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读完一本书或者其他文学作品后,基于读者的个人感受和理解,对作品内容进行反思和评价的一种文学形式。读后感可以表达对作品主题、情节、人物形象、语言表达等方面的思考和观点,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情感共鸣与思想碰撞。读后感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作品内涵,提高思辨与欣赏能力,对个人的情感、思维和价值观产生积极影响。读完一本好书后,你是否也有书中人如织,情节跌宕起伏的感受呢?基于这种感受,你可以尝试写一篇读后感了。读后感的内容包括自己的读书感受,对书中人物和事件的评价,以及对作者思想的理解等。读后感不仅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消化和吸收作品的意义,还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互相启发和交流。所以,下次读完一本书,不妨尝试写一篇读后感,分享你的感悟和思考吧。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通过举例和引用书中的描写,来支撑和说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9.如果你对写读后感感到困惑,可以参考一下以下范文,或许会有所帮助。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一
大家知道《龟兔赛跑》,《谁的本领大》,《狼和小羊》,《狐狸与山羊》等有趣的故事是从哪儿选出来的?没错,就是《伊索寓言》中的寓言。
最脍炙人口的是《牧童和狼》了。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狐狸和山羊》告诉我们: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话;《苍蝇与蜜》告诉我们: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蝉和狐狸》告诉我们:一个聪明的人,总能从别人的灾难中吸取教训。在每则寓言的最后,大都用一句精辟的话点明故事的寓意。
我最喜欢《农夫与山鸡》这篇寓言了。说是有一个农夫,家中来了客人,没有东西招待只好杀了家中的山鸡。山鸡临死前问农夫;“我将同伴招来,供你抓捕,为什么你还要杀了我?”农夫回答道:“就是因为你残害同伴!”这则寓言让我明白了,残害同伴,会让自己的同伴和知己感到厌恶。我也喜欢《狐狸、狮子和驴子》。故事内容是狐狸、驴子相约去打猎,狮子见了,要吃掉狐狸。狐狸急忙说道;“我将驴子给您,您别吃我。”于是狮子让它去了。狐狸安了一个陷阱让驴子跌了进去。然而,狮子却先吃了狐狸。这就是害人终害己。
《伊索寓言》是一本好书,让我明白了许多道理,我推荐给大家,愿大家都读读。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二
这本书我很早就买了,拖了很久才读完,又拖到现在才写读后感。
一看这本书的题目就知道,这是一本后现代史学的研究著作。后现代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对“历史书写”的关注。简而言之,后现代史学认为,没有绝对客观的历史记载,只要是历史记载,多多少少都掺入了记录者的主观因素。就像《左传》这部书,我们以前总是习以为常地将其中的记载等同于真实的历史,但实际上,其中包含了很多编撰者的主观意图。
如果让我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的话,那就是:从《左传》的文本中可以看出,《左传》的编撰者常常试图对历史进行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未必真的合理。
这样说比较抽象,我们可以举一个书中谈到的例子。
《左传》中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卫懿公好鹤”。原文如下:
冬十二月,狄人伐卫。卫懿公好鹤,鹤有乘轩者。将战,国人受甲者皆曰:“使鹤,鹤实有禄位,余焉能战?”//公与石祁子玦,与甯庄子矢,使守,曰:“以此赞国,择利而为之。”与夫人绣衣,曰:“听于二子。”渠孔御戎,子伯为右,黄夷前驱,孔婴齐殿。及狄人战于荧泽,卫师败绩,遂灭卫。卫侯不去其旗,是以甚败。狄人囚史华龙滑与礼孔,以逐卫人。二人曰:“我,大史也,实掌其祭。不先,国不可得也。”乃先之。至,则告守曰:“不可待也。”夜与国人出。狄入卫,遂从之,又败诸河。
我们可以看出,关于卫懿公亡国的记载,明显分为两个部分(用“//”分开):前一部分是关注点是“好鹤”,而后一部分的关注点是战场上的策略。其实,假如我们把前一部分删去,仍然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是这样一来,我们就只能看到,卫懿公是由于军事指挥失误而亡国的。然而加上这样一段关于“好鹤”插叙,整个故事的因果关系就大不一样了。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左传》的编撰者在暗示我们:军事失误只是表面原因,深层原因是国君的失德。同时,我们可以还可以感受到,《左传》的编撰者在试图向读者传达一种带有普适性的道德训诫:作为君主,不能玩物丧志,否则就会亡国。
上述这些,就是一种对历史的“解释”。然而,这种解释真的合理吗?卫懿公真的是因为“好鹤”才亡国的吗?换句话说,玩物丧志就一定会导致亡国吗?我看未必。首先,从逻辑上讲,卫懿公亡国这件事,完全可以用单纯的军事原因来解释,甚至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其次,从历史上看,玩物丧志的君主也未必都会亡国。例如在明朝,天启皇帝整天就喜欢做木工,这也算玩物丧志了吧,但是却没有亡国;相反,崇祯皇帝励精图治,却逃不过亡国的命运。总而言之,《左传》中这种对于历史的“解释”,未必是绝对合理的。
通过这个具体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看似客观的历史记载,实际上蕴含着书写者对于历史的一种“解释”,而这种“解释”是有主观的成分在里面的。当然,我觉得作者并无意于消解历史,而只是像我们揭示出文本中存在的这种微妙的现象。
除了关于《左传》的具体分析外,这本书还带给我一些关于后现代史学的新感受。
根据我的观察,很多研究者基本上将后现代史学,或者说“历史书写”理论与历史虚无主义划上等号。由此产生了两种人,一种是打着后现代史学的旗号对历史进行解构,不讲证据、不讲逻辑。这种人当然是肤浅的。不过说实话,我目前还没怎么和这类人接触过。我见过更多的反倒是另一类人,一提到后现代史学就如临大敌,仿佛只要一提“历史书写”就是不学无术的表现。我觉得,这两种态度都过于极端了。
我觉得,《左传的书写与解读》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审视后现代史学究竟能带给我们哪些不一样的、深刻的思考。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三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把人带向远方。”在一次“读书漂流”中,我们老师推荐了一本书――《小海蒂》。
它的作者是约翰娜・斯佩丽,瑞士女作家。一生主要从事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创作。1852年嫁给一个律师,迁居苏黎土。1879年开始创作16卷故事集《海蒂》,1895年用德文改写,此书出版使作者一举成名。她的作品还有小说《在弗罗尼坟上的一片叶子》(1870),《海玛希洛斯》(1881),《没有故乡》(1881)以及《克丽特莉》(1882)等。
