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是培养人们细心观察、准确思考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要重视语文学习的重要性。写一篇完美的总结不仅需要我们总结经验,还需要对自己未来的规划有清晰的认识和思考。以下是小编搜集到的一些优秀的总结例句,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一
课前预习是独立获得知识的前提,也是提高听课效率的可靠保证。预习能减少听课的盲目性,激发你的求知欲望。预习可使自己初步熟悉教材,发现疑点和难点,找出自己的薄弱点,为下一步听讲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并打下一定的基础。
如何进行预习:
1)找出该单元的中心话题,即该单元的中心内容。
2)明确本单元的知识要点:如语法项目、句型及词汇,
3)找出本单元的疑、难点。凡是在本单元出现而自己无法解决的知识点,即是重点,也可以说是难点。预习时,在书上作记号,标明重点、难点、疑点,并在笔记本上做好记录,注明本单元的知识结构、重、难点和预习体会等。
2、养成课堂上记笔记、积极发言、大胆回答问题的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注意力高度集中,不开小差;保持强烈的求知欲,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踊跃发言,努力解决在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并作好课堂笔记,重点突出,难点醒目,疑点鲜明。以便复习时可以查阅。努力在课内有目标有意识地去识记该课的生词、短语、句型、重点句子。然后要注意一些语言在特定环境中的运用,特别是习惯表达法的运用。在运用中,要主动地用英语回答、讨论和提出问题,并注意角色扮演或做游戏等活动。初中生的英语知识主要还是从课堂上获得。教师起的只是导演作用,关键是需要学生作为演员,积极投入,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听说读写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因此,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训练习惯尤为重要,这是向课堂四十五分钟要质量的根本保证。有一小部分的学生怕害羞、怕出差错,不敢开口讲,这会给初中英语学习带来不利。俗话说:没有缺点,就不会进步。学生应该注意模仿并主动与教师配合,做一名好演员。不要怕出错,今天说不好,不代表明天说不好;今天说得少,明天说得多,就是进步;别人这样表达,你能那样表达,你就有了创新。只有大胆实践、体会,才能得到巩固提高。
3、养成朗读背诵英语的习惯。
英语是一门有声语言。学英语就要背诵,尤其是我们在母语环境下学习英语,首先要过好语音关。听清楚了再发音,继而进行朗读、背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其道理所在。在读、背的过程中,可以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不知不觉间增强了语感,记牢了单词、短语和句型,同时也培养了理解能力,其实朗读背诵是学生记单词的最佳途径。因此,学过的句型、对话和课文要求学生朗读和背诵,这是提高英语水平的根本保证。
英语学习,朗读和背诵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对初中学生来说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听到的、看到的、与人交流的都是汉语,即使学了英语,也是“哑巴英语”。因为平时几乎不说,更谈不上运用。因此中国学生也就很难从生活中得到输入英语语言材料的机会;学生在每周有限的几节英语课当中所学到的听说训练由于平时很少说英语,课堂上所学的英语句子除了早读,其他时间也很难运用、复习和巩固。朗读和背诵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和英语成绩的有效途径,也是必经之路,也是克服当中国学生的“哑巴英语”的有效途径。
因此,在初一,我们一定要重视朗读和背诵。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学会大声朗读,积极背诵常用的句子、精彩段落和一些习惯用语,打好学习、运用英语的基础。对初二、初三的学习将十分有益。很多学生之所以学不好英语,与在初一没有打好朗读和背诵的基础有很大的关系。由于初一时不读、不背,导致学过的单词、短语记不得,不会读,上了初二、初三,即使想学好英语,由于大量的单词不会读,而对英语望而却步,逐渐丧失信心,终至放弃。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二
新学期开始了,对于上大班的孩子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一年,因为再过一学期,他们就要上小学了。因此,在这一学期当中,家长应当配合幼儿园的老师做好幼小衔接工作。幼儿园的孩子需要各方面的知识,许多家长不再只关心孩子学多少知识,而更注重激发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真正学会学习,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看、听、说、读、写等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观察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问题。不仅仅是这样,家长还可以带孩子到外面去接触社会,远足等活动,让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可以请自己的孩子说说自己观察到的事物,说说自己的感受,如果孩子不会说,可以拿他记录的符号,引导他说。
然后,培养孩子倾听的习惯。倾听时,不能打断别人说话,要等别人把话说完了,再发表自己的意见或看法。学会理解别人的意思,孩子的天性是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又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时时可刻刻需要成人的关注。有时,老师或家长说话时,孩子就喜欢抢着说,家长在家里也应该多提醒幼儿注意倾听别人发言。
接着,培养孩子大胆的说和读的习惯。家长可以每天讲故事给孩子听,让孩子听完故事,自己也来讲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这样也可以培养孩子大胆的说,并且可以让孩子来读这个故事,从而养成良好的说和读的学习习惯。
还有,培养孩子正确的书写姿势。我们不要求孩子写多少字,对大班的孩子来说,孩子写字的正确姿势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握笔和坐姿。我们在幼儿园内及时的加以提醒和指导,并鼓励孩子向书写姿势正确的孩子学习,孩子们渐渐的养成了书写要坐端正,有一尺的距离,习惯比较好。除了在幼儿园,还需要家长一起配合,孩子在书写数字或者是画画的时候,家长要在旁边细心的观察和提醒,教育孩子书写或画画时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另外,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注意一些其他的因素,如:养成遵守幼儿园各种规章制度、课堂纪律的习惯。建议家长在开学时为孩子制定一个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尽量让孩子按时上幼儿园,不迟到,不早退,上课不开小差。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让孩子养成乐于交往的习惯,形成开朗活泼的性格。因此,家长应该多让孩子接触社会,参加各种活动,也要鼓励孩子多与邻居、同学交往,与大人交谈,遇到困难不气馁。
良好的学习习惯会影响到孩子一生的命运。最重要是培养他们做事专注、投入、独立思考问题、大胆发问等心理素质,教师和家长都要多鼓励孩子,肯定他们的成绩,千万不要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孩子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时,家长要及时的给予表扬,并鼓励孩子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够养成的,而是需要教师和家长耐心的指导和督促。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三
有位哲人说过:“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的将是一个命运。”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该播种怎样的信念,形成怎样的习惯,才能收获理想的命运呢?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影响学生学业的重要因素,而且对于将来的工作、学习、生活也有重大的影响。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几点看法。
一、培养学生在应用中学习数学的习惯。
知识来源于实践,同时也应为社会生活服务。因此,数学应面向学生,面向生活,面向社会。数学的价值不是体现在那张百分答卷上,而是体现在平凡的生活中,很多学生不明白数学的价值,教师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多以一些生活实例做例题,课后安排一些具有开放性的`、生活化的课外习题,既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又能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与实际生活联系的切入点,培养点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学会用数学的方法去思考问题,学会用数学的思想去开发智力,养成从生活的角度学习数学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
世界是属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的。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经验或实践上的一个技巧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学生能不能有问题意识,能否大胆提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开放、宽松的课堂氛围,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这样,学生就会敢提问,原提问、乐思考、爱学习了。
三、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的习惯。
现代教育已由知识的传播变成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毕意是有局限性的,单凭课堂教学远无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所以,学生主动地探索求知显得尤为重要。于是,我从课堂教学出发,经常给学生创造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发现其中蕴含的知识和道理。问题提出后,我不会轻易告诉学生现在的答案,而是让学生明白从哪里入手,再由学生自己寻求结论。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或经过教师的适当指导,或经过讨论辨析,或经过观察思考,学生在得出答案的过程中,经历了探索、思考的艰难困苦,体味到其中的乐趣,对知识获得最深刻的理解,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由等待答案变成探索答案了。有了这样的习惯,学生便有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而不再是感到茫然失措了。
四、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多数是在家长的宠爱呵护下成长的,难免会出现霸道、自私的毛病。加之家长多为生计忙碌,与学生的心灵沟通较少,因此学生对许多事情不甚明了。在现实生活中,要发展、要生活就难免与他人发生摩擦,与他人的沟通交流就十分必要的。因为受到生活环境、思维定式的种种制约,学生的数学思维往往都要受到限制。但每人都有一种方法,交流一下,两人便有两种、三种甚至更多种方法了,这便是交流的力量。要让学生合作,必须让他们体验合的乐趣,产生合作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渗透和引导,当解决部下的意见发生分歧时,要及时进行合作交流,此时好的解决方法便出现了。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四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当我们看着五星红旗徐徐升起,国歌雄壮地唱起使,我们的心头不由升起一种期待,那就是在这绚丽的季节里,用我们的汗水和智慧再书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今天我跟同学们交流的话题就是《培养良好习惯奠定美好人生》。
法国学者培根曾经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该努力地追求好习惯。的确,习惯就像我们身上的指南针,指引着每一个人的行动。
有人曾做过148名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研究,发现他们之所以杰出,好习惯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举例来说,他们在童年时,有的人“坚持完成作业”,有的人非常喜欢“独立做事情”,有的人对班上不公平的事情“经常感到气愤”,而有的人“经常制止他人欺负同学的行为”。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成就积极的人生。再看看我们周围,有人勤奋,有人懒惰;(国旗下讲话)有人认真,有人马虎;有人惜时如金,有人挥霍光阴;有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有人今天的事情明天做······勤奋节约的人收获幸福,铺张浪费的人收获痛苦;今天的事情明天做,所有的梦想皆成空,明天的事情今天做,所有的梦想都成真······事实告诉我们,有怎样的行为习惯,就会有怎样的人生!
