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艺术赏析论文(优质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19:32:25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优质13篇)
时间:2023-11-26 19:32:25     小编:雅蕊

总结是对过去的回顾,通过总结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回顾和回忆曾经的经历和事物。总结的写作要注重逻辑性和组织性,以清晰的思路和条理性展开。以下是一些锻炼身体的小技巧,希望能帮助大家保持健康。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一

空间艺术在素描范畴内一是指画面的设计结构,二是指在一个二维平面对深度的幻想。空间感从文艺复兴到塞尚开始的现代主义都与它的表现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其中,焦点透视的三维空间和平面二次元空间以其直观可感的形式,在西方素描中得到最为广泛的运用。西方素描在绘画空间上很是注重静物和景物分割空间形成的几何形构成,大多是结合焦点透视法,安排一个深度空间,组织有秩序的几何结构和画面,以数学计算式的精确,递减景物大小和在深度中进行画面构成。画面中无论近、中、远景的物象都用清晰的黑线勾勒出来,有相对清楚的边缘,空间的深度和前后关系靠一块块有厚度的平面重叠堆砌而成,然后再根据画面的空间结构的需要,主观的拉长、拉高、拉宽平面,空间通过平面的前后重叠而达到清晰的显现。而后印象主义和立体主义的空间观念,是追求素描空间在内心感受上的主观空间

想象

,并非客观现实的真实,由此创造出了一种新的素描空间艺术表现,这是一种把对象拆散后拼接成空间中全新的物体景象的自由技法。这种技法可以在同一幅画里展示出不同视点看到物象的各个面,这就打破了文艺复兴以来用焦点透视法描绘空间的思路。同时,通过多点透视把物象分解重组成几何形小切面的方法,被后来的很多艺术流派广泛借用。现代主义的艺术创新,在素描绘画的空间形式上有很多层面都与文艺复兴时期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也是那时绘画空间的现代延伸。至于它们之间存在的画面空间感觉差异和制造出画面前后空间的深度和厚度感,那是由于时代的艺术语言的不同,但对素描绘画空间的认识和空间背后的艺术追求却很相似,都是在同一艺术系统里向着相似的方向探索,在这种形式上自由的运用超越了现实的空间,更加表达了艺术家们所要阐述的意境。

西方素描视觉审美的`雏形,是从乔托时期开始的,断断续续地朝着线性透视、空气透视及色彩透视方面的方向使用发展,到十九世纪后期法国的印象主义艺术,把传统的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发展到顶点。画中追求客观的再现,提倡画家要到野外对景写生,尊重和强调光与色的客观变化规律。同时在这一时期,受日本浮世绘及中国书法等东方艺术对西方绘画的影响,孕育和产生了追求主观表现的现代艺术的萌芽,这种局面的形成原因应归之于东西文化的交融,西方素描的视觉审美观已开始逐渐缩短,并朝着融和的方向努力发展。就素描的艺术创作与对客观物象关系而论,西方素描受传统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在视觉审美上注重具有光影层次、透视、凹凸、色彩变换的高度写实形象,追求造型的准确、质感、光感、体感。虽然从印象画派以后,西方素描开始重视表现性,注重主观情感作用,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西方素描仍然属于一种再现自然的艺术创作观念,在视觉审美上更多的是一种科学的艺术,得益于自然科学,如物理光学、透视学、人体解剖学、色彩学等科学研究。特别是在“摹仿论”、“反映论”、“现实主义”的深刻影响下,这一规律更是得以共识。从绘画形式上看,西方素描的形式特征包括了空间和物象的简化、大量空白的运用、前后空间的渗透和物象内外空间的相互开放、平面性与深度空间的结合、素描秩序感的运用等等,其传达了一种静观审美的态度,这恰好反映了外在形式和内在精神相统一的观念,这种氛围暗示出静观的意境便是一种哲理性的审美意识与感悟。

在素描绘画中,艺术家们始终把西方素描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来看待,也正是这样,对西方素描发展历程的审视与思考,即可从康定斯基、塞尚到毕加索等艺术家那里开始寻求素描艺术语言的拓展和创新,从梵高充满表现主义激情的线条到波洛克的绘画杰出典范,便可看出,西方素描的概念和绘画之美已经在实践中为造型艺术带来了伟大的生命力,奠定了科学形体法则的基础。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二

钢琴dd音乐界的“乐器之王”,从古钢琴的击弦键琴、拨弦键琴到现代的三角钢琴、立式钢琴,钢琴可以说是经历了诸多的变化与发展,从这些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的寻觅到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脚步。

一西方古典音乐简介。

古典音乐,英文名称“classicmusic”,其中“classic”,在西方文学家笔下有“最为优秀的”、“经典不衰的”之意,在中国,它被翻译为“古典的”。故“classicmusic”在中国又被称为古典音乐。广义上来说,西方古典音乐包括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三个时段。

在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受到法国革命的冲击以及当时返璞归真的思想所影响,在特征方面渐渐地变得成熟起来,具备了以下几条特征:第一,主调音乐取代了复调音乐。古典音乐在巴洛克时期形成所以带有巴洛克时期的印迹,但在这一时期内“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才占主要地位。第二,和声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由“主d下属d属d主”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以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构成了音乐结构的骨架。和声语汇增多,借助于离调的手法以及转调的手法,旋律更加具有表现力,变得更加立体化。第三,受到法国革命的冲击作用以及当时返璞归真的思想所影响,这一时期的音乐慢慢地脱离了宗教内容,开始展现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内容。“人”取代“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第四,音乐结构形式发生变化。奏鸣曲、变奏曲被广泛运用。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三

通过有效的存储、再生性保护,实现书画艺术文献的合理利用。

1.再生性保护基于古籍文献的重要性,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保护政策和措施,如从起,中华再造善本工程和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相继实行,这两项国家重要的文化工程将分别从“再生性”和“原生性”两方面对古籍进行保护。所谓“再生”,实际上是通过计算机和其他现代化技术,将古籍文献加以复制,从这个意义上讲,古籍文献是可以“再生”的。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再生性保护是通过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纸张载体上的文献内容复制或记录到其他载体上,以达到长期保护和进一步开发利用历史文献的目的。再生性保护的最大特点是将原有文献资料上的内容转移到数字化的载体上,即使原件毁灭了,其记载的内容仍可通过其他载体形式保存下来。再生性保护的另一个特点是其载体的体积小,记录密度高,这样既节省大量的保存空间,又方便于查找、传递和使用。因此,笔者认为,“再生性保护”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一种保护方式。艺术作品的图片数据库可提供给社会公益性服务,为艺术类的学习、创作提供文献信息服务,强调艺术作品文献资源的再生利用。要想很好地解决珍贵艺术作品“藏与用的矛盾”问题,“再生性保护”可以视为最优的解决方案。

2.有效存储开发实用的基于web2.0的图片管理系统。系统按需求设置不同的用户权限,将分散的图像素材分门别类存储于数据库之中,并自动、高效、准确地管理庞大的图片资源,真正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3.合理利用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数字化,建设成为图文并茂,易于查询的专题文献数据库,读者很方便地浏览、阅读、查询到抗战时期重庆书画艺术作品的`信息,实现珍贵艺术作品图片资源的网络化共享,可方便、快捷的为用户提供服务,对现代艺术教育、艺术创作和研究都具积极的作用。

系统框架设计本项目系统框架设计将数据库分为三个子系统:数据管理系统、文献查询系统和文献处理系统,在各个子系统中管理员可以对相应内容进行管理。

(1)数据管理系统数据管理包括对数据库内各个模块(中国重庆抗战书画图片新闻、相关研究论着及学术论文等)内容的添加、删除、修改。

(2)文献查询用户可通过主题索引、分类索引、作者索引三种途径来查询所需要的图片。用户只需在相应的索引页面中输入图片的名字、图片的作者、图片的类别,系统即可从数据库中查找出与检索条件相符合的图片信息。

