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精选1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7:20:15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精选15篇)
时间:2023-11-26 17:20:15     小编:紫衣梦

随笔是一种以记叙、描写等手法,自由而灵活地表达作者个人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作品。总结的内容要有重点和亮点,体现自己在某个领域的独特性和创新性。阅读示范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写作规范和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一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圣诞节、教师节、春节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二

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各类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直接评价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需弄清学科教学的需求,找出利用信息技术哪些方面能提高学习效率。因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本身就是先进的教学技术与先进的教学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其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它的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着重强调事物联系的整体性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基于此,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则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使教学过程更优化。同时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

2、课程整合应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任务驱动式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的教学,使学生置身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进行学习。通过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也完全掌握了学习的目标。与此同时,还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的重心不仅仅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通过这种训练,使学生可以把这种解决问题的技能逐渐迁移到其他领域的应用上。

3、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中,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当教学目标固定后,可以整合不同的任务来实现,每一位学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工具完成同一个任务。这种个别化教学策略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学习是有帮助的。当多个学生能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观点,可使他们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协作完成任务,从中体现个别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和谐统一。其中,网络环境则为这种方式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三

随着21世纪的到来,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不断的丰富起来,信息技术成为新课程改革的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师只有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理论和操作技能,并能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将信息技术与化学教学进行整合,才能够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多媒体环境为实验探究性教学提供了有利条件。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整合多媒体课堂教学。

新课程要求,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毫无疑问,以信息技术为主的多种教学媒体的运用使课堂教学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有效地增加了课堂教学信息传输能量。但是科技是把双刃剑,作为新生事物的多媒体教学虽然带来了一系列的益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出现了很多偏差。只有正确认知多媒体教学,努力寻求它和传统教学手段之间的结合点,各施所长,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增加一些轻松的环节不仅可以调节气氛还可以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一副形象的画面,一组动听的声音,一段逼真的动画,往往可以诱发认知的内驱力,使人对自己的认知对象产生强烈的热情。同时,这些情景可以成为思维活动的向导,从而牵动着人对认知对象的想象。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使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两方面的限制,宏观世界的博大和宏观世界的复杂都能直观再现在课堂上,使许多抽象微观的知识具体形象化。

化学实验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巩固知识,获得实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等方面都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而使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化学实验是对实验教学的有效补充。信息技术的运用,能使许多抽象的化学概念、化学规律,复杂的化学反应环境由静态变动态,由无声变有声,由抽象变具体,不仅能大大增强表现力而且易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有着极高的价值,从而促使学生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入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实验学科,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观的感知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同时对所学的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因此演示实验在学生学习化学知识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

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较好的解决教学中的微观问题,对化学中微观概念可以进行直观演示,一个知识点可多次演示,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发现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帮助。例如《晶体结构》这节课是物质结构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微观结构的知识,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学生难于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知识。为了使学生能真切地感知微观世界的精彩和奇妙,将这节课通过多媒体辅助来完成,通多微观动画的演示,激发学生求知和探索的欲望。在这节复习课中,通过学生们所认知的三类晶体进行深入的研究,结合有关的立体几何知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让学生们带着新奇和强烈的探索欲望走进物质的微观世界。在感受物质结构美的同时,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了思维的严密训练。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的探索、大胆尝试和创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教材,引导学生运用各种学习资源和方法进行自主学习。如在讲授金属材料时,为了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知识以及这些金属材料在工农业生活生产、航空航天、航海、生物、和高科技技术中的应用。并开展研究性学习,全班同学在网络上共享、共同交流和讨论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有了动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在合作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使课堂教学能充分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讨论题设计思路五花八门,各有优缺点,各拿实物现场连接不太可能。如果让学生现场画在纸上,用实物投影展示出来马上评价、修改,这样就能达到反馈及时,一目了然,也锻炼了学生的绘图能力。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主要获得是教材中的学习内容,对于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辅助材料和知识提升由于时间和空间上很具有局限性。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化学教学,使化学教学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教室和实验室,教和学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延伸和扩展。例如: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可以建立自己的博客,将自己的教案、课件、与教材内容有关的资料和习题发在上面,供学生在课余时间上机查寻和使用,给学生的预习、复习提供了良好的课外学习环境,同时也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巩固“双基”、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化学教学,能正确、高效地进行化学习题教学,对加强知识的理解,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重要意义。多媒体技术提供了强大的交互功能,利用该功能编制习题,进行习题训练,使师生都能及时得到化学学习和化学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以便师生能够及时进行学习和教学的纠正。对于形成性检测,以选择或填空的题型编制习题,课上集体练习,及时出示答案,并合理设置声音、动画,增强了趣味性。而利用多媒体课件讲解习题,可充分发挥其容量大、省时省力的优势,大屏幕投影非常清晰,可以替代小黑板出题或者进行过程分析,并且分析时完全可以是动态的,故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信息技术下的化学教学是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多媒体虽然在诸多方面比传统教学手段有更多的优点,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越性,解决传统方法难于解决的问题。多媒体教学它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教学环境,提高了教学效率。因此,我们要学会各种信息技术知识,更好的应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让信息技术在我们的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彭立《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资源应用》。

[2]和学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与方法》。

[3]王磊主编《化学教学研究与案例》。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四

近年来,在素质教育的大前提下,中小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是21世纪信息化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从原来的计算机课程到信息技术课程,不仅仅是课程的名称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让信息技术成为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是教学成功的第一步。

我国传统的教育重视“双基”,教育一开始就离不开基础与同步。信息技术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但受到落后观念和陈旧设备的制约,导致保守和安于现状,使得信息技术教育者对学生的类型不加区别、分析,要求所有的学生都要达到同一目标,这正是我们亟待改进的第一步。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的基础和能力差别较大,如一再保持落后的以教师为主,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那势必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吃不消”和“吃不饱”的两种普遍现象。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主要从两方面进行改进。首先,要求学校更新设备,以达到教学要求为目标。近年来由于各部门的重视,达标校均能达到要求,(笔者所在学校具备了较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条件)。其次,要求教师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从整体上讲信息技术教师是信息技术技能应用最熟练的一支队伍,我们应充分灵活利用这种优势,深入了解、认真分析学生的具体情况,利用信息技术的各种手段(如多媒体、网络),挖掘现有资源(交互性网络教学环境、辅助教学较件),进行个体化教学,因人制宜,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既能学到新知识,又能利用自身养能力进行自主学习,从而增强较差学生的自信心和较好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将创造力培养与技能训练完美的统一起来。

美国的加德纳博士指出:“总的来说,传统的教育者认为应该先从基本技能开始,创造性是以后的事。这就造成先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一种基本技能,但到一定水准后,他们就没有能力和愿望来做创新的事情。相反,先进的教育者的长处是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探索,让他们发展创造力。”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信息技术学科固有的特色,在教学中可采用任务驱动,围绕项目,尝试进行开放式的`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处在浩瀚的信息世界中,鼓励学生大胆使用各种技能,发挥想象力,尝试性地进行自主的认知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锻炼学生的适应能力,进一步掌握信息获取、检索、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技能,然后教师对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方法和成果进行评价,在技能训练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作用和优势,培育学生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我们每位信息技术教师的创造性的努力,教学模式的革新没有固定的模式,这也正是发挥我们教师创新精神的广阔天地。