1、制定计划的习惯,制定计划是为了坚持,大目标短时间内不能很快见效,但你可以看到自己每天在努力,基础差并不可怕,关键要坚持不懈。你可能走了一千步还没有看到成功,但不要放弃,你会发现,也许成功就在一千零一步的拐弯处。
2、尊啥哦常规的习惯,有些事情虽小,但一直做好它却不容易,比如衣服整洁讲究仪表;校园内外要讲礼貌;宿舍就寝按时睡觉;出操整队快静齐好;食堂就餐节约忘不了;因病因事请假要做到等。
3、主动思考的习惯,学生如果没有主动思考的习惯,就好像一部静止的汽车,是由老师推着走的,只有当你形成主动思考的好习惯时,汽车才像打着了火,就能自己跑起来了。
当然,良好的书写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纪律习惯、良好的听课习惯、良好的自我学习习惯,这些基础的自我学习习惯,都会奠定我们中学时代乃至一生的命运。美国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他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生活是一方沃土,你播种什么,就会收获什么:播下一种心态,收获一种思想;播下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动;播下一种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命运。
同学们,让我们将好习惯的种子埋下,用恒心去浇灌,用良好的习惯去奠基,成就生命的精彩吧!
谢谢大家!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五
幼儿期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良好习惯的养成,将影响着孩子今后一生。在幼儿园里,初入园的小班幼儿又是这一关键时期的关键。那么,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进餐习惯呢?我认为,首先就要善于观察每个孩子的不同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法,逐步纠正幼儿的偏食、挑食等现象,培养幼儿自觉进餐的良好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
为什么初入园的小班幼儿食欲差,有的进食习惯不好,我在观察中发现,影响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形成有来自家庭的,也有来自幼儿园、社会的,它们通过不同侧面,各种渠道综合影响着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没有哪个做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行为不良,然而许多孩子的不良行为都同父母有着直接关系。就不良的饮食习惯而言,很多家长溺爱孩子,一味依着孩子的性子,喜欢吃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孩子的口味就越来越高,饭菜一不合口味就不肯吃了,而有些孩子吃腻某种食物之后就再也不愿意吃了,偏食也就这样形成了。有的幼儿零食不离口,一方面,零食吃多了影响食欲,吃饭时更容易挑挑拣拣,久而久之形成偏食。另一方面,爱吃零食尤其只吃精加工的零食,会使幼儿的日益“剔嘴”。
二、创造良好的进餐氛围。
初入园的小班幼儿情绪波动较大,特别是要到进餐的时候爱哭闹,因此,老师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餐前气氛,帮助幼儿稳定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情。餐前不处理问题,使幼儿情绪平静,给幼儿讲一些开心的故事,唱一些儿歌,猜迷语,听的音乐,向小朋友们介绍今天要吃的食物,鼓励他们要吃得饱饱才长大让小朋友带着快乐的心情用餐。
三、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初入园的小班小朋友偏食和挑食是最常见的现象,家庭的美食在他们脑海中还印象很深,所以对幼儿园的饭菜不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家长早上送幼儿入园时左手卡根油条,右手抬一串耳糕,到幼儿园吃饭时没有食欲了。针对小班幼儿的情况,我们除了教育幼儿不要买街头零食,零食不卫生,会传染疾病外,我们还采用一些“小花招”,既调动幼儿的快乐情绪,又调动幼儿食欲。如把饭菜提进教室后,就用鼻子东闻西闻,有意问小朋友们“这是什么菜这么香?”“呵,是排骨炖土豆,怪不得这么香啊!”从而调动了小朋友的.食欲。
对待比较难纠的幼儿老师不能失去信心,也不要急于求成,特别是要注意不能增加幼儿的心理负担,不能让幼儿畏惧吃饭、哭着吃饭,这样就违背了教育培养的目的了。
四、家园共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进餐习惯。
幼儿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作为老师要细心照料,精心呵护。但是作为家长要为孩子做出榜样,自觉改变不当的饮食习惯。如果家长自己挑剔食物,或经常在孩子面前说这种食物不好吃,那种食物味道不好,孩子会因此受到影响。幼儿园和家长相互配合,家园共育,统一行动,才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为了引起广大家长对幼儿进餐习惯的重视,做到家园一致行动,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一)举办家长研讨会,由园领导和主管教师首先进行主题发言,讲清家园共育的意义和具体要求,形成家园共识,营造良好的共育氛围。
(二)家园共育作为课题来研究,我们从小班的角度探讨幼儿在饮食方面怎样与家长配合,共同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利用班级网络平台,创办家园联系栏等向家长介绍了孩子在园进餐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偏食、挑食对孩子带来的严重后果,以引起家长的重视。
(四)经常与个别进餐习惯差的幼儿家长进行沟通,及时把幼儿在园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家长,请家长也将幼儿在家情况如实转告老师,这样双方配合积极施教,让幼儿在和谐的环境中建立良好的进餐习惯。
实践表明,家园合作是培养幼儿良好进餐习惯行之有效的方法。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六
[摘要]新课标下的语文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本文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即唤醒自主学习意识;创立平等民主,和谐进步的课堂氛围;还学生学习自主权。
从课堂模式来看,传统课堂模式是一种“知识课堂”,它是以知识为本的课堂;而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模式是一种“生命”课堂,它是以人的自主发展为本的课堂。课堂的改革最终要落实实施,对学生对老师甚至对社会的未来而言,倡导这种新的学习方式,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实践可以证明,在思想的指导下采用适当的方法,定能使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取得更大的成效。
在过去传统教育中,由于各方面因素,学校教学的选拔、筛选功能过分膨胀,导致很多教师对教育目的产生误解,认为教育的结果是为达到考试的高分数,于是在社会普遍意识中教育成为纯粹为升学而组织的一项活动,于是传统课堂更多地注重教师的主宰与控制,语文又由于学科的特点,许多老师在教学中强化考试训练,刻板机械记忆书本知识,单方面灌输和加以学生反复的大量演练,致使学生对教育内容不感兴趣。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意识错乱模糊,学习语文的热情主动性缺乏成为必然的事实,反而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现状,在教学中首先要时时刻刻注意渗透自我发展的学习意识教育。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不是为了父母师长,而是自身在社会中生存道德必需。人人在社会里生存应该有危机感,社会需要的也不是死记硬背的人,而是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谁要在社会上立足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竞争能力,自主接受教育是我们解除危机的唯一办法,教育在这个时代已经是终身的行为要求。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学生接受的学校就业证是为终身学习培养习惯的教育,因为对学习要有明确的自我意识自主参与学习。教师与学生都应该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着完整的人的生命表现形态。学习是社会成员必须形成的自主意识,以求能使自身知识与能力终身发展,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需求。这也是新课标理念实施的前提和意义所在。
二、创立平等民主,和谐进步的课堂氛围。
1、与学生平等对话。
教师要走下讲台,自主改变过去高高在上的陈旧观念,应该建立新的教育观:教师不应该是单一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的心里都有一个需要,当满足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双方不断地进行情感交流,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果两者之间不是朋友式的关系,那么心理距离必然就远,学生的参与情绪必然不高,教学效率最终必然相对低下。只有满足了学生对老师的平等互尊的需要,在和谐的环境中,学生才会愉快地、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
2、张扬学生个性。
学生应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我们也应该允许并且乐于见到学生的这种自我的发展,尤其语文更强调一种人文教育,学生错误或者意见不合是经常发生的事情,当情况出现时,作为语文教师耐心聆听学生的理解分析然后再师生共同研讨,把权威的面具卸下,事物的正确答案尚且往往不止一个,老师也不见得永远都是正确的。只有这样,师生之间距离才可拉近,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发生变化,头才会抬起来,手才会举起来,话自然也就多起来。一个民主、合作、愉快的学习氛围,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将会更主动,更爱动脑筋,更爱提问题,更敢于表现自己,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变为了现实。这样,传统意义的教师的教与学生学,将不断让位给师生互教互学,构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公共体,师生得到共同发展。
评价语文能力的高低需要实行人性化的判断,必须综合地来看,一个学生听说或者识记能力的低下并不代表其语文整体能力的低下。对于学生学习语文就应该把“学什么,如何学”的自主权还与自身。
1、学生自主准备参与。
教学缺乏自主准备参与就直接组织的.课堂讨论必然举步维艰,即使勉强为之,所得的结论也必然无深度,学生的创新思维更不可能发挥,甚至会出现老师取之的现象,掩盖学习上的真正问题和缺陷,把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机会还给学生,鼓励学生先学,给予学生充足时间熟悉课文内容与问题再组织课堂讨论,学生的智慧“火花”方能大放异彩。每个学生兴趣、能力方向和掌握程度都不会一样,因此对学习内容的初步方向也可自行决定,这样方使学生针对自己的优劣有计划地进行学习。必须掌握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做出明确指示,不能使自主学习无的放矢,放任自流,对学习效果只会起反面作用。
2、保证学生的课堂空间。
语文学习需要在讨论中得到深化,但教学任务的深重、时间的紧迫,却往往使讨论开展了但却又草草收场。在这个过程中,能力弱的学生可能根本就还没进入状态,能力强的讨论也不深刻充分,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真正的能力培养、自我发展收效甚微。并且学生作为学习的自主者,他们也对课堂占有主体地位,教师对于问题往往因为时间问题而“越俎代庖”,只会对教学适得其反。所以,教师必须设置更高层次的问题,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并且采用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教学生以方法,有充足的时间互相聆听、讨论,直到最终结论,这种真正的讨论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设置情境,方法引导。
