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以德心得(优质1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11-26 21:27:03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优质17篇)
时间:2023-11-26 21:27:03     小编:雅蕊

总结是对过去一段时间的经历和收获做出有益回顾。写总结时应注重客观性和公正性,避免主观色彩过重,保持客观中立的立场。接下来是一些优秀总结的范文,供您参考和学习。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一

我觉得(论语)在今天最重要的的是给了我们现代人一双眼睛,一双看心灵的眼睛,让我们在这个物化的时代,了解到在我们的内心其实还有一片广阔的天空。我们的快乐其实来自于这片还未开垦的土地。教我们自己为自己营造一片精神的乐土,让我们把目光由只向外看转为向内看,完满自己的内心,做一个心胸开阔,心境敞亮,心态坦然的人。

(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

孔夫子的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一种饱和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后来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

(论语)的思想精髓就在于把天之大,地之厚的精华融入人的内心,使天、地、人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人的力量因而无比强大。人对自然万物,有一种敬畏,有一种顺应,有一种默契。

(论语)的精华之一,就是告诉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

承认现实生活中的不足之处,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这种不足,这就是(论语)告诉我们对待生活缺憾的态度。

学习(论语),学习任何经典,所有古圣先贤的经验最终只有一个真谛,就是使我们的生命在这些智慧光芒的照耀下,提升效率,缩短历程,使我们尽早建立一个君子仁爱情怀,能够符合社会道义标准,不论是对自己的心还是对于社会岗位,都有一种无愧的交待。

一、天地人之道

二、心灵之道

三、处世之道

四、君子之道

五、交友之道

六、理想之道

七、人生之道

我想我们不应该在怨天尤人了,因为这个社会是要发展的,在发展中与我们个人的利益出现冲突是必然的。在面对这种冲突的时候我们怎样让自己的工作、生活变的快乐?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我们既然无法改变自己周围的环境,只能去适应环境,无法阻止社会的发展,只能加快脚步适应社会的发展。把自己周围环境、自己生存的社会给予的压力变成一种生命的张力,做到从心所欲。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二

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本篇主要还是以仁德为主,从各个方面去探讨仁德的特征。其中有很多著名的句子,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g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这些在以前的教材中都出现过,对人们的影响还是很深远的。

第一个评论人物就是公冶长,虽然坐过牢,但是并不是他的罪过,所以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对于公冶长的了解,孔子是他的师父,我想他肯定做了全面的了解和评价,所以才会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看待一个人不是去在乎身份、地位、钱财,而是去看他是否具有最基本的仁德。

第二个评论人物是南容,姓南宫名适,他也是孔子的弟子。虽没有具体说明他到底是哪方面突出,但还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无形中对他也做出了很高的仁德评价。

第三个评价的.人物是子贱,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啊,如果鲁国没有君子,那他的优秀品德又是从哪里学来的呢?言外之意说自己就是个君子,子贱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有仁德的弟子。

………………。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三

学,是孔子教书的首要。每一个人不论他是职位高低贵贱,只要他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他就可以做我们的老师。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耻下问如今成为一种摆设。不懂得你问了吗?如果你觉得像别人请教问题就低人一等,那你这样的学习态度永远也学不好。真正的学习是用自己的主动,不卑不亢的态度去请教,达到学习的态目的。

学会了学习,学到了知识,接下来就是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自己所学知识,把所学的知识落到实处,正处。不要让知识去支配你!不要做一个被动者,同时也要学会权变,让学习的知识,智慧,品德融为一体!

还要善于反省自己,该说的话该做的事,说了没有做了没有;不该说的,不该做的是不是也去说了也去做了!要以一个正确的态度衡量自己,看清自己。我觉得这点对我影响很大!