这本书以风景如画的阿尔卑斯山为背景,描写了小海蒂自幼失去父母,但这并没有影响她成为一个天真活泼、心地善良的小女孩。书中记录了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助人为乐,年纪不大却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觉得,在海蒂身上,我们可以学到最珍贵的东西就是“爱”,有对亲人的爱,有对朋友的爱,也有对动物和大自然的爱,正是这种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变得和谐,变得友善,也使人懂得感恩,感恩亲人,感恩朋友,感恩大自然,真是一种珍贵的爱的教育。
如果你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这本书叫《小海蒂》、《小海蒂》、《小海蒂》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四
暑假里,因为学校的安排我知道了这样一本书。
在整整的一本书当中,我最喜欢看的一篇就做《两只狗》,它的大体内容是:一个人有两只狗:一只猎狗,猎人教它捕食动物的本领,帮助自己打猎;另一只是看家狗,教它看家的本领,帮自己看家。每次猎人打猎回到家里,总是要把猎物分一大份给看家狗吃。猎狗看了很不痛快,骂他的同伴:“打猎是非常非常辛苦的,可是你一点也没有帮过忙,却大口大口吃我辛辛苦苦得来的成果。”看家狗回答说:“朋友,你不要责怪我,要责怪就责怪主人吧!是他不教我干活,而只靠依赖别人的劳动而生活。”
我非常非常喜欢这本书!有空请你们也去看看这本书吧,相信你们也会爱上它的。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五
“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是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部通史。但《春秋》记事是非常简略,而且遗漏很多的,这使其史学价值大打折扣。
《春秋》的“《春秋》笔法”所造成的问题似乎很快就被人发现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太史公说:“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这就是说左丘明怕孔子的《春秋》被人歪曲误解,专门为之作传加以解释,是为《左传》。《左传》是作为《春秋》的解释性书籍出现的,这个应该没有疑问。《左传》上很多记载写明了是与《春秋》做对照的,而且对《春秋》的“微言大义”做了多处解释,还有就是在记载一些《春秋》上没有记载的史实时专门注明“为某某讳”或者说“不书,不入告也”。
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汉代学者认为它们都是讲解《春秋》的著作。这三传的内容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是《左传》用秦以前的`古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则用汉代的今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两传记事只到鲁哀公十四年,《左传》则到鲁哀公十六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记了“孔子生”,而《左传》中却没有。
在“讲解”《春秋》的三传中,《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到哀公一共十二个国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作者在记述史实的同时,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观点。理想和情感态度,记事写人具有相当的艺术性,运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学手法,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这些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此,《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六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三月庚戌,天王崩。夏四月辛卯,君氏卒。秋,武氏子来求赙。八月庚辰,宋公和卒。冬十有二月,齐侯,郑伯盟于石门。癸未,葬宋穆公。
隐公三年,左传的记载很多,一条条读下来。
三年春,王三月壬戌,平王崩。赴以庚戌,故书之。
隐公三年春天,周历三月壬戌,周平王驾崩了。周平王实际是壬戌日驾崩的,但《春秋》写庚戌日驾崩,是在告诉诸侯的时候故意提前日期,以催促诸侯赶紧去奔丧。算了一下,庚戌日比壬戌日早了十二天。
周平王死前的二月己巳日,还发生了天象奇观:日食。算了一下,日食这一天,离周平王死还有五十三天。
夏,君氏卒。声子也。不赴于诸侯,不反哭于寝,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称夫人,故不言葬,不书姓。为公故,曰“君氏”。
周平王死后的二十九天,君氏也死了。君氏是谁?隐公的生母声子。声子死了,不通知诸侯,不反哭(君主在墓前哭了一次,回到办事的正殿里再哭一次,叫反哭于寝),不附祭(把死者的灵位放到其丈夫的祖母的灵位那里一起祭祀叫做祔于姑),所以《春秋》不说薨(薨的三个必要条件:赴于诸侯,反哭于寝,祔于姑)。
又因为声子不是(惠公的)正室,所以不写她什么时候葬,也不写她的姓。
但至少她的儿子姬息现在是代理国君,所以跟别的妾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叫“君氏”吧,意思是君主家的人。
隐公二年和三年,姬允和姬息的生母先后去世,对比一下两人身后的待遇,隐公时刻不敢相忘自己的代理身份呢,真是个谦逊忠厚的人。
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狐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
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
郑武公和郑庄公父子先后都成为周平王的卿士(卿士是在周天子朝中执政的卿,相当于天子的管家)。周平王又想让虢公也来做卿士,郑庄公就心有怨恨,周平王说:“没有这样的事。”
周朝和郑国就相互交换人质。周平王的儿子王子狐到郑国做人质,郑庄公的儿子公子忽到周朝做人质。周平王死了以后,周人就准备把政权交给了虢公。
四月,郑国的祭足(就是那个祭仲)带领军队割取了温这个地方(周天子领地)的麦子。秋天,又割取了成周(周天子都城)附近的麦子。周朝和郑国的关系急转直下。
乱套了,郑庄公寤生开始公开和周天子叫板了。郑庄公是周平王的卿士,这从隐公元年,郑卫交兵的时候,郑国调动周天子的军队和虢国军队,后来又征调邾国军队可以看出。卿士的好处之多,权力之大,使得寤生不愿与人分享。而对于寤生的专权,平王也是不满的,于是有了分权于虢公的想法。
天子要想让谁来做自己的卿士,是天子自己的事,可是寤生居然怨王,而王也不敢得罪他,说没有这回事。这至少反映了三条信息。
这很好理解,周平王能够顺利东迁,郑武公出了很大的力。而郑庄公,顺利接过了武公的枪。郑国,也是一个响当当的大国,郑庄公和弟弟打架,可以轻易调动二百辆战车(整整六个师的兵力啊),可见其实力之强。
周自平王东迁以后,诸侯国的实力越来越强,与之对应的是周王的境况是每况愈下。朝中大事不得不依靠郑伯,虢公等卿士来执行。这些卿士都有自己的领国,实力和欲望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不大乐意乖乖听话了。
平王欲分权于虢公,应该是个机密,平王并不会把这样的想法告诉郑庄公,而庄公还是得到了消息,并跑去质问平王。平王出于心虚和无奈而回答:没有这回事。可以看出,庄公安插了能够探到机密的人物在平王左右。
庄公要报复(或警告)。庄公派祭仲带着军队,把周天子领地四周的麦子都给收割了。敢让我下岗,我饿死你们!