增加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并不意味教师在课堂中袖手旁观,相反为了促进学生完成“自我发展”的过程,教师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语文教学,由于教材特点,情境的成功创设非常有利于把学生带进学习中。教师要对教材认真发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体验,充分利用语文人文学科这一得天独后的条件,构造优美情境,擦亮学生的心灵火花。即使简单的导入过程,也可精彩纷呈。可以使用生活小故事引入,可以从引入诗歌入手,可以温故而知新,方式多种多样,是否能选择最有效的方法却取决于教师,教学方法也取决于教师。运用电教手段,借助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网络可以突出表现语文教材文质兼美、文学性强的特点。散文语言优美,配乐朗读相得益彰,这种方法成功创设语言环境,激发学生兴趣,能提高其对语文文字的感悟理解能力;古诗文的教学使用课件,把诗文的意境用画面展示,有助于学生对诗文内涵更好地理解。至于科学性强的说明文,则可大量搜集图表、图片,直观生动地展示枯燥的内容,使学生易于接受理解。
教师在课堂上针对不同的重难点,还应该相应地设置不同难度的问题,使不同能力的同学都得到成功鼓励,从而对语文学科产生浓厚兴趣,对学好语文充满信心。但学生同时也是喜欢有挑战性的任务的,如果学习任务的长期简单化,学生也难以获得成功感,学习的动机就难以维持,从这个方面考虑,教师适当地制作一些超越水平的难度问题,学生反而能在挫败中激发起强烈的学习斗志,当熊熊的学习之火一旦点燃,学生的积极性必然大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必然不断得到增强。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七
小学数学大纲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 “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 利息。”这足可以说明,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今后的发展将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 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重要职责。下面,我就对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谈几点粗 浅的看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注意训练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使学生具备阅读课本的能力。在数学课中,应 使学生把“看、读、思、练”结合起来。从儿童一入学就应该带领学生逐步学会看懂图、式、文,再引导学生 弄清术语,理解关键词语,引发学生思考。随着学生年龄和抽象能力的不断提高,对课本内容提出更明确而具 体的要求,让学生养成先阅读后做作业的习惯。
审题是进行正确计算不可缺少的'环节。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学生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地选 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一)作题时,首先学生应读懂题目要求,正确理解题意。 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注意培养学生读题、理解题的能力,明确题目中究竟要我们做什么、怎么做,然后再进行 计算。(二)教会学生观察题型,正确运用定律、性质,使计算简便。(三)审题要始终贯穿整个解题过程, 既要看全题,又要看运算过程出现的新数字、新情况,做到方法得当,数学论文《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正确的审题能够保证正确、迅速的解题 ,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学生学习数学这一活动,归根到底是思维的活动,只有勤于动脑,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教师首先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其次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第三,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多渠道 、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比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 ,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的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如要求学生用数学语言准确的表达17-8所表达的意义,学生一般表达为17减去 8得多少,但如果教师留给学生充分思考时间,启发学生从减法的运算名称、意义等多角度进行思考,就会促使 学生积极动脑,踊跃发言。(1 )被减数是17,减数是8,差是多少?(2)17比8多多少?(3)8比17少多少? (4)8再添上几就是17?(5)17减去多少与8同样多?所以,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观察,多方引导,恰当把握时 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 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 。从数字至数的书写、从一位数到多位数、从整数到小数、分数的书写,都要严格要求。独立完成作业是发挥 作业应有作用的切实保证,要经常表扬那些能够克服困难并认真检查作业的学生,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 坏习惯。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八
摘要:幼儿园中,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平时,教师要关注幼儿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品德习惯,通过给予适当期望,开展科学游戏,实施合理评价,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幼儿是祖国的希望,是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处于幼儿阶段的孩子,对身边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一切未知的东西都有极大的兴趣。幼儿通过一些力所能及的独立活动,开始模仿与学习各种技能。在幼儿阶段,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学的重点。幼儿园,是儿童日常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幼儿接触与发现社会的重要阵地。幼儿教学工作对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的教学方法,会让幼儿成为优秀的儿童,而不合理的引导,很有可能将幼儿引入歧途。加强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幼儿教育发展的关键。
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良好行为习惯不仅是单方面的,卫生习惯、生活习惯与学习习惯都是重要的培养对象。下面,我们来对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进行几点分析。
1.卫生习惯。
卫生习惯关系到幼儿个人的健康问题,也关系着幼儿园的卫生环境。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很多,如随时保持个人的清洁,手部、面部的卫生等。保持好个人身边的环境清洁度,学习正确地使用纸巾与手帕。作为幼儿教师,应当将幼儿的个人卫生与整洁作为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出发点,让幼儿时刻保持自己日常用品的整洁。
2.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主要是合理膳食,早睡早起,注意进行身体锻炼。在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合理膳食作为培养的重点,让幼儿意识到三餐的重要性,不挑食,认真对待吃饭这件事。幼儿正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让幼儿少食多餐,有利于促进幼儿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引导幼儿按时睡觉,保证充足的睡眠,这也有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睡眠习惯。
3.学习习惯。
学习习惯,对于幼儿的个人成长十分重要。让幼儿对学习保持热情,可以长期且高效地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养成读写习惯与姿势,学会爱护图书与工具,会加强幼儿对学习这件事的重视。学习习惯的养成,会很好地服务于幼儿未来的成才。在幼儿教育阶段,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尝试着让幼儿建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培养幼儿基本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尽可能多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幼儿学习习惯的养成。
4.品德习惯。
品德习惯的养成,关系着幼儿思想品德水平的形成与发展。讲文明、懂礼貌、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引导幼儿爱祖国、孝父母、遵守纪律、诚实守信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当前的许多幼儿园中,我们都可以看到小朋友与自己的同伴打招呼,向老师问好,这都是良好的品德习惯,彰显着幼儿个人素质。
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与发展,需要得到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在幼儿教育改革的今天,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方法也不断丰富起来。
给予幼儿适当的期望,会促进幼儿在更短的`时间内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如果教师与家长对幼儿没有期望,幼儿就没有成长的动力,幼儿很难形成自主性的进取心。对于幼儿的教育期望应当是合理的,太高的期望会使幼儿产生发展压力,一旦达不到家长与教师的预想,幼儿的发展自信心会受到影响。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孩子以不同的期望,促进幼儿快速成长。
游戏,是幼儿教育活动的重要载体。在培养幼儿的品德习惯之时,教师可以利用科学的游戏来组织幼儿提高自己的品德水平。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玩一些小组游戏,比如吸管传球。教师将幼儿分成两人或者四人的小组,让幼儿在规定的时间内进行吸管传球游戏。规定时间内传球最多的小组为胜利小组。在游戏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当幼儿因为小组失败而责怪合作伙伴时,教师需要这样引导幼儿:“小组的失败是小组每一位成员的责任,只要你们心一致,为了共同的目标努力就好了,结果并不重要。”在游戏中规范幼儿的行为,幼儿会建立起正确的合作观与竞争观,更加淡然地面对成功与失败。
幼儿之所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是为了得到教师与家长的肯定。每一位小朋友都希望得到表扬,在幼儿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之后,幼儿教师需要利用充分肯定让幼儿认识到该行为的正确性。在表达与不表达的情况下,幼儿会认识到什么样的行为是正确的,什么样的行为是错误的。比如当小朋友向自己的同伴大喊大叫的时候,教师要及时制止。当小朋友主动在饭前洗手时,当小朋友主动帮助其他小朋友时,当幼儿主动和教师打招呼的时候,教师都要及时给予小朋友们充分表扬,让小朋友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正确的,并将其发扬下去。