孔子的思想博大精深,我粗浅的阅读可能都不能体会其精神的九牛一毛但是《论语》告诉我要做一个有理想有智慧,有诚信的人,一个守恒的,内心忠诚的人,这样才能安安心心,堂堂正正的行走于人世间!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四

《论语》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智慧。阅读《论语》可以为人提供许多人生的智慧和启示。在我阅读《论语》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中的理念所感动,获得了很多宝贵的心得体会。下面我将分享我对《论语》的心得体会,分为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论语》教导了我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口德不仅影响到自身的成就,还会影响到整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例如,他说:“君子和而不同。”这句话告诉我们,虽然每个人有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但与人交往时,我们应该保持和睦相处,以达到协调共赢的目标。这个理念让我明白,在人际关系中,与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合作,是实现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其次,《论语》启发了我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在《论语》中,孔子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点。这些观点都在告诉我们,学习是一种终身的追求,只有不断地积累和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己。同时,《论语》也告诉我们,学习并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应该与实践相结合。正如孔子所说:“不学礼,无以立。”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我们的品德和能力,使我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第三,《论语》启迪了我对品德修养的重视。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品德修养的观点,如“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观点都强调了一个人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和道德观念,关注他人的感受,并始终秉持公正和诚实。这些观点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明白了人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的成就,更在于其道德和品德的修养。通过努力培养自己的品德修养,我将有能力为他人带来更多的帮助和贡献。

第四,《论语》教会了我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态度。在《论语》中,孔子告诉我们:“古之学者必有师。”这句话告诉我们,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我们应该寻求他人的帮助和指导。同时,《论语》还告诉我们,挫折和失败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我们如何认识和面对它们。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可以安居乎?可以安身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失败,才能不断地向前迈进。

最后,《论语》也启迪了我对于领导和责任的认识。在《论语》中,孔子对于领导和责任的观点给予了很多的阐述。他认为领导者应该以身作则,努力给予他人正确的引导和指导。同时,他还提到了领导者应该具备的品质,如诚信、慎思、公正等。这些观点给我深刻地启示了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责任感和品质。通过学习《论语》,我明白了作为一个领导者,不仅要关注自身的成就,更要关注他人的发展和利益。

总之,《论语》是一本充满智慧和道德教诲的书籍。通过阅读《论语》,我深刻地认识到了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品德修养的重要性、正确面对挫折和困难的态度,以及领导和责任的认识。这些心得体会将指导我在今后的生活中更好地发展自己并为他人做出贡献。我相信,《论语》将继续为人们提供智慧和指导,引领我们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五

印象中,自己以前从没有完整地读过《论语》,所幸多少知道里面的一些_句。这次寒假,利用学校开展“同读一本书”的活动机会,我才能静下心来系统地读了一遍《论语》。语录体的《论语》文字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内容包罗万象。除了记载_教育、政治、文学、哲学、艺术这些大的方面之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其中不乏闪烁智慧、蕴含精深思想的语句。所以,它不愧为儒家学派最重要的经典著作,至于“《论语》之在中国,犹如《圣经》之在西方”、“半部《论语》治天下”等相关赞誉,并非没有根据。

读《论语》,各方面的收获太多了,三言两语是讲不清的。这倒颇像该书语言简练而精髓不断的特点。俗话说,文能会人,读着《论语》,孔子的伟大形象就像是穿越了两千年的时光隧道,栩栩如生地立在你的眼前:一位身怀各种谋生技能、又对生命、政治、教育有深隧洞见的能人;一个不因自己地位的卑微而随波逐流,不停反省自己去伪存真,终生提醒自己除恶向善的高尚贤人(我觉得称为“圣人”还是夸大了点);一个平生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论语》就让后人受用终生,并因之敬仰和传诵的奇人;一个自强不息,处于乱世而不放弃追求,用自己的心血和生命来殉人生的理想的教育家、思想家。他的言行广阔地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因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生根发芽,长久而深远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孔子思想和儒家学说与人类文化长河中的其他现象一样,虽历经沧桑,却总是生命之树常青,不断创造着人类文化的奇迹。所有的一切,皆得益于多才多艺的孔子扎根于民族文化又立足于个人所创造出来的大智慧。

读《论语》,不外乎在读孔子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思想。当然,这期间要辩证地看待这些学说,弃其糟粕,取其精华;要独立思考一些自古以来有争议的处世交友论调,比如“中庸之道”,比如“无友不如己者”。而且,我们还会发现,当今许多为人、治学、从政的原则都出自古老的《论语》。譬如:父母在,不远游。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道不同,不相为谋;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政者,正也……啊,太多了,不胜枚举。于是乎,对孔子及其弟子又多了几份敬仰之情。

“在其位,谋其政”。身为教师,读《论语》过程中我最感兴趣、最为关注的,自然是孔子在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事实上,孔子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也最为辉煌。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

