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维斯王朝读后感范文(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7:24:10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范文(16篇)
时间:2023-11-26 17:24:10     小编:BW笔侠

读后感不仅仅是对书中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评价,更是对作者思想观点、情感表达的思考和解读。写读后感时,可以结合作者的写作风格和用词特点进行评价和分析。下面是一些独特和见解独到的读后感范文,希望能给大家以启发。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一

这是一本一个美国家族祖孙三代的真实投资故事。

1909年出生的老戴维斯,从5万美元至85岁离世时创造了9亿美元财富,累计复利回报23.18%;第二代谢尔比20年中有16年战胜标普500指数,年化复利19.9%;第三代年化复利11.95%。如雷贯耳的“戴维斯双击”就出自戴维斯家族。

价值投资的几大要点阅读和理解并不难,但真正知行合一地应用于实践却很不容易。更多的时候,即使在“知”的阶段,其实也可能只是我们自以为知的“知”。

几点读书心得和感悟分享给大家。

戴维斯用一生坚守保险行业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固守能力圈的价值和所能取得的伟大成果。

戴维斯投资历程中获利最大的12个股票中有11家属于保险公司。

戴维斯为什么如此钟受保险股呢?

首先,源于戴维斯深厚的保险业知识的积累。

他在职业投资前,担任过4年州保险司副司长,保险股是戴维斯真正的能力圈。

其次,保险股相对其它股票有独特的优势。保险股的投资者可以收到年4%-5%的分红,保险公司持有的投资组合也随着债券利息收入和按揭利息收入的不断流入,在以复利的形式快乐地增长——金钱永不眠。(与此对应)一般的制造商需要花费资本,用来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然后,花更多的钱升级工厂和改进设备,而保险公司可以先从每个新客户那里收取现金,等到索赔或保单到期才会发生支出。

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保险业是戴维斯能力圈最强的部分,他只是将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坚持做好一辈子,于是创造了5万到9亿的'财富神话。

戴维斯一生固守保险业,将自己在保险业的专业能力和优势发挥到极致;

难道戴维斯对其它所有行业都一点不懂吗?肯定不可能,戴维斯只是选择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由此可以感悟到,能力圈不需刻意划分,因为它会自然形成:知道了自己能力圈的边际,知道了投资对象的边界,就自然将股票划分为圈内和圈外两个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圈,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投资体系等能力圈相对容易确定,但投资对象的适用边际却极难划分!这会导致我们在经常跳出能力圈而不自知,直到市场给予深刻教训时才幡然醒悟!

真正的能力圈不仅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清晰地分辨能力圈的边界,宁愿放弃极具诱惑的机会,也要坚持不进入没有把握或没有办法确定的能力外圈。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二

用点滴生活经历去践行人生之道,不疾不徐慢慢道来,因为我们的成长也需要时间。

老戴维斯直到生命的最后几年,才逐步卸下身上的重担交给孙子克里斯打理。1994年85岁的老戴维斯离世,回忆其生平他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演绎了自己光辉的一生。为了能让家族事业顺利延续,老戴维斯可谓用心良苦,最终孙子克里斯不负所望,凭借自己的实力独揽大局,同时他还也化解了爷爷和父亲多年的'隔阂。

时至今天戴维斯家族第三代依旧延续着前辈们的事业。虽然每个人的生命有终结,但家族生命的长河却不曾有终点,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几代人为了同一个目标持续不断的坚持前行,每个时代机会与危机并存,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顺利和不顺利,这一幕幕组成了生生不息的生命接力赛。

前两天回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古稀之年的父母身体还算硬朗。父亲干了一辈子的木工,到现在也舍不得放下手中的活。回忆起儿时的点滴往事,因父亲常年忙于木器厂的生意,家庭重担和地里的活全是母亲一个人完成,还好当时我们兄弟三人也都能帮上忙了。

时光匆匆转眼我也为人父母,才真正体会到做为父母的不易。“只要身体允许,我们会一直干下去”,父母淡淡的话语让我内心为之一颤。今天的我也终于顿悟,原来生命只有起点,根本就没有终点。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三

罗斯柴尔德在这本书里面总结了十条戴维斯家族的投资投资理念。但从我的角度来讲,与巴菲特格雷厄姆的三大价值投资投资基石:“市场先生,安全边际和内在价值”基本上都是一一吻合的。避开市场先生的非理性狂热,以相对较便宜的价格购买,购买低增长率低估值的价格的公司要比购买高价格高增长率的公司要更加安全。因为大部分情况下无法确切预测公司未来的增长率。

20世纪20年代,凡是股票中含有电子,60年代中含有数据,的字样都受到了投资者非理性的狂热买进。而在这而这与时期的创业板的狂热,又有诸多的类似之处,最后往往是一地鸡毛。如今在科创板创立前期,很多人认为科创板能够是一个很好的这种投资机会,但是如果说是以格雷厄姆巴菲特的角度来看任何投资品种,或者说是公司,如果说他的价格交易价格大大高出他的这种内在价值的话,买入的那些投资者,会收获自己种下的苦涩的果实。