(3)文献处理本数据库含有大量图片,将书画艺术作品原件通过数码相机、扫描仪等数码设备收集整理后上传至系统中。用户可以将检索到的图片进行放映、打印。系统管理员可对上传后的图片进行编辑、添加最新图片、完善图片信息、改变图片的大小等。本数据库建设中加入了部分有关对抗战时期重庆书画艺术研究的学术研究成果的记录,收录有抗战时期陪都重庆书画艺术年谱、抗战时期陪都重庆的美术家及其文选、学术论文供广大文艺工作者在研究学习中作为参考。管理员可上传或修改该课题最新学术论文及学术论着,保证数据库信息的不定期更新等操作。让读者在了解抗战书画艺术作品的同时也能从文献的角度了解现代的研究成果。功能模块设计数据库应用设有两个主要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

(1)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员通过登录至管理页面可以对数据库内公告、资料、图片进行相应的操作。

(2)用户管理:包含管理员、游客、注册用户三类角色。通过用户管理模块可以进行注册、修改密码、修改用户资料、密码找回等操作。

管理员可以对注册用户进行筛查,必要时可以删除已注册用户。

1.概述本库采用的mysql技术构架搭建: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专题数据库及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对文献进行合理的存储,更重要的是对文献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以利于提供优质的资源共享服务。

2.资源数字化:为保证图像高清晰度,图像以600dpi精度对图像进行数字化扫描加工。(1)数据库结构的设计与建库策略数据库结构的设计是把非结构化数据建立数据模型的过程,对数据库结构的设计要考虑到多方面的因素:数据特点、数据量、查询对象、各字段及属性的设计。本系统在对其内容进行描述时依据教学信息资源的相关信息点,建库字段包括有:绘画、篆刻、题跋、书法等。在建库策略中引入了trs的b+树索引和倒排索引,这两种类型的索引相辅相成,互为补充,从而使数据库较好地解决了键值的插入、溢出、删除、查询速度和空间使用率等问题。(2)数据库的创建第一步:通过mysql工具的创建数据库向导输入数据库名、信息说明等信息。第二步:设置数据库的别名列表、使用语言、存放路径、存放位置、建库词典和索引标志等属性。第三步:设计数据库的字段结构及各字段的具体属性等。第四步:数据的筛选、格式规范化等。

(3)数据的识别、标引、入库资源入库,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批量或单个将图片资源按分类存入数据库中,在录入时要对图片资源的所有属性进行预校验,确保图片资源库中的数据的精确性。针对采集来的相关资源,专业人员根据系统要求,先分别进行数据规范化和资源整合,再按照库结构与建库策略规定的格式分别直接导入至mysql数据库。由于中国重庆抗战美术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主要为图片数据库,因此设计师将数据源为数据库图像着录标引的内容包括:作品名称、作者、作品类别。

(4)数据库更新、维护在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建成后,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但对数据库的日常维护、管理、系统安全性管理、图片资料的备份等工作也应给予充分的重视,须建立一个长期的机制,及时更新、维护数据库,使该数据库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文献资源进行有效的存储、再生性保护和合理利用,建设成为图文并茂、易于查询的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专题数据库,为艺术教育、艺术创作提供网络文献信息服务,促进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文献的进一步交流和传播,实现艺术资源的网络化共享,为进一步研究中国抗战文化提供参考资料。然而,中国重庆抗战书画艺术作品数据库的建设只是实现抗战艺术文献网络共享的第一步,在今后仍需拓展文献服务的新思维,为艺术文献资源的传播和充分利用创造新途径、拓展新方式。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四

任何一种音乐流派乃至一首音乐作品,都是离不开乐器的,其中乐器形式的演变对其影响尤其巨大。西方古典音乐与钢琴的关系亦是如此。

根据现有文献的记载,世界上最早的古钢琴叫做克拉维卡,其制作年代大体是在12世纪至14世纪之间,为欧洲所使用。其外形为长方形,于木箱之上添加一些琴键,有的在四条腿的内侧右部大约三分之一处安装了音板,其右端和厚板相互连接,其弦轴也被固定在这块厚板上,而弦是经由马桥后被固结在音板的另一侧。另外,腿内左侧三分之二处安装有键盘,键子的后面有平头钉固定。弹奏时,后端抬起,平头钉随之敲击弦而发出声音。羽管钢琴在结构上与古钢琴是大体一致的,不同的是弹奏时由安装在键子后面的羽毛管触动琴弦而后发出声音的。

由于古钢琴以及羽管钢琴,发声都相对较弱,音量变化也很少,故逐渐被槌击式钢琴所代替。所谓槌击式钢琴,它是将羽管钢琴加以改进,即在木槌上包裹皮革而成。与古钢琴相比,其音量可以通过演奏者敲击键盘的力度随时变化,弥补了古钢琴存在的音量过小以及无法调节的`缺陷,从而增加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后来,钢琴又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例如,18,塞巴斯蒂安?艾拉尔把击弦结构改为复震奏结构,从而使得弹奏者可以以更大的速度,更快的频率敲击键盘,从而弹奏出更为复杂的音乐作品。1825年,阿尔菲斯?巴考克第一次使用铸铁弦架,从而增加了弦架对于琴弦拉紧之后所产生张力的承载能力,紧绷的琴弦不再会以弦架的变形而变得松弛。这一改变使得钢琴的音准更为稳定,使用寿命更长。1850年,乐器制造家又对钢琴做了进一步的改进,将支撑结构与弦列的交叉排列以及复震奏式击弦机相结合,从而现代钢琴最为理想的结构形式被确定了下来。

不仅乐器结构形式的变化,音乐理念以及键盘技巧的改变,也会导致音乐风格的改变。西方古典音乐即是如此。下面,我们从西方古典音乐所经历的三个时代,来具体探究其变化。

1西方古典音乐之巴洛克时期。

巴洛克时代的代表人物dd巴赫(johannsebastianbach)在演奏乐曲时,手指几乎不离开键盘,以极其细微的动作轻松的进行弹奏。因此,手指是完全可以独立活动的,不管在任何情况之下,都可以行云流水般的弹奏下去。故巴赫的音乐中,充满着颤音、回音、依音、波音等装饰音,从而使得音的力度以及延续变化得以代替。

从这一时期的钢琴弹奏方式,我们可以感知到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风格。这一时期,音乐家的作品,绝大部分是为了上流社会的需要而作,总体来说是为了显示上流社会的财富及其地位。故其音乐特点在于十分奢华,装饰性的音符十分之多。节奏也十分的强烈,而且短促富有律动,旋律也十分精美。复调音乐在乐曲中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同时,节奏的思想,即在乐曲之中加入的小节线,也在这一时代开始萌芽。这些形式在后来直接演变为了奏鸣曲、协奏曲、变奏曲以及交响曲、前奏曲等钢琴作曲方式。总之,巴洛克时代的钢琴音乐体现了强烈的秩序之美,强烈的节奏以及复调式的和声,都是和谐、规范、重复旋律的最好体现。