首先,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培养目标与当时的社会需要是相统一的。他认为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君子儒”,为此孔子将教育内容分为四科: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置德行于诸科之上。孔子认为要变“天下无道”为“天下有道”,就需要提高个体的修养,不断完善自我,以达“仁”的境界。从“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个关于仁的重要定义来看,孔子显然是把“学会做人”即德育放在基础或首要的地位来强调的。记得陶行知先生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他的这种教育理念,和孔子提出的“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前后相隔两千多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教育的首要目标,不断提高学生的修养与品德。把德育放在首位,这种教育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所以,我们也要牢记教育的使命,努力培养当今社会主义需要的人才,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毕竟,智育不好出的是次品,而德育不好出的则是危险品。

孔子主张,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即不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华夏与狄夷都可以接受教育。在等级森严的奴隶社会末期和把狄夷看作非我族类的“豺狼”的时代,孔子能对教育对象有如此认识,并能在实践中始终以此作为办学方针,无疑需要极大的革命勇气与魄力,值得后人钦佩。由于孔子教学是来者不拒,多多益善,故此,相传他门下的学生竟达三千人之多。

学生众多,可能是促生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原因之一。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也就是说对于中等才智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对于中等才智以下的人,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道理。为贯彻这一思想,孔子很注意对自己学生的观察了解,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论语·雍也》,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即:“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孔子还重视诱导式的启发教育,不要求学生死读书,而贵在触类旁通,即所谓“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孔子特别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即:不到他苦苦思索而想不通时,我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讲而讲不明白时,我不去开导他。举一个道理而他不能类推出三个道理,我就不再教诲他了。孔子还强调在实行启发诱导的基础上,注意循序渐进,“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这种使学生竭力钻研,“欲罢不能”的情状,正是对循循善诱启发教育的写照,在我国教育具有重要地位。

再来看看孔子的切磋讨论、教学相长。子贡请教孔子说:“穷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孔子说:“可也。未若贫而乐道,富而好礼者也。”子贡于是说:“《诗经》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孔子说:“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学而》由此可见,孔子与他的_在教学上是互相启发、取长补短的。孔子认为只有师生之间互相启发,才是的教学方法。反过来,颜回在孔子面前从来不提相反意思,孔子就批评说:“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孔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认为求学者要有强烈的主体精神和求学要求。孔子还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论语·公冶长》,这是以强烈的求知进学精神启迪学生。

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循循善诱、循序渐进,教学相长……凡此种.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无不给我们带来启迪和思考,它们至今仍在我国甚至世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中发挥作用。可以说,孔子在政治上虽然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但在文化教育上却是成绩卓著的。正因为他将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教育事业,所以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世界教育有着崇高的地位。

读《论语》,老师们请多关注孔子作为“教师”形象出现的精彩言论。可以说,孔子是中国历教师的典范,他所体现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学精神,已成为中国教师的优良传统。他是一个“以德服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对于社会和个体人生都具有无限的价值和意义。当然,孔子的教育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有时代的、历史的属性,但辩证地、客观地分析评价其价值和内涵,发挥其合理的、普遍性的价值意义,对于现代教育的发展以及教学思路的开拓必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六

中国文化渊源博长,拥有五千年的礼貌史,是我们华夏子孙的骄傲。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给人类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经典诗文。这些经典诗文,寄托了我们先辈对于人格与道义的追求与向往,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今日,人类社会正处在急剧大变动的时代,回溯源头,传承命脉,相互学习,开拓创新,是各国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的明智选择。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思是说:作为一个仁德的人,自我要站得住,也使别人能站得住,自我要行得通,也是别人能行的通。这句话强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我,不管别人。凡事多为别人想一想,社会就和谐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此言义为:多优秀啊,颜回!吃的是一篮捞饭,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简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的生活,但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优秀啊,颜回!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当今,虽然人们的生活富裕了,也没有必要必须吃捞饭,喝清水,住简巷,但“颜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为人生的道路艰难曲折,有点“颜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业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当今的许多学生家庭富裕,让他们体会一点“颜回精神”更具深远意义。

读了《论语》我受益匪浅,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书五经,能够使我们拥有更丰富的知识,还教会我们学习、做人。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七