这本书里面有关于戴维斯的投资历程,引起我的几点思考。

第一点就是戴维斯对于杠杆的利用,大部分情况下,戴维斯做交易的时候往往会以自己实际持有资产的两倍来进行下注购买股票,即1:1的杠杆,而这就在一定的这种情况下,也确实未来为他带来了极大的这种利润,但起码有两次,比如说,20世纪60年代和20世纪80年代,他的总资产缩水的很严重,也是因为杠杆的原因,从我的这个角度出发。应尽可能的避免使用杠杆,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例如在20世纪30年代末所出现的这种极端情况,大部分股票下跌了90%,即使我只有一倍的杠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我不能补仓,在它下跌百分之50左右,这种情况下我就已经破产了,而利用这种杠杆,更多的是应该是像巴菲特一样,利用这种永远不需要偿还的杠杠比如说浮存金,而如果说是存在警戒线或者平仓线,类似于像融资融券之类的这种杠杆,我认为是应该极力去避免使用,应避免被杠杆杀死或者干脆不使用杠杆。关于这一点的话,我想更愿意用这样一个比方:一个俄罗斯轮盘赌,我有千分之一,或者说是1%的概率,会倾家荡产,那我会不会去玩这样一个游戏?我想最后我的回答应该是我绝对绝对不会去玩这样的游戏,悬崖上有一颗钻石,我需要离多近才能把它拿走,答案应该是,离悬崖越远越好,绝对不要去取,如同古老的寓言一样:农夫说:“只要我知道我有可能会死在哪里,我是绝对不会”。

第二点,戴维斯在自己的投资组合里面,最后移交给他的下一代的时候,里面还存在着两三千万美元的债券组合,但在这两三千万的债券组合中,它并不是美国国债,而是一些类似于长岛照明的垃圾债券,这些垃圾债券的糟糕表现,就提醒我们,任何盲目的选择如同盲目的选错公司一样,都是代价高昂的。文中没有提到为什么戴维斯要购买这些垃圾债券,我想这与当时垃圾债券的高票面收益率有很大关系,就和p2p平台一样,尽管收益率很高,但如果债务人无力偿还,那还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第三点,戴维斯的投资组合里面有1/4是分布于不同的行业不同规模全球大概1500家公司,然后这些公司与戴维斯一直没有摆脱的持有一千股的习惯有关系,既所谓的“惯性”,而这与理查德泰勒在《错误的行为》书中所描述的,一旦养成这种习惯,再去改变它,往往是很困难的。作为我个人,更愿意把所有的资产投资于不超过十家,最好是五家以内的公司,来集中自己的这种注意力。书中也提到,他的大部分的盈利来自于极少数的超级赢家,类似于美国国际保险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我在投做投资决策的时候,更多的是不是应该采用一种打卡器的方法,在这个纸板上,我的一生中只有有限次的投资机会,让我能够慎重的对待每一笔投资。很多时候我要审视自己的投资组合,避免去臆想一个观点,再去为这个观点寻找论据,往往我要反思自己有没有犯下这种“惯性”?以及如何改变我的这种“惯性”?以来,a股从最低点2440上涨到目前的2994点,上涨幅度较大,牛市的脚步声也越来越近了,在这种大形势下,一些概念题材股在资金的推动下取得了不俗的涨幅,甚至于很多优秀的公司股票价格跑输指数已经成为常态,在这种情况下,我坚信熊市我们能耐得住寂寞,在牛市也要守得住繁华,相信公司的内在价值成长,坚守自我,最终必能享受到时间玫瑰的芬芳。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四

这是一本关于一个美国家族祖孙三代的真实投资故事。

19出生的老戴维斯,从5万美元至85岁离世时创造了9亿美元财富,累计复利回报23.18%;第二代谢尔比中有战胜标普500指数,年化复利19.9%;第三代年化复利11.95%。如雷贯耳的“戴维斯双击”就出自戴维斯家族。

价值投资的几大要点阅读和理解并不难,但真正知行合一地应用于实践却很不容易。更多的时候,即使在“知”的阶段,其实也可能只是我们自以为知的“知”。

几点读书心得和感悟分享给大家。

一、戴维斯的一生给世人展示了固守能力圈的价值与成果。

戴维斯用一生坚守保险行业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了固守能力圈的价值和所能取得的伟大成果。

戴维斯投资历程中获利最大的12个股票中有11家属于保险公司。

戴维斯为什么如此钟受保险股呢?

首先,源于戴维斯深厚的保险业知识的积累。

他在职业投资前,担任过4年州保险司副司长,保险股是戴维斯真正的能力圈。

其次,保险股相对其它股票有独特的优势。保险股的投资者可以收到年4%-5%的分红,保险公司持有的投资组合也随着债券利息收入和按揭利息收入的不断流入,在以复利的形式快乐地增长——金钱永不眠。(与此对应)一般的制造商需要花费资本,用来设计出适销对路的产品,然后,花更多的钱升级工厂和改进设备,而保险公司可以先从每个新客户那里收取现金,等到索赔或保单到期才会发生支出。

答案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保险业是戴维斯能力圈最强的部分,他只是将最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坚持做好一辈子,于是创造了5万到9亿的财富神话。

二、能力圈是能力的体现,但更是一种自我的选择。

戴维斯一生固守保险业,将自己在保险业的专业能力和优势发挥到极致;。

难道戴维斯对其它所有行业都一点不懂吗?肯定不可能,戴维斯只是选择坚守自己的能力圈。

由此可以感悟到,能力圈不需刻意划分,因为它会自然形成:知道了自己能力圈的边际,知道了投资对象的边界,就自然将股票划分为圈内和圈外两个部分。

很多时候,我们高估了自己的能力圈,主要原因在于自身的专业知识、投资体系等能力圈相对容易确定,但投资对象的适用边际却极难划分!这会导致我们在经常跳出能力圈而不自知,直到市场给予深刻教训时才幡然醒悟!