这里说一下,四月之麦,七月之禾(八月之前之秋),都是没成熟的麦子,庄公此举,不是说自己饿急了抢天子的粮食吃,而纯粹是报复(或警告),我要糟蹋你们的粮食,不让你们吃。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七
《春秋左传》刚开始看的时候,这本书实在晦涩难懂,看着一个又一个的文言文,我想当然地理解着,可是看着看着就看不通了。好在有注释与翻译,理解倒是没问题的,就是阅书进度缓慢,还特别消耗精力。
书中的前几任君王,在描绘上可以说是平凡无所奇。毕竟是编年体的史书,一件动摇国之根本大事,只用几行字就讲完了。而那些文字背后的腥风血雨、谋权弄术、前恩后怨,我总是放下书本再缓缓回味时,才品尝得到。
书里人物你方唱罢我登场,你一句,我一句,你一枪,我一剑,勾勒出一桩桩连绵的王朝恨事,那些恨事让我一点一点地着迷,一点一点地沦陷,恨不能一窥所有。
书中郑庄公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它是一位乱世枭雄,是一位杰出的谋略家,也是一个满怀野心的君王。从权利欲望的角度看,郑庄公是一个成功者,是一位能人。可是在道德上,书中却给了他一个“有失教诲”的批评,批评他在对待叛乱的弟弟身上有失教诲。
由此可见,春秋时期就已极重视道德的修养。史书没有因为郑庄公在处理他弟弟的叛乱之事上是胜出者,而大肆谄媚褒扬。史书从道德的角度客观、公正地批评了郑庄公有失教诲。
的确,书中在记载郑庄公与其弟的事情上,完全没有郑庄公对弟弟的教诲的记载,哪怕是只言片语都没有。有臣子曾提醒郑庄公,‘其弟弟自幼受宠,又有母亲扶持,且还心怀大志,日子久了毕生异心,让郑庄公提早提防与教导’。而庄公对臣下的提醒只回应了一个意思“多行不义必自毙”。
庄公成竹在胸,其弟弟的一切他早已了如指掌,他甚至完全不正视其弟弟的威胁,反而给人这样一种感觉“他故意放纵弟弟谋反,最后一鼓而破之,让他的弟弟最后远走他乡”。
这就是庄公的人格,从权利角度看,他没什么问题,可从道德的角度看,他有伪君子之嫌。因为,假如他对弟弟加以控制并引导教诲,或许他与弟弟之间能避免一战。
现今,庄公是很多的。组织之中不乏有一种人,当他明知你所做的是错的时候,他不提醒你,而当你错到尽头的时候,他才来批评你、指导你、美其名曰:“拯救你”。诚然受恩于人,不该枉自揣测,可这样的现象还是有的。很多做事的方式于理可通,于德却未必通透,庄公真是发人深省。
德于内,而彰于外,无论做人做事是多么世故圆滑,多么无可挑剔,最终仍逃不过道德的品评。君子、伪君子心自知之。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八
提到我国古代的历史书,《春秋》和《左传》是绝对不能不说的。《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而《左传》则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是作为儒家经典而保留下来的。
“春秋”本来是春秋时代各国史书的通称,那时不少诸侯国都有自己按年代记录下的国史。到战国末年,各国史书先后失传,只有鲁国的《春秋》传了下来。它虽然用了鲁国的纪年,却是记录了当时社会的一部通史。但《春秋》记事是非常简略,而且遗漏很多的,这使其史学价值大打折扣。
《春秋》的“《春秋》笔法”所造成的问题似乎很快就被人发现了,《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太史公说:“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上记隐,下至哀之获麟,约其辞文,去其烦重,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七十子之徒口受其传指,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辞不可以书见也。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这就是说左丘明怕孔子的《春秋》被人歪曲误解,专门为之作传加以解释,是为《左传》。《左传》是作为《春秋》的解释性书籍出现的,这个应该没有疑问。《左传》上很多记载写明了是与《春秋》做对照的,而且对《春秋》的“微言大义”做了多处解释,还有就是在记载一些《春秋》上没有记载的史实时专门注明“为某某讳”或者说“不书,不入告也”。
流传到现在的《春秋》有三种,即《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汉代学者认为它们都是讲解《春秋》的著作。这三传的内容大体相同,最主要的差异是《左传》用秦以前的古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则用汉代的今文写成,《公羊传》和《谷梁传》两传记事只到鲁哀公十四年,《左传》则到鲁哀公十六年;《公羊传》和〈谷梁传〉在鲁襄公二十一年(前552)记了“孔子生”,而《左传》中却没有。
在“讲解”《春秋》的三传中,《左传》被认为较重要,也有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与《春秋》有关的、相对独立的史书。《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左传》全书约十八万字,按照鲁国从隐公到哀公一共十二个国君的顺序,记载了春秋时代二百五十四年间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和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史实,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内容涉及到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作者在记述史实的同时,也透露出了自己的观点。理想和情感态度,记事写人具有相当的艺术性,运用了不少巧妙的文学手法,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这些成为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因此,《左传》不仅是一部杰出的编年史著作,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著作。
《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在史学中的地位被评论为继《尚书》、《春秋》之后,开《史记》、《汉书》之先河的重要典籍,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其艺术特色浅述如下: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叙述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左传》发展了《春秋》笔法,不再以事件的简略排比或个别字的褒贬来体现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主要是通过对事件过程的生动叙述,人物言行举止的展开描写,来体现其道德评价。《左传》还创立了一种新形式,即在叙事中或叙事结束后直接引入议论,以“君子曰”、“君子是以知”、“孔子曰”等来对事件或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这种形式,更鲜明地表现出作者的立场和感情,增强了叙事的感情—色彩。《左传》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的全过程。但倒叙与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再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预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如秦—晋崤之战中蹇叔在秦出师伐郑时,已预知了必然失败的结果:“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僖公三十二年)秦师经过周都洛阳北门,王孙满又预言:“秦师轻而无礼,必败。”(僖公三十三年)《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成公十六年)。