三、以学生为中心,培养互助精神,提高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采取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要求学生思维不能开小差,要聚精会神的听讲,要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做。这种沿袭了几十年的教育观念和模式已经在多数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近几年,许多发达国家的教育者早已抛弃了这种落后的单纯以传授为主的观念和模式,他们更重视对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同学之间可以相互讨论、甚至与老师商量,老师则会耐心的倾听学生的叙述,并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个别指导。在上述调查中表明学生本身在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部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远在其他学生之上,足以成为小老师,在课堂实践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互助学习,大胆讨论,让学生在教与学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锻炼综合能力,让课堂从严肃的变成轻松的,从单一变为多样的。

四、提供学习与交流工具进行在线教学,允许学生异步交流。

充分利用学校网络教室的软硬件资源,一改传统的面对面教学模式。我们有网络就有条件在传统的面对面的课堂教学中增加课堂“在线”教学的成分,让所有师生的信息在网上成为透明的,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比如:在网上放置了一份课程教学大纲,便于学生在任何时候都能了解教材与作业内容,这种形式允许师生灵活地运用教学计划。教师只需点几下鼠标,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几种类型的学习活动贯穿于一堂课当中。教师也可将自己的课例作品、教学素材、网络资源供学生选择,让学生在教师的在线帮助下自主学习。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还可进行在线交流、讨论等。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教师的评价都会及时得到直观的反映,不会再出现“被遗忘的角落”。

总之,为实现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新知识、新观点,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摸索,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21世纪对人的要求不仅仅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和模仿学习,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学生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学会学习。作为充分具备培养学生这种综合素质的信息技术学科,更应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造能力上发挥应有的作用,成为素质教育的前沿学科。信息技术与我国中学各学科教学真正融为一体之日,就是我国信息技术教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真正取得辉煌成就之时,也是我国基础教育的深化改革真正开花结果之日。我们期待这一天尽快到来,让我们携手为这一天的尽快到来而努力吧!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五

情境教学是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学习的有效方法。如小学底年级的学生,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很难较长时间的集中,采用情境教学法后,不仅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还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效率。

二、游戏教学法。

游戏作为一种活动形式,内容丰富,趣味性强,又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体育教学中开展愉快教育的好帮手。把游戏贯穿于体育课的始终,渗透在课堂的各个环节,让学生在游戏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完成教学任务。

三、分组教学法。

为了满足学生好奇的心理需求和学习的实际需要,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我采用了以下几种分组形式:

1.自由结合的分组。

2.互帮互学的分组形式。

3.分层次教学的分组形式。

四、多媒体教学法。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六

1、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教师在充分理解学科教学目标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环境组织学生学习,使信息技术完全为学科教师服务。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网络)的帮助下,让学生学会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交流信息的方法,使学生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从研究的方式,将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制作出自己的研究作品。在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中,提倡学生进行探究式、主动式学习,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主动地进行探索、研究。教师可向学生布置学科任务,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知识的学习掌握,确定一个研究目标,通过资料查找、网上搜索等方式收集内容,并利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到的软件(幻灯片、网页的制作)知识,制作出相关的多媒体作品,完成研究任务。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对学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同时能培养学生个性,加强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及创新能力。在学生主动承担学习任务的同时,有了自由发挥自己能力的空间,摆脱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方式,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师的教学效果上升到一个新台阶。

3、信息技术作为学生的认知工具。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中,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以各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生素质提升和培养综合能力为基本过程。由学生自主选择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去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学习的目标。

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一个热点问题,也是一项庞大的工程。是现代教育中应提倡的一种观念。对于学科教师来说,要实现这种整合,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掌握信息化教学设计的方法,更新技术观念,在教学过程中抓住课程内容的重点,通过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以最适当的、最有效的方式传达出来,使自身的教学跟上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步伐。赋予教学与学习不同的生命力,极大地发挥教育中创造性艺术的魅力。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七

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信息技术走进了校园,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正逐渐取代传统而单调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方式,并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各学科的日常教学中,作为引领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如何科学地将现代的数字化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有机整合,需要认真思考。

1.使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众所周知,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所产生的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我们以现代教学手段与文科教学整合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知道文科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过程就不仅要考虑知识因素,也要顾及语言功能、意念和实际运用,并将它们有机的结合起来,突出读写能力的培养,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同时还得重视语言能力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文科教学的上述要求和特点,有效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所具有的生动形象、主动灵活、人机交互、及时反馈和个别化等传统教学媒体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创设与语言交际相仿的生活情景,造就形象逼真,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说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不断转轨和人们对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特征的深刻认识,大部分教师将会从传统教学方式中走出来,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正以其特有的科学性和形象性,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并不断促进教学形式的多样、教学过程的优化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2.使学生思维得以开拓。

目前信息技术辅助学科教学效果已初见端倪,它对于优化学科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意义深远,具体而言它在学科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激发联想。我们知道作为处于求学阶段的学生一般想象力丰富,且处于主动发展时期,而且学生愿意去发现各种事物。因此,教师的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发挥现代教学手段辅助学科教学的动态感知优势,创设情境,激励学生猜想、想象和联想,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增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例如在由以技法培训为主的传统艺术学科教学向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现代艺术教学转变的课堂教学改革中,现代教学技术的介入无疑增添了动人的风采,为当前所进行的提高广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和创造能力的艺术教育改革提供了科学的保证。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手段,在艺术学科教学中的独特作用和所产生的显著教学效果是有目共睹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进行艺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教学,能产生生动直观的动态播放效果,多样变化的视觉效果、妙趣横生的媒体转换效果以及美不胜收的构图变幻效果,这些效果可以产生强烈的课堂震撼,把学生带进理想的艺术境界,使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充分体现了愉快教学的现代教育特色,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说是现代教学观念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有益尝试。

1.教学模式的合理选用。

我们知道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课程特点,如何合理选择适合本学科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和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特点,避免课本搬家等形式主义倾向,是每一个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的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问题。诚然,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种类是很多的,但从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学校教学中应用最广泛的是课堂展示类的软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多媒体课件。课件为教学服务,课堂展示类课件的运用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更要有利于学生的学,这是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的一条宗旨。同时作为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多媒体是多种电化教具的组合,每一种教具都有不同的特性,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也各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的利用多媒体,盲目利用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还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浪费。因此,正确认识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合理选用,是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效果的.前提,如实物投影仪能表现事物静止放大的图像,但对于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却很难表现;影像能形象、动态、系统地描述事物的发生过程,但运用过多必然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如何科学利用多种媒体,是任课教师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2.教学课件的有序开发。

现代教学手段与学科教学整合面临的问题是明显的,例如目前国内较先进的电教教室基本上已经配备了大屏幕液晶显示器或投影仪和一套完整的电子教学系统,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且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价格昂贵,如今大多数学校用于教学的计算机屏幕较小,这对于一个几十人的教学班来说,教学效果势必会受到影响;再例如,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某些教师的教学观念依然停留在一味的练习和单调的课堂讲解上,不重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性教学,或对多媒体技术知之甚少,当然,合理的练习仍然是学科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然而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往往比教师的示范讲解更直观、更生动、更易被学生接受,因此多媒体技术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易学易懂,印象深刻,另一方面也促进了学生运用科学的方法主动探究未知领域的愿望。

