端。

这是它的标识。

师:好看吗?一共六道弧三种颜色,久看有动态效果,代表wto充满活力……。

生:

师:呈现幻灯片,

今年是wto成立20周年,中国入世第十五个年头,入世之后到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代表团前一任团长李仲周曾赋诗:磨难莱蒙终不悔,感时当在国荣昌。

师:前几天刚召开了世贸组织第十届部长级会议,这是wto最高级别的会议,每两年开一次,讨论和决定与世界贸易相关的所有重要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模拟这次会议。

师:先分配一下角色。

师:下面进入会议一个项议程,请各国代表自由讨论。

师:接下来,请三国代表发言,先有请美国代表发言。

师:通过以上两位代表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经济带来了的影响有利有弊,像一把双刃剑,对各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将如何应对呢,请中方代表发言。

师:感谢中方代表的发言,中国gdp国民生产总值,首超10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这和中国政府的积极应对态度是密不可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

这是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表现。

这是去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是在上海。这次会议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是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开启了中非合作的新时代。

这是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情况,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政府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国际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师: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同样,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在上一次的部长级会议上,经过各国的磋商与努力,会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幻灯片)。

首个全球性贸易协定诞生。请看协定的部分内容。

师:优惠政策倾向哪些国家?生:

这一协定对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请看一段视频。

师: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努力,创造了共赢的局面。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没有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会是一座孤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互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繁荣。

课后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没有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会是一座孤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互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繁荣。

知识与能力: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同时,在多媒体基础上发挥图像等多种媒介的视觉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兴趣,让他们在乐中学、学中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

难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教学工具。

多媒体工具。

教学过程。

【情景导课】。

展示肯德基、麦当劳、家乐福、诺基亚、可口可乐等图片,提问学生是否认识图片中的品牌,并大声说出品牌名称,强调经济全球化离我们并不遥远,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我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经济全球化,。

【展示目标】。

概述世界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趋向,理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竞争的复杂性。

【自主预习】。

独立完成“知识梳理”。同桌之间通对答案。提出疑问。

【合作探究】。

一、原因。

展示相关图片。

二、表现。

出示图表和文字材料。材料一:

时间全球年均直接投资额。

1989年1900亿美元。

1.4万亿美元。

1.538万亿美元。

材料二:从1989年到2001年,国际贸易年均增长6.1%,比世界经济增长率高出2.5个百分点;世界货物贸易额增长1倍,全球跨国直接投资增长2.8倍。

三、影响。

出示材料。

材料一:如果由于害怕全球化的破坏而希望挡回全球化的力量,我认为是不可取的。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

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什么观点?

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新闻报道中,选取具体的事例说明中国十如何应对全球化的。

课后小结。

全球化已经作为一种无法回避的现实,中国要积极参与,但在这个过程中,发达国家尽享全球“红利”,发展中国家饱受落后之苦,我们需要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要趋利避害,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关系新秩序。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世界历史》。本课属于第七单元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中第三节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一课,其主要内容是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趋势及影响。

二.教学对象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三学生。由于学生已在前两节课:冷战中的对峙、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所以在学习本课时对于战后世界的局势以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不叫熟悉,接受较快,容易进入新的学习,对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思考会比较深刻。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难点。

2.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并和同学一起分析有关实例、阅读教材,使同学明确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可以播放有关视频,有关新闻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认真自主的学习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应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的和平安定奉献一份力量。

四.教学重点。

五.教学难点。

六.教法设计。

历史情境教学法。

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大脑综合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建立愉悦的表象优化认知过程,掌握历史知识,陶冶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创新能力,促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播放视频,引入问题)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二).利用语言情境,有助于渲染气氛,陶冶情感。(激情讲课)。

七.学法设计。

根据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基于这一理念,将学生的学法设计如下:

1.自主学习法:在导入新课后,教师通过播放有关视频,在此基础上使学生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

2.协作学习法:在教师出示材料讲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情境影片、小组讨论的方法,了解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这一难点。采用分组讨论、探究启发式教学给学生充分发散思维的空间,培养协作学习,并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

八.教学环境。

硬件环境:带有多媒体教具的教室。

九.主要教学过程说明。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片断)地点:

(二)上.节回顾,开始新课教学。

教师和学生一起回顾前两节课,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是在什么样的的大背景下发展的。

(提问学生)请同学试举例我们身边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如:商店里的耐克运动服其实不一定产于美国;一台康柏电脑的部件很可能来自美国、中国和新加坡。一部诺基亚全球通,已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把世界各地的人连在一起。)。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使学生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

事例1:教师可先展示课前提示中《海尔大厦》照片,然后指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中的有关部分:中国的海尔集团在美国纽约设立了北美总部。

事例2:当前全球笔记本电脑的95%都是由中国人研发和生产的,无论是内在品质还是外观,都与国际品牌达到同一水平。从中国走出去的联想,华硕和神舟正逐步成为全球笔记本电脑市场的主角。

事例3:20,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事例4:19,瑞士人亨利。内斯特莱创办的雀巢公司同英瑞浓缩奶公司合并,把厂房开到了英国、德国、西班牙和大洋彼岸的美国。这在当时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内斯特莱恐怕不会想到,半近一个世纪之后,雀巢公司在全球已有509家工厂,雀巢的产品几乎遍布世界各个角落。如今,人们徜徉于超市,把雀巢咖啡放进购物车时,想到的可能只是咖啡的浓香,而未必会意识到自己正在采撷经济全球化大潮的浪花。

事例5:教材小字第二段:有关美国波音公司的例子。

这些都说明了当前世界的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那么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今天来学习第16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后的国际形势如何?见书上。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高新科技的推动下,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从总体上看,世界经济正在逐渐形成一个整体,这种现象被称为“经济全球化趋势”。

进一步阐述:从表面上看,经济全球化似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实际上,它就悄然发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商店里的耐克运动服其实不一定产于美国;一台康柏电脑的部件很可能来自美国、中国和新加坡。一部诺基亚全球通,已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把世界各地的人连在一起。

1.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二战后出现的民族独立国家积极寻求国际合作。(为经济全球化提供有利环境)。

3.二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促使生产力空前提高,生产社会化迅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在经济上打破国界和地域限制,扩大市场,发展大市场经济。(这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

4.科学技术特别是交通运输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缩短了世界各地的时间和空间距离,为全球范围的经济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

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促进)。

三.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见书上。共三点。(1)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2)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3)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

在这一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扮演着主角的是跨国公司。冷战结束后,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跨国公司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经济实体所组成,并从事生产,销售和其他经营活动的国际性大型企业,又称国际公司或多国公司。

举出你身边体现经济全球化这一特点的典型事例(请列举你生活中的实例来证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饮食方面:肯德基,麦当劳(快餐),百事可乐和可口可乐(饮料)等饮食行业的跨国公司大举进军中国市场,其历史背景是:改革开放。另外,家用方面,lg(英语简称缩写)家电系列,吉列系列等。

跨国公司中,有传统产业的,也有新兴产业的,以从事高科技研发为主业公司有: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

中国的跨国公司:海尔,深圳康佳集团、广东tcl集团、中石油、中石化、金城集团、隆鑫等。这上结企业同国际上有实力的跨国公司还有相当的差距,还只是处于发展中国家企业国际化的初级阶段。

—阅读书中小字。

书中动脑筋:1.下面两位同学分别代表来自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他们两人办厂时遇到了各自的困难,你看怎样才能解决他们的问题。

双方可以通过南北对话进行经济合作。发达国家利用自己的资金、技术优势直接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办厂;发展中国家也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招商引资,使丰富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通过经济合作,实现资金、资源、技术、劳动力优势互补,使不同国家经济共同发展。(见教参)。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阅读书中相关内容)。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八

(1)知识与能力:了解东盟的发展历程,说说中国与东盟的交往情况;分析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原因和影响,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概述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建立的过程,探讨亚太国家加强合作的途径与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搜集中国与东盟交往的材料,了解东盟日益扩大及其影响;用列表等方式比较北美自由贸易区与欧盟的异同;通过上网等途径搜集中国参加apec会议的资料,多渠道去了解和认识apec建立的史实及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学习和了解,体会当今世界国家间加强合作、竞争与发展的重要性,树立合作与竞争的意识。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了解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难点:如何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教学用具。

幻灯片。图片。

4.标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九

本课以“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为主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叙述。首先,介绍了20世纪九十年代随着东西方冷战的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快发展。其次,介绍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最后从两个方面叙述了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第一,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不利处境;第二,叙述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中国既是难得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潮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取得了世人瞩目的可喜成果。

教学目标。

2.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3.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辩论活动,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是当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必然结果。

2.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增强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与责任感。

教学重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因为只有使学生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才能使之感悟到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和发展。只有掌握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才能认识到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性和迫切性,才能使学生增强使命感。被学生提供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感受经济全球化,了解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教学难点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受到知识积累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要求初三年级学生从利、弊两方面认识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确实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课前收集资料,上课辩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帮助学生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教学方法1.讲解分析法。针对本课中一些难于理解的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帮助学生掌握。

2.讨论法。对于课本中学生通过自己努力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达到掌握本课内容的目的。

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情境创设,导入新课。

出示幻灯片1,让学生说说分别是什么品牌,哪个国家的。

出示幻灯片2,你知道哪些中国著名品牌在国际市场上畅销?