《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地叙述事件的过程和因果关系。《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左传》一书,记录了大大小小几百次战争,城濮之战、崤之战、邲之战、{安革}之战、鄢陵之战等大战的描述历来被人们赞不绝口,不计其数的小战役也写得各具特色,精彩生动。一般说来,《左传》写战争,不局限于对交战过程的记叙,而是深入揭示战争起因、酝酿过程及其后果。如“僖公二十八年”写城濮之战,对大战爆发的背景和直接起因都有交待,而在行文中,又不断展示晋胜楚败的原因:晋文公伐怨报德,整饬军纪,遵守诺言,倾听臣下意见,上下齐心协力。而楚方而是君臣意见分歧,主帅子玉恃兵而骄,一意孤行,盲目进逼晋师。城濮之战的结果也写得很全面,不仅写了晋师大胜,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而且还写了战争的余波:楚子玉战败羞愧自杀,晋文公闻之大喜,回国后赏功罚罪,对这次战役进行总结,然后以君子之言,赞扬晋文公的霸业。至此,叙述圆满结束。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九
《左传》是儒家经典之一,宋朝时就已列入“十三经”,是古代读书人的必读书目。《左传》的文字与历史记录历来为人推崇,我自己读了之后,也觉着这种推崇是不无道理的。不过既然它是儒家的经典,那我们可以想见,它的许多观点,肯定是符合儒家学说的。
我读书功力不够,现在第二次读至“僖公二十四年”时,觉着《左传》借助历史至少体现了三个观点,即,一、治国当以德为先,得民心者得国;二、善恶到头终有报;三、天道已定,人不可违。这三点从我对儒家的了解来看,都是符合的。虽然貌似《左传》作者没有明说自己认可这三个观点,但是《左传》在借它所述的二百多年的历史事件及人物中,多次表述了这三点且基本贯穿于整本书。我简单地从《左传》的记述来表达一下我的看法。
“得民心者得天下”,貌似这是中国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不过我觉着从历史来看,得民心得天下不是完全对的。得民心者不一定能得天下,不得民心者也不一定就会立马便失天下。可能《左传》的意思也不是认为这句话是无条件的正确,因为《左传》中也有一些事情证明,不得民心不一定就失天下。
卫懿公好鹤虽然亡了国,但是他好鹤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卫国人不喜欢他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然而如果不是狄人打进来,他也不一定就亡国了。晋惠公对大臣刻薄寡恩,但是他虽在韩原一战被秦国打败以致被俘,但是最后也还是又被本国人设法给弄回国继续做晋国国君了。卫懿公和晋惠公我觉着应该是那种不得民心的人了,我记着就连《左传》中都记载了有人说晋惠公不得民心这种话。
“善恶到头终有报”这种说法,我觉着是《左传》中最为明显的观点。因为这个道理在我眼里很不靠谱,所以我在《左传》中多次读到这种表述就会印象更深。《左传》在讲到这点时,有时是与“得民心者得天下”配合着的。比如说,某人不得民心,他最终一定是失掉所有的东西的。至于其它例子也很多,不过我暂时记不清具体事例。“天意不可违”这种观点,大概现在很少有人认可了,因为这种观点其实本质上是承认命的。而现在人据我观察,大部分都是认为“人定胜天”的。“僖公二十二年”楚、宋泓之战,宋襄公在表示要与楚国大战一场前,有人就劝宋襄公说“天之弃商久矣,君将兴之,弗可赦也已”;“僖公二十三年”,晋重耳逃亡在楚国时,有人劝楚成王杀掉重耳,成王说“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其它例子还有很多。
这三种观点,不从现在的角度看它对不对,单从《左传》来看,会发现史事都基本上是一一印证了这三点的。所以,就算我们现在不认可它们,但是古人认可它们,我们也应该很能理解的。毕竟他们读到的史书是反映了这些事的。
史书的作用,在此处可以说是很完美地展现出来。一件事,当你在对它一无所知时,有媒体连篇累牍地报道,你不信也会信了。如果他有目的地把他想表达的表达给你,把他不想说的又不告诉你,你就会不自然地向着他的观点靠拢,因为从他所说来看,他的表述确实是因果有据的。青蛙坐在井底,它当然只能看到井口的那一片天空。可怕的误导就在此处了。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十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编年史书第一,也被称为“春秋左传”和“左传·春秋”,相传春秋末期鲁德国历史学家恒宇写的,记录在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鲁明年下滑至27年(公元前468年)近三百年的历史。
《左传》记载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角逐以及企业各类服务礼仪行为规范典章制度建设社会生活风俗民族发展关系网络道德教育观念、天文、地理、立法金石、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谚语等。它是我们了解到了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政治、经济管理军事、外交、文化等情况的一枚钥匙。
从历史价值看,《左传》代表了前人史学的最高成就,确立了史书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擅长技战术,擅长刻画人物。书中的文字简洁生动,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左传》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郑庄公天生难产,母亲蒋不喜欢他,而他的弟弟段长得好看,母亲很喜欢他郑庄公。郑庄公之所以被封为王子是因为他是长子。后来,蒋夫人和段的母亲密谋叛乱,叛乱失败,段被处死。段死后,他命令他的母亲转移到英帝,在那里他发誓说”我们再也不会见面了”营谷有一个地方官员,叫营叔考,他很正直,当他看到郑庄公把他的母亲送到营地时,他说:“母亲不像母亲,但是儿子能像儿子吗?”英树考提出了一个计划:挖一条深的路,一直到来世,然后在里面建一个房间。首先,欢迎姜太太住进来,然后母子又在房间里见面,这不是世界末日吗?妈妈和儿子在隧道里抱头痛哭,和好。庄公的孝心深深打动了我。
我记得我有一次完成作业人员没有学生写好自己出去玩到了一个晚上,妈妈来检查我的作业,我就说我写完了,可是我又没有交出来,最后通过我妈妈打了我几巴掌,我就生了气,关在房里再也不肯出来,心想:我再也不能不理妈妈了,竟然可以打我。爸爸因为妈妈我们一直在进行外面的人敲门,但我还是一直没开门,晚上我一直在不断看书,也没有时间睡觉。就是左传里的这个中国故事发生感染了我,我觉得我这样做是不对的。第二天我向妈妈道了歉,妈妈选择原谅我啦!
