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尕布龙纪念馆简介 尕布龙简历篇一
1992年,66岁的尕布龙从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位置上退下来后,就主动请缨挑起了南北山绿化指挥部专职常务副总指挥的重任。指挥部建立初期,许多人对南北山绿化持怀疑态度,因为两座海拔接近2800米的荒山,岩石裸露,根本就不适合种植树木。尕布龙却用自己的行动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一件蓝布衫、一双黄胶鞋、满身泥土、肩扛铁锨的尕布龙带领着大家,在北山上选择了土质条件最差、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大寺沟。
在绿化初期,尕布龙既是总指挥、又是“民工”。每天天没亮,尕布龙就会早早地来到山上,挖树坑、抬树苗……等民工们到齐时,他已经抡着铁锹干了快两个小时。北山上的土硬得像铁,铁锨不管事,挖坑要用钢钎打,一上午下来,已是疲惫不堪。中午就和民工一起吃几口自带的干粮、喝几口黑刺叶泡的茶接着再干,一直干到天黑。
4年苦战艰辛异常。谁也想不到,尕布龙带领着农民工,竟然在林业专家认定最不宜植树的大寺沟种下了1000亩(67公顷)树木,成活率达到了80%。
大家都觉得作为一个省级干部,现在应该告老还乡、颐养天年了,何必再受这份罪呢!可尕布龙却说:“躺在家里睡大觉可不行,党把我从一个放羊娃培养成领导干部,党组织信任我,让我把两山绿化好,我就要一心为党的绿化事业服务,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青山。”在他的感召下,越来越多的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群众团体参与到南北山绿化的事业中。现在的南北两山已初步形成了“泥不下山,水不出沟”的生态环境。
在担任南北山绿化副总指挥的16年里,他带领大伙儿植树造林3.75万亩(2466.7公顷),栽树近3000万株。由于在生态建设方面的突出贡献,尕布龙2001年获得首届中国“母亲河”奖,2005年被评为首届“感动青海”十大人物。
尕布龙纪念馆简介 尕布龙简历篇二
西宁大部分市民和郊区农民,已经用上了煤气和电灶。但在省政府大院内的省级干部住宅楼里,只有尕布龙一户人家还烧着煤球炉子。6月22日,当记者来到他家采访时,上下两层复式楼里摆放着11张床铺,客厅里并排着4张陈旧的课桌,桌两旁摆着40把椅子,要不是看见来省城求医的8位藏族牧民正围桌吃饭,我们还误认为是个会议室。这就是尕布龙30年来操持的“牧民店”。
1971年,尕布龙当选为中共青海省委,任省畜牧厅厅长。当年,省政府办公厅给他腾出一套省长住宅楼,但他决定不搬,仍住在畜牧厅家属院80平方米的4间平房里。这个家属院是50年代修建的,房子破旧潮湿,室内没有自来水,没有厕所,也没有暖气,他一住就是20____年。省委书记两次动员他搬进省长楼,尕布龙都是那句话:“我在牧区当县委、州委领导近20____年,找我的牧民很多,我会藏语和蒙语,可以给来省城求医、办事的藏、蒙族牧民当翻译。如果搬进省政府大院,大门口有岗哨,牧民找我就不方便了。”30年前,他把自己住的4间平房用土坯隔成了5间半,半间当自己的卧室,其余5间共搭了11张床。他用自己的工资购置被褥和羊毛毡,免费为来西宁治病、办事的牧民提供服务,成为闻名全省的“牧民店”。1988年,省政府办公楼和住宅区分开管理,住宅区不设岗哨,尕布龙才搬进了省长楼,同时把他的“牧民店”也搬了进去。
凡是来“住店”的牧民,少则两三天,多则一半年,感觉就像住在自己的家中一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天棚乡的藏族牧民旦增夫妇患肺病,想到西宁治疗,因家中困难,害怕付不起住宿费,不敢来西宁。他们打听到尕布龙家有个“牧民店”,就于去年2月住了进来。在8个月的治疗期间,尕布龙亲自给他们联系医院,找医生,钱不够时主动垫付。夫妻俩肺病痊愈返回草原时,流着眼泪对尕布龙说:“我们一辈子忘不了您的恩情。”尕布龙说:“我作为一个老共产党员,为你们干点事应该的。”
跟尕布龙干了10多年农村牧区工作的原建设厅厅长简顺生告诉记者:尕布龙家的“牧民店”里,几乎天天有人,多则30人,少则三五人。为了让来治病的牧民们及时熬中药,他家常年生煤炉子,每月尕布龙用自己的工资给“牧民店”买300斤面粉,每年要买6吨煤,每天要做5锅面条。尕布龙和他们一起吃大锅饭,从来不单独开灶。当我们问起30年来“牧民店”里共住过多少人次时,尕布龙说:“我自己也搞不清住过多少人,大部分人的名字我都叫不上,人民养育了我一辈子,现在有条件了就应该为他们尽点责任。”
尕布龙纪念馆简介 尕布龙简历篇三
尕布龙是丈夫、是父亲、是爷爷,但他更是党员、是公仆,他永远把深藏的温情装在心中,把关心百姓疾苦视为己任。
妻子华毛常年在牧区放牧,受伤生病后瘫痪在床二十几年,尕布龙因为工作的原因不能常回家陪伴照顾妻子,让妻子在炕上躺了半辈子。2002年妻子华毛去世后,这个一向坚强的蒙古族汉子一夜白了头,后来每当坐在妻子生前的炕头上,他都是默默无语,一坐就是两三个小时……
尕布龙对家人要求非常严格。已经是副省级领导的他,没有将亲人迁到省城,兄弟姐妹、孙子孙女一辈子都生活在牧区。
这是尕布龙买给妻子华毛的一个礼物:一根拐杖,也是尕布龙一生中送给妻子唯一的礼物。
儿子尼玛才仁结婚时,尕布龙送给他的“新婚礼物”竟是约法三章:不请客,不收礼,不放鞭炮。
没有夸夸其谈,从不居高临下,却用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在百姓心中树起了巍峨丰碑。
2011年,尕布龙永远地走了,可在青海高原的各族干部群众的心里,一刻也未曾放下这位百姓的好公仆、好长者。
【本文地址:http://www.xuefen.com.cn/zuowen/1541946.html】