综上所述,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一项较为复杂且为期较长的教学工程,师生与幼儿的共同努力与坚持,才能促进幼儿个人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的身心发展才刚刚开始,当代幼儿教师要尽力考虑幼儿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对幼儿进行因材施教,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幼儿教育的成功,会培养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让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敖妮娜.幼儿园班级活动区幼儿同伴互动研究[d].西南大学,2011.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九
听教师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小学生好奇喜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教学中,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确专心听讲是体育课的纪律,是课堂常规,是学生积极学习的行为表现;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讲解精练,重点突出,条理分明,语言生动幽默,启发思维,引起兴趣。同时教师应及时判断学生有没有认真听讲,要运用不同手段善于控制学生的注意力,如充分使用教具,讲练结合等方法,力求使教学引人入胜,使每个学生都乐意听讲。
听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对听的内化。体育教学中,学生只有把技术要领、练习方法、游戏规则等教师讲解的内容进行思考,才能把教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学习行动。事实上,体育学习是一项脑体结合的复杂劳动,只有不断的思考、实践,才能多快好省地接受更多的体育知识,掌握更多的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全面仔细地观察,学会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对照,自觉地从教师的示范、同学的示演中深入理解体育知识的本质意义,掌握体育技术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形成各种体育思维和体育技能。
2、养成独立练习、克服困难的习惯。
虽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各自努力奋斗的过程。
学习任务是一种有一定困难的社会义务,学生不但要学习一些有兴趣的东西,而且也要学习一些虽然没有兴趣但必须学习的东西,这就要求学生自觉地克服困难,坚持完成学习任务。在体育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克服各种内部的(如胆怯、懒惰、身体不好等)或外部的(如活动进行中遇到种种外来的干扰、某种体育活动对身体素质的要求太高等)困难与障碍,才能取得学习的成功。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毅力外,还要为学生提供克服困难的条件。在学习困难面前,要给予恰如其分的具体指导,要不断给予学生意志和情感的鼓励,运用“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不要怕,你一定能行”、“由于你不怕困难,意志坚强,才完成了任务”等鼓励性的语言,以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信心,让学生从亲身的意志行为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养成克服困难的习惯。对于那些体育素质、运动技能相对较差的学生,教师要树立区别对待、因生施教的思想,让他们多参加适合他们难度的练习,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在体验成功的乐趣中,激发刻苦学习的内驱力。
3、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学习,对每一次技术教学,都要让他们领会动作要领,通过反复练习,掌握正确的技术动作。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专项课等办法,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大众化体育项目的活动方法,如篮球、足球、排球、羽毛球、等体育活动,教给他们正确的技术动作、活动组织方法、比赛的规则等,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从而激发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进而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十
一、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近年来,教委十分重视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要求学校在各个工作方面都要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这成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了一个较为浓郁的教育氛围。一个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体育学习习惯,就会对体育学习感兴趣,克服体育学习中的困难,体验体育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也能促进我们教师教育教学观念的更新,适应课堂改革发展的要求,对提高我们教育教学质量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训练目标:
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抑制和消除不良的学习习惯,从而能使教师减轻教学负担,促进孩子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而且能使其终身受益。
三、训练内容:
1、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
2、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3、养成独立练习、克服困难的习惯。
4、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训练具体要求:
1、养成遵守纪律、听从指挥的习惯(本学期的重点)。
严格的课堂纪律是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益的前提和基础。体育实践课多在室外进行,环境、气候等许多不利的因素会干扰学习过程,何况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行为的自制力、情绪的自控力都较差,因此,首先要建立严格的课堂纪律,其次要训练学生严格遵守课堂纪律的能力。另外运动中学习是体育学习的特有方式,它有别于室内课的静止学习,而且学习活动中还要动用一定的体育器材,学习过程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体育教学中还要培养学生听从指挥的习惯。
2、养成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的习惯。
听教师讲课是学生学习的中心环节,也是获取体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如前所述,小学生好奇喜动,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如果没有专心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就会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
3、养成独立练习、克服困难的习惯。
虽然学习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学习的最终结果是使每个学生获得一定量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学习的过程也是每个学生各自努力奋斗的过程。特别是现代教育提出终身学习的思想后,向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体育教学中,教师要设计学生独立练习的内容,充分锻炼学生独立练习的能力。教学过程要留给学生独立练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探究掌握技术要领,获取知识和技能。
4、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
养成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培养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不仅要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还要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能力。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十一
摘要:作为幼儿园的教师,一定要掌握幼儿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抓住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针对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就如何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阐述了一些具体的做法。
关键词:幼儿;好习惯;培养;方法。
一、开好家长会,让家长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管理幼儿。
有这么一句话说: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港湾和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他们最亲的人,也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所以要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依靠父母,作为幼儿教师,就要召开好家长会,让其懂得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不能离开家长。我想,在培养幼儿习惯方面家长应该做到:
1.父母应努力创造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家庭氛围,多进行一些亲子活动:共同制作玩具、共同阅读、聊天游戏、学习专门技能、外出娱乐等。幼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从热爱父母、尊敬长辈,开始学着关心体贴他人。
2.父母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抓起。好的品质和行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对幼儿的要求从一点一滴做起,生活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教育的机会,都不放松,都不放过。如不乱扔果皮、不折花踩草、和同伴友好相处等。幼儿每做对一件事,家长要马上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忌置之不理。幼儿是喜欢表现的,当他的表现得到鼓励和认可,他会更乐于去表现。时间久了,就会变成一种好的习惯了。
二、教师要为幼儿树立好榜样。