我们自己以后发展也要进行好好孝敬父母,多给他们捶捶背,洗洗脚,拖拖地做一名教育好学生。
“左传”,我们必须看到一本书。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十一
在《左传》的世界中漫游,难免会遇到神与鬼,与鬼神世界相通的人是“卜”与“巫”。即便尊如王者,也要屈躬以问。
在《左传》中记载的春秋史实现在阅读起来更像是一个结构严谨的“故事”。在这些故事我无意于探究当初书写之人是否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从阅读《左传》的文字中,其实读者能感受书写这些故事的人,对于文字本身所抱有的敬畏感。那么这些故事姑且先信之。
在《左传》中记载的史实及故事中,其实还透漏着一个更大的知识体系,那便是“卜”与“巫”的世界。我们应当相信在中国历史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神与鬼和人是并行在大地之上的。在人的故事里,神与鬼的出现无疑是一种相当重要的制约力量和智慧来源。
余英时在《先知中国》这本书中有一个重要的提示:对于理解春秋战国的历史与文化,需要跳出“传统儒家文化”的局限。因为在那时,儒家文化还远远未成型。或者说,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文化的源头正是“卜”与“巫”的文化。即便在儒家有“不语怪力乱神”的传统,但我们可以肯定,孔子老先生所知道的有关神与鬼的故事并不比我们少,更为肯定的是,在孔子老师所熟知的“春秋历史”中,神与鬼的故事要流传下来的还要精彩。
在《左传》所记载的春秋史实故事中,神鬼之说占据着相当大的份量。经由神与鬼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主导历史的推进与演变。在文本记载中出现的“卜”与“巫”,往往处在故事转折之前。在一个看似普通的事件中,经由“卜”与“巫”的介入和推演,常常会对之后几年或数十年出现的局面作出预判,更为值得让人深思的是,这些预判都具备一个共同的属性:皆验之!
当然这些与“卜”与“巫”有关的言论、说辞,都被谨慎的记录下来,在我们阅读这些卜辞和解惑之语时,往往会面对一大推被我们视为“不知所云”的内容。而这一套卜辞显然具备完整的话语系统。这套话语系统或者出自《易》,或者出自“卜”与“巫”者才能识别的经验,或者出自“卜”与“巫”对神鬼开示的推演。这些解说卜辞表现出高深莫测的样子。阅读的人都未必能知晓卜辞中到底藏有何种玄机。而对于王者而言,他们通过这些与鬼神相通的“卜”与“巫”,也只能听到自己想到的那部分内容。在“玄之又玄”的背后,不可知的命运设置了多种解答方法。
在“皆验之”的前面,命运向每一个参与的人昭示了它巨大的不可测性。这些神与鬼的提示、卜与巫的预言在与命运相结合之后展开之后,显示了其凌厉的残酷性。而这种残酷性又反过来让每一个参与其中“卜”与“巫”更加的深信不疑。
如果远距离的旁观这些故事,故事中所参与的王者与僚臣更像是卜辞预先设置的棋子,卜辞在应验之时,能恍然大悟的人所剩无几。而“卜者”与“巫臣”只是在一旁冷静的观看着发生的一切,并郑重地用刀笔在竹简之上写上“皆验之”这样的总结性陈词。
这些神鬼之说无一例外的会被人小心的记录下来。在数年或是数十年之后,在验证之时重新被人提起。这些神鬼之说不会一下子打开它的内核,凡是参与的人,都是在事后才能得知这一切均是拜神与鬼所赐。即便这些神鬼之说最开始的时候仅仅是一个梦,或是一个征兆而已!在未来已经在那时发生了......
在阅读《左传》中记载的故事中,司马迁在《太史公自序》中所讲的“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就会逐步的成为一出又一出的独幕剧。而这些史实又会让人想起金斯堡在《嚎叫》中一句:
我看见这一代最杰出的头脑毁于疯狂.......
这一句式在春秋一段的历史中被频繁的套用在出现在《左传》所记录人名的命运上。在《左传》中所记录人名多达四千余人。而这部分有记录的人名才是春秋历史的参与者。对于大多数有史记述的历史而言,95%的人都没有参与到历史当中去。而整部《左传》所记载的不过是四百余年间不过区区四千余人的故事。其他的湮没在青草黄土之下了。
《左传》的精彩也正是在这里!在这四千余人的命运记载中,我们这些后世的读者能看到另外一种中国的传统。这种传统与“儒家传统”显然不是一个路径之上的。在《左传》中所表现出来的这种文化,要更加的刚烈和勇猛。只是这部分传统毕竟距离我们太久了,我们首先遗忘了!
在鲁迅所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这句话中,当然也包括《左传》所记载的这种传统!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十二
古典文学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今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生活在当代的人享受着各种舒适安逸,不免会物欲扰心、心智枯寂。不放翻开古典文学,去体验感受各个时代、各种环境中的高明灵魂剪烛共语。
公元前722年是《春秋》和《春秋左传》起始年份。《春秋左传》又称《左氏春秋传》、《左传》、《左氏春秋》,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原著是春秋末期鲁国人——左丘明。姓左丘,名明。此名又有一说法姓丘,名明,左乃尊称。
主记述郑庄公与其母亲以及胞弟的政治斗争。虽其母姜氏狠毒对待,其弟共叔段的贪婪,郑国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但郑庄公却都不计,并且善于谋权。并且庄工与母亲在颍考叔的帮助下重归于好。
就是我们古人身体力行所流传下来的榜样。不管人待我如何,我只管行好自己的道。更反应出古人对孝道的重视,及郑庄公的广阔胸襟。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十三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很出名,大家都说写得好,我也这么认为,其中我最喜欢的一篇是《背影》。
作者用朴实的语言描写了他父亲在火车站为自己买橘子的情形,虽然没有华丽、煽情的词语,却深深打动了我。
大多数父亲都像作者的父亲一样很爱自己的孩子,我的父亲也一样,他辅导我学习,还尽力充实我的课外活动,但他总是忘记一件事,就是自己的休息时间。虽然,他有时很严厉,我总是不理解他,但过一会儿,等心静下来,一想,我还是知道他是为我好,只是有时有点激动。爸爸呢,也在事后变得和蔼起来,有时,甚至还为打骂我的事情道歉呢!