真正的能力圈不仅是集中精力做好自己擅长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要能够清晰地分辨能力圈的边界,宁愿放弃极具诱惑的机会,也要坚持不进入没有把握或没有办法确定的能力外圈。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五

第一眼看过去这个题目真没想到是讲投资相关的,虽然才看了一点点就已经吸引了我。

最近股市大跌,很久很久很久不买股票的我都准备翻出帐号重新冲进去了,可惜翻出了帐号却忘记了密码,鼓捣了很久也没登录进去,后来想想还是算了吧。然后凑巧的是兰兰就推荐了这本《戴维斯王朝》,我只看了前面引言的部分,却已经开始对戴维斯家族的投资手段和投资策略产生了深深地好奇和无比的崇拜。现在社会充斥着大量的资金,但是这些资金何去何从却都没有一个好的方向。

前几天听到同事喊,买股票了,第一条说买了十万,然后说再跌再跌就再买多少多少。这在以前谁家有这么多钱不得了了,那得偷摸的不能说,而现在说出来好像也没人惊讶和感叹,咋这么多钱。某天听到朋友说要去跟别人合伙投资什么项目了,需要多少多少钱,未来怎样怎样之类的。大家都有钱,但都很迷茫,不知道该干什么,所以房子才炒的'火热,因为前几年房地产的暴涨,让很多人都有一种至少买房子不会亏,至少会保值这样的概念和意识。所以有人买房子,有人买公寓,有人买店铺。其他的有人买股票,有人买理财,有人不知道干嘛好干脆买车吧。

所以这时候真应该看看《戴维斯王朝》,看看戴维斯家族从生活习惯到投资理念是怎么在做的。华尔街的牛市熊市跌宕起伏,他们是如何把握投资规律,大胆的抓住时机,出手以及收手的。

这本书不仅有关于投资,预测也是很好看的小说情节穿插其中,我看到了戴安娜,不知道这个戴安娜是不是那个戴安娜王妃。还没看好多,但是胃口已经吊起来了。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六

戴维斯王朝看完了,意犹未尽,主要几方面深受启发。

1.在教育孩子方面,告诫孩子,别想从长辈那得到一分钱,这样就不会剥夺孩子们挣钱的快乐,也只有这样,才会使家里3代都是那么优秀,老戴维斯用了42年,挣了第一个4亿美金,而他的儿子,谢尔比只用了4年帮老戴维斯赚了随后的5亿美金,而下一代克里斯也很优秀,管理了比他老爹更多的基金。

2.戴维斯家族的节俭家训:用尽,穿破,凑合着用。难以想象,亿万富翁的家里,要求穿破,凑合着用,那我们平常靠工资生活的人,还有什么浪费呢,是不是也该勤俭节约呢,这是我最大的收获,不需要的一定不要买,再便宜也不要买,能省则省,省下的钱,拿来投资,这一点我做的远远不够。深刻检讨自己,在没有开源的情况下,只能节流。人要知足,知足还会有满满的幸福感。

3.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孙子克里斯和老戴维斯一起,克里斯想吃1元热狗,爷爷老戴维斯和孙子克里斯讲,如果这1元不买热狗,而是拿去进行投资,5年翻一番,50年后就是1024元,再问他孙子真有这么饿吗?真的需要这1000没有的热狗,差点把我笑晕,财迷中的财迷,估计这种人不发财,天理何在。这个让人了解到复利的价值。

4.投资不是关键买进卖出,只有决策对,待着不动就是最好的结果,老戴维斯,看好的几只股票,持有40年,50年,这就是他挣钱的秘密所在。老戴维斯从最初的5万美元,到最后的9亿美元的秘密绝招。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七

第一次翻看《戴维斯王朝》是的版本,应该是以前的事情。今年,出版社邀请请国内著名投资人杨天南进行了重译。杨天南,出身金融世家,具有25年金融市场投资经验,涉及a股、港股、美股等资本市场,长于资产规划、投资管理,第一个亲赴奥马哈参加巴菲特股东大会的中国人,此前翻译过《巴菲特之道》和《巴菲特致股东的信》。扎实的投资理论和实战功底、丰富的证券投资经典的翻译经验,给新书增色不少,每一章增加若干小标题,相比之前翻译的版本更加流畅,更加引人入胜,戴维斯家族的故事娓娓道来。

这本书记录了戴维斯家族投资历程,戴维斯家族打破了“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历经经济的盛衰兴替,股市的牛熊起伏,屹立华尔街50年而不倒。