2西方古典音乐之古典主义时期。

维也纳音乐时期,即古典主义音乐时期,在钢琴的弹奏上,由于维也纳轻动作机钢琴的改进,古典音乐的标志性人物海顿(franzjosephhaydn)和莫扎特(wolfgangamadeusmozart)确立了独立奏鸣式的音乐结构模块,从而使得乐曲中的个性化旋律得以从背景之中很好的突显出来。这时期的弹奏者,在弹奏时继承了羽管式钢琴的键盘控制风格,既轻柔又不失紧凑,在弹奏不时之中还带一点华彩的效果。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西方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是朴实、真挚的。之所谓“古典”,其实更为准确的来说,它指的是古希腊以及罗马所处的“经典的古代”。18世纪上半叶,启蒙运动兴起,与文艺复兴所提倡的人文主义相同,启蒙运动更进一步的要求“自由、平等、博爱”。启发人们去摆脱教会以及封建的思想束缚,去勇敢的追求思想的自由以及个性的张扬。并且进一步提出了反对世俗君权的口号,主张人们要回归自然,推崇人的理性,音乐也受其影响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dd古典主义时期。这一时期,音乐特点渐渐的走向了质朴与平民化,音乐风格也趋于完善和成熟。总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主调音乐取代复调音乐,成为音乐的主流。尽管古典音乐的萌芽是在巴洛克时代,故带有明显的巴洛克痕迹,但是不可否认,这时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基础的主调音乐依然是当时音乐的主流。这主要是因为此时期的音乐,要求作曲家在作曲时尽量去掉繁琐而无用的修饰,回归到最为质朴、自然的状态。在风格上人们更加崇尚轻松、简洁的主调音乐,反对过于刻意严肃、装饰的巴洛克音乐。在这种推崇自然、而又饱含激情、合乎理性的音乐审美思想的指导下,清晰、明朗的旋律从之前复杂的、多声部的复调形式中解放出来,以往主次不分,几条旋律同时进行的复调织体,也转变为以主要的旋律线为基本,其它的声部只作为陪衬和辅助的主调织体。因此,这种主调音乐旋律大都比较清晰。

第二,和声获得进一步的发展,这一时期功能和声(“主dd下属dd属dd主”为主体建立起来)以及功能和声的调性体系是当时音乐的主要骨架。此外,这一时期,和声的词汇也更加的丰富,手法上更为多样,故在音乐旋律的表现力上更为丰富、立体。

第三,受到启蒙运动及其法国大革命的感染,这一时期的音乐在风格上,使人文主义更为突显,逐步的脱离了天主教的内容,主题是“人”,而不是“神”,人文精神成为音乐作品的主角。另外,作曲家也逐渐的认识到,钢琴不仅要表现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还应该要学会模仿人类说话或者唱歌,特别是模仿能够表现普通人感情的说话或者唱歌方式。这就要求乐曲在旋律上以及结构上,不仅要有对比,还要有适当的对话,从而轻动作机钢琴音乐变得更加的丰富,也更加的生动和有趣。

第四,音乐的结构形式也产生了一系列的变化。奏鸣曲因其严谨清晰的结构、细致的质体、平易近人的语言,取代合组曲等曲式,成为主要的音乐形式。另外,变奏曲在这一时期也被广泛的采用。

总而言之,古典主义音乐的自然、简洁的主调音乐风格与巴洛克时代的严肃有序相比,音乐风格更为鲜明、规范,同时处于自然平衡原则以及适当的比率指导下的对比原则,也使得音乐的主次体现更加的完美,境界更加高尚。

3西方古典音乐之浪漫主义时期。

随后,音乐的发展进入浪漫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的代表人物dd克莱门蒂(muzioclementi)的钢琴弹奏也称为一绝,可与莫扎特比肩。他的钢琴弹奏,技巧极其华丽,转调也极富浪漫主义的色彩。与同时代的音乐家相比,其表演更为具有魄力、更为大胆,也更加的华丽多彩。

在表演的效果。此时及之后,钢琴的功能逐渐的被提高,钢琴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

随后的舒曼及肖邦由于更为协调的使用了延音踏板,故能弹奏出更为曼妙而且富有诗意的音色。并且肖邦还认识到了手在弹奏时的弱点,从而进行调整,最终确定了自身的技巧。

从钢琴的弹奏技巧我们可以看出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多偏向于幻想,作曲内容比现实生活题材更加广阔。音乐家更多的去挖掘音乐在曲调、和声以及旋律等多方面的表现性,从而对古典主义进行了彻底的突破。总体来说,这一时期的作品更注重主观情感的变化,主张以一种更为直接的方式来表达甚至是宣泄作曲家的感情,所以无论是肖邦的《幻想即兴曲》、《船歌》还是舒伯特的《即兴曲》、《音乐的瞬间》,都带有这样一种汹涌澎湃的美。

三结语。

钢琴,作为一种重要的乐器以及音乐的表达形式,在西方古典音乐的任何时期,无论是巴洛克时期、维也纳古典主义时期还是浪漫主义时期,尽管为了适应音乐表现的需要,其结构以及弹奏形式发生了无数的变化,但其存在都为音乐作品的本身增添了无限的光彩与表现力,可以说从钢琴的发展史我们可以很好的窥见西方古典音乐发展的倩影。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五

不同的民族产生不同的艺术,而这些不同的艺术却各自在相同的文化背景和内涵中孕育出来。中国音乐文化品格强调的是群体协调,重理性轻感性,中正和平;西方音乐文化品格强调的是个性解放、张扬,具有理性与感性的协调与平衡,充满矛盾冲突。与西方比较起来,中国人是较为缺乏冒险精神的,这不但是从生活的方式和态度上看得出来,也可以从中西方的艺术表现上看出来。

中国传统音乐的结构概念中,音乐是一种表述过程,而且以单线条旋律为主。许多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唱、演奏和记谱,都更偏重于对旋律线条流向意味的表现,其中不少音乐在节奏、节拍的处理方面,往往带有许多随意性。如,一些节奏比较自由的山歌、牧歌、田歌;又如只记音位与奏法的古琴曲等,其节奏、节拍的处理,都留给了演奏者个人很大的自由、机动性,它主要靠一条旋律线来陈述音乐。这条旋律线的最大特色主要是用无半音的五声音阶及分别由五音所构成的调式。无半音五声音阶所构成的乐曲曲调是非常悦耳的,给人一种稳定和舒畅自然的感觉。但多听则会觉得平淡,再加上以单线条为主,因此它缺乏变化,没有立体感而显得单调。

西方音乐文化强调的是个性解放、个性张扬。音乐是从重善变为重美,故自中世纪以后由单音音乐变为复音音乐,注重“体”之美。中国音乐则始终重善,故始终是单音音乐,注重“线”之美。西方音乐具有理性与感性(理智与感情)的协调和平衡,矛盾冲突造成内在张力,以高度个性化为基础形成的频繁的风格变革为其特征,极富冒险精神。中国传统音乐与之恰恰相反,其总体特征是重理性,轻感性,理性逐步压倒感性;缺乏矛盾冲突的内在张力;少个性,少变革,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冒险精神。

五四运动后,由于西方音乐的传入、中国人开始接触、叹服于西洋音乐,开始一步步的进行模仿(如:配器、演奏技巧等方面)。到目前为止,现代中国音乐仍与现代顶尖的西洋音乐存在差距。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中国人虽然已经探出头来观望外面的世界,但因长期以来民族性的保守,音乐文化本身又缺乏冒险精神,另外,中国人比较看中人间的温磐生活,习惯于规避矛盾的平和态度,人称乐感文化,孔夫子的“乐而忘忧”即此意。因此,仍然未能尽性尽情的在音乐王国里寻幽探秘。所以现代中国音乐仍然未能真正振翼高飞。

中国传统音乐虽然也有用七声音阶,但究竟并非其主流。听五声音阶乐曲就如躺在家中舒服地看看书,喝杯茶,悠然度过平淡而美满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虽然平淡,但却不必受惊怕,没有大风大浪,没有排山倒海,一切都自然而舒畅。难怪连才华横溢的苏东坡也只希望“但愿生子蠢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了。中国人凡事寄望一种“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关系和态度,生命中不希望有不必要的震荡,所以中国音乐连变化音都不多用。人们不希望一踏足家门即受到风雨侵袭或无端在地上摔了一跤的感觉一样,不想冒这些不必要的险。因此,中国音乐没有像西方音乐那样,朝多种音乐、绝对音乐发展,这与中国人缺乏冒险精神是有很大关系的。