这篇文章我前前后后看了很多遍,感触很多:父子之间的感情并不需要有关生死存亡的大事才能体现,在生活中,像作者父亲买橘子这种小事往往更能体现父爱、更能打动人。
从小事中可以看出,父亲很爱我们,但也不能忘了母亲,母亲对子女的爱和父亲一样。他们给予我们太多,做孩子们的,总想去回报,但又怎能报答得了呢?大诗人孟郊也说过:“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啊!我们报答父母的,比起他们给予我们的,简直太少了。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十四
书,一直是我的“好朋友”。记得小时候,我经常躺在妈妈的怀里,听她讲可爱的“七个小矮人”,有趣神奇的“七颗钻石”,生动的“三只小猪”……那些迷人的故事,常常让我静静地进入梦乡。上了小学,我识了很多字,我就可以自己看书了,但因为平时要上学,要做作业,我就会觉得看书的时间太少了。
一放暑假,我就一头扎入书的海洋,在书中寻找我的快乐。整个暑假,我读了很多好书,有从图书馆借的,有从书店买的,还有在网络上找到的,这些书让我掌握了很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也让我开开心心地度过了暑假。
最让我爱不释手的是《小学生优秀作文一千篇》,在它的“肚子”里,装着许许多多生动的作文。就是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写作方法,让我知道了如何在生活中选取作文素材,如何写好作文。我还读了一些名着,像《昆虫记》,《勇敢船长》、《鲁滨逊漂流记》等。它们让我感受到文学名着的精采。我也看了杨红樱写的马小跳《好词好句好段》丛书,这套书是写作参考书,它让我学到了许多成语,好词,优美的句子,还有许多有趣的歇后语。《玩转语文》让我在游戏中学到了许多语文知识,《淘气包马小跳》系列让我捧腹大笑,《机器猫哆啦a梦》是日本漫画,它能让我轻松一刻,还有《十万个为什么》则让我学到了天文地理,交通化学,动物植物等各类知识。
有这么多好书的陪伴,我的暑假过得又充实,又快乐。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十五
读了课文《凡卡》,我不禁为课文一边记叙凡卡给爷爷写信的事情,一边通过这封信讲述凡卡的悲惨遭遇的独特写法拍案叫绝,又同情凡卡,他在当学徒时的遭遇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社会制度的腐朽黑暗。
“吃的呢,简直没有。早晨吃一点儿面包,午饭是稀粥,晚上又是一点面包,至于菜啦、茶啦,只有老板自己才大吃大喝。他们叫我睡在过道里,他们的小崽子一哭,我就别想睡觉,只好摇那小摇篮。”凡卡的生活很悲惨,每天就吃一点儿面包和稀粥,只能睡在过道里,还要给孩子摇摇篮,还得挨打。
相比之下,我们现在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得十分幸福。相比凡卡的生活,简直是天壤之比。但还有很多人还不满足这样的生活,仍抱怨连连。凡卡只剩爷爷一个亲人,每天还得挨打、挨饿、挨冻,多可怜呀!“……我原想跑回我们村子去,可是我没有鞋,又怕冷。”凡卡在鞋匠那儿干活,却没有一双鞋!
我读到这儿时,不禁想起自己,家里一年买6双鞋以上,有一点损坏就不要了。此时我仿佛看见凡卡光着脚跪在地上向爷爷哭诉。可怜的凡卡!虽然他无法享受与拥有我们这样的生活,但凡卡还是渴望回到爷爷身边。因为爷爷是他唯一的'亲人,只有与他在一起,才会感到幸福。
和凡卡当学徒时的生活比较。我们是那么幸福,可我们还在抱怨不幸福,此时有拿凡卡来对比么?就让我们珍惜现在的幸福,好好爱着自己的亲人吧!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十六
《左传》看似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描写,但在描写当中又参杂着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总结与经验教训,为人们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在个人方面,用理性去看待问题,用逻辑去征服他人。在《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联合攻郑,烛之武说秦伯,刚开始是把郑国的存亡问题放在一边,先对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进行着重的具体说明,其次叙述保存郑国对秦的好处:“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最后在述说晋国的狼子野心与对秦国的忘恩负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一步步地叙述,把秦、晋、郑三国的利害关系清晰地摆在秦穆公的面前,最后打动秦穆公,不仅使得秦国退兵,而且还留了秦将杞子三人帅军助郑守卫郑国。
一个国与国之间的战争都可以运用严谨而周密,委婉而多姿的逻辑思维去熄灭战火,更何况是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呢。现在的中小学,往往过一段时间就会有相关的某某因为打架而受伤住院或者残废,这都是因为一点小小的摩擦而导致的。有时候不妨换个角度,打架不能彻底的解决问题,要学会运用理性的观点去看待问题,用严密的逻辑去征服别人。
在教育方面,循循善诱,有足够的耐心去对待每一个人。在《郑伯克段于鄢》一文中,庄公一生下来就被其母武姜所厌恶,而他的弟弟则一直被其母偏爱,先王在位之时,其母就想要废除庄公而改立段为王。庄公上位时,其母又私地下各种阴谋来阻挠庄公持政。段因受其母的偏爱而骄纵无忌,大臣们害怕段会酿成祸害,纷纷请旨想除去他,庄公却泰然处之。其实庄公不是不明白段和其母的祸心,只不过他的略是令其养痈为患,“多行不宜必自毙”。终于,段被庄公宽容的假像所迷惑,利令智昏地率兵伐京,最终被庄公所灭。
其实庄公如果能够对段有一定的教育,或许段也不会养成骄纵无忌的性格。老师是教书育人的伟大职业,它对学生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甚至会影响学生的一生,但有的老师却对一些性格比较恶劣、老师的劝告不听、漠视课堂纪律的学生采取自由放养的方式,认为老师的话你现在不听,那就等到到了社会由法律制约吧。其实,对于学生来说,他调皮只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只要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有足够的耐心,循循善诱,那么一定可以让学生认真起来。
在国家方面,杜绝腐败行贿之风,建立高效廉洁、勤俭节约型政府。《臧哀伯谏纳郜鼎》中,宋庄公因为杀了死马孔文嘉以及宋殇,为了取得鲁国的支持,把郜国的大鼎送给了鲁国作为贿赂,鲁庄公接受了它并将它置于太庙中。鲁大臣臧哀伯就对此表示鲁庄公这种行为是明示百官可以纳贿,是国家衰败的象征。