家族第二代谢尔比掌管的基金,中有战胜标普500指数,年化复利回报19.9%,超越同期标普指数4.7%。

这本书更加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在时空上展示了美国证券市场70年的宏大历史画卷,给了解美国证券的读者提供了宝贵素材。美国证券市场经历了两次漫长的牛市、两次严酷的熊市、一次大崩盘、7次温和的熊市、9次衰退,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石油危机,漂亮50的崛起与崩溃,一次总统遇刺,一次总统辞职,一次总统遭到弹劾,34年的利率上升和18年的利率下降,一路沟沟坎坎,道琼斯指数从40点上升到25000多点,上涨600多倍。

中国证券股市场是一个不到30年的新兴市场,波动巨大,但是理性投资,长期投资,慢慢成为一股中坚力量,去散户化正在进程之中。有的资产管理机构剔除“投资是一辈子的事:这一理念,《戴维斯王朝》可以很好的印证这个观点,投资不仅是一辈子的事,投资是可以家族传、承代代相传的事。戴维斯家族三代投资人的长期投资年化复合收益率都碾压标普指数3%以上,业绩堪称恐怖。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基金经理想要长期战胜市场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在国内却是另外一番景象。由于在交易结构中,普通投资者的交易量占到市场85%以上的份额,作为对手方,他们“无私“的给国内70%的主动型基金经理贡献了长期跑赢大盘的超额收益。据中国基金业协会统计,在到期间,主动型基金的年化收益达到16.45%,而同期上证指数年化收益约8%。但是,主动型基金所取得的长期业绩与基金持有人的体验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根本原因是,就短期而言,基金经理并不具备跑赢大盘的优势,只有拉长时间周期优势才显现出来。而基金持有人往往是在基金短期表现良好的时候踊跃购买,具有典型短线思维倾向。

看来普通投资者即使持有基金,在投资理念上还需要有较大转变,需要理性投资、逆向投资、长期投资。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八

用点滴生活经历去践行人生之道,不疾不徐慢慢道来,因为我们的成长也需要时间。

孟子曰"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中国俗语富不过三代由此演变而来。这些表面上看都是财富传承的问题,实际上却是传而未承,归因还是人的问题。由此可见,没有人才辈出的`家庭难以富过三代,没有人才辈出的企业难以长盛不衰,没有人才辈出的国家难以兴旺发达。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富贵传家,不过三代"。所谓道德传家对于家庭来说就是良好的家庭风气,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比如勤劳正直、勤俭节约、谨言慎行、谦虚谨慎、按规矩办事、能者多劳、勇于牺牲、敢于胜利、心系社会、致良知、知行合一等等。

先做人再做事,只管耕耘莫问收获,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先努力让自己成为优秀的人,其它的事一切水到渠成。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九

之前一直认为雍正王朝的历史连续剧的一览众山的顶峰,但最近熬夜看了有人推荐的10年前的《大明王朝1566》,可以比肩顶峰,太好看了。源自自己前些阶段对明朝感兴趣,特别是嘉靖20年不上朝但仍牢牢把持朝政,还有崇祯天天上朝努力工作,却用人皆错用人皆疑一团糟,以及大明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一部好的历史正剧,要能尊重历史,史笔如刀借古喻今;要有好的编剧,石破惊天行云流水;更要有好的演员,这里可以给基本满分,除了严嵩不够坏太监不够奸,大到嘉靖海瑞中到沈一石高拱小到一个配角,都丝丝到位功力深厚。反头看一些小鲜肉的演技,惨不忍睹都可长草。

更难得的是:这部历史剧将政治与经济罕见地双线发展,构成朝堂惨斗与朝野惨剧的大背景,也是明朝闭关小农,扼杀资本产业的大背景的悲情。而史笔如刀的借古喻今岂不仍历历眼前:改稻为桑似乎夺田地产?一人家国百官齐喑万言匍伏,何等扼腕?谄媚上意的侍妾心理依然千年苍苍,非人为而能人治,系统使之然也。

这部剧里,要说到几个人的对比:

一个是海瑞,官场上“不要命”的儒生;一个是高翰文,官场上“不识相”的儒生。

一个是嘉靖,权力顶端至阴至睿之君;一个是海瑞,权力底部至刚脊梁之臣。

一个沈一石,让人想起胡雪岩,利自权利亦利毙于权利。

一个严嵩,让人想起最近倒下的国老,力自权力亦绝于权利。

看完大明这部剧,心里沉甸甸,拂古思今,愈发的承重沉重。中国古今经济史,就是一部官场权力的孪生史,只有而今的.互联网创业让人身处亮色,看到进步。

关于海瑞之后的命运,电视剧中没有提及。嘉靖死了,隆庆帝赦免了海瑞的罪名。从大狱中九死一生地出来,被新皇任用。但没过几年,因应天府官员对海瑞的改革群起而攻之,又因和权臣张居正有矛盾。海瑞被解职回乡。从此他很少和人交往,陪着年过古稀的老母过着清贫的生活。离职的巡抚已经走到了生命中无可退让的最后据点。他必须忘却别人加之于他的侮辱,克服自己的寂寞和悲伤。他失望,然而没有绝幷望。他从孔子的训示中深深懂得,一个有教养的人必须抱着任重道远的决心。至少强过屈原的“侍妾心里”,整部离骚文学价值很高,但是通篇都是失意君王后的悲戚心情,不如海瑞的进可擎天业,退自善其身的铮铮男儿,黄志忠演绝了,点赞100分。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十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起来的.君主专制王朝。作者运用认真的笔触描写了那不平凡的三百年。历史,原来也可以那么年轻。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朱元璋了。他出身于农民世家,竟一步步地走向皇位。