《论语今读》是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李泽厚先生提倡古为今用。一方面,李泽厚先生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通过阅读《论语今读》,值得我们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是现代的孔子思想。粗略的阅读了一遍之后,最为令我印象深刻的要数李泽厚先生对论语中孝道,读书,以及为人修身养性之道所做的阐述。

《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作,有着包罗万象的价值观念,如“孔颜”一样的的人格,自古以来都有着独特的感召力,其积极进取的入世精神,始中激励着人们不要碌碌无为的虚度人生。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孔子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在“论语”中有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诸多环节,孔子以自己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在现在社会中,所谓的孔孟、老庄已经离人们越来越远,圣贤与经典也逐渐模糊,纷繁世界的庸俗烦琐和思想的高贵纯粹似乎缺少了一些必要的链接。孔子讲究孝道,孝成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今天的人们却在褪色,对其讲孝是非常必要的,让他们明白孝是为人之本。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在他父亲死后,要考察他的行为;若是他对他父亲的教诲长期不加改变,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这里讲了什么是孝,同“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虽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会上做事,或是贪污或是抢劫,触犯法律,使父母担心、忧心,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强,具有良好的品德,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发点。所以为父母提供丰厚的物质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够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诲行事做人,对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是给我感触最深的两则。前一则是说几个人走在一起,那么其中必定有可以当老师的人;后一则告诉我们敏捷而努力地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这两句话虽然出自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口,但至今仍是至理名言,意义至大。“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的人甚多,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亦可成为我们良师益友。多向我们身边的这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万绿丛中的小苗吸收着丰富的养分。高山,是那样地雄伟,绵延;大海是那样地壮丽无边,山之所以高,是因为它从不排斥每一块小石;海之所以阔,是因为它积极地聚集好一点一滴不起眼的水。若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的渊博,就必须善于从平凡的人身上汲取他们点滴之长——“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几岁的小朋友当然不如四十开外的教育家;平民百姓同样没有史学家的见识广博……但是正是这样的“不耻下问”而造就了许多伟人。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博学而笃志,切问近而思”。不正是一种谦虚、严谨、实事求是,锲而不舍的治学态度吗?治学的方法他讲究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觉得学而实习之不亦说乎。”同时孔子认为“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可见学习的重要性,治学是仁信的基础。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应该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积极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我们从小接受的就是儒家的“仁,义,礼,自,信”的伦理教育,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我想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人生,就要有积极的心态,明确的目标,靠坚持不懈地努力行动来获取成功,这是天地自然社会赋予人类亘古不变的使命,也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精神,终极目标,整体主题。而这些,却是孔子给我们的启示。

《论语》所创导的道德修养理论与方法是:自省、克己、慎独、忠恕、中庸和力行。自省是在思想意识、情感态度、言论行动等各个方面去深刻认识自己、剖析自己;克己仍是指自我克制、自我约束能力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举动都符合社会道德规范,促进社会的和谐;忠恕便是根据自己内心的体验来推测别人的思想感受,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而深度则是在自省和克己基础上,使自我修养达到更高境界的一种修养方式;中庸就是宽容和接纳异己,设身处地为人着想,聆听别人的心声,和谐人际关系。这些丰富的思想就是在现代的中小学政治思想教本中也有不少引入。它对青少年健康道德观与世界观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八

我觉得,君子不仅是体现于外在,而是一种自然的心境。而成为一位君子最重要的一点,我想在这里谈谈宽容。

相传古代有位老禅师,一日晚在禅院里散步,突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他一看便知有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墙出去溜达了。老禅师也不声张,走到墙边,移开椅子,就地而蹲。少顷,果真有一小和尚翻墙,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背脊跳进了院子。

当他双脚着地时,才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而是自己的师傅。小和尚顿时惊慌失措,张口结舌。但出乎小和尚意料的是,师傅并没有厉声责备他,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我们可以想像听到老禅师此话后,他的徒弟的心情。徒弟不是被他的错误惩罚了,而是被教育了。这是一种多么宽容的无声的教育,却可使他受益终生。

有时候我们就该以一种宽容的,温和的态度去对待他人。我想这是一种君子的态度。当别人伤害到你的时候,也许你会悲哀,会愤怒。但过后转念一想,这对你的生活又有什么意义呢?也许对方只是无心之失,何必又整日把这件事放在心上呢?这只会让我们承担更多的痛苦而不堪重负,最终无力地倒下。