结合目前教学实际,我们认为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课件的构思与制作尚未到位,我们知道现代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对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师的水平要求较高,编制者除具备一定的编程能力外,还需有较高的学科教学理论水平,即有一定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方法、学科创新能力与教学水平等等诸多方面的联系,因此,一个完善实用的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需多方面的努力协作才能够完成,但是实践中由于相关教师对某些多媒体课件的开发重视不够,致使在众多多媒体教学课件日益丰富的今天,部分学科教学课件却极为匮乏,所以有序开发课件的问题值得重视。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一项庞大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同时我们强调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是应该倡导的一种观念。当我们在探索与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问题的时候我们应正视一个问题,那就是目前具有这样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在我们的一些学校中还未普及,所以要将这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广泛推广运用,对有些学校来说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作为一个现代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有超前意识,要树立先进的教学设计思想和全新的教学观念,必须学习、掌握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技能,一旦条件具备,就可以迅速进入实施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行列,利用先进的现代化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提高素质,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八

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整合优秀教师和专家的智慧,传承优秀的教学模式、实现资源共享;营造教与学的环境,改善教与学的过程和方式、解决学科教与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传统手段难以解决的各种各样困难,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和效果,其最终目的是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潜质。然而根据本人的实际经验和多年观察,觉得多媒体教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此提出,期望与各位同仁共同商讨。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上的误区。

(一)、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演示现象、传授知识,忽视揭示过程、培养潜质。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中,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取、教学的精心设计上。但是,有的教师授课只是照“本”(屏幕)宣科,忽视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造成了“学生瞪着眼睛看,教师围着电脑转”的现象;大部分学生反映连笔记都来不及记,学生成了所谓的观光者,对所学资料印象不深,更不用说自己动脑去探索研究了。

(二)、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形象思维教学,忽视抽象思维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特点是能够使静态变为动态,抽象变为形象,但是过多地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一切抽象问题都形象化,又不利于抽象思维潜质的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潜质就可能下降,如:数学学科是一门个性需要抽象思维潜质的学科,抽象思维潜质的削弱不利于数学的再学习,个性不利于高等数学的学习。

(三)、在教学思想上重视课内,忽视课外。目前多媒体辅助教学还局限于课堂上的使用,而忽视课外对学生的辅导。即使有一些课外的所谓多媒体教学光盘也不外呼是用于学生的练习、考卷,或者把课本上资料罗列一下的“课本搬家”,或者是一些教师的“教学笔记搬家”。实际上,做练习我认为还不如传统的练习册。试想一下,学生在屏幕上看习题,又在纸上演算,方便吗?如果再加上限时操作,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展开吗?能不能把课堂上教师用来演示或者启发学生思维、发现问题的教学软件也让学生拥有,学生在家里用这些软件再进行一次概念认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即注重学生潜质培养的课外辅导软件多一些,而不是练习,这样做才是发奋减轻学生的负担实现“素质教育”。

(四)、在教学思想上重视教师的如何“教”,忽视学生的如何“学”。目前使用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件大多还只是在改变教师的如何“教”上下功夫,用课件来帮忙教师说清用其他教具所不能说清问题的教学模式占多数,很少用课件来帮忙学生学的,即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多,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少。

应对措施: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认真学习课程实施标准,从思想深处转变自己的观念和主角。同时我们要用新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的头脑,从具体的教育实践入手,经常观摩教师的教学,共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认识,升华理念。将学科知识有效地融入信息技术与教学课程中,让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物尽其用。

二、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

公开课与研究课是一般教研活动的主要资料,也是加强交流,促进教师业务水平不断提高的有效手段。然而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逐渐普及,公开课似乎就变成了多媒体展示课,教师也似乎成了多媒体课件的放映员。笔者工作以来也听了很多各种类型的公开课、研究课与观摩课,发现几乎每课必有多媒体,哪怕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甚至是一个无关痛痒的过渡,他们都会挖空心思地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处心积虑地把课本资料以声、像、动画等形式展示给学生,在追求课堂气氛的同时,往往顾此失彼,扰乱了学生的正常思维,多媒体课件也失去了它本来就应发挥的功能,成为教师公开课上的表演道具。

多媒体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确存在着巨大的优势,它能够极大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多角度、全方位地把学生引入一个崭新的环境,能够在有限的时刻和空间里展示超多的资料。但也并不是课课都需要多媒体,很多资料和知识点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也可表现出来,甚至效果更好,这样就没有必要去避简就繁,大张旗鼓地请出多媒体,要知道我们进行课程改革并不是要对传统的教学手段一概抹杀,而是要批判的继承。实际上,多媒体的应用务必结合具体学科的特点恰当地选取,决不是越多越好,如果过于泛滥,往往会造成画蛇添足,事与愿违。

应对措施:转变评价机制是根本,正确引导是关键!教师为什么如此偏爱多媒体,难道真的是教育教学的需要吗?究其原因,很多都是迫于无奈。在很多地方的教育教学的评价表上都明确标有“是否是使用多媒体教学”一项指标,这也就难怪老师们会去挖空心思制作多媒体课件,盲目的追求课堂气氛了。因此,转变评价机制,正确引导和鼓励教师用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十分重要的,而不能盲目追赶时髦,简单地将其作为公开课的硬性指标。

三、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多媒体课件是顺利开展教育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永远不可能成为课堂的主角。然而在现实教学中,很多老师都忽视了这一点,以多媒体为中心,为课件而教学的例子屡见不鲜。例如,笔者在教研活动中就听过一节课,是关于“新陈代谢与酶”资料。这堂课教师精心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并在教学过程中穿插了两个小实验资料,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也表现的十分用心,课堂气氛也较为活跃。然而听课的老师都明白,这堂课如果穿插两个小实验,教学资料根本无法完成。在这种状况下,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完整地展示多媒体课件,教师只能压缩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刻,快速地点击幻灯片,草草收场。这样一来,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像走马灯一样欣赏了一下精美的课件和图片,一些重点的资料和知识点只能是一知半解,至于能领会多少,恐怕就只能看个人的造化了。这么一来,教师纯粹是为了展示课件而上课,多媒体课件成了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舍本逐末,喧宾夺主,不可能收到应有的课堂效果,反而会事与愿违,致使多媒体课件成为教学的累赘。

还有些教师害怕制作多媒体费时、费力,便从网上下载或购买一些现成的多媒体课件,不加修改,也不管适不适合自己的学生,便直接应用于课堂教学。这么一来,教师只能针对课件的资料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流程、书写教案,这样教师的思路就很容易被束缚在别人的思维框架内,不利于教师开拓思路,提高教学潜质,也不利于学生的发展。

应对措施:转变思想。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再强大,它的本质仍然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手段,就应是教师驾驭多媒体,而不是多媒体指挥教师。