朱元璋小时候深受元朝腐败之苦,家中十分贫困。在中国历史上的皇帝中,因农民起义而登上皇帝宝座的,只有朱元璋和汉高祖刘邦,刘邦毕竟是泗水亭长,还有个一官半职,而朱元璋则是一穷二白,是个不折不扣的无产者。放牛、做乞丐、做和尚、造反、做皇帝,一份十分简单的简历,没受过教育,却能直接带领千军万马争夺王位,是个军事天才,同时,也是一个人事管理天才。

朱元璋教会了我自信,他曾经说过:“我相信我是对的”。在通往成功之路上,会捡到很多把钥匙,这些钥匙有的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但其中只有一把真正的钥匙。当引领大军作战时,当只有一次尝试的机会时,没有多少人能不紧张,而在战争中,只有一个时机是最合适的,如果失败了,将会失去一切。但朱元璋却在最关键的时候毫不紧张,他相信了自己的决定,是自信,使他一步一步地走向皇位。

最使我佩服的是他的品格:果断、坚强和冷静。这三种品格,让他能在危险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判断,让他在僵持时打破僵局,让他在战场上完美地指挥出应战的方法。我相信,无论怎样的困难,有了这三种品格,任何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对话。读完这本书之后,朱元璋成了我的老师,他教会了我自信、果断、坚持和冷静。在这一本书中,我看到的不仅仅是大明王朝三百年来的兴衰风雨,更多的是一种思索与领悟。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十一

作为一个半吊子历史爱好者,印象中,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百家争鸣,及至秦统六合,封建王朝由始兴。汉元两朝,想起似闻金戈之声,疆域辽阔。唐代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更兼帝王家绮丽爱情故事,国力强盛。南北二宋,虽有战祸,但在经济和文学艺术方面达到的高度也很高。只有明代,印象中最深的便是宦官当道,厂卫横行,主观感受实在没有什么好印象,但是这本书却给了我不一样的感觉。

从时间和事件上,倒严前后,大致可以分为两块。前半看得心潮澎湃,为大义舍身忘家;后半更多政治,上意天威云云。

嘉靖四十年一直到嘉靖薨逝,大明朝虽已千疮百孔,但也不乏贤人能臣,况其后紧跟而来的改革和大明中兴,虽然小说并不代表史实,但突然对这段历史更感兴趣了呢!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十二

大明王朝1566其书中人物无人不冤,世人皆苦。

以胡宗宪来说,有能力有抱负,真心为国为民想做实事,明知严党贪腐,却不得不投诚,否则报国无门。二十年艰危,最终随之陨落。

严嵩把持朝政二十年威风吗?看起来似乎是,可还是一刻不敢怠慢,年过八旬依然要殚精竭虑,最终儿子被杀,自己被迫离开,从前求着他提字的酱菜店老板都毫不掩饰的让他在人生的最后明白了什么是树倒猢狲散,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海瑞呢?清官,唯一上书骂皇帝的人,女儿淹死,妻子难产,一尸两命,自己入狱,虽为苍生,己身极苦。圣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很显然他苦了自己,苦了家人。

大boss嘉靖帝呢?这个明朝历史上最聪明的皇帝,二十年不上朝却尽知天下事,潜心修道却将群臣玩弄于股掌中,他非常自私,为了控制大臣,鼓励他们党争,为自己修宫殿修道观,国库空虚任由严氏父子作孽,百姓生灵涂炭。但他也甚为寂寞,自己也说无亲无故,一个人被送到京城做皇帝,权利在他手中不是为天下百姓谋福,而是让大臣听话,让百姓听话,所以,没有人爱他,群臣和百姓都怕他,连他的儿子孙子都怕他。他死了,真心为他哭的只有一个骂过他,让他震怒想要杀掉的海瑞。可悲可叹!

明朝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朝代,史说明亡于党争,此为正解。为什么有党争?且以为那是皇帝自私的产物,自朱元璋建立明王朝起,杀宰相功臣,目的就为集中皇权,权利的集中就会造成专制,什么是专制,专制就是相信自己不会错,所以你看,皇帝从来不错,都是下面的人不好。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更无不是的君父!