教师要从自身做起,言传身教。凡是要求幼儿做到的,教师也要按照这些要求去做。见面有礼貌地问好;其他教师有需要协助的事情主动帮忙;在教室里尽量小声说话、轻轻走路等。让幼儿知道,好习惯是每个人都需要养成的,也是非常重要的。在集体生活中,同伴也为幼儿提供了相互模仿的对象,影响幼儿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
三、多鼓励表扬,正面引导幼儿。
对于幼儿形成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及时给予正面的赏识、鼓励、表扬,使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强化巩固和发展。当幼儿良好行为出现的时候,及时地给予恰当、具体的肯定和赞赏,这对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尤其重要。在幼儿心目中,教师的话比家长的话更具有权威。受到教师的表扬、鼓励后,幼儿的行为就会被强化。如,我发现班里有几名同学做事拖沓、不遵守纪律、上课时小动作太多、习惯不好、做事不认真,对于他们,我批评的次数多,但教育效果并不佳,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运用正面鼓励,积极引导。如,在幼儿洗手时我对某位同学表扬:“你洗的小手又白又干净,就看到他每次都特别认真地洗。”过几天,他的小手一定会变得更好看,从而养成洗手的好习惯。
四、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让幼儿远离不良习惯。
明辨是非是培养幼儿良好习惯的前提。只有是非清楚才能分清好的行为和不好的行为。对于幼儿园小班的学生可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儿歌让幼儿知道可做和不可做,随着年龄的增长,可适当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表扬好的行为,指出不良行为的危害,并及时给予纠正。
参考文献:
徐雪兰。浅谈幼儿习惯养成教育[j]。新课程学习:上,(5)。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十二
学习有计划,学习效率也就会得到提高。反之,学习没有计划,常常会看上去花费了不少时间,但学习效果并不好。大多数孩子学习缺乏计划,也没有制定学习计划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最开始的时候,能够帮助孩子们制定学习计划,然后督促他们按计划安排学习时间(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这样时间长了,他们就有了做计划的意识和习惯了。其实,制定学习计划并不复杂。每天的计划安排,除了正常上课时间之外,双休日等自由时间,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下计划,比如早晨起床后可以背诵、预习等内容,放学回家后可以复习,当然还要安排时间出玩和做劳动。总之,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学习计划,计划内容一定要符合自己的实际。否则,难以实施也就失去了计划的意义。
古人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学习,养成预习习惯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预习学生不仅可以让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自信,还可以积累一些好的学习方法。预习能增强求知欲望,带着预习中的问题听课,就能启动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预习还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途径,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养成提前预习的习惯很必要的。就学习过程而言,教师只是引路人,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学生去解决,而预习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习惯课前预习的学生,总能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那么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可以先把预习拿到课堂上来,有选择的上几次预习的指导课,带着学生一起预习,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主要靠学生持之以恒的预习实践。我想只要长期坚持,经常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也就指日可待了。
大量的实践证明,拥有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能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我们仍然要坚持提倡学生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在课堂教学中,专心致志学习习惯依然显示其独特的重要性,并发挥巨大的作用。试想一堂课,学生不思学习,教学效果肯定是很糟糕的。所以只有上课认真听讲的同学才会走进课堂和书本,将学习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对学习无关的事做到听而不闻,视而不见。古语云“一心不可二用”。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集中精力、专心致志,做事就会事半功倍。孩子上学以后,有条件的父母就得给孩子准备一张书桌,或者相当于书桌的适合孩子学习的专用的地方,决不能让孩子今天趴在床上应付,明天又在椅子上凑合。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一定要向学生强调后者,看了不想,不是真正的观察,不可能真正地认识客观事物。一定要做到观察和思考相结合,这绝对是一个不错的学习习惯。对观察、思考这二种能力的培养应该分阶段、有步骤地进行,要真正在教学中以体现,则必须依靠实践活动。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勤,要让学生的观察、思考成为一种习惯,在观察的同时进行思考,二者最终融为一体。另外还要让学生勤于练笔,把观察、思考的'结果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坚持着做,相信同学们的观察思考能力一定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加强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即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感悟、有所发现,进而有所创新。这就是善于提问的习惯所带来的好处。小时候读书的时候,老师说不懂就问才是个好学生,孔老夫子常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人们自古一直把不懂就问当作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学不成,不问不知。”学起源于问,学总是和问紧密相连的,我们让学生学会做学问,首先让学生学会问,学会质疑。课程改革中质疑习惯的培养是情感态度的重要目标之一,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质疑习惯,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造就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小学生质疑习惯的培养是新课程情感态度目标的新突破口。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让学生敢问、会问、爱问,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长远的意义。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十三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习从内心出发,不走弯路而达到高境界;不良的学习习惯,会给学习的成功带来困难。大纲也指出:“教师要按照各个年级的教学要求,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要着重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预习和复习的习惯,独立完成作业和检查作业的习惯,看书报和听广播的习惯,勤动笔的习惯。”
所谓“学习习惯”,是指学生的主体在较长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学习行为。好习惯就像是我们生命的树枝上盛开的一朵美丽的小花,学生能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他们的成功与否至关重要。杰出的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人生的主宰,人们应当努力求得好习惯。”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则说:“习惯养得好,终生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生受其累。”在这个竞争的时代,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能在社会中“成龙”、“成凤”,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终身的幸福,教师需高度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生在学习中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的莫过于老师了,学生特别是小学生,他们习惯于从模仿中学习,而且,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惊人的。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一定的威信,教师的行为习惯经常成为学生的模仿对象。家长经常会从小学生的口里听到一句话:“我们的老师是这样说的。”在这里我要提出的是,教师在要求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自己也要养成良好的教学习惯。如果要求学生做作业时画直线要用直尺,教师在讲课时却徒手在黑板上画直线,要求学生写正确规范的字,自己却在黑板上龙飞凤舞,试问,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什么时候才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表现出良好的习惯,以身作则,使学生在学习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得以更好地实现。
有研究指出,一个人的习惯早在胎儿时期就养成了,由此可见,培养良好的习惯越早越好。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
人的早期可塑性很大,是习惯养成的关键时刻,这一时期容易养成好习惯,因为这一时期的学生对老师充满着信任和尊敬,愿意按老师的指示去做。
《新三字经》中的第一句话讲道:人之初,性本善,性与情,俱可塑。小学生就像一张白纸,任你在上面涂画,你把他涂黑,他就变黑,你把他涂红,他就变红。因此,越从小培养良好的习惯,效果就越明显;反之,当小孩染上恶习后,要改变他,那就难了。举个例子,我的女儿五个多月大,她每天早上8点多钟就要到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每天一到时间,不带她到幼儿园,她就又哭又闹,无论你怎样哄她她都不买你的账,只要你把她带到幼儿园,她就立即转哭为笑。显而易见,小孩子的习惯一旦养成,是很难改变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从小落实。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必须从细节开始。在教学中,有许多的“细节”,诸如坐的姿势、读书的姿势、回答问题的声音要响亮等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把这些细节养成好的习惯。《老子·道德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教师必须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抓起。习惯是经过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自动化了的行为动作,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是必须有一个过程。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需要不断强化,需要持之以恒地渗透,久而久之,学生的习惯就自然形成了。