中国人强调“天人合一”,对自然是采取一种和谐圆融的关系和态度。因此中国艺术均以表现着一种宁静恬淡的意趣和境界为高,其中没有冲突,没有对抗,没有孰高孰低,只有和谐和圆满自足。这种“和谐”表现在音乐美学上即是传统音乐的“中正和平”。“中正和平”是指对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技巧、旋律变化、内容等等的要求,符合此等原则者则为雅,反之则为俗。孔子评《诗经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正因为它符合了中合温厚的原则,也就是音乐要表现温和的情绪不能过于偏激,过于激烈的音乐则“淫”。而儒家认为这种感官变化多样与刺激的关系,对人格道德的提升是有妨碍的。中国传统音乐可以说受儒、道、两家的影响较深,以仁德顺应自然为生命的依据,而以中庸之道为处理事情的准则,向往自然。所以中国人没有太大的兴趣去探宇宙之终极,因为人们不想破坏与自然和谐、平衡的关系。中国艺术的风格和美学范畴以优美居多也是这个道理。反观西洋音乐又如何呢?我们听那众声齐发、万马奔腾的交响乐,尤其那些技巧艰深、风格豪壮的音乐,使我们血液沸腾,意志高昂。如:斯梅塔娜《沃尔塔瓦河》中的汹涌澎湃的撞击波;门德尔松的《船歌》带给你的是微波粼粼的清凉;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用沉郁的动力感引导你思索;舒伯特的《摇篮曲》用温和的旋律送你进入静谧的梦想;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却催促你挪动舞步汇入狂欢的海洋;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播散的悲哀几乎能笼罩整个世界。当西方调动节奏、音量、肢体等各种因素着力挖掘音乐的各种表现力时,中国传统音乐却另辟“曲径”通“幽处”,利用音乐艺术的抽象性,绕开直畅,执著的追求含蓄美,并在这个点上,开掘出自己的审美特色。这些都是中西方自然宇宙观在艺术上的反映。

西方人往往对自然采取一种对立的态度,因此他们要征服自然,探求它的终极。所以他们喜欢到荒郊野外探险开荒,爱高山之峻岭、瀑布之奔腾、大海之波涛。喜欢征服自然,而征服的关系是一种对立的关系,因此他们的艺术作品往往激出一种力的火花和表现,这也是为什么他们的艺术风格往往以壮美、崇高为多。我们看西洋音乐的器乐演奏,往往有技巧异常艰深的乐章,演奏者则使出浑身解数将之一一征服,然后博得观众的大力掌声、叫喊和喝彩。演奏艰深及激昂的乐章时,演奏家与乐器之间便有一种张力存在期间,直到表演完毕才消失。西方人特有的向上的'精神使其艺术作品呈壮美和崇高感,其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之伟大往往使欣赏者产生自我渺小之感。

中国人的艺术精神则与西方人迥异,中国人不象西方人喜欢与自然抗争,恰恰相反,中国人并不视自然为诸力争衡之场所,而乐於观物之并育而并行。当我们听中国音乐的演奏,如古琴、萧,也不会有一种张力的感觉,演奏者是会较多处于一种松驰而非紧张的状态。就算民间的大锣大鼓、喧哗热闹的戏曲,也不过是中国人宣泄喜悦的一种方式,其中也无演奏者与乐器及乐曲,即物与我、主与客之间的张力。

从技巧、技术性方面来说,西方音乐确实比中国音乐发达得多。它们从单音到复音、到主音,再到多姿多彩、变化莫测的现代音乐,其中经过了不知多少的技术性的试验,也获得了丰富的成果。它们错综复杂的对位、重叠多姿的和声,都是使人赞叹不已的。可以说西洋的乐曲往往是作曲家创造出来的一个宇宙的展现,而这个展现的过程,是一个奋斗的过程,一个冒险的过程。

而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存在强调“德成而上;技艺而下”,轻视技艺的思想传统。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不想冒险,在生命的展现过程中不想碰到令人们不安的事情,因此人们安於用五声音阶,安於单音音乐,安於齐奏,这样的音乐可以说是最中和和谐的音乐了。

中西方对音乐种种不同的看法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审美观念、理想和趣味,它们都离不开其文化背景的影响,每一个民族的艺术文化皆受其特定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生活习俗、哲学思想、宗教信仰等因素所影响,各地的音乐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带有本地本民族的种种“痕迹”与“烙印”。正是由于这“痕迹”与“烙印”才形成了各地各民族的音乐风格。“音乐的民族性”集中体现在音乐风格上。但时,音乐风格又不是固定不变的。即便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由于历史时代不同,其音乐风格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正因为如此,西方才会有古典乐派、浪漫乐派等区分。

音乐具有民族性,并不是说这个民族就不能欣赏那个民族的音乐。我们所说的民族性,主要指音乐具有该民族的风格和特征,它不同于“方言”,换个地域、换个民族就听不懂了。因此,中国人能听懂西乐,外国人也能听懂中乐。当然习惯于一种音乐体系的民族,对于另一种音乐体系的音乐语言因不熟悉而有陌生感,但是超越陌生感要比超越语言的障碍容易得多,因为音乐是典型的情感艺术,它直接作用与人的情感,而从宏观的角度看,人类的情感是大致相同的。既然,人类可以有共同美,那么擅长表现人类情感的音乐,怎么会把不同音乐体系、不同民族的人们隔绝开来呢?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音乐是没有国界的,而音乐家是有国籍的”。这句话从不同的角度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说音乐没有国界,是针对它表达人类情感而言;说音乐家有国籍,是指民族属性及作品中带有民族性的种种“痕迹”。从以上分析来看,中西方音乐没有孰高孰低之分。

总之,西方人喜欢冒险,在冒险的过程当然会遇到种种的困难和危机,但他们却可尝到天地之壮美和生命根源的搏动,况且在完成了冒险的历程可得到莫大的满足和充实。中国人甘於平淡,於平淡中见天地的生机和意趣。值得一提的是,现代西方音乐在声音层面穷其变之后,已有返朴归真之意,因此简单音乐继之而起。西方简单音乐的兴起,使得很多中国人认为:“看,西乐最后还不是要往中乐看”。其实我认为,上了高山再下平地,与一直在平地行走的人的视野是绝对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钱茸著.古国乐魂——中国音乐文化[m].世界知识出版社,。

[2]程民生著.音乐美纵横谈[m].上海音乐出版社,。

[3]叶明媚著.音乐天地[m].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1982。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六

我喜欢绘画,但学习绘画的漫长道路上,我收获了喜悦,我坚信我能在绘画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因为我热爱绘画,父母便给我报了一个绘画班。我的绘画之路便开始了。刚开始,我满怀着对绘画的热爱,一直在绘画班中认真的画画,一点也不敢松懈。回到家中,我也无时无刻地练习绘画,坚持着。可是,无论我怎么练习,也始终画不出一张完美的画,在绘画班上,甚至都有些恼羞成怒了,我生气地在画纸上涂涂点点,一张画纸便被我毁得不成样子,一张画纸难解我心中的愤怒,我又将画纸揉成一团,用力的扔进纸篓。

老师看见了我这个模样,悄悄的走到我的身旁,轻轻地说:“绘画,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毅力,没有耐心就画不好一幅画。”我静静的反思着:对呀,要画一幅完美的作品,首先要做到的便是耐心。我深吸了一口气,老师见状便为我耐心的讲解起来,她一边往调色板上挤颜料,一边握住我的手,在画纸上勾勒出一样样美丽的事物,那些事物是多么的栩栩如生,多姿多彩。整幅画纸瞬间变得明亮起来,小桥,流水,白云,蓝天……一幅厚实灵动的作品展现在我的眼前。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画技也越来越纯熟。甚至还在学校的绘画比赛上得过奖呢!