当然,任何改革的进程都不可能一帆风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不例外。多媒体在教学中的应用决不能停留在追赶课改潮流的表面,而要将其真正的应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其强大功能。如何将信息技术有效的应用与课程教学,如何建立更有利于整合的条件与环境,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深入学习和重点研究的课题。

精选阅读(三):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教学工作产生着重大影响,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是对传统教育模式的补充提高和整合,把信息技术手段运用于各科教学活动中,对激发学生兴趣、开阔学生视野、主动参与学习、开拓创新思维,明白知识本质和提高知识探究、运用潜质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目前,虽然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能够在一些地区被广大教师所理解,但是在大部分学校的实践过程中还是普遍存在着许多误区。本文主要针对目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极易出现的五大误区进行分析,并探讨出每个误区的具体解决办法。

误区一: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不是用“电(脑)灌”代替了“人灌”,不是“信息技术越多、越有味道,整合就越充分”,不是“制作一个课件或调出一段录像了事”,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高效合理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缺乏兴趣、困惑不解、无法感知、主动参与等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

误区二:课程与信息技术主次颠倒,喧宾夺主。

在信息技巧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是为实现有效教学的达成而使用的一种教学手段,起辅助作用。切勿为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否则会陷入“唯技术主义”的泥潭。从现代的课程理念出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立足点就应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不好片面地追求信息技术的“含金量”和“教学多媒体的高档化”。时刻要注意,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中,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课程,其主体是课程,而非信息技术。

误区三:整合时忽视学生的主体参与性。

成功教育的前提是教师,但是唯有让尊重与信任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到达学习主体性的激活。主体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我们务必把学生视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过程。

误区四:多媒体技术成为公开课的表演道具。

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机结合,需要渗透到每位教师、每节课、每个课堂之中。高技术不必须能换来教学的高质量。在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教学设计、教学创意、教师对学生的热爱以及人格魅力比起教育技术来说更加重要,是技术永远无法替代的,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个性需要关注的问题。

误区五:整合时在网络资源中迷失方向。

真正的教学任务是要培养和爱护学生的求知欲望,并把这种求知欲望引导到实践教学目标的活动中。互联网的信息容量虽大,但良莠不齐,有的只是对某一问题的观点罗列,有的则带有片面性甚至误导性,如果教师缺乏相应的教学策略和实施经验,不能够对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结果使得学生“放任自流”,不但没有发挥整合优势,效果反而更差。表面看似乎授课教师很有处理“突发事件”的潜质与艺术,但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误的做法,说明授课的教师缺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机智性。

1。提高教师素养,培养教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理念。在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进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教师的理念和教师信息技术的科学素养。上一节课,如果教师没有先进的教学理念,不围绕学生的学习实际一步步精心设计,则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失去灵魂,功能强大的信息技术就可能只是供教师换取一两声喝彩的花拳绣腿,用在课堂上就会出现为整合而整合的形式化现象。如果没有教师与学生互动合作展开观察、比较、体验,则整合课就失去了基本的应用价值,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能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因此,教师只有提高了素养,真正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并体会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优越性,尝到甜头,才能使整合得以顺利开展。

2。围绕学科与课堂,以课程目标为本。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就是要利用信息技术来支持教师的教学。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以学科目标为本,按照学科目标的要求进行教学。要从一节一节课的“整合”,扩大至一个单元乃至一门课程的“整合”,瞄准当前学科中存在的全局性问题,探索应用信息技术整体提高教学质量的新思路。如果整合课不对学生务必掌握的知识、技能进行必要的明白建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必要的记忆练习、巩固,学生就失去了学习的标靶,教师精心设计的“精美”课件就会沦为让师生迷失学习目标的迷幻条件。教学过程也只但是是由原来的“人灌”变成“电灌”罢了。

3。不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神化”或“庸俗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教学的一种指导思想,也是一种教学方式,它不等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因此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不能视课件为课堂的支配因素。课件务必恰当贴切,量材而行,整合课也不必须要在多媒体教室上,而应根据实际需要来定,要注重实效性,减少空、大、全,讲究精、细、活。唯有如此,才能使好钢用在刀刃上,信息技术教育也才有可能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任何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信息技术教育也不例外。科学地运用它会提高教学水平;反之,会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出现的困难,归根结底在于认识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当然也包括教育自身改革的滞后,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现实中“整合”的异化。“整合”是分层次的,就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教师观念的切实转变,以及技术和资源的改善,“整合”还是大有作为的。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九

5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研究。

6信息技术与课程资源的整合研究、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资源的开发研究、资源库的建设研究。

7校园网的建设与应用研究。

综合研究内容: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育、教学的思想及内容、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课本知识、培养信息素养的工具、方法和手段,融于所有课程及学科教学之中的理论、实践及方法、策略。

四、 课题研究目标。

1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策略研究,探索并总结实现教学最优化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一系列有价值的、可推广的研究成果,进一步促进课程改革的深化。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并总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基本要素和基本方式,形成各学科利用信息技术的学习模式与教学结构。

3通过本课题研究,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能力的优秀教师。

4通过本课题研究,建设优质学校资源网站和共享资源库,开发一批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的教学软件。

5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五、 课题研究方法。

为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策略与方法,我们将发挥学校优势,结合各课题组各学科自身特点,选择适应本课题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行动研究法、实验法、调查法,辅之理论研究法、文献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

六、 课题的组织与管理。

1成立本课题的总课题组。负责本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工作的培训、指导与管理。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并收集、总结、形成、推广最终研究成果,对子课题进行结题验收。

总课题组组长:潘克明(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副主任、北京电化教育馆常务副馆长)。

总课题组组长:赵保和(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研究指导部主任、北京市电化教育研究会秘书长)。

总课题组成员(待定)。

2建立若干子课题组。

(1)如以区县为单位,则建立区县课题组。区县课题组一般是由电化教育馆或信息中心负责人担任。区县课题组的任务是:确定本地区的研究课题,根据总课题组要求和本地区课题研究计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对属下子课题实验学校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检查、评估;形成最终研究成果并对子课题进行结题验收。

(2)独立承担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课题组负责人一般是由学校校长担任。子课题组的任务是:确定研究课题题目,根据总课题组的要求和计划,负责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子课题研究工作的组织、协调、培训,对课题研究过程进行控制,形成阶段和最终研究成果。

七、 课题研究计划。

(一)选题论证与确定阶段:1月―6月。

1、 201月―4月总课题组选题与方案调研及设计阶段。

2、 年5月―6月方案论证与确定。

(二)总课题申报阶段:向中央电化教育馆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办申报课题。

2006年5月―6月。

(三)总课题开题与子课题申报阶段2006年6月―7月。

(四)第一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06年9月―6月。

(五)中期评估阶段206月―2月。

(六)第二轮研究与实验阶段202月―9月。

(七)形成最终成果和总结验收阶段209月―2月。

八、 预期研究成果。

(三) 出版课题研究的教学设计方案;

(四) 摄制一批课题研究优秀课堂实录;

(五) 开发一批优秀教学软件;