“国家之败,由官邪也。”这个道理不仅对那时的鲁国有用,即使拿到现在也一样具有普遍意义。就如一个当代的管理者,如果自己不能做到以身作则的话,那么他的下属也同样这么做,那么他的管理可以说是一个失败。同样在我国现在的反腐进程中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我国的反腐要从高层抓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本,哪些地方的官员也就不会腐败,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腐糜之风,构建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每一部史书,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内容,只要能用心地去品尝,细细体会其中所蕴含的道理,那么它就是一部好的作品。正如《左传》,它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了丰富多彩的历史事件,描写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每一个篇章,都揭示了其中所蕴涵的大大小小的道理,对现在的个人、社会与国家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左传》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偶尔无聊的时候看看史书,尤其是像《左传》这样优秀散文典范,可以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的,进而完善自己,做一个完美的人,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十七
1、《春秋》是按时间来的,只有对历史事件的大略记载。《左传》是对《春秋》里面所记载的某些事的详细描述。
2、《春秋》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左传》相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3、《春秋》相传是由孔子所著,而《左传》是由左丘明所著作。
春秋三传是什么。
左传。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公羊传。
《公羊传》亦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是专门解释《春秋》的一部典籍,其起止年代与《春秋》一致,即公元前722年至前481年,其释史十分简略,而着重阐释《春秋》所谓的“微言大义”,用问答的方式解经。
其作者旧题是战国时齐人公羊高,他受学于孔子弟子子夏,后来成为传《春秋》的三大家之一。
谷梁传。
《谷梁传》又称《谷梁春秋》、《春秋谷梁传》。是为《春秋》作注解的儒家经典。传说孔子的弟子子夏将这部书的内容口头传给谷梁赤(一名谷梁俶,字元始),谷梁赤将它写成书记录下来,但实际上这部书的口头传说虽然早已有了,但其成书时间是在西汉。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用这种方式来注解《春秋》,它是研究儒家思想从战国时期到汉朝演变的重要文献。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十八
29岁再读朱自清的《背影》,我的眼角湿润了,再听筷子兄弟的《父亲》,悲伤的情绪难以自拔,对父亲这个名词我仿佛多了一层理解。父亲寥寥数语,却牵动了我心中那根弦。尤其是那三个感叹号,就像是一根锋利的钉子一样钉入了我的心头。
“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是父亲第一次出现的话,面对丧母之痛、事业之痛,父亲简短的话掩盖了自己内心的悲伤,尤其最后那个感叹号,更是让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父亲的力量,作为家里顶梁柱的责任担当。
当时朱自清的父亲时任徐州榷运局长,因为纳了几房小妾,被徐州的姨太太知道了,来大闹一场,导致父亲丢失了官职,祖母也不堪承受如此变故而逝世。此时的父亲早已悲痛难以自已,但是面对“我”,他依然轻描淡写地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是对朱自清说的,仿佛也是对他自己说的。一个感叹号,四两拨千斤,痛不欲生却还要宽慰儿子,这是一个多么坚强的男人!这是一个如山一般的父亲,男儿有泪不轻弹,纵使再多的苦难,也要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天。这是一个充满责任感的感叹号,萦绕在我心头,久久难以散去。
“不要紧,他们去不好!”这是父亲对“我”说的第二句话,依然以感叹号收尾。当时的朱自清已经是二十岁的青年了,但是在父亲的眼中,他依然是个需要人照顾得小孩子。我们经常说:“在父母眼中,我们可以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的确如此。父亲嘱咐茶房送“我”,但是依然不放心,非要亲自去送,而年轻的“我”总觉得父亲的“迂”,“我”觉得父亲唠叨,殊不知那是父亲对儿子一生的牵挂。这是一个充满父爱的感叹号,仿佛是命令式的语气,却又有一份温情在里面。
在《背影》中最令人感动的莫过于“望父买橘”的画面了,面对高1.8米的月台,只有1.6米高的父亲,拖着他肥胖的身体爬过月台为“我”买橘子,除了父爱,我想没有什么能解释的。在父子惜别时,父亲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又一次出现了感叹号,我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不舍。但是父亲不像母亲那样的絮絮叨叨,男人的爱大多是婉约而深沉的,这个感叹号是沉甸甸的,它仿佛在说:你到了北京后赶紧告诉我平安的消息;你到了北京后我们要常联系;你到了北京后要照顾好自己……万千的关怀,都蕴含在这个感叹号里。一句嘱托,一个感叹号,父子情深跃然纸上。
叶圣陶曾将《背影》选入教科书,并说道:“篇中的人物语言,看来很平常,可是都带着感情。”确实如此,哪怕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感叹号,都值得我细细品味,语言的力量是可以穿越时空的。父亲何尝不像这个感叹号一样,笔直地挺立在大地之上,荫庇着家人的幸福。父爱无言,一字一句沉甸甸。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十九
俄国著名小说家契诃夫在一部作品《凡卡》中塑造了一个由乡下来城里做学徒的9岁男孩——凡卡。讲述了凡卡童年的悲惨生活。读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凡卡是个孤儿,只有爷爷一个亲人。而爷爷也因为经济困难,不得不将9岁的凡卡送到城里当学徒。凡卡在城里无依无靠,备受欺侮。他受尽了折磨——老板动不动就打他,食物也少得可怜,可那里,没有人同情他。
读着《凡卡》,我不禁为自己出生在社会主义新中国而暗自庆幸。在家有父母疼,有爷爷、奶奶爱;在校还有老师、同学的关心。我们此刻能享受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在学校上学,老师教我们各种知识,使我们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小孩,渐渐长成一个有必须知识的少年。
而凡卡呢,本来能够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才,可他却只能在老板家做苦工……凡卡是多么可怜啊!再看他的食物也少得可怜——一点面包和一口稀饭,每一天一成不变。而我们每一天都有美味可口的饭菜,甚至有些同学还浪费粮食和挑食,多么不就应啊!