幻灯片3,问外国的品牌商品在中国销售,中国的商品也进入了世界。

你知道这是种什么现象吗?

根据自己了解踊跃回答问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气氛,使其很快投入本课的学习中学习新课:

学案导学。

指导学生完成伴你学知识梳理。

阅读课本,完成伴你学知识梳理。

理顺本课知识,大体把握本课内容,掌握基础知识二、分组导学,师生释疑。

幻灯片出示。

根据学生回答进行归纳。

幻灯片出示。

幻灯片提供材料。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十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通过对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学习,培养学生归纳、整理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通过搜集、整理有关历史资料并和同学一起分析有关实例、阅读教材,使同学明确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总体趋势,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原因。可以播放有关视频,有关新闻等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学生关注社会生活的意识,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认真自主的学习态度。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中国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潮流中,应抓住机遇,勇于挑战,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的和平安定奉献一份力量。

教学重点:掌握冷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具体表现。

教学方法:设疑、讨论、点拨。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先看一段视频。(教师运用多媒体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片断)地点:卡塔尔多哈,时间:年11月10日晚18时39分,随着wto第四届部长会议主席卡迈斯手中的一声木槌响,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13亿中国人翘首以待的梦想瞬间化为现实,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轮回。请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体现了经济发展的一个什么趋势?(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体现了世界经济发展全球化的趋势。在世界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展与冲突并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6课时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二)新课学习。

(提问学生)请同学试举例我们身边的经济全球化现象(如:商店里的耐克运动服其实不一定产于美国;一台康柏电脑的部件很可能来自美国、中国和新加坡。一部诺基亚全球通,已经同时在另一种意义上把世界各地的人连在一起。)。

教师问:那“全球化”的含义是什么?请同学们依据教材内容结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下一个定义。(学生回答,老师进一步补充,进而阐述“全球化”)“全球化”一词最早于1985年提出,用来概括此前间国际经济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指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密切的经济交往与合作,在经济上相互联系和依存、相互竞争和制约达到了很高的程度,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

老师出示有关材料,“那么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具体表现在哪儿?”学生分小组讨论。

(老师)经济的全球化趋势: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任何一个国家经济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下去。于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这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老师)世界经济的全球化主要表现在:(1)国际贸易的绝对量和相对量迅速增长。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外向型经济的行列,世界贸易有增无减。贸易往来的大幅度增加,把世界各国经济有机地联系起来。(2)生产国际化程度大大加深。生产的国际化主要体现在跨国公司的发展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只有少数发达国家在其他国家利用当地资源和劳动力投资建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种现象开始普通化,跨国公司遍及世界各地。近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经济的发展壮大,也纷纷积极对外投资,兴办自己的跨国公司。请同学们看教材第95-96页的一段小字。(指导学生看书,以加深对跨国公司的理解)(3)金融国际化程度大大加强。二战后,一些新型的国际借贷资本市场出现。这些借贷资本市场的活动完全脱离了各国的借贷资本市场和外汇法的管理;而且出现了多国银行资本的联合,加速了全球范围内的吸收资金和贷款能力。(4)经济管理制度与经济习惯的国际化。当代许多国家认识到,要保持本国经济的活力,就必须学习和吸收他国合理的经济管理制度,使本国的经济运行有效程度尽可能地接近国际水平。

请学生自己举例说明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影响。

学生讨论。

教师出示材料,引导学生分析: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美国南卡罗来那大学的经济学家们以可口可乐公司为个案,运用科学手段进行了量化分析,评估了这个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总体意义上真正的影响。该调查是中国首次尝试评估一个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该调查发现,可口可乐的生产和销售对中国的就业、税收和产值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可口可乐在中国直接或间接地创造了41万多个就业机会;可口可乐制瓶商向中国政府缴税3.87亿元。投入—产出分析结果显示可口可乐在中国的运作为中国创收12亿元。可口可乐灌装系统在19为中国经济注入81.6亿元。投入—产出分析显示中国为此获得大约217亿元的收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平新乔教授是该调查报告的撰稿人之一,他说:“当我们刚获得可口可乐会间接支持近40万个就业岗位时是很惊讶的。于是小心翼翼地运用3种不同方法去检查这个数字。最后还是证实该数字比较可信。它说明,外国直接投资对中国就业的支持潜力是巨大的。”

学生分析材料,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中国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促进经济高速发展。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十一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的主要原因;掌握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具体表现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正确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分析典型事例、阅读教材,搜集、整理、交流有关的历史资料,使学生能明确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

教学重难点。

学习重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具体表现和影响。

学习难点: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影响。

教学工具。

ppt。

教学过程。

导入,老师:“今天是平安夜,祝大家节日快乐!”

(呈现耐克鞋的图片)。

1。师:耐克是哪个国家的品牌?生:美国。

师:是在美国本土生产的吗?生:……不是,如中国。

师:呈现幻灯片内容,“对,美国只负责设计\选厂\监制\销售,生产则分布在全球40多家工厂完成,包括中国的工厂。

怎么判断鞋子的生产厂地呢?(停顿片刻)看鞋舌上的字母。(呈现幻灯片相关内容),(耐克在中国的代工厂比较多,这只是其中的两个)现场有穿耐克鞋的同学吗,看一下你的鞋舌。(可能是别的代工厂的)。

师:耐克公司八十年代末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主题,各国经济联系逐渐密切,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趋势加速发展。

(生自主阅读,两分钟左右),提示学生勾画重点。

师:像耐克鞋这种,一个产品由不同国家不同企业共同完成,突破国界和企业边界的现象,叫生产活动全球化,并且趋势加快。(呈现下一张幻灯片)。

师:耐克公司的代工厂通常建在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除了缺技术之外还缺少什么呢?

生:资金\钱。

师:所以需要国际投资。

(呈现下一张幻灯片)。

师:目前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居世界第一位。

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直逼外商对华投资。

师:通过这两组宏观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际投资急剧增长(呈现幻灯片)。

师:耐克鞋通过代工厂生产出来之后会销售到全球各个国家,像这种现象就叫贸易全球化。

师:通过这两张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在迅速增长。

师:像耐克公司这种全球企业,我们称它叫跨国公司。2015年,耐克公司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425位。(呈现幻灯片)。

师:美国《财富》杂志每年会评选出世界五百强企业名单,这一榜单被称为最权威最有影响力的终极榜单。大家猜一猜,中国会有多少家企业上榜。

生:……。

师:呈现幻灯片。

师:这些跨国公司的影响力到底有多大呢,请看幻灯片。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跨国公司的影响在不断增大。

师:像耐克公司这种跨国公司出现贸易纠纷的时候,

师:请大家告诉我wto成立的时间、英文缩写、成立的宗旨是什么。

生:……。

师:世贸组织成员国之间关税普遍降低,相互开放市场,制订贸易规则,建立公平贸易原则,减少贸易阻碍,最终实现贸易自由化,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因此,被称为“经济联合国”

师:可见世贸组织的影响力和国际认可度。

制订监督贸易规则提供贸易谈判平台解决贸易争端。

这是它的标识。

师:好看吗?一共六道弧三种颜色,久看有动态效果,代表wto充满活力……。

生:2001年。

师:呈现幻灯片,

今年是wto成立20周年,中国入世第十五个年头,入世之后到底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什么。

代表团前一任团长李仲周曾赋诗:磨难莱蒙终不悔,感时当在国荣昌。

师:前几天刚召开了世贸组织第十届部长级会议,这是wto最高级别的会议,每两年开一次,讨论和决定与世界贸易相关的所有重要问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模拟这次会议。

师:先分配一下角色。

师:下面进入会议一个项议程,请各国代表自由讨论。

师:接下来,请三国代表发言,先有请美国代表发言。

师:通过以上两位代表的发言,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全球化给各国的经济带来了的影响有利有弊,像一把双刃剑,对各国而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中国将如何应对呢,请中方代表发言。

师:感谢中方代表的发言,2014年中国gdp国民生产总值,首超10万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二。这和中国政府的积极应对态度是密不可分。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中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具体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

这是08年金融危机时,中国的表现。

这是去年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01年是在上海。这次会议促进了亚太地区经济的合作与交流,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这是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开启了中非合作的新时代。

这是中国对非洲的投资情况,成为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

中国政府这一系列的措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同时在国际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师: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离不开亚洲和世界,同样,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在上一次的部长级会议上,经过各国的磋商与努力,会议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呈现幻灯片)。

首个全球性贸易协定诞生。请看协定的部分内容。

师:优惠政策倾向哪些国家?生:

这一协定对全球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请看一段视频。

师:通过视频我们可以看出,各国的努力,创造了共赢的局面。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没有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会是一座孤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互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繁荣。