九、 课题研究经费。

总课题组的实验研究经费以自筹为主,各子课题研究经费由各子课题学校自行筹集。

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十

摘要:本文对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对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就加快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提高教学质量提出了对策和结论。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发展机遇。当今时代,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已经成为全社会乃至教育界的共识。尤其是,信息技术在经管类学科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使传统课堂的教与学受到了猛烈冲击,传统的经管类学科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学习方式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信息化的转型阶段,在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时期,我们探讨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我国政府根据世界各国教学改革的总趋势和我国发展的总体战略,及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目标,并制定了具体的实施措施。在我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和实践已有几年时间,实验规模不断扩大,实验效果也逐步被社会认可。但是有些学科的相关教学资源不平衡制约了信息技术与相关学科教学整合的进程。

关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目前有很多种提法,尚无统一定义,我国著名信息技术教育专家南国农先生、何克抗教授都对其进行了表述。南国农先生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体系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北京师范大学何克抗教授将其表述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在目前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中,人们将主要关注的焦点聚集在教学实施阶段,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去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一阶段是在课程整合中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作为学习工具的视角来探讨,定位于工具论、方法论的范畴研究信息技术对教学信息的再现作用,对教学质量的影响,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作用上,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实践者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使学生能有意识地、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去解决教育教学中的相关问题。然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主体是学科而非信息技术,人们往往片面地理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含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局限于工具的范畴,偏重媒介使用的方法论,将信息技术至于万能地位,至其为改善教学的灵丹妙药,将教学媒体的现代化等同于教学最优化,从而导致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非最佳整合。刘秀玉等人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是一种基于信息技术的研制理论和实践,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方面融为一体,从而对课程的各个层面和维度都产生变革作用,从而促进课程的整体变革。”也有学者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划分为深层次整合和浅层次整合,认为学科教学设计为深层次的整合,浅层次的整合是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应用于学科教学之中。

随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教学交互问题交互问题研究薄弱,相对于整合课其它方面的研究也明显滞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交互除了不同于现代远程教育意义上的交互外,也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交互,它是外延更为广泛且独具特点的教学交互。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的“同化”与“顺应”学说,后经斯腾伯格和卡茨等人不断发展壮大,此后,维果斯基又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由此形成了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框架。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由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情境下学习者借助他人,包括教师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同时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在学习方法上,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的学习主体作用,但也十分重视教师的积极指导作用。认为教师是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同是在上世纪90年代,建构主义理论被我国学者引进,并与蓬勃兴起的教育教学改革紧密联系起来,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实现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暗合网络环境下以多媒体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介入的教学改革,因之用其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课的研究与实验也就势必成为必然。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从上面不难看出,现代信息技术对经管类学科教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已融入到经管类学科教学当中,成为经管类学科教学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因此,在教学中对“整合”的理解不应只停留在“应用”的层面上,现代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的整合,不仅仅是在教学中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去改变、优化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更进一步是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经管类学科的内容、结构、资源当中去,使之成为经管类学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创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当前的经管类学科教学改革与发展遇到了多方面的困难,诸如学生的个别化需求与教学形态“一齐化”之间的矛盾;教学内容广泛性需求与学生活动空间有限性的矛盾;知识的抽象性与直接经验贫乏的矛盾:人的全面性发展与教学功能片面性的矛盾:教师能力需要动态提高与培训时效性之间的矛盾等,这些困难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突出障碍,而传统的手段和方式很难克服这些方面的困难。

知识的呈现方式由过去的单纯的文字呈现变化成如今的文字、声音、图象等多媒体方式。这种通过情境创设和学习内容的多媒体形式展现,使教与学的过程成为学生有趣的和有成就感的活动,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由过去单纯的书本变化为网络和多媒体,使学生的视野更加开阔,知识的来源更加丰富。网络应用使教与学的过程综合化和体系化,便于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他人合作,有效提高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知识的掌握和学习多元化。

实验结果表明,在人类获取信息的过程中,各感官系统所起的作用并不相同,通常视觉占主要部分,听觉和其他占次要部分,其中视觉对象不仅包括抽象的文字,更重要的是鲜活生动的画面,因此,调动人类的五大感官系统,对于知识的掌握特别重要。

信息技术在解决以上经管类学科教育教学困难方面有着独到之处: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满足学生多种学习的需求,多样化的教学形态利于学生在接受、交流和自主学习中更好的发展;虚拟的学习环境扩大了学生认知的时空范围等。因此,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整合是教育教学发展的需要,是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3、在现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经管类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课程整合教学模式的目标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经管类学科的教学中,加快信息技术在经管类教学中的应用,集知识、技能于一体,培养创新能力,以达到素质教育的需求。

根据经管类学科的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经济管理环境,并使之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情况越来越普遍,使经管类学科教学的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教学内容的结构化、动态化、形象化、多样化的表达,利于学生认知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教学方法和形式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总之,现代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教学的整合,应当把信息技术与经管类学科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在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经管类学科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的原则上,进行经管类学科的改革,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到经管类学科的内容、结构、资源当中去,使之成为经管类学科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使经管类学科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参考文献:。

2、王良莹第1期发挥现代媒体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十一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学过程中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学习的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改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我们于着手开始进行的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的教与学方式探索研究,并提出“科”“技”兴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建立在以上指导思想下的一种教学改革尝试。我们的具体做法与思考如下:

一、解读现代教育技术概念,创建“科”“技”兴校特色。

信息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科研、整合等是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中的常用学术名词。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联系与相关点,有助于从理论的高度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是与学校整体教学改革紧密相关的,从而确保学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全面规划、实施围绕以整合为中心的改革框架,把整合研究作为学校办出特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突破口,作为一种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的实实在在行动。我们是如下理解这些基本概念的:

1、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核心内容,按国际上流行说法,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信息进行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技术,它覆盖了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和传感技术而成为的一门综合技术和方法体系。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

2、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六剑客职教园(最大的免费职教教学资源网站)。

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它是中学生一门必修课程。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规定:底前,全国普通高级中学和大中城市的初级中学都要开设信息技术课,经济比较发达地区的初级中学,最迟于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程,初中不得少于68课时,高中70-140课时。信息技术知识也是教师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但教师与学生要求掌握知识的侧重面不同,教师重在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

信息技术作为工具手段,它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发展方向。未来的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由目前的“以教为主”变为“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陈至立部长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提出:“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它学科的学习中,各地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这进一步说明,在未来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都应熟练掌握信息技术工具。教与学中,教师应像运用黑板和粉笔,学生应象运用书本和笔一样自如地运用信息技术。

4、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

信息技术作为新文化,由此产生的道德、安全、犯罪等等都是全新的不容忽视的问题。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研究时,要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这种新文化的特殊性,它给人类带来文明的同时,也带来了糟粕和垃圾。新《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任务中特别指出:“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加强信息技术法制的观念和网络伦理道德观念,提高对假、丑、恶的分辨能力,把网络法制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等作为学校德育教育,融入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中,也是研究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之一。

5、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

信息技术作为设施工程,它是学校实施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教育部提出:逐步实现多媒体教学进入每一间教室,在中小学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准备用5-时间,使全国90%左右独立建制的中小学校都能够上网,使中小学师生都能共享网上教育资源,提高中小学的教育质量。信息技术设施工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之基础,必须在这方面加大投入,没有信息技术设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也就无从谈起。