我渐渐爱上了这种画笔在纸上游走的感觉,渐渐感受到了创作的快乐。我爱绘画,它已经成为了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七

罗马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设计是指12世纪以前欧洲教堂的整体装饰风格。

1.以黑白色调的搭配为主罗马风格时期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最具代表性的当然就是意大利的教堂,这一时期欧洲正处在罗马帝国的统治时期,因此这一时期的建筑体现了鲜明的古罗马特色。同时,这一时期战乱频繁,古罗马文化对当时文化的影响依然比较明显,xxx依然是最高的宗教统治者。因此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并不繁荣,受到战乱和统治者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教堂在装饰风格上主要是以黑白色调为主,其目的就是为了体现出罗马教皇的高高在上和主的意志神圣不可侵犯。由于当时战乱,主的仁爱思想受到很大的压制,而这也体现在教堂的装饰风格上。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意大利的比萨大教堂,这座教堂建于1063年,教堂的外部与古罗马时期的建筑风格十分相似,采用的都是乳白色的大理石,在内部上与古希腊神殿的建筑风格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内部有很多乳白色的柱子,既能起到一定的支撑作用,又能起到一定的装饰作用。走进大堂一眼就能看到高高耸立的柱子,以及两侧黑白条纹装饰图案,中央是一副正襟危坐的圣母装饰画,中间是著名的伽利略吊灯。整个装饰风格显得庄重、简约,又不失肃穆,很好地反映出了当时的欧洲文化。

2.多用精美的雕刻作为装饰众所周知,雕塑是欧洲艺术的杰出代表,在长期的发展历史当中,涌现出了大批优秀的雕塑家,如乌东、吕德、罗丹等,都是欧洲雕塑的杰出代表。雕塑最早可以追溯到古罗马时期,古希腊时期有关希腊神话的雕塑是其优秀的代表,而在古罗马时期,文化的繁荣让雕塑出现了第一个高潮。欧洲最重要的宗教文化当中,当然也不可避免会涉及到雕塑艺术的应用。除了比萨大教堂大量地应用了一些雕塑艺术之外,其它的一些教堂也有很多著名的雕塑艺术作品。圣彼得大教堂建于326-333年,随后虽然经过了重建、修正,但是依然保留了很多带有古罗马风格的雕塑,其中就有雕塑艺术史上的无价之作——xxx雕塑作品《圣殇》,当然作品的风格与罗马时期的雕塑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依然能够看到那种传神的风格,这也是整个教堂最重要的装饰作品。当然该教堂还保留了公元3世纪的一些浮雕作品,虽然有的雕塑作品时间已经无从考证了,但是依然能够看到鲜明的罗马时期的艺术风格。

二、哥特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

哥特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指的是12世纪到15世纪哥特文化流行期间,欧洲教堂在内外部的装饰情况。

1.装饰的色调丰富多彩从12世纪开始,欧洲社会逐渐步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时期,在这一时期,繁荣的文化开始从希腊、罗马传递到欧洲各地,同时哥特文化开始兴起,这对欧洲教堂的装饰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明显的一个变化就是在装饰的色调上。从上文的分析中可以明显看出,在12世纪之前,欧洲教堂在装饰中主要使用了黑白相间的色调,虽然在一些绘画当中有别的颜色的使用,但是整体上呈现出黑白相间的特点。而到了哥特文化时期,欧洲教堂的装饰开始变得丰富多彩,最重要的一个变化就是金色的应用,当时教堂装饰中一般都是采用的纯金装,金色代表的是高贵和财富,正是因为金色的应用,让教堂变得金碧辉煌。其中作为梵蒂冈罗马教皇的驻地,圣彼得大教堂在改建以后,随处可见金色的应用,而多彩绚丽的绘画艺术让整个装饰色调显得更加丰富。比如说始建于12世纪末的丹麦奥尔胡斯大教堂,其主祭台上的神像几乎都是金色装饰的,然后用红色、绿色等其它颜色点缀,增强了一种神秘感,显得高高在上,不可侵犯。

2.多彩的绘画艺术大量出现在教堂装饰当中,除了雕塑之外,最重要的装饰作品就是绘画。12世纪到15世纪之间,欧洲的绘画艺术开始从黑暗向黎明迈进。在这一时期,绘画开始大量用于教堂的装饰,并且与雕塑艺术相互融合,主要用于教堂内部墙壁、屋顶的装饰。奥尔胡斯大教堂的边门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带有神秘色彩的绘画,这组绘画虽然以宗教为内容,但是表现的并不是耶稣、圣母等传统的题材,而是一种神魔鬼怪的装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西斯庭教堂天顶画》,这是15世纪最著名的画家xxx的作品,位于意大利西斯廷教堂。作品在教堂短廊式的500多平方米的天顶上,以圣经《创世纪》为主线,先后描绘了九个基督教神话场景,包括《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与动植物》《创造水和大地》《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乐园》《挪亚祭献》《洪水》《挪亚醉酒》,全部作品总面积达到600平方米,天顶画的装饰图案全部绘以建筑结构的样式,这与教堂实际的建筑结构取得谐和,因而当人们仰观整个天顶画时,它更显得庄严华丽。在主题思想上,xxx确定所绘人物的内容时,不拘泥于情节的宗教依据,只着重于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蕴含着基督教深刻的精神与历史价值,可以说达到了宗教绘画的一个顶峰,与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一起被称为15世纪绘画中的不朽之作和无价之宝。

三、巴洛克风格欧洲教堂的装饰艺术。

巴洛克风格起源于16世纪,从17世纪开始流行于欧洲,这种艺术风格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艺术风格,如错觉的再现传统等,但是却追求一种繁复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境界,可以说是一种艺术的“浮夸”效果。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八

摘要:传统豫剧中的服饰艺术至今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要求越来越高,在河南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占据了愈来愈重要的地位。豫剧中的服饰是豫剧表演的重要载体,在豫剧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传统豫剧;服饰;艺术。

豫剧起源于中国的河南地区,包含了非常浓厚的河南文化的元素,在中国的剧坛上占有一席之地。在豫剧的组成元素中,其服饰艺术是其他的艺术手法所不能比拟的。这是豫剧表演艺术中所独有的,具有非常重要的特色。

豫剧开始于中国明朝的中后期,来源于河南梆子,在清代末年,因为京剧的高速发展,影响并带动了豫剧的发展,豫剧中的服饰艺术逐步形成,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改革和创新。因其建国后,河南省被简称为“豫”,因此被称为豫剧。发展到今天,保存了一些汉制服装以外,和其他形式的剧种的服饰有相似之处。作为中国地方剧种中最大的剧种之一的豫剧也被称为河南坠子或河南梆子,其特点就是音乐伴奏使用枣木梆子打拍而得其名。豫剧和豫剧中的服饰艺术的形成其实就是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结果,就是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进步的产物。传统豫剧的成长背景是中原大地。作为封建社会发展的重要繁荣时期之一的宋朝,汴京的经济、文化的高速发展,当时的宋杂剧给豫剧中的服饰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夯实的基础。在当时的宋杂剧中,所有的角色的服饰都是依据其人物的身份进行设定的且以汉装作为主要基调。但是,宋朝时期对于程朱理学非常的推崇,豫剧由于源于民间,在封建社会的民间,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还封建文人所轻视,甚至被统治阶级所禁止演出。这个传统豫剧中的服饰艺术的追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清朝末年,由于统治者的认同,传统豫剧中的服饰渐渐被京剧中的服饰所影响,渐渐有所发展。