课后小结。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大海中,没有一个国家甚至一个人会是一座孤岛,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只有同舟共济,携手合作互利互惠,才能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贸易的繁荣。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十二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教材结构分析。

教材地位分析。

本专题开设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了解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走势。二战以来,随着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及不断地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作为一长期受外国殖民者凌辱和欺压、底子薄、工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一个何处去的问题。闭关锁国,必然是回到落后挨打的局面;对外开放,则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结合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面向世界,走向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历史发展不可回避的潮流。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接受发达国家资本的新的一轮扩张的同时,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策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学习中求发展。同时教育学生应积极同国际接轨,采取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扬弃”方式,真正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

教材内容分析。

本专题应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内容。一个中心是指经济全球化这个世界经济总的发展态势。在当前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与崩溃,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事实。当今的世界经济,触一发而动千钧,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两个基本内容之一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正确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垮了德、日、意三个战前的强国,严重削弱了英、法两个多年的世界大国。唯独美国在战争中没有受到多大损害,相反,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二战后美国通过一系列国际运作,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尽管美国主观上是出于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但客观上却起到理顺了战后的国际间的金融和贸易问题,是推动世界经济走向联合的重要一环,为经济全球化奠定初步基础。

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老师们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可结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召开、欧元的一体化等时事内容给学生讲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个案,其用意在于,一是作为中国公民,明白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的境况和地位;二是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机遇和挑战,寻找适合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然,在掌握主体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教材难点分析。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由于世贸组织成员较多,而在发展水平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经济自由化的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这时,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便应运而生了。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跳出狭小的圈子,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经济区域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最后归宿。

2.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列强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全球(含中国)的经济侵略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列强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全球(含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准确理解,是本单元的又一难点问题。既然近代列强的资本输出属于侵略的范畴,那么,在当前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又能接受发达国家的侵略的事实呢?这就涉及到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机制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而经济全球化又是在西方发展模式推动下发展的,因此,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从而使全球化所创造的财富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导致全球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部分国家的主权,威胁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但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的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前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的焦点是,全球化是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从目前来看,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是不对等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消除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改革现行的不合理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运用当前科技革命成果,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重点问题阐述。

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确立的?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由于传统经济重心——英国屡遭重创,美国却借两次世界大战之机,特别是远离战火的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本国经济,实力日益膨胀。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英、美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但迫于美国强大的国力,英国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根据美国的方案,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并分别于1947年3月、1946年6月开始营业。在两大机构中,美国拥有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2.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国与国之间关于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的国际规则的制定和确立。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通过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从积极影响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2)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各国间的贸易,加强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3)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促进各国经济向前发展;(4)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一句话,建立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三大支柱基础之上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从消极影响的角度来看,由于美国和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一方面,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和资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一轮资本的扩张,加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凭借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垄断组织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同时使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增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走经济区域化的道路,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说明,在共同的机遇和利益的驱动下,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意愿趋同,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非但具有可能,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方均有所得和有所失,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经济区域化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的联合图强的战略,它依仗集团的力量以促进和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区域内参与竞争的能力,从而抵御来自区域外的竞争。

6.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原因:其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其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其三,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其四,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其五,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六,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存在问题: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影响和左右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相对劣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挑战和压力增大;二是经济运行风险提高;三是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最终加大南北贫富差距,增加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十三

【知识梳理】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关贸总协定》。

背景:

过程:会议:

文件:

国际货币金融体系   内容:

(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宗旨。

主要任务:

机构:

战后资本主义 。

作用:

背景:

世界贸易体系:     。

(关贸总协定)    建立:

宗旨: 。

三大支柱:        作用:

作用:

【重难点突破】。

材料一: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韩元贬值一半以上,韩国政府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紧急贷款,得到了其提供的195亿美元的巨额贷款,并按其方案进行了改革。经过短短的两年,韩国金融秩序稳定,经济迅速恢复。

材料四:“各个行星围绕着太阳转,各国货币转绕着美元转。”——美国财政部长。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作用。

【典型题例】(xx年江苏高考单科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积极谋求世界经济霸权。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则是其具体表现之一。该体系虽然于上世纪70年代初崩溃,但美国凭借其实力在国际货币格局中仍占主导地位。请回答:

(2)欧洲经济一体化将对世界货币格局产生什么影响?

背景:

欧州联盟。

经济一体化:

过程:   。

政治一体化:

欧洲一体化加深:

特点:

影响:

背景。

北美自由贸易区。

经济区域集团化。

建立。

特点。

影响。

背景。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

建立。

特点:

【典型题例】《赢》第236页第21题。

【巩固练习】《赢》11题。

原因:

表现:

实质。

全球化。

影响:

前身:

建立:

世贸组织:

宗旨:

作用: 。

中国加入世贸:原因:

经过:

影响:

【典型题例】。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12分)。

材料二 “……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面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区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生产经营者“奔走于全球各地”,“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共产党宣言》。

材料三 始于80年代中期的乌拉圭回合,经过近8年的艰苦谈判,各国终于基本达成一致,从而为更加广泛的贸易自由化确立了基本框架。……到90年代中期,世界2/3以上的国家已经实现了经常账户项下的可兑换。同时,所有发达国家已完全取消资本交易的汇兑限制,许多发展中国家对于资本账户的开放也开始越来越积极。

材料四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得到了迅猛发展。……目前,近7万家跨国公司,其产值已经达到世界总产值的40%,贸易额约占世界贸易总额60%,对外投资约占全球直接投资90%,由于跨国公司通过市场内部化进行全球性生产经营活动,因而使“经济无国界”,从而将全球的生产连为一体,并且形成生产—研发一销售全球一体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保罗斯威齐认为全球化进程始于何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回答,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是什么?此外影响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还有哪些? (4分)。

(4)自四五百年前以来,世界经济呈现什么发展趋势?(2分)。

2.某中学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题展览。请结合下列展览内容及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晚期英国海外贸易示意图。

材料二: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中国。

材料三。

材料四 由于发展资金匮乏、债务沉重、贸易条件恶化、金融风险增加及枝术水平的落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xx年1o月15日东莞樟木头的最大玩具厂——合俊玩具厂倒闭,数千名员工走上街头,供应商面对紧闭的厂门,徒叹无奈,舍俊集团高层则集体“蒸发。”一位玩具业资深人士感叹:“东莞玩具业正在下霜。”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哪砦重要的现象?(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二,谈谈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经济领域产生的影响。(3分)。

(3)世界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据材料三分析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3分)。

(4)据材料四,请你为面临经济全球化与金融危机的中国企业如何进一步发展建言献策。(2分)。

1.  (1)时间:15、16世纪;(1分)事件: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出现。(1分)。

(2)变化:从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森向世界性、相互依赖性转变。(意思相近即可)。(2分)原因: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

(3)推动者:跨国公司、世贸组织等各种国际组织。(2分)原因:科学技术的推动;新型交通和通讯方式的发展;市场经济的确立等。(答出2点即得2分)。

解析:本题考查基本知识相对简单,可结合书本以及书本作答就行了。

2.(1)现象: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中心;产品行销世界各地,世界市场初步形成。(2分)原因:英国首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发展迅速。英国通过殖民争霸活动,击败其他殖民国家,建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工业革命和殖民扩张运动的推动)。(2分)。

(2)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瓦解;推动了中国近代化历程,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创具有近代性质的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3分)。

(3)生产(生产经营)的全球化、投资(金融)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3分)。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十四

互利作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从沉痛的历史教训中结晶而来的智慧,以其必然性不断地凸显。特别是“冷战”结束以来,全球化进入新一轮迅猛发展,一国和他国、和全世界在日益密切的交往中一损俱损、一利惧利,“非此即彼、你死我活”的意识形态、“两极对立必择其一”的思维方式已经成为历史;你赢―我赢的现代“互利”精神正在成为崭新的时代精神,正在使中华民族精神和伟大智慧焕发勃勃生机。下面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对互利进行初步探讨。

在最一般的意义上,只要有人和人的活动,互利就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成为人类历史深处悠久的主题;而从近代以来,互利逐渐成为时代精神的一个方面。