有个失恋的女孩在公园里伤心地哭泣。一位老者知道原因后不但没有安慰她,还取笑她。女孩很生气。老者说:“你不过损失了一个不爱你的人,而他损失的是一个爱他的人。他的损失比你大,你伤心做什么,应该伤心的人是他呀。”

永远以一种乐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相信总有一天能够峰回路转,柳暗花明。让自己的心境变得平静,祥和。这样你就能够包容和理解那些冒犯过自己的人了。

当你能够真正拥有“不怨天,不尤人”的广阔胸襟的时候,才能成为一个正直敦厚的真君子。而那些被你宽恕的人,也会从心底里敬佩和感激你的。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九

在我读过《论语》之后,我深深感受到了其源远流长的智慧和内涵。这部经典著作是老子的《道德经》之后,中国又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以下是我对于《论语》的心得和体会,希望与大家分享。

第一段: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论语》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遗产之一,不仅体现了古代先贤的智慧,还为我们提供了许多珍贵的思考和反思机会。通过阅读《论语》,我了解到,古人的思想如一把钥匙,能够为我们走进宽敞的大门提供指引。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是国家的根基和精神家园。我们要珍惜和传承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二段:道德伦理观的重要性。

《论语》强调孔子的德行观念,他认为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道德是最基础的要素。孔子提出了“仁”,即人情之义。他认为一个人要想做到仁德,首先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思想告诉我们,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不仅影响了自己,更能够影响到周围的人和整个社会。只有拥有良好的道德伦理观,我们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第三段:与时俱进的思维方式。

阅读《论语》之后,我发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依然适用于现代社会。尽管距离孔子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千年,但他的思维方式依然具有颇高的现实意义。孔子深谙“各尽所能”的道理,他主张充分利用每个人的优势,形成合力,共同实现社会的进步。这样的思维方式,对于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时,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善于思考和学习,并灵活运用《论语》中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

第四段:学习的重要性。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倡导了崇尚学问的精神。他强调了自我学习的重要性,强调了师德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学习的方法。孔子认为,只有不断学习才能够不断进步。这个思想对于我们来说依然具有现实的启示。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更加需要学习的能力。我们要时刻保持对知识的渴望和求索,通过读书、与人交流和实践,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第五段:人际关系和修身养性。

在《论语》中,孔子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处理和个人修身养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才能够处理好人际关系并获得他人的认同。他主张正直、诚信和公平,在面对困难和矛盾时要持守原则,不妥协不随波逐流。这一点对于我们今天依然非常重要。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中,我们往往容易迷失自我,忽略与他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要注重个人修身养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尊重他人,做到言行一致,养成良好的习惯。

总结:

《论语心得体会》不仅让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孔子的思想和哲学,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反思机会。通过读书、学习和实践,《论语》对于我们的指导和启示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珍视和传承好这部伟大的思想宝库,将它融入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十

作为对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现代阐释,《论语今读》表达了李泽厚和孔子的对话。一方面,李泽厚让孔子复活,仍然以其生命力向人们言说;另一方面,他又凭其独特的方式针对孔子的问题给予回答。对于本书的读者来说,值得思考的不仅是孔子自身的思想,而且是李泽厚所阐释的孔子的思想。

李泽厚认为,《论语》这本书所宣讲、所传布、所论证的那些“道理”、“规则”、主张、思想,已代代相传,长久地渗透在中国两千年来的政教体制、社会习俗、心理习惯和人们的行为、思想、谚语、活动中了。它已成为规范整个社会活动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和指南,并且“百姓日用而不知”,由文化而心理,不仅极大地支配和影响了人们的思想、理解答认识,而且也作用于人们的情感、想象和信仰,是有关中国文化的某种“心魂”所在。孔子和《论语》所代表的儒学,在塑建、构造汉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的历史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首屈一指的严重作用。

因为重要,李泽厚重新译注了《论语》,并围绕今日如何读《论语》这个中心,写下了自己的评论、札记和解说,统称为“记”。它们长短不一,品类不齐;或讲本文,或谈哲学;或发议论,或表牢骚;或就事论理,或借题发挥;并无定规,不一而足。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十一

《论语》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论语》中的每段话都富含着深刻的智慧和人生哲理,读者通过阅读可以获得很多启发和感悟。本文将从几个方面谈谈我对《论语》的一些心得体会。