6、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关系。

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加强信息技术文化道德教育,实施信息技术工程是个渐进过程,这些过程的集合就是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育。

平常使用中,人们并不注意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两词汇所包含的内涵与外延,比较关注的是实施信息技术内容、过程、结果,对这两个词汇的使用也没有必要作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工作起来只要“意会”就行了,久而久之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就通用了。当然也不是都不分的,一般着重技术意义时就用信息技术,体现词汇本意;如着重知识教育时就用信息技术教育一词,表现技术的教育性;泛指时两者通用。

“整合”的主要含义是结合、融合、集成、成为一体、一体化等等。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学习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与学方式。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是我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着密切联系和继承性,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特点,对它的研究与实施将对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国外将这种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十二

摘要:随着21世纪的来临,以多媒体和国际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是当前各类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改革的重要技术手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提高了教育的智能化水平和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本文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概念,以及如何实施有效整合。

21世纪,人类面临从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急遽转变,知识传播的速度和容量都在以几何数字递增。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使得知识不再以单一的文本形式来传递,而是融入了声音、图片、影像等多种媒体,知识内容的丰富与传递形式的多样不仅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类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引发了一场世界范围的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学习革命。

信息技术是指人类对数据、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和影像等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处理、存储、传输和检索的经验、知识、及其手段、工具的总和。当今的时代是信息时代,以个人电脑、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传播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信息技术给许多领域都带来了革命性变革。教育的本质是通过有价值的文化信息的传递为学生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从文化传递的角度讲,信息技术具有高效率和高效能,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机地结合起来,成为学科课程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整合”是个新概念,要有新思路。“整合”中“整”。它包含了“调整”、“重整”、“整治”、“整改”等丰富内涵。“整合”一词,鲜明地体现了改革的召唤,强调了改革的力度。“整合”昭示着这样的'精神: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这两方面都要下一番大气力,经过一番整治,使它们在新的水平上结合成一个整体――全新的课程体系。“整合”的目的和意义不仅是为了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功能,而是赋予了新的教育意义。是要通过“整合”促进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全方位的现代化,要突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整合”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什么是学科的整合呢?是指整合学科分割所造成的知识支离破碎的状态,把不同学科的内容通过信息技术进行有机的组合,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辩证统一起来。学科整合既有教育技术的整合,又有学科知识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要发挥“不可替代”功能,不摆花架子,要从实效出发,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要多发挥信息的独特不可替代的功能,如果有些教学内容用别的方法、甚至是比较原始的方法上效果更好,那就不必用机器摆花架子。教学内容、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在信息技术的使用上也会各有不同。用不用,用什么样的教育技术,取决于是否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经过多年来的努力,我国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遍反映整个教改并没有大的突破,主要问题在于,现有教改对教学理念、内容、手段、方法和模式等的“改革”不彻底,是在不触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的“改良”,未能对其实施“大手术”。主要表现在:1.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精英教育的定位上;重视知识的传授,重视智力的培养而轻视能力、情感的培养,至今未能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跨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培养匮乏。2.教学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各类教材大同小异,没能超出既定模式,创新成为了奢谈。3.教学手段:各个学校添置了不少设备,但设备的利用率不高,甚至有的被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4.教学方法:在教改中我们推出了不少的新教学方法,但遗憾的是最终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都未能推而广之。5.教学模式:深受前苏联学者教学模式(激发动机――复习旧课――讲授新课――运用巩固――检查效果)的影响,典型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仍然运用。在21世纪信息时代,我们有必要运用信息技术参与教学改革,进行学科整合,促进教学改革。

1、注意结合各门学科的特点,建构易于实现学科课程整合的新型教学模式。每位教师都应结合各自的学科特点去建构既能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又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要求的新型教学模式。所以模式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不应将其简单化。但是若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则有两种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即“研究性”学习模式(也叫“探究性”学习模式)和“协作式”学习模式(也叫“合作式”学习模式)。

2、以先进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理论(特别是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是为了实现彻底改革传统教学结构与教育本质,促进大批创新人才成长的目标,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相整合的过程决不仅仅是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它必将伴随教育、教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运用建构主义理论作指导,对于我国教育界的现状特别有针对性――它所强调的“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意义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观念,对于我国传统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是极大的冲击;建构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伴随着多媒体和网络通信技术的日渐普及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建构主义的“出头之日”,就没有今天的广泛影响,它可以对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提供最强有力的支持。

3、高度重视各学科的教学资源建设。没有丰富的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就谈不上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教师主宰课堂,学生被动接收知识的状态就难以改变,创新人才的培养也就落空。重视教学资源的建设,并非要求所有教师都去开发多媒体素材或课件,而是要求广大教师努力搜集、整理和充分利用因特网上的已有资源。在确实找不到与学习主题相关的资源的情况下,才有必要由教师自己去进行开发。

4、注意运用“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理论,来进行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使计算机既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又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最理想的办法是将“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和“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优势互补的“学教并重”教学设计理论;这种理论正好能适应“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要求。在运用这种理论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并要把这一观念牢牢地、自始至终地贯彻到课程整合的整个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之中。

5、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来进行整合。为了推进我国教育的深化改革,必须明确认清教学过程的本质,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把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结构(“学教并重”教学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这一中心来进行,不能把“整合”变成技术与教学的简单“叠加”,那是没有意义的。要求教师密切注意教学环境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的地位与作用,看看通过自己将要进行的“整合”,能否使各个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和传统教学过程相比发生某些改变,改变的程度有多大,哪些要素将会改变,哪些还没有,原因在哪里,只有紧紧围绕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使得通过最终教学设计所建构的教学模式能较好地体现新型教学结构的要求,这样的整合才是有意义的。

[1]李健平。整合学科教学过程构建信息技术平台[j]。教育发展研究,2001(7)。

[2]沙培宁。淡化学科意识强化工具概念[j]。中小学管理,2000(11)。

[3]蔡祖泉。试论信息技术在语文课程改革中的作用[j]。中国远程教育,2002(10)。

[5]王倩。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增刊)。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十三

(讨论稿)。

一、 课题的提出。

从教育发展的宏观背景来看。人类社会迈进了二十一世纪,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及思维方式,并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随着知识总量不断扩大,知识的更新越来越快,学习者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是我们所处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不仅为我们的学科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与技术支持,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原有的教学要素,同时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带来教育教学领域新的变化。变化的根本就在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如何广泛、充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并全方位、多角度与学科教学整合,提升教育质量,培养有知识、有素养、有能力的人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从北京市的发展角度来看。刚刚结束的“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会议”就明确指出,全市中小学基本实现提出的中小学信息化建设目标。五年来,在实施“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的背景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基本建成由骨干网、区县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18个区县都建成区域网络中心,并实现了与市教育信息网骨干光纤的连通。1823所中小学建成校园网,全市中小学拥有计算机18.9万台,全市配备多媒体1套。全部开设了信息技术课,高标准完成“校校通”工程,初步搭建了网络化的学校环境。我们面临着十分有利的条件和可贵的机遇。不容质疑,教育信息化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根本条件和重要保证。全面提速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加快教育信息化步伐,迎接未来挑战,是一项紧迫的教改课题。