凡卡童年的生活十分悲惨,和他相比,我们是多么幸福啊!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二十
《吕氏春秋》这篇鸿篇巨著收录了各家思想精髓,并且对经济、文化、政治、军事、道德等方面都做了深入的论述。可以说,这是一部先秦时期的百科全书,它还对农业、养生、音乐、教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民本思想的《吕氏春秋》中较为突出的思想,吕不韦不仅涉及孔孟之道,还重点体现“民以食为天”的农业立国的根本思想,正是这种取长补短的思考方式,将思想全面而深入的结合在一起。这个治国之策无疑是具有先进性的。吕不韦的治国方式上继承了老子的“无为而治”,“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也正是他认为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思想。对老子思想继承的同时,又对思想进行了创新发展。对于诸家思想,吕不韦也不是全盘都接受的,对于法家思想,吕不韦是认同其法治的观点,对法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但是对于墨家思想,除了那些辩证的唯物主义观点,对很多理论都是批判的,如对于《墨子》中的鬼神之说的唯心论予以驳斥。
总的来说,《吕氏春秋》取长补短,取精华,去糟粕,辩证的看待诸子百家的思想。这也是体现《吕氏春秋》的作者兼容并蓄的能力,所以这部著作的超凡的口碑是实至名归的。我们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都应该像作者一样,经过自己的思考,有选择的借鉴前人的经验,成就自己。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二十一
我最近迷上了《兔子坡》这本书。一翻开书,我就被书中丰富多彩的插图和风趣生动的语言吸引住了,于是如饥似渴地地读了起来。
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作家罗伯特·罗素,他给我们讲述了一个风趣幽默,却又发人深省的童话故事。在一个叫做兔子坡的地方,生活着许多动物,但是由于旧人家十分懒惰,田地里一片荒芜,它们没有了食物来源。当新人家搬来之后,动物们一再试探,发现新人家十分勤劳,而且爱护动物。于是,动物们决定和新人家和睦相处。从此,兔子坡又恢复了昔日生机勃勃的景象。
作者把动物们刻画得栩栩如生,在他的笔下,我认识了聪明勇敢的小兔子乔奇,文质彬彬的乔奇老爹,一天到晚担心个不停的乔奇老妈,固执的土拔鼠波奇,爱吃剩菜的灰狐狸菲伟……它们都在我的脑海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我不禁流下了感动的眼泪。在新人家搬到兔子坡时,在路旁立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看在动物的份上,请绕道行驶。看啊,他们是多么细心,生怕来往的车辆会把动物撞到。如果换作是别人,也许根本不会放在心上,更别提立牌子了。
同时,我也看到了动物们有情有义的一面,当它们和新人家和平相处之后,动物们庄严地将菜园列为“禁地”,这该要下多大的决心啊!新人家的菜园没有栅栏,可是里面的菜却完好无损;同样住在兔子坡的另一户人家的菜园里,即使有陷阱、鼠夹、毒饵等武器轮番上阵,菜园也得到了动物们的“光顾”。
我们和动物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应该和谐相处,除去对彼此的戒心,拥有一颗金子般地爱心,和动物们一起开创美好的生活。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二十二
从教将近十年,一直在思考怎样“教好”数学课,如何让学生喜欢我的数学课,伏案回眸,发现我是一种“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想要”的状态,总想把会的都教给学生,让学生什么都学会,最后发现:这种“一厢情愿”的学习状态不仅没让学生学的很好,而且老师和学生都很累。
今年暑假,拜读了俞正强老师写的《种子课》这本书,特别是书中的一句话“莳也若子置也若弃”,让我思绪良多,感触颇深。“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源于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他用“莳也若子置也若弃”来描述树的态度。俞老师在书中很形象的这样描述: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俞老师的这段话寓意深刻,愈品愈感其厚重,愈品愈明晰。之前的一些困惑也都豁然开朗,是啊,学好“种子课”,后面才会有“生长的力量”,而不是没有生长的重复。比如《厘米的认识》就是一节“种子课”,这节种子课就是可供迁移、可供生长的关键课。它的意义在于将数学知识植根于学生的经验之中,这样,学生的所有经验就会支撑种子的芽进行生长。因此,种子课的特点是深耕细作,不怕花时间。只有把这样的“种子课”上好了,后面的《分米的认识》、《米和毫米的认识》这些“生长课”才有生长的力量,才能更“放心”地放手给孩子。当然课堂上的40分钟肯定是不够的,但俗话说的好:“磨刀不误砍柴功。”刀磨透了,当然是费时一些,但后面就会省时间了。
其实,我们的学生本身便是一颗来自天地的种子,无论是否愿意,都会生长。既然是种子,那么,就不是白纸任意涂鸦了,就像华应龙老师所说“学生不是工业、是农业”,需要施肥、等待、守望。是啊,学生是带着能量、带着春夏秋冬的记忆、带着生长的使命而来,需要我们去体会、去感悟、去尊重、去唤醒。
春秋左传读后感想心得篇二十三
读完《凡卡》这篇课文,我不禁感慨万千,却又忍不住泪如雨下。我曾度过许多文章,却没有一篇是比《凡卡》一课中写得还要悲惨的,也无一是让我如此般印象深刻的。
凡卡是个无父无母的孤儿,只有爷爷一个亲人。可爷爷又害怕自己连累了凡卡,况且在爷爷的身边学不到什么太大用处的东西,怕凡卡长大后埋怨他,所以就狠下心来,将凡卡送到鞋匠那做学徒,希望凡卡能学好这门手艺,也望凡卡能懂得他的良苦用心。
可怜的凡卡啊!他到那里却过上了猪狗不如、生不如死的生活。凡卡在那被老板打,被伙计们捉弄,每天都少不了挨打、挨骂、挨饿,睡又睡不好,吃又吃不饱,穿也穿不暖。这样的生活让凡卡绝望了,让他无比想念从前快乐的生活,虽然很穷,但是至少他很开心,很满足啊!他将他心中仍残留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渴望,化作了一封承载着他心中无限期望的信,寄给了乡下的爷爷。
读完了这篇课文以后,我更加珍惜现在这样幸福美好又快乐的生活了,但愿凡卡的生活也能得到改善。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40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