嘉靖帝是一个聪明到可怕的皇帝,他让大臣们惶恐,一部1566写尽了多少人性。好的小说一定是分析人性的,我们知道人性是复杂的,好人坏人都是相对的,我们要看到的不是一个天生的好人坏人,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好坏的转变,我以为这部书里唯一能算作好人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太监吕芳。伴君如伴虎,况在复杂的大明朝,能全身而退的只有他,看到他对装疯几年的杨金水说以后再也没人可以欺负他的时候,无法不动容。

这部书里很多鲜活的形象,让我感动的是,作为历史小说,这部书里还是有很多出色的女性形象,这在以往历史小说中不多见。比如芸娘,比如李妃,比如齐大柱妻子,他们都美貌而智慧,也都得到了幸福。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十三

《即兴精酿》是爵士音乐家迈尔斯·戴维斯1969年录制的一张专辑。

对大多数人来讲,这张专辑并不“悦耳”,甚至可以说,晦涩难懂。就像一位不了解抽象艺术的人,突然看见了一副毕加索的画作,摸不着头脑。这张专辑的诞生引起了很多争议,有个评论的标题是——演奏点正经东西吧。是的,即使爵士乐行家,也对《即兴精酿》的结构感到迷糊,无法理解音符与音符之间的联系。

与《即兴精酿》同名的这本书,从爵士乐的发展历程和音乐理论,回答了上面的问题,非常有吸引力地讲述了《即兴精酿》创作过程中的故事及其突破性所在。但它的初衷并不是想说服那些质疑的人,因为接下来的几十年,《即兴精酿》已被证明是为爵士乐打开更多可能性大门的那把钥匙,爵士乐因此焕发了新的生命力。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十四

大抵之前看过《明朝那些事儿》,更幽默风趣一些,更符合史实一些,倒是没有特别惊艳,但是明朝那些事儿始终16帝近300年的历史,而《大明王朝》不过嘉靖三十九年末到四十五年之间的几年时间,着墨多,刻画也更加细致,加之虚构的人物和情节,人物看起来倒是更加生动,饱满一些。

我觉得书中倒是没有哪一位是绝对的主角,嘉靖、严嵩、吕芳、徐阶、高拱、张居正、海瑞、杨宗宪……太多,恐怕李时珍、戚继光、高翰文、沈一石、杨金水等也得算上。

嘉靖和海瑞都是孤独的人,都是精神的囚徒,都生活于困境之中。嘉靖是最高权力境界的孤独者,不愿做最大的奴隶,却变成了最大的囚徒,二十七年不上朝,足不出户丹房,软禁了自己;海瑞是最高道德境界的孤独者,为原则可以牺牲一切,包括至亲至爱,对自己制定的原则绝对不放弃。

不过嘉靖可谓书中最具心机、洞察一切的人,乾坤独断,27年不上朝,仍能执政45年之久,这还是需要能力的`。从最后他“长江之水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黄河之水也灌溉数省两岸之田地,只能不因水清而偏用,也只能不因水浊而偏废,自古皆然。”海瑞听后睁大眼,陷入了沉思,想来他也是感慨颇多,这才有了嘉靖去世,他闻讯大恸,尽呕出所饮食,陨绝于地的一幕吧,他们可能最是懂得。

严嵩后期这几年,仅从书中的描述,倒是没啥奸臣的味道了,更像是一个慈父,更像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物”了。

一定要找一个最喜欢的人物,可能要数吕芳。有智有情,他对冯保的“三思”教诲以及自己的“三思”实践,无论对于从政者还是群众来讲都是适用的,我们虽不至于用生死相对,但是个人发展、成长,道理却是不变的。“文官‘做官要三思’。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武官‘置之死地而后生’”。

……。

总而言之,全书算是大情大我和小情小我的矛盾交织,除却有血有肉的人物之外,“百姓并不知道什么是朝廷。他们心里的朝廷就是我们这些官。”“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书中自有崚嶒骨”……都值得我们去探讨。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十五

《旧唐书·魏征传》里有提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意思就是将历史当做一面镜子,可以看出历史的兴衰,以此作为借鉴。中华上下五千年,泱泱大国,历史久远,王朝更迭也比较多。还记得小的时候背过中国历史朝代表,“三皇五帝夏商周,秦汉三国被晋收,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运休。”这么多王朝的更替,有很多东西都可以拿来借鉴。

这次有幸拜读了关河五十州的这本《乾隆王朝》,确实学到了非常有用的东西。以前对清朝的认识非常肤浅,只知道康熙雍正乾隆打造了清朝的一个百余年的太平盛世,但是细节是不清楚的。或许是受到影视剧的影响,就比如说《乾隆微服私访记》《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还珠格格》等。这些影视剧里都出现了乾隆皇帝,但那都不是历史,而是戏说。他们对乾隆皇帝的理解也是不对的,而我们却被这些影视剧给带歪了。

这本《乾隆王朝》并不是一本小说,而是参考了多种资料,写的一本历史书籍。作者并非完全照搬史书的记载,而是加入了自己的思考,将我们对历史上的一些偏见都纠正过来。就比如说民间流传乾隆其实是大臣的儿子换过来的(金庸还将此写进了作品《书剑恩仇录》),对此做出了澄清。尽量以公正客观而又实际的笔法来描述那一段气势恢宏的历史。让我们对乾隆有一个公正的认识。

有一句话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不管史书是谁写的,写史书的人有着怎样的立场和喜好,但历史又是客观存在的,再怎么打扮历史永远还是历史。历史发生了,总会有记录流传世间。而作者则是通过这些记录来还原一个客观的历史,让我们看清历史的真面目,而不是被电视剧或者是民间传说给带偏。