微观上,任何一个家庭正是靠着全家人彼此之间的互利,才能生存和发展。任何形态的家庭,从最古老、最传统哪怕再专制的,到最现代、最前卫的;从最和谐温馨的,到矛盾四伏剑拔弩张却仍然延续的,概莫能外。“即使在一家人之间,利益的分歧也可导致争吵,但是只要存在着共同的情感与传统,和解就不是无路可寻,虽然源于不同的性格和情感的误解使人往往不易找到和解之路”[1](p.254),正所谓“兄弟阋于墙,外御其辱”。而历史上,除了常态的变更和不可抗力的破坏之外,那些意外地落入衰落、破裂甚至瓦解的家庭之所以遭遇如此的命运,根本原因是,在其大多数甚至每个成员之间,利益矛盾不可解决,而互利机制却瓦解甚至荡然无存了。中观上,各种组织之所以产生、存在和发展,其根本原因在于,每个组织和其每个成员之间在合作中互动;而任何互动在根本上都是建立在利益基础上,甚至以利益为核心的,是互利。组织和其每个成员之间、其成员彼此之间,因互利的纽带而成为利益共同体:组织使每个成员受益、从每个成员受益;每个成员从其组织受益、使其组织受益。假如没有互利,没有由此形成或大或小或深或浅的共同利益,任何一个组织既难以存在,更不可能发展。宏观上,国家之间,全球范围里,互利同样不绝如缕:从古到今,总有大欺小、富压贫、强凌弱,总有渗透和反渗透、干涉和反干涉、颠覆和反颠覆、侵略和反侵略、奴役和反奴役,总有刀光剑影、腥风血雨;与此同时,通商、交流、和亲等各种形式的对话、沟通、交流、合作、联合也一直存续不绝。在全球化进程中,尽管利益矛盾在民族国家之间非常突出,特别是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非常尖锐,但是总的来说,互利在不同国家之间、全球范围内,毕竟是大大地推进了并正在更快地向广度纵深推进――不同国家之间,有共同利益,在互利。总之从开阔而综合的视野中可以看到,没有互利,就没有人类,没有社会生活。互利是贯穿人类历史的主旋律之一。

当然,实践中,互利之不断显化、深化、强化,是和社会发展水平成正比的,是社会发展的历史成果和指标之一:社会越发展,互利就实现的越完全、越彻底;近代以来,特别是在全球化进程中,互利逐渐突出,成为时代精神的一个方面。

在古代,人和人之间相对封闭,有的情况下甚至绝对封闭。在经济上,自给自足,自然分工占绝对优势,社会分工非常有限,剩余产品很少,交换很少,偶有交换也作用甚微,并且常常被排斥,个别劳动直接是社会劳动,劳动的目的'是自己需要的满足。人际关系上,基本局限于血缘、地缘、业缘以及神缘(在宗教发达的民族和国家里)关系的范围里,互相高度依赖。在此之外,交往很少,分化极小,整合很弱。由此决定了在利益关系上,同一群体中的每个人之间,彼此很少分化,高度重合,甚至混沌一体;而不同群体之间,大多数情况下互不相干,有的情况下刀兵相见。在利益追求及其实现过程中,空间封闭,手段原始,方法简单,特别是目标单一且常常高度重合。于是,我得利,势必你受损;只有你受损,才能我得利,正所谓“零和博弈”。互利虽然不是没有,但其赖以产生的土壤少而瘠薄,其范围很小,层次很低,程度很弱。

[1][2][3][4]。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十五

摘要:在20个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末约时间里,日本保持了年均10%以上的经济发展速度。应该说,20世纪的六、七十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史上最震撼人心的事件莫过于日本经济的迅速崛起。

关键词:日本经济;发展;探究。

对于二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奇迹,长期以来,研究日本经济发展的学者,基本上认同如下观点:(1)日本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社会改革,进一步废除了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2)美国对日本的扶植;(3)实行国民经济非军事化,全力进行经济建设;(4)制定了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调整国内产业结构,促进出口;(5)积极发展教育,培养人才。(6)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美军的大批军事及后勤物资订货,进一步刺激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日本经济迅速活跃起来。这些虽然都是不争的事实,但据此很容易让人简单地得出一个结论?——日本经济腾飞是凭借其超凡的能力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的机遇发展起来的。仔细考量后,笔者却认为战后日本建成现代化工业体系、教育体系和富裕的经济是建立在日本“战争财”基础之上的,即与二战时日本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经济掠夺分不开的。

依日本政府的记录,日本在对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军费,总计高达7559亿日元(约为现在的170万亿日元以上)。如此庞大军费的大部分,完全是靠掠夺中国人的财富来支付,并未损耗自己的国力,这种以战养战的方法,日本在亚洲其他国家也广泛应用。

翻开那段尘封的记忆,我们不难发现的是: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日本在中国东北通过“满洲中央银行”大量发行“满元”、于张家口设立“蒙疆银行”,发行“蒙疆券”、于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于上海设立“中央储备银行”……日本还大量伪造中华民国“法币”,保守估算日本制造的假“法币”总额约40亿元,而1937年国民政府法币发行额还不足15亿元。另外,日本官方还用鸦片等毒品掠夺中国财富,单单是“蒙疆银行”,到战争结束前,毒品收益就超过4亿日元。

1945年投降前,日本的`掠夺越发疯狂。大量的金块、钻石等珍宝被空运回日本。即使在临近投降的1945年8月12日,日军仍然将其控制的正金银行上海支店的一箱箱金块运上日军驱逐舰,而在9月底,冈村宁次总司令官仅仅将3吨金块交给中国政府。日本大藏省和日本银行甚至在日本投降后的1945年9月,仍以专机运送了大量的银行券到台湾,用于支付在台湾的日本官员薪水。截至日本投降的间里,通过直接抢劫和滥发伪钞,日本几乎榨干了包括日军未占领的新疆、重庆在内的全中国多年积累的财富。由于日军的暴行极为突出,所以日本的经济掠夺反而被忽略了。

二战后期,盟军虽然对日本一些重要工业城市和设施进行了轰炸,破坏也算严重,但日本工业的大部分都得以保存下来,并没有被夷为平地或化为焦土,与盟军对德国的攻击相比,对日本的攻击可说是“微不足道”。

因此,就整个战争而言,日本的财富(他们自己称“国富”)有了惊人的增长。1937年,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同期的中国,而日本1944年国民生产总值却高达175亿美元,7年战争间实现了和平时期可能需要几十年才能达到的经济增长。

数字精确是日本的特色之一。战后日本精确统计了其本土的经济损失,损失的每一座工厂、每一栋民房,甚至每一幅字画都做了精确统计。结果,日本“一般国富”损失额是巨大的,但是还远不能跟中国等受侵略国家的损失相比。

从总体上折算起来,战败的日本在经济上还是大赚了一笔。所以说日本战后绝不是什么白手起家,其经济腾飞是建立在日本“战争财”的基础之上的。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望奎县第一中学)。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十六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交通、通信的日益便利,世界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全球经济体系。全球化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我在学习《世界经济与全球化》课程中对此有着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更加便利,促进了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作共赢。通过开放的国际贸易,企业可以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扩大自己的经营范围和规模。同时,全球化也为各国之间的技术创新和经验交流提供了平台,使得各国可以从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机遇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其次,全球化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全球化使得全球经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一国的经济波动可能会对其他国家产生连锁反应。例如,美国次贷危机就波及了全球范围,使得各国的经济陷入了衰退。此外,全球化也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竞争压力。企业之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全球范围内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具备更高水平的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同时,全球化也使得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着来自发达国家的竞争压力,难以实现持续的经济增长。

再次,全球化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我们应该看到,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各国应该积极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在引导和管理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法规,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对国内市场的监管和管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此外,企业也应该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立足于市场。

最后,我们也要看到全球化带来的一些问题。全球化使得资源的不平衡问题更加突出,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的问题,而一些发达国家则过度消费导致资源浪费。这些问题需要全球范围的合作和协调来解决。各国应该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它带来了很多机遇和挑战。在全球化的潮流下,各国应该积极适应全球化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解决全球面临的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更加平衡、可持续的全球经济增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十七

经过20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磨炼和邓小平务实精神的教育,我国经济学界敢于面对现实,揭示问题和矛盾。这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但有一种倾向值得注意。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就问题论问题,问题成堆而理不清头绪,很少用哲学思维来研究当前经济发展和运行中的矛盾,不搞矛盾排队,分不清支流和主流。甚至造成莫名其妙的悲观情绪,我们的经济学成了问题经济学。有些研究报告和文章照抄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指标体系,用来描述和研究正在发展中的中国经济,把我国经济当做一个发展完善的市场经济来看待,很少考虑我们的发展度和市场度。判断经济形势只根据那几个统计指标的走势论是非,找对策,只力图扭转那几个指标的走势,我们的经济学成了总量经济学,符号经济学。这种研究方法严重脱离实质经济内在矛盾运行的总量分析,更严重地脱离中国生产方式、交换方式、体制机制、结构转换升级具体阶段的实际。抓不住问题的关键,抓不住根本问题,只看运行,不看发展,只讲量变走势,不讲质量内容。这种西化的问题经济学,是一种很危险的倾向。它打乱了现阶段有形手和无形手的分工结构,过早淡化政府的发展主体地位,扩大了政策市场调控的范围,干扰了市场的调节机制的正常运行。为了克服这种倾向,我们必须以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为指导,坚持邓小平的中国特色思想,牢牢把握住我们的特殊国情。我国经济运行在什么历史阶段是必须首先弄清的根本性问题。

我们判断当前的经济运行态势好坏,要有一个特定的质和量的客观标准,不能仅仅根据几个总量统计指标的走势,简单地以升降论是非。经济运行指标在时间上不能简单地向后看,和上年周期比,和上月,上季比;在空间上也不能简单地和别的国家、地区比。首先要给当前经济运行一个准确的时空定位,即当前经济运行是处于我国、本地经济发展的什么阶段上。这个阶段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什么,发展的内容、发展的历史任务是什么?当前经济运行走势是向着解决发展的主要矛盾、转化主要矛盾方面推进,还是朝着反方向推进。这是判断经济运行走势好坏的主要标准,定性标准。