第二段:修身篇。

在《论语》中,孔子关于修身的观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强调“力行”、“君子”等概念,提倡去追求内心的道德与精神的升华。在现代社会,人们普遍追求物质利益,而忽视了内心的提升和修养,因此很多人在享受富有的同时却感到内心的空虚。孔子告诉我们,真正的财富来自于自己的修身。我意识到只有通过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第三段:治国篇。

孔子对于治国的思考也给了我深刻的启示。他认为“政”是一种道德管理的手段,而不仅仅是权力与权谋的工具。在现实中,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我不能直接参与国家的决策,但我可以通过自己的行为和言辞去影响身边的人,并为社会的进步尽自己的力量。孔子提倡“以君子效法,则民从之”,这让我明白到一个好的领导者首先要做到“身教重于言教”,只有这样才能得到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第四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在《论语》中,孔子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观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以四个方面阐述了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修身,也就是培养自己的品德和修养;其次是齐家,是指要成为一个好的家庭成员,关爱亲人,维护家庭和睦;再次是治国,是指领导者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养;最后是平天下,是指追求社会的公平和安宁。通过研究《论语》,我认识到每个人都应该以修身为先,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关注家庭和社会的发展,使自己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相互促进。

第五段:实践指导。

《论语》中的智慧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多的是提供了实践的指导。尽管书中的情境和背景与现代社会有所不同,但其中的原则和道德准则依然适用。例如,在与人交往中,孔子对于待人和宽容的建议相当有启发性。他认为人之相处需“忠信、和睦、自强不息”,并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观点正好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帮助我们处理人际关系,改善与人沟通的技巧。另外,孔子还提倡“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这让我认识到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和实践,才能取得进步。

总结。

通过研读《论语》,我不仅对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如何做一个有价值的人有了更多的思考。无论是在修身、齐家、治国还是待人接物方面,《论语》都为我指明了正确的道路。读《论语》是我获得智慧和指导的一种途径,它不仅让我感受到了古代智者的博大胸怀和智慧,更加坚定了我在当代社会追求真善美的信念。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十二

今天在备《论语选读》的时候,一直在看孔老夫子的“为政以德”的良苦用心。

孔老夫子认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意思呢,就是说,用道德来治理国政,就好像北极星一样,安居其所,而其他星辰都环绕着它。

治理一个国家,以德治国,立在人性为善;以法治国(注意不是依法治国),立在人性为恶。

根据朱熹的解释,政,正也。为国者,首先自身要正,其次,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这就是解释“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这句话的意思。更明白点讲,引用程子(程颐、程颢)的话来说就是“为政以德,然后无为”。讲明白了就是首先要有一个圣君,然后圣君讲究高尚的道德来感化百姓,百姓都是有道德的人,“然后就会拥护着皇帝。

儒家认为,拥有一个圣君,选出一批贤能的大臣,然后天下百姓就可以归附了?

凭什么?

于是亚圣就说,要给他们一点田地,让他们有饭吃,有衣服穿,不会饿死,就是实现最基础的温饱。再教给他们一点知识,礼义廉耻,然后他们就归附了。

说到底还是在“道德”的框架下打转。

凭什么认为每个人都学得进“礼义廉耻”呢?

所以儒家是本着“人性本善”的观点。这是他们的立足点。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这种问题好像讨论起来很累,各种累,而且不会有结果。

我闹不明白的是,我该把这种思想讲到哪一个层次呢?

说到“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的问题,我没有系统读过法家著作,不好说。但是我还是比较倾向于“以法治国”。

将“德”作为一个国家的根本基础我不知道是多么天真才能提出这样的.方针。不要忘记,这种政策是建立在“愚民政策”的基础上。

其实这不就是一个披着所谓道德外衣难看的腐化之极的社会。

道德要求毕竟是软性要求,用“道德”这种软性标尺去衡量一种现象一种行为有点像是天方夜谭。

要让我们的学生潜移默化地学习这些东西是有何居心呢?

尚德么?

尚德的同时也在向学生暗示这种极其卑鄙以及天真做法的“正确”之处?

有时候我真不愿意讲《论语》。

这个难看的社会有多少的弊病出自于论语!