学生除了学校外,停留最多的就是家庭了,因此,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除了在学校处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外,还要与家长密切联系,请求家长配合老师的工作。学生在家庭的学习过程中,家长也要督促学生的行为,时刻提醒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这项工作中,教师要经常进行家访,可以是面访,也可以是电访,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行为,及时得到反馈的信息,对学生的坏行为作出及时的纠正。教师要与家长不断地沟通,互相配合,让学生养成坏习惯的机会减到最少。
孔子曾讲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自觉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它能使“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一旦有了自觉性,学生就会心甘情愿地、积极主动地去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教师的工作就能做到事半功倍了。
是的,多一个好习惯,心中就将多了一份自信;多一个好习惯,人生中就多了一份成功的机会和机遇;多一个好习惯,我们生命里就多了一份享受美好生活的能力。作为教育者,要努力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学生乘着良好习惯这艘帆船,乘风破浪,顺利地到达成功的彼岸。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十四
就培养幼儿行为习惯这一问题而言,是有关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共同重要之处。对于幼儿而言,只有有良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在学校和家里以及各个公共场所控制好自己,保护好自己。当然,培养幼儿行为习惯是指的积极方面的,也就是说,要培养乐观,正确以及科学合理的行为习惯。当一个幼儿拥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他都可以把握住内心,积极学习,乐观生活,不断进步。但是与此同时,培育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这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花功夫和耐心,一点一点积累起来,最后才能养成好的习惯。
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将伴随幼儿的一生,对其影响具有根深蒂固的效果。好的习惯将受益一生,坏的习惯一旦养成了将很难改正,甚至会使其终身受害。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作为教育的基础和归宿,应该最先培养,它将是幼儿的成人之根本。世纪捷克著名教育思想家夸美纽斯说:德行应在邪恶尚未占据心灵之前早早就教。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幼儿的第一堂课,在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方面具有责无旁贷的义务,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道德、行为等都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将使幼儿一生受益。
美国学者山姆针对儿童成长需求做出了内容划分维度和具体要求。他将“幼儿的行为习惯”内容主要分为个人及社会发展、社会与文化、个人的健康与安全。针对此,我们可知不同年龄段的儿章有不同的、具体的社会性发展的目标、内容和要求。新时期幼儿成长阶段的全身心发展具有着鲜明的特征,对其行为习惯展开划分的话,大致能够衍分为以下4个层面内容。
1、优秀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鲁洁的思想充分展示了德育的重要性。认为德育是内在的、隐性的、精神的,对于一个人生活行为有重大意义。具体来说,儿童品德习惯具体囊括了幼儿在讲文明礼貌、关心友爱伙伴、集体纪律性、诚实勇敢等方面的内容。对于这方面内在的优秀道德习惯的培养,老师和家长要注意从环境的方面进行感染,时刻注重幼儿文明行为及礼貌常识的引导教育,是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首要内容。
2、优秀生活行为习惯的培养。
3、优秀学习习惯的培养。
学习习惯对于一个人的一生而言具有十分重大影响。根据欧文的性格养成学说,即也就是说人从出生以后忧郁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养成各个良好的习惯。根据幼师经验,幼儿的学习习惯培养相当重要,幼儿学习兴趣、活动参与、正确读写、握笔、坐姿、图书阅读姿势、文具用品整理等方面内容,这些学习习惯是保证幼儿日后学习成长的根本,只有促使其具有了良好的学习能力及行为习惯,才能确保更好的生存在社会之中,达到终身受益发展的目的。
4、优秀卫生习惯的培养。
卫生习惯培养的主要内容囊括了日常洗手、面部清洁、身体正解及手帕等日用品使用等方面事宜。根据张宗麟的教育理念,对幼儿所进行的教育的基础是不能割裂幼儿生活和社会的练习。在现实里面,应该培养幼儿正常生活的卫生习惯开始,引导其学会自己挤牙膏、使用牙刷、脸盆、毛巾等,教育其经常洗手、洗澡、修建指甲,注重卫生习惯。另外还要告诫其不能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丢弃生活废弃物、做好垃圾分类等基本常识内容。
1、幼儿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在班级中有个叫李宇豪的小孩子,由于家庭原因,此幼儿脾气暴躁且任性。在同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经常肆意的指挥别的小朋友,无辜推搡别的小朋友,且言语上也相对过激,别的小朋友稍有反驳,其便损毁别的小朋友的作品。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可知该案例中李宇豪小朋友的思想道德习惯行为有待加强。要解决这类案例,首先应该知道幼儿的心理是什么?思想道德行为习惯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如何?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根据鲁洁的德育观可知,其本就是内在的、隐性的以及精神上的,所以对这类案例我们可以利用儿童心理学理论,了解在家庭成长环境不完善的幼儿的心理,可知李宇豪小朋友由于爸妈不在家,安全感不够,且爷爷奶奶对其较为溺爱,因而较为霸道,根据类似心理特征对其思想道德习惯进行引导,并结合诺斯丁的关心理论,给予其足够的关心。比方说通过在班级中采取游戏活动引导的方式,进行促使李宇豪小朋友在思想上提高认识,积极融入到成长环境之中,协调和群体小朋友的关系,减少任性的行为。
2、幼儿生活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我班有一个叫于文博的小朋友,这个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良习惯,诸如不爱吃饭,挑食、厌食、浪费的情况严重,并且别的小朋友在午休的时候,他也不睡觉,要么躲在被窝里做别的事情,要么就是拉着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影响了别的小朋友休息。
根据成长方法论,我们可以知道幼儿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需求,由于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以及幼儿存在的模仿心理,以上案例中的于文博的不良习惯是长期形成的,因此促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需要一个过程,所以要循序渐进,首先从其需要以及思想上改变不良生活行为的观念,结合欧文的性格养成学说,给予其足够个性化的教育,使其养成合乎理性的性格。
3、卫生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我班一个叫孟思妍的幼儿,这个小朋友日常中经常出现饭前便后不洗手,要么就是洗手时候水龙头开的过大,溅湿衣袖的情况。
这种卫生行为习惯是不好的,且这样不良的卫生行为习惯在幼儿中比较常见,但是如何改变这种行为却是一根难题。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能够使幼儿的生活更加健康,要想改善这种行为要以一步一步循循善诱的方式,促使李明养成了饭前便后正确洗手的卫生习惯。并且要多多在无形之中灌输这种思想,根据马洛斯需求理论可知,幼儿也有基本的情感需求,因此对于幼儿的卫生习惯培养,一定要有耐心,讲究技巧,多多演示,以少数带动多数,这样就可以达到培育幼儿优秀的卫生习惯的目的。
4、学习行为习惯培养的案例分析。
小朋友李珉宇十分的调皮,经常扰乱课堂纪律,上课不集中精神听讲,不爱学习。
根据幼儿心理学方面的观点可知,在这一阶段幼儿的笔者在统筹此年龄阶段幼儿心理特征以及成长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可以知道,幼儿在幼儿时期也具有阶段性的特征,不爱学习并非幼儿的常态。根据马洛斯需求理论可知,幼儿在这一时期也是具有学习需要以及欲望的,这时一种心理上的需要。只是幼儿年龄太小,这种心理上的需要有人来引导。要紧紧围绕成长方法论这一理论基础,抓住幼儿特点,采取旁敲侧击潜在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总之,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相对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它要求我们幼儿园、家庭、社会都需要共同努力的为幼儿创造一个有利的良好环境,使幼儿可以耳濡目染,潜意识里自觉的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不可忽视。针对培育幼儿良好行为习惯这一过程中,要注意结合幼儿心理活动和儿童成长论,认清楚现实情况,针对目前实际,因材施教,一切从实际出发,将幼儿各个方面的习惯引导好。
参考文献。
[1]于松梅,王波.学前全纳教育中自闭症幼儿的教育建议。
[3]教育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xx,(5。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十五
实行分段学习。
孩子在家里的学习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小学生维持注意力的时间一般只有10~15分钟,可将孩子的学习时间分为三、四段,每段20~30分钟,在每段学习时间中间,孩子可以玩10分钟。写作业时就专心致志,玩时就放松地玩,这样学习效率才会高。
2必须培养孩子学会管好自己的学习。
家长可以问问孩子:今天学习了什么内容,留了什么作业,然后和孩子商量做作业的时间如何安排,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有一个计划。在孩子学习时,家长不必“看着”,也不用总是说他,因为家长总说他,这本身就是对他的干扰;而是可以观察和记录他的情况,做的好的方面,就肯定和表扬,没有做好的方面,就问孩子应该怎么办?让孩子说自己能够做到什么,这样孩子才能够自觉和有责任感。
3用新的方式进行学习。
一年级的孩子应该用游戏的方式引导他学习,学习方式是可以变化的,最好是以前没有用过的方式,并且应该运用孩子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大声思维”学习法:让孩子把做作业的过程大声读、说出来,并同时进行录音或是摄像。
这样一方面可对孩子的学习过程有一个监督作用,如果精神不集中或贪玩,就会被录下来,而不用家长陪读;另一方面,录音或录像可引起孩子的兴趣,并可教他自己操作,然后播放给他看,让他进行自我评价。可称为:属于孩子的“广播电台”或“电视台”。这样,对孩子形成良好学习习惯非常有帮助。
4观察孩子的兴趣爱好。
要设计符合他个性的学习方式,甚至让他自己来设计学习方式;例如,可以准备一个小黑板,让孩子在小黑板上把作业写出来,再抄写在作业本上。
家长应该避免用强制、唠叨、说教等方式来要求他学习;家长也不要把孩子的学习看作很艰难的事情,孩子如果对学习有兴趣,真正开窍,就完全可以自己认真学习,而完全不用家长操心。想想我们家长自己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过去多子女时代,家长根本不会那么细致地管孩子的学习,孩子反而自己会自觉地学习。