从发展的本质含义、发展的规律来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根本性转变这个大的历史阶段中,发展模式和体制模式转变的一个关键性历史时期。在生产方式上以工业、商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带动农业的小生产方式向现代的企业化生产方式转变;在交换方式上主要是从自然经济、统制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这种转变、改进和过渡必然要和增长方式与体制模式的变革、改革互为因果。

在这样一个历史阶段,一个关键的历史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是结构性矛盾。所谓总量矛盾不过是抽象了结构内含的结构性矛盾在统计上的一种反映。总量矛盾是存在的,它只存在于总量统计之中,存在于符号经济之中,在实质经济之中只有结构矛盾,没有总量矛盾。我们面临的结构矛盾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种生活方式,这种两元经济与社会结构的矛盾。这是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是中国诸种经济与社会矛盾的总根源。由于农业生产方式改造受农村内部主要矛盾人多地少的影响,因而当地国民经济的主要矛盾集中表现为城乡人口布局这个大结构的矛盾。改造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民收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必须以减少农民为前提,因而目前人口城市化滞后,成为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根源在于城乡要素流通受过时的城乡体制制约。

第二层次是区域经济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不仅是东、中西大区结构间的矛盾,而且还有每一个大区内部小区结构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根源在于区域间要素流通受行政区划限制,行政区划和经济区划的矛盾是区域结构诸矛盾中的主要矛盾,区域同构是由行政区划限制要素流通造成的,因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行政区划和政府管理职能定位。这个层次的矛盾在发展大势中居第二位的矛盾。

第三层次是产业结构的矛盾。多年来我们对这个层次的矛盾是重视的,当作第一位的结构矛盾来抓。实际上它受前两位矛盾制约,就产业结构调产业结构是调不动的。

第四个层次是产品结构的矛盾,主要是剩余和短缺产品的矛盾。短缺产品包括公共品和劳务,由于受市场因素制约不能增长,不能减少短缺,因而资源向剩余产品领域倾斜,使剩余也不能减少。这个层次的结构矛盾受上述三个层次的制约,主要矛盾方面也难以转化。

这四个层次的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交错,呈现复杂的局面,但只要认真把矛盾排队,就会发现第一层次的矛盾是主要矛盾,是诸矛盾的总根源。产业结构久调不见显效,剩余和短缺同时共存,关键是城乡人口大结构转化滞后,产业政策没有区域化,区域政策没有产业化,工业分散,重复建设,区域同构,这是造成结构性剩余、结构性短缺共存的根本原因。发展形势不如人意,不是自今日始,不是一两年的事,是自1992年以后逐步形成的。这是阶段性问题,不是当前运行问题,当前运行状况是这四个结构矛盾的正常反映。我们面临的主要矛盾,次要矛盾都不是短期问题。

从发展看运行,以长论短,我们才可以使用符号经济给我们提供的经济指标,说明运行的态势。这等于给每一个指标加上矢量符号。每项指标升降对四个层次结构调整是正作用还是负作用,是有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还是不利于主要矛盾方面的转化,力度如何都有了客观标准。否则,简单地与上年同期比看升降论好坏,就失去了判断标准。当前几个指标都低不好,那么走高就好吗?1994、1995年运行形势比今天好吗?如果以gdp同比增长8%,物价同比增3%为目标,现在这两个指标低于目标,运行就不好了,高也不好,低也不好,只有达标为好,显然是说不清楚的。8%也好,3%也好,都没有“含金量”标志,没有经济运行本身的矢量符号,不反映发展本身的实际状况。离开发展看运行盲目性很大。

从1997年下半年以来,人们发现就业压力加大,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现金收入下降;出口增长下降,今年上半年已经负增长,物价直线下降,现已超过20个月,居民消费率达到历史最低点。居民存款逆利息走势不断增加。人们对这种局面都比较焦急、担忧。政府动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人们还感到不大,还要加大力度,以扭转这几个指标下降之势。我认为在方法论上恰恰把问题弄反了,把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上述四大结构性矛盾的动力简单地当作压力。这样有形手的调控难免要与市场力形成抗力,这是西洋拳法,硬顶硬,把压力都作用到有形手政府身上,我们应打中国拳,借力打力,学会化劲。不当市场力的阻力,要把市场力当作动力,适当调节这个力的作用方向,而且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技术,使有形手和无形手两股力形成一种向更加有利的方向运行的合力。

1.当前经济运行走势说明人口城市化的动力在加强。农产品价格下降,农民收入指标走低,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多,城乡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是解决第一层次矛盾即国民经济主要矛盾的动力。城乡收入差距扩大,说明这一基本矛盾在运行中转化为现实的主要矛盾。市场压力加大,推动农民分化转化的`动力加大,客观上要求加速城市化进程。这说明近20年农村分散工业化利弊矛盾转化加速,弊在上升,利在下降。市场机制在推动农民进入大中小城市。而我们近十年来对这个主要矛盾重视不够,把产业升级产。

品结构调整放到首位,把内含扩大再生产放到首位。十年前我就指出一个企业增长模式转换,把剩余劳动力甩给社会,一个国家你甩给谁。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农村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是劳动力转移问题。但我们的城乡封闭体制、政策,虽有松动,一直没有着力解决,致使城乡要素流通造成巨大的障碍。如想用离土不离乡的形式就地消化农民。这些做法实事求是地、历史地看都是和我们这个发展阶段大走势相反的逆调节措施,等于和市场机制推动的城市化规律对着干。时至今日调价的能力不足了,农民收入上不去了,农民的消费能力、消费结构都大大落后于城市,这是近几年人口城市化速度下降的必然结果。顶不住市场对城市化的拉力、推力,我们比较被动地开始接受城市化这个头等大事,近来有由顶到顺的趋势,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

就业压力加大,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缓慢,农产品、工业品过剩都是人口城市化率增长放慢的反映,都是提高城市化率的动力。这是一个相当大的动力,它推动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减少因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剩余的农村人口,加速农业生产方式的改造,缓解工农两种生产方式、城乡两元结构的矛盾。然而我们封闭的城市经济体制、落后的城市规划和管理能力,严重制约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阻碍城乡要素的流通。于是就业指标、收入指标陆续走低,这是推动人们加大改革力度,加大市场取向改革的力度,进一步提高城乡经济的开放度、市场度。因而这两项指标的走低,产品剩余的增加,从运行走势来说是利好的消息,是说明市场机制正在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情况,如果是相反走向,农民收入增长、就业机会增多,反而是怪事、坏事,中国的两元经济的矛盾不仅不能缓和反而要加剧。

2.当前经济运行走势说明结构调整动力在加强。出口下降或升幅减缓,进口增长仅从运行指标走势看问题不能说好,加大国内市场压力,引起新的失业增加,迫使部分务工农民回流。但放到现阶段的发展走势中去,加上结构调整方向的矢量含义,这是相当好的走势。

我国外向依赖度已高达40%左右。出口减少正是扩大内需的动力,正是调整出口加工业结构,淘汰低附加值产品、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从资源消耗型向科技含量较高的新结构升级。在珠江三角地区出口大幅度下降的同时上海浙江今年上半年出口升幅逐步加大,达到19%、12%的增长势头,就说明出口问题核心也是结构问题,福建从5月份起也止跌回升,这说明东南亚经济危机给我们的机遇大于困难。国际市场机制迫使我们加速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挑战来临,不接受也得接受。我们各地区各产业部门主动调整升级的动力不足,缺乏自觉性,如果出口一直保持增长势头,很难自觉调整结构。况且我们来料加工、三来一补的小企业特别多,这些小企业只要东西卖得掉是不可能淘汰低档次产品的。淘汰,调整当然有阵痛,伴随失业,收入下降,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忍受发展中结构转化的痛苦,就没有升级的可能。有调整就有提高,有提高就增加含金量,预计从今年下半年起出口指标将逐步回升,这次回升从全国来说平均增幅虽然不会很大,但在汇率不动、走强的条件下,这种增幅是值得珍惜的,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出口竞争力上了一个档次,一个量级,不再是靠过分廉价的出卖劳动力,出卖土地资源,不是为了创汇而出口,而是逐步符合国际贸易正常的比较成本规律,国际分工规律,必将给我国带来更为实在的经济利益。为了出口为了就业,我们过去不得不把政府的正常税收,让给外国政府,不得不把我们国家按要素分配应得的地租让给国外消费者的历史将逐步结束,全要素核算成本利润,为效益而出口的新的市场机制将逐步形成。加上矢量符号的出口指标走势,掌握正确的发展观的人会看到形势相当好。

今年上半年进口增长16.6%,使贸易顺差减少。人们对此也有忧虑。其实这也正是好事不是坏事。进口增幅和出口下降形成反差较大,仅就进出口本身看问题是不全面的,要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际关系全局来看问题。