二、传统豫剧中服饰文化的表现。

从传统的中国戏剧审美角度看,豫剧追求的是形和神的统一,在形中传神。作为传统的舞台表演形式,在豫剧中展现了非常多的美学原则。传统豫剧中的服饰运用了多种颜色进行搭配,色彩鲜明,具有浓烈的对比性,能够清晰的展现出人物塑型中的所特有的身份及个性特点,同时与舞台造型相互辉映,创造出剧情所特有的氛围。传统豫剧中的服饰其实是真正的艺术品,脱离于生活又是来源于生活,从生活服饰中演变而来,根据豫剧中的人物表演的需要,表演中的视觉效果的需求逐渐完善的,具有较好的美感。豫剧中服饰艺术中的写意文化不同于它所展示的美学的思想,对其展现的情景、事物是源于本色,但是更加的夸张和突出,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让人物在舞台上的舞台形象更加的具有自身的特点,增强了豫剧的服饰艺术效果,让观众通过对演员的表演体会到更为传神的剧情之美。传统豫剧中的服饰艺术还蕴藏了深深的色彩文化,在河南的人们有着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文化观念。使得豫剧中的服饰艺术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从色彩、纹样、材料、衣制等各方面相互结合来对剧情人物的形象进行设计。善于利用色彩对人物角色进行年龄、地位、思想的塑造,通过不同的色彩进行展示。并注意到与布景、灯光等之间的关联性,营造出适宜的舞台效果。传统豫剧中的服饰艺术还具有一定的程序文化。豫剧的表演中,人物的一些扮相、着装都有着一定的形式,当然人物形象的身份地位、个性、官职等各方面使得演员在着装方面遵守宁愿穿破都不愿穿错的原则。以文官和武将的穿着中,遵循的是文职官员规定应穿“团龙”蟒,武将官员应穿“行龙”蟒,有“文团武行”的原则。虽然传统豫剧中的服饰其舞台程式固定,但是其特点还是有一些变化的,伴随着人们对豫剧的审美关注点的转移、时代的不断发展,对原有的固定的程序进行改革,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生活形式的变化迫使传统豫剧中的服饰艺术的创新。

不管什么样的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都需要不断的借鉴、总结,对其他文化艺术的特点进行吸收和摒弃,才能够将其自身发展壮大并形成自身的特色。豫剧在发展过程中在这样的传承,其服饰艺术也要这样的传承。如果说一开始的时候人们对豫剧的关注主要是浮于表面,那么发展到今天,更过的人们更侧重于对于豫剧表演所深藏的内涵。在这样的形势下,豫剧中的服饰文化就成为了展现豫剧文化的'载体,既勾勒出了豫剧表演的舞台视觉效果也展现了豫剧的剧情文化。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豫剧,其服饰给人们带来了美的感官享受,剧情的不断创新,要求我们的服饰也要不断的创新,才能够在舞台上展现出情境交融的演出。服饰中的重要一环就是材料,这个在豫剧中的服饰中占据了不可替代的位置。传统的豫剧服饰一般选择拥有较强反射作用的面料,从其组织结构式上来看是非常密的,这样的面料再借助灯光,能够给人们带了美的视觉享受。近年来,由于灯光方面的发展,使得有更多的面料被选择应用到舞台上,给人们带来了新的视觉享受,在追求完美舞台艺术效果的同时,在材质上也更讲究舒适度和卫生度。除了原来所使用的面料以外,一些羽毛、金属、塑料、皮草等元素也更多的被使用到豫剧的服饰艺术中,给舞台艺术效果添砖加瓦,将作品的演绎更加的尽善尽美。使得当前豫剧的服饰材料的选择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此外,豫剧服饰款式上一方面要能够传达历史意蕴,一方面又要有新颖感,继承戏曲写意的美学精神,使得服饰设计线条大方、简练流畅。总而言之,传统豫剧中的服饰艺术在豫剧的发展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角色的设计和诠释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豫剧的欣赏的角度,不在局限与对于声音的享受,还更加侧重于演员对于舞台表现力的把握和对服饰艺术的视觉享受的追求。要想迎合观众的需求,提高豫剧的舞台表演的艺术效果,其中的服饰艺术需要适应社会的需求不断的创新,多角度的进行创造设计,利用服饰艺术完善豫剧发展道路上的创新。

参考文献。

[1]豫剧艺术元素对动画造型设计的启示孙红娟-《艺术教育》–。

[3]基于符号学理论豫剧服饰的程式创新设计李娟-《现代商贸工业》–。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九

在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的祖先就开始描绘人体了,并且在其描绘的对象中占了很大比例的,不是在这个自然竞争里更有身体优势的男性,而是女性这一相对弱势的人类。

其原因为女性具有生殖和哺育后代的能力,被古代先人认为女性偶像有“祈愿部落人丁兴旺、狩猎丰产的功用”。古代先人们对于生殖,而且最早对于妇女,以至有关性的器官和部位都虔诚地顶礼膜拜。原始人类认识大自然,而且首先透过不自觉的性意识认识了自身,再现了自身。他/她们很早就已经从性意识中觉醒,告别了自身的动物性而认识了作为人的自身。因而他/她们满怀对性的崇拜,也充满对生殖的神秘感,更流露出对其中所获得的快感的依恋,于是他/她们去再现自身、重新塑造自身。

这就使审美意识在它自己的产生过程中,一开始就跟性离不开关系。

在欧洲各地发现的各种形式的“维纳斯”雕塑,虽然其形制各有不同,但是它们大都着重于表现女性的性特征,例如具有哺乳功能的巨硕的乳房和跟生殖有关的夸张的臀部,而身体的其他部分却主观减弱,对其刻画比不上对于性特征的精致用心,由此可见此类“维纳斯”偶像所具有的普遍性。

因此,学者们以爱与美神维纳斯的名字来给这些偶像命名,)(而仅仅在前面冠以发现地之名。在最开始的裸体艺术中,人类把这种本能的动物性欲望直接地表现在自己所创造的对象上。随着向阶级社会的过度,人类意识到自己与动物之间的不同,并且因为这种意识而压制自身对性的渴望、追求和表现。

虽然我们有自我意识并且主观地将自己同其他动物区分开来,但是,人是不可能摆脱自身作为动物的这种属性的,所以问题是在于我们能够抑制得多些少些而已。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十

中西艺术教育应该是在历史的交流对话中发展的,将两者的历史发展与轨迹加以比较研究会给我们提供一系列十分有价值的启示,深化我们对当代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基本特点的认识;进一步把握艺术发展必须借助国家意识与全民意识统一,遵循智性与非智性结合的内在张力,很好地应对正在蓬勃兴起的大众文化、消费文化与网络文化新形势等等规律;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坚定了我们在交流对话中走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信心。

我国当下艺术教育的继续发展需要进一步加强中西对话交流和比较研究,立足本国,大胆借鉴,勇于创新,走有中国特色之路。这就是我们通过比较研究所得到的最重要启示。我国现代艺术教育发展的历史证明,中西交流对话和比较研究是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在中西交流对话与比较研究中可以通过“他者视角”,发现自己的差距,借鉴新的经验,获得新的动力。特别在艺术教育领域,我国属于“后发展国家”,在历史时间上大约比西方要晚一百年左右。因此,我国当下艺术教育发展只有在借鉴西方艺术教育的理论与经验中,发扬中华文明特有的文化艺术精神,才能大踏步地前进。

参考文献:

[1]阿瑟·艾夫兰:《西方艺术教育史》,刑莉、常宁生译,四川人民出版社版.