从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的角度来看。中央电化教育馆“十五”立项课题、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研究》总课题组刚刚对近130个子课题进行了会议结题。另有多校参加了中央电化教育馆等组织的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感觉最深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营造了学习环境,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了。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和宝贵的经验之后,大家有着强烈的愿望,愿意借此良好的平台,继续开展教育技术课题的应用研究,以期教育信息化的研究进一步深入,并取得最佳成果。

在“十五”课题研究中,很多中小学校的广大教师围绕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力求通过整合的途径,提高教学水平,提升教育质量。重点解决的是作为技术手段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如何应用于学科教学并与学科教学相结合的问题。但却忽略了或者说没有很好地研究并解决好信息技术如何与课程及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的问题。

“融”是整合的核心与方法,也是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进程中的新阶段。在“十五”研究后期,我们已经意识到了这点。但对其深入研究不够。在即将开始进行“十一五”课题研究的时候,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地研究,有效地形成适合教育教学自身发展的整合的模式与策略。

针对北京市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北京市中小学信息化工作会议”文件指出,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教学实践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利用率较低,远未达到通过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来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日益增长的对信息化的需求与所能提供的资源不匹配,各级各类教育资源统筹不够,共享程度不高。干部、教师队伍的信息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专业队伍建设需要加强。显而易见,探索并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已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如何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之中,创造出行之有效的整合策略,以发挥其优势所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重要课题。

二、 课题的界定:

信息技术:现专指多媒体组合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及通讯技术的设计、开发与综合利用等。即运用信息媒体对各种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流、应用的方法。

整合:整合就是整体协调、互相渗透、有机融合。

策略:指为实现预定目的而采取的方法系统和程序系统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方法论。

整合是一种新的理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只是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工具性简单应用,而是由于信息技术融入了学科教学,使学科整体教学目标、教学结构、教学方式等方面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推动学科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整合意味着学科教学理念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学体系结构的变化,意味着学科教与学方式的变化。

整合是一种有机的融合。它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相互作用、主动调节、相互渗透,建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即一个新的理想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有效进行体验、探究、合作、接受性学习创建良好的条件,从而使信息技术有效地为教和学服务,增强教学的实效性。

整合是一个积极的协调过程,不是被动的纳入,是信息技术与教学各个要素积极地有效地相互作用、主动协调和相互渗透的过程,从而优化教学,整体提高教学效益。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是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各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学规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四个基本要素(教师、学生、媒体、教学内容)整体协调,通过互动的方式,有机融合为一个整体,采用最佳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媒体等,从而建构一个有利于学生学习和发展的理想的教与学的环境。

三、 课题研究内容。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十四

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整合,给传统教学造成了猛烈的冲击,但也带来了新的活力和发展机遇,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评价模式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在整合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和纠正。

多媒体技术集声音、文字、图像、动画、视频等为一体,它的引入极大地延伸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并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能够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实践过程中,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反而使一些教师片面强调多媒体手段的运用,而忽视了学科教学的目的和自身特点。

(1)为多媒体而多媒体。

听过很多教师的多媒体课,有一些课件做得非常漂亮,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图片、动画、视频、声音不时呈现,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但从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上看,却并不好。教学过程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导致喧宾夺主,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只注意到生动形象的画面、变化多端的声音等,学科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却得不到充分展现,也有教师仅仅把多媒体课件当作高级“黑板”,课前把需要板书的内容输入到演示软件中,上课时再逐一呈现,多媒体课件仅仅充当了“电子黑板”。这样,多媒体的引入只是作为教学的一种装饰或点缀,为多媒体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引入变得毫无意义。

(2)用多媒体强化知识的灌输。

多媒体技术能够方便快捷地展示大量的知识和信息,正是这种传递知识的快速性,使教师在运用信息技术时,存在盲目增加教学内容的问题。

有些课件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内容的科学性也比较高。但是整个教学仍在以知识为中心的指导下进行,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教学组织形式都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没有什么区别,整个教学过程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仍是被动的反应者、知识灌输的对象,教学缺乏必要的师生互动。这样,信息技术的参与并没有使教学方法得到根本的改变,学生的学习仍然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教师说的仿佛少了,但学生讲的和想的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因为忙于抄写“板书”或接受大量知识而大大减少了,“人灌”变成了“电灌”,多媒体实际上已成为教师“折磨”学生的又一种现代化的“武器”。

当今是一个知识飞速发展、信息急剧爆炸的时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已逐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学生学习的途径和手段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知识的海洋。因特网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探索发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而一些教师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忽视了针对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学习的指导。网络中存在大量学习资源的同时,也存在着大量的垃圾信息,面对浩如烟海的网络资源,学生往往会无从下手、不知该怎样去搜集整理所需的资料。如果没有水平较高的教师的点拨,大多数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这样也就无法发挥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资源优势,也会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带来困难。

网络资源的存在及进一步发展,有可能使学生在思维方式、知识等方面超越教师。教师的知识垄断地位正在逐渐失去,有些教师没有认识或不愿承认这一点,仍按照教科书照本宣科,他们不能按照学生的层次和兴趣对教学进行调整,甚至对于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肆意否定,这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是很大的打击,同时也容易使学生产生偏激的思想。

以上这些现象与现代的教育教学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不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真正提高,因而遭到众多教育专家们的批评。我们必须正视这些问题,并加以纠正,这样才能真正地把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起来。

现代信息技术能不能完美地融合到学科课程中,问题不仅在于教师能不能像使用黑板和粉笔一样自然流畅地使用计算机,而且在于教师观念的更新。教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在课程整合中,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要达到“课程整合”的目标,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技术手段,更重要的是要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质,了解学科教学的根本目的,了解教学中的难点所在,了解传统教学的优点和局限性,再结合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种多样的表现方式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要切实解决教师操作计算机的问题,使教师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真正把计算机当作自己备课、授课、组织学生活动的工具,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意识、知识、技能与态度)。而要真正实现课程整合还必须加强教师的教育修养,进一步把握教育的目的和本质,以先进的教育理论为指导,使学科教学实现从“科目化”结构到“整合化”结构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习中,而不至于把“整合”变成仅仅是在课堂中单纯、生硬、强制性地使用信息技术。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必须以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作基础。影响整合的因素除教师不熟悉计算机技能外,资源的匮乏也是一个不容s视的原因。资源库的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建设与维护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全体教师按照“整体设计、分工建设、统一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共同建设。

2.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信息技术应用的原则。

信息技术不是万能的,计算机不可能代替教师,信息技术也不可能代替教学。传统教学方法中的面对面交流,师生、生生间的情感沟通都是网络所不能替代的。所以教师必须正确处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关系,避免“技术万能观”。