进口是内需,这首先反映内需结构向贴近国际市场的水平在调整,说明我们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够,进口两位数的增长给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施加压力,增加动力。从进口结构分析我们会看到一些大宗进口产品不是我们不能生产,而是产品质量低,信用不高,国人中有相当多的人还迷信泊来品。这将迫使国内企业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迫使我们加速结构调整升级,提高竞争力,提高信用,提高名牌意识。同时,进口增长提醒我们国内市场不是什么剩余经济,还有相当多的短缺产品存在,教育我们剩余和短缺不能仅从总量价值指标和实物量看问题,要从使用价值的质的内含上看问题,要重新估价剩余产品的价值量。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它是一种生产关系交换关系的观念总结。随着市场范围的扩大,交换关系的扩大,社会必要劳动量的范围也要扩大,必要量的标准也要变化。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必要量的标准也要变化。因而估价我们市场剩余要有新的眼光,用多少年前的不变价格来衡量是不科学的。当前我们的剩余产品的价值在无形磨损,短缺产品的价值量在升值。进口的增加反映了内需不弱,反映了国内的某些剩余由实变虚。天若有情天亦老,消费之树是常青的,市场作为交换关系的总和是无情的。

顺差逆差本身并不能说明什么?也必须和发展阶段发展需要结合起来看问题。美国不逆差很大吗?近几年的形势不是被世人叫好吗?顺差是少消费别国产品,被别国占用了劳动。逆差是多消费别国的产品,多占用别国劳动,如果没有债务风险,逆差比顺差划算,这是不争的事实。顺差减少是我国经济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升级的标志,人民币强势的标志,国力强势的标志,内需扩大的标志。现阶段顺差减少要以平常心对待,不必为此忧虑。

合力作为一种强大的外力在挤压我们的国内市场,迫使我们加速区域结构调整,迫使我们重视国内市场的开拓,这不是大好事吗?我们的国内市场潜力之大是全世界都注目的,而我们自己倒看得不够重,这是一种误区。片面地认为国际市场只在国外,殊不知,国内市场已在国际化,就在眼前,出了厂门都是国际市场,家门口的国际市场都没本事占领却侈谈占领国外市场,甚至不惜成本去占领,这是近年来许多地区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应借出口下降、进口增加的外力,借国际环境的压力,用几年时间打通国内的奇经八脉,使国内交换关系的总和有一个大发展,区域经济结构有一个大调整,机遇难得。如果我们的出口大幅上升,什么低档次的产品都能出得去,区域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就没有动力。那么下一次经济危机恐怕就要在我们这里爆发,下一次经济危机来了,我们就不可能有今天这么潇洒,保持这样好的增长和发展势头。

4.当前居民消费率低、储蓄率高是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升级的前兆。

在交换方式、分配方式向市场化转换时期,居民的风险意识加强,在基本满足生存性消费之后,储蓄倾向加强,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也要从长远利益,从战略大局作出理智的判断。如果因为出现较大市场剩余而希望百姓增加消费以减少剩余,把储蓄增长视为坏事,这是不理智的。

做为一个12亿人口的大国,居民有6万亿左右存款多了吗?户均金融资产只有2万多元,不足2500美元。这点钱买房子不够,供一个大学生不够,买车更不够,养老保险也不可想象。因此从长期看问题,从市场关系发展看问题,储蓄的增长是正常的,是好事。十几亿的人群整体的高储蓄倾向一定是理性的选择,人们在准备未来,为未来的消费积蓄购买力,人们在等待未来,等待人们期望的当前短缺的供给。有多大剩余必有多大短缺;有多大的储蓄就有多大的期望。短期之内我们补不上短缺,满足不了这么大的期望,因而启动消费,也不可能有多大的幅度。目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上半年增长6.6%,扣除物价实际增长10%,已相当不错了。因此我说形势相当好。在当前储蓄增长高于消费增长是正常的,反之则不正常。我预测在城市人均住宅达到15平米之后,社会保障体制基本健全,基金基本够用之后,才可能使储蓄倾向降下来,这还得3年左右时间。一旦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积累期结束,新的消费高增长期就要到来。如果我们抓不住主要矛盾,不在治本上下功夫,恐怕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难以预料了。

不少的人认为目前居民消费率降到历史最低点,和外国人均700美元时的消费率低了多少百分点,证明我们消费率低了,必须启动消费。这里也有认识上的误区。如果和发达国家比,人均gdp700美元是几十年前的事。当时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有多大,恩格尔系数有多大,几十年前的美元和现在的美元有什么可比性?我们今天的700美元折合几十年前的美元能值几何?谁算过?如果和欠发达国家比,我们的消费率也很低,但不同国度,不同文化传统,消费习惯不同,消费结构也没有可比性。况且不在一个发展阶段上怎么能简单类比呢?同处于人均gdp700美元的国家,资源结构不同,消费结构不同,没有可比性。我们国内资源结构不同的省份,发展程度不同的省份消费率差距也很大。最发达的上海、北京是最终消费率最低的地区,而比较落后的云南、贵州、江西等省份的最终消费率却最高,比美国还要高。我们能说上海经济运行态势不如云南、贵州吗?消费不足的程度比云贵严重吗?所以,总量统计指标离开历史阶段,离开经济结构,消费结构,什么也说明不了。

云南、贵州、江西等省最终消费率高达80%左右。这是因为这些省份居民收入的绝对值过低,恩格尔系数居高不下,保障生理需求之后剩余极小,投资率、储蓄率当然很低;这些落后省份市场经济尚处启动阶段,两极分化度较小,基尼系数不大。银行中高额储户不多,总量不大。而北京、上海居民平均收入水平较高,恩格尔系数降到40%以下,保障生理需求之后剩余较多,储蓄率当然较高;北京、上海两市市场经济已较发展,市场按要素分配和非市场分配带来的两极分化较大,基尼系数大。银行中高额储户多且总量巨大。居民存款的大头集中在极少数家庭手中。这些极少数家庭不是现阶段消费品应有尽有,不需要动用他们的存款或其他金融资产,就是大量非市场分配的收入不愿显形化,以存代藏。相当大一笔资金由于种种原因既不能投资又不能消费。这必然造成低消费率、高储蓄率的统计现象。而另外一端是占城市人口10%的最低收入阶层,他们的消费率达到96%,占城市人口20%的低收入阶层,他们的消费率达到89%。少数人的低消费率高储蓄率,掩盖了大多数人的高消费率、低储蓄率。总量统计陷阱又一次戏弄我们的符号经济学家。真是骗你没商量。

在我国居民家庭户中8.7%的户占60%以上的金融资产。其中大部分金融资产,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下是不能进入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于是造成总量统计的居民消费率低,储蓄率高的现象,造成内需不足,造成产品大量剩余,工厂开工不足,工人下岗增多。这是生产社会化和私人占有矛盾的必然反映。不改革完善社会再分配体制,不进一步改革经济体制和产权体制,靠刺激、鼓励消费是无济于事的,靠给有钱人购高档商品减免税也作用不大。只有靠给低收入者直接提供社会保障,才会有显著效果。不管是借出来,还是印出来一部分票子,发给城镇低收入者,使他们提高消费率。这客观上冲淡了既得利益者金融资产的含金量。如果连这一步我们都无所作为,只有等着大家都翻车,谁也不好过的大危机大**不是不可能出现的。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十八

通史概要:。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有两个明显的趋势:一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二是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步骤和途径,经济全球化则是区域经济集团化的最终归宿。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是生产国家化、国际分工向纵深发展需要加强合作的结果,也是世界经济竞争激烈的表现。它产生的原因有:现代科技的发展、国际间经济竞争和客观上存在的分工。区域集团化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五六十年代,世界经济集团化的趋势主要出现在欧洲,如欧洲煤炭共同体的出现。第二阶段为六七十年代,区域集团化成为一种世界经济现象。欧洲区域集团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如欧共体的建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地区性经济集团也纷纷出现,如东盟的出现。第三阶段为80年代至今,区域集团化掀起新的浪潮,进入了较高层次的经济一体化时期,出现了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三大区域经济集团。

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它突出的表现在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的问题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扩展到全球,造成南北矛盾、贫富分化、环境问题、能源危机、全球性的经济金融危机、恐怖组织活动猖獗等等,直接影响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我国在当今世界经济发展趋势中,作为发展中国家,应该如何面对机遇和挑战,成了新时期经济发展人们共同关心的话题。从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加强同东盟的联系的史实中,我们的态度是: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拥有“双赢”的思维,抱着开放的心态,加强国际的合作与交流,参与国际竞争,抓住机遇,接受挑战,在国际的竞争和合作中,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跟随世界发展的潮流。概括而言,就是辩证地看待世界经济发展趋势这一经济现象,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一 欧洲的联合。

课标要求: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经济进入“黄金时代”的原因;简述欧洲国家从“欧共体”走向欧盟的历程,认识欧洲联盟成立对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影响。