独立学习和养成学习上的好习惯,是迟早必须解决的问题,小学时期解决起来并不困难,关键是家长自己首先要有决心、有耐心,并对孩子有信心,而不能造成孩子的依赖性。另外,也要让孩子学会做家务事,学会生活自理,对自己有一定的责任心。学习不自觉,主要是孩子心理上太幼稚,简单说,也可以叫做“不懂事”。
孩子的独立意识也与家庭的环境氛围有关。有的一年级学生,是全家人都围着孩子转的,例如:孩子早上上学,家里所有的人都忙碌起来了,家里紧张得像着了火一样:奶奶给穿衣服,爷爷给挤牙膏,妈妈给端早饭,爸爸准备送孩子上学,催促快上路等等。而如果训练孩子一切事情自己做,有条不紊,孩子就会养成生活和学习都自觉的好习惯。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在家里只知道吃喝玩乐,被溺爱和有求必应,当然他就很难适应学校学习和社会的要求。我想您一定希望孩子今后成才,而不会一味溺爱孩子。
6孩子不是“学习机器”。
首先应引导孩子要学会如何生存和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好人。所以,您还要教孩子懂得生活中和社会上的种种事情,也可以将父母、亲友和名人小时候学习的故事讲给他听,让他心中有榜样,他就会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变得懂事和自觉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十六
摘要: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习惯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也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标志之一。
学校体育是项复杂的系统式程,它涉及到诸多因素,其中体育教学的好坏,起着至关重要的制约作用,它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在培养人才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但是改革学校体育工作,提高学校体育工作质量、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解决的。
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课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培养学生体育能力,而应把体育和课外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强调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兴趣是人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一个人认识与掌握某种现象、事物或参与某项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兴趣,是人对外界环境一定的现象与事物在认识或实践中,产生的心理倾向。培养体育兴趣,注重学生体育实践能力的提高。传统的体育教学把主要重心放在学校时期学生的体能、身体技能上;而具有长期效应的锻炼原理及选择运动、控制运动负荷等技巧却未必教给了学生。因此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这些锻炼持续下去,一旦离开教师锻炼就会中断。从教学内容上看,普遍存在着内容重复、教材容量大,而且教材内容对技术要求过高。而教学方法上则是以技术教学为主的模式,以讲解法、示范法、练习法为主,以“讲解――示范――练习”作为不变的程序。这种传统的体育课堂教学偏重于教师灌输知识,以学生获得运动技能为目标,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学习能力的培养。另外,体育课成绩考核主要是以学生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作为评分标准,这种做法过于单一,反映不了学生体质发展状况。只强调了体育考核的绝对评价,忽略了体育考核的相对性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同时也忽略了学生健康以及兴趣、特长、身心的同步发展。
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缺乏对某一活动的兴趣,就不可能产生对该活动的爱好,对该活动没有爱,也就不可能对该活动有持之以恒的兴趣,而缺乏对某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一般来说,也就不可能形成从事该活动的习惯,即使已形成的习惯,也会随着兴趣爱好的淡薄而逐渐消退。反之,随着对某一活动的兴趣的形成和爱好的增长,习惯性可就越强。坚持终生体育,我们强调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和养成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换句话说,人的体育学习具有较短的时效性,只要停止锻炼一周,它对于人生理上的影响就会减退,对心理影响的时间则更短。而且,随着人生历程的延续,人们的运动能力、运动需求、运动兴趣都会发生变化。我们不可能让学生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去学习他60岁时可能用到的体育知识和技能。其次,传统的体育教学过多强调身体素质的提高,教学形式单调、内容低级重复。“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上体育课”的现象在学校中较为普遍。如何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并让学生逐步形成运动兴趣和习惯,进而将这种兴趣和习惯保持终生,是摆在学校体育教学面前的重大课题。再次,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是学生从“学会体育”到“会学体育”“会用体育”的发展。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是在终身体育教学观念下提出来的,因此,在养成学生强烈的体育兴趣、积极的体育意识和良好的体育习惯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学生体育学习经验和能力的获得,即掌握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能够独立进行体育活动和获取体育与健康知识及技能的方法。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思维的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实施多种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一切创新的源泉。如在改进和提高学生投篮技术和命中率的教学时,首先提出“利用学过的知识、技术,你采用哪些方法?”学生就会从记忆中努力演练出多种方法,即原地双手胸前投篮、跳起单手投篮、高手投篮等。这时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收敛思维的训练,即指导学生对每种动作方法进行比较,从中体验、摸索出一种最佳的方法。在学习动作技能时,学习者只能觉察自身的一部分动作,而难以看清整个动作的表象。因此,教师从旁指点、评价就非常重要。而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比直接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在此基础上,阐述有关理论与技巧。接着再让学生做,老师发现问题,从理论与技巧方面加以指导纠正。最后由老师以提问形式来总结,激活学生的思维,领会动作要领,以加深、巩固感性知识与理论知识,深化一步引导学生去比较各种基本动作的异同,并互相借鉴运用。
学校体育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意识养成,注重学生锻炼意识、参与意识、合作与竞争等意识的培养。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在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处理上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积极引导学生将个人意识转化为集体需要,通过各类体育活动、竞赛、游戏,逐步养成学生的多种意识。因为体育运动不仅是一种身体实践活动,是力量、胆略、技术的较量,更是意志、毅力养成的有效方式。体育竞赛等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对竞争的热忱与自信心,充分调动和发挥他们的潜力,驱除懒散,焕发热情,遵守规则,并在机会均等的条件下追逐成就,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运用得当,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体育教师应把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与学生日后的上岗就业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建立“没有强健体魄,难以成功就业”的概念。要让学生明白,健康的体魄是为企业为社会服务的基本前提,是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个人价值观的重要条件。能力同兴趣、爱好和习惯一样,总是和人的某种活动相联系,并表现在活动中的,能力同兴趣、爱好、习惯虽有上述的共同点互相联系之外,但仍有严格的区别,而不能相互代替。人的本性是爱动的,一般来说自幼就爱“玩”。那么从小培养幼儿、儿童、少年和青年爱“玩”,会“玩”,培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爱好与习惯,不仅是一般的体育教育过程,而且,更要强调这是一个养成教育的过程。这就要求老师改进教学方法,并同课外相结合,促使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
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大胆改革课堂教学,使体育教学深入发展,良性循环,养成学生对参加学校体育的兴趣、爱好和习惯的形成,是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的综合表现,也是奠定终生体育基础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采用综合“治理”的办法,树立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要求和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观念,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兴趣和习惯。
参考文献:
[1]李培文.高等学校体育教学重心的转移.体育学刊,,(2).
[2]李金梅.关于我国学校体育改革的思考[j].体育科学,,(5).
[3]曲宗湖.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十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人道使命就在于,要使最落后的孩子也能感受到进步的欢乐,只有在这种条件下,他才是您的教育对象……”对于初入学的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既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师日复一日地批改作业,如何在对学生作业的正误进行评判的同时,借助激励机制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有效评价,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觉完成学习任务,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这是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目标。
1.及时批改,保证良好的视觉效果。
布鲁姆曾经说过:“学习中经常取得成功可能会导致更大的学习兴趣,并改。
善学生作为学习的自我概念。”学生每完成一份作业,交给老师后,对老师的评价,总是充满期待。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批改作业时,首先要做到及时批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让学生能不断体验到成功,收获的快乐,这样才能使学生对完成作业始终保持一种良好的情绪。