论语不是宗教不是bible,不作道德的要求但是却在血液中影响着我们,连摆脱都摆脱不了。

根基不好,道德上的要求其实真的很难。

我倒是愿意讲《礼记》。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十三

为政以德是一种传统价值观,强调在政治领域中以道德为本。作为执政者,要以德治国、以德施政,始终坚持正直、公正、诚实的品德,以此来引领国家和民众的发展。通过近年来的政治实践,我深深认识到了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和积极影响。下面将从以下五个方面,分析我对为政以德的心得体会。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十四

“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从上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让我们每星期做读书笔记积累好词好句。教师告诉我们读书必须要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这样才能把书读好,做一个充满智慧的.人。

我读过一本书《论语》这是儒家经典。书中既有对社会、人生完美蓝图描绘,又有人性与政治、道德文化里面故事十分精彩让我异常喜欢。

记得有一篇是这样: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衡,他的祖先是名门,到了父亲那代家败了。张衡从小就生活得十分清苦,虽然家境贫寒,但张衡从不自暴自弃,放纵自我,反而更加努力他天生聪明,十分好学。经过各种办法找书来读,他对知识十分渴望。他喜欢晚上一个人对着天空数星星,满天星星吸引他渐渐地他对天文学产生浓厚兴趣。他喜欢听祖母讲婵娥奔月的故事,他边听边思考,为什么晚上会有月亮,白天月亮到那里去。祖父留下好多书,他用几年时间就全部读完。张衡和书成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我读了这篇故事深有感触,我想一想平常就有些惭愧。以前爸爸妈妈让我多写一些字,我就不高兴,一会儿跑来跑去,一会儿看电视。不听爸爸妈妈的话心里总有委屈,就明白让我写字。有一次,我把作业本上的字写得东倒西歪。妈妈看见了让我擦掉重写,我不但没有写好,反而把作业本弄破了,妈妈狠狠地打了我,让我道歉,我也要把自我想法说出来,才认错。可我想如果不是爸爸妈妈严厉也写不好今日的字,我决定以后必须要听爸妈的话做一个学会感恩的好孩子。

书,使我开动脑筋,使我欢乐,使我分真假,理解善恶,书增长我知识开阔了我眼界,学会了感恩伴我成长。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十五

《论语“学而”》中曾子每日从“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三方面自省其身,我们每天也可以从这三方面入入手进行自省。

“为人谋而不忠乎?”要自省的就是“忠”,我给别人做事,给社会做事,我忠于职守了吗?真正的忠诚不是忠于一个外在标准,真正的忠诚只有一个标准,就是忠于内心的良知。“忠”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能够对自己的良心有所交代,就是最大的忠诚,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要自省的就是“信”,意思是和朋友在一起,你守信誉了吗?信守承诺,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也是需要我们时常反问自己。信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根本,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信用,任何人都不会接受他,所以一个人不可没有信用。一个人要在社会上立足,“信”是多么重要,只有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和支持。

“传不习乎?”要自省的就是“习”字,意思是说,老师教授的知识,你认真学习了吗?对于知识,我们需要把它融进自己的生命里,这个过程才叫“习”。学习之后要复习,学习之前要预习,温故而知新。学习,其实不光是孩子的事,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要活到老学到老,要把知识的学习真正融入生命,时时不忘记学习,如此我们才可以说,我们真正有所长进了。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十六

仔细倾听于丹教授的《论语》心得,感觉曾经遥远而枯燥的《论语》一下子变得丰富和温暖起来。于丹教授用深入浅出的语言,结合现代实际生活娓娓道来,阐述其深刻内涵,有许多独到见解,豁然于眼前。

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能够赢得民众的掌声的根本原因正是她没有把重点聚焦在什么王道政治、儒教等,她把论语的教导直接针对普通人的生活,比如她讲解的心灵之道、处事之道都是帮助人的内心需要,这就是当今许多现代中国人的实际需要。人们从于丹的讲解中,更多的去理解《论语》中的一些教导,以帮助自己求得心灵的平安,帮助自己为人处事、帮助自己教育孩子。尤其是在当今忙忙碌碌、竞争激烈以及精神相对空虚的情况下,人们更有对内心平安的追求,当然孔子不能给当代中国人完全的精神寄托,但《论语》中的一些内容的确能给人某种心灵安慰,也可以让人从中学到一些处事之道。