概述欧元产生的影响,培养多角度、多层次理解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西欧经济在二战后进入“黄金时代”的共同原因,进一步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应如何借鉴其合理的方法与正确的经验,学习用联系的方法看待问题,提高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通过分组学习,搜集“欧共体”及“欧盟”成立的资料,了解整个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这段历史的学习,认识当今国际社会国家间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树立国际意识;通过对欧洲走向联合的史实的归纳,得出一个别国家或地区怎样才能快速发展的一般规律;并结合我国的实际,进一步探讨一下我们可以借鉴哪些做法,从而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奋斗的责任感。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走向联合过程及影响。

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

教学建议:。

1、本课共有三个方面的内容,“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主要讲述:二战后的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西欧各国经济在恢复的基础上,进入调整增长期,被称为西欧经济的“黄金时代”;“从‘欧共体到‘欧洲联盟’”主要是欧洲从经济一体化到政治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货币王国的世界公民”主要以欧元的流通为例,进一步表明欧洲走向联合的趋势。

2、西欧经济高速发展的共同原因:第一,西欧各国进行社会改革和政策调整。进行社会改革,例如:推行福利制度,适当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进行政策调整,如:将一些私人垄断企业国有化,并建立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业部门。这些政策的推行,促进了西欧经济的稳定持续高速发展,从而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第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解决了西欧战后经济发展的启动资金,西欧重工业在短时期内完成了新的装备,并有能力购买足够的工业原料。第三,战后西欧广泛使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并对产业部门进行了改造,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3、伴随着欧洲经济合作的成功,欧洲经济不断的恢复,要求在国际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因而要加强在政治领域的合作成为欧洲各国的一致要求。面对二战结束后以美苏为首的两极争霸的冷战格局,欧洲各国迫切要求组成一个更加强大的团体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于是在政治领域的合作很快便实施开来。

4、为进一步加强欧洲共同体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减少共同体内部成员国存在的贸易壁垒,用统一的货币在欧共体各国之间流通,实现经济的联合,从而进一步加强欧洲各国之间的政治合作。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十九

(1)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为例,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2)以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及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为例,认识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

(3)了解世界贸易组织(wto)的由来和发展,认识它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了解中国参加世界贸易组织(wto)的史实,认识其影响和作用。

(4)了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探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问题。

教材结构分析 。

教材地位分析。

本专题开设的意义就在于让学生了解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情况,认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走势。二战以来,随着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及不断地深入发展,市场经济制度在全球范围得到普遍认可和接受,国际金融和跨国公司的不断发展,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有机整体,经济全球化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经济发展趋势。在这一大背景,作为一长期受外国殖民者凌辱和欺压、底子薄、工业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中国面临着一个何处去的问题。闭关锁国,必然是回到落后挨打的局面;对外开放,则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通过本单元的学习,结合当今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可以让学生认识到,面向世界,走向经济全球化是中国经济发展必须面对的问题,是历史发展不可回避的潮流。问题的关键是,我们在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接受发达国家资本的新的一轮扩张的同时,应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策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学习中求发展。同时教育学生应积极同国际接轨,采取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扬弃”方式,真正为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富强,寻找一条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

教材内容分析。

本专题应把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内容。一个中心是指经济全球化这个世界经济总的发展态势。在当前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从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与崩溃,到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的局面的形成,从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趋势,到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发展壮大,无不昭示着经济全球化的事实。当今的世界经济,触一发而动千钧,1997年东南亚的金融风暴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两个基本内容之一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主导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正确把握。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打垮了德、日、意三个战前的强国,严重削弱了英、法两个多年的世界大国。唯独美国在战争中没有受到多大损害,相反,经济、军事实力急剧膨胀。凭借其强大的经济、科技实力,二战后美国通过一系列国际运作,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确立了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以美国为核心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确立,尽管美国主观上是出于本国经济利益的考虑,但客观上却起到理顺了战后的国际间的金融和贸易问题,是推动世界经济走向联合的重要一环,为经济全球化奠定初步基础。

另一个重要内容是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和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体现在世界贸易组织的不断扩大、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发展以及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的不断加强。老师们在处理这一部分内容时,可结合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的召开、欧元的一体化等时事内容给学生讲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的中国作为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的个案,其用意在于,一是作为中国公民,明白全球化形势下中国的境况和地位;二是通过分析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产生的机遇和挑战,寻找适合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然,在掌握主体内容之前,教师首先还要让学生明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主要是美国建立了以它为首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经济体系由于意识形态的斗争而相互隔绝。第二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一时期,世界经济格局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经济区域集团化也是经济格局多极化的一个表现。第三个阶段,是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迅速,两极格局的瓦解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教材难点分析。

1.经济全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联系和区别。

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由于世贸组织成员较多,而在发展水平上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经济自由化的进程不可能同步推进,这时,一些区域性的经济组织便应运而生了。经济区域化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和阻碍的双重作用。一方面,区域经济集团都存在一定的保护倾向,具有一定的排他性,一段时间内对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有不利的影响。另一方面,经济区域集团化的迅速发展,又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因为,区域经济组织的出现,使世界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各区域经济组织通过谈判制定相关的制度和政策,努力跳出狭小的圈子,使各国经济逐步参与并融入世界经济关系中,从而推动了世界范围内经济的进一步联系和融合。经济区域化是最终实现经济全球化的重要途径和步骤,经济全球化则是经济区域化的最后归宿。

2.准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列强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全球(含中国)的经济侵略问题。

经济全球化的利弊与列强在帝国主义阶段对全球(含中国)的经济侵略的准确理解,是本单元的又一难点问题。既然近代列强的资本输出属于侵略的范畴,那么,在当前条件下,发展中国家为什么又能接受发达国家的侵略的事实呢?这就涉及到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作用问题。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在资金、技术、市场机制等方面占有明显优势,而经济全球化又是在西方发展模式推动下发展的,因此,当前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具有明显的资本主义特征,从而使全球化所创造的财富不能公平合理地分配,导致全球贫富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进一步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一部分国家的主权,威胁这些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但总体而言,经济全球化一方面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实现最佳的配置,推动世界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和提高各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当前关于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争论的焦点是,全球化是为少数富人服务,还是为全人类的共同利益服务。从目前来看,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机遇和风险是不对等的,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要想消除经济全球化的弊端,一方面,通过积极参与,争取在全球化进程中维护自身的权利,改革现行的不合理游戏规则,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另一方面,还应通过制定适合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充分运用当前科技革命成果,实现本国经济发展的现代化。

重点问题阐述。

1.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如何确立的?

二战后,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由于传统经济重心——英国屡遭重创,美国却借两次世界大战之机,特别是远离战火的有利条件,迅速发展本国经济,实力日益膨胀。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英、美分别提出了“凯恩斯计划”和“怀特计划”。但迫于美国强大的国力,英国基本上接受了美国的方案。根据美国的方案,1944年7月,美、英、法、苏、中等44国通过了《布雷顿森林协定》。1945年12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世界银行)成立,并分别于1947年3月、1946年6月开始营业。在两大机构中,美国拥有决定性的控制权,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了,这就是“布雷顿森林体系”。

2.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在国际经济生活中国与国之间关于货币、贸易、市场等方面的国际规则的制定和确立。根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基本原则,确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货币金融体系;通过1947年签署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

以美国为主导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影响,应该辩证地去看待。从积极影响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暂时结束金融领域的混乱局面,维持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2)使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各国间的贸易,加强了国际贸易和国际合作;(3)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促进各国经济向前发展;(4)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有利于世界贸易的发展和国际资本的流动,为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一句话,建立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贸总协定三大支柱基础之上的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趋势,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向着体系化和制度化的方向发展。

从消极影响的角度来看,由于美国和美元在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特权和支配地位,一方面,美国凭借强大的科技和资本优势,在全球范围内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新一轮资本的扩张,加大了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另一方面,凭借在国际金融中的特权和支配地位,美国垄断组织增发美元代替黄金,作为输出资本,购买外国货物、企业以及支付海外驻军的庞大费用,同时使黄金大批流入美国,增强了美国称霸世界的实力。

冷战结束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迅速上升;各国之间围绕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经贸领域的竞争加剧;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于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选择了走经济区域化的道路,到20世纪90年代,形成了三大区域经济集团: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这说明,在共同的机遇和利益的驱动下,地理位置相近、政治意愿趋同,但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组成区域性经济集团非但具有可能,而且还具有相当的内在动力。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方均有所得和有所失,但总体上看利大于弊。

经济全球化就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以空前的速度和规模流动,实现优化配置,并为此而逐步削减各种障碍和壁垒。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征是:生产全球化、资本全球化、市场全球化。经济区域化是越来越多的国家实施的联合图强的战略,它依仗集团的力量以促进和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增强综合国力和区域内参与竞争的能力,从而抵御来自区域外的竞争。

6.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原因及存在的问题。

原因:其一,市场机制的广泛建立,为经济全球化疏通了商品流通渠道。其二,科技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动力。其三,国际金融的发展是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催化剂。其四,跨国公司蓬勃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全球化的关键因素。其五,冷战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创造了有利的国际环境。其六,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存在问题:由于发达国家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具有优势,影响和左右着国际经济“游戏规则”的制定,从总体上看,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进程中处于相对劣势,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挑战和压力增大;二是经济运行风险提高;三是最不发达国家有可能被边缘化。最终加大南北贫富差距,增加国际经济发展中的不稳定因素。