其次,教师在批改作业时,要尊重学生的劳动。尊重意味着平等与民主小学教育论文,意味着宽容与尊重,意味着帮助和支持。教师批改符号的规范、整洁,既保持学生了作业的整洁,更使得学生的作业与老师的评改融为一体,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这对学生良好作业习惯的养成,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还能从中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关怀,从而获得继续努力的动力。长此以往,学生将自觉养成保持作业卷面整洁的良好习惯。
2.及时展示,激发学生的好胜心。
每一次优秀作业展评,总能在学生中起到一股强有力的激励效应,学生在欣赏、评价他人的作业的同时,也会进行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自我意识的一种表现,它是激发人向上进取的内在的动力。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往往起始于小学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不注意对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得不到良好的发展,也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学生在对优秀作业的欣赏评价中,发现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对优秀作业的概念也逐渐清晰明了,从而逐渐学会欣赏,这往往在学生中激起一阵你追我赶的浪潮。
当然,优秀作业展评要能够随时进行,长期坚持,在此期间,教师还要有意识地设计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作业展评形式,逐渐提高优秀作业的评比要求,既消除学生完成作业的畏难情绪,又能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在学生中营造比学赶帮的良好氛围。因此,充分利用优秀作业展评的这一良好效应,对学生自觉主动完成作业的良好作业习惯养成也是一个很好的促进。
3.耐心评价,培养自主纠错的习惯。
评价是针对学生个体行为的肯定,这样的评价是随时随地进行的,每个学。
生在各种场合都可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教师的作业批改不仅是简单地评判学生作业正误的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引导学生学会自主纠错,提高学习能力。
教师的评价方式要直观、有趣,贴近儿童年龄特点,要有足够的耐心做好二次评价,不轻易在学生作业中打上一个红叉,用有趣、直观的符号,比如画一颗红星、红旗、一个笑脸……肯定学生作业的正确之处,进步之处,对学生做错的地方做个暗示,但又保持学生作业卷面的整洁、美观,在学生订正后,及时进行二次评价,在这种情形下,学生往往表现得劲头十足,因为他得到一次表扬肯定后,必定期望得到第二次表扬肯定。这种积极的情绪就会一直支持他向养成良好习惯的方向努力小学教育论文,这样学生养成主动订正错题的习惯将逐渐养成,同时也将促进学生自主纠错,及时纠错的能力提高。
4.放大优点,促进个体的提高。
高尔基说过:“只有满怀自信的人,能在任何地方都怀有自信,沉浸在生活中,并认识自己的意志。”教师对学生客观的评价还应表现在他能看到每个人的进步和闪光点,对每个学生不同程度的进步,都能给予恰当而及时的评价。因此,作业评价在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还要重视学生个体的纵向比较,教师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有意识地放大学生作业中的优点,尽可能对每个学生作业中的点滴进步,都予以热情、诚恳的肯定,让每个学生体验成功,满足学生内心深处的渴望,加速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接受,实现与学生的平等的对话,使其感觉到老师的信任和肯定。
在此基础上,还要不放过学生的缺漏,及时帮助他们补缺补漏,并不断提高对每一个个体的要求。而学生不但能乐意接受,更能主动、自觉地纠错,这样,每个个体的良好习惯,学习能力,在原有程度上都能有所提高。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十八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教师态度神色上的少许变化,儿童都能看到或感觉到,教师思想上的一切转变,无形之中都会影响到儿童。”幼儿教师作为幼儿的主要交往者和教育者,教师的教育态度是幼儿最敏感的,也是对幼儿影响最大的,它对幼儿的成长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著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是喜欢称赞的,没有一个孩子不喜欢听好话,也没有一个孩子是喜欢有人骂他的。”多年的工作实践证明:教师对幼儿鼓励的教育态度,是影响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
一、发现幼儿的优点、及时的鼓励,是改变孩子不良行为习惯的关键。
心理学研究证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发展和认知水平都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自我控制力较差,各种是非观念尚未形成。因此,教师对他们的教育态度直接影响他们行为习惯的养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只有细心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及时的鼓励,才能改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
如我带中班时,有一个孩子,既调皮又好动,正常的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常常被他搅乱。每次活动时,他不是到处乱跑,就是将别人推倒,批评教育对他一点效果也没有。就在我对他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却发现了他的优点。有一次户外活动,他站在一根木桩上挥动手臂,很神气地学交警指挥车辆。我走过去对他说:“你做的真好,真象一个小警察。现在,老师和几个小朋友扮司机和乘客,你当警察,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他听了我的话,用兴奋的眼神望着我,然后又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鼓励他说:“你看小朋友都在等着你做游戏呢,我相信,你一定是一个能干的交通警察。”他在我的鼓励下,很快地投入了游戏。在游戏中,我以角色身份不断给他以鼓励,直到游戏结束时,他都始终坚守岗位。对他的表现,我及时地给予了表扬和鼓励,孩子们也纷纷鼓掌向他表示祝贺。从此以后,这个孩子渐渐地变了,他不仅改掉了以前许多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还经常帮助老师拿送各种游戏器材,主动帮助老师收拾玩具,摆放桌椅等。由此可见,教师细致的观察,不失时机的鼓励,是使幼儿积极接受教育,改变不良行为的关键因素。
二、激发幼儿的情感,真挚的鼓励,是促进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催化剂。
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要真切,表情要丰富,语言要亲切,如果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眼睛望着别处,表情冷漠,可想而知,无论教师怎样运用语言进行鼓励,其教育效果也是消极的。因此,教师在鼓励和表扬幼儿时,除了运用语言的鼓励外,更应恰倒好处地运用表情的鼓励(如热情的微笑、点头、主动打招呼)和手势性鼓励(如伸出大拇指,鼓掌)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如摸摸小脸蛋、擦擦泪、抱一抱)等,另外帮孩子梳头、整理衣服、擦去鼻涕等,使幼儿真正感受和强烈体验到自己被教师所喜爱。从而才能深深地感染孩子,使其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我班有一个刚入园不久的`孩子,哭闹不停。有一次,全班小朋友都安静下来了,只有他还在不停地哭。我走过去轻轻地擦掉他脸上的泪水,微笑着对他说:“哭多难看呀,你看你不哭多漂亮。老师这里有一块小手怕,它想和不哭的孩子交朋友。老师相信你是一个乖孩子,你看小手帕正对着你笑呢。”这个孩子听完我的话,睁大眼睛望着我,竟咧开小嘴笑了。我亲切地抚摸着他的脸对全班小朋友说:“你们看,这个小朋友真乖,笑的真好看。我们一起为他鼓鼓掌,鼓励鼓励他。”然后我亲切的抱起他亲了亲他的小脸蛋。事后,这个孩子的家长对我说:“老师,今天我的孩子主动要上幼儿园,他说老师喜欢他,说他乖,他再也不哭了。”在那时,我切切实实地感受到,对于孩子,无论是一个善意的微笑,还是一个亲切的点头,或是一声惊喜和赞叹,一句同情的话语,都能使孩子得到快乐和满足,都能唤起孩子良好的情绪情感,使其行为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教师良好的情感态度和鼓励的言行,是使幼儿愿意接纳你,真心喜欢你,乐于接受你的教育的催化剂,它促进了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树立幼儿的榜样,积极的鼓励,是影响孩子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源泉。
幼儿具有思维形象具体、好模仿的特点,在实际工作中,我时刻注意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点滴的闪光思想,及时发现,及时提出,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同时,教师在幼儿心中是神圣的,教师的言行无时不在影响着幼儿,教师常常成为幼儿模仿的对象。教师对幼儿关心、鼓励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充满了自信、上进、愉快的情绪情感,而且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其无形地为幼儿树立了榜样。
例如我班有一名幼儿,有一次摔到在地上大哭起来,旁边的幼儿有的旁观,有的愣着,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大声说:“好哭、不害羞、活该。”还有的正准备压在这个孩子身上。我走过去轻声问他:“摔疼了吗?勇敢的孩子摔到了自己爬起来,来老师替你揉揉。”这个孩子在我的鼓励下站了起来。安慰好这个孩子,我又对其他孩子说:“小朋友在一起要团结友爱,互相帮助,不要取笑别人,我相信,你们都是些助人为乐的好孩子。”孩子们听了我的话,有的给这个孩子搬来椅子,有的牵着他的手让他坐下。不几天后,有一次上楼梯,一名幼儿不小心摔倒了,走在旁边的幼儿马上去扶他,并对他说:“老师说过勇敢的孩子摔倒了自己爬起来。”孩子之间的相互鼓励成了良好表现的纽带。由此也可以看出,教师对一个孩子的关心和鼓励,不仅温暖和激励了一个孩子,而且起到了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它影响和带动了其他幼儿纷纷模仿的行为,对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样是一个摔跤的孩子,我因心情不佳,随口说了一句:“你就知道哭,不会自己爬起来,一点用也没有。”这孩子听了我的话,哭的更厉害了。周围的孩子则用手指着脸说:“没用,只知道哭,老师不喜欢你,羞羞脸。”没想到,我不经意的一句话,竟产生了如此想不到的后果。由此说明,教师粗暴、冷漠、训导的教育态度,不仅使幼儿情绪紧张、恐惧,而且使幼儿耳濡目染教师的行为,从而产生消极的模仿,其不仅影响幼儿的身心健康,而且不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情感的交流。只要教师始终用一颗爱心,去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善于捕捉任何一次瞬间即逝的教育契机,不失时机的给予鼓励。对幼儿积极接受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浅谈学习习惯的培养的论文篇十九
孩子在学习中出现了问题,家长不要马上告诉他解决的办法或者答案,而是要鼓励孩子自己去读书、查阅资料,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答案时,便会欣喜若狂,感受到成功的快乐,品尝到学习的乐趣。
二是开阔孩子的视野。
节假日,不要总把孩子关在家里,要带他们出去参观、旅游或者会见有学问的人,让孩子更多地了解世界,也便于开拓他们的思路。
三是鼓励孩子多动手。
动手实践,是掌握真知的重要途径。在家里,可以为孩子去修理。这也是学习,而且是更好的学习。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80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