[2]《朱光潜全集》第四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十一

内容摘要: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在歌剧音乐中,合唱体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范畴,研究合唱在歌剧艺术中的戏剧性作用是对合唱艺术理论研究的补充,有利于推动音乐专业合唱教学的理论研究的发展,有利于提高合唱创作的水平。

关键词:合唱歌剧戏剧性作用。

“戏剧性”的本意是指戏剧艺术独有的本性,它是在剧场的戏剧虚拟表演中吸引观众的审美注意,激起他们的情感反应的东西。所谓歌剧音乐的戏剧性,不是单指歌剧音乐中某一类体裁或某一种音响特征,而是歌剧音乐的抒情性、叙述性、冲突性这三种不同音响特性和戏剧功能的统称。而在歌剧音乐中,合唱体裁是一个相当重要的范畴,而且种类繁多。我们对其不能简单地分类研究,因为歌剧合唱是戏剧音乐体裁,参与合唱的各声部其实是与在一定戏剧情境中活动着的人群对应的,它必须反映出这些人群的事项、意志、情感和动作,必须负载相应的戏剧使命,必须成为歌剧整体结构和戏剧进程中有机的组成部分,因此按一般性分类标准对它进行研究是不能反映出它的戏剧音乐的特性的。从审美意义上说,合唱的音响组合、和声织体自有其相对独立的形式美感,一曲曲恢宏的、深沉的、优美的合唱歌声令人久久难以忘怀。我们不妨将合唱在歌剧音乐中的戏剧性作用分为以下几种来研究,包括渲染戏剧气氛、介入戏剧冲突、揭示歌剧主题等等。

一、渲染戏剧气氛的作用。

戏剧气氛指的是某种与戏剧情境相适应,或为戏剧性情境所需要的特定的感觉空间,是由戏剧冲突这个核心散发出来的情、景能量的外显形式,或者换一个角度说,是歌剧艺术家们为了强化剧情而采用一系列艺术手法精心营造的某种视听效果。在歌剧中,特定的戏剧气氛的营造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合唱只不过是其中之一法而已。但是,用合唱来渲染戏剧气氛,有着许多便利条件。由于合唱声部构成、组合的形式十分多样,因此它的表现力极为丰富,足可以营造出形形色色的戏剧气氛来,并将它们渲染得有声有色。

例如《卡门》中著名的“斗牛”合唱,它第一次出现是在序曲中,以器乐主题的形式构成序曲的中段部分。其实它的原本面貌是一首合唱曲,其音调材料来自艾斯卡米利奥的“斗牛士之歌”。当它作为合唱在第二幕出现时,其作用是强化斗牛士英武豪迈的性格,为塑造艾斯卡米利奥的形象服务;可是当它在全剧终场再次出现,并与欢腾热烈的序曲器乐主题交织起来,构成一个庞大的交响性场面时,它的作用就是渲染性、烘托性的,造成一种欢乐、热烈的气氛,并从整体上为卡门与霍赛最终摊牌及其悲剧性结局提供一种“情境反衬”,从而极为强烈地营造出这种悲剧性冲突的舞台效果――在这里,合唱描绘斗牛场景,渲染欢乐气氛。具体到音乐上,全曲为一具有特殊性的三部性结构的曲式――引子、a、b、a、小结尾b、a、b、大结尾。这是用减缩手法变化反复的复三部曲式。开始的引子、a、b、a、结尾为较典型的复三部曲式。但戏剧还在进行,音乐也还要向下延伸。如果复三部曲式全部反复,a部分就显得有些多余了,于是变化反复为b、a。最后还需有一个热烈气氛的结尾,b又变化反复一次,并加了一个较长的尾声。此种音乐分场之所以能取得如此的效果,与威尔第的旋律天赋是有直接关系的。如大a部分旋律的动力性、震撼力;大b部分旋律的迷人性、色彩性,都给人以动心的感受。

二、介入戏剧冲突的作用。

戏剧冲突是指歌剧舞台上人物之间不同性格的矛盾,或主人公行为与不可抗拒的命运所发生的冲突,它是构成戏剧性的根本原因。众所周知,戏剧矛盾、戏剧冲突,是一切戏剧艺术的生命核能和美感源泉。没有冲突就没有戏剧,自然也就没有歌剧。合唱介入歌剧的戏剧冲突实际上是运用合唱音乐的旋律进行及声部交织的方式含有明显的乃至强烈的对比和冲突,有推进情节发展的动力性,或者与人物急速运行的内部和外部动作吻合的戏剧性张力。例如《被出卖的新娘》第二幕第六场,聪明的.男主人公叶尼克假装同意自以为聪明的媒人克查尔的主张,并在出卖未婚妻玛仁卡的契约上签了字。不知内情的登场群众起先对这种无情无义的举动大惑不解:“他要放弃他的爱人?哪有这样荒唐的事情!”混声合唱的四个声部起先以同音反复发出疑问,第二句以厚实复杂的四部和声强化了紧张感和力度,表达出村民们内心无法理解的感情。当他们得知这一切竟是眼前的事实时,合唱以断然决绝的口吻唱出了村民对这种出卖行为的鄙视、愤怒和抗议。合唱与叶尼克、克查尔的签约对唱穿插进行,描绘在场群众与两位重要人物之间的道德冲突和行为冲突。在这里,合唱作为构成冲突的一方面存在,从而介入到戏剧冲突之中。

三、揭示歌剧主题的作用。

主题是在作品之上或从作品中抽取出来的思想结论。在欧美戏剧理论界,人们对主题的理解和阐发大多不同。美国戏剧批评家j.h・劳逊把主题称为“基本设想”,法国批评家f・布伦退尔则称为“目的”,美国人l・埃格里认为是“前提”,而b・马修斯则赞同“主题”的提法。不过,尽管在理解上和用语上存在差异,但对主题在戏剧中的功能的认识还是基本一致的。从创作角度来说,主题可能是激发歌剧艺术家原始创作冲动的基本母题。从这一母题出发,根据他对生活的观察、体验所获得的素材、灵感和启示,调动他的艺术想象和艺术手段,最终发展成为有血有肉的歌剧作品。那个曾经激活了他的艺术冲动的基本母题,在创作过程中扮演了灵魂启示者的角色,并且渗透到他在作品展开过程中、艺术结构中和形象体系中,成为统领他的作品的精神核心或思想支点。从欣赏的角度说,主题是欣赏者在歌剧审美过程中逐渐体味到的并在戏剧冲突的高潮部位和主人公命运转折的重大关口的豁然开朗的理性感悟,是他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和形象底蕴的深层探究所提炼的思想结晶。

瓦格纳的歌剧《汤豪舍》中对巡礼者大合唱,描写一批又一批在混沌尘世中受到各种欲望污染的人们成群结队地走向罗马,恳请教皇宽恕他们的罪恶。音乐充满了对宗教的虔诚和崇高庄严的情绪。瓦格纳在处理这首合唱时将它置于全剧戏剧冲突的核心位置上,它所概括的那种圣洁、真诚的情绪,象征着爱情的纯洁、崇高和神圣,与象征维纳斯堡那种令人目眩的淫欲、诱惑和邪恶的情绪构成了歌剧全部音乐展开的基础。从序曲开始,巡礼者合唱辉煌嘹亮的音响便同维纳斯堡一系列音乐主题形成尖锐的对比与冲突,此后这首合唱曲曾数次在相关场景中出现:第一幕,汤豪舍终于离开维纳斯堡,结束糜烂生活,跪在耶稣面前忏悔以往的丑行时,巡礼者成群结队、由远及近而来,他们嘹亮的歌声使汤豪舍受了感动,决心跟随巡礼者到罗马赎罪。第二幕,在歌咏比赛会上,汤豪舍积习难改,唱了一首歌颂维纳斯的淫邪的狂热的歌,激怒了所有的人,幸亏依赖于伊丽莎白相救幸免一死,汤豪舍十分愧悔;这时,幕后又传来巡礼者大合唱的音响,汤豪舍也加入他们的行列,赴罗马赎罪。第三幕,伊丽莎白焦虑地等待汤豪舍归来,这时巡礼者大合唱的音响自远处传来,不久巡礼者纷纷从舞台上走过,但却无汤豪舍的踪影。全剧终场,当汤豪舍倒在伊丽莎白遗体旁时,又一对巡礼者唱着合唱走上台来,全剧便在“阿利路亚”的合唱声中结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瓦格纳对巡礼者大合唱的使用是从两种功能着眼的:一种是把合唱作为全剧音乐的主导动机在全剧中加以贯穿发展由他与维纳斯堡代表的一系列音乐主题构成冲突,作为全剧音乐戏剧性展开的基础;一种是赋予巡礼者大合唱以一定主题隐喻的功能,它总是作为光明的、纯洁的、神圣的象征者,不断在戏剧冲突的关键部位出现,同时以宗教的虔诚,时而以爱情的呼唤,时而以光明使者的指引,时而以天使般的圣洁,影响着汤豪舍的戏剧动作,荡漾着他内心的污浊,提升着他的灵魂,昭示着歌剧主题的人生意味。