清朝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三朝,民心已经顺服,到了乾隆时期并没有爆发什么内战,所发生的多次战争都集中在边境上。乾隆可以坐皇位长达六十年,打造了半个多世纪的太平盛世,实际上他是有着过人的本事以及政治手腕的。起初我读这本书,以为讲的是王朝的宫斗或内斗的。实际上,乾隆时期并没有发生什么宫廷斗争一类的,要不若他也不可能安心地外出巡游。我认为他最让人称颂的,除了有高超的政治手腕,重点是对于边疆的寸土不让上边。

这本书里边提到了许多发生于边境的各种对外战争。数场战争作者描述非常详细,叙述了战争的起因,经过以及战斗的艰苦,尽管一开始可能出现用人不当的现象,但最终用对人办对事,还是啃下了硬骨头,保证了国家疆域,这是非常值得赞扬的。

将士的前线拼命,后期的供给也是最重要的。有句话说的好,“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的胜利都是烧钱烧出来的。经历这么多场战争,还可以让国家欣欣向荣,这意味着强大的经济基础是多么重要。

在封建时代,皇帝一人集权统治,皇帝是否英明决定了这个国家的兴衰。刚登上皇位的乾隆要收买人心,则以宽政为主,后来更是赏罚分明,贪腐必惩,再加上乾隆本人确实有过人的洞察力以及敏感性,再加上确实有着强硬的政治手腕,这才可以做到上行下效,管理得好偌大一个国家。有好几次若不是乾隆从奏折当中发现了猫腻,几次的重大案件是不可能察觉出来的。

不过,对于乾隆的评价,固然有“功”打造了半个世纪长的太平盛世,其“过”也是有的。也正是乾隆本人,让清朝从盛世走向衰败的。乾隆晚期,年龄逐渐增长,精力也跟不上,变成一个傲慢自大又刚愎自用,听不进人劝而又安于享乐的昏庸皇帝。从此贪腐之风盛行,将之前的施政功绩全部打回原形。还大兴文字狱。又自认天朝上国,闭关锁国,最终没有跟上世界的进步。

不过,纵观乾隆的一生,我认为还是功大于过的,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笔。

戴维斯王朝读后感篇十六

本书是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的原著小说,这部剧是国产剧中罕见的神作,是我最喜欢的国产剧,没有之一,怎么爆吹都不过分。小说利用明代中期真实的历史背景虚构了一个名为“改稻为桑”的国策,并以它的推行为线索,叙述了从上到嘉靖皇帝、裕王,以及严嵩徐阶等大臣,下到地方官员及普通百姓以及商人等一系列的矛盾冲突。虽然最后把持朝政近二十年的严党终于倒台,徐阶等清流派全面执掌朝廷,但依然不能改变大明朝国事日非、百姓困苦的艰难局面。最后,海瑞冒死给嘉靖上了一封后来名垂青史的《治安疏》,矛头直指嘉靖本人,批判嘉靖在位期间实行的种种恶政,明确指出因为“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才造成了大明朝当前的困境,嘉靖虽然特别愤怒,但后来也有所悔悟,最终没有处决海瑞,而是留下海瑞给裕王登基后要改制时任用。

整个故事里面,无论严党还是清流,无论是严党的改稻为桑还是后来清流派推行的生产松江棉布的政策,毫无疑问,都只能先让嘉靖皇帝满意之后才能实行。无论严党如何嚣张,清流如何想清除积弊,都不得不先讨皇帝的欢心,去迎合皇帝的过分要求,才能办事。嘉靖皇帝迷信道教,名为清静修玄,实则大兴土木,修建各种道教宫观,并搜集天下宝物,供应浩繁,使得财政不堪重负,国库空虚。作为内阁大臣,无论严嵩严世藩,还是徐阶高拱张居正,没有一人敢出来劝阻,反而只有先满足嘉靖皇帝的个人需求,才能把余下财物用于国事。严嵩之所以能长期把持朝政,就是因为他既满足皇帝的挥霍,又能照顾手下官员,同时兼顾国事,就算百姓困苦,只要不出现农民起义等严重事态,就能高枕无忧。嘉靖皇帝表面宅在玉熙宫的精舍里修道,实际一直牢牢掌控大权,特别是财权。整个故事的开始,就是因为严嵩一党为了弥补国库亏空,才提出改稻为桑,又因为实行的不顺利,才有了后来的毁堤淹田、通倭大案等情节的出现。

但既然是实行国策,那为何要祸害百姓呢?难道国策的目的就是祸害老百姓?非也,严嵩说的很明白,桑田比稻田收益更高,改稻为桑上利国家,下利百姓,也就是说国策对老百姓是有利的。无奈的是,即使改种桑田获利更多,老百姓也不愿意改,所以严世藩认为老百姓太刁钻,让先把那九个县给淹了,到时候你们种不成地,也没有粮食,看你们还要不要改。这种逻辑很常见,我这是为了你好,也为国家好,如果你非不听,那就只好强迫你。后来胡宗宪为了赈济受灾百姓,去应天找赵贞吉借粮,赵贞吉却不愿意借,因为无论严世藩还是徐阶,都不愿意让借粮给胡宗宪。这和上面推行国策是一种逻辑。严世藩是想尽快逼迫百姓实行改稻为桑,如果百姓有了粮食就更不愿意改种桑田了,所以所以不让借。而对于徐阶来说,浙江官场都是严党的人,胡宗宪也好,郑泌昌何茂才也好,都是严嵩父子的人,那就不如不借粮食给浙江赈灾,索性就让浙江乱下去,然后就有理由参奏严嵩一党,借此机会把严党彻底铲除。在这个过程中,虽然浙江百姓暂时会受很多苦,但这是为了铲除奸党,为了匡扶朝政,为了以后能对百姓更好,所以是正当的。也就是说,他们都认为,只要目的正当,就可以不择手段。