信息技术是作为一种技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引入学科课程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侧重于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处理(包括获取、加工、运用)信息的工具并为教学服务。既然如此,教师就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技术而技术,为多媒体而多媒体。教师应该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资源、手段和环境,使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的目的,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使学生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并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努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以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自主化的学习方式成为一种现实的必然的选择,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这有利于使学生在网络时代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但网络信息并不等同于教学内容,学生必须要学会对网络信息进行查找、筛选、核实及应用,而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就注意落实。

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集一些与学科教学相关的图片、视频、小故事等资料,并尝试制作powerpoint演示文稿和个人网页。通过这些训练,学生将逐步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搜集、筛选、辨别、下载、整理等能力,然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开展研究并完成相应的课题。在研究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结成不同的小组,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学习计划。通过研究,教师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这对于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工作显得特别重要。

4.师生互相学习,促进双方的发展。

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重新做了定位,教师的博学在网络面前犹如萤火之光,教师在网络环境下,不再是知识权威,而是作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与教师是学习活动平等的参与者,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成为现实。惟有师生互相学习,才能促进双方的发展。

谈谈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信息技术论文篇十五

上周三我和几名同事在大兴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第一堂课。这次课我们学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平台,构建了思维导图,学会建立博客。个性是透过构建思维导图,认识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四大误区。

一、对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白的误区。

1.片面地明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含义。

关于信息素养的准确定义,理论界有不一样的看法。但大致包括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利用、对信息资料的批判与明白潜质及融入信息社会的态度和潜质。这些潜质的综合体现才是全面的信息素养,而非在一些课中,教师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搜索引擎找到某一篇相关的文章”,这样就说能到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的。

2.对学生思维方式的误导。

在信息时代,学生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理解知识,获取信息,思考评价,解决问题。正确的数字化学习的思维方式对于学生一生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但有的教师只是提出“从网站找出一条信息来表达或证明你的观点即可”。这种引导学生分析学习资料的思维方式就带有误导性。

3.对教学相关知识掌握程度及方法的误解。

在学习新知识前,让学生利用一些学习资源进行适当的预习以建立旧知与新知之间的联系是必要的。但是这种准备是基于学生为到达好处建构的知识点的补充与强化上,而非为教师更好地开展这堂课的教学而做的一种准备。因此,对于学生事先预习的教学相关知识,应以内化为学生的一种潜质或知识水平体现是恰当的。但在有些课上学生读事先准备好的材料,而从他们的反映来看,这种知识的预习没有给他们带来某种程度的深入明白或提高,而是一字一句地机械地读。读的学生没有领会,听的学生也不会有很多收获。这种预习就是低效率的无甚实际好处的学习。对于学生透过网络或cai课件进行与教学资料相关的扩展阅读,有些教师则认为这个环节可有可无,只要教学任务保证完成就能够了。实际上这部分知识是满足不一样层次学生学习需要的必要补充,是持续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必要手段,是对教学资料的必要拓展。因此教师对于扩展阅读的指导及帮忙也不容忽视,从某个方面讲,这个环节对于学生潜质的提高迁移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4.对于合作学习的操作误区。

合作对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假设的提出与验证、学习成果的评价直至好处的最终建构均有重要作用。合作能够有小组协作确定主题、分组合作、合作收集资料、合作完成作品、合作解决问题等多种方式。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更是无一例外地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潜质。然而目前在大部分教学实际中,学生分组进行学习的形式比较常见,但是在一段时刻的小组学习过后,教师请小组长或一位组员进行汇报,而这个观点并非组内成员的共识,而是学生个人的观点表述。基于任务的分工不明确,交流缺乏,没有观点的交锋,没有良好的组织和总结,只是为了分组而分组的现象,较为普遍。

5.主体绝对化倾向。

在传统的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中,教师是教学进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实施者,这种传承多年的主宰课堂的教学方式为我国广大教师普遍理解。而此刻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是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教师全权控制,为新型教学环境下尽量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回归。这是大部分教师能到达的认识学生主体作用时的明白。然而有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却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作用。这种极端化的倾向在一些对信息技术不太了解或对新型教学结构掌握得不太好的教师中存在着。于是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让他们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不但信息技术环境下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连传统教学中教学任务的完成,必要的师生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熏陶等都丢失殆尽。

二、发挥教师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下主导地位的误解。

1.教学情境创设偏离教学目标。

2.重活动形式,轻活动效果。

3.过度重视知识、潜质主导,忽视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4.对学习评价的重视度不够。

三、对于学习资源的误解。

1.对网络资源过分依靠,忽视其他教学资源。

2.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

3.过份偏重于素材性资源。

很多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教学时,只是把透过搜索引擎找到的相关网页资源带给给学生,把超多素材性的资源罗列在一些。对于无关信息的过滤工作没有做,对于与学习主题的相关的资源分类的工作也没有进行。放手让学生到因特网上学习的时候,大部分学生获得的都是无层次、不系统、针对性差的素材性资源。另外有些教师也要求学生阅读网络资料,但是只要按照教师事先画好的条框、详细的问题条目等进行填表式的回答即可,并认为这样就是完成了对资源的学习过程。我们说这样的资源是穿上了计算机的衣服的厚本教科书,知识易产生被割裂明白的效果,最最后教学无补,与自主,探究、合作式的学习要求是不相贴合的。

4.只重视物质资源,忽视人力资源。

一提起学习资源,绝大部分教师反映的是物质资源或信息资源,但是人力资源的重要性也不应忽视。教师能够让某方面有特长或经验的学生为其他的学生带给帮忙,能够透过与本地区的其他学校甚至国外的一些学校建立起学习伙伴关联,发挥不一样地域不一样层次的专家、教师、学生的优势,把这些都纳入到本地学生的人力资源系统之中,在网络技术等手段的帮忙下更好地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四、对于技术支持方面的误解。

1.惟技术主义,过度依靠技术支持。

在任何状况下,教师都不应过度依靠于技术。这种现象一般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硬件的过度依靠;二是对于计算机教师的过度依靠。

2.重精品型软件,轻实用型软件。

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是教师都很熟悉的词汇了,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这些软件也都在发挥着不一样的作用。但是随着对教学软件重视程度的提高及各级各类软件评选活动的增多,我们发现很多学校出现了重评选型的精品软件,忽视教学实用型软件的倾向。

3.技术排斥观。

虽然大部分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持理解认可的态度,并且愿意在这方面多理解一些新观点,进行一些尝试。但是我们也发现技术排斥的观点也在一部分人中存在着。

4.技术特色组合不当。

随着科技的发展及各种各样教学软件的推陈出新,很多新技术进入了课堂。如多媒体网络教室管理平台、网络教学支撑平台、资源平台、vod校园点播系统等等。这些软件再加上许多新媒体如视频投影仪、实物投影、液晶投影、无线传声器等,再加上原有的录音机、电视机(很多学校直接用背投式电视)等常规媒体,一时之间教室也几乎被“武装到牙齿”。然而我们发此刻使用这些技术的时候,有的'教师并没有真正掌握这些技术。他们或对其一知半解,不了解某种技术的长处、短处何在,最大特点是什么,在教学中有什么特长等,因此无法把这些媒体或技术很好地组合起来以到达教学效果最优化,导致技术特色组合不当,教学应用程度较低,无法发挥其最大效用。

精选阅读(二):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4656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