结语。

就歌剧合唱创作来说,它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艺术过程,它的戏剧性功能在实际作品中的面貌无限丰富和灵活多变,而且各种戏剧性功能之间的互相渗透、彼此交融是最为常见的现象,倒是只具有单一戏剧功能的合唱为数不多,在许多情况下,一首合唱既有这方面的功能又有那方面的功能,甚至换一个角度看,它还具有第二种乃至第三种功能。研究合唱在歌剧中的作用,主要的目的其一就是为了提高合唱理论研究的深度,加大研究方向的广度,为合唱的理论研究阔开一条新的道路;其二就是为了给现在的合唱理论教学补充一定的内容,丰富现阶段合唱教学的理论性,我们的教学不能始终停留在只分析作品、教唱作品的层面上,合唱的历史、合唱的作用、合唱的功能等内容都是我们普通高校合唱教学工作者应该教学的内容。从现代高校教学的角度来说,要求各学科都要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深度,哪怕是技能技巧课程也不能脱离理论的深入研究,否则其教学就会陷入肤浅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合唱学新编》马革顺著上海音乐出版社版。

[2]《西洋歌剧名作解说》张弦等编译人民音乐出版社版。

[3]《合唱艺术手册》孙从音主编上海音乐出版社版。

[4]《歌剧美学论纲》居其宏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版。

[5]《歌剧概论》钱苑林华著上海音乐出版社版。

[6]《歌剧音乐分析》张筠青著高等教育出版社版。

[7]《西方合唱音乐纵览》韩斌编著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版。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十二

绘画与文化背景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艺术的发展依附于当时的文化背景。文化背景是艺术的根源所在,是艺术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文化背景艺术只是个空架子,就会失去艺术的鉴赏性,更不会被人理解和认识。我们学习西方油画必须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认知和解读大师的作品,学习的同时更要符合当下的文化背景,两者结合才能更好地为今后的艺术创作所服务,才能创作出让人们认识和接受的艺术作品。

伟大的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一书的开卷写道:“求知乃人类的天性”。此言不假,我们要求知,是因为我们想去理解世界上所发生的事情;我们今天学习西方的油画,同样也是如此。

西方是油画的发源地,油画在那里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所以我们要向西方学习油画。既然要学习我们就应该明白怎样去学习。而学习西方油画首先就要弄明白和油画有关的一些知识,了解油画的基础和技法以及一些创作语言。但我们学习油画不单单是学习一些油画技法和基础知识那么简单,而是要学习他们的一些经典的技法和理念,最终目的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结合他们的文化背景,只有了解了他们的文化背景之后才能更加清楚地了解他们的创作意图和风格样式。

临摹大师是好的,但是我们要清楚临摹的目的,不要盲从。我认识一位学习西方油画的朋友,一开始接触西方油画时就去临摹西方大师的作品,临摹得酷似大师的原作,时间一久对大师的技法就差不多掌握了,他的创作风格也近似于大师,甚至连创作题材都相似,可谓是第二个某位大师。按理说他应该会取得很好的发展,但结果却恰恰相反,不但没有取得多大的成就,就连作品都无人问津。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他只注意了绘画的基础技法而忽略了大师创作时的感受和当时的文化背景,大师的画已经过了几十年甚至几百年了,时代变了,文化背景变了……如果我们还去这样模仿他们画画,画出的作品自然也不会被接受。我们要做的是学习而不是复制。如果我们学油画就是为了画得和西方哪位大师一样好、一样精彩,为此不断地临摹大师的作品,以期待达到他们的境界,殊不知这是大错特错的。他们的创作意图是否和我们现今的一样?他们的文化背景是否和我们一样呢?都不一样。用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的东西画出同样的作品怎么可能呢?我们翻看各个阶段的大师作品,绝对不会存在一模一样的画,这是一个道理。就像一个要学习中国画的外国人,如果不了解中国画,不了解我们的文化背景就开始创作,他能画好吗?西方油画进入我们中国的时间很短。西方是油画的发源地,留有很多不朽的传世之作。所以我们学习油画必须去研究西方油画,同时为了要更好地认识和解读它们,还要了解西方各个画派当时所处的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影响着油画的主题和风格,同时油画创作也反映了当时的文化背景。比如文艺复兴显着的特点是现实和人文,要求打破封建神权,打破封建禁欲主义。当时宗教信仰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很大部分,许多评说都以宗教为后盾,如此就不难理解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画为什么如此盛行了。如果我们不了解原始社会的文化背景,如何能了解画肖像为什么要画侧面的脸和正面的眼睛?了解了当时的`文化背景之后,才知道那是在突出人有特点的地方,为的是更直观地表现一个人的特征。如果按照我们当下的文化背景去理解他们的绘画,肯定会以为是无稽之谈。所以说理解西方的文化背景,有助于我们研究西方油画的绘画方式和语言,有助于我们以后的运用和创作。

画画本质上是在画家本身,是画家自己内涵和修养的展现,也是画家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缩影。所以,人的境界体现了画的境界,画的完善过程就是画家自我完善的过程。艺术无疑是以表现人生,表现人的心灵世界,坦诚地表达自己的艺术感受为最终目的的。为了对油画作品进行更深刻的认识和解读,我们就要了解过去和现在的文化背景。假如我们去看电影,发现影片已经开演,往往就难以理解银屏上的人为什么如此激动,为什么相互射击乃至相互开战。

我们学习西方绘画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油画的基础和技法及绘画语言,最终达到为我们的创作而服务的目的。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以当时的文化背景为依托,不能盲目地学习,不能画西方的油画,而是学习西方油画,结合我们的文化背景画我们自己的油画。中国艺术界泰斗靳尚宜先生曾说过:想去国外画画,可以!但是必须回国才能得到发展,因为祖国才是自己的根。意思应该是说出去学到的只是技法、手段、手艺等,真正的骨子里的东西还得是自己生活的地方,只有在我们自己生活的文化背景下创作出的作品才能适应社会,才能被人接受和认知。如果留在西方进而想获得最好的发展是很困难的,因为那里的文化背景不适合你,所以你的作品也就不适合那里的文化背景,很难被那里的人接受和认知。

“学以致用”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学”指的是我们是去学习西方油画的技法、基础知识、绘画方式等,“用”指的是我们把学到的油画技术运用到创作中去,其中,“用”最为重要。我们学习油画要结合西方的文化背景,运用油画时更要结合我们当下的文化背景,如此才能做到“学”得透彻,“用”得巧妙。综观各位伟大的艺术家的艺术成就,除了天赋和勤劳之外,都是顺应了当时的文化背景。

所以,要想在学习西方油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就要在不断地提高自身艺术修养的同时,还要了解文化背景,在文化背景的依托下渐行渐远,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西方艺术赏析论文篇十三

古希腊时代的裸体艺术,与原始时代的人体的艺术一样,在某种意义上说它们不过是人类表达情感的载体而已,它们都是人类对原始本能的追求。

生存本能和生殖本能作为一种对人的推动力,它存在于几乎一切环境中,所不同的它们只是在量和形式方面可能因为社会条件的约束而有所改变。

在古代希腊,人体作为一个被欣赏对象,是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渐渐成熟的:男、女人体被视为美的对象,是由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和独有的生存环境所决定的。

作为一种社会共同认可的审美观,受限于理解客观自然的诸般要素,如将审美对象的曲线、比例、姿态等作为综合评定美的标准等。

但是,它却具有不同于其他对象的某种功利性,而使观者从中获得视觉的享受。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381803.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