那么,他们的想法到底对不对呢?我们能不能用不正义的手段去实现正义呢?我认为是不能的,因为正义不仅包括结果的正义,也包括手段的正义,而且只有过程是正义的,才能确保最后的结果正义。这个问题的本质在于,手段和目的可以分离吗?至少在当代哲学家陈嘉映看来,是不可以的。在《何为良好生活》一书中,陈嘉映阐述了伦理学中的目的与手段的关系,并写道:“实践活动的目的本身受到实践方式的调整,没有‘为了目的可以不择手段’一说”。以行医为例,医生主要的工作是治病救人,但是医生好不好,绝不仅仅是看他能不能治疗疾病,医患关系的紧张,也不只因为庸医误人,更是因为医患之间沟通不畅。除了治疗效果,医生还要考虑很多,比如治疗癌症,尽量保证患癌的器官不被切除,算不算是治疗效果的一部分?是该冒着致死的风险去做手术,还是采取“保守疗法”听任病人被病痛折磨一辈子?此外还得考虑病人的年龄和家庭情况,消耗大量的医疗资源,花光家里所有积蓄,把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折腾掉半条命,就为了除掉病根,这样值得吗?显而易见,单纯考虑疗效,强调目的的正当性而不择手段,并不能达到好的效果。医生是要治病救人,但是让患者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患者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对待疾病,这也是医生的责任,行医并不能以医疗效果作为唯一的追求,更不能为了追求医疗效果而不择手段,手段本身就在塑造结果,如果手段不合理,即使医疗效果再好,也不会是我们想要的结果。事实上,人类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不能只追求目的,目的总是跟意义相连的。所以不能用不正义的手段去实行正义。

几乎都在宣称自己是天命所归,民心所向,皇帝是为了结束战争,拯救斯民于水火,为万民做主,这才统一天下。但是之后呢?王朝越来越专制,越来越腐败,皇帝越来越不择手段地为自己谋利,完全脱离了当初要为民做主的初心。这样,即便皇帝再怎么宣称自己统治的合法性,再怎么委过于大臣,再怎么强调自己是万民之主,也无法让人信服,因为他剥削和镇压百姓的手段事实上已经重塑了这个政权的目标,这是赤裸裸的事实,即使他不愿意承认。

很明显,大明朝的“病根”在嘉靖皇帝身上,所以海瑞上书要求嘉靖放弃君主独裁,实行“君臣共治”。在那个时代,这是最好的办法了。孔子要求君主好好对待人民,他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意思是“君要像君”,“臣才能像臣”,父慈子孝的关键也是在于“父慈”。孟子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后来,秦汉设立丞相,由其率领百官与皇帝共同处理朝政,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宰相对皇权也有一定制约,就是在宋代,皇帝也是在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但是到了明代,朱元璋却废除了丞相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了相权对皇权的威胁,也使得“君臣共治”不再成为可能,真正实现了君主独裁。海瑞在《治安疏》里开篇说要“正君道,明臣职”,君道如何不正呢?他说的就是不应该君主独裁。但是他没有明说也不敢明说的一点是,真要实现君臣共治,至少得恢复丞相制度,但是因为朱元璋早就废除了丞相,并规定以后不许再设,有臣子提议再设的要处以极刑,所以他说来说去只能泛泛地说要君臣共治,只能苦口婆心地劝嘉靖以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为重,只能寄希望于嘉靖皇帝自己的“觉醒”,并做好了赴死的准备。好在嘉靖后来似乎也明白了他的用心,所以没有处死海瑞。而裕王也就是后来的隆庆皇帝显然没有嘉靖这种操控朝廷的手段,因而君臣共治的条件已经具备,虽然丞相制度不能恢复,但若君主能给予大臣足够的信任,能够不以自己的私利来压制内阁,君臣共治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实现。

综上,本书最终的主题是借海瑞之口来揭露君主专制之恶,用黄宗羲的话来说:“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屠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不过,无论孔子孟子也好,海瑞黄宗羲也罢,他们由于时代的局限只能提出“民本”思想,即以民为本,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但是在这里,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地位还是不平等的,百姓只是根本,根本之上是皇帝、皇亲国戚以及各级官员。而在现代社会里,只有民本思想无疑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的是“民主、平等、自由”等价值观念的实现,我们需要保护私有财产,保障言论自由,限制政府权力,对政府实行民主监督,并以民主的形式参政议政。

不正义的手段带不来正义的结果,实现不了正义的目的。我们永远不能期望独裁专制的政权会带来好的治理效果,能给人带来幸福。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47666.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