机遇: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二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了解波兰巨变、两德统一的过程;掌握苏联解体的过程,探讨东欧巨变、苏联解体的实质和原因;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内容,探讨在此趋势下过国际关系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资料、历史图片,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通过合作探究,增强学生团结协作的能力;通过思路引领,使学生掌握学习历史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三)情感价值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虽然遭受挫折,但并不意味着失败,它是前进道路上的曲折,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级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三.教学设计:

导入:

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设问】东欧剧变(1)什么变了?——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1)实质:社会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2)表现:波兰剧变、德国统一等。

结合图片讲解波兰剧变、德国统一。

东欧剧变的方式各有不同,大都是通过选举和平方式演变的。例如波兰。1989年西方国家支持的波兰团结工会在大选中获胜,组织政府。波兰开始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另一种和平方式是通过国家的统一来完成的。例如德国。二战后德国一分为二,即实行社会主义的民主德国,我们称其为东德和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联邦德国,我们称其为西德。两者之间以柏林墙间隔。然而在1989年,这道柏林墙已经不能阻隔东德公民大量外逃。1990年,两德统一,统一后的德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1989年至1990年,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丧失统治地位,完全放弃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由此可见,东欧剧变一是时间短,二是变化大。因此我们用东欧剧变来形容。

【设问】(3)东欧剧变的原因?

为什么东欧各国会发生剧变?

(3)原因:a内部:长期受制于苏联,照般苏联模式;。

经济发展缓慢,导致经济危机;。

各国党和政府忽视民主和法制。

b外部: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

西方和平演变政策。

东欧剧变成了两极格局结束的前奏。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2、苏联解体:

【设问】为何如此一泱泱大国,在1991年轰然倒塌?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下面,我们就先从其解体过程窥探一二。

苏联在斯大林统治期间,建立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此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提出政治多元化观点。

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也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这次事变的实质是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也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也随之瓦解。

【设问】【引导学生讨论回答】苏联为何解体?

(2)原因:

内部:1)历史原因:苏联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错误(根本)。

2)现实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直接)。

外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问题拓展】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经验教训: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不断深化改革,以解放生产力。同时,在改革中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4.必须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5.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不搞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

6.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以保障经济建设;要搞好执政党的自身建设,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7.必须不断提高我们的综合国力,以适应国际竞争的形势。

二、和平与动荡并存。

【设问】那么,导致世界动荡的因素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进行分析:

1、北约轰炸南联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在冷战阴影掩盖下的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原南斯拉夫各共和国纷纷宣布独立。1992年,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简称“南联盟”。从图中可以看出在这个联盟中,塞尔维亚是主体。然而在塞尔维亚南部的科索沃地区恰恰相反,科索沃地区90%是阿尔巴尼亚族人。阿尔巴尼亚族人要求脱离塞尔维亚独立,从而引发了塞、阿两族的冲突,并酿成流血事件。从此科索沃地区一直处于动荡之中。初,科索沃的塞尔维亚警察与当地反政府武装又发生冲突,这次冲突导致40余人死亡。当时欧洲舆论一边倒的指责南联盟政府蓄意对阿尔巴尼亚族进行屠杀。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高举着“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干涉南联盟内政。他们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即科索沃高度自治,南联盟从科索沃撤军,北约派多国部队进驻。这一方案显然很难被接受,于是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向南联盟发动了长达78天的狂轰乱炸。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二十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一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由德意志第三帝国、意大利王国、日本法西斯挑起的,它给整个人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作为对战争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德日两国能否对战争进行深刻的反省,是它能否为深受战争之苦的世界人民所宽恕,并从而成为政治大国的重要条件。当欧洲国家决心翻过60年前那一页黑暗历史时,历史问题却仍然深深困扰着亚洲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日在对待历史这一问题上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态度:德国建立了反省战争的系统机制,对战争进行了彻底的反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却百般抵赖,自战争结束以来竭力否认其对外战争的侵略性质,歪曲给被侵略国及其人民造成的惨重灾难的历史事实。

尤其是近几年来,美化其对外战争,为其对外战争侵略翻案的议论甚嚣尘上,日本首相、内阁官员及参众两院议员,下至数目众多的民间组织、民间团体乃至个人,掀起了这场美化侵略战争的运动,日本这一举动引起了社会尤其是深受日本侵略之苦的亚洲各国的警觉和强烈的反对。

第二次世界大战深刻地改变了人类历史。其影响广泛地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和科技各个层面。以军事科技的发展为中介,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界的能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被极大地释放出来,战争的破坏力空前增大、战争手段空前增多、战争样式空前丰富、战争空间空前广阔。人类的战争活动由此由盲目走向自觉、由浮躁走向理智、由幼稚走向成熟,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教案篇二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学生能熟悉经济全球化的原因,表现、影响、评价极其问题。

(2)学生能熟悉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宗旨、意义,中国入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采取学生共同探究问题的学习方法,通过设问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通过学生自己归纳、分析等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

(2)应用热点让学生学生讨论、思考和回答问题,引导学生从史出发认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树立学生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美苏的“冷战”对峙的措施及表现。

难点:“冷战”状态下的美苏关系及其对国际局势的影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采访历史课代表。

晚上洗头用的是什么牌子的洗发水和香皂?——潘婷、舒肤佳(美国宝洁)。

今天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和鞋子?——海南的揶苗校服和美国的耐克。

用什么什么牌子的手机?——诺基亚(芬兰)。

提问:通过采访,同学们从课代表的身上看到什么样的经济现象?

首先,现代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全球化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促进世界统一的生产体系和技术体系的使用,现代交通运输技术的发展和以国际互联网作为载体的操作方式,大大缩短了世界的距离,加强了经济活动的全球联系。

其次,跨国公司和各种国际组织的推动。跨国公司作为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成为经济全球化强有力的推动者。建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学思之窗】,然后思考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作用。

第三,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全球范围内对市场经济的普遍认可。冷战期间存在的两个所谓的平行的市场,随着冷战的结束不复存在,市场经济成为全球通行的机制,也促使经济全球化在冷战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1992年10月,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在联合国致辞时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的时代已经到来”。

3、【思考探究】。

材料三:xx年12月,在法国尼斯举行的欧盟首脑会议,xx年4月,在加拿大最古老的城市魁北克召开的美洲国家首脑会议,xx年6月,在瑞典哥德堡召开的欧盟峰会,xx年7月,在意大利热那亚举行的八国峰会,这些大型会议的会场外到处都是情绪激昂的反西方全球化的抗议人群。一名反全球化示威者在热那亚八国峰会的会场外被枪杀身亡后,法国总统希拉克当时就说:“如果没有什么原因触动他们的感情和思想,是不可能成千上万的人跑到这里来游行示威的。无论对错,肯定存在某种焦虑、某种困难。对此,我们不可以视而不见。”

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2)关于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通过多媒体演示时事新闻中人们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不同反映的图片,围绕“经济全球化的利弊”,把学生分为正反两方,以辩论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4、【教师总结】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帮助学生进行归理,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并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强调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要建立起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对经济全球化因势利导、趋利避害,促进世界共同繁荣。

1、【学生阅读思考】。

鉴于教材篇幅有限,教师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宗旨、职能、基本原则等方面进行了适当补充,并通过数据材料说明世界贸易组织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三、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历史情景】播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历史片断:xx年11月10日晚18时39分,随着wto第四届部长会议主席卡迈斯手中的一声木槌响,会议通过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决定,13亿中国人翘首以待的梦想瞬间化为现实。

3、【学生思考】结合世界贸易组织的有关规定,谈一谈中国为什么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世界和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影响?教师通过“走向世界的海尔”和“美国对华彩电倾销案”正反两个事例的分析,使学生明确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的对外贸易既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国企业要积极面对,沉着应战,对内提高劳动生产率,对外熟悉世贸组织规则,提高自身的竞争力,以适应新的国际形势。

四、小结:经济全球化对发达国家来说是利大于弊,是最大的受益者,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趋势,在全球化浪潮冲击下,不存在避世自保的“世外桃源”,任何国家不能现在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经济全球化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参与国际竞争的良好机遇。

实践证明,一个国家的开放程度与它所获得的发展机会成正比。只有顺应经济全球化的潮流,才能正确主动获得发展!

教学反思:

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是导入部分能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学生的兴趣极高。其次,很多的设问存在太大的空泛,学生的思考的角度存在偏差。

在教学中,本课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如讨论、辩论、自由发言、设计灵活的课后调查活动等,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了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从课堂实施以及学生后续学习的情况来看,本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主要的原因在于大多能联系身边的实例,容易接受及理解。

当然本设计仍存在着有待修正的地方,如多媒体手段的利用不够充分,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还是有所欠缺等。假如以后有机会再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我会在这两方面进一步完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3681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