于丹《论语心得》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她是一个循循善诱的教师,又是一个正直、坦率、宽容的友人。她可以映射着我们道德情操、品性修养的镜子,让我们在生活中找准自己的方向。中国传统的道德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做一切事情的根基,修身是放在第一位的。修身可理解为外在能力完善,并懂得变通,与时俱进。而内在心灵则完满、富足,待自内心修为提升,自身能力提高才能更好地去为人处事。学习于丹《论语心得》,感觉最深的是能启发我们的心智,触动我们的心灵,教给我们很多为人处世的方法,做人的规矩、道理,让人在不经意中增加了智慧的法码,给予了力量的源泉,得到了快乐的幸福,真正品味出那份平平淡淡才是真的细腻意境。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感到幸福,对现实是否感到满足,主要取决于个人的心态。确实,在今天这么一个不断改革与飞速发展的时代,保持良好的心态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显得更为重要。面对眼前千变万化的世界,调整好个人的心态,在工作和生活中得到快乐,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要解决的重要课题。人生的理想是心中精神寄托的符合,只有站在个人心理的坐标系上,建立务实有效的理想方能在人生的职业生涯中有所担当,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最为重要。于丹教授把《论语》朴素、敦厚的哲理解读后以现代人的理解方式传递到我们,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就工作而言,一个人的目标,不能好高骛远,必须经过努力可以达到;同样,目标不能太小,不经一定困难能够实现的目标不可能带来多大的勇气,即便是实现了目标也不可能给我们带来多大的快乐。同样,对于一所学校目标的适切制订,将会增强教职员工的团队精神;远大的理想,将激励人们战胜各种困难,勇往直前。

前一段时间于丹教授到日本讲授论语心得,受欢迎的程度远远超过她的想像。这说明日本对儒家文化的重视超过中国。但现代日本等许多国家的政体和经济发展并非是靠儒家文化,靠的是现代制度创新与文化继承两者并行,不是全面抛弃,也不是全面保留。国家拥有现代政体,同时社会、家庭、个人也保留一些传统的价值观,这两者并非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制度与文化两者同样重要,缺一不可,孔子《论语》等传统文化能帮助人得到一些内心平安以及一些处事之道。于丹论语心得的现象其实是向中国社会启示如何继承和保护传统文化,并同时建立和维护民主、平等、法制的现代社会制度,可以大力提倡传统文化中对个人价值观和修养有益的教导。

于丹的心得让我体会到了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和谐,什么是无畏。在于丹对《论语》通俗化的解读中,无论是“心灵之道”还是“处世之道”,无论是“君子之道”还是“朋友之道”,于丹都用一种大气的胸怀,独到的眼神,加以审视、领悟,并用轻松自然的口吻娓娓道来。——这就是于丹心得的力量,这就是于丹心得带给人的美丽!

论语为政以德心得篇十七

予人玫瑰,手留余香,给予比获得更能使我们充满幸福感。

孔子说,真正有仁爱之心的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为仁之方也。托尔斯泰的一个小寓言,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每天都在想三个最终极的哲学问题:在这世界上,什么人最重要,什么事是最重要,什么时间做事是最重要。这三个哲学问题使国王冥思苦想,举朝大臣没人能回答出来,有一天他很苦闷,微服私访去了。

国王走到一个很偏远的地方,投宿于一个陌生老汉家。到了半夜国王被一阵喧闹声吵醒,发现一个浑身是血的人闯了进来,说后面有人追他,问能否收留他一会儿,老汉也谈谈的叫他进来了,说就在这躲一躲吧,就把他藏了起来。国王吓得不敢睡,没多久追兵来了,问老人有没有看见一个人跑过来,老人说不知道,这里没有人,后来他们闹闹就跑了。那个人洗干净血迹后感恩戴德也走了,老汉关上门就睡觉了。

第二天国王不安地问为什么敢收留那个人,就不怕惹上杀身之祸,就那样放他走了,不问问他是什么人?老汉淡淡地回答,其实世界上最重要的人是眼下需要你帮助离你最近的人,最重要的事就是马上去做,最重要的时间就是当下,一点也不能拖延。国王恍然大悟,老人把三个哲学问题都解决了。其实这个故事又做了论语的注脚。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14161.html】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